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大学专业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全国高校设施专业课程设置及存在问题对全国所有正在开设或曾经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33所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查(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发现,首先,设施专业课程基本都包括工程类、栽培类、园区类等几类,由于设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高校有农业院校,也有工科院校,以农业院校为主,不同性质的高校对课程设置各有侧重,有的高校栽培类课程较多,有些高校工程类课程占很大比重。其次,课程命名随意,名称混乱,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大量同课异名现象,比如,33所高校中内容基本为“设施园艺植物栽培”的课程名称竟达到25个,命名十分混乱。最后,对“设施农业”的理解过于概念化,使课程设置范围过于广泛,比如“设施养殖”、“草坪学”等课程,就其内容而言,笔者认为似乎更适合在其他专业中设置。因此,对课程设置进行整理,对课程名称进行规范势在必行。
1.2全国高校设施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开设率对全国开设设施专业的33所高校进行调查,由于各高校课程名称差异很大,课程之间还有涵盖、交叉、重复关系,因此,只能根据课程主要内容,对专业课程进行归类(开设高校少于所调查高校总数10%的课程不计),研究各所高校主要专业课程的开设比率(图1)。结果表明,首先,尽管以园艺设施学、设施工程学等不同的名称出现,但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以设施工程为内容的课程,说明这一教学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其重要性是公认的,而且,有近一半的高校,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温室设计与建造课程作为补充。其次,从开设院校的多少看,设施工程之后,依次是设施环境、设施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生理、工程制图、植物学、无土栽培、植物育种、生物化学、建造设计、设施蔬菜等课程。再次,设施环境调控、植物保护这类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课程,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另外,这一排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设施农业领域栽培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设施蔬菜类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仅在设施园艺类课程中有所涉及;一些与设施专业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技术、休闲农业类等课程较少;对于养殖类课程,笔者认为,不宜由设施专业开设,即使设置也应占很小比重。
2行业专家对设施专业课程重要性的评价
根据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别调查了山东潍坊万通食品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新疆吐鲁番市鑫农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天津丽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岛丰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1家农业企业,通过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调查这些企业的共130名行业专家。行业专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从预设的当前全国设施专业开设的28门主要专业课程中,挑选出8门并进行重要性排序。笔者对每位专家选出的8门课程按顺序依次赋值,排在第1位的课程赋值为8,第2位赋值为7,依此类推,未入选课程赋值为0,然后统计计算每门课程的权重(图2)。结果显示,行业专家认为,对农业企业最有价值的前10门课程依次是设施蔬菜栽培、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现代农业技术、设施果树栽培、设施设计与建造、作物病虫害防控、设施花卉栽培、园艺植物育种、设施环境与调控、工厂化育苗,其后依次为无土栽培、设施自动化控制、设施土壤与肥料、食用菌栽培、设施农业经营等。其中,设施蔬菜栽培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课程。
3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前述对我国各高校设施专业开设课程情况分析,当前农业企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查,以及对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的前瞻性预测,笔者认为设施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遵循“以设施工程为基础,以环境调控为手段,以植物栽培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形式”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3.1规范课程名称建议除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命名为“某某学”、“某某法”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最好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采用“名词+动词”的命名方式,如“设施蔬菜栽培”、“园艺设施设计与建造”。各高校应根据传统和认知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然后选用已经为大家基本接受的通用名称,避免随意对课程进行组合和命名,减少名称混乱现象。
3.2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群设施专业具有独特的专业特征,是与园艺、农学、园林不同的综合性新专业。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设施农业对人才的需求看,至少应该设置工程、农艺、园区、经营4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工程群课程的内容包括建筑基本原理,设施设计与建造,光、温、水、气的观测与调控等;农艺群课程的内容包括生物、土壤、肥料,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栽培等;园区群课程内容为园区规划、设计、管理,园区内植物栽培管理等;经营群课程内容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及农资销售等。
3.3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每个课程群内设置多门核心专业课程(表2)。核心专业课程是设施专业特征的体现,是各个高校设施专业都应该设置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应该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或方向限选课程)的形式体现,以此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之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笔者建议,设施养殖类课程不应作为核心课程,这是因为,虽然广义地讲,设施农业是利用农业工程措施,实习部分人工控制环境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但狭义的设施农业仅指设施种植业,及植物设施栽培,通常所说的设施农业一般指狭义设施农业。同时,养殖类课程在界定上,更接近动物科学类专业范畴。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草学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06-02
新疆地处西部边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与汉族形成了“小聚居,大杂居”的历史与现实格局。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历来受到各方关注,新疆农业大学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我校所占比例在50%~60%左右。新疆农业大学的主要办学方向为“立足新疆,面向‘三农’,服务社会,努力成为农业科学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草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成立最早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等教育草业科学专业四强之一,为国家草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的专业干部及技术人员,活跃于自治区各草业单位,发挥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功能。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央对口援疆工作战略部署的实施,草学专业在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畜牧业、草原文化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草学专业教育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问题,特别是大学扩招以后,学生对于草学专业的学习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有待于师生们一起探讨,以提高草学专业的教育质量,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草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草学专业教育已遍布国内各省份的相关院校,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较为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新疆农业大学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但是,在发展中也面临着新问题。