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突出问题;策略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也被逐渐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初中计算机信息课不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与普及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学习科目,对中学生计算机素质的提升与进步,以及日后更好地适应这个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感悟,我对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现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生自身尚未真正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而这一“应试教育”理念也逐渐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着“中考”打转,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以及学习负担。更有学生认为:“既然计算机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我们学习它还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将计算机这门科目取消,改为自习课,我们也能利用这个时间对我们的薄弱学科进行突击与巩固。”……持有类似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这表明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与束缚下,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尚未真正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2.课堂教学仍以“注入式”教育为主,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应试思想对计算机教育的负面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手段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例如,不少初中计算机教师仍习惯将学生视为“储存计算机知识的容器”,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更是将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点全都一股脑儿地强塞给学生,并丝毫未意识到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模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烈冲击以及对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严重削弱。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具体应对性策略
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将我的一些感悟与看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从而推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好落实与发展。
⒈向学生强调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上面提到,大多数学生片面地认为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学而无用”,其实,这是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认识与片面理解。
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所有学生的必修科目,更为推动学生高阶段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的计算机知识,他们才有可能懂得具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计算机知识,也才能逐渐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完善的计算机学科体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又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并积极融入这个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
因此,我个人认为,作为初中计算机教师自身首先要对这一科目的前景充满着坚定的信心,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表现向学生传递一个理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而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信息化社会,而并非像大家所认为的“学而无用”。
2.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更好理解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自觉摒弃以往“注入式”“灌输式”等类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更要切实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理念真正融入自身的日常教学中。
例如,针对教材上较为简单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直接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教学做法,转而鼓励学生在自由分组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归纳。这样,不但可以推动学生深化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其合作探讨的过程中着重锻炼与发展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日后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可否认,当今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众多突出问题。但我个人认为,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不应该屈服于这些难题与挑战,反而应该迎难而上,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攻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众多困难,有效推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好落实与发展,进而为初中学生计算机信息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医学信息技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从业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已进入基础课程设置之列。医学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其计算机教学尤为重要。目前,医学信息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是计算机在医学中典型的应用,它是指用来对医生和患者进行门诊、住院和收费等医疗过程信息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管理者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对现代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只有掌握较高的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加强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在医学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事实上,在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 目前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统一,无专业特色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及相关的课程[1]。以山东省为例,各医学高校均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此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在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和考核上,医学院校之间、高校内各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模式。教学内容没有门类和专业的区别,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数制表示、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模块、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本知识和病毒和安全等内容。实验课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本内容、office模块和网络技术。教材多选择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的规划和自编教材,在专业上没有区分。
1.2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滞后
据统计,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置和方式下,许多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较差,甚至许多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医院常规工作要求的现象[2]。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医学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同实际应用相比,主要不足表现在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过多, 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只有到实习和实践课上甚至是工作以后才能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医学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与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衔接,整合不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远远滞后于实际需求。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内容也随着发展。但在医学信息技术方面,师资队伍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首先,受过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的教师偏少。医学院校中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大都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对计算机的基础和应用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对医学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甚至不太了解。其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能力要求的限制,许多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的工作,接触不到医学信息技术的内容,加上自身专业的因素,无法开展医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也没有条件参加此类技术的培训。因此,教师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2 医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步思路
2.1 课程定位
从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可知,目前接受信息技术教学的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缺失和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教学课程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应当与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调整和改革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把课程重新定位[3,4]。结合目前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可定位为以医学及非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驱动力,以先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内容丰富、理念先进,能够满足医学院校医药及非医专业、医疗机构等用户需求,并能够持续更新的应用型课程。
2.2 加强计算机教学,推进教学革新
首先,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新定位,可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近几年,医学高等院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专业也出现了细分的情况。把有医学特色的计算机课程加入教育活动中,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既可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在此之上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也大大提高。
