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如何加强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成为众多思修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是其中的关键。
一、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自觉遵循教学规律,将其独特的教学风度、教学技巧和教学观点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表现。一般来说,教学风格的形成需经历模仿阶段、独立阶段、创造阶段、风格形成阶段等,它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走向成熟和稳定。
教学风格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教学风格是独特和个性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因其自身的品德修养,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教学上必然产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学风格是稳定的。教学风格形成后便会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则是教学风格最基本的独特性。再次,教学风格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并且是富有成效的。没有一种教学风格是背离教学规律的,没有成效的教学风格也不能称之为教学风格。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实现知识与审美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是教师学识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教师独创教学方法与教学规律完美的结合,其特点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形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加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乐等形象的描述。情感性作为教学艺术的另一大特点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活动。以情动人,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身心全面进入教学活动中。没有独创性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只有创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具有共通的性质,即符合教学的规律性;两者有着共同的形成基础,即教师的学识、思想和智慧的综合表现。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个性化表现,是教学艺术趋向成熟的标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独具特色,它集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于一体,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养成个性化学习风格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时效性等特点,通过教学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教师通过运用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展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帮助他们从内心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并进一步转化为日常行为。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观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兴趣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独具魅力。首先,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目光,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其次,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能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风格美,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明快清晰的板书,恰到好处的点评都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此为基础,学生从审美意识上升到表现美并进一步产生创造美的冲动,教师与学生在审美上产生共鸣,学生不由自觉地从“知学”进入“乐学”的境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进一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价值,提高教师工作热情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强调其社会价值的规定性而忽略学生的个体发展价值性,也不能仅见学生的个体性而忽视其承担的社会功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思想上的薄弱点和需要,完美运用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选取典型事例,增强学习内容的时效性。教师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过程中,必然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方法。教师运用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的合格大学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价值,是教师最大的成就。这种成就带来的自豪感和欣慰感使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去,从而带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途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特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悟性和教学机智的培养
悟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悟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打破常规,摆脱愚昧,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教师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让学生得到启迪,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的颖悟;在苦苦思考中突然灵感迸发的顿悟;教师通过情景教学,达到情感共鸣,使教学内容的价值标准转变为学生信奉内在价值的情悟。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机应变灵活地化解课堂中出现的矛盾,随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悟性及教学机智的培养对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特点,其教学过程就是多种思想的冲击和交流。教师只有努力培养教学悟性和教学机智才能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趋势,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
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应该一改思想政治理论课刻板教条式说理,而不回避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借助经典文学故事,进行分析、讨论,将文艺评论、文学评论等方法借鉴融入进去,寓教于故事,寓教于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借鉴中央电视台《老梁故事汇》、《变形记》等栏目的成功方法,彰显教学艺术上的生活性、灵活性、参与性,给学生一个入情入境的模式,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提升专业知识素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就无法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匮乏就无法灵活应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现实性较强,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涉猎其他领域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随时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科学研究前沿,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要紧随时代步伐,掌握青年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及语言,这样,厚积才能薄发,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语言表达是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发挥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涉及颇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需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取其重点进行讲解。首先,教师语言应该表述准确,富有逻辑性。表述准确,用语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而逻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说服力的前提。其次,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应风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晦涩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而这一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比较欠缺的,需要努力改进。再次,教师语言表达要注意清晰流畅,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并倾注感情于教学中,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其拥有清晰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仪表、教态、板书等因素的培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风格与语言魅力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而教师的仪表、教态、板书及风度等外在无声表现也对教学技能有很好的补充效果。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讲授者,教师外在形象要稳重大方,不能过于个性或过于华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举止稳重,手势姿态等要配合教学内容,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板书必须简洁明朗,突出重点,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如今学生的思想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切忌简单的灌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不仅可以从心理层面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气质、性格等方面情况,还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说服教育学生,既体现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又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以下案例,就是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运用学生思想教育中,并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与方法运用
