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涯人物访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理性分析发现,教师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导致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笔者作为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紧扣课程的特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地位,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关键。将生涯人物访谈法运用于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生涯人物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10203
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在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师资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作为在教学第一线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仍有着相似的困惑和苦恼――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用心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较少,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成为了探索和钻研的方向。
1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用心投入课程学习的学生少,敷衍应付的学生多。课堂上常常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底下却有的打瞌睡、有的玩手机、有的开小差,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难以形成;二是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不到位,课程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求职就业间出现脱节和分离。
分析其中的原因,相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不强、自制力欠缺、学习不够勤奋刻苦是一个现实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许多教师为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运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课堂授课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成效甚微。以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为例,虽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教学案例,可由于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任职工作的经历,没有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历,也没有自主创业的经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因此,第一手的案例资料极其匮乏,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二手的案例资料。而二手案例资料中的典型人物以名人或成功人士居多,他们就业或创业成功的经历,对于目前在校园学习生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很有距离感,案例的说服力不强,带给学生的启发和思考相对有限。有的教师也试图从本校挖掘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实例以充实教学案例的内容,但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跟踪访问工作量较大,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要收集整理出完整的案例资料颇有难度。
在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收获和突破。在教学实践中紧扣课程的特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地位,将生涯人物访谈运用于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生涯人物访谈在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生涯人物访谈是参与式教学法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参与式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和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将生涯人物访谈运用于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延伸到课外,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了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2.1生涯人物访谈对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生涯人物访谈是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当面访问、电话交流、网络沟通等多种形式对一定数量的职场从业者进行职业调研,从而获得对行业、职业和组织相关详情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2\]。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职业经验有限,尤其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对的不同行业与职业环境不了解,在课程教学中,往往难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虽然上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但依然缺乏对职业社会的深入认识,依然无法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导致学生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生涯人物访谈是帮助高职大学生获得职业世界详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将这种实践、互动、体验性的学习模式运用于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有多方面的意义。
1) 生涯人物访谈让在校大学生获得了与职场从业者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这种交流沟通不仅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求状况等方面的总体信息,还能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得关于求职途径、入职条件、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晋升路径、薪酬待遇、职业榜样等具体而详尽的职业岗位信息。这些信息为在校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衡量自身的专业实力与不足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2) 生涯人物访谈对于处于求职阶段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毕业生通过与自己比较中意的目标组织中的从业者进行交流访谈,可以达到从内部看组织的目的,获得对目标组织的发展前景、人力资源状况以及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不仅为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单位提供了帮助,也为后续求职过程中取得面试的成功增强了信心,打下了基础。
3) 生涯人物访谈对于有意自主创业的高职大学生也有直接帮助。他们可更多的寻访那些与自己条件和环境相对接近的自主创业成功人士,通过交流访谈,了解成功创业者创业的经历,创业过程中曾碰到的困难、遭遇的挫折等,从而帮助他们坚定创业的决心,积极为顺利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 丰富的人脉是高职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生涯人物访谈则是高职在校大学生广泛结识各类职业人,积累人脉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5) 做生涯人物访谈还是高职在校大学生培养和锻炼个人能力的最好机会。生涯人物访谈由多个环节组成,在交流访谈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2精心组织设计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生涯人物访谈为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带来的帮助和指导是多方面的,是典型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之一\[3\]。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时,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1) 激发参与兴趣,精心设计组织。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的开展可分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涯
人物访谈的意义、方法和步骤等基本知识,重点是激发起学生参与访谈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访谈活动。
自由随意安排的访谈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对访谈活动过程应精心设计和安排,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开展访谈活动。比如大一阶段访谈的主题可侧重于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求状况,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进行职业规划、做好就业准备的信息。大三阶段生涯人物访谈的主题则可侧重于对目标组织了解和具体职业岗位信息的收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提高求职成功率。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自主创业为主题的专题生涯访谈人物活动。
一次较完整的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包括明确访谈主题、寻找访谈人物、拟写访谈提纲、预约访谈对象、采访生涯人物、写作访谈报告等多个环节。访谈活动的每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应引导和督促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访谈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2) 选准访谈对象,提高访谈效率。在生涯人物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从何处着手去寻找合适的生涯人物,教师应重点给予引导和启发。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寻找理想的访谈对象:一是抓住参与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和从事兼职等零距离接触职场、体验职业的机会,有目的地访谈职场从业者;二是通过专业老师或辅导员牵线搭桥,在已毕业工作的校友中联系合适的访谈对象。选择校友作为访谈对象的优势在于,访谈者与访谈对象有着相同的学习经历和专业背景,访谈对象提前入行获得的工作经验对访谈者更具启发和借鉴作用;三是利用校园招聘会,寻找机会访谈前来进行招聘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4\]。访谈人力资源工作者是高职大学生掌握企业概况,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入职条件与程序等多方面信息的最佳途径。而在访谈实践中也发现,人力资源工作者往往较其他岗位的工作者更乐于接受学生的访谈。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能大大提高访谈的效率。
3) 注重总结评价,不忘分享激励。生涯人物访谈法是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可以反复运用的参与式教学法之一,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访谈活动,将访谈活动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做到有始有终。这包括从访谈活动开展之前的设计与组织、访谈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检查和督促以及访谈结束后的总结评价与分享激励。最后的总结评价与分享激励环节尤为重要,每一次的访谈活动完成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大家共享访谈获得的信息,学会将访谈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和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并按行业、按职业、按专业分类建立起生涯人物资料库,既可供同学相互学习,也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资料,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访谈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而根据学生撰写的访谈报告和总结分享会上的表现,应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这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后续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 重视活动细节,扩大访谈收获。一次成功的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收获是全方位的,不仅能获得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还能从多方面锻炼能力和提高素养。而一次成功的访谈是由若干完美的细节构筑起来的。这些完美的细节包括:访谈前用心设计的访谈提纲;精心准备的“30秒钟广告”――一份语言简明、特点鲜明、信息明确的自我介绍;访谈过程中的守时、礼貌和善于倾听;访谈结束后对信息及时的归纳整理以及小组访谈中人员的分工合作与沟通交流等等。由于高职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欠缺,教师对访谈活动进行全程引导和督促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以生涯人物访谈法为例的参与式教学法是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能明显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彩云.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6):8384.
\[2\] 娄祖安.参与式教学法的涵义与特征\[J\].科技信息,2009,(25):405+423.
