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好的文章片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同学们对小动物的外形描写使小动物的面貌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在它们的习性方面你们也观察得很仔细!(板书:习性)
2.出示:请同学们读以下两个片段
片段四:乖乖吃东西的时候非常有趣。一天,我拿了一块肉,它看见了,围着我直转。我把肉向上一抛,它就纵身一跃,张开嘴巴一咬就准,然后它用前脚把肉按住,用牙一点一点地撕,吃得津津有味,那块肉不一会儿就下了肚。吃完后,它还用舌头舔舔嘴巴,仿佛在回味刚才的美餐。
――《可爱的小狗“乖乖”》
片段五:小金鱼也很活泼。它们时常在水中玩“捉迷藏”:有的钻进草丛中不见了踪影;有的从石头缝中探出了小脑袋;有的一边追逐同伴,一边吐出一串水泡……
――《可爱的小金鱼》
请同学们标出好词好句并点评。
3.以上片段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你们能帮他改一改吗?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4.你能帮他们改一改描写习性的片段吗?(出示:两个动作片段)
片段六:小黑狗吃东西的时候很有趣。我每次喂它吃东西的时候,它汪汪直叫好像在说:“小主人,快给我吃吧!”然后我就给它吃了,它吃东西的时候先这闻闻那闻闻,然后再将前爪扑在上面,高兴地吃起来,还发出“当当”的声音。
――《小黑狗》
片段七:小白兔吃东西非常安静。每天我只要把胡萝卜和青菜放在它的嘴边,它就会把食物叼到一边,独自享受“美餐”,连理都不理我。
――《小白兔》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描写动物时抓住了动作描写,如果用上有序的连接词,动作描写就更连贯、更有条理了。小动物吃饱以后是怎么样的?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一说吧。
5.很多同学的作文都存在这个问题――没有围绕中心句写具体,下面我们就一起挑战它。
[设计意图]切入学生的片段,以阅读文本的体验为资源,对比找出自己在写作小动物习性方面共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习作修改的目标。围绕重点词句写具体一段话是本节课要突破的关键所在。
五、寻找方法,学习修改
(一)巧妙对比,凝练写法
1.抓住小动物吃东西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描写,能够突出小动物吃东西的特点,将细节捕捉到位。(板书:动作描写)
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将小动物的动作有序地展开,使文章内容层次清楚。(板书:层次清楚)
2.圆溜溜的眼睛会说话呢!请展开自己的想象。如我们学过的《小虾》课文中小虾吃饱后的三种状态。(板书:丰富想象)
同学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将小动物的活动写得活灵活现。(板书:生动具体)
3.捕捉每一个动作细节,运用“钻进”“探出”“窜上窜下”这些丰富的动词及不重复的细致描写,再现小动物的活动情景。(板书:多种角度)
师:你们笔下的小动物这么可爱,这么活泼,这么有趣,源于你们对小动物的细致观察,和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板书:真情实感)
(二)观看视频,引导修改
1.播放视频一:小兔子吃东西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和同桌说一说:小兔子吃东西的过程是怎样的?
教师相机指导:请同学们抓住动作词“闻”“咬”“吃”“嚼”“低下”“找”“张开”“叼”,用上连接词说一说吧。(生口头修改)
2.播放视频二:小兔子吃饱后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兔子吃饱后会做些什么?(生说略)
(三)习得方法,现场修改
1.总结板书:运用动作描写、带上丰富想象,并从多种角度感知,就能把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描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2.同学们,快拿起自己手中的笔,用上这些方法,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3.同伴互评
4.看大家笑眯眯的神情,一定收获不少。文章不厌百回改,不仅要自己改,还要请别人帮忙改,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
[设计意图]总结赏评环节中积累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修改实践中。在学生修改意见出现饱和时,教师出示片段背后的视频资料,辅助修改文段,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和写作思路。在共同修改后,放手让学生自改、互评,将学习所得付诸实践,得以运用。
六、共赏美文,分享交流
1.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们修改的精彩片段吧。
教师选取学生的修改片段进行即时展示,师生相机点评。
2.同学们,将你的文章中的那些好词好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鼓励更多的学生介绍自己最得意的段落、句子等,并分享精彩的地方。学生尤其喜欢把自己的优点和智慧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享受成功的喜悦。
七、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彩!课后你可以把文章拿给你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小伙伴们看一看,读给他们听一听,听取他们的修改意见,把文章改得更漂亮!
