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荀子劝学范文

荀子劝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荀子劝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荀子劝学范文

关键词:明辨善恶、善学笃学、不断积累、适应发展

荀子是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著书终其一生。所著《荀子》一书,共32篇,行文气魄宏大雄浑。《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开篇之作,《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现如今,科技发展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档案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各种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变更了信息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传递方式和利用方式,从而带来思想观念、知识层次、服务方式和技术能力的更新换代。社会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全方位、高品质的要求,其所涉及的知识面都远远超出了每个馆员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容量,要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就必须不断学习,方能胜任。

1 “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人类社会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组成,精神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对人们素质要求的提高,学习已成为个人、组织、社会的迫切需求。在当今社会里,我们档案工作者应该如何进一步认清学习的意义,认清形势,提高自己呢?

深邃的荀子,一眼看穿人生全程,斩钉截铁般的态度令人躲闪不及,没有商量。他为自己的结论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而经过学习后的人又是怎样的呢?他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 、“木受绳直” 、“金就砺利”等比喻,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结果。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利器就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识广博的人,能天天检讨自己的言行,就会更加聪明,不犯错误。

荀子是善于从生活中悟出道理的哲人,普普通通的现象经过他过滤即成精义,道出了人生体验。

他以黑泥里的白沙不再其白、臭水中的白芷不再其香为例,告诉人们居住时要选个好地方、交友要交那些有学识有修养的人,防止邪恶染身。“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综观其上,语言无须华丽,事例无须博人眼球,但道理明澈,一一尽数。荀子无论是从修习先辈文献方面,还是从个人修养方面都有条有理,给出了学习的要领。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读书;读书、做人、明事理,方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不断的修身、修己,才是学习进步,方能使自己全面有所提高。每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报负,发展自己的可能性,都要适应社会不断投向他们的课题。档案,是历史的记忆,是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者是与历史对话的人。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明辨善恶,才能不入歧途。

2 “学,莫便乎近其人”

“一个不学习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社会。”学习,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是档案工作者应有的素质,也是发展档案事业的保证。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才能取得成效呢?

“学,莫便乎近其人”。在荀子看来,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即使学习也莫过于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了。正像我们常说“读完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当年,《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给人以极大的启发。荀子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说明学习以养德,是不断积累的结果,接着又用“跬步”、“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后又用 “骐骥”与“驽马”对比,“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对照,说明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用蚯蚓和蟹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可谓对学习过程分析得十分透彻。

审视荀子,其封建色彩毋庸讳言。但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档案工作者是文化的贮存、延续、传播者,也是文化选择、吸收、加工者。孕育文化、传递文明是档案工作者的特征。前人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有形的资源,还给我们留下了无形的财富,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方能有所收获。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如此方能完成一个档案工作者传递文明的使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习是个人的事,如果一个人真心想学习的话,也用不着别人来劝学。重温《劝学》,除感叹其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想象,更得益于其循循善诱,苦口婆心。

3 “学,用心一也”

重温《劝学》,就是要帮助我们确定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如今社会,只有善于学习,方能弥补不足。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工作的发展,依靠的是掌握现代化技能的高素质的档案工作队伍。档案工作者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熟悉自身业务,还应对其他领域也有所涉猎,使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多位一体的通才转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培养和造就员工的变革与创新能力,才能给档案事业带来新机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环境。

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明理就是自我们获取前人的经验或智慧中,提炼而出不仅属于前人而可属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性真理。现代人读书的目的,是在于求取科学知识与技能,这自然也是一种道理。要顺应新形势,接受新观念,就要提升学习理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活到老,学到老”,“真学”、“常学”、“善学”、“深学”,不断把握时展的脉搏,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档案工作者应该有一种从上到下爱学、乐学、笃学的精神,应该主动抓好自身的学习,应如蚯蚓那般,才能用心专一,学以致用,达到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和学习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学习成为工作的新形式,形成一种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档案管理与学习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贯穿于档案工作的整个层面,从而形成一种好学之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学习的榜样,学习是人们愿意做的事。古人读书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目的,因此,从书中读出的“理”必须通过人格之实践方能算是真实。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荀子时代已成过往,而所言精髓似未过时。■

参考文献

第2篇:荀子劝学范文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

1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第3篇:荀子劝学范文

关键词:荀子;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

苟子作为先秦时期思想的集大成者,给后人留下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他的思想宝库中,学习论闪烁着唯物辩证的色彩,是指引我们从事科学学习的向标。

在人性观上,苟子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他肯定“人性恶”,同时又承认人性可“化”,教育是使人“化性起伪”的重要工具。这就为他论证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人性论依据。

