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

第1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95-02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并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1]。人们对内部审计基本认识还停留在针对医院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控,查漏补缺、查错防弊,事后审计是审计主要形式。随着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审计已由账项审计、制度审计、管理审计逐步发展到对本单位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这一做法得到了国际内部审计职业界的普遍认可,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把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本文将对医院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作简要的阐述。

一、什么是风险、风险管理

(一)风险及风险因素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可能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

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机会或影响损失的因素。风险因素可分成三类:

1.物理因素,是指增加风险发生机会或损失严重程度的直接条件,在医院如购进不合格卫生材料、医疗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可能影响病人人身安全等。

2.道德因素,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或不良企图,故意使风险事件发生或扩大已发生风险事件的损失程度的因素,如医德医风风险等。

3.心理因素,是指由于人们主观上的疏忽或过失而导致增加风险事件的机会或扩大了损失严重程度的因素,如医护人员因责任心不强,未能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等。

在医院面临的风险有医疗风险、经营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医德医风风险等。

风险可能导致医院名誉受损,经营陷入困境,发生财务损失等。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为人类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目标,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近代的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什么是风险管理,美国学者克里斯蒂认为风险管理是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美国学者威廉斯和理查德・汉斯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我国有学者认为,风险管理是医院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从风险管理定义以上看出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二、医院内部审计涉足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动因

从医院经营和管理要求,医院业务和管理行为一定要趋利避害,减少风险,稳健经营,医院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有重要原因:

(一)医院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医院经营与国民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医院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医疗市场竞争加剧、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院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减少医院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经营目标的关键,也是医院的管理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内部审计人员是医院的管理咨询师,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医院的风险管理也是其角色定位需要。

(二)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医院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总是不断寻找新的对医院又十分重要的领域,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医院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医院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三)内部审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客观、全局性的管理风险

风险在医院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带来的后果往往不局限该部门,可能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医院陷入困境,如一个医疗责任事故,可能引起其他临床科室病人恐慌,造成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心理。还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过于强调价格而忽略质量,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临床应用中反映出来,最终给医院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相关管理职能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2.控制、指导医院的风险策略

内部审计部门处于医院决策层、业务和职能部门之间,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医院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从独立第三者角度调控、指导医院的风险管理策略。

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

在医院各职能部门如医务、护理、后勤基建、设备采购对各自部门风险都会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但它们在管理活动中毕竟视野和高度不够,存在本位主义,不一定能从医院全局角度去控制整体风险,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直接供决策层参考。

(四)外部审计的影响

近年来,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如风险评估,且逐渐成为主要业务之一,这内部审计产生重大影响。内部审计在单位内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注册会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内部审计对医院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对防范医院风险、实现医院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对医院业务活动流程更熟悉。但外部审计比内部审计有更专业的审计方法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基建工程等投资金额大、周期长的项目,应引入外部审计进行风险控制。

三、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其他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相比较,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两者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降低医院的风险;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同。正是上述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了内部审计进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与一般风险管理过程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部审计进行的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其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风险识别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医院所面临的、潜在的风险进行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医院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对原有的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即医院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分析等。

(二)评价已有风险

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风险报酬法(又称调整标准贴现率法)、风险当量法、解析方法等。

(三)评估风险防范措施,提出改进意见

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内部审计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强化医院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采用的方法有:损失控制、签订免除责任协议等。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有其客观必然性。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但这绝不意味着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控制、管理所有的风险。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对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第2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施,从开发商的角度诠释开发项目全过程的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from the developer's interpretation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the whole process risk analysis, evalua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 real estat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risk analysis

房地产开发是由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土地买卖和改造、房屋建设、房屋租售等一系列过程取得收益,从而达到自己的社会和经济目的的活动。在活动的全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至始至终伴随全程,这些不确定因素就是风险。

房地产项目的特性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具有不可移动性、高投人性和投资过程的长期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房地产商在开发项目的不同时期在管理上面临着多种困难和风险。

房地产商至始至终都要认真对待这些困难和风险,充分考虑房地产开发市场中存在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只单纯看到房地产行业赚钱,就倾其所有把大笔资金投入进来,一旦这些潜在不确定因素发生就会给投资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某开发商前期投入了巨额资金,工程全面开工,但没有进行有效的资金风险管理,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资金链断裂,整个企业像“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企业倒闭,房地产项目无法运作只能易主。因此对房地产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即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更自觉、更系统的管理项目开发中的风险,有目的的确立风险管理目标,有效地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化的管理,使企业综合管理效力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风险管理措施,变目前企业被动式管理模式为主动型的风险管理;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增加项目开发的成功系数。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和风险管理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是指在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中,开发项目的预期收益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预期值上下浮动,与未来实际情况发生偏移的程度。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是研究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管理学科。房地产开发商通过运用这一管理手段,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决策,既在客观上做到未雨绸缪,或在风险无法避免时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从而有效地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有些风险能转化成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商并为我所用,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可以在项目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进行,对不同的项目风险因素进行控制的方法会有所差异,但是无论是什么项目,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越是在项目的早期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效果就越好。在决策时,期望达到既定目标,然而是否能达到,不仅取决与决策前风险识别、风险估计以及风险评价是否全面正确,而且还取决于实施控制方案不断修改使其风险控制方案更加切合实际,这表明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辨识、分析和评价项目发生的新风险,修改风险管理方案,这样才能达到以较低的成本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获得最大收益和最高的安全保障。

房地产项目主体涉及开发商、设计单位、承包商、供应商和监理单位等多家单位,是项目运作中不可或缺的实体,但风险管理主体是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程序的核心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目标在于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

三、项目各阶段的风险及分析

1、在投资决策阶段风险及分析

投资决策阶段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本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对国家、地区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综合考虑市场供应需求等经济环境制定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策略以确定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区域、类型、时机,即决定在何时、何地开发何种房地产。本项目在这方面主要考虑国家和地方有关方面的政策,如土地政策、住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市场供求情况。因国家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到位使其除土地以外的风险因素较小,但土地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土地方面的风险是存在的。

2、在土地获取阶段的风险及分析

如有的地方,各种城市配套设施不完备,道路、水、电等都不通,周边原有建筑物未拆迁,因此购地后一直不具备开工条件。从土地的自然属性方面看,该区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差,对项目的开发产生严重的影响,土地获取风险明显存在。

筹资风险方面,我国房地产业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当投资中借贷比例很高时,筹资风险也越高。该项目也不可避免的具有筹资风险。

3、在建设阶段风险及分析

建设阶段是进行单体与群体建筑物的建造。与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建设阶段的风险一样,有的项目也面临着招标模式风险、承包方式风险和施工索赔等风险。

