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发病急,变化快,时效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伤害,均系突然发病。赢得时间和挽救生命是急诊医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急诊工作者应在诊断处理过程中建立时效观念,用以判断与预测病程或病情的进展。
1.2疾病谱广,病情复杂急诊医学包括了各临床学科的急诊伤病,疾病谱非常广。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症,力求避免误诊误治。
1.3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临床医学的其他专业在诊治患者时原则上遵循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在急诊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症的救治时不应有按部就班的程序,应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维模式。
1.4工作强度大,涉及关系复杂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所接触的患者及家属可能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诊医师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2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严重缺乏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急诊工作的师资队伍还非常年轻,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急诊专业师资。他们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来承担教学任务,无固定带教师资,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带教风格,影响了教学效果。
2.2教学实验条件不足
急诊医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地方经济差异、部分领导认识不足等条件限制,导致对急诊医学的支撑不足,尤其是硬件设施的匮乏,比如带教经费的不足,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乏等。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急诊医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2.3对急诊医学的特点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谱也随之而改变,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车祸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严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临床思维模式去应对当今的急诊事件,就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阻碍急诊医学的发展。
2.4护送患者的重要性
在临床工作中,常让学生参与护送患者检查、入院等,许多学生就表示不理解,认为在急诊科实习是为了学习如何对就诊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护送患者有专门的护工,为什么要我们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认知急诊医学自身规律,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在护送患者的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能力。
3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支良好的急诊专业师资队伍后,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发展。因此,教研室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前首先应注重师资的培养。青年医师必须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住院总培训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再选择相应科室轮转;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教学方面,每学期教研室都要备课、讲课,高年资教师随机旁听青年教师授课,课后共同研讨、总结。同时,为了提高授课技巧,组织教研室所有教师参加各院系主办的名师示范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继续教育方面,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位教师轮流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的学术研讨会、学习班,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经过几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3.2克服条件限制,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目前,急诊医学发展的客观条件仍然较差,尤其是硬件设施(固定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设备等)匮乏。但教研室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与麻醉、内、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加大了医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领导建设急诊专业的决心和步伐。
3.3转变思维模式,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
3.3.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医疗观念,适应新的医疗模式,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要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不能按照过去先诊断再治疗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检查、诊断及确定性治疗。
3.3.2做好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在学生实习时间安排上,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的“八小时”概念,不单独给学生排班,每个学生跟随固定的教师值班,这样让学生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有机会接触更多有意义的临床病例。
3.3.3强调诊疗过程中的“急”在进行临床教学时,要注意急诊医学的特点,在“急”字上做文章。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心情急,因此,大部分急诊疾病不允许教师用专门的时间去对学生讲解,更不可能让学生去翻阅有关书本资料。再则,患者的“随机性”给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急诊科与住院部的其他临床科室不同,不可能随时都有典型的临床病例供学生学习,加之学生在急诊科实习的时间较短,因此,作为带教教师,一定要加强病例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可以多增加对学生回顾性的讲解。同时,值班医生应加强交接班制度,利用每天清晨交班时间介绍前一天接诊的疑难病症,结合各专科会诊意见和诊治经过、效果,综合分析病情,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急诊思维方式。对所遇到的疑难重症要加强后期随访,尽量明确诊断,对危重症患者通过最终治疗结果回顾总结患者在急诊科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了解到一些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学习内容。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多对学生问“为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独立诊断和处理急诊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前医学生只当“配角”、“记录员”的被动局面[2]。经过这样的临床实习,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可以从急诊的角度让学生去加深理解。
关键词: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临床应用
一、前言