(1.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云南昆明650201;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顺利成才,有助于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重规划轻落实等诸多问题,致使完美的生涯规划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文章运用PDCA理论,使大学生职业生涯实施过程、路径不断得到改进与提升,从而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根据内在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实现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最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PDCA理论;路径提升;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3-0066-05
收稿日期:2014-12-02 修回日期:2014-12-26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220:22
作者简介:王艳伟(1980—),男,河南沈丘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就业管理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602.2022.013.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59(3):66-70http://xb.ynau.edu.cn
ISSN1004-390X;CN53-1044/SE-mail:ynndxbsk@qq.com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3.013
党的十提出要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生涯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路径。职业生涯规划就像gps导航一样,能够促进毕业生顺利的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但是,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老师经常提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和流程;陌生是对具体的职业生涯路径的提升思考较少。将PDCA循环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提升当中,有利于探讨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的提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国内,并逐渐进入高校。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引导高校毕业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2007年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逐渐过渡到必修课。截至目前,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已经经历了六、七年的时间,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由于受政策引导、社会观念、师资队伍、思想引领、学生自身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仍然是收效甚微[1-4]。
(一)政府重形式轻监督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做出了明确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建议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但是,对于这一要求却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至今仍有一部分高校未单独开设职业发展必修课程。
(二)单位重效益轻培训
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多单纯地从其为单位创造效益出发,没有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周期全面考虑,只片面录用“即时效益”人才,而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对大学生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培训。
(三)学校重教学轻实操
在具体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的影响,大都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灌输,教师向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种基本理论,很少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操练习,通过生涯人物访谈让学生现场了解具体的理论及如何在现实中应用;或者利用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游戏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意义。
虽然有些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过多的采用一些“欢天喜地”、“热闹非凡”的游戏形式,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本身;虽然很多教师想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达到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许多教师把握技巧的“尺度”不够,致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只能是教师累得团团转,学生乐的手舞足蹈。
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理论得到了丰富。但是由于其本身是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在实施过程中要偏重于具体的理论应用与实践。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其理论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四)家庭重结果轻过程
大学生父母对其职业发展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偏执心态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的选择与提升增加了“精神枷锁”,许多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结果不得不因为父母的“一厢情愿”而改变,并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提升过程中,也会由于家庭观念的影响而悄然发生变化。
(五)学生重规划轻落实
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后,就将规划束之高阁,并没有认真的按照规划进行具体的落实,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也没有进行规划的管理与调整,到最后只能是规划还是规划,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职业生涯过程当中。职业生涯规划就像汽车导航一样,第一步设定目的地;第二步规划路线;第三步按照路线行驶;第四步到达目的地,结束导航。大学生一般设定好目的地、进行路线规划之后,就不再进行中间的调整和监督管理,即使是设计了一些备选方案,但是由于环境变化迅速,规划远跟不上变化,大学生在按规划路线行驶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偏差,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逐渐偏离了原来规划的路线。
二、利用PDCA理论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
(一)PDCA理论
PDCA循环理论又名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开始主要用于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后来逐渐应用于其他方面。PDCA是由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PDCA循环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四个阶段进行管理,并且循环进行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
(1)P(plan)计划:包含方针及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等。
(2)D(do)执行:根据已知信息,设计具体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先前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从而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析对与错,明确效果,并找出问题。
(4)A(action)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并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同时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5-6]。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CA循环发展路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利用PDCA循环理论建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CA循环发展路径提升框架模型[7-10],详见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CA循环发展路径提升框架模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主要阶段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决策、求职行动以及评估有机地融入在PDCA循环当中,并且每一个阶段又都可以进行一次PDCA循环改进,这样形成了内循环和外循环互相促进的立体循环体系,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的不断提升。
1.利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改进提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决策、求职行动及再评估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利用PDCA循环进行分析与改进。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阶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探索阶段,一般需要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等四个方面的分析,结合这四个方面的分析结果综合评价自我。结合PDCA循环理论,可以首先制定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等四个方面探索的具体计划,比如根据大学生本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探索工具和方法以及实施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采用具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测评;接着总结分析探索的结果的可靠性,并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对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还有一些方面没有测评清楚,则滚入PDCA下一循环进行解决。这样,周而复始,经历几个循环之后,就可以使自我探索这个阶段的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工作世界阶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工作世界(即外部世界探索)阶段,通常需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外部工作世界的具体要求,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生涯人物访谈、实地调研工作岗位、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会、实习等。如果采用生涯人物访谈进行探索工作世界,那么结合PDCA循环理论,首先制定生涯人物访谈的具体计划,比如根据大学生本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生涯人物访谈对象,确定访谈时间地点、访谈大纲等;然后按照访谈计划进行前期准备并按时赴约。访谈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和访谈的一些技巧;接着根据访谈的纪录总结分析自己目标岗位的信息;最后对访谈结果和自己采用其他方法得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还有一些方面没有分析清楚,则滚入PDCA下一循环进行解决。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决策阶段。在进行了自我探索和外部工作世界探索阶段之后,通过内外部结合分析,以及SWOT、平衡单等工具进行决策。在决策阶段,结合PDCA循环理论,首先制定利用决策平衡单的具体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前期准备,决策过程中要注重平衡单使用的前提和规则;接着根据平衡单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对决策结果和自己采用其他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还有一些方面没有分析清楚,则滚入PDCA下一循环进行解决。这样,周而复始,经历几个循环之后,就可以使决策阶段的问题得到解决。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行动阶段。求职行动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包括求职准备、求职礼仪、面试、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在求职行动阶段,结合PDCA循环理论,首先制定求职的具体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前期的个人简历、求职服装、发型及求职礼仪、面试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准备与实施;接着根据面试的结果总结分析,哪些地方自己做对了,哪些地方自己还有待改进;最后对面试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没有面试成功,则滚入PDCA下一循环进行解决。从而提高自己的面试成功率。
