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的解决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服务业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就业
一、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1、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服务业的产业特点看,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达到保增长、保就业的目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随着WTO的加入,外需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依靠外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遇到阻力。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国内各产业发展现实看,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而国内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低端位置,低端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我们希望服务业能够承担较多的保增长、促就业的任务。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看,服务业的发展确实能够承担这一任务。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产业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即工业不再是绝对主导产业而很可能出现工业与服务业并驾齐驱的格局,有的国家甚至还出现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264万元,同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破7,按平均为7算,我国的人均GDP在2008年已经达到3000美元。说明了我国的人均GDP达到了服务业快速发展所需的拐点。同时,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空间,到2003年发达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72.2%,中等收入国家为52.7%,低收入国家为49.8%,我国到2007年为40.1%,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甚至还没有达到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总体的发展水平,说明了服务业还有大力发展的空间。所以在人均GDP达到了服务业快速发展所需的拐点的时候,只要政策得当,完全可以迎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春天,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推动经济增长,达到保增长、促就业的目标。从服务业的产业特点看,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对提高就业水平大有益处,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我国1989~2007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0.565、0.1、0.223。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负,说明了农业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的吸收,而在第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是第二产业的2倍多,所以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吸收劳动力。我国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贡献还比较低,发达国家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比重达到了65%,中等及中下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比重也达到50%,而我国的这一比重还只有33%。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更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其吸收劳动力的优势。
2、从创办服务业企业的投资需求看,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服务业的种类跨越了从传统到现代,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在各种类别的服务业企业中其所需的资金也大不相同,其中有的服务业企业需要的投资比较多。而有的(如比较传统的)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却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这些种类的服务业的存在决定了服务业能为创业提供广阔的发展领域。据统计,在中小企业投资中,投资工业加工业的资金门槛是最高的,投资规模在50-100万元;其次是农业加工业,投资规模在30万元左右;信息服务业的投资规模在5-30万元之间;传统的服务业(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规模在10万元以下。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存在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就业也遇到了难题,通过大力发展投资需求比较少的服务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较好的选择。
3、大力发展服务业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与20世纪80年代的东亚奇迹相似,中国经济20多年的高增长严重依赖要素投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直没有太多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还没跳出重化工业和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是高投入、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低效率。
只有建立起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经济发展的后劲才能增强,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无疑能增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4、大力发展服务业进行的投资有利于扩大内需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服务业进行投资。在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中,有的服务业的发展所需要的投资比较大,如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公共平台建设等。对服务业进行的投资以及其所衍生的需求能为拉动内需贡献力量。
二、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策略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我国的服务业要有新思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和扩大内需、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时,服务业的发展还要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当前的经济增长与未来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经济的短期回暖转化为中长期经济增速的回升,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多重目标。
1、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中小服务企业
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我国的出口严重滑坡,扩大内需成为了必然选择。在经济日益服务化的时代,发展服务业是我们实现“保增长、促就业”目标重要手段之一。服务业的一个显著的行业特点是服务业中占多数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因此,发展服务业又必须把重点放到发展中小服务业企业上。我国的服务业还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这类企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它们在资金、规模、技术、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如何发展这些企业,帮助它们度过金融危机的难关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促进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第一,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中小服务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是制约中小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主要是缺乏为中小服务企业融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制。因为服务企业千差万别,针对中小服务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根据服务企业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例如,对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中小服务企业,可以采取鼓励引导风险资本投入的解决办法,而对一般服务行业的中小企业,则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建立专项资金、鼓励银行货款等办法来解决。第二,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放松对服务中小企业的管制,改善它们的外部环境。第三,提倡中小服务企业综合经营、多功能经营和特色经营,鼓励经营场所走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业
生产业的发展既关系到保增长、促就业,又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我国生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体制、政策的原因是主要原因。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
非国有资本进入生产业存在很多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业的发展。要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除了国家法律、法规明令非国有资本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其它服务业领域应全部向社会开放,通过各种所有制形式的资本进入生产业,进行公平竞争,使这一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以提高生产业的效率和有效供给。此外,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有特色的生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围绕重点发展的生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各类专业性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生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
3、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使服务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和最终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服务业的许多领域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通过这些领域的服务业发展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以适应我国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需求。要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着力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要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具备条件的沿海地区和城市要根据自身优势,研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建立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金融和管理等服务。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国际运输,继续大力发展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5、加强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专门人才,如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商务管理、市场开发等高素质人才。因此,对现代服务业所需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服务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资格证制度,建立健全资格标准体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现代服务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与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参考文献】
[1]夏杰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经济学动态,2009(2).
