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嘉兴学院商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摘 要: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得利益为目的,不履行政府的职能,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而常见的非营利组织有“志愿者组织”、“第三部门”、“免税组织”、“独立部门”、“公民社会组织”、“慈善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这些组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非盈利组织也迫切地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所以,加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项艰巨却又分外迫切的事情。采用现代财务管理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本文探讨非营利组织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095-02

一、引言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以改善。因此,积极推进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改革是目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也是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内容,同时,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改革的关键。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能够有效地筹集到该组织日常运行所需的所有资金,且能合理地运用资金,保证组织能正常地完成各个项目。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却为社会公共事业做服务,资金运用及使用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也渐渐地显现出来,迫切需要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规范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而且很多的现代法律制度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情况,不能满足相关人员的需求,有关部门也未出台一套完整的有关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法的法律。

(二)非营利组织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存在许多误区

非营利组织并不像一般企业一样只追求利润,反而较为排斥获取利润和一些正常的商业行为,与一般的商业企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更不用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所以,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资金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投资组合最优化,从而造成了各种资源的大量浪费与消耗。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透明度较为低下

财务管理信息公开与否的主动权掌握在非营利组织自己手中。财务信息公开的对象,公开的程度以及公开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营利组织,而普通公众对组织财务管理信息的公开与否缺乏主张的权利。同时,非营利组织对于使用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披露,所披露的信息过少,或者刻意回避不想让公众看到的财务信息,并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低下。严重的影响到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长期发展的信心,也打击了资源供应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各方人员对组织的信任,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空间。

(四)资金匮乏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众形象比较好,因为组织所从事的行业一般对社会、对公众具有积极意义,在实施各个项目的时候,非营利组织往往给人一种伟大又积极向上的公众形象。而这种无形的公众形象成为了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这种社会的公信度能影响到组织所接收到的资源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组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从而更好地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但目前来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很缺乏这种社会公信度,因此,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逐渐形成合作关系,因为营利组织希望能得到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与捐赠。因此,两者之间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合作。但效果并不明显,据统计来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所获得的捐赠资源约占非营利组织总收入的4%,国外捐赠则占2%,没有达到期望值。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与国外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较为低下,所接收到的捐赠资源较少。

(五)预算管理缺陷使得非营利组织预算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为“基数加增长”的模式,这种资金分配的方式是在上年基数上增减得出每年的预算支出。但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缺陷,往年的实际支出都已经确定,承认了既得利益,同时也固定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的分配,使得原有财政的供给范围与支出结构都固化了,影响了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下的资金分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使各个单位的分配不均匀,如大手大脚的单位多支,精打细算的单位少支。预算管理缺陷使得非营利组织预算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预算管理形式化,在预算编制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时不够严谨,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不够重视

四、完善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自律和诚信服务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在民间也有较多的应用,但民间的非营利组织还有很多的不成熟,其在财务管理上缺乏法律规范及行业自律。所以,国家也应加快速度制定适合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保证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日常运作及注销的相关事项都有法可依,加强自律和诚信服务。

(二)非营利组织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虽然非营利组织与一般营利企业不同,并没有以营利为宗旨,将利润看成企业的生命,但科学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是组织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非营利组织需要树立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的观念,同时,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如何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均衡收益与风险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组织的不断发展中,组织的有效经营管理,不断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显得十分重要。此外,非营利组织也需要营利组织的营利精神,能够有效地提高组织的服务质量、资金的使用效率及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非营利组织应提高财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及质量

为得到更多的资源、资金支持,非营利组织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责任体制,按时公布财务及其他相关信息,尽可能地满足使用者对组织信息的需求,提高信息质量。同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与国家审计部门的检查。国家针对非营利组织提高公开信息透明度,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于那些不按时、不按质、不按规定公开信息的非营利组织,国家给予必要处罚,限制非营利组织正常的运行。提高财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及质量是非营利组织公平性和组织效率的保证。

(四)非营利组织应对筹资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有效的决策

非营利组织在分析各种筹资方案时,应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做出有效的决策,选出最好的方案。在进行筹资方案选择时,应考虑到既要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又要保持资金的适度,尽量做到不多占资金,不浪费资源,不闲置资金。非营利组织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通过多方对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做出有效的决策。

五、总结

通过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研究,我们知道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资金的有效使用都是非营利组织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非营利组织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完善其财务管理体制,使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并且更加有活力。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经常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所以应积极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我们需处理好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益之间的矛盾。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样不可或缺。正确编制预算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波.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的激励机制研究.硕士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6:P12-13.

[2] 冯君.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财经界(学术),2009 (12):P22-25.

[3] 向晶晶,张彪.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提升机制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大学,2008:P5-6.

[4] 李广安.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研究.硕士论文,青岛 大学,2008:P19-20.

第2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控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10-01

一、非营利组织的本体概念与发展

1.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本文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履行政府职能,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

2.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以“小政府、大社会”为蓝本的改革目标,为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在社会救济、扶贫、教育、养老、保健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三大部门。但还处于发展初期的薄弱阶段,无论内部外部均已暴露出了不少缺陷和漏洞。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与控制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据调查,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规模普遍比较小,组织的财务体系比较单一,组织内部不重视制度建设。组织很难对自身的运营活动进行评价,进而缺少相应的自律机制与相应的反馈、控制及协调功能。

2.组织内部制度与管理方法有失规范性。(1)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2)控制制度的缺失;(3)决策与管理方法上缺少风险意识。非营利组织未能充分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投资成本、保值增值等因素,造成在重大投资项目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决策与成本效益分析,一旦投资失利则损失惨重。

3.非营利组织财务监督机制缺乏。(1)国家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监督效率低下;(2)社会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监督动力不足;(3)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监督效力缺乏。

三、建立健全有效财务管理控制机制的建议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内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把内部控制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和设立循序渐进的多道财务控制防线。“全方位”是指渗透到管理的各个层次,业务运转的全过程,覆盖所有的职能部门、各岗位和员工。“多元”是指既有事后的监控措施,更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多道”是指对业务运转过程中与财务收支相关的办理与管理必须由两个人、两个系统或两个职能部门共同负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岗位或部门间传递的制度;组织内部的财务监管和内审机构的监督检查;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

3.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机制。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不能单纯以利润的高低论好坏,应更多地考虑社会效果;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应符合非营利组织的运营实际,严格评价其运营业绩。

4.建立激励机制。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助于目标实现的行为必须奖励;有损于目标实现的行为应及时惩罚。建立全面覆盖的激励机制,有效整合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对财会人员加强专业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希望本文中所提出的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能够为组织应对现今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性参考价值,并且呼吁政府和社会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能够给予其多方面、持久性的引导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日]川口清史.非营利组织与合作社[M].日本:日本经济评论社.

