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cpa审计知识点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今世界是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国的教育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培养出大量的能适应这一形势的人才。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他指出,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重视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视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是一种“体会式”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地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我们应在保留我国教学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国外教学经验,使我国在未来的教育中取得巨大的成功。审计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国际大环境下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创新审计教学方式,大力推广审计实践教学模式。
一、我国目前审计教学的现状
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审计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课堂实践信息量少,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学生拿着众多的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不愿意听,许多学生毕业后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环境的需要。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国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各高校有必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改革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模式。
二、审计实践教学的种类及应用
审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对学生的实践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可供选择的审计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实践
直接实践是指学生亲身投入到审计实践工作之中,运用所学的审计理论、审计方法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包括:
1.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学校应有意识地与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搞好关系,以便可定期派学生到事务所进行审计实习,这种实习方式可为学校节约大量的实习场所筹建经费,而且还能保证实习内容与当前审计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但由于到事务所实习的内容只能是民间审计部分,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可通过其他实践形式得到补充和完善。
2.到大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实习
学校除了与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搞好关系,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场所外,还应有意识地与大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形式的审计中,可以说,内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是最广泛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内部审计的作用日渐突出,在审计教学和实践中要加大内部审计的分量,与大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合作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3.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际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各种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长期的实践教学需要和学生对不同类型审计业务的实践需要,可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走进企业,企业家走进课堂,不再受到任何阻碍和限制。
(二)间接实践
是指学生通过校内建立的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和课堂对审计案例的讨论将所学的审计理论及方法运用于实践,具体包括:
1.校内审计模拟操作
这是通过对事先准备的审计实习资料的审计活动,来达到对企业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的方式。学校在直接实习有困难的情况下,应尽快完成审计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建立多功能的现代化审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战演习”的基地,使学生通过审计模拟实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2.课堂案例讨论
即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又称“哈佛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MBA(工商管理研究生院)采用。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哈佛大学商学院MBA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令人瞩目的,这也进一步证明,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确实很有成效。
根据现有的实际条件,首先应完善课堂案例讨论这一最基本、最起码的间接实践形式,待条件成熟后再筹建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大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审计实务,经受实际工作考验。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一)教材建设
财政部颁布的38个新会计准则和48个新审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因此,及时编写与新准则相配套的审计案例教材应放在首位。该教材要较好地体现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各章每一节前都应有一个案例,这些案例应贴进教材、贴近社会实际,并与本节所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等关键特征。在案例之后的“评价与思考”中应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并产生对正文学习的渴望。每节正文中还应穿插若干小案例。教材建设要把握读者群,把当代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材中去,使案例教学法在该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案例的科学开发
案例的科学开发就是任课教师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具有一定影响性或代表性的案件,通过科学删减、加工整合成事实清晰、逻辑清楚、行文简洁、是非分明的文本,使之可用于课堂介绍、分析、研讨的过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讨,可强化学生审查文档、判断是非和举一反三的业务能力。由于审计人员的执业判断能力不同,典型案例的解可能是双解或多解,因此,开发典型案例最忌粗制滥造。所以,在开展案例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典型案例的科学开发和运用,注重案例与所学知识的前后衔接性,尽量不涉及未学的知识点,对已学的重要知识点,应注意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复习与巩固,突出理论的关联性。
(三)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1.由于案例内含的信息量非常丰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较为合适
如:采用实拍方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原始凭证、账簿等审计证据,采用图像、音像方式全面介绍审计案例的背景,从而加大案例教学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置身其中,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审计案例取材于审计实践,审计实践又是不断变化的,电子版的审计案例具有便于进行实时动态修改和完善的优点。因此,将开发的典型案例制成电子版的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较为适合。
2.制作审计案例在线答疑校园网页
当今网络经济的发展,审计手段趋于计算机化,“不懂计算机将失去审计资格”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引入审计教学中。创新点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案例。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现代化。通过课后网上学习方法如:BBS(电子公告牌)学习交流、通过网络新的学习材料、提交作业、答疑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有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可以说专业课进入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实践,拓展了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
四、规划与建议
审计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审计实践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一)审计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这里所说的教师是那种具有真才实学而且能把知识传授给别人的人。培养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师不是太困难,但是,要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不可预料的、非常规的世界,学生就需要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应该很好地掌握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运转的规律,懂得获取什么信息和如何运用信息,应该具有帮助学生解释迷惑、领悟真意的能力,具有培养学生获得真正创造力的能力。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挑战使他们的工作更艰难复杂,需要更多的知识。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应政策,在培养、吸引高水平师资上下功夫,因为名师是铸就名校的决定因素;要加强管理,强化硬件建设,在现代化教学、实验、科研条件上为教师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广阔空间,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和强化教师的后续教育及培训
