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

第1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精神疾病;心里健康状况;探究分析

精神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包括强迫症、抑郁症状、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发病期间会出现行为与心理活动紊乱,不仅影响自身生活质量,也会给其家属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而就有关资料显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尤以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发病率最高。同时,该类患者的父母不仅需要承担治疗的经济压力,还会因为日常护理而消耗更多的体力,因此其心里健康状况也需要受到广泛重视[2]。本组探究通过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80例,与健康独生子女父母80例进行心里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以此总结分析其心里障碍类型并制定相关的改善措施。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80例,父亲32例,母亲48例,年龄31-51岁,平均年龄(38.5±11.8)岁,统计其工作类别,体力劳动者28例,脑力劳动者52例,调查其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21例,大专18例,本科及以上3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无精神疾病的健康独生子女父母80例作为对照组,父亲36例,母亲44例,年龄30-49岁,平均年龄(39.2±10.5)岁,其中体力劳动者29例,脑力劳动者51例,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9例,高中22例,大专17例,本科及以上32例。事先告知两组受调查人员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开展本次探究,且比较两组受调查人员性别、年龄、劳动类别、文化水平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调查方法:首先采取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来评价两组独生子女父母的抑郁与焦虑情况,然后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组成类型、与患者的亲属关系、受调查人员的职业类别和文化水平、对精神疾病认知程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心里的负面想法等,最后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由我院资深主管护理人员负责,对两组受调查人员的心里健康状况作出评估。评价方法: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采取百分制,其分数越高,表面受调查人员的抑郁和焦虑程度越高,同时结合自制问卷的反馈结果,将受调查人员的心里健康程度分为焦虑、抑郁、自责、神经质和健康五个级别。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结果

通过对两组独生子女父母进行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的调查分析,发现患者精神疾病的独生子女父母,其抑郁和焦虑评分(82.5±11.2、81.3±9.8)显著高于对照组(32.5±8.2、35.3±5.8),P

3讨论

近些年来,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3]。而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就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不仅需要坚持工作以满足子女的医疗费用,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患病子女进行简单的治疗与护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该类父母的心里承受能力,久而久之,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就成为精神疾病的潜在发病人群[4]。因此,在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也需要对该类患者父母的心里健康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本组探究则通过选取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80例,通过对照调查的方法,评价其心里健康情况,并提出相关对策。笔者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笔者通过分析探究资料发现,患有精神疾病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其心里健康状况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情况。笔者认为,造成观察组父母心里健康状况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由于精神疾病具有反复无常的发病特点,而且治疗过程较长,一些患者父母虽然在初期对治疗抱有极大的信心与热情,但是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会使其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的心里问题;其二是不少患者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长期治疗会增大家庭日常开销,不少患者父母就需要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自然会对其心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三则是不少患者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排解心里压力,酗酒、家庭暴力等问题频频出现,会导致心里问题进一步恶化。而患者父母的这些负面心里状况,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水平,逐步使其发展为精神疾病的潜在发病人群,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由轻度精神疾病,逐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

因此笔者认为,在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的心里健康状况。首先可以定期对患者父母进行心里调查,对存在问题的父母进行心理指导,可以鼓励患者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提高心理指导的针对性;其次指导患者父母在生活中对患者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可以促进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患者父母通过此类方法来排解心里压力,进而消除抑郁、焦虑等负面;最后可以设立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咨询热线,集中处理父母心里健康问题,同时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既询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也做好患者父母的随访调查。

总而言之,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的心里健康状况是影响患者康复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医护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有助于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苗春辉,李传琦,钟耕坤,等.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93.

[2]曹静.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46-1148.

第2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1在教学中认识到精神护理的重要

躯体的健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标准、高需求。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所面对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所以,深入开展精神科护理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1.1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强调健康的身体加健康的心理才等于完美的人生。心理活动又称精神活动,而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前提,精神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动力。因此,要让学生理解,既要学好为别人服务的本领,又要在这其中发展自己。所以,学好《精神科护理》,不但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即便是在综合性医院,也更有利于全方位的做好护理工作。作为21世纪的医学生,一方面在分享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承受着各种压力;再者,她们大多又处于情感和身体不断发展的青春期,是一生中关键的时期。学好精神科护理,将使她们更加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感,逐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科学合理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应激源,自觉地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1.2正确认识精神科护理的对象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不仅是指患有疾病的病人,而且还包括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1]。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科护理的对象。

