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区位商;赫芬达指数
一、引言
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的核心是服务对象,也就是向谁报告,它是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要素(严晖,2003)。研究表明,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呈现多样化状况(程新生、张宜,2005;时现、毛勇,2008)。然而,对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多样化的原因则没有直接的研究,只是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张继勋,2000;周恺,刘威,2004;耿建新、续芹、李跃然,2006;吴粒、郭薇,2007)。影响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本文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地区、行业及企业规模对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集聚度的影响,从而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探究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多样化的原因。
二、数据和分析思路
(一)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所属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和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组织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卷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1 024份,由于不少省市、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本文剔除样本不足10家的省市和行业。在本文研究的向董事会报告、向监事会报告、向总经理报告、向副总经理报告、合署办公这五种报告关系中,向监事会报告的企业很少,本文剔除这类企业。最后得到相关的问卷252份。由于分析的具体问题不同,这252份问卷也未能用于全部问题的统计分析。
(二)分析思路
本文主要分析地区、行业、规模对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具有怎样的影响。原本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统计学的回归分析法,看地区、行业、规模是否与某种报告关系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关系,但是根据252问卷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种因素和报告关系的显著相关关系并不存在。本文认为,影响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的因素较多,因素与因素之间关系复杂,每个因素都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地区、行业、规模对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的影响就不一定表现为统计上的显著相关关系,而可能表现为集聚关系。也就是说,只要某种报告关系在地区、行业、规模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性,就表明这种因素对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的影响作用存在,而积聚性程度的高低还表现这种因素对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影响作用的大小。
分析集聚性有多种工具,本文主要采用区位商和赫芬达指数这两种分析方法。区位商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它一般是指一个区域特定产业的产值(N1)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A1)的比重与全省或全国该特定产业产值(N0)占全省或全国工业总产值(A0)的比重之间的比值,即前一比重(区域)除以后一比重(全省或全国)的商(刘晓红、李国平,2006),其公式是:Q = (N1/A1) / (N0/A0)。
借助区位商的值可以来判断产业的集聚程度,一般来说,区位商达到1.25就表示产业相对集聚,达到1.5则表示中度集聚,而达到3则表示高度集聚(Miller et al, 2001;梁华锋,2010;轶名,2010)。本文借鉴区位商的概念,计算内部审计的某种报告关系在行业、地区、规模范围内的集聚程度,如果出现集聚,则表示行业、地区和规模对这种类型的报告关系在该行业、地区、规模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根据区位商的大小区分为不同的集聚程度。
赫芬达指数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指标,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吴学花、杨蕙馨,2004)。事实上,赫芬达指数与区位商异曲同工,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本文运用芬达指数的原理来度量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的集聚程度,将样本的赫芬达指数与均匀分布的赫芬达指数作比较。均匀分布的赫芬达指数是指每种份额在都相等的情况下的平方和,本文分析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只有四种,所以,均匀分布的赫芬达指数为Q = 4×(0.25)^2 = 0.25。只要某样本的赫芬达指数大于0.25,就表示出现了某种报告关系的集聚,相差越大,报告关系的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则没出现某种报告关系的集聚。
三、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基于区位商的集聚分析
(一)按地区计算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区位商(表1)
1.按照各地区内部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来看,内蒙古没有出现大于1.25的区位商,各报告关系整体水平同全国大体保持一致,表示在内蒙古地区没有出现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集聚;上海市董事会报告关系的区位商为1.7778,表现为中度集聚;北京市副总报告关系的区位商为1.2220,表现为适度集聚,合署办公报告关系的区位商为1.6626,也表现为中度集聚;辽宁省总经理报告关系的区位商为1.4824,表现为中度集聚;河北的董事会报告关系的区位商为1.2764,副总报告关系的区位商为1.2356,表现为中度集聚;浙江省董事会报告关系的区位商为1.3054,表现为适度集聚;广东的副总报告关系的区位商为1.5887,表现为中度集聚。所以,从地区锚定来说,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在各地区表现为适度和中度集聚。
2.从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来看,7个样本省中,董事会报告关系在上海、河北、浙江3个省市的区位商大于1.2;总经理报告关系仅有辽宁1个省的区位商大于1.2;副总报告关系在北京、河北、广东3个省市的区位商大于1.2;合署办公仅有北京的区位商大于1.2。表明在董事会报告关系以及副总报告关系中易出现集聚现象,而总经理关系以及合署办公中很少出现集聚现象。
(二)按行业来计算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区位商(表2)
1.按照各行业内部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来看,电力行业的副总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9383,表现为中度集聚;建筑行业的董事会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7065,表现为中度集聚;交通行业董事会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7065,表现为中度集聚,合署办公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6354,表现为中度集聚;金融行业董事会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7065,表现为中度集聚;能源行业的董事会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3652,合署办公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3083,均表现为适度集聚;商业副总报告关系的区位商为1.4537,表现为适度集聚;烟草行业总经理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5238,表现为中度集聚;冶金行业合署办公报告关系区位商为2.3363,表现为中度集聚;制造业(不含电力、能源和冶金,下同)董事会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5169,表现为适度集聚,合署办公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4537,表现为中度集聚。所以,从行业锚定来说,内部审计报告关系表现为适度和中度集聚。
2.从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来看,9个样本行业中,董事会报告关系在建筑、交通、金融、能源、制造业5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2;总经理报告关系仅仅在烟草1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2;副总报告关系在电力、商业、制造业3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2;合署办公在交通、能源、冶金、制造业4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2。表明在董事会报告关系中易出现集聚现象,合署办公和副总报告关系次之,总经理报告关系很少出现集聚现象。
(三)按规模来计算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区位商(表3)
1.按照各规模企业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来看,总资产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副总经理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29668,合署办公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1963,接近1.2,这两种报告关系存在适度集聚;总资产在50―100亿元的企业,副总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4184,表现为适度集聚;总资产在10―50亿元的企业,合署办公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4400,表现为适度集聚;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下的企业,董事会报告关系区位商为1.2060,有一定的集聚。所以,从规模锚定来说,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总体表现为适度和中度集聚。
