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基本环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
Accountancy occupation judgment and machine-readable turn
Lu Jie-xia
【Abstract】Along with calculator of universality and network technique of development, accountancy machine-readable turn at our country have already get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make accountancy's work efficiency have very big exaltation.Therefore there is standpoint thinking accountancy the work“a machine-readable turn and then work properly”, give accountancy work bring many negative influence.Along with the implement of 2006 business enterprise accountancy's standards, this kind standpoint more show it shortage.The accountancy check to include confirm and calculate, calculate with report four link, should cent dissimilarity link combine combine an accountancy an occupation judgment to attend meeting to account machine-readable turn to promote an accountancy work of smoothly progress.
【Key words】Accountancy occupation judgment;The accountancy is machine-readable to turn;The accountancy check;The business enterprise accountancy's standard
1.会计电算化
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具体而言,它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1994年,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提出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总目标: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
纵观会计财务软件公司的日益发展,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状况可知,这一发展目标实现得不错。随着技术进步,除了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逐步实施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等。作为ERP(抑或是MRP、MRPII等)的核心部分,会计电算化在财政部门的引导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普及程度存在地区、行业等差异,不容置疑的是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正是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具备准确性和及时性的优势,使得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处理繁杂会计数据时,自然具有无以伦比的技术优势。相比传统手工会计,实施会计电算化,能够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拓展会计职能作用,加速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因此,会计实务中有观点认为会计电算化可以完成全部会计工作,或至少是会计核算工作,这是“技术崇拜”,夸大了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从会计技术上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传统手工会计的纸、笔、算盘换成了计算机软、硬件。无论会计电算化如何先进,仍然必须遵循会计基本原理、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制度,比如企业会计核算应该采用借贷记账法,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国家要求等。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一项会计技术手段。
2.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的载体是会计软件,一般以系统的功能层次结构来反映。所谓功能结构,是指系统按其功能分层分块的结构形式。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往来系统、进销存系统等。每个子系统又可划分为几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各层次、各模块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最终形成有机整体,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
会计工作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工作和会计组织工作。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是基础,本文仅限于此。会计核算工作,是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采用相应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工作,以便提供全面、系统、真实、正确和有用的会计信息。
会计从取得经济业务原始数据到输出信息,需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就是会计数据处理与加工、报告信息的步骤,亦即会计的基本程序。
1.1 会计确认,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辨认哪些数据能否、何时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如何进行报告的过程。
1.2 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它量度单位从数量角度计算、衡量、描述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和结果的过程。
1.3 会计记录,指将经过初次确认而可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根据会计计量确定的各要素的货币数据,按照复式记账原理,采用文字和数字叙述的形式在预先设置的账户中记录、反映。
1.4 会计报告,是指将按照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确认、计量、记录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数据编制成财务报表,向使用者提供有关部门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以上四个环节存在一定顺序,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根据实际需要,也存在并行状况,但会计核算工作主要依此顺序运转。
会计电算化借助会计软件,只要有数据输入,之后的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可以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实际上精确性、及时性等技术特性在会计软件中真正发挥作用,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主要在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环节,因为这两部分需要进行大量数据运算,而且具有固定格式。
对应于会计核算工作四个环节,只有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可以将格式、规程固定下来予以程序化,而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没有办法程序化,所以会计软件只能覆盖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会计电算化若要完成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仍旧必须依赖人脑。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只能由会计人员依据职业判断完成。
按照定义,会计电算化除了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还应能够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以目前技术条件,真正由计算机替代人脑(哪怕是部分)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显然还未能实现。所以,会计电算化只能完成部分会计核算工作。
3.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会计准则等,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充分结合企业所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
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主要是为解决What、When和How等问题。在不确定环境下,针对给定的交易或事项,需要识别其经济实质,确定其被确认时机,以及如何计量。此外还涉及记录与报告,但是这些有较多细致规范,无需投入太多精力。
职业判断事关会计工作全局,需要会计人员拥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经验。但其判断过程可以借用管理学中决策的步骤来操作,亦即:①明确问题、确定目标,找出需要职业判断的对象,可以指导会计人员围绕目标有效地搜集信息;②收集相关信息,分清所处内外部环境;③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分析这些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④对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选出最优方案;⑤因时因地进行必要调整并作最后选择。
如前文所述,职业判断贯穿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影响、决定着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环节的具体处理。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很多,有例如识别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之类简单的、可以程序化的,也有例如衍生金融工具处理之类复杂的、非程序化的。会计核算离不开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要求下更是如此。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我国上市公司率先施行。该会计准则体系是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规范,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的成果。制定新会计准则,较多体现了“原则导向”, 即强调原则性规定,很少或者没有具体操作细节,不对所有问题做出详细规定,但是使用时需要借助较多职业判断。
