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经济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一:对城市经济学意义和作用的分析与感想
摘要:很快这学期的城市经济学课程就结束了。学了城市经济学感觉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非常有用,使我受益匪浅。
如今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城市化,而发达国家也在将城市的建设进行优化,使城市也更发达更现代化。不管是城市化阶段,还是使城市的更发达的阶段,城市的进一步规划都离不开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将从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城市人力资源经济、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城市发展政策等方面通过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从而使我们在规划城市时使我们的建设更合理化,并用最优方法解决与城市或城市经济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城市财政 、城市化 ,城市规划。
半年的城市经济学课程转眼就结束了,在学习这个课程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城市经济学的知识,感觉对我们非常重要。为了详细说明城市经济学,我们可以先了解他的分类。城市经济学学分为理论城市经济学与应用城市经济学。前者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经济活动,了解问题的现象与实质,不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其
主要内容有:城市化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规模等。它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现象和问题,是城市规划前必须的基本研究。后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决城市问题,增进居民福利的对策及具体办法,研究内容为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政策,如住宅拥挤且质量低劣,交通堵塞、失业、种族歧视、贫民窟等。上述两者皆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而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面,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1)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新城建设等;(2)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3)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4)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5)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6)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经济学的包含的内容主要有: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上,他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一种经济学。
在我看来,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于:(1)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一些学者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成都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课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2):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 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3):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4):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 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5):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变量比市场经济学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变量,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下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这种经济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而在城市这一经济集合体中,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站在比微观经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经济系统的运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寻求城市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济学是比微观经济学更为复杂的高级市场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6):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微观管理合理实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虽然从总体上说三者都是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但城市经济管理却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定位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等。此外,城市经济管理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五大职能更是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城市导引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导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休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8):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
总体感想:城市经济学覆盖的方面非常多,包括城市、城市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土地经济、环境经济、城市区域经济以及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一定的研究性和较强的应用性,可作为经济学、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城市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深入研究对象。该学科对促进城市发展,加快城市问题解决等有显著作用,是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的,值得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公民去学习。
在以后的发展中,我相信城市经济学将会受到更多的注重,受到人文科学界科学家青睐,并会迎来更多的爱好者,去继续深入探究城市经济学,并用于城市的打造上,会为我们造更多福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开辟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美)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谢文蕙,邓卫等.《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郭富.《城市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英)麦卡恩.《城市与区域经济》.格致出版社,2010
[5]:(日)佐佐木公明,文世一.《城市经济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二: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三产业概念以来,第三产业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让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近年来,青岛市紧跟全国发展建设经济的步伐,在优先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第三产业也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总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是巨大的。目前,青岛市内四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崛起,然而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各区的产业结构的单一、产业间协调性不高和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连接不够等问题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青岛市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应调整和优化市内四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之间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各个产业的联系与对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青岛市内四区;产业发展研究
引言
21世纪,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 美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数中占70% 左右, 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占50% 上下;除阿尔巴尼亚外, 东欧各国占40%以上。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5%左右, 不但比越南、印度低, 而且低于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50%-60%, 而我国只占20%左右。因此,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只有把第三产业全面、迅速地发展起来, 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从总体上活起来,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也会广开就业门路。