2.从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来看,四种规模中,董事会报告关系仅在10亿元以下1种企业规模的区位商大于1.2;总经理报告关系在四种企业规模的区位商没有1个大于1.2;副总报告关系在100亿元以上、50―100亿元2种企业规模的区位商大于1.2;合署办公仅在10―50亿元1种企业规模的区位商大于1.2。表明在副总报告关系中易出现集聚现象,董事会报告关系和合署办公次之,总经理报告关系中很少出现集聚现象。
四、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基于赫芬达指数的集聚分析
本文分析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只有四种,如果四种报告关系均匀分布,则赫芬达指数为0.25,只要某样本的赫芬达指数大于0.25,就表示出现了某种报告关系的集聚,相关越大,报告关系的集聚程度越高。
(一)按地区计算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赫芬达指数(表4)
表4中数据显示,所有地区的赫芬达指数都大于0.25,这表明这些地区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都出现了向某些报告关系的集聚。但是地区与地区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辽宁省集聚程度最高,浙江省次之,河北最低。
(二)按行业计算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赫芬达指数(表5)
表5中数据显示,所有行业的赫芬达指数都大于0.25,这表明这些行业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都出现了向某些报告关系的集聚。但是行业与行业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烟草行业集聚程度最高;金融行业次之;制造业最底。
(三)按规模计算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赫芬达指数(表6)
表6中数据显示,不同规模企业的赫芬达指数都大于0.25,这表明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都出现了向某些报告关系的集聚。但是不同规模的企业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规模在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集聚程度最高,规模在10亿元―50亿元的企业次之,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最低。
五、结论
内部审计报告关系表现为多样化,本文采用了区位商和赫芬达指数两种方法分析内部审计报告是否存在集聚性。根据来自国有企业的252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使用区位商对内部审计报告关系进行集聚分析的结果是:一是从地区来说,内部审计报告关系表现为适度和中度集聚,在董事会报告关系以及副总报告关系中易出现集聚现象,而总经理关系以及合署办公中很少出现集聚现象;从行业来说,内部审计报告关系表现为适度和中度集聚,在董事会报告关系中易出现集聚现象,合署办公和副总报告关系次之,而总经理报告关系很少出现集聚现象。二是从规模来说,内部审计报告关系表现为适度和中度集聚,在副总报告关系中易出现集聚现象,董事会报告关系和合署办公次之,而总经理报告关系中很少出现集聚现象。
2.根据赫芬达指数进行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集聚分析的结果是:从地区来说,所有地区的赫芬达指数都大于0.25,表明这些地区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都出现了向某些报告关系的集聚,但是地区与地区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差异;从行业来说,所有行业的赫芬达指数都大于0.25,这表明这些行业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都出现了向某些报告关系的集聚,但是行业与行业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从企业规模来说,不同规模企业的赫芬达指数都大于0.25,这表明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都出现了向某些报告关系的集聚,但是不同规模的企业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
上述结果表明,地区、行业及规模三种因素对内部审计报告关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继勋.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11).
[2] 周恺,刘威.大陆与台湾内部审计制度的比较研究[J].审计研究,2004(2).
[3] 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1).
[4] 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市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1).
[5] 吴粒,郭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动机[J].财会月刊,2007(10).
[6] 时现,毛勇.08’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P23-29.
[7] 刘晓红,李国平.基于区位商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3).
[8] 梁华锋,澳门服务产业的集聚分析――区位商实证研究[EB/OL].http://省略.cn/a/ 20100410.htm.
[9] 轶名.区位商[EB/OL].http:// baike.省略/view/853711.htm.
[10]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招生规模和校区规模不断扩大,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出现办学行为不规范、建设资金滥用、教学设备不完善、干部违法违纪、高校发展定位不合理等问题。此外,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深层次的变革,高校逐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①。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②。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加快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为摸清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3月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主要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以及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以从中窥见高校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政府教育部门设置了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机构;有73.33%配备了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有60%的机关利用了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由此可看出政府部门在较大程度上对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全部的被调查者对未来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要程度均认为非常重要。通过与前面的数据比较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未来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情况
通过对高校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和审计部门分管领导的调查可以基本了解高校对内审的重视程度。首先,审计机构设置情况的调查结果为: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的占78%;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的占22%。其次,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情况是:书记占1%,校长占26%,副书记占51%,副校长占22%;审计机构直接由书记和校长领导的占27%,由副书记和副校长分管的占73%。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且有27%的审计机构直接受书记或校长领导,审计地位较高,保证了审计的客观、公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普遍重视。但是,有22%的高校审计机构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说明部分高校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职能认识不足。审计机构的分管人为书记、副书记等党委成员的占52%;为校长、副校长等行政领导的占48%。该数据表明了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级别的分管领导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开展工作时的权力支持。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情况
(一)审计人员的来源
总体上,审计部门人员来自高校招聘的占43%,财务部门调入占29%,其他部门调入占28%,没有临时聘用情况。说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高,互补性较强。高校毕业招聘的人员对审计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创新性较强,但缺乏工作经验;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调入的人员有工作经历,业务能力较强,但新审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审计人员来自高校招聘和其他部门调入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并且保证审计质量。
(二)审计人员数量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高校审计部门全职工作人员共有574人,均值为7人。与全部在校生均值28 697的比例为1∶4 099。具体来看,全职人员10~16人的占22%,5~9人的占51%,1~4人的占27%,比例最大的是5~9人。数据显示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审计人员不足、审计人员工作任务重的状况。审计人员的缺乏将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人员学历