随着医学理论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临床急诊医师认为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工作效率,对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医学最核心的理念是在做临床决策的过程中,应当依据真实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做决定,这样就可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化[1]。一般来说急诊医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正确判断处理病人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急救工作质量,因此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急诊医师应当了解如何运用循证医学,从而采用最先进的理念指导急救工作[2]。
二、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主要是根据真实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从而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在急诊工作中急诊医师不能只是根据个人经验以及病人的需求,就匆忙作出医疗决策,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客观科学的证据做出严谨科学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急诊医师需要充分利用最先进以及最有效的证据作出诊断结果以及治疗方案[3]。
三、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3.1急救医学经过不断发展后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不但的向前发展,同时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病情越来越复杂,这就意味着急诊医师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病情,所以急救医学也需要不断的发展,而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医疗决策,这样就可以对病人实施安全以及有效的诊疗措施[4]。
3.2急救医学本身的要求
急救医学临床实践中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多,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急诊医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一般来说急诊医生除了要具有多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正确判断处理患者的能力,除此之外急诊医生还需要依据确切、可信以及实用的临床证据,以此对急救施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是必然趋势[5]。
3.3急救医学知识领域研究的要求
当前有一部分人对循证医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部分人认为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即循证医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还有小部分人认为系统评价即循证医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循证医学要求急诊医生在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作出决策,同时还需要结合真实的最新证据作出决策。
四、循证医学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急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提出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急诊医师在对病人进行诊治的过程中,需要询问病人的相关临床症状,同时检查病人各方面的体征,进而在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病人的发病机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这就是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第二个步骤是解决问题,在提出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以后,急诊医师还需要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急诊医师不仅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同时还需要结合真实有效的相关问题文献,从而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三个步骤是对文献进行评价[6]。
五、循证医学在急诊临床实践中人才培养的作用
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有效的指导急诊人才的培养,首先注重急诊人才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急诊医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学科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培训,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不仅需要培训医疗急救知识,而且还需要培训抢救技术等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培训急诊医师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的运用循证医学思维,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急诊工作质量[7];其次是先培养一支专业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强的急诊队伍,然后使其在急诊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再次组织急诊医师的讨论会,在这过程中各个急诊医师互相分享各自遇到的难题,从而大家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彼此之间互相交流有关急诊的工作经验[8];最后举办一个关于急诊医师的专业技能大赛,这样可以使急诊医师了解到最新的急诊专业技能,可以加强各个急诊医师之间的交流,并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促使其不断的学习新的急诊知识,最终可以使急诊医师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急诊技能。
六、循证医学理念在指导急诊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急诊临床实践中医疗决策方案主要是依赖于“专家决断”,而循证医学则不仅仅根据专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结合真实的临床证据进行决策,它重点强调科学的证据,因此它的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在遇到部分特殊类型的临床表现时,在急诊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9]。循证医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把已经发表的文献作为医疗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病人的病情相对比较复杂,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碰到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急诊医学应当进一步提高用作讨论医疗基础证据文献的质量,同时急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在获取最佳临床证据的同时,还要灵活的处理其他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急诊临床实践中通常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患者病情急,其次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比较急,这就对急诊医师的诊疗速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但是循证医学除了需要根据急诊医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根据文献等科学依据进行诊疗,如果急诊医师当场才翻阅参考文献,速度就会大大的降低,因此急诊医师在临床实践工作其其他时间,大量的阅读相关的资料,同时还要结合资料做好汇总工作,这样才能提高诊疗的速度[10]。
关键词:中医急诊医学;临床带教;教学方法
1传统急诊教学模式及方法