现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个性和情绪管理方面是弱者,由于他们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识别能力,情感波动较大,很容易走极端。同时,她们具有极强逆反心理,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都会表现出幼稚和任性的一面,这是我们老师最难掌控和教育的,而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沟通和教育,既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和不理解,又能让他们认识事情的本质,思想教育问题也就迎韧而解。
案例一:有两名女生同在一个寝室,开始相处关系还好,无话不说,后期俩人发生矛盾,闹的很凶,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其中一名女生迟×是学生干部,学习一直优秀,她的家长打电话讲孩子最近总爱哭,不愿意上学。恰好那学期我给她们上心理学基础课,刚给学生们测试完气质类型,于是,我借助心理学的测试结果与她一起分析她与的性格特点,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两个人成为好朋友时,会相互细心体贴,一旦有矛盾激化,就特别容易受伤,不能接受对方对自己的不好。她听后,非常接受我的分析和意见,激动的情绪平稳下来,承认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之后她发短信说她很感谢我,是我帮她认识了她自己。
案例分析:学生之间发生矛盾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很难去判断谁对谁非?而且,两名学生情绪都很激动,不肯相让,如果老师这时去批评她们任何一人,都会激惹她们的情绪,达不到好的效果。但是,通过对气质类型分析,因为借助测试结果和她一起分析她的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另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迟×同学就容易接受自己存在的缺点,也理解对方对自己的不满,矛盾不攻自破,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了说教式的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二:女学生干部韩×,开学以来,发现该学生学习和工作明显松散,通过韩×的爸爸了解到:该学生与一男孩谈恋爱,妈妈不同意,相互之间发生冲突,韩×的爸爸讲:韩×春节假期在家上电脑每天都到很晚,妈妈把网线拔了,电脑也给摔了。从此,韩×和妈妈关系紧张,基本不讲话,讲话就吵。我运用了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真诚、倾听和共情等技术和她交谈,她敞开心扉地讲述了妈妈对她的“过分”及她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她告诉我说:她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母女,女儿和妈妈撒娇时,她流泪了;还告诉我,小时候她经常生病,妈妈很爱她,自从上初中后,妈妈在学习上对她要求很严,每次考试不理想时,就不给好脸色。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她内心对母爱的渴望,希望妈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之后,我又找到韩×的妈妈,妈妈在对孩子的问题上也很苦恼,我给她提了几条建议,并希望她改变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多采取关心、体贴的方式,哪怕是一次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母爱。
案例分析:这是一例亲子关系问题的案例。由于韩×和母亲关系的问题,已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子女心理卫生的家庭因素有:不美满家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家庭背景;代沟。在这个案例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是导致学生出现的对学习和追求的放弃。怎样才能让她理解母亲呢?我运用了行为治疗的一种技术(生命线),她通过走生命线,理解妈妈的辛苦和爱,她哭了,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待妈妈。同时,妈妈也改变先前的教育方式,母女关系和解。因此,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行为治疗技术使用,对学生思想教育做到“对症治病”,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案例三:有五十多名学生参加六十年校庆演出排练,在排练快结束时,总导演更换了领舞的舞蹈演员,学生们觉得她们的领舞是文艺部部长,跳的很好,怎么练到最后让别人替换?学生们闹情绪,说什么也不练了,我们几个老师急忙赶到现场,学生都站在外面,有几名学生在哭,其他学生也比较激动,其中一个老师说:怎么随便就不练了呢?没人做任何反应。我知道此时的批评只能激怒学生,这时,我看到有一学生在抽泣,身上发抖(当时天还下着小雨,有些冷),我上前把衣服披在她身上、搂着她。这时,其他学生都围了上来哭了(她们假期一直在排练,并且离家住在新校园宿舍每天排练),一刹时,我觉得她们把我当成了亲人,哭过之后,我问她们:换上来的演员跳的好吗?她们说:是挺好的。我说,如果你们是导演,会选谁上呢?她们不讲话了,但态度平和了很多,最后接受了换演员的事实。
案例分析:集体闹情绪,这样的情况在学生中比较常见。有时可能是老师对事情处理和安排的不够周全、妥当,引发学生的不满,也有时是由于学生的偏见或个别学生的鼓动。遇到这种的情况,一定要冷静,即使学生的做法激进,不要直接批评、指责她们。首先,稳定她们的情绪,辅导员的工作要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互相信任和尊重,要循循善诱,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方法,多运用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削弱或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老师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赋有意义。
三、工作体会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必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与人格中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两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选用合适的心理测试问卷,如人格测试、症状自评(SCL-90)、心理健康测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不断积累学生的个性资料,跟踪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健康成长。
2.学习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
辅导员老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将心理学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与学生沟通和思想教育上会更容易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去指导、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能转换我们辅导员老师的角色,以咨询师或朋友的角色和学生交谈,就容易获取他们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主要是学生本人能够接受和认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对那些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无奈、束手无策,相反会探究他内在形成的原因,而理解他的行为方式,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演绎与运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最有效武器。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机的整合与协调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它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部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层面,还要把人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基础,而良好的政治信念会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对待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判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问题心理化,也不能将心理健康问题思想政治化,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
论文摘要:本文从说课切入,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现教育问题,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要素和因应策略,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师教学品质的改善和提升。文章认为:规范教学是教师教学品质提升的前提;有效教学是教师教学品质提升的标杆;差异教学是教师教学品质提升的关键;创新教学是教师教学品质提升的灵魂。
近期,笔者先后参加了两个重要活动,并担任了活动的评委工作,一是苏州市高中历史教师基本功竞赛,二是常熟市历史教师招聘会。两个活动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说课作为考查教师基本素质的核心项目。活动的总体感觉是教师的说课质量较往年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客观地讲,说课中暴露的各种问题仍然不少。尽管说课只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活动形式,但从中反映出的问题却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带有普遍性,成为制约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两个活动作一反思,提出一个宏观的因应机制和改进策略,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凝视:直面说课现场,揭示教师教学品质的现实缺憾
1.重就位少到位,说课过程缺乏规范性
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中应该有一个“严”字。严即严肃、庄重;严即严谨、填密;严即严格、泼辣。落实到说课上,就是要求教师在说课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清楚、结构完整,努力提高说课过程的规范性。总结两次说课的情况,我们认为,说课的不规范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其一,不熟悉说课要求,如个别的教师错把说课当上课,错把评委当学生。其二,说课环节严重缺失,如许多教师的说课没有学习设计环节,没有作业设计及反馈环节,更没有注意课型的区别。其三,说课说不到位,如许多教师的说课只说是什么,不说为什么,更没说怎么样。
2.重文本少人本,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
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中应该有一个“实”字。实即真实、客观;实即务实、有效;实即实在、本分。回归到说课上,就是要求教师在说课中,既重视文本知识的梳理,又重视学情生情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总结两次说课的情况,我们认为,这几方面的情况值得商榷:其一,轻视学情生情的分析,大多数教师,即使分析了生情也会忽视了学情的分析。其二,重教轻学,过多注重教师教的设计,而对学生学的设计大多准备不足。其三,不能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动的教,学生则是被动的学。
3.重共性少个性,教学应对缺乏灵活性
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中应该有一个“活”字。活即活泼、热情;活即鲜活、逼真;活即灵活、生动。就说课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说课时,精神饱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应对的灵活性。反思两次说课,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其一,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和个性特点,切忌教条主义地选择教学方法。其二,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差异,切忌笼统地提问、作业和学法指导。其三,要因课型的不同,说课环节而有所差异。
4.重内容少内涵,课堂实践缺乏深刻性
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中应该有一个“新”字。新即新颖、别致;新即清新、亲切;新即创新、进取。拿说课来说,就是要求教师透过教学现象去寻找教育的内在规律,以科学的理论为教学活动奠基,不断增强课堂实践的深刻性。反思两次说课的情况,我们认为,深刻性方面主要存在着这几个问题:其一,条件性知识缺乏,大多数教师不知道说课常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其二,不能把相关理论和教学实际结合,一些教师只会报节目似的炫耀理论。其三,新课程理念理解片面,更谈不上恰当地运用,课堂组织缺乏时代感。