青岛作为首先开放的城市,借助良好的国际经济交流形式,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成熟之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初显端倪,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生活服务。在过去十一五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着重发展品牌经济、会展经济、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流通及各种服务业,并成功打造了市南区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四方区和市北区浓厚的文化基地和李沧区繁荣的旅游和工业生产基地等。由上面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青岛产业布局中占有越来越多的空间,在全市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然而,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加强各区之间产业的联系、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成为青岛市在十二五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同时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
青岛在过去的十一五建设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支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产业,并将这些产业合理的分配到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第三产业在青岛市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市南区成为青岛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中心,以红瓦绿树、欧陆风情成为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市北区发展了成熟的中央商务中心,青岛啤酒街、婚纱摄影街分别被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和中国婚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且拥有台东路步行街和中山路步行街两大商业区;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李沧区东部发展为青岛的CLD(中央生活区),是2014青岛世园会的主办地,中部商业发达,成为与市南区相媲美的青岛两大购物中心之一,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
二、各市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成就
1、市南区
市南区自2008年奥运会之后,酒店业、航空运输业、零售业、国际会展、国际旅游业及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今年来,市南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平安、洁净、温馨、诚信市南的总体目标,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依托区位优势,扎实推进,全面发展。市南区如今已经拥有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分销业、社会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软件信息产业等九大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绝大部分。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34.2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571.16亿元,增长12.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达到9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2、市北区
市北区自1946年成立后,针对城区经贸发展特点,制定实施了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了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着重将第三产业放在重点发展产业的地位上。一园即市北区工业园,建成后的市北区工业园将成为市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工业生产区;二街即青岛科技街和青岛地下中心商业街,成为市级科技开发、科技成果交流核心和集商贸、娱乐、饮食服务、交通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综合服务设施;二线即市北区商贸走廊一线和308国道加工仓储一线,建设成为集购物、饮食服务、旅游娱乐于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繁华商业街和全市重要的物资仓储基地和市北区加工工业基地;三区即辽宁路科技商业区、台东商业中心区和敦化路特色商业区,三区建设成为涵盖商业、文化、餐饮、金融和贸易等设施的综合商业区;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等文化产业也在市北区有较好的发展。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增长13%。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34.6亿元,增长18.5%。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3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亿美元,增长30%。
3、四方区
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建议
一、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必由之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相关的经济学原理进行阐述和分析,发现其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绵阳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建议。
二、城市经济学理论与产业结构
(一)经济基础模型
经济基础模型是属于需求导向模型,是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模型。在城市经济学中,城市经济划分为两大部门:基础经济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基础经济部门是为城市外的消费者提品,而非基础部门是为本市内的消费者提品。城市外的消费者对基础部门提出需求,基础部门对非基础部门提出需求,两大部门之间的就业比例决定城市经济的增长率。基础部门越发达,城市经济就越发达。所以基础部门中的产业往往是一个城市的主导产业,会决定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基础产业的发展。
(二)供给指向理论
城市增长理论中的供给指向理论认为,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决定城市经济增长。当城市依托于某一优势资源形成良好的供给状况时,会对周边城市的资金流、技术流、人力资源等产生吸引力,形成规模集聚效益。从而带动城市乃至周边城市的经济增长。但是形成优势供给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那就是城市的非基础产业、城市基建、城市管理机制等能够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所以非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竞租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阿朗索提出竞租理论,并做出了城市租金梯度曲线和同心圆土地竞租。阿朗索认为,市民们所能支付地租的能力决定其在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区位。他认为与区位关系紧密,支付能力较强的竞争者(如服务业)将在市中心区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其他经济活动的用地区位依据竞争力依次向外推。城市用地由中心区到郊区的用地结构依次为商业、工业区、住宅区、城市边缘和农业区,这与城市中心区至郊区不同地段的地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形成如今城市用地布局、产业结构的重要原因。
(四)经济发展阶段
根据GNP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将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化社会阶段、工业化社会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阶段。根据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将工业化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
农业化社会阶段的表现是:一产比重比第二、三产业高;城市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表现是:
第一产比重高于10%;城市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的表现是: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且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城市工业化的成熟阶段的表现是:第二产比重与第三产比重相差不大,且第一产比重低于5%;城市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表现是: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基于以上标准,作为判断城市发展阶段的标准,为今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三、绵阳市产业结构现状
绵阳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成渝绵经济圈中心城市。绵阳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如下:
(一)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5年绵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033亿元,比上年增长86%,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8位,相比去年上升1位。从三次产业产值分析:第三产业增加产值58135亿元,增长了94%,增长最快;第一产业增加值26005亿元,增长了38%,增速最慢;第二产业增加值85893亿元,增长了93%,表现出二产>三产>一产的产业构成,这表明绵阳市已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但是通过比较三次产业的比重发现,一产比重下降到153%,但任大于10%,二产的比重为505%,三产的比重为342%,这表明现在绵阳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二)基础产业发展不平衡,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较低
绵阳市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将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生物、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八个产业作为工业发展重点产业,集中要素保障,优先加快发展重点产业。食品、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工业产值达到19062亿元,占全市成规模发展工业的比重增加到745%,增长了114%。但是作为基础产业部门,这些产业的发展不是很平衡,企业新增加的不多,而中小企业缺乏支持,发展较为缓慢,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占的很小。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打开国际市场过程中困难重重。如长虹集团在四川竞争力还行,但在全国甚至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非基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非基础产业一方面可以为基础产业部门提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当地市民的生活需要,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后勤保障。例如城市水电气、电力电信、交通等供应设施的良好发展,可以为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成为企业投资的重要吸引力。但绵阳在基建上的投资偏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固定投资方面比例偏低。2015年,全市在固定资产上投资115409亿元,其中,民间投资了7079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3%。