当前,基于实际工作开展的情况,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设课程与汉族学生所设课程在教学大纲编制及课堂组织实施评价方面还没有建立差别化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程要求上只是适当减少内容、降低难度,这种方式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尚无法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评价模式,缺乏科学的组织实施监督与绩效评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其实,少数民族学生上大学后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知识面狭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掌握得不够,尽管有预科学习一年,学生仍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另外,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不是汉语,虽然多数学生对汉语的掌握达到了能熟练听、说、读、写的程度,但因为思维习惯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可能与汉族学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大学专业教育应有别于汉族学生的专业教育。那么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教育?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草学专业教育应根据民族学生汉语基础,有区别的定位课程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大纲,适当调整和减少课程内容。少数民族学生草学专业教学以草原保护与利用、草业工程、饲草生产、草地农业等为主要方向,以基础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为主,突出实践性教学的特色,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能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草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草学专业教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一些基本问题未有效解决,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学大纲编制缺乏针对性,没有差别化,要求过于笼统
教学大纲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必备材料,是检查课程教学工作和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的标准和依据。虽然大纲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学习提出了要求,而且每两年就修订一次,但课程的内容还不具体,有些内容仍然是可讲可不讲,有些泛化,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草学专业课程的开展。
2.教材编制滞后,普及教材中难以选出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教材
目前,国内草学专业课程教材很多,但是这些教材中,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教材极少。很多教材内容不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程度要求高,少数民族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其内容的深度。如开设的园林艺术原理课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背景知识一点儿也不了解,艺术、文化常识接触的很少,对于书中所述艺术部分的内容以及引用的古典诗词根本没有感性认识,因此,教学就非常难以开展,学生不理解讲的究竟是何意思。基于以上审视,笔者认为课程设置应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背景,综合考虑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不能与汉族学生一样,必须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教学样本和实践活动的材料。
3.师资队伍比例严重失调,少数民族专业教师极少,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师短缺
师资队伍水平是高等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少数民族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语言等非常熟悉,而汉族教师对这方面了解和研究的程度明显不够,显然影响了对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前,在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尽人意,我院少数民族专业教师所占比例接近1/8,基于这种现状,亟须加强少数民族专业教师的培养。
4.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实施过程仍然停留在直观感受,偏于记忆,教学考核只注意文字表述,而这些正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软肋。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如果草学专业教育不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还是沿用旧的教学模式,那么专业教学的效果就不会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教育也会因为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而逐渐失去活力。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草学专业教育的对策
草学学科专业主要培养服务于草业行业的高等专业人才。我国草业的内涵正不断扩展,其涵盖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如草原旅游业、草坪业、草地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草地畜牧业、新型草地农业等,大多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或改型期。由于这些行业和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而且专业人才还面临着理论体系和观念的更新与转型,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也要抓住这些方向,研究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提出科学化的组织实施方案。
1.认真修订专业教学大纲
大纲的修订原则是:着眼于专业素质教育和能力的提高,避免过去单纯灌输知识的做法,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文字传输知识,要用实践性训练培养专业素质;处理好传统内容和新发展起来的现代内容的关系,强调补充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知识,强调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能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识和学科研究成果;处理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关系,避免互相重复和脱节,要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不孤立考虑某一门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提高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目的。
2.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教材建设
从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管理等方面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教学。加强理论研究,对学生教学的过程进行全程化监督,评价教学实施的效果。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教学要有合适的教材,教材的编选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注意科学性、实用性和易懂性。
3.草学专业教学应更加注重提升层次,设置基础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要求
近几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率是比较低的,这种情况使少数民族学生要求强化职业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性为指导的教学。另外,现在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非常注重提高自己学历层次,不仅要上本科,还立志考取研究生。少数民族学生已经意识到了专业教育中基础性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需要有区别地对待学生的不同要求,补充基础性内容。
4.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教师的专业强化培训,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院校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每年分期分批地派学科教师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或到兄弟院校参观进修学习;邀请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用优惠政策吸引学科专业好、语言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来校任教。
5.更新草学专业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实践性的思想统领教学
在教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现代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行多媒体教学,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使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上,更加注重与生产实际结合,鼓励学生到单位、公司实习,接触应用环节,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领导,努力拓宽草业生产的应用市场,使教学指导实践,实践完善教学,形成良好的互动。