2.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文给更多的读者看一看,听一听他们的修改意见,并将修改好的习作装订成册,设计精美的封面,做成一本作文集。
①秋天的树叶盛载着雨珠,它好像在默默地等待我们小学毕业的那天来临。一旦毕业,教室里那读书的身影中就不再有我。看着眼前被雨水打湿的这棵银杏树,我的眼睛湿润了。
②他的眼睛湿润了,心灵更是为之深深震撼:自己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但能不能像小榕树一样坚强,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呢?
③“我头上有几根白发啊?”爸爸突然问了一句。“1、2、3……”我数着数着就停下了,因为岁月的痕迹在爸爸头上非常明显。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
第一个片段里,小学毕业不应是在夏天吗,为什么会出现秋天的落叶?需要这么早就开始等毕业吗?
作者没能把“落叶”和“毕业”自然地联系起来,突然湿润的眼睛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感动过于牵强,抒情过于生硬,无法引起读者共鸣。我觉得,可以把“秋叶的四散飘零”与“毕业生的各奔东西”联系起来。
第二个片段里,他生活在恶劣环境中怎么了?既然对小榕树心生敬佩,他理应变得更坚强、更乐观,有什么好哭的呢?难道他是天上掉下来的那个“林妹妹”?
借物抒情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技法,但用什么恶劣环境下的小树、小草来表现人物的坚强……这套路早就已经被用滥了,根本不能真实地表现出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树坚强”是套路,“发如雪”又何尝不是呢?第三个片段里,作者看到爸爸头上的白头发,眼眶就湿润了,太做作。岁月在爸爸头上留下痕迹,是正常现象,突如其来的煽情显得用力过猛。
爸爸明知道自己白发多还问孩子“有几根”,仿佛是刻意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衰老,一般来说,父亲不会这么做吧?拿我爸来说,有次他大病初愈,身体还很虚弱,但仍硬巫潘臀依囱校,还帮我把被子扛到宿舍楼上。看着他说自己“没事”的样子,我才体会到父爱的隐忍和伟大。
“岁月的痕迹”为什么就不能留在其他事物上呢?比如一副眼镜、一个公文包……或者结合具体的事例(比如表现爸爸工作辛苦和为家庭付出)来写。这时候,眼睛湿不湿润也就不重要了。
一写情感类的作文,就要写“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种病。扪心自问,为何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那是作文的套路罢了。
珂珂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栏目主编
并非所有文章中的眼泪都是虚假做作的。《背影》中,朱自清的眼泪源自于父爱;《亲爱的爸爸妈妈》中,作家明赫白的眼泪源自于忏悔;《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林海音的眼泪源自于成长。
为何对于这些感动和泪水,我们不仅没有感到丝毫的虚假,反而感同身受,深受触动呢?
根本原因在于,真挚的泪水必定事出有因,前文就会有情绪铺垫,而虚假的眼泪往往来得莫名其妙。我们来分析一下前面三个片段:
在第一个片段中,“我”的眼泪应该是源于“我”对小学毕业的感怀。那么,这篇文章的写作重点就应该放在“我”对小学时光的怀念,再以银杏树的落叶代表小学同学们的各奔东西。这样一来,“我”的眼泪就会自然很多。
在第二个片段中,他的眼泪源自于他被坚强生长的小榕树所感动。因此,我们最好在前文强调他与小榕树的生存环境的共性――这才是他被感动的基础。
在第三个片段中,“我”的眼泪源自于爸爸的白发。这里,需要加强的便是“我”与爸爸之前的故事,比如可写年少轻狂的“我”与爸爸曾有多次冲突,直到后来,“我”才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这时候,“我”看到了爸爸的白发……怎么样?看到这里,眼睛的湿润是不是合理多了?