[2]韩景华:我国发达城市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12).
三十大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从1998年的6.68%降至2009年5.78%,去年更是降低至4.83%。在制造行业,营业利润率5%被认为是可进行研发(R&D)等新兴投资的最后防线。
三十大企业的同比销售额来看,虽然1998年增长了10.1%、2009年增长了7.6%,但去年反而缩减了1.88%。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停滞导致销售额的规模变小了。销售额排名前500的企业中,排名前的30企业占据的比重截至2015年为59.78%。
韩经研(韩国经济研究院的简称)副研究委员金允京(音)表示,“虽然很难对三个年份的经营指标进行单纯的比较,但去年的情况甚至比不上经历严重经济危机的1998年或2009年,这一点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大企业的亏损也达到了危险水平。从10月12日全球结构调整专业咨询企业艾睿铂(Alix Partners)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韩国企业亏损危险分析”报告来看,韩国前15大集团的109家分公司中,25%的公司存在两年内破产的可能性。据分析,14%的公司可能会在3个季度内、11%的公司会在8个季度(2年)内进入企业回生程序(法院接管)或企业整改。
从韩国企业的特征来看,若大企业分公司的亏损加速,出现所谓“涓滴效应”的危险也将增大。届时可能产生“大企业亏损合作企业亏损家庭收支萎缩消费缓慢大企业销售额缩减”这一恶性循环。
过去两次经济危机因为问题比较明显,所以解决办法也相对简单。外汇危机时期,全球经济还比较坚实,因此韩国借助高汇率、通过出口克服了危机。金融危机时期,电子、造船、汽车等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业进军了有大量资金自由流动的海外市场。
相反,目前的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停滞的情况下,现有核心产业不再具有竞争力而出现的结构性危机,因此问题比较严重。
经济周明定律
定律1: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只有熟悉并利用经济周期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当“百年企业”、“基业长青”、“永续经营”成为中国众多企业的目标甚至口头禅时,企业一定要明白,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和多个产业周期,既享受了经济繁荣的红利,又经历过经济衰退的磨难,甚至经历了经济萧条的九死一生。
只有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才会明白企业的资产绝不仅仅限于资本、品牌、技术和人才,还包括经历经济周期所积累的智慧、面对危机时候的从容、在经济高涨期为危机所做的准备。
因此,当本轮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到来时,企业获得了以往在经济学教科书上难以学到的东西,企业一定要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知识管理。企业既要努力应对金融危机滋生的各种难题,更要以基业长青目标来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积累应对经济危机的智慧。
或许,本轮经济危机过去了,最值得庆幸的既不是企业活下来了,也不是销量或利润的增长,而是经过经济危机,企业对基业长青和经济周期的理解更深刻了,企业更成熟了,对基业长青的理解更深刻了。
无论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上学到过多少关于经济周期的知识,都不如一场实际发生的经济危机教给我们的知识那么多。
定律2:经济周期是逃不开的,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经济危机其实是企业经营的常态。
静止,增长,信心,兴奋,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经济总是逃不开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动作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
知名的经济周期有长度为2至4年的存货周期(基钦周期)、长度为9年的资本性支出周期(朱格拉周期),长度为18年的房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
熊彼特认为,周期是驱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实际上,每次经济周期后,经济总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运行。同时,对于陶醉在狂热增长而失去理性的人而言,经济周期其实是迎头浇的一桶冷水。
经济周期是检验一个企业实力的最好考试。巴菲特说:潮水消退,才知道谁没穿泳裤。没有通过经济周期考试的学生算不上优等生。
定律3:我国的经济周期大约每隔10年发生一次。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大约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1989年中国经济陷入低谷;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中国经济经历了震荡;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中国经济受到影响。
经济周期有其规律,但它最独特的规律却是:当你自以为搞清楚规律时,它的规律又发生了变化。
信心定律
定律4: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慌。
金融危机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放弃努力。因此,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宝贵”。
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经济时,人们相信是永恒的,没有为危机做好准备;金融危机下之所以绝望,就在于继续看淡经济,没有发现谷底已经到来。
有办法才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
定律5:传媒主导社会舆论的时代,金融危机的负面消息被夸大,保持信心最大的障碍不是经济危机本身,而是对金融危机的传播。
媒体天生对负面消息敏感。当媒体主导社会舆论时,负面消息比正面消息有更多被报道的机会。因此,要正确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既不能被媒体所主导,也不能被以讹传讹的各种小道消息所主导,一定要深入一线,亲自了解金融危机到底如何。
可怕的决策莫过于根据错误的信息做出了正常的决策,企业的信心源于正确的信息。经济危机期正确的信息源于企业老总(老板)深潜市场。
定律6:“积极的消极”比“消极的积极”更可怕。
是否有信心不在于嘴上说什么,而在于行动做什么。如果采取消极措施,说明信心不足;如果采取积极措施,说明有信心。
如果措施是消极的,越是积极地执行,结果越可怕;如果措施是积极的,哪怕执行得并不到位,结果仍然是积极的。
即使金融危机的影响足够大,也一定要保持积极的行为。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我发现一家企业的营销人员比2008年增加了50%。我问他们为什么敢于增加人员,老板告诉我:只要更多的人更积极地做事,企业就能在危机期仍然保持增长。一旦繁荣期到来,我们也为调整增长做好了准备。
定律7:金融危机下企业收缩或瘦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陷入螺旋式收缩或瘦身,从而进入螺旋下降通道。
金融危机下的消极思维是瘦身。瘦身的结果是企业能力下降,导致企业陷入螺旋下降通道。即瘦身一能力下降一业绩下降一继续瘦身一能力持续下降一业绩持续下降……
螺旋式下降是企业消极行为的结果。当对未来特别不看好时,企业行为就会消极。一旦消极行为促使企业进入螺旋下降通道,企业的信心就会受到反复打击,因此,一定要避免陷入螺旋式下降。
定律8:经济危机情况下企业需要稳定的信心,判断稳定的信心的标志是是否找到新的营销节奏。
金融危机打乱了多数企业的营销节奏,原来的目标和方案都在调整。“冒烟”的市场很多,所以很多企业都在救急。企业救急时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营销节奏,而且很难有稳定的信心。
稳定的信心不是对一件事的信心,而是对未来的信心。只有当企业找到新的营销节奏,才表明企业对危机有了稳定的判断,对应对危机有了成套方案。
定律9:金融危机情况下更需要活跃市场,活跃市场首先需要的不是政策,而是创新思维。
金融危机时,企业的“姿态”很重要,“姿态”是企业向社会传递的信号。活跃市场就是企业的信心的“姿态”,它既传递信心,也能收到实效。
定律10:经济高涨时员工的信心可能靠激励出来,可以靠员工“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危机时的信心通常要靠高层指导出来。
经济高涨时,只要员工有激情。措施不那么到位和正确,照样会有效。经济危机时,员工可能束手无策,高层空洞的激励无法产生信心。
一般来说,多数员工没有经历多个经济周期,所以普遍缺乏应对方法。因此,经济危机期,高层对员工的指导要更加具体,对员工行为的反馈要更加及时。
经济危机时的有效办法也许是员工“发明”的,但一定是高层“发现”的。个别员工的有效措施要靠高层“发现”,然后全面推广。
定律11:经济危机期的企业信心并不一定来自结果。往往来自趋势或好的苗头。因此要拿着放大镜发现营销的“亮点”,“火花”,那可能就是信心的种子。
经济危机期,并非所有市场都有问
题,一定会有些市场表现得超出寻常的好。个别市场能够做到,为什么其他市场不能做到?因此,经济危机期一定要特别关注那些表现杰出的市场。
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笔者曾经花了20天时间考察了30个县级以上市场,很快就找到了破解危机的“处方”才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定律12:经济危机期判断企业是否正常不是纵向比较,而是横向比较。
经济高涨期判断企业运行状态,通常是看销量或利润增长情况。经济危机期,销量或利润下滑是正常现象,传统的判断方法就失去了标尺作用。
判断经济危机期企业是否正常有两个重要指标:
一是看企业增长速度是否低于行业增长速度,企业在行业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企业与行业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船的关系,水涨船高,水降船落。销量增长并不代表企业进步,销量下降也不一定代表企业退步。当行业增长时,企业增速低于行业增速,企业实际上在退步。当行业下降时,企业下降速度低于行业下降速度,也说明企业在进步。
二是看企业离“死亡底线”有多远。经济危机总有一些企业要死亡,每个行业都有一个“死亡底线”,在“死亡底线”之下的企业多数会死亡。
机会定律
定律13: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抓住了机会。经济危机情况下也是如此。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抓住了机会。”我们研究过一些著名企业或企业家,他们的财富积累速度在危机期比高涨期更快。
把所有的机会列个清单,把所有的问题列个清单。可以发现,当抓住机会时,问题可能就自然消失了。
经济危机是企业无法左右的,产生的问题也是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成功就是当大众沉浸在危机伤害氛围时,能够发现一线生机。
定律14:我的困难是问题,对手的困难是我的机会,大家的困难是我的最佳机会。
经济危机是所有企业的问题,大家的问题就是我的机会。因为大多数企业可能难以找到危机期企业生存的正确方法。那么,少数找到正确方法的企业就找到了机会,在危机期迅速与对手拉开距离。
定律15:机会不在企业内部,而在企业外部。
经济危机时,企业需要处理的问题比平时更多,因此,企业老板(老总)和管理者们很容易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内部事物。
解决经济危机的机会不在企业内部,而在企业外部。因此,老板(老总)应该走出去,用更多的时间发现市场的机会。只要找到了机会,内部的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
一般而言,企业一线人员在危机期传回来更多负面消息,原因有二:一是限于一线人员的视野和水平,他们虽然身在一线,却通常不是一线思维,而是负向思维,即对负面消息比正面消息更关注;二是负面消息通常是自己业绩下滑的“理由”,隐含的意思是“市场如此,我也没办法,完不成任务的责任不在我”。
在危机情况下发现机会,通常需要高层人员深潜市场,以不同于以往市场调研的方式去洞察市场。老总深潜市场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解决金融危机下营销转型的灵感源泉不在专家,不在办公室,一定在市场一线。自老板以下的所有管理者深入一线的时间一定要翻番。
比如,2009年春节,当媒体爆炒2000万打工仔失业回乡时,一家企业老总下乡后发现,由于农民工回流,农村市场比往常购买力更强。当农民工把沿海消费模式带回农村时,农村消费面临着一个升级的机会。因此,面对农村市场的产品只要调整结构,是有机会的。
定律16:机会存在于大众思维盲点。
机会没有被发现时,不是机会;机会被所有人发现时,也不是机会。机会只有被少数人发现时才是真正的机会。
有些机会,大家都“看见”了,但只有少数人“发现”了。这是因为机会源于大众思维盲区。即机会不是视觉问题,而是思维问题。面对同样一个现象,有人认为是问题,有人认为是机会,这就是思维问题。
比如,商超目前正在向农村乡镇渗透,这种现象怎么看?做通路销售的人说:“由于通路销量下降,所以公司销售遇到很大问题。”做商超的人则可能说:“由于商超销量增加,所以公司的机会来了。”同样的问题,思维方式不同,则结论不同。
一些企业问我:“现在有哪些机会?”我会告诉他们,如果我没调查就能够告诉你,那么这样的机会还是机会吗?
定律17:经济危机下通常会有大量企业脱颖而出,快速发展。找到这批企业,接近他们,接受他们的感染。你或许也能在经济危机下脱颖而出。
越是经济危机,越是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特别是跨行业的交流。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实际上隔行不隔理。总结1997年成功渡过亚洲金融风暴的企业,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普遍采取了市场重心下沉的措施、着力改善产品结构、越是困难越要推新产品等。
最近在与众多企业交流中,发现应变良好的企业都找到了破解危机的办法,甚至还有不少企业把危机当成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企业,不仅仅老板有这样的信心,员工也有这样的信心。因此。我们相信,信心是可以感染的。信心的源泉是对机会的把握与认识。
与优秀企业接触、交流,接受优秀企业的感染,对于缓解金融危机的恐慌,正确理解金融危机非常有益。
本能定律
定律18:成功是超越了人性和本能。
当一件不利的事情发生时,基于人的自卫的本能,企业一定会做出自卫性防卫。自卫性防卫通常不是争取利益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即如何把不利事件形成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如此,当不利事情发生时。企业通常不是采取积极性应对措施,而是消极性应对措施。
如果成功仅仅靠本能,那么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成功。如果成功仅仅靠本能,那么专业还有何用?
