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经济学常用公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常用公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常用公式

第1篇: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关键词:数理分析方法;经济学教学

0 引言

文字描述、图表直观表达和数学模型刻画是经济学理论的三种不同表达方式,其各有各的特点,早期经济学理论基本都以文字描述为主,图表表达辅,很少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当数学作为一种工具被以马歇尔为主的经济学家引入经济学研究后,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国富论》的基本思想既包括了资源配置理论也包括了分工理论,但由于分工理论在形式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困难而逐渐被淡化,相反,由于马歇尔将资源配置理论以图表和数学模型刻画而几乎成为了经济学的全部,比如现行的经济学教材中对经济学的定义一般都是“由于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而经济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更好地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在现代主流经济学家中除了科斯等极少数经济学家外,数学模型仍然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主流经济学学术期刊中的数学模型早已成为一种主流研究方法。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正因为其数学基础不好才被录入到独立学院的,所以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普遍较差,即使费了极大的力气学会了一些数学知识,但也不懂得其真正的数学含义,更不会将其做为一种工具而应用于经济学分析。另外,独立学院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严重不足。首先,独立学院的数学老师一般没有真正学习过数学史,所以对数学中的基本理论缺乏“原生态”的了解,不了解纷繁复杂的数学理论的来龙去脉,不清楚各个数学公式定理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更不懂得各个数学理论知识是用来解决什么现实问题的,因此,大多数数学老师只知道纯理论的教学,只会教学生解题,根本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现实中,回归应用。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教师都略去了经济学教材中的图表和数学模型,只讲些描述性的文字,这样的教学学生听起来当然轻松,但这样的教学方法注定了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到真正的经济学知识。所以,如何将数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是摆在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面前的重大课题。

1 对除法的真正理解有助于我们领悟经济学中的诸多经济学意义

教学过程中笔者要学生计算如下数学题: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请问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此题一出,课堂上哄然大笑,学生都说我低估了他们的智商,他们不屑一顾地说出了答案2(注:学生的答案根本没有单位,而仅仅是个纯数字)。接着,我板书如下:4个苹果/2个小朋友=2个苹果/1个小朋友,然后,我解释分子除以分母的实际意义是计算者想知道一单位分母拥有多少单位分子,本题中即是每个小朋友拥有多少单位苹果。此时同学们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接着我正式进入上课内容。

1.1 价格弹性中的除法

价格弹性用来描述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即当价格变化1%时,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公式表示为: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价格变化的百分数,此公式的除法意义也就是想知道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通过这种处理,经济学的文字描述就完全转化为数学公式的刻画了。

实际上在中国的现实经济中,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的敏感性及自身收入的敏感性已远远低于商品质量的敏感性,但为什么教材中只有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而没有质量弹性,原因很简单,即使现实经济中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敏感性很大,但是要将商品的质量量化至少在目前的条件下还不太可能,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学教材中不会出现商品质量弹性了。

1.2 消费者均衡方程中的除法

假设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则消费者均衡状态时,消费者在两种商品中消费中的每一美元的边际效用相等,即MU1/P1=MU2/P2,这里的除法也是指分母的第个单位拥有分子的多少个单位。只有当消费者在两种商品消费中最后一美元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其消费水平才能处于均衡状态。

1.3 收入-支出代数模型中的除法

收入-支出代数模型中的乘数很多,笔者仅以投资乘数为例说明除法的经济学含义,投资乘数描述当投资量变化一个单位时,总产出会变化多少个单位,代数式表示为Y/I,或者以微商的形式表示,以方便求导数。这里对Y求导数的经济学含义也就是指当投资I变化一个单位时,总产出Y会变化多少个单位。同理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收益、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等边际函数的理解都要用到这类简单的除法处理技术,即边际就是求导数,求导数也就是求微商,求微商也就是计算除法,计算除法也就是想知道每个单位的分母量拥有多少个单位的分子量。

2 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两边取对数再对时间求导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其中有个常用的数学处理技巧,即对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再对时间求导,比如,对C-B生产函数,Y(t)=A(t)Kα(t)Lβ(t),对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再对时间求导得:总产出增长率=技术进步率+α资本增长率+β劳动力增长率,其中模型理解的关键是增长率与导数的关系,所以对导数定义的理解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懂得导数在几何上表示为曲线的斜率,但也表示变量的变化率,在经济增长中则表示为经济变量的增长率。

对这方面的数学表达式的理解与经济学含义之间的掌握将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初级课程,而且也对其以后学习高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对储蓄等于投资恒等式的理解

