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战争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利率政策;股票市场;影响
[DOI]10.13939/ki.zgsc.2016.24.081
1 引 言
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涨跌震荡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实体经济运行效率以及广大投资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率政策以其更好的可控性与可测性,逐渐成为各国央行青睐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理解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互动机制的重要视角,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旨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予以总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组建较早、发展成熟度高,对本国乃至国际经济发展态势起着重要的反馈与引领作用。受早期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影响,国外针对宏观经济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集中于回答“货币政策对股市是否中性”“货币政策变动对于股市震荡能否产生真实的影响”“股票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变化的反映的有效性分析”等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货币供应量是度量货币政策的主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后,利率逐渐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各国央行首选的货币政策中介工具。Thorbecke是早期研究二者关系的学者,他通过事件分析法指出联邦基金利率与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Rahman和Mustafa[1]分析了多个国家利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了协整检验,其结果是大多数国家股票价格与利率之间不存在显著Granger因果关系,但存在一个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
在此后的研究中,随着预期、经济周期、区域性、波动性、影响的时滞效应等变量的引入,利率政策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范畴不断丰满完善。
经济学家对不同计量模型的构建与使用也存在多样变化,总体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实证分析方法:OLS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VaR方法、非线性模型和GARCH-type模型。[2][3][4][5][6][7]从研究切入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引入不同控制变量,从各个角度针对利率政策和股票市场的关系展开多层次的研究。
Bomfim[8]将利率政策分为预期与未预期两部分,研究发现,未被正确预期的联邦基金利率变化对股票市场波动有显著的负效应,这一效应在短期内更为显著,且未预期利率政策正向变化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大于负面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Bernake和Kuttner[9]基于单方程方法测出,未预期联邦基金利率每下降25个基点将导致股票指数上升1%。Corallo[10]采用SVAR模型分析了英国和德国国币政策对资产净值及股市的影响,指出未被预期的利率变动对资产价值虽然有负向影响,但这一结果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着眼于不同经济环境,Mishkin的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为分界点,否定了部分学者“货币政策无用论”的观点,强调了在金融危机中联邦基金利率对股票市场波动具有显著作用,通过降低“负面反馈循环”效应对维护金融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Shen Wang和Mayes[11]通过对比分析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元区中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指出在总体上利率政策对股市指数波动产生显著地负向影响,但在各个股市中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在澳大利亚股市中,利率政策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期更为强烈;欧元区与英国的股市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股票指数面对利率政策冲击时的反应方向是不同的。
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和时滞效应,体现于作用效果在长期和短期中明显的差异,Rigobon和Sack认为利率与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在短期内更为显著。而Alireza和Strauss依托协整理论,指出新加坡股票市场指数波动受利率政策负向影响要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得以体现。
少数学者针对不同行业展开了研究。Pablo Moya-Martíneza分析了不同行业的负债率和利率敏感性程度,着眼于上市公司股票收益,针对利率变动提出相关经营与投资指导建议,但没有从宏观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2.2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股票市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时间较短。国内针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两者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在2000年以后才逐步展开,初期以选取货币供应量为政策变量的研究居多。随着我国央行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并行的双重政策中介指标转移为利率政策单一指标,利率波动与股票价格指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考察研究重点。多数研究是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实证模型,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运行特征进行实证研究。虽然国内的研究在科研创新方面略逊于国外,但在剖析我国股票市场运行与货币政策行为之间的作用方面更具针对性,从预期、宏观经济环境、长期与短期影响等角度对利率政策与股票市场互动关系展开多层次的研究。
刘迁[12]对比分析未被预期的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波动性、收益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利率预期。邹文理[13]运用ARIMA预测方法分析沪深两市股票指数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认为未被预期的货币政策将引起经济主体行为的大幅调整,从而导致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同时,未预期利率对不同行业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该差异无法通过CAPM理论解释。
基于不同宏观经济环境,朱孝祯[14][15][16]以雷曼兄弟破产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标志,运用VAR-MGARCH-BEKK模型,分析我国利率变动在金融危机前后对沪深300指数以及中小板指数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在金融危机之前,利率与大盘股指数和中小板指数之间存在双向价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而在金融危机后,只存在于利率向沪深300指数的单项波动溢出效应。
引入时间因素,刘金全等[17]运用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指出我国股票价格对利率变动不仅存在短期的共同波动,也存在长期趋势。平、袭玉荣的研究强调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效果在中期与长期内显著,在短期内比较模糊。
国内大多数研究表明,利率政策的调整对股票市场产生负向影响,下调利率将引起股市指数上涨。相反,利率的上调会引起股市指数下跌。[18]但部分学者则得出相反的实证结果,孙伶俐利用事件分析法,认为利率调整对股市价格波动无确定性的关系,利率政策的制定还需结合宏观经济及市场情况综合分析。刘景[19]分析了7次利率下调时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后指出,股票价格指数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
3 当前研究的综合评价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存在负向影响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利率作为调控股市的工具作用也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具体来看:第一,相比已被正确预期的利率政策,未被预期的利率政策对股市的调控作用更加明显;第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如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对二者的互动关系产生影响;第三,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政策效果有所不同;第四,利率政策对股市的调控作用往往在长期内更加显著。国内仍有少部分学者认为利率对股市无确定性关系,这可能与我国股市发展不够成熟、利率传导机制阻滞有关。
国内外针对利率政策与股票市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考量利率政策与股市的关系时,绝大多数学者将股票市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基于不同行业视角的研究在国内外均较为薄弱。但是,市场聚合很大程度地掩盖了不同行业之间对于利率敏感程度的显著差异,将股票市场整体表现作为研究对象将严重削弱利率政策制定的针对作用。因此,基于不同行业的研究能够更为细致的考察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深入剖析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为制定具有针对性、高效率的利率政策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Rahman M.,Mustafa.M..Dynamic Linkages and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Short-term USC or Porate Bond and Stock Market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1997(4):89-91.
