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绩效评价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14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095-08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Guo ShunliZhang XiangxianLi Kun

(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looking for reasonable and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to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improve subject service team of service quality and level and user satisfaction.[Method/Process]At first,the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from five dimensions of team organizational level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the level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team member level,user level,service level,us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nd then put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inally,the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research by setting a librar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of an universitys engineering library in Jil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Results/Conclusion]extended the research field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constructe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provides an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the method is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subject service tea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performance appraisal

近些年,S着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学科服务已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最大的亮点之一。清华大学于1996年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制度,开启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先河。学科服务是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学科馆员主动参与式的个性化、深层次的增值性知识创新服务模式。现有的学科馆员服务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服务模式,因受到馆员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并且信息环境日益复杂与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复杂多元化,存在学科馆员胜任力偏低、学科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满足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主导形式正经历着学科馆员以院系为单位一对多 、一对一服务向团队服务方式发展的过程[1],即采取学科服务团队的模式。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是以高校学科用户为服务对象,以更好地满足学科用户多元化、深层次的信息需求为服务目标,由一定数量的学科馆员与其他学科服务相关人员(包括图书馆其他部门馆员、管理人员、馆外其他协作成员等)按照一定方式组织在一起的群体服务组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不是简单的多个学科馆员组合,它不仅仅包括学科馆员还包括支持协助学科馆员的并参与部分学科服务工作的非学科馆员[2]。国内很多高校通过组建学科服务团队,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学科服务,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等。学科服务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搞好学科服务的重要环节,没有高素质的学科服务人员和高效的服务团队,就无法提供优质的学科服务。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团队服务模式,但是在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价时,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科学合理的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价方法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有助于图书馆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充分激发学科服务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1相关研究回顾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在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服务模式和平台构建[3-6]、应用实践[7-10]、对策和建议[11-12]、中外学科服务对比[13]、学科馆员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学科服务团队是当前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热点和趋势。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学科服务团队的组织建设和模型构建研究[14-17]。闫小芬[18]提出了学科服务大团队概念,并根据我国学科馆员服务现状,参照国外W科服务的经验进行了学科服务大团队模型构建。她认为学科服务大团队由学科服务团队和学科服务支持梯队两部分组成,由指导组统一协调管理,人员涉及学科服务的方方面面。李冬梅等[19]借鉴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成功案例,基于所在校部分科研团队开展学科服务的有益尝试,对细化学科服务目标与内容、搭建学科服务团队、优化团队对接方式、构筑网络动态评估体系等实际操作环节进行探讨。

2)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模式研究[20-23]。李娜等[24]人以案例分析为重点,学科情报研究为依托,从学科馆员团队内各相关专业背景馆员之间的服务合作和学科服务团队与情报研究团队之间的咨询合作两种服务形式出发,对学科化服务的团队工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3)学科服务团队的组织管理研究[25-26]。王静等人应用混沌理论探索当前Web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组织智能管理的特点,建立了Web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组织智能行为模型和学科服务团队组织智能动态管理模型[27]。闫现洋等[28]将DEA方法和平衡计分卡理论引入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中,结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方法,构建起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的DEA模型。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关于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研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组织建设、服务模式、组织管理以及应用实践经验方面的理论研究。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虽然存在少量关于学科馆员绩效评价的文献,但是评价的指标选取不够全面。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要考虑到团队总体的成果和效率,单个馆员的绩效评价方法不能够直接应用于学科服务团队绩效的评价。现实中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评价方式多采用自评和领导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个人情感因素掺杂较多,一般流于形式,缺乏定量考核标准和方法,绩效评价的方法不够合理和全面,容易打击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鉴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特点,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绩效评价方法,最后以吉林省某大学工学馆的工科学科服务团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本研究提出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2.1指标设计原则

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应该综合考虑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内外部环境,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特点、管理策略和服务目标进行合理设计。所以为确保设计指标的全面合理准确,在设计指标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相关的原则:

2.1.1系统与全面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指标的简单堆砌,应该是由各个指标所组成的、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在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系统性的原则。既要反映最终的效益成果,也要考虑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层面的效率,需要将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者结合起来。另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不仅仅要考虑当前取得的成果,还要考虑团队和个体工作能力的提升程度。这就要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选取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性指标,力求评价体系能够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2.1.2科学与合理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确保绩效评价结果合理、准确的基础。在选取指标时应该以科学思想为指导,考虑到学科服务团队的实际情况、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理论基础。选取指标的过程中遵循相关的科学程序和标准,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使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指标结构整体具有合理性。

2.1.3客观与实用性原则

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要遵循客观性的原则,不能带有主观性色彩。选取指标的定义和量化标准统一,不同的指标间可以进行比较,使得设计的指标体系能够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学科服务团队。遵循科学的设计方法,不随意的篡改和修正指标,不将个人的主观意见加入。在选取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选取的指标主要以能够统计指标为基础,在指标的设计上尽量简单,能够顺利便捷地进行指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做到少而精,保证每个指标都具备一定的代表性,能够突出重点,使得设计的指标体系具备良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2.1.4动态性与模糊性原则

管理学上的权变管理理论指出在管理实践中需要根据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进行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也应该遵循动态性的原则,指标也要随之调整。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对象、所有时刻的绩效评价体系。因此,在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对内外环境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根据组织内外部状态,进行适时调整,坚守动态性原则。另外,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有些指标是可以精确度量的,有些指标只能根据经验进行评判,这就不得不选取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指标,模糊性指标的能够使得绩效评价更为准确和全面,可以采用分等量化等模糊评判的方法进行处理。

2.2指标选取和说明

2.2.1指标初步选取

本研究首先应用质性访谈方法,选取13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成员,8位学科服务团队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就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的多个方面进行交流,形成21份访谈记录,对获取的21份非结构化的访谈内容进行编码(1~21)。然后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整理,本研究采用较常用的以两人为单位的编码小组,由甲、乙两名图书情报专业博士进行开放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别对21份访谈内容进行阅读和独立分析。研究者将每份访谈记录中他认为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内容进行抽取解码,用最简短的词语表示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的属性。由于采用开放性编码的方法,两位编码者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原子因素对同一个评价指标进行描述,经过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进行合并相同的编码要素,依据Winter的编码手册[29]中的公式验证两位编码者的编码信度,选取编码一致性系数大于0.8的评价指标,共计25个,得到了如下的评价指标及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

在完成上述指标抽取后,基于以下条件进行反推检验:①选取的评级指标因素都能够用原始访谈资料进行概念论证;②得到的评价指标要素能够符合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情境,有相关的理论支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③ 各个指标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类属逻辑性也比较强。经反推检验发现表1中的各个要素基本符合以上3条原则,抽取的绩效评价指标因素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2.2指标说明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学科服务是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学科服务馆员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根据用户的需求主动向用户提供学科服务,用户接受学科服务后,向学科服务团队反馈效果,用户和学科服务团队之间不断互动和沟通的系统性过程。这与信息传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信源是学科服务团队(包括团队整体和团队成员个体),信宿是学科服务用户,高校图书馆提供媒介平台,管控整个学科服务的过程。在这个服务过程中学科服务团队、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用户、学科馆员都能够从中受益,获得相关的成果和效益。由于学科服务是一个系统过程,所以也要考虑到服务过程层面获得的绩效。因此,本研究结合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特点,将这25个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团队组织层面、高校图书馆层面、用户层面、团队成员层面、服务过程层面5个维度。