另外,有些文章,不必太强调眼泪,通过写景也能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比如作家朱成玉的《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片段训练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尤其适合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得以展开。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训练主题,或者是针对学生的某个方面的能力展开有针对性的、简短的训练过程。透过这种训练的不断深化,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与写作素材的积累,也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片段训练 应用
针对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当让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可以透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的展开来训练学生的一些具体的能力与素养,这将会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片段训练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尤其适合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开展。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训练主题,或者是针对学生的某个方面的能力展开有针对性的、简短的训练过程。这会让学生专注于对某个特定问题的探究,也有助于学生一些特定能力的发展与锻炼。
一、针对观察能力的片段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非常重要,这也是很多教师都十分关注的一个教学要点。如何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对于生活有更细致的观察与体验,无论是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个难忘的事件,教师要让学生们对于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具备良好的捕捉能力,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写作素养的构建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设置具体的观察训练的任务,以此来展开有针对性的片段训练。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也会让学生领会到一些有效的观察技巧,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所在。
在一次作文教学课堂上,我有针对性的展开了一个小的训练环节,让学生来不断发展与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蜗牛的一举一动,并展开想象,再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在日记中,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写到哪。笔者在学生的日记中看到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我的蜗牛在桌子上向前爬,对面也爬来了一只蜗牛,它们爬到一起时停下来了,它们想干什么?我猜它们可能是好朋友,很长时间没见面,在互相拥抱呢!也许它们谁也不让路,打起来了。我把想法告诉老师,老师笑了。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描写的片段,类似的学生的不错的习作成果还有很多。透过这次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的教学片段让我意识到,作文教学有时候要关注于细节,要从小着眼来深化对于学生一些具体的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各方面积累,让学生领会到一些有价值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都会很有帮助,这才是高效的作文课堂教学应当有的展开模式。
二、阅读教学后的片段训练
读写教学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为什么读写教学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有着极大的应用空间的原因。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教学来辅助习作教学的展开,可以在阅读教学后来展开有针对性的习作片段训练,这同样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当读到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或者是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文章时,学生内心通常都会有很多话语想要表达,有很多情感想要抒发。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过程。教师要抓住这个点让学生来即刻展开习作训练,将自己内心此刻的想法与感受呈现出来。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更多的真情实感,这也是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够促进二者共同发挥积极的相辅相成的效用。
例如:在教学《万年牢》这篇课文时,在学生预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呢?把想到的写下来。有的学生写:《万年牢》中的牢房已经有一万年了吗?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坚固的牢房吗?我听爸爸说过,外国好像没有判死刑的,可能是有些人犯的罪太大,被判了一万年。我真想快一点读课文。还有的写:是什么人犯了什么样的错,竟然要他坐一万年的牢,再说人也不可能活那么大呀?我要好好读读课文。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开端,学生透过对于题目的感知来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疑问,只是一个短短的写作片段,但是学生却真实的表达了内心的想法,这才是高质量的作文教学的效果所在。
三、主题性的片段式练笔训练
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特定的主题来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片段式练笔训练,这同样是一种很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主题的衬托下学生会更加明确写作内容,也会更好的组织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与想法。教师在创设主题时一定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可以捕捉生活中一些好的情境,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某种情感来进行发挥。这样的主题才能够让更多学生有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也是让学生从片段练笔中流露更多真情实感的训练方式。
一次,笔者在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中看见了一只红色的千纸鹤,上面的内容是听说我生病了,心里很难受,听他姐姐说对着千纸鹤许愿,愿望就能实现,就叠了一些彩色的千纸鹤送给我,希望我身体健康。我看后非常感动。于是,语文课上,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对老师的祝福,老师收到了,谢谢你们。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有很多话想对我说是不是?”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是!”这时我继续对大家说道:“那就请你们将你们想要说的话写成一个小的片段告诉我吧!”学生纷纷动笔写起来,大家的写作积极性都十分强烈。这便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捕捉,这种有针对性的片段式作文训练才是更为灵活的作文教学形式。
【结 语】
片段式作文训练是一种非常适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展开的作文教学形式。片段式作文训练不仅能够聚焦于具体的训练内容,这个过程也会很有针对性的对于学生的某方面能力展开挖掘。透过这种训练的不断深化,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与写作素材的积累,也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岩.论小学生写作的指导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陈海云.小学作文教学与评价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这种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运用到许多方面。
一、释义破题。便于议论
通过解释题目的含义,确定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自己论述的范围,有利于提高论述的准确性,也可以给下面的议论作基础。如:
(1)“时尚”首先是“时”,它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其次是“尚”,它是一种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气和习惯是社会上一定时期的产物,有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表现;也有不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我们要正确引导和纠正的东西。(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品味时尚》片段)
这段话解释清楚了“时尚”的含义,它的两面性就显现出来了.文章的观点也就明确了,接下来只要分开论述就可以了。再如:
(2)原点纤尘不染,是纯净的状态。回到原点即回到事物的本初。回到心灵的原点,选择守护生命的本真,让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这段话先阐释了“原点”和“回到原点”的内涵,然后以此为基础准确地确立了论点。
如果是关系类题目,能够弄清楚概念问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对题目或提示语中关键语句的阐释有时不一定要写出来,但这种方法在提高论述的准确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阐释题义。引起下文
文章的开篇对文题的内涵加以剖析、阐释,或明确范围,或辨析概念,或阐发新义,以引起下文。这是阐释法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如:
(1)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见证》片段)
(2)诚信如一株梅花,在利益的寒风凄厉中摇曳生姿,令^、叹绝。
诚信如一尊峭壁,在利益的汹浪拍击下亘古坚实,令人敬仰。
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
(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诚信铸造高贵灵魂》片段)
第(1)段文字阐释了“见证”的内涵并明确了范围,引起下文。第(2)段文字运用比喻阐释法阐明了“诚信”因不趋利而“令人叹绝”“令人敬仰”,由此引出“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的论点。这种依题写作的方法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论述严谨。
三、阐释收尾,总结升华
文章结尾部分,在上文议论的基础上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词进行阐释,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例如:
(1)“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2003年考场优秀作文《宽容是阳光》片段)
(2)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温润却也尖锐的心态!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不理会世俗的成熟!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守住经典,守住永恒,不因岁月淘沙而褪色的坚强!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我们这一代不盲目,不屈从,不流俗,坚信“三千越甲可吞吴”的“90”后的迎战姿态!