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为人类精神活动动态连续过程的两端,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亚健康状态,它没有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却处于疾病的边缘[2]。因此,必须注重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亚健康的人群开展优质的护理,从而向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电化教学、作业、小组讨论、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内外科病人的病史是用笔和墨写的,而精神疾病病人的病史是用血和泪写的”这句话的真正涵义。如先带领学生去精神病院,通过学生们的所见所闻,再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以“修复破碎生活,再现美好人生”为题的演讲。会前把准备好的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准备。在演讲会上,学生们一致认为精神疾病病人是精神上最痛苦的人,需要人们在心理方面给予温暖、同情和支持,不但不能歧视他们,而且要理解、帮助呵护他们。对于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宣传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使人们学会在应激状态下如何松弛、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了解应对各种应激源的方法,以缓解精神压力,做好精神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

2从自杀现象看精神护理的重要性

2.1自杀的流行病学资料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WHO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是第5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据统计,有企图自杀者的人数是自杀身亡的8倍~10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3]。在自杀死亡人数中又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因躯体疾病的发生率低,从而使自杀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同时也是18岁~30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自杀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有的是有重大负性应激事件的触发,有的是因为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有神经生化和遗传方面的因素。自杀对社会和家庭均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个自杀或自杀未遂者至少有5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使他们为此悲痛和烦恼。

2.2自杀的动机及行为干预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的[3]。为了挽救这些人的生命,精神护理极为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自杀者的内心世界除了有要死的一面,也有要存活的一面。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挫折v无用感v厌世v绝望v自杀强迫意念v产生自杀行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自杀企图的病人往往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矛盾过程。在他们“要死与要活”犹豫不决时,常常向亲友、同事、医务人员或在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过自杀的意愿,如言语方面时不时提到“死”字、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的方法;行为方面开始反复整理自己身边的东西,无缘无故地把自己心爱的物品送给朋友作纪念;情绪方面变得忧郁消沉、精神恍惚、哭笑无常,等等。企图自杀者表达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以恳求帮助的一种心理表露。因此,重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已刻不容缓。因而,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重视“心理美容”“心理按摩”,关注并及时发现有自杀企图者的迹象,给予精神上的呵护,进行心理疏导、支持、帮助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同时教育青年人感受坚强,珍爱生命,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超级秘书网

3进行自我精神护理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病人,因此,一旦出现情绪非常低落时,要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事业上去,使自己无暇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如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结婚只有两年,爱妻就不幸去世,海克尔十分痛苦,他说:“只有工作才能使我免于发狂”。于是他每天忘我的工作,一年之内,就写出一本巨著《生物形态学概论》。这种能善于把不良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高度,是保持精神健康的最有效方法。

总之,面对挫折,消极悲观,只会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挫折面前,要学会自我护理。冷静的分析,审慎的考虑,善于用理智驾驭挫折而带来的不良心境,始终保持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才能促进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1]王述彭.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

第3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根据《护士条例》、《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精神,护士岗位实行准入制度,护士必须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执业注册。自2011年起,护士的执业资格考试由原来的四个科目改变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考试涉及临床工作初期的是护士可能遇到的各种常见疾病的护理,其中就包括了精神障碍这一类新增的疾病类型。但在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结果中发现,精神障碍的相关考点五年制的学生大多没有得分。这个现象不得不令教育工作者去深思,究竟哪些原因使得学生精神科护理学学习效果较差。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分析原因如下:

一、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五年制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群体。有的学生是自主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希望能学习职业技术获得谋生技能。有的学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来职院校学习,希望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尽早进入社会工作。而就社会的大形势而言,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问题就会涌现出来。护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要学习所有的医学基础课程,比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与免疫等。在初中课程中,学生们初步接触过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对于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如若基础打不牢,那么建立在基础科目上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问题。而《精神科护理学》也是专业课中的一门,也需要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这些课程作为基础才能掌握精神疾病相关知识。

学生的基础虽然有差别,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求,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掌握工作中需要的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现代生活日新月异,科技也在不断进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校教育,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屡见不鲜。通过多媒体PPT、影像资料的展示,可以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的重点,难点精确的讲述给学生,借此来向学生们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但是就目前实际来看仅仅是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护理的要求。精神疾病护理的学习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像其他专业课程例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护理学一样进行一定的实训和见习课程,通过实训和见习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精神疾病作为相对特殊的一类疾病,实训课程可以教授一些常见精神疾病的护理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避免以后在工作中遇到此类疾病不知所措。见习课程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精神类疾病,直观认识精神疾病,加深对于精神疾病的学习和掌握。此外,学生的想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们以短剧表演的形式来学习精神疾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精神疾病相关知识,还可以与时俱进的增加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在学校的网站上上传教学课件或微课视频,将学习过程中得知识点展现出来方便所有人的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建立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利用现在普遍的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手段也应该不断的更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真正将职业教育的优势凸显出来。