总之,草学在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之后,应抓住国家对草业行业日益重视的机遇,根据新形势下草业行业的重新定位,及时更新和完善草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新形势下的草业高等专业人才。特别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草学专业教育对于优化和丰富草业一线的科技人员比例及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大学草学专业教育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工作,只有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研究、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草学专业教育提质增效,真正发挥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实现草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汪玺、胡自治、师尚礼等.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少数民族草业教育.草原与草坪,2010(4):1~7
[2]常永才、哈经雄.试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国际借鉴[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77~180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首先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特点。大部分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农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课程内容。其次,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涉农专业的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不深,对农业生产实际不太了解,上课时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于教授涉农专业的老师来说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场所,但是田埂间更应该是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涉足研究的场所。农职院校培养目标有别于农业本科大学,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的直接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去进行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会实践、会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领导过于考虑生源数量,过于考虑招生市场需求,重复跟班地进行着一些非农专业的建设,对涉农专业鼓励发展策略不够多,无法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
学生的主体角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日本农业大学校和日本农业短期大学学制分为两年,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核心,分为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广泛,有农产、畜产、林产、作文、外语基础、时事等综合课程。一般基础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般基础课中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国际农业市场、国际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能力。专业课程中分为必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类。日本农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每所学校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实习农场,面积最大有250亩,最小也有50亩。学生是学校实习农场的主角。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在实习农场帮忙,到大二时他们会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毕业论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们亲自在实验室或是农场实验基础上得到的数据。论文答辩过程中各专业老师会针对数据等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三)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最大的亮点就是专业课教材比较多样化
任课教师从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部门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没有统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师自编教材。这些兼职教师的聘用,有利于发挥兼职教师的潜力,给学院教学和科研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各农业学院采取灵活的实践学分制,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资源等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学生在外所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都能得到学分。
三、艰难中寻求生存
(一)各院校要进行有效深入的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训地建设三个方面。作为以农为特色的院校需对现行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发展壮大符合现今经济产业化结构的涉农专业课程,不符合的需大胆摈弃,在专业上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握专业建设规律,尊重社会事实,要将专业的发展紧紧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力量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是涉农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环境的好与坏。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公平灵活的评价系统
无论是对待老师或者对待学生,都要尊重他们。在统筹规划学院涉农专业的评价系统时,对待实践内容的传授,对待实践内容的演习与实践,给予老师充分的肯定,给予学生充足的学分。只有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会乐于带学生去展开实践,学生会乐于参与实践,社会会给予学院一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三)形成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和农学文化
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不是空谈,更不是“作秀”。它要成为鼓励全院师生爱农敬业,奋发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这个时代的楷模,他终身奉行的宗旨是“学为农民,生为农民,造福农民”。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了。当科学实验与经典理论相悖时,他更是敢于大胆怀疑与创新。当代农业职业院校的老师与学生不能认为袁隆平离我们很遥远。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经也很平凡,最初他也仅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的农学老师。因为他志向高远,因为他爱岗敬业,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每所农业院校都要将像袁老这样的老一辈的农学家作为学院的楷模典范去景仰,要逐渐形成自己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体系,老师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热爱农学,关心学院的发展。
(四)加强对外科技指导
自2009年开始,江苏省涉农学校专业教师直接被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政策。这是农业职业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科技指导,教师可以借此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增强在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这种类似的科技指导活动要多开展,而且要有更为实效的对接普通农户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农户享受研究成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四、结语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对土地利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很多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河南省最早成立的土管本科专业。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下,土地资源管理系的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为土地行业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和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
1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测量、制图等基本技能,能在城建、国土、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评价、整治和管理等相关工作。①为完成培养目标,必须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为此,资环学院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开展多次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学院教师切实提高对河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夯实“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1 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课程结构是专业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及其排列、组织的形式。很多高校的课程结构不够科学,例如基础课涉及面太窄,分科太细,不适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向,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时分配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是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核心课程缺乏系统性,必修课偏多,选修课偏少。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土地Y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六个部分组成,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1.2 制定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②核心课程的制定要系统分析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功能差异和互补性,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体系。③核心课程不能太多,一般8~l0门比较合适。资环学院在核心课程的制定中,通过专家和教师论证,结合学生就业方向,设置了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整治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估价、遥感基础与应用等10门核心课程。