1)学科服务团队层面

学科服务团队层面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价:①学科服务团队整体的精神风貌。学科服务团队的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展现给用户和其他外人的团队整体形象和气质精神。②团队协作水平,团队协作水平能够体现团队成员进行学科服务过程的协作能力和团结精神,团队整体的默契程度表现。③团队工作效率,学科服务团队在参与学科服务时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④学科服务团队主动服务的次数,指学科服务团队一段时间内主动面向用户的服务次数。⑤团队解决问题的数量,指学科服务团队一段时间内解决用户提问问题的数量。⑥开展的学科专题讲座次数,学科服务团队面向学科用户开展培训、讲座的次数。⑦学科服务团队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程度,学科服务团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服务,积攒经验和能力,未来工作能力的提升程度。⑧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获得的荣誉和奖励次数,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取得成果,获得馆内或者学校,以及其它组织的各项奖励荣誉情况。

2)高校图书馆层面

高校图书馆层面的绩效是指学科服务团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效益和回报。高校图书馆层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价:①图书馆对学科服务团队的投入成本降低程度,指图书馆对学科服务团队投入的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成本的减少程度。②高校图书馆取得荣誉和影响,是指学科服务团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荣誉,以及综合影响力的提升程度。③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学科服务团队对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

3)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层面

团队绩效不仅仅包括团队整体层面的绩效,还包括团队个体的绩效,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取得的成果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绩效的一部分。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①成员对学科服务过程及结果的满意程度。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在服务过程中对于自身服务和服务过程的流畅程度的满意程度,以及参与服务工作的愉悦程度。②成员学科服务能力的提升。是指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在学科服务的过程中,自身知识水平和学科服务能力的提升程度。③成员信息素养提升。学科服务团队成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查找利用、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程度。④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指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在学科服务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和主动性程度。⑤成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即团队成员在学科服务过程中的工作效率的提升程度。⑥成员的自我实现程度,即学科服务团队成员通过提供学科服务,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自己在价值,维护自己在学科服务团队中的地位和权力,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程度;⑦成员关系融洽程度提高,即学科服务团队成员在学科服务过程中,相互之间交流沟通,相互之间合作的关系融洽的提高程度。

4)用户层面

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不仅体现在团队组织内部的成本降低、取得的团队成果、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等内部绩效,还应该考虑给用户带来的绩效。学科服务团队用户层面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用户满意度,用户对于学科服务团队提供的学科服务的满意程度。②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升程度,通过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和培训指导,用户自身查找文献、信息处理等能力的提升程度。③用户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程度,通过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用户在自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程度。④用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指学科服务团队服务完成后,用户再次请求服务的积极和主动程度,如果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效果好,用户会再次积极的向学科服务团队寻求帮助。

5)学科服务过程层面

学科服务团队绩效包括服务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部分,过程绩效应该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的顺利进行对用户的科研、教学、学习等方面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创新能力都有重要影。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①学科服务过程的流畅性,即学科服务团队对学科用户服务过程的流畅程度,比如:是否遇到困难,沟通是否流畅等。②学科服务团队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即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中能够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种类较多。③学科服务团队服务过程的成本降低程度,是指学科服务团队在提供学科服务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降低的情况。

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AHP)最早是由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系统工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和决策方法。它适用于处理那些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大系统问题和难于完全用定量方法来分析和决策的社会系统工程的复杂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根据前文所述的各项设计指标,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层次结构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最高层为目标层,中间层由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准则层包含5个指标,指标层包含25个指标。决策目标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影响力。

3.2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层次分析3.2.1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基础是比较矩阵,比较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要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决策的效果。笔者通过专家调查问卷的方式邀请12名专家学者,其中10名从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管理和研究的学者,以及2名从事人力资源研究的专家,让他们通过T.L.Saaty的“1~9标度方法”对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进而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1~9标度方法”见表2所示。

根据构建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影响同一准则的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假设准则层Am与下一层次中的因素B1、B2、……Bn有关,那么进行构造的判断矩阵时Bij的含义是对于Am来说,Bi对于Bj的相对重要性。若因素Bi与Bj比较得到判断得到Bij,则因素Bj与Bi比较的判断为Bji=1/Bij。

3.2.2指标的其一致性检验及权重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指标重要性的判定首先采用12名专家评断,然后通过Matlab软件分别求每份问卷的指标权重,然后取平均值的方法。限于篇幅,这里只给出其中一个专家给出的准则层的一个判断矩阵Z,如表3所示。

由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且评分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认识和判断力各不相同。因此构造的判断矩阵的各项取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为了避免这些人为因素造成重大偏差,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需要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定义为:CI=(λmax-n)/(n-1),其中λmax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CI的值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判断矩阵是否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I(见表4)比较,CI与RI的比率称为检验系数CR。当CR

判断矩阵的归一化权重向量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计算出的各层次相对于上一个层次的权重。Z的权重计算结果为:wz=[0.1599,0.2625,0.0973,0.4185,0.0618]。依次计算各个矩阵的权重,然后取平均值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最后计算各层次相对于系统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如表5所示。

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借助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属于程度代替属于或不属于,首先确定被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合,评价等级集合;在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它们的隶属度矢量,获得模糊综合评判矩阵;最后把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与因素的权矢量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中的定性指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难以进行确定,比如:“团队成员的自我实现和满足程度”可以借助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进行量化。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的步骤如下:

4.1建立评价指标集合

上述3.1节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按不同类型分层排列,最高层为目标层A,代表被评价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综合评价值,准则层为一级评价指标层B,有5类,其指标指标集合为B={B1,B2,B3,B4,B5},分别表示团队组织层面、高校图书馆层面、团队成员层面和用户层面和服务过程层面。5大类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集合为

4.2确定评价结果等级集合

评论集是评论者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的集合。通常可以按照不同的实际情况,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不同的评价等级V,V={V1,V2,V3,V4,…,Vn},Vi表示第i种评价结果,n表示总的评价结果的个数。本研究考虑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特点,将评价结果等级划分为5级,即V={1,2,3,4,5},表示为“很差,差,一般,良好,好”。

4.3构建隶属度矩阵

由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中很多定性指标的取值很难进行统一的客观化测度,因此只能由评价主体对学科服务团队在某一项指标上完成程度给出评分s。评价等级V={1,2,3,4,5},对应的分数标准值为{s1,s2,s3,s4,s5}。逐个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从每个因素bi(i=1,2,……,p)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b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因素bi来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被评价对象在某个因素bi方面的表F,是通过模糊向量(Rbi)=(ri1,ri2,……,rim)来刻画的,而在其他评价方法中多是由一个指标实际值来刻画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模糊综合评价要求更多的信息[30]。不同的评分者对于目标完成程度有不同的理解,评估的能力也不同,为了避免误差,可以采用多人打分的形式,然后采用求各个等级所占比例的方法得到每一个指标因素的单因素隶属度向量。

4.4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将各层面Bi(i=1,2,3,4,5)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

和隶属度矩阵Ri相乘(模糊合成算子取为普通矩阵乘积算法),即可得到评价人员对于指标Bi的综合评价结果Ci,如公式(1)所示。

Ci=W′i・Ri=(ci1,ci2,ci3,ci4,ci5)(1)