(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再评估阶段。再评估及调整阶段常常被大学生所忽视,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许多大学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经常换单位的原因。如果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实在不适合目前的工作,结合PDCA循环理论,可以首先制定再评估的具体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再评估的实施;接着根据评估的结果总结分析,究竟自己不适应工作?还是工作不适合自己?最后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2.PDCA循环七个步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时动态调整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由于时间及外界环境的变化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可以利用PDCA循环理论的七个步骤科学合理的进行动态、适时地调整。比如大一时自己的计划是本科毕业后去高校当老师,但是到大三时发现高校教书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自己一年之后毕业很难能直接到高校工作,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时调整。
(1)分析目前现状,发现存在问题。通过分析目前的实际情况,发现自己达不到今后目标岗位的要求,这是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解决。
(2)分析生涯规划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就自己目前达不到目标岗位要求的问题,分析影响这一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历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等一系列影响因素。
(3)找出影响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历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教师资格证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学历水平不高这一因素。
(4)针对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并执行。针对自己学历水平不高的问题,有必要到高等级学府进一步深造,需要考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取得研究生学历。
(5)检查执行结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研究生之后,再经历3年的学习,看看自己能否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和研究生毕业证,如果取得了,那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6)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笔试和面试进入了高校工作,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可以对这些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利于以后自己的发展。
(7)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虽然顺利进入了高校工作,但是由于自己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暂时还不能承担教学任务进行课堂教学,这些新出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CA循环发展路径是一个不断循环向上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动态调整的过程,每经历一个PDCA循环都会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向前发展一步。通过每一次PDCA循环,不断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提升的对策措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提升实施效果涉及到国家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学生微观层面等三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
1.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监督管理措施
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效果监督管理规定,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实时通报,要求不达标的进行定期整改,以确保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保质保量的按照教育部要求实施。
2.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的问题,国家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比如通过电视公益广告、平面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和意识引领。
3.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领计划
在政府层面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领计划,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生涯人物访谈、生涯案例剖析等活动,引领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二)中观层面
1.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应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就业指导课专任教师应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职称评审给予关心和支持,保证其职业上升通道的通畅。
2.健全和完善社会用人机制
各用人单位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用人机制,并不断完善生涯规划的培训辅导体系。通过健全用人机制和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效果,这样也有助于大学生为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转变家庭传统职业规划观念
父母的传统观念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家庭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人和领路人,而不做阻碍者。
(三)学生微观层面
1.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施的基础是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路线,就像GPS导航一样,如果一开始路线不正确或者路线不科学合理或者路线不经济,那么以后的实施都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甚至会南辕北辙,偏离目标。因此,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是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基础。
2.切实执行规划路线
严格执行规划预定的路径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的重要保证。再科学完美的生涯规划路径,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永远只是停留在纸上,不能实实在在地落地。另外,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也能发现原来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才能在以后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进。
3.实时监控实施效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比较活跃,自制力还有待提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容易走向斜路。同时,大学生思维比较灵敏,时时会迸发出一些新的创新的思想与灵感,这样还有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实时监控实施效果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的有力保障。
4.动态调整规划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历时间较长,受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因素影响较多,在实时监控过程中,发现当前路径不再适应总目标时,应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规划路径的调整,变通思路,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切实执行规划路线、实时监控实施效果、动态调整规划路径这一系列措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也是PDCA循环理论的运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应利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优化提升,只有站在整体的角度、系统的高度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的提升,帮助大学生科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理想就业。
[
参考文献]
[1]陈良声.PDCA循环原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83-8490.
[2]吴从娟.PDCA循环模式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的应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24-26.
[3]解臣习,许艳辉.PDCA方法在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3(19):274-275.
[4]张红,朱克敌.基于PDCA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通用多维模型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172-176.
[5]张秋贤.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之PDCA法[J].中国市场,2013(29):194-195.
[6]赵毅.试析PDCA循环法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81-82.
[7]王艳伟,李永能,黄宜,等.基于WSR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集成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3):13-17.
[8]刘艳,陈华平.基于“三维资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2):67-69.
摘 要 最近几年来,团队展示法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下简称“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正
>> 课堂展示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生涯幻想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SWOT分析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案例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探析 浅议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大学生中的实践 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认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浅析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探索和思考 孙子兵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 心理咨询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几个要点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试论任务驱动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任务型教学. [EB-OL](2016-4-10) http:///link?url=zteyrwb8 srFM6h8ZReaAL4wjtcvqnBRobtUs7u_ikkHQuyeInmzZguxahCTVSmcQqUz IK y0Hxe4X1UX4k0cO9K.
③ 王爱勇.学生课堂展示与教师有效指导[J].教育探索,2011(6):78.
④ 邓程丹.课堂展示在职业发展规划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99-03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嘉兴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和2011届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嘉兴地区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工具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2007]26号以及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为贯彻这一精神,自2007年以来,嘉兴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成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道德,掌握娴熟的职业规划知识和技能,进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在授课方式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网络教学平台、测评工具、成功校友、职场人物等现有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课程实践活动采取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岗位调查报告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实践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的稳定教师队伍,既有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也有嘉兴各市县人才中心主任、各行业协会理事长、企业单位经理和历届优秀毕业生。对教师的培养采取送出去培训考证和请专家进来作报告相结合方式,同时通过教研室内部组织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以及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
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问题上,主要围绕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对现有课堂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满意度三方面设计问题,通过对嘉兴市职业院校2011届19个专业的76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
