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论
关键词:3D打印技术;学科教学;创新教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8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以其“设计即生产”的理念迅速发展起来,并且逐渐走进教育领域。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运用3D打印技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3D打印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3D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或通过实体扫描获得的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的金属或塑料等具有粘合性的材料,通过“积层造型法”逐层打印出实物的技术。这门新的技术在课堂上同样也能够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兴趣。通过3D打印,课本上的二维知识能够快速转化为三维的实物,3D打印本身的功能特性和新颖性以及对学习的支持作用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将3D打印技术引入课堂,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构思呈现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D打印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将很多课本上摸不着的东西变为实物,能够将学生脑子里很多灵光一现的想法捕捉下来。在3D打印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设计与创新环节,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想象,结合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实物与亲身体验。可以说3D打印技术引入学校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可以参与创新设计,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学习活动之中,最终打印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学习到课本上体验不到的知识。
(3)帮助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为学生讲解知识,即使是多媒体技术和设备非常发达的现在,教师们也只能通过音频和视频使得教学更加生动真实,但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理解能力不足,对知识掌握得还是不够好。有了3D打印技术之后,教师就能够将全新的“体验式教育”实施到课堂之中,将以前课本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或是难以想象出来的知识点打印成三维实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与双手去体验,去触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去感受最真实最具体的理论概念与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的内涵与意义。
二、3D打印在学校各学科的应用
(1)在科学学科中的运用。科学课程主要涉及一些简单的生物、物理和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这些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对于宏观的知识理解起来还较为容易,但对于一些微观知识和抽象知识,如“运动与力”“地球运动”等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出其真实的状态。这时3D打印技术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对学生们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用3D打印技g将其还原出来。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状态时,就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将地球打印出来,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形状、海陆分布;在讲解地球的地貌地势时,可以将地球进行局部打印,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地球上的山脉、河流、沙漠、原野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2)在数学学科中的运用。数学一直是教学重点与难点,数学中包含了太多抽象知识与概念,同时也涉及到大量的图形与图像,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无疑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将很多抽象的概念与知识点具象化。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会涉及一些立体几何的知识,常见的就是在纸上画出一堆堆积起来小方块,让学生去数有多少个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画三视图分解或者用削萝卜、捏橡皮泥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取得的效果也不理想,而3D打印则能够轻松解决这些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节省师生的时间,提升教学效果。
(3)在语文和英语学科中的应用。语文和英语学科,往往需要学生结合实物来理解其中的含义与意境。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学到一些写景咏物的诗词,这些诗词具有意境美,而学生理解起来甚是费力,通过3D打印就可以将作者所描述的意境进行真实还原,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例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赵州桥》等课文时也可以通过3D打印来提高教学效率。在英语学习中,通过3D打印,学生可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记忆单词会更加牢固。
三、结束语
目前,3D打印受到了各个领域的高度重视。虽然3D打印技术引入学校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但其带来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3D打印技术的运用,需要学校与师生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整合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一要求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支撑点,我们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使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人就从以下几方面来初步探讨信息技术教育和小学科学课程如何整合促进学生发展。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电脑手段,能让全班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并渴望参与,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参与实践中获得愉快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参与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反馈信息能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提高教学实效,确保教学目的实现。反馈除作业反馈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它易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但在传统教学中,限于时间和人数,反馈并不能随时而广泛使用的。如对回答结果的评判,只能有老师一人,难以形成“百家争鸣”,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能够进行及时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情感。反馈时重点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让学生品尝到成功“滋味”,使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感到满足和有成就感,以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主动学习。 总之,多媒体电脑与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之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只起辅助作用。它主要用于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难点,激发兴趣、热情。