综合各大累指标的评价结果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CB,

用各大类指标的权重W′=(W′1,W′2,W′3,W′4,W′5)与模糊矩阵矩阵CB相乘(模糊合成算子取为普通矩阵乘积算法),得到评价结果C,如公式(2)所示。

4.5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等级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C确定等级,目前常用的有最大隶属度判别方法。最大隶属度原则是被评价对象的评价集为V={1,2,3,4,5},得到的评价对象划归到Cv=max(c1,c2,c3,c4,c5},即5个评级结果中数值最大的那类。

5应用研究

本研究选取吉林省某大学的工科学科服务团队为研究对象,对该学科服务团队2015年下半年(2015年8月-2015年12月)的绩效进行考核。该图书馆工科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于2013年,由5名相关学科馆员,3名馆内其它馆员,1名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学科服务团队主要面向工科院系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专业性的学科服务。通过电话、E-mail、新媒体、当面辅导答疑、讲座培训等方式,提供具体的学科服务;同时,学科团队走进院系、融入教学与科研,提供整体化和专业性的服务,面向师生推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辅助,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竞争情报分析。

5.1指标的量化

采取直接获取统计和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某一项指标上完成程度给出评价等级,评价等级V={1,2,3,4,5}的对应分数的标准值为{s1,s2,s3,s4,s5}={1,3,5,7,9},本研究邀请5名用户、3名学科团队成员、5名图书馆领导,2名馆内非团队馆员,按照此评价等级对此学科服务团队2015年下半年绩效在各个评价指标上的完成程度进行打分,用相应的分值表示评价结果,统计得到相应的结果。

5.2将专家打分转化为隶属度矩阵

转化方法如下,分别对每个评价指标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用专家对每个因素打分的各个等级所占比例进行转化,比如:评价指标“团队的整体精神风貌b11”上,有6.67%的评分专家认为好,53.33%的专家认为良好,40%的专家认为一般,0%的专家认为差,0%的专家认为较差,由此可以得出团队整体精神风貌b11的单因素评价结果,隶属度向量r11=(000.40.53330.0667)。由此可以得出由Bi类指标的隶属度向量构成隶属度矩阵为:

5.3综合评价

根据公式(1),将指标Bi(i=1,2,3,4,5)的权重向量W′i和其隶属度矩阵Ri相乘,得到此学科服务团队对于指标Bi的综合评价结果Ci,综合各大指标的评价结果得到模糊评价矩阵CB:

根据公式(2),将各大类指标的权重向量W′与模糊评价矩阵CB相乘,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C:

5.4确定综合评价结果等级

由C=(0.0065,0.0489,0.2863,0.5055,0.143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别方法,5个隶属度中0.5055最大,所以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

由此实例应用研究可以看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方法能够具体的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绩效评价,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6结语

本研究根据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胀哦拥奶氐悖首先利用质性访谈法,从团队组织层面、高校图书馆层面、团队成员层面、用户层面、学科服务过程层面选取了25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并给予每个指标赋予权重。然后由于很多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绩效评价方法,最后选取吉林省某大学图书馆的工学学科服务团队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该绩效方法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进行应用研究,拓展方法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廉立军.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团队建设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6):75-79.

[2]万文娟.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63-69.

[3]杨华玲.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3):104-106.

[4]郑敏.用户驱动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框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6):59-63.

[5]郑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41-44.

[6]师晓青.基于区域联盟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2,(5):91-93.

[7]张宇娥,李泰峰,嵇灵.协同创新“大科研”模式下学科服务嵌入路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与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77-80.

[8]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7):83-87.

[9]刘素清,艾春艳,肖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18-22.

[10]吴鸣,杨志萍,张冬荣.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8-31.

[11]罗亚泓.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65-68,76.

[12]初景利.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4):1-4.

[13]严玲.中美高校专业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与发展探析――以高校法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2,(6):120-125.

[14]张宁.全媒体背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架构建设――以宁夏大学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0):101-102.

[15]付佳佳,黄敏.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团队建设模式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1,(12):45-47.

[16]梁晓贺,周爱莲.专业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189-192.

[17]张任跃,吕毅.公共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团队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6):26-27.

[18]闫小芬.论我国学科服务大团队建设:模型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4,(1):86-90.

[19]李冬梅,郑瑜,郭韫丽,等.高校学科服务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对接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45-47,51.

[20]吴景芝,吴红芝,董凌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团队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4,(2):82-85.

[21]祝小静.团队型学科化服务模式实践与思考――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J].知识管理论坛,2014,(4):22-26.

[22]颜世伟.学术服务团队: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探索[J].现代情报,2010,(2):62-64,67.

[23]范翠玲,叶文伟.基于岗位设置的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化团队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4,(1):78-80,85.

[24]李娜,张欣利,吕俊生,等.面向重大项目_展学科信息服务的团队合作模式初探[J].情报杂志,2010,(S1):298-299,321.

[25]龙艳军,谢咏芬.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4,(4):32-34.

[26]吴凤玉.学科知识服务团队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0):84-86,100.

[27]王静,王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组织智能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0):67-70.

[28]闫现洋,余小萍.基于DEA方法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西南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2):88-92.

第2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关键词:北京;生产业;内部结构;就业

中图分类号:F719

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党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因其能更好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而得到推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成为了时展的需求,尤其应重视发展生产业[1, 2]。生产业是中介服务,它的发展不仅能够更好的为生产、商务活动以及政府管理提供服务,而且能够为区域创造新的收入和就业机会。生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调配市场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贸易分工[3-6]。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北京市的生产业的发展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分析北京市第生产业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推进北京市的两型社会建设,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北京市国际贸易分工的地位,并为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政策建议。

二、数据和方法说明

根据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北京市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北京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确定了生产业的范围,生产业主要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六个行业数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2002年颁布确定的,所以将分析年限界定为2003-2010年。各行业数据来源于2004-2011年《北京统计年鉴》。

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分析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竞争力水平,主要是分析该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自重,以及该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了全面分析北京市生产业的内部结构,本文除了上述两个指标以外,还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三、实证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生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制造业,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更多的依靠生产业的支撑。因此,生产业的发育程度能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产业层次的高低。本部分通过分析生产业增加值指标,生产业就业值指标,生产业内部结构偏离度以及比较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运用整体与局部分析、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阐释2003-2010年北京市生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动情况[1, 7-10]。

(一)生产业增加值指标分析

分析北京市生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2003年以来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演变情况。如图1所示,2003-2010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68.62%增长到2010年的75.11%,年均增长率为0.93%。2003-2010年生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微幅波动,升中有降,总体呈上升趋势。生产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67.4%增长到2010年的71.43%,,年均增长率为0.58%落后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幅度。

如图1所示,2010年六大生产业的产值总量排名依次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位居末位。六大行业中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呈负增长,由2003年的6.17%下降至2010年的5.04%。其余5个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批发与零售业,年均增长率为0.44%,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位居第三,再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增长幅度最小年均增长率仅0.07%(见表2)。

综上所述,北京市的生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落后于第三产业。从行业总量角度分析,六大行业中金融业的产值最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最少。从增长幅度角度分析,批发与零售业发展的最快,金融业发展的最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呈负增长。

(二)生产业就业指标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将进一步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解放出来。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减少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可创造26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生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对扩大就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综上所述,生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对解决就业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如表3所示,2003-201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2003年的58.98%提高到2010年的74.4%,平均每年提高2.2个百分点。生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增长幅度较小,2010年较2003年仅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0.15%,较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少2.05%,仅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的6.8%。