二、透视:聚焦发展瓶颈,点击教师教学品质的本真奥义
1.规范教学是教师良好教学品质凸现的前提
规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规律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业内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范式实施教学。规范教学是基于说课的教师教学品质的客观要求。说课的目的是什么?说课的目的在于论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课堂教学提供理性预设。因此,在说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规范、严谨的教学品质。规范教学可以说是应对说课随意性的一味良药,没有规范教学就谈不上教学的有效性,更谈不上教师教学品质的体现和提高。
说课中,规范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追求三种境界。其一,了解规范,实现就位。从内容上而言,说课不仅要说教材、说教法、说流程、说板书,还要有说学生、说学法、说作业、说反馈等环节。从程序上而言,说课的诸环节,不仅要指出是什么,还要分析为什么,更要点明怎么样。其二,把握规范,争取到位。比如说教材环节,不仅要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还要说地位作用、课型类别和学情生情。其三,发展规范,科学进位。比如说教学目标环节,传统的说课一般都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其实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目标完全可以整合成五个模块,即知识与结构,能力与技术,方法与习惯,过程与体验,情感与价值。
2.有效教学是教师良好教学品质衡量的标杆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即符合教学规律,能成功引起、维持并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价值何在?在于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教师教学品质优劣的标准何在?在于教学的有效性。为达成有效教学,在说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务实、细致的教学品质。教师应该把教学品质的提高同有效教学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即通过良好的教学品质来启动有效教学,通过扎实的教学实践来提升教学品质。
说课中,有效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放眼四个维度。其一,以学生为本,注重教学效益。以人为本,这是就教学的对象而言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说课时,既要重视教师教的设计,也要重视学生学的设计,在课堂中逐步建立起师生双向互动机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以大纲为本,注重教学效果。以纲为本,这是就教学的要求而言的。教师在说课前要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参考用书,要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动态,努力寻找教材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个别发展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其三,以双基为本,注重教学效率。以基为本,这是就教学的内容而言的。教师在说课时,从面上来说,要注意单元知识的结构设计,从点上来说,要注意课堂知识的板书设计,因为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至关重要。另外,教师也要注意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及其落实问题,最好还能备有错点的分析,这样会事半功倍。其四,以教师为本,注重教学效能。以师为本,这是就教学的组织而言的。教师在说课时,要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发挥,注意方法的选择和情境的营造,甚至要注意自身的语言习惯和仪表体态。另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效能意识,在说课中,拥有及时预判自己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信念。
3.差异教学是教师良好教学品质养成的关键
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劣势智能也有所提高。差异教学是实践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也是教师良好教学品质养成的关键。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育,提倡人文关怀、强调自主学习、鼓励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民主、灵活的教学品质。我们认为,实施差异教学是教师教学品质成长的必然选择,因为差异教学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开展的,教师对待学生一定会是亲切的、民主的;因为差异教学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组织上也一定会是个性的、灵活的。
说课中,差异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关注三个对象。其一,适合学生,分层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在个性、认知、基础和兴趣等方面存在着普遍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说课时,内容的安排、进度的把握和方法的选择都要进行宏观的统筹。微观的分层教学,首先是学生分层,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人员分层;其次是目标分层,即变单一目标为弹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要循序渐进;最后是施教分层,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目标层次的教育。其二,适合教师,自主发展。适合别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是个性化的劳动,学生有差异,教师也是有差异的,对学生要因材施教,教师也应该因材从教。教师应该努力地将自己的个性特点与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起来,走规范条件下的专业自主发展之路,唯有如此,差异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其三,适合课型,重点发展。教师在说课时要注意课型的差别,谁曾说过说课就一定是新授课,为什么不能是习题课?为什么不能是讲评课?为什么不能是活动课?为什么不能是复习课?而不同的课型,说课的侧重点显然是有所区别的。
4.创新教学是教师良好教学品质提升的灵魂
创新教学是指教师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行为,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塑造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日常教学中,我们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是好的教学?我认为好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就是能促进人健康发展的教学,而通向有效教学的则必然包括规范教学、差异教学和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教师良好教学品质提升的灵魂,因为,知识的传递需要创新,课堂的组织需要创新,和谐的氛围更需要创新。只有实施创新教学,教师开拓进取、别具匠新的良好教学品质才能更大程度的得到培养和展现。
在说课中,创新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理清四组关系。其一,处理好 隐性和显性的关系。根据波兰尼的知识理论,课堂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的课程知识和隐性的缄默知识。当个体发展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种激发其创造性力量和释放其个体作用的过程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即在于帮助学生反思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缄默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因此,教师在说课中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缄默知识基础之上,把显性的课程知识融人他们的缄默知识之中。其二,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说课应该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抽象理论的具体化,理论是说出来的,更是在具体做法中体现出来的。比如导人新课,你可以说自己想运用先行组织者理论,但是在你的教学策略中既看不出分层渐进,也看不出逐级归纳,更看不出整合协调,所以说,你的先行组织者理论也就是提提罢了。其二,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新课程的考查强调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教师在说课中,既要注重知识结构的梳理,更应该注重学生运用知识的相关能力的培养。其四,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创新教学强调与时俱进,但并不拒绝历史传统,传统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传统的创新。教师在说课中,一方面要重视新课改新理念,但是不能置传统的有价值的教学策略于不顾。创新的三种境界是:有中生无、无中生有和有无相生,创新教学应遵循此理。其实,创新教学就是在对传统教学的批判继承中向前发展的。
三、审视:着眼教学品质,探索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策略
1.制定专业成长规划,细化教师的发展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反思性的发展推动教师自主性的发展,以教师自主性的发展实现教师和谐性的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兴起,但是在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发展动力上的主体性迷失、发展内容上的技能化倾向和发展阶段上的整体性分割等。
在综合国内外经验得失的基础上,常熟市历史教研室提出了改善教师教学品质的先行策略: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为了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教师专业成长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我们做了三件事情。其一,唤醒发展主体,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一方面,历史学科教研室联合学科基地,组建学科专家组,对全市的历史教师进行问题把脉,针对他们的发展瓶颈,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结合专家组的意见,制定基于问题改进的个人成长规划。这样,外在的发展压力就转变成了内在的发展动力。其二,立足教学实际,.变技能取向为实践取向。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自身教学品质的发展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这点认识,我们在重视教师技能培训的同时,如开设研习班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规范的培训,更重视教师技能的实践运用,如开展基本功竞赛,将教师技能水平的考核置于课堂教学能力的考查之中。这样,方向性的技能就转变成了工具性的技能。其三,跟踪成长过程,变突击培养为有序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过程来说,可以分为职业定向、职业适应、职业调整和职业成熟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准教师、新教师、骨干教学和专家型教师。为了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历史学科针对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这样,粗放型的突击性培养就转变成精细型的有序培养。
2.丰富常规教研内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目前已经进人到全面实施阶段,它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挑战?我们认为,要巩固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要学习条件性知识,即理论知识;要积累实践性知识,即经验知识;要总结文化性知识,即环境知识。yz}历史教师应以知识结构的优化来改善自身的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质量。