国内外所有经济学教材都会涉及到储蓄等于投资的恒等式的讲解,但是学生受到数学中恒等式的影响,总认为恒等式是放之四海皆成立的等式,根本没有搞清楚经济学中的恒等式都是基于某个假设条件而推算出来的结果,更不懂得经济均衡类似于刀刃上的均衡,在现实经济中均衡经济几乎不存在。经济学家总是假设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其目的是便于函数的求解,以便于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教学的方便性,在封闭经济情况下现实经济尚且无法满足储蓄等于投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储蓄等于投资的情况更不太可能。比如中国国内储蓄远远高于国内投资,当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会对储蓄抽奖恒等式造成更大的冲击。

4 结论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引入了定量的数量分析方法,而经济学研究中更是将数理分析方法发扬光大的学科,而独立学院中绝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他们缺乏基本的数理思维训练,如果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迁就学生,采用文字化教学与理解,那么势必造成学生不可能接触到真正的经济学理论,更没法了解经济学的真正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沿,这不仅造成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与重点院校经济学教学的脱接,更不能与国外的经济学教学接轨,因此,经济学教师必须自己认真研究经济学中的数理模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慢慢地引导学生进入那真正让他们激动的经济学殿堂。

参考文献:

第2篇: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关键词:概率 统计 期望 方差 投资决策

一、高中数学引入财务管理及金融等经济理论的必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为人文社科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分析工具和方法,高中数学中涉及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大学中企业管理、财务会计、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都需要借用数学模型和公式予以定量分析。所以在高中学习阶段很有必要将一些的简单经济理论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则丰富课堂教学的案例资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经济问题;二则可以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二、高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点概述

我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涉及到计算的问题大都属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概率统计的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有时并没有必然性,也就是说在同一情况下,完全有可能会发生不同的结果。

(一)概率与统计

等可能性事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概率问题, 简单的来说就是某件事包含基本事件a个,基本事件的总数为b个,则这一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 card(A)/ card(I)

=a/b

(二)期望和方差

期望和方差是常用随机变量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是对随机变量的一种理性的数理分析,是我们用来分析预估风险和收益的重要参考标准。

1、期望

假如 X 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则它的概率分布为 P(X=XK)=Pk (k=1,2,3…),称为和数,记为

X1P2+X2P2+…+XkPk+…=∑XkPk

它是随机变量 X 的数学期望,称之为期望,记作

E (X)= ∑XkPk

若 X 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它的概率密度为 f(x),则 X的数学期望为

期望体现了随机变量取值范围意义上的一种“平均”,所以在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中,利用期望值分析发挥了其极重要的作用。

2、方差

方差的分析是建立在是在期望的基础上的,是(f x)=[X- E (X)]2的数学期望,所以离散型随机变量及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方差可以统一记为

D (X)=E [X- E (X)]2

方差D (X)表示X的取值将偏离其期望值E(X)的程度大小,在具体经济学的应用中,对分析风险和预估收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方差的简化公式为

D (X)=E (X2)- [E (X)]2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企业风险投资决策中的具体应用

以投资基金项目为例,若企业或个人将一笔资金投入到三个不同的项目甲、乙、丙中,不同的基金项目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收入不同,假设对应的外部经济环境可以大致分为良好、一般、较差三个级别,根据每个基金不同的数据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甲、乙、丙三个基金的收益及发生概率,其分布情况如表所示:

通过分析以上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之后我们可知,基金甲的投资平均收益最大。但基金甲的投资风险也最大,基金乙的风险次之,同时基金乙的收益也是三者中最小的。基金丙的收益比基金甲低13.75%,但是其风险比项目甲低62.78%,基金乙的收益比甲低16.25%,但是其风险比甲低54.27%,这符合投资领域高风险、高收益的规律,所以综合比较,基金丙的收益在三个项目中排第二,但是其风险在三个项目中最小,所以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应该综合比较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的匹配度,所以最佳的理性决策应该选择投资基金丙。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中数学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知识在风险投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在整个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数学作为一门定量分析工具无处不在,如企业的成本性态分析运用的是高中数学的线性函数知识;杠杆效应的分析运用的是高中微积分的知识等等。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阶段,适当地引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及效率,同时为学生进入大学及走入社会进行投资理财,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2]胡玉明.财务报表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第3篇: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request of registered engineer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urpose and reform idea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in the e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

Key words: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Engineering Economics;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44-02