六大生产业中,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次是批发与零售业,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位居第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位居六大行业第五位,金融业吸纳劳动力数量最少。2003-2010年就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呈现负增长的有批发与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其它行业的就业人口数量都进一步提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口增加了1.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提高了1.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0.27%,金融业为0.02%。

综上所述,北京市生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增长幅度远落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最大,金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在六大行业中是最少的。2003-2010年吸纳劳动力数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最少的是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劳动力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分别将少了1.29%和0.33%。

(三)生产业内部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某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与该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之差,该指标能够反映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是否对称。若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越大,则表明两者越不对称,产业结构效益越低下。反之,偏离度越小,产业结构效益越高。若偏离度大于零,即劳动力比重大于该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那么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理想状态下,产业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是最佳的状态;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表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存在向外转移的压力;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那么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该产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整体角度分析(见表4),2003年仅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待提高;2004-2006年仅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数,随着就业人口向外转移,该行业的偏离度缩小;2007-2010年六大行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通过比较2010年与2003年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称性水平提高,这三个行业的内部结构都得到了改善,结构效益较好。而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结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局部角度通过分析2010年生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发现,六大行业虽然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劳动力将向这六个行业转移,但是产业偏离度水平存在差异。这表明行业效益水平,以及各行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存在差异,其中行业效益和对劳动力吸引力最大的是金融业(-11.2),其次是批发与零售业(-8.3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7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2.7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4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32)。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行业的内部结构较好。金融业的行业效益和对劳动力吸引力最大,批发与零售业次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最小。

(四)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某产业的产值比重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的比值,是衡量产业效益的又一重要指标。在产值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比值越高,表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值越高,该产业的的效益越好。

从动态角度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减少的趋势,2010年较2003年减少了0.33和0.75;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则分别提高了0.74,0.22,0.18和0.77。

从静态角度分析,2010年比较劳动生产率由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综上所述,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其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金融业,其次是批发零售业。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2003-2010年北京市的生产性服业 (0.58%)年均增长率落后于第三产业(0.93%)的增长幅度。而生产业的就业年均增长率仅0.15%远落后于第三产业的2.05%,北京市生产业就业贡献不足。从表面分析,北京市的生产业总体竞争力很强,生产率水平很高,尤其是金融业,但是其中隐藏着服务质量的水平问题。生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与零售业两大传统服务业仍占较大的比重且呈上升趋势,2003年两大行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6.47%,2010年提高到了18.43%。而现代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却由2003年的27.79%下降到了2010年的27.83%。2010年产值总量由高到低的排名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位居末位。生产业中对劳动力吸引力和生产率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通过发展生产业更好的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改变北京市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能一味的追求生产率而忽视了生产的质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资金、技术和人才三个层面完善生产业的发展环境[3, 11-13]。市场引导为主,政府调控为辅,合理引导资金和人才的流动。首先,进一步提高北京市的开放度,吸引外商向生产业投资。其次,大力完善国内资本市场,鼓励并引导生产业面向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面向社会筹集科技推广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上一方面通过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业的技术水平并努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才上也应充分挖掘国内外资源,在此过程中还应防止劳动力集中向某一行业流动。除校园教育外,还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

此外,应大力推动北京市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在此过程中,应防止企业一窝蜂的发展某一行业,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合作,通过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实现企业间信息和技术的共享。从而实现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人才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珂,秦成逊. 基于生态文明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模式探析――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5-79.

[2] 陈剑. 建设绿色北京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 64-67.

[3] 杨书群,冯勇进. 生产业――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J]. 工业技术经济,2010(6): 14-18.

[4] 宋翠翠,陈艳飞. 生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9-11.

[5] 陈仕权. 生产业的分类、特点及作用[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91-193.

[6] 钟韵,闫小培. 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业作用研究述评[J]. 人文地理, 2005(3): 12-17.

[7] 马莉. 广东省生产业发展思路分析[J]. 经济与管理,2011(8): 73-77.

[8] 杨勇. 长三角地区生产业发展水平、结构和绩效[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24-128.

[9] 蓝庆新. 世界生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J]. 天府新论,2009(1): 26-29.

[10] 毕斗斗. 美国生产服务业演变趋势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9(7): 127-131.

[11] 王瑞. 我国生产业发展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1): 77-85.

第3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关键词]生产业;第三产业;新疆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70-03

作者简介:杜朋(1988-),男,汉族,山东枣庄人,新疆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在“服务型经济”的大背景下,生产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及国际大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如今,生产业被称为最具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有极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这是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就新疆来说,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西部大开发”以及“向西开放”政策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方向。加快新疆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新疆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业概述

(一)生产业的概念

Machlup在1962年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他指出:生产业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主要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他认为生产业提供的服务主要以知识为产出,服务的过程是向社会输送各种专业知识的过程。Gruble和Walker认为生产业是经济活动中的中间投入要素,其应该被用来生产可以被消费者直接消费的商品,而不是直接被消费者所消费,其消费对象应该是工业生产部门,并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消费品的生产过程。Noyell和Stanback强调生产业应该是一种中间投入而并非最后的产出。Daniels认为服务业应该被区分为消费业和生产业,如果其中某种类型服务业的产品作为某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品,然后再被消费者所消耗,那么该类型服务业就是生产业。

(二)生产业的分类

对于生产业的分类,目前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这主要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服务业活动很复杂,而且存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生产业的分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美国商务部:商业及专门技术(如电脑、工程、法律、广告、会计等)、教育、金融、保险、电子传讯。

英国标准产业分类:金融、保险、不动产、商业服务、法律服务、会员组织、其他专业服务。

香港贸易发展局: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Niles(1990):金融、保险、运输、大众传播、会计、研究开发、资产服务业。

段杰、阎小培(2003):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讯与交通服务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视电影业、进出口贸易业。

三、新疆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疆生产业发展状况的横向分析

2011年新疆的 GDP总值达到66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0%(扣除物价水平后)。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1390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32259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24512亿元,分别占GDP总值的172%、488%和340%;生产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产值中的比重为3364%,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143%。2011年新疆的总就业人数为9533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46391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1490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34039万人,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4866%、1563%和3571%,而生产业就业人数和非生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 273%和3298%。

由以上数据可见,目前新疆生产业在总产值和服务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低,生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也较低。据统计,生产业中的金融业、物流业等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新疆GDP的贡献也较小,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也相对较少,因此对新疆的就业贡献很小,这种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产业的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新疆来看,在生产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为生产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新疆和全国比较,新疆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租赁商务服务业所占的比重都要小于全国水平,说明新疆的生产业发展滞后。