1.3 通过课程论证,整合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修订的教学计划里每门课程的学时量基本都控制在40~60学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可能对教材面面俱到,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土地资源管理系通过组织全体教师都参与的课程论证工作,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介绍和章节论证,在多个教师的交叉论证过程中,对缺失的前导课程和前导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教材里的重复内容进行舍弃,只由一位或两位教师重点讲述,其他课程在涉及时少讲或不讲,并通过课程整合,把知识上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由几位老师共同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4 加强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合理的教学梯队
资环学院采取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较高和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每门核心课程都有一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带领1~2名一直承担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共同负责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通过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2 立足学科前沿,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从课程发展角度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其前沿性,不断增加研究型、课题型等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从授课教师角度看,随着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也要做到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3 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里,有很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例如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房地产金融税收,土地法等课程。针对理论课授课方式单一,过于注重教师的“授受”,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求知”等问题,资环学院搭建教师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给予教师充分的自,鼓励教师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探究式、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鼓励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达到同化―内化―活化知识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64-02
一、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产物,2002年独立学院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近几年笔者所在高校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招生情况看,2002-2009年金融学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2010年,金融学专业招生人数为180人,2011年为167人,2012年为123人。可见,自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逐步降温,各高校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压力,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在这种招生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独立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与此同时,加强对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培养具有操作能力和熟悉金融业务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服务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体现独立学院的特色和优势,确保稳定生源,促进独立学院长久发展。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1.独立学院的性质与特征。独立学院的显著性质与特征在于其独立性。按照教育部26号令的规定,独立学院要求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等。由于其独立性,其经费来源不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因此经费相对有限。独立学院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源特征。各省市独立学院学生大都是在本科第三批录取。因此,独立学院应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独立学院它区别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它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其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比母体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就业岗位。这种定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既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客观条件,也避免了与传统高校的专业竞争,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要的。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欠清晰。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及其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见表1),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差不大,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并没有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将金融学培养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放在传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领域,而对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风险管理等较前沿的课程仅仅安排在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实际无法开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较缺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以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的大学为例,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政治类、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数930学时,占必修课程1834总学时的51%,所占比重很大;专业基础课83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46%,但设置过于宽泛,基本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课程,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而实际上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知识开设的基础课程比重不大;专业主干课程只有6门,学时数30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8%,但相对于毕业额定学分而言,所占学分仅为16.6%,比重过低。可见,从目前的独立学院金融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变化,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金融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习实训环节薄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占总学分的16%,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所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论文,教学实习,以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除了教学实习环节,能够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外,其他的实践环节仍停留在传统的论文形式上。