三、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了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从而使我们对许多疾病的生物学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有识之士提出了医学模式应该向“生物――心理――社会”三合一的模式转变,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在精神病学中显得最恰当、最适用,也最需要。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精神病学不仅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疾病,也要(或者是更要)关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精神病学不仅要服务于精神病院之内,也要(或者是更要)着眼于全社会的心理健康。但我们课程体系下的精神疾病知识相对落后,外出培训机会较少,图书馆书目相对更新慢,甚至部分教师怠于继续深造学习均导致了精神科护理学的相关教师师资水平常年保持不变。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教授《精神科护理学》的老师本身就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精神疾病,只能靠书本的知识来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实践技能。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如若知识结构不更新,教学方法不改进,就如一潭死水永远没有生气。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不思进取而逐渐的消磨殆尽。希望每一位教师不要停滞不前坐井观天,而要不断通过提高自我素质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学校管理体制落后

第4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精神科医生在医疗领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他们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辛勤工作,他们比一般人面对更多负面情绪,但他们的努力不逊于其它任何科室的医生。

为什么选择精神科?

答其实一开始分配到了一个国家级研究单位,自己放弃了。因为对精神科临床治疗很感兴趣,自愿来到了精神专科医院工作。这也是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选择精神科的原因。

问社会上会对精神科存在偏见吗?

答精神科医生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会转移到医生身上。

在参加同学聚会时,常常还会被问,与心理异常的人接触,自己会不会受影响。当然,这两年情况改善了许多,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大众对精神疾病逐渐了解。十几岁的女生也会自己跑到门诊部,说,“大夫,我抑郁了。”

问面对病人,精神科医生是不是很危险?

答这个风险是相对的,它不比在街上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所谓的风险也只比内科的风险高一点, 仍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危险性是存在的,有时候病人的攻击是致命性的,所以医生的压力还是挺高的。进入精神科时,会有专门的安全教育。

一个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能够做到通过看病人的表情、眼神,感觉到病人的变化,判断其是否有攻击性,做到事先预防。在我们医院有很多女大夫,看上去比较文弱,但都能很专业地从事和喜欢自己的工作。

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

问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是在治疗疾病的程度上吗?

答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各有所长。心理医生擅长心理治疗,对轻型的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神经症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重型疾病的诊断和用药治疗的经验不如轻型疾病积累的多。国内部分心理医生未受过精神科临床培训,所以无法诊断和治疗重型疾病。相反,精神科医生主要是用药物治疗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若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的经验不如心理医生。因此,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要以精神科医生的意见为主,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要以心理医生的意见为主。要确定精神疾病的诊断要先找精神科医生。

问病人会对精神科抱有偏见,而优先选择心理咨询科吗?

答当前环境下,大部分病人没到很严重或病情发作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先去心理咨询或者去综合医院看综合科。对精神科还是有偏见,认为大部分精神疾病还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疾病资格,如果怀疑有精神疾病一定要先找精神科医生确定病情,诊断出来是重型精神疾病还是轻型疾病,看它适不适合心理治疗,如果适合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再去找心理医生。患者需要有这个观念。除非心理咨询师本身是医生。

问有的人说,心理咨询师靠说,精神科医生靠药,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答心理咨询师靠说不全面,因为不是简单说的问题,它还有好多治疗的理念和系统方法。如果从不用药的角度来说还是对的。

精神科医生只用药,也不太准确,精神科医生不单是用药物治疗,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治疗过程。在面对重型精神病患者时,肯定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一些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精神科医生也会去利用,国内很多精神科医生本身就受过很好的心理治疗的训练,本身也可以做心理治疗。

药物的副作用大吗?

答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精神疾病药物的副作用很大,这是一个误区。比较老的精神药物副作用确实比较大,但是现在的药物发展越来越先进,副反应已经很小了,再加上医生合理用药的话,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的副作用。出现副反应的机率并不比内科用药更大。此外,副反应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耐受和消失。

问简单介绍一下精神科的治疗过程。

答首先是明确诊断,这很重要。精神科的医生不能靠依靠设备、仪器,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根据精神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和病人进行专业的交流去发现患者是否有精神症状,再归纳出来的症状群。这个过程专业上叫做精神检查。就相当于内科的物理检查。其后医生根据诊断标准作出疾病诊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半个小时,疑难病例大概需要3到4次。

然后治疗上会分为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重型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一些物理治疗方式,包括电击疗法,只能做配合治疗,不做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个短暂的电流刺激的方式起作用,这个过程一般是安全的;对待轻型疾病,例如轻度焦虑症、抑郁症等一般是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纯粹心理因素的,以心理治疗为主。

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问您对精神病患者在医院还是在家治疗是怎样建议的?