(2010年考场优秀作文《守得一方明月在》片段)
第(1)段运用引用阐释法,形象而有哲理地阐释了“宽恕”的内涵;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阐释了“守得一方明月在”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上文内容有总结和升华作用,同时又展示了精彩。
四、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增强议论效果
1.揭示本质法
运用这种方法,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可以使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文章的深刻性。如:
皎皎月光,我掬一缕最亮的;点点星辉,我摘一颗最美的;灼灼红叶,我采一片最艳的。此时我选择人生的支点――独立。
独立是一种光亮却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但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向周围的人申诉求苦的大气,一种不向周围的人阿谀奉承的清高。它是一种风格,一种自然。(2007年考场优秀作文《我的独立宣言》片段)
作者在第一段的最后提到本文的中心论点“独立”,接着在第二段阐释自己对“独立”的理解,揭示了“独立”的本质内涵,显示出了作者思考的深刻性。
这种写法常常采用“……是……”的句式来表达。
2.事例阐释法
事例阐释法,是借助事例从同一角度或不同角度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语句进行阐释的方法。这种方法让事实说话,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如:
(1)信,乍一品来,无色无味,但这一人一言,在岁月的冲刷下,方显其骨鲠大义。信为何物?商鞅立木于南门,五十金而树立变法之信;尾生抱桥苦等,洪水退去仍坚守桥下树立诺言之信;关云长拒绝上马金下马银树立忠君之信……(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世间信为何物》片段)
(2)找准位置,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心耿耿,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击柱,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四溅,雄心勃勃。……(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找准位置绽放光彩》片段)
第(1)段运用多个事例从几个方面阐释“信”,给人以感性的认识;第(2)段连续用六个事例来阐释观点。事实确凿,很有说服力。
3.比喻阐释法
运用比喻阐释法可以把形象和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说理生动形象且富有内涵。例如:
平庸是无尽的沙漠,拒绝是点亮黄沙的绿洲;平庸是无边的沼泽,拒绝是唱响污浊的鸟儿;平庸是缤纷的愁云,拒绝是抹去阴霾的春风。平庸让人堕落,堕落扼杀进步;拒绝平庸,救人于悬崖,挽狂澜于既倒,如此胸怀,如此睿智,如此豪迈,既让人心生感喟,又让人振臂欢呼!(2011年考场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一段作者分别用三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题目中的“平庸”和“拒绝”,顺理成章地表达了拒绝平庸的观点,且增添了文章的哲理美和画面美。
4.引用(或化用)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作者借助诗文佳句、名言警句等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这种阐释法既能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又可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浸透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增强议论效果。如:
(1)君子之乐,是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的高歌;君子之乐,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坦荡;君子之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是君子之乐也。(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心无愧,君子之乐》片段)
这一段作者先后引用了孟子的文句、于谦和的诗句来阐释自己对“君子之乐”的看法,
然后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这两段话借助诗文,既明白点出了对观点的深刻理解,又显示了自己丰厚的文学积累,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激情昂扬。
5.比较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用与被阐释对象内涵不同的事物作比较,来厘清自己的看法。这种阐释法能帮助作者准确把握题目或观点的内涵,显示自己理解的准确性和透彻性。例如:
拒绝平庸不是哗众取宠,那个自己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只是对平庸的另一种注解;拒绝平庸不是盲目自大,那个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并挥霍青春的狂妄女,注定只是平庸的附属品;拒绝平庸不是轻视生命,那个在校园里飙车的“欺实马”,自称“我叔是×××”的嚣张男,不是彻彻底底的平庸,又是什么呢?拒绝平庸不是只对着自己“微笑”,而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开怀大笑,否则只是自找没趣,所有只是“标新立异”,空谈误韶光。(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种阐释法常常用“……不是……”的句式来表达。
五、运用阐释法,确立论点或分论点
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至关重要的,运用阐释法,从“是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例如:
(一)题目:绿色生活
中心论点:诗意、健康、和谐、简洁的生活就是绿色生活
分论点一:绿色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
分论点二:绿色的生活是健康的生活
分论点三:绿色的生活是和谐的生活
分论点四:绿色的生活是简洁的生活
――2010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绿色生活》
这篇文章从“是什么”的角度运用阐释法分析了“绿色生活”的内涵,确立了论点和四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论点和分论点都用“……是……”的句式表达。
(二)题目:宽容是一种境界
中心论点:宽容,是一种境界
分论点一:宽容如水(温柔、和气、冷静)