根据国外的经验,审计专业教师每授课四个学期,就应当进修一个学期。为了使教师进修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建议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高校教师的进修和提高,开办适应时展和高校教师专业提高需要的各种课程门类,供高校教师选修。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教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可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应允许审计教师定期到校外的单位,如大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兼职,鼓励审计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注册会计师)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为广泛参与审计实践奠定基础。
3.加强与国内外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使审计教师能够参加地方或全国甚至国际的会计、审计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聘请资深学者或实践工作者来校指导教学工作,从而得到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二)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永恒话题,也是高校生存之本,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必须从教转到学上来,学生应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一般技能转到积极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为此,这需要在以下方面得到加强:
1.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具有吸引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强学习,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积极进取。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使每个教师都能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高职审计人才 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能力素质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行业发展迅猛。2014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报备业务收入589亿元,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缺口。在旺盛的人才市场需求背后,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的供给不足与审计类毕业生人数众多、素质参差不齐情况并存。而许多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审计人才的重任,如何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审计人才、如何改革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关于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不多见,现有研究文献大部分都是围绕课程设置、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曾晓虹(2011)认为,目前审计人才培养过多地看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对于学生在实践与技能训练方面通常被忽视或简单化,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张竹林(2006)指出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会计学知识为主,越来越不能适应审计市场出现的多元化需求。审计教学内容应多元化;李闻一(2008)总结归纳我国CPA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较少的实习机会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提出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师生联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建议。虽然这些内容的研究对推动审计专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只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某些方面。应该更多地关注审计人才培养与审计行业需求的结合、与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结合、与审计行业人才培养战略的结合。此外,如果缺乏来自学生情况的调查与研究,那么研究结论则不够系统与全面。
二、审计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一)审计人才需求调研
我国急需一大批审计专业人才,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向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适应中小型事务所工作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为目标。本文以高职学生就业较为集中的中小型事务所作为研究重点,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挑选了曾经与高职院校建立过实习联系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共计30家中小型事务所进行审计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除了事务所地点有所变动没有收回问卷外,共回收了问卷26家。问卷围绕录用高职审计类专业学生的意愿、接收人数、从业理念、知识、能力素质等用人才需求,还包括对录用学生考核与评价等各方面内容。根据调查反馈的问卷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情况如下:
1.会计师事务所接收审计类实习学生的情况统计。
表1、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会接收审计类的实习或毕业生到所里工作,而且在年末与年初审计旺季时期,需求量会更大。
表3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选择审计从业人员时,最为看重的,分别是吃苦耐劳、能力素质、团队协作、专业知识。学历与毕业学校并不是事务所太过看重的因素。
3.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从业理念方面需求的统计。
表4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业理念方面,最看重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从业人员审慎的风险意识。
4.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要求方面的统计。
表5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注重的是财会税审知识、法律知识,其次是计算机统计、经济金融、管理知识。
5.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方面要求的统计。
表6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方面,最为看重的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6.会计事务所考查考核制度方面的调查。
表7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的工作质量还是比较注重的,大部分的事务所会对习的学生进行录用前的面试考查,进入事务所后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协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需求,但在后续与学校就学生的工作情况取得联系沟通方面还比较缺乏。
(二)中小型会计事务所对高职审计类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26家中小型事务所对审计人才需求调查的综合汇总分析显示,事务所更为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审计人才的需求已由查错防弊型向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方向转变。一位工作敬业、拥有丰富专业知识、良好能力素质,同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积极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在现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更受用人单位青睐。此外,中注协的《关于规范与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中强调了中小型事务所在审计行业中的重要性,要求中小事务所要规范发展,推动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要打造执业质量严格、服务水平精专、社会公信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小事务所群体。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作为中小事务所发展之核心要素的审计人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三、传统的高职院校审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特点
(一)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审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是“5+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五个学期,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基本上按“三段式”的模式安排,即首先是基础课的学习,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最后是专业课的学习。课程学习以专业理论为主,从业理念、能力素质方面课程内容较少。传统的培养审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审汁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传统审计人才的培养理念滞后,许多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各类证书展开的。为了学生的应试而教学,忽视了人才在从业理念、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难以实现社会对复合型高技能与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即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学习为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全照搬本科院校教学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理论比重大,忽视了践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综合运用,更谈不上拥用综合的应用能力。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也作了一些教学探索与尝试,调整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增加了审计实务实践课程,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此外,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按现行审计实务要求及时更新。
