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

第1篇: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

城市道路;道路功能;等级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9702

1引言

现行规范中将大城市的道路分为四个等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种类型城市道路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快速路、主干路属于交通性道路,次干路兼有交通性和生活,支路则一般主要界定为生活。国外实践经验表明,理清道路功能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道路网的运转效率。

道路等级与道路功能总是相互影响的。道路功能通过道路等级体现,道路等级决定着道路功能能否发挥,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脱离道路功能分析的路网等级结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合理的功能结构需要合理的等级结构来支撑。然而,在实际中对快速路和主干路在道路功能定位及等级选择方面认识上存在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

2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功能定位及设计标准分析

快速路和主干路构成城市交通的主骨架,二者在道路两侧适建用地性质及规模、出入口控制条件、道路主要服务对象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其功能及规划设计标准分别为:

(1)快速路。快速路是大城市道路交通的主动脉,也是城市与高速道路的联系通道,主要服务于城市中组团之间或跨区域之间中长距离的快速交通及过境交通,具有很强的通过通特征,交通容量大,行车速度快等特征;快速路交通的主要特点是连续流,单车道通行能力达到1500pcu/h以上,进出交通以匝道相连,主线中央设有分隔带,车辆行驶速度可达60-80km/h,车道宽度一般为3.5-3.75米;需对周边开口施行出入口控制管理,沿线建筑物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2)主干路。主干路是道路系统的骨架,它联系城市用地组团之间和各区域内部的交通,主干路除了具有通行功能外,还需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进出功能;一般为双向6-8车道,相向行驶的机动车道间应设中央分隔带或分隔栏,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间应设分隔带或分隔栏,相交道路交叉一般为平面交叉,交通流为间断流;信号控制交叉口间距一般为500-800米或以上;设计车速40-60km/h,车道宽度为3.25-3.5米;干线公共汽车交通线路常布置于主干路上,一般对两侧地块开放出入口,但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通常情况下,快速路只能是通过性的交通,而主干路可分为交通性主干路和生活性主干路,交通性主干路适用于跨区域长距离的对外出行,起辅助快速路的作用。和快速路相比,交通性主干路能减小对城市的分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量的跨区间的对外交通需求;生活性主干路,主要适用于贯通分区的道路及求,其功能为快速路的集散通道,避免快速路系统交通量的过度集中。

3道路等级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道路等级确定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出发,并考虑道路交通与沿线用地、城市景观环境、市政基础设施等的关系,其主要依据是道路的交通流特性、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及主要的服务对象等方面。

(1)交通流特性。

快速路与主干路在道路交通流特性上有很大不同。城市快速路行车速度可达60-80公里/小时,以快速机动交通为主,流量大,交通流为连续流;主干路设计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以机动车车和公交车流,交通流为间断流,需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能够穿越,并满足不同出行距离对行驶速度的要求。

(2)道路两侧用地性质。

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道路两侧土地的开发利用模式,而道路两侧土地利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联系用地的道路功能和等级结构。由于城市规模和土地使用性质的不同,对城市道路功能也有不同的要求。为满足不同的出行目的和方式,作为交通主要承载设施的城市路网不仅层次应分明,而且功能应该清晰,与道路沿线用地性质相匹配,充分发挥道路的功能。

(3)主要服务对象。

快速路为机动车服务尤其是为大运量客运车辆提供直达服务;主干道为机动车和公交客流服务,还需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能够通行和穿越。基于道路等级和实际通行交通特征,可通过车速管理,进一步确定车道宽度、设置信号灯和出入口间距及公交车站点等。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出行距离及速度要求存在不同,也决定了要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

4西江大道道路等级选择

4.1工程概况

西江大道是重庆市九龙坡西彭组团与江津区滨江新城之间联系的主要通道,全长5.6公里,是江津区融入主城的主要通道之一。道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江津与重庆主城的时空距离,加强江津区与主城及西彭组团的交通联系。

目前,对西江大道是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在认识上存在差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中将西江大道定位为城市快速路,而《重庆市主城区干道网调整》将位于主城区与其连接的西铜路定位为主干路,从路网的完整性来说,西江大道也应该为主干路,认识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道路功能的发挥及沿线道路开口等相关控制要求。因此,需对西江大道道路等级进行专题研究。