答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大部分家属都倾向于先呆在家里观察,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除非病人已经严重到控制不住,伤害家人、他人或者自己,有严重暴力行为的时候才会选择住院。

我们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建议。一种情况是病人症状比较重时,有伤害行为时,另一种情况是病人病情比较复杂,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调整药物等,因为这样的情况放在家里会有一定的风险性。比较轻的情况下,门诊治疗和家庭治疗都可以的话,我们会建议在家治疗,因为医院床位有限,家庭环境好,对病人康复要更有利一些。

问家人在护理精神病患者时,要注意些什么?

答第一,要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病”,不仅仅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心理问题,或者一个思想病。因为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大脑本身的生物基础出现异常,使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支配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所以亲友一定要知道他们确实患病了,有了这种观念,家人就不会过分地责备、埋怨他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且知道他们是生物学疾病以后,大部分人是需要医生提供药物治疗才能痊愈,而不能仅仅通过心理治疗,家人的劝慰,甚至相信迷信。

第二,对于需要用药物干预的病人,一定要督促病人遵医嘱按时用药,这是家庭护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很多重型精神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才能稳定病情,如果因为停药使得病情复发、加重的话会增加治疗难度。

第三,加强对病人生活上的照料。很多病人由于患病或者用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不规律,需要家人帮助,并且纠正他们的作息规律。

第5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对照分配的原则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67±14.28)岁;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3.78±16.89)岁。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总病程两年以上;患者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以及合并其它类型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疾病类型、用药种类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活、药物使用、饮食安排以及心理进行护理。实验组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护理内容包括:①对病房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每个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所负责患者的基本状况、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业余爱好,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多维度的护理;②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温馨、整洁、明亮的病房,要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并可以根据患者个人需求提供所需的物品(三防物品除外);③护理人员针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专业评估,并根据其情况制定一份详细的患者感兴趣的康复训练计划,每天按照必要项目进行督促其开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戒备心理,把护理人员当成朋友一样交流,有助于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康复训练项目;④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情况,对于患者不理解的事情,要及时给予解答帮助患者解忧以稳定情绪,必要时报告主管医生给予药物治疗;⑤还要联系患者家属来医院与患者一起参与听取有关精神疾病的讲座,这样易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起有利的家庭支持系统,使患者更容易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⑥在正常生活中,护理人员要教导患者如何对自己进行基本护理,偶尔从事一些简单的生活劳动,这样可以增强患者的动手能力;⑦还要督促患者多做一些有氧运动和轻松训练,如慢跑、体操、听音乐等。

1.3评价标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4]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心理状态,每条目评分为0~4分,总分越高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总分<8分为正常,总分8~20分为潜伏性抑郁,总分20~35分为抑郁,总分>35分为重度抑郁。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ScaleforInpatientEvaluation,NOSIE)[5]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态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迟缓、抑郁、精神病性表现,用0~4分评分。前3个正面因子分数越高越好,后4个负面因子分数越低越好。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的抑郁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抑郁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康复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总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的总积极因子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总消极因子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3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机制由外因和内因组成,外因是指由于不良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个人性格等社会心理学因素诱发精神分裂症发生;内因是指由于个体内的多种神经递质异常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该疾病发展还与遗传有密切关联。在临床上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患者的内在因素可得到改善,但其自理能力下降、对人冷淡疏远、生活懒散、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语言表达不清、行为紊乱、出现幻觉和妄想等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没有完全消失,这是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症状残留)有关;另一方面,即使患者没有生物学因素也会因为精神问题导致大部分的社会功能障碍甚至出现衰退,造成精神残疾,给患者与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临床上精神疾病慢性期的护理更具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护理的质量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优质护理是一项顺应时展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的主要护理手段,在精神科中该护理理念在于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全程、全方位、多维度的护理,涉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能有效地辅助患者进行预后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缓解了患者紧张的心理。同时专业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帮助患者逐渐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对患者的心理起到了调节和保健的作用。该临床研究表明,护理后实验组的抑郁程度评分(13.53±3.1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抑郁程度评分(19.65±4.55)分;护理后实验组的总积极因子分评分(84.48±24.8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5.77±21.92)分,且总消极因子分评分(51.64±6.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14±9.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第6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干预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社区干预采取的各项康复措施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减轻或缓解精神症状,防止功能衰退,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使其心理与社会功能获得显著进步[1]。本文就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进展综述如下。