在问及“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时,2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晰,包括长期(5年以上)、中期(3—5年)、短期(3年内)的目标和规划;45%的学生只有短期的,并没有做中长期规划;27%的学生只是大概考虑了一下;5%的学生没有具体规划;1%的学生有时有过生涯规划。
在问及“校内外教学资源是否满足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时,5%的学生表示能非常满足自己的需要,26%的学生表示满足,56%的学生表示不能满足,11%的学生则表示很不满足,2%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
在问及“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问题时,1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4%的学生表示满意,41%的学生表示一般,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3%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
3.问题分析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了解到,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度重视,从过去的纯就业指导课转变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对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方式从讲座形式过渡到班级授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更为合理,课程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方评价。师资队伍日趋稳定、结构更为全面。但这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由于采用大班教学,学生针对性不明显。教师授课的不连续性(即教师没有针对一届学生进行大一到大三的完整教学),不利于教学的全程化。课外实践内容较单一且与专业衔接不突出,这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缺乏专业性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和职业生涯规划资料室,还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学校辅导员为主,且大部分是兼职教师,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还有很大差距。学校专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举办的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度还不够广。学校虽有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但内容较少且更新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采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以嘉兴地区高职院校2011届的19个专业共800名学生为被试,从执行计划、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工作价值观、职业环境、职业目标、专业认知等九个方面测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关键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生涯辅导;教学;师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新问题,据有关方面预测,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会居高不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人力资源极其丰富;各类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难获职业机会;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难以找到适合人选。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出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并存的特征,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至关重要,而大力推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使其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是改善当前劳动资源市场的不平衡状态,保障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西方国家相关生涯辅导理论
(一)霍兰德类型论
霍兰德(JohnHolland)创建的类型学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最为简便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一。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一种表现,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这种人格特质反映在职业上,就是职业兴趣。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归纳为六种类型:分别是:R(实际型)、I(研究型)、A(艺术型)、S(社会型)、E(企业型)、C(传统型)。人们与某个类型越相似,他们就越多地表现出此类型的特质和行为。同理,环境也可以根据它与类型的相似之处做同样的划分,人和环境的匹配所导致的结果是可以用人格类型和环境模型的知识去预测和理解的。
霍兰德代码中占主导地位的兴趣类型可以为个人选择职业和工作环境提供方向。因此,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课程中可以使用霍兰德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并组织自己的兴趣,并根据它来探索及理解工作世界。通过自我探索活动或者测评工具得出自己的兴趣代码后,就可以对照找出与之相配的职业,从而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领域。类型学理论在高职院校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为大学生选择职业方向提供非常全面丰富的信息。
(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D.Super)强调了职业发展阶段的理论,发展性理论区别于类型论的特色在于。它强调职业类型的选择和生涯形态的建立是一个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过程。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其间又包含若干个小循环。个人在职业发展阶段的位置显示出个体的职业成熟度。
按照发展阶段理论,在个体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职业发展的内容和任务,职业选择并非仅仅是大学毕业时才面临的挑战。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其职业成熟的目标为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为毕业时确定职业选择做准备。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体的职业成熟。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有四种因素会影响职业决策:①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②环境条件与事件。③,学习经验。④任务取向技能。
该理论认为,职业经历中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让学生接触各种职业角色,通过接触各种工作环境的培训项目来构建学习经历。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开发职业发展方案。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准确的自我观察和环境观察。
(四)CIP理论
CIP又称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金字塔底部称为知识领域,包括了解自我(自我知识)和了解自己各种选择(职业知识),中间部分是决策技能领域(知道我是怎样做决策的),它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构成了决策的CASVE循环,是信息加工领域。位于最顶层的是元认知(回想自己所做的决策),包括自我对话、自我意识和认知监控的执行加工领域。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强调学生的自我了解。不仅了解个人的职业需求,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个人的实践执行技能,在高校的职业指导中有着较为现实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总体而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通过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有机会清楚地了解他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在一些大学的职业发展课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他们可能的职业选择范围。以及获得职业的途径;帮助学生发展自我、作出职业决策,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测评,分析职业信息,使学生学会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转变,帮助学生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二、我国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现状
笔者所在课题组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多以选修形式开出,时间不确定、内容不全面。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认识上不到位,又缺少健全的机构、占主导地位的是针对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指导或者有限的选修课,课程内容陈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启蒙、自我的探索,职业世界的认知等教育内容少有涉及。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课程吸引力不强。开课的教师在上课时大部分以理论灌输为主,一些任课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能够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但缺少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体验性不强,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师资专业化较差,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营销学、经济学、法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对用人单位及人才需求有较深入的了解。而目前,高职院校从事职业发展课教育的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还远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缺少统揽全局的专职机构。高职院校大部分未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或者课题组。有些归口到基础部或者就业处,由两课教师或就业处行政人员兼任。但两课教师因为有自己的专业领域。行政人员事务性工作繁多,难以保障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实施教学检查及测评。
三、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建议
(一)根据CIP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课程采取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分六个学期开设,共38学时(见表1)根据CIP理论,第一模块从金字塔底部开始,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具体任务包括:认识自我(兴趣、能力、价值观,性格等)。认识职业世界,学习生涯评估与决策,为科学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借鉴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及社会学习相关理论,第
二模块开设
第三模块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制作简历、撰写求职信及提高面试技能时。以CIP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提高自己的知识领域,尝试运用CASVE循环,分析自己求职时的困惑和问题(沟通),理解自己积极或者消极的想法是否影响和问题的解决(分析);学习扩大和缩小自己职业选择的方法(综合);并对少数几个选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了解(综合)。帮助学生调适就业心态(元认知),应对职场竞争等。
(二)采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生涯理论的原则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些灵活的互动式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游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游戏。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切身的体验。如自我认知模块中。教师会引导同学们进行“生涯幻游”游戏,“生涯幻游”游戏其实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跨过时间隧道“走”到未来的某一天(一般是5年或者10年),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未来生活的样子,然后要求学生以非常详细的方式描述方式把未来生活描述出来。做这个游戏时。可以配上轻缓的音乐进行幻游,当学生再次回到“现实”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几个问题:如“你想做的是什么”“你可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从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与兴趣。其他类似的游戏如霍兰德的“职业兴趣岛游戏”(发掘职业兴趣)“结网游戏”(认识合作与团队力量)、价值观大拍卖(认清自己的价值观)等。