承包方式为直接承包,且多家施工单位同时开工,开发商现场组织协调工作量增多风险增大,同时也增加了施工索赔的隐形风险。

4、在销售阶段风险及分析

在建项目在销售阶段面临如下风险:销售时机风险、租售合同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风险。

该阶段的主要风险是销售价格定位,如何能较快的为广大需求者所接受,从而为房地产商资金的快速回笼提供可能。

四、主要风险评估

1、资金筹措风险评估

一般项目通常开发商自有资金仅占开发项目总投资金额的20%0 - 35%。如某项目总建筑面积175000平方米,建设总成本为33250万元,自有资金21950万元,占建设总成本的66%,远远超过了人民银行121号文件规定的房地产公司自有资金不低于30%的底线,融资方面风险较小。

2、项目销售阶段风险评估

在销售阶段主要决定该项目的价格定位风险,该风险可以利用盈亏平衡点分析,

五、项目的风险规划

风险控制的各种手段;

在风险控制的各种手段中,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分散、风险利用。

1.对筹资风险主要采用风险控制与风险自留。

(1)明确不应过度负债,开发前期对资金运作全盘考虑,并有资金补充应急计划。

(2)将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区别对待,尽量减少短期负债。

2.对设计变更风险、设计方案不合理风险规划主要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

(1)建立健全设计交底与施工图会审制度

(2)采用监理制度对设计的全过程跟踪监督

(3)严格设计变更审查制度,对项目运行过程做好投资控制。

3.对工期拖延的风险规划主要采用风险转移

(1)在工程承包合同中,严格制定工期条款,明确工期拖延所造成的后果及相应承担的责任,将该部分风险转移到主体承包单位。

(2)聘请专业监理公司,在监理合同中同样设定相应工期条款,明确监理公司对工期拖延同样负有责任。

4.对各种安全事故风险以及其它风险采取风险控制

(1)制定编制风险管理计划书,对涉及结构安全以及关键控制点作出详细的计划安排,并下发给具体实施部门,严格按照计划书上的要求开展工作。

(2)现场监督。(1)对各种原材料、构配件、设备的进厂检验严格把关。(2)对停检点、必检点、重要隐蔽工程的验收实施监督,监督到位率应达到100 %。(3)对主要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验收实施监督。(4)坚持现场巡检,重大质量问题发质量通报,并限期整改。(5)检查监理公司的人员、检验设备配备情况,现场监督情况,要求定期上报监理周报和监理月报。

(3)采购物资必须到信誉度高、质量稳定合格的供货公司。

(4)聘请专业监理公司进行施工全过程控制,包含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

(5)开工前要收集该地域地下埋藏物诸如通信、供电、给水、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线和坟墓等的资料。

(6)选择口碑好的专业地质勘探公司对该地块进行全方位地质勘探。

(7)成本实现动态控制。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等工作。

(8)对从事相关危险区域、危险工作的人员进行意外事故保险。

第3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委托

一、 前言

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基础风险之一,在国内外金融发展史中,未能妥善控制操作风险,而遭致重大损失的事件不胜枚举。从199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由于交易员违规操作损失49亿欧元,操作风险已逐渐成为全球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国内商业银行近几年来也发生了多起由操作风险引起的银行大案,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内外勾结骗贷4969万元,200年中国银行的高山案造成近3亿元损失,2006年中国银行发生43亿元的票据诈骗案,这些生动的案件表明国内商业银行在管理操作风险方面还比较欠缺,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尚待加强。

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看,人员因素和内部流程是导致商业操作风险损失的主因,这与巴塞尔委员会对全球业绩良好的大银行进行操作风险数据调查的结果有着根本性区别,这也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薄弱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内部控制涵盖操作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监管体系的薄弱与不完善才导致上述银行要案频发。

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 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定义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6月正式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64段所给的定义,以及2007年中国银监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定义,本文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9月公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指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二)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解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理论有很多种,但最具有解释力的是委托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资产所有者和公司最高决策者(董事会或总经理)之间就存在这种关系。关系可以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级上。委托关系的实质是委托人不得不为人的行为承担风险,而这又来自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因此委托理论分析的是不对称信息下的激励问题。

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备契约条件下,委托人和人间的利益冲突会产生人“道德风险”,酿成“内部人控制”,引发委托型操作风险。而委托理论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则是由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共同执行的,相邻层级之间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其中不同层级的管理者由于其委托人处于不同层次,受托责任的大小也不同,因而掌握着不同的控制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商业银行安全稳健地运行。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意味着银行具有很强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风险案件很少或几乎不发生;反之,则是银行内部控制失灵的结果和表现。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是两个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的范畴。尽管两者的基本原则相同,在管理的内容上也存在许多重叠,但两者的重点、对象和目标是不同的。

就强调的重点而言,操作风险强调“区别”管理,区分出可承担的风险、可转移的风险,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内控机制强调控制机制建设,包括建立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并保证它们在银行内部被严格执行。在管理对象方面,操作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内部事件和外部事件,内控机制的对象是银行内部组织架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从董事会到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甚至普通员工,从银行的后台、到前台,从产品的研发部门到产品的风险管理部门、营销部门等。在管理的目标方面,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单一的,即风险最小化或盈利最大化,而内控机制的目标是多重的,既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金融监管规章和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也要保证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实现;既要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又要保证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操作风险有助于内部控制实现其目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具有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与遵循目标3大目标,而操作风险管理则要测量操作风险以配置经济资本,以及分析操作风险的成因并加以防范。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通过保证合法经营,为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提供合理保障;反之,测量并防范操作风险,可以帮助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因此,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2操作风险的防范主要依赖完善的内部控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可见操作风险的防范主要依赖完善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应当是一个由不同要素、不同运行环节组成的有机体。从要素体系来看,内部控制必须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和反馈、监督纠正与评价大要素。其中任一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灵,要素的不健全也会造成内部控制的低效和无效。从运行体系看,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决策、建设与管理、执行与操作、监督与评价、持续改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系统。该系统有效运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每个环节的顺利运转,任一环节的失灵必然回造成操作风险大案要案的发生。

3内部控制是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基础。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不完善和失误,这是操作风险区别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最重要的方面。如果要降低和消除银行的操作风险,关键是要从银行内部控制入手,克服这些不完善和失误的地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资本约束并不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最好办法,对付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严格的内控机制。对于外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因为外部事件是银行不可控制的,因而除了采用保险等风险缓释手段进行规避外别无他法。而由内部因素导致导致的操作风险却是银行可以防范的,通过加强内控建设,完善银行的业务流程、人事安排和会计系统,并强化法规执行控制,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内部失误和违规操作,从而防范操作风险。