分论点二:宽容似火(用爱和真诚温暖别人的心灵)
分论点三:宽容是诗(诗一般的胸襟和气度、旷达、博爱)
这篇文章运用比喻阐释法确定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从三个层面揭示了宽容的本质,思路开阔,联想丰富,认识深刻。
(三)题目:肩膀
分论点一: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分论点: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分论点三: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1 进行作文口头训练
结合阅读教学,通过朗读、背诵、扩句、复述、谈学习体会等途径,在课堂上加强口说练习,并展开讲新闻、一分钟讲演、朗诵会、故事会、论辩会、等语文活动,训练学生说话围绕中心,思路清晰,口齿清楚等技能。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
针对学生作文胡编乱造,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我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要他们当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读社会这部活书,做到对生活“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把观察下来的写在日记中。通过日记我们达到如下的目标:1、解决形式作文中空洞无物的问题,把作文和生活衔接起来,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2、通过日记训练学生的铺写能力。做到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细腻。
3 进行作文片段训练
以课文作文片段训练为范例。结合阅读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文体的片段练习,每种文体又分成若干个片段进行单项训练,如记叙文中可分为,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若干片段,逐一练笔,掌握其写作技巧。方法上采用“阅读感悟――写法讨论――写作实践――反馈讲评一总结提高”的程序,“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以提高作文成功的机率,培养成功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4 大作文训练
口头作文、日记、小作文都是为大作文作铺垫的。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均为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强,实行“标题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的“三自”原则,因此,大作文训练主要进行话题作文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采用开放作文与限时作文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一段时间的开放且有创新的作文训练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课堂限时作文训练,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操练――比试――再操练――再比试”的练兵式的作文训练的乐趣和滋味。在练习中,着重强化这几种意识:1、考场意识;2、卷面意识;3、求新意识;4、修改意识。主要训练学生如何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如何提炼主题;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剪裁,如何掌握文章的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构思新颖,写出新意,并在作文指导中注重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以提高叙述作文的质量。
5 学生自己批改应成为作文批改的主要形式
在作文批改上,我们采用学生自己批改为主,以老师批改为辅的方式。以往的作文批改方式老师又苦又累,而学生却爱理不理,结果效果不佳,苦了老师,误了学生,如果让学生参与批改,效果则不一样,通过自改、互改、集体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与批改,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适宜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自改的形式可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
5.1 朗读修改法,作文写完后。好多同学喜欢边默读边修改,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不是最佳,因为在默读时,速度往往较快,又加上文章是自己写的,对里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容易把错的地方看成对的看下去,而朗读则不一样,他的速度相对较慢,要读出字音看清字形,因此就能更好的发现一些错误,如语病、漏字、添字、错字等等。同时通过朗读,能发现自己的作文是否通顺流畅。文笔是否优芙等。
5.2 交换互改法。交换互改法就是把自己的作文同其他同学交换修改,交换的对象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找喜欢的同学,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同学们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审视别人的作文,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同学门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便于更好的修改自己的作文。
片段一:撒娇
撒娇,呵呵,这可是老弟的强项啊!他的大号星星眼可是远近驰名的。但是碰到我,他的大号星星眼就发挥不了了什么作用了。瞧,他又在向我撒娇了。他先拽住我的手摇几下,再用小号星星眼纯真的望着我,好像在说:“给我吃一点吧,就吃一点,哪怕是一小块巧克力或者是一小杯牛奶也好的。”可惜,我不给他。但表弟还想再试一试,于是,便用了自己的绝招——大号星星眼,对着我眨啊眨,我还是不给他。
他眉头一皱,撒娇不行,我就用哭的。就不行你还是不给我零食。
片段三:哭
果然,不出我所料,表弟准备发起第二波攻击——哭。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先下起了毛毛雨,,我看着他坐在边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了还不忘记舔舔手指。咦——这味道太美味了,让人吃了还想吃。表弟看见了,便下起了大雨,但我还是只顾着自己吃。这下,表弟下起了更大的暴风雨,这哭声真是惊天动地啊!一定有100分贝。于是,我便从枕头里抓出两团棉花团,塞进我的耳朵里。
弟弟见这样也没用,下面就发起了第三波进攻了!