[2]Korkeamki T..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the European Stock Marke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uro Introduction[J].Int.Fin.Markets.Inst.and Money,2011(21):811-831.
[3]Atta Ullah Shah,Yasir Kamal,J.U.Rehman.The Interest Rates-stock Prices Nexus in highly Volatile Markets:Evidence from Pakistan[J].Organization,2012(2):2589-2598.
[4]Das A..Do Stock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Possess a Common trend?[J].Louvain Econ.Rev.,2005(71):383-390.
[5]Laopodis N.T..Dynamic Linkages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J].Rev.Quant Finance Acc,2010(35):271-293.
[6]Ballester L.,Ferrer R.,Gonzlez C..Inear and Nonlinear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Spanish Banks[J].The Spanish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9):35-48.
[7]Kasman S.,Vardar G.,Tunc G..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Banks Stock Returns and Volatility:Evidence from Turkey[J].Economic Modelling,2011(28):1328-1334.
[8]Bomfim A.N..Preannouncement Effects,News Effects,and Volatility: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27):133-151.
[9]Bernake B.S.,Kuttner K.N..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3):1221-1257.
[10]Corallo E.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Asset Prices:Evidence from Germany and U.K.[J].Economics,2006(33):158-166.
[11]Shen Wang,David G.Mayes.Monetary Policy Announcement and Stock Reaction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23(2):145-164.
[12]刘迁.利率调整的未预期部分对股票市场的影响[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3]邹文理.预期与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1):88-96.
[14]朱孝祯.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金融政策和市场投资者视角的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5]杨新松,龙革.货币政策是否影响股票市场: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39-44.
[16]周虎群,李育.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汇率与股价联动关系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8):69-76.
[17]刘金全,崔畅,邵欣炜.股票价格与实际利率之间长期协整与短期影响关系的实证检验[J].预测,2005(5):42-4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多媒体技术 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容量也非常大,我们语文教师也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单靠师生间的口口相传很难充分展示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厚内涵,教师过于主观的判断也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古诗词意境的丰富性与主题的多元化方面的理解与想象。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让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词课堂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古”“今”结合,趟出了一条古诗词课改的新路子。
一、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古诗词提供一个自主性学习的平台
众所周知,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在古诗词学习与鉴赏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如主题辨析,意象理解,意境描述,写法分析,语言特色等内容,再加上其在表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含蓄性、象征性,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再现其蕴含的深与美,往往是我们生怕学生理解不透而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下也真不理解而混混沌沌。在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后,我们可以将其纷繁复杂的内容以多种链接方式呈现给学生,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恣意浏览,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整理下来,并在小组内,班级中,网络上自主交流,以形成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独特理解,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突破传统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譬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中,对于这篇堪称千古绝唱的流露凄苦之情的宋词,笔者颇费了一番心思,以残秋写愁苦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常见题材,这一课上好了,可以为后面的诗词教学做好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闺怨闲愁,是建立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丈夫去世、文物丢失的时代与家庭背景之下的国仇家恨。还有,其中的常见意象如梧桐、黄花、大雁、晚风等,对于当代住在单元房里的高中生来说都难以理解,于是,我在网站上建立了班级《声声慢》专页,组织学生浏览相关的背景常识,作者生平,古诗词常见意象,以“愁”为主题的诗词集,“黛玉葬花”的故事等等,在学生具备相当常识以后展开讨论,自主交流,,最后教师加以总结,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能够形象诗词意境,升华学生思想认识