由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新疆来看,在生产业中,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以及金融业。新疆和全国比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和对就业的贡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但是目前新疆生产业发展水平仍较低,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吸纳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新疆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纵向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新疆生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下的变动特点,有必要对历年来新疆生产业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作出纵向分析。对1995―2011年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变动情况作出分析(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伴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1995―2011年间新疆生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产值增加较快,但增加幅度存在着显著差别。在最初时期,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在总量上占据最重要地位,2011年的总量是1995年的5倍,从图1中可以看出,代表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的曲线一直都比较陡峭,说明年增长率较高,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保险业的总量一直落后于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但在2010年发生逆转,其产值超过了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代表金融保险业的曲线在初期比较平缓,表明在这段时期金融保险业发展缓慢,增长率较低,但在后期曲线变得陡峭,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贡献,间接贡献表现为金融业可以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从而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来说,1995―2011年不管从总量还是从年增长率来看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总量上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行业,曲线非常平缓,说明科研投入不足,年增长率过低,这些都制约了新疆生产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1995―2011年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除了在前期略有上升之外,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增长,虽然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在不断发展,但是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金融保险业在这17年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说明在最初的几年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慢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金融保险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科研与地质勘查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平稳,说明新疆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需要加强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将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业将进一步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也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回顾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具备知识密集型特点的生产业是其中增长效率最快的产业,这是因为生产业不仅仅直接为国民经济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生产业通过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入间接地为国民经济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新疆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新疆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生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要想实现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完善生产业的基础设施,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为生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有效地引导和管理生产业的发展。政府也应高度重视建立并发挥相关的专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生产业的市场秩序,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便于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沟通,建立成熟的专业服务体系。

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和培养吸引人才力度

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密集型,因此生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积累,目前新疆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这也大大制约了新疆的生产业的发展。因此,新疆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应制定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为新疆发展生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3加大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生产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它的发展更加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因此要实现新疆生产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其中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有效地推动新疆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国平,徐显峰,刘军,刘晓博都市生产业外向发展机制及影响因素[J]宏观经济研究,2012(3)

[2]胡晓鹏生产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J]企业经济,2008(9)

[3]赵成柏生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1)

[4]韩德超,张建华中国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2008(6)

第4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一、服务业税收发展情况:

1、三大行业税收三足鼎立,占据服务业税收半壁江山

房地产税收依然是服务业税收的重头戏。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近年来,房地产业推出了许多契税减免、房贷降息等惠民政策,旨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上半年我市房地产业税收7.50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27.3%。居民服务业也相继出台一系列便民手段、转变服务方式通过改革创新刺激消费,上半年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税收3.47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12.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6.56亿元,占服务业税收23.9%.这三大行业税收占据服务业税收的大片江山。

2、民生相关服务业税收增长迅速

纵观上半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数据,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服务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劲潜力,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税收增长迅速。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税收147.00万元,比去年同期97.00万元,增长51.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税收共34735.00万元,比去年同期25404.00万元,增长36.7%;

3、生产业税收稳步增长

半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税收共21436.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金融业税收2357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

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态势强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越是发达的社会越注重科技的投入和使用,上半年来,我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税收共1520.00万元,同比增长8.6%。

5、商贸流通业发展态势良好

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税收共25395.00万元,与去年同期24234.00万元相比,增长4.8%。

6、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七大行业税收同比下降

受我党“八项规定”法规的持续影响,“三公”消费大幅下降,住宿餐饮业稍显萧条,上半年税收额为2142.00万元,与去年同期2295.00万元相比,下降6.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税收大幅跳水,上半年税收额共246.00万元,与去年同期1683.00万元相比,下降85.4%。

在提倡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许多学校明令禁止在校老师课外办班,“补课行业”、“课外培训班”生存艰难,上半年教育业税收417.00万元,同比下降12.8%;与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虽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行业规模并没有扩大,上半年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税收4135.00万元,同比下降36.0%。

自2013年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推开,有效减轻了服务业税收负担,刺激服务业做大做强。上半年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税收1279.00万元,与去年8151.00万元,下降84.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业税收65636.00万元,与去年同期66541.00相比,下降1.4%。

1、全市服务业税收增速与全省存在一定差距,发展提升空间可望

上半年,全省实现服务业税收总额696.39亿元,增长7.6%,占全部税收的54.8%。14个服务业行业中有11个行业税收同比增长,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增幅分别达到65.2%、37.0%和32.4%。

我市服务业税收总额27.50亿元,增长1.1%,占全市税收的56.5%,有7个行业同比下降,与全省服务业税收发展高速度存在一定差距。

2、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比重有所下降

今年上半年,我市总税收为48.69亿元,同比增长6.8%。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56.5%;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个百分点。

3、房地产业税收增长乏力

近几年来,我市房地产开发市场经过了高低起伏、跌宕前行,也经历了宏观调控、深度调整;如今,房市更趋成熟、理性,但依然难以摒除瓶颈制约,并伴随着后期支撑不足的压力。上半年,在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下,我市房地产低迷,需求观望情绪严重,房地产投资的开发规模快速收缩,投资额下降35%,新开工面积下降49.9%,房地产业税收7.5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6%。占服务业税收比重,也比去年同期下降近5个百分点。

第5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论文摘要:认识科研业绩评价在高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科学的科研业绩评价策略。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主要方法。在政治思想素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三大评价方面,政治思想素质评价是前提,教学质量评价是中心,科研评价是发展提升的保证。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研究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科研业绩的评价也日益重视,科研业绩评价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通过借鉴和结合自身的实际有选择地引入本科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许多高职院校为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推进学校科学研究质量和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的认识仍存在很多困惑,如何做到既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又能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的认识和做法不尽一致。对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价是科研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科研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 

从1997年我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挂牌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之初并没有认识到科研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不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的要求与评价。经过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于是,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对教师的科研业绩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仅仅是很初步的要求,多重视对科研成果量的评定,比如的数量、自编讲义的字数等等,管理上也往往不能到位。随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办学水平逐步提高。高职院校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价值,为适应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成立了集科学研究管理和科技产业开发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处。从科研处到科技产业处,显示的不仅仅是对高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更是对高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要求,对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逐步走向成熟,不仅要求论文的数量,也看重论文的质量,同时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研究,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已经发展成为提升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科研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真正重视科研业绩评价,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仅仅把它作为教师管理的一项内容,只是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科研真正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没有真正形成以业绩评价促科研水平的有效机制。 

二、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科研业绩评价的意义 

1.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科研也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科研工作,并把科研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来建设。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为教师发展提供有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从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为学院战略发展提供依据,为科研管理提供依据;第三,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指导思想应有战略导向性,应有利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把学校的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和教师的潜能开发、个人学术目标联系起来。评价结果既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也是对其激励和提醒的基本依据,更是学校对自身政策和导向的一个反馈。科研成果是学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应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 

2.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高职院校在跨越发展之后,教学问题不断出现,生源质量、教学中如何协调知识与技能、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评价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等问题,都摆在了人们面前,而且都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科研业绩评价首先要重视教育科研,重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如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科研业绩评价应该导向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在高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重点奖励那些通过研究对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的科研成果,这对实现高职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急需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业绩评价是激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技术并且有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业绩评价能激励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科研还是高职院校通过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是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科研能力是衡量师资队伍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科研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才能提升。教师个体的科研绩效主要受工作环境、机会、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的影响,评价的核心在于有效的激励管理。由于历史等原因,高职院校科技人才不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应该把提高教师的科技能力和科研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级定岗,更不是简单地奖惩,而是通过对教师科研业绩全面综合的评价,不断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提升科研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4.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是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高等职业院校应把产学研合作,主动为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合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科学技术咨询等。这些正是高职院校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也是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必然要求。科研评价应该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应用技术研究,投入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鼓励那些具有技术开发潜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企业的专家联合进行项目攻关。教师的科学研究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一方面为校企合作办学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服务企业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坚持应用技术研究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要采取正确的科研业绩评价的策略 