在2006企业会计准则中17项属于在原有基础上修订,22项为新增,涵盖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新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充满着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交易与事项,不论大判断、小判断,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处处相伴。
4.关于会计核算理想框架的思考
4.1 树立“人本”理念。
会计核算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相关利益人提供全面、系统、真实、正确和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核心是人,是拥有较高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会计人员。
会计工作中要坚决摒弃“一电算化就灵”唯技术观,加强会计人员的培养。较高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电算化技术来自各个层面的学习、积累和升华。单位一定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条件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4.2 会计确认与计量依靠职业判断。
引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一句话,Garbage in and garbage out(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会计核算就是一个处理数据的系统,在其四个环节中,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属于输入端,质量高低事关会计工作全局。同时,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处理的内容错综复杂,难以程序化。所以,在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环节应该且必须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影响职业判断的因素主要有:会计人员自身因素,如知识结构、待人接物能力、价值取向等;企业因素,如需要职业判断对象的复杂性、风险性,治理结构合理程度等;法律法规因素,如会计法、会计准则等对职业判断的规范等。
在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环节进行职业判断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不利因素限制在最低水平,充分发挥职业判断的作用。
4.3 会计记录与报告借助会计电算化。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只能由会计人员依据职业判断完成,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不是不需要职业判断,而是这两个环节的内容大多可以程序化处理,所需职业判断较少。加之会计电算化拥有数据处理精确性和及时性优势,会计核算可以在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环节借助会计电算化。
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设计,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三部分才能按照有效运转。由输入端输入职业判断得出的数据,经过规范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加工、处理,才能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符合国家要求,在输出端输出全面、系统、真实、正确和有用的会计信息。
毋庸置疑,职业判断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使用还有拓展,考虑到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本文仅限于此。
参考文献
[1]杨家亲,许燕,2003,会计职业判断研究,会计研究,10:43~46
[2] 夏博辉,2003,论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研究,4:36~40
[3] 于玉林,李端生,2001,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万寿义,1996,会计电算化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会计研究,10:33~34
摘要 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集团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国家《会计法》的要求之下,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核算工作,通过会计核算工作掌握企业发展的重点、需要纠正的偏差以及需要关注的经营方向,在预先设想、过程管控和结果评估三个环节上下大力,保证内部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系统性和操作性,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企业集团 内部会计核算 办法设计
一、加强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
企业集团的内部会计核算是资金流动的一个实际反映,它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对未发生、正在进行或者已完成的经济行为进行核算,正确、及时反映经济效益的一种即时表现形式,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内容。那么内部会计核算对于企业集团的建设、发展、壮大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内涵。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内部核算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前期预算、过程监督和事后评估。利用有效的会计手段把业务活动与企业的既定目标联系起来,是落实工作的基本依据,通过层层落实、层层评估、层层反馈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前期预算是将资源合理分配,通过细化、讨论、推演等过程,使之具备可操作性、可控性以及目标可视性,确保企业运营上下一条线;过程监督是按照各个责任对象的岗位、能力以及需要明确其要实现的目标,加强对企业集团运营环节的控制,是最重要的一环;事后评估也称业绩评价,是对前期预算成果与企业目标实现的一个反映,其最大的作用是便于企业集团及时调整战略目标及部署。
(二)实施内部会计核算的必要性。为了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运营绩效,往往会采取层次比较分明的管理格局,固定岗位、固定人员、固定责任,利用“分权化”的方式来适应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另外,为了确定各级责任,会计主体也会进行分级核算,按照各级责任进行分解,对核算方法、报告流程、财务编码以及报表体系进行统一,以节省会计成本。如果内部会计核算不规范,那么必然会造成财务报告流程增长、速度变慢、数据失真,各级责任人工作绩效失管、失控、失当,各自为战,无法起到支持企业集团上层决策和战略调整作用,所以严格、规范、高效的内部会计核算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根本。
(三)如何提高各级对会计核算基本认识。作为企业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各级管理者怎样才能够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认识呢?一是要转变观念,形成氛围。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相关人员认识,明确各级责任要求,形成管理控制体系,营造人人懂核算、事事算成本、时时讲绩效的氛围;二是转变职能,加强管控。虽然会计核算人员主要工作是记帐、支付、评估、报告等。但要看到,其管理作用往往大于其实际工作,对于资金的事前指向、事中控制发挥作用极大,特别是对于运营中的纠偏、推动作用更是不可估量;三是完善制度,确保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审批、监督、审计制度,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对大额度、超指标、超范围的开支实施有效控制,确保企业资金、物资安全。
二、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
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是以会计信息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以财务报表或者报告的形式上报给使用者,为制定政策、调整方向、改变战略提供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做到八个原则,为我们的会计核算工作指出了具体的方向。结合工作实际,我个人认为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工作要做到五个基本要求:
(一)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做到真实可靠。正确的前提才能确保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所以会计核算数据正确才能够保证领导决策和其他后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个要求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真实发生的交易或者行为进行汇总,实施会计确认、计算和上报,这是全体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只要一个人、一个数据或者一个环节发生错误,就会导致整个计算结果错误。
(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能够细化操作。数据本身就是工作的具体反映,它包括对过去工作的总结、现在工作的预测和未来工作的评估,所以操作性是会计核算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每一项数据反映的是一项工作、每一个变化说明工作的进展情况,如果数据不是递进关系,说明中间环节出现了跨度或者某一项工作的运行没有考虑全面,其操作性就会降低。
(三)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高度谨慎。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原则,我们常称之为稳健原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应过高估计收益或者过低估计负债,以保证数据提供的真实可靠。绝不能出现弄虚作假、跑冒滴漏、瞒报少报的情况,真正将“慎”字贯彻到底。在整个统计和复核过程中,要采取相同的编码或者统计方法,确保不因为方式方法问题而导致的误差出现。
(四)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能够相互比较。会计核算信息必须具备可比性,企业集团的决策者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年份、不同部门的数据对比来确定企业或者部门的盈亏,所以企业集团必须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方法一致、计算合理、简单明了。对于其他企业的数据提供,也必须依照本企业的统计方法进行了重新统计,再形成信息报告,从而确保对比的正确性。
