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管理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王思民(1966-),男,江西瑞昌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和高教研究;柯海珠(1993-),女,江西瑞昌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教育管理方向);李丹(1993-),女,湖南岳阳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教育管理方向)。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以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编号:14YB055),主持人:王思民;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改课题“‘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批准号:校教字【2013】22号),主持人:王思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72-04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各大高等院校都在努力攻克的难题。本科阶段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本科学历人才,是社会人才构成中的主体,当前高校本科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这些学生以独生子女较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有思想、有主见,但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第二,个体学习能力强,但主动性不够,动手能力差;第三,碎片化知识面广,全面系统分析能力弱化。针对占主流的90后本科生的人才的培养定位标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储备,而是衡量在社会组织的运作实践中发挥出来的作用。因此,加强本科教学的改革,是高校教育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其中,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其改革创新更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组织中感受组织文化,接受组织的理念,有目标、有纪律、有计划地学习,更适合学生的特点,促进全员参与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组织化学习”概念的诞生最初只是一个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1],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教学实践,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创,但其理论基础的立足点始终还是企业管理,侧重于企业管理案例应用[2]。在国内高校,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2年尝试把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学》教学实践,但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理论。由于“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是一个创新的教学方法,它是管理学与教育学二个学科交融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无经验可循,因此,将管理学的组织职能中的“分工、协作”二大主题与教育学中的“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找到“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理论突破口,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基础。
(一)管理学理论基础―“组织”的相关理论
管理的组织职能就是根据一个组织目标,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加以分类和归并,设计出合理的组织结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分工授权并进行协调的过程[3]。“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就是根据“组织”的职能建立学习的组织名称、组织理念、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组织学习计划以及保障组织学习活动顺利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成员的在学习小组的职责等等,从而使大学生的课程学习达到“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要求。
(二)教育学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相关理论认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在组织中的学习业绩考核不再以试卷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而是学生平时在组织中的各项学习实践成绩和试卷成绩的综合,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综合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价值和实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自立的人、平等的人、发展的人,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全面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关注班级等关键点和细节上下功夫,以强化管理为核心内容,全面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突出“学”的地位与价值,统筹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愉悦性和发展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组织化学习水平,使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以全面落实,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二、“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确定“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
根据管理学的“组织”职能相关理论知识,“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基本要素应包括“组织化学习”的名称、理念、文化、结构、目标、计划以及保障组织学习活动顺利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成员的在学习小组的职责等。任课教师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的来引导和帮助学生“组织化学习”的各项内容,这是教学方法实施的核心内容。
(二)设计“组织化学习”课后实践活动的内容
课程实践活动的策划和设计是关系到“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是否能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课程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校内课后小组活动)和第三课堂(校外实践体验)活动中领悟第一课堂所学课程知识。活动内容应具有应用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是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要素。课题组依据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运用组织化教学教学方法,设计了八次新的实训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课后的参与组织化学习的积极性。
(三)制定“组织化学习”的绩效考核方法
毕竟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还是以试卷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标准,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成绩考核办法,那么“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就会对学生失去组织力、推动力和号召力。“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特色就是强调学生个体在组织中学习的行为,课程考试成绩应突出平时考核成绩(遵守组织纪律绩效、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分工协作表现绩效、课后各项实践活动绩效),而淡化试卷考试成绩。试卷考试内容设计方面应避免考核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多增加灵活运用的题型,如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和实践题等等,这是教学方法实施的组织保证。
(四)“组织化学习”全过程的监控和纠偏
“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把班级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因为要分组讨论,小组应以双数为宜),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能在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践教学8课时)有展现的机会,每小组成员应控制在8名以内,但由于各小组成员性格、能力、习惯等各不相同,在小组学习中存在许多差异,各小组之间也存在竞争的情形,难免在“组织化”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偏差,无法实现小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因此,在制定班级的“组织化”学习目标、学习制度的同时,还应让各小组制定适合小组的制度,将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绩效与小组整体成绩挂钩,由任课教师、课代表、小组长逐级监管,及时纠偏,确保“组织化”学习的目标得以落实,这是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环节。
三、“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
基于课题组所处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资源条件,以江西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管理学》为例,结合“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内容,选取改革试点的一个班级作为实例来具体展示运用。在教师的引领下,试点班级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当作一项他们重要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拟定班级名称,随机组建学习小组,设计班级的“组织化学习”框架,确立组织学习目标,制定组织学习计划,倡导组织化学习的理念,塑造组织文化,建立组织化学习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组织成员的在学习小组的职责等各项管理活动,活学活用、边学边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日常学生和生活的实践能力。具体设置如下:
(一)《管理学》课程改革试点班组织构成要素
组织名称:终极一班
组织目标:做精英的管理者
组织口号:We are the best
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班级“组织化学习”组织结构图