4.2功能定位分析

(1)交通流特性。

根据江津区滨江新城的发展规划,滨江新城将成为江津城市新的城市增长极和空间的主要拓展区,承接江津区在主城区的主要职能。西江大道位于滨江新城核心区范围内,沿线两侧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因此,南北向联系紧密,需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穿越,其交通应以生活性为主,且公交客流需求大;西铜路两侧为工业用地,其交通流以机动车为主,其中货车的比例较大。

(2)道路两侧用地性质。

从用地布局上来看,西江大道两侧主要为居住用地,因此需要道路有较多的开口,考虑机动车交通的进出,为沿线居民提供便捷服务;西彭组团以发展高薪技术产业为核心,铝材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工业园区,沿线两侧工业用地占绝对比例,道路开口间距可适当加大。

(3)主要服务对象。

从其服务对象来看,西江大道不仅要承担与西彭组团过境交通,还要服务沿线居住用地的客流,具有双重功能;西铜路周边为工业园区,以服务园区的交通性货运为主。

通过以上诸方面的分析,认为将西江大道定位为主干路是合适的,且以交通性为主,需要对沿线道路开口予以控制。

4.3断面形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西江大道要兼顾多种交通需求,在道路横断面设计时需综合考虑,生活性需求应体现其便捷、通达性;而过境交通需求则应体现干扰少,快速通过。因此,建议西江大道道路断面如下:

4.4沿线道路开口建议

西江大道定位为交通性主干路后,对沿线道路开口应予以控制,以确保道路功能的发挥,并为沿线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交通服务,提高路网整体运行效率。

相关道路开口建议为:与快速路相交(津马路)采用全互通立交,与主干路采用简易立交或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与次干路相交采用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方式,不与支路相交,若特殊情况时采用右进右出形式。

5结论

从重庆市江津区西江大道道路等级选择来看,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对城市道路的功能和等级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应从区域路网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沿线用地、城市景观、交通流及服务对象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选择道路等级,选择与其匹配的道路系统,与区域共同形成等级合理、功能明确的路网结构。

参考文献

[1]樊大可.我国大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5.

第2篇: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

一、香菇产业发展的近况及背景

县有着丰富的煤、磷、陶土资源,更有丰富的丛林资源,传统的香菇产业成了农民增收不成短少的一局部,随着建设山区绿色经济强县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直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和传统产品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提高为支持,紧紧围绕工业立县优势,依照产业化运营的要求建设香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扶持强大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专业大户,提高香菇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自古以来盛产野生食用菌,上个世纪七十年月段木棰产使广大农民偿到甜头,九十年月初引进外地袋料生产,经过10多年的发展,香菇产业已成为全县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从1997年全县代料香菇生产规划以年均匀30%的速度递增,年香菇总规划到达9500万袋,其中越夏代料香菇7880万袋,反时节香菇1179万袋,茶树菇441万袋,从业人员3.5万人,香菇产业链总收入达6亿多元。依据可继续发展战略和维护生态情况的需求,不断加大产业构造调整力度,在不变代料香菇生产的还,大力发展反时节香菇、茶树菇、袋料黑木耳、双孢菇和杏鲍菇等系列产品,构成以代料香菇为主,其它珍稀菌类同步发展的新格式,产业构造正向立体型、循环型、节约型的方向发展。

培植产业大户,构成规划经济,年全县发展食用菌的农户达25563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46920户的54.5%,万袋以上的专业大户2371户,其中万袋以上香菇专业大户1851户,万袋以上反时节香菇大户520户。随着香菇产业不断完善和发展,坚持标准化的生产系统,在生产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的规划,在治理中提高产品竞争力,先后制订了《无公害香菇》和《无公害香菇袋栽技能操作规程》(DB420525/004—2003.DB420525/005—2003)以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生产,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国标标准接轨。

几年来,县内的森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发展校企协作,着力开发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接踵开发了香菇酱、香菇粉等系列绿色的提高香菇的副加值,2005年11月引进泰国老板落户,成立了兴利食品有限公司,年自营出口香菇达800多吨,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