高校全职的审计人员中本科毕业的占50%;硕士毕业的占37%;博士毕业的占5%;其他情况占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2%,反映出高校审计人员学历较高且结构比较合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素质比较高。
(四)审计人员技能
总体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含高级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5%;具有中级职称(含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8%;具有CIA资格的占7%。说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比较高,有利于审计业务的拓展和职能的转型。
(五)审计人员工作年限
整体上,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上、5~10年(含5年)、3~5年(含3年)、3年以内的人数比例均在25%左右,差别不大。5年及以上的占55%,说明多数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工作时间较长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容易受到固有工作思维和模式的限制,创新方面有待提高等。5年以内的占45%,说明新进审计人员占比较大。
四、高校审计工作保障情况
(一)审计方式的选择
调查显示,在审计方式使用方面,全部被调查学校使用了事后监督审计;使用了专项调查审计的比例为90%;使用了事中控制审计的占79%;使用了事前预防审计的占51%。在审计方式重要性方面,其重要性由强到弱排序为:事后监督性审计、事前预防性审计、事中控制性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无论是采用审计方式最多的还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学校都比较重视事后的监督性审计,虽然事前、事中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相对事后监督审计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仍不足。
(二)审计软件使用
68%的高校已经使用审计软件;16%的高校准备使用审计软件;15%的高校暂时没有使用计划;1%的认为没有必要使用。数据表明,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依然不足。审计信息化是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内部审计需要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拓展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三)审计经费
审计经费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审计质量的基本保障。被调查高校中,85%的高校审计经费可以保障审计工作需要,15%的高校存在审计经费不足问题。
(四)审计部门职权
调查结果显示,审计部门拥有的主要职权为建议权(98,77%)、资料索取权(97,53%)、调查取证权(83,95%)、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51.85%)、处理处罚权(12%)。资料索取和调查取证权是审计独立性和准确性的保证,数据结果表明了审计部门基本都获得了这 两项权利,但是,拥有调查取证权的比例不到84%,说明有部分院校审计部门调查取证权缺失。没有调查取证权,何谈审计工作的开展?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权可以提高审计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审计结果得到广泛关注,从而促进问题的整改,然而,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的比重仅为51.85%,说明高校审计信息尚未完全公开,应该进一步赋予审计部门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使信息更加公开透明。12%的处理处罚权不利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和整改措施的贯彻实施。
五、高校内部审计业务情况
(一)内部审计项目主要来源
审计项目主要来源比例最大的是学校下达,占68%;审计项目来源于本部门立项的占26%。学校下达和本部门立项之和为94%。说明审计部门主要满足了学校内部要求。审计项目来源于本部门立项的只占26%,也表明审计部门工作主动性不强,被动项目较多,主动服务意识较弱。
(二)审计部门的日常业务
总体来看,开展工作最多的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占90.77%;其次是工程造价审计,占72.31%;再次是基建工程跟踪审计与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占46.15%。说明外部法规要求的审计业务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学校内部自身需要的审计业务范围偏窄。
(三)审计部门开展的新业务
审计部门开展过“提供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服务”业务的占87.32%;开展过“风险评估和控制”业务的占26.76%;开展过“管理审计”业务的占71.83%;其他的占15.49%。按比重大小依次为提供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服务、管理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说明内审新业务在高校内审中逐渐受到重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主动转型,但开展的项目不多。
(四)审计业务外包情况
总体中有77.5%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外聘了社会中介机构或人员。在外聘过审计机构或人员的高校中,外包审计业务占全部审计工作的比重为5%~90%不等,平均约为40.65%,进一步证实高校内审机构人员不足,工作繁重,单独依靠内部人员无法完成规定的工作。调查问卷显示,审计业务外包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审计工作中。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复合型知识人才。因此,审计队伍应该由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专业结构较为单一,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建设工程方面的人才缺乏。
六、高校审计结果公布和利用情况
(一)审计结果公布
调查结果显示,有专属的审计网页且公布审计结果的占26%;有专属网页而不公布审计结果的占58%;无专属网页但通过其他网页公布审计结果的占6%:无专属网页且未通过网页公布审计结果的占10%。总体来看,只有32%的高校在网上公布了审计结果,68%的高校内审结果未予公布。内审部门未公布审计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独立性较弱且没有建立制度性的规定。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高校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效果。
(二)审计报告出具份数
审计报告出具份数为2份、3份、4份、4份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2%、24%、14%、50%。内审机构出具4份及以上审计报告(除本部门留底外)的比例约为64%,少于4份的占36%,数据说明审计报告使用部门较少。有三分之一多的高校出具的审计报告份数少于4份,存在审计结果利用不足的现象。
(三)审计报告使用部门
在使用了审计报告的部门中,被审计单位比例达97%;组织人事部比例为85%;纪检部门比例为67%;校务会比例为57%;其他相关部门比例为59%。审计报告首要使用部门调查结果为:校务会,占44%;被审计单位,占27%;组织人事部,占17%;纪检部门,占12%。审计报告使用部门主要集中在被审计单位、校务会、组织人事部和纪检部门,表明审计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审计结果对高校的管理、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七、高校内部审计未来发展
(一)高校内审未来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未来高校内审发展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治理结构,占33%;管理方式,占30%;民主监督机制,占26%;建设环境,占11%。高校治理结构、高校管理方式和高校的民主监督机制三个因素几乎各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高校治理结构被认为是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而高校的建设环境被认为对内审工作的影响不那么明显。
(二)主要应对措施
针对未来高校内审的影响因素,被调查者认为:第一,应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占61%;第二,加强理论研究交流,占15%;第三,拓展业务范围,占13%;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占8%;其他方面,占3%。有过半数的高校内审部门认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是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首要武器,反映了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八、高校内部审计服务宗旨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论”,高校内审未来应树立服务理念,建设“服务导向型审计”。关于内审服务宗旨,调查结果为:为学校发展服务,占88.89%;为学校管理助力,占61.73%;为学校规范尽责,占62.90%;其他方面,占2.47%。说明高校内部审计过去主要是为学校规范尽责,未来应该拓展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和为学校管理助力。笔者认为,未来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宗旨是:为发展服务,为管理助力,为规范尽责。
注释: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大数据;增值性
