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专业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生物化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的定位,生化课改成为检验专业建设的重要分支。因此,生化课改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优化教材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检验专业岗位需求
本课程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后续课程知识需求,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重新选取的教材,应加强与检验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突出酶、水盐代谢、酸碱平衡、肝胆生化等部分内容。将教学内容进一步调整、优化,对医学检验上已完全不用的内容给予删除,对医院检验使用率不高的内容给予缩减,对检验专业必须的、使用率高的内容进行优化,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医学检验岗位职业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相结合的目的,体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较难的一门学科,理论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单纯的问题生动化,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2.1 CBS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CBS(Case-Based Studying)教学法,即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是“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先提出典型案例或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或问题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例如,在讲述维生素一章时,可提前提出问题“不同种类的维生素缺乏时会导致什么疾病的发生?生活中常见食物分别含有哪种维生素?”,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搜集资料,归纳整理,以学生的调研结果为基础教师进行点评和重难点讲解。
2.2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法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学到新知识。法的优点是将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将理论的内容实践化。例如,在讲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一章时,可以联系新闻中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奶粉中加人三聚氰胺为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检测量?”通过学生新闻调查、查阅资料、结合教材学会蛋白质元素构成特点:含N量约为16%。
2.3 启发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即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运用图片、视频、实验、问题等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念。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引导转化,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的基础,教学目的在于服务临床。由于生化知识点多且难,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学生兴趣度低,听不懂,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例如:在讲糖代谢最后一节“血糖”时,教师可结合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启发学生逐步学习。
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近年来,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生物化学》实践课学时远远不足,实践项目满足不了专业需求,急需改革和调整。基于现实条件和学情分析,对生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思路。
3.1 完成规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开发新实验项目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是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陈旧;学生动手机会少,基本操作技能差。实践技能训练一方面通过实践过程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操作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完成原有实验内容“酶的专一性,血糖的测定”基础上,增加“牛奶中蛋白质的提取(用超市购买的液态奶为原料)”“蛋白质的沉淀和凝固(用鸡蛋清为原料)“血清ALT的测定”等实验。
3.2 校外实践和教学实践进社区
在学生学完生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生物化学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理中血压的测量、血型测定的基本方法,在生化学完血糖测定后,教师除了教会学生GOD法测血糖外,还要教会血糖试纸测血糖的方法。然后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可择时择优安排学生到社区中进行义诊,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又能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实践技能。
3.3 微课和慕课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将实验内容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形式录制成微课程或慕课,把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观看,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要领的掌握大有裨益,此外,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生物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对于实验员缺乏或不具备条件开展的生化实验以虚拟的形式进行模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生化前沿技术,开拓视野。
4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考促学
课程评价是用于检查课程的培养目标、授课计划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质量如何,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决策。建立完善的《生物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实现“以评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4.1 日常考核
教师的日常考核: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调査问卷,发放给学生,以无记名形式进行调査问卷的填写,并形成分析报告,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召开教研会议进行改革和调整。学生的日常考核: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外,可进行趣味性考核,如针对重难点知识举行“手抄报展”学生自行査阅搜集大量资料以图片、绘画、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
4.2 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是对该课程任课教师和该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考评。期末考试成绩可由平时成绩+实践考核+试卷成绩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作业、趣味考核成绩等;实践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和期末实践技能考试成绩等。为了提高高职高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5 结语
关键词:三螺旋;企业技术创新;知识溢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面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十报告强调加快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长远的重大意义。科技创新将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大学不仅为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和提供知识、信息、科技等服务,而且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是知识生产、创新、传播的重要参与方,直接参与创新,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与企业和政府同等重要的社会结构,区域创新进入了“大学一产业一政府”的三螺旋创新模式。这种介于国家干涉和完全市场化之间的创新模式,较好地诠释了我国区域创新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已有关于区域创新的研究,多集中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评价和比较,在研究创新主体的互动机制和知识溢出效应时,多利用横截面数据构造知识生产函数模型来测度,较少考虑空间关联和集聚效应,即使考虑距离和区域因素,也多作为控制变量或分区域来讨论比较,而关于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协同对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对于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活动的正向影响和空间相关性结论不一,并且大学对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被大多数研究确认为不显著。本文的创新在于,利用省域面板数据,着重考察在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双重作用下中国大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溢出效应和政产学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大学知识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大学知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何种作用机制?大学、企业和政府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是否有促进作用?三者如何协同能更有效促进大学知识溢出?