不管是否经历过专业化的训练,人在面对危机时的反应一定是本能而不是专业的。本能是人的求生能力,它是人瞬间的反应能力。在企业的拓展训练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或专家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竟然完全忘记了专业,竟然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做出的是本能的反应。这是正常的。
成功一定是超越了人性和本能。因此,面对危机时,成功企业与普通企业的差别不在第一反应,而在第二反应。即当第一反应是本能时,随即能够做出第二反应,即基于专业和理性做出的反应。
当金融危机发生时,第一反应做出自卫性防守。但超越本能的做法则是在稳定情绪后迅速做出第二反应,第二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反应,即目标不是损失最小化,而是利益最大化。
定律19:大众的集体本能反应必然形成“合成谬误”,因此。本能反应看似合理。实则不合理。
金融危机会在瞬间传染到产业链的所有企业。当收益下降时,企业的集体性本能反应是:削减费用、裁减
人员、降价或促销、减少广告费用,即当收益无法扩大时,通常降低费用保住企业的利润。
殊不知,削减费用、裁减人员会造成营业额的再次下滑,并导致企业进入第二轮下降循环。同时,当对手集体削减费用、缩编人员时,意味着市场出现了空当,意味着市场的竞争在短期内降低了。
所谓合成谬误,就是局部有效但全局无效。一个企业或少数企业采取某种做法是有效的,但如果多数企业都采取相同或相似的做法,则该做法无效。
人的本能是相似的,金融危机情况下的本能反应也是相似的。集体本能反应就会进入合成谬误。这也是为什么说成功是因为超越本能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进入合成谬误,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做法是什么,更要考虑大众的做法是什么。如果大量企业采取相同的做法,则很容易进入合成谬误。
定律20:企业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因此,即使不得不采取节支手段,也尽可能不要节省创造收益的支出。
我们理解企业在看淡未来时采取的本能的节支措施。但是,在什么领域节约支出,在什么领域扩大支出,则是值得仔细斟酌的事情。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营销产生的收益,其他的成本越大,企业的利润就越低。因此,如果节支成为企业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那么,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
定律21:经济危机期为了挽救销量,企业的本能营销措施是降价、促销等似乎短期见效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即使能够短期挽救销量,也会把企业逼向螺旋下降通道。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时,多数企业在初期都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促销这种营销方式的流行也是拜亚洲金融风暴所赐。但企业很快发现,降价是经济危机期典型的合成谬误行为,因为这是企业最容易想到的简单办法。然而,一旦开始降价,就难以再涨回来,企业难以承受长期降价。于是,被迫采取降质降成本措施弥补降价损失,于是企业进入恶性循环。
结构定律
定律22:经济危机的表象是总量收缩,本质是结构变化。
经济危机发生时,最突出的现象确实是总量萎缩。但是,真正在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恰恰是通过结构解决总量问题。
经济危机导致总量下降,这个现象毋庸置疑。然而,不同品类、不同档次下降的幅度并不一样,自然导致结构性变化。但是,总量下降掩盖的结构变化,或者说总量下降是显性的,而结构变化是隐性的。因此,结构变化更能反映经济危机的本质。
定律23:经济危机时,结构改善比规模增长更重要。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很多大企业死亡了。为什么?因为经济高涨时,规模经济是优势。但在经济危机情况下,规模优势有可能变成“规模包袱”。一旦亏损,往往是规模越大亏损越多。
规模分摊成本,结构产生利润。经济危机情况下,多数企业总是过分关注于销量增长或下降。其实,产品结构的变化才是根本。因此,越是经济危机,越应该调整产品结构。
定律24:梯队化的中国市场结构是企业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空间。
中国的市场,既有与发达国家接轨的都市化市场,也有仍然处于原始状态的市场,从而形成了一个多种市场状态共存的“宽频谱”市场。“宽频谱”市场给了企业延伸的巨大空间。把一线市场的营销模式延伸到二线、三线,就能开辟一片巨大的新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还很少有企业能把国内的所有市场空间全部占领,每个企业都有巨大的市场延伸空间。市场延伸空间越大,企业的机会就越多。
定律25:升级新品通常是经济危机期挽救困境的有效办法。
经济危机期推新品固然很难,然而新品挽救企业的能力最强,越是经济危机期越是要坚定地推新品。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有两家企业,初期都采取降价措施。后来一家企业采取既跟随降价、又推新品的方式。为了推广新品,企业硬是顶住压力把推新品不力但为企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营销副总免职,才最终通过新品挽救了企业。而另一家推新品不利的企业则最终失败了。
定律26:中国营销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式营销,有精耕细作的巨大空间。
以笔者看来,经济高涨期的多数中国企业不是在创造客户,而是在“挑选”客户,“客户是上帝”只不过是说起来没有任何敬畏感的话。实际上,经济危机期只要把过去的空白市场开发出来,把过去不愿意服务的客户捡起来,或许就足够了。
定律27:不要指望经济危机过去后再重出江湖,那时已经是别人的江湖了。
很多处于边缘化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时的如意算盘是:暂时退出市场,等到市场好转时再“卷土重来”。
这样的算盘通常会落空。
经济危机使企业从渐变状态进入到剧变状态。危机后生存下来的企业比危机时有了质的变化,危机结束时将不会给传统营销模式的企业留下市场空间。
整合定律
定律28:经济危机相当于对行业的一次自然洗牌,清理门户的作用非常明显,其效果与价格战相似。
中国的很多行业面临的问题是“该死的企业死不了,该活的企业做不大”。没有产业整合,就难以崛起世界级的大企业。
自然状态下的市场整合是缓慢的,代价是巨大的。经济危机其实相当于一次自然洗牌,它能够让处于死亡边缘的企业瞬间死亡。经济危机会使落后企业的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自然转移”,比起残酷的对抗性竞争形成的市场整台,其实更有效。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危机其实能够推动中国企业的整体进步,对于崛起世界级的大企业是有益的。
定律29:经济危机会加速产业整合速度。
产业整合的基本方式有三种:一是市场整合,二是资本整合,三是政策整合。经济危机会调整上述三种整合的时间点和节奏。
在经济繁荣期,通过市场整合弱势企业的难度很大。但是,经济危机可能使得市场整合“不战而胜”,即没有发生对抗性竞争,对手就消失了。问题是,消失的对手,他们的市场被谁接收了?是被你的企业接收还是被其他的对手接收?
经济繁荣期,资本整合的代价比较大,通常要以“溢价收购”的方式整合对手。但是,经济危机使得一些不存在生存问题的企业遇到生存困难,资本整合的机会增多,代价降低。但是,资本整合的风险也增大。
我们的建议是:经济危机初期,要更加关注市场整合问题。因为只要有企业退出市场,就少了一个对手,就要考虑接收他的地盘,“不战而胜”的事不做,难道还要等到下一轮繁荣期吗?因此,优势企业在经济危机期的销量可能下降,但市场份额完全有可能迅速上升。
经济危机后期,更多地要考虑资本整合。因为经济危机初期就熬不下去的企业是没有资本整合价值的。在经济危机后期才熬不下去的企业才有整合价值。而且,资本整合后就面临
经济复苏,资产会迅速增值。
客情定律
定律30:经济危机最大的问题是客户遇到了困难,最大的机会也是客户的困难。
经济危机下之所以出现困难,是因为你的客户遇到了困难。如果没有解决客户的困难,自身的困难就永远无法解除。然而,一旦你帮助客户解决了困难,就把困难甩给了对手,自己则赢得了机会。
营销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客户的问题。在经济高涨期,客户的问题或许不突出,而在经济危机期,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因此,经济危机往往把营销最本质的东西显露出来了。
定律31:经济危机使传统客情关系变为非典型客情关系。
经济危机使所有企业的客情关系面临考验,以前靠客情关系可能是有效的,现在可能是无效的。同理,对手的客情关系同样会遇到问题。因此,经济危机可能是拓展新型客情关系的最佳时机。
定律32:经济危机使客户从至高无上的“上帝”变为“生病的上帝”。
经济危机使多数客户变成“病人”。当一个人变成病态时,他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因为病人的心态是脆弱的。
讨好一个“病人”不如治好一个“病人”,或者给“病人”介绍一个会治病的“好大夫”。如果你的客户成了“病人”,而你恰好是一个会治病的“大夫”,那么,客情关系有可能发生反转,即“病人”因为指望着你“救命”而把你当做“上帝”。因此,经济危机期一定要研究客户的问题,协助客户解决问题。
定律33:经济危机会使大量可靠的客户变得不可靠,不可能的客户变得可能。
经济危机会使客户以更挑剔的标准审视企业,以前勉强维持的关系或许维持不下去了。然而,经济危机也会使以前不正常的关系变得难以维持。比如,靠吃喝或靠灰色交易维持的关系或许难做了,客户需要真正的服务了。
正因为如此,经济危机期的关系更应该回归关系的本质。同时,在维持老关系时,也获得了发展新型关系的机会。
定律34:经济危机期,客户对自身问题的关注往往超过对供货商产品的关注。
营销的真谛是:因为你解决了产品的问题,所以你的产品被“搭配”出去了。企业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能够解决客户的问题。
经济危机期,企业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企业的产品却难以发生变化。企业最容易变化的是与产品配套提供给客户的解决方案。
定律35:经济危机期,增值服务是比降价或促销更有效的维护关系的方式。
经济危机期,客户肯定要求降价或促销,因为这样能够把危机的损失向产业链前端转移。然而,转移损失不如消灭损失。增值服务的本质是把客户的困难向产业链前端转移,但不是转移损失,即由供应商协助解决企业的难题。
经济危机期企业应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主要应该是帮助客户解决困难、缓解危机的增值服务。
变革定律
定律36:营销变革的最佳时机要么是形势最好的时候,要么是形势最差的时候。
营销形势好的时候是发起营销变革的最佳时机之一,因为此时开展营销变革没有压力,能比较从容。同时,经济危机期也是开展营销变革的最佳时机,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企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反正都已经这样,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平时搞营销变革,可能瞻前顾后,当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能只有创新一条路了。
定律37:经济危机是营销变革的“倒逼机制”。
因为变革有巨大的风险,所以中国人的信条是“利不百,不变法”。正常经营期,人们面对变革的思维往往是“变革会产生什么问题”。经济危机期,人们的思维可能转变为“维持现状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变革的最大障碍是思维在过去的围城中无法跳出。倒逼机制就是把你逼出围城,站在围城外看待围城。
定律38:每次经济危机。既有一批巨型企业沉没,也有一批企业新贵崛起。企业新贵往往代表着创新营销模式。
企业的营销模式往往随着经济周期变迁,经济危机通常宣告一种成功的营销模式终结。经济危机期,比平时做得“更好”不一定能找到破解危机的办法,但是,要跳出原有的营销模式和思维,则有可能柳暗花明。