2 调查与访谈。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科学的调研方法来了解、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职业认知模块中,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从业者进行交谈。以获取关于一个职业或者行业信息,生涯人物可以是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也可以是借助行业协会以、校友录等方式找到的职场人士。学生通过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开展访谈,通过访谈来了解对该职业的认识,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该职业的职业环境,自己是否具备所需的能力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3 课堂活动练习。职业发展课程的组织要“讲”“练”结合,以“练”带“讲”,从某种程度上,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多承担的是教练与指挥的角色。如讲到“生涯”的概念时,如何理解生涯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职业发展教师通常使用“生命线”活动练习,通过回忆成长历程中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过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还可以尽可能地预测一下自己的未来,尝试描绘将来成为什么样子,可以使用符号、标记、图画、颜色等,引导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非常投入地做这个练习,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体验。做这个练习时,学生会感觉非常有趣,且颇有收获。其他类似的课堂活动练习很多,如“成就事件追忆”、(用于测评个体的能力)“我的自传”(用于测评职业兴趣、价值观)“我的职业家族树”(加强个体对职业信息的理解)等。
4 讲故事与隐喻。有时候,也可以用讲故事或者隐喻的方法,职业经验较丰富的授课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案例,效果会更佳。如笔者在讲到职业规划概念时会讲到从俄语教师到市场营销教师,到教育管理者的职业转变,请同学帮助分析是哪些事件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其中我职业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有职业规划吗?我职业选择中成功、不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因为是自己的案例,教师讲起来就更加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隐喻是请学生将某种概念通过一定的想象构成一个画面,找到事物间的联结点,讲出来或者画下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与概念。这种方法更加直观、形象。往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意义时,单纯的理论讲述通常比较枯燥。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一下,生命更像什么?学生的回答会很丰富,像“花”,“像一艘大海中航行的船”等;学生在做隐喻时,教师可适时提问,进行引导:如“你在海中旅行的感觉是什么”,“假如你去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学生经过思考、分组讨论与分享。对该主题的理解会更深,更持久。
(三)逐步健全教研室组织。打造高品质教学团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现状
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与实践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在我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虽已有了令人欣慰的进展,但仍有许多不足。
1.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本土化缺失
我国开始推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比较晚,目前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基本是直接应用国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缺乏本土化,更多的是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和说教层面上。
2.理论教学、大班教学效果不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故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实践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受师资和受众面等因素的限制,课程停留在对学生理念的传播上面。笔者对浙江省高校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现状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校采取了讲座、活动宣传的方式,88%的学校利用就业指导传递职业生涯规划理念,79%的学校采取了辅导员日常教育、就业网站、征文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这些做法大多数是优秀人物的故事展示、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理论信息的提供,而没有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问题有效对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缺少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3.师资水平半专业化
在既有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中,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很少,从事教学的大多是以毕业生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各院系的负责领导、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等相关专业教师为主,他们基本上专业不太对口,且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只凭经验对学生进行学习、人生等方面的教育。加之他们的日常工作任务相对繁重、从事教学的精力有限,缺乏专业交流和指导,对教学工作也不能及时进行总结,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这种从业教师半专业化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水平。
二、构建多维、立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构建以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长久竞争力为主的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方位、多维立体的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体系非常有必要。
1.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构建专业化团队
笔者所在的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咨询中心,由2名专任教师领衔,组建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专兼结合的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成员有政府职能部门、全省高校就业指导专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校内教师。这为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职业生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1)案例教学。老师收集本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故事,让学生在案例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分析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是如何实现职业顺利发展的,成功之处在哪,不足之处在哪,怎样做才会更好等等。这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会促发学生的个体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
(2)活动体验式教学。每次课程开始前都会组织热闹的“热身活动”: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抢答竞赛、招聘模拟、成果汇报、游戏娱乐等课堂活动轮番上演。如求职简历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时,笔者采取让学生上台演讲、成果汇报,同时聘请同学为评委对其作品进行点评的方式。目标设定激情演讲、放飞梦想,面试过程“真人秀”。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真实的人际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方式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线上自助式职业测评和线下生涯辅导相结合
学校引进职业天空测评软件,设有专门的职业测评室,聘请学生担任助理工作,全天开放,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博客、职业生涯规划QQ群和就业网等信息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助方式快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初级理念,帮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探索、学业规划等。这种线上方式有助于缓解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理念教育的基础问题。同时,学校考虑到线上人机对话的局限性,还辅助开展了“读大学,你准备好了吗”和“生涯目标活动月”等系列讲座及主题活动。
4.共性的课程指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性质定为公选必修课程,这只能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笔者采取了团体辅导与个性咨询相结合的模式。先后开展职业素质训练营、职业生涯工作坊,由获得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及国际生涯教练、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一批专家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个性咨询服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需求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5.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教研室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依托学生社团平台,组织各种主题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如开展生涯人物访谈、人才需求市场调研,目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体验、招聘会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提升自我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
6.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普及生涯规划知识理念,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举办模拟招聘、职业角色模拟、生涯人物访谈和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课程吸引力。
三、学生对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反馈与评价
自2005下半年开始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在7年多的教学质量评价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成为全校最受同学喜欢的课程之一。根据3000多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情况,发现我们采取的这种多维、立体、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方式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以下是参与调查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反馈。
学生甲: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从中获益良多。终于有一门课实实在在地在关注我们学生个人本身了,很多人会学习却不会生活,懂知识却不懂得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让我们更加懂得自己,了解自己,让我们有信心积极面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教育还让我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教育,它为我们提供了实践动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拥有了很多有意义的回忆,感悟很多,而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又给予很好的指导和运用。
学生乙: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一开始以为上这门课跟其他公共课没多大的差别,只要坐在那里听就好了。可上了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就业很有帮助,它甚至比那些专业课还要重要。
学生丙:自从学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一个学期后,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老师上课讲到的兴趣、性格、能力、责任、价值观、职业世界等都使我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知道了我的使命和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承诺,我的人格宣言是什么,我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将来想从事的行业到底是什么,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最想要留下什么……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老师的教诲。
学生丁:每次我都用笔记录收获的点点滴滴,用心回忆铭记的所见所听。此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收获的是信念,铭记的也是信念。用信念支撑,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让我获益匪浅。最后一节课老师让我们在脑海中描绘10年后的场景和自己所期望的生活,这让我们更有动力,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憧憬向往,让我们更能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生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必学的课程,这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为人生接下来的几十年的奋斗做好充分的应战准备。