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操作风险主要分为内部程序风险(流程风险)、人员风险、系统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这四大类风险,而对这四类风险内部控制中都可以找到相应制度机制能对风险进行相应控制。如流程风险,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授权控制、职责分离制度等对其进行控制;对人员风险,内部控制中强调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内部控制环境,创造全体员工充分了解且能履行职责的环境;对系统风险,内部控制中有专门针对计算机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外部事件风险,则有建立应急制度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此类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所以从操作风险的定义看,内部控制与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对操作风险的特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探讨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之间的关系。

4内部控制能更好地应对操作风险的特征。

首先是内生性。操作风险内生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且大多与银行独特的内部风险管理环境有关,这为内部控制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人为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分类的七种操作风险中有六种与人相关。人为因索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直接的、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的操作风险更多的可以归因于有意(道德风险)或无意的人为操作失误。最后是广泛性。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实际上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风险。

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实践的现实选择。当前银行为管理操作风险而从事的活动包括许多方面和形式,如改善公司治理、审计稽核、合规检查、项目管理、I新技术应用和I安全、业务持续计划、保险、业务外包、提取资本金、风险定价等等。这些管理操作风险的活动和方法从风险管理策略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风险规避和风险承担,风险承担又可进一步分为三类:内部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吸收。不同类型的风险应当选择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应视为管理重点的高频低损型操作风险,主要应通过改善流程、制定相关业务程序等内部控制控制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风险吸收的方式,如提取准备金并将成本计入产品定价中、提取风险资本金等;对低频高损型操作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中制定完善的紧急预案或业务持续计划的方法降低风险损失,也可以采用风险转移的方法,如将此类业务外包给专业技术公司或进行保险等;对低频低损型操作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对其进行管理,也可以进行风险吸收;对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又大的操作风险,银行往往采取风险规避的方式,即拒绝开展此项高风险业务或者关闭已开展的业务。

三、加强内部控制以防范操作风险的对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针对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组织机构

首先,机构设置要合法科学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以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两级、四权分离的现代公司组织机构,并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委托结构、股东治理结构和经理人制度。其次,规章制度要严密高效、相互制约;再次,成立资产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内审委员会等组织,形成稽核部门对内审委员会负责,内审委员会对法人负责的制度。

(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理清现有各项规章制度,查找制度层面上的空白点和执行层面上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加大对重要业务风险点岗位的内部控制,不断健全财务信贷稽核等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其操作流程岗位职责等规则,使员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制定合理的激励考核制度,形成良好的文化导向。银行的考核指标除了现有的数量指标和速度指标外,还应加入质量指标和风险控制指标,对风险控制做得好的员工和部门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形成一种正确的激励导向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取向,提高员工防范操作风险的主动性把强制性的内部控制转化为员工自觉的风险防范行为,更好地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最后,强化责任追究制度要构建严格的内控问责与惩戒制度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然后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对因违规而引发操作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员工要严惩不贷。

(三)加快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构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化,为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各种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人事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的评估机制,利用审计监督手段控制操作风险,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

(四)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核系统和操作风险控制流程

要加强内部稽核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和直属性,将稽核部门置于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每一级的稽核部门和稽核人员都由上级稽核部门直接领导,形成一种独立的垂直领导体系,同时要做到稽核人员的人事工资福利等与所在行完全脱钩,割断稽核人员与所在行的利益关系,使稽核部门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处于比较独立的地位。建立标准化的操作风险控制流程是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制度落实的基础,商业银行应结合操作风险的特点确定一套完整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涵盖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缓释监测和报告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尹桂芳论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第4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套期保值”,是从英文“Hedging”翻译过来的,也有译作“对冲”,是金融市场的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其一般定义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通过使用套期工具,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价格变动风险的一种交易活动.本质是:企业通过期货与现货两个市场,有效的安排,对冲风险,使经营活动避免遭受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资产价值.上世纪中期,Keynes和Hicks最早提出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它来获利,而是为了规避因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对套期保值使用和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用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来阐述套期保值的概念有着很好的效果,套期保值,就是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资产进行投资组合.为了使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达到最大或预期收益风险达到最小,又引入了最小二乘法(OLS),通过线性回归,计算期货与现货价格的最小方差拟合,其斜率即套期保值比率.上世纪末,Ghosh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研究套期保值,发现在预期收益风险最小时,考虑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协整关系能使结论更为精确.近年来,随着风险价值模型的发展,研究者们在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时尝试引入VaR方法.相比于其他的理论,VaR的优势在于,通过预计一段时间内套期保值的结果,使企业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对风险做出反应.国内现阶段关于套期保值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的期货市场上简单应用.周松(2011)首次定性地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会计的关系.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这一块已有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对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研究给予帮助.

2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从企业角度来看,风险是指一定环境、一定期限下,由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给企业经营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是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风险管理的理论倾向,经历了从风险回避到风险转移,再到风险管理的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给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各级成员一起参与,共同实施的,通过制订战略,覆盖企业整体,识别那些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对风险进行管理,将其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保障企业目标的完成.”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大致可分为:①目标设定,设定了目标后,管理者才能判断潜在事项是否会对目标造成影响.②事项识别,识别企业的内部事项和外部事项,根据其对目标的影响判断风险.③风险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基于此进行规划.④风险应对,通过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把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⑤控制活动,帮助风险应对方案有效执行.

3套期保值理论

套期保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传统套期保值理论;②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③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3.1传统套期保值理论

上世纪早期,英国经济学家Keynes和Hicks提出: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为了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具有保险功能,又被称为价格和信用保险.

3.2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

现实市场环境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不同步的,因此基差并非固定不变.Working提出,套期保值并不能做到将风险完全转移,只是用基差波动相对小的风险替换了现货价格波动大的风险.基差的存在,使人们开始根据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或预期基差和实际基差来寻求套利机会,寻求利润是该理论与传统套期保值理论的本质区别.

3.3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现代套期保值理论,其基础是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Johnson等通过资产组合理论来阐释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就是把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商品进行投资组合,预计组合可能的收益和方差,从减小方差或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角度来确定期货市场的保值比率.

4套期保值的基本操作原则

1、交易方向相反原则

只有当企业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中交易商品的方向相反时,才可以在市场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将两者的盈利和亏损相抵消,达到利用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

2、商品种类相同原则

企业在选择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时,应选择与在现货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的商品.只有这样套期保值交易才具备规避价格风险的条件.

3、商品数量相等原则

企业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数量应相等,这样当市场发生盈亏时才能大致相等,从而规避风险.

4、期限相同或相近原则

套期保值选用的期货合约月份最好与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因为价格变动影响着两个市场,只有选择交割月份与现货市场实际买进或卖出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才能紧密联系两个市场的价格,从而实现套期保值效果.