(五)会计核算工作必须严格职业操守。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会计核算部门不仅仅是一个数据中心、资料中心、审计中心,更是一个重要的保密中心。会计核算工作当中的信息直接反映的是企业的工作重点、财务现况、经营方向和资金流动状况,在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它的存在往往处于重要地位。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来看,自身信息的防护以及对其他企业信息的掌握,是确保在经济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三、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模式的不断革新,经济主体的不断变化,各个企业集团,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内部核算管控的重要性,进而在思想上、制度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会计核算工作,使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产审计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模式化,整个企业集团财务部门,从上到下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是网上的“结点”。各个会计核算部门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运作,从而确保不出现遗漏,为集团公司总部提供全方位、高清晰、大容量的信息,使企业集团能够掌握第一手盈亏资料、部门的工作绩效以及人员的工作回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虽然,各企业集团都能够高度重视内部核算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导致内部会计核算流于形式。从我们国家来看,计划经济影响较为深远,特别是在一些从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中,影响就更加明显。部分中、小企业认为企业经营业务少,帐目单一,不需要建立内部会计核算制度;部分企业任人唯亲,用“内部人”掌控会计核算部门;还有部分企业,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随便建立起一个核算部门,用于应付检查。它们在经营方式上没有把企业当作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认为反正收、支两条线,只要平衡了就是合理了,随意性较大,导致企业集团内部核算制度混乱,不明白业务的人占了业务要求高的位置,具体业务人员代替计算机操作人员成了打字员,所有人都成了资金的监督员与巡视员,从而出现了挤占成本、虚报数据、会计失真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决算的正确性,严重的话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审计不力,导致内部会计核算出现漏洞。内部会计审计机构是会计核算的具体监督部门,他的作用相当于财务民主组,是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的制衡机制,主要是督促相关人员遵守财务核算制度;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督促企业守法经营;逐步完善内部核算制度;保护资产不发生流失。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往往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部门什么时候审计、审计什么内容由部分人说了算、审计部门负责人及员工由管理部门直接任命、审计工作不按照审计制度落实等问题随处可见,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就成了形式主义,也成了部分企业集团的“障目之叶”,导致发现不了问题、发现问题无权处理、有了问题不敢上报。从而使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失管,造成会计核算自己说了算,往往出了大问题才会大吃一惊。
(三)监督失效,导致内部会计核算较为随意。民主监督是企业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部门工作绩效、对个人业绩评估、对资金的流动使用、对目标的定位实现等都可以采取民主监督的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群众“意见箱”成了摆设,监督部门成了实权“打手”,对职权内监督内容缺乏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有的企业侧重于事后监督,结果已经形成,除了追究责任,改变不了任何东西;有的企业监督流于形式,监督纠查一般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检查与督导;有的企业监督对会计核算一带而过,以不懂业务为由“略过”,无法实施监督;有的企业监督在事前发现了问题,以容易影响领导大的政策方向为由不予提出,导致发生严重后果。只有在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加以审计和评估,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控制的有效性,才能够避免发生损失。
(四)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会计核算难以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人遵章守制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进入市场经济后,为了统一内部会计核算标准,形成统一的流程、编码,提高企业集团的运行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制度执行往往不够好,导致部分职能弱化。从目前来,企业集团层面较多,除总部财务部外,还有二线、三线甚至更远的会计核算人员,越小、越远的个体,往往核算越集中,有的一、两个人就负责一个地方的工作。那么,就算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也会出现把关领导、会计、出纳“两职一身”的情况,财务管理职能就会降低;有的财务管理部门采取“事前请示”的方法,管理越集中,审批程序就越繁琐,时间就越长,等批示下来了,可能商机也错过了。所以如何在一线人员的思想中灌输好会计核算意识,如何督导他们履行财务制度,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企业文化问题。
四、完善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具体办法及措施
随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深化,各个企业集团的会计核算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由于受陆续出台的会计准则的约束,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运用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工作、实施过程监督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也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员工作随意。因此,为提高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要将具体的规范要求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制定适合自己本企业的财务政策、会计评估方法,提高资金流动速度、减少跑冒环节、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有效进行。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制度主要包括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必须要严格加以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要抓住几个环节:一是抓好培训的环节。要对财务人员及相关领导,进行会计核算常识培训,对于企业集团其他人员进行一般性培训。使财务人员做到精通本职的、使相关领导做到掌握常识的、使一般员工做到了解相关的;二是抓住联动的环节。企业集团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往往不是一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员的工作,而是以工作阶段或者工作重点为“结点”,必须要确保每次核算要全员参与、全时跟踪、全程指导,确保形成合力;三是抓住追责的环节。会计核算有其严肃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要明确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实行“连带责任”和“一票否决”,确保会计核算高效、及时。
(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企业集团必须在内部监管上下功夫,这是确保各部门务实高效完成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实施内部稽核。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自我检查和审核,指定专人对相关帐证进行复核、检查,防止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二是健全审计机制。实行执行、决策、监督“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可以根据其职能要求决定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的隶属关系,但要保证其进行监督的权威性和超然地位;三是发挥员工监督作用。员工是企业集团的主体,他们既是建设者,又是企业的主人,要利用“意见箱”、“热线电话”以及员工大会等形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接受意见反馈;四是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必须保证在经济活动实施过程中,一项工作的全过程不能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负责,不相容职务应当相互分离,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原始记帐凭证、相关印鉴的保管等业务应分工负责,互相牵制。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及会计核算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委派制的一种实现形式,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保持“三个不变”,即预算管理体制不变、理财机制不变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要求,由财政部门设立会计核算中心,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办理资金支付结算、编制财务报表及治理会计档案,是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一种模式。现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两个1号文件精神,全省新一轮水利基本建设已经开始,未来10年,我省将投入资金1929亿元,着力实施防洪保安、供水保障、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加快沿淮淮北地区水利改革与发展。因此,会计集中核算下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财务管理在新形势下尤其重要。