学生己:这种有趣的上课方式让我们对这门课产生了不一样的兴趣。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及目标,也更加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对多维立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总结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计应相对灵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关注个体发展和感受,强调个体在理念指引下的积极行动,每个个体既有共性需求又有独特的个体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上就要相对灵活、留有余地。笔者所在学校在每一轮授课完毕后,都会采取集体备课方式,完善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内容设计,这样课程不断更新,也更好符合学生的需求。
2.应加强任课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用人标准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培养自身的核心就业能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加强社会实践,对接市场需求调整授课内容,有效地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
3.课后跟踪回访
【关键词】幼儿园;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关键人物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2-0034-04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包括他们的生活背景、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要正确理解幼儿园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关注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于幼儿园专家型教师而言,有哪些人对其专业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产生了哪些影响,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促进普通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一、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幼儿园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
本研究参考Leinhart和Brandt提出的在实践中界定专家型教师的方法,对“幼儿园专家型教师”进行了操作性界定,即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15年以上、职称为高级教师①、曾获“市学科带头人”或“市优秀青年教师”及以上荣誉称号并受到园内外幼教同行认可的幼儿园教师。在实际选取研究样本时,本研究采取“专家推荐”的方式,即请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四位熟悉幼儿园一线情况的教师推荐他们认可的专家型教师,最终确立了7位专家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幼儿园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且不断提升自己专业品质的发展过程,〔1〕是教师在观念、知识、能力、专业行为、自我发展意识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关键人物是指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人。研究者界定关键人物的两个标准是:第一,受访者认为此人对他有很大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难忘的;第二,这种影响、意义是同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关的。
二、研究结果
(一)关键人物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后发现,影响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人物主要有他们的家人、中学老师、老园长、优秀幼儿园教师、高校科研合作者以及幼教干部。
1.家人
这里的家人主要包括专家型教师的父亲、母亲和丈夫等。
父母不仅会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还会影响其日后的工作态度、人际关系。有位教师表示之所以选择做幼儿园教师正是受到当教师的父亲的影响,父亲使她感受到教师为人所尊敬以及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独有的快乐,因而她在年少时期就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女性人才成长史表明,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女性心理品格的形成和发展。〔2〕有两位教师提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表示母亲的慷慨和对别人的帮助深深影响了她们,使得她们乐意关心和帮助别人,这进而为其建立较融洽的同事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位教师提到自己的母亲在她工作初期反复叮嘱“在单位千万不要给领导添乱,一定要好好干”等,这促使她非常踏实、努力地工作,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丈夫作为教师家庭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对妻子的专业成长有重要影响。丈夫对作为幼儿园教师的妻子的体谅以及乐意做家务、照顾孩子,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教师的工作、家务压力;同时,丈夫对妻子在专业成长中遭遇挫折时的贴心安慰和鼓励,更是促进她们专业成长的一剂良药。
2.中学老师
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优秀教师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使得学生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甚至会影响到该学生从教后的教学风格。不少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关键人物很大一部分是以前的老师。〔3〕在本研究中,有一位教师提到,自己是因为对中学老师的羡慕和崇敬以及在老师身上所感受到的可贵精神,从而坚定了要做教师的信念,并最终如愿以偿。
3.老园长
“老园长”是专家型教师自己采用的概念,指他们任普通教师时的园长。7位专家型教师中有5位提到“老园长”对自己发展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园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与国内外很多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如台湾翟智怡、郑茱月在研究中小学女校长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也发现,校长在她们专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4〕
研究者通过对这5位教师提及的“老园长”的特点作了分析,发现这些老园长都是专业素养较高,工作上敬业、踏实、身体力行,管理上关心教师、善于发现教师进步,个性开朗、正直的榜样。老园长的关怀和帮助、支持和鼓励、教导和指引都让她们铭记在心。老园长不仅影响到她们的待人处事、同事关系,也影响到其工作态度和自我发展意识,以及她们后来担任园长时的管理风格和管理行为。
4.优秀幼儿园教师
对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幼儿园教师既包括幼教界知名教师、本园优秀教师,也包括专家型教师入职初期所拜的“师傅”教师。无一例外,这些教师都是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较高、关心和理解孩子、工作认真踏实、个人修养较好的老教师。
专家型教师在其发展历程中,通过接触这些优秀幼儿园教师,认识到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标准,从而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同时,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学习精神、为人处事以及对孩子的爱与理解都深深地影响了她们。访谈中有一位教师感叹:“X老师那时已经50多岁了吧,她说她在学心理学,对我的触动很大。她50多岁了还在学习,我这么年轻还不应该学习吗!”
5.高校科研合作者
专家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教学水平上,同时表现在科研水平上。专家型教师通常都会参加一些教科研活动,在这些教科研活动中,他们获得了与高校教师接触、得到高校教师专业指引的机会。7位专家型教师都提到高校科研合作者对其专业成长有重要影响。她们提及的高校教师通常都是学识广博、工作敬业踏实、待人友善、谦和、愿意给予别人无私专业指引和帮助的老师。高校教师在专业上的引领和帮助,确立了她们的研究方向,提高了她们的科研能力,使她们学会了运用研究方法并独立做课题,也增强了她们的自我发展意识。
6.幼教干部
幼教干部是影响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人物之一。这里的幼教干部主要是指省、市(区)幼教教研员和幼教行政管理人员等。他们是幼儿园上级部门的工作人员,通常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为长远的发展目光,往往能给予教师较好的专业成长建议和专业指引。同时,他们代表的是上级主管部门,因而他们所提出的专业成长的建议,往往会得到教师的重视。有3位受访的专家型教师表示,正是幼教干部的引领才使自己走上科研之路。幼教干部在幼儿园管理上的建议往往能开阔专家型教师的管理思路,幼教干部的表扬和鼓励常常能强化其教育的意识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二)关键人物的角色及影响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影响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人物可以归纳为教师角色楷模、专业成长的引导者和专业成长的支持者三类。他们对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确立职业选择、提升专业水平、增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优化管理行为、塑造良好个人品质等几个方面。
1.教师角色楷模
角色楷模(role model),又称角色榜样,是指那些在道德标准、态度、行为等方面适合某一社会角色并起榜样作用,供他人学习的人。〔5〕那些在道德标准、态度、行为等方面适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并且在这个角色上表现出色、起榜样作用,供他人学习的教师,即为教师角色楷模。上文提到的教师的父亲、中学老师、优秀幼儿园教师、老园长等都是教师角色楷模。在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教师角色楷模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为成长中的专家型教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优秀教师的风采,使他们对教师职业产生了向往,心理学研究表明职业理想会深深影响一个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努力的方向。职业理想是人内在的动力,是人体的内部发动机。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理想,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强大动力,从而努力工作,勤奋探索。同时,教师角色楷模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会在对角色楷模的认同、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走向卓越发展之路。
2.专业成长的引导者
专业成长的引导者是指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为其提供建议、帮助、榜样示范,指引专业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的人。本研究中,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者主要有幼教界的知名教师、“师傅”教师、教学和管理水平皆高的老园长、高校科研合作者和幼教干部。他们指引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引发对相关教育问题的思考,提示教学的改进方向,帮助明确发展目标,促进教师走上教、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3.专业成长的支持者
专业成长的支持者是指为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扫除不利因素,创设成长的机会和平台,给予安慰、鼓励等情感方面支持的人。
本研究中,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者主要有他们的家人、老园长、幼教干部等。家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往往给予教师较多的关怀、鼓励和安慰,为教师发展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同时,他们在家庭事务上的分担、帮助也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身的专业成长。很多资料表明,专家型教师之所以能够醉心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而最终有所成就,与来自家庭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6〕园长、幼教干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重要支持者,他们能够为教师专业成长创设较好条件和发展空间,例如为教师创设外出观摩学习、进修高等学历、与高校专家接触的机会和条件,同时他们对教师教学、科研方面的认可、鼓励和安慰,也能够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
三、建议
关键人物对幼儿园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影响重大。为更好发挥关键人物的作用,各相关部门和人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幼儿园管理者要加大对德才双馨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宣传力度,创造机会使其与广大教师近距离接触,让普通教师了解优秀教师的学习、教科研状况,并引发普通教师在学习、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自我改进;同时,优秀教师也能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其他教师成长。
(二)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园长要积极为教师成长创设进修、观摩学习、参加比赛的机会和条件,鼓励教师成长,给教师提供较好的发展建议,为教师指引发展的方向。同时,园长要树立“教科研不是少数几个教师的事”的观念,鼓励全体教师都参与教科研活动,为教师创设与高校教师合作研究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有机会得到专家的指点和帮助,在与高校教师的接触中汲取专业成长的经验。
(三)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教主管部门要通过积极宣传、沟通以及对教师家人的慰问,帮助教师家人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价值,使得他们理解并愿意帮助、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园长、教研员等应引导教师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思考、接纳别人的正确建议。比如,园长可以通过“夸夸我的主班/配班”“夸夸我的师傅/徒弟”等活动引导教师发现、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园内也要形成较好的风气,任何意见和建议的提出都应当是对事不对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本质〔J〕.幼儿教育,2005,(3).