我国会计信息化已有较长的历史,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会计信息化发展必然带来审计信息化的同步发展问题。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应用实践层面,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都难以赶上会计信息化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砹俸腿社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加深,审计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企业会计信息化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也在2015年8月8日了《2015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信息化程度较高,在经过多年的历程后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相比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信息化发展如何,关系到企业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状况又如何?目前还鲜有关于此方面的文献,更别说是对某个具体省份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状况的了解了。为此,本文准备专门对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严谨务实的调查研究,以便了解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对大数据的认知状况、对当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期望调查结果能够为审计厅(局)及其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推进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引,同时也为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思考如何应对大数据的挑战,从而更好的转变观念,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增值服务职能提供一定参考。
一、大数据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问卷设计与资料收集
我们按照“大数据-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免疫力提升-实际困难”这一思路展开,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分成了四个部分:前三部分为选择,最后一部分是开放式的论述(如表1所示),然后通过对问卷结果分析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状况。
此次问卷调查借助安徽省内部审计培训等多种渠道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68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率为83.5%。调查人员主要涉及一线审计人员、高级审计人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企业其他相关人员,被调查企业涉及安徽省内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覆盖面较广,资产规模不等。
二、安徽省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对大数据的认知程度分析
(一)内部审计人员对大数据及其特征的认知程度
目前安徽省内部审计人员对大数据及其特征的认知,还是处在初步认识的状态。大部分人员听过但是不了解大数据(66%),而关于大数据的概念以及特征,笔者认为,题目给出的选项皆能体现大数据的特点。从表2能够看出参与者在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描述更确切,让人感觉更像是正确的答案。
(二)大数据对内部审计影响程度的认知状况分析
不同年龄对于大数据影响的认识有一定的区别。从表3能够看出20-30岁之间的参与者对于大数据影响认知相对来说较高。而表4则凸显出审计部门的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认为影响生活及工作的部门规模呈现分散趋势,即相对较小或者较大的部门认为大数据对生活工作的影响程度较大。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悄悄促进着人们理念的转变。从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渗透,继而影响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方面。而作为审计相关人员,在认识到大数据对生活的影响之后,更应该有意识的将大数据引入审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体现审计对企业增值性的服务价值。
三、安徽省内部审计及其信息化建设状况的统计与分析
(一)安徽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状况统计分析
被调查企业中设有内部审计机构的比例为76%。其中45%的被调查企业从事专职审计工作人员为1-3人,拥有3-5名专职人员的企业占到24%,拥有5-10名专职人员的企业最少仅仅为13%,而拥有10人以上的审计专职人员的企业仅仅占到了18%。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企业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专职人员小于3人,说明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重视,提升人才的专业性知识以及优化知识结构。
(二)安徽省内部审计经费投入与资金支持状况分析
用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在一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到45%,而57%的企业在年度预算中根本没有审计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安排。省内企业审计信息化程度还是处在初级阶段,经费投入以及资金支持都较少。无论资金投入数量还是专项资金预算都有向两头倾向。能够得知,省内企业在这两个方面呈现两极化趋势,即大企业更重视审计信息化而小企业更不重视。(见表5)
(三)安徽省内部审计软件存储于技术安全状况分析
安徽省企业在审计工作中用于审计信息维护使用的存储设备主要是:硬盘(移动硬盘)和U盘(36%和37%)。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采用的信息安全技术都是:加密存储和防火墙或CA认证(42%和33%)。对于信息安全方面,大部分企业在工作上使用的还只是比较日常生活的工具。而云盘(2%)等高端存储工具以及网闸(3%)、入侵检测(2%)等信息安全技术,使用者都少之又少。
四、内部审计信息化与安徽省内部审计免疫力提升路径分析
关于安徽省如何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以及内部审计免疫力方面,46%的参与者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为了解,其次为事项审计理论(25%)、内审云和云审计(15%)以及内部审计免疫力(14%)。从表6可以了解到对于 40岁以上的员工更了解内审云或云审计,而30-40岁之间的员工则更为了解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以及内部审计免疫力这两个概念。
66%的参与者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对审计免疫力提升,表现在“基于大数据视角,以事项审计理论为基础,重新审视内部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和审计技术方法等,增强免疫力”。安徽省内的绝大部分企业管理和审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关理论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基于大数据视角”就是相关人员对于审计信息化观念转变的一个体现。这也为安徽省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免疫力、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价值增值”等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力物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想要借助信息技术发展提升内部审计免疫力,应当从观念入手,逐步改善人们的审计观念。健全法律法规,形成比较良好法律体系。再去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在逐步形成的宏观发展框架之下,每个企业都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提升免疫力的路径。
五、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调研所获得的启示
通过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羁龅牡餮校了解到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尚且未发育成熟,信息化建设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成果,相关人员在企业处于大数据时代下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及理念正在逐步转变,得到如下启示:
(一)企业应当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人员对大数据的认知程度,加速对信息化认知和理念的转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合理对待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
(二)审计信息化发展和企业科技程度和资金投入密切相关,应改善企业已有信息化管理系统。一切从实际出发,让信息化系统更符合企业自身经营要求,增加审计独立性,提升信息技术安全性,量身打造适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完善计算机、审计、数据挖掘等专业知识结构,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提升人才利用效率,真正做到“人”“机”结合,做到“1+1>2”的效果。
(四)宏观角度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分不开的。经过会计信息化多年的发展证实,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行业法律法规作为准绳,想要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规范引导,通过制度保障为审计信息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有法可依。
本次调查结果将会为安徽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和法律法规提供理论支持,相信在有关政府和部门的领导下,内部审计信息化一定会蓬勃发展,逐渐跟上会计信息化的步伐,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好的拓展审计职能,发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更快提升企业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
[2]李俊.大数据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与审计启示[J].审计研究,2013(7).
