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1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转轨经济学;一维研究方法;二维研究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88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系统研究各转轨国家的转轨经济学,包含了新制度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等多门学科,通过比较经济制度学对转轨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转轨经济学虽然历史不久,但其研究文献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并巩固了其在主流经济学学科的地位。随着“转轨经济学”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话题,转轨经济体也开始逐步走出原有研究的理论框架,其研究的个性特征日趋明显,原有的理论和知识已开始出现集成-整合-创新的发展趋势。

1 转轨经济学的一维主要研究方法归纳

转轨经济学一维的研究思路是指从集全化体制逐渐朝着自由化体制过度的经济转型变迁的唯一任务及唯一评价标准。这种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市场体系比计划体制更有效率,从而迅速降低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而更有效地进行缓慢过渡。使旧体系的缺点消失地更快、更干净,同时使新体系的效果更快、更全面。一维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以下4种。

1.1 制度演进学派的研究

目前较为主流的研究方法是以新古典理论中“华盛顿共识”为主体的研究方法。而“华盛顿共识”起初主要是为了应对80年代美国危机的主要方案,虽具有一定市场经济机制,但市场关系较为扭曲。其通过货币政策和预算平衡来稳定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并且利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来纠正市场体系。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虽然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论框架,来支持经济转轨国家,但总体上看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新古经典理论和制度演进理论本身缺乏研究经济转轨国家市场体系的知识;二是转轨进程的不确定性成为潜在的巨大的风险。虽然经济转轨是总体目标,但具体到经济转轨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1.2 激进、渐进的研究

一直认为转轨应当越快越好,同时大多数人也将转轨的发展看成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但这种方法太过现实,不稳定性较高。其次,还有一个更加主要的原因便是这属于抽象的新古典理论,而新古典理论本身就是对速度原理的否定。从多样性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除我国之外,匈牙利、越南均属于转轨渐进式,而大多数国家则属于激进式。但在现实中,总是激进中隐含着渐进,渐进中贯穿着激进,其实就是激进的,渐进的二分法不能再笼统的作为评价转轨效果的标准。

1.3 非、的研究

对于绝大部分西方国家而言,早已将政治制度的变化用作转轨经济理论的研究重点。并对转轨、改革和转型等都做了明确划分:其中,当传统模式被一种全新模式取代的社会经济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被称为转轨。其特征是除了较大规模的市场化之外,同时将所有的私有化、民主以及世界经济进行统一。在传统模式性质不改变的情况下,对传统模式的漏洞、空缺进行填补和纠正被称为改革;而转型则是更倾向于制度迅速转变以及经济体制改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Kornai提出了“体制的特殊品性”的概念“若想使经济机制方面的非基础性特征彻底实现,首先需要使政治转轨的基础性特征变革成功”。科勒德克认为:“计划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体制变革时可分成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有渐进主义和有组织的市场改革;另一种是以无序、符合规范的宏观经济稳定的市场转轨。”

1.4 对成本和收益的研究

中国学者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首先,中国将传统的某一时间点上的经济收益扩展到一段时间的收益积累。即证明了短期内适当的路径选择和顺序优化的累积效应是存在的。“休克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盈利,只要新的体制存在旧体制没有的优势,转轨就会发生,这是盈利的体系的静态描述。这种观点也被中国学者称为“利益分配无关论。”但中国改革的实践表明,新的制度安排可以给资源配置带来改善,但并不一定使每一方的福利都有所改善,至少在短期内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长期中很难看出转型全过程中成本的优劣效益,对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也较难回答。这如同俄罗斯“转型性衰退”(国家转型期间经济的衰退是无法避免的,当新制度建立后,效率便会即刻体现出来)长期业绩好坏尚难以确定。

2 二维研究方法的摸索

转轨经济学的二维研究方法指的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同时伴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将两种特殊的经济形态作为考察对象同时研究,来进行总体的评价。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动态的和不确定状态的过程中完成的,两者相辅相成。

