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下雪时的心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历史;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尤其在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师生的互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课标》概括了学习历史的一般过程: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同时指出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一、高中历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转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从强调目标实现转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从片面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转到重视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转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更注重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在课改形势下,“创设情境课堂无疑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也是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情境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出优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努力探究。
(二)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将读书学习比作“寒窗”,意味着学习是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然而,在乏味的学习中学生毫无快乐、创造力可言。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起来,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和提高自身的素质。较之传统方法,情境教学更能显示学生差异,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培养学生在不断求知中日益成熟起来。另外,作为青少年学生,其天性都喜欢探险和创造,不喜欢现成的东西。情境教学正好尊重了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个性。历史学科情境教学需要多方面的环境因素,融入多学科知识,这必将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发展自己多元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为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用史料创设情境
历史史料是“历史原始的文字材料、真实的实物材料、形象的图像材料、动感的音像材料等。”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用足用好课本提供的史料,同时精选一些史料作为补充,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其次,不断拓展史料的来源。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如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二是注意关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史料,更能增进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便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介绍美国的民主共和制,谈及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总统大选,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美国的政治特征。再次,丰富史料呈现的形式。为防止学生因阅读大量文字材料感到疲劳、乏味,在展示史料时,适当地辅以图片、声像、实物等形式的材料则更具吸引力。
(二)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是目前学校主要的教学形式,讲述法仍是教学中使用最多、最重要的方法,用语言描述创设教学情境是最简便、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运用规范、精确、形象、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绪会更加明显,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充满激情和感召力的描述,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材料中的史实,来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去体验历史,获得认识。根据我高一学生的调查,学生对历史老师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多讲点历史故事。我们不妨学学易中天和于丹,在课堂教学中用更能让学生悦纳的语言传授历史知识,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变得轻松和自觉起来。
(三)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具有较强的人――机――人的交互功能,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变主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料,到互联网上学习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在中美教育比较很有建树的黄全愈,就曾介绍美国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课堂提出一个历史问题,学生各自去查资料,每人将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观点在课堂上演讲。在分享与交流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培养了学习历史的能力。网络因为拥有最丰富的资讯,得到了所有学习者的认同。历史活动课中,网上学习理应成为重要的手段。
(四)利用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历史教学中,组织实践活动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历史知识、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理解,养成实际生活中的历史思维习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尽管它有以史鉴今的作用,但“它的研究对象只能是过去,而不是现在或将来”。再现历史不可能,但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利用历史资料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其间,作为参加者、旁观者去感悟、体味则是可以实现的。充分挖掘地方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挖掘生活中的历史痕迹,课堂教学时中展示实物、标本或材料等感性材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降低历史概念、历史道理的理解难度。如学习计划经济的特点,请学生找一些家中的布票、粮票,向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当时购物的过程,这对学生理解计划经济的特点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梁励.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关于问题情境创设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陶仲华.对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索.考试周刊,2008(10).
一、呈现意象,引学生入境
意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的物质载体,诗人通过语言塑造艺术意象。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意象是“(满天)霜”和“钟声”,这霜与钟声给诗歌笼罩了一层清幽孤寂的氛围,让人感到冷落凄清;在凄清的夜晚耳中听到的是远处幽幽的钟声,它不仅使客愁浓郁的诗人更加愁苦,而且悠悠的钟声更增添了绵长愁思,这愁思缭绕在霜天头顶,让诗人挥之不去。教师在教学时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景象,把学生引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会让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的意象美、感情美。