1.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很早就认识到区域创新和经济活动具有空间联系和集聚性。现代经济中,区域创新也存在空间集聚和扩散的影响。Feldman发现创新的空间联系非常强烈,并指出创新集聚的外部性可能来自规模报酬递增的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效应反映了邻近的知识生产者之间的信息和思想的扩散,增强了创新的空间集聚。究其原因,Henderson和Romer分别将区域知识溢出效应归结于隐性知识传输和知识存量水平。欧洲国家的经验分析发现,邻近地区的R&D支出会影响本地区的专利活动,区域创新会提高相邻区域的创新能力。同时,知识溢出存在空间局限性,即知识的传播存在着区域性和地域性,随着距离的增加,知识溢出的效应将减小。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利用专利对知识流动进行测量,显示出强烈的空间衰减。
Henry最早提出区域创新中存在由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构成的三螺旋空间。知识空间的概念意味着在区域里要有一定规模与层次的大学与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生产的知识可能溢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知识的资本化。知识空间为区域发展提供技术开发资源或知识源泉。一般认为,地理上的邻近促进大学和产业之间的溢出效应。Anselin等从空间维度考察大学与企业的研发,在同一大经济圈和本地区域内,大学创新的知识溢出效应非常明显,并且对邻域也存在溢出效应。Andersll对瑞典工程业企业的访谈也表明,地理邻近时大学与企业更容易发生交流,提高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学习效果。Audretsch等则探讨了大学知识溢出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性,认为区域竞争力和大学知识溢出效应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行为;就区域竞争力比较,区域内研究型大学的存在,会使该地区更具比较优势。
国内从新经济地理角度对于区域知识溢出的研究亦有成果。李婧等验证了创新投入产出存在正向空间相关;郭嘉仪和张庆霖验证了知识溢出是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原因,并且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在大学知识溢出方面,吴玉鸣研究了省域创新产出与企业和大学的关系,他发现大学研发及产学结合均没有对区域创新产生显著性影响。赵喜仓等对中国省域制造业知识溢出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也显示,除企业外其他研发主体投入均无明显溢出效应。近期,相关研究以省域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产出,验证表明区域知识溢出效应明显,并且大学知识溢出对实用新型专利产出有积极影响。
从新经济地理角度,已有文献大多研究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整体影响。大学知识溢出多以大学研发投入与区域或企业的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来测度,效应往往被认为不明显,只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产出中的实用新型专利有积极影响。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目标最终是通过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来实现,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有实践意义;在三螺旋创新模式下,大学知识溢出、三方协同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有必要着重考察。在产学研协作中,从大学知识创新链角度,大学技术转移经历了3个不同阶段,各阶段的创新产出(纯知识、专利申请或授权、专利转让与收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影响,有必要通过考察大学知识创新综合产出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来反映大学知识溢出效应。在具体的模型中,区位因素、社会经济特征因素等作为空间权重引入比作为外部环境控制变量引入更为合适;同时,面板数据的样本数越多,越能够有效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企业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有空间相关性。在空间误差模型下,以专利申请数为创新产出指标时,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且整体模型的空间误差相关系数更大,表明对于专利,企业间知识溢出效应更大。大学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以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创新产出指标时,系数分别为负和正,但均不显著。这与吴玉鸣和赵喜仓等对截面数据样本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在以企业专利申请数为考察指标时,空间误差模型中企业、政府参与大学研发和大学知识创新综合产出系数均为正,且分别通过5%和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企业、政府参与和大学知识创新综合产出均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大学知识综合产出是大学向企业的技术转移中知识创新链三个阶段产出的总因子;其对企业专利申请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有影响,表明从技术转移角度来看,大学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知识溢出效应,并且在“投入-纯知识-专利申请或授权-转让或收入”链路中有效率损失,因此大学研发投入对企业专利申请促进不明显。在以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考察指标时,大学研发投入、企业和政府参与、大学知识创新综合产出对其影响均不显著,反映了在技术成果转化、市场化以及企业组织创新方面,大学知识溢出效应和政产学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申请相比,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等阶段,大学对企业技术转移角度的知识溢出效应更为弱化。这也表明除技术转移以外,大学知识通过其他管道对企业的外溢效果有限;同时也表明,政产学创新协同效应也多集中在专利领域,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组织创新和市场化经营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进一步分析,大学对企业和区域创新存在知识溢出效应,至少有四个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毕业生输出、研究活动和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以及知识共享。技术转移角度的大学知识溢出反映在产学研合作、研发和技术转让中,此时,大学的部分知识、技术和专利等会商品化外溢;知识创新网络化角度的大学知识溢出反映在产学研合作中;创新人力资源角度的大学知识溢出反映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毕业生输出中;知识共享角度的大学知识溢出发生在整个区域创新中,并向邻域扩散,大学的知识创新成果以商品化以外的各种形式进行外溢,影响区域内其他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的创新活动。
5.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①企业和大学的创新产出存在很强的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长三角地区指标的局部相关性最为明显;②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有空间相关性,企业研发投入对其有正向促进作用,大学研发投入对其作用不明显,在以企业专利申请数为产出指标时,企业、政府参与和大学知识创新综合产出均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③大学知识产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毕业生输出、研究活动和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以及知识共享4个方面。
大力发展市场导向的产业驱动型研究应该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在现实情况中,中国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应用研发并进,缺乏衔接与协调。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知识溢出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促进作用和区域空问相关性,但同时也存在作用效果间接、形式复杂、技术转化率低、知识创新链路中效率损失等不利因素。同时,三方合作中企业为主体、大学为支撑、政府为辅助的格局尚未形成,更多是由政府来主导科技资源分配、利益协调、方向引导和搭建平台。因此,为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大学科技资源,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现有大学教育、培训、科研机制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大学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使其创新和知识更具有外部性。大学具备培育人才、创新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与企业创新和区域创新都有密切联系。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对区域创新产出和空间相关性产生间接影响,而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有直接促进作用。即使存在其他问题,大学知识依然可通过人才输出和知识共享产生溢出,形成正的外部性。
(2)研究方向和科技资源分配应该更加科学化,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传统体制下,国家科技创新安排的倾斜性,造成大学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效率较低,科技成果和高技术对产业的促进效率较低。近年开始出现企业和大学联合申报科技项目,体现了科研产业化趋势。有学者认为应由企业提出需求并招标,大学和研究所通过竞标获得,政府根据项目情况进行补贴或政策支持。更进一步,可以考虑确保一定比例的基础性研究投入,另一部分科研投入由企业主导、政府购买和同业互评机制来确定。由此,一般基础性研究、产业驱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性研究的衔接及分配比例可以得到优化。