2.1 关于“发展与转型”的研究方法

所谓“发展与转型”是二维探知方法中的主要部分,其主要特点是对研究的经济体目标在经济改革中采用隔离模式进行设计,对经济改革中采用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著有《发展转型理论》一文,其中对经济体的发展与转型的必要关键点做出了陈述,“转型“其实是在当前时期与预计阶段之间的经济过度区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转型的结构也是多方 面的,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政策的转型与经济体制的转型,多种转型基础合而为一,这也正是我国经济从欠发达时期向发达时期的过渡阶段。由于我国国情比较复杂,因此从发展与转型的角度进行讨论,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就我国目前经济体制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其经济转型主要定位在:资本的运作;人力资源的形成;国际化市场化;领军企业家的出现。这些要素对于我国从过渡期到转型成功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2.2 “双重转型”思路的提出

日本经济学家加藤弘之提出“双重转型”的基本社会经济体过渡模式,其主要内涵是指在经济体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单一模式,向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经济体方面进行转型过渡,并最终形成复合市场的经济模式,中国经济的转型任务并非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其转型过程中受各类社会因素制约,使得经济体制的转型不能有效按照预期模式进行,因此要将经济转型的每一个阶段与指标进行阶段性思考,并将改革任务与改革思路结合起来看待,而其他国家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并不能直接应用,必须进行有效地本土化创新后才可以借鉴。以目前阶段来看,“双重转型”的思路在我国的应用还并非理想,其主要原因为:①目前在经济领域,没有一套完整的“双重转型”理论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其准确性还有待验证;②转轨经济学中对于“双重转型”理论没有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背景;③该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历史阶段加以完成,而对于经济关系的施行,势必会对社会产生作用力与发作用力,因此不得不采用模型隔离阶段对“双重转型”理论进行研究,而有限的现实社会资源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实践依据。

3 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猜想

转轨经济学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研究的各个流派的更深层次的整合。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的转轨,或者只从体制改革角度研究的转型,都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没有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历史、宗教理论这些问题,这需要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我们要跳出狭隘的学术概念,特别是要避免简单的认同“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或“北京共识”,应扩大理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展望美好未来。

3.1 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

目前新制度主义角度进行的研究在转轨经济学的研究中处于优势地位。该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个是转轨的理论研究,另一个是对转轨中的经济运行经验或实证研究。转轨理论主要是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和公共选择理论提供研究方法“调整与变化”,解释转轨国家体制变化的利益重新分配和权利的改革进程。转轨经济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转轨经济体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以及对不同的转轨路径和过渡模式进行比较。

通过新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虽然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其中的部分缺陷和不足也使得转轨经济学在发展的同时遇到不小的阻碍和困难。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得主要核心,刘元春认为,交易费用理论属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其中动态宏观体系交易费用成为理论的累赘和包袱,无法成立政治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不可计量因此无法进行研究和论证。所以,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存在一定的问题。②新制度经济学满足经济人行为假说,这与古典的经济人假设并不相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人存在有限理性。方福前指出:与新古典主义相同的是,若采用不变的动机去描述人的行为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尤其是针对于政治活动中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实不然,政治活动以及个人经济活动动机都是多元化的。③依然存在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分析模式。但与之不同的是,新制度经济学能够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相对平衡的体系之下。

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收益理论下的新制度主义方法猜想

当前形势下,一项新的研究方法应该更适用于转轨经济学的研究,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收益理论下的新制度主义方法。具体方法猜想如下。

其最根本的源泉是来自政府的一定前提下的支持,允许企业和个人以增加自己的利益为的目的的行为或活动存在,同时政府采取行动来不断改善条件。此外,转轨的具体路径由于在各个经济体中存在多样的差异,因此,转轨过程中应遵循成本最小化的原则。节约成本,增加收入也必然因为经济发展阶段和条件等因素的受到制约。这条道路的探索也被描述为从“非帕累托改变”向“帕累托改进” 转变的过程。这意味着将发展中的转轨速度的水平还有路径约束考虑在内。这种研究方式使得选择和评价过程可以将转轨的进程作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使用手段和达成目的的正确定位。这项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两个体系简单的价值判断,并因此更接近现实,也更具指导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剧锦文.世界经济大转轨中的转轨经济学[N].经济学消息报,1997-01-31(1).