二、强化感情阅读,激发学生动情
所谓“感情阅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语)。朗诵全诗,品味诗歌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能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激发学生的美好感情。
三、挖掘哲理,启发学生心智
诗歌往往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才能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如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有哲理的小诗,仔细品味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用,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自然也就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四、品味情感,净化学生心灵
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思乡情怀、执著的男女情怀、美好的朋友情怀和温馨的骨肉情怀,而这些恰恰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品味诗歌中所蕴涵的这些美好的情感,对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升华人生境界无疑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表达了兄弟之间浓郁的关爱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仔细吟咏词句,感受真挚赤子之心,能使学生深刻认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新课标 历史情景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32-01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里去;相反,学生是在求知和探索动机的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知识的。所以,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准则。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情景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历史情境教学如何进行?历史情境教学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笔者认为一般由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有效设计问题、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反馈等环节组成。
1 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前提
以往我们视历史教材为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和资源,而新课程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教材仅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照片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资源。
教师应合理利用好历史教学文本资源,在阅读报纸、教参、刊物时,将一些有助教学的案例及时收集,必要时可写出提纲和心得。利用好网络历史课程资源,及时收集有助于教学的资料,并做好编辑和整理归档工作,也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重视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科学指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双边互动的,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发动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活动,在准备创设历史情境所需资料时,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的历史图片、资料,制作有关的道具,编排有关的历史剧,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网站,并教给学生一些筛选资料的方法等等。
2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疑和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和探索,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问题情境是激活课堂、有效实施教学的根本方法。问题情境如何创设?我们所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每课正文前都有“探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好好利用。但教材给出的有些问题不一定适合学生的认知层次,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较好的方法是寻找现实生活与历史相关的素材,启发学生结合知识点、分析思考、议论析疑。
以《中国的发展》为例,课程标准对本课的知识要求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完全按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处理教学,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学效果差。笔者在授课时给出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历史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用坐标曲线图表绘出其在民国时期的兴衰史,由此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巧妙设问,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学生探究热情高涨。我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活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
3 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实施有效情境教学的保证
历史情境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无论是让学生收集资料,还是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都有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增长知识,增加情感,学会认知、做事和合作,并使学生由那种没有选择、被控制的状况,变成知识的探索者,甚至感悟到学习中充满乐趣。小组讨论法是有效促进互动的教学方法,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又重在合作,以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参与讨论,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教师还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允许学生提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学生的奇思怪想,也应先肯定他的质疑精神。教师还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点评。当然,这种点评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学生分析的简单罗列,而是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对问题认识的升华、创新。这种互动,会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融洽程度和合作程度,能达到合作中学,合作中提高,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的目的。如在讲授《》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没有向顽固派告密,变法不就成功了吗?”笔者首先肯定了他敢于提问的精神,再要求学生讨论分析,从多方面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做到了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实施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随着互联网在学生群体中的不断普及,各种思想、信息或多或少影响着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也给政治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长期以来,在知识本位和教师中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以灌输式的道德说教为主,大部分学生认为政治学科的内容陈旧、概念抽象,知识繁琐、脱离实际,没有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较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了构建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w的政治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联系实际,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求知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与满。