其次,可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供思路。教学内容和方式由原来统一的、无区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有专业特色、个性化的内容和方式,将会极大地促进本课程的发展。
再次,医学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也可满足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5]。医学信息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需要具有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院校中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促进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
2.3 教学改革的依据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能力界定方面,我国和各省市先后制定了多种规范和要求,如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大纲、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和山东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这些规范和要求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和非医学信息学专业人员,主要考核他们在本行业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它们关注的不是计算机构造、原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的是应试人员在从事某一方面应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四个等级:一级定位为满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主要针对非医学信息专业(护理专业、临床专业、药剂专业、影像专业、检验专业、美容专业、卫生管理专业、口腔专业等),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主要是面向医疗信息化办公,中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应用师,高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综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可把计算机教学定位为基础性教学,也就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各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等同于各类规范和要求的初级水平,即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医疗的信息化办公。这样设置课程内容,既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又具备初级的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有机地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
3 医学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3.1 改进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主要是授课内容改革和调整。授课内容应包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添加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可分为基础部分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在基础部分上,涵盖现有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医学信息部分可根据现在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设定,以目前为例,可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例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和检验信息系统等。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时有限,需要调整其中计算机基础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比例。对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已接受过的内容已成为常识的内容进行缩减。新增的医学信息技术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理论部分应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简单明了,以操作部分为主,可结合现有系统进行讲解。
3.2 分层次和分阶段的教学模式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医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时,应具备相应的两方面的基础知识。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次和分阶段进行的教学模式。大一的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内容,为学习医学信息技术打下基础。随着学生学习深入,到高年级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时,开展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机地将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大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3.3 加大对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质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传统的计算机加软件的实验室配备不能开展医学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中,医学高等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医学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引进新的设备,建设现代数字化的实验室,让医学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以适应目前医学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不断地发展和应用,对医学生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医学院校需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解决现有的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适应医院需求、具备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胜春.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5),307-309.
[2] 周爱民,等.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信息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11):129-131.
[3] 王秀平,袁永旭,孙众.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6,(2):154-156.
[4] 马卓赛.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9),92-94.
[5] 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0(1):29-32.
作者简介:
尚宪刚(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医学计算机应用,图形图像处理.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课程标准规定农村初中的教学一定要根据其经济环境和发展状况来实施,要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此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措施
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情况还有待改善,人们的学历都不高,很多学生都较早的走入社会,因而农村初中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正是如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农村经济现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村所了解到的计算机信息内容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使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好,日后想要继续升学的学生则应当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教会其更多的计算机信息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时候,也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使用办公工具,熟悉Windows系统的操作等内容。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还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软件层出不穷,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软件应用方法,为使其在社会中能够应对各式各样的计算机软件,学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必须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其能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自主地去研究和探索。为此,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环境,从而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困境。
三、结束语
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地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而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来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国强. 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3(17).
[2]李世玮.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质量[J].新课程导学,2014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江苏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二是操作应用部分。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及数据库等;操作应用主要是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等软件的使用。学生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既要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要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质量,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等级考试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值得广大任课教师探讨的问题。
2、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一般都是依托公办高校的教育资源创办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虽然独立学院的生源与其依附的母体高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质量监控、学生管理等方面往往是照搬自母体高校,没有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特点形成独立学院的特色。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就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这与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一定区别的。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本一”、“本二”的学生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要差一些,在学习能力和学习自律性方面要弱一点,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其次,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少有刻苦钻研和进取的精神,做事情相对更自我和主观,缺少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一些自己的优势,许多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自由发展,实践与活动能力较强。