(3)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和商业关系应该确立明确权责和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在其中起到提供平台、优化制度和协调关系的作用。企业和大学的接触中,通过人员、技术的流动和交流或者直接进行技术成果转让,知识就会产生外溢。合作中,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更接近产品终端,更能认识知识的价值;大学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会采取一些技术保护行为,这可能对知识的外溢产生负面影响。为促进大学和企业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形成有效的创新网络,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创新合作和商业化的环境和条件,为促进大学的知识生产和技术扩散以及大学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服务。
1.1培养目标的改变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仍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但是实际上,我国一、二、三级各级医院并没有检验医师这一职位。2007年秋季,卫生部第一次下文举办本区域乡镇检验医师培训,由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委托在我校举行,近年来,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和工作目标等多种因素影响,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专科、中职毕业生并没有得到规范化的检验医师的临床培训,所以往往很难适应检验医师的岗位;同时,随着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现在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显然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临床实践和医学检验学科发展的需求。
1.2课程体系落后
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教学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既较为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过去的20多年里,课程体系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该种课程体系不仅不利于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也无法突出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因此,课程体系的落后,是医学检验教学需要改革的重要原因。
1.3实验教学弱化
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医院的检验工作仍然离不开手动操作,所以,手工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使用,临床实习的手工检验作用在逐渐削弱,进而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弱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利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明确培养目标
近年来,各大、中医学院、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扩招,使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培养目标,才能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从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情况来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将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能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并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在新的培养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师就可以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内容的改革,以利于现代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2课程体系的改进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现代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性质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医学教育客观规律和现代医学检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检验医学人才。
2.2.1重视基础教育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检验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应该重视医学检验人才的基础教育,加强部分医学检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入计算机、数理统计等学科的比重,做好学生的基础教育。
2.2.2突显专业特色
医学检验学科不仅是一门应用学科,还是一门建立在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基础上的学科,医学检验学科涉及了多种医学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教师不能忽略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特色,将临床医学专业与医学检验专业混为一谈;各大、中院校应该对医学检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纯理论的基础课程逐渐弱化,将生物化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当做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此外,医学检验专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临床科室提供更多的实验室临床诊断信息;因此,各大、中院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临床医学学科与检验专业学科的关系得以突显。
2.2.3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包括临床实验内容,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就更应该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得以建立。一方面,各大、中院校要使检验专业课的学时数增加,并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展现医学检验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调整,加强实验课来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4提高综合素质
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学科课程及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使课程内容互相交叉渗透。这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课程内容就能得到更好的衔接,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3加强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就更应该进行实验教学的强化,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
2.3.1强化操作技能训练
加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实验教学,要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强化。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强化训练档案,使学生通过的培训和考核项目得以明确的标注出来,进而按照标准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使实验室全面开放(在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下),为学生提供自觉进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条件;另外,学校还应该制定更为有效的操作技能考核制度和标准,进而督促学生完成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
2.3.2增设实验课与创新科研活动