经济危机使市场环境发生质变,新营销环境通常会催生新营销模式。因此,一定要密切关注那些在经济危机期表现优秀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并不大却充满生机的企业。
管理定律
定律39:经济危机会成为很多人无法完成任务的借口,破解困境要先把借口堵死。
经济危机发生时,有一句话很流行:“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我们……”我发现,在一些受益于经济危机或基本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行业,也有一些企业把业绩波动归咎为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把借口堵死。堵死借口不是不讲经济危机,而是不能仅仅从概念化的角度讲经济危机。
说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往往是概念化的。只要找到经济危机的具体化影响,才能找到破解方法。一家企业的老板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把员工大而化之讲的影响条理化了,并且为每个具体的影响找到了解决办法。
定律40:经济危机期,比裁员更重要的是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效率。
裁员是节省费用的办法,提高效率是增加业绩的办法。只要营销人员的工作是高效的,人员就不存在裁减问题。
据我们对中国营销人员的了解,其实非常多的人在“努力做无用的事”,营销人员的工作效率有2-3倍的提升空间。所以,让营销人员更有效率地工作,通过高效的工作提高营销业绩,比裁员等节省费用的方法更有效。
关键词:购买美国货;预期效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47-01
1 引言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纷纷出台救援计划,缓解经济下滑的趋势。但是,在一些国家的救援方案中却包含着保护主义的成分,美国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2009年2月1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7870亿美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购买美国产品”的条款,即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和其他贸易协定的情况下,所有联邦政府采购部门应采购美国本土生产的铁、钢和制成品,但并不限于这些产品。这一条款刚出台,即有包括加拿大、日本、欧盟十国等在内的诸多国家纷纷表示将考虑采取抵制和报复行动,以遏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2 “购买美国货”条款提出的历史背景介绍
尽管美国是WTO《政府采购协议》(G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以下简称GPA)的签字国,在政府采购方面应该遵循国民待遇和非歧视原则,但美国仍可以利用其中的采购限额和例外条款来保护本国市场。例如:美国联邦政府采购市场受GPA管辖的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值是130,000SDR,工程是5,000,000 SDR ;美国的除外项目包括农业部、商务部、国际开发总署、交通部、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国防部等中央实体的部分项目;部分州采购建筑钢、机动车辆和煤的项目等。在上述例外情况下,进行政府采购时就可以只买“美国货”,从而对其它国家的产品关上了大门。
早在1933年,联邦政府就颁布了《购买美国产品法案》(Buy American Act),适用于以上GPA所排除的项目范围。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试图通过扩大政府公共支出、大力增加公共工程的采购来扩大就业,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法案规定,美国政府在采购商品时,应当优先购买美国产品。此外还规定,只有在美国生产的数量不足,国内价格过高,或者不买外国货将会对美国国家利益产生不利后果的情况下,才可以购买外国产品。可以说,《购买美国产品法案》是美国政府扶植和保护美国工业、工人,干预经济生活的有效手段。
以往的《购买美国产品法案》只是规定,美国可以采购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国货只能不高出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12%,大型企业提供的国货则不能高出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6%,采购需求部门的主管还有权按正常程序调高可高出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比例。但美国此次出台的经济刺激法案中,确定的国货价格优惠幅度为25%,远远高于《购买美国产品法案》的一般规定,且考虑到《购买美国产品法案》允许采购需求部门的主管按正常程序还可调高国货价格优惠幅度的情形,该法案下的国货优惠比例实际可能还要高于25%。由此可见美国为了刺激经济,保证就业所实施的这一条款已具有很强的保护主义色彩。
3 “购买美国货”条款的预期效果
首先从理论上来分析,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因为现在全球化的生产分工已经呈现一种密不可分的状态。一个国家把自己的贸易保护起来,似乎保护了自己的国民,而实际上是把国际上的分工格局给打乱了,把这个国际分工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给掐掉了,这使得整个经济都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美国破坏了全球生产分工模式,那么他自己也得不偿失。
此外,贸易保护政策获得好处的前提是,你采取了此项政策,其他国家坐视不管;否则,贸易保护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纵观历史,贸易保护从来就不是单行线,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购买美国货”条款,意在解决就业困境。从表面看似乎可缓解失业率的攀升,但这只能是单方面的如意算盘。据美国Peterson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称,该条款最多可为美国增加9000个工作岗位,但如果外国政府采购的美国出口量下降了1%,美国就会损失6500个就业岗位。因此这项条款能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而可能导致的潜在就业岗位损失却比较显著。
其次,纵观历史和现实,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观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其实就是源自于美国的《斯慕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贸易保护措施。该法案对2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结果招致欧洲国家的报复,引发了全球贸易战,使世界贸易量急剧萎缩,只有危机前的1/3,国际贸易因此几近停滞。很多经济史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之所以陷入大萧条长达10年之久,与美国在危机之初挑起的贸易战有直接关系。大萧条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走出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自美国提出这一条款以来,印度今年1月底宣布未来6个月内禁止进口中国玩具;欧盟则从1月份起增加对黄油、奶酪等一些产品的出口补贴;在西班牙,当地政府急于遣返外籍建筑工人;在德国,政府规定已经接受政府180亿欧元现金援助的德国商业银行须优先考虑本国企业的贷款需要。根据世界银行最近报告的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有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被提出,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可见,继美国之后,很多国家也开始逐步进行贸易保护,这恰恰会与美国的初衷相悖,很难达到预期促进就业的效果。
4 “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此前美国针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行为已经大幅减少了中国钢材对美出口,且《购买美国产品法案》中规定,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所用钢铁必须为其“国产”。由于中国不是GPA成员方,美国早就对中国钢铁关上大门,输美的中国钢材其实多用于民用建筑。2008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钢材501.6万吨,占全部出口量的8.4%,占全部钢材产量的0.86%。从数据上来看,美国是中国钢材出口的重要市场,但所占比例并很大。且“购买美国货”条款只是针对获得新经济刺激计划资金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那些民用建筑并不会受到该条款的限制,美国不会由此就断绝对国外钢材的进口,中国钢材在美国市场上仍将有自己的份额。
虽然目前这一条款对于中国钢铁出口的影响并不大,但就是担忧这一贸易保护政策升级。2008年,美国继续位于欧盟之后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向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占中国全部出口额14285亿美元的17.66%。如果美国贸易保护的范围得以扩大,势必会影响中国其它产品的对美出口,使得中国对美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压力,这是中国政府绝对不愿看到的。
因而要应对可能急剧恶化的大环境,中国应做好几方面的准备。首先,在出口方面积极寻求市场多元化,特别是要降低对美出口依赖性;其次,要改变自身增长方式,抓住当前时机克服高度依赖出口的顽疾,变外需拉动为内需拉动;第三,中国企业要苦练内功,提升加工增值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变贴牌生产为自主品牌经营,用实力赢取世界贸易舞台上的一席之地。除此之外,在危机背景之下,中国应该学会有效利用世贸条款和争端解决机制,在问题发生时尽量通过友好协商化解冲突,但必要时应坚决地采用仲裁和司法诉讼等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Donna G. Goehle.The Buy American Act:Is It Irrelevant in a World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WINTER, 1989.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投资银行制度 风险管理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40-03
一、 前言
自199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华尔街已风声鹤唳,而随着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的先后“倒下”,次贷危机演变成今天的美国金融危机。
美联储于9月22日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从投资银行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这意味着华尔街仅剩的两大投行可以设立商业银行,通过吸纳存款来“自救”。专家称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华尔街最巨大的制度转变。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投资银行的终结?
