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范文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

第1篇: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文科教学 高中数学 差异化 措施

所谓差异化策略,就是在进行高中文科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整个群体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具体的不同的策略和措施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坚持高中文科数学一般教学策略基础上的差异化策略概论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文科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总体不如理科生;造成这一客观现状的原因,除了学生的数学基础上的差别之外,也与教师的教学策略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出于文科生的整体数学基础较差这一前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大面积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强化;这种方式保证学生整体水平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得处于两端的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言,我们应尽可能的促进各类学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而非忽视优等生继续提升的空间和放弃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因而,在高中文科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整体基础知识的提升,还应对学生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种类和阶段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学生群体和个体数学水平的综合提升。

二、基于数学学习水平的学生分类分析

鉴于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一般策略和差异化提升策略关系的分析,在研究文科生数学基础和学习状况的差异之上,笔者将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文科生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类。

1.优等生。简单而言就是数学成绩处于文科生的整体水平上游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具有基础牢固,对数学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思维能力强,并且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数感。事实上,这类文科生的数学水平是不低于一般或者优等的理科生的数学水平的。当然,由于文科生的整体数学基础限制,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小。

2.中等生。也就数学成绩处于教学对象的整体数学水平的中间部分的学生,大致会占到总体的三分之二以上。这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可以运用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题目的解答,并且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其对于数字和图形的感觉和驾驭能力相对较弱。

3.后进生。文科数学学习中的后进生成绩处于较低层次,并且大部分后进生表现为数学学习兴趣的丧失;表现为,除了不能掌握基本数学公式和概念之外,几乎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针对不同类型文科生的数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分析

在研究文科生数学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一般的数学教学策略的同时,应当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差异化策略以辅助提升教学效果。

1.形成自主学习机制,进一步激发优等生的数学思维

这一策略是针对优等生而言的,由于其已经具备牢固的基础、较强的数学思维和数感以及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让这部分学生严格按照其他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获得,已经不能促进其数学学习的进一步提升。针对他们,教师的教学应关注其数感的培养和数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具体可以参照以下两方面进行。其一,“放宽”措施,即对于他们已掌握的某些基础的学习可以对其不做要求,而让其在这一时间进行其他方面更深自学;其二,诱导并进一步强化其对数字和图形的感觉。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一些较复杂的图形的题目的引导和部分分析,促进其对图形感觉的加深。

2.加强“训练”,促进中间群体的稳步提高

这一策略主要面向于中等生,而所谓的“训练”,并不强调机械的题海战术,而是强调学生掌握程度的科学化训练;在此,笔者仅提出两点具体实施的措施以供参考。其一,关注典型题目的分析。通过对具体的典型题目的讲解,使得学生对该题涉及到的公式、思路和方法全面综合进行理解,从而促进其对相关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效把握,并进一步扩展学生数学思维;其二,注意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系统化知识的灌输传输,使得学生对于各个模块的数学知识点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全面掌握。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就需要帮助学生将点、线、面、角以及空间距离等相关具体的知识点形成体系,从而使其全面的理解这一大的数学问题。

3.形成“沟通――帮助”机制,有效激发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后进生而言,其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成绩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其背后的学习兴趣的增强甚至以后人生态度的形成。其一,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建立。学习方式偏差、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交往群体影响、家庭环境缺失都是导致后进生学习兴趣低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当主动和后进生进行交流,并保证交流的有效性,了解和把握后进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其二,“倾斜式”帮助。在了解和把握后进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基础上,应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包括:数学学习问题的解答、学生间互相帮助机制的建立、影响数学学习的其他问题的适度帮助和解决等相关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靖斌. 高中文科生数学教学的几点心得. 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第10期.

[2] 徐兰飞. 发现法在高中文科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2篇: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基础数学课程 数学学习 教学对策

数学是高中必修课之一,学生数学成绩直接影响整体成绩。数学教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模式可以明显增强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数学教材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门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删减或者增添,增加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探究性内容,各个知识点的排列顺序出现了问题,知识点之间出现了脱节,使学生不能对知识深入了解,进而使数学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第二,数学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落后。目前多数高中学校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无法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第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高中数学课程难度相对初中数学难度明显增加,多数学生会面临比较大的学习压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疲惫,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削减,在数学课堂中无法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课,学生数学成绩明显下滑。