片段三:闹
撒娇,噪声,我倒还不怕的,最怕表弟的闹。看,他正在运动呢,没错他要使出闹功了。我的眼睛,我的耳朵对不起请你们忍忍吧!闹是很费弟弟的体力的。表弟又唱又跳,马上闹就要停下来了,突然大叫一声“啊——”最后我还是不给弟弟零食。
这就是我两的美食大战。
片段一
师:字认识了,词懂了,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文)
师:请你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号,看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这篇文章有11个自然段。
师:请你任选一段读一读。
(生读第七段)
师:读得很流畅,很好。
(生读第二段)
师:注意,前面是朋友说的,后面是朋友的母亲说的,该怎么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
(生读第三段)
师:刚才这三个小朋友,一个音色很美,像播音员;一个读得也不错,很流畅;第三个小朋友虽然读错了两次,但都自己纠正了。哪个同学还想读?
(继续指名分段读课文)
赏析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贾老师引导学生自选自然段当众读,为的是检查学生能否读得正确、流利,并相机加以指正、鼓励,重在激励学生有信心读好课文,爱读课文,亲近和熟悉课文。因而,激励性评价语频频出现,从各个角度寻找优点予以真情表扬。在这样富有魔力的激励中,学生把每一段都读好了。
片段二
师:这篇文章有11个自然段。其间,写了人物的对话。写对话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提示语在前(师板书),第二种提示语在后(师板书),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师板书),第四种不出现提示语。请一个同学上来,在“说”字后面加上标点符号。
(一生上台,加标点)
师:哪一段有人物的语言,请你读一读。
(生读第三段)
师:你读得真好。还有写人物语言的段落吗?
(生读第四段)
师:请你找对话第一种形式的读。
(生读第十一段)
师:这些都是写人物语言的。“言为心声”,读好人物语言,就能体会这人是怎么想的。
赏析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贾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对话的语句来读。这样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的重要内容,还不露痕迹地渗透温习了一个知识点——写人物语言的四种表现形式,将内容的把握和语言的学习巧妙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弥漫了浓浓的“语文味”。
片段三
师:课文中描写“鬼”的句子可真不少,谁找出来读一读?
生:第七段里有描写“鬼”的句子。
(生读)
生:第九段里也有。(生读)
生:第十段里也有。(生读)
师:谁能把描写“鬼”的句子逐句读出来?
(生读)
师:这些都是描写“鬼”的句子,读好了,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意思。
赏析
汤有为(浙江省金华市2006年中考状元)――语文也须打草稿
很多同学都认为,语文考试不同于数理化,无须计算,所以不用打草稿。但是在我看来,很多语文题目是必须打草稿的,因为它要求准确、精练。虽说现在多数简答题已经取消了字数限制,但在做鉴赏题、文言翻译题、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仿写题、语段压缩题时,仍然应该打草稿。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起作用,却在答了一段文字后,发现自己已经把空白处填满,却还没有说到点子上,于是又添改补充,把卷面搞得很不美观。既然如此,何不先在草稿上写好、改好,再一气呵成地拿出一语中的、精美简练的答案呢?