[3]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第2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官僚主义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 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 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 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第3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界定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将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根据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内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扶”着学生走,在中间阶段,教师要“引”着学生走,在最后阶段,教师只需“跟”着学生走即可。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从积极努力跟着教师学,慢慢过渡到自己主动钻研、独立探索,甚至达到有所创新的层面。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师生思想情感碰撞与交流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和培养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从而发挥潜能,培养能力。具体而言,启发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内涵如下。

1、学生兴趣的启发。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不仅在一开始接触经济学理论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变好奇为兴趣。在学习中,在学生遇到障碍与困难,甚至挫折时,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还要培养一定的意志,使意志作用于克服矛盾之中。但引起兴趣不是盲目地,主要是为了发掘学习中的新问题。

2、学生想象力的启发。西方经济学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只有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从经济假设到抽象化的数学模型,需要思维加工过程,为此要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那些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勤思、独创,并采取措施保护想象的火花。

3、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启发。创新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核心精神,学术贵在创新。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细心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积极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创新能力;采用不同方式启发、引导求异,逆向思维,因势利导,启发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

4、学生实践能力的启发。启发式教学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突出了思维过程,展现了思维策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控的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数量分析方法,把握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训练学生关注现实经济运行、研判宏观经济大势、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到社会中进行调研和实践,并撰写出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能够帮助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论文。

三、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工具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提问法。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问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对话,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经常表现为课堂提问方式。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讲授时间有限,但课外时间无穷。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经济理论,理解经济现象,有效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冲动。

在课堂上,要经常性地布置探索性问题,如最近经济运行的情况怎样,目前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等等。通过这些思索性的问题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利用更多课外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相关问题,进一步促进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最关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经济学案例种类繁多,其组织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编写相应的案例类型,然后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现实经济学案例,也可以选择实验经济学案例。当然,在应用现实经济学案例时可尽量采用本土化案例,例如,在学习“供给和需求理论的应用――价格干预机制”时,可引入我国曾实行的粮食保护价制度进行分析和验证;在介绍“机会成本”概念时,可让学生计算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实验经济学案例来验证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抽象的理论术语和动态的逻辑推导等知识。

3、采用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来认识规律、总结规律。这里以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章节教学为例,比如,在讲博弈论的合作与竞争时,就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完成“海盗抓黄豆”的实验。

对学生进行随机的分组,5人一组,由这5个学生分别担任5个海盗的角色,教师担任法官。故事讲述5个海盗即将被处死刑,法官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从100个黄豆中随意抓取,最多可以全抓,最少可以不抓,可以和别人抓的一样多。最终,抓的最多的和最少的要被处死。由学生运用理智思考进行判断得失,从而做出选择。思考思路是这样的:第一个人选20个,首先他不用担心他会是最少的(不包含所有人都拿20个的情况),因为除非所有人都拿20个,这样就一样多,只要有人拿的多于20个,就必定有人拿的少于20个,因为总共只有100个。接下来他要担心有没有可能会是最多的,因为题目的条件是可以不必把所有黄豆分光,可能会存在剩下4人拿的都小于20。接着要讨论:第一个人选了20,第二人会选小于20的数字吗?首先可以排除第二个人不能选择18及18以下的数字,因为这样的话,后面的人只要选择19第二个人就必死,第二个人有可能选19吗?也不大可能,因为第二个人选19的话,后面的人不可能选大于20或小于19的数字,因为这样的话会成为最大或最小而被处死(比如第3个人如果选21,第四第五只要选20第3个人就成最大而被处死),因此如果第二个人选19,后面的人要么选19,要么选20,可是这样一来就分出最大最小了,最小19最大20,全部处死,因此第二个人也不能选19。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第二个人也只能选20。同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也都只能选20。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人都选择20。实验结束,请学生自己来分析实验过程中自己的思考过程,大多数同学在行为过程的实施中便理解了博弈论体现人理性的重要性。