二、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容量不断更新扩容;另一方面,繁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为科学探究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科学教育已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和读、写、算一样的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科学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应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利用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信息变换的特定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正是值得我们所研究的内容。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虽然能使教学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但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包办替代一切科学教学内容。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内容,还是应该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二者都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一次科学教研活动时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多媒体科学课件,它把《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这一课中的电路的实验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只需鼠标点一点,一个个电路就连接好小灯泡发光了,整个实验就顺利完成了。学生虽然都能够看得懂,好象也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但我认为,如果仅仅只是用信息技术辅助的课件来展示实验,而不再通过实际的操作实验的直接认识与体验,那么学生只有一些感官的了解,没有亲身参与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是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学生没有实践操作的经验,没有动手亲身经历的过程,没有通过动手而对学生的大脑产生的刺激强烈。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不能完全替代科学实验与探究教学。因为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完全代替科学课中的实验探究、观察、推理、讨论等,它只是一个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还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让孩子从科学探究实践中建构起新知,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各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科学课知识丰富,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吸引孩子,帮助学习,又能省时、省力、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它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信息技术能优化组合多种媒体的长处,实现信息多途径、全方位的正确传递,增强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氛围,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小学音乐 多媒体技术 兴趣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音乐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而且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萌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学中乐,从而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
一、运用多媒体激活教材
如何激活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把多媒体技术融人音乐课堂教学,配合多种教学方法,是音乐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儿童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而传统的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玩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变静为动的特点,这也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课堂中使用欢乐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从而激活了教材内容,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中发挥出它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运用多媒体让学习更有趣
“兴趣”源于需要,多媒体渗透课堂是时代的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要是非常“渴求”的。作为教师就要让学生能很好的认识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所存在的价值,让学生有“兴趣”。多媒体渗透音乐课堂,使学生能对知识有更高的需求。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把教学媒体利用到实处,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做到音乐认识的实效性。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需求感,在获得知识时,学生就会很容易满足。学生对媒体非常的感兴趣,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爱好”这一点,让学生在媒体辅助下的学习更有成就感,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
媒体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事物”,在聆听了一位老师的讲课后,我深有体会:由于学生对各个国家的音乐特色不是很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各国的音乐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包老师运用信息技术视频的优势,播放各种具有典型的音乐表演以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在认识音乐特点以及典型节奏上有深刻的认识,再加上由于视频的感染和学生自身的表演,学生很快对亚洲各国的音乐特点有了深刻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在结合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展示,效果非常不错。这样,学生的心理也就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会越学越有兴趣。同时,更好地唤起学生学习音乐欲望。
三、运用多媒体设置音乐情境
欣赏美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对于美的形态的直接感受开始的。因而,只有能够感受美和欣赏美,才能理解美,进而发展想象美与创造美。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他要求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著名的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因此,启迪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有关知识、作曲家的世界观、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动机等,以求更加准确、完整、深层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音乐、图画、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给音乐课创造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塑造一种美的氛围,使音乐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运用多媒体拓展思维
近几年,音乐教材随着课改理念的转变,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思维。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充分挖掘教材所隐藏与涵盖的内容。发现教材中许多都以发挥学生的思维与自创、自编,共同深究来完成任务教学,不再是单一学会歌曲那么简单,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变静为动,使单一的变成能动能唱的,能够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与探究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的源泉 学生能力的提高 主体地位 应注意的问题