加强实验教学,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增设实验课和创新科研活动。一方面,综合性和设计性强的实验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创新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学科知识的创新;同时,在参与创新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会有所提升,知识面也将得到拓宽。开展创新科研活动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结论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否则专业的认证和评估难于开展。因此,制定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规范人才培养实践,已凸显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别、规格需要与学生基础条件以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标准中的决定性要素,并以此来完成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和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等3。医学检验是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社会岗位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岗位的分化与复合,医学检验人才呈现两类特征:一是检验技师。现有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从事一线常规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其职责,主要由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担任,岗位需求量大;二是检验医师。在2004年卫生部首次将其纳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学科之后,检验医师在医学领域才有了一席之地,在综合性大医院检验科陆续开始设立,但人数不超过10个。其职责为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参与疑难检验结果的临床会诊、查房,帮助临床医师应用检验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H,多数由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再读检验研究生后在检验科工作或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或研究生中培养,属学历后教育。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方向明确为检验技师,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2. 医学检验办学规模和学制的必然选择
据2013年8月22-24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十八届校际协作会暨检验医学教育教学研讨会统计,高等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从1984年的5所院校已发展到2012年104所,年招生规模从每年100人发展到6000-8000人6]。这一方面为有求学愿望的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不争现实。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必须从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所谓“精英教育”转向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教育;另一方面,医学检验专业学制变化的影响不容小视。学制缩短1年后,学习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相关课程将会顾此失彼,学生的临床知识不能支撑对各种检验信息临床意义的解释,更不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关的病例讨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不可能走‘‘检验医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应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3.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定位
在开办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几所院校为“211”、“985”学校外,绝大多数为地方本科高校,财政的投入与“211”或“985”学校相形见拙,加之医学检验专业办学始于1984年,从最初的师带徒到院校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在教学投入、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生源条件等方面对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或复合型人才难度不小。相反,地方本科院校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在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优势,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0。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主要以医院检验科为就业岗位,以从事服务性检测为工作要求,是一线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人才培养需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层面。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分析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三、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 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
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
2. 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
3.可行性原则
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四、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_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
1. 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
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M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11。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知识要求
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
3.能力要求
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4. 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专业课程设置
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
6. 专业实践体系
作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起就开设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已完成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医学检验导论校本教材(第二版)以及课件、习题集、病例资料等教辅资料的编写。在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已发表《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一文,对该课程的开发过程及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本文主要就该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进一步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也为同类院校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提供经验。
1.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1.1 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医院检验科、血站和疾控中心等单位人员需求越来越少,人才培养过剩与人才需求变小的矛盾日益尖锐,而由于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医学独立实验室、检验试剂及仪器生产营销企业及生物制品企业等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以医学独立实验室为主的医学检验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也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发生重大转变。因企业人员需求量巨大,且发展空间广阔,成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为满足行业的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既适应医院临床检验岗位需求又适应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岗位需求的“双岗位”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是“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体现该课程明确指出传统的以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单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要想紧跟行业步伐,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双岗位”人才培养而进行。该课程也明确指出要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取得相关资格证书,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规划自身学习、提髙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1.2 是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院临床检验岗位相关课程、企业相关岗位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就业面向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从宏观层面了解到医学检验市场变化和人才需求情况,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增长能力,具备“双岗位”人才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 是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传统的就业观念的矛盾,已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拋弃传统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就业观。