笔者认为,这只是美国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的暂时解决办法。投资银行还会出现,因为投资银行在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方面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二、 美国投资银行制度的特征分析
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罗伯特・库恩在其专著《投资银行学》中对投资银行下了四个权威的定义:
定义一: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被称为投资银行。这是投资银行最广义的定义,它既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也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经营公司,从事与华尔街金融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如国际银团承销、企业证券发行和房地产及保险等。
定义二:投资银行是指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这是投资银行第二广义的定义。这里的资本市场主要指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一年或一年以上)资金的市场,包括证券发行与承销、公司理财、收购兼并、商人银行业务、基金管理、风险资本运作、私募发行、咨询服务,以及风险管理和风险工具的创新等。但是不包括向客户零售证券、不动产经纪、抵押、保险以及其他类似的业务。
定义三:较为狭义的投资银行是指经营资本市场某些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主要的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与收购兼并,但不包括基金管理、风险运作、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
定义四:最狭义的投资银行是最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即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筹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这种定义排除了投资银行从事的其他重要的并具有创新性质的业务,是十分狭窄的,不能概括现代的投资银行。
目前美国投资银行处于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放松了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对投资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在80年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
20世纪9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继续创新,向全方位服务和全球化方向的趋势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遍布整个资本市场业务,如证券承销、证券经纪交易、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以及金融创新。投资银行的发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特点如下:第一是业务多样化。证券和经纪业务作为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虽然在其业务层次中仍居于基础地位,但都呈收缩态势,而兼并与收购、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投资咨询等创新性业务在总业务收入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第二是资本和资产规模化。投资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相互之间也进行了资产重组,扩大了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提高了风险抵抗能力。第三是经营全球化。美国一些大的投资银行均建立了负责协调全球业务的专门机构,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都设立了分支机构,业务网络逐步完善,全球性的业务网络基本形成,实行经营国际化。并且海外经营在美国投资银行的整体经营格局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美国投资银行制度遭遇重创的原因剖析
美国投资银行制度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是为什么会破产或者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呢?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投资银行的致命缺陷。
(一)美国独立投行制度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存款来源,即没有流动性支撑,一旦出现信用危机,持有债券的人要求提前支付,就会出现连锁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三大投行相继破产、美国政府用7000亿美元救市的原因。7000亿美元将主要用来购买受困于抵押贷款危机的金融机构的不良债务,以防止信用危机进一步加深,动摇美国经济。
(二)杠杆经营使得风险性太大。投资银行为了实现更高的收益不惜承担更高的风险。它协助发行体发行债券抵押证券,首先需要协助其设计证券,这就需要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事实上,研究、分析能力,而不是资金、销售实力,才是投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然后向投资者销售上述证券。当然,资金、销售实力同债券抵押证券,上述创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杠杆经营;通俗的说就是“以小博大”。它们成倍地放大了收益,同时成倍地放大了风险。在这次金融风暴中,五大投行之所以陷入困境,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就其自身而言,风险性太大则是其直接原因。
(三)缺乏透明度。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投资银行对这些产品进行交易,因为没有透明度的情况下,这种交易有巨大的利润。如果能够把交易链上的种种机制去掉,可以强迫他们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有更高的透明度。在基金帐目上,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三级资产有对应的比例。一级资产是在市场外的资产,如果你有IBM的股票,当市场闭市时,你就知道股票的价值,二级资产是市场模型的资产,就是选择一些与一级资产类似的资产,三级资产是只能估计的资产,这些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的75%到80%的资产是二级和三级资产,不能马上在市场上标价。如果这些资产有更高的透明度会更健康一些。
(四)缺乏良好的监管。正如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总结的:“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金融系统缺乏良好的监管,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失控和金融市场的危机。在问题出现之前,美联储没有及时提升利率,政府在加强信贷监管上也太过柔和。”银行对风险的强调主要在市场风险,虽然此次加强了对理财产品的监管,但是没有充分注意发行人的风险,区别在于,以往投资银行作为担保人或者发行人风险有限,但是随着次级债券危机的爆发,投行作为发行人或者担保人,却变成风险最高的一环。
(五)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华尔街的薪酬体系中,高管的报酬包括基本年薪、分红、股票奖励以及股票期权,其中主要来自于分红、股票奖励与期权。报酬的多少取决于公司的股价与上一年的公司业绩。这些全球顶级的公司从下到上都有一种从事高风险高回报业务的冲动。投资银行高管的薪酬与一般的商业性公司比起来要高得多。
四、华尔街金融危机对现资银行制度构建的启示
(一)美国投资银行制度的经验教训
美国投资银行要想重整旗鼓,需要在以前的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吸取教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1)建立存款账户。这是此次金融危机给投资银行最大的启示。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证券承销、证券交易与金融咨询,或者说是“表外业务”,其主要收入则是收费。但是应该从事一些基本的表内业务,最低标准应该是存款业务,只有有存款账户的支持,才能降低经营风险,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
(2)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杠杆交易,都有期货衍生品,为什么金融危机首次发生在美国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表示,最大的风险在于,衍生产品与原有的原生性产品的关系脱节。美国已有220万户退房、断供,占全国独立房屋的一半,联系衍生品的原生产品垮了,于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所有衍生产品的现金流和商业信心就全都崩溃了。次债危机的演化,按照“住房贷款―住房抵押按揭债券(MBS)―债券抵押证券(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的金融产品链条循环膨胀。随着次级债危机的演进,越来越多的次级房屋贷款者断供,卖出CDS者承担的违约赔偿义务也由理论变为现实。CDS卖出方根据行情的变动,需要随时补充保证金,保证金是变动额的5%,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同时调低对CDO评级时,导致CDS价格飙升,使得AIG需要向交易对手补充数百亿美元的抵押品,正是这几百亿美元令AIG几乎破产。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CDS。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国家,总是表示贮藏货币的平均量,而这种贮藏货币的一部分本身又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证券,只是对金的支取凭证。因此,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债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至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由于银行资本的大部分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一旦脱离了信用制度这个基础,虚拟资本就站不住脚了,因为衍生产品是不会产生利润的。是纯粹的一种金融交易、虚拟交易。能产生利润的只有原生产品,支持衍生品的原生产品和信用出现问题,那么衍生产品风险就会显现出来。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必须保证原生产品的安全,防止发生信用风险。只有找到危机的根源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3)完善金融衍生品定价机制。美国金融危机缺乏透明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投资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价格不明确,投资者根本就不知道资产真正的价值,如果对其创造和持有的衍生品不能理解价值所在,就不能定价,就不能很好地在市场上交易。只有建立完善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机制,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加强监管力度。美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理委员会等组成。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却显得力不足。要加强发行人信用风险的监管,同时投资银行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拨备制度,在有风险时及时处理,而不是等到危机出现时再解决。
(5) 设计合理的、激励相容的投资银行薪酬体系。如何建起合理的薪酬制度,而不会引起过度的冒险行为与导致金融机构内外部的不和谐,也许是投资银行应该衡量的问题。
(二)在吸取美国投资银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投资银行制度未来发展道路的若干政策建议
面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国投资银行路在何方呢?许多新兴市场的央行和决策者无疑在庆幸没有采用金融创新或者有少量的金融创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新型市场国家应当吸取的教训不是不采用自由市场原则,而是采用自由市场原则,为什么会导致美国目前的状况。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是证券化走到极端的必然结果,即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不能因为美国出现金融危机就否定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值得肯定的。金融创新确实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缺乏的就是金融创新。因此,在我国利率、汇率正逐步放开的环境下,加快开发各种风险分散工具,以及避险工具已显得十分迫切,当然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控制机制的配套建设,“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即掌握好度的问题。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当时还是封闭的经济,躲过了危机,仍旧能够快速增长。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不应改变中国开放资本市场的基本路线,中国的问题在于管制太死,不利于金融创新,放松仍旧是大趋势,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整个金融系统不够完善,加上美国经济破灭的外部环境,中国应十分谨慎地开放资本市场。
中国银行业目前还是分业经营。中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不过大多数银行有投资银行业务,中国的证券公司具有部分投资银行功能。而美国银行业采用的是混业经营,有专门的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中国部分银行今后的发展方向,据说建设银行银行未来就走投资银行之路。
华尔街巨变的教训也是多方面的。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与政府的外部监管。在一个不确定的商业世界里,只有搞好风险管理,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专门从事风险经营的金融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加转轨经济更是如此。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稳中求进。
作者简介:
关键词:金融危机;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陕西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13-02
一、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群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群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农民工普遍感到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工资下降,离岗失业。据统计,2008年全年陕西外出务工人员达351万人,而春节前返乡的人员达到109.9万人,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有35.9万人,占到总人数的10%。农民工成规模返乡引发了一系列的综合社会影响,一些社会矛盾将会凸显。主要表现在:
1.金融危机使农民工群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化
金融危机使农民工群体造成了分化。一些未失业的民工虽然保住了饭碗,留在了城市,但工资普遍下降,勉强维持生存。一些年龄偏大的农民工选择返乡,他们中除少数回家后从事农业生产外,大部分人会将务农作为暂时计划或打临时工,其余大部分仍准备等待机会继续外出务工挣钱。还有新一代农民工,对这部分群体而言,他们中大多数人会选择留在城市,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已经习惯城市生活方式的他们来说,即使一部分人返乡,也是短期性的,不会在农村长期待下去。如果返乡农民工和新一代农民工得不到妥善安置,农民增收的压力势必增大,外出收入水平减少;本地就业岗位缺口加大,增加了再就业的压力。重重压力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2.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返乡后会出现土地承包纠纷
返乡农民工回乡后一部分人被动地等待就业形势的好转。这部分农民工一旦因失业返乡,吃住、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由于失去经济来源,也可能产生新的贫困群体,无疑会增加当地农村社会事业的负担。他们重新从事农业,增加了重新调整承包耕地的难度。因此,返乡农民工回到农村,如果出现土地承包纠纷,按照原先与村里签订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合同尚未到期,他们又无地可种,出外又因年纪偏大找不到活,这部分劳动力资源显然很有可能被浪费闲置,使农村土地调整压力加大,将会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阻力。
3.金融危机使返乡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接续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农民工退掉养老保险的浪潮。陕西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离开打工地前也选择了退保。对农民工退保,现行的做法是,只能退出个人账户中个人缴纳部分,企业缴纳部分被沉淀在当地社会统筹账户中,农民工不能直接受益。这种退保设计使农民工只参保,不受惠,不仅直接损害了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且还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
