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的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电算化会计下账簿虚拟化
会计的电算化是将纸上的会计资料信息数据化,而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化”的。所谓“虚拟化”,指电脑系统中并不存在账簿,更不是电子文件和真实账簿一一对应。账簿上体现的数据基本有两种组成,一种是消耗额,另一种是余额。由于计算机强大、高速的处理数据功能,能清楚的对记账凭证库文件进行分类、汇总。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期输入的初期余额数据正确,之后各个会计期的最终余额也就正确无误。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的。可以说只要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
2、电算化会计下记账过程符号化
记账是会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从制作凭证到最后的编写报表中间的所有流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工记账的过程。电算化系统中也是一个虚拟化的记账过程,因为没有一个实际的记账文件。“记账”就是将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已审核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能再对其做任何的修改。如果出现错误,只能采用其他办法进行处理,如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是可以完全取消的,即日常不登记日报账、明细账及总账,只保存记账凭证,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1、明细表核算形式
明细表核算形式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该形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
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账与表的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也是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 个步骤: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2)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6)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相比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3、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
明细表和科目汇总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在实现时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即记账凭证的一次输入,多次调用,多次记账,得到的账表数据只能是相对的动态数据,只有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采用记账凭证的实时处理会计核算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每一时刻的动态会计信息,实现在线管理,在线计算,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处理过程非常简单。整个核算的起点仍是从原始凭证开始,所不同的是记账是即时进行,记帐凭证形成的同时各种帐簿也已产生,即记帐凭证文件既是记账凭证又是账簿。记账凭证文件包含了本会计期间所有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年累计金额,其内部关系同明细表。科目是按业务发生日期的顺序排列的,只要有新的科目记入,就会在记账凭证文件中逐笔登记该科目的发生额,同时将金额累计到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响应科目的余额,这样就可根据会计人员的要求在凭证文件中得到每一科目任一时刻的动态信息,形成所谓的账簿,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均能很便捷的即时产生。
论文摘要:新的会计准则对实质重于形式的进一步强调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新准则通过列举实质重于形式在实务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探讨其在实务中的职业判断。
0 引言
在会计实务中,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在做出职业判断时,要想使会计信息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务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在此,笔者列举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1 企业资产的认定
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应为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顾名思义,“拥有”是一种法律上的所有权,而“控制”则是反映该种资源的经济实质。例如,根据该定义在做出职业判断时,会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怎样处理呢?从法律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租赁行为,企业从外部租入固定资产,显然不拥有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但这明显是不符合“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含义。从分析中不难发现,由于其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而且租赁期结束时承租方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方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经济实质来看,承租方能够控制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实务中,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2 企业收入的确认
会计准则规定,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应当关注交易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某些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但未交付实物,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随之转移,企业只保留了次要风险和报酬,如交款时以提货方式销售商品。有时,已交付实物但未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未随之转移,如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商品。重点是实务中对于售后回购,售后租回,在做出职业判断时,是否应当确认为销售收入?如果企业在销售某商品的同时又与客户签订了售后回购或售后租回协议,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就需要按照销售的经济实质来判断是否应当确认销售收入。由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购货方,销售也就没有实现,不应当确认收入,因此,应将售后回购和售后租回协议作为融资协议来处理。
3 关联方交易关系的认定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给出了判断关联方关系的标准,即“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他们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他们之间也是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往往存在于控制或被控制、共同控制或被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各方,即建立控制、共同控制和施加重大影响是关联方存的主要特征。在新准则中,除旧准则的五条具体形式外,又增加了三条,即:“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对企业同样也存着关联关系”。对此进行职业判断时,应遵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关联方关系是否存在,应视其关系的经济实质,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
4 资产发生减值的认定
准则中,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列举了七点,决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例如,如果出现了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的预计的下跌。从法律形式上看,这种现象并未导致资源的减值;但在实务认定时,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从经济实质来看,需要认定减值。又如,如果企业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提前处置,这时根据其经济实质,也要计提相应的减值。
5 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确定
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贷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而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是指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已经达到建造方、购买方或企业自身等预先设计、计划或合同约定的可以使用或可以销售的状态。企业在确定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时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依据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来判断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时点。
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必须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以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入账。其中,非货币性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密切相关,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则换入资产的价值不能按公允价值入账,而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影响换入成本是否公允入账,从而影响交易;但从法律形式的角度来看,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并不影响交易。