从2001年开始,安徽省部分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市县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在资金管理、工程价款结算等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由于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财务涉及面广,在会计集中核算下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
一、会计集中核算下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纳入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导致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目前部分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市县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项目法人的会计核算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承担,有些建设单位认为既然已经把会计事务都交由“中心”处理,单位就不存在着财务管理的问题,这样忽略了项目法人的财务管理,导致项目法人不能充分履行项目投资控制、工期控制、质量控制等职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工程价款的支付与工程进度不一致
按照基建财务制度规定工程价款支付审批程序在完成施工承包商、现场监理、建设单位各个部门(工程、合同、财务、领导)等有关方面的审核意见后最终还要财政部门审批,由于财政部门的建设资金安排得很紧凑,往往工程价款的支付会延后,落后于工程进度,影响水利工程建设。
3.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建设项目的会计档案管理不完善
由于会计核算中心没有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会计档案的管理只能由会计人员承担,而其对会计档案管理知识掌握较少,不能满足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的管理需要。
会计集中核算作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一种新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就以上问题浅略地谈谈相应对策。
二、完善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在会计集中核算下的相关对策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有效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会计集中核算下水利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措施与对策。
1.在会计集中核算下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财务管理职责
在会计集中核算成立之时,明确指出管理体制上的“三不变”原则,即:预算管理职能、单位的财务支配权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等三个方面不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明确项目法人的财务管理职责尤为必要,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单位报账会计作为财务管理工作具体执行者,要提高认识,理解所负财务管理的职责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地与会计核算中心沟通,做到各负其责,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把有效资金发挥更高的效益,从而使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到位。
2.在会计集中核算下确保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及时到位,使水利工程建设按期完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和资产移交
按照基建财务制度规定支付工程价款审批程序,在施工承包商、现场监理、建设单位各个部门(工程、合同、财务、领导)审核环节,财政部门审批环节上简化手续,缩短审核、审批的时间,同时建设单位把相关工程资料准备齐全,及时制定用款计划,及时上报工程项目预算,做到工程价款支付与工程进度相符,不影响施工进度,按期完成水利工程建设,会计核算中心要协助建设单位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和资产移交。
3.在会计集中核算下科学规范管理水利建设项目的会计档案
会计核算中心和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建立严格的借用手续制度、建立档案管理安全责任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和建设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特别是加强计算机会计档案相关知识的培训,做到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操作技能的熟练。
综上所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方式方法正在不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下的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了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率、降低了财务风险。我们要适应会计体制改革变化的形势,不断总结和改进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核算 方案分析 管理深化
会计核算方法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我们要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深入了解。
一、关于会计核算基本内容的分析及其内容的深化
1.会计核算包括以下内容,它对存货、进货费用有了以下明确规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企业的进货过程中的保险费、运输费都不属于进货成本的范畴,它划分给了经营费用环节,这是工业企业与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核算模式的不同之处。备用金环节属于会计现金核算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相关独立科目的有效核算,确保备用金环节、其他应收款环节的单独设立。取消目前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长期债权投资与委托贷款的科目、报表项目,确保持有至到期投资环节的有效应用。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余成本计量的账面价值的有效调整,将此费用划入本期的财务费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取消短期投资项目,确保交易性金融资产环节的有效运行。积极做好坏账收回环节的具体工作,确保该环节的稳定运行,突破传统坏账收回环节的局限性。
2.我们也要确保资产减值准备环节进行,按照企业的相关会计规范,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环节的优化。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一些新会计准则中的减值准备已经被取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项目。在固定资产清理环节中,其应用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比如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环节等的应用。
随着会计核算方法的更新,股权投资差额环节逐步被取消,确保了借差环节与贷差环节有效运行。在此环节中,无形资产核算方法是不能改变的,目前来说,直接冲销无形资产账面余额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无形资产的摊销环节。为了促进无形资产抵减科目环节的有效运行,我们要进行累计摊销科目的单独设置。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系统的深化,我们也要进行商誉科目的单独设置,实现对资产负债表的单独列示。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实现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系统的健全。
3.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也出现无法支付债务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积极更新,按照该行业制度规范,进行福利费环节、应付职工工资环节的取消,通过对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有效确立,满足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系统相关环节的需要。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包括福利费环节、核算工资环节、职工教育经费环节、公会经费环节、社会保险环节、住房公积金环节等。我们也要促进应交税金环节与其他应交款环节的有效合并,促进应交税费环节等的发展,实现业务负债项目、业务资产项目的单独设置。
在预计负债环节中,经常出现一系列的核算超额投资亏损现象,因此我们要实现对预计负债环节的有效核算,确保预计负债环节、投资收益环节的稳定运行,明确预计负债过程中的核算重组义务。确保职工劳动补偿支出环节的取消,确保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核算方法的更新。
在此环节中,我们要实现发出商品环节的一次确认收入模式的更新,按照收入现值计量模式,进行下序环节的操作。确保未实现融资收益项目的健全,实现对分期摊入财务费用环节的有效控制,取消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科目。
4.我们要根据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改变,进行会计核算模式的更新,以往的七个子科目现在削减为两个,包括其他资本供给环节、资本溢价环节,其他资本公积项目逐渐得到健全。其他诸如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等如何核算尚没有明确,但按照新准则的精神,接受捐赠应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而也就没有资本公积的问题了。对应地,核算接受捐赠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在应用指南中也取消了。
随着投资处置核算方法的改变,我们要进行核算过程相关环节的协调,实现长期股权环节的有效设置,确保资金公积到其他资金公积环节的健全。将其一次性转出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这一改变相当于把处置时账面留存股权投资准备从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未分配利润,对当期期末权益没有影响,但对当期损益有影响。