二、应对金融危机,积极促进陕西农民工就业
1.以承接东部产业带转移为契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
东部产业带向中西部转移,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以为西部地区农民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满足农民工就近就业愿望。还可以为西部地区注入发展要素,打造产业集群。陕西应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软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东部优质企业到陕西投资办企业或设立分支企业,以形成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需求,便于为陕西提供充分的劳动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因此,我省要以全省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服务业[1]。应借助关中百镇建设和全省各地工业园区建设的时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尤其是要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行业,结合一村一品建设,引导陕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输出地政府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使返乡农民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违法流转的农民工承包地,农民工要求退还的要坚决退还;因长期占用不能退还的,要负责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对依据口头协议等方式进行短期流转且农民工要求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则上应退还农民工[2]。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应积极鼓励有技能的农民工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返乡农民工从事林业、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流通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村活力,强化农业基础。根据陕西返乡农民工出现大量回流的势态,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形式,组织引导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及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发展、林业发展,就业技能的相关培训、宣传引导和服务等工作,将农民工回流的压力转变为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的人力资源优势。
3.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输出地政府应加强劳务用工信息的搜集与工作,在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首先,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应摸准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形势,落实好工作岗位,尽量在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外出打工,避免盲目外出找不到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暂时没有找到岗位的农民工,应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其次,输出地政府应加强用工信息的搜集和工作,在第一时间及时在当地劳动局或就业大厅、电视、网络等媒体公布,确保就业信息快捷及时。应将就业信息的搜集工作与劳务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对于长期性的用工单位,应及时转换以后的培训项目,对于短期性的用工单位,组织农民工开展短期培训。还应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协调指导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招收、培训和推荐就业以及维权投诉管理;建设用工信息平台,形成连接城乡、上下畅通、双向互动的就业信息传输渠道。
4.加强同用工企业的联系,区分不同年龄段,做好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作
应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部门可考虑将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补贴给相关企业,这样既鼓励企业多招用农民工,也有利于增强对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促进农民工就业培训创新,实施以项目为龙头的农民工政府培训计划,设计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培训的具体计划。根据企业不同岗位和技能层次的要求,进行岗前培训。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对自身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有很大影响。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就越强,也会对接受技能培训有更强烈的意愿。相反,那些年龄在45 岁以上且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一辈农民工,会对职业技能培训持排斥态度。这部分人不但文化和职业技能低, 而且体力下降快, 几乎丧失谋生手段, 可以引导他们参加简单手工技艺培训, 以便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工作。对这部分农民工则应开展简单易学的短期培训。
对新一代农民工要开展长期就业培训。对于16~28 岁的农民工,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尽早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对于29~45 岁年龄段的农民工, 在进行培训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继续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参加各种类型的成人班学习。此外,还可以让农民工子女通过考试进入输入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入学条件如收费等应与城市户籍青年等同,接受职业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就业者,这样既解决了大部分孩子的就业,又为当地对新生劳动力的需求作必要补充。
5.加强输入地与输出地的协同管理,解决陕西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的接续问题
(1)政府应教育返乡农民工珍惜自己的社会保险权益和缴费年限。当地政府应教育失业农民工审慎退保。一旦需要变换工作或离开打工地时,可以在原参保地暂时保留基本养老关系,也不必急着把养老保险转到户籍所在地,可以暂时“停保”。以“冻结”的方式由各地市社保经办机构永久保留他们的社保相关记录,待重新就业时或者在工作稳定后再办理转移手续。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社保机构应尽快联系,商讨解决办法,比如动员返乡农民工不退保,申请“冻结”社保关系,待政策出台后转续,避免返乡农民工社保待遇的损失。
(2)解决陕西农民工省内养老保险的实帐转移和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在陕西本省务工返乡的农民工,参保人在省内流动时,应结合陕西实际,规定参保人只需要按规定参保缴费,就能以养老保险参保凭证为载体,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视同缴费账户储存额实账转移,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省内各地的记录和接续。
对于在省外务工返乡的陕西农民工,在家乡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后,其在原参保地的参保缴费年限与在家乡的参保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实际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照当地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对返乡农民工达到待遇领取年龄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由社保机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权益记录和资金转入户籍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享受相关待遇;没有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比照城镇同类人员,一次性支付其个人账户养老金。
参考文献:
谁是“国民休闲计划”的受益者?
在2008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司长祝善忠透露,今年前9个月,我国入境旅游出现下滑,明年将是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形势严峻的一年,国家旅游局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
“国民休闲计划”刚一推出立即遭到网民炮轰。这几日新闻里不是“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就是“农民工提前返乡”,或者“暂缓企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猛然冒出一个休闲计划,不刺眼才怪。
“国民休闲计划”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只是别说现在受金融风暴影响,老百姓不敢休闲,即便是“好日子”,这个计划也一定会遭遇口水。“五一”长假取消了,“十一”黄金周也有人希望取消,带薪休假的制度又难以彻底实施,老百姓哪有时间去旅游休闲?就算是目前还能抓住“十一”长假这根最后的稻草出门。也还得忍受着景区门票暴涨、景点人满为患的折磨。
在“国民休闲计划”推出之际,又有人将矛头对准公务员阶层。他们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群体,带薪休假执行得比较完善,除了特权官员,他们是最有可能能享受到“国民休闲计划”的普通国民阶层。果真如此的话,“国民休闲计划”就不再是全民而是特殊阶层的福利了,社会公平又将再一次被打破。所以,国家旅游局在完善“国民休闲计划”的可行性细节时,请先告诉我:这项救市计划到底是为哪部分国民计划的。
国际时讯
欧盟将推出2510亿元刺激经济方案
德国官员11月19日表示,欧盟委员会计划在本月底推出1300亿欧元(2510亿新元)的刺激经济方案。
德国《明镜》周刊稍早时报道,欧盟委员会也将从委员会本身的基金中拨出部分款项,补足1300亿欧元的数额。欧盟委员会预订在11月26日提出建议,以化解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欧盟发言人雷顿柏格表示,目前这项刺激经济的方案尚未敲定。他指出,一切还在筹备之中,各方也未作出明确的政治决定,现在就谈到这项方案的规模和具体方向,未免太早。
德国政府发言人威尔海姆强调,柏林当局不久前才承诺在今后两年拨款320亿欧元刺激国内的经济,预计布鲁塞尔会将这笔数目考虑在内。尽管计划是为刺激欧盟的经济,但此刻其他成员国几乎是捉襟见肘,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新方案有可能得另辟财路。
金融危机下法国电信仍看好非洲市场
据肯尼亚《旗帜报》11月20日报道,法国电信公司日前表示,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该公司仍看好非洲电信市场。
报道援引法国电信公司中东和非洲地区执行副总裁马克・伦纳德的话说,尽管金融危机可能使明年公司在非洲开展业务变得困难,但他对非洲电信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由法国电信公司主导的投资集团去年出资3.9亿美元,购得肯尼亚电信公司51%的股份。伦纳德说,法国电信公司希望借此收购加速扩展非洲电信市场。
非洲是全球电信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目前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约有2.35亿手机用户,但仍有发展潜力。
法国电信公司于1996年进入非洲市场,现已在包括肯尼亚在内的13个国家开展业务,用户达3000万人。
奥巴马:政府不能让汽车业崩溃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11月16日晚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台的“60分钟”节目中接受访谈时呼吁,在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确保支持美国汽车产业。
奥巴马说:“在目前的环境下,汽车工业崩溃对于美国经济将是一场灾难。”他说,在经济正常运行情况下,允许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然后进行结构重组,并使其运转逐渐正常,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目前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解决办法是行不通的。
奥巴马表示,希望在未来一星期内。政府和国会之间的讨论围绕向汽车工业提供救助展开。他建议美国政府的救助以“过渡性融资”的形式进行。
奥巴马说,救助汽车工业的计划不能随意,要听取“工会、管理层、供货商、债权人等各方意见,以确保美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
10月住宿餐饮零售额增长2518%
商务部近日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住宿与餐饮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零售额实现1473.3亿元,同比增长25.8%,环比增长2.6%,比上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
前10月实际使用外资810.96亿美元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消息,2008年1―10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2736家,同比下降26.2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10.96亿美元,同比增长35.06%。
北京10月房价环比下降0.2%
10月,北京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涨幅继续回落,而环比价格继上月出现下降后,继续下降012%。数字显示,10月,北京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5.2%,涨幅比上月回落1.17个百分点。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712%,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5%,分别回落2个和1.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房屋销售价格比上月下降0-2%,已连续两个月下降,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0.1%和0.4%。
财政部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60亿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后,财政部综合司有关人士近日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此次取消和停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总减免金额约190亿元,连同自2008年9月1日起停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约170亿元,今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减费措施可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将达约360亿元。
铁道部150亿投入25项铁路项目
据铁道部网站消息,中国铁道部近日研究决定将150亿元中央资金安排在高速铁路、煤运通道、资源开发性西部铁路等25项已开工的重点建设项目,并将带动今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增加500亿元前10个月中国汽车进口量同比增长39.7%
海关总署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汽车约34万辆,价值1271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7%和51.9%。
广西向全区困难民众发放2亿红包
为让广西生活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开发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带来的喜人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近日决定,向全区300多万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慰问补助金2.1246亿元。
地方政府出台投资18万亿计划
继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后,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根据对目前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合算,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
2012年医药市场将达500亿美元