有人说,我们教的不是语文,是生活;也有人说,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中的重头戏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在高中教材所编选的古诗词中,涵盖了形形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推开了一扇敞亮的窗口。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够将古诗词作者笔下的意境与思想形象、明晰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与心灵,那么对于升华学生的品行,深化学生对于生活的印象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在这方面,单凭教师的一张嘴显然效果有限,而辅以多媒体技术电教设备的支持,形象诗词的具体内容,教学效果就将大为改观。
譬如《兵车行》一诗的教学中,当代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艰难,那种生死攸关时刻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显然储备不足,没有具体情感的酝酿与感知,我们的课堂必然是干瘪而枯燥的,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肤浅而薄弱的。于是笔者在课堂上随着文本内容的推进,用多媒体呈现了相关的一幅幅关于“咸阳桥送别图”、“行人倾诉图”、“田野荒废图”、“诗人感叹图”、“青海凄凉图”等等,再配上悲悲切切的古筝曲,学生满眼触目惊心的画面,满耳凄凉幽怨的音乐,每位同学在这堂课上受到了一次情感的洗礼,深化了对于战争的认识,明晰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学生对于生活、战争的认识完成了一次升华。
三、多媒体技术能够拓展语文课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注重高中生创新能力教育已逐步得到各位教育同仁的一致认同,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笔者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就巧妙结合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颇有一番心得。譬如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首先将教学知识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音乐欣赏、配乐朗诵、专家点评等内容制作成相关网页供学生充分研读,自主探究。之后,笔者按小组组织学生对本词进行改编,有的学生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有的学生将其改编成幽默短剧,还有的改成了配乐散文,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师惊叹于学生的创造力之余,在网络上创建了一个班级《雨霖铃》研究论坛,学生们意犹未尽,热情高涨,在广袤的网络空间中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情,有精心创作的作品,有独特的阅读感悟,还有搜集其它离别主题的古诗词与现代诗词的,等等,这样的教学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辅以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词课堂教学必然趋势,它将古诗词含蓄地意象、飘渺的思想形象直观化,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在促进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交替进行中优化了我们的教学课堂,高效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人文品行、创新能力、自主发展诸方面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还将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使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纪玉明.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0.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最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它不仅是小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必备技能,更是学生进行其他科目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而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尤为重要。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仍存在许多误区,教师在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上花费过多时间,严重忽略古诗词特有的韵律美、意境美与哲理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发展。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改观传统教学方案,分析传统教学痛点,建立“让学引思”课堂,培养学生赏析词句、体会本质的技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其他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启迪。
一、建立让学引思课堂
传统固化的课堂角色结构以及陈旧教学理念必然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首要改革对象。传统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上教师过于强调自身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格、肃穆的教学形象无形中增加了师生距离,单调的教学方法将原本生机盎然的小学课堂转化为一座流水生产的工厂,枯燥的课堂氛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长久以来不但遏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展,更无益于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学习习惯的形成。在此问题背景下,语文教师重构课堂环境、建立“让学引思”式古诗词教学迫在眉睫。从字面理解来看,“让学引思”中的“让学”出自德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同于其他在传统教学理念上进行修修改改的教学方法,“让学”直接对教学核心进行突破,将课堂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以创造学生热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最终教学目标。“引思”即“引学”的前提,“引思”的核心在于教师使用合适的点拨、指点、启示等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欲望,从而构建全新知识内容。通常让学引思理论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课前布置趣味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第二,课上丰富教学技巧,提高师生互动;第三,布置配套作业。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笔者并不会采取传统先领读、后释义、最后背诵的教学方式,而是首先向学生布置搜集关于李白与孟浩然两人身份背景以及交集的任务,课上鼓励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内容、允许其他学生补充,继而通过一则介绍写作背景的短片创建学习情境,然后展开具体教学,最后布置默写作业。