丰富常规教研的内涵,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进行了五点尝试。其一,成立研习班。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研讨。其二,组建导师团。进行专业引领和课堂示范。其三,派遣调研组。进行教学督导和问题会诊。其四,组织支教队。进行校际合作和区域推进。其五,建立备课组(注:指全市的大备课组,历史学科从初一到高三的每个年段都建立了一个大备课组,所有任教该年段的历史教师都是大备课组内的一员,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加强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进行师徒结对和同伴互助。
3.加强学科规范管理,养成教学的良好习惯
教师教学品质的成长,个人因素是内因,教育管理是外因。尽管是外因,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学校,和作为教学指导部门的学科教研室,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引领作用却是不容低估的。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同时也应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有其独特的功能。学科教研室和学校一样,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统一的。一方面,教师发展需要学科教研室的支撑,另一方面,全市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依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促使良好教学习惯的养成,提高教学质量,历史教研室出台了三个重要的教学规范。其一,青年教师“五先五后”。即先备课后听课(对所听课的内容要先备好课再去听,确保听课效果),先听课后说课(要上课,须先听同一备课组的骨干教师上课),先说课后上课(根据听课情况二次备课后再说课),先做题后作业(布置作业前必须先做题,然后进行作业设计),先批改后讲评(作业必须批改统计分析后再有侧重点评)。其二,教学工作“十到位”。即课前两到位:计划安排要到位、校本研究要到位;课中三到位:重点难点要到位、习惯方法要到位、教学管理要到位;课后五到位:督查反馈要到位、单元训练要到位、补差工作要到位、交心工作要到位和教学反思要到位。其三,课堂教学“三式六化”。三式就是课堂教学三种模式,即自学指导式、问题讨论式和引导探究式;六化就是课堂教学的六种观点性做法,即教案学案化、新课复习化、教学问题化、设问层次化、知识结构化、作业练习化。
4.开展多元反思教学,催化教师的职业成熟
(一)人际交往上的孤独感
有些学生由于在中学时一心扑在学习上,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这样的学生一般很少和同学交流,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可悲的是,这样的状况还常常被老师和家长引以为傲,是好学生的标准。等他们考到大学之后,也很少主动与人交际,由于进了大学失去了中学那种模范的光环,就变得更加孤独,甚至产生自傲心理,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种顾影自怜的感觉,总想着别人去主动接近自己,自己绝不主动接近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不愿意投入到火热的集体生活中去。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自小被家人呵护,成为家中的小太阳,什么事都不会做,以至于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打理,要么怕洗澡,身上出现异味;要么怕洗衣服袜子,影响其他同学,如果指出他的毛病,他还火冒三丈,拒不接受,这样也引发了交际方面的孤独,他自己不屑与人交往,别人也不愿意和他交往。也有些女生,仗着自己有三分美貌,就常常以绝代佳人的姿态孤芳自许,要么一言不发,整天沉默着,要说话就是语言尖刻的“毒舌”,这也是一种心理问题。
(二)厌学心理
有些学生在高中就不想学习,产生厌学情绪,被家长逼着考大学,进入学校以后又故态复萌,对所有的学科都没兴趣。没有家长的约束,就更加肆无忌惮,逃课,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精力都用在网络上,男的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女孩则沉醉于淘宝;要么就将精力用在恋爱上,根本不为以后的就业着想。也有一部分学生本来也是爱学习的,在高中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练之后,进入大学发现学习环境相对轻松,紧绷的神经一旦松懈下来,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觉得考上大学不过如此。还有的是因为社会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读大学和不读没多大区别,因此也失去了学习动力,开始厌学。除了以上两个心理健康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心理问题也困扰着学生,例如有的学生因为个头矮,容貌欠佳而产生自卑;有的因为家庭生活穷困,和有钱的同学相比产生较大的落差,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
(三)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缺少教育,使孩子终日生活在战战兢兢中,以后就会形成孤独不合群的性格;有的是过分溺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并且生活自理能力差。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读幼儿园和小学时,孩子与人产生纠纷,家长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从来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这样就使孩子养成了缺乏责任感的个性,错的都是别人。在学校教育方面,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偏爱那些文静的、爱学习的学生,对于他们的业余爱好都不了解,也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总将那些埋头学习,不与人交流的学生当做模范表扬,使这类人一直以为自己不交际是种美德,以后就造成了他们孤傲的性格。有些学校在教学时只注重考试成绩,对于文化课之外的课程干脆停止不上了,这样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对于一些有益的活动无法介入,也容易促使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拜金主义流行,使那些家庭贫寒的学生产生自卑;也有的是对于外表美的推崇,使那些身材和容貌不佳的学生产生自卑。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学实施优势
针对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纠正的方式并不是专门的心理疏导,而是要通过人文素质的提高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纠正和疏导,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优势
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由于人文性,因为语文是记在人类文化的载体,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具有记载、描述、解惑和探索的功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伴随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功能,可以领略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语文学习的这些特点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条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向学生讲解,与学生产生交流。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手段,将自己对文章学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都反映出来。这个过程带着强烈的个人感彩,将自己的个性凸显出来,使同学们看到了此人的个性特色。一堂语文课中,老师、学生、课文、课文作者以及文中人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比较、质疑、参照、启迪和吸收的相互作用,观点相同的人会觉得找到了知音,观点相悖的人会忍不住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这样一堂课就成了语言的交流空间。高校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凝聚了人类的美好感情,有的蕴含了学者的思想精华,这些作品都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在学习过程中,作品中的审美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想可以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以正能量的教育。
(二)语文教学对心理教育的渗透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交往。像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和《史记》中的《将相和》,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可以让学生知道朋友之间的珍贵,以及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正确取舍,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在语文学习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在课文中有许多古人通过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像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凿壁偷光的匡衡等。还有一些古诗也深刻揭示了少年时代学习的重要性,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还有一些作品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意志,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受过宫刑仍然坚持著书的司马迁,为完成《游记》而坚持不懈的徐霞客以及周游列国的孔子等。语文学习中更多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作品,像努力探索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有为了尽孝而弃官的李密,忧国忧家的杜甫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这些人都是具有担当的人,为国家,为人民或是为了家里老人都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学习,让学生培养良好健全的品格。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一)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前提条件包括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作为高校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优秀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及时调适自己的状态;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听自己的课;还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爱心基础上的,只有教师爱学生,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才会爱老师,认真听他上课。这种关系不仅建立在课堂上,也包括在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教学环境应该以民主和宽松为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善过去那种一人讲课大家听的传统方式,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可以反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千万不能因师道尊严而对学生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在语文学习中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像教学一些戏剧剧本时,教师可以作为导演,知道学生排练一出话剧,让学生深入到角色中体会人物的情感。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文转化成有声有色的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