一、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富有极强的好奇心,又善于模仿,他们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会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所以儿童时期被认为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学生只有先对学习产生兴趣后,才能自觉主动的探索,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儿童的兴趣缺乏持久性,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易激发又易减退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知识,通过文、声、图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具体、生动、逼真的展示出来,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其兴趣的持久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愿的接受语言知识信息。
其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新形象的过程。再造形象能形象地理解自己不曾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因此,利多媒体课件这一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再造形象,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陌生及抽象的事物,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一幅幅彩色画面的再造想象,使学习由抽象到具体,由枯燥到形象直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二、小学英语课堂运用多媒体的几个方面
1、结合多媒体教学的视听功能,挖掘字母、音标教学的兴奋点
(1)在教学字母时运用多媒体制作软件把英文字母歌,把字母的书写笔画顺序有机地结合在一个FLASH动画中,让学生在动画和音乐的双重刺激下感受字母的趣味,以便更准确地掌握26个字母。
(2)在音标教学中,采用一些较好的音标教学软件,主要包括发音规则,重音规则、单元音、双元音、辅音发音五大部分内容。FLASH动画教学趣味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知不觉中已学会大部分元音和辅音的发音,以及少数简单的发音规则。使得枯燥的音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2、利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生词或短语不再枯燥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词教学一定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年龄又偏小,抽象思维不够发达,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3、多媒体在句子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重点句型和应用性较强的句子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也可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用来辅助词汇教学,能达到快速记忆单词的目的。
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学课文。课文教学是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它涉及量大、面广,利用传统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课文教学,则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5、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密度,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高密度,大信息量知识的传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更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
三、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时代需要具有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性人才,每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都应深思并探索的。
1、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例,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所学的内容上。
2、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和场地限制,课程改革后某些教材内容无法形象深入地展示给学生。而借助多媒体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特点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
四、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观念,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提前安排好的,学生只是参与这个活动,被动的去接受,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和需要去选择。与之相比,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优势是它的交互式与个别化特点。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有关学习内容,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其优越性,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效果就会大大减弱。那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难易适度。多媒体组合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师则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化,不要流于形式的花俏,应全面考虑,避免过分追求声像效果,淡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美术课堂 计算机 创新 生动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国家提出在基础教育中重视运用计算机技术,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扶持政策措施。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运用计算机技术做课件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创新教育方法,生动灵活地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教学。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操作的多样性,促进小学生的互相学习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计算机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美术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受到审美教育。感受美是基础,对美的情境、美的语言如果不能感受,就谈不到欣赏美,更谈不到创造美。因此,在美术课堂之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悟并创造美,现代信息技术就恰到好处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美的氛围。如,在教师在讲解《邮票设计》一课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精致的邮票非常困难,所以课前我上网去查阅一些有关于邮票的知识,并将一张张漂亮的邮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课上让学生进行欣赏,这样不仅让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使学生了解关于邮票的知识,以此掌握邮票的设计内容、设计思想和制作方法。