二、创建古诗词情境
为解决传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枯燥的痛点,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方法,善用电教设备引入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具体是指在教学进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与小学生性格特征,创建含有特定情感、以实物或活动作为核心的教学景象,以激起学生学习欲望、降低理解难度为主要手段,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吕岩的《牧童》一诗时,教师可以首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曲轻快的短笛小调引起学生注意、布置教学气氛,然后使用言语引导学生:“现在同学们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听课,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在想过一千年前的唐朝,如你一般大小的孩子都在做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教师接着讲:“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都是在牛背上度过自己的童年,比学习环境我们是比他们富有,可是他们也有许多乐趣是你我不能享受的。例如辽阔的原野、信口乱吹的短笛、碧绿清澈的池塘,以及那一轮清净的明月,你们是否羡慕呢?”在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后,于此情境下展开古诗详细教学。
三、运用语言技巧赏析词句
我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不仅是古人挥洒文采的工具,更是他们内心情感的寄托。所以教师在教授诗词所运用的语言技巧与写作章法之外,更应该培养学生赏析词句、体会诗词本质的技能。例如在教学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首两句,来感受盛唐时期北方的战乱与战争的残酷,通过后两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中描写的意象:“月亮落下、乌鸦啼叫、满城落霜、江边枫树、渔船小灯以及惆怅难眠的诗人”,去感受诗人科举落榜时遗憾苦闷的心情。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时,教师则主要教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哲理:学习之道是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
四、联系生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时间老人的脚步已跨入了二十一世纪,跨世纪的少年儿童们会英语,会电脑,知道比尔·盖茨,了解许多歌星、影星、球星,口头挂着许多广告语,却不知道《爱莲说》,不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知道文天祥、陆游、范仲淹等一代名人。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知不觉远离了过去,遗忘了许多曾经奠定民族辉煌的精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八卦、易经、理学等思想观念都是一笔丰富的财产。今天,我们培养的下一代接班人要吸取西方文明,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开展了“古诗文诵读”这一活动。从此,朗朗的读诗声回荡在美观整洁的校园里,那雄伟高大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充满古典韵味的童声朗读共同组成一道纯净凝重而又生机勃勃的亮丽风景线,常常吸引许多家长和过路人驻足倾听。
这项活动通过弘扬古典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提高审美情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开发记忆潜能。在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在“古诗文诵读”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扎实的文化课基础知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初步的克服困难不怕挫折和意志,独立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等自理、自立、自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利用课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古诗文诵读”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好教材。
二、“古诗文诵读”抢占了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的机械记忆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把大量的中华诗文经典变为他们的脑藏品,不仅提高了人文修养而且开展了记忆潜能。在“古文诵读”活动中,要求学生“不求其解,只求其背”,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平均每天二十分钟,坚持三年,将终生受益。重视小学生年龄的记忆优势,通过有指导的背诵练习,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记下那些应该记住的好东西,坚持到小学毕业,那背诵的数量实在客观,该记的时候记,该背的地方背,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才能符合顺应人的发展规律。
三、“古诗文诵读”符合语文学科的实质
语文学科的实质在于它是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学科目出现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教育,或者说是关于母语的教育,因而绝不同于一般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因而语文教育又担负着传承、弘扬、发展祖国文化、民族精神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我们更不能遗忘传统的古诗文。尤其对小学生来讲,如果在他们记忆的高峰期,剥夺他们背诵积累的需求与权利,那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各个阶段失去发展的可能,那将是做教师的最大悲哀之一。“古诗文诵读”不仅明确提出了背诵的要求,而且具体了背诵的内容,即经典的古诗文作品,使背诵更上一个层次。
在实施“古诗文诵读”活动中,我们全校一至六年级各班都在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各自不同的诵读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低年级每周两首,每学期不少于三十首,中年级每周三首,每学期不少于五十首,高年级每周四首,每学期不少于五十首,高年级也可结合实际情况适量背诵经典古文。
经过实践,我们觉得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开展此项活动:
(1)早读中,比着背。(利用早读,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开展诵读比赛。)
(2)课间里,跳着背。(课间,一边跳皮筋一边背诵,古诗文代替了儿歌。)
(3)放学后,唱着背。(放学路队中,边走边背。)
(4)诗配画,画配诗。(手抄小报,为古诗配画,为画配上合适的古诗。)