2.2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有差异,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由于在中学阶段各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依照同一个标准和内容进行教学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又不能全部消化,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我院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教学选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该教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知识更新快。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兴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都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展现的信息量大、媒体丰富、速度快,但学生很难做到既专心听课又记好笔记,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锻炼机会。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又很强。操作部分主要是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学生原来的计算机基础不同,部分学生较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完成了布置的任务,还有部分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未能顺利完成操作内容。
(3)考核评价机制不尽合理,目标导向不明晰
在教学环节中,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非常关键的。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课程的考核通常通过一次期末考试进行,但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通过一次考试,既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容易让学生养成临时抱佛脚的习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3、对课程教学的思考及采取的措施
3.1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过程设计
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共同感受,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这种现象也较为普遍。如何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组织的技术和技巧,营造一种严肃、活泼、高效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在备课阶段遵循知识序和认知序相结合的原则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做好课题的引入、讲解、交流、总结与思考。其次,授课过程中洞察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并根据知识的类型,随时对讲授知识的详略、次序及教学进度等作出调整。再次,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把握启发性、针对性等原则,组织有效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关键点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在融洽的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课后注意通过学生了解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2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现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具体到如何去做却不是简简单单一说就能做好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组织、指导、启发,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要言传身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持续、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为独立学院培养出符合时展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3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部分讲授时,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应用程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些知识点教师需予以延伸和扩充,一些知识的讲解需联系到生活中接触到的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进入到该课程的学习氛围中来。同时,在操作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分层次教学。这种分层次不是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班教学,而是在班级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操作任务。第一层次针对所有学生,立足于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基础的知识和基本应用的教学;第二层次针对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布置提高型和综合型的内容;第三层次针对少部分有兴趣有钻研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内外使用相关的软件开展拓展训练,进行一些的个性化的设计和应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基础较弱的学生会努力逐步赶上,缩小差距,基础好一些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达到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效果。
3.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体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引入过程性评价的考核评价方式,将阶段性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并融入课堂提问、作业、考勤等综合表现。过程考核中,我们按照教学的顺序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理论与操作内容教学后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以能力训练考核为重点,即侧重于操作内容;期末考核是对课程内容的综合评价,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理论与操作内容并重。考核采用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从题库抽取试题、结果上传、判卷得分、成绩分析等都由计算机系统完成。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让其在每一阶段学习后能主动复习所学内容参加阶段考核,并通过阶段考核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作一个客观评价。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抓紧,许多知识不求甚解,到期末考核前临时突击,考试结束就忘得差不多的现象。同时,考试系统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可以方便地对学生每次的考核结果做出分析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衡量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我们的网络平台考试系统也设计了模拟等级考试的相应功能,学生学完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在经过多次模拟考试环境中的测试后,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也有效地提高了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信息化手段;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46-02
数学学科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中,属于一门基础知识学科。数学主要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从某种方面来看数学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中等职校在数学教育方面,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其中,为数学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作用。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帮助数学教育完成教学信息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古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相同的道理,在中职数学教育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数学教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数学课程的有效进行[1]。但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受教育群体而言,他们一般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他们的数学系统知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不足和缺乏现状,他们的数学学习基础可能较差,这有别于接受国家统一高中教育的学生。在中职阶段的数学教育重要而又艰难。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刚好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获得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在数学教学实际中,信息技术对知识的重、难点的灵活呈现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展示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知识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呈献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职数学教育的难度,方便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对知识的重、难点的灵活呈现,有助于中职学生在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形成方式等方面的养成,将相对死板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成相对精彩、富有感染力的图片、声音等,更容易减少学生与教数学教师之间的关系,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感知到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的主体意识,从而主动的亲近数学课堂。例如在中等职业数学教育的《椭圆标准方程》,这一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信息技术就为椭圆标准方程知识内容的呈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椭圆标准方程》这一数学知识的讲解中,中职数学教师应当以椭圆的定义和形成作为重、难点知识加以讲解,可以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里的几何画板找到椭圆形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亲自用信息技术进行椭圆作画等。为学生演示完什么是椭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本子上自己画椭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思考,然后组成小组,互相讨论,最后,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对椭圆的抽象理论概念的理解。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阶段的数学教育,不仅仅能够帮助教师呈现教学难点,方便学生理解,并且在数学课堂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构建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二、中职数学教师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职业素养
中职数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数学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数学教学观念,中等职业数学教育,教学模式得以改变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中职教育要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观念。
除了信息化教学观念的养成,教师还需要有良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中职数学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幻灯机、摄影机、投影仪以及计算机展台等多媒体教育的设备应用,与此同时还要学会在计算机上面运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设计上课所需的演示文稿。并在PPT的设计中,注意演示文稿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和放置。长久如此,数学教师也可在数学课件的设定中,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也可以在演示文稿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信息化前提下的中职数学教育,需要教师做到开放对待。有的教师在思维观念方面还处在传统的教学意识、教学方式当中,他们习惯于采取满堂灌的方法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但信息化的数学教育教学需要教师能够从知识研究的框架中走出来,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数学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在信息技术中进行网上备课、模拟教学或者网上问题答疑等,帮助中等职业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