第四,使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多数高中学校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在讲述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只是依靠口述或者板书等方法向学生讲解,不能使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设备进行讲解,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相应的知识。

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的措施

第一,对高中数学教材知识点的顺序重排。数学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后可以将其应用到相对应的试题中,进而更快、更好地学习。针对数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门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对所有知识内容进行疏通,掌握知识点的前后顺序对现有数学教材进行重新排序,从而避免知识点出现脱节现象,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第二,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课程中的主体,为此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在数学课堂上多多地和学生互动,对不同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了解,并且及时做出正确的回答,让学生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使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述概率相关知识时,将学生分为四五人一组,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骰子,每个小组内安排一名学生投掷,其他学生对骰子出现点数的概率进行计算。使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强数学课程教学效果。

第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特点,教师在讲述不同数学知识时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述抛物线相关知识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教师根据讲述内容在网上找一些相关图片或者绘制一些图片或者视频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让学生通过动态方法对抛物线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数学教师做好备课工作。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难度相对较大,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为了解决此问题,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将每一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明确,将抽象化、复杂化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化、直观化,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述函数和集合时,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法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如何选择正确的表示方法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不同函数和集合的例题,让学生解题,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对解答正确的学生做出表扬,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本文对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增强数学学习效果提出了对高中数学教材知识点的顺序进行重排、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样化教学方法及数学教师做好备课工作等措施,希望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邢晓月.高中数困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的成因与对策[J].科技展望,2016,26(1):201.

第3篇: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范文

文科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存在以下问题:

① 他们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用学习文科的方法学习数学。。

② 不能正确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综合推理的困难。

③ 思考问题不善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思维惰性明显。

④ 对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并由此导致应用上的绝对化。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只有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我采取了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指导学生根据切身实际制订学习计划,这样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要求做到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而在教学过程遵循四个步骤:“低、小、勤、细”

1 低:高三文科数学复习的起点要“低”,怎样才算低起点呢?一方面,以课本例题为起点;另一方面,以课本练(习)题为起点,高考的内容是以课本为“源”。也可以以中(低)档题的练习为起点,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课堂上密切留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只管自己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讲得浅显易懂,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多练习,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听得懂,基本习题会做,他们的自信心就容易建立了。

2 小:“小”即指以基本知识点为单位复习:命制“小体系”练习题,坚持每周一练,其模式为6选4填1至2道解答题,时间45分钟;阶段测试:第一阶段以章节为单位选题;第二阶段几个章节下来后,可以滚雪球地选题,其模式为10选6填5道解答题,时间2小时。

3 勤: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①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并且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②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③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如对于每次考试、测试及上课后的题目进行复习整理,总结自己的解题最优的方法及解题思路,这样对所练到的知识从“懂”到“会”,从“会”到“熟”, 从“熟”到“活”。

4 细:“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因为审题不细致,且其思维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造成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一定要看清题意后再下手,否则将前功尽弃。另一方面答题中的细主要是指解答的规范性,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经常只分析思路,应时常有一道题的完整的求解过程的示范。否则学生在自我练习时也出现只看不做、不算、不求甚解、似是而非的不良习惯。

第4篇: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地理;数学;物理;学科整合;多师合作授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13-04

【作者简介】1.江跃燕,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浙江宁波,315400)教师,宁波市地理学科骨干教师,高级教师;2.邵凤莲,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杭州,310053)教师,杭州市中学地理教研大组副组长,高级教师。

一、学科整合及多师授课模式实践的背景

1.当前高中学科授课现状。

与初中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编排模式不同,现今的高中学科知识体系,凸显学科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学科壁垒森严。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各司其职”,各学科之间自成体系,较少沟通和联系,忽略了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割裂,导致学生认识世界时的目光狭窄、理解事物时的一叶障目、解决问题时的捉襟见肘。显然,传统的高中分科教学模式不利于真正地培育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

2.高中地理课程及教学特点。

地理学科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之为“开放的复杂巨大系统”。地理学科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与数理的关系密切。而当前师资配备并不能很好胜任地理学科综合性教学的特点。高中地理教师不熟悉高中物理知识、不熟练数学知识尤其是立体几何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师范高校招生中存在弊端:现今的骨干地理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的理科生报读地理专业,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只学了一年;年轻教师中文科生报读地理专业居多,但他们的高中物理只学了“皮毛”,文科数学难度的要求也明显降低。“这是物理(数学)的内容,课后去问物理(数学)老师去!”这样的回答既打击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又损害地理教师的教学威信,亟须改变。