7 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认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这里说的“控制”,即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显然指的是经济实质。新准则中,更多地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要求对所有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严格的股权比例。在实务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上的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应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即从表决权的量上进行判断,又可细化为:母公司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母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下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情况。如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等等。在新准则别强调,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对潜在表决权的考虑,即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的表决权因素。这里说的潜在的因素在法律形式上,是不具有表决权的;但从经济实质来看,却仍然要考虑其对控制权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核算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遵循的会计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但是这两种会计基础并不是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相互通用的,我国会计制度对此有相当明确的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了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由于对会计基础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殊性,结果造成了相当多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概述
(1)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指在会计核算中,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出,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2)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实际收到和支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这两种会计基础的应用对我国会计核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规定的限制,两种制度在不同性质的单位发生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
二、收付实现制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1)会计核算常常不能反映资金活动的真实情况。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与其发生的时期不一定相同,因此相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不能进行有效的配比,从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应收支活动。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只能反映资金的进出数量,不能反映单位资金的来龙去脉,这对于转账业务比较多、经济活动比较复杂的行政事业单位是不合适的。(2)核算过程中低估单位支出,对采购不能全面管理。收付实现制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就会显现。在单位采购事项中,行政事业单位仅对支付部分款项的物资,也只按拨款单据中的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和计量,对未支付货款,但已收到的物资,不登记入账。这就不利于对各项物资进行全面管理,不能对采购业务进行确切的反映。(3)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收付实现制要求会计核算要以资金的实际收付为依据来核算单位的收入和支出,这使得财政收入和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收到和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收到现金或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单位的债权和债务。从更深层次分析,被隐藏的债权,会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流失,产生腐败行为,而被隐藏的债务会使行政事业单位产生财政危机,影响单位职能的实施。(4)会计核算不能反映资金的流向。在收付实现制下,在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和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后,各单位收到的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准确反映资金的流向变化。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所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够规范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最为主要的问题便是基础工作的不规范性,探其原因主要包括4个方面:其一是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中经常会出现对原始凭证填写不严格,存在漏填或者少填的现象,这不仅不符合原始凭证的填写要求,并且也会导致会计核算信息不准确。其二是原始凭证不真实。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原始凭证存在虚假现象,所填写的内容与发生的内容不相符。其三是记账凭证不规范。比如像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会计核算工作产生影响。其四是账薄设置书写不规范。甚至还出现随意涂抹、刮擦、书写错误的现象,导致无法对各明细账进行有效核对。
2.缺乏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如果不健全,则会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产生影响。众所周知,在多年传统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呈现出不完善的现象。不仅忽视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也缺乏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虽然由很多事业单位设置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呈现出混乱的局面,会计核算过于形式化。
3.会计核算人员基本素养过低
会计核算人员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人员,是保证核算工作有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但是从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员基本现状分析,基本素养过低,致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陷入发展困境。另外部分会计核算人员缺乏高尚的道德素养,在工作中会利用自己的权利中饱私囊,获得利益,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并且也会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新形势下创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对策
根据上文得知,在事业单位的有序发展过程之中,会计核算工作对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对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阻碍,笔者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出发,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希望实现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发展。
1.积极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要想真正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需要积极完善其基础工作。众所周知,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之中,会计基础工作是解决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与保证,也是实现会计核算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提高其核算质量,提高核算的准确率。其中在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原始凭证的书写要求,保证原始凭证书写的完整性以及正确性,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除此之外,在对记账凭证进行书写的时候,也要保证其规范性与完整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才能真正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序发展。
2.积极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是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且要要求会计核算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制度工作。笔者认为可以积极制定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登记存盘制度,要根据本单元的实际发展需求,选择在各个季度实施实地盘存制,此外,还要积极制定价格制度,保证成本不受到影响。
3.积极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员的基本素养
事业单位需要对会计核算人员加以培训与教育,实现对会计核算人员的有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团队中,有很多人员对会计工作不甚了解,并且业务能力不高,所以要想保证会计核算人员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更加专业与职业,需要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并且要积极提高其职业道德,保证会计核算人员能够对会计工作有所认识,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利用自己专业的知识进行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性,才能避免会计核算工作出现混乱。