〔2〕叶忠海. 女性人才学概论〔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90.
〔3〕BORDBELT,SAMUEL,WALL,ROBET E.Student-teacher socialization: Role model influences〔R〕.Virginia Beach,VA:Easter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1985.
〔4〕翟智怡. 高中职女性校长生涯发展历程之研究〔D〕.高雄: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2002.
〔5〕JAMES TREFIL, JOSEPH F KETT,E D HIRSCH.The new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7:504.
〔6〕周赞梅. 专家教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78.
On the Crucial Persons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xpert Teachers
Shen Jun
(Affiliated Kindergarten of Zhujiang Road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18)
公益创业教育在欧美国家已发展二十余年,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湖南大学率先提出以构建“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基于集群的产学研与公益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并成立了国内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和首个大学生公益创业社团——滴水恩,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公益创业教育教材《公益创业学概论》,推动了国内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尽管公益创业教育理念已经走进中国、进入大学,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和推动,但国内推动这一教育理念的高校凤毛麟角,已经在做的高校也觉得困难重重。现状1:“叫好不叫座。”目前国内对公益创业教育在国家创新社会治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意义高度肯定,但国内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外,大部分高校未开设,当然也有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构建了“基于胜任力开发的多层次嵌入式”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南华大学构建了“基于QFD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宁波大红鹰学院构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促进就业”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等,但多数高校对公益创业还比较陌生,都是做的少、议论的多,参与的少、旁观的多,师资、机制、经费的问题也亟待解决。现状2:“路在何方?”。2015年7月8日,《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在京首发,报告中提到“近96%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应该进行公益创业教育,其中65.3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道路,还有61.36%认为公益创教育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所助益”。报告中多次提到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认为此为公益创业教育的核心之处。然而国内大多数高校对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仅仅关注了教育形式、方法和机制等环节,却忘记社会责任感等与受教育者内在需求、生涯发展相关的因素,忘记“受教育者”为公益创业教育的主体,因此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学生发展诉求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之路亟待探索。现状3:“社会土壤升温。”早期仅有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公益创业培训,培训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公益创业者。随着公益创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支持不断深入,上海浦东公益服务园为入驻的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服务,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为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金、能力培训和咨询指导等,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慈善基金会等逐步以赛事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有利生长给予资金扶持、项目指导等,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提供了社会支持。2014年,团中央、教育部在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提档升级,改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增加“公益创业实践赛”,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土壤升温加料。
二、“受教育者”眼中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
国内公益创业教育现状让我们不由得深思,究竟怎样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才能“叫好叫座”。纵观国内研究都只停留在研究公益创业教育的教育形式、方法和机制等环节,而忽略了“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引导等关系学生人生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因素,进而使得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生命力弱、可持续性差、形式主义色彩浓重,最终只能昙花一现。2014年11月,笔者选定了来自全国具有公益创业经历的148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访谈交流,就公益创业动机、社会环境、职业发展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他们眼中的教育是这样的:
1、忽视受教育者的职业理想。公益创业动机调查发现,60.3%的受访者创业动机为“服务社会”,30.5%的创业动机为“实现个人家价值”,29.9%的青年创业者动机为“解决就业”。“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所占比例最多。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仅仅为了推动公益创业项目的实际操作和社会效应,试图通过此来提高学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影响力,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公益创业的单纯理想。
2、忽视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笔者对148名学生进行毕业从事职业调查时发现,87.2%的受访者从事着与公益创业经历无关的职业,52.3%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干预,但仍然有12.8%的受访者选择了与公益有关的事业,有7.3%的受访者将大学时期的公益创业项目坚持了下来,而且运营得不错。在对继续从事公益工作的受访者采访时,他们表示其所在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忽视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缺乏职业发展引导,让很多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最终被家庭的包袱和职业理想的不坚定所击败。
3、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要求。笔者在受访者教育需求调查中发现,在“资金”、“人脉”、“管理能力”等众多选项中,“个性化指导”成为受访者关注最多的选项。他们表示,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下的产物,通用教育下缺乏个性化指导,不同领域的公益创业活动,如教育文化、环境保护、老人残障、医疗卫生等,每个领域的公益创业需求和能力都不尽相同,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指导,无法实现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只有重视其内在需求,顺应职业发展,再整合师资、改善机制、完善资金,才能更好地发挥公益创业教育的最大效用。因此符合学生内在需求、关系学生人生整体发展的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应运而生。
三、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转变
美国舒伯(D.E.Super,1976)指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4]。这一概念的提出将生涯发展的概念从单一的职业规划拓展到人生的整体发展,提出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为着力点。公益创业教育则以社会责任和公益理念为先导,将社会责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既培养学生自我价值创造,又培养学生社会价值创造[5]。生涯发展理念与公益创业教育耦合的内在机制,即围绕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生涯发展为指引优化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以优化公益创业教育为动力推动生涯发展,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让公益创业教育奠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上。
1、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以“就业生存”为教育目的,忽视了受教育者“实现价值而创业”的职业理想。高校将公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与体系中,让学生将公益创业作为人生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增强学生主体性发挥,从学校本位观向学生本位观转变,让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不再是“生存型”静止教育,而是具有大社会发展观的动态“发展型”教育。
2、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阶段性”向“终身性”转变。终身型是生涯教育的特点,创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本应一脉相承,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往往阶段性教育明显,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就业率的提升或某比赛的荣誉上,造成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哈佛大学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公益创业博士生,十年培养了一批批终身为公益事业付出的优秀公益创业家们。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公益创业教育,是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中,更加适应学生人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求,从而拓宽公益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3、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群体化”向“个性化”转变。目前国内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仍是传统的群体化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涯发展理念强调工作需要凸显人性化、个性化和细致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结合,能够满足学生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指导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在教育过程中发掘自身的亮点,从而提升公益创业项目的生命力和活力。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加具有人情味,更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既要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又要适应学生人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求,既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四、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1、基本架构