[3]张佳琦.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
[4]时现.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
[5]毕秀玲.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设计――基于问卷调查分析[N].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3):96-103.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财务报告质量; 内部审计水平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3-0110-07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会计舞弊事件的频发,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职责范围也从事后的监督延伸到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控制,以期能够为财务报告质量保驾护航。2002年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更是直接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进一步增强了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的作用和地位。Balley(2006)认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在于对企业整体的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和控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IIA)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一方面能够加强对公司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另一方面能够使公司的经营合法合规。此外,一些国家的改革方案和报告也提升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如澳大利亚政府的《政府公司法经济改革方案》(The Government’s Corporate Law Economic Reform Program,CLERP)、法国的伯顿报告、英国的Smith报告和Higgs报告。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确认,能够缓解“内部人”控制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同时,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从而进一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
到目前为止,关注内部审计对公司财务报告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这可能是由于与内部审计相关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导致相关数据难以获取,从而很难对内部审计水平进行量化。现有少数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中,一些学者尝试从内部审计师的职业认证、每年接受的培训时间、内部审计师从事财务工作的时间以及花在财务报表审计上的时间等方面来量化内部审计,但由于这些数据无从得知或者难以量化,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不高。对于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报告质量。王守海等(2010)、Davidson(2005)、Prawitt el al.(2009)和彭桃英(2013)等学者都得出了内部审计水平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表明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报告质量。但限于数据取得的问题,学者们一般仅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审部门规模以及审计师的胜任能力等因素入手,而忽略了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水平的影响,结论难免有失偏颇,值得商榷。此外,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并不能充分代表内部审计水平(Prawitt el al.,2008)。鉴于此,本文吸取前人研究的经验,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选取2010―2012年底深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模式、是否为前10大事务所①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缺陷作为内部审计水平的替代变量,更全面、更准确地论证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Treadway(1987),Skousen、Glover和Prawitt(2005)通过分析现有的文献得出,内部审计与其他三大公司治理主体一起对公司的监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但囿于数据获取难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实证检验。Wallace和Kreutzfeldt(1991)的研究表明,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比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规模更大,盈利能力更强,会计差错更少,同时会计政策的稳定性得到增强。Davidson(2005)通过对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发现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不能显著降低盈余管理程度。Prawitt等(2008)则采用内部审计师的职业认证、每年接受的培训时间、内部审计师从事财务工作的时间以及花在财务报表审计上的时间等指标来度量内部审计水平,发现内部审计水平越高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国内学者对内部审计相关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内部审计一直是国内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程新生、张宜(2005)对内部审计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但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与公司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蔡春(2009)通过对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内部审计水平能够有效降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显著负相关。王守海、郑伟和张彦国(2010)通过利用相关的变量来衡量内部审计水平,发现内部审计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操控性应计利润,说明内部审计水平对财务报告质量有正向的影响。
虽然我国对内部审计水平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有研究将内部审计水平度量的重点放在内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部门本身,而没有综合考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其他“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不能全面反映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变更了内部审计水平的度量,重新审视内部审计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以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基于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合理提出如下假设:
、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如何加强对各种风险管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
是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稽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人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在这里谈谈开展非现场稽核工作的浅显见解。
一、开展非现场稽核的重要性
(一)非现场稽核是审计稽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现场稽核,是指按照稽核检查的操作程序,由稽核部门对被稽核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料
和相关材料,在不到现场的情况下进行稽核监督的一种方式。目前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农村信用社对非现场稽核认识不到位、开展不到位。存在
重现场稽核、轻非现场分析,重内部制度执行力稽核、轻宏观环境的分析和评估,稽核检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做到现场与非现场稽核的有
机结合。扩大稽核覆盖范围,加大稽核信息反馈,及时发现被稽核单位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和损失,真
正发挥稽核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已刻不容缓。
(二)非现场稽核注重风险分析、评估,是更高层次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方法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风险
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它要求审计人员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近两年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得到了空前发展,管理、经营手段得到了提高,逐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服务领域和范围从以
前的“三农”,逐步拓展为中小企业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依靠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用传统
的稽核手段现场查账,查制度的执行力,已经无法为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起保驾护航作用。
(三)非现场稽核可以降低稽核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非现场稽核主要是依据被稽核单位提供的报表、数据资料、业务经营分析和总结等,
或是通过报表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接口,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开展经营合规性稽核和经营风险性稽核。如通过非现场报表稽核,可以了
解流动性风险、资产负债、贷款规模、贷款结构、贷款投向和经营效益等情况;通过报表管理系统,可以了解贷款授权授信制度执行,是否存在
超权限、垒大户、借新还旧等违规情况和异常情况;不仅为现场稽核提供相关数据,提高稽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随时进行监督,了解
经营情况,具有灵活性、方便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二、做好非现场稽核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非现场稽核制度。按照制度先行的原则,把非现场稽核制度化,对现有稽核制度进行重新梳理规范和完善。一是在稽核部门设立
非现场稽核岗位或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遵守计算机管理及保密规定,防止相关数据、资料外泄、失密。二是制订非现场稽核的内容、范
围、方法和操作程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监测和了解经营的合规性、风险性,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和异常现象,形
成稽核报告,提出稽核建议。三是制订非现场稽核工作计划,根据网点数、业务量和风险状况,制订非现场稽核频度和范围。
(二)加强非现场稽核人员的培养。非现场稽核人员必须具备从事非现场稽核工作的专业胜任能力,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内控制度,掌握与
稽核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文字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应加强非现场稽核人员的培养,提高非现场
稽核工作的有效性。
(三)提供非现场稽核条件。一是提供非现场稽核所需的办公设备和条件,授予稽核部门资料收集、系统访问、信息查询、数据监测等权限
,并配置专门的数据接口和用于非现场稽核的业务终端及相关设施;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规定总部相关部门应为非现场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稽核部门有权向各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收集有关数据信息资料。
(一)历史争论--作用相斥