[2] 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第3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特征

在我国,一些从行为和运作机制上既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它们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应该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要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方面,实现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我国学者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归纳出非营利组织特征如下:(1)非营利性。组织不以谋求利润作为其终极目标,即不设利润目标。(2)非政府性。非营利组织是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是民间团体而不是官方机构。(3)正规性。非营利组织的成立要经过合法的程序,经过注册取得合法身份,有独立的民事行为,须有成文的规章制度,正规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固定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等。(4)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内在驱动力不是利润动机,也不是权力原则,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助主义。

一、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

(1)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则不完全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有些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服务收入,其他非营利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则不是服务收费,在这种情况下,顾客所接受的服务与其向组织提供资源的多少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慈善组织。(2)不存在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3)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于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4)所有权形式特殊。非营利组织资财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但是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二、非营利组织的一般运营目标

非营利组织的一般运营目标取决于非营利组织的建立目标。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众所周知,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营利。因此企业运营目标就包含三个:生存、发展、获利。首先,企业必须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进一步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获利,企业最终只有获利才能体现其生存的价值,这三方面是息息相关。与企业的营利目标相对应,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与获利紧密相连。与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样取决于组织本身的目标,那么非营利组织的运营目标是什么?无论是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首先的目标就是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可以去谈其他;其次,就是发展壮大,与企业不同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改变人类。

综上所述,归纳为与企业相对应的三方面目标为:(1)生存。作为实现社会公益性宗旨的基本途径,非营利组织的业务运营活动必然依托于某一个实体,绝对不可能独立存在,所以生存便成为非营利组织这一社会公益法人必备的首要条件。与企业相似,非营利组织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收支平衡。这也就是说,它们从资源提供者处获得的资金量至少要等于其付出的资金量,才能够维持自身的持续运营。否则,非营利组织就会萎缩,甚至可能会因无法满足最低的运营条件而被迫终止,更好地服务社会更会成为一句空话。(2)发展。不断发展可以为非营利组织带来诸多好处,例如能够使它们利用规模经济优势,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营运效率;使它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公信度,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使它们不断更新设备,技术和工艺,改进业务运营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等。这将会最终表现为非营利组织的生存能力日益增强,从而避免了被挤出竞争,遭到淘汰。(3)有效地提供公益服务。有效地提供公益服务是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提供公益服务的水平是非营利组织业务运营最具综合性的指标,它不仅体现了组织业务运营的有效性,而且也是组织宗旨实现程度的可衡量替代品。非营利组织业务运营的上述三个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非营利组织实现其社会宗旨的前提条件。

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

对任何组织形式而言,财务管理目标应当直接取决于它们的业务运营目标,并受到自身财务特征因素的限定。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内涵

作为社会公益法人的非营利组织旨在通过有效地提供服务以实现其宗旨,它们所拥有的财务资源主要来源于各种形式的捐赠,是具有极为明显的公益产权性质的公益财产与企业一样,非营利组织也是一定的业务运营主体,但它的业务运营对象不是私有财产而是一定形式的公益财产。实质上看,非营利组织作为处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接受社会的委托来管理、运作和分配一定形式的公益财产,既有责任按照资源提供者的要求使之最终用于受益人,又有责任最大限度地提高公益财产的管理、运作和分配的效率。这就是说,非营利组织负有妥善管理和充分利用公益财产的责任,应当努力提高公益财产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以最大限度地履行宗旨承诺的公共责任、实现社会公益最大化。因此,非营利组织不仅要确保其控制的各种公益财产不致流失,还要努力使公益财产保值增值,确保持续不断地提供公益服务。这在财务上就应当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如何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普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稀缺性”问题。政府部门迫于纳税人的重大压力,减少税收、削减预算,大量缩减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资助;效率缺失,使许多资源提供者丧失了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信任,减少了对它们的资助;非营利组织所获取、使用的财务资源数量,相对于其宏大的组织宗旨以及受助者的多样性需求而言,通常总显得匮乏。这使各类非营利组织针对财务资源的竞争程度日趋激烈。非营利组织也认识到,没有充足的财务资源,它们就不可能实现其组织宗旨和目标,甚至就连维持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也无法达成。在这种情况下,非营利组织不仅要考虑社会公益,也要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这在财务上就应当表现为非营利组织怎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总体目标

与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有着不同的财务资源来源,负有不同的财务受托责任,这也要求它们要承担有效使用财务资源以最大化社会效益的责任。这说明,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关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更要注重效率和效果问题。因此,非营利组织需要了解它们所提供的单位数量的服务需要耗费的成本是多少以及可以达到的最优标准。可以说,财务资源产出最大化可以被概括为:以最小的财务资源投入取得最大数量和最优质量的社会公益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国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探讨》.《山东经济》.2007(11)第6期

第4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Keywords】non-profit organization; accounting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43-02

1 基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资金来源形式单一且资金短缺

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中,他们的营业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大部分的收入来源是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补贴以及会费收入,这就造成了非营利性组织在资金方面主要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部门的扶持,从而影响其发展壮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逐渐减少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资金扶持和补贴,非营利组织必须要想办法另辟蹊径,仅仅靠政府的补贴是难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员工人数较少,这就造成不少组织在岗位分工上不明确,不能做到各司其职,有些非营利组织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时常出现会计岗位兼任的现象。