二、探究中坚持香菇产业园

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是现代农业主要标之一,建设香菇产业园,有用地促进食用菌产业内局部工,执行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运营、社会化服务,提高产品的全体质量和综合效益,完成香菇生产各环节、各方面资源的优化装备,加强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完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县是香菇生产区之一,发展基本好、从事香菇收买、经销和加工的客商效多,产业效益曾经初步出现,坚持香菇产业园是适应全县香菇发展的需求,是适应香菇产业资金流、物资流的主要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则:该当积极采取办法,推进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的建设,建设香菇产业园,大力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治理,是提高香菇产品质量,切实保证产品质量的详细表现。

经过建设香菇产业园,完成香菇标准经生产,既可以提高香菇产品附加值,又可认为加工出口企业施行绿色食品现代化加工供应丰富的原料保证,既可以提高出口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推进食用菌产业可继续发展。

三、坚持香菇产业园的斗争目的

以县政府为主导,科学规划、合理结构、投入集中、技能集成、企业集约、产业集聚、效益优先的准则,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纽带,整合伙源,加大投入,具体推进全县香菇产业,提档升级,把香菇产业打形成集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香菇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香菇菌筒商品化生产基地和可以辐射南漳、保康、随州、甚至华中地域的食用菌商业集散中心、收集信息交流中心、市场价钱构成中心于一体的“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香菇产业园,构成具有当地特征的现代农业展现基地和设备农业旅行基地。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完成“五个一”的目的:即香菇出口额到达1亿元,市场买卖额打破10亿元,香菇生产总规划到达1.5亿袋,引进10家规划内香菇加:仁企业,争创主个国家级著名商标,着力打造中国“香菇之乡”。

按一园五区”(科研开发及出口区、菌筒商品化生产服务区、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工场化产品加工区、市场买卖及仓储物流区)结构,即以茅坪场集镇香菇生产基地为中心,按南自何家湾村张家坪,北至茅坪场村马家坪畈,沿南远公路5km结构,规划面积2.5km2,首要建设以原辅资料供给、香菇栽培、收买、加工、烘干、分选、营销、冷链、仓储、物流、机械化包装等项目为主的香菇产业园区。

香菇产业园建设结构及功能定位依托,以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食得福食用菌有限公司和科力生菌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加速建设以菌种生产、科研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为主的食用菌龙头企业群;以兴利食品有限公司为主,大力度引进外贸出口企业,建设全省香菇绿色食品外贸出口基地。

以茅坪场马家畈香菇生产基地和何家湾南远公路沿线香菇产业带为依托,采取引进企业投资和农户发展相结合的方法,依照“统—规划设计,统一建设结构,统一奖扶政策,统一建设标准”的思绪,重点建设何家湾村熬家畈和茅坪场村马家畈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区,构成南远公路茅(茅坪场村)何(何家湾村)段5km、、3000万袋规划为中心的香菇产业带。

菌筒商品化生产服务区。以熬家畈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区为依托,采用大型机械化菌筒装袋设备集中对香菇菌筒执行商品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方法,供给、出售给分歧需求的农户2处理千家万户备料、装袋、接种的问题,提高香菇菌筒生产环节的制品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菇农的劳动强度。

工场化产品加工区。以茅坪场集镇现有营销和加工大户为依托,引进和采用煤、电、柴三用大型烘干机和主动化流水线设备对香菇进行加工、烘干和,分选,提高于香菇、鲜香菇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买卖及仓储物流区。在茅坪场集镇规划范围内,结合“菇农新村”建设,合理规划,引进企业或客商,按规划统—建设、开发香菇买卖市场,重点建设与香菇产业园区内各项目相配套的原辅资料供给、经销门店、制品仓库和产品运输、物流配送相顺应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区。

(二)香菇产业园建设基本要求

1、设备配套合理化

执行“五到园区”、“四到菇棚”,即自来水、高压电、道路、仓储物流和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五到园,其中,自来水、低压电、水泥路和物理防护设备四到菇棚。

2、加工机械主动化

园区内触及香菇产品生产、加工的相关机械设备如烘干机、分选流水线、冷藏设备、大型菌筒装袋设备等都应该引进和采用国内食用菌行业最先进的主动化生产设备或流水线

3、菇棚建设标准化

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菇棚骨架悉数采用水泥结构;柱建设并做到基地规划合理,菇棚集中连片。