组织文化:主动学、积极学、实践学、共同学
组织纪律:制定“五不一拿”课堂纪律――“五不”:不迟到、不开机、不堂食、不走动、不抄录;“一拿”:拿铭牌(学生校园卡背面写有个人的座右铭,起到时时激励的作用)。
(二)《管理学》课程改革试点班组织制度和学习计划
1.组织奖惩措施(即管理职能中的控制)。上课时,后门关闭,前门进入,迟到报告,鞠躬致歉。上课超过一分钟即视为迟到,3次迟到记一次旷课;5次旷课,则本门课的平时成绩记为0。不能上课则需提前请假,请假一次记一次迟到。①扣分项:迟到扣0.5分,旷课扣2分,作业完成不合格或未完成者扣1分,如果各组织管理者在日常组织化学习管理中作弊扣10分,整个学期不发言的扣1分;②加分项。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发言并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得到大家评分前3者、优秀作业(或作业得到小组全体认可的)加0.5分,小组长加2分,课代表加5分;
2.组织学习计划(即管理职能中的计划)。①完成各章作业,教材阅读以及预习、复习;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身边的管理案例分析”调查研究;③完成人生规划(应包括座右铭、学习计划);④阅读8本课外书籍(管理经典书籍2本,中外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企业家、佛家或者心理学家传记),撰写四篇读书心得;⑤参加学校组织的名家学术讲座1-2次,参加并体验一次校外实践活动。⑥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学习心得交流和模拟管理实践。
3.组织绩效考核(即考核与评价)。考核形式:笔试闭卷。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分标准: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课程考试成绩应突出平时考核成绩(遵守组织纪律绩效、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分工协作表现绩效、课后各项实践活动绩效),应淡化试卷考试成绩。平时考核内容如表1所示。班级“组织化学习”平时成绩考核表由正副课代表及各小组组长签字后计入学生形成性评价分数,与终结性评价试卷成绩一并存档。
四、“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的体会
(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是针对当前本科学生特点创建的一种适应时展需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有效的组织形式。该方法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各项课后教学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主动参与,策划、组织和亲身感受,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目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管理能力。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创建组织结构,并根据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分工和协助,交流学习体会,开展课后的管理实践活动,在“组织化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遵守组织规章制度(如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旷课等),履行组织成员义务(如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小组作业)等组织观念。
(三)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
“组织化学习”并非学生消极的“听、记、背”过程,而是学生有组织的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在组织中,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单靠个体学习去解决完成,而是通过具体探究、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这就要求每个组织成员都积极参与,因此个体学习的能动性就被充分发挥出来。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个体学习单调、乏味和学习不主动等弊端
在“组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学习经验,便于提高学习质量,由于班级各小组都有相同的学习任务,学习成果需要在课堂进行展示,因此各小组存在学习的竞争,这样可以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激发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之精神。
综上所述,课题组把“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学习有组织”就是强调学习组织的建立,“组织人人学”强调的是发挥学习组织的作用,“人人组织学”强调在学习组织的作用下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自我发展。“组织化学习”教学方法是针对当前90后本科学生特点应运而生的,它是管理学与教育学二个学科交融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个体学习”转化为“组织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观能动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流程 语文课堂 培养习惯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认真学习流程,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用好流程,把流程当作做事的一种习惯。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认真备好课,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还要通过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基本情况,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师生活动,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对课堂教学活动方案进行预设,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
一.“备”在课前,“精”在课上
按流程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重要前提。同时,认真备好课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运用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找准教材中的突破口。上好一堂课,选准突破口是关键。如同疱丁解牛一样,切入点选得准确且恰到好处,那么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如语文第四册《葡萄沟》的教学,在备课时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确定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VCD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上课前,我用多媒体VCD播放歌曲《咱们新疆好地方》,学生边欣赏边手舞足蹈。孩子们问:“新疆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再播放“吐鲁番简介”,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地方真好。”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VCD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齐读、小组读、品读等形式,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发出“真美!”、“真香!”、“真想咬一口!”的赞叹。抓住孩子们的激情,我再采用品读法,让学生读出葡萄沟五月、七八月、九十月有哪些水果,从而知道葡萄是最惹人喜爱的,体会出葡萄沟好,好在水果多而鲜。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悟出葡萄沟好之所在。
我播放“走进葡萄沟”,硕果累累、五光十色的葡萄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时,学生欢呼了,有的甚至拍手跳起来。我抓住这个契机说:“作者描绘得更美,想听吗?”孩子们高呼:“想!”我播放“课文朗读”,孩子们仔细听着,有的还小声跟着读。我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在四人学习小组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再到班上朗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葡萄沟。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播放课件,屏幕上美丽的景色,晶莹剔透的葡萄,热情好客的维吾尔老乡深深感染了他们。“读出你们最喜欢的句子吧。”我一说完,孩子们满怀激情地读了起来。他们领悟到作者感情,也充满表达了孩子们对葡萄沟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指导学法,学生乐学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是按流程上课要求之一。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语文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法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学习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他们在宽松和谐中提高学习兴趣。一是营造快乐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教室的布置整理和利用黑板报等方式。二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2.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案。经营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千万不可牵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而要实现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时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装的不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因此,首先是要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提问。门槛过高的教学提问,只能构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只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痛苦,反之,只有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提问,才能帮助学生进入“跳起来摘桃子”的快乐境界。其次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疲劳时,在学习精力分散开小差时,我们应采取的不是大声训斥,而是因势利导,将不利的教学因素化解为快乐有效的教学动力。如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那是一节公开课,正在聚精会神学习的学生被外面低空飞行的飞机轰隆声吸引,学生们有的低声议论,有的下位趴窗而望……性急的老师大声呵斥学生,一个个将学生拉到座位上,可是拉了这个又跑了那个,整个课堂一塌糊涂。试想,如果执教老师冷静一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设计,趁机让学生观察飞机,通过谈话让学生在快乐中回到课堂,相机设计其他教学活动来化解教学危机,岂不更好?