有的组织虽然建有规章制度,但落实不到位,不考核,形同虚设,非营利组织内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均处于监督无力状态,导致财务监管失效,会计信息的失真,甚至产生经济腐败。

1.3 资金有效利用率低

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尤其是公立的非营利组织中,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比较低,这个问题的存在比较普遍,从而造成我国不少的非营利性组织在费用支出这方面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能够保证组织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完成组织的社会使命,不必过多考虑资金的有效使用、资本成本、投资组合以及现金流量等因素,,造成宝贵资源的大量浪费。

1.4 缺乏绩效评估,权责不分明

在企业财务中,利润指标能为衡量企业绩效提供标准,为企业提供量化分析的方法,使企业的分权管理成为可能,便于进行不同组织之间比较。然而,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利润不是其追求的目标,社会效益才是衡量组织业绩的标准。因而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并不重视利润这一指标,这就增加了对一个组织进行绩效的评估的难度。

2 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对会计报表规则做出完善

目前,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一样,只出具三个报表,这不足以满足非营利组织的需要。建议借鉴其他国家,如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特殊要求,出具费用一览表。其主要功能是向潜在的社会捐助者提供其业务活动成本占其总成本的比例。有助于非营利组织提高效率,减少其管理、筹资及其他费用, 专注于服务社会。

2.2 健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内容体系

从外部法律法规环境看,要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建设,增强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在制定经济管理法规时,应注重相关条例的可操作性,并尽可能制定得详细、具体,为这些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大发挥其教育惩戒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基于这些基础要素,需要在法律法规上,做好配套完善工作,另外对非营利组织规章制度进行制定时,需要对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做到遵守,同时做好衔接工作。

针对非营利组织内部存在的财务环境问题,需要完成组织内部可持续发展财务规范的制定工作,包含如何提升自创收入、如何设计支出结构、为何提升财务收支透明度等。对于政府来说,应当对非营利组织行政支出占据总支出比重进行控制,并把支出的部分,重点放在对自身能力的建设上,从而使自身经营与管理的能力得到提升,做好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在对非营利组织支出实施监督时,需要结合国家相关规定来开展[1]。

2.3 加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监管力度,提高社会公信力

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社会的信任与支持,统括的来说,便是社会公信力,其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绩效有最大的影响作用。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和成果非常重要。受到公信力的影响,使得非营利组织管理者,需在公共信任的方向上,来开展工作,制定策略。

同时,受到公信力的影响,这些组织在行动之前,也需要完成对计划的制定,并按照计划来开展工作,同时要对利益相关方及其诉求做出考虑,进而根据各方目标来完成对统一目标的构建过程。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提高依赖社会监督本身。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非营利组织社会监督机制。美国社会有三大善款社会监督机构 BBB Wise Giving Alliance, Charity Navigator, Charity Watch. 政府可以适当鼓励促进我国社会监督机构成长。同时非营利机构必需透明,负责。

2.4 构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强化非营利组织审计工作

需要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是工商部门要切实行使其权力,加强监管。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过程。根据设立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定条件,对从业人员、场地以及投入资金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二是物价部门要加强对非营利性组织的监管。应由真正的社会中介专业机构核实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成本,上报物价部门,并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管理。在保证成本准确性的基础上,根据“略有赢余”的原则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费标准,并切实检查落实。

三是加强财政部门监管。?Υ右挡苹崛嗽弊ㄒ底矢窠?行检查、对财务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单位负责人执行会计法情况进行检查。

第5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英国、瑞典的非营利农业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国家财政供应的,如瑞典农业部的机构;另一种类型是市场化运作的,如英国农技推广咨询服务中心。其中财政供应的非营利组织承担实现政府职能的公益事业,在财务管理上与政府部门相同。英国、瑞典两国农业部门在经费管理上,主要采取三种形式:预算管理、项目管理和管理。

1 严密的预算管理

英国、瑞典的预算管理程序和我国相似,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两国都采取“重预算轻决算”的预算管理方式,因而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方面比我国更严密,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零基预算。不同于我国编制预算参考上年度基数的做法,而是根据本年度的实际需要编制。

(2)项目预算。英国和瑞典都按项目编制预算。一般都是由国会提出各行业发展前景、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然后由政府各部门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项目任务。简单地说,国会要求各部门完成的任务就是编制预算的内容。进入90年代以来,英国农业部已逐步把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食品安全、农业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动植物保护等作为本部门的重点项目;瑞典农业部也把环保和园艺作为本部门的主要任务,这些项目也就成为这一时期两国农业部编制预算的主要内容。

(3)部门预算。各部门分别编制预算,每年11月报国会表决审批。

(4)滚动预算。每年都要滚动编制今后三年的预算。

(5)法定预算。农业部的预算先经部常务秘书审阅,再经部长审定。国家预算需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会审议批准。已批准的预算作为法定预算,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或调整项目支出等。

2 科学的项目管理

英国和瑞典农业部对所有的经费都实行项目管理。即通过项目承担单位,将资金落实到项目上并完成项目。在英国,农业部将项目分为竞争性项目和非竞争性项目,由各非营利组织提出项目申请或进行项目竞争。对于竞争性项目,农业部确定项目内容后,通过机构向社会进行项目招标。各单位对竞争性项目投标时,所申请的项目经费一般包括项目直接费用、项目管理费(一般为直接费用的30%)和必要的项目收益(一般为直接费用的15%),管理费和收益一般用来支付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其他公用支出。然后,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形成一个或多个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通过后才能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对于非竞争性项目也须进行评审,然后由政府指定单位实施。在项目管理上,两国也有一些共同的做法,如根据项目时间长短分别设立短期项目、长期项目和滚动项目。两国在项目经费上都要求各单位不允许超支,更不允许挪用,如有结余,由出资者决定结余的用途。

3 规范的管理

管理是西方普遍采用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英国和瑞典也都对项目实行管理。在英国,先由农业部与机构签订合同,机构负责组织招标、评审。机构是自收自支的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业务和财务目标。在瑞典,机构专门代政府部门管理项目和经费,签订合同,监督、检查项目等,实际承担了政府职能,相应的机构所需经费也由财政供应。