在自然观上,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强调人类应发挥制“天命”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要靠学习来完成。这样,苟子为其学习论又找到了自然观的理论归宿。

在认识论上,荀子坚持唯物主义。他认为,“形具而神生”(《苟子・天论》)这是人类学习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他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苟子・解蔽》)他还认为,只有主体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获得知识,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苟子・正名》)

一、学习的涵义

他认为,学习是人对客观事物所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活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苟子所说的“善假于物’就是指人的学习。这里的学习渗透了人类为了生存而善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意义。他形象地举例说,人为了“博见”而登高,为了“闻者彰”而顺风呼,为了“致千里”而假舆马,为了“绝江河”而假舟楫。正是由于“假”了“物”,人们才从中学得了与自然抗争的知识与技能。这是苟子“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反映。

二、学习的作用

荀子认为,“性”是先天素质,具有“好利、疾恶、有欲”的特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苟子・性恶》)人的这些“性恶”如何变成“性善”呢?苟子指出,这要靠后天的“伪”。人由“恶”向“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对人加以“外铄”的工具。他说:“心虑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性恶》)人只有依粗心智的思考指挥其他器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既学习,才能化“恶”性为“善”性。学习能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人的本质的一部分,是理想的“外铄”工具。外在规范相对于人的内在本质来说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其被“化”为人的内在本质的一部分时,人对这种外在规范的意识就形成了,人的“恶”也就转化为“善”了。可见,学习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法则。

在荀子看来,君子和黎庶本来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特别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苟子指出:“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荀子・儒效》)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使人从卑贱变为尊贵,从愚笨变为聪明,从贫穷变为富裕,甚至为圣人。

看来,苟子把人由“恶”向“善”的变化和人的素质、地位的变化归功于人的学习。人以学习为中介,促进了自身的改变,这就是发展。荀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这充分体现了苟子学习论的唯物主义立场。

三、学习的环境

荀子举例说,茎长仅有四寸的射干,傲立高山之巅,下临百仞之渊而无所畏惧,是因为基础坚实;蒙鸠的巢虽然构筑得精美,但因其系在苇梢之上,风一刮就会折断芦苇,鸟卵就会被摔破,幼鸟就会被摔死――环境不同,结果迥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再好的香花落人溷藩,也会变得奇臭无比。故而荀子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苟子・劝学》)环境是客观的,对于学习者来说,属于学习的外部环境因素。

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要通过外因而起变化,二者缺一不可。苟子注重外因作用的发挥,是他唯物主义信念的再度体现。

四、学习的方法

1.积

苟子十分强调“积”的作用,因为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积累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飞跃,荀子认为,积累绝不是一蹴而就,片刻可成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勇气和精神。“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为了把积累说得更明确,他进一步指出:“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子・大略》不下工夫是不能把璞磨制成玉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切、磋、琢、磨,并把一点一滴的改变积累起来,才会变“璞”为“玉”,目的才可能达到。因此,学习要有所成就,必须积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积微成著。我们知道,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会出现质的变化。对于“积”的作用的强调是苟子坚持唯物辩证的质量互变规律的充分体现。

2.“壹”与“静”

何谓“壹”?荀子说:“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荀子・解蔽》

荀子这里所讲的意思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注意的分配”。他认为,人的注意不仅有必要知“两”,因为“知而有异”;而且也有必要知“壹”,因为“心枝则不知(智)”(《荀子・解蔽》)。可见,他既承认注意的分配性,又强调注意的集中性。但是苟子主张把注意的分配性和集中性统一起来。“壹”并非不要知“两”,也不排斥知“两”,而是为了在知“壹”的基础上更好地知“两”,也是为了在知“两”的条件下更好地知“壹”。这样,他就把知“壹’和知“两”,即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统一起来了。

何谓“静”?他说:“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荀子・解蔽》)这个“静”与冷静地思考问题有关。按照他的观点,心常常在活动着,如睡觉的时候就会做梦;放任的时候就会想入非非;使用它的时候就会思考问题。心的这种活动对学习来说,有的是有害的,有的是有益的。我们为了保证学习有效地进行,就必须排除那些有害的“动”,使那些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不干扰认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而保持冷静的头脑、安谧的心境。“静”并非绝对排斥“动”,而只是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苟子认为心理活动的“静”与“动”是统一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积极地进行思维,才能保持学习的高效率进行。

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动”和“静”是两对矛盾范畴。苟子所倡导的把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统一起来、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有“动”的学习模式,是他坚持唯物辩证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体现。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苟子・解蔽》)所谓“蔽”就是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苟子・解蔽》)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全面掌握知识。