1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2]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是与人类的学习原理相一致的,都是通过矫正错误的假设和消极的动机来建立正性期待。通过联合使用各种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及对角色扮演者的某一特异性行为予以鼓励的办法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并称之为观察性学习。对于患者的某些基本技能能够接近靶行为的适宜行为要予以阳性强化。通过家庭作业及在现实生活中练习的方式,不断使习得的技能能够从一种环境向另一种环境转化或应用,采用故意忽略患者的病态表现或教会患者其他技能等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其不适当的行为。患者的良好行为如能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经常的鼓励,也就是说其恰当的行为在自然生存环境中受到了阳性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将会长期保持[3]。

11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社会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程式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其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不依从性,不仅仅是态度的问题,而通常是缺乏处置疾病和药物技能的体现。由UCLA的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康复临床研究中心所设计的社会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程式,恰恰是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处置疾病和药物的能力与社会技能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好的结构性和计划性,能部分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学习中所存在的症状和认知障碍,其结果的可行性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得到了验证[4]。此程式讲授的主要内容是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和缺陷。因为这些需求和缺陷往往是患者成功地处置其疾病的主要障碍。例如患者将会学到药物的自我处置、处置症状及练习一些人际交往及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等等。此程式所设计的训练活动主要是通过习得的行为来代偿患者的认知和学习障碍,如通过录像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行为表演、实际练习等。为达到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的高度可重复性,此程式对每一步骤所需技能均予以详细描述。通过这些描述,临床实践者无论其教育背景及经历如何,均可以准确无误地使用,从而保证了训练的质量和一致性。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的程式包括:药物自我处置程式、症状处置程式、娱乐消遣程式、基本交谈技巧程式、服饰和个人卫生程式及重返社区程式等。每一程式均是结构化的课程,包含一本训练者手册,主要讲述训练者在课堂上应该说和做的内容;一本患者手册包括很多表格和检查表,此外还有一盘录像带,向患者展示所要学习的技能。尽管每一程式的内容不同,但大致均分为4~8个技巧部分,且每个技巧部分的讲授过程都是连续的。

12 社会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现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技能训练的有效性。Wallace等[5]对200名来自州立医院或生活在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90%的患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进行了程式化的技能训练,受试者入组前的功能及状态差异极大,如州立医院的患者往往要比社区中能够半独立生活的患者更具有攻击性,症状更丰富。但随机化分组后的研究发现,程式化训练组的患者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这种差异与患者的不同来源无关。此外还有一点值得说明,上述结论均是由一些仅仅接受过很少量专业训练和监督的精神卫生工作者所做出的。Eckman等[6]将41例男性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分为两组,进行2次·w-1的药物或症状处置程式训练和相同频率的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共训练6 w。结果显示,药物处置程式训练的患者其技能的改善程度由55%提高至90%,而接受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的患者其技能的改善程度由55%提高至60%。症状处置程式的患者情况基本相似。接受程式化训练的患者,其习得技能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无论初始症状如何,接受训练的患者在治疗后的评估中表现出色。此外,Wallace和Eckman[7]等的研究还证实,接受程式化训练的患者,其在课堂内外的注意力和反应性均增强。与医生的交流明显改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提高,抱怨减少。由此可见,在代偿认知和症状缺损所致的学习障碍方面,程式化过程十分有效。

2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的异常行为,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8]。程凤栖[9]报道,实施健康教育比不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出院后,精神病复发率减少1502%。

21 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因素。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知力缺乏者为970%,慢性期为893%[10]。病情复发多为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而使依从性降低。此外,患者病后内心十分痛苦、害怕、焦虑、忧郁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控制,即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知力;适时采用认知心理治疗[11]:即结合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在病情缓解前,让患者思考现在与过去有无区别,有何区别;在缓解后让患者思考现在和症状缓解前有何区别,引导患者认识疾病,恢复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22 健康心理指导[12]

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健康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如何培养良好个性,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等;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正确自我调整心态,增强自我平衡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早日回归社会的目的。

3 实施医护小组工作制

由于精神疾病致病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治疗方法多样性。王志英等[13]对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小组工作制,将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工娱治疗人员组织在一起,针对患者的问题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问题讨论1次·2 w,并对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在病情发展的急性期、治疗期、院内功能恢复期、院外巩固疗效及生活功能恢复期、回归社会能力期分别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14]。研究证明:小组工作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疗效、满意度、院内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患者家属的应对能力,有利于院外康复,是一种能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和良好医患关系的服务[15]。

4 家庭干预[16]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方面。国内12个地区协作资料调查发现,在影响精神病患者预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中以家庭照顾占首位。家庭干预主要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干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研究表明,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比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康复[17]。