5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

套期保值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操作控制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对冲来实现风险转嫁,将风险转移给有意愿的参与者来承担.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从而达到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目的.当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生变动时,两个市场的盈利损失可以相互弥补.其依据是市场的两种经济现象的反应:第一种是同种商品期货和现货的价格走势在长期上大致相同,当某一阶段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时,两类价格会出现偏差,或因涨跌幅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第二种是因为市场存在着套利机制,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随着合约到期会逐渐趋于一致,不然就存在着无风险套期的机会.但套期保值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套期保值的风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过套期保值控制企业经营的风险,即自有风险.另一类是管理套期保值操作时的风险,即外在风险.自有风险包括: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基差风险、信用风险.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当企业的套期保值比率选择不恰当时,套期保值就有可能带来损失而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基差风险,是被保商品和套保工具价格的波动不一致所产生的风险.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市场参与者可以迅速地对市场包含的信息做出反应.但在实际操作时,市场非完全有效市场,因此现货和期货市场价格存在随机扰动现象.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在套期保值交易中违约、无法履约时产生的风险.在合约到期日,交易对方拒绝付款的,会造成违约.在合约到期前,交易对方因各种原因遭受重大损失而失去支付能力的,会造成无法履约.外在风险包括: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体制风险.决策风险,是指由于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企业制定的套期保值方案有缺陷.财务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保证金不足.当短期内期货价格发生剧烈变化,并朝着不利于套期保值者的方向变化时,企业被迫需要追加保证金,如果追加不利就会被强制平仓.管理体制风险,是指由于我国套期保值管理体制的不足导致企业套期保值交易发生亏损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套期保值操作前的风险分析具有重要地位,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需要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

6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方法

企业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风险控制必然伴随始终,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本文引用COSO风险管理框架,围绕套期保值风险控制要素来讨论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措施.

6.1目标设置

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时,应设定正确可行的目标,同时,识别相关的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合理设定企业的风险容量.

6.2事项识别

企业需要识别可能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的潜在事项,判断这些事项带来的是有利影响还是不利影响.风险识别,就是分析各种因素对套期保值效果的影响程度.在对套期保值活动进行风险识别时,企业需要对整个套期保值流程进行梳理,分析识别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

6.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估算,预测某一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对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评估可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定量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技术手段来评估风险,如风险价值模型(VaR)、压力测试等.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较为精确,使企业能够直观地获取套期保值风险的信息,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当企业在风险模型失灵,无法取得足够可靠的数据等情况下,可采用定性方法.定性方法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者的经验对套期保值风险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法(RCSA).在运用RCSA方法对套期保值风险点进行评估时,既要评估该风险点的固有风险,还要评估在现有的控制活动和拟采取的控制活动中该风险点的剩余风险,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程度.

6.险应对

在应对套期保值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可制定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策略,把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保证其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进行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判断风险是否处于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若处于风险容量内则选择风险接受,否则选择风险规避、降低或分担.

6.5控制活动

套期保值的控制活动是其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是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所釆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事前授权、职责分离等.开展控制活动时,应考虑活动与目标、风险应对的相关性和适应性.同时,对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建立起应急处理机制,对暴露出来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包括:①基础设施发生故障时的防范和处理.②日常业务活动的应急措施.

6.6信息与沟通

套期保值风险随着套期保值交易的更新发展而不断变化,而诡变多端的市场又要求企业能迅速地对风险做出反应.因此,面对市场上繁多的信息,如何从中准确及时发现与风险相关的信息?企业有必要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套期保值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传递.通过系统实时收集市场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筛选出与风险相关的,及时传递.同时,在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中,企业应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鼓励员工对风险问题进行交流,塑造积极的沟通环境.

6.7监控

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监控,是围绕其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管理整体过程进行监督,发现缺陷并持续改进.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是企业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

7总结

第5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1税务风险概述

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税收风险管理中税务风险指税收遵从风险。所谓税收遵从风险指的就是实施税收监督与管理时,由于提高税收遵从而产生的负面性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可能性与不确定性。税收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纳税主体故意不交纳税款、忘记缴纳税款或对税款缴纳相关规定一无所知。从这个角度分析,税收风险指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不涉及税务机关对税法的遵从,涵盖面较窄。税收涉及征纳双方,税法遵从也应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纳税人不遵从税法会带来税收流失;另一方面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不遵从税法也一定会带来税收流失。也就是说,税法遵从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纳税遵从,也包括征税遵从(税务机关执法方面的遵从)。研究和界定税务风险的概念,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充分考虑其他客观因素,如社会法制环境、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制度、社会经济水平等,上述因素都属于宏观因素。但本文主要从实践层面,从税务机关执法方面的风险因素来界定。通过详细研究分析之后,我们认为税务风险指的就是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影响税务遵从的可能性。

2税务风险管理

现代税收管理体制要求税务管理充分结合风险管理与税务管理两门学科。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状况引进风险管理理念,规避税收风险,维护国家及人民的利益。此外,还应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实施积极主动管理,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收入流失,规避税务风险。

2.1税务风险管理定义

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风险的管理者,对其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采取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把潜在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2税务风险管理的常用方法

税务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常用方法基本一致,针对税务风险的特点,在管理方法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别和侧重。2.2.1风险识别的方法(1)风险损失清单法。例如梳理风险岗位和风险点,编制成风险手册,从而实行有侧重的分类管理。(2)流程图法。以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工作为例,根据工作流程将其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环节,即资料受理与初审、实地调查、分局长复审、税政人员核实、税政科长复核、分管局长审批。(3)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例如针对钢铁经营行业专项纳税评估的风险管理。在进行纳税评估之前,通过典型调查、案例审阅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了解该行业税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研究对其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条件,以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工作效果。(4)事故树法。以税务机关对偷税案件的分析和管理为例,事故树结构如表1所示。2.2.2风险评估的方法(1)风险度评价法。例如风险等级模型的分析与应用。通过归纳分析方式得出最大税务风险点,概括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当中的可量化风险,并将其转化成数据模式从而完成对税务风险高低的估算。(2)蒙特卡罗方法。此方法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方面。计算出行业增值税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水平,根据统计学的标准差和离散系数计算出增值税应税销售额变动率预警指标。通过对此指标的分析,反映纳税人经营状况的波动情况,若销售额在短时间内有突增现象,则纳税人存在虚开发票的疑点,系统将自动予以预警。(3)矩阵图评价法。以澳大利亚税务局使用的遵从风险后果评价矩阵为例。澳大利亚税务局不仅考虑到了目前影响其实现工作目标的风险,还考虑到了今后对该部门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有不利影响的风险,如表2所示。