传统急诊带教方法以带教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授课接受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急诊医学是综合医学,具有复杂性、多学科性等特点,教学过程需要学习多个学科,包括内外妇儿,知识面比较广,这就需要医疗工作者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又由于急诊医学教科书内容更新慢,特别是中医急诊,无法很好的体现现代急诊医学临床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比较困惑,无法跟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带教过程中,由于临床病例的复杂性、模糊性,学生无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学生思维比较固化,无法发散思维。中医急诊临床带教面临的几个问题如下:(1)教学安排上,很多急诊医学的教学安排在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等学科之后,内容上与学过的知识有交叉,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2)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热衷于对西医诊疗技术及抢救知识的学习,而对中医辨证急救的学习甚少;不善于对中医经典辨证理论的学习,以及中医四诊运用于临床,对于典型病例无法准确辨证,及用中医急救方法治疗[1];(3)学生未受过系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急诊医学的基本知识及急救技能比较薄弱,到医院实习也未能够进行专门的培训;(4)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无法充分展开教学行为;(5)由于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夜间多发等特点,造成白天临床带教无典型病例,夜间有病例而无学生可教学的情况[2]。
2中医急诊临床带教改革
针对急诊临床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亟需寻找适合急诊医学学习及临床实践的教学及带教方法,以达到学生急诊临床的学习和适应多变的急诊病情。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可分为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知识的教学两个模块。
2.1.1专业知识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导,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然后通过考试,来确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急诊医学的学习,需要的不是知识点的累积,而是在疾病初期把握疾病的动向,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明确致命矛盾和主要矛盾[2]。新型的教学内容应该切合急诊临床实践情况,以培训根据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推导疾病病因为改革方向,即提倡急诊症状医学。建立以症状、体征、检查结果为基础的评分体系,对评分体系进行学习,能够更好的掌握疾病的严重程度,为疾病的下一步治疗提供参考。而针对急诊常见操作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这些在普通病房都是比较少见的,通过实践,能够将之前在理论课上以及模型上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在急诊医学的带教过程中,可对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区分院前急救与抢救室抢救的不同,对急危重症和缓慢疾病教学重点不同。院前的急救要求快速诊断快速处理,没有足够的机会让教学参与其中。而急诊抢救室的设置则弥补了教学的缺陷,急诊抢救室在急诊临床带教中发挥重要作用[3]。首先,急诊抢救室病种多,包括了急危重症和相对和缓的疾病,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毒、外伤等病种。在急诊的教学当中,诊断与鉴别诊断是首要的,通过在抢救室的初步检查,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鉴别诊断的思维,在具备一定知识水平与开阔的视野后,鉴别诊断思维的正确发挥为疾病的治疗争取了充分的时间。在鉴别诊断分析中,仍然要建立一元论的思维。例如呼吸困难的病人,有心源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肺源性(肺栓塞、呼吸衰竭、张力性气胸等)、精神性(癔症)等原因,这时候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以及相关的检查可以鉴别。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要注重中医的辨证治疗。传统的急诊带教以西医为主,很少涉及中医,学生对于中医急救了解很少。作为中医院的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原则。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的中医学习,以眩晕、中风为优势病种,则以中医临床路径的学习为指导,通过让学生对经典病例的辨证诊治,以及中风急性期安宫牛黄丸的使用等,从而了解中医急救在急诊临床中的应用。对于院前晕厥的病人,除了分析其西医病因,如低血糖昏迷、脑血管意外等,还可结合中医内科学对于厥证的分类进行中医的学习,进一步将中医的知识融入急诊医学的教学中。
2.1.2人文知识教学模块
作为一名中医生,中医的“整体”观念一直是我们遣方用药的基础。由于急诊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加上医疗工作者与患者家属掌握知识背景不对等,临床上病人和家属往往不能够理解复杂多变的病情,这时候就容易出现纠纷风险。所以临床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爱伤观念和沟通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患者家属沟通过程中既要语气和缓也要重点简明扼要,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去告知患者及家属,做到知情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这同时也是在培养医学生的责任心,学习医疗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到有效的沟通,为降低医患矛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教学方案
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每个科室的轮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在急诊的轮转中,时间大约4周。在这4周里,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分成不同的阶段逐渐加深学习,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拟将学习目标阶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是第一周,学生刚进一步急诊临床,对急诊的运行模式以及架构不清楚,可根据科室自身特点,制定《急诊轮训手册》,针对急诊介绍,团队简介,基本工作制度、需知及考核制度进行培训。由专人进行培训,告知科室情况、流程以及需要参与的工作,让学生了解后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制定学习目标和步骤,尽快进行目标化学习。第二阶段,基础知识技能的培训阶段,一般是从第二周开始。主要针对急诊的常见病进行培训,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利用午间时间段,进行专题的学习。内容涵盖常见的急危重症,包括胸痛、腹痛的鉴别诊断,心肌梗死、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知识,技能方面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骨折外固定等。第三阶段,入科第三周后,开始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的综合提高。开展专题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的形式,从真实病例入手,通过小组讨论和答疑的方式进行,对专科知识进一步学习。
2.3带教模式