4、厂房建设现代化

菌筒商品化生产服务区内企业投资建设的一切厂房、车间都必需采用钢构造方式建造

5、生产用材节省化

园区内从事香菇生产的企业和农户,具体履行以水泥预制件代材搭棚、以煤电代柴灭菌烘干等方法。大力探究推行香菇低耗材配方新技木:支持和鼓舞村、企业和农产从县外收购木材生产香菇,逐渐削减县内林木资源的耗费量。

6、香菇生产标准化

园区内的越夏香菇和反时节香菇栽培示范基地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必需执行标准化,即产地情况的标准化、投人品标准化、生产进程标准化、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和加工产品的包装、贮藏、运输的标准化。

(三)推进香菇产业园建设的对策及办法

1、落实园区规划

建设香菇产主业园,是发展观代农业的主要路子,是推进全县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工业化、观代化、规划化、标准化大发展的主要抓手。是运用工业化理念经营观代农业发展的详细体观。—是坚持科学规划:要依照“科学合理、突出特征、与时俱进、建设精品”的思绪,搞好规划设计,执行全体规划,分步推进。经过编制科学的规划,提高香菇产业园建设程度和层次。二是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延聘专业设计单位,围绕“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理念和标准,依照“一园五区”的基本要求编制香菇产业园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二是突出香菇文明底蕴。经过建设香菇产业园,充分发掘香菇产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充分展现香菇的文明底蕴,推进全县菌蕈文明的大发展。

2、引进和培养龙头企业

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香菇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是推进香菇产业园建设的原动力和助推器,依照“引进大企业、打造大品牌、建设大基地、提高大产业”的思绪,发展招商引资,完成内引外联、强强结合:一是引进资金实力雄厚、技能设备先进的大企业落户香菇产业园。二是扶持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县大然食用菌专业协作社等企业做大做强。在充分发扬食用菌龙头企业观有基本、营销收集、雄厚资金和销售市场等优势的基本上,培养食用菌加工企业,落户香菇产业园区。三是支持企业二次创业;指导并支持非食用菌行业企业参加食用菌行业企业的结合、联营、参股、控股。即在企业自愿的基本上选择有—定生产运营规划、设备先进、技能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结合开发建设香菇产业园。

3、推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香菇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程度,是有用处理农民生产最累、工作情况最差、劳力时节抵触的最有用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菇农劳动强度的基本路子。要依照“推行新的机械设备、改进传统生产方法、裁减掉队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思绪,抓好香菇生产环节机械化的推行和使用。菌袋生产环节重点是引进和推行全主动大型装袋机、机械式菌袋扎口机和主动化高压灭菌设备等。后期加工环节重点是引进和推行主机热风炉式主动烘干机等设备。要积极发明前提,引进和探究液体菌种主动化点种设备和技能以及食用菌工场化生产温湿度主动化节制系统等先进技能和设备等。使我县香菇生产逐渐完成“生产轻简化、节制智能化”的新跨越。

4、履行现代化加工

产品现代化加工是促进加工产品走进消费市场的客观要求,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必定选择。依照“引进新技能、使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的思绪,抓好香菇产品的现代化加工。一是引进先进生产技能和设备。引进国内先进的、主动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加工设备,完成产品加工进程中挑选、分级、烘干、灭菌、包装的专业化、现代化。二是开发高档香菇产品。增强与国内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络与协作,增强香菇深加工产品的研讨和开发,提高园区内香菇及其系列加工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的感观性状和内涵质量到达食品行业标准。依据市场需求转变,实时开发高中等级低系列休闲食品,知足分歧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三是大力提高包装层次。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有特征的、外形美观、细腻的产品包装,逐渐改动食用菌初级产品直销的原始形态。