1 《工程经济学》课程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能力要求的关系

随着建筑行业工程师注册制度的推广和执行,注册工程师成为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能力认可的途径和标志之一。建筑行业注册工程师作为专业人才,除具备工程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工程管理能力,包括工程项目的投资融资决策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方案的比选能力等。工程领域涉及的这些经济类问题都是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解决的。此外,《建设工程经济》也已成为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仅要对他所提出的方案的技术可能性负责,还必须对方案的经济合理性负责。在我国现行的诸多建设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工程经济学都是一门必考的基础课程(见表1)。通过学习,为合格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履职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目的与改革思路

2.1 教学目的 《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技术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熟悉工程技术方案选优的基本过程,全面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进行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通过对《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的基本原理、资金成本的含义,方案经济效果评价等章节对工程项目投融资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方案的不确定分析主要实现对未来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设备更新的内容与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直接相关。价值工程原理有利于项目管理者以最小的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最佳的功能。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工程项目的经济决策方法,对从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过程中的投融资管理、项目的后评价等工作奠定基础。

2.2 工程经济学的特点与分析方法 工程经济学的特点:①综合性。工程经济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大类。②实践性。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实践。③系统性。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集合体。工程经济学分析的对象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①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运用工程经济学分析方法,必须正确地把握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运行过程。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工程经济学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是从定性出发,通过定量,再返回到定性。即首先从工程项目的行业特点、分析的目标要求、基本指标的含义出发,通过资料的搜集、数据的计算得到一系列判别指标,最后通过实际指标与基准指标的对比,不同方案之间经济指标的对比,对工程项目各方案作出优劣判断。③系统分析和平衡分析:工程经济分析的过程需要计算成本、收益和费用,其目的在于寻求成本费用与目标的平衡点、成本与功能的平衡点、技术与经济的平衡点。④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对工程项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动态评价为重点,多练习多实践。

2.3 改革思路 ①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将本课程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注册工程师考试联系在一起。②改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尤其是与注册工程师相关的知识点要重点讲解。③增加案例教学,以工程实例来介绍工程经济的概念,强化工程领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性。

3 《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措施

3.1 教学方法改革 ①精心策划绪论课程,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都十分重要。在第一堂课上,要把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好本课程的自信心,为教学双方的和谐促进奠定基础。具体措施主要有:首先要依附于实际工程案例来讲理论,最好是众所周知的大项目或身边熟悉的小项目。其次,通过问题来引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要真实而且不陈旧。②基本概念要准确详细讲解。本课程中有些概念贯穿始终,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如资金的时间价值、方案比选、不确定分析、价值工程等内容。因此,这些概念要细讲,直到学生掌握。③基本公式要讲透,这里主要指常用的复利公式、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举一反三,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课时。④灵活组织教材内容,避免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更要避免长期使用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博采众长,多利用参考书和优秀教材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极大丰富教学内容,也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工程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与投资项目评估学、工程经济学与投资效果学等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相关知识进行对比讲解。⑤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解决好课时减少与学科知识容量成倍增长的矛盾。既要有细讲,也要有泛讲,还要有学生自学内容。⑥强化案例教学,增加课程实践学时,将复杂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工程案例中进行介绍。

3.2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本课程的计划学时数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特点,对课程群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综合考虑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设置最实用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3.3 考核方式改革 由于本课程具有实用性比较强,所以本课程的考核应该以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为主,既可以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项目财务评价练习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编制、专题研究论文等非考试方式进行,或多种考核方式同时采用。

4 《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根据以上教学改革措施,进一步加深了相关教师对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注册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二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促进了专业教师对《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得到了丰富、考核方式得到了改进。

本课程的教学已获得的广大学生的认可、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日后的注册工程师考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琳,鲍学英,王恩茂.工程经济学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04).

第4篇: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一、运用数学中的定量分析法开展市场预测,以确定企业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策略。市场预测是指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资料,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推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企业确定营销目标和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其中预测市场的一种重要的科学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法。定量预测法主要是依靠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种资料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对市场变化趋势做出预测。这类方法适用于历史统计资料,能准确、详尽、预测对象变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常用的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简均法。计算预测目标实际值在各个时期的平均数将其作为下期预测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2)、加权平均法。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值对预测值影响程度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权数。一般地,近期实际数据的权数大些,远期实际数据的权数小些。再进行加权平均,所得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加权平均计算方法如下:

(3)、平滑预测法。对于市场营销的短期预测,可以使用指数平滑的时间序列预测法。采用这种方法,需要三种信息:

(4)、一元回归预测。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回归预测法,用以分析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元回归方程为:

该计算方法通常是根据历史资料,通过列表求出有关数据,先解出a、b参数值,然后带入回归方法求的预测值。

二、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直观形象描述市场营销方案、策略和市场发展趋势,便于营销者在实际研究中快速领会运用。

(1)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制作市场定位图,使营销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市场状况。在实际营销分析时可以把企业放到“定位图”可能选择的不同位置,每一种位置意味着一种定位方案,分析、评价各种可能方案后选出理想的方案作为初步的定位,定位图制作如下:

(2)运用平面直角坐标图绘制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直观清晰地描述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开始到被市场淘汰为止,都要经历的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借助曲线图可以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市场特点,便于营销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市场对策,从而更快地扩大和占领市场。产品市场寿命周期曲线图如下:

其中:OA为投入期BC为成熟期

AB为成长期C点以后为衰退期

三、借助数理计算公式能精确计算出产品价格,获得适当定价策略,主要运用有以下几种:

(1)总成本加成定价法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总成本×(1+成本利润加成率)

(2)售价成本加成定位法。是零售商的售价为基础,按加成百分率计算售价。

(3)变动成本定价法。也称边际贡献定价法。边际贡献就是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差额。公式如下

(4)收支平衡定价法。也称保本点定价法。这种方法是企业按照生产某种产品的总成本和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保持平衡的原则来制定该产品的价格。计算公式如下:

(5)收益比较定价法。就是在最低价与高价之间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佳的价格标准,以使营销定价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计算公式如下:

第5篇: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是一种常用的计量性经济学评价方法,它起源于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CBA),也是起源于经济学、实用工程学和运筹学的结合。CEA用效果-成本比率来表示被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率,即应用这个比率来表示各方案投入单位成本所取得的效果大小。

随着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成熟和发展,CEA开始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并有了新的定义:CEA是以特定的治疗目的或临床效果为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单位治疗效果的成本高低的分析方法。其结果以单位治疗效果所需成本来表示。 其中成本用货币单位表示,结果用某种特定的临床治疗指标,如白细胞降低数、血压降低值、治愈率、死亡率等生理参数来表示。目的在于寻找在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费用最合理的方案。

与CBA不同,CEA不需要将所有的健康效益转变成货币,它将治疗效果用临床结果来表示,为将健康结果的货币值两难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因此应用较为广泛。据统计,国内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型文章中,90%以上都应用了CEA分析方法,每年大约有100项关于CEA的研究。当然,CEA并非适合所有经济学评价,研究人员在应用这一方法进行评价的时候,存在着很多不当之处。

1 成本界定问题

成本和效果是 CEA 的两大基本要素。要对疾病治疗方案进行准确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首先就要对成本和效果进行准确定位和计算。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成本确定与研究观点和研究角度密切相关,研究观点不同,角度不同,获得的成本也不同。

从某种观点出发确定的成本相对于另外一种观点来说,可能就不是成本,而是费用或一项收入,或者根本就不能纳入成本。药物经济学上的成本指的是卫生服务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的价值。以卫生服务过程中所投入的药品来说,从医院的观点来看,其药品成本应该是药品的采购价格加上医院相关人员在采购中付出的劳动价值;而从患者的观点来看,药品的成本就是医院出售药品的价格。

药物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成本的计算也应不同。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成本应当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出发 ,应当包括从医院内部核算得出的直接医疗费用以及医院为实施治疗方案而付出的其他非帐面费用,并不应当包括病人家属陪护、食宿、交通费用等非医疗费用、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从国家医疗卫生支出的角度出发 , 则需要考虑的是该治疗方案消耗的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以及病人缺勤和劳动力下降或丧失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计算显得更加复杂。

因此 ,研究人员在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观点和角度,这样才能正确界定成本。

2 临床指标的选取与合并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种医学干预会产生多个临床效果,再高明的研究者甚至病人自己也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方面。因此,研究人员应该选取几种主要的治疗结果。例如,药物的副作用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结果,几乎任何药物都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其严重程度因用药量、药物性质和病人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即使某一药品对某种疾病具有强效治疗作用 ,如果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高 ,或不良反应的后果严重 ,也很难被病人接受。另外,不同治疗方案对于某些可能复发的疾病的复发率、治疗周期、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等的影响,也都是与效果相关的,这些因素在对治疗方案评价时不应忽略。