英国、瑞典两国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组织在改革过程中,经历了从申请项目到竞争项目,从依靠政府到面向市场,从事业性到企业性、竞争性的三个根本性的转变。

1 从申请项目到竞争项目的转变。80年代以来,英国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私有化、市场化改革,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逐步得到重新界定。农业部根据本部门的重点工作,提出项目要求,希望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成果,竞争机制顺理成章地引入到项目经费安排上。原来完全由政府安排的项目,现在必须通过竞争取得。如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1997年至1998年度全学校总收入1. 56亿英镑,其中5800万英镑是经英格兰资金委员会的评审竞争得到的,占总收入的37%。申请政府项目须严格按政府规定的管理制度办理。

2 从依靠政府到面向市场的转变。过去,英国、瑞典的非营利组织的经费主要是从政府取得,经费管理的重点也是政府资金;改革后,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和经费管理重点是为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如英国农技推广咨询服务中心,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面向广大农场主的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其分支机构遍布整个英伦三岛,1997年实现了私有化。改革前的1982年,其收入的80%来自于政府的项目资助,到1992年政府项目资金的比例下降到50%,1997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40%。同时还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服务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农民的需要。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等、靠、要”思想仍很严重,对进入市场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应变能力,而且在职能上大多具有较强的行政特性,这些无疑将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

3 从事业性到企业性的转变。改革前,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核算主要是政府安排的项目资金的收付核算。改革后,不管是从政府竞争到的项目还是从市场取得的收入,都必须加强成本核算,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收益。目前非营利组织的成本核算贯穿于事业、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全过程,完全按企业管理模式管理。

二、法国非营利农业组织的经费管理

法国的农业预算支出来自欧盟和法国的财政预算。支出内容包括: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补贴;优质农产品(食品)补贴;为赛马活动提供的补贴;林业补贴;乡村规划补贴;调研、技术教育、培训、推广方面的补贴;农业、渔业部行政经费;农业人口福利及社会救济支出。

法国非营利农业组织包括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国立农业非营利组织,分为5大体系。各体系经费来源分别如下:

1 政府管理监督体系,包括农业部和行业管理局

农业部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农业政策、规划、管理、监督、协调。如:农业结构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业生产指导政策,农业社会政策,农业教育与科研政策等。农业部自身的行政经费大约68亿法郎,预算支出的三分之一(23亿法郎)用于人员工资,三分之二(45亿法郎)用于教育科研及公用经费开支。行业管理局主要有全国粮食行业管理局,全国奶及奶制品行业管理局,全国葡萄酒行业管理局,全国肉、畜牧、家禽行业管理局等。行业管理局是根据1982年10月6日通过的法律成立的公法机构,经费由国家预算供给。其主要职能是通过管理国家和欧盟的补贴和贷款来发展农业生产,协调专业农业协会组织间的行为标准,保证市场运转,实现欧盟和法国的农业政策。

2 农业科研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1)农业发展署。其核心组织是全国农业发展协会,它是政府与各行业组织协商农业政策的场所。行业组织负责技术经济顾问工作以及应用研究、在职培训、信息咨询等;政府负责监督基础性研究、大中学教学、植保、畜牧兽医、动物卫生、质量检查;协会有自己的经费来源,总额约为40亿法郎。包括来自农业的产品税(约占其来源的20%)、对无建筑物的土地征收的税(约占15%)、农户分摊额(约占5%)、农户支付的服务费(约占25%)、农业合作组织的分担额(约占15%)、国家农业预算支出(约占20%)。

(2)信息中心。该中心是国家直属公共机构,其职能主要是为农民及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其经费来源:30年前全部由国家提供,由于信息服务成功,有了不少的服务收入,现在国家财政只提供40%,其余60%靠自筹创收解决,主要收入来源包括:①信息咨询费:包括向农户、企业提供的信息,因特网上收费,每月出口情况简报收费等;②可行性研究收费;③接受社会的赞助、捐助等。

(3)农业高校。法国有32所农业高校。其中公立高校25所,私立高校7所。公立高校的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学生也不用交学费;私立大学则不同,私立农业大学预算的50%由农业部提供,50%是学生的学费。企业交的国家职工教育税由企业同政府签订财政合同,直接交给学校,除此之外还有农业部按项目拨给的经费。

3 农业行业自我管理体系

在法国,各类专业农业行会、协会已存在很久。政府部门向各专业行会派有联络员,负责将农民的意愿及时反馈给政府。但这类组织是独立的,国家不直接管理,只是以政策引导。这类组织对上代表农民同政府对话,直接影响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使出台的农业政策趋同民意。对下提供各种服务,使其深受农户的信赖。在法国这类组织主要有:小麦及其他粮食生产者总会、玉米生产者总会、甜菜种植者总会、全国奶制品行业中心等。其资金来源主要是:(1)税收返还;(2) 自营收入;(3)研究推广经费;(4)收取的会费;(5)地区、地方财政支持的项目经费;(6)农业保险与风险基金中专门用于农产品出口的补贴。

4 农业生产合作服务体系

法国的合作社按照不同的人员组成,分为各种生产者合作社,如农业合作社、渔业合作社等。所有这些合作社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构成了全社会的合作经济。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1)农户集资;(2)留存收益,即结余形成的公积金;(3)国家补贴;(4)地区(地方)补贴;(5)税前风险预留;(6)农业信贷银行的贴息贷款。

5 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体系

法国食品加工企业共有4227个,按产品分为:肉类加工企业、鱼类加工企业、水果加工企业、奶制品加工企业、谷物加工企业等。1996年食品加工企业营业额7570亿法郎,出口额1530亿法郎。农业部对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体系的管理主要是制定标准和监督等。由国家农产品食品标签证明委员会或国家资源监督院进行检验后,符合欧盟及国内标准生产的优质、环保、生态产品,由农业部给予补贴,1996年此项补贴为7 282亿法郎。