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独立学院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金融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建立,与外界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使得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标的实现还相距较远。另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也不尽理想,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课程论文原本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结合现实热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但学生普遍从网上查找资料组合甚至抄袭文章,缺乏独立思考。由于学院不具备集中安排实地调研的条件,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进行社会调查,而实际上真正开展调研的很少。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发挥检验、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的效果。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其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体高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课教师往往以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要塑造独立学院的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设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革。第一,目前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均较大,而很多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学习。实际上厚基础应体现在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减少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到专业基础课部分,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的厚实。第二,独立学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建议首先突出专业方向,比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保险精算等,然后根据方向设计课程,如果是金融理财方向,可以将一些重要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进行更改。第三,增强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应配合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喊口号、走过场,必须要落到实处。第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必须配合校内实验室建设,引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独立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合作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应该建立能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的,符合自身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定位的师资队伍。第一,独立学院师资以聘请母体高校师资为主,应积极支持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到外校进行培训学习、研讨和交流,在提高教师专业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调动教师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第二,青年教师和独立学院自己培养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态度和教学经验上有所不足,建议独立学院经常邀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或是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讲学,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或是采取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应该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培养一批具有“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明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摇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32.
[2]黎红梅.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8.
[3]周孟亮,李海燕.金融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金融,2010,(11):34-36.
1.独立学院的性质与特征。
独立学院的显着性质与特征在于其独立性。按照教育部26号令的规定,独立学院要求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等。由于其独立性,其经费来源不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因此经费相对有限。独立学院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源特征。各省市独立学院学生大都是在本科第三批录取。因此,独立学院应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独立学院它区别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它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其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比母体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就业岗位。这种定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既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客观条件,也避免了与传统高校的专业竞争,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要的。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欠清晰。
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及其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差不大,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并没有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将金融学培养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放在传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领域,而对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风险管理等较前沿的课程仅仅安排在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实际无法开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较缺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以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的大学为例,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政治类、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数930学时,占必修课程1834总学时的51%,所占比重很大;专业基础课83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46%,但设置过于宽泛,基本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课程,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而实际上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知识开设的基础课程比重不大;专业主干课程只有6门,学时数30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8%,但相对于毕业额定学分而言,所占学分仅为16.6%,比重过低。可见,从目前的独立学院金融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变化,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金融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习实训环节薄弱。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占总学分的16%,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所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论文,教学实习,以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除了教学实习环节,能够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外,其他的实践环节仍停留在传统的论文形式上。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独立学院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金融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建立,与外界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使得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标的实现还相距较远。