4.积极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财政监督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作为外部因素,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需要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中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还要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审计部门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从实际角度出发,真正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公益创业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而言,“公益创业”指个人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在非盈利领域援用商务领域的专业作风,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在争取慈善资金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将公益事业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实体[1]。“公益创业”的出现标志着一个社会朝着公民社会方向的重要演变,说明社会在再分配和公民在社会改进中的角色方面出现了体制性的变革。公益创业这个词被公认是由阿苏迦基金会的创始人追顿提出的,而在狄兹1988年发表了“公益企业家的含义”的文章后才首次对这个词进行了定义。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欧美国家,这个词也是最近才出现的,针对它的一系列定义、规定都处在未发展完善的阶段。
(一)“公益创业”在美国诞生的背景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资助大为削减,与此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私人捐助非盈利组织。而大量的私人捐助大大丰富了美国公益基金的数额,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非盈利组织的成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益组织的增筑幅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期公益基金的增长幅度,对资金需求的竞争由此产生。非盈利组织需要“借用商界专业化操作和市场运作的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更好地进行公益服务”,公益创业的概念营运而生。从此,创业不再是盈利企业的专利,非盈利企业也逐渐走向市场化、竞争化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创业不仅仅是创业,不仅仅是公益,也不仅仅是公益和创业的相加,而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优秀的公益企业家们,不仅具有企业家特质,更负担着社会使命。公益创业要求一个组织既具有整合资源、把握机遇的能力,更要求其有值得人信赖的声誉和良好的道德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说,公益创业兼有公益和商业的特性,它的竞争和发展都和以往的纯商业企业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方式。
(二)公益创业在中国的借鉴和发展
美国的公益创业的发展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充足的自由的公益资金;成立非营利组织的自由;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和评测体系;掌握了一定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士进入该领域。这些情况使得美国的公益创业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中国相较于美国,这四个方面都有欠缺之处,这就给中国的公益创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首先,中国的公益基金规模远没有美国庞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要量。例如据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徐永光计算,中国和美国人均收入相差38倍,而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7300多倍。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2002年,中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人民币,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而2003年美国人均私人捐款828.7美元[2]。其次,中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由于公益基金总量的缺乏也抑制了中国非盈利组织的扩大发展。另外,中国的独特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使得非盈利组织产生与发展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相较于西方的非盈利组织监督和评测体系以及高度自由的非盈利组织体系,中国更需要开辟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公益创业概念的提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较以往,非盈利组织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提到社会责任,企业想到的是高额的成本,而不是能带来附加的收益。而公益创业为此提出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公益组织与企业也许能通过公益创业这一新型模式找到适合的合作方式。公益创业理念在中国的推广,也许可以唤醒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启发企业探索更切合实际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中国的非盈组织也许能通过公益创业找到属于自己的繁荣期。近年来,知名的全国创业比赛“创青春”在其主体赛事里加入了公益创业赛,与创业计划赛、创业实践赛并称为三大创业赛,足可以见识到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家对公益创业这一新型模式所寄予的厚望。
而与中国的公益创业相对的,是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力量的微小薄弱以及中国对非盈利组织的规章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
二、我国公益创业发展预期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解决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展阶段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刻不容缓,同时,也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起来。对公益创业在我国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方向。
(一)创业因素的融入促使公益事业更加高效
21世纪,创业已经成为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社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公益创业,公益活动的发生率将会被提高,公益组织成立的成本将会被降低,从而达到扩大公益组织数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在公益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使那些公益创业组织不得不依靠商界专业化操作和市场运作的专业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更好地进行公益服务,在获得长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3]。
(二)政府将发挥引导作用并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为当今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的转型迫在眉睫。中国经济的发展要从重视发展的速度变成重视发展的质量,要从重点发展经济总量到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问题,城乡不平衡问题,行业不平衡问题等各种发展中产生的问题,都将成为亟待解决并且必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难题和挑战也会给相应的行业、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形成新的商机。而公益创业,可以巧妙地转化这些问题或者商机,将其变为可以既有商业价值,也能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益创业任务艰巨,机遇良多,如果能好好利用和把握,公益创业的前景将是无穷的。而现阶段来说,我国的公益领域仍然缺少民间力量,不是以民间公益组织为主,而是以政府扶持的事业单位和政府性公益组织为主,这不是公益创业发展的沃土。公益组织的自由度不开放,将会使得中国的公益组织的发展得到抑制,公益创业也就无法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三)公益创业将表现为多样化的公益活动
这种多样化,体现在公益创业目标的多样化,也体现在公益创业进入领域的多样化。另外,公益创业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必定要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也就是说,我国的公益创业,要体现中国特色,它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的社会现实。它的目标、方式、特征都带有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特点。国外的发展模式固然可以学习借鉴,但要与我国的现实相结合,否则,则会将公益创业带入体制僵化的泥潭。例如,由于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上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的公益创业必将与基础产业、行业息息相关,要有生活必需性的特点,而不能一味求快求好。这是一个关系整个社会面貌的大工程。
(四)公益创业意识将逐渐深入人心
目前,企业、大众都仍然停留在公益即捐钱、捐物的概念上,公益创业仍然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就中国而言,所有的社会大变革都离不开民众的力量,而现代企业作为人的集合体,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公益创业想要在中国成功推行,一定离不开对大众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没有公益创业的倾向,就不会有公益创业的活动产生。政府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导公益创业意识和倾向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企业可以加强这种倾向和意识,做好公益创业活动的表率,使得民众能够信任公益创业活动,重视它的效率作用、公平作用。