三.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语文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按流程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上新课前应让学生先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文中生字、新词查字典,对不懂的句子和问题做上记号。
教学时,我让学生带着不懂的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答案。课后习题一般侧重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做练习。讲练结合,读写结合。如理解词语,句子等;也可放在讲读课文之后来处理。造句,背诵,在讲读过程中要达到理解到位,有意识的体现渗透,为学生独立做练习奠定基础。如在学习《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课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为了检验学生生字认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第一步纠正字音,认读生字的过程,再进一步在全班展开“我把课文读正确”的展示活动,为认识生字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借助思考题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借助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字体规范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就会形成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眼手俱到的良好习惯。因为习惯就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提升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心理学》(钟为永著 1998年8月第一版).
[2]《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感悟与创新》王剑制著.
【关键词】闯关教学模式;仓储管理;教学过程
市场经济背景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为主旨。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教育者认识到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教育领域的巨大价值,并由此催生了闯关教学模式。本文旨在研究闯关教学模式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和经验借鉴。
1闯关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教师循序渐进的集中授课,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1],在师生互动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收效甚微。闯关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段并根据难易程度设计不同的关卡[2]。学习者以各自面临的关卡为主要目标进行闯关,并将闯关结果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3]。
2《仓储管理》课程游戏闯关教学设计方案
2.1学习主体特征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7-21岁之间,大多是高中毕业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好表现、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游戏闯关教学模式正好契合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职业学院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理性思维上略显不足,但是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游戏闯关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这一认知心理顺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2.2教学内容分析
《仓储管理》课程闯关教学法采用的是游戏小任务的形式,其中的每一个关卡都针对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通过学生闯关的模式引领学生进行仓储管理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获取能力。例如,仓储管理部分的关卡设计为:第一关,ABC分类法的内涵,能够说出ABC分类法的基本程序;第二关,安全库存的含义,能够分析和计算安全库存;第三关,定期订货法的含义和原则以及应用范围。
2.3学习活动主题的确定
《仓储管理》课程闯关教学法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也就是课程的内容知识掌握以及各种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建构均需要通过闯关游戏这一载体实现。在闯关游戏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极具趣味化的游戏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仓储管理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以及操作要点和方法。这种以游戏为载体,通过游戏闯关的模式实现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的考试,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以游戏关卡任务为载体的新型项目教学法。因此,闯关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一种集趣味性和考核要求为一体的项目教学,学生可以通过闯关游戏这一感兴趣的学习形式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2.4教学目标的拟定
闯关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将《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每课时的闯关考核目标以及游戏的趣味性进行巧妙融合,以达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性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游戏闯关教学方式的引领,以相关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游戏关卡的形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则在强烈的闯关欲望的支撑下,通过自主学习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的运用,实现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目的,从而通过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4]。
2.5自主学习策略的选择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提高学习效率的措施。学习策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采取的具体学习方法,从而使学习者明白在学习过程中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问题。因此,好的学习策略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仓储管理》课程闯关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闯过提前预定的一个个关卡,同时完成每个关卡所对应的具体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获取新知识、消化新知识,并能够在实际背景下运用新知识。通过个人独立或小组协作的方式闯关晋级,从而实现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查缺补漏和不断调整,实现知识的建构、深化和升华。
2.6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是闯关式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学习资源设计和呈现方式,对引领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提高闯关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对《仓储管理》课程而言,闯关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知识加油站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加油站中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闯关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料,涵盖了教学课件、案例。参考书目、网络链接、操作视频等,在资源的形式上不仅包括传统的书籍等纸质资源,还包括内容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以闯关学习需要进行整合,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利用。
2.7学习活动设计
在《仓储管理》课程闯关教学模式下,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者,还是其内在意义的建构者。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均处于主体地位。对具体的游戏关卡而言,其承载的知识点不同,所采取的闯关形式和对应的学习活动也不同。因此,《仓储管理》课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况进行关卡设计,并以此引领整体的学习活动。在具体的闯关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闯关的过程和步骤,并为学生解释怎样通过运用知识加油站和通过自身努力快速闯关成功。由于闯关教学模式下的关卡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每一关的任务设计都要综合考虑趣味性、层次性、操作性以及适当性。
3《仓储管理》课程游戏闯关教学过程分析
3.1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在《仓储管理》课程闯关教学模式下,首先应该将全班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分组的原则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各个小组之间水平相差不大,否则就失去了的竞争的环境和作用。对小组内部而言,某一个学生升级过快并没有实际价值,并不能带动整个小组获得优胜。因此,学生即是单独闯关的个体,同时又要照顾整个小组的情况。只有当本小组的所有学生顺利突破难关,这个小组才是最佳闯关小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建构和培育。对《仓储管理》课程而言,这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有高低和难易之分。例如,安全库存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多样,有许多值得亲自试验和探究的东西,也有需要挑战和创新的领域。将上述内容融合进游戏的关卡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2教学过程结构
《仓储管理》课程闯关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结构在于对游戏关卡的精心设计,其中的每一个关卡都要体现吸引学生参与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基于浓厚的兴趣而进行闯关探索。在闯关晋级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体验和成就感,进而不断激发其潜在的好奇心、自信心和求知欲望,逐渐步入闯关与学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轨道,不断提升学生的新知建构和应用能力。因此,闯关教学模式下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结构上有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以解决问题和完成闯关任务为主的互动式学习活动。正因为如此,《仓储管理》课程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智力发展水平设置关卡,根据教学内容逐渐提升难度,引导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4结语
闯关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电子游戏心理吸引力的理念形成的新型教学方式,旨在通过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鉴于《仓储管理》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十分适合应用闯关式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问题,经验显示,利用分组教学法可以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但是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仍待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当然,闯关教学模式虽然秉承学生自主的基本原则,但是并不能降低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游戏关卡要精心设计,不能仅为吸引学生而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秋琴,刘苗苗,叶文通.模拟电子技术闯关式教学实践心得[J].时代农机,2017.