研究人员在选取不同治疗方案与几种主要的治疗结果之后,要将多个效果合并在一起来考虑,使其发展为一个共同的效果。每种主要治疗结果对病人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因此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根据他们的特点,将临床结果分配效用或者值的权重后,合并不同的临床结果。权重是病人健康状况或者是一种干预的效果的偏好衡量。

在国内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性文章中 , 研究人员在进行 CEA 分析时,几乎全都以某一单个临床指标来代替效果 ,这是不够全面的。

这里以口腔鳞癌4 种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1]举例说明 ,其简要情况见表 1。

其中 ,成本包括了药品成本、住院成本、病人劳动力损失成本、不良反应预防和治疗成本及其它成本; 治疗有效率根据“WHO 肿瘤化疗标准”计算;毒副作用按WTO化疗毒副反应评价标准,主要为恶心、呕吐、血细胞减少和发热。癌症病人化疗结果主要包括有效率和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发生率,并且两者对病人的作用刚好相反, 其中有效率更为重要。因此, 可在评价时根据具体情况设定有效率的权重为 0.9(该权重值是否合适有待讨论 ,这里只提供一种方法)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权重为 0.1。药物毒副反应是消极治疗结果, 不能直接用于评价, 可将其视为负值 ,这4种新辅助化疗方案的 CEA 分析见表 2。

其中 ,效果 ( E) = 有效率×0.9 - 毒副反应发生率 ×0.1。

由分析结果来看(敏感度分析略去),CF方案疗效最好,而成本效果比最低,因而CF方案是4种辅助化疗方案中的最佳合理方案。

3 治疗效果的修正

在药物经济学中,效果指的是健康效果,是指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常用某特定的治疗目标或直接用卫生干预后的效果指标表示。

大部分文章采用有效率作为效果,先按照疗效评定标准把治疗效果分为几个级别,例如痊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显效、有效以及无效等等,在计算有效率的时候是将这些除了无效的其他病例数简单相加,也就是说对进步、显效,有效等这些临床效果采取平均权重进行相加,得出有效率作为最终的效果,这样显然是不合理的。应该对不同水平的临床效果采用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相加,对总有效率进行调整。

以下是以4种方案治疗脑梗死的成本-效果分析。

此例中,效果评价:根据 1995 年“全国第 4 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分。所有入选病例治疗前和治疗1疗程 (21 d) 后均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 (功能改善程度) 及治疗后的生活能力状况 (病残程度)分为: ⑴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1%~100%,病残程度为 0 级;⑵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级~3级;⑶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5%;⑷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 17%以内;⑸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18%以上; ⑹死亡。

总有效率 = 〔(进步例数 + 显著进步例数 + 基本痊愈例数) / 总病例数〕 ×100%。

表4 为此例的成本-效果分析,其中效果是用总的有效率表示,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并以成本最低的D组为参照,其它几组与之比较,得到增量成本-效果比。

由此例的疗效评判标准可以看出,恶化、无变化、进步、显著进步、基本痊愈对药物效果总有效率的贡献是不同的,计算采取平均权重的相加是不合理的,因此在计算效果的时候需要将等级赋予不同的权数。将进步、显著进步、基本痊愈的权数分别设定为1、2、3,对总有效率作出修正,得到修正有效率(见表5)。

上表中的最后一列为修正后的效果,修正后有效率=(进步例数×1 +显著进步例数×2+基本痊愈例数×3)×100%×3/6/每组病例数。(修正前总有效率计算时各疗效等级权数之和是3,修正后指标权数之和为6,因此乘以3/6得出修正后的有效率。)

第6篇: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关键词】慢性乙肝;经济学;甘草酸类药物

【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15-01

甘草酸具有光谱抗病毒活性,在培养细胞内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甘草酸类药物同时是临床上十分常用的保肝药物,其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保护肝细胞、消除细胞炎性反应等效果[1]。

本文就我国临床常用的2种甘草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价值做出相关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异甘草酸镁组(A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B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以确诊且符合治疗指征。A组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16~61岁,平均38.5岁;肝炎轻度12例,中度23例,重度15例。B组患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18~59岁,平均38.9岁;肝炎轻度11例,中度28例,重度11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护肝的常规治疗,A组患者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942)0.1 g加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病情不见好转者,剂量可增至0.2 g。B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山西善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7643)40~60ml静脉注射。两组患者以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临床效果评价: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均改善50%以上;无效:不符合以上指征者。

1.4 成本评价:计算两组患者的药物费用和给药费用,因两组患者检查化验费及住院费等基本相同,故只比较两组患者的药物费用和给药费用。按照当年我院药品费用和医疗收费标准进行给药费用统计,即C总=C药+C给。