41 家庭成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干预注重疾病对家庭系统的影响,家庭成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支持性作用。干预措施同药物治疗及其他康复手段一样,只是整个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易受伤害性,其中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表现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课题当属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EE)研究,发现高EE家庭比低EE家庭的年复发率明显要高。家庭干预从降低家庭成员的EE着手,以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从而预防复发、恢复社会功能、减轻家庭负担以及提高整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因此家庭干预也是一种家庭治疗。现代家庭干预的实施内容主要有:疾病及治疗知识教育;训练、改善患者的社交技能;训练、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应对能力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其中对家庭成员的心理教育是干预措施的核心部分。我国自1990年开始在各地陆续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张明园等人经过2 a的随访研究,表明家庭心理教育的作用具有长期的有效性,主要在于减少复发、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家庭照料者的负荷能力以及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

42 家庭治疗

(1)治疗前,要评估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的各种病理关系,即个人的症状与其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2)治疗初期,治疗者要与家人密切结合,建立良好关系,使自己能被家人接受,并共同查清问题及其积极、主动、有效的处理方法。应注重家人的多方参与和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引导家庭成员满足相互不同的心理需要,以维持家庭内的平衡。(3)治疗中,要注重家庭目前需要改善的迫切问题,促进家庭成员主动着手改正存在的问题。治疗者既要了解家庭内问题发生的过程,但又不能过于追究往事,以免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充分调整家庭系统的失衡状态。(4)治疗结束阶段,应使家庭成员能自行审查、改进家庭行为和习惯,并维持已经纠正的行为。在家庭治疗中要善于运用家庭原有的正性情感和各种心理资源,妥善解决家庭成员的各种问题。

5 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是以艺术活动为中介的一字非语性的心理治疗,通过艺术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消除负性情绪治愈精神疾病[18] 。1992 年Prinzhorn 发表《疯者艺术》,1956 年Fakab 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均对精神疾病和艺术间的关系作了探讨。1969 年美国成立艺术疗法协会把艺术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

6 音乐心理学介入精神疾病的治疗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音乐治疗学术会议。会上由民主选举正式成立了《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5 a来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2002年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音乐心理学在新老几代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了。在广州白云精神康复医院院长周用桓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音乐心理学研究室》已开展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中将音乐心理学定义为,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许多空白领域等待进一步探索。

7 结语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关键的作用;社区康复干预是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康复措施。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4

[2]Lehman AF1Steinwachs DM.Patterns of usual care for schizophrenia: initial results from the Schizophrenia Pailont Outcomes Research Team( PORT) Client Survey[J].Schizophr Bull,1998,24(3):11

[3]陈圣霞,魏春香,石金琴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5):10

[4]Young AS,Sullivan G,Burnarn MA,et alMeassuring the quality of outpatient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J].Arch Gen Psychiatry,1998,55(6):611

[5]Crow TJ ,MacMillan J F ,Johnstone EC II.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prophylactic neuroleptic treatment[J].Br J Psychiatry,1985,148(7):120

[6]Robinson D ,Woemer MG,Alvir JMJ ,et al. Predictors of relapse following response from a firstepisode of schizophrenia or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try,1999,56(9):241

[7]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1[J] Am J Psychiatry,1997,154

[8]McGrath J,Chapple B,Wright MActapsychiatr Scand , 2001,103:181

[9]程凤栖精神科护士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8):588

[10]Gold JM,Harvey PD .Cognifive deficits in schigophernia[J] 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3,16(8):295

[11]Hyde TM,Nawroz S , Goldberg TE ,et al Is there cognifive decline in schigophren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Br J psychiarty,2004,16(4):495

[12]Morice R, Delahunty A, Froontai. Executive impairments in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Bull,1996,22(5):125

[13]王志英慎独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7

[14]钱志梅,田传英社区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2063

[15]秀梅社区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3):96

[16]邱传谦,曾昭祥,李志成医生实施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半年随访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75

[17]江建慧,张明秀,杨汉清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环境与复发[J]中国临床康复,2004,5(3):442

第7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精神疾病;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4亿人受到精神、社会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疾病的折磨,占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6000万左右。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600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仅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精神病是人脑功能产生障碍,使患者精神紊乱,对周围的环境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见的有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许多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在医院系统的治疗,病情稳定后,也适宜出院回家休养。但由于各种原因,精神病患者病情常会出现反复,其中多数是由于出院后对患者的护理不当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做一简要综述,如下:

1 医院护士要做好出院指导

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观察治疗后,若病情稳定,自知力逐渐恢复,即可出院,进行下一步康复。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常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发生意外[ 1 ]。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和减少复发,甚至痊愈,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

1.1 恢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治疗的深入与巩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渐缓解,其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病人不再否认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对以前的病态表现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复杂,常会感到羞愧、自责,有的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严重者可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护士应当体贴、安慰、同情病人,这样不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还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于恢复病情和巩固疗效。

1.2 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1.2.1 出院前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多接触和关心病人,向病人讲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给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疗。让病人了解发病的原因和机制,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一些治疗后未再复发的病例,增强病人的康复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1.2.2 家属对病人的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回家后,健康指导的重任就从医护人员转移到家属的身上。家属在病人的完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时,要加强对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回归社会,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1.2.3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家属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负担重,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误会,因此,家属的态度对病人至关重要。要多关心体贴病人,凡事为病人着想,帮助病人逐步走阴影。

1.2.4 维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 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饮食非常不规律,需要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其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并嘱咐患者多饮水。由于患者过于清闲,造成精力旺盛,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甚至失眠。这时,家属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因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复。

1.2.5 督促病人按时定量服药,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精神科医生都主张精神病人即使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也应坚持较长时期维持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但很多病人对此认识不够,或者觉得长期服药麻烦,或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或者不规则服用,达不到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家属一定要监督病人服药,并向病人讲明药物巩固的必要,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 提高病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于药物的镇静作用,多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好卧床,不愿外出活动,造成体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护士需要指导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细心照料病人并为其安排一些轻度的家务活,家属应为病人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规律生活、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动与锻炼。带病人有意识的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谈,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应激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1.2.7 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顾虑多,稍不顺心,情绪便会波动,严重者可能悲观厌世,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伤、自杀等。因此,护士应教会家属怎样保护患者的安全,严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若病人病情波动,应及时与医院联系,带病人返院继续接受治疗。

1.2.8 定期门诊复查 告诉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病人还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进行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 社区干预是治疗新趋势

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显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复率。是当前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它以社区为基础,发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采取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恢复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疾病[2]。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的重要环节,即帮助患者参与社区性活动,治疗合并的疾病,监督和回顾干预的情况,协调好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

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锻炼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从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恢复。

3 家庭护理是康复的关键

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从而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1 掌握精神病的常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患者的亲属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患者需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同情心,既要防止对患者过分迁就附和,又要避免过度忽视而弃之不顾。患者亲属应了解一些简单的观察病情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同时亲属还应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正确对待他人言行,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精神疾病要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患者与亲属不能任意停药或增减药量。所有药物都应由亲属保管,监督患者服药。引导患者戒除烟酒,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大,应定期带患者复诊,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减轻患者服药后的身体不适,增加治疗依从性。

3.3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个人自理习惯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亲属应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首先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日间根据其喜好安排适当的生活和劳动,鼓励其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引导患者做一些家务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态思维,改善情绪,避免生活懒散。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亲属更应多予关心,督促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但决不能包办代替,防止其产生“无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稳定,亲属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注意安全防护。妥善收存家中的贵重物品、刀、剪、绳等危险物品,防止自伤、伤人等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亲属必须有正确认识,给予同情和谅解,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发现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复发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带患者复诊。

参考文献

第8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说课

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Design on "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64-02

说课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于讲课前或讲课后系统地将某一教学内容的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口头全面地进行阐述,通过听者评说、互相交流,使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及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1]。现就《精神科护理学》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的课前说课设计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教材分析

1.1教材选用:本节课所用教材《精神科护理学》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由高国丽、崔巧玲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适用于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还选用了精神科护理学习题集、临床思维精神病历集、医学心理学等相关辅助书籍,以及一些与精神疾病有关的电影、电教片,如《A Beautiful Mind》、《Schizophrenia-A Stolen life, stolen mind》等。

1.2教学内容:选自该教材第八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分为疾病概要和护理两节内容。在精神疾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护理学生参加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1.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以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目标。

1.3.1知识目标:掌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型;熟悉疾病的治疗过程、护理措施;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1.3.2能力目标:能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能制定合理可行的护理计划。

1.3.3素质目标: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尽心尽职的工作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树立强烈的爱伤观念。形成关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服务理念,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1.4重点及难点

1.4.1重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分型、护理措施。

1.4.2难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2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中起点普通专科护理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学基础,并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护理学的学习已经入角色。因此,必须在此基础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逐层深入,使学生能系统的、准确的、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2]。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 教法分析

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与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将讲述法、列表对比法、案例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练习法等几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充分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学法指导

在校二年级学生对精神疾病缺乏临床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已有知识能力不足。教师必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果。通过本次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已有知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课程设计