急诊医学临床带教,需要培养学生降阶梯的急诊思维。由于急诊病人具有危重性,发病急骤,进展快,在接诊病人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主要矛盾,先考虑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排除了之后再考虑缓慢的疾病,这就是降阶梯思维[4]。先针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进行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寻找疾病的病因。带教过程中,需对学生进行急诊常见鉴别诊断的疾病进行系统学习,以培养症状鉴别为主线的横向思维;然后先考虑危重疾病,再考虑缓和疾病,将降阶梯的思维深刻印在学生脑海中。除了急诊知识,团队合作模式在急诊的教学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急诊实习生,需培养模拟情景下的团队合作,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责任,与其他人相互合作。如急诊心肺复苏的团队合作,没有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球囊辅助通气的合作,病人很难能够复苏成功;在外伤脊柱骨折的病人中,没有团队的配合,很难做到颈椎固定、担架转移等步骤。团队合作还需明确不只是急诊内部的合作,同时还是各个学科的合作[5],当病情需要专科辅助检查和诊断时,相互之间的合作就尤为重要。以急诊症状理念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急诊教学模式更适合能力型急诊人才的培养[6]。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近年来很受到各个学科的欢迎,即PBL学习模式。PBL教学方法实行方式多样,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扮演角色等活动,将教学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情景安排中,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探索,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很大的提高[7]。李俊杰等[8]通过对PBL教学模式的Meta分析,提示无论是PBL单独教学还是联合其他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都有助于提高急诊教学的效果。该教学模式可作为急诊医学教学以及带教的基础方法,可广泛开展于急诊医学的教学中。
1.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各种急救手段和设施不断涌入临床,急诊医学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如何培养大量能够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新型急救医师队伍是急诊医学发展的一个紧迫任务。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难题日益突显:一是急救技能多为救命技术,在无法在患者身体上实施的;二是由于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病例一般多为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应用于教学,因此不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三是急诊病人具有特殊性,在最短时间内需要进行抢救生命的处理。在抢救过程中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详细的示教和讲解,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由此可见以上诸多因素减少了学生进入实际临床的技能训练机会,从而制约临床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医学模拟教学因此产生,医学模拟教学是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同时以高科技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个体化教学和情景教学为特征,其优点是具有医疗环境无医疗风险,因此必将在医学教学方法上掀起一场革命[1]。
2.高端模拟系统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08年我院投入使用了麻醉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设置了模拟ICU、模拟手术室、气道管理技术训练室、急救技术训练室、创伤学技能训练室、血管穿刺技术训练室、体外循环技能训练室、多媒体教室以及中央监控室等功能单位。为了更好的发展急救技术,我院建立了急救技能培训室,从而使医学院校临床各专业高年级学生、住院医师、以及专业急救医护人员都可以进行相关训练。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具体的急救抢救训练项目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训练、各种模型和抢救器材的急救训练、ECS院内模拟培训系统。首先院前急救一般是以创伤急救为主,因此可以进行基础心肺复苏、急救五大技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以及气管插管、电击除颤等内容的训练。所有的专业医护人员特别是医生、医学生、护士在院内急救技能的理论学习是以ECS院内模拟培训系统软件为基础,通过以计算机为本的自我学习系统进行相关的训练。急诊医学教研室对急诊医学的学生开设了急救技能实验课程,内容包括徒手心肺复苏、电除颤及起搏术、气道开放技术、急救呼吸机的应用、创伤急救、深静脉置管等五大技术,可以使学生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同时设计模拟病人,并且通过模拟病人组织学生参加急救工作的演练。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模拟演练,现场亲身体验,观看我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抢救室、急诊ICU的抢救录像资料并对急救案例进行分析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讨论
1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1教学要求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急危重症医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临床学科。该学科涵盖各临床科室的急症、危重病、危重症监护和院外各种突发环境下的紧急医疗救护、创伤及中毒、急诊医学管理等。由于其涉及的相关领域宽,具有横向整合各临床学科的特点,因此要求医学生不但能掌握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医学生能运用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的方法和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1.2具体应用方案“实时反馈”正是根据教学要求围绕考核病例,提高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流程:给予医学生建设性的反馈(5~10min),其内容包含医学生表现优秀的方面、需改进及注意的方面,灌输急诊理念、中西医结合思维,并提供学员继续学习的方向、最新医学进展,以达到教学及评量的目的。
1.3教学优势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教育具有浓厚“师徒制”特色,这同Mini-CEX一对一的评估和教学方式有相通性。主管医师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医学生对患者进行的医疗行为,立即发现问题并能给予及时的指导,透过实时反馈,可巩固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提高体格检查、沟通技能和专业态度。因此较传统临床技能考核更具合理,真正达到以考促学,提高临床能力的目的;较传统灌输式教学更能调动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考核中的应用
2.1具体的考核流程一次Mini-CEX测评大约需要20~30min,由已接受培训的主考医师负责,通常在每月的最后一周进行。在主考医师直接观察下,医学生进行相关的病史询问、重点式的身体检查,或是在检查后告知患者可能的诊断及相关之治疗(15~20min)。而主考医师在旁直接观察受试医学生与患者的互动后,立即给予医学生建设性的反馈(5~10min)。评量结束后,主考医师需将此次评估所花的时间及评语简单地记录于评估表中。
2.2考评指标根据2001年美国内科医学会(ABIM)修订的Mini-CEX评价量表,包括以下7项:医疗面谈技能,体格检查技能,专业态度,临床判断,沟通技能,组织效能,整体临床胜任能力。Mini-CEX评估采用3等级、9分制评分。1~3分为未符合要求,4~6分为达到要求,7~9分为优秀[3]。
2.3Mini-CEX教学考核优势①Mini-CEX考评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可广泛应用于病房、门诊、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等多种环境,有利于全面考评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实际的临床处置能力[4]。对于急诊、重症监护室而言,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实施,考评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利用真实患者对医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力作出测试,由主治医师作为观察者给予打分,因此考核更具灵活性。②传统的笔试、问卷、病例分析等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应一个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评估医学生临床能力则是比较理想的评估方法[5-6]。在急诊学科方面由于患者真实性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医学生完成操作的质量,而Mini-CEX作为一套具有教学功能的测评工具,则能多次观察、评价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从而能更准确地评估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我们认为Mini-CEX不仅有利于科学考评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全面了解其医患沟通技巧等医学人文综合素质,是一种灵活、有效的实训和考核方法。