5、增强标准化生产

狠抓标准化生产是贯彻施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标准”系统。依照《绿色食品食用菌NT/T794-2003》、《绿色食品农药运用原则NY/T393-2000》、《绿色食品查验规矩NY/T1055-200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原则NY/T1056-2006》、《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原则NY/T658-2002》等国家标准要求,坚持香菇绿色食品产地情况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能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和绿色食品包装、贮藏运输等技能标准。制订《绿色食品香菇》、《绿色食品香菇标准化生产技能》等企业标准和农民浅显易懂的《香菇标准化生产技能操作规程》。二增强香菇生产全程质量节制理念,具体提高香菇产品质量安全程度,完善质量监控制度,执行香菇生产、加工、销售从基地生产到餐饮消费和外贸出口的全进程质量节制。为带动全县香菇标准化生产供应有力的技能支持。二是发展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园区内加工企业要依照SN/T1443.1食品安全治理系统要求,具体坚持HACCP系统并有用施行。增强香菇深加工产品的质量认证,提高香菇及其系列产品的质量。要坚持查验检测中心,知足企业自检自控和保证生产加工各环节查验约需求,所用的原辅料和包装资料等进厂前必需经由检测及格。三是增强投入品治理。增强对香菇产地情况的监测,实时有用地避免生产情况污染。增强生产基地水质的治理,制止运用未经处置的污水、废水。增强对香菇生产环节投入品(包括原辅资料)的市场监管,杜绝农药等投人品对生态情况和香菇产品的污染,特别是严禁在香菇生产进程中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增强对产地情况、香菇生产进程和产品质量的监测,重点检测触及影响人身安全健康的农药、化肥残留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提高香菇产品的质量安全程度。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县县政府绑缚发改、财务、水利、林业、扶贫、农业等相关项目资金,对进驻香菇产业园投资的企业执行重点扶持。一是对园区规划内用地享用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用地优惠政策。二是对园区内企业采用大型菌精装袋设备商品化生产香菇菌筒所需的木材方案由县林业局优先处理。三是对园区内企业和农户按设计标准投资建设的越夏香菇和反时节香菇标准化菇棚,经历收及格后由县财务执行以奖代补。

第3篇: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

科学规划设计是项目绩效的前提。可研是规划的基础,但可研做得好,规划未必也做得好,特别是几个小项目打包成的大项目,规划时就会做很大的调整。而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公平,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绩效。

(一)规划是否体现必需和公平

农业、水利部门不少是田间工程,如标准良田建设,田成方,路相连,能排能灌,预留机耕道和排水缺口等,都有一个标准,不同的区域会影响投资成本和规模,如何科学和细致规划是绩效的关键。大路边的,显眼的和偏远的,无人去的,这些地方的项目规划都需要规划部门认真对待,既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又要筹划好项目建设的成本,避免因资金不足、规划不公而形成半拉子工程,造成规划阶段的损失浪费。如某自然村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新建的公厕仍然是传统的旱厕,设计时没有加装自来水,既不卫生,也不符合新农村的要求;某村在水源规划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将自来水管接到各家各户,项目流于形式。

(二)设计是否考虑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

丘陵和平原地区,以及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都会影响建设项目的绩效。由于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恶劣,且绝大部分校舍离城镇较远,很多学校只能建在半山坡、山脚下,建筑物资运送极为困难,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丘陵地区落差大,设计时就没必要照搬园田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还有,设计时是否充分考虑农村耕地的土质,氮、磷、钾等有机矿物元素含量低,耕地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的宜农荒地,以及石头的山地,这些生态环境都会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高,对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公路设计时是否考虑在高、险、陡和经常山体滑坡地段加设护栏,做好硬路肩和护坡,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公路使用寿命。复杂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本增加,在资金本来就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规划和设计标准只能造低,绩效发挥不了。

(三)地方官员的思想认识

一些地方领导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无钱借钱办事,有钱办不好事,脱离实际建设“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某县两个试点村将资金用于粉刷外墙漆的亮化工程,导致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改厕、修通下水道等项目无力实施;某村地处公路旁,有限的农村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大面积的穿衣戴帽,而群众反映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学生上学路一直未解决。有的地方领导只考虑上级领导来检查指导时养眼、美观,不考虑成本和可行性,如将水利灌溉渠道做成棋盘一样取直取方,而不是依山傍水,因势利水,造成排水不畅,灌溉困难,水土流失严重,遇山洪暴发时还不能有效泄洪,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资金投入的合理性

资金投入合理是项目绩效的基础。资金来源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投向哪里、投入强度、投入方式是否合理并公开透明,都会影响建设项目的绩效。