尊重差异性,进而实施差别化教学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启发他们主动思考,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张扬。中学政治课堂的很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但由于教学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情境,充分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技术、漫画、图片资料等方式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要因材施教,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生活,把学习新知识与生活体验融入到一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改理念指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平等,双方之间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互动、合作以及共同探究中解决问题。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将预先准备的大量知识信息教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容易产生疲劳,厌倦的不良情绪。情景教学由单一的“讲授-接受”变成师生双方的互动参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主动性和直观性,开展教学情景表演带给学生亲切感和新鲜感。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运用表演、辩论、游戏、竞赛、小组合作等不同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快速记忆知识要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问题导向教学
初中政治课教学要与中国国情相联系,与社会热点相联系,与世界发展相联系,也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取决于对知识不停的探讨与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思维,人在解答疑惑的过程中使思维不断深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根据重难点知识,提出一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爱问问题等特点,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大家开展讨论,鼓励大家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开拓学生的思路与积极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多样的教学情境
【摘要】作为一款兼具通信、社交功能的消息类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凭借其低廉的运营成本,受到了大学生用户的青睐。随着微信用户的飞速增长和新功能的不断,其功能特点和传播模式愈发清晰。本研究从微信的基本功能出发,通过对安徽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人际传播的视角对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微信 人际传播 功能特点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面向所有智能手机的消息类应用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并支持多人语音对讲和位置服务。①借助腾讯QQ 平台积累的庞大用户基础、手机通讯录联系人的快速备份导入、以及低廉的价格,自产品推出以来,微信用户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2014 年1 月,腾讯官方公布微信注册用户已达到3 亿,而据CNNIC 统计,截止2013 年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微信已然成为“国民社交新媒体”和新潮时尚的人际传播渠道。
大学生在微信用户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在笔者2014 年2 月对安徽大学181 名在读生进行的微信使用情况调查中,82%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已使用微信3 个月以上”,38.6%的受试者表示“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在30 分钟及以上”,微信已然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进行人际传播的一种日常渠道。作为一款拥有大量大学生用户,且自我定位为兼具通讯、社交功能的消息类应用软件,微信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研究从人际传播的视角出发,就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笔者向安徽大学的200 名在读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1 份,并从中抽取了10 位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结合问卷分析及访谈结果,笔者对大学生在微信平台上开展的人际传播活动的特点进行以下分析。
一、现实社交行为的网络延伸
与此前在美国、日本风靡一时的消息类手机应用What’s App、Line 一样,微信是由腾讯提供的免费即时通讯平台,微信用户仅需支付流量费用而无需支付其他费用。相较于国内较为普遍的0.1 元/ 条的短信和0.1 元-0.2 元/ 分钟的电话费,各大运营商所提供的流量费更为优惠。许多通讯公司甚至为“拇指一族” 的代表———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流量费用优惠套餐,如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套餐提供5 元70M 流量、20 元月租150M 流量套餐等;加之不少高校已经实现了无线覆盖,充足的流量为大学生用户使用微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互联网后台运行的情况下,微信每分钟仅消耗2.4K 流量。②低廉的通讯成本使得微信成为了颇受大学生青睐的通讯方式,80%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习惯微信一直在线”。大量的用户群和较长的上线时间,使得微信成为了深受大学生追捧的社交、通讯工具和人际传播渠道。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基于微信的社交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十分相似,现实中的人际传播情境在微信中得到了延伸,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熟人关系得到巩固强化
目前,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有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雷达、添加QQ 好友、添加手机联系人7 种方式,在用户安装微信后,微信会自动提醒“是否扫描通讯录中的使用好友”,并在“添加好友”菜单中提供了“添加QQ 好友”“添加手机联系人”选项,可自动对QQ 好友和手机通讯录中开通微信的好友进行搜索并进行添加;微信亦可以接收来自QQ的离线消息,并可对来自QQ 邮箱的邮件进行消息提醒,顺利地打通了微信和QQ之间的通道。腾讯公司利用已有的QQ 平台和手机通讯录功能,对熟人资源进行大力挖掘,在“你常用的添加好友的方式”一问中,添加手机联系人和添加QQ 好友两种方式分别占据了第一二名;86.36%填写问卷的大学生认为微信满足其最大的需求是“方便了与同学亲友的沟通”。以上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通过微信进行的人际传播多是现实中已建立的人际关系的网络化,通过微信,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关系在微信网络中得以巩固和强化。
2、陌生人交往态度谨慎
微信提供了“摇一摇”、“附近的人”、雷达、漂流瓶四种添加陌生好友的方式,使用者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不方便与熟人探讨的问题与随机产生、来自全国各地的陌生人交流,从而达到舒缓压力、拓宽人际交往圈的目的。