随着人们对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是否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作为难题之一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历史上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出具是否会降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可靠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财务领域的学术研究逐渐表明,年度财务报告仅仅是债务和权益投资的部分决策因素,而对季度会计信息、内部控制、预测等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明显。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对注册会计师进入这些领域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使用问卷表来调查公众对此的态度。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53年出版的《注册会计师手册》中指出一个新建议: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意见中,应包括一个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意见。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指出:对内部控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评价容易引起误解。到60年代,《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内部控制的报告》把在审计报告中是否需要说明内部控制的权利交给了管理当局。这使得如何表达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意见成为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1980年,《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取代了《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指出:为了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必须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审查既可独立进行,也可以结合财务报表审计进行。可见,《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采取了折中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实际中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二者关系认识上的转变。
在长期争论的基础上,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认识于80年代末出现了明显的改变。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第60号--审计师对关注到的内部控制结构相关事项的传达》被颁布,该公告要求注册会计师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中存在的重大不足与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利用法(FDICIA),这一法律规定:所有资产大于2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管理当局必须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有效性进行声明。该法同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报告进行验证。2199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鉴证业务准则第2号--财务报告外的内部控制报告》及《鉴证业务准则第3号--符合性鉴证》,对企业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评价并表示意见提供指导。至此,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以职业规范对内部控制评价及出具报告的认可而告一段落。实践的发展告诉我们,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是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独立审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确选择。
(二)关系重新定位
虽然对于内部控制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已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否影响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审计报告的可靠性?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位?笔者试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计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这里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管理当局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财务信息的手段。一般地,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注册会计师以第三者身份,对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检查,并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作出独立鉴证,以增加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被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声明书发表评价意见的书面文件。内部控制声明书是企业管理当局对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所作的认定。按最新理念,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企业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声明书中的认定进行鉴证,并发表评价意见,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此信息的需求。
从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审计报告仅仅是对企业年度财务信息的鉴证,范围较小,时效也较短;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则是对"……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的鉴证,范围广,时效也较长。正因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过程的鉴证,审计报告是对结果的鉴证,所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会对注册会计师的报表审计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表面上的意见类型的一一对应,即不能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无保留意见,则审计报告也应该是无保留意见。由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某个时期的全过程的鉴证,而审计报告是当年度财务信息发表意见,故财务报表所示财务信息的合法、公允及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贯并不表示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一定是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同理,企业内部控制在完整性、合理性或有效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也不等于企业当年财务报表一定不可信。内部控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一种基础性的影响,是一种过程性的影响。
审计报告侧重于向信息使用者传递被审计企业当年度或短期的信息,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映出来的信息则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审计报告所提供信息不足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及有效性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约翰·J·威林翰卡罗·A·沙勒著刘明辉胡英坤主译.《审计概念与方法--现行理论与实务指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香港会计师公会.《高级审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超越企管出版研发组.《内部控制制度作业要点及实务--公开发行公司自我评估规范》.超越企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局局版.1999
4.文硕.《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第二版
5.王光远等编著.《会计大典第十卷--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阎金锷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报告披露 决策有用性
一、引言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遏制企业财务报告错误和舞弊行为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的内在机制。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特定基准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同时对审计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相关披露。因此,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在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也为股权投资者提供了企业经营目标与风险、经营的效率与效益以及经营的合规性等方面的增量信息,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应该有助于股权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起到遏制投机、规范资本市场的作用。2010年4月26日,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了《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施该指引,并要求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境内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后对资本市场产生了什么影响,引起了关注。本文以2011年至2012年披露的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是否引起股权投资者的关注,并引起相应的市场反应?”“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否会显著地影响股权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揭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股权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Raghunandan和Rama(1994)通过对1993年财富100强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研究,统计出其中有80家披露了内部控制报告,虽然没有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相关评价,但内容涉及企业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系统等信息。Fekrat等(1999)研究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决策之间的关系,得出披露内部控制的企业有助于投资者做出相关决策的结论。David M.wills(2000)研究指出,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可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传递公司内部控制良好的信号。