1.5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均以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见表1

2.2 成本-效果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异甘草酸镁是一种肝细胞保护剂,其具有良好的抗炎、保护干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有关药效试验表明[2],异甘草酸镁对D-氨基半乳糖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优良的防治作用,能够阻止动物血清转氨酶升高,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该药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慢性肝损伤具有治疗效果,改善四氯化碳引起的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降低NO水平,减轻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复方甘草酸苷也为临床上常用的肝保护剂,其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炎症作用、抗过敏作用,且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酶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该药还可调节患者的免疫机能,抑制乙肝病毒增殖和对病毒进行灭活[3]。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复方甘草酸苷较异甘草酸镁总有效率略高,但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由于两组患者检查及住院费用基本相当,故单纯按照药物使用成本进行比较。根据当年的药品市场价格对两组患者的药物成本及给药成本进行2个疗程的统计,结果A组患者成本为4698元,成本-效果(C/E)为54.19;B组患者成本为6235元,成本-效果(C/E)为70.61。两组患者成本-效果(C/E)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余健华,苦参碱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肝病毒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965―696

[2]殷小兰,异甘草酸镁联合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慢乙肝的早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674―675

第7篇: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

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结语

第8篇: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关键词:快递行业 行业空间分布 空间相关性

我国快递行业空间分布研究现状

空间分布的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克鲁格曼(1994)对经济集聚现象的研究,掀起世界范围的空间经济性研究。国内引入空间经济研究后取得一系列成果,并逐渐深入中观行业研究领域。对快递行业国内关注很多,在其空间分布研究过程中主要从网络构建、配送路线、产业经济学等角度研究。其有代表性的是:匡旭娟(2008)从演化视角分析美国快递业发展历程的外在模式和内在规律,构建解释我国快递网络形态变迁的运输经济模型,从根源上认识快递业发展的共性特征;杨宝石(2013)提出快递配送路线优化,为快递企业提供最优的配送路径,使企业最优安排现有资源,李亚娟等(2012)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快递行业集中度度量,并提出发展对策。快递行业的研究更多的是送递的研究,但从新空间经济的角度研究快递行业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很少,本文选取空间分布度量工具Theil熵,结合各省区快递业务量的实证数据,分析我国快递行业的地区空间分布均衡性,拟合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对各地区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我国快递行业空间分布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方法

Theil熵是用于衡量收入差距(又称“不平等度”)的常用指标,拓展其衡量各省区快递行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度。Theil熵的计算公式:

其中,LGDjt是j省区在t年的快递业务量,ut为快递行业第t年全国平均业务量。Theil熵的值可以评估第t年快递行业分布的不均衡性,其值越大说明快递业务量分布越不平均。当各省区快递行业发展水平完全平均时,Theil=0;在极不平衡情况下,Theil=ln(31)=3.4012。

为指出空间分布的具体状态,进一步引入市场集中度指数CRn,来度量快递业务量排名前n名地区的市场占有量。其公式为:,其中n为设定选取前n名,N为样本选取区域包括省区总数量,Xi为i省区快递业务量。

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在地理分布中是否存在与临近省区的交互作用?对此,空间计量学者指出: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基本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采用Moran I指数反映空间邻接省区的行业相似程度。首先构造各省区的空间权重矩阵W,元素Wij构造方法为:

Moran I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Xi=ln(LGDit)

LGDit表示第t年i地区的快递业务量,Moran I指数的取值在[-1,1]之间,I0表示正相关。为能够直观的反映各行业的空间相关性,找出该行业发展中的高峰和低谷,以Z和Wz的数值分别为坐标轴,绘制空间分布散点图。

其中,Wzi=W×Zi

LGDij表示i地区在测定年段的平均业务量,n为统计数据时间跨度,Zi表示i地区的某行业均值差,W表示各省区空间权重矩阵,Wzi表示考虑省区间相关性的地区行业均值差,zi的正负反映观测值高低,Wzi的正负反映周围区域的高低。

(二)研究意义及数据来源

快递行业直接联系终端消费者和生产者,掌握快递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地区快递业发展潜力,就可以把握我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结构的第一手资料。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考虑到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数据的不可得性,仅以大陆地区的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快递业务量的统计由资产规模超过200万的快递企业和邮政快递构成。