(一)投资强度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拨款,省、市、县各级政府财政配套,乡村组织农民自筹。实际情况是:中央财政投资强度本就不足,各种检查成本和“跑部钱进”成本又抵减了实际可用的资金,加上中央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多、过于严格,中央资金成了烫手的山芋,地方想用却不敢用,畏惧心理肯定办不成事;中央资金通常都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但中西部落后地区和欠发展地区本身就财政困难,这几年为了拉动内需,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已经是负债累累,根本无力筹措到足够的资金配套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此,有的主管部门还常常为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如何配套,如何分配,如何使用犯愁;农民人均收入虽然逐年提升,但教育、看病、做房,以及粮食、蔬菜和日用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农民实际可支配的财力非常有限,自愿筹资筹劳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人廖廖无几。

中央、地方、农民三方组成的投资结构,只要有一方断链,完整规划的项目就会因投资强度不足,而无法保质、保量完成立项批复的项目建设,项目预期绩效也就无法达到。

(二)投资维度

财政、发改委、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移民办、党委农工部、交通等各个口子都有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和资金,但不同部门的设想、目标不一样,不周全,都从各自的政绩考核目标出发。同一块田,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农田水利等部门都说投入了资金,实际资金去了哪里没人说得清楚。这种立体、交叉甚至重叠式的投资方式,难以形成资金合力和优势,效益可想而知。如何整合各部门掌管的分散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甚至破坏性建设,需要有一个更为权威的部门来统一协调,实现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但是协调、共享谁来牵头?这个问题不解决,项目绩效就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投资透明度

毫无疑问,那种普惠制、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配投入方式,不仅难以发挥效益,还会造成更多的损失浪费。但资金来源结构怎样才合理,资金投向哪里,投资强度应该如何决不是靠项目与资金主管部门拿捏而成的,必须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考核纳入县、乡、村干部的民主测评和政绩考核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绩效,同时能调动受益乡、村及受益农民的积极性,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后续管理的绩效。

三、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项目管理有效是项目绩效的手段和途径。尤其是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的运行管护是否有效,成为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最主要的因素。

(一)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有事前招投标资质控制、分包转包控制、设备采购控制、事中工程施工监理和验收控制。在事前控制管理中,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造价低,加上项目地村民的硬性插入,施工纠纷不断,有施工能力和资质的公司大多不愿参与,基本由当地人负责施工,施工队伍没有资质或挂靠资质,多数不通过招投标,直接指定某乡某村有势力、有来头的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村没有安排懂建筑施工的村民负责监工,即使安排也不起任何作用。一是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原来上面不管他,他自己去搞好自留地,现在农业政策这么多,他反而不管了,好像所有的农村建设与他们无关,缺乏监工的积极性;二是监工水平有限,对项目建设施工的事中参与监督配合不力;三是被包工头的烟酒轻易打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后续运行管理

上面只管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后基本不闻不问,不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绩效性做后期评估,不对后期运行管护(如公路修补护坡,水渠疏浚除淤,电网维护更新等)存在的问题做客观系统的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后期运行管护的责任完全落在受益乡村。而受益乡村大多数没有自己的集体经济,拿不出报酬落实到具体管理人。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人为破坏的情况无法避免,只有靠农民加强自我管理,绩效很难提高。

(三)项目绩效管理

一些主管部门虽有自己的绩效考核指标,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粮食增产、灌溉面积恢复或增多、节约水源、公路车流量增多和使用年限增长等指标,但可操作性不强,因而大多数没有严格考评,最后是估计带统计的数据,且报喜不报忧,公平性和透明度更嫌不足。一直以来,国家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是重政策、重投入,对项目建设的绩效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的责任追究、问责等制度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对村干部的绩效考核几乎无效,如何探索研究乡村干部的政绩考核,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绩效的重要课题。

四、政策支持的相关性

政策支持相关是项目绩效的保障。这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强农惠农的政策,但多次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均未涉及政策支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绩效情况,如何发挥相关政策支持的绩效,主管部门和受益乡村、受益农民都是个模糊甚至陌生的概念。

(一)招商引资政策

由于见效慢、利润低、财税和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少,农村山水生态开发的社会投资很少,即使有,也多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如大理石板材开发造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农村公路大面积毁坏;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农民饮用水发生矿物质中毒事故等。此外,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从未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及时向农村倾斜,农村工、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土地环境政策