[2]王红玲,郑纲.闯关式教学模式在ASP.NET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
[4]陈军向.闯关式职业英语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14-17.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管理;教学研究
新课程课改理念的提出,要求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进行机制的改革,中心点要变,内容也要从知识上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管理是小学基础教学的核心,很大方面的决定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它具体是指通过良好的方式和渠道,引领学校的各个工作基层合理有序的分工、组织和运作,全面整合并解决好学校的各项事宜,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的深入落实,小学教育有必要发现当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完善,提出严明的管理措施,不断的加强教育体制的转型。
一、小学教育管理应当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所学校,没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和自我定位,都会很难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联系学校本身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的研究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和相应的措施,以形成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校园。教育水平的质量得益于学校的管理水平,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必须严格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措施和方案。在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分及时的发现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明确并深化素质教育的各项教学理念,并提前做好教育管理的各项准备事项,同时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改善,进行统一的培训,最终形成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形式。学校的领导者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的完善和改造的过程中,应该从学校的自身出发,要对学校各个部门,如餐厅、后勤管理、学生处等进行严格的整合和管理,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拥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机制,会给予小学教育管理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并且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小学教管理必须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打造符合自身的教育管理机制。
二、小学教育管理要从“以人为本”出发
当今学校管理的统一方向都是“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要做到以人为出发点,针对的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同时应该关注教师和每一位学校的工作人员,让学校的每个人都产生主人翁的心态,并且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所谓“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就是制定一切的规则和条例都是为了发展人的素质和个性,而不是一味地约束和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对小学教育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就是爱人,育人,做人。首先,领导者要做到“爱人”。作为学校的引领者,要负责制定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和体系,而这一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来制定,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切的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利益,不仅要加强教育管理,同时要注重教师的想法、需求以及学生的饮食住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做到善待关爱学校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其次,“以人为本”思想的传输灌溉,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角色。领导者给予了教师自由发挥的舞台,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把知识和品德交给学生,也就是“育人”的思想。小学教育管理,是学生享受义务制教育的开始和基础,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显得尤其重要,而教师担当着指路人的重任,因此,小学教育管理有必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育和管理,育人先育己,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最后,小学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核心,教育为目的。在教育的同时,学校应该推动学生们心理的健全以及品德的培养。小学教育管理的教学要实实在在的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德育方面面的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指出,要学知识,先学做人。小学教育管理教学,要从以人为本的本质出发,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教育管理。
三、小学教育管理必须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学生或教师,都渴望学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美好的校园环境会不自觉的形成爱学习的氛围,从而感染每一个人。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营造一个充满书香和学习气息的氛围,让学生和老师们不自觉的相互交流和探讨知识,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和进步。那么,如何打造这样的小学教育环境呢?第一,学校要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学校本身充满了学习的味道,学生和教师才会陶醉其中。因此,学校必须招收有资历的教师,并加以培育,形成强大的师资团队。同时要努力完善周边的教学环境,如植育花草树木、建设亭台小谢等,给予教师和学生轻松的学习氛围。第二,要推进校园内的每个人的联系。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互相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校教育管理进行的顺利通畅。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转换,教育的步伐也在不断向前迈进,小学教育管理有待于每一位教育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每一位校园的领导者,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从校园实际出发,制定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并且要不断加强校园学习环境的打造,以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小学教育管理的中心点和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因此,管理模式的形成要跟着学生的步伐灵动的调整和完善,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概全。只有健全的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才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同时会使得学生和老师遵循学校赋予的使命,在享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吕婷.综合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5)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管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6.35.197
1 管理学课程教学概述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协调的过程,管理学则是研究这一过程的一门学问。管理学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管理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基础。高校开设管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组织的管理原理、管理技术且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
管理学的发展与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发展不断推动着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由此可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是管理学课程最显著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因此,在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管理学课程的这一特性,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程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管理学的理论融会贯通于实际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
2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目前高校管理学的教学实际看,传统的单一的偏理论的教学方法仍然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为:实践性教学的课时较少、形式单一以及教学效果不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是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的。通过观察分析,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体现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过分强调和依靠教师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教学偏理论化实践教学不足,造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较少涉及实践性的教学,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三是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 体验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官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的理论由美国的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来通过对理论的完善和实践形成了“体验分享共识行动”的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真正运用好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案例较少。