另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也不尽理想,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课程论文原本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结合现实热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但学生普遍从网上查找资料组合甚至抄袭文章,缺乏独立思考。由于学院不具备集中安排实地调研的条件,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进行社会调查,而实际上真正开展调研的很少。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发挥检验、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的效果。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其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体高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课教师往往以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要塑造独立学院的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革。第一,目前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均较大,而很多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学习。实际上厚基础应体现在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减少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到专业基础课部分,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的厚实。第二,独立学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建议首先突出专业方向,比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保险精算等,然后根据方向设计课程,如果是金融理财方向,可以将一些重要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进行更改。第三,增强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应配合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喊口号、走过场,必须要落到实处。第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必须配合校内实验室建设,引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独立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合作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关键词:双语教学 会计学专业 模式
1、双语教学的含义及重要性
1.1 含义
关于“双语教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教学的王旭东教授在《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一文中给双语教学这样解释的:“双语教学”(BilingualEduation)这一名词源自英国著名的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
1.2 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衡量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的标准之一即具有与他人写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在高校一些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是符合国际潮流的措施,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用某一门外语思维在某一专业领域进行运用的符合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教育部在2003年新的教学计划要求中明确规定在高校各专业课程中要有哦一定比例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国内外对双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但是至今的研究基本是对整体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对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教学问题及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就湖南农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展开讨论。
双语教学对于会计学专业而言,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有趣性,多样性和前沿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国内外的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学习,并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2、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1年随着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出台,各院校纷纷参照“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开始实验双语教学,到目前为止,已初见成效,如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经管类专业很多课程都开设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模式的双重教学模式,特设显著,达到国内顶先水平;浙江大学已开设100多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用双语教学的课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重点大学都是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并实践很成功,特别是在北京和广东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双语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但是也有很多高校的时间效果并不显著,很多学校的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未得到普及。湖南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效果就不是很乐观,学校使用的教材是由Don R. Hansen和Maryanne M.Mowen合编的,于增彪改编,余绪缨主审的“Managerial Accounting”,改编后的教材内容规范简明,逻辑更清晰,语言地道,适合中国的双语教学;同时,该书案例丰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本很好的管理会计教材。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作为该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但是由于此时同学都未通过英语四六级,此时英语功底还不够深厚,师资短缺,英语口语较差,课堂容量为100多个学生,属于大课堂,学习效果差。更糟糕的是,教学模式没有什么新意,仍然像普通课程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主要由老师讲授,学生接受信息。很多学生表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及课堂环境,无法满足所有同学的要求,使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渐渐使英语水平低的同学对课程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必然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双语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双语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湖南农业大学要求学生在大二的第二学期才能报考英语四六级,此时同学们都正在准备四级考试,突然面对一门双语教学,学生学习方式上有些不习惯,另外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重视,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英语成绩稍微好的同学能跟上老师的速度,成绩差的同学就是破罐子破摔,干脆就不听课甚至不上课,这样学生自身的不努力导致到课率较低。有时老师考虑到成绩差的同学,就讲的很简单,语速很慢,一句简单的英语都重复几遍,甚至重复了之后又用汉语翻译一遍,这也让成绩较好的同学没有耐心,因此学习效果很差。
2.2 专业师资力量欠佳
与普通专业课相比较而言,双语教学教师的要求要有一定的实力,不仅教师的专业知识要烂熟于心,熟悉国内外的会计规范和实务,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要强,教师也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在讲课方面,教师能够以地道易理解的词汇和多种句型结构讲授专业知识。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老师需以多种有趣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参与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高学历的青年教师,都是留学回来的,具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专业知识,但是经验丰富的双语教师并不多,英语口语存在地方口音,双语教学的老师的听说能力偏低,有些教师对双语教学不重视等等一些问题[4]。
2.3 缺乏合适的教材
教材选用的合适与否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双语教学都是采用西方院校的一些英语教材,针对性不强,不符合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实际情况,也不适合我国学生学习。影响双语教材使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材内容,教材必须能反映专业领域最新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能代表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了解并走向学科前沿;二是教材难度,知识内容阐述及外文阅读的难易程度一定要与现实情况和培养目标相结合,保证学生能较好地接受;三是教材编排,如浅显易懂的图示表格的加入,字号、行距的适中,章节重点及难点的提示,相关习题及阅读材料的补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