三、对我国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启示

这些国家非营利农业组织的财务管理做法、市场化及项目管理等方面有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改革其财务管理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分工明确,政府的事情政府办,企业的事情企业办。英国农业部主要是抓基础性、战略性、管理性工作,如监督、监理、监察、执法、动植物保护、种子和新品种管理、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渔政管理、农药、兽药管理、农业规划、统计、信息管理和、农业政策研究等。而一些应用型的技术研究、推广和成果转化,一般是由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承担的,政府给予一定的项目支持。在我国,上述这些工作大部分是由农机鉴定总站、经管总站、农药检定所、海区渔政局等20多家事业单位承担的,而这些单位大部分是既承担政府性工作或公益型事业,又承担非公益型事业。我国应严格划分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及一般企业的职能,以此来定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并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事业单位应既不承担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也不介入盈利性事业,而是承担公益型或半公益型事业。在推进农业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必须保证财政对那些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国家预算对农业事业的投资主体不能变,对于公益型事业,国家财政应该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对于目前已能市场化运作的非公益型事业,国家财政可以逐步退出;对于将来可以进入市场但目前受体制影响必须仍由国家支持的事业,国家财政也应在较长时间内保证其正常发展所需资金。

2 对事业经费实行项目管理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改革,不是定年限、定比例,而是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设立或取消项目来体现。政府根据宏观政策需要确定重点事业项目,公布相关信息,并意向性投资指南。各单位根据政府的意向,提出项目,报请政府选定。对于不再准备投资的项目,政府也会提前信息。这种国家引导立项的方式,给了各单位立项的主动权,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我国在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上,可采取日常经费与项目经费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事业单位的经常性事务开支,拨给日常经费;其他经费则实行项目管理,通过竞争中标的项目获得经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争取经费时,比较关心的是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项目意识以及项目成本核算意识不强。所以在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中,增强项目意识,加强项目管理,很有必要。

3 实行基金会计核算模式

基金会计核算模式以基金为基础,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核算与报告,其优点在于能够保障资金来源、使业务顺利进行,并且便于财务监督。在我国的预算会计及企业会计中也有基金概念,如一些专项基金及专用基金。将国外基金会计中的基金与我国的基金相比,我国的基金侧重于一种资金来源或准备;而基金会计中的基金不仅是一种资金来源或准备,而且还有该项基金单独的运用(资产)、收入、支出或费用的内容和标准等。在基金会计核算模式上借鉴国外经验,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具有特定目的的公益事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6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会计监管 会计制度

一、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体系之外,具有公共服务宗旨或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分配盈余,享受免税优待,依法成立的组织。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群众团体组织,如各类团体、协会等,数量多、分布广、社会影响大;另一类是带公益性质的事业组织,包括各类学校、医院、图书馆、文艺体育机构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非营利组织已经逐渐成为除政府、企业外,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

非营利组织不同于营利组织的目标与财务特征,决定了非营利组织管理会计与营利组织虽有某些共性,但更具有区别于企业管理会计的特殊性:第一,顾客的消费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费用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取。第二,缺少利润指标,管理的系统性出现缺损、不够完整,管理人员往往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较大,不同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第三,非营利组织权责利不是十分明确。由于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以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权责利也就难以划分。第四,所有权形式特殊。资财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但是,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通常对损益不进行会计核算。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问题

(1)内部监管薄弱。若出资者不能对内部人员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他们就可能利用对资产的控制权通过造假牟取私利。如果经营管理者缺少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并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缺少必要的关注,组织内部对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监管就会松懈,甚至不加管理或不从制度上予以控制,从而导致监管失控。同时,部分会计监管人员素质较差,部分会计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较低。这样他们往往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业务、新出现的业务不能按照会计法规、准则进行正确处理,使得会计信息不能得以正确反映。

(2)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管。我国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但对其会计法规体系建立较晚。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会计法》为主体,相关的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并颁布了《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也存在问题。

(二)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授权控制制度,加强财务控制。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同时非营利组织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对组织内的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对单位高管应进行《会计法》等有关财政法规和财务制度的培训,改革和完善会计从业资质和技术职称的相关培训管理制度。

(2)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的体制,健全非营利组织监管法规体系。成立以财政部门作监管主体,审计、税务、人行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监管体系,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通过定期抽查或联合互查的方式,检查非营利组织是否依法建账,会计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促进会计监管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合理化轨道。规范和完善制约会计活动的法规制度,健全会计监管自身的法律体系。规范会计监管工作的方法、工作程序,做到有法可依。

四、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建议

(1)建立交流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经验和资源共享,对于信息的提供方和接受方都要求我们要有主动性。同时,可以在相关政府部门设立一个协调机构。

(2)建立培训基地,提供民非组织观摩学习场所。可以提倡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对非营利组织的成员进行会计相关的培训,可以收取合理的培训费用。会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非组织会计人员的督促和管理,鼓励他们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政策水平。

(3)倡导服务团队,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审计机构可以成为民非组织的服务团队,这个过程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个费用政府可以视情况进行一定的补贴。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不仅要管理,更要服务,管理与服务并举。

(4)可以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并跟国际惯例趋同。随着民间非营利组织飞速发展,以及民间组织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民间组织管理部门应加快立法的步伐,与时俱进,尽可能为民非组织营造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这样非营利组织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5)非营利组织通常都存在一定的税收问题,我国的税收制度把民间非营利组织视同“准企业”看待,涉及到的税种大致有十三项。为避免税收成为民非组织的一项或有负债,统一民非组织税收制度,明确减免税规定势在必行。同时,税法应体现对捐赠者的鼓励,对捐赠单位或个人因捐赠所涉及到的税收条款应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补充。

五、总结

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一个非营利组织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也就是在完成某一社会使命。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非营利组织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需要有科学的财务管理。建立更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监管制度有助于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