(二)国内文献 陈关亭和张少华(2003)运用问卷调查法,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公司来说,有助于保证其经营效率与效果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应该被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所重视,因此,强制要求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非常有必要的。张先治、张晓东(2004)从需求方面考察了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问题,他们利用了249份被认为是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后,得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是重要且有用的相关信息,因此投资者对其需求很大,并且投资者对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需求呈现出层次性。于忠泊等(2009)以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自愿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公司的报告有效性,并得出自愿进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公司与未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公司相比,事件期内市场反应是不同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股权投资者做出的理性投资决策,体现在公司的实际股价趋近于公司的正常股价,所以股票的日超额收益AR波动会更平缓,累计异常收益CAR的均值会更趋近于零。当企业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时,股权投资者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来了解和评价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从而其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决策就更接近公司的实际经营水平,使得企业股票的实际收益率向正常收益率靠拢,股票的累积异常收益率的均值趋近于零,因此会削弱市场反映的显著性;相反,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与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相比,股权投资者可利用的信息相对较少,且对企业披露的其他信息的信任也少了一项保障。因此,与前一种情况相比,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会更加偏离正常收益率,累计异常收益率的均值显著异于零,市场反应显著。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年和2012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4727家为初始样本,横向配对组的样本筛选过程如下:先剔除如下样本:同一天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年报和一季度报的公司以及年报和一季度报披露时间未超过10个交易日的公司;事件日前后的10天内,有重大事项发生的公司; ST、SST和*ST的公司;股价和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2011年和2012年新上市的公司;财务报告审计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股利分配不同(不满足都分配股利或都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最后进行配对分析时,还需要将样本数据进行分组,通过对配对组公司相关指标的比较,说明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为了考察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否引起股权投资者的关注,形成相应的市场反应,首先进行横向配对1组的设置,见表(2)。为了验证H1a和H1b两个子假设,需要结合每股收益变化率的符号,对上述分组情况进行进一步分组,得到横向配对2组,见表(3)。在相同的交易所和行业类型,选取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性等指标相同或相近的公司作为配对公司,共获得样本586家,如表(4)所示。样本数据处理的目的如下:(1)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披露也可能会引起一定的市场反应,为了说明事件期内的反应是由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而非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披露所引起的,需要设置未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而只披露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公司作为对照组。一季度财务报表的披露也会影响投资者决策,因此需将同时披露一季度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的公司剔除。(2)在选择公司时,需要剔除那些在事件日前后10天内有重大事项发生的公司,这里的重大事项包括资产并购、重组、更改年报等。之所以选择事件日前后10天而不是事件日前后5天,是为了更好地消除重要事件对股票异常收益率的影响。(3)在进行配对组公司的选择时,由于是不同公司间的横向对比,因此需要控制交易所类型、行业、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公司是否进行分红、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性等相关因素,这样可以使配对组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
事件研究的配对分析中横向对比组的关于企业在2011年和2012年是否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披露日期、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日期等信息通过查询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和深证证券交易所网站中公布的上市公司公告中获得。股票的时间窗口内的每日收盘价、行业指数收益率等指标通过CSMAR数据库获得。股票的异常收益率与累计异常收益率等指标通过手工计算获得。
(四)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SPSS 13.0软件和Excel 2007软件对披露与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配对公司样本组的日平均异常收益率指标AAR的折线图进行比较分析,AAR的波动幅度越大,说明市场反应越大;同时对配对公司样本组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指标CAR进行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通过比较配对公司样本组在报告披露的短时期内其市场反应显著性的不同,用以验证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否引起了股权投资者的关注,影响其理性投资。具体检验值见表(5)。如果检验后的概率在显著性水平之内,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平均异常收益率和累计异常收益率波动显著异于0;相反,认为平均异常收益率和累计异常收益率波动不显著。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统计2011年和2012年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的数量时,样本为所有A股、A+H股及A+B股上市公司,不考虑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及是否属于ST公司等。2011年和2012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情况统计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2010年《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后,我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数量逐渐增多,比例在逐年上升,到2012年总体披露比例已达到44.17%。这说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越来越得到上市公司的普遍认可,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近两年的披露比例来看,本文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二)C组和Y组检验结果及分析 查看事件期窗口内C组和Y组的日异常收益率(ARR)的波动情况,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与披露了内部控制报告的企业相比,其平均日异常收益率显著波动的时间更长,幅度更大。具体而言,在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的前两天到披露后的两天,AAR有明显的波动;而披露了内部控制报告的企业,在报告披露的前一天到披露后的两天,AAR有显著的变化,同时披露后比披露前AAR的波动更平缓。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的短时间窗内,会引起股权投资者关注,影响其做出适当的相关决策,从而使得AAR波动更平缓,削弱了市场反应的显著性。
(三)细分的C组与Y组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H1a和H1b的假设,在区分ΔEPS的符号后,事件期窗口内+C组、+Y组、-C组和-Y组的日平均异常收益率AAR的波动情况结果见图(2)和图(3),对累计异常收益率CAR进行单样本T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8)和表(9)。从上面的折线图及T检验表可以看出:在事件期(-5,5)时间窗内,+C组与+Y组的CAR均值均为正,但+C组在10%水平下显著,而+Y组的在1%水平下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使得股权投资者更加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了适当的投资决策,削弱了股票的异常收益,因此CAR的均值趋近于零,市场反应的显著性减弱。这也很好地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H1a。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C组与未披露的-Y组相比,考察期内 CAR均值均不显著异于0,但CAR的值在多个时间窗内为负。这一部分验证了前面的假设1b。
结合图(2)和表(8),可以看出,当每股收益变化率为正时,CAR具有正反应,且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CAR反应更显著。验证了假设1a的结论。结合图(3)和表(9),可以看出,当每股收益以变化率为负时,CAR具有负反应,且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其CAR反应相对更显著。验证了H1b的结论。表(10)为CAAR的配对检验结果,其反映的是CAAR每一时间段的变动趋势,三组的均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异于0。对假设1、假设1a和假设1b提出的内容均起到了进一步的验证作用。配对T检验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披露组与为披露组的市场反应是具有显著的差异的。
五、结论
事件研究进行配对分析时本文得出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具有更显著的市场反应,即CAR的均值显著异于零这一实证结果,在区分了每股收益增长率的符号后,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率符号与每股收益增长率符号相同,并且仍然是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比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市场反应更显著。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引起了股权投资者的关注并显著影响着股权投资者的决策,使其投资更加趋于理性,具有决策有用性。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在于:配对分析中的样本数据更具有可比性;运用多个不同时间窗内的CAR作为被解释变量,便于从一个动态的过程更详细的考察相关问题。同时本文还存在如下不足:选择的样本数据时间较短,因此以后可适当延长考察时间;仅将是否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为自变量,以后可增加关注内控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及报告的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审计研究》2003年第6期。
[2]张先治、张晓东:《基于投资者需求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4年第12期。
[3]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
[4]Raghunandan and D.V.Rama.Management reports after COSO.Intermal Auditor.1994.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做好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浪费,规范企业行为,确保企业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然而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的,本文主要从体系规范和执行标准这两个方面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效率。
1.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计划,不仅能够将审计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使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审计风险得以降低,而且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计划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1)审计计划缺乏宏观性。审计计划主要是反映宏观控制,而现实中的审计计划体系不够完善,在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审计目标、审计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不够高;(2)审计计划缺乏协调性。在实施审计计划时,需要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这样才能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审计计划,而目前企业在实施审计计划时缺乏二者的相互沟通,最终导致不能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3)审计计划制度不科学。没有将制定审计计划制度重视起来,在制定计划时较为草率,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