3教学应用的成效
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特点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包括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多科室会诊、重症监护等多个环节,有着自身独特性。急诊医学面对病患具有发病急、疾病谱广、病情变化快、患者和家属情绪不稳定等特点。与常规门诊相比,急诊医生需具备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临床操作技能、综合性的诊疗观、先保命后治病的逆向思维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高超的医患沟通技巧,这对急诊临床教学培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虽然目前急诊医学在国内医院临床体系中已得到充分重视,各类二甲以上医院基本都开设了急诊科室(笔者工作的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也于近年开设了急诊科室),但从调研反馈情况来看,国内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培养仍未成为独立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急诊医学的理论教学仍未独立,仍然采用大杂烩式的内科、外科混合教学作为急诊理论教学基础;(2)临床实习欠缺,上海市住院医师职业培训培养计划中,在急诊见习实习时间非常有限,且大部分医院未对实习医生展开急救演练培训;(3)未针对急诊医学独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医生心理培训和医患沟通技能培训;(4)由于急诊特有的倒班制度,急诊医学理论临床教学难以系统性的开展,大多为碎片化的临床个案教学。
急诊临床实习医师普遍特点
作者单位: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52医科大学生在经过五~七年的大学基础培训后(上海市还包括两年的住院医师职业培训),进入急诊科室工作,其自身能力素质与一名合格的急诊医师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对急诊环境陌生,心里上未做好应对急诊高强度节奏工作的准备。与其它门诊不同,急诊是24小时班制度。由于人员编制等原因,急诊医生大部分要求独立值班。作为实习医生,心里上暂未做好独立看诊的准备。急诊病患发病急、疾病谱广,病患和家属情绪激动,更加大了诊断的难度,作为实习急诊医生,心里承受压力大,暂时未能做好应对急诊高强度节奏工作的心里准备。
(2)临床经验少,缺乏足够应对能力。
实习医生一般临床经验较少,特别是急诊临床经验几乎没有。面对急诊发病急、发病重的工作情况,普遍缺乏足够应对能力。
(3)医学理论知识体系不够全面,临床操作技能欠缺,不能满足急诊临床的要求。
急诊医学作为综合性、全面性的医学学科,对执业医生要求极高,需要急诊医生具备全面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操作技巧,绝大部分急诊临床实习医生暂未达到要求。
(4)医患沟通能力欠缺
急诊临床医学面对病患发病急、发病重、不能准确表达症状、患者和家属情绪激动情况非常普遍,极易引发医患矛盾。因此要求急诊医生具备高超的医患沟通技能。目前来看,急诊临床实习医生普遍存在欠缺。
(5)对急诊倒班制度不适应
急诊作为24 小时班制,采用值班医生倒班制度。对急诊医生生物钟影响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调整适应,急诊医生自身也需要心理建设和辅导,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急诊特殊的值班制度。
目前急诊临床教学的特点和弊端
急诊临床教学工作,肩负着培养合格急诊临床医生的重任。作为带教导师,不仅要教授给实习医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还要让实习医生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妥善处理好新环境下的医患关系,培养出适应当前医疗环境的实用型高级急救人才。目前国内医院急诊临床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集中教学采用多传统PPT 照本宣科式宣讲:缺乏针对性,不足以应对急诊复杂的病症特征。(2)实习医师存在被动式的、跟随式的观察学习:带教导师在查房问诊时候,实习医生缺乏参与感,缺乏主动思考,不利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合格急诊科医生。(3)临床教学案例碎片化:带教导师结合临床病例讲解病理和施治,有一定实际意义。但由于其随机性较大,不系统,不利于急诊科实习医师的尽快成长。(4)临床操作教学课时少,考核机制不完善:急诊医疗需使用很多医疗器械,对急诊医生操作节能水平要求较高,大部分急诊科室对此块内容重视不够,认识不充分,且未形成相应考核机制。(5)理论知识学习采用放任型的自我学习:急诊医生需要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普遍存在急诊医师自我学习缺乏指导的情况,自我学习没有针对性,知识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急诊科医师全面、准确的知识储备要求。
急诊临床教学模式上的探索和实效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室自创立以来,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领域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急诊临床医生培养体系。针对急诊医学学科自身特点、急诊实习医生普遍特点、目前国内医院急诊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急诊临床教学要回到病床前、仪器前、操作前,一切教学工作围绕切实提高急诊实习医师水平这一目标进行。
(2)要尽可能创造实习医生临床操作的机会,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在医生个人能力考核中所占比重。在国内机制中,考核才是最高指挥棒,把急诊实习医生的考核评定与操作技能挂钩,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促进急诊实习医生提高和巩固操作技能的紧迫感,这也需要急诊科室乃至全院在医疗器械资源方面的倾斜和支持。
(3)角色换位:让急诊实习医生与带教导师角色换位,自己模拟充当主角,担任主讲,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在晨间查房时,针对急诊实习医生较为熟悉的病患,急诊带教老师在不影响诊疗且带教老师在旁指导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尤其像心肺复苏(CPR)、气管插管、洗胃等操作,充分做到放手不放眼。
(4)开展急诊临床急救演练。笔者工作的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这方面开展较为成功,已成功开展过多次临床急救演练。演练模拟实际急诊抢救全过程,从接诊、诊断、会诊、抢救全过程高仿真模拟。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习医生普遍反映经过演练,对急诊的特点有了更直观、更深刻、更感性的认识。目前医学诊疗手段飞速发展,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开展高端模拟系统的训练,例如北京宣武医院,已经将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用于急诊培训,收效很好。
(5)充分利用微信、APP 等新媒体模式,增加急诊医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急诊实习医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趣味学习。急诊医学临床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课中适量的插入结合教材的影像学资料,加深实习医生对急诊医学的直观印象。各种医学APP 广泛使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身临其境的体会,例如制作气管插管的Flash 动画,可直观反映气管插管的过程、易发生误插的原因及避免措施,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取得了良好效果。
(6)加强急诊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有助于医患双方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顺利进行。医患纠纷日益增多的当今时代,急诊科室作为医患高危区域,医患沟通能力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是医学诊断和临床治疗的需要,是减少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医师从业的基本要求。笔者工作的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室,非常注意对急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经常利用科会时间沟通交流相关经验体会,培养提高急诊实习医生实际沟通能力,患者投诉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