(五)公益创业离不开公益创业教育
由于公益创业是一种新生产物,公益创业需要更多的人摸索前进。因此,提高公益创业人群的知识水平和创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过去的创业者有许多运气的因素,在中国市场未发展完善的时候,创业人也许只要眼光、机遇、资源就能成功。而现在的创业,尤其是公益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更需要专业的知识,果断的判断能力,商业企业的眼光。诸如此类,都离不开教育,缺少专业化的教育和历练,就无法成就长期有生命力的公益创业活动
三、什么是非盈利组织以及非盈利组织会计?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其经营目的主要在于谋求社会利益,而非经济利益。“非营利组织”一词由国外引进,通常可以分为政府性非盈利组织和民间性非盈利组织。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民间非盈利组织,因为政府性的非盈利组织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在发展和壮大上有其先天优势,通常和公益创业无关,因此不做重点探讨。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办医院、民办基金会等民间非盈利组织越来越多,焕发出新的活力。民间非盈利组织在内容上贴近于政府性非盈利组织,而在形式上却更贴近于商业企业,尤其是在公益创业产生之后,它可以适当从事一些盈利性活动,形成一定的经营收支。
非盈利组织会计,顾名思义,就是为非盈利组织所做的会计核算工作。它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社会公共经济活动相比,特殊性主要体现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而非单一依靠国家财政。且民间非盈利组织的收入还主要来自于社会团体的捐赠。以2001年为例,全国教育经费中,家庭和学生个人缴纳的学杂费、非政府社会和个人教育投资占教育经费总量的45%,而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只占55%[4]。除此之外,民间非盈利组织还负有纳税义务,它的经营管理除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应当讲究纳税信用。而与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非盈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而是按照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提供者的期望和要求以及自己的良知等更好地发展事业或提供社会服务,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即使产生经营性的收支,其根本目的也应当是为被服务对象服务,非盈利企业的收入主要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赚更多的钱,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在公益创业之前,民间非盈利组织的收入更多地是体现在接受社会捐赠、政府购买服务上,而支出则更多地体现在为所服务的社会项目提供资金上。在公益创业产生和兴起之后,民间非盈利组织的收支将会涉及产品与服务等多个领域,不再是通过单一的接受捐赠获得收入,更可以将由所服务的社会对象产生的衍生产品对社会大众进行出售,或者与企业联系。例如百事可乐沙漠种土豆,这些种种的新型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运营方式,对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和挑战。相对于趋于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而言,中国在非盈利组织方面的会计制度的发展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这对中国民间非盈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非常不利。
诚然,非盈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一是概念有别。企业会计中,会计的服务对象就是企业,会计核算所关注的只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关,而在非盈利组织会计中,因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点,其会计核算对象不与盈利相关,由此导致非盈利组织会计更偏向对过程的考核,而不是最终的盈利。非盈利组织会计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二是职能有别。企业会计的职能主要以反映、监督为主,并为决策提供信息。会计能反映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运营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细化来说,它可以对企业的运营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监督,不同的会计信息还可以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进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更进一步地,企业通过以前记录的会计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做出未来的会计预算,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统计一定时期的收入和支出,并对所得到的社会效果和回馈做出总结,但不直接参与决策之中[5]。但现代的非盈利组会计,也对它的决策职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市场化竞争下,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不能再依赖于社会的直接捐赠和企业的无偿现金支持。三是核算方法有别。非盈利组织和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也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会计核算概念和智能不同。企业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核算方式不同,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会计核算基础不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准则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同,例如企业会计的核算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原则则较为宽松。
现阶段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我国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没有完全透明。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就需要外部人员进行审计,并定期披露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而非盈利企业天生就有募集资金的功能。不仅仅如此,非盈利企业的资金募集还涉及到社会公平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问题,使得它涉及更严重的道德问题,应当更为严格地对其进行规范,接受公众的监督。二是会计核算基础存在问题。现行的企业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能正确地核算各项成本费用,将收入和费用联系起来,权责明确,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而非盈利组织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算管理,但不能为内部管理和外部捐赠者使用。三是会计要素设置不全面。非盈利组织会计要素设有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共五个科目,而没有盈利和损失项目,这就使得外部捐赠者不能有效地获取和评价关于非盈利组织经营和财务方面的信息,对非盈利组织的自身管理不利,在公益创业中,也不能使企业和大众对其产生信任,大大限制了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四是非盈利组织会计模式不健全,缺乏盈利性指标。在非盈利组织实行预算管理的前提下,会计核算中是没有盈利性指标的,盈利性指标不仅是为企业盈利服务,而且是评价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尽管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仍然需要考察其的工作效率和资源使用率,从而能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非盈利组织,避免人浮于事,浪费社会资源。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建议
(一)加强非盈组织会计社会公信力的建设
要求非盈利组织定期披露会计信息,对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更为具体和完善的规定,能使民间非盈利组织发挥出自身资金自由度的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和企业的目光,获得社会信任。其次,它能使民间非盈利组织在公益创业的浪潮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调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扩展其发展规模的过程中,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向市场靠拢,资金的获取和使用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态环境,这些原本仅仅只能通过社会资助、国家直接的资金扶持才能运行的项目。当前,在公益创业的浪潮中,已经有不同的方式,创新创业正在公益的这块土地上诠释出不同的含义,拥有更为多样的表现方式。因此,重新审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三)增加会计核算要素和科目,尤其是损益类科目
增加损益类科目,可以充分发挥非盈利组织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已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使得效率与公平通过非盈利组织的调配作用达到协调发展。
(四)调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模式
并不是所有非盈利组织都需要采用预算管理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的,更多的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更需要接近于普通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对于政府型民间非盈利组织,也可以采取预算管理与非预算管理并行的模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将会大大有利于非盈利组织的发展。
五、公益创业对非盈利组织的挑战及其探讨