尽管微信通过LBS(地理位置服务功能)技术为使用摇一摇、附近的人、雷达功能的用户提供了显示好友的位置以模拟现实社交场景,但直接借助微信结识陌生人、拓宽社交范围,目前并未成为大学生微信人际传播的主流。91.4%的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微信中陌生人占据好友的比重低于20%”,有22.73%的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如果遇到陌生人打招呼会回应”,仅有15.91%的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遇到陌生人加自己为好友会回应”,而高达80.68%的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向陌生人打招呼”,20.31%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来自摇一摇、漂流瓶好友的信息骚扰到了个人日常生活”。
大学生微信社交中,基于现实环境建立的熟人关系在微信人际传播环境中得以延伸、强化,虽然不少大学生为了满足好奇心,在使用微信初期通过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与陌生人进行交往,但大部分大学生并不愿将虚拟世界中结识的陌生朋友带入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关闭了摇一摇中的定位功能,想要将微信中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之间的“弱关系”转化为线下现实生活中的“熟人” 的难度较大,直接利用微信作为拓宽人际关系的渠道并未成为主流。
二、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融合
“朋友圈”是微信使用者自主信息的主要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亦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在“朋友圈” 中对好友新的照片、文字进行“评论”或“赞”,是微信中的“虚拟公共社区”。“朋友圈” 的存在使微信区别于统传通讯工具,成为一个社交平台;但与微博、微信等相对公开的社交媒体不同,在微信“朋友圈”中,用户只能看到相同好友发表的观点、评论,且可以设置该信息是否让好友看见,使得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大大提高,也使微信“朋友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三五好友交流的“小圈子”。正是由于微信“朋友圈”独特性质,与微博相比,微信“朋友圈”中原创信息的数量大大上升。
微信朋友圈中,“分享” 自己生活信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微信朋友圈信息按钮标识为一个小照相机的图标,点击为图片,长按为文字信息,微信对图片的记录方式的偏重,使微信对使用者编辑能力的要求大大降低,微信使用的便利性增强,以“文配图”的形式晒美食、晒旅行、晒心情,构成了大学生微信圈的绝大部分内容;而“仅可看到相同好友评论” 的人性化设计也使得个人隐私亦得到了保护,使得微信相较于微博等社交工具更利于情感上的交流。这些产品设计细节使得微信朋友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切合了腾讯公司对微信“一种生活方式”的定位。
浏览“朋友圈”,不难发现,这个微信的公共空间是由好友私人生活记录、个人情感交汇而成,微信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较为模糊,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不断融合。
三、回归面对面传播
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是人际传播的开端,传受双方通过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体态语、面部表情等类语言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开始以媒体为中介,间接实现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从书信到电话、电视、网络、移动互联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愈发丰富,从单一的文字,到声音、视频图像及二者的组合,人际传播还原面对面传播的能力愈发增强,这一点在微信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1、超文本传播方式传递多元化信息
微信支持语音、图片、表情符号、文字形式的信息传播以及视频聊天功能,打破了以往社交工具单一文字沟通的局限。微信继承了QQ 对于表情符号的重视,在微信中,除了有与QQ 相同的基本表情外,还开通了表情商店,形成了一套个性鲜明、种类齐全的表情系统,直观地再现了面对面交流时的表情变化;视频聊天、实时对讲机等功能使得微信弥补了体态、表情、声音等要素在传统社交工具人际传播中的缺失;用户使用微信进行聊天的过程中,文字、图片、表情符号、LBS 地理位置、语音信息、视频等信息可以组合的方式同时出现,大大丰富了微信的表现形式。多元化、超文本的传播方式传递了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促使微信人际传播的过程更加生动、内涵更加丰富。较于传统社交媒体,微信中人际传播的亲切感大大提升,大学生微信人际传播愈发向现实中“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情境靠拢。
2、传播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
85%的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其使用微信过程中,“语气词和拟声词的使用量相较于短信有明显的增加”,微信人际传播中的口头语言不断增加,口语化特征更加明显。传播语言的口语化为微信人际传播营造了“面对面” 交流般的氛围。微信传播语言的口语化,使得微信人际传播的过程更为轻松愉悦,消除了传受双方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也缩短了微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距离,促使微信“拟人际”传播特征更加明显。
随着语音对讲在微信中的广泛应用,原始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过程中独具特色的语音语调、用词特色等在微信中都得到了延续,使得每个微信使用者的个性更加鲜明突出,微信人际传播与现实中“面对面”传播的场景愈发接近。
结语
微信作为一个兼具社交、通讯功能的消息类应用,架起了及时通讯工具与社交平台之间的桥梁,在获得大量大学生用户的同时,微信的使用也丰富、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对大学生的人际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微信通过其良好的即时语音对讲体验、丰富的表情系统,推动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传播方式的革新。大学生微信用语呈现出了典型的口语化、表情化等“拟人际”特点,微信人际传播逐步向“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回归。
由于较早接触网络,大学生群体对微信表现出了较高的媒介素养,大学生面对微信理性、冷静,大多数大学生无意将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微信尚未成为大学生拓宽交友范围的工具;大学生用户借助微信平台运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表达自我、联系他人,达到了即时沟通、记录事件、分享情感的目的,实现了便捷、高效的人际传播,将现实生活中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拓展到了移动互联网络,并使得原有的强关系在微信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微信在为大学生带来全新人际传播体验的同时,其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注意。虽然大多数接收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微信并未影响其现实的社交活动,但为了接收来自QQ 的离线消息和QQ 邮箱的邮件,不少大学生保持微信一直在线的状态,将频频刷新微信朋友圈、查看推送作为一种习惯,对于微信逐渐产生了较强的依赖,甚至沉溺于微信的虚拟世界中。随着微信新版本的和技术的革新,微信对“面的面”的人际传播的模拟能力愈发强大,大学生微信的使用者势必继续增加。如何提高使用者自身的媒介素养,了解微信人际传播的特征,合理利用微信,是摆在大学生微信使用者们面前一个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本文受安徽大学2013 年校级创新创业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0357265】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fr=aladdin