3.2 在管理学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在体验式教学之下,学生主要通过“实践体验对体验活动的分析总结再体验”的良性循环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掌握知识的实际运用技巧。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一方面能够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通过行动上的实际参与来切身体会来感悟知识,有利于学生把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体验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1)采用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体验。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有技巧地在课堂引入教学内容并带动学生的情感关注和求知欲望。教学案例具有较强的社会发展适应性和实践借鉴作用,并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案例的形式来进行体验式教学。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需要了解社会时事,选取近期的包含管理学重点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具有管理学教学意义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交流讨论和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建议或自身观点,使学生设身处地地看待和处理实际生活发生的管理问题,加深对管理学知识的理解。例如,今年4月发生在如家酒店旗下的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
如家在面对这一危机公关事件时,其处理方式欠妥,严重影响了如家在公众眼中的品牌形象。这一事件与实际生活贴近,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选取这一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如家在这一事件处理上的不足,并提出适当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探讨类似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补救方式。
(2)采用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体验。社会调查的对象是与课题相关的社会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程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管理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社会调查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调查活动的实质是基于课题的角度对实际社会生活的体验,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社会实际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和体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选取城市宠物管理这一课题,通过调查问卷、街头走访等方式了解城区宠物管理的现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或值得借鉴的措施,并据此形成社会调查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对管理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构造教学场景的形式进行体验。在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场景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感官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场景实施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等科学创设和安排教学所需的场景,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境体验中来,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内涵并体会管理学在具体场景的应用。例如,针对组织设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构建一个组织结构系统,围绕这一系统来讲授相关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之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角色进入体验,对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十分有利。
(4)采用管理项目的形式进行体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采用管理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践体验教育,能够有效针对管理学这一学科特点,使学生在项目岗位上实施管理,加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的体验。利用管理项目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设置与企业管理实际直接相关的虚拟管理项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和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小组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取得项目成果。例如,教师设置“建立一间家电制造工厂”的管理项目,在这个管理项目中学生需要进行的环节很多,包括工程的选址、人事的安排、经营范围的选取、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一一解决,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项目成果。
4 结 论
体验式教学的模式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实现管理学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教学目标。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对于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综合能力较高的、能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对体验式教学的模式进行探索和完善,推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 高校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现在社会上对80后的大学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草莓一族。具体而言,就是说外表光鲜,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而内部却苍白绵软,缺乏内涵,不堪压力,稍有挫折,就会成为一团稀泥。这种状态就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边面面对的是被冠之以“草莓族”称号的大学生,另一边面对的是巨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就业形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覆盖面广,受众学生人数多。因此,探讨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的原则
(一)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人际关系、学业问题、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亲密关系、职业规划等。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缓解他们在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困扰,提高自我认同感,曾强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要立足于心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能够脱离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贯穿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层面上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掌握了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视频、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案例(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特殊情景)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现实性。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真实再现,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替代性。案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不是发生在学生中间,能够通过讨论案例来学生自身带来启示,是一种间接的、非创伤性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2.案例要贴近大学生实际。选择的案例,要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讨。3.案例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是发散式的,灵活的,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及时对学生的观念加以辨别和引导,避免案例带给学生负面影响。
(二)心理测量教学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在教学中常用的是心理量表和问卷,通过心理问卷和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专业的心理测验或问卷的科学性强,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客观真实的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自己。同时,心理测量也不能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要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它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测量内容一般是由题目组成的,过量的使用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冷淡,教学效果下降,指导性不足。
(三)视频教学
在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视频资料。视频通常的解释为“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桢(frame)画面以上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看上去是平滑连续的视觉效果,这样连续的画面叫做视频。”比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有《心理访谈》、《社会广角》等心理类节目,有《心灵捕手》、《雨人》等心理影片。这些视频材料的内容丰富,表达信息全面,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等特点。
选择视频材料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现实性原则。在选择视频材料时,要围绕课程主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使视频材料为教学目的服务。3.引导性原则。视频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讲解、讨论等活动进行,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课堂讨论教学
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通过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课堂讨论式具有学生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易于为学生接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堂讨论,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讨论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讨论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考,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2.教师要在讨论中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导向。在讨论中,既要让大多数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又要化解因为观点不同而导致的感情上的伤害,使讨论存在观点层面,能够达成“”的共识,把课堂讨论作为一个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窗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养三部曲.教育科学论坛,2008,8.