总的来说,绵阳市各产业部门均属于全省性增长部门,但是竞争力优势与四川省相比较弱,成为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结构效益、竞争力均与全省水平相当。第二产业内部的工业和第三产业是相对来说结构优势明显,竞争力劣势也明显的产业部门。
四、优化产业结构建议
第一,依托绵阳科技城的科技优势,以科技作为发展动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建立先进的现代产业结构模式,与时代接轨;
第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继续建设以大企业、大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产业集群,基产业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增强竞争力;
第三,加大对非基础产业的财政投入,完善绵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
第四,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绵阳优势科技教育资源,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项目化教学;教学模式;水利工程经济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职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外教育中,德国“双元制”“三元制”、新加坡的CDIO模式、英国的ICT、美国的NETP2010、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等模式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绝大多数课程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1-3]。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落后的教育模式将带来多代人的落后,为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水利工程经济》课程为基础,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良。
1 《水利工程经济》课程的定位及性质
水利工程经济[4]是水利工程学科体系中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必修课,在设计、建设、生产、管理等过程中均涉及经济问题。该课程应用经济学中的经济效果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等方法对工程进行评价、论证,从而确定技术、政策的方向、措施的优劣,以及解决工程建设、生产、管理中的有关经济问题。该课程不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用理论解决水利工程投资决策、生产、管理中的实际经济问题。
2 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
本课程融合经济的相关知识,许多概念对水工类专业学生较为陌生,且含大量计算,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性太强,抽象难懂,实际应用困难,学了不会用,特别是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时,抽象不出数学模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无法判断工程的可行与否,学习兴趣明显下降。
2.2 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引入PPT、音视频的多媒体教学,但其模式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依然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本课程涉及大量概念、算法,其理论性强且抽象,在学习过程中若不加思考的消极接受,一旦存在不理解的地方,将使学习进程中断。
2.3 实践能力
水利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经济类相关概念,因此,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多角度的、与实际相结合的阐述,进一步对资金时间价值等公式进行高强度讲解,并多次以复习、提问、默写等方式重复,而综合应用于工程实例分析时要从思路上引导,最终使学生掌握经济评价方式,但学生最终成绩中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并不理想,具体成绩见表1。
表1 两个班级70人分项考试成绩
表1是两个班共70人2015年的分项考试成绩,其中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的得分率都在75%以上,表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较为到位,而计算题中,基础计算得分率为74.1%,表明在直接套用、简单运用公式方面学生基本掌握,而综合利用方面,即对一个工程自主选用经济评价方案、以及多方案比较等综合性问题时,学生得分率仅19.4%,综合利用能力较差,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相关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率将会非常高。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与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接受、掌握知识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灌输式教学效果更为堪忧。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提出,目前发展了多种模式,取得卓越成就[5]。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接受知识,能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3.1 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以教师为主,教师将介绍本节课的任务、以及知识点的概况。就水利工程经济课程而言,数学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程前,让学生复习前导课程:水工建筑物、工程造价等,这对学好这门课起到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经济课程学习的主体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国际工程方向)、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方向)、工程监理等专业的学生,多数学生对经济中诸如影子价格、期指、现值等概念认识不清,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知识点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促进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有几个与实际相关的引例:1)高职院校中,从农村来的学生占多数,以灌溉用水量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为例引入经济的基本概念;2)以三峡工程穿插南水北调工程阐述各类工程效益的概念;3)以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购房还贷等阐述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关概念;4)以节水灌溉为核心,阐述工程经济中方案比选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指标的含义等。这些实例与学生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2 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而有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化学习是实践阶段的一个代表方法,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并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水利工程经济学习中,设计教学模式如下:1)以5-6人为一组,1人领队并组织汇报,1负责材料总结,3-4人负责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制作是教学模式的核心;2)通过导入阶段的讲解,引出项目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3)对各小组设立与导入阶段相类似的项目,分组讨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出各自方案,自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4)各小组领队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评价,从而形成竞争机制。
实践阶段中,项目的设定,即教学模式内容的设定,需要教师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3.3 总结阶段
最后阶段可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学生为主,主要是总结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在项目总结时,各小组以ppt演讲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评分,教师做最终陈述,并指出主要问题,评分最终计入考试成绩,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动力的手段。
3.4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大量教育资源的引入,学生学习渠道的日渐丰富,随着网络资源质量的提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其角色定位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多节甚至在同一节课上充当不同的角色,以保证课堂能够活跃有序进行,在新的模式中,教师既要担任导入阶段的组织者、传授者,也要担任实践阶段的纪律维护者,以及最后阶段的评委等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化为方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引导,教师的工作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引导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大量辅导,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4 结论
本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设计《水利工程经济》课程,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为学习《水利工程经济》这门课提供可靠保障,也能够锻炼学生组织、协调的团队能力,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等。水利工程经济课程是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特殊地位以及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要不断思索、创新。如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立黎,邱瑞年.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88(2):46-47.