利用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要从课堂中和课堂外两个途径入手。课堂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学主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如善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明白交际的重要性,还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在世上的价值不是因为外表的优秀,而是对社会的贡献;也不是有钱就是优秀的,良好的品德比金钱更重要。还要学会善待父母,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恩。不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每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此外还要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这些在所选课文中都能学到。另一个途径是来自课外实践,可以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中,如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体会给予的快乐,这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也能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课外实践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一些经典之作,了解前人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结语
一、历史知识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过去,我们对历史知识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虽然有所认识,但是如何认识它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却思考得比较少,认识得很不够。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要从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开始,历史教育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优势。
我们说,学生的素质提高是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言: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审美情趣,劳动技能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养等,标志着学生素质的总水平。然而,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历史教育具有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作用。
首先,学习历史是深入探讨其他科学的基础。历史科学它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等基本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有关于天文算学、水利、地理等知识;南宋郑樵的《通志二十四略》,包括了礼、乐、刑、艺、天文、地理、食货、灾祥以至昆虫、草木等。初中教材还介绍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孙思邈的《千金方》、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高中教材则用三章的篇幅介绍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历史科学同其他一切科学都有或近或疏的关系:它有时要借助其他科学来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反过来,其他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历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和文献。可见,历史科学同其他科学有着错综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搞好学校历史教育,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分析问题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有了背景知识,有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课程,还是对学习自然科学课程,都将是十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特点,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
历史学科教育,对德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是极好的教材;有多少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大家都知道,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部分。智力因素通常指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它们与智力活动的直接效果有密切关系;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余心理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性格、信念等,这些因素虽然并不直接决定智力活动的成果,但它们的作用,却深刻地影响着智力活动的程度、效率,决定着人的活动的指向与成败。
学校历史教育要明确地提出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的任务。
对于发展智力,历史教学的有利条件,首先是历史知识的记忆信息量大。我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光是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就浩如烟海;社会生活空前丰富,由此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之丰富复杂,也是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这样,如何记忆历史知识就成了历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我们不主张死记硬背,也不主张把大脑变成信息库,我们主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记忆的心理常识,如遗忘规律等,并结合历史知识特点,总结出符合学生自己记忆特点的记忆方法来,提高识记效率和保持能力。良好的记忆力,不仅是学习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必要条件。
第二,学习历史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历史教材是以文字为主的信息载体,概括性的文字叙述较多,如果能够依据文字材料的揭示,在头脑中想象出具体生动的形象,将会更真切地感知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借助于历史教学发展他们的再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
历史教学对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很有效,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说了。
中学历史教育也存在着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有利条件。历史教育由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故事性、强烈的感染力,并能为学生树立典范,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效尤前人,做个品德高尚和有作为的人无疑是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
二、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修养,是当务之急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个革命者,爱国主义者。历史上许多革命家、民族英杰都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历史教诲。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遗产,是使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原动力。历史教师应当恢弘民族正气,振奋民族精神。
第二,心有全史,胸存“底本”,这是对历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人物,不是孤立的,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都是互有联系、互有影响制约的。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历史讲通、讲活、讲准。否则,就会把历史讲成一些孤立的点的偶然聚合。范文澜在《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告诫学历史的人,不要自己跑到禁闭室中去。不通全史,只求专深,就是自我禁锢。学史者不可如此,教史者更不可以这样。胸存“底本”,也应引起我们重视。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心有全史,不是靠东点西戳来拼凑“全史”的,要有一个扎实的“底本”。
熟读史籍,驾驭史料,这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要籍往往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原始记载,因此它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基本材料。历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引用二手,甚至三手资料;而应熟读一些中外历史的重要书籍,在熟读历史要籍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对各类基本史料的识断能力,通晓史籍、文献出自那种立场、观念的人之手,从而能驾驭史料,辨析真伪。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有改削,而每一次增删改补都引起一些历史教师的不适应。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一部分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他们心无全史,胸无“底本”,对史料不熟悉。
有人采取下述程序,进行进修,得到了实效。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以编的《中国史纲要》为主线,以范文澜,蔡美彪的《中国通史》或郭沫若的《中国史稿》为主教材,以东北师大编写的《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等断代史为第二教材,再选择几本近年来最新科研前沿专著,如赵恒烈、王铎全编的《历史教育学》,周发增、张显传等合编的《历史教育学新论》作为辅助读物,在此基础上,再究读中学教科书,一定会有更新更深的体会。
此外,如有余力,还可以先读断代史、通史参考资料,辅之港台专著;进而读通史纲要,辅之以各种史学期刊,最后多涉猎最新的科研成果及论著,然后再回到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来,融汇贯通,启迪自己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就能使历史教学走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真正成为涵养素质,启动思路,展望未来的教学相长的生动课程。
第三,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改革开放时代,各类科学迅速发展,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如语言文学、艺术鉴赏、历史地理、历史美学、历史心理学、历史统计学等等,以期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研究历史和讲授历史。
历史教师上课要讲话,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历史教师来说非常主要。历史教学强调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对主要事件要叙述得鲜明、生动、形象、吸引人,这都有赖于历史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什么有的历史教师讲课水平高?除了他的理论与专业方面的根底之外,语言文学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历史教师要讲清每个时代的历史,要引导学生学懂弄通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各个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思想流派。这是很不容易的。不懂哲学,就很难讲清中国的“诸子百家”,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不懂经济学,也讲不清凯恩斯、罗斯福。历史教师要学哲学、学政治、学经济,只有这样,才能讲通一些专业史,才能将历史当科学来讲授。