招商引资的工业园区建设、房地产开发、市政设施、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征用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城市周边和广大农村的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土地环境日趋恶化。有的无地可种,有的有地反正有粮食直补和其他惠农政策又不愿种,造成一方面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另一方面大片土地荒芜的现象。国家政策规定被征用土地的出让金收益一部分作为新增菜地开发基金,一部分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土地复垦资金,一部分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但实际上这些资金都被莫名其妙地挪作他用,土地环境政策难以执行到位。一味的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破坏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三)农村信贷政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比起政府债务增长速度来说是小菜一碟。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建设,没有投入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或是市县扶持的龙头企业,很难申请到农业发展贷款。基层信用社成了商业贷款、购房购车贷款、消费贷款甚至赌博贷款的长期资金后盾,农村合作组织、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和小额农户贷款极其困难,改变了基层信用社原本的政策目的。许多农民在多次跑贷无望后,已经没有了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的概念。

第4篇: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标准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flood control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sums up feasibility analysis framework of flood control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and then taks the right bank flood control project of Ju River (Yuan'an city) as an example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respectively from the location, social,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f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flood control for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 life.

P键词: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沮河;可行性

Key words: medium and small rivers;flood control;Ju river;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45-03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1]。对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进行研究,既是主观意愿,也是客观需求。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构建了可行性分析的理论框架,选取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的防洪治理作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的研究对象,进行可行性分析。

1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

1.1 防洪安全的需要

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河流沿河区域基本上未设防,依靠天然河道进行泄洪,零星的几小段防洪堤,也大多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城镇的发展迅速,遭到破坏,现有防洪设施已经达不到防护的要求,工程质量较差,致使洪涝灾害频发。

1.2 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我国地理环境分布中,中小河流沿岸地区多为居民生活密集区,同时也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重要经济带。很多城镇及主城城区都是依河而建,但由于沿河各地段均未设防,故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致使沿岸出现重大生命及财产损失。与此同时,洪水还会造成沿线河岸的坍塌、良田遭受吞噬、道路损坏及其他设施的破坏[2]。在人口暴涨、可耕地锐减的今天,控制河道的稳定,加强河道沿岸防洪控制,防止可耕土地的减少是保持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1.3 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城镇或城区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战略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将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使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提高其地方经济实力,同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也需要一个有保障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因此,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会对本地区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 生态环境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可防止由于洪水发生而导致的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水土流失,也可防止洪水过后所引起的各种流行疾病,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稳定、干净的生活、生产环境,促使地区环境更加趋于完善安定,从而提高整体的环境质量[3]。

2 可行性分析理论框架

通过近几年国内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实践经验可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区位、社会、经济和制度[4]。其综合发展效益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详见图1所示。

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区位分布;而其首要选择的地方往往是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口密布、产业集中的中心城镇;如果说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是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显性影响因素,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人才优势所造就的开明且开放的制度环境则可作为隐性影响因素,其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保护,也具有对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接受力[5]。

实践证明,在具备相应基础条件的地区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波及效应涉及政府和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多项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显示,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伴随着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吸引投资,就业系数提高,地区优势加强,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等。

3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实证研究

3.1 项目简介

3.1.1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工程位于远安鸣凤镇凤山、汪家村和花林寺镇桃李村,治理范围为沮河鸣凤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长6.5公里。

2012年之前,该段沿河基本上未设防,靠天然河道行洪,其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特别是二桥下至工业园区末端段地面高程均较低,现状河道的安全泄量小于2000m3/s,对应的防洪能力局部不满足5年一遇。而现有零星的几小段防洪堤,也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城镇发展迅速,现有防洪堤或被破坏,或被当地居民建房占压等原因,已完全不能抵御20年一遇设计标准的洪水。2012年5月,为使防洪设施建设跟上城镇发展速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远安县决定实施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

3.1.2 资金投资估算及筹措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施工总工期12个月,概算总投资2916.45万元(不含征地拆迁费用)。最终估算得到静态总投资额为37,659,143.35元。其中:项目建安投资额24,929,270.85元,设备投资额39,900.00元,待摊投资额2,168,672.50元,其他投资10,521,300.00元(征地税)。具体投资估算情况详见表1所示。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所需投资金额中,60%的资金由中央拨款,6%由省级配套所得,剩余34%由远安县自筹所得。