2.3风险控制的方法

第6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全面风险管理包含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之中,而并不是一种脱离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管理形式。为了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企业需要有一整套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的方法和程序,即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程序。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相同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服务与保证。因而理论上,公司决策层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在内部控制制度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任择一项实施即可。但是在实践中,内控系统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本文认为企业应该实现内部控制制度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整合。

二、企业内控系统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辩证关系

COSO框架中明确指出内控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下的一个子系统,但是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涵盖了内控系统,而内控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是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同时内控系统是针对企业大多数运营风险的有效的和高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内部控制是实现经济组织管理目标的一种合理保障,良好的内控系统可以保证公司合法经营、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和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也正是合法、有效益的经营和真实的财务报告。两者均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合理保障。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会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同时,通过实施内部控制,企业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将重大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两者也存在一定差异,两者的目的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及时地预测风险、防止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发现风险以及设法把这种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而内部控制侧重管理控制已评估风险的流程,通过各项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实现风险的防控;两者的作用范畴不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于其他管理工作,在综合考虑内外环境的情况下,把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中。而内部控制则是在考虑内部环境的情况下,建立公司的议事规则和治理结构。

三、内控系统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并行与整合

从国内经济和企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内控系统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一)内控系统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分工与并行

明确责任分工与积极协作互动是内控系统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并行实施的基础。在组织架构上既可以由风险管理部门统一负责也可以由企业的两个部门分别实施。实施的关键是企业决策层对内控系统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在范畴与作用上的进一步界定与划分,使内控系统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两者侧重不同但又相互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是对企业运营的全部阶段进行管理,侧重事前阶段,核心是搜集风险信息、评估风险及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内控系统则侧重管理控制已评估风险的流程,通过各项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实现风险的防控。通过内控系统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分工,不仅可以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全过程,还可以避免两体系部分功能的重叠与冲突。

(二)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下的内控系统

将内控系统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下的内控系统的关键。企业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时就应将内控系统定为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管理控制手段之一。这种方法系统的梳理搭建了风险管理控制流程,可有效保证体系运转的协调与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管理机制的重叠与冲突。

四、对公司治理基于内控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发展建议

(一)在公司内部创造良好的全面风险控制环境

创造良好的全面风险控制环境,要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每一位员工应当明确个人职责对公司风险的影响,树立“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公司治理与员工在公司内部的责任和作用的关系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充分有效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在企业内部培养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即让每一位员工都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内控责任。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对风险的整体认知。只有被企业各个岗位的员工共同认同,才能在整体上对风险进行准确预测、及时发现、正确评估及合理应对。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员工必须对风险管理有正确的认知。企业应告知员工在企业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情况及相应后果,并及时提醒员工保持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员工才能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现风险,主动上报风险,真正地具有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充分利用并不断优化内部控制规范

内部控制规范是在征求相关责任岗位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制定的。通过严格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恰当处理每项业务,不但工作效率会有所提高,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也得到了合理保障。

(四)不断完善公司全面风险应对机制

一方面,要对公司风险事项进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起点,是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对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先进行识别,然后将风险事项进行细分,才能更高效的找到风险出现的原因,快速的做出反应。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广泛地、持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就是风险识别的目标。

另一方面,要对企业风险事项进行细分。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被细分为公司层面风险和业务活动层面风险两个维度。企业产生公司层面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战略风险等,外部因素主要有政策法律、技术因素、全球化因素、区位因素等。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主要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职能中所产生的风险。处于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环境,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划分公司层面风险和业务活动层面风险的方法,及时找到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快速应对。

第7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资本回报率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48-04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 marketization and the unceasingly intensification of inter-bank competition, especially with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internal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resulting from banks’ joint-stock system reform, the whole financial operation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Commercial banks are not only facing the traditional credit risk, but also undertaking more changeable operation risk and market risk. The difficulty of commerci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has been aggravated. Implementation of compliance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key link in the management level. This thesis has pointed out the weak links in commerci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that complianc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have,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on how to establish a complianc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compliance risk management; ROC

一、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控制风险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目标,对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战略考虑,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全行业务发展实际和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在风险控制中,主要以单点控制、间断控制为主,往往拘泥于对单个风险不系统、滞后、被动和片面的控制,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不能在业务流程中嵌入风险管理环节,实现风险的源头和过程控制。在业务发展上,缺乏自我约束和平衡机制,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业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不能充分考虑风险管理的要求,做到风险控制优先,甚至还简单地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平行化或对立化,导致出现风险管理偏好和业务发展偏好之间的过度波动,不能形成有机协调的合力。在制度建设上,现有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存在的缺陷,本身就使银行经营面临极大风险,加上在执行、检查、评价等诸环节的不到位,更使得监督制约显苍白无力,风险监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陆续实施了包括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岗位制约、内部审计等在内的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些探索仍是局部的、零散的,尚未建立涵盖风险甄别、风险报险、风险决策、风险避险、全程监控等在内的一整套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能实现对所有机构、所有人员、所有业务、所有过程、所有种类风险的管理。特别作为风险管理重要传导载体的组织系统薄弱,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还很不稳固,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管理组织体系尚不健全,风险管理宏观政策的推行及业务操作还缺乏上下左右相连、纵横贯通的组织网络和结构载体。风险管理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职责关系界定不清,且以信贷资产风险监管为主要职能,其他分散的风险管理职能或交叉重叠或权责不清,存在管理盲区。同时,从事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资源稀缺,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与风险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突出。这种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不仅抑制了以此为依托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更阻碍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战略思想的实施。

(三)风险管理技术工具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在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和金融工具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新的风险不断涌现,表现形式也越来越隐蔽。由于宏观经济变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周期性风险逐步加大,价格风险、市场风险开始显现,表外业务风险和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时有发生,这些新的风险对风险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还比较落后,国外很多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如风险评级、风险预控、资产组合分析和各类风险缓释技术至今尚未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级的技术过于简单,缺乏有效的风险适时监测和控制手段,不能对有限的信息资源进行技术处理,难以对风险管理形成有效的支撑。通常是事后被动处理多,事前主动防范少;定性分析多,深度数理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立足局部分析多,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少。如何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来科学规避风险,实现风险防范和业务发展的平衡,既是一个全新的要求,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应具备的主要特点

(一)风险管理目标上,以为商业银行创造利润为最终目标取代单纯的风险控制目标

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其风险管理目标不仅是管住风险,而且必须与企业经营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与股东权益长期提高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即风险管理要服务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核心目标,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就风险论风险,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和业务发展,追求过滤掉风险的收益,不仅要通过控制不良资产来减少损失,还要通过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持银行的客户、产品等各渠道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为企业持续创造丰厚的回报,保证银行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风险管理内容上,以全面风险管理取代单一的风险管理