②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一向被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而广泛应用,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早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能力上面,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追求完美人格的塑造等,简单地应归结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与学会做人。历史教师应抓住课改和青少年成长的有利时机,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甚至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2.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教学方法滞后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量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然而,部分教师仍沉醉于过去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中,即使有一些情感色彩的历史教学,也只是形容词的堆砌。这种机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方法来测评学生,而学生考试的成绩也相应地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这种考试制度本身就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影响到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服务学生人生
历史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而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长久发展。“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是制约历史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摈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立一套新的、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历史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历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历史课德育的实效性。
3.拓展历史德育资源,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历史课是一门社会学科,应发挥在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主阵地基础上,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把历史课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利用并整合存在学生周围、课堂内外丰富的德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们应知道省市县的历史是很好的乡土资源,要充分挖掘。另外把活生生的社会事件、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现在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与历史上很多经济危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很好的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等。创设情景,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的认识和素养。历史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可以说离我们很远,但也可以说离我们很近。我们老师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一、音乐导课,激情引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导课环节的设计,致使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任何“兴奋点”,教学效率低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在教学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通过创设情境来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可先用杨洪基老师的《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熟悉的旋律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了三国时期。而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简要地讲解几个有关三国的典故,比如妇孺皆知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然后教师应重点讲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自学让学生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及赤壁之战战败的原因,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原因,增强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思考问题。
事实证明,用歌曲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导课,往往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后续的历史教学奠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二、历史再现,巧设疑难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质疑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虽然在初中历史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设计了课后思考题,但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字面意思去讲解,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较为肤浅。必要时,教师应借助影视作品让历史情境再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历史事件,教师再巧设疑难,以增强学生历史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讲解《》一课时就大胆地把电影《》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了解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国内社会阶级矛盾空前尖锐;③中国的发展,为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思考和探究的历史功绩和不足,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
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搬进课堂,不仅活跃了历史教学的形式,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和呆板枯燥的教师讲解相比较,学生既感觉形象有趣,也感觉耳目一新,再加上教师的思维点拨与方法指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形式,强化记忆
历史知识点多,又难以记忆。特别在复习课上,学生往往死抱课本反复背诵,这种简单重复式的学习方式无疑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营造学习情境,力争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完中国古代文化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背诵歌谣来记忆历史知识。
人类起源不是神,森林古猿是祖根。
我国最早古人类,史称云南元谋人。
一百七十万年前,他们用石把食寻。
石片今日称石器,还有两颗牙齿存。
北京西南周口店,有种古人被发现。
距今二十万年前,六个头骨价无限。
人称他们北京人,模样今日可还原。
基本具备人特征,有些地方还像猿。
…………
歌谣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是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好帮手。
又如,教师也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有关历史方面的演讲辩论比赛,以此来活跃和创新学生们的思维。在讲解《》一课时,以“能否避免”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结合教材内容和自身体会,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国内背景两大方面展开辩论。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倍增,一直具有侵略野心。而前夕的中国,民族矛盾加剧,军事国防薄弱,政治统治黑暗,国民思想保守,经济严重衰退……
通过课堂辩论,不仅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且也牢牢地巩固了历史知识,深化了历史认识,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承前启后,留有悬念
评书艺人讲究“欲说还休,意犹未尽”,对于历史情境的创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每节课的结尾,历史教师可以进行承前启后式的总结,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提示,留有悬念,在学生心里创设另一种“情境”。