作者所在学校学生主要来自长江三峡库区城乡基层,学生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90%以上的学生仍把医院检验科作为自己首选就业方向,选择企业的不足10%。基于以上情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满足国内就业环境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传输全新就业理念,改变传统就业观,使更多的学生认同企业并选择企业就业,以适应企业巨大的需求,而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2.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2.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设置课程,依据学生认知及知识递进规律优化课程,结合大学生基本素质及人文修养,并参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资格标准,形成由人文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组成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2.2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学习时间为两年,第一年是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是专业课程(职业技术和职业拓展)的学习。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由绪论、医生职业道德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检验工作者素质和能力要求、检验与临床沟通等八个部分组成。在内容选取上既是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延续,又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桥梁和纽带。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二学期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必要的。
3.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成效
为了解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成效,有的放矢做好课程改革,课题组对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55名学生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问卷调査,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后专业认知度、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展开。调研结果表明,所有学生均赞同开设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认为通过课程习,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需求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信心。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调研结果表明,学习前,只有27%的学生对专业非常了解,52%的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21%的学生对专业完全不了解;4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属于学习主动型学生,4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属于随波逐流型学生,11%的学生无学习需求,属于混日子型学生。.学习后,对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从27%提高到78%,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从52%下降到22%,对专业完全不了解学生为零;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从43%上升到78%,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从46%下降到17%,混日子学生从11%下降到5%。可见学习该课程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3.2 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前,因多数同学对专业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一般;学习后,学生们的出勤率、课堂互动和学习认真程度明显好转,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由第一学期的75.5分提高到第二学期的80.2分,提高了近5%,这些均表明该课程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显著的。
3.3 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变明显,选择企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课题组对2013〜2015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统计,2013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80.1%,企业就业比例为12.1%,其他就业比例为7.8%;2014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2.3%,企业就业比例为20.6%,其他就业比例为7.1%;2015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1%,企业就业比例为25.4%,其他就业比例为3.6%。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比例连续三年上升,从12.1%上升到25.4%,而选择医院就业人数连续三年下降,反映出学生就业观念改变明显,这也是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后的另一显著效果。但总体上选择医院就业人数仍在70%以上,选择企业就业人数不足30%,与医院和企业各占50%的就业目标相距甚远,故改变学生就业理念仍需大量的工作。
3.4 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肯定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价值的同时也对课程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建议课时从32学时调整到16学时、增加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增加临床见习以及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到校开展讲座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4.关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调研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査、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性开展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结果表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对于学生早期了解专业,提髙专业学习兴趣很重要,大家一致建议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该课程。但因调研范围较窄,调研数量不够,说服力不强,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必要性到底有多大,是否一定要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仍需要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以指导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4.2 尽早明确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虽然已经制订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也选取了课程内容,但由于调研局限、能力有限,选取的内容能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仍是未知数,该课程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设置的教学内容,还需通过调研来确定。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调研,以尽早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前言