[2]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45-46.
[3]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3:34-36.
【关键词】地价,房价
对于地价与房价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地价决定房价论”、“房价决定地价论”以及“相互影响论”。
(一)地价决定房价论
“地价决定房价论”也叫“成本论”,认为房价主要由地价决定。因为从房价构成上看,房价由土地取得成本即地价、开发成本、销售费用和开发商利润构成。地价是房价的主要构成部分,地价上涨(土地招牌挂引起)造成房价上涨,土地的价格就成为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
(二)房价决定地价论
“房价决定地价论”也叫“供求论”,认为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导致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导致地价上涨。因为土地需求是引致需求,地价上升是房价上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引致需求(Derived demand)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在经济学上称厂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为引致需求,又叫派生需求,因为它是厂商为了生产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为了本身自己的消费。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有专家曾用“玉米法律悖论”来解析房价与地价的关系。1800年英国制定了限制进口谷物的玉米法律,导致了国内对玉米的需求上升,从而加大了玉米的生产量,又由于国内玉米的生产量上升,导致了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因为土地供给价格弹性很小,所以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又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升。“玉米法律悖论”说明了地价高是由于玉米的价格高,玉米法律提高了玉米的价格,刺激了国内玉米的生产和对种玉米的土地的需求。因此,地价高是玉米价格高的结果,而不是玉米价格高的原因。专家们将“玉米法律悖论”应用到城市房地产市场,得出的结论是:房价高刺激了对土地的需求,由于土地的供给价格弹性小而导致了地价的升高。即从需求角度来看,地价高相对房价高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成本价格并不是产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房屋作为终端产品其价格不由土地价格(成本价格)决定,而市场才是决定价格的主体,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终端市场上的需求决定了对上游产品的需求,同时终端产品可接受的价格决定了上游产品的价格,因此是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情况决定了土地市场的供需情况,是房屋的价格决定了土地的价格。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阿瑟·奥沙利文认为,简单的成本决定论并不能解释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房产市场旺盛的需求,导致了对城市土地的争夺,并引领地价上升。他在《城市经济学》中运用地价模型分析,结论是:“随着对住宅的需求增加,住宅价格上涨,导致建房者购买更多的土地以修建更多的住房,对土地需求的增长提高了地价。地价高是住宅价格高的结果。”
(三)相互影响论
地价与房价相互影响的观点主要来自于学术界的一些实证研究成果。有学者以土地季度价格指数和房地产季度价格指数为样本,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对房价与地价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长期房价走势决定地价走势、短期内两者存在相互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外籍教师 性别 学历 年龄层次 国别构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67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聘请外籍教师工作已经开展了14年。从获得外国专家聘请资格至今,该学院共聘请过83名外籍教师,这些外籍教师有来自英语国家的,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有非英语语系国家的外籍教师,如,法国、意大利、菲律宾、日本、韩国、泰国和越南。该学院已成为云南省内同类院校中聘请外籍教师人数最多、国别最广和质量最高的院校。学院对所聘请的外籍教师的教学、生活的管理,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对稳定外籍教师队伍、外籍教师管理等工作方面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参考依据。笔者调研分析了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83名外籍教师的相关资料,并从以下四方面对外籍教师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1 外籍教师的性别构成分析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83名外籍教师是在该学院进行一年及以上工作的全职教师,其中男性教师居多,计47人,占总数的57%,女性教师计36人,占43%。可以看出,男性教师所占比例略大于女性教师,在面对国外职业选择的时候,男性本身更看重事业的追求和挑战,能更快的适应变化较大的外部环境,而女性因更多的侧重于工作对稳定的生活和婚姻的影响,在面对国外职业这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工作选择的时候更为谨慎,学院作为一种管理机构,在对外籍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组织管理上,应在性别和心理上对这种有差异的组成区别对待、区别管理。
2 外籍教师的学历构成分析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自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以来,所聘请的83名外籍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学历外籍教师18名,占22%,博士学历外籍教师5名,占6%。学历的金字塔式分布表明,多数外籍教师在国内获得本科学历教育后,会选择来中国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工作,且这样的工作机遇相对容易得到。但是,这一类外籍教师较年轻,学历不高,且经验不足。因此,民办高校不能只着眼于外籍教师的数量,而缺乏对质量的重视。当务之急是要在高度重视中国教师学历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外籍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这样才能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且教学和研究能力较强师资队伍。
3 外籍教师年龄构成分析
在纳入统计的83名外籍教师中,按间隔10年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年龄在35岁至45岁的外籍教师占15%,年龄在46岁至56岁的外籍教师占12%,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年龄在68岁以上的占1%。不难看出,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和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两个年龄段的外籍教师居多。
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约占群体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外籍教师多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负担,对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设想。中国近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刚毕业的外籍教师牵挂较少、经历充沛,能更加主动地融入新的国家和环境,他们的年龄及阅历和国内在校大学生差距更小,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更为融洽。
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也是外籍教师构成中的主力军。这些外籍教师大多在国内有过丰富的教育从业经历,在退休后有着不错的福利待遇,而且他们身体还比较健康,在余生中能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继续外语教学,感受另一个国度文化风情的同时体验它国工作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4 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分析
从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来看,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最多,共70人,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占外籍教师总数的84.3%,菲律宾、越南、日本、泰国、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共13名,只占总人数的15.7%,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远高于中国周边国家的外籍教师人数,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英语已成为各国间交流的主要语言。英语已经成为各种国际会议、国际交流的官方用语,掌握了英语走遍世界都不怕。在中国,英语已被确认为第一外语,从小学到大学、博士研究生都需要学习英语。因此,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籍教师的需求大幅增加。