三、信息化手段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教师在主观方面对信息技术的积极认识
1.自觉克服客观条件下的不利因素。对于教育资源较为缺乏的中职学校,教师可了解并学习先进教育单位的经验教训,帮助学校建立数学学习多媒体化、信息化的可能。传统教育模式下,对中职数学教师而言,自身的语言、动作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好载体,幽默的语言表达、风趣灵活的课堂氛围都会产生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但在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方面,信息技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积极效果,足以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教学课堂中。校方应该尽可能的优化教育设备,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受教育环境,更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中职教师队伍,有利于整个中职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2.规避中职数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利因素。中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群体一般为年龄较小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个人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部分学生还存在有严重的厌学情绪[3]。上课时的注意力很难较长时间集中,信息技术教育新颖的、形象具体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但很难再对深入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因为学生往往被精彩的画面感所吸引,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能一部分学生是没有认真听课的,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不利于中职数学课程顺利且有效的进行[4]。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这是数学教师最不可忽略的。
(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增加色彩
对于没有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数学知识本就枯燥,如果在课堂中将信息技术合理引用进来,那就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也就要求数学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增加色彩。
信息技术不够熟练的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难免紧张,畏手畏脚,这很容易造成授课效果不佳,担心出错、害怕在学生面前操作不当使得自己作为教师的尊严颜面扫地,教师如果能不断学习,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会为自己精彩的体育课堂内容讲解增砖添瓦,利用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将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成为中职学生容易理解的视频或者图形。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
在中职数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中,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具备图文并茂和声像并举以及能动会变的特点,所以,中职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功能。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书本上呆板的知识灵动地展现出来,可以变静态的数学知识为动态,将原本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相对简单起来,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比如在《三角函数》这一内容的知识讲解中,最为难讲的就是三角函数y=sinx的图像表达,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数学知识讲解办法,就会造成很大的时间浪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生成动态图像,以此直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三角函数y=sinx的图像画法[5]。既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又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讲解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四、结束语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中职数学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信息技术逐渐改变着中职数学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习,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锋.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数学教学实践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9):65-66.
[2]白雪梅.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3):253.
[3]周莹.多媒体技术运用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效果浅谈[J].电大理工,2014,(02):42-43.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企业管理;效率;应用
1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全球信息化时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就一定要跟上时展的脚步。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引入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化载体,实现全面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
1.1满足企业资源管理的需求
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企业设备、零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一直不高,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如企业产品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增加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且数据信息复杂,需要工作人员整理、分类,工作效率低下,人工操作还存在一定的误差,无法保证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也就无法确定最终的市场价格。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管理,在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竞争资本。
1.2满足企业基础管理与制度管理的需求
企业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协作,而发展数据是保证企业找准发展方向的基础。如果企业管理失去了数据支持,就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企业相关工作的考核也会失去标准规范,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财务状况都会受到影响,长此下去,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反应能力,还会使企业的信息发展能力滞后。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以保证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企业进行管理考核时,也可为企业考核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2计算机信息化应用的不足
2.1信息化意识薄弱
企业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信息化意识相对薄弱,工作人员常局限于传统的发展观念,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企业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工作人员缺乏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建设中,工作人员经常忽视硬件设备的检修,一些硬件设备急需维修更换,维修人员却没有及时发现,最终导致计算机信息化发展无法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相匹配,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除了要有高效的管理以外,还需要人才的支撑。只有人才储备充足,企业才能不断创新,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企业应注入新鲜血液,增强生命力,故而企业的招聘环节非常重要。企业招聘时,往往会将招聘重点放在实践方面,忽视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的考察,导致很多人员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无法满足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与技术发展失衡,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3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的要点
3.1注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注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将信息化应用于企业的基础设备和知识管理系统,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要让工作人员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工作方向,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有利条件,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3.2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想做好人力资源建设工作,就要积极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并对企业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由企业管理层合理设置培训时间,使员工意识到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员工之间可以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管理层也要积极听取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反馈,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3.3加强内部供应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也应渗透到各个环节。应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和内部供应环节,高度重视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管理、监督,及时反馈库存数据信息。信息化建设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也非常重要,应保证财务信息数据核算过程中的准确性,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信息化建设可使企业实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信息,明确最新的发展趋势。企业根据这些信息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
4结语
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是提升企业综合发展的有效手段。应用该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发展中的不足,故而企业要重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应全面了解企业资源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的实际需求,积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并将信息化应用于企业的基础知识管理系统,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只有紧跟时展,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金华.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6):52-53.