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发展为高等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即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检验科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纽带对高职医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讲述的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课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且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以及血液学检验技术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的重点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专业水平与心态,而且需要具备相应的手工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且教学方式也需要改善,所以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应将其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并在其基础上对检验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一、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与改革,但是在其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即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医学检验专业的丰富经验,但是其教学理念与环境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即传统的教学理念与环境阻碍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的进度,所以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还处于最初阶段。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缺乏优秀的师资团队,目前就任的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重点灌输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手工操作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进度与质量。因此,改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与提升教学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二、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即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其教育目的相一致:以技术水平培养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三、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是在学生素质和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创建出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与有原则有个性的检验专业课程。
1.课程改革构想
1.1改革教学方式
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其教学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较为枯燥,所以改善教学方式是目前高职检验专业课程的关键内容,在教师实践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情景模拟教学与检验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是现阶段普遍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即依据教学目标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手工操作能力,所以合理的诱导式与交互式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改革,另外,临床试验的教学方式也很重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手工操作能力。
1.2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即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判。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市场人才的需求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需求,即将学生的理论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标准;我们应摒弃传统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式,即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手工操作能力以及个人素养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式。
2.课程改革措施
2.1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即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和综合性人才的培育。尤其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因此高职学院应采取现代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发展与寻找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其次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职业技能考核;最后取得向相关证书。
2.2加强教学检验中的手工基础操作
教学检验中手工基础操作的加强不仅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关键,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对学生的手工操作性与实践性有更要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灌输固然重要,但是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以及免疫检验光靠理论知识的灌输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是教学检验中手工基础操作加强的重点。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放大校内实训室的资金投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所有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操作能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以及免疫检验的知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医学检验的实例,或者邀请一些医学方面的专家给学生进行医学检验的专业讲解从而将优秀医院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带入教学实践中。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的需求,因此其检验专业课程的改革是高职院校检验专业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观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更新至关重要。
关键词:医学检验;生理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33-02
生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其内容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密切的联系。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及其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目前,尚缺乏体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的生理学教材,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因此,我们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旨在交流共勉,提高教学质量[1]。
1修订教学大纲 体现专业特色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目的要求,定期对生理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编制符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的教学大纲。
1.1学时分配:在学时的分配上作了调整,生理学中与检验技术专业联系密切的内容增加学时,如血液,临床专业一般是6个学时,而检验技术专业为8个学时。其他章节如尿液的成分和性质、排便反射及异常等与检验联系密切的内容都适当增加学时。相反,生理学中与检验技术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减少学时甚至删除,如神经系统,在临床专业是8个学时,而检验专业只上4个学时,让学生有一般了解,不至于出现医学知识的断层即可;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删除了“生物电”这部分内容。
1.2教学目标的设置:在教学要求上,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需要作了适当的调整。各章节教学目标的设置均考虑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出专业特色。
2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专业联系
目前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采用的教材是《解剖生理学基础》,其内容涵盖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内容结构一直沿袭传统医学模式,教学内容不够精炼,纯理论内容偏重,不能与医学检验的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1]。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对各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精减。
部分章节的内容相对来说与检验技术专业联系较少,进行了精减。如细胞的基本功能、感觉器官、能量代谢和体温、神经系统和生殖。只讲授基本知识、介绍相关的基本技能,大部分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部分章节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密切的联系,增加了教学内容,加强了生理学与检验实践的联系。如血液、血液循环、尿的生成与排出、消化与吸收、内分泌。讲授血液和呼吸时,联系临床上血常规、血气分析等检测项目;讲授尿的生成与排出时提到尿常规和肾功能等检测项目;讲授消化时加入胃液、胰液、胆汁成分分析检测项目,同时联系肝功能检测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内分泌这一章在其他专业一般不作为重点,但因为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而临床检验中也经常检测体内激素水平,所以,内分泌的内容应该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重点。