4、运用发现法。发现法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应该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每天运用经济学原理去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教学当中就不能太多依赖数学公式,而是要贴近生活。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经济现象:世界上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老虎和鲸鱼而不是母鸡?是因为稀缺原理。为什么超市里各个收银台前排的队都差不多长?人们的这种自发行为源于理性经济人原理。学习经济学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定,提高决策质量。比如说如何运用成本收益原理去安排每一天的生活呢?一个理性的人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时才会去做某件事。对于玩电脑游戏,收益和成本又如何?人们每天面对的可能不是去决定是否该从事某项活动,而是如何把握它的度的问题。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如果最后一分钟玩游戏获得收益小于这一分钟付出的成本,游戏就应该马上终止。学生们都面临着大学毕业后选择方向的问题,如何在出国、国内读研和就业之间做出选择呢?先计算一下出国留学的显性成本是多少,隐性成本又包括哪些?如何确定出国留学的机会成本?出国留学的收益又是多少?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原理却可以解决这么重大的问题。如何解读货币政策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发达国家,改变实际利率就在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储蓄,但在中国却效果甚微?因为中国人储蓄不仅仅有经济因素也有心理上的因素。如果政府想降低高储蓄率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从经济因素入手,根据激励原理降低储蓄的回报,并采取措施鼓励消费。同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除储蓄的心理因素。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央行,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货币政策的呢?总之,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就是要鼓励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学龙:大学专业课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2] 王英姿、耿香玲:经济学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教学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第4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医院药物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节省卫生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已为广大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人员所熟悉,各医疗单位广泛开展了药物经济学的实际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目的是使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因素,使患者以最小的经济负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1]。其研究结果应能反映临床实际情况,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在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设计研究方法。

目前药物经济学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一是随机临床试验(简称RCT) ;二是观察性研究;三是实际临床试验(简称PCT)。为了便于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应明确对药物经济学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之一的成本效果分析[2]方法中的效果与功效的两个概念区别。一般认为效果是在药物的临床实际使用的条件(即自然状态下)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接受药物治疗以后可能获得的效益;而功效是在药物理想使用条件,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接受药物治疗后可能获得的效益。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药物经济学所需要的是效果,更能反映临床实际情况。

1 随机临床试验

随机临床试验以某个时间为起点向前进行研究,要求所有试验对象均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合对照组,按照试验设计的要求对个体进行药物治疗、检查。在随机临床试验中,不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研究个体除了所使用的药物不同外,其他应相同(包括所作的各种检查、其他治疗手段等),临床医生不能随意修改治疗方案,如给药剂量、给药次数等。随机临床试验有三大优点:一是均衡,试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各组,消除了分配偏倚;二是便于组间比较,因为随机化消除了设计中未直接考虑而在试验中存在的干扰因素可能产生的偏倚;三是能有效的 对各组间进行统计的显著性检验。缺点是研究经费较高、费时。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是研究药物功效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价新药的功效确实不失为目前最好的方法,但由于其可能存在过高估计药物治疗成本,从而掩盖研究药物与对照药物之间原本存在的成本差异的缺陷,因而在用于评价药物的经济学效果是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2 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是基于回顾性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用于评价药物的经济学效果,实际操作时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以某个时间点为研究的终点,收集过去某个时间范围内满足研究要求的所有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该法的主要优点是研究结果反映的是临床实际情况,同时省钱、费时少。缺点是存在分配偏倚,造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并人间的基本特征不一致,进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样本数足够大的研究,可以采用分层或配对的方法来小除非随机分组所带来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不一致,即偏倚。

3 实际临床试验

实验临床试验与随机临床试验一样,以某个时间点为起点向前进行研究,将所有试验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不同的是它不要求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作相同的检 查或采用其他相同的治疗手段等,它允许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修改治疗方案,如改变药物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等。实际临床试验除了拥有随机临床试验的三大优点外,它还反映了临床药物使用的实际情况,缺点是研究经费高、费时。实际临床试验主要用于评价药物的效果。

4 讨论

RCT因其能有效消除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旬在的偏倚,目前是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人甚至把它看作使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金标准,但从功效和效果及药物经济学应用于实践的特性的角度来看,只是基于药物效果而不是药物功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才更有用,更能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接受。采用随机临床试验的方法获得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属于功效研究,只能看做是成本功效分析,不能被认为是成本效果分析;另外它可能会过高估计药物治疗的成本,不能反映真实世界(real would)(临床实际)里的成本情况。PCT是一种在真实世界下评估药物效果的一种方法,与RCT相比有了大的进步,是一种比较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但由于其拥有与RCT某些相同的缺点,如费时、费钱、样本数偏少及随访期短等,目前该法用的并不多,远远少于RCT。相比之 下,基于回顾性数据的观察性研究倒不失为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观察性研究省钱,费时少,只要拥有适当的样本数和和足够的统计能力(statistic power),就能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对象间的一致性。