5.为了实现企业内部经济环节之间的协调性,补贴收入科目也逐渐被取消。为此我们要进行相关环节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深化,确保增值税返还环节的有效核算,确保营业外收入项目的有效应用。由于销售原材料产生的税金及附加,现行制度规定通过“其他业务支出”核算,应用指南规定其他业务税金和主营业务税金一样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相应地,取消“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取消营业费用科目。按费用性质法编制利润表补充资料。研发费用核算方法改变。
二、关于现行会计处理措施的分析
为了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健全,我们要进行会计核算模式的更新,我们要实现出售无形资产环节与营业外收入环节的协调,前者包含于后者。在短期投资核算环节中,投资成本的冲减离不开对现金股利及其股利的有效利用。通过相应措施,实现对已收到的消费税、营业税及其附加税的合理返还。
只是按现行制度冲减的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而按新准则冲减“营业税金及附加”。不满足风险和报酬转移条件的应收债权和应收票据的贴现,视同抵押融资,贴现款项计入短期借款,同时账面保留应收债权和应收票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相关规定,如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装修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等。
关键词:种子企业 会计核算 弊病 策略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市场环境的空间不断扩大,同传统经营模式相比,各行各业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种子企业,其营体制以及管理形式的复杂多样,导致种子企业经营的风险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种子企业会计核算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种子企业在其会计核算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种子企业相对较为特殊,其生产过程与销售过程存在紧密联系,只有建立与企业发展特点相符的会计核算制度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实现种子企业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种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弊病分析
(一)种子成本核算资料不完善
种子成本核算资料不完善是我国种子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种子企业大部分管理人员知识文化相对较为欠缺,缺乏对会记核算工作的认识,因此,在其会计核算过程中,仅进行简单记账,而未将成本核算、产品会计核算等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农业生产较为特殊,种子企业管理者自身会计管理水平有限,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会计信息错误或者数据可靠性不高等情况。
(二)种子生产环节管理不当
与市场环境中其他企业相对比,种子企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一般来说,种子经营包括品种选育、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由于种子经营所涉及主体较多,管理者难以全方位管理种子的生产与销售,难以形成有效的会计核算资料。同时,在我国当前的财会管理人员中,大部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能够熟练掌握财会理论知识,但无法有效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
(三)未树立正确的会计核算意识
现阶段,我国种子企业的品种来源主要为外购品种或者育种机构购种,该市场交易方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同时,我国种子企业数量较多,但行业整合程度较差,且缺乏相关龙头企业,难以建立市场正规营销渠道。通常情况下,品种的育种周期相对较长,这一现象不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且难以保障会计数据的准确性。
(四)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在九十年代,国家专门针对农业制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种子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也发生转变,但许多种子企业目前的会计核算制度难以保障现代种子经营资料的质量,与现实相脱节。
三、提高种子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策略分析
(一)优化种业企业核算模式
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应当根据其自设生产经营模式以及业务实际内容,对会计核算进行专业化、分类化管理。首先,针对小微制种农户来说,其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应当充分体现其生产及其经营中的特点,小微制种农户的生产主体包括种植、收获以及经营,一般来说,小微制种农户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并且缺乏会计核算相关专业知识,也不具备开展会计核算的基本设备。因此,对于该类生产经营者来说,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可以要求其准确记录种子经营过程种的收入以及支出,以便为下一环节的种子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其次,在中小种业企业中,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可以执行国家所指定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定,待自身相对成熟时,可跟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会计核算体系,以保障其逐步发展。最后,针对大型种业企业来说,企业应当制定统一化的会记核算制度,在我国,大部分大型种子企业均由多个种业分公司构成,通过集团化管理保障企业各环节工作的有序进行,有的分公司主要从事种子的包装、加工以及运输工作,与种子生产并无直接关系,因此,为了保障企业个分支的协同发展,对其会计核算进行分类化管理十分有必要。对于涉及种子生产的业务,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应当根据其日常会计核算方式进行系统化处理;而对于设计包装、运输等环节的财务活动而言,会计核算人员可执行企业统一化核算标准。这样通过系统化、分类化财务管理,不仅能够确切反映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而且能够提供经营过程中各环节财务信息,充分体现企业经营特点,为管理人员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利支持。
(二)构建货币资金支付新体系
强化会计核算力度是明确种子企业生产及其经营方向的必要途径,一般来说,种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品种的研究、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而种子企业的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会计核算。因此,种子企业应当有效分析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人性化解决措施改善当前不足,强化种子生产经营环节的管控力度,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并构建货币资金支付新体系,主要包括:
(1)提高种子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水平,即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提前预算种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资金情况,全面制定企业种子投资方案,设计营销模式,以保障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管理的科学化。
(2)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应当把握管理重点,提高对资金支付工作的重视,比如,在种子企业品种开发研究所获得的收益方面,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可将其作为新品种研发资金,以此鼓励育种工程的有效推进,将创新技术作为企业的收益中心。同时,对其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尤其是资金量较大的费用,应当予以重视、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3)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应当不断优化其业务流程,创新财会管理模式,将种子企业发展国际化作为根本出发点,并通过必要的整合与调整,实现种子企业品种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同时,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实现各生产要素的协同运作,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
(三)提高财会队伍人员素质
提高种子企业会计核算水平是保障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平稳发展的基础,而提高财会队伍人员素质则是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的最直接手段。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种业发展的新变化,种子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定期组织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开展培训活动,在提高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其个人综合能力,保障其具备全面挖掘市场信息的意识。另外,在种子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招聘过程中,企业应当提高人才选拔门槛,将人才综合素质纳入考虑范围,以此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
(四)引进会计核算信息化技术