3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其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尤其对于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高职生而言,极易产生枯燥乏味感。采用传统授课模式,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1引入PBL教学模式: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式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其教学理念是“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先问题,后内容”的主线,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动者。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将学会如何主动获取知识,能够自主的学习,积极有效地参与团队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PBL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重在技能的培养。因为问题的来源多采用临床案例,这刚好符合了早期接触临床的要求。如,讲授尿液的成分及性质前,先提出一个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讨论分析哪些检测项目有利于该疾病的诊断,进而主动学习这些项目检测的原理、方法等相关检验知识。另外,生理学的知识有很多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可以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而引导教学,让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而变得容易理解,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开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如利用每日三餐的进食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消化食物所需要的消化液,如果这些消化液的成分和性质发生了改变会诱发哪些疾病,这样一步步启发,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随着医学检验科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可能。比如,教师可通过网络、临床工作等途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先介绍病例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后展示该病例的一系列形态图片、阳性检验指标,启发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指出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印象[3],同时,启发学生找出所学生理学知识与病例的相关性。
3.3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新工具和新模式,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而且能够传播更多信息[4]。根据生理学内容的特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应用于课件制作,直观性很强,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增强了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完全不板书,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多媒体和板书、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4改革实验教学 满足专业需要
生理学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的,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并不多,这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有一定的限制。针对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对生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4.1精选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主要开设与检验技术专业有关和学生动作机会多的实验项目。如血液的实验项目中,开设了出、凝血时间的测定、血液凝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血型的鉴定等多个项目;影响尿液的因素也与检验联系密切而作为主要实验项目。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了人体机能测试项目。与医学检验专业关系不大的项目,可作为示教或取消。如呼吸运动调节、胃肠运动的观察可示教,刺激与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引导这些项目在医学检验专业可取消。
4.2改革实验方法:在实验方法上,由封闭式教学改为相对开放式。即学生在课堂内没有完成的实验项目,可以在课外业余时间继续完成,实验室是开放的,学生学习的环境也很轻松,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实验可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譬如,“ABO血型鉴定”这一实验项目预期分10组进行,就确定10个同学为小组长提前参与实验准备。小组长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实验室条件提出若干问题,有些问题与临床检验工作有关,有些问题是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把问题带回到全班学生中,学生根据问题查阅文献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解决问题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通过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学检验专业的需要,提高了实验效果。
以上改革在我院2007、2008级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理学教学中应用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义荣,陈振文,张朝霞等. 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7):257-259
[2]韩学波,贾伟,于欣,赵锡兰. 医学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 检验医学教育,2010,17(1):33-34
【关键词】临床检查;基本技能;优化考核;构建体系;专业性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至国家层面、各个医疗部门下至社会群体、普通大众对于临床检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临床检查,指的是为临床医学提供的一系列用于疾病诊断的检查工作,是疾病诊治和评估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如何基于现有的临床医学现状更好的做好临床检查工作;如何优化临床检查的基本技能体系,如何做好临床检查人才培养、构建合理完善的实践机制……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努力探索的方向。因此,本文就临检基本技能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这一侧面从统一检验基本思想,指导临床检验、打好临床检验基础,优化技能考核措施以及构建特色技能体系,提高检验专业性等方面展开一番论述和剖析。
一、统一检验基本思想,指导临床检验
对于临床检查来说,统一思想是十分重要的。统一的临床检查思想可以让工作的展开更为的顺利和便捷,有利于指导各项临床检验工作的合理开展。
首先,临床检查需要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给患者最为方便的检查服务。这要求我们在临床检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的相关医疗工作者需要树立这一为患者着想,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在临床检查实践过程中,传递这一思想,灌输这一临床检查的思维方式是实践教育的核心内容之所在,只有树立了这一思想前提,那么一切临床实践工作才能够顺利展开和有效进行。
其次,无论是对于在临床检查专业技能培训学习中的未来的医疗工作者还是对于已经在临床检查工作岗位上工作的医疗工作人员,临床检查基本技能的学习首先需要从思想上开始,只有构建临床检查基本技能思想,那么才能够在具体的技能学习及实践过程中领悟到临床检查基本技能的精髓,而临床检查的基本技能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检验专业实验课程为基础、临床检验基本技能训练为核心,让医疗工作者或接受专业技能的医学专业学生能够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做到技能的规范化。
二、打好临床检验基础,优化技能考核措施
对于临床检查方面的专业人员或者即将走向临床检查岗位的工作人员而言,打好临床检验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让医疗工作人员在临床检查方面的技能基础扎实,那么在具体的培训及评价体系中,优化具体的考核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打好临床检验基础,优化技能考核措施,我们需要从点滴做起。在具体的临床检查工作及实践中,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内容,都涉及到许多细节,涉及到许多专业性的知识,这些内容有理论方面的,也有专业实践方面的,而我们在技能考核的过程中,需要告别过去单一的考核及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让学习者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更好的理解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理论知识理解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具体操作的实际重点及细节所在。同时,基本技能的掌握,需要学习者通过指导学习的过程和实践的探究,更好的了解学习的方法,对由基本技能发散展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也可以通过在我们的考核评价措施方面得到体现,我们的考核体系不但要体现学习者对于已有的知识或已经学习过的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通过全新的知识点以及技能让学习者能够在准备考核以及考核过程中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有效的夯实自身的技能基础。