蔽何以解?荀子提出“兼陈中衡”的办法,具体说就是“兼陈万物中悬衡焉。”(《荀子・解蔽》)“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出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有时他也简称为“兼权”。“这是对孔子的‘叩两端’思想的发展,含有辩证法因素。”

五、学习的过程

苟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把学习分为“闻”、“见”、“知”、“行”等阶段。“闻”、“见”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基础,进而是理性认识阶段的“知”,然后再进一步达到“行”。他特别强调“行”,认为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实行,因此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如何根据这个学习过程来组织学习呢?他指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即从“耳闻”、“目见”到“著心”和“形乎动静”。从感性到思维加工,并进一步付诸行动。

他认为,学习者通过感官积累的感性材料愈多,他的经验与知识也就愈丰富,“所谓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苟子・修身》)而闻之的知识是间接经验,不如亲身见之的直接经验可靠,但这两者都是感性的认识,容易产生片面性。“闻”、“见”的阶段只是学习知识的第一阶段,是学习知识的基础。

要克服第一阶段的不足,必须进入学习的第二阶段,就是“知之”或“著乎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心”的思维活动是按照“虚壹而静”的规律进行的,就能把前一阶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予以整理和概括,从而对事物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获得了知识,并不是终结。他认为,还要把已经掌握的知识用于个人修身和治理国家,即用学得的知识作为指导自己行动言论的法则,这就是“学止于行”的最后阶段。

在阐述学习各阶段的关系时,荀子提出,学习知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向理性阶段过渡,因而知比闻、见在认识上处于更高的阶段。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行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等于缺乏知识。“闻者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他提出的完整的学习过程论,基本上符合人类的认识过程。他强调第二阶段的思维活动,也是比较符合学习过程规律的。苟子基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学习过程与认识结合起来,从人的心理活动去加以阐述,并特别论述了知与行的依赖关系,具有辩证法因素,是他学习理论的深刻处和闪光点。

六、学习的态度

苟子从3个方面阐述学习所应具备的正确态度。

1.“虚”

何谓“虚”?苟子说:“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这个“虚”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荀子认为,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定的知识储量。但是为了继续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就应该保持一种不满足的态度,即“虚”的态度。“虚”就是不使已汇人心中的东西妨碍所要记忆的东西,也就是不要先入为主。“虚”并非无藏,而是为了更好地有藏和多藏所采取的一种虚心求进的态度。

2.“恒”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苟子・劝学》)荀子把蓝、水、直木比喻人未经雕琢时的质朴状态,用青、冰、轮比喻学习之后的成就。要实现这个变化的过程,就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学习如有间断,就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苟子还说,人的学习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为士”、“为圣人”的学习目的,“真积力久则人,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苟子・劝学))因此,苟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终身学习观点的人。

3.“专”

荀子强调,人在学习时,必须专心一致,才能有所造就,他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视而聪”,“心枝别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荀子・解蔽》)他还用蚯蚓和螃蟹为例,说明用心专一和浮躁,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这与“睦蛇无足而飞,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同理。

第4篇:荀子劝学范文

坚持道义真专一,思想就像打了结。

出自《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荀子劝学范文

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3、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4、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

5、莫要由于侥幸取得一次收获,便否认踏实苦干是成就的基础。——佚名

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8、永远别让你的思想平凡了,告诉自己你这辈子不平凡。——杨财成

9、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11、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1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13、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14、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的、最正确的、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15、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这样心无压力,出来的结果反而会更好。——方海权

16、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秋瑾

17、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18、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1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0、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21、情愿让日子过得忙迫,也不要让日子过得无聊。——罗兰

22、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23、勤奋是一条神奇的线,用它可以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郑板桥

24、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5、要摘取果子的人必须爬上树。——富勒

26、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张衡

27、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28、在所有的过错中,我们最易于原谅的就是懒散。——拉罗什富科

29、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30、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雷诺兹

3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32、勤劳的人会有各种幸运,懒惰的人则只有一种不幸。——芬兰谚语

33、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

34、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也能做到。─亨沃比彻

35、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

36、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37、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38、勤劳应以所作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

3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第6篇:荀子劝学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训 安全性 有效性

实训教学是技工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技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重文轻技”思想较为严重,以致电工电子类课程实训教学安全性、实效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安全性、实效性,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引用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实习教学的前提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许多同学认为把导线接来接去,学不到什么东西,甚至还因此划伤了手,感到非常厌烦。我们及时抓住这一苗头,因势利导,列举家庭中灯泡有时忽明忽暗、闸刀熔断丝经常烧红熔断等故障现象,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分析产生故障的真正原因。最后,我们归纳出造成上述故障的原因是:由于接点不牢靠而引起接触不良、接触电阻增大,一旦通电后,就会出现上述现象。通过这些事例的分析,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解决家庭线路故障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电路正常运行,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习电工专业的劲头就更足了。