2009年全球创业观察将公益创业活动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并对每个类型在整个公益创业组织总数中所占比例进行了调查:第一,传统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TraditionalNGOs),这类组织以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标,这类组织在所有公益创业活动组织中的比率为8%。第二,非营利组织(Not-for-ProfitSEs),这类组织以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标,以创新为主要特点,其所占比率为24%。第三,混合型组织(HybridSEs),这类组织一方面以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同时要获得财务收益与经济效益,其所占比率为23%。第四,营利性组织(For-profitSEs),这类组织通过解决社会责任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获得财务收益与经济效益,其所占比率为12%[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尽管在现阶段,非盈利组织和混合型组织仍然是公益创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盈利型企业在公益创业方面有着无穷的潜力,在中国来说,更是如此。盈利型组织的财务更公开透明,并具有更好的自造血能力和持续盈利的能力,这是中国的非盈利组织远远比不上的,在市场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下,它更具有竞争和发展的潜力。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变革迫在眉睫,这种变革的迫切性体现在会计核算上则更为明显。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确认中的体现
一是会计主体确认。即明确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将会计主体与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一般来说,法律主体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当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他们的法律形式不一致时,要反映其经济实质。
二是资产确认。资产通常是以是否拥有所有权作为判断标准的,以下对资产的确认就体现了其经济实质: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从法律形式看,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并没有取得该资产的法定所有权,但从经济实质看,承租人通过承担支付约等于公允价值和有关财务费用的义务。获得了在其使用年限的大部分时间内使用租赁资产的经济效益,在会计核算上应将其确认为企业资产;自建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制度》中“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规定,是对有关自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长期借款利息资本化、“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等事项核算时考虑的关键所在,这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无形资产,根据无形资产的两条确认标准,企业自创的非专利技术以及由企业自创的生产秘诀,虽未经公开注册,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但却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确认为无形资产;未来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如企业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库存积压物资、淘汰设备、长期无效益的对外投资等,均应排除在资产之外。
三是负债确认。例如,售后维修形式上企业没有在销售时发生修理费,但据以往经验,所售产品总有部分需返修,即企业在销售时实质上已承担了一项经济责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在此条件下应确认一项负债,且这项负债是由现实交易产生的。
四是收入确认。收入确认条件之一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注重的是经济实质――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而不是法律形式――所有权。以下对收入的确认,即可体现这一原则:售后租回,从形式上看,该交易所售商品的所有权及其主要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但实质上资产的售价和租金是一并计算的,因此售后回购实质上是销售方的一种“融资”行为,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能确认收入;分期收款销售,分期收款销售是指商品已经交付,但货款分期收回的一种销售方式,从法律形式看,销售方仍保留着商品的所有权,但从经济实质看,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给购买方,因此销售方应确认商品销售收入;代销商品的归属,从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分析,代销商品在出售以前所有权属于委托方,代销商品应作为委托方的存货处理,但实质上是受托方的决策和行为决定和控制着代销商品。为使受托方加强对代销商品的核算和管理,现行会计制度也要求受托方对其受托代销商品在资产负债表存货中反映。
五是借款费用的处理。新准则规定: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即如果企业某项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虽形式上尚未竣工验收或完工,但实质上已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应当将其支出费用化。这样防止了某些公司在一些工程完工并交付使用后,迟迟不办理竣工结算,企图将一些借款费用资本化,达到虚增当期利润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出现分部建造或生产的资产分别完工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也应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判断。此外,新准则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从固定资产扩大到“需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从专门借款扩大到一般借款,这实际上扩大了该原则的应用范围。
六是关联方交易关系的确认。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他们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他们之间也存在关联方关系。根据财政部2001年12月27日颁布的《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实际交易价格超过相关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单独设置“关联交易差价”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这部分差价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可见,规定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七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合约所体现的交易是将在未来发生的,但无论是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都要求以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由于衍生金融工具隐含巨大风险,从合约的订立到履行过程中,价值不断变化,因此,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合约已订立且风险报酬实质转移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其确认、记录、报告和披露。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计量中的体现
一是资产减值。主要体现在:计提坏账准备,有些债务企业,欠款时间未超过3年,企业也没有撤销、破产从形式上看,这项应收账款很可能收回,但如果实质上债务企业已经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或因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停产,在可预见的未来会发生倒闭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此时债权企业应确认坏账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判断资产价值是否可能减值以及减值的程度,若有证据表明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成本,就应计提减值准备;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些在形式上有完整实物形态,但实质上已毫无价值的存货,应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有些固定资产从形式上看,其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且有实物形态,但实质上这些固定资产一经使用,就可能无法变现,其可收回金额近乎等于零,例如政府从环保角度考虑强行企业停用的水塔、烟囱、桥梁等固定资产,就应在期末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二是长期股权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视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如果企业持有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处理;如果企业持有能够与其他合营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合营企业投资,采用权益法处理;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采用权益法处理。可见,是否具有控制权或重大影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内容,至于所规定的持股比例,只是形式上的判断指标。
三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3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同时满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未同时满足第3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从法律形式上看,交换双方是否为关联方,并不影响交易,但从商业实质上看,这对交易的公允性产生影响。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记录及会计报告中的体现
一是相关账户调整。例如,某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而购入一批短期有价证券,后因某种原因(如预期该证券市价上扬)实际持有时间超过一年。从形式上看,这一事项符合长期投资,但从经济实质看,其仍保持原来的为获取现实经济收益这一短期投资目的。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可不必对此进行账户调整。