3.教学方法与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老师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为审计专业课程内容理论概念多,流程复杂,繁多的执业细则让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时间一长,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此外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师生的互动交流变得缺乏,不利于学生审计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审计专业实务性强,教师实务经验不足。审计专业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实务性也很强。作为主讲老师,不但要将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授以便易于学生的理解,还要运用自己丰富的实务经验给学生解析相关的审计流程、审计技巧,剖析具体的审计案例。因此从客观上就要求审计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审计实务经验。面对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师大多数是从各大高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虽然拥用高学历高学位,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在审计实务实践方面经验的确有所欠缺。没有切身体会审计案例的审计过程,自然实务实践的教学效果会不尽人意。
5.审计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不科学。审计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不科学。传统模式多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命题以考背功为主,实务应用测试少。考试内容主要测试考生对所授知识记忆程度,难以真正考查学生综合审计实务的应用能力。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建立以考查学生实务能力为主,提高审计的质量与速度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系列标准为主的考核机制,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高职审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解决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问题,适应市场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审计人才培养方面也着手作出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实际的问题。例如“订单式”、“工学交替式”。“订单式”是学校根据事务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事务所工作的培养模式,因为是订单培养,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共同组织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强,事务所在人员招聘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本相对减少。这种模式虽然对学校专业建设有利,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只是针对某一对口单位,学生在从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是狭窄而单一,局限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还有“工学交替式”。它是一种产学合作的模式,由学校与事务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订单式”就是学生在事务所实践与学校的学习活动是相互交替进行的。学生即是事务所的员工,也是在校的学生,事务所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该种培养模式的事务所要有一定的规模,用人需求量大,才能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此外,事务所的审计岗位对人员有一定技术技能要求,而学生也需要一定时间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胜任程度。所以在其适应岗位要求之前,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事务。学生能力提不到提升。因此,“工学交替”模式的局限性增加了院校操作的难度。
四、构建宝塔式三元融合、能力递升的高职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宝塔式高职院校审计人才体系构建
在分析与总结各种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应呈宝塔型,宝塔由三大元素构建而成:职业理念塑造、知识的构建、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三大元素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因材施教,三大元素内容在各年级占比有所不同。
(二)构建体系的三元素
1.理念的塑造。职业理念是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内容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进取、管理风格、战略思维和风险意识等五个重要的方面。职业理念教育始终贯穿着整个审计人才培养过程。
(1)职业道德。审计人才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审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审计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维护公众的利益是审计行业的宗旨。因此,培养审计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首要任务。
(2)职业进取。随着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审计业务综合性越来越强,审计人才没有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意识与精神,通过努力学习,精通审计业务,掌握与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业务素质是难以提高的。因此培养审计人才的职业进取心,充分地挖掘其自身潜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业务,才能打造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3)管理风格。管理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工作态度,做人处事,固然未必有唯一标准。然而不同的管理风格。会影响审计团队在审计项目的完成效果。沿用Robert R.Black和Jane S.Mouton与审计相关的五种典型管理风格中,只有团队型管理风格,才能让让每一位成员都自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团队型管理风格的特点是,在关心审计人员与审计工作的同时,采用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方式,协调与激励团队士气,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型管理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可形成,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不同项目、方式与手段进行训练。
(4)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是系统地、创造性地思考、规划全局性问题时的思维活动过程。了解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是战略思维关注的内容。培养审计人才战略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审计人才的眼光更具前瞻性,把握全局,最大地实现全局的整体利益,特别是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不能以损害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当前利益。因此战略思维的培养也是审视、提升与发挥审计团队能力的过程。
(5)风险意识。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由于在审计取证与判断方面的失误,导致发现重大错报漏报问题或是不存的重大舞弊差错的财务报表出具了不恰当的意见可能造成的责任风险。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是审计专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理念,也是提高审计业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2.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核心知识,包括了财会税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计算机与统计知识,核心知识是宝塔的支柱;二是拓展知识,包括了经济金融知识、管理经营知识、其他相关知识等等。拓展知识是宝塔的墙身,强而有力的支柱加上宽厚的墙身,使得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变得扎实而稳固。
(1)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审计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是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柱。核心知识分成两个层次,即职业基础知识与进阶知识(表8与表9)。
(2)拓展知识。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培养审计人才在多方面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了解与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与情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
3.能力素质的打造与提升。能力素质的培养分为两部分:显性的技术能力和隐能力培养。技术能力是保证审计开展专业工作的可见能力,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培养;而隐性的行为能力,主要有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等,强调让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隐性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审计人才培养的过程。
(1)显性的技术能力。显性的技术能力分为基准与进阶技术能力两层次。
(2)隐能力。隐能力虽然不像显性技术能力易于识别,但它是审计人才素质培养中非常重要内容。隐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学习、沟通、团队协作与创新。