3.新高考改革下选课特点、师资状况和课时安排。

浙江高考采用“3+3”模式,即除语数外大三门以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7门课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科目。也就是说,“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与物理学科有了极高的匹配度,成为学生选择的主打“菜单”,“地物合体”成为一种趋势。同样,作为“百搭”学科,地理选考的概率大大增加,地理教师渐成紧缺资源。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文理综时代”,高三文科班一般是2~3个,而“新高考时代”,地理班增至5~6个。2015年地理教师普遍“负课累累”,到2016年,师资更是紧张。而学生眼中“最难学”的物理学科,则进入“惨淡期”,物理教师开始“闲置”。这种背景使地物教师合作能为可能。

为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学科特色进行科学的选课,大部分高中在高一就开足所有科目。这样的课程编排势必使各科目的课时被迫“压缩”;而许多科目提前选考,更使教学紧张不堪。于是,在高一、高二学期压缩语数外的课时,将语数外教师部分“解放”出来也就势在必行。就是说,将数学教师带进地理课堂,也不是不可能的。

4.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学科知识编排体系。

据调查,学生高一学习的地理知识涉及的物理内容和数学原理分散在整个高中阶段,有的知识还属于教学难点,有的还将在大学教材中出现,给地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自然地理难度大于人文地理,主要原因也是在这里。

二、基于高中教材的学科横向整合

1.整理学科交叉性强的教学难点。

笔者以目前浙江现行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高中物理(人教版)为例,整理目前地理课堂中几个教学难点,找出该类知识在物理、数学学科的原理支撑点。通过研究,发现高中地理与高中物理、高中数学的交叉度非常强(如表1、表2所列),高中物理和高中数学的相应学习可以为突破地理难点提供有力的支持。

2.整合学科知识,安排适当学习时间。

调查发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推进课堂进程缓慢且生涩,学生难以轻松地解释地理现象、诠释地理规律的内在根源,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相关学科的学情掌握不足,而学生又因为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做支撑,不能很好地运用数理定律和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地理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各科相关内容学习进度的不匹配。例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前,地理学科就涉及“风速及风向判断”,而关于物理学科中“相互作用(摩擦力、力的合成)”则在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后才开始。又如,高一第一学期期初学生学习“利用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而“机械波(波的形成与传播)”在高二是针对选考的学生授课的。再如,高一第一学期期初学生学习“经纬度、经纬线、晨昏线”,而“立体几何”则是在高二第一学期开课的。这种因教材编排缺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引发的教学不便,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可以考虑通过调整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间来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帮助。例如,有些自然地理难点的教学可以适当延后,在学生学习了数学或物理相关知识以后再施教。这样,由于学生有了相关数理知识作为支撑,地理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科整合模式下的多师授课模式实践

基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课堂中由两名及以上教师共同执教的多师授课模式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尝试。这种授课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塑造学生科学严谨的认知态度,使学生多元、整体性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节约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在备课阶段向数理“助教”学习,上有宽度的地理课。

一个特定的问题不可能完全属于单个传统的学科范畴,它很可能覆盖和跨越好几门学科,甚至涉及整个学习领域。针对地理教师自身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情况,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充分利用好其他学科教师资源,理清知识脉络,做到自己备课时深入、吃透、真理解,课堂教学时浅出、易懂、“不贴皮”。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与物理教师合作备物理上的速度问题的课。地理教师自身理清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相关知识,才能理解地球运动的速度问题。学生理解了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再学习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就容易得多了。这时教师再引入开普勒第三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则可以让学生轻松得出结论。一般来说,对于这类难度不大的交叉知识,在课前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备好课,地理教师可以独立完成授课。地理教师在课堂中把相关学科知识渗入地理教学,润“地”细无声,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也大大地提升了地理教师的专业化的形象。