本研究对药物经济学研究常用的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比较其优缺点,各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研究方法。当然,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不限于以上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如模型模拟的方法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药物经济学研究将在控制药品费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一、引言

 

在当前经济法学领域当中,无论是从经济法学研究理论成果的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会发现研究方法的欠缺是经济法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经济法学的研究成果中,尽管不乏有优秀成果的出现,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并不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经济法学的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研究的内容很泛,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泛泛而谈、没有实践作用。将其他相关学科方法运用于经济法学研究当中,对于经济法学的研究无疑打开了另外一条“路径”,丰富了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和拓宽了经济法学研究思维。

 

二、经济法学研究中经济学方法的运用

 

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经济,那么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已然成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经济法、民商法、金融法、财税法等和市场经济直接相关的部门法当中,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

 

在经济学方法中,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另外想静态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也有着非常广泛地运用[1]。比如说,在关于经济法总论的研究当中,有专家将“交易成本”、“利益多元”、“多重博弈”这些内容作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另外,在金融法中有很多具体的法律内容和法律条款都直接“摘抄”于金融学当中,在财税法中经常需要通过财税法的调控对收入分配公平进行宏观调控,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也有运用“信息偏在理论”作为参考依据。

 

三、经济法学研究中社会学方法的运用

 

经济法学其中很多的内容都涉及到了法学,而法学从归类上来说属于社会科学,法学的研究对象是面向于社会、面向于大众,在刑法、民法、社会法、经济法等法律当中,社会的概念被广泛涉及和被深度挖掘,所以说,在经济法学的研究当中大量运用了社会学。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社会学研究主要涉及有方法总论、研究方式、技术方法,在方法总论中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块,在技术方法中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比如说,在经济法总论当中,有专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分析和研究经济法的创新,关注和强调经济法创新对于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2]。在经济法学研究当中,会运用到社会学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比如说,在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针对对象——消费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分析过程中,会有运用到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四、经济法学研究中政治学方法的运用

 

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社会的政治现象和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对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政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紧密结合,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集大成”。在政治学中,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组织理论、行为研究法、政策分析、博弈论、角色理论等,在经济法学的研究领域中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例如,像经济法学中关于宏观调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运用政治学中的博弈论和行为研究法,对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主体行为和社会、企业、大众这些受体行为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再比如说,在经济法学中反垄断和反不当竞争的内容当中,同样也需要运用到政治学中组织理论、角色理论、政策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国家政府所实施的行政手段、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外交政策(国事访问)等政治行为对于经济法学的影响。

 

五、经济法学和相关学科方法研究的作用

 

一方面,经济法学研究中相关学科方法的渗入,促进了交叉学科的产生。相关学科方法在经济法学的逐步深入和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像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政治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交叉学科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法学内容的完善,推动了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发展。同时,相关学科方法在经济法学中的运用,扩大了经济法学在相关学科领域中的影响,并且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另一方面,从相关学科方法和经济法学的运用主体上来看,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将其他学科方法运用于经济法学研究当中,对经济法学研究的专业性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削弱作用[3]。而且,过分注重经济法学研究中和相关学科方法的结合,也不利于经济法学独立体系的构建,不利于经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法学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推进经济法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的结合,特别是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内容的相互结合,但也要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结合的度,使得经济法学的研究能够真正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第6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10-2

本文结合调查结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学习现状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增长,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新特点。如大学生迷恋游戏、网络,逃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大部分来自乡镇,农村,的学生为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占用上课时间打工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学习倦怠现象的出现,造成学习质量的下滑,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定义及表现

学习倦怠的研究是在职业倦怠基础上开始研究的。因此,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是套用“倦怠”的概念,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关系冷漠疏远,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几个阶段

魏婷在“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形成是身心能量逐渐被耗尽的表现,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甜蜜期(大一开始时期)

2.资源耗竭期(大一下学期――大三上学期)