第7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高校后勤 问题 建议

一、非营利组织概述

按照社会结构理论,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为社会公益或共益服务的独立组织。美国有位学者总结出非营利组织的六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制性、自愿性和公益性。在现实生活中,非营利组织的表现形式为学会、协会、商会、基金会、联合会等各种社会团体,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医院、福利院等各种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它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或共益提供服务。中国大陆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尚没有典型的西方意义上非营利组织。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实际上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从雇员到资金来源都有很深的官方背景。

近年来,许多和西方非营利组织近似的社会组织数量呈不断增多之势,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这些组织在到政府部门注册时,要么选择挂靠某个政府部门,成为同青联、妇联一样的半官方组织, 要么注册成为普通的营利性公司。许多国外的跨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它们中国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很多国外非营利组织选择注册为营利性公司,还有一些干脆选择不进行注册。显然,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陷入困境。下面笔者重点以高校后勤组织为例来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办法。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晰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想要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通常可以表现为财务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或者四者之一,亦或者是任意一种组合效果。高校后勤组织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高校的全体师生,面对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后勤财务管理既要一定程度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追求经营效益的目标;又要服务公益,讲究社会效益。理论上,后勤应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即在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长,而且实现各个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作为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目标;但实际经营中,由于双重目标的实现路径不一致,很难进行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设计以保证实现这个目标。造成正确目标导向缺失,后勤管理人员按照传统的管理习惯和思维来进行管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行动,致使财务管理的一些顽疾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整个财务管理体制运行的效果。

(二)高校后勤集团组织性质定位不清

高校后勤集团的组织性质究竟是隶属高校的事业单位还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这是目前困扰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人员最大的问题。从理论上讲,高校后勤集团都是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但由于高校社会化改革进程或快、或慢,加上历史的原因,高校后勤集团组织性质定位是不清楚的。主要表现在:(1)注册登记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集团比例较低;(2)资金来源兼具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方式,从资金来源看,高校后勤集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一直是以学校的行政拨款为主,明显地体现了后勤集团的非企业性质。(3)高校后勤集团资产权属不明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均成立了自己的后勤集团或者服务总公司,在与学校资产剥离过程中,后勤集团使用的资产权属的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4)高校后勤集团权责利不清楚。

(三)资金控制不到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后勤在资金的运用管理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资金的筹措、投放以及利益的分配还停留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作,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导致管理措施不得力,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资金投向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重复性投资而造成滥用资金等现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完全发挥财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控制 、监督和考核作用。往往是资金审批权限不清,物资采购及验收的程序和手续不严,透明度不高,没有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原则;催收应收款项不及时;现金支付随意性大,缺乏严格的制度管理。

三、改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在当前情况下,改进财务管理、促进办学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的关键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人员能否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完善和更新专业知识,从重核算、轻管理到管理与核算并重甚至超过核算,把握好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此外,高校财务部门应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组织,这对其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学习型组织”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可以帮助高校后勤财务部门在分析外部环境、校内财务实际的基础上,找出并克服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索,使财务团队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向学习型组织迈进,以此作为强化各项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提高办学资金使用效益和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明确高校后勤的定位

高校后勤组织首先是公益性的组织,后勤部应本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生活提供便利。后勤经济实体对高校校内市场的依赖性也决定了后勤的公益性。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组织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就必须要把后勤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属性的统一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后勤两重性的辩证统一,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准确无误;同时相关部门要给予适当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确保后勤经济实体持续稳定发展;引导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此外,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定位不容忽视。应基于财务管理作用、特征和任务,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形成高校后勤特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将高校后勤财务组织定位为实行独立财务预算和决算并承担财务责任的经济实体。

(三)改革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

后勤财务管理的机构及其人员应合理分担职责,对高校后勤的财务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授权审批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应精简机构,撤销部分后勤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现有的财务机构。高校财务部门设置后勤财务部有利于集中核算后勤各个单位的会计业务,集中管理后勤各个单位的投资、筹资、经营、分配等财务活动,务必充分重视会计要素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对涉及现金收支和财产使用、保管、结转、处置、报废、毁损、清查的财务事项和财务行为实行学校领导、财务部门领导、后勤部门领导、后勤基层单位领导逐级授权审批的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和单位在后勤财务管理上的职责权限,贯彻集权为主、适当分权的管理思想,彻底改变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财权过于分散的现状。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后勤企业走自主创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已是必然。高校后勤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也有财务风险,并最终都会表现在财务方面。因此,高校后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建立后勤组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及时完整地收集、传递、分析、评价财务信息,使经营及财务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念,形成良好的动态循环,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水平。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当前不够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晰,高校后勤集团组织性质定位不清和资金控制不到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这就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推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 同时,高校后勤组织创新势在必行。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改革,持开拓创新,促进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更要抓好校园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做到以文化的言行影响人,以文明的管理教育人,以先进的后勤文化理念感染人,让师生感到校园文化充满温馨和关怀。

参考文献:

[1]桂裕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胡庆明,丁时勇.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有效组织财务工作[J].事业会计,2000(1)

第8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顾客为导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平衡点

众所周知,尽管非营利组织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以非营利性为特征,但正如许多学者所讲,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这不是说它不可以营利;如果要想更好地完成非营利组织的使命,非营利组织必须改善和提高其经济活动的绩效,以解决组织面临的日益加重的财务瓶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少的非营利组织把“增收”当成是组织的头等大事,以至于期出现的“上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组织职能市场化与目标公益化冲突愈演愈烈。究竟如何评价非营利组织的绩效,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权衡,正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对象的界定