[2]李波,曾安平,冯雪武,等.管理因素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2017.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实践 素质教育
一、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教育科技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逐步完善。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应用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供方便,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设计,这是关系到能否把信息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目标的。实践证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信息技术课件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主,一定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基础知识,为探索新知提供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提供便捷有效的求知途径,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如何有效激发以自主精神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以趣味性极强的动态视听感觉、多彩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安排的一切学习活动往往是他们乐于学习的主要动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好奇心的需要而引发的,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正好能使这些因素得到进一步优化,往往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可操作性,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练习,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究,使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勤于实践的兴趣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生的探索精神为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摸索,在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学习其他各科的任务和信息技术应用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收到良好效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主学习提供科学的羽翼。在课堂上,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一步调节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情感因素,从而更有效地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通过计算机的实践运用可以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文化情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新型环境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在优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同学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识记能力,是把同学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的最有效途径,其教学情境中有时融合了浓浓的情谊,美好的向往,更是集趣味和知识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各种兴趣,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且非常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活动所需的界面,调出有用信息,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点着图片对同学们解说,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过去无法企及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型辅助教学的实践,发挥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比较容易被大多数学生和老师认可,能够激发师生热情,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索热情和创新意识。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应用信息技术强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往往就表现在善于正确处理一些随机、突发事件上。信息技术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实践应用意识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调整个人求知求学行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和较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出更客观的归纳和总结,才能做出最科学合理的判断,这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更能体现。一个具有应变能力的人,不因循守旧,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对已取得的成绩,不满足,不陶醉,能透过成绩找差距、挖隐患。自身应变能力强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果断、准确,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发现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按照预定的方法、方式难以实现时,能够急中生智,临场制订新的方案,这种应变能力可通过加强实践逐步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努力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应变能力的过程。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多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改变不良习惯,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
1、电子商务专业有六个专业方向:网站设计与程序方向、网络营销编辑方向、网络产品规划方向、企业信息化、个人网络创业及银行卡的研发,seo优化和网店运营方向,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高校里要求的课程也是不一样的,一些院校注重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有一些院校会把课程重点放在商务模式上面,这些主要体现在这个专业所在的院系,有的在管理学院,有的会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有的会在软件学院,商学院。在这样各个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长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2、电子商务专业基本简介:电子商务专业(B2B)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1教材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和我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我校专科层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选用了以下教材。江苏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吉根林、王必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力求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十三五”高职高专重点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为操作知识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由戴锐青、桑一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主要针对高校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满足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中操作部分的考核要求。
2.2教学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大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作为补充。因此建议学生以各类计算机类的教材、杂志、学习网站作为参考资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理念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理论实践并重,注意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际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在教学的同时,配合大量的操作训练,注重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
本教学思路结合《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3.2.1分层教学法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按必修类、提高类和补充类进行组织,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知识的差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2.2项目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践部分采用项目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并将内容按任务进行划分,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使用项目驱动法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呈现操作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完成学习并进行拓展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教师呈现项目效果,分析使用的主要操作内容;第二步:教师以任务为单位介绍各知识点,讲练结合,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操作;第三步:教师对项目进行整体的重点、难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应用能力。
3.3作业安排
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本门课程的作业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课后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操作知识的课后作业三部分。操作知识的课堂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提交给任课老师,所有课后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并统一提交批阅。
3.4课程考核模式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我校专科层次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必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该课程为考查类课程,由任课教师随堂完成考核,具体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70%的比例分配。期末考核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两部分,并参照江苏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核的内容分布,包含45分的理论知识和55分的操作两部分,总分为100分。
4学习方法指导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因此区别于纯理论课程或纯操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采取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指导方法。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针对教材、课堂教学内容、补充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展开一些专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习方面,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并结合组间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结束语
成功的教学与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思各个环节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其中教学思路是根本,关系到后续环节的成功开展。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吉根林,王必友大学计算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戴锐青,桑一梅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