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尽管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都包含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商业银行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相互叠加放大,有的相互抵消减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风险,必须坚持以效益最大化为中心,按照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基本原则,建立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技术先进、制度健全、适度集中、执行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层面有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微观操作层面对所有机构、所有业务、所有过程中蕴涵的各种风险加以识别,用统一的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进行测量并加总各种风险,在通盘考虑各种风险的状况和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覆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确保风险管理能够识别银行面临的一切风险。

(三)风险管理技术上,以模型深度度量取代简单的浅度度量

长期以来,一些商业银行习惯运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完善贷款保证措施、贷款限额、信用额度、信用等级等传统的信贷管理手段,来加强对贷款发放环节的风险控制和降低信贷业务的风险损失。而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早已从“我们只做好贷款”、“贷款应该评级”演变到“对风险进行定价”,通过量化风险测算为单笔贷款的风险准入和风险成本判断提供支持。同时,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出资人,股东也会对资本配置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单笔业务风险收益匹配,而且对在资产组合层面上风险收益能否平衡的要求也更加苛刻,银行必须采取对自留风险定价、资产证券化、对部分资产组合从事避险交易等动态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减少系统性风险。因此,风险管理支持技术也要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主动引入内部评级法等先进的定量技术工具,设计出针对单笔业务和资产组合两个层面,涵盖信用、市场、操作三类风险的计量模型,实现由浅度度量向深度度量的转变。

(四)风险管理机制上,以资本精细化管理取代资本粗放管理

多年来,尽管商业银行反复强调以效益为中心,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不能很好解决扩大业务规模与提高效益的关系,不能很好解决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最终导致以浪费资本这种最稀缺的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业务的规模扩长。为有效防止分支机构因盲目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对业务潜在风险的充分衡量,避免风险对资本的冲击,必须采取能将资本、风险和收益有机衔接的资本精细化管理工具。这种精细化的资本管理工具包括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两部分。在资本配置上要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约束风险资产总量的增加,指导业务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资产结构调整和优化。在绩效考核上强调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设定恰当的绩效评价期限,并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及风险管理战略的执行效果,实现由考核账面利润向考核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的转变,打牢经济资本占用与经济资本回报的内在关系,为不同产品、客户和部门的风险建立共同的衡量基础。

(五)风险管理组织上,以垂直管理取代层级管理

从目前国内银行业的现实情况看,如果金融机构同时身兼风险承担者和风险监控者的双重职责,往往乐于追求业务量和利润的增长,而忽视由此可能带来的更大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风险承担者不能同时为风险监控者,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必须分离。而实现垂直管理后,便于上级行风险管理部门对下级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同级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窗口”负责人的直接管理和考核,有利于总行风险战略和政策的传导,有利于下级行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窗口管理人员在所辖区域和领域内全面监控执行总行风险管理政策,有利于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综合归纳各区域、各领域的风险暴露,及时进行合规风险整合和对冲,从而实现对整个机构的积极风险配置。

三、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全力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灵魂,通过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及时准确把科学的风险理念传导给每一位员工,使之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形成风险防范的惯性思维,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树立过滤掉风险的收益和发展的风险理念,处理好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以风险管理作为业务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也要考虑潜在的风险,确定合理的风险度,既不能在风险面前畏难回避,也不能盲目夸大风险事实。要在主动预测管理控制各类风险源、疏导化解风险为我所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理性支持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要树立风险回报理念,根据风险回报的差异,对不同的客户、业务、产品发展战略进行量化的比较和选择,在经营工作中正确处理资本、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中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确保风险和收益应匹配。

(二)制定明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引导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风险战略是风险管理的行为指南。作为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商业银行,董事会要根据经济环境、国际银行同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市场定位和主要股东的风险偏好,确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目标,制定确保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风险管理战略。整个风险管理战略应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可承受区间、风险管理的原则。资本金的管理,即估算发展目标、预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缺口,规划资本的最佳结构并提出筹资方案,确定资本金在经济区域、业务主线及不同行业之间的配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投入进行规划等。风险管理委员会以董事会的风险管理战略为依据,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各级管理层具体负责风险战略和风险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风险管理部门根据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高层管理者确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规划、政策和操作指引,通过授权管理、授信制度、控制目标等手段,及时有效地传导给分支机构和各风险窗口,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实施全面有效管理。

(三)搭建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

为实现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有效制衡,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从现行的平面式层级化管理向矩阵式垂直化管理过渡,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要坚持分层管理原则。即将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机构,由董事会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董事会授权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代为行使风险管理职权,实行在首席风险官统一领导下的“下管一级”和“分类管理”的积极的风险管理模式。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要相对独立于业务部门,承担起平行制约和行为监督的责任,抑制过度追求商业机会、利差贡献或业务量而违背风险管理原则的行为。二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即对风险管理的决策和宏观管理层面实行集中,统一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而对风险管理的微观操作层面实行分散化管理。三要坚持“扁平化与窗口化统一”的原则,实现风险管理关口的前移。实行扁平化,就是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战略和政策的传导过程,减少决策程序中的不必要环节,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行窗口化,就是要将风险的日常监控单元直接设置到业务经营部门内,使风险管理涵盖各业务领域,更加贴近市场,实现对风险的全面、及时监控。

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实现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的平行作业。要从管理的角度将风险进行分类,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授权,逐步做到按产品、地区、业务、主线来识别风险,分支机构要在授权范围内,对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实现风险的分类管理,即所有风险都由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和实时监测,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同时,要建立科学的风险决策流程,决策的各个环节既要讲程序和制约,更要讲科学和专业;既要讲控制,也要讲效率;既要讲民主,也要有问责,确保风险决策的程序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确保对业务发展及市场竞争的快速反应和对风险的及时预警。

及时进行风险管理制度、方法、措施的梳理归纳,尽快填补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空白。一要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将所有风险单元的风险管理过程纳入监控和考核体系,并与绩效管理、薪酬分配和干部晋升挂钩,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开展。二要健全和完善法人授权管理制度。结合各级行风险内控建设管理的完善程度、经营管理范围、水平,制定相应的法人授权等级评价办法,实行区别授权,同时,建立授权执行效果的后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授权管理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三要建立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对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量化、汇总、分解、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四要建立制度评估反馈机制。各制度制定部门要定期自我评估,从而使规章制度的建立、修改和废止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五要严格制度的执行,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要严厉追究责任。

(四)推进内部评级工程建设,打造合规风险管理的核心工具

由于风险管理不同于单一的风险控制,它是一项涵盖全要素、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工程,因此,必须引入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技术工具。而目前已经公布,并将于2007年正式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积极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无疑为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工具。所谓内部评级法(IRB),实质上是一套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的方法。它由银行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和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内部评级主要包括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两个方面,它能够提供客户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非预期损失率(UL)、违约敞口(EAD)等关键指标,不仅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贷政策、计提准备金、分配经济资本的重要基础。