此外,在解答语文试题时要避免答非所问。有的同学由于心中无数,答题时喜欢撒大网。尤其是在答鉴赏题的时候,总是把“中心明确、语言优美、首尾呼应”之类的词一股脑地铺在卷子上,试图“碰”上一点分。殊不知,阅卷老师大多反感这种做法,更何况言多必失,写得太多,反而会把正确的要点淹没了,导致无法得分。
杨皖宁(辽宁省凌源市2003年中考语文单科状元)――找到题干中的有用信息
在语文考试中,很多同学往往困惑于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认真阅读和分析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将会为我们准确、快速地阅读文本并完成语言表达带来很大帮助。
现在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阅读试题的题干。中考语言表达题的题干往往设置得十分巧妙,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例如诗歌鉴赏题中的“怨、愤、哀、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多为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如《静夜思》《春夜喜雨》等,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李哲鹏(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06年中考语文单科状元)――不但要读得快,还要有质量
考场上的时间是宝贵的,尤其是语文考试,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写作文。现代文阅读题非常耗费时间,不但要把阅读材料吃透,而且还要进行概括、总结,才能回答好后面的问题。
在考场上,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快速阅读,也就是说,不但要读得快,还要有质量,必须充分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考点。囫囵吞枣式的快读毫无意义,反而会使你在解答问题时思路不清。
此外,由于语文阅读题的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一般来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考,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刘泽(广东省惠州市2003年中考状元)――控制作文字数很重要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作文有字数的限制,才能较客观地反映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控制作文字数很重要。控制不好字数,作文字数不符合要求,不仅会被直接扣分,还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大幅度地降低分数。字数过少或过多,作文的内容、中心、结构、语言等势必要受到影响,各项评分都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得高分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要控制好作文的字数,在构思时必须把握住内容的要点,将这些要点加以分析比较,确定好行文详略,对次要的材料略写,对重要的材料详写。接着进一步具体考虑,根据字数要求,全文大体分几段来写,每一段大体安排写多少字等。
中考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600字”,大多数同学往往会因字数太少而达不到要求,下面几个小技巧也许能使你的问题迎刃而解。
1.增加细节描写。这样的处理往往还会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增加抒情和议论。多些抒情和议论的句子,还会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3.增加所写事件的数量。当写一件事文字数量不够时,可以根据作文要求考虑写两三件事。如果是议论文的话,可以增加论据或从另一个角度深入论述论点。
4.增加对照的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或相反的事物存在,将某些对照的事情添加进来,往往会使内容更充实、中心更突出。
5.多分自然段。
胡淑芳(山西省运城市2005年中考状元)――在作文中设计精彩片段
在写考场作文时,很多同学往往在开头和结尾上力求精彩,却不注重中间部分,这也是考试的一个误区。那么,被喻为“猪肚”的文章主体如何能写得精彩呢?
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一、对话准备――双向对话
文本是一个话语系统,它是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作者思维的结晶――思维的成功之果。剖开这成功之果,审视作者的思维过程,无不闪耀着作者思维的智慧火花。更重要的是,它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所有的读者阅读,与之交流,是言说的主体。
1.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阅读教学一定是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也可称为对文本的解读。这个解读一定要透彻、全面,才能更好的构建教学设计,把握课堂,才能有序、合理地与学生展开对话。以鲁迅《雪》的备课简记例说之。
《雪》文章篇幅不长,但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结合初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特点,本课的立足点定位在让学生触摸到一个有血有肉、孤独倔强的人,而不仅仅是“文思革”脸谱式人物。在《雪》中触摸鲁迅的孤独,让学生感受理解作为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在孤独中抗争,在孤独中战斗!先生没有让“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花”,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他歌颂那“孤独的雪”,同时在叙写江南美景和富于情趣的童事中,表达了追求一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的愿望。
人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结合文本特点和教材编者的意图,我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即充分开展“对话”教学。
关注文本,真实解读,关注编者意图,关注学生学情,设计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有效对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的课堂对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2.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有几个原则:一文本最重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生成最真实、最自然的文本体悟,切勿抛开文本搞花样。二阅读时间充分。无论用怎样的阅读形式(可根据文本特点选定),保证阅读时间,也就保证了阅读的质量,也即是“对话”的质量。三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文本是客观存在的,读者是主动的,必须向作品敞开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章中,进入作者的内心,阅读的过程“乃是一个主体经由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的过程。四、要有必要的安静。让课堂有必要的安静,让学生的心静下来,才能有时间省察自己的内心。
本课就是这样做的。课堂上朗读、默读、重点段落品读,多种朗读综合应用,保证读的时间在10分钟以上。
二、对话实施――多向对话
以《雪》的授课片段为例试说明之。
教学片段一:学生对第2段叠雪罗汉的描写展开了不同的对话。
生1:“这是鲁迅先生童年美好的回忆。”
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描写,再从细致的堆雪罗汉描写推想,鲁迅先生的童年一定是有过这样美好的经历。从这点上说,你的理解有道理。但是,要知道所有文章所选用的素材,所写作的段落都是要为主题服务的。如果这两段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这样理解完全没有问题。刚才你们已经理解到散文诗《雪》似乎是要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北的雪的描写,赞美一种精神。顺着这个的思路,是不是还应该再继续向下想一想呢?