1.2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审计记录和审计证据经过系统整理,按照审查的每一个问题所归纳编写的专项问题说明书。目前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重点不突出。由于取证工作不完备、不严格,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反映不出问题的症结和实质。(2)内容不完整。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查账技巧、审计方法及对被审计对象情况的了解等因素影响了审计工作底稿后面记载事项的规范性、完整性。(3)填制不规范。只有事实没有结论或只有事实结论却没有审计人员的意见,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复核人未签名或没有填制日期,由于填制的不规范使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的结论。
1.3审计报告的撰写
审计报告是管理层进行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审计报告要求必须要真实、正确,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现状,客观公正做出审计评价。但是目前的审计报告并没有完全达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审计报告并没有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情况,隐瞒了一些事实,对于审计中反映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确定,审计对象的经营活动和管理状况根本无法完全反映出来。(2)审计报告格式不规范。
1.4审计结果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将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现实中能够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的企业少之又少,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讲都没有将审计成果资料充分利用起来,不能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挖掘。审计机构一旦提交了审计报告后就认为工作已经结束,根本没有将审计结论的作用发挥出来,降低了审计监督的效力。
2.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建立规范体系
首先,加强内部审计法律规范。这是国家权力机构对内部审计行为提出的强制性要求,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认真遵循的行为标准。如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人的职责、权限,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等。其次,加强内部审计技术规范。这是对审计行为提出的技术性要求,是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的技术标准,包含企业内部审计行为应当遵循的技术性要求和具体内容等。再次,加强内部审计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工作责任感规定以及审计行为规定。工作责任感规定是要求并引导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热爱和尊重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以从事这一职业为荣,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内部审计工作。
2.2严格执行质量标准
首先,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审计计划质量标准。(1)明确编制计划目的,认真落实年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并明确本次审计要达到的具体目的。(2)计划的内容要完整,主要包括审计依据、目的、要求、审计方式、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审计程序、人员分工等。其次,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标准。其质量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三项:(1)内容完整。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查实的问题或情况的事实记录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和附件等。(2)重点突出。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很多,性质、大小等重要性程度却不尽相同,是否全部写入工作底稿,应当视审计目的与要求而定。(3)责任明确。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所列示的内容负责,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对其进行审核把关。再次,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标准。其质量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项:(1)事实清楚。审计报告中揭示的问题必须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切忌主观推理。(2)重点突出。审计报告所披露的问题应当体现重要性原则,不能泛泛而谈和追求面面俱到。(3)定性准确。每一条结论都要有明确、充分的依据,并将其列示于审计报告。
3.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这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洪艳,刘静.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10, (08) .
[2] 高乔.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0, (35) .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regulating internal audit procedures is described. The necessary standardization and standardized conditions to achieve and regulate the internal audit program's content are analyzed.
关键词:内部审计程序;意义;必要条件;内容
Key words: internal audit procedures;significance;necessary condition;content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008-01
1规范内部审计程序的重要意义
规范内部审计程序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客观要求。审计程序是确定审计方法的前提,只有设计出科学、合理、规范、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程序,才能高效地实施审计,才能将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要求落实到审计工作各阶段、各环节和各步骤的内容。第二,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减少内部审计资源消耗的有效途径。只有严格而又灵活的内部审计程序,才能将内部审计理论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第三,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是树立内部审计职业形象的要求。通过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达到维护内部审计职业信誉、树立内部审计职业形象的目的。
2实现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要条件
2.1 潜心研究和借鉴《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年2月10日,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了审计署6号令,要求自2004年4月1日起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从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的取得、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撰写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全过程的审计质量控制。
2.2 制定出适合中国石油行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程序中国石油集团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也不同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国石油集团必须制定出适合中国石油行业特点的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和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地规范中国石油集团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实现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达到审计质量水平的提高和飞跃。
2.3 持续改进,逐步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在不断变化,规范的内部审计程序应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够与时俱进,才能够不断改进,才能够不断提升审计水平,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服务与监督并重的职能,才能够促进中国石油企业实现更高的价值。
3规范内部审计程序的内容
3.1 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和年度审计目标,结合企业内部审计资源,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年度内将要开展审计项目的类型、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和审计覆盖面等,并测算出年度审计任务预计发生的审计费用。经审批后严格进行实施。实施过程中定期分析计划执行情况,找出计划变化的原因,并及时调整计划。
3.2 审前准备阶段①制定审计方案。②规定审前调查程序。③制定作业计划。④规定审计组进驻前准备事项。
3.3 审计实施阶段①规范审计组进点会议和退出会议工作程序。审计程序中应规定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召开进点会议和退出会议工作程序,规定递交给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提供审计资料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承诺书》;规定审计组成员的统一服装要求;规定审计组退出会议要简要总结审计组的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宣读交换意见稿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等程序。②规范审计方法。为了提审计效率,应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审计目标规定具体的审计方法和步骤。如:规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由审计组长和主审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领导班子进行谈话的内容和谈话提纲;规定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审计程序,以便使每一位内部审计人员对照会计科目的审计程序即可知审计方法;规定审计抽审所属单位数量的比例和抽审资金量的比例等。③规范审计工作日记的撰写要求。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在每天结束之前记录审计日记,并规定审计日记应该记录的内容和记录时间要求。④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规定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要求,除了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字体、排版外,还应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各要素的具体要求,目标是可以直接粘贴到审计报告中加以应用。⑤规定审计组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内部审计机构管理部门为了及时掌握审计组的工作动态和审计人员的身体状况情况,规定审计组定期进行汇报和总结审计组工作开展情况,规定汇报撰写提纲和汇报内容撰写要求等。
3.4 审计报告阶段①规范审计报告的格式及撰写。内部审计机构应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审计报告统一的格式,包括对字体、字号、排版、标点符号等进行规范;规定每种类型的审计报告撰写提纲和撰写要求,规范使用报告语言等。②规范审理程序。内部审计机构,应制定出对审计项目的审理程序,规定审计组离开审计现场后的规定时间内将审计资料移交给审理人员,由审理人员检查审计资料是否齐全、是否规范,检查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否符合规定、查证事实是否透彻、审计判断是否准确、判断依据是否合理,检查交换意见稿的审计报告格式是否规范、报告语言是否精炼、条理是否清晰、审计意见是否正确和审计意见是否具有操作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