2.多学科交叉授课,上有深度的地理课。

针对难度较大且相关学科性突出的地理知识点,教师不仅需要组织跨学科备课,将数理原理或现象与地理知识按照“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有机结合,同时也需要在课堂中由两门学科教师来完成“组团课”,即在地理课上请数理进行“助教”。地理教师引入数理“助教”,可避免耗时多、“讲不清”的尴尬,也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跨学科的横向思维。笔者认为,“一个课堂,两位教师”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地理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在选课复习阶段,将有限的地理师资和相对宽裕的数理师资整合起来,共同备课,共同授课,打破“一个课堂局限于一位教师”束缚,使师生的时间资源利用率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地球自转导致太阳视运动”中,白昼不同时间的太阳方位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这部分知识涉及了数学中立体几何部分知识,同时学生又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在课堂中,地理教师将“北半球夏半年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的求证过程交给数学教师。数学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数学模型推理,能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北半球夏半年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为东北,而并非正东。有数学教师助阵,有效、高效地突破了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3.将地理现象引入数理课堂,上有地理性的数理课。

大自然的地理现象丰富多彩,通过地理教师和数学、物理教师的合作,将地理现象引入数理课堂,可以为数理课堂提供鲜活的探究情境,使数理课堂更接“地气”。同时通过数理课堂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达到了“借数理课堂复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可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减少地理课堂的重复劳动。例如,在物理课堂中,首先引入地理中“滑坡”概念,并播放滑坡的动画。在对“滑坡”进行分析时,物理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两个问题:为什么陡坡易发生滑坡?为什么暴雨会诱发滑坡?在组织学生探究中,巧妙地将“力的分解”这一知识原理融入,让学生学有所依。

总之,在当前教育理念和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整合及多师合作授课模式是解决新高考模式下学科教学中诸多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掌握分寸,避免“喧宾夺主”。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面常常是不同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让“数理为地理所用”或“让地理为数理所用”,不可平均分配。同样,一堂课,都应该以一个教师为主,课堂贯穿的主要是他的思路,而助教只是做适当的跟进或扩展。二是重视基础,适度交叉。高中地理教学毕竟是以基础性学习为主,借其他学科做辅助,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其学习广度,不可处处交叉,更不可将高校知识生搬硬套,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高振军.高中地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2):37-38.

第5篇: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民族地区,学困生,转化策略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现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强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计算等能力。然而,学生升入普高后,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因此不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打破数学分化瓶颈,探索分化成因及对策,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河池市民族高中,地处河池市金城江区,是一所三类学校,公正的说,金城江区一流的初三毕业生到河池高中,二流的学生到河池二高去了,剩下的才可能涌到我们民族高中,而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作为一名民族高中的数学老师,认识到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学困生的定义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及城市中的普通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应得到学校的更多的关注。这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比较差,部分有厌学情绪,在教学管理中很容易形成师生的对立。在目前录取的学生中,多是初中的二三流学生,而且是初中学习上存在困难较多的学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成绩非常关键,关系到学校的荣誉。

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意义

2.1 学校生存、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学困生作为班级的一群特殊群体,在学习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爱心机构帮助经济上或思想上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而在学校中这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成绩较差而受到教师的忽视。而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又使得学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学校能否大幅度地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成了当务之急。

2.2 新课程进一步完善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尽可能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均衡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3 学生个体发展、家庭的需要。

随着家庭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家庭对子女所抱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三星级的重点高中,以前生源相当好,近几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僻,教师外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优秀生源也相对较少。现在的学生水平由过去的二流变为三流。本人所任教的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是相对较差,主要还是分班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现有的生源基础上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显得更为重要。

3.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3.1 来自学生因素。

(1)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如: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分不清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对立体几何中的二面角概念非常模糊,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的取值范围都很不清晰等等;甚至有的学生到高三来了连sin600等于多少都不很清楚,要猜测半天。

(2)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

(3)缺乏学习数学的坚强意志。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学生的意志是学生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相比,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不懂得怎样做笔记,对当天应掌握的知识没有及时去复习、理解、巩固。对不懂的问题没有想办法去解决,不懂就不问,怕被人认为笨,长期的积累造成了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致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听不懂,恶性循环,最终丧失自信心,选择放弃。

一般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不少数学差的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自觉性不强、害怕困难、不爱思考等。

(5)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生,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

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数学的理解,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题解,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零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象错误,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3.2 来自教师因素。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高二下学期开始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1)教师的教学观念。

现在许多数学教师还持有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数学知识是可以传递的,认为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就是对于老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所灌输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了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产生。

(2)在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大容量,满堂灌。

在教学中启发导学不够,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教学配合的不够积极,教学效益比较低下。另外,教师的教学着眼于知识讲授,教学缺少艺术性,导致学困生更加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3)师生关系不融洽。