历史教师还应该学习科学技术常识,讲不清科技发展史,势必讲不清当时的生产发展情况,也讲不清与生产发展相关的其他历史现象。历史教师对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就会出现知识性错误,甚至闹出笑话来,反之,历史教师具备科技方面的素养,将会使课讲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准确。
如讲原始社会,在讲到尖底汲水瓶时,可说明虽然他们不懂是重心原理,但在实践中已在运用。又如讲述鉴真东渡日本六次未成功,教师可结合当时还未发明轴承,帆是固定的,不能随风向变动而改变帆的方向,所以才屡渡不成;依此推之,空海入唐的遭遇也就不言而喻了。
关键词: 交际法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40-01
70年代初,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首先提出了交际法教学理论。Hymes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交际功能、语言的上下文关系等方面,为交际法教学提供了理论根据。交际法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根本目的的英语教学法,强调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等。其核心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学和使用。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交际法传入我国以来,其就受到了广大外语教师的热烈欢迎,因为交际法的目的是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即语言的运用能力为目的,这就符合英语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因此,广大英语教学者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一直不断地致力于把交际法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目的是解决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1. 交际法理论基本观点
Hymes认为,具有交际能力意味着人们不但获得了语言规则知识,而且还懂得了语言在社交中的使用规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是可能的。(2)可接受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能被接受。(3)得体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4)实际操作性,即某种说法可能合乎语法性、可接受性和得体性。换句话说,Hymes理解的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合法性)、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2.交际法理论特点
交际法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语言结构基础,交际能力是在把这种语言结构应用到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才能体现的。交际法把交际功能作为教和学的核心,主张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交流需要作为外语学习的原动力,注重培养交际能力是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过程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且要引导学生做到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人物。评价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要着重考查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重视研究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重视研究引起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
3. 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根本因素
3.1 学习目的:大多人认为学习目的是影响语言学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觉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然而,学习目的又是难以定义和衡量的。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性分为两种: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张正东先生也曾说: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为生存而学习,他们要通过目的语的学习而融入当地社会。我们认为:对外语学习者(FL)来说,学习目的主要是工具性目的,即把目的语作为图谋良好发展的工具。而当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力,因此外语学习得目的仍是以工具性为主。
3.2 学习材料:语言学习的具体学习是以学习材料即教材的形式来体现的。如果学习材料是以一定的教学法理论为基础,在教学法理论指导下编写,为教学法服务,针对学习者的具体状况的话,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按照交际法教学的规律要求编选教材,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兼顾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3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要求对于二语习得的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但却最难实现的一个要求。它是最能体现交际法理论要求的一个因素。因此,对于广大教学者来说,如何安排和设计语言应用环境,如何还原语言的交流情境,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
3.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法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和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从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应注重建立良好的课堂交际氛围和良性循环的课堂生态环境,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和谐环境,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因此教师应尽量基于以下几点设计教学:
3.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真实地设计交际活动的场景;课后应鼓励学生更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如参加各种英语比赛、戏剧表演、会议、同外国笔友交流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并且应尽量提供较多的参考语言,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让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人物应该怎样进行交际
3.4.2 组织实践各种交际性语言活动:尽量组织学生实践各种交际性语言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play)、语言游戏(communication games)、解决问题活动(problem-solving)、模拟表演(simulation)、辩论(debate)等等。其中角色扮演是常用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不同的交际活动形式,给学生提供演练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现在大多数院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其视听说教材中的交际运用很不错。各单元的交际语言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建立模拟英语课堂,用以调动学生的语言实践积极性。
3.4.3 实施拓展课程,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英语拓展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之外的文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结论
交际法理论教学引入我国业已几十年,已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正如Allwright(1980)所说:进行学生课堂交际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的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必要的、也是颇有意义的环节。交际法是一种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法。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研究怎样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充分利用交际法教学优势,把交际法教学理念和知识应用于教学中,以便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2] 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 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摘 要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一直是制约我国体育教学动力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如何以教学论为工具使体育教学走出目标选择的困境,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来体现现代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体育教学论 范式 动力机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十多年来,我国体育教学论的研究方兴未艾,诸多学者从不同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问题进行了颇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程度对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与体育教学实践以及动力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为同仁们了解这一范畴的问题提供清晰的轮廓。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首先通过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信息检索,全面考察和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
三、研究内容
(一)体育教学论及其理论范式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此著一问世,这词汇立刻被学界接受,并且围绕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新的根据体育教学论的本质功能特点,给体育教学论的概念的理论范式初步下一个定义: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现象和特征、本质和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一门学科。体育教学论从动态的体育教学整体着眼,全面考察和研究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现象、特征、本质和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以便科学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体育教学论是大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实属学科教学论(Subjectdidactics),也是学校体育教育领域诸多理论学科中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
(二)传统的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阻碍其动力机制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20年间,我国的体育教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学校体育在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不足的地方,学校体育始终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条框式的教学模式之中,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