三、构建特色技能体系,提高检验专业性
打好临床检验基础,优化技能考核措施,对于临床检查方面的工作者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快速提高有着实质性的作用和影响,但是要想长期有效的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那么构建特色技能体系,提高临床检查工作人员检验专业性则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细化临床检查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方式和内容,规范实验操作,将评价考核方式具体化,数字化;其次,在节能专业性方面的考评,我们可以通过全面开放实验室,建立专业技能培训和与专家沟通学习常态化等方式方法让学习者能够更快更好的提高自身技能的专业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自评系统、推广贴近客观实际的视频教材等方式构建具有特色的技能体系,有效提高我们临床检查的专业性。
结语
通过本文对临床检查从多方面的展开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医学专业临床检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项目,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展开工作,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好临床检查工作的优化,构建符合社会要求的特色技能体系,那么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性,给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元松, 刘成玉.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6: 51-52.
[2]刘成玉, 吴春梅, 阎志勇, 等.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践[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2, 38(4): 374-376.
[3]张继瑜, 郑磊, 王前, 等.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及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0, 30(2): 304-307.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8-236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能力结构、自身素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授课对象群体,并且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为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中,随着生源的多样化,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样可以采取分层教学。这除了可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最有效的教育。
研究表明,传统的统一式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来开展教学,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使得优秀的学生没有接受到技能提高的教学,较落后的学生却又依旧跟不上教师的教学速度,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导致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成。近年来,分层教学法在我国各大高职院校中的专业类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验课程中应用较少,尤其是在医学检测专业实验课程中,因此在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分层教学的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中的医学专业学生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的不同,在学生开展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时候,不同的学生之间往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尤其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开展实验教学,对于同一个班级内不同能力的学生,在面对老师单一的教学方法时会感觉到一定程度上的吃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时,学生在实验原理、操作能力、学习态度、专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有的能较快地完成实验操作,有的却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但传统的分层教学法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及时的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中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教学挑战,只是用与以往相同的方式开展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另外,为了充分的发挥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的分层教学优势,教师就应该对分层教学理念和具体开展方法有理论上的充分了解,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给予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场所、设备和师资数量,否则很难将分层教学真正的普及开来。最后,分层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学生共同成长,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分层教学时并没有对缩小各层学生间差距开展有效的措施,导致能力不足的学生在之后求职就业中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就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三、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将学生分层
分层合作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建立合理的学生分层和分组标准。教师在开展实验课程之前,可以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将学生分为优、中、良3层,要注意避免学生由于被分到最低层而出现消极厌学的情绪。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上通过区分化教学来从根源上解决统一标准而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减少基础弱的学生听不懂,或者能力强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难度低所带来的学习兴趣下降。并且,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同一层次之间的学生,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加强学生的合作沟通的能力。
(二)开展教学内容的分层
分层教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帮助学生更为高效的掌握和应用医学检验专业实验知识和技能。高職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法从理论上能很好地解决学生间个性化、差异化的问题,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而言,目前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践课程的关键内容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层,随后,从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最为适当的实验课程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辅导资料及考核标准,同时,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区别化教学,则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仅让学生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能够让不同层次之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和锻炼。
(三)将评价反馈机制进行分层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的分层教学不应仅存在于医检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层面上,还应该实践在学科的评价反馈的机制上。改革后的分层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实验课学习结果,也应该采取分层评价的考评机制,既对学生分层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情况的完成情况进行一定的考核,也应该对每一个不同层次中的小组实验项目总体完成情况进行结果考查。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计算得分,既能够有效促发小组间的竞争,让学生小组内部的团队在更为和谐的氛围下缩小差距,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的分层教学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革。此外,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因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可能会出现各层学生相互流动的情况,更需要教师能适时考核,从而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