我国快递行业空间分布及对地区经济影响实证研究

(一)我国快递行业分布空间实证

本文根据所建立的Theil熵和市场集中度计量公式,在Excel中计算我国快递行业2007-2012年间的行业Theil指数和CRn指数,其中n分别选取3、5、7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

从我国快递行业Theil熵和CRn指数表可以发现: 2007年至今我国快递行业空间分布越来越集中,且集中度很高;市场集中度指数表明快递业务量排名前3名的地区完成我国快递业务量接近50%,前5名接近70%,前7名接近80%(见表2)。广东省始终是我国快递业务发展的核心;浙江、江苏、福建业务量所占比重快速上升;北京、上海、山东的业务量相对比重下降,但总量依然是快速增长。我国省区快递业务量排名如表2所示。

(二)我国快递行业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及散点图

本文采用Moran I指数计算公式,在matlab7.0中编程,计算各年快递行业的Moran I指数值(见表3)。观察发现:2007-2012年我国各省区间快递业务具有正相关关系,但2010年是间隔点,2007-2010年相互影响逐渐降低,2010-2012年相互影响逐渐回归。各个省区受周围地区快递行业的影响,则通过计算各省区Z、Wz值,在坐标系中画我国快递行业空间分布散点图,如图1所示。高原省份和城市主要包括: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山东、北京、河北、天津、湖南、河南和湖北;谷地省份主要包括:江西、海南、广西、山西和重庆;平原省份主要包括:贵州、吉林、黑龙江、宁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和云南;山峰省份主要包括:四川、辽宁和广东。

(三)快递业务量增速的空间分布

快递业务量累计增速反映我国各地区快递业的发展,如表4所示。宁夏由于快递业务量基数很小,表现出的增长速度特别快;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北京业务量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也很快;安徽和湖南,两地业务量规模不大,但增长速度很快;上海和天津快递业务规模庞大,但增长速度较慢;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快递业务规模小,且增长乏力。

地区间业务量增速的相互影响,计算其Z、Wz,并建立散点图(见图2)。高原主要分布在:安徽、福建、江苏、浙江和山东;谷地主要分布在:江西、上海、陕西、甘肃、内蒙古、海南、天津和湖北;平原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四川、贵州、、重庆、云南、广西;山峰主要分布在:河南、广东、北京、湖南和宁夏。

综上所述,结合快递业务量和快递业务增长率可以将我国分为五大区域: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以北京为发展核心、中原地区以河南为发展核心、东部沿海以广东为发展核心、西南地区以湖南为发展核心、西北地区以四川为发展核心。

结论与展望

实证数据说明:快递行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极强的不均衡性,全国的业务量集中在少数几个东部沿海省份,其中广东更是占到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一,而且增长迅速。广东快递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省份的快递发展,辐射珠三角甚至整个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以北京为发展源,带动东北及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发展源,带动了浙江、江苏的快递业成功发展,反补上海地区。中原地区快递业发展平稳,尤以河南发展明显;西南、西北快递业发展滞后显著,与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影响,但也可以看到湖南和四川在快递领域迅速崛起。

快递行业的发展与空间因素存在明显影响,但也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资源禀赋和地方政策的影响,进一步解释行业空间分布状况的机理。同时,快递行业在一个地区的集中分布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也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Paul R.Krugman,Robert Z.Lawrence.Trade,Jobs and Wages[J].Scientific American,1994

2.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2005(3)

3.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2(8)

4.吴玉鸣,徐建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6)

5.邱灵,方创琳.北京市生产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J].地理研究,2013(1)

6.余泳泽,刘大勇.创新要素集聚与科技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J].科研管理,2013(1)

7.孙晶,蒋伏心.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2003-2007年省际经济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产经评论,2013(1)

8.匡旭娟.演化视角下的快递业网络形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论文,2008

第9篇:经济学常用公式范文

关键词:《物流经济学》;教学方法;物流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52-02

《物流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应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了物流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将物流现象融入经济学的体系进行剖析。通过对物流经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逐步引导学生熟悉、了解和学会利用物流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工具,对物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服务水平与效率、主要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经济分析,对物流绩效和创新效益进行评价,并能够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选择和配置。进而培养学生能够做到自觉运用物流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去解决物流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对夯实学生的物流理论基础,提高日后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我校该课程为40学时,主要讲授的内容由物流需求与供给、物流服务与效率、运输经济分析、库存经济分析、物流设备经济分析、物流成本分析、采购经济分析、物流绩效评价、物流制度与政策以及逆向物流与绿色物流等几大部分构成[1]。由于课程讲授内容相对较多,如果仍旧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影响授课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根据课程和相关章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注意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物流问题