二是或有事项。例如,对很可能发生且金额能可靠估计的诉讼赔偿,尽管在资产负债表日还没实际支出,但其发生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因此,就要预先列为负债和费用(或损失),分别计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事业基金;净资产;结转;形成与核算
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形成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它由基金类、结转与结余类三项内容所构成。净资产中按规定设置具有专门用途的部分形成事业单位基金,主要有:专用基金、事业基金以及非流动资产基金等;结转和结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包括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以及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项目内容所构成。
一、事业单位资金构成及与净资产的关系
从资金占用形态上看,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部分。非流动资产基金是由占用在非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所形成的,非流动资产主要有: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长期投资等,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按照是否限定用途分为专用基金和事业基金(如图1所示)。从资金取得来源看,财政补助资金与非财政补助资金构成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两大来源,经过期末财政补助收支结转的财政补助资金,后来形成了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两项内容;经过期末非财政补助收支结转的非财政补助资金,最后形成了非财政补助结转与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如图1)。在业务内容上,事业单位净资产与事业单位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形成一定的联系,例如,财政补助收支和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之间形成一定的关系,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以及其他收入、其他支出等与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相关联。
二、在净资产期末结转中理解“事业基金”的形成
在基金类项目中,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比较直观好理解,但是“事业基金”涉及多项内容,对于没有实践感知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学习期末净资产结转,并在结转中进一步理解掌握“事业基金”的含义及内容很有必要。
(一)对“事业基金”的初步理解按照新会计核算制度,在事业单位净资产中没有限定用途的部分形成事业基金,它是由非财政补助结余减去结余分配后积累下来的金额。从字面上理解为事业基金是事业单位不限用途使用的资金;它的来源是非财政补助结余减去结余分配后累计的差额。由于其形成来源涉及多环节多层次的结转过程,系统性强,学生很容易学后忘前,一大部分学生对净资产结转以及“事业基金”形成含糊不清、一知半解。
(二)进一步理解“事业基金”的形成由于事业基金是由非财政补助结余减去结余分配后积累下来的金额,那么要搞清楚事业基金的来龙去脉,还必须弄清非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分配过程。结转资金是指当年已经执行预算但是没有按期完成或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始执行,下一年还要按照原来的计划和用途进一步使用的资金;如果当年预算目标已经完成了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完成而剩余的资金叫结余资金。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结转资金由财政补助结转与非财政补助结转两部分构成,结余资金由财政补助结余与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部分内容所构成。下面从资金来源角度,通过整理期末净资产会计科目结转流程图(如图2),来进一步理解掌握“事业基金”的形成与核算。图2事业单位净资产期末会计科目结转流程图根据图2,事业单位的资金由财政补助资金和非财政补助资金两部分构成,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学习理解。(1)财政补助资金。事业单位在日常活动中会收到财政补助收入并发生财政补助支出,期末,各项“财政补助收入”和对应的"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分别转入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转由基本支出结转与项目支出结转两部分构成,财政基本补助收入减去财政基本补助支出的余额是包含在基本支出结转中,所以,可以结转到下年继续使用;财政项目补助收入减去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后的差额属于项目支出结转,分两种情况:一是项目未完工的应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二是项目已完工的结余资金可以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之后,按规定将结余上缴或额度注销,按规定结余留事业单位使用。(2)非财政补助资金。事业单位在日常活动中除了发生财政补助收支外,还发生非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补助资金分为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两部分。一是非财政专项资金。除财政补助收支外,事业单位发生各专项资金收支时,均在期末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它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对于期末项目没完工的非财政补助收支差额可以按规定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对于期末项目已完工但资金仍有结余的,根据规定可以把结存下来的余额上缴原来的拨入单位也可以转到“事业基金”留在本单位继续使用,二是非财政非专项资金。除了财政补助收支以外,当事业单位发生各项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收支时,期末各项收入与支出抵减之差额转入“经营结余”或“事业结余”。各项经营收支期末分别结转“经营结余”之后,假设是贷方余额那么就转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假如是借方余额的话,就说明是经营亏损则不予结转;除经营收支以外的各项非财政非专项收支,期末分别转入“事业结余”后,将“事业结余”借或贷方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贷或借方科目;进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计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提取各项专用基金,分配结余形成的“事业基金”。可见,事业单位“事业基金”增加的途径有两个:已完工项目的“非财政补助结转”按规定结余留用的部分,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年末分配后的剩余部分,此结论可以在下面例1和例2举例核算中得到验证。
三、“事业基金”科目设置与核算
(一)“事业基金”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事业单位对有关业务进行核算时可以设“事业基金”科目,一是年末,把留归本单位使用且项目已经完工的那些非财政补助专项剩余资金转入事业基金,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贷记“事业基金”;二是年末,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转入事业基金,借或贷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贷或借记“事业基金”;三是以货币资金进行长期投资时,借记“长期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事业基金”、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四是到期收回投资或者对外转让时,按实际收到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收回投资成本贷记“长期投资”、按其差额借或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与此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贷记“事业基金”科目;五是通过“事业基金”科目调整以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
(二)“事业基金”科目应用举例(1)事业基金增加的核算。[例1]W事业单位2015年年终有关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已结转,经分析查明,三个项目均已经完成。其中,项目一资金结余0元;项目二结余资金300元,按规定应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款项已通过银行缴回;项目三结余资金500元,按规定可以结转到事业基金,留归单位使用,编如下分录:借: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二300贷:银行存款300同时,借: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三500贷:事业基金500[例2]G文化事业单位2015年年终结账前有关收支科目本期发生额如表1所示。根据上表有关收支科目发生额,编制会计分录如下:结转各项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收入借:事业收入———基本支出165000上级补助收入———基本支出20000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基本支出12000其他收入———基本支出8000贷:事业结余205000借:经营收入12500贷:经营结余12500结转各项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借:事业结余184000贷:事业支出———基本支出150000上缴上级支出15000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12000其他支出———基本支出7000借:经营结余8500贷:经营支出8500将当年“事业结余”科目贷方余额21000元(205000-184000)、经营结余4000元(12500-8500)全数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借:事业结余21000经营结余4000贷: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25000假如G文化事业单位具有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2015年年末发生如下经济业务:经计算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200元,按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10000元。应编制会计分录如下: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200贷: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200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10000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10000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14800贷:事业基金14800(2)使用事业基金的核算。[例3]2013年1月1日,H事业单位通过银行支付10万元购入甲公司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年利率为2%,每年付息一次,到期收回本金。价款已通过银行付讫。编制如下会计分录:购入公司债券时:借:长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甲公司100000贷:银行存款100000同时,借:事业基金10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1000002013年12月31日,收到了债券利息时:借:银行存款2000贷:其他收入20002014年12月31日,收到债券利息同上(略)2015年12月31日,收到当年利息和本金时:借:银行存款102000贷:长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甲公司100000其他收入———投资收益2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100000贷:事业基金100000