(5)分类诗,分类背。(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分类,例如:送别诗、春景诗、战争题材等。)
(6)考考你,会背吗。(同学之间互相考一考,进行背诗擂台赛。)
(7)手抄报,花样多。(举办各种古诗文手抄报比赛。)
(8)出诗集,真积极。(把会背的诗文编辑成册,加上插图,成文自编诗集。)
(9)演一演,记得牢。(把古诗文中的情景表演出来,加深理解。)
(10) 写一写,我真行。(改写,仿写古诗文。)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背得诗多了,总想展示给别人,于是我们就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如:春游、野炊、六一、元旦联欢会、主题班队会、国旗下演讲等,都是学生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我们觉得,这一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热爱祖国,为理想而奋斗,是中华民族之魂,历史上许多的仁人志士都在他们的诗文中表达出他们的满腔爱国之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这些铿锵有力的诗文,激励着一代代人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教学生在背诵这些诗文时,爱国之情为祖国奋斗之志会油然而生。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行为,正直、诚实、守信的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在传统古诗文中也随处可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欲而不贪”等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正直、无私、自律、自爱、勤奋刻苦等品质都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的诵读活动中,可以一点一滴地渗透素质教育中的德育目标。所以,“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开展不仅与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而且能够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能够使广大师生从传统的经典作品中汲取到适用于现代教育观念的精华。
另外,这一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早上到校后,同学们自觉地三五成群地背古诗文,课间追跑打闹的现象大为减少,同学间也能友好相处,大家争当少年小君子。背会一首诗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很容易获得成功与自信心,带动其它各科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的学习竞赛势头就会越来越浓,你会十首,我要会二十首。从刻苦背诵中也能体会到无论做什么要想成功一定要付出劳动,明白珍惜时间的道理,大家会自己找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利用课间以各种形式进行背诵。会背的内容多了,展示的机会越来越多,主题队会、节日联欢、外出参观游览,向家长汇报等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带来的是更强的自信心和更大的决心,一切都变成自觉自愿的事情,使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心理素质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经典诗文字句凝练、音韵优美,词汇丰富,思想深刻,古诗文中所涉及的内容广阔,还记载着历史上当时当地的人文风俗,对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有很大帮助,许多内容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看不到的。文学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俗话说:“背诵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学生在熟背精美诗句的同时,就会感受到字词美、意境美,产生创作的欲望,于是教学生学着写诗或者仿写,或写现代诗,都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飞跃。经典古诗文的大量背诵,又可以为课内外读写能力的培养提供素材,于是学生可以在日记中扩写、改写、续写古诗文中所描绘的内容,还可以将诗句用在作文中,这又是在熟背基础上深入理解的结果,无疑又是对背诵的超越,起初只是让学生背诵的念头和做法不知不觉中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海明威用心血凝结《老人与海》,坦然地阐明了一个关于生活的希望;果戈理用激情构造《死魂灵》,从容地描绘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蒲松龄不厌其烦地收集民间传说,创作《聊斋志异》,勾勒一个个人鬼传奇;巴尔扎克毫不松懈地洞察世事积弊,写下《人间喜剧》,揭示出种种社会现实……
然而,这一切,似乎让你很容易地发现,经典都是源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察,都是他们文学修养和生活积累的结晶,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内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经典,是文学骄子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与孤独无奈中,含恨执笔完成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叙述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一个腐朽专制封建王朝灭亡的必然性。经典,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在无数生死片段中完成的历史鸿著《战争与和平》,再现当年战争的场景,从中引发深入人心的思考。
这一切,似乎让你更清楚地认识到,经典浓缩社会的大背景于民众的小生活圈,是以时代为背景,产生于社会发展大潮中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作者理念与社会背景的完美结合。经典是仁者智慧与时代内涵的有机统一。
重读《离骚》
带着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向往,带着那份一直涌动着的诗意,再次走近《离骚》。
今日重读,在体会方块字的神奇玄妙,在感悟中华古诗文瑰丽的同时,更深深地体会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于文质彬彬与情采斐然中慢慢地走进了他高洁的心灵。而重读的过程,便成了心灵净化过程,希望在远方的兰花幽香中唤醒往昔的心海潮音。
喧嚣的社会似乎正在渐渐地遗忘人类至善至美的心之净土。在追求时尚与前卫的今天,似乎更需要学会守护心灵。因为每一颗心灵原本都是一块美玉,其成长的过程便是雕琢的过程,用心雕琢,需要的是高尚的情结。
所以,请重读经典。
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历史应该记录下这段话,永远地记录在人类的生命史册中,历史也应该记住保尔,永远地记住这一跨时代的英雄。其实,他已成为一颗星,高悬在历史的夜空,因无畏的精神而发出夺目的光彩,经久不衰。
今日重读,感动着这用至高信念支撑的生命,震撼着这用钢铁毅力诠释的生命,钦佩着这永不言悔的生命。我们在备受精神鼓舞的同时更多的是思考自我,联系自我,想着自己能否成为保尔,能否像保尔那样,试图将所有的精神伟力化为实践的动力,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在这个精神缺乏的时代,人们也正在渐渐地远离英雄情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一切都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似乎精神也在更迭,然而真正的精神始终是无法被取代的。学会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尤为重要。