3.危机期(大三下学期――大四毕业)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查阅了与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研究,形成《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选取了吉林农业大学共300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为97%。在300名被调查者中,男生132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4%,女168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6%;大一学生10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3.33%,大二学生8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6.67%,大三学生8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6.67%,大四及以上学生50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67%;从被调查者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的统计中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较广,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发现以下几点较为突出的问题:(1)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2)近半数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较低;(3)就业压力过大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特别复杂,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从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三个层面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1.学习动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献身科学、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谋求好工作等。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四成被调查者从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谋求一份好的工作,其次是实现家庭的愿望,回报父母,占两成,而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所占比例最小,仅为一成。

2.专业兴趣。大学学习实质上是专业科目的学习,专业性不只决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还会进一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方向。杨丽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去染发动力、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即大学生的专业承诺越高,学习倦怠则越低。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学生的专业选择都是由家长或老师代劳的,他们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并不清楚自己所报专业的特色及前景,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适合什么专业,或未被所报专业录取而调剂到另一个无认知的专业。从而导致进入大学后,丧失学习兴趣,荒废学业。

3.性格因素。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与还自身的人格特征有较大关联。

(二)学校因素

1.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狭义上被定义为校园内部环境;广义的学习环境包括社会、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是促使大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之一。目前学校的学习环境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种学习环境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从而影响了后者学生学习的情绪,造成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产生了对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的心理。

2.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失调是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校园里,同伴关系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在人际冲突中体验到挫折、失望、沮丧等情绪的大学生,情绪低落,对自我评价的判断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逃避学习、缺乏学习动力的行为出现。

(三)社会因素

在这里我们提出的社会因素主要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农业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速增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为获得毕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考证、培训之中,从而无心学习学校的专业课,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激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引导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发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脑海中的反映,对学习活动有发动和维持的动力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习动机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状态,而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习动机由学习的内部需求和学习的外部诱因共同构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消除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短视和狭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和时代的、紧迫感,使其能够继续保持对学习热情,能够站在民族、社会、时代的高度,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认识学习的意义,为其学习活动找到新的强有力的动力,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心态。

2.指导学生走出专业困境,让学习变为兴趣。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是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不了解自身的特点与爱好,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到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才发现所学的并非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又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对所学专业产生抵触、腻烦情绪,学习兴趣下降,陷入专业学习的困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可以使学生意志变的顽强,学习时心情轻松、愉快,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动力和倦怠的心理。

对于这类学生,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育,引导和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包括本专业的特点及未来发展前景,该专业从业人员的预期发展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该专业的学习方法等等,使学生明确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努力方向,增强专业归属感,进而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如果符合转换专业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批准此类学生经过考核换专业,促进学生专业特长最大程度的发展。然而,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转换专业的可行性是十分有限的,对于不能换专业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特点,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学生理想职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景趋势的介绍,让学生明确从事某类职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和行为特点,避免他们由于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而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外的事情上而荒废学业。

(二)关注心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处在青年初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现实问题时,心理冲突经常发生。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不同年学生处在不同阶段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增强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形成坚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另外,社会因素也占有一定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讲,大学生在校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是为了毕业后能选择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就业岗位,在完成自我实现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本文不再做更多的关于学生就业指导的分析,但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

五、结论

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对策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走出专业困境,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以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促进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Maslach C,Jackson S.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opational Behaviour,1981,(2).

[2]贾晓波,陈凤荣.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55一60.

[3]杨柏芳.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7,(9):8一9.

[4]MeierSF,SehmeekRR. TheBurnedout College Student:ADe-

seriptiveProfile[J].Journal of CollegeStudentPersonal,1985,(l).