(7)每周组织科内小讲课或病例讨论,让年轻的急诊实习医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也起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作业,在科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奋进的氛围,给年轻的急诊实习医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门急诊护理;常见问题;应对政策
急诊是医院救治病危病人的一个重要的场所,病危病人具有多种情况,具体的伤情也是比较复杂,并且病症也比较集中,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我国的急诊急救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急诊医学是很多专科的门诊基础,要不断强化医院的急救和院内重症患者的监护治疗,这也对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急症护理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护理是一门应用最少数据,使用最短时间,并且应用最佳的技能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作为年轻的医学护理的专业,它包括了所有的临床护理的急症处理,伴随着护理人员健康快速的发展,急诊的护理专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作为一名急诊科的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团体的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严谨的处事态度,高效的工作效率,良好的沟通技巧等等[2]。
一、门急诊中护理存在的问题
急症医学的特点是涉及到很多学科的参与与求助的,急诊护理对于病人常常设计到很多学科和专科。同样这也就要求急诊必须作为医院和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全面的救治。由于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急诊的护患关系是比较短的,病人的病情比较危急,情况不好,很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我国急症护理的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整体的护理理念欠缺,护士在接诊、分诊的理念比较落后,专业技术也不是很熟练,抢救物品和管理不够完善,护士抢救的意识不强,法律保护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护士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护士队伍的年龄比较轻,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比较薄弱,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缺乏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急诊护理的解决措施
1.树立并强化以病人为中心整体的护理理念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化护理作为基本的指导,以护理的程序为基本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管理,以其中一种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护理理念,根据护理对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提供一个适合的最佳护理方案。对于急诊的护理专业来讲,更为重要的是人而不是疾病,需要重视人对健康问题的各方面反映,而不仅仅是器官或是组织发生改变。护理工作主要就是由医院延展到院前,主要就是以救治病人的生命为基本的出发点,快速地开展和识别现场急救的情况,在医院内,要由简单的护理扩展到组织协调多方面的护理,使病危的病人在最短的时间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另外,作为一名急诊的护士,最好能够体恤病人的痛苦,能够同情病人的困难和遭遇,要尊重病人的想法,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不断的创造积极的条件,尽可能的满足病人从心理到生理到社会各方面的护理需求。给病人提供一个全方位优质的医疗服务。
护理的过程中,护理的本身理念得不到医务人员的认同,这样再好的工作理念,在先进的护理理念都是没有用处的,这样护理工作的质量也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要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将这种服务的理念更加的平常化和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护先进的理念的落实,做到有理可查。
2.要不断提高门急诊重病症的护理情况
门急诊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快速性,对护士专业的技能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根据急救工作的基本流程与急救工作特点,针对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特点来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完善,急诊的门诊要不断的完善,要加强重症护理的治疗工作,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临床的监督机制,以及抢救设施的严格管理,提高急诊病症的护理水平,并且由单纯的被动方式转化成为积极主动的护理病人,体现更为具体的护理工作,对于急救中出现的相关特点能够更为准确的反应。因此,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严格规范各种操作的流程,规范护理的行为,这些与护理质量都有一定的关系。
3.工作中,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
要不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范的意识,要有效提高急诊的护理情况,减少急诊急救中出现的医疗纠纷,要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首先要不断加强季节业务的培训,不断保障护理质量的安全,要不断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保障急救整个过程的安全。要加强业务工作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急诊的抢救过程中,避免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就必须增强个人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对于急诊急救病人要及时、准确、完善的救治,对于拒绝接受救治的家属,要耐心的劝导,并且要记录上签字。若是,发生医疗纠纷,要注重自我保护的能力,消除护理引起的纠纷,要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避免医疗纠纷情况发生。
4.注重护理人员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急诊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重病的患者,突发的病情比较多,抢救的仪器比较复杂,急救技术也比较复杂,新技术,新理论比较多,护理人员的角色比较多元化,不仅仅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的知识,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具备,并且还需具有一定的判断思维。
三、急症护理的发展
急诊护理人员的队伍要更专业化,急诊护理人员是疑难杂症的服务者,要彻底掌握抢救的基本技能,和领先的服务水平,并且培育一批能够全身心投身于急诊岗位的专业化队伍。我国目前医院的急诊科是属于空白的阶段,这样很容易导致急诊医学和护理并不能完成一个完美的衔接过程,这样也制约了专科医疗的整体的发展水平。
急诊技术要求规范化,急诊重症的救治,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就必须要形成一系列的急救规范,不断的完善急救的水平,从细节做起,不断加大管理力度,
不断提升专业的护理技术,不断规划工作的具体方向。急诊护理的知识多样化。急诊护理因素比较多,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数对于个别的突发案例和急救情况。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候,要运用职业的水平,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探讨相关的专业知识,注重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建立雄厚的知识平台,专业的技术发展水平。
急诊护理的范围存在一定的社会化。现代急诊护理工作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急救情况上,还有一些疑难杂症,所以必须要培训处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这样才能够应对一些突发的情况。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急诊医学;基层医院;现状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9-0122-02