近日,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中国制药业圆桌会议”上,大会主席、经济学人信息部医疗编辑主任亨利・杜麦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市场的平均增速将达8%。预计到2012年,中国医药市场容量将达到5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五。
【关键词】金融危机背景 银行理财 银行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下,最突出的体现形式就是大范围的金融风暴,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也对国内的金融业的发展影响深重,对于我国而言,其发展正于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对于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上能否度过次贷危机值得深思,这就需要我们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以及金融风险类的业务中进行资料收集,通过分析找到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控制战略,这对于银行的理财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商业银行理财风险转移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为我们研究银行理财风险提供了案例,从中不仅能够吸取经验教训,还能够通过分析找出应对银行理财风险的策略。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一方面,理财市场产生的条件就是应该具有一定的资产组合,这样所具有的资产组合不仅能够消除非系统性的风险,同时对于系统性的风险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建立一个相对较大的货币池,来满足理财产品的运行。另一方面,研究风险控制的专家对于普通的投资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具有市场价值的金融从表面上来说只是一种体系,因为相关信息费的限制,专家会对私有信息有一定的风险战略指引,通常来说,很多有效的金融市场理论对于银行理财管理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些理论性质的金融经验还不足以应对金融危机,相反的还使得理财市场进一步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
当前经济环境下,原有的金融制度与行业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国家在银行理财市场上对于不同的理财产品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认识,因此产品种类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然而从银行的理财产品的运行机制上看,银行作为受托方,其责任就是使得资产最大化,但对于特殊类型的理财产品的资金的筹集不能够仅仅看作是一种负债行为。实际而言,新兴的理财市场所表现出的负面影响是有原因的,因为银行理财产品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其发行机构所涉及的隐藏性的风险模式就会开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银行并没有对市场风险足够重视,但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那么参与银行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或者是国内外的投资者对于这些问题会产生抱怨,这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二、全球金融风暴危机下商业银行理财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银行理财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与制度性建设
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起始于2004年,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以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为最,而对于这种属于金融创新性范畴的现象的发生的解释则众说纷纭,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商业银行的参与者众多,行业规模发展迅速。虽然当前的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零收益”的现象仍层出不穷,但是,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理财观念以及学习成本不断发展的结果,规范性的发展是当前金融风暴风险下,商业银行应该遵守的,制度性的建设与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则是金融风暴下商业银行做出的应对策略。
(二)做好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
金融风暴下,新型的银行理财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还是未知之数,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下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就是做好银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以求降低政策性风险。目前,新型理财市场出现的负面影响大多数是由于新的理财产品不能适应复杂的境外市场环境,以至于暴露了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在设计模式上隐藏的风险,但是银行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做出应对措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知道,商业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方在风险管理的技术上还存在不足,而国际投资者对此一定会有抱怨,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常胜,众多的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都深陷其中,找不到解决办法。所以,做好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已势在必行。
(三)银行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1)理财产品在设计上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双赢。根据以往的经验,行业竞争是银行灾区的收益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更多的是对预期收益率的考虑,并没有考虑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风险。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大约有151款理财产品被卷入了“华尔街危机”中,其中涉及了五大银行已经过期的理财产品仍处于运行当中,这都是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中没有实现利益与风险双赢的例子,所以,银行在关注理财产品的收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设计中所遇到的风险。完善理财产品的设计制度,按照客户的要求计算其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理财产品的最大收益,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设计投资组合形式以及开发理财产品,另外,使用科学的预算方法计算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设置一定的风险检测系数,以便有效的对金融市场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控制,实现理财产品在应得收益的同时避免风险。
(2)关注涉及理财产品的基础性资产的风险。通过以往的经验可以分析得出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资产次级贷款主体的违约现象,导致衍生出了高杠杆率的金融工具,产生了风险,最终使得次级贷款出现了证券化延伸的情况。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设计基础资产在信用等级上的高要求,同时,涉及到一定的担保或者是保险费用,另外,设计过程中对于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的链条不宜设计过长,避免出现证券化延伸的现象,从而引发类似金融危机的情况。
(3)银行及时关注理财产品的市场风险。金融市场的复杂多变是由于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市场在运行中都存在风险的原因,而理财产品的设计中时刻受到隐藏在这些风险之下的市场波动的影响,所以,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中应该合理的分散市场风险。具体的做法有:第一,利率风险涉及到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两个,即:信贷资产类产品和外币理财中的保证收益型的理财产品,因此,在产品设计中不仅要满足理财产品的基础性信贷资产的有限期限,同时也应该根据市场利率对预期收益进行适当的调整,时刻关注市场利率风险的变化。第二,汇率风险涉及的理财产品有两类,一种是结构型的理财产品,以美元为核心,另一类是外币性的理财产品,以人民币为核心,后者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但是也产生了一定的汇率风险,他们往往会先把人民币兑换成外币购买的理财产品,随后在理财产品到期后兑换成人民币,通过人民币和外币之间的汇率波动产生了理财产品的汇兑风险。第三,股价风险涉及到两类理财产品,一类是运行情况并不好的QDII型的理财产品,它运行情况往往与海外金融市场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另一类是结构型的理财产品与股票、基金等挂钩,同时也与港股和美股的股票走向有一定的关系。第四,商品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型的理财产品挂钩黄金、原油等,这些商品主要以美元为计价标准,而商品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以及市场汇率市场的影响,是当前金融危机下银行应该着重关注的一类风险。以上这四中关注市场风险的方法应该引起银行的重视。
(四)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服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金融风暴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在营销服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
(1)扩大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金融危机下,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是合理避免风险的重要手段,银行既要在理财产品的营销服务说明书上告知理财产品的风险,同时将理财产品的运行情况、费用收取标准说明清楚,相应的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关条款的调整,对理财产品在运行期间的重大事项以及产品的净值变化进行充分的披露。
(2)对客户风险的承受力进行评估。金融危机下,银行在做好客户风险偏好的评估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一定的风险检测指标,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及技术手段保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另外,对以往客户的风险适应度进行记录,并做出风险评估机制。
(3)关注营销团队的执业资格。银行对于结构型这类的特殊理财产品应注入大量的金融工程技术,这对于一般的营销人员来说并不容易,只有具备专业培训的营销人员才能够为客户讲解清晰,所以,关注营销团队的执业资格,对理财产品的营销人员实行准入资格以及执行认证制度。另外,通过建立银行理财师管理机制,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以及跟踪评价、考核等,充分了解从事营销业务的法律法规以及职业操守。
三、结束语
金融危机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规范化的风险管理制度、做好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从银行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以及营销服务过程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只有充分了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银行才能够对理财产品的风险及时制定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并轨;实证;点评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003-05
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公式。经过我们长期的研究,找到了实证法。用马克思两大部类公式实证法,对现代经济发展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应用科学数据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社会产生的经济问题,私有制经济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公有制计划经济的萎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都能追溯出原因。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寻找社会再生产高速增长的正确办法,让不同世界观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形成共识,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将实证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 两大部类分类与统计核算数据(简称SNA)并轨
1.社会总产品W = GDP(SNA支出法的GDP)
2.Ⅰ部类商品ⅠW = 资本形成总额(SNA支出法的资本形成总额,含进出口净额)
3.Ⅱ部类商品ⅡW = 最终消费(SNA支出法的最终消费)
二、用两大部类公式平衡条件,推导出实证法的消费公式
1.两大部类公式
(1)ⅠW+ⅡW=C+V+M=W 总产品公式
(2)ⅠC+ⅠV+ⅠM=ⅠW Ⅰ部类公式
(3)ⅡC+ⅡV+ⅡM=Ⅱw Ⅱ部类公式
(4)ⅠV+ⅠM≥ⅡC 两大部类平衡条件
其中,ⅠW一部类产品,ⅡW二部类产品,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或利润,W社会总产品,ⅠC、ⅠV、ⅠM、ⅡC、ⅡV、ⅡM分别为一、二部类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或利润。
2.推导出消费公式V+M≥ⅡW
将两大部类平衡条件(4)ⅠV+ⅠM≥ⅡC,代入Ⅱ部类公式(3)ⅡC+ⅡV+ⅡM=Ⅱw中,得到ⅠV+ⅠM+ⅡV+ⅡM≥ⅡW,整理后(V+ⅡV)+(ⅠM+ⅡM)≥ⅡW,因为ⅠV+ⅡV=V,ⅠM+ⅡM=M
所以V+M≥ⅡW,我们把这个推导出来的公式,称之为消费公式。
V+M≥ⅡW和ⅠV+ⅠM≥ⅡC,两个公式都是两大部类实现的平衡条件,从不同角度产生的两种表达方式。
三、两大部类公式的正确使用
1.两大部类同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并轨,统一分类和分界
两大部类公式之所以不能得到实证的应用,原因之一,在于马克思定义的两大部类究竟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过程哪一点做出分类和分界。
列昂惕夫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投入产出表,将再生产过程,抽象出三法统一的等值原理,从支出法的商品销售,商品和货币相互转化的结果,作出泾渭分明的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分类和分界,成为世界SNA国民账户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们经过研究和论证,终于在投入产出表中找到了马克思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的交汇点。把SNA支出法GDP的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分类和分界,与一、二部类对应并轨,准确的定位到,当年完成三法等值统计核算的经济指标成果,是唯一准确、完全对接的分类和分界的交汇点,两者在此并轨是科学正确的。使不同世界观和理论,形成了统一共识的分类和分界基础,不影响各自对经济的分析和判断。
2.V + M ≥ⅡW消费公式是实证法的入口
两大部类公式之所以不能得到实证应用,原因有二,与SNA并轨后的统计核算数据,依然无法直接运用到ⅠV +ⅠM ≥ ⅡC两个部类平衡条件中。而我们用其推导出来的另一种平衡条件的表达方式,V + M ≥ⅡW消费公式,则成为两大部类公式实证法的入口。
ⅠV +ⅠM ≥ ⅡC两个部类平衡条件,清晰的表达了两个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两个部类各个因素之间,在生产、分配和交换环节中和环节之间,实现完全平衡条件的准确表达。
V + M ≥ⅡW之所以称之为消费公式,因为社会再生产的动因和目的是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ⅡW是动因和目标的具体标的物。这个标的物,一是人类本能生存的必需品,“不断满足”即生命永不停止;二是人类本能生存的欲望,“日益增长”即质量总在提高。
消费公式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马克思的最高境界是从人类的本性、本能、生存的基本需要出发,创造发明了剩余价值和再生产理论,就是围绕ⅡW这个核心标的物,用最优化的方法,最大限度满足人类需要。
3.V + M ≥ⅡW消费公式表达了什么
从消费公式的研究中,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公式实证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总觉得不透彻。由于其意义的重大,本研究只能是抛砖引玉。那么,V + M ≥ⅡW消费公式表达了什么?