内部评级法从国家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产品风险、客户风险以及债项风险等多种角度进行风险评级,在敏感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对风险计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增强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鉴别分析能力。尽管中国银监会对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制定了“两步走”和“双轨制”的策略,但内部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着力推荐的风险管理工具,正在成为全球银行业开展风险管理的主流技术模式。实施内部评级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商业银行在投资者和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实际上,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对内部评级工程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信用风险评级预警系统等前期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快内部评级体系的实质性的开发建设,促使阶段性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使内部评级法尽快成为信贷政策、授权管理、风险限额管理、产品定价、经济资本分配、准备金计提、绩效考核、资本充足率测算等方面的核心工具,使商业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

(五)发挥经济资本的约束作用,建立以资本回报率为基础的风险自我调控机制

由于缺乏经济资本的约束,在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存贷款业务的大起大落和贷款从惜贷到激增的快速扩张,经济资本在各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基础地位的逐步确立,使得在风险管理工作中,能够借助于经济资本的本质属性建立风险自我调控和约束机制。我们知道,银行的风险来自于不同的部门、机构和业务,风险造成的非预期损失只能通过银行的资本来消化。将经济资本配置到各部门、机构或各项业务,不仅可以清楚显示各部门、机构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实现资本与风险的匹配,而且可以使经济资本成为银行确定其风险控制边界的基础:当经济资本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各考核单位的实际资本(即监管资本)时,说明其风险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促使考核单位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这样,就起到了对风险的约束作用。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资本回报率指标,可以构建高效、自动运转的风险管理机制。各商业银行在衡量各经营单位对股东价值的贡献时,应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利润-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支出-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由此计算的资本回报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RAROC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收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一个简单的数值。银行各部门、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RAROC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RAROC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根据RAROC指标的这一性质,各级管理者可以通过RAROC这一核心考核指标进行风险监控和管理。这样,可以把风险管理融合在各项业务工作中,使各种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对各类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

(六)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奠定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人力资源基础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人是风险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同时,人又是风险管理实践的首要对象,人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目前,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要求,加快各级各类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特别为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由于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增强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要有计划招聘或培养具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从业经验的人才,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管理队伍,以加强对金融交叉产品和衍生产品的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建立起一支适用于合规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团队。同时,随着风险分析方法和管理技术升级以及银行业务的发展,还要对包括风险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员工进行持续有效的差别化培训,使整个经营管理队伍在风险管理知识和能力上时刻保持先进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马蔚华主编.资本约束与经营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陈小宪.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J].金融研究,2003,(5).

第8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代建、风险预警、风险预警系统

一、 引言

代建制是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一个新的探索,代建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作为主要参建方,处于代业主进行管理的核心地位,也是业主方风险转移的主要目标。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相关法律制度亦不健全,造成代建单位在代建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可能面对较多的风险。故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做好风险的控制、防范和规避。风险管理,重在事前预防。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对代建模式下风险预警系统框架进行初步研究。

二、风险预警与传统风险管理的比较

传统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的管理活动。而风险预警是通过指标体系解释和评价项目安全状态与突变等现象,从而揭示项目安全的成因背景、内在发展机制、表现方式、演变过程及预控措施的系统。风险预警理论与传统风险管理理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基点上,传统管理理论以经济组织成功机理为基础,而预警理论则是基于成功机理、安全机理的双重研究;

(2)在对待管理失误上,传统管理理论将失误行为视为例外的、无规律的行为,而预警理论则认为失误行为有其内在成因、发展规律,能够监控、矫正,其强调预控和经常性预防;

(3)在管理过程中,传统理论侧重于管理手段,而预警管理侧重于经济组织内外环境变化下的管理策略选择。

三、代建模式下风险预警系统框架的构建

项目的风险预警系统是监测项目运作过程中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的系统[1]。代建单位的风险预警系统,根据代建项目的实际特点,站在项目的全寿命期的高度,针对不同的建设阶段,识别、分析、预测各个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级别,发出预警信号,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2]。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风险管理结构框架,它将所有风险管理活动分成三大结构模块,反映了代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二是风险管理流程框架,反映了各结构模块的实现机制及其之间的关系。

3.1 代建风险预警系统的组成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模型可用图1-1表示,其主要的部件为代建风险识别模块、代建风险评价模块和代建风险应对模块,三者相辅相成,循环往复。

图1-1 代建风险预警结构图

3.1.1 代建风险识别模块

需要尽可能全面地确定可能影响代建项目的风险因素,还要辨识出影响代建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存在的可能性,然后对已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处理,了解风险大小、影响深度和广度,把握风险的发展趋势[3]。

风险识别需要多次、重复作业,结果是形成一个风险清单,通常每个风险事件由项目风险来源表、风险征兆、风险的类型说明、其他要求四部分组成。代建项目因环境、目标变化以及实施过程中不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故代建风险的识别应是实时、连续的过程。

3.1.2 代建风险评价模块

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指标。本模块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将某一风险指标的得分与事先确定的预警区间相比较,对超出警戒范围的风险因素进行预警;并运用数学方法建立适合的评价模型,测算出各种指标对代建项目的综合作用情况,对风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作出事先的判断、评估,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以供决策。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选择可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灵敏性、可比性的指标设计原则,从代建单位面临的工程项目风险类别出发,初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借此明确自身所处的风险性质和风险程度。在实际运用中,代建单位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后,运作过程中,若发现合理、适用的新指标,应将其纳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完整预警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更及时、更准确地发现风险,避免预警系统的误判和漏判[4]。

发出风险预警信号。风险水平测算和评估之后,就可以根据事先确定的预警区间确定风险因素的预警信号并发出警报[5]。根据风险由低到高的程度,将预警信号分别设置为蓝灯、绿灯、黄灯、橙灯、红灯五种标识进行预警,警报是否发出以及发出何种状态的警报,既取决于风险因素对代建项目的影响程度,也取决于代建单位对该种风险或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应对能力。

风险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调整、指标数据的变化和风险预警等级的变换。

图1-2 代建风险评价流程

3.1.3 代建风险应对模块

要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控制风险,所以需明确承担风险的能力,然后确定风险控制的区间。风险评价模块能够从众多的风险因素中找到可能给代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因素,引起管理者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规避。

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必须实行持续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监测,从而减少项目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6]。