[2]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08,4:95-96.
[3]李静.心理学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19-24.
一、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障碍
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运用案例来印证理论观点,学生对管理的系统性与实践性缺乏整体认识,不利于提髙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经管类人才技能的需要。
(一)学生主体的现实困境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因此,要掌握管理学课程的精髓,必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企业从业经历,而经管类专业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是从高中校门直接跨进大学校门的,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这正是管理学课程授课对象的薄弱之处。
1. 困境之一:企业经营活动的背景知识薄弱
学生从髙中校门直接进人大学校门,缺乏参与企业实际锻炼机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认知匮乏,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原理与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很难形成自身对管理活动的认知与技能的需求。在师资方面,由于大学扩招后,各校的专业师资仍显不足,尤其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欠缺,教师授课压力大,很难依据各专业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为此,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管理学课程,学生很少能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学习。
2. 困境之二:学生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活动
在管理学课中,由于受教学场地与教学方式的限制,学生无法在企业生产现场通过自身感官来获得有关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来获得有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很多普通本科学生从未接触过实际生产实践活动,通常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还仅限于如何运用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去熟记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不是将管理有关的意识与思维、管理活动的组织运用自己的生活中去,更不知道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无法将管理的精髓运用于实践中。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多数青年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期末考核等方面的设计还不利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有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中教材知识点、实际进度与教师授课情况相吻合,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认识偏颇:过分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学生管理思维的训练和管理意识培养。在此理念下,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只是在考试前拼命熟记各个知识点,完成期末考核评价之后则将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完全抛却脑海之外,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 教学内容刻板,缺乏系统整合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依据管理职能进行安排的,主要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来进行章节安排,这样的教学安排体系,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作保障,而管理学课程教学学时数多在50学时以下,要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就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由于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要以课本教材为纲,教师被动选择传统教材,无法有效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考核评价过于单一
目前,对于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的“一卷定成绩”,虽然很多院校也在极力推进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比重,但过程考核方式与内容也多偏于课程的理论知识,很少对学生管理方面技能进行客观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试卷作答,重点考核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识记程度,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过程的考核。其结果是难以提高学生管理思维与意识,管理技能也无法学以致用。
4. 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设计,教学方法单一
管理学课程需要结合某一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但在教学中,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丰富经验,加之受个人知识面与教学科研任务重的影响,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依据管理学课程自身具有的实践性与基础性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中对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系统性与整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根据系统工程的思想,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明确各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技能考核评价方式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由于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了解,需要教师突破课本教材与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再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教会学生树立管理意识与管理思维,将学校课堂、企业现场进行整合,运用企业现场、事例来组织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开放性与共享性结合的原则
开放性与共享性首先体现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考评以及课程考核等,应改变由单一主体(多为授课教师)来实施各项活动的局面,建立起由专任授课队伍、企业管理人员、学校专业督导人员组成的团队,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效果测评,同时将课程教学设计全案在师生中进行共享,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主体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管理思维、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提升为主线,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为此,教师应改变以往集体式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同时,还应为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了解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从管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立足于“发散思维和开放思维”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来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4. 实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管理理论博大精深,企业管理案例众多,如果没有侧重及针对性,学生难以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出来,不仅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出现,一方面,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时数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实用性”;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结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设计思路
1.体现系统设计思想
系统设计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成功设计的首要任务,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授课对象,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框架体系,从而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引导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1. 体现课程自身特色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管理活动的认识以及管理的功能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该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思维。为此,授课教师应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围绕“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塑造课程特色。
2. 体现项目管理思维
项目管理思维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体现以明确的具体任务为中心,突出该环节应该解决的问题与达到的教学要求,更多地表现为任务型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应事先设定相互衔接、相互关联、依次推进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体现过程性考核评价
过程性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有效改变过去“一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其主要体现在分阶段、分任务、分项目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教学质量全面监控的重要手段,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是要体现项目管理思维。同时,过程性评价也要求教师必须持续性学习,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模拟企业运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管理学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的实情,学生对公司及其运营的感性认识欠缺,可以开展模拟企业运营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是要依据系统思维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研究企业运营的基本活动',把管理学与其他相关主干课程(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设计,避免教学内容的冲突与重复。二是要将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组建形式、公司组织架构形式、公司职位分析与职责设计进行有机地结合,将组织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进行综合设计。三是围绕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决策与计划、组织沟通、领导激励、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项目的综合设计。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项目驱动的教学任务设计,通过项目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是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载体,由学生扮演不同的企业管理者,组建企业管理团队,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其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教学法,它可以让学生感知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未来企业工作的情景和可能担任的角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以后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
二是情景游戏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事先预设的商业游戏和团队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场景中,去学会管理技巧与方法。如进行瞎子背瘸子游戏,训练学生的沟通配合能力。情景游戏法可以提髙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把实际教学中企业经营的真实情景加以提炼,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要点,形成典型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加强学生对于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师注重引导,以便学生更深人地理解管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形式
一是通过模拟企业运营来组织教学活动。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始终体现“项目管理”思维,以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来驱动教学。在教学组织上,应提倡学生组建企业团队,模拟企业运作,课程教学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内外作业、复习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和内容都采取企业形式来进行,营造企业现场氛围,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知能力。