1.明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标,实施目标评价 

现代管理之父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评价是目标管理的步骤之一。目标评价的主旨在于把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结合,而且,借着目标的达成以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科研业绩目标评价是把科研业绩评价与预定的学校和个人的科研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科研业绩评价中,目标评价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学校对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可以实施目标管理,个人目标进展情况是实施科研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实施科研业绩目标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既要注意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还要关注目标的约束作用,激励能使广大教职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约束又能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目标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科研成果数量,更应重视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与完成的质量。高职院校在思考如何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着重要考虑如何才能真正使科研评价的重心从量的评价转移到真实反映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质与量结合的评价上来。 

2.建设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发展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均采用把论文、著作及科研项目等指标量化的评价标准,这种简单的方式不能完全反映不同的教师以及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科研活动的差异性。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应该表现在科研的质量上,比如,科研项目的级别,的层次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要关注不同的教师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科研的实际状况,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发展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初级职称的教师要引导他们投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于中级职称阶段的教师,要重点考察他们科研目标的确立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要为他们创造科学研究的条件,给他们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并重点考核他们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3.针对高职院校科研的特点,实施多元化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除了与一般高等院校一样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之外,他们的科研工作还意味着寻求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寻求专业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特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有形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项目等方面,高职院校要实施多元化科研业绩评价。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的科技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等等,都应该是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评价的内容。尤其是对教学性质科研成果的认定,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多元评价的另一个含义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进行分类型、分层次的评价。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推广、科技服务与培训等,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应用、基础学科研究等等,在进行业绩评价时要分类分层对待。 

 

参考文献: 

[1]李超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eb/ol].hnjykxgh.com,2005-5-18. 

[2]熊彩纯.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革新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第6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关键词:福建省;生产业;自贸试验区;灰色关联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B类项目:“福建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关联和国际比较视角”(项目编号:JBS12435)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9日

一、福建省生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进入调整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及2014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业”的要求。近年来,福建省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优化,表现出强劲的吸纳就业作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2012年,福建GDP总量增加为19,701.78亿元,服务业生产总值7,737.13亿元,其中生产业生产总值为4,682.95亿元,占比60%;2013年,服务业总值8,508.03亿元,生产业将近5,770.36亿元,占比68%左右。规模不断扩大,同比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虽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仍是福建省生产业的主体,但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金融业和商务服务等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服务业增长较快,比重不断上升,其中金融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86.1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75.59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3.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也有,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1.6%和34.1%。从总体来看,生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正在逐年加强,可知2005~2013年福建生产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从30%增长到37%,虽然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70%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但是仍然处于持续增长的势头,发挥重要的就业吸纳作用。

二、福建省生产业和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于生产业的分类标准,采用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拟将生产产业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6类。所使用相关数据来源于2013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仅采用2005~2012年生产六大产业的主要数据,虽然并非所有的都是纯粹的生产业,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全国可比性,微小的类别变化不会影响整体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一)灰色关联计算过程。由于我国统计数据十分有限、灰度较大等原因,在分析系统关联因素时,与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样本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首先,进行初值化,对初值化处理后的序列记为:

(二)福建省生产产业与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福建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和上述的灰色关联分析步骤,计算生产产业与福建生产总值的灰色关联度。(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生产业与福建生产总值的灰色关联度为0.9368,关联度很高,意味着生产业对福建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批发和零售业关联度高达0.9628,对经济增长作用影响很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经济增长关联度为0.8725、0.8448和0.8064,对经济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0.7624,居于第五位;金融业为0.5824居于最后。由此可见,批发和零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业对福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等现代生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稍微小点。

(三)福建省生产产业与三大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福建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生产六大产业与福建省三大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如表2。(表2)由表2可以看出,生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系数为0.9478和0.9681,接近1,显示生产业对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影响较大;从生产六大产业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系数为0.9273,贡献度大,对第一产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批发和零售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为0.9189,联系最密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第二产业的关联系数均在0.8左右,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系数中金融业为0.5910,关联度较低,这和福建省生产产业发展的现实相符合,金融业发展缓慢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租赁和商务服务和三大产业的关联度指数均在0.67左右,带动作用不强,符合租赁和商服的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生产业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对经济影响较为显著、对于三大产业的关联作用也比较大,金融和租赁商服的关联度最小,发挥的作用有限。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因此加快培育生产业的弱势产业,积极发挥优势产业的重要作用,推动生产业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助力福建省经济进入腾飞时代。

三、促进福建省生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生产产业发展短板,优化生产产业布局。加大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等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充分扩大高知型生产业比例,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优化生产业产业布局,提升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首先,积极发挥传统生产业优势作用,重点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推动福厦泉三大物流节点城市和莆田、宁德、三明、南平、龙岩等地区性城市形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依托福建省港口优势,完善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充分利用福建省对台交通的优势,加强与台湾物流企业的产业合作;其次,依托厦门、福州软件园,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经济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金融保险、网络增值、软件服务等信息服务业,培育具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联合承接全球软件开发、金融后台、研发设计、数据处理、动漫游戏等高知服务项目,提升互联网+金融、商务服务等生产业的竞争力;最后,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新型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基地,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高新知识型生产业。

(二)构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扩大产业关联效应。被分离出来的生产独立发展而形成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二者互为依托,构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扩大产业关联效应,加紧两大产业的联系。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分工时代,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普遍推行“主辅分离”的生产过程,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重点关注内部生产环节。为进一步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鼓励企业重点集中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剥离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创造社会化的专业服务环节,推动生产产业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两大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打造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

(三)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专业人才集聚。生产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是生产业快速发展的保证。生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问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生产对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加深对人才的重视,采用股权、期权和成果有偿转让等激励方式以及其他激励政策措施培养引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福建省生产业的发展情况与趋势,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科学的生产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多层次的生产业人才培训体系和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专业人才教育与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对接性,为生产业注入急需的人力资本要素。

(四)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福建省生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为导向,放宽生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准入门槛,优先生产业建设项目的用地要求,在价格上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融资扶持政策,以政府机构为第三方中介鼓励建立民营企业互保机制,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信用担保和风险投资基金,扩大融资渠道,助力大型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筹资融资,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生产业的积极性;财税优惠政策,通过鼓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生产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加大生产业重点项目的补助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尚于力,申玉铭,邱灵.我国生产业的界定及其行业分类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肖新平.关于灰色关联度量化模型的理论研究和评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8.

[3]张绍良,张国良.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比较及其存在问题分析[J].系统工程,1996.3.

[4]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学,2006.8.