5.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以提问的方式对第二章第二节“精神疾病症状学”相关内容加以复习,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并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案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5.2 讲授新课

5.2.1 目标展示:掌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型;熟悉疾病的治疗过程、护理措施;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5.2.1 讲授课程内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大专护理学生难以理解,主要采用对比法、图片展示、推理法以及病例介绍的方式,帮助学习做以了解。临床表现及分型是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采用讲述、复习已学知识、图片展示、列表对比、举例、概括等多种方法。例如将青春型临床表现概括为“乱”,单纯性概括为“懒”,紧张型概括为“僵”,偏执型概括为“疑”。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是本节课另外一个重点,在讲述时一改过去填鸭式教学,强调启发式教学,采用讲述法、讨论法、回答法。引导学生在临床表现的学习基础上提出护理诊断,结合已有护理知识制定合理可行的护理计划及措施。通过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3 课堂小结:提纲挈领的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重述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5.4 课堂练习:通过3-5道练习题,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提高教学效果。

6 教学反思

成功点: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动力;教学环节齐全,方法灵活多样,并能融会贯通;加强了课堂师生互动,学生能愉快而紧张的学习。

改进:需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利用寒暑假多到精神病院学习进修,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可以时间组织学生观看《A Beautiful Mind》、《Schizophreni-A Stolen life, stolen mind》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综上,通过说课活动,一方面可提高教师,有助于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的医学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在说课过程中,教师向同行和专家阐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积极而有效的途径[3]。并逐渐成为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尺标,值得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 鞠红霞,刘柳,林宁.关于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说课程”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14):5-6\

第9篇: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道德护理;精神科护理;临床作用

道德护理是在护理职业活动中临床护理人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现今,医学模式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是对医护人员提出的职业要求,同时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由于精神科的护理工作所面向的对象比较特殊,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道德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在精神科工作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几点精神科道德护理的应用,现总结如下。

1维护精神病人的尊严,树立人本的理念

人的正常生活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生理上会表现为异常的情况出现,当然心理上也同样会生病,我们不可以用一样的眼光来看待心理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选择和意愿,不论其临床表现怎样,都应该维护其尊严,尊重其存在的价值,我们说在别人及患者本身没有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应该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志。精神病患者多得不到正常的待遇,威胁到其生命健康,我们作为一名精神科的护理工作者,应尽最大努力来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关心患者、尊重患者,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绝对不可以讽刺、侮辱、虐待病人[2]。假如患者所提的要求合乎情理,护士应尽量满足,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变化,这有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进展。

2培养心理素质,树立专业美德

精神科护士要时刻记得自己所面对的是失去理智、心理有缺陷的患者,这就对精神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坚强的信念,同时还能摒弃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对病人理解和同情,对待患者要有耐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面对突发事件要冷静认真思考,在和病人接触的工程中,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由于精神病人受到疾病的影响,有时可能会对医护人员作出冲动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护士的心理上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士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3]。

3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工作作风严谨

精神疾病患者多是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这同样也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切入口,因而,精神科的护理在面对患者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温和,思想作风上应审慎适度,精神患者不但会出现行为紊乱、道德沦丧以及人格障碍等表现,同时还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行为,这些都会引起患者内心的敌意、矛盾、冲突以及压力增加,在自身意志力不够强的状态下就会表现出来[4]。精神患者所做的行为多不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因而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也不能被接受,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就要详细了解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和言行,不能用社会的规范和准则来衡量精神病人的行为,因此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态度和蔼、微笑面对每个患者,用自己美好的心态来感染患者,在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要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争取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4谨言慎行,保守医密

因大多数人都对精神病人存在观念错误,认为精神病人很危险、可耻和可怕,是不可治愈的,因而大部分患者的家属都不情愿将患者的情况告知他人,但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治疗,患者或者其家属不得不将患者的情况甚至隐私告知医生,这样精神科医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护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护理服务[5]。这时为病人保守秘密就变得格外重要,在涉及患者的生活、工作中的情况时,护理人员要对自己所说的负责,保护患者的隐私,否则就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5追求慎独

慎独主要是说护士在单独完成某项工作时,有机会做坏事,但是却没有做,保持了自己的节操,具体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小细节中,能够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只有在你努力、磨练中才能做到慎独。护士多数情况下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而且面对的常常是失去正常思维能力的人群,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正确进行评价,但是这时护士不可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每个护士都应用慎独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芙蓉,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03):56-57.

[2]李辉,关平,张立忠.试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J].中国实用医药,2011(01):976-777.

[3]常海霞,张霞.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9(2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