例如,在讲解《六王毕,四海一》一课后,教师陈述,“秦始皇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结束了诸侯国之间相互纷争的局面,并且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那么,秦朝自始皇帝开始,又实施了哪些骇人听闻的暴行呢?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饥饿人民会坐以待毙吗?请听下一讲《伐无道,诛暴秦》。”这种类似于《百家讲坛》式的结尾,无疑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98-02
1 引言
小学是学生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时期,也是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思维能力的时期。小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小学教学课程当中,数学教学起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的作用,对以后的初中高中学习打下基础。学好小学数学对学生至关重要。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1]。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情境教学法,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再辅以其他游戏教学等内容,势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喜爱。
2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陈旧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并不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注重教授学生基本知识点和考试考点,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因而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扰。同时,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使得学生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小学生一般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接收能力也不足,这种被动的听课模式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由于刚刚接触到学习内容,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他们对同一节授课的内容理解能力也不同,会造成课堂效果不好。
学生学习内容过多,负担太重 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学科,而数学需要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强,难免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合适的引导和强化训练,无法理解当天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很可能会加大作业量,以致学习负担加重。
学生层次差异大,个别学生理解有困难 由于数学是纯理科思维,有的学生可能由于遗传或其他因素,导致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不足,如果不能采用吸引他们的教学方法,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下降,以至于影响其一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培养。
3 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各种物体或者是音乐等道具,人为地创设的一种真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融入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2]。利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数学图形、算术问题的理解和学习能力。
设立问题情景,学生讨论操作 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创造一些故事的内容,并且设立一些趣味的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比如,如果在讲授“平均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导入:“这里有一堆糖果,在课上拿出一些糖果。有5个小朋友,而这里有10块糖,怎么分给小朋友们,他们才能对拥有的糖果都满意呢?”然后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再分出糖果,经过讨论后,每组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入新知识:“为了使每位小朋友都满意,那么我们是不是给每个小朋友的糖果一样多啊?怎么才能分得的糖果一样多呢?那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今天的内容――平均数。”这样使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并且有很强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去学习,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可以让他们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演示实体模型,增加学生的印象 可以在课堂中带入一些实体的教具、物品去演示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印象,缩小与教科书上内容的差距,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如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圆锥的体积等内容时,可以带一些实体模型给学生发放下去,让学生去动手摸一摸,然后引入:长方形有几条边?正方形的边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一下。在讲圆锥的体积时,可以自制一个圆锥和圆柱,然后向圆锥中倒入沙子,让学生观察导入几次沙子,才能把圆柱形倒满?将问题带给学生,然后通过具体实际操作,学生参与实体教学过程。通过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数学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然后学生通过摸一摸、算一算,得出相关的公式结论,比课堂上直接讲授效果好。
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实行分层次教学 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不能够一概而论,而需要对他们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引导。如在“观察物体”这一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搭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图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的效果是否相同。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搭建,然后对于想象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强他们在动手操作能力上的训练和空间观念的培养;对于无法描述出图形的学生,应该培养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技巧和正确方法,让学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画出正确的平面图形。
对于图形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感知获取图形,剪出一些几何图形。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主发挥能力等。
4 取得的效果
通过情景教学法讲授数学课程,主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能力,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数学课程当中,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一些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在初中课程学习中,数学学习困难减少,还有的学生在小学奥数等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青年教师 ;心理健康问题