所以,请重读经典。
重读经典,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充溢着信心与活力,让每一颗跳动的心都感受着精神的魅力。
关键词:《诗经》;农业文明生活方式;家园意识;灵魂栖居之所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61-03
一
人类是一种具有家园意识的动物。家园意识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不但养育了自己,还留下了自己的童年记忆,而童年时代不但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也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时代。童年记忆往往是最美好,最温馨,最无可替代,最难以忘怀的。也许一个人身在故乡时家园意识只是潜藏在其心底而不自觉,但当他一旦离开了故乡,成为漂泊异乡的游子时,家园意识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从其心底迸发出来。甚至一个人离开故乡的时间越久,距离越远,其家园意识就会越强烈。原因何在?因为游子们虽然浪迹天涯,但其一生中最美好最温馨的童年记忆则已经永远地留在了故乡,何况父母以及其他亲人们或许依然生活在故乡那片土地上,祖先的坟墓也在那里。谁会对曾经含辛茹苦将自己养育大的父母没有深厚感情呢?正如《诗经·小雅·蓼莪》所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的养育之恩固然是令我们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土不也同样如此吗?“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辞·哀郢》),“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鸟兽尚且如此,何况人类?作为一种富于感情的动物,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经济状况的贫富,人生阅历的多寡,生命境遇的顺逆,人类对于故土的依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它没有种族、民族、阶级、地域之分,就如汉末王粲的《登楼赋》所云:“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所怀之土当然就是故土。可以说故土就是人类的精神母体,离弃了故土也就离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必然由此产生异乡飘零之感。而与生俱来的怀乡意识使得人类总是将故土诗意化,温馨化、浪漫化、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只要翻阅世界各国的文学宝库,就无不可以从中寻找到大量关于故乡和家园的颂歌。
二
早在春秋时代的《诗经》中就已经表现出了强烈而深沉的家园意识,原因何在?众所周知,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中国素以农业立国,西周以及春秋时代也不例外。与为了追逐水草而四处迁徙,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和为了追逐利益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的商业民族不同,农业文明环境中的人们的生活地点是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是较为单一的,就是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击壤歌》)。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跟土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依赖耕种土地所获得的粮食为生,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这种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一户人家无论多么贫穷,总是在所居住的土地上拥有自己的住所,哪怕这住所不过是两三间低矮的茅草房,哪怕这住所不过是一个阴暗的破窑洞。千百年来,处于农业文明状态下的中华民族一直以其古老、舒缓、平和、宁静的生活方式而著称,除非是兵荒马乱、天崩地坼的动荡时代,这种生活方式一般不会被打破。生活于这种农业文明状态下的普通民众的特点就是热爱家乡,安土重迁,不到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背井离乡的。原因很简单,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啊!
但这种安土重迁的生存状况并不是绝对的,毕竟对于中华民族的许多成员来说,他们在其一生中可能会自愿或被迫离开故乡。固然,不同人离开故乡的原因千差万别,比如婚嫁、戍边、服役、经商、游学、出仕以及在战争中成为俘虏而被胜利者掳掠至敌国为奴,等等。另外,当天灾人祸或因失去了土地无法在故乡继续生存时,很多人也被迫拖家带口,谋生他方。研究西周以及春秋时代的历史就可发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正是如此。在《诗经》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统治者的治民之策过于暴虐时,人们甚至急切地想离开故乡。比如《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土乐土,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硕鼠当道,民众憔悴于虐政,痛苦不堪,因此不惜背井离乡,去他乡寻求乐土。可是天下之大,又何处可以寻找到这样一片没有硕鼠肆虐的乐土呢?也许极少数的人在他乡春风得意甚至飞黄腾达了,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来说,这样的乐土恐怕永远也寻找不到。因此,这种表达急切地渴望着去往他乡寻求乐土的诗歌在《诗经》中并不多见。相反,在漂泊异乡的处境下,游子们因思念故乡,家园意识却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家园意识把漂泊异乡的游子与远隔千山万水的故乡联系在了一起,而这又必然反映在了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中。翻开《诗经》就可发现,其中表达故土之思的诗歌比比皆是。如《小雅·黄鸟》:
黄鸟黄鸟,无集于■,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梁。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在诗中作者并未透露其漂泊异乡的原因,我们也不便妄加揣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后代一样,周代的人们也同样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自愿或被迫离开故土,漂泊他乡。可是古往今来,漂泊他乡的滋味大都未必好受。就如《楚辞·招魂》所言:“天地四方,多贼奸些。象设君室,静闲安些。”作为在他乡无亲无故的漂泊者,难免会受到各种冷落、歧视、欺压甚至排挤,也难以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更遑论与当地人成为推心置腹,患难与共的朋友了,这就无怪乎作者发出了“此邦之人,不我肯■”,“不可与明”,“不可与处”的感慨了。如果情感孤独,则纵然在他乡拥有黄金万两,良田千顷,享受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如作于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所言:“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啊!