第二,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外籍教师价值观存在差异。西方国家外籍教师从小就具有冒险精神,到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对他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而亚洲国家的人更多地愿意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
第三,欧美国家外籍教师本身的体貌特征具有宣传效应。作为民办高校的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生命力。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外籍教师的引进除了提升外语教学环境外,还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大亮点。
第四,除英语外的小语种教学起步较晚。究其原因,是对其它小语种的学习需求在云南相对较少,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1999年就获得了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同年引进了第一名澳大利亚籍外教,后期随着云南外贸经济的不断繁荣,为迎合市场需求,学院从2007年开始陆续聘请了来自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国的外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工作。
外籍教师的聘请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尤其对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云南省民办高校来说,外籍教师的聘请是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机遇。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把外籍教师的聘请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道亮点,在云南省同类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跨文化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75-77.
[2]陈雁.谈高职院校外籍教师的聘请与管理[J].镇江高专学报,2005,(18):29-31.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新型经济运营模式,在市场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也应运而生。电子商务专业普遍存在于教育体系,但不同层次的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目标是存在差异的。技工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发展瓶颈。本文结合技工院校网店经营实务课程教育,从提高学生胜任力出发,着重研究技工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育教学。
关键词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网店经营实务胜任力
一、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相应的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技工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加大了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但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方向快速发生变化,使得多数应变能力不足的技工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时,其教学内容、方式和模式逐渐与电子商务发展拉开距离,出现了教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局面。其中网店经营实务课程教学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课程方向与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模糊,专业电子商务教师缺乏,兼备电子商务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教师较少,教材内容的变化较少、较慢,内容跟不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不够,缺乏足够的认识等。
2.原因分析
第一,技工院校学生的情况较为复杂,个体间的差异较大,基础较差,整体素质较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限。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不足,对网店经营实务课程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第二,学校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队伍,没有形成梯队性、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第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基础知识教学比重过大,缺乏足够的实训教学和具体实践操作机会。第四,网店经营实务相关教材更新慢,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步伐。第五,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缺乏具体、详细的就业规划教育,缺乏校企合作的关系网络。
二、技工院校学生网店经营胜任力分析
1.淘宝创业胜任力水平差异
笔者对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以及非电子商务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最终筛选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设计淘宝创业胜任力的8个因子:关系协调、市场分析、学习意识、专业对应、战略规划、诚实守信、坚韧不拔、利益导向。调查结果显示,在同一年级间,学生在创业胜任力的因子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间的淘宝创业胜任力开始呈现差异性,高年级比低年级的胜任力明显提高。此外,不同性别间的创业胜任力各因子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性别对淘宝开店的影响不大。不同学习成绩方面,平时学习成就优秀的学生胜任力显著高于成绩差的学生,体现了专业学习对淘宝创业的有力支持。
2.网店创业者关键胜任力特质提取
对技工院校的学生个体淘宝开店而言,个体的创业胜任力是影响网店运营绩效的直接因素。胜任力的特质有许多,但其中关键胜任力特质主要包括产品知识、积极沟通、及时反馈、市场敏感性、危机意识、人际关系、耐心、弱势分析等。这些特质在学生淘宝网店创业过程中,对网店经营能力、网店经营绩效水平、网店经营发展趋势等信息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
3.网店创业者关键胜任力特质分析
在网店经营中,学生的胜任力特质对网店经营影响的大小是不同,对网店经营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方式也不相同。在网店经营过程中,商品信息在店主与消费者间的传递必然需要积极的沟通。积极沟通是创业者胜任力的第一关键要素,它反映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网店经营中,要对市场前景具有忧患意识,对市场发展形势和趋势具有清新客观地评估,做到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淘宝网店经营者要熟悉自己经营的产品,还要掌握产品延伸、周边丰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带来商品的联动效应。
在网店经营过程中要求经营者时刻保持一定的市场敏感性,对市场前景具有整体战略方向的目标和市场形势判断,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市场变化的前端,确定最合适的营销方案及战略。及时反馈是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良性互动的根本,不仅能够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还能随时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产品,进而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此外,耐心是淘宝店铺经营者关键胜任力特质之一,经营者在店铺经营过程中必须坚持目标,不急不躁,不轻言放弃。
三、针对性提高技术院校学生网店经营实践能力的教学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培养方向
根据技工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和目标,制定网店经营教学的具体目标,并结合社会需求和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就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趋势而言,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可划分为三类:技术型岗位人才、商务型岗位人才、综合管理型岗位人才。为能够使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电子商务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电子商务实践工作能力与相关职业能力,成为既掌握网络商务能力又懂网络的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2.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培养优秀电子商务人才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好的专业体系,这个专业体系既包括适合学校自身的教学体系,还包括专业的教师队伍。由于电子商务基础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实训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系统的实践教学经验和体系。