急诊医学,通俗的理解可表述为急诊医学是为健康危机者提供全面、紧急、快捷的医疗服务,最大程度避免死亡和伤残事件发生的医学学科,是挽救生命的重要部门。就目前研究界定,它的范畴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危重病学、复苏学、预后评价、灾难医学和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急诊医学独立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临床学科已历经33年,但在我国却仅30年。急诊医学的创立,是医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在近30个医学学科中,被普遍认可和接收程度是最高的,且发展最快。短短30年,急诊医学遍及医疗卫生的每个角落、深入医患双方的心里。该学科的建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尤见急诊医学之重要非同一般。
1 现阶段基层医院急诊医学发展的状况
急诊医学成为独立学科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需要。我国于1983年正式承认急诊医学这一学科。近30年来,急诊医学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应用中被普遍认可,尤其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中城市,更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急诊医疗体系,在医疗保健服务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与所有临床学科在各层次、各地域的发展不平衡一样,各级各地的健全和发展也有很大差距。从我国城乡结合的县级医院现状中可以看出,急诊医学无论在管理体系还是实际应用上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态势。
1.1 急诊科(室)没有被摆在一个规范的临床科室位置
从形式上看,每个县级医院无论是否二甲,都设有急诊科(室),但究其人员设施的配置、规章制度的建立、工作职责的范畴等,都处在一个“中转站”的水准上。很多县级医院的急诊部门虽然都配有专门的医护人员,但素质参差不齐,很不适应需要,就本医院比较甚至都不及其他临床科室的中等水平;设备设施上,除急救车辆外,其他设施连“凑合”级别都达不到,相关制度、程序、管理规范和标准、应急预案等更是鲜见,相对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而言,连达到两成的符合度都很难。
1.2 急诊功能极不完善
一般来说,县级医院的急诊科(室)应具备急诊、首诊、门诊、留观等功能,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器械。客观状况是县级医院一方面面向广大农村,消费层次以低廉快捷为主;另一方面又受经费严重不足的限制,难以保障和完善急诊相关功能所需的条件。正因如此,医院的急诊功能被严重忽视。基于前述“中转站”的定位,在接诊、会诊和转送过程中,治疗上缺乏整体性,又没有连贯性,急救复苏与确定性治疗的衔接问题十分突出[1],尤其在首诊和病区功能方面严重不足。在绝大多数的县级医院中,首诊一般仅限于很简单的基础生命支持,病区功能方面除有简单的病床外,根本不具备急、危、重症患者留观所需的设施和条件。对于急诊队伍的功能而言,按卫生部的《指南》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各种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如插管、外伤处理等;熟练掌握本专业救护技能,如创伤、中毒、核辐射等;对各种伤害与灾害,具有较强的自身安全防护能力和较丰富的知识;熟练掌握与使用相关医疗器械[2]。然而,医护人员远不具备上述素质,同时,院内生命通道的协调也因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而不畅通、不规范,急救后续的转归有着很大的人为因素和随意因素。
1.3 没有专门的经费保障
急诊急救的特点就是用时间抢生命,故无法等到办理正常手续后再实施。而县级医院面临的又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急救单元到达现场或门诊接收时就有三种情况要面对:一是经济拮据缴不起费,二是因其他因素不想缴费,三是因害怕费用太高而放弃救治。在这些情况面前,急诊急救人员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然而,事后就面临着社会责任与科室绩效、医院公益性所产生的矛盾,急诊急救人员自身的效能也难以保证。要解决此矛盾,惟有依赖政府在调控医疗卫生市场时给予相应保障。
1.4 急救网络不健全
由于许多基层医院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半径大,尤其在边远山区交通又不便,如此看来,发挥乡镇卫生院(所)的作用尤其重要;但乡镇卫生院(所)极其缺乏急诊医护人员,有的卫生院甚至因担心被卷入重大医患纠纷而束手旁观,令急诊急救无能为力,使生命的呼救得不到应有的响应。
2 基层医院急诊医学的前景改善探讨
30年来,急诊医学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因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而至今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可供各种环境运作的固定模式。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发达的大中城市,都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改进、边实践边完善。因此,服务于广大地区和人口的基层医院的急诊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亟待加强;同时,鉴于基层医院的功能定位和乡镇急诊急救市场的实际需要,当务之急应做好如下工作。
2.1 积极加强急诊医学人员的培训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临床医学学科,边缘特性尤其显著。急诊急救专业人员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急诊急救水平,在培养和训练人才上,各国的急救中心都非常重视[3];所以,无论是医疗行政部门还是基层医院,都应把人员培训列为重中之重,不仅要培训县级医院的急诊人员,还应重视对乡镇卫生院(所)的医护人员普及基本的急诊急救知识,逐步做到使他们能在急诊急救的接力中传好第一棒。培训的方式宜采取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为主,亦可参加各级部门和院、校举办的培训班,有效提高急诊急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自身安全保护意识。
2.2 建立健全有效的急诊医学服务网络
基层医院功能定位虽然不高,但却服务着相当比重的人口和绝对广大的地域。要做好这么大面积的急诊医学服务,没有多层次的服务网络是行不通的,尤其要发挥县、乡两级医疗卫生部门的积极主动协调配合作用,利用网络、通讯、交通等有效手段,建立紧密有效的多形式联系制度,有效保障生命通道的快捷畅通。
2.3 加强基层医院急诊医疗管理体系建设
几十年来的实践以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基层医院的急诊建制都具备了基本的雏形,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急诊医疗体系。但是,制度建设始终是保证体系有效运作的基础,基层医院务必建立健全完整系统的急诊科(室)管理制度,如医护驾人员岗位责任制、首诊责任制度、院前急救准备制度、急诊诊疗入院优先制度、急诊单元设置范围及日常检查制度、必备药品管理制度、定期考核奖惩制度、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操作规程、心肺复苏术等急救程序。每个医疗单位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尽可能详细的管理制度,用制度去规范管理,靠管理使工作人性化、正常化、标准化,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致残和死亡事件以及重大医患纠纷的发生。
2.4 加强政策扶持
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将逐步由资本主体角色退居指导协调的地位,但对于急诊医疗这样的特殊领域,一定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以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对生命的高度关爱。
3 结语
急诊医疗是战场,是高危中的高危,肩负着创建和谐社会、维护政府形象的神圣使命[4],各级医疗行政部门以及相关医疗卫生企业都应引起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国家把急诊科(室)建设列在“医院分级管理临床一级科(室)首位”的目的和意义,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按专科建设的要求去加强急诊科(室)建设[5],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管理体系,使急诊急救向科学、高效、可持续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伟,陈昕昳. 县级医院急诊科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的探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7):418-419.