(1)消费公式表达出,无论是简单和扩大再生产,共同的基础条件V + M = ⅡW,即ⅡW最终消费品必须实现等值的生产和消费。等值生产和消费,一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二是转化出再投入的货币,三是消费后腾出生产和市场空间,这三个条件是再生产循环缺一不可的基础条件。V + M 大于ⅡW部分,是追加下一年扩大再生产投入资本。
(2)两大部类公式与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并轨,在共同的交汇点上,两大部类公式和西方经济理论,对经济成果的分析和判断是一致的。
在这个交汇点,V + M 是当年创造全部的新价值,已经在社会主体手中,其中V + M = ⅡW部分,是商品和货币已经完成转化,最重要的ⅡW是一次性耗尽的消费品,就像人吃饭被消化掉一样,至少不再进入生产领域,满足再生产循环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
4.交汇点具有重要意义
两大部类公式与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并轨,形成的交汇点,找到了实证法起点。两大部类公式的分类,是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过程中的分类,而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分类,是在三个过程全部结束后,或者说是最终消费完成后,仅是其中消费过程结束后,结果的分类和分界。这对于两大部类,在其中消费过程结束后的分类和分界是完全共同的。这个共同点早已经客观存在,直到今天才被挖掘出来。如果找不到这个共同的分类和分界点,两大部类公式依然无法在实证中应用。正是这个明确的交汇点,让我们研究两大部类公式实证法,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用两大部类公式实证法,从这个交汇点出发,揭示生产过程中和分配过程中两大部类是否平衡,找到产生经济问题的根源。
四、实证和点评世界经济
(一)运用两大部类公式和SNA数据并轨实证中、美经济
见文后附图1“中国2009―2011年再生产循环图”,附图2“美国2009―2011年再生产循环图”
从中、美再生产循环图中V+M ≥ⅡW 计算的结果数据,可以直接看到中、美经济发展成果状况。而两大部类公式实证法,不单纯在于交汇点的盖棺定论,而更重要的是用消费公式,观察交汇点运行成果以外经济运转的实际状况:
1.观察隐含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消费公式的平衡状况。生产的最终消费品及其生产能力,与分配给消费主体的最终消费收入,能否实现最终消费品的等值生产和消费。如果两大部类实体经济在生产和分配领域就失去了平衡,长期积累的结果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由于科技进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在生产和分配领域的不平衡造成实体经济危机的概率已经缩小,逐渐转移到分配领域的不平衡,剩余价值或利润转化为最终消费的收入,与转化为投资收入的比例偏小,形成用于投资的金融资本的过剩和积累,无法转化为最终消费,经济危机转移为金融危机。经济和金融危机造成市场停滞,发展缓慢,本质是一样的,形式从实物损失,进入虚拟的金融损失。
2.观察表外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没有投入到表内参与循环,而是大量资本积累,不能转化为最终消费,使社会再生产无法扩大。靠国外扩张投资,帮助了不发达国家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大大的延缓了经济和金融危机,过度积累造成危害时限。但是,无论是国内或国外,资本积累比例始终大于最终消费收入比例,过剩积累的资本不能转化为最终消费,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源。世界的发展会逐渐揭示,过度积累的垄断资本会破坏人类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3.实证中、美经济中,可以观察到,美国经济存在前两条观察到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领域之间的不平衡,始终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状况,只有把过剩的资本转化一部分为最终消费,过剩的资本让渡为最终消费,才会问题得到解决,否则有钱的美国经济很难逆转。
也可以观察到中国经济有剩余资本的积累,同样是过剩的经济状况。但是13亿人占有土地原始资本,群体占有产生社会的集合效应,城市自有住房动迁改造的增值和日常虚拟租金的收益,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资本化收益,都使再生产创造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很大一部分转化为最终消费。土地不是一次性耗尽消费资料,而是周而复始循环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资本,客观上弱化了剩余资本过度积累的产生的条件,中国经济和金融危机从社会制度上消除产生的根源,当然,两大部类不平衡的经济现象依然存在。
(二)用两大部类公式实证法对三种经济作点评
1.对私有制经济的点评
在私有制经济发展中,由于在分配过程中资本分配的比例始终大于最终消费收入的比例,滞留在Ⅰ部类中的Ⅱ部类商品及其制造能力,使生产和分配过程之间产生了不平衡,商品最终不能转化为消费货币,当过剩积压的最终消费品对经济产生危害,应该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吧。
随着科技和管理的进步。剩余下来不再是商品及其制造能力,而是大量的资本,无法转化到消费者手中,而积累在生产者手中,过度的剩余资本积累变成无效的资本,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加大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等,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剩余价值或利润,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直接提高了最终消费水平,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相对增加了居民V的收入,提高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弱化了生产过剩,有效的克服了经济危机,带来了社会繁荣发展。
当今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本质是一样的,由实物的过剩危机转化为货币过剩的危机。凯恩斯的理论依然是有效的,问题是政府加大收入和投入转移支付的能力,由资本的占有方式决定,能力是有限度,而引导社会投资的投入,获得收入的比例V始终是小的,转化为最终消费的收入,无法与生产积累资本形成平衡。当金融危机象当年经济危机伤害到痛处,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还会发挥作用,使金融危机得到缓解,这是私有制必然作出的让渡。
2.对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点评
在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中很容易看到,Ⅰ部类中没有剩余的Ⅱ部类商品及其制造能力,而居民和政府的最终消费,都是供给制的消费,实现消费后,其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工资V,由商品转化为货币,进入下一期的投入,而剩余价值或利润M 部分的商品,直接沉淀在消费中,不能通过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货币形式表现出来,转化为投入资金部分发生断链,出现经济萎缩的必然结果。
3.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点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发生了变化,劳动者和消费者一部分走向统一。实现了劳动者获得了部分剩余价值分配的社会制度基础,是私有制社会不具备的条件,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奠定了动摇不了的基础。中国特色集中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9亿农民无偿获得承包土地的资本,而在市场中农民获得了劳动和土地资本的双重收入。9亿农民是中国最微观的市场主体,获得的双重收入分配,他们处在两大部类生产和消费关系配置比例的最前沿和最底层,每个人或家庭都会按着本能的生存发展需要,量力而行的遵循两大部类平衡条件,客观的做出决定,作出自我合理的调节,消费多少,下一年投入多少,从自我利益出发,作出最优化的选择。这是中国经济保持平衡,最基础本能的合理选择。
二是13亿中国人,4亿城市居民和9亿农民,在自有住房私有化过程中,城市住房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都直接无偿转化为私有化住房用地。当自有住房私有化以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下,自有住房占用的土地作为原始资本,其产生的增值作用,惠及了13亿人。一方面,农民盖房子土地不花钱,城市居民自有住房动迁改造换新房不花钱;另一方面,13亿人每年自有住房不花租赁费,虚拟房租收入和支出为2.58万亿元。一个不可小视的巨额居民收入和支出,关键不是来自工资V的收入,而是土地资本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返还。
这两个方面的表现,不能被主流经济领域所认可,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反过来也可以说,一种全新的“私人”所有形式。但是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13亿人民的消费收入和支出,除了劳动V的收入外,有了相当大的部分剩余价值或利润返还的收入和支出。通过两大部类平衡条件数据,得到充分的认证,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综上,马克思发明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再生产理论严密论证了剩余价值必须归劳动者所有,通过自我量力而行的调节,生产和消费相互匹配的比例,实现再生产的最佳条件和最优化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在维护私有制的基础上,用加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政府转移支付,克服了经济危机。前者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后者是针对现实找到了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