因此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从学校层面提高认识,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和教师外派到企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聘请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骨干兼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系统来说,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请进来”“走出去”三种主要形式。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网店经营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理论转换为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网店经营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对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加强网店经营实践教学措施主要有:其一,学校层面建立系统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实验室,给学生进行网店经营实践操作提供最大的便利。其二,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将淘宝网络开店引入网店经营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网上开店,真正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开店的模式可以是学生个人开设,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模式或者班级合作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网店经营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发展全面素质提供了保障。其三,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全国电子商务大赛,或者其他电子商务活动,通过比赛提高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笑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电子商务人才评价指标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5).
[2]陈洁.“网店”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意义[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10).
关键词:历史课堂;低效现象;原因浅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适应时展的步伐,转换教学方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因此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甘肃省是2010年秋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的,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看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投入与产出不成正例,学生负担沉重而且也收获甚少,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成为制约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瓶颈。为此笔者就当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进行透析,寻求其成因,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历史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透视
1.三维目标被割裂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这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是低效和无效的。
2.教材内容被冷落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3.课堂活动被扭曲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合作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4.教与学关系被定格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始终处于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师的教支配、控制,甚至替代学生的学,学的独立品格逐渐丧失,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5.课堂预设与生成发生冲突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要么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课堂教学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要么是生成过多,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
6.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冲击常态课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课改的“形”,更要注重课改的“神”,而真实、扎实、朴实的常态课堂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但正因为常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也相对比较“随意”,延用老模式、老课件,备课不扎实,教学效率不高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
1.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甘肃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实行开卷考试,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校、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养成了过分依赖课本的习惯,造成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笔者曾对高一学生进校时历史基础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连哪一年结束都不知道。这一状况无疑给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2.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模块专题式体例,这种体例解决了原来初、高中历史课程“螺旋式”“循环式”的教学弊端,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1)时空跨越性大,淡化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从而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2)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淡化了历史学科的全面性,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同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如,的内容,在必修Ⅰ“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介绍,在必修Ⅱ“伟大的历史转折”中也涉及,在必修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中也要讲,把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割裂为三部分,人为地造成了内容的不完整。这种体例的教学,往往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着不足
(1)教学目标片面化,重知识轻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大部分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聚焦在“是什么”的层面上,与目标的能力主线背道而驰。(2)教学内容曲解化,重创新走极端。教学内容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施,因此要合理的处理教学内容,但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却走上了“曲解”的轨道,随意曲解历史的本意。如对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物评价客观公正审视,无可厚非,但有的学生以“人文主义”“尊重人权”为幌子,为秦桧进行“”。凡此种种,均被教师冠以“创新”的头衔,予以推崇。这种所谓的创新是对历史知识的曲解,它不仅不能启迪人们的思维,相反还会误导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3)教学方法“热闹”化,重形式轻实质。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误区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过分“热闹”。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等,课堂看似十分“热闹”,学生积极参与,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表演的内容不合适,对没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表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表演时间过长,没有留给学生时间充分思考;三是表演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绝大部分学生永远处于观众的角色,从而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而尤为重要的是,表演极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4)教学手段无效化,舍重点逐新鲜。