第7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关键词:ICT 产业融合 投入产出分析 生产业 高新区

生产业的崛起

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产业融合愈发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对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1966年,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先提出了生产业这一概念:其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将服务应用于进一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而非最终的消费。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并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动力。多年以来,生产业在生产领域的作用不断变迁,由最初的管理功能和后来的促进功能,逐步过度到了战略功能。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研发、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外包、采购等生产在第三产业中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多数OECD国家都达到了50%以上。

本文认为,生产业对于各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整体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趋缓,此时生产业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制造业一方面可以为生产业提供平台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对生产业的中间需求。由于彼此间的相互依赖性的不断增加,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展与互动,随着制造业内部企业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生产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并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中:从前期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到中期的管理、融资以及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每一环节都需要生产业的参与配合。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生产业与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内部发生融合。

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ICT产业(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即信息通信技术产业。ICT产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IT、通信等生产业与电子产品制造业的日趋融合化,同时也反映了当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即生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此时现代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逐渐加大,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全要素中间投入相对降低,附加价值相对提升。然而,产业融合这一现象已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例如,伴随着微电子产业、材料设计产业、生物分子产业和络合物化学业的不断创新,引起了纳米生物技术(Nano-and Bio-Technologies)的融合和发展。此外,食品业和生命科学业的融合产生了功能性食品;造纸业和信息业的融合产生了封装技术;电信业和相机业的融合产生了手机相机;建筑业和信息技术业的融合产生了智能建筑;金融业和信息业的融合产生了彭博、汤森路透、道琼斯等企业。

生产业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由于各国及地区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国内外学者和政府部门对于生产业具体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研究方向的不同,生产业包括的项目也有所区别。在 2006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在国外,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financing,insurance ,real estate and business services,简称为FIRB)一起构成了典型的生产者服务业。然而,在国内,房地产业却属于消费者服务业,首要原因是我国的房地产目前主要用于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不同于发达国家主要是用来满足商务办公和生产厂房等生产性需求。

基于以上的讨论以及考虑主要运用的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本文参照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分类情况,仅选取四大类统计口径相对接近的生产业,分别是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是否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能够成为产业融合的趋势,以及是否服务化融合能让企业提升竞争力并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

生产业对第二、三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检验

由里昂惕夫(W.Leontief)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投入产出的具体应用,是“把一个复杂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系统地数量化的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将经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编制和分析投入产出表清晰地揭示经济各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数量联系,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导出各部门的生产函数,并对各产业间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上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利用产业间关联关系的特点,为经济预测和经济计划服务。一个产业生产产品,既要消耗其他部门提供的要素,同时本身的产品作为投入要素被其他部门所消耗,从而构成部门与部门间的供给需求关系。

(一)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aij)表示了产业j在生产单位产品中所消耗掉产业i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aij从消耗的角度反映了任意两部门的直接依存关系。aij越大,产业j对产业i的产品消耗越大,两部门的直接联系越紧密。OECD十九国、中国2000年、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表如表1、表2所示。

本文为了论证当前产业融合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及生产业对二、三产业的推动作用。通过横向(国家)和纵向(时间)比较,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以及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代表了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中间投入率和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中间投入率投入产出表,一般5年更新一次,本文使用OECD网站公布的2000年、2005年的4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由于统计周期的原因,个别经济体可能是2005年左右的其他年份)。OECD十九国代表的发达国家分别是:爱尔兰、挪威、美国、英国、瑞典、荷兰、瑞士、芬兰、澳大利亚、比利时、奥地利、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意大利、葡萄牙;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是中国。由于本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以及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因此笔者将各经济体的4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归并为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14个第三产业部门构成的16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就各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而言,OECD十九国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79,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87,增加了4.47%;中国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055,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226,增加了16.21%。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OECD十九国的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远远高于中国,可见在OECD十九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更充分,而中国制造业中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过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自身的投入。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不管是OECD十九国还是中国,第三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呈上升趋势,服务业投入率随着时间的不断上升也例证了服务业在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就各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对于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而言,OECD十九国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282,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290,增加了2.84%;中国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988,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2051,增加了3.17%。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OECD十九国的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同样远远高于中国,表示OECD十九国服务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也更加充分,而中国的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也偏低。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不管是OECD十九国还是中国,第三产业对于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呈上升趋势,服务业投入率随着时间的不断上升再次例证了服务业在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物耗系数

物耗系数(acj)是指产业j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消耗的总和,它反映了产业j与所有产业的直接消耗关系,acj越大,产业j对国民经济的物质消耗越大。

因此,物耗系数也叫中间投入率,反映了该产业中外购产品所占比重。由于总投入=中间投入+附加价值(中间投入率+附加价值率=1)在总投入一定的条件下,该产业的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中间投入率越高,附加价值率越低;中间投入率越低,附加价值率就越高。

表3中分别是中国和OECD十九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计算结果。不管是2000年还是2005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都远远高于OECD十九国,由于中间投入率+附加价值率=1,也就是说OECD十九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率远远高于中国。结合上一部分对直接消耗系数的分析,可以推导出一个更重要的结论:随着在第二、第三产业中服务业中间投入的增加,第二、第三产业中的附加价值率也增加。也就是说服务业的融合使得第二、第三产业更加有利可图,能够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和趋势。

(三)生产业比较

根据本文对生产业在投入产出表中的五类划分,从分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来看,不同部门的差异较大。首先,列出2005年OECD十九国平均直接消耗系数表中生产业占比:对于第一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10.47%、2.79%、36.29%、16.19%、1.84%;第二产业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14.45%、3.15%、26.15%、8%、7.25%;对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12.56%、7.81%、9.25%、16.55%、3.13%。其次,计算出2005年中国直接消耗系数表中生产业占比:在第二产业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27.24%、10.44%、23.57%、7.83%、0.49%;对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投入比例依次为20.82%、10.44%、7.51%、12.43%、0.73%。

从中可以看出,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投入中,OECD十九国平均值和中国生产业占比区别很大,我国金融保险服务的重要性在二、三产业中体现得还不够明显(OECD十九国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的支撑作用非常大)。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在第二、三产业中,我国综合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事业的投入占服务总投入的比例很低,仅为0.49%和0.73%,这反映出第二、三产业创新不足,技术含量偏低,依然停留在“制造”阶段,尚未走上“创造”的道路。

结论与建议

随着制造业生产率创新模式的枯竭,以及现代服务化创新模式的兴起,当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集中在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化创新。相较于制造业,现代服务经济更具有渗透性、辐射性和柔和度,与其他分支产业的兼容性高,如同穿梭在各个经济领域的“经脉”,对经济运行有激发创新、降低成本、稳定秩序等作用。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第二产业中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逐渐增加,第二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大幅提升;而且,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中间投入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产业融合的发展,始终是引领和推动持续性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由于生产业的高兼容性,其对于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所带来的附加价值也更高。相较于OECD发达国家,我国生产业对制造业、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较低,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主要依赖于自身产业的发展。在未来我国在保持产业结构稳健发展的同时,应努力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的服务化水平,促进产业融合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生产业升级。

推动服务业创新的关键在于生产业的创新发展。当前,所有发达国家都在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区进行着服务业创新竞争,例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的128公路、前苏联的西伯利亚科学城、英国的剑桥、日本的“高技术城”等。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建立高新区,孵化和成长了一些在国际上有技术竞争力的企业,锻炼出来一批能力优秀的管理人员;但是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中仍然缺乏政策设计和战略支持,很多高新区为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将本就不多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些不太需要扶持的企业里,导致更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资源缺乏。此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并没有将核心研发总部迁往中国,我国建立的大量软件园以及大量的生命科学园仅仅是在给国外企业做外包,并没有学习到对方的核心技术,也没有促进自身的创新。

有数据显示,中国高新区年均增长25%,而国际先进高新区是35%,硅谷企业有10%以上的利润率,而中国只有3%至4%;从更广的角度看,全球86%的研发投入,90%的研发活动,95%的发明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全球6万个跨国公司,基本都是发达国家的。