四、事业基金形成与核算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一)事业基金形成与核算中存在的不足一是事业基金定义含糊,前后不照应。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基金是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是一种非限定性基金,可以根据事业单位业务的需要灵活运用。定义中的“非限定用途”应指不受时间和用途限制,根据客观需要使用。可是现实中(如例3)事业单位只允许用自有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的规定,使得事业基金的使用范围基本被对外投资所限定,实际用途的“限定性”和定义中“非限定用途”前后不照应。二是没有处理好经营结余、经营亏损与事业基金的关系。由图2可知,经营结余是事业基金形成的一部分,可是,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经营亏损不可以用事业结余弥补,仅可以用以后的经营结余去弥补。事业单位如果连续几年亏损,又不能用亏损以前的经营结余弥补,那么企业将没有办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即便这样,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假设出现了经营亏损的话完全有理由使用历年积累下来的经营结余去弥补。实际上事业基金已被经营支出所挤用。
(二)相关建议以上问题无不与事业基金的管理有关。截止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事业基金管理控制机制,因此会出现基金申请不规范、管理不到位、使用不明确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成立事业基金执行委员会。建议成立事业基金执行委员会,征集意见和建议,修订与改进制度中的不足;建立与完善资金控制机制,加强资金管理与控制;建立项目库,对各事业单位申请事业基金的数额、用途、规模、预算及预期效益等详细记录并严格审核,确保事业基金用到实处。第二,事业基金科目下增设明细科目。为了合理弥补经营亏损,克服上述表里不一的假象,建议“事业基金”科目下开设“非财政补助结转转入、事业结余转入、经营结余转入”等明细科目,并且规定弥补经营亏损可以使用经营结余,以使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和经营资金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总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科目设置、投资核算、净资产期末结转等方面都做了改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应认识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再完美的制度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2]张峨眉:《事业基金核算常见误区分析》,《会计师》2015年第5期。
[3]韩拴英:《分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年第7期。
[4]罗水秀:《解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商业会计》2014年第11期。
[5]张红梅:《探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基金的会计核算》,《商》2015年第13期。
[6]黄茗:《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执行中的若干问题及建议》,《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21期。
[7]常彦秀:《浅谈事业会计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与改进措施》,《经贸实践》2016年第16期。
关键词:园林 会计核算制度 有效性 必要性 途径
一、前言
城市绿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和园林建设企业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现代的园林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会计核算制度的顺利实施对园林单位的有效管理意义深远。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是从二零零七年一月一日起实施的,二零零八年其实施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二零一零年除了一些小企业外,基本上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开始实行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在全国的范围内对企业的会计标准进行统一。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对园林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是摆在很多新兴园林建设单位面前的一大问题。
二、园林会计核算的现存问题
(一)会计核算对象还不完备
目前,我国园林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还不够完备。会计核算成本部分中,核算对象多半仅包括园林建设的经济成本,对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产生的消耗往往并未核算。另外,园林会计收益方面,核算对象一般是指市场上可以用来进行交换的一些货币性收益,对园林建设会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一般缺乏公正而客观的反映。园林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对象不够完备经常会导致园林建设单位间个别收益、个别成本与社会收益及社会成本不一致,也会导致园林建设单位彼此间因为地域、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出现的分配不公平等现象。
(二)资本保全等原则往往难以获得充分体现
依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园林的经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多半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全。但在园林会计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往往难以保障资本保全原则的充分体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园林育林基金在提取、使用的循环过程中,资本保全原则体现的不明显。第二,园林资产在进行计价的过程中往往会把时间因素进行排除,只考虑历史成本的影响。然而使用历史成本计价园林资产时,一般会把园林资产的成本分成管理费用与造抚成本两部分,这样的管理方式只考虑到初始投资成本,却忽略了因为时间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间的货币价值将会发生的变化,这也是造成园林的经营单位难以实现资本保全的原因之一。
三、对园林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完善的必要性
完善我国园林会计核算制度是必要的。这首先是为了满足我国目前会计制度的总体改革思路,我国的园林应遵照并执行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并依据我国园林经济的发展特性,及时进行宜于园林业发展的会计制度的构建。另外,园林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园林生产经营项目的规范,通过成本核算等方式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此外,由于我国园林会计核算方面起步比较晚,故而需要更多时间建立相对完善些的远离会计核算体系,进而促进园林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我国园林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承认制定单一园林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一定时间。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林业部的有关人员目前已经结合我国园林经济的发展特点,为进一步完善园林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四、完善园林会计核算制度的具体途径
园林单位绿化工程往往是我国园林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控制会计核算过程进而降低园林施工成本是我国目前园林会计核算管理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完善我国园林会计核算制度应主要从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着手,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树立一定的成本意识
我国施工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成功地对成本管理方式进行利用,进而促进施工项目成本的降低,实现最低目标成本。对我国的园林建设,做好绿化方面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其要点是要注意强化我国园林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成本管理的意识,使每一位参与成本管理的会计人员都能产生这样的认识,即: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的好坏对于园林单位整体的经济效益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也包括员工个人的收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员工的成本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园林施工项目中的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有利于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实施。