生2:“我觉得,我感觉,这似乎是鲁迅先生以前的经历,第4段以后好像是鲁迅先生现在的生活。”
(这个答案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跟着响应)
生(们):对!
生(们):同意!
生(们):我觉得也是!
(实在是出人意料,却也着实让我惊喜!既然有学生热烈的回应,那么教师的参与就可以由点评,变为引导。)
师:那你们觉得,先生以前的生活怎样,现在的生活又怎么样呢?你们又是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1.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不过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第三者”。要做好这个光彩的“第三者”,教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敢于放手,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人。
两点注意:关于设问。要明确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文本而不是问题,学生的阅读应该在先,而不是老师的问题在先,学生先读的应该是文本,而不是老师的问题。本课就是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为重点,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敲边鼓”。还要明白良好的阅读,其心理流程应该是一种比较流畅,自然向前推进的,教师的设问不能截断学生的阅读思维,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如片段一,顺着学生的阅读,在学生的思维有了向前突破的时候,以巧妙的问题推动学生向前思考。
关于引导。教师的引导一定是以鼓励为原则的,但绝不能简而化之。如片段一,教师要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值得肯定或者发挥的地方,组织有效的语言进行鼓励或者引导;同时更要把学生发言中存在的语言或是思维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矫正。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对话”教学。
教学片段二:学生在理解作者对两段生活(下转第6页)的态度时,出现了分歧。
生1:我觉得作者是更喜欢现在的战斗的生活,你看“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多高度的赞赏啊!
生2:那他也挺喜欢以前的生活的呀,儿时的回忆多美好。
生3:“朔方的雪”在严寒中奋飞、升腾,多有生命力的描写,作者肯定是在赞美。
生4:赞美朔方的雪,也不代表就不喜欢南方的雪。南方的雪,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多美的雪景,颜色绚丽。不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吗?鲁迅一定也喜欢南方的雪。
生5:那请同学们看第3段,写南方的雪易化、粘连,不就是说南方的雪意志不坚决吗!
(教师此时似乎都插不上嘴,学生一个跟一个地站起来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驳斥对方。在学生争论不下的时候,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而且最让我高兴的是,大家都从文章中找到了具体的语句来进行分析和辩驳。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静下心来,回归到文章本身,再仔细读读、想想。然后小组内再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2.学生――文本――学生的对话
学生间的对话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小组讨论”。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成为“伪对话”,教师一是注意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合理分工,设流动组织者、中心发言人、书记员等。同时,在讨论前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回归文本,如片段二教师的引导,文本始终是对话的基础。小组讨论的目标不是得出答案,而是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一得(收获),每个人都在切实有效地倾听与言说,在这样的对话中才能有更多的“新视界的融合”,实现的是学生的自我建构。
还要注意小组合作时机的选择,如片段二,学生在出现分歧争论不休时,很难静下心来全面地细致地阅读文本,学生间的对话也容易片面。教师此时正需要及时调整安排,在小组讨论中比较容易再思考和寻找新的语言细节,重新和文本对话,生生对话会更有效果。
其实生生对话,不仅体现在小组讨论中,也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师生对话不是一对一的活动,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不仅仅是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更重要的它更应该旨在引起思考、碰撞火花、寻求共鸣。每一个听者,老师和所有在场的学生都是对话的参与者。这样的对话过程,构架起了一座生生、师生、文本对话的高效立交桥。从两个教学片段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对话,而且文本理解的转折点、推进点都在这种积极的对话,或者说是思维的碰撞中产生。这是所有教师都特别希望,特别高兴看到的。片段二正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汉语文阅读的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最能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激活学生思维,在多维对话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形成“视界融合”,最终提升自己。“对话”教学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认知规律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对话”教学中会有更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包建新.“教学对话”释义.语文学习,2005(10)
[2]蒋成.阅读教学的问答对话结构.语文学习,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