3.2 代建风险管理流程的组成

基于预警理论进行代建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输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及输出五个环节。其中,输入主要是指影响项目状态的内、外部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被控对象,使风险状态发生变化,体现为在风险因素的波动;风险识别指尽可能准确、完整和系统地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与辨识;风险评价指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得出当前的风险状态并输出预警信号,如果项目处于安全状态,则维持现状并进一步监控,否则需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风险应对是风险的控制途径,包括各等级风险的响应对策、风险的持续管理、风险预警管理的支撑条件;输出反映风险控制的效果,指明项目当前的运行情况。风险控制可能产生两种结果:所选方法及策略正确,则对风险控制成功,将引导项目引入良性循环,反之则可能致使项目状况恶化。但无论何种状态,都需对结果进行反馈,以便调整和优化下一过程的预警活动。所以,只有当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直接导致项目彻底失败,这一循环过程才终止。

四、结语

代建模式下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是一个关系到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的管理成效的重要问题,代建单位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构建,有利于促进代建单位的发展和代建制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代建单位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还需要组织结构、预警文化以及企业相应的制度的匹配。还必须完善持续性代建风险管理,提交风险管理报告、更新项目管理计划和丰富风险库的知识和案例。同时,还必须就本次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以便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为项目的成功提供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艳玲.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4):25

2、 徐勇戈等译,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顺涛.国际工程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初探[J]四川建筑,2005,6:148-149

4、 代晶,等.施工企业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山西建筑,2007,33(8)

5、 肖利民.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风险预警研究[D].同济大学,2006

第9篇: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风险控制;管理

1 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定义

风险一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其构成有素有三: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风险因素是指潜在风险转化或触发风险事件的条件,风险事件是指损失产生的原因或条件,风险损失是指风险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具体来说,建筑工程设计风险是指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可能会影响建设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及其他相关目标实现与引起相关损失因素发生各种的不确定性。

风险是可以管理的,风险管理是一种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代价将风险导致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之所风险会产生,其首要原因是对具体事件描述的不确定。由于信息不全面、尺度或准则存在差异等原因致使实际情况和预期出现偏差,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通过合理预估和风险防范,风险是可以控制管理的。工程设计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期和项目质量,设计质量高低同工程质量直接相关,设计的失误到施工阶段难以弥补修正。因此,有必要对建筑工程设计的风险做出控制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2 建筑公司设计风险因素的特点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工作量大,难度最大,所需要考虑的因素繁多,对项目全过程均有影响,其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可测定性方面。其中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风险是否发生、发生时间、产生的结果均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的客观性是指其存在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物质运动和社会发展由食物的内部因素决定,风险是不可能被彻底消除的;风险的普遍性是指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有的,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面临着各种风险;风险的可测定性是指通过对大量风险的观察分析,发现其规律,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可测算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并且可构造出损失分布的模型,成为风险估测的基础。建筑公司的设计风险属于风险的一种,自然具备风险的一般特点,但是建筑公司的设计风险引起自身特性,也具备一些有别于一般风险的特征。设计质量的好坏对于工程质量影响特别大,据统计,民用建筑工程事故原因中设计原因占比达40%;设计对工程项目投资影响很大,在规划阶段占比75%以上,初步设计阶段呢占比5%一35%;设计的好坏影响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设计的风险有四个特点,即不确定性更大、可预测性更弱、风险来源的多样性、可变性更大。

3 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现状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建筑工程设计风险不仅影响本身,而且影响整个工程项目。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视程度不高。随着风险管理的推进,成果颇丰,工程项目的损失大范围减少,建筑工程企业对项目风险管理非常重视,但对设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却不高,没有专门的设计风险管理机构甚至岗位。在设计阶段重视设计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的考量,但对整体风险考虑较少,致使工程后期进度受阻和竣工后工程质量不高。

3.2 设计风险因素难以识别。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风险众多且具有隐蔽性、风险来源多样且处于动态变化性,这给识别工作提出了挑战,若要识别全部风险因素,必须投入大量工作;风险因素类别属性存在差异,识别方法也有不同,给风险识别增加了难度;风险因素动态发展,又增加了风险识别的难度。

3.3 建筑工程设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准确的风险评价对工程进度和质量尤为重要,该指标体系应当能够从风险属性、发生时间、引起主体、引发原因等多方面构建,仅仅从宏观方面或某个角度评价工程设计风险不能满足风险评价的全面需要,因此,该指标体系是一项不断需要完善的工作,以适应建筑工程设计风险评估的需要。

4 建筑工程设计风险评价

构建建筑工程设计风险评价体系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建筑项目工程的历时长、工序繁杂、工程量大等特点,在进行工程设计之前必须要清晰整理出所有的风险因素,确保工程进度顺利进行,提高工程整体效益。二是层次性原则,在工程项目设计时要把握每个项目的不足和风险因素,工程设计风险评价才能有的放矢。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工程设计风险评价要发挥效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从风险的预估、风险的分析道风险的评价必须对工程有明确实效,这样才能保证风险评价的顺利进行。四是差别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风险因素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有所区别,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只有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注意风险评价的目的,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才能达成工程设计风险控制管理的目的。

5 建筑工程设计风险控制对策

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风险事业,涉及单位多,有些单位风险意识淡薄,不重视风险,在设计管理中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忽视工程后期服务,忽视质量问题。只有充分重视设计工作的每一个问题,才能保证工程的高质量。当前存在的设计人员不重视客户要求,不积极与客户沟通,工程资料不详细完整等问题普遍存在。对此设计管理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防范和解决。

5.1 重视客户要求,注重细节探讨。建筑工程企业为保证客户与设计单位的共赢,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增强员工的市场意识,充分尊重客户的要求,细节决定成败,在工程设计时要将市场竞争理念和客户至上观念贯彻其中。

5.2 建立翔实的客户资料。工程设计中的问题要及时与客户联系,加强沟通,通过回访了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适当的挑战,及时更新整理和完善信息库,以期为客户提高更优质的服务。

5.3 采取合理措施为业主规避风险。设计单位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业主的合理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降低业主风险。充分为业主的利益考虑,赢得业主的信任,争取到以后更多与业主的合作。

5.4 设立专业的建筑工程设计风险评价岗位或机构。当前建筑企业都没有专门从事建筑工程设计风险评价的岗位或机构,为了能准确、专业评价工程设计风险,建议设置建筑工程设计风险评价岗位。该岗位或机构的设置有利于保证工程设计质量,从成本核算、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安全等多方面评价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同时,担当工程设计风险评价的工作人员应当根据设计工作进展动态评价建筑工程设计风险。

5.5 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设计风险评价体系。建筑工程设计风险评价体系是评价工程设计风险的基础,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非常重要。在建立风险评价体系时,要走出仅仅从宏观或某角度评价的缺陷,建立从风险的类别属性、风险发生时间、引起风险的主体、引发原因等多方面构建过程设计风险评价,不断完善评价项目,适应工程设计风险评价的需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相勇.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分析及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