颜色、形状、线条是美术图画的基本构成要素。打开计算机,点击电脑桌面左下角的“开始”按钮,会在“程序”中看到“附件”,附件中有“画图”。小学美术老师通常是在画图中利用绘图工具完成课堂教学的,让小学生看到的图像更立体生动。小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人一笔接力的方式完成作品,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美术老师可以采用网络搜索工具,下载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无声音乐添加到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对图画所传达意境产生共鸣,激发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绘画的创作力和想象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绘画技能。《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蛋壳画》这一课的课前备课阶段,我在网上搜索到鸡蛋、鸭蛋、鹌鹑蛋等很多图片,然后用幻灯片的方式把图片制作成了一个短片,同时配上一些轻松愉快的旋律,图片浏览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到我精心设计的带有人类口语化的故事情节,让小学生更容易地记住各种蛋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上我看到当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活生生地跳跃到小学生的眼前时,孩子们的眼睛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咯咯直笑,我想孩子们应该会记住这些可爱的形象吧。这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能让小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运用计算机技术创设美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由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限制,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但较难突破,尤其是实践设计课,如六年级美术课本的《妈妈的好帮手》、《邮票设计》等,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又要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因此,在美术教学导入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我在四年级美术第7课《妈妈的好帮手》的课堂教学中从“小学生和家庭”为切入点,让小学生放学回家后仔细观察妈妈是怎样做家务劳动的,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从中体会妈妈的辛苦。从洗菜、煮饭、擦桌子、拖地这些家务劳动情节中捕捉最真实感人的瞬间。我自己先搜集了一些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们看,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做家务或妈妈平时做家务或自己和妈妈一起做家务的画面瞬间画下来。接下来学生们就开始自由创作了。小学生们画完后我用相机把所有同学各式各样的作品都拍了下来,然后把相机接到计算机上,让学生们一同分享彼此的作品,交流彼此的心得体会。同学们通过观看别人的优秀作品,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受到启发后又再一次燃起了创作的欲望,想让老师把他更好的作品拍成照片再让同学们观赏。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活跃,给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三、大屏幕投影,现场直观演示使幼儿绘画更深入、更持久
美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学习者无以交互的矛盾,而且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计算机技术解决了美术教学中各种演示难、过程长、操作复杂的问题,突出了重点,也容易突破难点,主次分明,结构完整,并为学生创设了美的情景,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现在各个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实物投影仪在多媒体技术中广泛应用。它通过连接投影机、计算机等输出设备,可将资料、实物、幻灯片等显示出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图片的画面感更立体生动。
美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度地当场演示可以帮助小学生对所画的东西有更为准确全面的把握。特别是手工制作课,小学生动手操作之前需要教师进行现场演示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投影仪可以帮助老师把讲台上演示的操作过程更直观立体全面的展现出来,小学生更容易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观察和学习。
小学四年级美术手工课《编纸条》,需要选用不同颜色的横向纵向纸,运用提压的编织方法表现纹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示范,因为是在纸上表现纹样,所以必须放在演讲台上才能操作,为了让全体小学生都能清晰全面地看到整个操作过程,我选择使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学生们通过大屏幕看到了横向条和纵向条不同的裁剪方式,加强了对重点步骤的记忆。
总结,能够恰当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小学美术的教学,对于美术老师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教师走进教育技术、发现和挖掘计算机在数学教学的潜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必需考虑数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满足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软件平台上把计算机的数学技术、按钮技术、窗口菜单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要求结合并用于教学的过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特殊的功能。计算机对教师来说逐渐变得得心应手。一个“按钮”可以设计成暂停,这中间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可以设计成动画,让学生从图形对比中得到启发。一个“动画”或鼠标拖动在数学教学中能生动地表现出一般和特殊、运动和变化……这时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真正显示出特有的优势,教育技术也才在促进和深化数学教改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是再好的课件如果没有教师出色的作用,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里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的,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了,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
第一,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这样一来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就有显著的不同。它要突出学生的活动,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虽然教师在备课、课件设计和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第二,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一个极端。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策略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学校教师必须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
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因为实验条件还不够完善,实验的科学性、操作性、直观性以及探索性都受到了影响。因此,要想客服实验条件不完善的问题,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应用一些新技术,如多媒体技术。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目的在于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保障实验的安全性、增加实验的时效性、实验演示的可见度得到提高、加强学生实验过程的规范性、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以及为学生创造实验设计的条件等,使得化学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摄影摄像、放映、实物投影、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
1 高中阶段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投影技术的应用
投影技术能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的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和现象。投影技术通过对实验现象放大来克服演示实验可见度小的缺点。使用投影技术的优点:大幅提高实验的科学性,使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程度得到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全程,使学生从理性上得到认识,进而提出疑问并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借助于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展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并得到学生的信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引出问题等。演示实验要想取得预想的效果,就要借助于放大实验仪器,不能演而不示。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通过放大实验仪器、加大药品的用量以便于做巡回展示、加高实验装置等,这些传统的方法有很多缺点:放大有限、造成药品和时间的浪费、对有些持续时间很短的现象无法捕捉。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采用投影技术就会克服这些缺点,对增强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如某校的高一学生正在上化学实验课,内容是金属钠和水的反应。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用大号的烧杯来进行以方便学生观察,而现在有了投影仪的帮忙,实验就可在试管中进行:把金属钠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通过投影屏幕,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浮、游、熔、响、红”等实验现象,实验的效果有了显著的增强。再如在进行浓硫酸的稀释实验时,采用投影技术可以对实验的关键点――温度计的读数变化进行扩大,验证性实验的验证就更有科学性。