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一个原则”: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两点核心”:以生涯发展为核心重构教育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活动;“三大机制”:实践联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四方保障”:师资保障、资金保障、政策保障、社会支持保障。
2、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一个原则: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教育原则。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大学教育本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应以此为原则,即教育始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明确生涯与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学会在教育中不段了解自我、探索自我、启迪自我、激发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融入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
(二)两点核心:(1)以生涯发展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即提供个性化教育内容。本文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基础理论课程为组织构建、市场分析、营销策略、非营利组织等,同时设定阶段性生涯发展课程,此课程贯穿大学始终,配合安排大一公益认知教育、大二公益体验教育、大三公益实践教育、大四公益实战教育。其中实践课程需提供个性化教育指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公益创业领域,配备专业教师定向指导模拟公益创业,同时输送优秀学生进入社会企业实习锻炼,让学生亮出个性、践出特色。(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活动。生涯教育活动即以专业讲座、专家访谈、生涯规划等辅活动综合组成。定期邀请社会优秀企业家进入校园与学生分享经验,开设选讲课程。安排学生每学期访谈1名与公益创业相关人物,形成一份人物访谈报告。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1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不断调整公益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大纲和目标,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通过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并内化为其自身追求。
(三)“三大机制”:组织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实践联动机制。任何教育体系均离不开完善的机制建设。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教育体系实施的基础,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具体指导,同时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吸纳生涯研究领域的教师,进一步深化公益创业教育效果。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基于层次分析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可定期反馈教育课程目标完成情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师生互动。设定奖励措施,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打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企业之前的公益实践联动,多方位的实践互动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公益实践能力,这也是两个核心的重要载体。
一、引言
在国内,虽然开设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在大学已得到普及,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却基本处在缺位的状态。
生涯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决策、目标和行动。其中“知彼”实际是指职业探索,包括协助学生对大学的各个科系有所认识,认识升学管道,了解大学科系及职业世界的分类情形,协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做进一步认识,协助学生了解各职业领域对各人在兴趣能力和特质各方面的要求。职业探索模块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对高考选考科目与大学专业选择以及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方向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它也是生涯教育实践中颇有难度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适合高中生的职业探索教学模式。
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多采用知识灌输的形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普通高中对于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缺乏专业教师。开课的教师生涯辅导能力非常有限。很多心理辅导教师容易把生涯课上成“心理辅导课”,生涯课的内容设置大多以自我探索模块内容为主,职业探索模块则多一带而过,草草收场。而很多学科教师指导的生涯课则无论是自我探索模块还是职业探索模块,基本都是知识灌输,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大部分开课教师对现实的职场了解不够,不仅准备起来力不从心,这样的课程形式对学生也缺乏吸引力,辅导效果不佳。
(二)课堂有限的职业信息传递局限了学生的职业探索
职业世界的信息量非常庞大,而课堂的时间又十分有限,教师无法在课堂内满足学生了解职业信息的需求。加之学生对于职业信息了解的需求又是非常个性化的,教师无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信息指导,所以导致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在生涯规划课的职业探索模块难起成效。
(三)未利用社会实践时间,未有效调动学生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使得生涯规划课的职业探索只发生在课堂上,教师传授信息,学生接收信息,没有充分发挥课余社会实践时间的作用,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而职业探索恰恰应该更多来自于体验与实践。利用课余的社会实践进行职业探索活动不仅能够获取学生需要的职业相关信息,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策划、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各种综合能力。高中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他们很乐于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但现实却是学生的课余时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或者已有的社会实践任务太过单调,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翻转课堂与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的结合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近年兴起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来完成。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程序在时空上颠倒过来,课前,学生通过视频、文字等各种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学生开展协作学习,积极参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信息传递是在课前进行,消化吸收则是通过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来完成。
(二)翻转课堂与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的结合
目前,国内翻转课堂的探索多集中在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传统学科教学上,其操作方式基本为课前学生观看教师提前制作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由教师组织活动进行合作探究。虽然生涯规划课的职业探索模块不以知识学习为目的,但翻转课堂信息传递上的时空颠倒方式却是实现职业探索教学效果的绝佳方式。将以往课堂上获取职业信息的教学环节放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也不仅限于观看教学视频,而是由学生通过网上信息检索、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等方式获取感兴趣的职业信息,课堂上通过小组汇报、作品展示、交流分享等活动形式内化与提升。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学期初建立生涯探索小组
学期初,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建立生涯探索小组。每组4~6人,组员制定组名,拟定小组活动契约。职业世界的信息庞大,学生单独搜集信息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团队的组建有利于增强信息搜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好地达成生涯教育的目的。生涯探索小组一经组建,则延续至整个生涯课教学周期,小组的形成对自我探索等其他模块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也非常有利。
2.布置职业探索任务,学生课前自主进行职业信息搜集
传统学科的翻转课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环节主要以观看教学视频为主,而生涯规划课的职业探索教学则不然,学生学习的不是教学视频,而是教师提供给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与方法。教师精心设计活动任务单,提出职业信息内容搜集要求,学生于课前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通过网络或书籍资料查阅、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职业信息的搜集与学习。为了增强课前信息搜集和课堂分享讨论的趣味性和可展示性,笔者还设计了以小组制作“生涯微电影”的形式来完成课前学习阶段的任务。组员在课前先确定几个小组共同感兴趣的职业,先期形成一个“生涯微电影”制作方案,然后把职业信息搜集过程中获取的文字与影像信息用学生独有的视角编辑制作成“生涯微电影”,用于后期课堂分享讨论。
3.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开展集体互动探究,反馈评价
学生的职业信息获取环节已于课前完成,课堂则用于小组汇报、作品展示、集体互动探究、反馈评价。每个小组需要汇报探索活动收获,包括职业世界的了解、团队协作体会、相关心得感悟等,交流探索体验,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与喜悦。汇报后要接受班级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倾听、观察,发现并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学生深化对职业世界的认识,纠正学生对于职业世界的认知偏差。反馈评价过程则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方式,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评价的内容包括独立探索过程中的表现、小组协作探索过程中的表现、计划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几个方面。
四、翻转课堂教学突显的成效及实施建议
自笔者所开设的生涯规划课职业探索模块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职业探索热情有明显提升,已经成为整个生涯规划课里学生最投入、最感兴趣、收获最大也最有成就感的部分。学生以团队协作形式课前自主进行职业探索,可以有效满足学生个别化的目标偏好,避免了以往课堂上教师泛泛而谈,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弊端。以“生涯微电影”的制作为活动载体,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前探索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践探索、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多方面能力,学生收获不可谓不大。翻转后的课堂以小组汇报、作品展示、集体互动探究、反馈评价的方式组织起来,不仅使得学生探索到的职业信息在集体内流动,而且让生涯课堂更具活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汇报展示还能增强学生自信,集体互动探究则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
由于课前职业探索阶段需要学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面对这个相对“复杂”的小组任务,很多小组在完成过程中会出现诸如信息搜集困难、团队成员意见分歧难以统一,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不能按时完成课前任务等问题,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协助与督促的作用。可以采用小组分阶段提交任务完成情况报告的方法,便于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协助解决,包括职业信息搜集方法的指导,对团队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进行沟通协调等。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