《物流经济学》本身就是用经济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对物流体系的一种分析和解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的一些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物流现象、解决物流问题。例如:在物流需求与供给这一部分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运输方式对应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类型,如陆运市场由于准入门槛低、参与者众多、价格透明,因此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进而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运用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弹性的概念分析陆运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价格弹性,分析如何达到完全竞争环境下的供需平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讲授过程中仍要注意强调物流本身的特点,例如物流需求的派生性质、物流供给的不可存储性等。希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掌握物流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自觉地使用已有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物流问题和现象。

二、强调方法论在物流管理类课程中的作用

目前在国内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里对物流体系的讲述仍然停留在使用文字描述现象的层面。虽然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大部分的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于物流理论体系的分析和揭示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授课中应该更强调数理方法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由于本课程内容中有大量内容需要使用,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等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因此在本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应该在对基本方法论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的基础上,大胆鼓励学生使用这些方法对物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教师可以在对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复利计算进行细致讲解的基础上,引入技术经济学中常用的净现值法等项目评价技术,让学生对一些物流投资项目从技术经济性角度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再如:教师可以在对决策树、风险型决策方法、动态规划等运筹学的理论进行回顾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对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决策问题如物流设施改扩建、物流设备等进行精确的理论分析。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经典理论与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相结合

物流理论具有典型的后进性,即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发展远远晚于物流现象的出现。由于物流理论的发展时间有限,而且物流运作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又层出不穷,如果要求学生使用一些经典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一些基本的经典理论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更多地结合现阶段物流管理的新问题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接受最新的研究理论,并使用其解决物流运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物流绩效评价以及供应商选择两部分教学内容中一些主流的如打分法、成本比较法等简单的方法,虽然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严重的失误,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将研究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理论性与实用性都较为出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理论方法进行整合,讨论基于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手段。为将来科学地展开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去学习如TOPSIS、DEA等更深层次的理论,为将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培养兴趣。

四、明确学校主要的服务对象和领域,教学内容应该更多地融入本地化特色

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优秀,一个主要的标准在于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合企业尤其是本地企业的需要,这也正是大学服务于地方的主要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公共知识之外,教师应该更强调与学校所在地紧密结合的一些内容。以海南大学为例,为了配合海南省建设和发展国际旅游岛,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相应加入了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部分,在强调物流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做到环境破坏的最小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此外,为了突出本省热带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在运输和库存管理部分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外,加入了冷链物流基本运作的相关知识介绍,为毕业生可以无缝服务于当地产业创造条件。

五、教学中更多地引入试验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虽然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但通过了解和学习其他院校该专业的办学经验不难发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除了对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外,对于学生的实际操纵和动手能力同样看重[2]。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在进行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加入实验教学,依托我校新建的物流管理实验室,可以对配送中心的进出库、移库、分拣、包装等作业环节以及零售行业的物流体系进行实地模拟。在增强学生对上述具体操作流程的理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可以带来极大的帮助,为学生就业后尽快进入角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六、将案例、游戏带进课堂教学,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物流经济学》作为一门物流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在授课内容上偏重于理论、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但众多的理论分析势必会使课程晦涩难懂,因此将案例、游戏带进课堂教学,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库存经济分析部分,如果只是一味地推导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安全库存等理论的数学公式,一定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影响教学效果,可以在进行上述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啤酒游戏”等游戏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加深其对于订货批量、安全库存、牛鞭效应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此外,在讲授例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等相对抽象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入如家乐福等知名企业的案例进行说明,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理论,也可以使他们知道这些理论如何使用,从而增加学习的目的性[3]。

七、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4]。对于课程中一些如物流制度与政策等内容,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授,不但枯燥,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自然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此时,可以更多地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教师给予一定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课堂进行反转,往往会事半功倍。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上述模式并不意味着放松对教师的要求,反而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的知识需求,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从不同侧面考察课程学习效果

上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了研究性理论知识,更多地运用了案例、实验、自主学习等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考核也应该摆脱传统的试卷考核的形式,而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建立由论文、课堂表现(包括自主学习表现、案例讨论、游戏参与等环节的表现)、实验课成绩以及平时测验构成的灵活多样的考核体系,从不同侧面考察课程学习效果,在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充分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

上文是笔者在《物流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充分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群体以及前期知识储备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舒辉.物流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蒋丽华.“三赢模式”物流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与实施策略[J].物流技术,2012,31(10):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