3.1.3 项目建设

沮河鸣凤城区右岸防洪治理工程实施地点为沮河鸣凤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长6.5公里,项目设计工程等级为四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防洪标准20年一遇,其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

①新建堤防1.853公里;

②岸坡护砌4.884公里;

③河道疏挖3.3公里;

④配套建设防洪闸2座、贾家寺沟人行桥1座。

3.2 基础条件

3.2.1 区位条件

远安县自古是川鄂要冲,地理位置重要,东接荆门、西靠宜昌、南与当阳交界、北邻保康与南漳,城关凤鸣镇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宜昌市东北部中心城镇,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3.2.2 人文氛围

“嫘祖故里,楚文化发祥地”成就了h安“文化之都”的美誉。在文化资源和资本方面,远安具有其他同等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花鼓戏脍炙人口,皮影戏引人入胜,这既是远安响亮的城市名片,又体现了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同时,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驻留,整体提升了远安居民的思想和素质,让其认识到进行防洪治理工作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3.2.3 经济基础

①综合经济实力强劲。

远安县连续多年跻身湖北县市经济GDP(不含市中心城区)百强县(市)前列,截至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1亿元,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增长13.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7亿元,增长25.1%;外贸出口总额1.34亿美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7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5元,增长9.8%。

②区域特色经济发达。

远安县沮河右岸防洪工程所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理位置重要,矿藏丰富,其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依托地理及资源优势,目前已形成以磷矿资源为依托的磷化工业、以桑蚕为依托的纺织工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木制品加工业、以砂石和黏土为依托的建材工业和以水力资源为依托的小水电等六大支柱经济产业,各支柱产业年产值合计已超过3亿元。同时,全县工业企业众多,截至目前,该县中央及宜昌市属、县属、乡及乡以下和个体工业企业共计2200多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达11亿元左右。

3.2.4 制度环境

大力进行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措。而在湖北省中小河流众多,多数河岸未设防这一大环境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若只靠附近人民群众自发进行河岸的防洪治理是很困难的。

当前,中央针对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已做出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的决策。水利部于2008年8月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并由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及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了《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9月水利部在长沙召开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会议,要求各省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9年,由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编制完成了《湖北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09年7月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明确远安县沮河鸣凤城区右岸防洪治理工程项目为湖北省增补的重点治理项目之一。

4 综合效益展望

4.1 经济效益展望

4.1.1 防洪效益

该防洪治理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地区防洪标准,避免了因洪水所造成的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河流沿岸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减少可耕土地的损失。

4.1.2 周边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防洪治理项目的实施,该河流沿岸堤坝会重新修葺整顿,使该区域环境更加整洁干净,同时河岸的整理也会使该部分河道更加通畅,使河流更加通畅,增加水面的美化景观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清新、动感的水体环境。

4.1.3 满足周边居民要求的效益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得到人们希望得到更加自然、休闲和舒适的空间和环境,人们品味的提升就要求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完工之后,会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提高,场地更加宽阔,卫生更加干净,可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娱乐和休闲的场所,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2 社会、环境效益展望

4.2.1 社会效益展望

对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进行防洪治理,既能够提高该区域的防洪抗灾能力,为河流沿岸集镇、村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改善周边环境,增设景观,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该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湖北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体系,减少特定区域洪涝灾害等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2.2 环境效益展望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通过在该区域沮河右岸修建防洪堤岸用以防止岸边耕地、道路、村庄等遭洪水冲刷而破坏,同时也为了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工程完工后,会对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有所改善,使河流沿岸土地免受冲刷、防止继续崩岸情况的发生,同时减少洪水对该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稳定当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的安定。

5 结语

防洪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发展速度,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将严重阻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稳定,因此,坚决实施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兴建沿河防洪堤,消除洪水威胁,是当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渠性燕,夏春晨,王建刚,等.国内外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的启示意义[J].山西水利科技,2015(03):121-123.

[2]李植俊,何发昌,邓杰.浅谈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2):122-123.

[3]戴跃华,林显兵,李成.浅谈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理念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16(0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