2 高中阶段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于摄像和放像技术的应用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学生学会实验技能,经常会进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最为注重的是过程,现在可以采用摄像和剪辑技术来对演示实验的全程进行加工,好处是:可以为学生进行实验的全程回放、着重突出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实验的真实性也可以得到保障。如进行氯气的提取演示实验,对此可以使用录像技术来演示,在过程中可以对实验的注意点进行局部的放大,还可以加入旁白介绍,这样学生就能学会正确操作,还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因为氯气具有毒性,这种方式还可以避免毒气。采用此项新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实验的规范操作并能掌握氯气的特性。
为了更好地验证演示实验的真实性,录像技术的功能效应可以提供帮助。如摄像放映技术具有快速和缓慢的摄像功能以及快、慢、倒的放映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一些快速反应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以正常速度来观察一些比较缓慢的反应变化,保障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节约了教学时间。如为学生演示氯水见光分解,此实验可以利用摄影放映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氯水经过几小时的光照开始冒小气泡,24小时才有明显气体产生这一现象也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实验的时效性增强了,实验结论也可以让学生信服,更能理解有些化学变化是非常缓慢地发生的。
有些实验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就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对于这类实验可以借助于录像教学,不但可以保证教学效果,还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环境又可以保护。通过录像技术,可以对实验过程中一些不合规范的操作进行演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技能。如在课堂上进行浓硫酸的稀释实验时,教师只能演示规范的步骤,对于那些不合规范的操作只能讲解和提醒。对此实验要运用录像教学,学生可以观察到浓硫酸滴入水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使浓硫酸液乱溅的场面,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3 高中阶段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等来展现微观世界,进行模拟化学反应,从而打破学生在认知中的空间限制,利用各种感知来获得知识。这样更便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具有危害性的或者危险性的实验可以通过交互功能以及模拟技术来让学生操作,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如进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结束后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开酒精灯,如果操作违规就会有危险。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出实验室,设计出相应的软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操作从而加深印象。对于学生的正确操作,计算机要及时给出奖励提示;对于一些错误的操作,计算机能及时呈现导致的结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更能让学生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如“原电池原理”实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进行普通的演示实验:用导线、电极、电流表等装置向学生展示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原理。对于电子是怎样进行定性移动形成电流的,学生就无法理解。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如电极不合格,实验现象就不明显。总的来说,因材料的局限,教师的演示角度就会受到局限,只能从宏观角度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这些现象去感悟就很难,也很难了解原电池的微观世界。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效果,把微观世界宏观化,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电子是怎么样从原电池的正极流向负极的,并且掌握知识的重点。
4 结语
综上,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课堂增添了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和多媒体的结合会越来越广泛,实验的内涵必将越来越丰富,其教学的成功也会得以加强。
参考文献
[1]朱树长.运用多媒体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9):152.
[2]邹科华.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2):45.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
电子类课程包括:电工电路基本原理、网络理论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电路原理、这一类课程的特点是对于数学物理的要求高,知识的前后连接密切,是电类,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数学、物理基础薄弱,造成上课过程听不懂,前面的没搞懂,再听后面的,只会越听越晕的状况。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中的问题,就要求教师详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应当的教学手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技术专业是培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信息化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各级电教馆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几乎都有电子系列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是必开课程,但如何上好该类课程一直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专业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在教育技术专业中《电子技术基础》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功能、类型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由基本元件组成的基本电路,进而掌握这些电路的外特性;再者让学生学会读方框图,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电路理论基础。其特点是:注重学生的电路基础知识培养,从基本元件出发,逐步引入到电路的框图和外特性中。
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要求来看,重应用,轻理论,重数字,轻模拟。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内容安排来看,逐步建立工程估算的概念,在分析过程中估算多,精算少。在一些教学内容上如:微变等效法、图解法、实验调整法等估算方法是研究放大电路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基本方法,对于经过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思维定式习惯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结果是否与实际相符,往往心存疑虑。二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温度漂移、反馈、自激振荡、交越失真等在教材中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缺乏定量的讨论。三是微观探究多,宏观思维少。淡化器件内部的问题至今在教材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各种器件和集成电路内部构造及原理方面的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篇幅,理解抽象,实用不大。四是更新内容多,教学课时少。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器件、组件不断涌现,使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地增加和变化。