二、着力改革实训方法,实行讲练结合

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及故障排除的实习中,学生对线路的构成及功能原理很难理解,如在接触器联锁正反控制线路图中我们将所有触头、开关做成活动的,在原理讲解过程中,我们反复模拟接触器线圈得电与失电,引导学生观察电动机正反转情况,对自锁与联锁的概念加以区别,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把学生带进了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对一些复杂的线路,我们先让学生在实训室用软导线亲自动手接线,并进行检测验证,然后,我们让学生上电工实习工位进行真刀真枪的接线。

这些实习工位专门配有一块木质板和一件实习器材,让学生进行集中强化训练。这样狠抓基本功训练,就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效果。

三、加强安全教育,狠抓操作规范

为确保实训安全,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着力狠抓规范操作,严守操作规程。我们在实训过程中,对于新买回来的烙铁,初次通电之前,一定要用万用表电阻档测任一引线端对外壳的绝缘电阻,正常时应为无穷大,然后让烙铁连续通电半小时,断电后立即重测绝缘电阻,测得的阻值也应为无穷大,这样的烙铁才可使用。在以后使用过程中,还应定期测其绝缘电阻,不合要求的烙铁应停止使用。烙铁通电后应放在专用的烙铁架上。焊接时烙铁外壳应接地,以防漏电或产生静电损坏元器件。 只有确认电路板断电后才可进行元器件的拆除与焊接操作。为确保操作安全,电路板每次通电前,应把电路板放在方便测量与调试的位置并固定好,同时清走镊子、焊锡丝等易引起短路的器件;应分清电路板中哪些元器件是带有高压的器件。电路板通电后,不得移动电路板和机身,不可拿着镊子等器件在电路板元器件之间移动,以防误碰触电。为确保测量安全,测量时应一只手固定电路板,另一只手拿表笔或探头;测量时精神要高度集中,点测时要垂直点测被测点,位置要准确稳妥;有些元器件如集成电路,引脚较密,如要测量其中某一脚的电参数时,为防止因测量引起碰脚短路,应选择较疏的,在电路板上用直通点来测。

四、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

因材施教在实习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每个学生无论思维还是动手能力,都有不同的差距。对悟性高、能力强却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提出高一层的要求,促使他们脱颖而出;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多加指导,力求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迎头赶上;对那些有顾虑的学生,要经常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效果。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是优势明显的新型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技工学校已不少见。灵活合理地采用计算机仿真和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电子工艺课的实习,由于这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熟练的技能技巧,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去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先录像播放工人的操作过程,以书面的形式进行面授;然后,让学生看电视播放的规范操作,教师从旁作补充解释;看过一遍后,让学生去做,对某些技术难度较高的地方可作慢放、重复甚至暂停等处理。总之,多媒体教学每个环节都可控制自如,能够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学校领导重视,狠抓思想教育,班主任积极配合实训教师做好辅导工作,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强化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实训室各类设备操作规程,就一定能提高实训教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荀子劝学范文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4、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张衡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6、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7、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8、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9、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的、最正确的、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10、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

1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12、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3、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14、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15、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约瑟夫·鲁

16、精选列举,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辛弃疾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9、永远别让你的思想平凡了,告诉自己你这辈子不平凡。——杨财成

20、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2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3、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24、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26、情愿让日子过得忙迫,也不要让日子过得无聊。——罗兰

27、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英国

28、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29、要摘取果子的人必须爬上树。——富勒

3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1、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3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陆游

3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34、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35、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3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37、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38、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徐干

39、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0、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41、在所有的过错中,我们最易于原谅的就是懒散。——拉罗什富科

4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43、学则智,不学则愚。——黄宗羲

4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45、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华罗庚

46、勤劳的人会有各种幸运,懒惰的人则只有一种不幸。

47、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48、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49、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50、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5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魏书》

52、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53、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54、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55、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56、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57、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60、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韩婴

6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62、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雷诺兹

63、莫要由于侥幸取得一次收获,便否认踏实苦干是成就的基础。——佚名

6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6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66、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6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68、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卢照邻

69、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

70、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71、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朝鲜

72、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7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4、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75、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76、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77、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7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79、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80、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8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82、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83、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也能做到。——亨沃比彻

84、博学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黄宗羲

85、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86、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87、勤奋是一条神奇的线,用它可以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佚名

8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90、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

9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92、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93、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罗兰

94、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95、人不学便老而衰。——程颐

96、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97、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9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第8篇:荀子劝学范文

2、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3、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4、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第9篇:荀子劝学范文

《劝学》中的经典语句: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有关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