(一)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我国现行法规体系只将非营利组织划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有诸多不便,本文认为,正确地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价,应从受益人特征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分类。本文借鉴Anthony和Herzlinger的分类方法,将非营利组织分为三类::以公众为导向的组织、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和以成员为导向的组织。1.以公众为导向的组织。以公众为导向的组织是以向公共的整体或部分的利益提供服务而存在。2.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是为特定需求的个体顾客提供服务的。3.以成员为导向的组织。以成员为导向组织仅向其成员提供服务,俗称“会员制”组织,直接且经常以低成本的服务或免费为成员获取利益。组织的收益一般来自于会费、内部捐献和一些服务获取的费用,它们的受益人(会员)都是以会员费的形式支付所享受的服务。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从以上对组织类型的界定中,我们不难发现“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由于其服务领域的特殊性,使其兼具了公益性与商业性双重性质。正是由于此类非营利组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所提供的服务需求量之大,服务对象之广,使得其成为政府职能市场化的主要实践主体。获得更大自主权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非营利组织对资金需求日趋增加与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的矛盾日益加大,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补贴的非营利组织,在政府支付逐渐缩减的情况下,有限的收入无法满足组织无限发展需要。致使非营利组织在政府监管弱化、自律性不高的情况下,产生了组织行为的内在效应,即组织及其管理者在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同时,力求实现组织自身的目标和利益的现象。非营利组织忽视组织使命,肆意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异化行为,把应该由组织承担的职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转嫁给了公众,特别是给社会弱势群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使命无法实现,甚至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影响非营利组织绩效平衡点的因素分析

一方面是日趋加剧的财务约束,另一方面是组织奉行的公益性宗旨,两难的境地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以顾客为导向的非营利组织发展之路究竟应该如何规划,对其绩效的评价究竟是以社会效益为重,还是以经济效益为重。

非营利组织旨在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增加社会福利。这可以理解为非营利组织的最高目标,组织的开展各项活动、参与各项经济事业都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标。即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经济价值的实现也应该以社会价值的为出发点,以社会效益为先,将经济效益的实现作为其发挥更大社会效益的保障。对于以顾客为导向的非营利组织能否找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点,将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所以对非营利组织的考核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必要的。科技论文。

(一)组织使命——效率目标是公益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存在的,“存在”是实现其目标的先决条件。非营利组织要实现提供公共服务,增加社会福利的使命,首先要保障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正如哲学中所讲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组织与环境的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决定了组织的未来发展前景,而组织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组织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既包括内生性环节也包括外生性环节,即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过程的控制以效率为标准,而结果的评价则以质量和效能为标准。在追求过程的效率的同时,应以结果质量为先;而要保障结果质量,又不可缺少对其过程的控制。在结果和过程的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具有共存性,是非营利组织这个机体健康发展不可缺失的两个重要条件。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评价应该在两者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

(二)现实层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

按照现代社会学的观点,国家、社会和市场是三个重要的组成系统,其中,国家的行为主体是政府,市场的行为主体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可以被看作是以社会为基础,内生于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三个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如何建立新型的“政府——社会——企业”三元互动的关系,将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当务之急。

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所处的地位和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两者的巨大差异,以差异化的方式合理的界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职能,各取所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将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复杂化,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都对国家和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于此,政府需要变革来适应新的形势,由原来的“包办型”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变管理为服务。在政府放权之后,社会的自治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合作提供了机遇。政府转移其部分职能时,承接体(非营利组织)的资质,成为了政府决策的依据。加之财政支付方式由原来的“付费型”逐步转变为“购买型”,政府理性决策需要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参考,我们认为,这一指标应该既包括衡量非营利组织使命完成质量——社会效益,也应合理的建立经济效益的评价体系。

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开始面临新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在迅速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科技论文。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就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结合形成了环境基础。无论是单方面的捐助协同,还是互动式的合作协同。企业对其投入资源的使用都是密切关注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果,都是企业做出增资或解除合作关系等决策的依据。企业通过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既期望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特殊的无形资源,影响外部价值链的群体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差异化的认识,也希望与拥有较高工作效率,良好发展前景的非营利组织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所以企业重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效益,也不会忽视组织的经济效益。

(三)技术层面——财务管理的企业化趋势

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大多是社会公共服务,这种产出的无形性,使得很难以货币单位对其进行计量,而非营利组织至今仍是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合理的确定每期的实际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仅仅只有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投入和产出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显,无法像营利企业一样准确地衡量各项投入的效率。由于非营利组织产出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即使是组织功能相近的组织之间,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也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对非营利组织成果的考核宜从社会效益着手,但并不是说,对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效益考核就无从下手,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的引进,权责发生制的适当运用,都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绩效考核,提供了越来越多,合理科学的依据。

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产出难以进行定量分析,但对组织日常运作的各项支出是可以清晰而准确计量的,这就为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提供了依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组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量化分析:实际数与预算数作比较;也可以以历史数据作为参照:与具有类似性的非营利组织比较。建立例如:筹资费用率,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行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等考核指标。科技论文。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绩效,实现组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组织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江平。2005,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经济,4:157-158

[2]罗文标,吴冲。2006,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新思路[J],商业现代化,4(b):61-63

[3]李薇,姜锡明。2006,非营利组织的协同治理与绩效评估[J],商业现代化,7:302-303

[4] 仲伟周,曹永利,Shunfeng SONG。2006,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科研管理,Vol.27,No.3:116-122

[5]杨选。2006,转型期我国“政府再造”面临的六大冲突[J],CPA中国行政管理,5:34-36

[6]邓国胜。2001,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Anthony R N,Herzlinger R E.1999 Management Control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Homewood, Richard D, Irwin

第9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活动;预算资金

中图分类号:C912;F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7-03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1、非营利性

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为社会提品和服务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的。但是这里所说的非营利性不仅仅指不存在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的经营项目往往受到限制,其经营项目同样必须符合组织的宗旨。比如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另外,非营利组织的盈余和财产不得私分,必须用于符合宗旨的业务活动。国有事业单位如此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也是如此规定。尽管2004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民办学校的出资人可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而对出资人所取得的回报还是作了严格的限制。

一个企业的有效性是通过其产出是否达到组织目标来判断的,而组织效率的高低则由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在企业中,利润的高低可以同时用来衡量组织的效益和效率;而非营利组织通常缺少这样的一个整体指标,这就严重地妨碍了管理的系统性。

(1)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多元化给决策带来困难。利润指标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单一标准。当企业面临多种替代方案时,决策人员必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个方案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当然,决策分析并非如此简单,还要考虑其他各种要素。但是,利润确实是企业决策的核心。而非营利组织一般不具备这种整体目标,相反,其目标常常是分散的、多元化的,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共识。