第7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育学其他学科;课堂;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83-02

一、家校结合,让课堂教育回归现实生活

1.实时性观察。小学科学课特点是课堂实验操作项目多,内容丰富,容易激发引起学生的观察欲望和研究兴趣。科学课的大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很多实验是能让学生在生活当中自己操作实践的,教师要把握教学时机,结合学生实际,布置一定的实验来让学生在家里和家人一起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把课堂学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三年级自然科学教材《清清的水――茶叶会溶解吗》一课,课堂教学我们是这样设计的:上课前,老师事先泡好一壶茶带入课室,课堂上先让学生做盐、糖、沙子放入清水中加以搅拌的实验,并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现象的记录,当学生记录完毕后,教师举起茶壶,学生拿出自己的矿泉水瓶相互庆祝。这时教师就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茶杯里的茶水,接着教师将茶壶里的茶水分别倒一些给学生,让他们看看自己的矿泉水里的茶水,最后把茶叶渣子倒出来让学生观察,这样可让学生了解溶解及不溶解的实际事例,并布置课后动手操作的作业,教育学生日后做到:放学回家后泡上一壶茶,给辛苦工作一天的爸爸妈妈敬上一杯热茶,缓解他们一天的疲乏。同时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茶叶的有关知识。这样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课本所学的知识,拓展课本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尊重长辈的良好品质。

2.持续性研究。科学课的实践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有些实践活动马上就能看到结果,有些是经过几天或几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如:《生命之水》、《离不开的空气》这两课说明了所有生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和空气。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通过让学生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来让他们明白这个抽象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分别将豆芽生长典型的几个过程通过实物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豆芽成长有了个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研究豆芽成长的浓烈兴趣。课堂上,老师将一些绿豆种子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让学生课外种植,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老师布置一道课后作业,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怎样种植绿豆的方法,回家后在父母的指导下,用简单的容器种植一些绿豆,观察绿豆的整个成长过程,并做好每天的实验观察记录。观察小小根的根毛,到长出第一片叶子,再到它长出豆荚的成长的过程,都做详细的登记,登记的内容还包括浇水的情况、天气情况体还有绿豆的成长的高度及生长情况。对于有条件的同学,老师还鼓励他们将绿豆成长的过程用数码相机拍照下来,或者由家长将学生劳动的过程拍成3分钟左右的短片,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寄发给老师,老师再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平台以幻灯片的形式总结实践的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失败的例子,如出现根部腐烂、叶子发黄或是长到一定时候豆芽就蔫了等,教师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让不成功的学生回去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实践,让学生在操作当中体现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喜悦及在挫折当中吸取经验,从而走向成功。

二、把握教育良机,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有所感悟

1.课堂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在课堂上教学上,我们还巧妙地利用一些简单的魔术表演、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六年级科学课《燃烧与熄灭》的教学中,老师先向在座的学生提出借一元纸币,并让学生抄写好该纸币的号码,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将纸折叠好放在手上,然后用一张小纸片来引火,不一会小纸片化成了灰烬,同时老师手的纸币也一同消失了,学生看得目瞪口呆。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强调不合理的用火就会导致火灾的发生,一旦发生了火灾就会将你的财产化成灰烬。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用火安全,防止火灾的发生。老师精彩的表演,使得学生对课堂的知识学得相当到位,如懂得了燃烧时候的必要条件,掌握了合理有效的灭火方法,课堂小结的时候老师再次表演魔术,把刚才借学生的纸币又变了回来,并让学生确认钱币上的号码,这时候学生又是一阵轰动。

2.课堂演示指导学生。如演示利用pH试纸遇到酸性或碱性液体时产生颜色上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惊奇好玩,然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

三、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改变学生的性格

1.开设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了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些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如:七巧板小组、模型桥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小组、天好小组、四驱车小组、创意机器人创作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的培养,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2.注意个性发展,发挥学生潜能。我们除了注意发掘学生的科技潜能外,还专门把一些特别活泼好动和特别内向的学生吸收到科技小组当中,让他们通过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来发掘他们的潜力,改变不利成长的个性。如小发明小创造小组当中的一名学生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他本人的智力没问题,他对一些电器很感兴趣,掌握了一定的日常电器维修技术,就连老师上课用的扩音器他也能帮助修理。小发明小创造小组的辅导员邓老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后,经常找他谈心,并动员他参加小发明小创造小组。他的家长知道了这事以后十分赞同这种做法,就连负责他心理辅导的老师都认为这样对他有很大的帮助。科技小组的辅导老师经常带领他参加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使他慢慢学习了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并且在今年自己动手制作了荧光LED节能灯参加了端州区中小学发明创新大赛。这样科技教育真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才能的发挥创设了一个平台。