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虽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等独特优势,但在多媒体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形:多媒体一打开,它就成了主角,教师退居二线,沦为“鼠标手”,学生成为看客,袖手旁观。这样既冲淡了历史味,又降低了教师的个人魅力,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剥夺。(5)教学评价简单化,重表扬缺引导。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的评价是历史课堂教学必不可分的环节,评价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新课程标准推行的过程中,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出现对学生评价简单、有失全面的现象,对学生所有回答都用“好”“不错”“真棒”等来判决。其实,学生的回答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会有部分认识存在缺陷与不足,教师一味表扬,有失中肯和真诚,另外教师对评价全部包办,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6)常态课堂教学随意化,重讲解轻参与。许多常态课中,常常出现一系列不理性现象,如导入盲目,徒有形式为导而导,有形无神,缺少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和严密性,影响教学效果。讲解上一讲到底、面面俱到,撒手放羊、忽视指导、环节松散、讲练不当,忽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包办学生理解探究的思维过程,致使学生死记硬背和囫囵吞枣,淡化了对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老师所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新课改规定教学活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提升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是记载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学好历史不仅是应试教育的需求,也是让学生了解过去、创新未来的重要手段。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程资源种类丰富,网络资源作为其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在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回顾等环节展开网络教学,收集网络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开展远程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网络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教学课程资源多元化
所谓网络资源,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网络资源的应用,为学生展现出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网络资源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将抽象、微观的内容转变为具体、宏观的内容,降低了历史内容学习的难度,促进教学课程资源多元化。
(2)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网络资源的应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学生愿意接触新鲜事物,在教师教学范围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提升学习能力,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其学习过程与内容控制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现代教学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水平。网络资源的应用,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三、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应用
(一)网络资源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新课改背景下,网络资源以信息形式多样性、信息互动性、信息分布网络性、活动空间虚拟性等特征,成为了学校各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历史教学资源中具有革命性的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将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际完美衔接,充分发挥出网络资源的优势,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需求,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以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完美的历史课堂。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内容时,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改革开放相关的视频、音乐,让学生与历史更零距离的接触,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改革开放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进行回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更好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网络资源应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时应综合考虑教材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把教材内容与知识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针对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主上网查询,通过电子邮件请教专家学者,也可以以小论文的形式反馈给老师,以此达到师生共享学习成果的目的。另外,在该堂课结束前,有意识地提及下节课教学内容,并强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并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往往会主动上网寻找相关的网络资源,为下节课历史课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比如在学习“”一课前,要求学生查询的起止时间、相关事件等知识,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在此期间,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插入相关视频和图片,配以适当的讲解评价,将一个个生动画面展现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网络资源应与师生的情感交流相结合
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极大丰富了历史课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是一种丰富信息与资源共享功能的多向交互方式。但是这种“人机”教学模式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交流及情感沟通。一般而言,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往往教师善意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生动的表情都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采用网络资源教学时,应特别强调师生的情感交流。比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结合教材内容,建立专题、QQ群、聊天室、博客等,赋予学生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对教学情况,包括教学模式、教师不足、课程形势以及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帮助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师生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综合能力。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建设
导言
“为繁荣而缩减”,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增长是繁荣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隐藏在繁荣背后的故事,注意到世界上一些受剥削的人们,从未在经济增长中获利;相反,他们承受了许多重大的损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吗?现阶段,我国大多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我们必须认识到西方科学理性主义下的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弊端。建构在以亚当•斯密“三个最大化”理论基石上的经济体系,因其没有以能源、资源、环境三者的边界约束条件为前提,在生态文明时代必然显现诸多弊端。[马学禄.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城市住宅[J].2008.(5):24]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目标背景下,对城市生态经济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笔者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星球上,增长不可能持续,长远繁荣需要明智的“缩减”。