另一方面,教育技术专业也不停对电子类课程进行课改,对教学内容和课时在不断的删减,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蜻蜓点水或跳跃式地讲解有关教学内容,结果学生是一头雾水,抱怨甚多。
从教学方式来看,采用传统方式多,现代化教学手段少。电子技术基础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之后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近几年各高校一直在极力推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这门课的特点使然,常规的多媒体教学也难尽人意。因此,针对《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特点,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解决好日趋减少的教学时数与日益增多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奠定扎实、牢固的《电子技术基础》,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技术
1.采用PPT
采用PPT软件集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在课时比较紧的情况下提高课堂上的信息量。
2.使用flash
对于《电子技术基础》中语言文字不擅长表达的信息或需要感性认识的现象、动态的变化过程等, 采用这种方式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如讲解“杂质半导体的形成过程”“三极管中载流子的运动和电流的关系”等内容时,用flas,将半导体内部的微观世界放大,快速运动的载流子变慢,通过动画将杂质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用仿真软件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但由于实验课时的影响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学生能实践的机会不多,另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一些性能通过实验观察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不易测试。基于这些原因,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仿真软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Pspice、Multisim、Proteus、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以其界面形象直观、操作方便、分析功能强大、易学易用等突出优点,改变了以定量估算和电路实验为基础的电路设计方法。以往讲授温度对放大电路、电子器件的影响时,理论推导和经验导入较多,缺乏实践检验,没有说服力。现用仿真软件模拟温度变化,直观、生动而形象,实现了将实验、实践环节引入到理论教学课堂中的目的。此外,仿真还可广泛地运用于需要检验和证明理论结果的一些章节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进一步增强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4.流媒体的应用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技术是当前十分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其基础就是多媒体通信技术。流媒体一般是指通过IP网络传送媒体(如视频、音频) 的技术总称。即使用流媒体技术,把完整的影像和声音数据经过压缩处理后保存在网站服务器上,用户可以边下载边获取信息,从而无需将整个压缩文件下载之后再观看的网络传输技术。如今有关《电子技术基础》的网络视频文件已相当丰富,平时注意收集整理、分门别类,课堂上可以方便快捷地随时拿来为我所用。
三、针对“模电”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开发“点件”
所谓“点件”,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分解,针对某一个知识点(重点或难点),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有创意、针对性较强的微型课件。是“有针对性的进行某一片段的课件制作”,而不是笼统的从头到尾的一个完整的课件。它要求选题精准(重点、难点或某些知识点),能够抓住学生的疑点和兴趣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点件”是“晶核”,以其为核心,根据不同对象,可以自由组织成课件。一个课件若没有富有创意的“点件”,是平庸的,是极其大众化的仓库。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合理地引入“点件”,避免拖沓冗长地满堂“电”灌,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近几年,我们十分重视“点件”的开发和应用,制作了“PN结的形成”“本征激发”“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反馈组态的判别”“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非线性失真”“温度对Q点的影响”“功放电路的交载失真”等大批的动画或视频“点件”,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创造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学习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这时就要求教师丰富的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预习、复习和测验。这部分的内容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的背景知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学设计、参考书籍、考研学习纲要、习题讲解、学习指导、自我测试以及《电子技术基础》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术语。例如:PN结、工作点、负载线、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频率响应、反馈、开环和闭环、交越失真等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课后加深理解,巩固所学。
现代教学技术以其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多彩而在教学中领尽。这并非要全盘否认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其所教学内容决定的。传统媒体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各具特色,此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毕竟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演示等,是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到《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地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教育技术的应用对其他专业来说只是课程的教学过程的丰富化,但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来说,所使用的教育技术手段基本是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技能,比如flas的制作,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等,通过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使用这些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后,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也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后期课程中素材,再次使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技能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后教学效果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成.教育技术学电子系列课程设置的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2).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育技术学专业电子系列课程改革与开发的实践研究.
[4]浅谈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5]王彩君.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