(二)强化施工整体过程的成本管理
园林建设成本管理工作一般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子系统,包括园林建设成本的预测以及成本计划、会计核算、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等方面。项目成本管理的很多环节是彼此联系并相互作用的。成本决策要在成本预测基础上才能进行,同时,成本决策又会直接导致成本计划的制定。通过成本会计核算来检验成本计划的实际实施情况。
1、施工前期成本管理
为了强化园林施工前期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园林的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园林建设单位应在工程投标阶段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和绿化工程的概况对成本进行预测,从而正确地把握报价。另外,在园林施工的准备阶段,会计人员应该依照原来设计的图纸和其他一些相关的技术资料对中标图纸包含的造价内容进行细致、认真、严谨的研究,并合理运用一些会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原理,制定出科学、合理而经济的施工方案。
2、严格做好施工期内成本的控制管理工作
成本预测与考核工作对做好施工期内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园林施工过程,亦即园林的经济活动产生过程,能够为园林的会计核算奠定下坚实基础。首先,应该针对园林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不同原始资料做好整理、统计及记录工作。这是因为原始记录往往才是园林生产经营过程的正确反映,是后期顺利地对成本计划进行编制、对成本管理与统计工作进行完善的基础。施工过程中,会计人员应该正确地掌握原始记录的计算、填制与分析的方法,准确、及时地做好各类原始资料的传递、保管与存档,以便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园林的施工活动。另外,顺利保障园林企业的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往往通过控制并降低主要材料所耗成本来实现。总结我国的园林绿化各单位的日常工作情况可以发现,苗木成本往往在整个项目的成本中占最大比重,经常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六以上。故而,园林施工项目中的主要材料就是苗木,降低以及控制苗木的成本对于成本费用的节约具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
3、严格做好园林工程验收阶段成本的控制管理工作
做好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首先要精心地安排扫尾工作。目前的现实情况表明,大多数施工单位工程在竣工阶段往往会将施工力量抽调到其他工程中去,导致扫尾工作很拖拉,机械设备未转移,成本的费用还是会照常发生,这往往也导致再建阶段已取得的那部分经济效益逐步流失。故而,这个阶段应精心安排,扫尾工作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但又不能出现人力不足的情况,所以施工单位应尽量保障竣工扫尾工作的高效性和短期性。另外,还要重视验收工作。验收以前要把验收需要的各类书面资料准备好,最后还要顺利做好保修期内的养护工作。
五、结语
绿化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往往是我国园林会计核算制度方面的重要部分,园林单位应在施工的过程中重视对成本的控制欲管理,从而贯彻会计核算制度在园林单位的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并促进园林单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扩大化。同时,园林会计核算制度的构建和实施工作,应立足于生态林业理念,追求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园林的生态建设以及环境效益,顺应整个时代的发展特点,积极构建会计信息的管理系统,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保障园林会计核算工作的公正性与透明性。
参考文献:
[1]刘永红.浅谈园林管理中的会计核算[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8):9-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一、引言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经费,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部门预算单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普遍是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的会计制度。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收付实现制总体上可以适应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内容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方面发展的趋势,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已经满足不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需要,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无法得到真实、全面的披露。针对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种种弊端,行政事业单位只有深化改革,采取权责发生制,才能更好地反映单位真实、完整的财务状况。
二、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收支不配比,导致当年收支结余未能准确反映
结余是衡量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当年的结余就是当年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当执行年度预算工作的时候,上下级的相关财政部门通常都会出于某些原因,出现已经安排好的预算而未能及时支出的问题,这就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当年的结余不准确。
(二)因未能全面反映负债情况,导致财政风险难以防范
在收付实现制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也难以保证准确、及时的反映。原因就在于收付实现制对负债的确认是根据确定的货币计量支出,而不像权责发生制强调的是现实义务的发生。对于会计核算工作来说,无法对政府的相关债务进行核算,这就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其必然后果就是夸大了政府的可支配财政资源,隐藏了未能列支的单位债务。
(三)会计信息未能全面地反映出经济活动的实质
只有高质量、准确和客观的会计信息才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必须是具备及时性、相关性、可靠性、清晰性和可比性等一系列的特征。但是,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的处理工作是根据实际收到或者支付业务款项的时间来作为记账凭证的依据,并不是根据发生经济行为来进行规范性的记账。对于一些实际已经发生了,却因为没有收到或者支付相应的款项而没有在经济业务中进行记账,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权责发生制核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顺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宏观调控职能转变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财政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大包大揽的模式,政府对市场上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管制,政府往往利用直接分配财政资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分工界定也逐渐明晰,政府对传统过于追逐经济效益的观念有所转变,因此也由原来直接干预市场的方式转向了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工作的重心落在了社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上。然而,这些转变需要政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重视其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能力。然而,只有通过正确的决策才能指导工作的顺利完成,从侧面上上就说明了准确、及时、全面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基于收付实现制下财政资金流动信息所存在的弊端,只有通过权责发生制才能更好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宏观调控职能转变。
(二)能真实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业务或者对人民提供服务的时候,不论服务的款项是否已经到账,所取得收入应当全部计入单位的账户里,假如要等到真正收到款项才列为收入的话,那么行政事业单位就很有可能将当期所发生业务的收入列入到下一个会计期。同样,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费用支出方面,不论费用是否实际发生,也都应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真实地登记入账,假如等到实际支付款项的时候才登记入账,那么行政事业单位也会将本期业务的支出纳入到下一个会计周期进行核算。所以,根据目前的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报表中所体现出来的收支并不能完全揭示企业当前的资产负债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情况,而采取权责发生制就恰恰能弥补当前的这种缺陷。
(三)能全面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虽然我国在近几年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也逐年在加大,再加上通胀率不断增加,赤字和公债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张,种种因素已经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1998年以来,我国增发了大规模的国债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在当前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制度下,国债所发生的利息费用并没有在当期得到精确的反映,所以难以准确判断一个经济主体真实的经营情况。而采取权责发生制,就能够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周期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参考文献:
[1]曾小玲.权责发生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必然趋势[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