城市可持续发展内涵概述
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其中,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动力。它们在空间上表现为发展的协调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发展的连续性,在结构上表现为发展的系统性。发展应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中寻求一种平衡,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繁荣而忽略对生存空间资源制约的考虑。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期,适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为环境可持续提供有效的保证,如果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资源高度消耗的基础上,这样的发展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是当今各国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将资源、环境的因素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考量,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生态经济学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最少的花费、最快的速度去谋取最多的利益,即以“最少、最快、最多”为价值导向追求经济无限增长,认为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将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幸福。但是这一观念却掩盖了经济增长测量手段是否合理、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公正、人们生活质量是否真正得到提高等诸问题。现代城市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使人口、经济、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研究城市经济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但凡发展一定要消费,但消费不一定要消耗和浪费,消而不耗,才可持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统一过程相对复杂,如果将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供求基本平衡作一条分界线,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会出现以下两种供求情况:
1、当供小于求时,人们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而不得不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转恶性化等结局。
2、当供大于求时,这时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人们要求提高经济再生产的供给质量,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将逐步趋于良性。
所以,城市生态经济平衡是动态的、相对可调控的平衡,不能一味追求经济上的繁荣,却忽略了城市生态经济效益。应通过科学地确定城市功能结构、人口规模、分区性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使得生态城市和生态经济的观念与城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结合。
生态经济三部曲举措
托马斯・贝里说,自然经济是根本,人类经济是衍生。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学家查理・霍伊尔把它解释为:“没有生态就没有经济,没有星球就没有利润”。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城市生态经济的特征,面对社会、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多重制约,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我们应该通过一定措施,以“缩减”促繁荣。其方法与途径大体总结为如下三点:
(一)合理的土地利用及生态区划。规划合理的生态城市区划图,明确指出哪些是城市高密度高容积率建设发展区,同时更应该对需要保持多样性及保护自然资源的区域明确提出禁止建设。
(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我们必须放弃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寻找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产品品质竞争替代产品数量竞争,推荐循环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改变,实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生态化。此外,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和低碳的绿色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等,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的同时避免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三)恰当政策激励措施,提倡公众参与。通过制定法律、政策、法规、标准来支持由生态城市经济发展。如:建立健全城市各项生态经济管理法规、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建立绿色基金及绿色GDP等措施。对于财富增长过快的高收入社会群体,征收高额的税收,用这笔费用来进行自然环境修复和城市发展。
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情况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从产业革命起步,通过工业化而实现的。国外许多国家采用了相应的经济手段进行城市生态经济的建设,如德国的生态保护税制改革,采取征收生态保护税的措施,由“资源消耗”者来承担税收,以节能作为回报,促进节能型、节源型产品的生产研制和使用,其征收的生态保护税主要用于补助养老保险等。再如丹麦政府把所得税收的征用从工资收入转向对资源消耗的的消费生产上,挪威、芬兰、荷兰、瑞典也制定了相同的改革目标。
目前,中国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出现了建设生态经济的热潮,有学者总结其主要特点为:(1)生态建设日益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并且生态经济方案从开始的纯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和企业行为为主导;(2)高新科技普遍地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应用于生态产业之中;(3)生态产业如生态农业、食品业、旅游业、环保产业、电子产业及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生态产业,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4)生态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相结合,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工业化道路和建立节约社会的主力军。[战勇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方案――福建确立生态经济优势的战略构想. 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6年(1):20-25]其放弃了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进行产业调整及技术创新,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通过一定的“缩减”而促繁荣,为我国广泛建设生态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结束语
圣雄・甘地有一句名言被大家广泛地传诵着:“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我国应该借鉴工业化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对城市发展道路作出明智的抉择,在批判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寻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之路:以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为目标,回归人性,以人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发展城市生态经济,缩减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开创社会、环境、资源、经济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林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90.
[2][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李华夏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
[3]王松露.优化城市生态经济结构.[J].生态经济.1992(5)
[4]战勇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方案――福建确立生态经济优势的战略构想 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6(1)
[5]马学禄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城市住宅[J].2008.(5)
[6]张敦富 叶裕民 刘治彦 .城市经济学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2005.9;
[7] 黄肇义 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