(2)非营利组织的产出很难进行测量。利润指标可以直接衡量企业的产出。但是,非营利组织的投入产出一般难以直接准确地加以测量,因为它们很难确定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学校可以聘请一位知名的教授,医院可以聘请一位名医,但是他们究竟能为组织做出多少贡献是难以衡量的。

(3)非营利组织不便于进行分权控制。由于企业目标明确,而且每个管理人员的业绩都可以根据其创造的利润多少加以评价,因此,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将许多决策权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而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通常是多元化的,绩效又难以测量,因此,许多重要的决策就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当组织出现某一问题时,基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问题逐级上报;而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也不一定能及时地付诸实施。这就容易形成官僚机构的作风,降低组织的效率。

(4)非营利组织的业绩很难进行比较。当企业都是以利润作为目标时,我们就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比较。例如,将百货商店与汽车制造厂进行对比,看谁的利润增长速度更高?这样,不管企业之间在行业、规模、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差别有多大,彼此之间都可以围绕利润进行比较。但非营利组织之间却难以做到这一点。只有当它们具有相同的职能时才可以比较。

2、享有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公立非营利组织也即国有事业单位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免交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从事经营活动则要缴交营业税。民办教育从事学历教育的免交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如果该类学校从事的是培训项目的业务收入,则根据收入额要缴纳营业税。然而,在同一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这种界限是很难明确界定的,因此,这些组织会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3、不排斥企业化管理

1998年国家取消事业单位的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3种预算管理方式,转而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2004年财政部出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参照了企业版本。从这些制度的改革可以看出,国家提倡事业单位尽可能做到经费自给,鼓励事业单位面向市场开展业务活动,通过有偿服务,取得收入来满足业务活动的支出需要,实行企业化管理。

非营利组织有效经营管理也不排斥营利行为,非营利组织的有效经营管理,恰恰需要引入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并非是不可划分的社会整体。撇开社会政府的阶级倾向不论,政府对公众政策的微调通常会影响某一社会群体。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就更加容易明确。因此,在实施任一政策计划和公益活动时,目标人群的利益应该也可以被突出。由于营利性的管理和某些商业手段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大有裨益,因此,它完全可用于针对特定人群的服务。其次,政府预算拨款和慈善机构捐赠资金有限,且发放时间不定,完全依靠这些资金建设公益事业的计划往往会因力不从心而流产。自谋财源、开发营利项目以弥补公益支出,已成为非营利组织的普遍趋势。另外,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往住缺乏透明度,社会对它们的日常工作缺少有效监督,绩效评价也缺乏客观标准,特别是难以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将营利性组织的一些经营管理方法应用于非营利组织,将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政府和公益组织的廉洁度和公众信赖感。

4、业务收入并不一定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非营利组织则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有些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销售收入,如地方医院主要通过向病人收取医疗费和药费来维持经营;私立学校的主要收入是学生上缴的学费;研究机构通过与外界进行项目合作研究来获得经费。像这些非营利组织,其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市场,更多地依赖于业务收入。但是,其他非营利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则不是其从事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比如我国林业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作为主要的经费来源从事森林保护、防疫、绿化等公共管理事务。

5、非营利组织的责、权、利难以界定

对营利组织而言,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管理的权力是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所赋予的,总经理要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要对全体股东负责。考核管理层的业绩可以以利润等指标作为依据。但是,对非营利组织来说,这种责、权、利却难以界定。这是因为其组织机构的负责人一般是由组织任命或者是由于出资而被任命,所以机构负责人对组织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再者,非营利组织不以利润指标来评价业绩和经营状况,组织的效率和有效性难以定量考核。

二、国外非营利组织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区别

1、制度规范模式与准则规范模式的不同

在我国,财政部作为主管政府和事业单位会计的官方机构,一直采取“制度规范”而不是“准则规范”的模式对预算会计事务进行指导和管理。而许多国家由权威的(不一定是官方的)会计组织制定和关于公共部门的准则规范,用以指导和规范公共部门会计和报告,改进公共部门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制度规范”按照组织类别分别制定与实施,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准则规范模式不同,3个层次的模式只是对于特定的组织类别具有约束力,对其他分支的组织类别并不具备约束力。与“制度规范”相比,准则规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更能与企业会计和报告传统做法相一致。在实践中“制度规范”很难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制度规范总是跟不上变化,导致制度规范缺乏灵活性。

2、投入资金来源的渠道不同

在国外的非营利组织中,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组织资金主要从社会取得,国内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绝大部分从政府财政预算取得。总之,其绝大部分财务资金是从出售货品或提供劳务以外的其他渠道取得。而我国事业单位类型多,资金来源渠道也多。

3、资金管理与资金运用的不同

在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管理普遍采用项目管理、管理及基金会计核算管理。我国事业单位从1997年开始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在资金运用方面,国外非营利组织资金采用项目管理与基金会计核算的方法,能够保证资金运用于特定用途的公益事业,并严格控制人员经费的支出。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费运用既有用于公益事业,又有用于代替政府实现其行政管理职能,还有用于营利性经营活动。在支出结构中,人员经费所占的比例较大。

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是非营利组织以现金收支为主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预算资金收支活动

预算资金收支活动是事业单位的重要财务活动。预算单位通过编制预算、实施预算、完成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事业单位的预算规定了预算资金用于什么项目,每个规定的项目支出的金额是多少,定员定额的标准是多少。

2、预算外资金收支活动

1996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规定,预算外资金不是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预算管理;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出,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会计改革将事业单位的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改为统一核算和综合平衡。因此,预算外资金的取得与使用所产生的资金收支,便构成了非营利组织预算外资金收支活动。

3、经营活动

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是相对的,例如:应用性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盈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搞“创收”。现行制度将事业单位活动区分为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两大类。

民间非营利组织则更多地涉及经营活动,其成本费用的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利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也发生了某些趋同。比如:某些非营利组织要像企业一样编报收益表和成本费用报表,反映了非营利组织业务领域的拓展和管理方式变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