何况绝大多数漂泊异乡的人们过的恐怕只能是与人佣耕,寄人篱下,被人支使,受人白眼的屈辱生活。既然如此,何不归去,回到父母兄弟乡亲们的身边,获得亲情的抚慰,享受天伦之乐呢?所以在此诗每一段的结尾处作者都发出了“言旋言归,复我邦族”,“复我诸兄”,“复我诸父”的肺腑之言,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在《诗经》中的家园意识大多还是出自征夫思妇们。原因就在于,在西周以及东周的春秋时代,周王朝所代表的华夏民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以及同属华夏民族的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异常频繁,也异常残酷。常常是一战失败则有可能造成一国之宗庙社稷的覆灭,所以统治者们对于关系到自身生死存亡的战争不能不异常重视,以至于《左传·成公十三年》中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数的民间男子被征发去守卫边关是无可避免之事,而这又造成了普天下无数夫妻父子兄弟之间的分离。这些被迫常年分离的亲人们无法共享天伦之乐,只能忍受着痛苦的情感煎熬。如《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在外服役,久久不归,独守空闺的妻子自然是无比思念。当黄昏来临之际,她站在家门口朝外眺望,所看到的是“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羊牛下括”的景象。这可谓是一幅古代农村极其常见的美丽温馨的牛羊晚归图。其实不但是牛羊,对于几乎一切飞禽走兽而言,黄昏都是归家的时刻,就如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所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儿们尚且如此,人类何独不然?每当黄昏之时,在田间辛苦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该归家安享天伦之乐了吧。而且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每当黄昏之时,远离故乡远离家园的游子们也必定同样是归思最浓吧。所以这幅牛羊晚归图是那么的让人心醉神往,又是那么的让人怅然伤怀。当思妇看到这幅图画时,她怎能不加倍思念远方的丈夫,又怎能不热切地期盼着他早日归来呢?明代学者贺贻孙评论此诗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假如在远方服役的君子在某一个黄昏之时也看到了同样美丽伤感的牛羊晚归图,也一定会感受到这一切似乎都是大自然在对他发出回归温馨家园的召唤,恐怕也早归心似箭矣。
又如《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据《汉书·匈奴传》云:“(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周王朝征发了大批将士守卫边关。由于常年远戍边关,将士们“靡室靡家”,过的是“不遑启居”,“不遑启处”,甚至“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的艰苦战争生活,所以他们时刻感到“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哀怨。也正因为常年远戍,所以将士们的思归之心是异常急切的,并且也最终迎来了解甲归田的日子。诗中最后一段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诗,将往日离家远戍与今日卸甲归来时的不同自然景物进行了对比描写,是那么的真切,又是那么的感人。王国维先生在评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时曾说:“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1]312确实,感情之真与观物之真让本诗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在诗歌结尾处,将士们发出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深沉呐喊。从艰苦的战场脱身,即将回到久别的故乡,见到久违的妻子亲人,本该喜悦,但将士们为何如此哀伤,如此惆怅,如此迷惘呢?也许是受了恶劣自然环境的感染吧,大雪漫天,道路泥泞,饥渴交加,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地朝着故乡进发的将士们面对此情此景,欲不心情哀伤只怕都很难。但将士们的哀伤其实还应当有更深刻的原因,且不说多少曾经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兄弟们已经永远埋尸边关了,多少恩爱夫妻因这场战争而生离死别了,又有多少美丽的家园因这场战争而残破荒芜了呢?
又如《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果■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仓庚,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诗之起句“我徂东山,■不归”,说明了将士们被征发去守卫边关,久不得归的处境。“西悲”者,悲故乡也,悲家园也。一个“悲”字隐含着征人们多少难言的苦楚!由于常年在外,战士设想故乡的家园荒芜了,“果■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但无论故乡的家园如何残败荒芜,战士们对于家园的思念依然梦萦魂牵,无比执著。“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何况此时此刻家乡的场景应当是“鹳鸣于垤,妇叹于室”,燕尔新婚的妻子独守空室,怎不让自己日夜牵挂?“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这种戍边生活是何其漫长,又何时是个尽头呢?在诗的末段,将士们对新婚时的情景进行了甜美的回忆:“仓庚,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以之与当前夫妻被迫生离死别天各一方的痛苦现实相比较,则其对战争的愤恨,对家园的思念可见矣。宋代学者朱熹在解析《诗经·伯兮》时曾深刻指出:“兵者,毒民于死也。孤人之子,寡人之妻,伤天地之和,召水旱之兴。”(《诗经集传》卷三)可见,广大的普通底层民众在战争中得到的确实太少太少,失去的确实太多太多了。
三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华夏民族的家园意识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获得了充分体现。这可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在周王朝,华夏民族早已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们的乡土观念已经形成并日益厚重,而与此同时背井离乡的状况也日益频繁。而我们知道,无论在他乡的生活是贵是贱,是富是贫,是乐是苦,是得意还是失意,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情不自禁地思念故乡,于是怀乡病就定期不定期地发作了,家园意识也就油然而生了,《诗经》中的家园意识即由此而来。
而且,由于中华民族曾长期停留于农业文明阶段,而农业文明正是滋生家园意识的沃土,因此以《诗经》为源头的家园之思始终未曾中断,而是被无数的后代诗人续接起来了,比如汉末《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种表达深沉而执著的家园意识的诗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何止千千万万,它们早已形成了一个以《诗经》为源头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并在中华民族心底汇成了一道温馨、美丽、永恒的情感之流,温暖着、感动着、抚慰着古往今来无数游子的心灵,建构了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家园。
一、综合性学习的分类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要求不尽相同,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七—九年级)的教材编排来看,六册书每册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共18次。内容包括:
(一)体验感受型:《学会利用图书馆》、《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我和亲人的故事》。
(二)调查采风型:《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为本地人物立传》、《文学采风》、《旅游资源调查》、《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调查》。
(三)主题探究型:《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桥》、《环保小课题研究》、《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神话》、《妇女解放》。
(四)实践创作型:《编一份手抄报》、《编演短剧》、《举办中外戏剧知识大赛》、《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一)体验感受型
体验感受型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和方法。注重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得认知和情感体验。常用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例如,《学会利用图书馆》目的是让学生突破语文学习的小课堂,置身于社会的大课堂,去寻求教育资源。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设施和服务项目,了解有关借阅规则;了解图书目录知识,学习检索书目的方法;能利用图书目录借出自己喜欢的书。此次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热情、扩大了阅读面、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调查采风型
这种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它要求研究者先通过调查了解相关的事实材料,然后进行整理,形成调查报告或相应的研究成果。学习过程中常用到调查法、访问法、观察法、文献法等。例如,《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首先要用调查法搜集资料。搜集了解国家有关社会用字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社会用字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明确国家有关社会用字的规定要求;学生自查作业中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记录到调查表中;在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记录到调查表上;带上字典在街道、乡村找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并记录到调查表上;搜集一些有关错别字的笑话或故事。其次用归纳法整理资料。小组对搜集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进行整理分析,归纳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形成的原因,总结预防,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可以编成顺口溜,歌谣等。对于《文学采风》这种语文活动,学生就需要深入到民间开展调查访问,向自己的亲人、当地比较有名望的老人、民间文学工作者等搜集民歌、山歌、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相关资料;也可以亲自到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的现场进行采集;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材料搜集完成后则需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编订成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故事集》、《民歌、山歌集》、《谚语、俗语、歇后语集》等等,组织学生开展“民间故事展演”、“谚语、俗语、歇后语大比拼”等活动。总之,调查采风类的课题,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在调查中,要注意与被调查对象的沟通,让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准确信息。同时,还要对调查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总结归纳,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调查采风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早上,我们吃过早饭,就跟随着旅游车出发了,一会的时间就来到了渡口。我们乘船来到了早已闻名的刘公岛,在这里岛上的导游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刘公岛的传说早已听说了,但今天亲自来到了岛上,听着讲解员的娓娓解说,通过墙壁上的壁画,也使得关于刘公和刘母的传说,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如果我们人类都像这对刘公和刘母一样有着一个博大的胸怀,真心的解救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们,这也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呀。那样也许很多的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很多的战争就可以避免了。但愿来到这里亲眼目睹了这个传说的人们都能从此有一个宽阔的胸怀。
我们又来到了一座立体影院,在这里我们观看了“甲午中日海战”的电影,使得我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平常在电视里也经常可以看到这部影片的,但是今天当我们来到了昔日交战的地方,再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就使得我们的心灵有了一种强烈的欲望,这就是:我们一定要使得自己的祖国强胜,否则落后了就会挨打!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血的教训。通过中日也给我们的历史写下了悲壮的一笔,那些在海战中英勇不屈,誓死不降的英烈们,仿佛就在眼前的海面上伫立着,用他们的忠魂继续守卫着祖国的万里海疆。我们这些前来旅游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默默站立在刘公岛的海边,向这些长眠于此的英烈们的忠魂,献上一份由衷的敬意。
接着我们又驱车来到了久负盛名的仙岛蓬莱,在这里我们又沿着传说中八仙成仙的地方慢慢的游览了起来。一句古诗也从我的脑海中跳了出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也记不清自己是多会学会的这首诗了,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着。当今天真实的来到了这个曾经有过仙山的地方,有过八仙成仙的地方,还是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蓬莱的山在水雾的掩映下,显得忽有忽无,很让人觉得它的神秘莫测,再加上在人们世代相传的神话故事里的传闻,就更使得蓬莱具有了一种神秘感。我还和儿子、乐乐特意乘坐快艇沿着蓬莱的近海快速的游览了一遍,还在快艇到达黄海和渤海的分水岭处留下了一张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还在张国老倒骑毛驴的朔像前,照了一张像,也让自己时时的能够回顾自己在人生前进当中的脚印,也可以更好地从往事的历史当中反省自己的过去,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