有些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或厌恶心理,因而往往对数学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而有些教师偏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缺少对他们的关爱,使数学学困生感觉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3 来自教材因素。

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数学教材结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特别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新课程教材(人教版(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但有的知识衔接不是很合理化,如:早期初中的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在现在的初中和高中教材里都没涉及到;二次函数初中教材要求较低,高中教材又没安排这个内容的补充知识,而高中习题里有大量内容涉及到二次函数的知识等,教学时学困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就造成了他们连续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积累,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的分化。

另外,由于高中数学的教材偏难、偏深,对学生的要求也偏高。这样,就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超阶段,超大纲,难点难题过多。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难点的突破和难题的讲解上,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显然消化不了,自然就会增加数学学困生。

3.4 来自家庭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高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整体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的不多;作为我们民族高中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很多家长在外面做生意,还有很多在广东打工。根本无暇也没可能及时了解和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的家长,孩子在校读三年高中,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都一无所知;还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厉害;甚至极个别的家长反对子女上学,认为打工挣钱才有用;更有甚者对子女根本不关心,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巩固,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就很自然了。

3.5 来自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承认,但由于我国对教育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受“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等影响,使一些人认为读书没有大的用处,有部分人小学没毕业也照样发财,这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极对待学习,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4.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解决好学校中的学困生,对学校、班级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4.1 正确认识学困生的差异。

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以促使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2 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感染力,沟通和培养师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探索教育与教学艺术;二是要善干同学困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扫除心理障碍;三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师生情感,促进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智力参与程度,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4.3 从教学实际入手,触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好学。

比如,可以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为基础,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或课下应多与学生讲述和探讨数学史及数学文化。而恰好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数学学科的深厚文化背景,在感叹中感知数学的奇妙,在探讨中寻觅数学的奥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首先可采用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消除学困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实例。如:介绍“黄金分割”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的数字――0.618在各种美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4.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困生进行数学学习时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不仅是预习,还是课堂上的练习,课后的复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2)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习惯。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解题方法等去思考,他们将会发现:要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高不可攀。遇到了不懂的问题,鼓励他们向老师问或跟同学讨论,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会觉得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3)培养学生小结、归纳的习惯。

对本节课、本章节、对一类解题方法,对知识的结构等多进行小结、归纳,可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学生也会发现数学知识并不会枯燥难记,数学知识的应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4.5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应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若是涉及以前的旧知识,只是忘记了,则可以再翻开书找到相应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

(2)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听课呢?首先,听课时必须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地思考,若遇不懂则作上记号,以备课后把它弄懂。其次,抓住重点做笔记。一般来说,一节课中老师所讲的重点并不会很多,大概一、两个,而对这一、两个重点要掌握的话,往往涉及到它的预备知识。而预备知识我们已在预习时已复习了,所以如果我们已掌握了预备知识,那该节课的内容就已非常有限了,只需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就行。如果预备知识我们还未掌握,可以先把它记住,做好笔记,跳过,思维跟着老师走,不需再此纠缠不清,课后再把它弄懂。另外,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总结要特别注意,这些总结都是老师对知识的归纳,是精华;记住了这些,成绩就会一步一步上去了。

(3)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掌握知识很重要的一环是“记”。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多时候都是依赖于“记忆”的。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大部分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差,而是因为没有遵循记忆的规律,没有科学用脑造成的。记忆是先快后慢的,所以,我们要及时复习巩固,当天的知识在当天就要复习巩固一遍,并且要习惯于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比较,看看这道题有几种不同的解法?某种解法又可适用于哪些类型的题目等等。

4.6 加强课外辅导,进一步提高学困生成绩。

教要师抓好课外辅导,使学困生既能理解当堂所学,又能把握前后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学困生要注意对课前预习的辅导,主要是辅导新课所需涉及的旧知识,使学困生领先一步将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基础知识领会掌握,帮他们铺平道路,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新课,以防止新课中的“夹生饭”现象。课后在批改作业时进行面批,发现问题,当面辅导,及时解决,避免了重新跌人“恶性循环”的深渊。在课外辅导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家的力量,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让一名优生帮助一名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并对他们加以方法上的指导,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理顺教材内容,辅导学习方法,纠正练习错误等形式,减少了他们的错误,使所有学生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理解学生心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数学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实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