二是形成团队交流与学习氛围。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要点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单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需要给学生施加必要的外部学习压力,通过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如:在课程预习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模拟企业,对其可能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商解决办法,最后再结合教师课堂内容的教学要点进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给老师进行交流。
三是注重教学实践形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或学生自己先去联系有意向的企业或组织,把模拟企业的问题带到实践中去思考,或把参观企业的案例带回课堂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来看,涉及到公司设立、公司章程的制订;公司组织架构;工作岗位分析、工作职责与职权;公司正常运营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以及年度绩效考核等事宜。这些领域单靠某一位教师来进行全程讲解,很难把握这些领域的精髓,为此需要变革过去单一老师授课的传统,由一个专业性的教学团队来进行授课,更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以全面评价为准则,逐步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应充分发挥管理学课程考核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树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组合。评价方式也可用情景处理技巧评价、方案设计水平比较、项目策划与实施效果衡量、经营主题宣传演讲等方式。
关键词:农田水利学 教学研究 改革
“灌溉与排水(irrigation and Drainage)”是世界上对本课程的一般命名,我国习惯称为“农田水利学”,《农田水利学》是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亦是其他农林专业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地区目前已有多届毕业生,本课程作为本专业主要专业必修课,其内容实用操作性强,是农业水利工程应该掌握与必备的一门重要课程。
随着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定点对口工作开展,地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以成为重中之重,规划基本农业水利建设,是地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员提出更高更高专业化要求,,如何使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理论和时间有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1、农田水利学课程现状分析
1.1课程特点
农田水利学是一门以水文学、土壤学、农作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资源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与农田水利有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转化运移过程和溶质迁移转化规律,通过灌溉排水等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调节区域水情分布,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我国农田水利的学科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它继承了与灌溉和排水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吸收了苏联水利土壤改良中紧密结合农业、土壤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加灌排工程规划和地区治理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田水利学科理论体系。目前,农田水利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研究与农业灌溉、农田排水和农业水环境有关的水分、养分和盐分在土壤、作物和相邻环境之间的转化、迁移机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侧重于农田水分转化迁移过程和基本理论;二是研究增产、高效的灌溉排水规划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措施,侧重于农田水利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法;三是研究提高水分的农业高效利用和减少涝渍灾害影响的管理措施和调控对策,侧重于农田水利的管理措施。
1.2农田水利学教学现状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武汉大学郭元裕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农田水利学》教科书,课程具体情况如下:
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调节农田状况、改变地区水情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从事地区水利规划、灌区灌排系统规划设计、喷滴灌工程、管道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1)了解农田水分变化规律,掌握控制农田土壤水分以及进行合理灌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灌溉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灌区田间工程的规划方法;了解灌区水利规划的方法步骤以及掌握有关基本知识。
(2)能根据水源条件选择合理的取水方式,进行引水工程的水利计算;能进行灌区灌排系统的规划布置和灌排系统的流量计算和纵横断面设计。
(3)能独立担当中小型灌区的规划设计及灌排管理工作。
(4)能独立担当节水灌溉工程(喷灌、微灌、低压管灌和防渗渠道等)的规划设计工作教学手段目前,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板书教学。目前本课程采用板书教学,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的呈现在黑板上,对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起到重要作用,板书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更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这有利于课程教学。
讨论式教学。在部分有疑问的环节实行讨论教学,让疑问在讨论中明辨。
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实习,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2、存在问题
2.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农田水利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比较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此背景下,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实际工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面的拓宽、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参加工作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
2.2传统板书教学存在的缺点。传统板书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针对本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缺点,首先,实际农业框架不易展示,影响教学效果,浪费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其次,学生进行小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传统板书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大大降低交流效果,最后传统板书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尤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
2.3教学考核比较单一。目前平时考核成绩采用随堂作业和考勤的考核方式,旦总体来说本课程仍采用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单一考核方式。
2.4实验实践开展存在困难。实践教学环节强调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存在实验器材短缺,实验无法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不足等问题,但我院本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正在紧密的建设中,相信在不久可以有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为以后本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对本课程的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反映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经验和学科发展的新成就,同时尽可能地加强基本理论的阐述。针对农田水利学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3.1提高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讲授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要尽量减少单纯的灌输式的讲授,应当着力于重点内容的讲解与科学方法的分析,力求用启发式,引而不发,举一反三,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透,专门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适度讨论、实地学习等都是可采用的方法。避免出现满堂灌现象,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课程的基础上,产生兴趣,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
3.2创新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必须不断更新思想,紧随社会发展的前沿。近几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讲授农田水利学原理的同时,要引入当前农田水利学中最活跃的前沿领域的信息,让同学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科学进步的脉搏。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参与
农田水利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形成了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教学实践证明,学以致用,就要在准确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农田水利学这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只有了解我国的水利地形情况,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明确小型农田水利体制改革目标是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能满足小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4优化教学,使课堂教学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内容应侧重使学生学会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学层次的多样,教学方式的灵活和教学管理的高效,是多媒体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多媒体的使用,网络的推广,给农田水利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5根据我国农田水利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国民经济建设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对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强化自主创新
加强精细的田间试验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农田水利学科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水分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区域节水高效和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用水模式等,努力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
第二,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围绕国家需求研究开发实用技术
农田水利研究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以技术先进、操作方便、经济实用为目标。开发适合于不同地区采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集成化的综合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
第三,注重学术队伍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学术梯队,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造就和形成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甚至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4、结论
《农田水利学》课程在整个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程中进一步完善,使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系统化、具体化。课程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紧贴工程实践,并进行及时的课程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得到很好的结合,从而为我区的工程建设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金芝.与课改同行――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J].黑龙江教育,2003(34):18-19
[2]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关键词】 管理学 双语教学 实践
Abstract : College is the base of cultiva-ting "compound talents ". It must carry ou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lysis ab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the current management courses,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anagement course.