社会已经逐渐面向信息化、数据化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核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随着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种子企业的外部竞争不断加大,其内部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新背景下,种子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会计核算中的优势,并积极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技术能够将企业种子的繁育、加工、生产以及销售等紧密结合为一体,根据企I发展目标制定种子企业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制度,评估经济指标,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助力,其发展促进了实体经济的进步,为种业的创新与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互联网种业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种业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大部分种子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促进我国种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人员应当积极分析=其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企业核算模式、构建货币资金支付新体系、提高会计核算队伍人员素质并印记会计核算信息化技术,以此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其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萍,吴政春.对松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核算规范化问题的建议[J].上海农业学报,2014,06(18):209-211
【关键词】 基建财务管理; 财务制度; 会计核算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的基本建设期应该包括筹建期、施工期、试产期至投产,基建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具体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概算、工程预决算、项目建设到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全过程。而煤矿建设往住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除了自有资金,还需大量融资,如何及时筹措、合理分段投入资金,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节约工程成本,使投资效益最大化,这是摆在每一个煤矿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宜兴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股份制企业,从2004年开始搞基建,到现在已有6年。在这6年当中,累计投资3亿多元,相对来讲,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财务管理工作量都非常大,在基建期间遇到关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情况很多,加之,财务制度的改革,会计核算程序的变化,给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体现财务管理在基本建设各个环节的作用,笔者结合近年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选择合法合理的会计制度
我国制定的相关会计制度先后历经几次变革,选择适合自身实际又不违反国家政策的会计制度至关重要。根据财政部于1996年颁发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颁发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的规定,对独立核算的建设项目,凡是符合规定条件,并报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已经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执行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及部分企业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已实现基本建设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并轨的企业,进行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及大修理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但企业基建期间根据项目概算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为生产准备的工器具、购入的无形资产及发生的不属于工程支出的其他费用等不通过本科目核算。对企业未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性建设项目,1998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方法》,将分行业会计制度中的“在建工程”科目,分设为“基建工程支出”、“更改工程支出”、“大修理工程支出”和“工程物资”四个一级科目。作为基本建设项目财务,选择何种会计制度呢,关键要是看否为独立核算的建设项目,还要参照集团母公司的会计制度。如果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在建工程科目的核算,由于《办法》中有些内容不够明确,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还应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有关“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它投资”的核算方法,才能够全面、准确地核算单项工程项目的成本,项目建设的投资总额及构成,因此,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择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合理的便于操作的会计制度。
二、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
建立账套、会计科目的设置是基建财务的基础,一个合理的构架更利于项目的财务管理。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工程施工,而财务部门则反映单项工程的资金价值,会计科目、单项工程辅助核算应按工程概算设置,一一对应,这样才能准确地核算单项工程成本,才能够区别哪些是概算外工程,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避免超计划、超预算。建立健全基建业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预概算编审制度、核算制度、内控制度、报表制度和竣工财务决算制度,对基建业务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存货、各项财产物资及时做好原始记录,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财产清查。财务人员依据各项制度深入到工程管理中,贯穿项目预概算编制审核、资金筹集、工程成本控制直至竣工决算全过程,以项目概算内容为指导,避免出现工程施工与财务“两张皮”的现象。不但要参与工程成本控制,而且要参与项目前评估、概预算等各项评价工作,收集财务数据,进行财务核算、分析、评估和经济评价,如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税率、融资成本等的计算从财务角度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建议资料。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和基建工作人员之间要相互配合、及时沟通、互通信息,二者之间要有严格的程序控制和各项手续传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基建投资效益最大化,最大程度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无效的投资。
三、加强煤矿企业基建期资金筹措及管理
煤矿建设投资巨大,根据《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1996〕35号)的规定,煤矿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金为总投资额的35%,2009年起调整下降为30%。按此比例,大量的建设资金需从外部融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的保障是项目建设的前提,选择何种融资渠道、融资规模、投放的时机和金额,将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及股东的投资回收率。财务部门应根据可融资金额、融资成本及可投放资金的时间,比较各融资渠道,签定融资合同,在保证工程施工需要的同时,结合资金来源情况,按年度投资计划所需的现金流量,分阶段逐步投放,把利息支出降至最低。
工程管理部门要根据项目概算的每年工程量,列出每年、每季的投资计划,财务部门根据此投资计划合理编制年度资金预算,在资金总量控制的同时,安排每月、季的资金支出预算,对执行情况检查并实时作出调整,采取措施,加强建设进度,更好地完成计划。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和工程部门多沟通协商,协同一致,既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不因资金供应不足或不及时影响工程建设进度,还要尽可能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不占用过多资金,减少利息支出,减少资金筹措的困难,保证资金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
资金的安全,不但体现在存放环节,更体现在日常会计核算的支付环节,不但对建设单位管理费制定指标,厉行节约,防止损失浪费,更要在支付工程价款时,认真执行财务内控制度,防止多付、重复付款或早付质保金等。付款时要认真审核基建计划、工程或采购的合同,监理意见、工程管理部门意见,概算、决算,发票、收据、付款申请等,查账后才能支付。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要注意项目建设各项程序和关键点,搞好财务监督和控制,发挥财务作用,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对煤矿基本建设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应加强对工程施工各环节工艺的掌握和现场管理的学习,实地进行走访调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为上级领导及时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四、在会计核算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基建期间的会计核算比较繁琐,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应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一些合理的调整,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在建工程科目下“建筑安装工程”、“设备投资”都设置了辅助核算,分别对应单项工程名称设置了辅助项,并设置唯一编码,施工单位往往分次结算挂账,并且单项工程项目名称有时书写不规范,如“车场”“中车场”“二车场”等前后不一致现象,财务人员对基建管理方面的知识、制度了解不多,不同或相似的工程名字会误认为是不同的单项工程,会造成个别单项工程在财务核算时,设置了多个辅助核算项,给单项工程决算时造成许多麻烦。财务部门应和工程管理部门协商沟通,根据投资概算对各单项工程设置唯一编码,财务部门挂账时依据编码确认是哪一项工程,不但利于单项工程成本的核算,更会避免工程决算时多支付工程价款。