1.传统体育教学的理论范式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忽视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学生真正的练习受到影响(从开始到准备、从整队到编队、从讲解到示范、从学习到复习),整个过程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教学模式之中。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形式单一,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并且在课堂中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种固定的范式时间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
2.传统的体育教学范式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
它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自主学习,教学效率低,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提高全面素质是相悖的。
3.传统的范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精髓就是强调教育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三)现代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对其动力机制的推动
1.运用现代教学论的范式的意义所在
传统的以传授书本知识作为课堂教学唯一目标的教学论的范式,在当代教学论思想发展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教学目标的扩大成为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同时,现代教学论理念也在不同程度上渗入人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
2.突破传统范式对其动力机制推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用
体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时代呼唤创新教育,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要求建立起新的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指导学校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现代体育教学论的范式对推动其动力机制的意义。运用现代体育教学论的范式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有重要的现代意义。现代教学论范式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通过他们所创造的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这样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进一步调动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态度,并使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蓉.体育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7.
关键词:教学质量;督导评价;研究方法;实践效果
开展督导评价的意义
提供学校、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平台开展教学督导评价可以为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稳定而有效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表达对教师、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见,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成固定的、制度化的机制,有利于教师获得大量有关教学的信息,学校与教师也可以由此掌握学生的需求与动态,教师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学校教学制度、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方面的意见与需求。
克服职业倦怠,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笔者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中的主干项目编制了一份调查表,对杭州职校的近二百位教师进行了问卷、通讯与口头交流等形式的调查,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职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凸显。教师身心产生疲劳感,工作观发生改变,必然会影响工作效能。因此,需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正确的督导评价,正面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督导评价体系,适当地加入教学效能指标,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学效能方面的表现,以克服职业倦怠,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
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教学管理层次我国的职校教学督评工作大都没有设置独立的机构,多数都是在教务处设置督导组,聘请兼职督评员或退休的老同志,按照教务处布置的任务听听课,工作侧重于督导,教学督导人员如同“教学警察”、“消防员”,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够。因此,为了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层次,强化质量监控,需要建立一种能自我激励的教学督导评价机制。
督导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督评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全面、公正和客观地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在设计督评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多数教师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指标的权重可针对当年学校对教师教学要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分配,指标的内涵应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求获得准确科学的结论。
操作性原则是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督评的内容、方法与手段,既要科学全面,又要实际可行。因为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制定教师教学质量督评内容、设计指标体系时,往往将各影响要素都囊括其中,追求一个全面的、完美的和系统的指标体系,但在实际督评实践中是很难行得通的。所以在设计教师教学质量督评指标体系时,应努力使其既科学又具可操作性。
激励性原则是指对教师进行的教学质量督导评价应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使他们加强内在驱动力,激励他们朝着预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从而提高工作效能。要将整个教学质量督评过程看作是激励上进、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问题绝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应想办法帮助教师明确方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教师积极努力,创造新的工作业绩。
督导评价的方法
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督导评价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师工作效能的主体部分,因此,可以将教师效能的评价纳入整个教学质量督导评价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子。可以引用台湾学者孙志麟教授的“教师效能三元模式”的三项指标来构建教师效能的督导评价因子,具体如表2所示。以该三项指标为重要因子,加入常规的具有学期时段、阶段特征的教学督导评价指标因子,可构成以教师效能为中心、有显著特色的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设计时应力求简化,抓住四个关键要素:(1)课前准备;(2)课堂教学;(3)教学效果;(4)教研与教学工作。整个督评指标体系可分三级,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48个。该体系的特点是在进行常规教学督评的同时,可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心理动态;可以正面激励为推动力,鼓舞教师的工作干劲;可尽量避免督评对教师产生的心理压力,处处体现“导”而非只是“督”的特点;可充分调动教师个体的教学积极性,充分关注教师自我反思、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持续进步与总体工作效能的提高。转贴于
督导评价等级的确定设评价结果为C,课前准备为C1,课堂教学为C2,教学效果为C3,教研和教学工作为C4,则:C=0.2C1+0.3C2+0.3C3+0.2C4。当年出现教学事故一次,或当年基本教学工作量不满不得评为优;出现一般教学事故两次及以上或重大教学事故一次者为不合格;对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可设附加分,在确定结果时予以参考。校教学督导评价室负责对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学效果主要由学生评价,教研与教学工作由教师所在系(部)进行评价与确定。
督导评价结果的处理(1)校教学督导评价室要认真研究督评活动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向相关部门或学校领导(主要是教务处或主管校长、校长)反馈教学督评情况,提出处理意见与建议;总结督评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将有关资料分类、整理、汇编、归档等。(2)评价结果要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联系,作为酬金分配、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及各类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教师才会重视督导与评价结果,督评工作才会有力度并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学督评的结果处理对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督评的实践效果
转变了教学督导评价员的观念教学督导评价员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教学水平较高、为人处事正直公道的校内外离退休人员,传统观念认为督导评价工作是得罪人的事,既然退休了就没必要参与了,因此人员聘请难度较大。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督评员的观念逐渐有了转变,心情也比较舒畅,没有了起初的顾虑,越干越有劲,觉得退休了还能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出力很值得。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对学校开展这项工作起始抵触情绪也较大,认为是存心整教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信任,并对什么是教学质量、如何评价教学质量提出疑问,使督导评价工作的开展一度陷入困境。但经过近几年的扎实工作,教师的观念也逐渐有了转变,从原来的被动参与评价转变为主动要求接受评价,从对督评人员敬而远之转变为欢迎听课评价,从对评价结果持无所谓态度转变为主动关心评价结果,等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工作氛围。
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能在社会上“重普高、轻职校”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选择就读职校越来越勉强,生源素质每况愈下。前几年众多中职纷纷升格为高职,教师难免心里产生波动,为自己的事业与生活前景担忧。教学督评以提升教师工作效能为中心,对教师教学质量肯定、导向、诊断、反馈与激励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学校还给予教师工作、生活、心理上的全方位支持与关怀,有较地消除了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某些根源,使教师感到在职校工作有信心,有前途,切实感受到学校对教师的信任与关怀,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吴真,赵子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
[2]沈杰,郑全全.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J].教育心理研究,2005,(2):58.