在中国教育新发展的前提下有很多研究者对心理健康都有深入的研究,由于很多研究者在研究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时,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进行。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时发现,他们的理论阐述不够全面、深入。所以我提出我的研究课题就是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为促进青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1.有哪些因数影响青年教师心理健康
1.1健康概念
健康是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化指标正常,而且没有伤病,没有疾病,没有残疾,健康是人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的健康,当一个人具有四个健康要素时才是真正的健康[4]。
1.2生活压力
在贵州很多学校由于学校建设落后和历史遗留的问题,导致很多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贵阳市中学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学校发展受到城市发展的制约,一个青年教师的入校后更本无法解决住宿问题,在贵州省会城市学校现状都落后,其它地方的条件就更为困难。同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国家人事制度的落后,很多学校是在文件没有下达的情况下就提前通知聘用老师到校上班,在工资的发放是按照当地的最低生活标准来发放,教师拿到手的工资还不够自己吃饭,租房子的费用,青年教师的不能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心理上肯定会出现动摇,生活的问题就会引起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当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后学校又不能解决时,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间接影响自己潜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学校教学效率。
1.3教学压力
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考以文化成绩高低为最终选才的评判标准,所以学校给青年教师下的任务―学生合格率来评定一个教师的年终考核是否优秀,以及青年教师职称评定其中最重要是由学生成绩来作出最终评定。
2.青年教师自身的问题
2.1自身性格对青年教师心理的影响
青年教师是通过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出来,每一个教师性格都是不同的,他主要是受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同高校的教育模式的影响,青年教师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就会导致青年教师的性格是多样化,从而对自身心理的影响也是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既然我们无法改造客观世界,我们就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既然压力和挫折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就来想办法排遣和减轻它。
2.2社会型
其主要特征是时常做出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妨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做事不考虑后果,也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向往奢侈的生活,羡慕和嫉妒比自己富足的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从事第二职业上,对教育教学本职工作不感兴趣。对学生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使学生产生不爱学习的厌学心理,对人生和前途产生困惑。课堂纪律松懈,学生行为失控、冲动、攻击性多,形成欺负弱小、畏惧强大的不良行为[1]。
2.3权威型
这种个性多表现为具有权威性态度,遇事要求他人服从,其典型表现具有排他性、忠己性、固执性、刻板性等特点。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多半采用训斥、压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常出现因处理不当而伤害学生感情的结果。学生经常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感,被迫屈服[2]。课堂气氛常是沉闷、消极、排斥的,或是激惹、失控的。由于存在这样的消极体验,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难以集中和持久,会抑制他们对旧知的回忆,新知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学生学习不可能达到高效、高质。
2.4自恋型
其特点是过分地自我关心、自我中心和自尊自夸。在人际交往中只注重自我,不注重别人,与他人缺乏感情交流。他们常以极端的眼光看待别人,不是把人说得十全十美,就是说得一无是处。他们大都能与学生搞好关系,却很难与同事和睦相处。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产生过度的情绪体验,但缺少行为监控和指导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神经过敏,互相攻击,养成虚伪、欺骗、不诚实、脾气暴躁等不良行为。学生学习中由于压力小,易受外界干扰,注意不集中,学习不踏实,因此学习困难多,学习效果差。
2.5强迫型
具有这种个性倾向的青年教师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应,因而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有过多的清规戒律;他们墨守成规,怕犯错误,而且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习惯行事。在强迫型教师的课堂上,课堂气氛极度沉闷,听不到学生思想的声音。学生受教者影响而恭敬顺从,无个性,无创造能力,学生互相之间的交往不多,不灵活,实践和动手能力差。
2.6依赖型
青年教师虽然有教好的工作能力,但由于缺乏自信,独立性相对教差,所以不时地需要别人的帮助;不果断,也缺乏判断力,总是依靠别人为自己做出决策或指出方向。受其影响,学生没有主人翁意识,胆小,害怕接受锻炼。在学习中表现为遇到困难不能独立解决,接受新知时思维呆板、懒散、被动,学习效率低。
2.7冲动型
这种个性的青年教师容易出现爆发性的激情,如当顽皮学生给他们取绰号或在某些方面冒犯他们时,有这种不良个性倾向的教师往往会不顾师德,重重体罚学生;具有冲动型不良个性倾向的青年教师在教育行为中,往往情绪不稳定,幼稚,意气用事,缺乏耐心,不能自制,甚至为所欲为,不尊重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冲动型的教师学生的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思维狭窄,对问题考虑不全面,接受知识时容易断层。
2.8轻躁狂型
年轻教师的特点是经常自我感觉心情愉快和精力旺盛,言语和动作比常人要多;由于他们的注意力涣散,容易分心,有时过分不务实,因此虽然整天忙忙碌碌找学生谈话、搞家访,十分辛苦,但抓不住问题的要害,常常会由于不实际的看法和做法而使工作成效不大,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学生对这类教师评价也不高,认为老师瞎忙活,白耽误工夫,闹得大家都不得安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贵州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青年教师的发展。同样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注重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已经迫在眉睫。新课程背景下贵州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数在不断受到现代教育改革的冲击,同样也面对社会现实生活,所以青年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应该提高自我修养。
3.2建议
贵州根据自身教育发展情况来定制一套适合贵州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恢复计划。所属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健康、和谐、文明的外部环境是青年教师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土壤,积极向上的外部条件对青年教师的优良个性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励功能。自己反省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自知就是自我认识的伦理道德规范[3]。同事合作、师生合作、社会合作。强化教育引导,爱岗敬业的思想根基。拓宽培养渠道,打牢丰富全面的专业基础。突出均衡发展,提升教研相长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巍.中小学青年教师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术. [J].2007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中华丈化画报研讨会论文集,2007.
[2]陈燕华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