二是工程结算时,要认真审核各项手续是否齐全,要有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表、合同、预算、发票、收款收据、工程监理方的签字盖章、工程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审批齐全的资金支付申请表,审核发票是否是合同签定方的公章,如果是在当地税务局开具的发票,还应加盖合同签定方的印章(如果是合同签定方的项目部,则应取得合同签定方对项目部的授权证明)。支付款项时,涉及到与合同签订单位不符的单位付款时,只能认可合同签订方的结算收据,经此单位的充分授权后才能向另一单位付款。工程决算时,除上述手续外,还要审核工程决算书,查清已挂,长金额,并按合同规定留质保金,一般工程施工项目按5%留质保金,商品购销合同按10%留质保金。定期核对客商往来账目,及时清理,已完工项目要督促施工单位尽快办理竣工结算。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问题;措施
一、引言
在当前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物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发展和物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物流活动甚至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确保物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从会计核算入手进行分析和控制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手段。确保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需要首先了解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进而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提升会计核算效果的同时,把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二、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分析
在当前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物流方面的费用可以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也就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加强这种企业物流成本方面的管理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竞争力,相应的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在此过程中也就能够表现出较强的重要性,详细分析来看,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针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有效地会计核算能够较好规避一些无效环节。在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通过对于物流成本进行分析也就能够较好了解企业物流涉及到的各个基本流程,并且针对这些流程的具体作用和价值进行详细探索,了解其在企业物流中发挥的效果,对于一些无效环节也就可以在今后的企业物流管理中进行规避和剔除,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流程高效性,达到较好地企业物流成本逐步优化控制的效果。2.针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会计核算还能够较好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于企业物流相关工作来说,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针对货物进行高效运输和仓储,辅之以高效的配送、包装、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的物流活动。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好相应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而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物流活动的效果,并且在此基础上较好提升其运行效率,减少这些环节中的物资损耗,提升相应物资的应用效率,这也是提升其最终企业物流成本管控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虽然企业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成本管控的必要性,也要求相应的会计核算人员针对该项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和掌控,但是从具体的落实效果上来看,因为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不强,或者是相关流程的控制不当,都会造成其最终的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效果不佳,出现较多的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不全面问题严重。基于企业物流成本来说,因为其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繁杂的,尤其是从各个企业物流相关流程上分析,更是存在着较多的管理和关注要点,这些内容也都需要作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但是在当前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很容易出现一些遗漏缺陷,尤其是对于一些采用自行运输以及自行储存的企业来说,其相对应的企业物流成本则更为复杂,容易忽视的内容也比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失去控制都会影响到最终的会计核算准确性,并且给最终的企业发展造成影响。2.物流成本核算科目设置不合理。对于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来说,为了提升其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效果,还需要重点针对相应的科目设置进行重点研究,保障相应的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具备理想的制度体系,才能够提升其后续操作执行的有序性。但是在当前具体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相应的核算工作往往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科目,进而也就容易和其它内容产生混淆,最终影响到相应的会计核算精确性。这一方面的问题和相对应的会计系统不完善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是造成相应物流成本信息缺失的一个重要问题。3.物流费用归类不合理。在现阶段很多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缺陷还表现在相应的各类费用的归类处理的偏差上,因为我国当前企业物流费用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相应的交叉项也较为繁杂,归类不恰当必然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当前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往往会将运输以及储存等产生的费用直接当作物流成本,但是却对于一些管理费用、物流信息费以及库存占用资金成本、缺货成本等没有计算在内,因此也就必然会限制了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效果,造成其相应的核算值偏低,不利于相应价值的体现。
四、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结合现阶段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体现出来的各个问题和缺陷来说,为了充分提升其相应的作用价值,必须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缺陷,相应的处理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1.单独设置物流成本科目。做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就是确保其相应的物流成本科目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实用性,需要在具体的处理中进行单独设置,在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单独增设物流成本这一科目,促使其能够和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等成本并列的科目类型,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这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有效性。此外,还需要针对这种单独设置的物流成本下设的一些具体指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并且进行有效设立采购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以及各功能物流成本,如运输物流成本、仓储物流成本、包装物流成本等各个具体科目,为后续的相关会计核算打好基础。2.细化账务处理。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优化还需要重点针对相应的账务内容进行细化,尤其是对于明确归类后的物流成本科目来说,必须要促使其能够将各个具体的费用类型进行详细划分,如此也就能够较好保障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避免在具体会计核算中出现任何的偏差问题,保障后续物流信息处理的可靠性效果,这种完整的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才能够为后续物流流程的优化提供较强的参考效果。3.合理应用先进的会计核算方式。从具体的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式上进行创新优化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前比较有效的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式有作业成本法等,这种作业成本法能够基于具体的企业物流成本内容进行相位系统、连续的分析和核算,并且保障其具体会计核算的全面性效果,尤其是在费用方面,其应用的实效性还是比较理想的,值得引起较好的推广和运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具备着较强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有效优化提升企业物流运行效果,而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除了要重点关注上述相关问题之外,还需要切实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慧,朱俊莹,王燕.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01:179-181.
[2]方桂萍.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及改进探讨[J].中国商贸,2012,11:163-164.
[3]汪永兰,贾思媛.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及改进策略[J].财会月刊,2010,23:69-71.
[4]王桂琴.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问题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09:40-42.