①学习能力。审计人员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让其在审计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供保障。在未来,能获得最大进步的人,往往是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每位学生的资质与基础不同,积极性与努力程度也不同,作为老师需要因材施教,通过组织不同类型审计案例分析,让学生组成各小组研讨与交流,然后让其系统地总结自己与他人的经验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审计实务中各类问题的判断与处理能力。
②沟通能力。良好的审计沟通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与各单位各层次的人员达成和谐交流平台的基础,也是建立融洽的审计工作环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完成审计目标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从模拟审计项目不同审计阶段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事项、内容、沟通过程、时间安排等细节着手。
③团队协作能力。审计组团体协作,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审计项目的质量。审计项目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对审计项目总体质量负责。审计组长依据具体审计项目实际方案进行合理的组员分工。每位组员的积极配合,团队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审计的过程中,组员之间充分沟通与交流、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审计工作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因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可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分小组模拟审计过程分工配合共同完成项目的方式等。
④创新能力。创新是对不合适时展传统旧事物的否定,是扬弃与继承的有机结合。创新能力是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因此审计人才掌握的知识越多、知识层面越广,积累的实务经验越丰富,创新机会与可能性越大。创新能力引导审计人才关注关键性的审计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以及理财观念的转变,从而不断将改进与创新注入审计文化中。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通于探索与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观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多维的创新意识。
五、宝塔式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宝塔式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念、知识、能力三大要素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占比各有不同。低年级,以职业理念教育为主,注重强化职业理念的塑造;而在中年级着重构建学生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体系;到高年级则强调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具体的实践内容:
(一)更新审计人才培养理念
审计工作不但要求审计人才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传统的审计人才的培养,往往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对人才职业理念的教育与培养。审计人才担负的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审计师良好的职业形象与信誉显得至关重要。在帮助学生培养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着重职业道德、职业进取、管理风格、战略思维与风险意识五个重要方面的教育,同时还开展各类与之相关训练与社会活动实践。例如“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不但让学生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也得到良好的锻炼。
(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创建仿真审计工作环境
结合高职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立足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按宝塔式三大元素相对应的课程在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比重的设置,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例如核心知识对应课程的安排为先学习基准知识再学习进阶知识。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创建模拟仿真审计工作环境,实行按照审计工作的流程分阶段多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实现边学、边做、边思考。学习过程不但让学生了解审计各工作阶段流程,而且要对审计工作的每一环节对应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操作细则、注意事项都熟练掌握并主动积极参与。
(三)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知识理论的灌输,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资料、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例如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到事务所学习,在审计现场请审计专员为学生讲解审计工作各阶段流程与注意事项,学生亲历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底稿的填制等工作过程,有疑惑可及时提问,现场解决。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此外还有案例教学法,选择国内外经典的审计案例,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与针对性,对虚增主营收入、成本、人为操纵利润等常见企业舞弊手法与手段通过案例,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信息分析、职业判断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案例分析教学可分组进行,每小组每位成员都模拟负责不同岗位的角色,在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也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途径。在教c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老师利用各网络教学平台,博客、微信、QQ等方式方便随时与学生开展互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四)师资的建设
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尤为重要。从宝塔模式职业理念、知识构建、能力培养的三方面着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程度,分别配置不同梯队的师资队伍,因材施教。授课教师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一方面邀请会计师事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进校园授课,让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发展密切结合;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多到事务所实践与学习,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理念与技术。
(五)灵活的人才考核标准
改革高职院校考核制度普遍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在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中,除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以学生在校学习、顶岗学习的实践性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建立综合测评体系,从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三方面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包括项目考核、过程考核、实践考核、综合考核等。综合测评小组除校内任课教师,还应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
(六)建立与完善审计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建立与完善审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保障。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依据审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共同构建审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由社会同行、学校督导、在校学生多渠道对课程教学质量不定期进行监督与评价;建立毕业生档案,邀请毕业生参加座谈会,了解现阶段企业人才的需求与他们在不同审计工作岗位的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就对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意见进行收集、分析。对共同反映的问题及时改进,根据评价意见就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全面提高审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产学研联盟之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高职院要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探索、实践与企业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将企业的理念与文化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有以下方面:
1.学校与多家事务所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多网点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在当年年末的11月份至第二年的6月份,该时间段是事务所用人旺季,既解决了事务所用人难题,又解决了学生综合实习问题,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
2.“筑巢引凤”式。首先是“筑巢”,即学校以优惠的条件提供场所,吸引事务所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然后“引凤”即事务所进驻学校、以校为据点直接进行经营。事务所提供运营所需的资金、人才、设备、管理模式,接受学生进行实践性审计项目的训练,解决学生实习问题。考核合格的毕业生,毕业后可留任事务所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此外该种方式还可以提供教师参与事务所项目实践的机会,学校教师与事务所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科研方面的研究,实现产学研联盟。
建立产学研联盟,让高职院校与审计行业进而深入互动,以高职院校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建立长效双向实践机制。产学研联盟的建立为高职审计人才综合实践性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