为了满足中国“入世”后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较高专业英语知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而授课中采用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两种语言交叉进行,提问、作业、考试均采用外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国开始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都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讲授课程。
1.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和过程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因此,管理学课程本身迫切需要教师及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能力与外界交流,对学科前沿了解及时,正确吸收各种国际信息。
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可拓展学术视野,不仅快速跟踪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应用实际,完善学科体系,更能融会中西文化,吸收并进,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总结出适应中国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管理科学知识和理论体系。同时,通过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一方面能鼓励教师积极面向国际经济环境,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不仅具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同时具备多元的语言沟通能力,培养出真正能学以致用的双语人才,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
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普遍地反映自身的英语水平有点跟不上双语教学,学习起来很吃力,很多学生因为害怕英语,面对英语教材不知所措,预习和复习无从着手,从而在心理上畏惧双语课程,缺乏兴趣和积极性,甚至连听中文都觉得难,这种畏难情绪极大地阻碍了教学和学习。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听说能力的综合运用,更多地需要学生在两种文化间语言思维的切换,用英语思维来理解专业,所以一般高校的学生上双语教学的课程都感觉吃力。
2.2教学资源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表现为双语教学教师的匮乏。推行双语教学,教师是关键。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外语教学能力,而实际情况却是,要么教师懂外语而无法胜任学科专业的教学,要么教师懂学科专业知识而外语又欠佳。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缺乏能够熟练、准确运用英语担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师。
其次是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困难。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可保证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准确的专业词汇、地道表达的专业内客、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思想接轨。但往往国外原版教材难度过大,教材编写的风格和逻辑结构和我们国家的管理学教材差异很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3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制约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在目前的管理学双语课程教学中,因为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对课程内容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的一味讲授,但这样反而让学生对大量的专业词汇和理论感到乏味,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在考核环节,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依赖于期末的死记硬背,既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3.完善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的措施
3.1循序渐进实施双语教学
消除学生对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畏难情绪,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更重要的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实施双语教学,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学习的信心。
在课程初期,可以采用英文演示、中文讲授的方法,浅显的内容使用英语,难点与重点使用中文,及时总结归纳专业词汇,学生会将时间主要分配在教材阅读上,放慢教学速度。在克服了心理因素和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学生阅读速度加快,英文听力与运用能力加强,已经适应了双语教学,就可以逐渐提高英文讲授的比重,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使用英语回答问题,并适时布置英文作业,组织教学讨论,分析教材案例。当学生熟悉了教师的口语和专业词汇后,双语教学的壁垒大大减少,最终实现全英语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不必拘泥于中英文的比重,逐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3.2提升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
双语教学的实施,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事物,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应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可通过多种途径与国外院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和学术交流,选派双语教学主讲教师赴国外进修,在促使他们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打造深厚的语言功底。同事鼓励教师通过其他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中坚力量。
3.3选择恰当的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教材
由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内容必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发展变化,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原版教材十分必要并且简捷。尤其国外管理学专业领域的资深学者所著教材,往往具有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新的思维方式,重视案例分析,实例讨论,参与性强,更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但是,原版教材在国家制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我国某些行业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有距离,使得有些教材脱离我国国情。因此,在选择管理科学双语教学的教材时,必须考虑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适当的原版教材学习基本理论,并加入适合中国国情的应用案例和辅导材料。
3.4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在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中,原版教材内容很丰富,而且在课堂中由于使用中英文授课、会花费比全中文授课更多的时间,教师普遍感到原有课时很紧,学生则抱怨课堂信息量太少,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过去"满堂灌"等授课方式,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的适当的课后辅导,如通过网络课堂的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在考核环节,也应打破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考核的单一模式,采取案例分析报告、学科论文、口试、管理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多种考核方式,不仅考核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考核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军.管理学双语教学柔性模式构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