[5]罗霁虹.基于会计核算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13,07:243-245.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核算
一、公允价值的使用符合会计核算的目的
与传统的成本信息比较,公允价值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者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信息提供更具有可参考性,对最终决策更能发挥有效性的影响。按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理解,公允价值能够最忠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因此,公允价值的使用不但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目的相契合,同时能够有助于会计核算目的更有效地实现和得到表达。
二、目前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会计核算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会计手续的及时办理、会计事项的认真核算,而传统的会计事项主要包括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支与成本费用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以及其他会计事项。在我国现阶段,并不是所有方面的会计核算都采用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应用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下面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计量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为例来陈述。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风险报酬的转移和权利义务的实现并不是同步的,导致了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不能再被使用,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公允价值的出现。公允价值能够很好地解决金融交易的非实际发生性。这样就不会违反会计核算中的真实性、客观性、一致性要求,切实解决了现实和理论的冲突。
按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公允价值的运用,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市场对金融工具中直接或者间接隐含的未来现金流量净值的估计,从而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并有利于验证以前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所以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可以与“资产负债表”较好地吻合,更具有相关性。
三、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要求中的体现
会计核算中,货币是主要的计量尺度,而公允价值的确定也需要用货币来衡量和表现。这样公允价值和会计核算就有了最基本的契合点。
公允价值对于会计核算要求可以通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来予以陈述和解释。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过程中,如果存在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就可以确认为交易双方成交价格。公允价值不但可以成为一个交换价格确定的指引,还可以作为确定换取净资产的依据从而使交易更加合理。
四、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环节中的运用
在会计核算各个环节中,虽然没有直接关联到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助于确认交易流程的损益状况。
例:A 机电有限公司用自己的生产注塑机交换B公司的空压机,交换后,将空压机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注塑机的账面价值为250 000元,截至交换日,累计折旧为120 000元,公允价值为120 000元;空压机的账面价值为360 000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200 000元,公允价值为140 000元。A公司以银行存款向B公司支付补价20 000元。假如B公司换入A公司的注塑机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A公司和B公司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整个交易过程中A公司接受空压机发生运杂费3 000元,B公司接受注塑机发生运杂费3 8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支付,除此之外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
本例涉及收付货币性资产,应当计算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对A公司而言,支付的补价20 000 元÷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140 000 元=14.28%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我国已经成为必然,虽然现在的会计准则界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但是财务核算本身追求的目的和公允价值的一致性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发展,以及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等方面考虑,公允价值必然会被我国的会计核算予以接受。但是在这一接受的过程中,因为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的缺陷性以及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状况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的使用也需要予以限制。这样才能让这一会计工具更好的发挥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有助于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公允价值应有的意义得到体现和发挥。
主要参考文献:
[1]梁骏.浅议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公允价值[J].广东经济,2009(7).
[2]杜红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的计量及会计处理[J].绿色财会,2009(7).
关键词:资源价值流转会计;财务会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2日
一、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基本思想和原理
资源价值流会计作为管理会计学的新兴分支,其基本思想是以会计理论为基础,根据企业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相协调的要求,以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导向,以流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吸收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资源流转视为一个综合系统,将其中每一个生产环节或工序视为一个资源流转中心,对其中的资源(包括正产品成本和负产品成本)和价值,寻找废弃物转变为资源的生产节点,据此挖掘改善措施,优化企业的环境保护技术,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其核心是将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资源流转以流程为导向进行核算和控制。
二、资源价值流转会计核算原理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原理比较分析
一般财务会计对资源费用按一定的成本标准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分配和报告,并最终构成产品成本组成部分的核算方式。资源价值流转会计根据流量管理理论,从数量(物质流)和成本(价值流)两个维度跟踪企业资源流转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实物数量变化,进行资源流转过程物量和价值信息的核算。
而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将企业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划分为若干个成本核算中心(又称物量中心),按照资源的输入、输出平衡原理(原材料+新投入=输出端正制品+输出端负制品),沿着资源流转在不同物量中心之间的顺次移动轨迹,对材料、能源流向进行分流计算,分别核算各物量中心输出端正制品(合格产品)和负制品(废弃物)的数量和成本,追踪从投入起点至输出终点的全部数量和成本。其中,正制品成本代表资源的有效利用成本,负制品成本代表资源的损失成本。从其核算原理可以知道,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将输出端的废弃物作为负制品核算其数量和成本,从而确认了废弃物的成本损失,这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的数量、地点和原因与其成本联系起来,可以从价值的角度判断废弃物的成本损失。
三、资源价值流转会计对建立节约型企业的作用与意义
资源价值流会计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从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在微观层面,它要求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其结果使得资源物质流路线得以优化与升级,单位天然资源所产生的产品质量显著增加,而环境污染物数量则明显减少,起到了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与此相对应,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不仅需要投资,还会发生运行成本,形成物质、能源、资金、成本等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流动的一体化。如果将此过程中的产品价值分摊至各个环节的资源物质的不同流向中,将会产生资源价值流的改变,形成与不同物质流路线相匹配的价值流信息及图式。资源价值流会计正是依据这一原理构建的,它与传统财务会计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有如下优势:
(一)提高资源利用与损失的信息透明度,满足循环经济决策与评价需要。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是将生产现场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资源浪费等均计入合格品产品成本,由合格产品来承担,并不反映废弃资源及不合格品所发生的成本损失。而在资源流转会计核算方法下,会计能合理确定各生产环节的资源有效利用成本与废弃物损失成本,以满足决策与评价的需要。资源流成本会计认为废弃物应该作为一种“负制品”进行单独反映,它将输出端资源分为正制品和负制品两部分。这种成本划分及分配方法使企业从数量和金额上明确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成本和废弃物的损失成本,使所有损失更加可视化,促使企业自觉自愿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满足循环经济决策与评价的需要。
(二)全面系统地反映资源消耗及浪费,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资源流转会计核算前提下,企业追求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要求会计能同时提供企业内部资源消耗、损失与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这种成本核算方法充分揭示了在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法下被掩藏起来的各项浪费,细化了资源损失结构,也有利于企业从技术、工艺、管理对象等不同角度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效果。同时,资源流成本会计还突破了现行成本会计忽略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状况,通过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来确定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而基于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中将废弃物作为“负制品”从数量和价值两方面的反映,为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物量分析的基础。
(三)及时反映与分析循环经济实施前后的价值流信息,有利于企业挖掘潜力。资源流成本会计迎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设置物量中心和全流程核算方式识别各流程不同物量中心的资源消耗与废弃成本信息,明确各环节的有效利用价值与损失价值,帮助企业寻找废弃物的产生源头及生产管理过程的控制盲点,有助于企业实施技改措施和挖掘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