[3]张汝梁.远距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4]朱泉山.关于建立高校内部教学督导机制的探讨[J].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研究,1995,(4):31.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314-01
解剖学是一门在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解剖学实验教学所需要使用的人体标本其来源相当匮乏,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甚至存在无标本来源或来源相当不足的问题。而高职高专可能由于疏忽了对于学生在遗体标本使用和尊重方面教育的缺失可能存在对遗体标本操作不当常常导致遗体标本过度损坏,这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加剧了标本收集和有效利用的难度[1]。故此,在解剖实验教学中除了规范标本的操作与使用更有必要引入医学伦理学教育。
1 解剖实验教学标本使用的规范管理
人体解剖实验课的教学需要使用人体标本,而人体标本的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法律的制订尚处于一个不统一或者缺失的状况。各大医学院校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但仍不完善。而尸体标本主要来源于遗体捐献和收集无人认领的尸体。由于受到各方面思想制约,捐献遗体人员较少,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制订规范科学的教学标本使用制度应以最少的标本使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核心理念。
1.1 实验室制度的规范:
良好的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必须以完善的制度为依托,这样就能做到管理的规范、细致、有序[2]。我校制定了一套完善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规范细致有序。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评估要求,分为实验室主任管理职责,实验室管理职责,实验室物品及仪器管理职责,实验室物品、仪器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火措施等,做到了实验室分工管理物品仪器专人专管等。实验室人员自身建设,包括解剖标本制作技术的培养,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仪器及设备维护能力的培养,提高学历、个人专业技术、科研能力等。
1.2 标本使用的规范:
人体标本陈列室共有各类标本1000余件,严禁参观者打开柜门搬弄标本。实验技术人员经常检查,若有标本瓶渗漏、保存液浑浊、沉淀等,即时更换保存液。有的标本可能因年限过长而变质,应即时撤换。每件标本都贴有标签,标明标本名称。
2 解剖实验教学准备中的伦理教育
2.1 解剖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准则:
解剖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对人体形态科学认识的第一步,使用人体标本进行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对人体形态结构充分熟悉,才能更好学习其它医学知识,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由于人体标本具有特殊性, 非同于一般实验材料,解剖实验教学中,人体标本的使用量应该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最少数量为准则。
2.2 人体解剖标本收集过程的伦理教育:
应坚持无偿原则,通过社会大力宣传无偿捐献遗体的意义,对同意捐献遗体的人士,征得本人和家属同意,适当进行临终关怀。在美国、英国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与咨商、哀伤咨商已愈见繁荣[3]。讲解捐献遗体意义,使临终人员和家属在心理上顺利接受,给家属颁发荣誉证书,或采取其他方式给予表彰,便于家人进行纪念活动。坚持无偿捐献遗体,可有效地减少社会问题。
2.3 解剖实验教学用人体标本目前的状况:
医学解剖课教学必须使用人体标本,而人体标本的管理尚未在全国立法。各地、各医学院校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但不尽完善。遗体来源主要通过遗体捐献和收集无主名尸体来解决,由于受到各方面思想制约,捐献遗体人员较少,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3 解剖实验教学的伦理教育
3.1 实验课前对教学人员进行伦理培训:
每学期开课前应坚持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伦理培训,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校的办学目的是教书育人,医学院校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重视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与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医学人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伦理教育是形成良好医德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医学生的各个方面应起表帅作用。
3.2 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教育:
教师应教育学生要保持对死者的尊重态度,对死者的隐私保密,维护死者尊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严格按操作规程学习,严禁对死者进行取笑或在实验室中打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待标本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到学生身上。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也是医学生医德实践的第一个环节,从教师做起培养学生爱惜标本和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严格谨慎的科学作风。教师在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同时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因为医学伦理教育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让学生从进入医学院校开始就提高医德认识、培养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才能发挥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成为社会的劳动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白衣天使[4]。
3.3 解剖实验结束后的标本收集处理:
解剖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学废弃物应集中收集、妥善保管,并上报有关部门统一处理,不得随意丢弃,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要对死者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解剖实验教学伦理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
4.1 解剖实验伦理教育应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课程相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医学伦理课程,但大部分都安排在高年级讲授。建议在课程安排上与解剖实验教学相衔接,在医学伦理课程中增加解剖教学实验伦理内容,或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安排部分医学伦理课程,应将解剖、伦理与生、死教育相结合。
4.2 解剖实验过程中伦理教育形式:
伦理教育课程除教师讲授外,解剖实验台、器械应干净、整洁,实验室环境应卫生、布置优雅,也可布置部分展板,介绍优良的医德范例,提出明日医生,今日做起,即以多种形式进行解剖实验教学的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丘祥兴.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一170.
[2] 傅晓燕.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之浅见.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