[2] 刘廷秀,陈胜勇,陈龙泉,等. 浅谈县级医院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J].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903-2904.
[3] 任真年. 国外急诊急救医学发展现状与趋势[J]. 前卫医药杂志,1999,16(2):121.
[4] 田培任. 县级急救急诊体系规范化建设和发展的探讨[J]. 医院管理,2007,45(10):118.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通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32例,年龄14~72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高空坠落伤32例,打架斗殴致伤3例。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者42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13例,以腹部损伤为主者25例,以多发性骨折为主者12例。
1.2方法
为做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保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有效实施,患者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科室护理组在护理管理及人员素质培养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制度建设及规范流程
(1)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度,优化抢救流程,加强医护技术训练,抓好质量检查等,为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规范流程,急事急办。危急重症患者到达急诊医学科后由分诊护士直接送入抢救室处置,抢救室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后,立即上报二线医生或创伤中心医生,由二线或创伤中心医生启动绿色通道。科室将相关表格包括病情记录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手术同意书、入院证等右上方均盖上“创伤救治急救绿色通道”印章,其他救治科室接到盖有印章的相关表单后,急事急办,一律执行“先处理后交费”的优先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急诊医学科后病情记录单由每个环节的医生进行填写和移交,要求护士填写好病情观察表。原始医疗资料应妥善保管,专人负责,详细记录好患者出入急诊医学科及各项辅助检查室的时间节点,便于总结和分析,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1.2.2人员管理
(1)定人定时。创伤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无规律,伤病员时多时少,病情轻重不一,难以预测。针对此特点,护士长合理安排抢救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面对批量伤员时做到忙而有序。具体做法是以人定事,谁值班,谁就负责到底,时刻不离岗位,全天24h安排护士机动班、120值班等。(2)增强急救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急诊医学科具有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加之护士人力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救治的质量和成功率,科室积极开展“假如患者是我亲人”的活动及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护士的急救及服务意识,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把握“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3)加强在职训练。为了提高创伤急救护理的质量与水平,不贻误患者抢救时机,本科室严格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管理手册》上的要求演练,并不定时进行抽查。采用操作训练、授课、教学查房、晨间提问、情景模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使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并了解国内外急救医学的新进展。在抢救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工作。
1.2.3物资管理
(1)树立“五常法”管理意识。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专业讲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向全科护理人员讲解“五常法”管理内容与标准,提高认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根据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进行分层管理,重新摆放,做到物必有名,物必有家;常整顿:是现场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标准化,培养护士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常清洁:保持抢救室内整洁,发现脏乱及时整理,发现损坏的仪器设备和物品及时维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共同完成;常规范:制订抢救室相关管理规定和抢救制度与流程,对照标准自评互评;常自律:是五常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护士能够自律,通过自律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2)物资齐全,确保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功能备用状态。抢救室的急救物资做到专人专管,各班认真检查并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因物资不足、仪器设备未处于功能备用状态而耽误患者的抢救时机,保证抢救效果及提高抢救时效性。
1.2.4把握环节质量,提高抢救时效性
(1)医护一体化。强调医护之间的配合,进行医护一体化教育。护士长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制订改进计划和进行针对性培训,保证护士能够掌握与医生沟通合作的方法,形成规范性、程序化的医护配合流程。(2)沟通与协调。各个救治环节的有效沟通,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很重要的环节,当遇到批量伤员或科室人员紧张时,应通知相关人员支援,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并参与协作抢救。
2结果
通过规范建设抢救相关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加强人员及物资管理,有效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及获得确切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
2.1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由原来平均20min下降到现在15min内,得到确切手术治疗时间缩短5min。
2.2胸、腹部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缩短8min,得到确切性治疗时间缩短5min。
2.3多发性骨折患者整体救治时间缩短6min。
3讨论
急诊医学科是抢救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窗口站,在院内救治的最前沿,护理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严重创伤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作风建设才能适应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工作的需要。“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是急诊医学科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在接诊、检查、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实施一系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其目的是让患者快速通过,缩短在院内各救治环节中的处置或停留时间,从而提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1护理队伍的建设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科室基本保证了参与创伤急救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其业务能力精、服务意识强、急救水平高、综合素质好。
3.2严格护理管理,实行时限服务
要求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处置停留时间不超过15min,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急救服务。
3.3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流程
掌握各种监护仪器及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操作等。本科室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及专业技能培训,树立“急诊、急救”意识,最终做到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救治有序。
3.4接送患者做到无缝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