因此,加大政府对生产业高新区的干预、加强对高新区政策的协同性与互补性、乃至进行顶层设计,将是下一阶段推动高新区创新系统建设中担起历史重担的必要举措。现在国内大量的高新区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要素,关键问题是如何创造市场驱动力来使这些创新要素发生化学反应。尽管市场驱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作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我国显然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市场自发完成这个驱动过程,政府应通过公共措施,从而在流通领域产生市场驱动的平台,带动生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融合。此外,在充分利用产业融合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政府也应意识到,产业融合给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会使大量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这些企业发展新的产业融合方向,建立新型生态系统,开始新的一轮融合,从而形成动态产业融合创新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2.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3.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2)

第8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2、负责卫生行业各类专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全国卫生系统外语水平考试等专项考试。

3、承办外籍人员来华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资格考试。

4、参与研究卫生行业考试的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和政策性研究工作,根据需要对地方的医学考试业务工作。

5、组织协调医学考试的科学研究和专业人员培训,组织考试用书编写,负责国家医学考试试题库建设。

6、组织开展医学考试领域内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7、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考试工作的技术服务,承办医学成人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有关考试。

第9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一、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践行高职教育职能之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四大社会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在四大职能中,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发挥着主要的基础作用;科研服务是次要职能,发挥着重要的动力作用;社会服务是教学、科学研究的延伸,发挥着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作用[1];文化传承是实现前三项职能活动过程中对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四项社会职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必须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做基础,强大的科研实力为高质量、高水平教学提供智力支撑,良好教学质量与较强的科研实力是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能够为教学和科研补充新的内容,提供新的资源,激发新的思路[2]、增加新的活力。因此,科研工作是践行高等职业教育四大社会职能的需要。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其综合实力主要观测内容为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其业务素质直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而科研工作又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具体体现,强大的科研实力为教师高质量高水平教学提供智力支撑,对教学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学院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教师要提升教学水平,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教科研工作,过好教学关、科研关、社会服务关。这是职业院校教师所应该基本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三)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的任务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要承担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创新与发展相适应的科研任务,尤其是要承担地方中小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工艺设计的研究任务,为地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以更好地彰显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产学研结合,把高职院校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学术水平、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师风等三个方面,教师要在职业领域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强化学习职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在长期工作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提升学术水平、提高职业技能必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并且通过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来实现。同时科学研究也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助于及时更新和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了解职业发展的动态,掌握行业最新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科学研究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

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骨干校三年建设目标要求,多数高职院校立项建设时期,强力推进学院建设的科研工作,为了完成立项建设规定的科研工作基本建设任务,达到验收通过的基本标准,在三年建设期间,为了追赶建设进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科研数量、轻科研质量,重完成任务、轻过程管理”的问题,骨干校验收通过后,大有“松口气、歇歇脚”之意,对骨干校立项建设中科研工作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尚未进行认真反思,对科研工作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滞后且有偏差。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少数中层管理干部甚至院校领导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教师设计好、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行了,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就够了。对于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开展科研工作对实践教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认识模糊,对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工作对行业企业以及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的认识不足。

(二)立项规定致使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学院属省市共管、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地方高职院校,在教科研立项上,一是经费支持多以省属高校为主,地方高职院校以指导性项目(只立项,不配备相关经费)为主,即便是个别项目立项也只有少量的经费支持,学院没有配套经费。二是因为是地方职业院校,在立项的数量上也有项目类别与指标限制,地方院校与省教育厅管理的院校之间在立项的数量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三)教师队伍原因致立项不多且成果少。一是专业师资队伍中缺乏一批在省内或地方行业企业中具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即便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的专业也是如此。少数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师有的无心于科研工作,因为各种原因其专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发挥极其有限;有的靠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各专业没有形成适度规模、技能互补、资源共享的科研工作团队。二是整体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有欠缺,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亟待提高。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科研立项级别不高,省教育厅、科技厅、社科院的项目立项不多,国家级项目更是鲜有突破。

(四)科研经费不足且奖励支持有限。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上打折扣,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致使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投入捉襟见肘。以本院为例,与省内的其他四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比,不仅学院科研经费总量低于省内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而且人均经费也低于同类院校的人均水平,即便是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省内职业院校其科研经费的投入也略高于本院的经费投入,由于经费有限,学院对科研工作的奖励力度小,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五)对教职工科研工作绩效考核不到位。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类、分级考核的意见,高职院校均制定了关于教职工绩效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以本院为例,考核实施办法中对各类各级岗位的教职工明确了教科研工作量考核的质量、数量要求,但在考核中由于所占比重较小、对教师考核结果影响不大,致使此项内容的考核流于形式,绩效考核激励与约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现,由于对教职工实际利益影响不大,教职工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

(六)科研成果转化少且科研效益低。一是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对教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结题等过程进行管理,而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尚无明确的奖励支持办法,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实用新型技术类科研项目少且与企业实际需要关联度不高,导致科研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低。这既不利于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在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且还造成学院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三、强化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科技工作认识

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树立“特色兴校、人才立校、科技强校”的新观念,摒弃科学研究“可有可无”的观念,把科学研究工作当做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充分认识教科研工作对提高学院办学质量、扩大学院影响力、提高学院知名度、增强社会满意度、提升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把握教科研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地位,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制订学院科技工作与社会服务规划,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积极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使学院科学研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力资源,成为推动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

(二)培育队伍,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学院科研部门要有计划地在专任教师中开展科研工作的专题培训、知识讲座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课题申报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巧,了解和掌握研究课题申报材料的准备和撰写、课题论证和研究方法、开题结题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利用各教学系企业教师工作站平台,建立起以平台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团队,实现校企互融,产学研结合,形成有专业技术知识背景支撑、技能互补、规模适度、资源共享的科学研究团队,开创学院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新格局。加强与企业联系,聘请省市企业行业有影响的专家举办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讲座,通过讲座,了解职业发展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分析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现状,解剖中小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研发的成功案例,探索与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的新思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三)争取政策,加大科学研究经费投入

争取院校领导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以本院为例,根据省内其他四所骨干校科研经费投入标准,按每年科研经费实现10%的增速标准预算,三年内达到省内骨干校科技经费投入的平均水平,确保科学研究经费足额预算到位。高职院校要争取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经费支持,建立学院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平台,与生产性企业、科技公司(科技咨询、科技开发与应用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修(制)订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奖励办法,推广科研成果,做好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工作,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加强与省市职能部门联系,落实好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大转化等工作,争取科技资金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基金会、协会的资金支持,组织精干力量,组建高效团队,积极申报省市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社科联、行业协会的项目,争取获得更多立项及资金支持,以解决学院科学研究经费不足的困难。

(四)完善制度,强化科学研究绩效考核

一是完善科研评价制度,改变教师科研评价方式,将对教师科研成果定量评价方式调整为定量与定性、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要考核科研数量,也要对科研论文质量、研究课题的理论价值及社会效益、技术服务的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确保科研工作评价制度的科学性。二是完善科研监管制度,严格研究课题立项论证工作,改革立项论证方式,聘请校外专家对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及研究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严把课题立项论证关;实施第三方评价制度,对结题的科研课题实行匿名评价,严把结题评审关;加强立项研究课题的管理,及时准确掌握研究课题的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强化对研究课题的动态管理。三是完善科研激励与约束制度,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人员分类分级聘任要求与岗位工作标准实施考核,实施科研工作绩效考核一票否决制;健全与完善学院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技术服务的奖励政策,利用激励政策引导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

结语: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要针对科研工作中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团队和制度建设,稳步推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以期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论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