四、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让科技在生活中闪光

1.与家庭携手合作,课外拓展。科学与人类密切相关,身边的许多熟悉的事物很值得我们带领学生去发现和探讨。如果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带领孩子”齐参与的话,那么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就会出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六年级保护环境单元《保护空气》一课,讲述的是我们居住的环境中空气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路上车辆缓慢地挪动着,排放出污染空气的尾气,人们在马路上充当着人肉吸尘机的角色。课后,学校科技小组的老师向六年级的学生发出参与“节能减排,停车熄匙,净化空气”活动的倡议,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这一项活动不但教育了孩子,更教育了家长,让师生家长为共同维护美丽的家园而努力。

2.与共建单位密切联系。学校与相关的单位进行社区家校文化的建设,定期邀请科普单位到校开展有关的科普推广活动。端州区科技局、市科协等单位的科普大篷车到我校为学生展示及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学校也开展让学生到市科技中心进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的科普知识及学习兴趣。

五、成果展示

多年培养,今秋收获。我校在科技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区、市、省级的各项科技比赛,在2013年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共43人次。其中,省级比赛四项共11人次获奖,包括二等奖一项共8人,创新奖和优胜奖三项共3人;市级五项获奖共19人次,一等奖二项共9人次,二等奖二项共6人次,三等奖二项共5人次以及创意奖1人次;区级三项获奖共6人次,一等奖二项共2人次,二等奖二项共3人次,三等奖三项共8人次。2014年学生参加广东省第三届创意机器人小车比赛中学校的“梦飞队”、“雏鹰一队”更是双双取得一等奖。2014年7月邓莉、杨丹、刘邺进同学代表肇庆市实验小学参加由广东科学中心和广州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五期创意机器人特训营,最后该团队参加广东科学中心和广州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五期创意机器人特训营力压群雄,项目创意机器人――“林中卫士”获本期所有作品中唯一一个创意奖,8月份该项目被提名参加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科技馆发展奖创意奖,2014年第十二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中荣获一银三铜奖的成绩,2015年第四届广东省创意机器人比赛中两件作品双双获三等奖,其中作品“梦飞的小黄”荣获第四届广东省创意机器人大赛创意发明专项奖获。

学校科技的开展,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做法,有赖全体科技老师的真情付出,全心投入,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能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未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仍需要不断地追求与努力,潜心实践,再攀高峰。

参考文献:

第8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现状 创业教育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明显增强,主动学习创业知识和开展创业实践的愿望不断提升,并迫切希望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起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逐年增加,有关著作相继问世,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创业、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促进全面成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创业课程几乎是空白,课程体系不尽完善,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严谨性。

二、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其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有上百万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不仅涵盖创业课程的开设开发,专业的设立发展,还通过建立高校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等专门机构从事创业教育的研究;不仅在高校内营造创业氛围,还通过创业中心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的指导与扶持,旨在通过少数个体的创业,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学生点燃创业激情,根据自身条件投身创业实践。面对广大的学生群体,通过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目标。

1.在教育对象和层次方面,从广泛参与到小群体专门培训再到个别团队扶持进行三个层面的教育。高校可以科技学术节为平台,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覆盖全校各学院各年级学生;通过创业培训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SYB培训,以讲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网上沙盘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过程,培养有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创业者。学校的专门机构如创业孵化基地针对个别具备条件的创业项目团队进行具体扶持和孵化,支持学生创办企业。

2.在教育形式方面,以课程、讲座、教师指导、项目体验等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进行教育、培训和指导。目前,各高校都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该课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章节,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普及性教育。此外,还可以针对具有创业意愿,拥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开设选修课;学校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科技学术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对专业前沿知识技能的了解认知;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也可为科技创新学生团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取得较大创业成就的企业精英、具备丰富创业教学和指导经验的高校教师作为创业导师对自主创业团队进行针对性辅导和培训,把最前沿的信息和最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广大师生;聘请知名企业高管、知名大学生创业教育专家来校做兼职教授,扩大创业导师团,传授创业经验,对学生创业进行辅导。

3.在教育阶段方面,高校应实现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结合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举办的专题讲座和创业体验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旨在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针对创业项目团队的系列培训则侧重于大三、大四学生,详细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目标更明确地指向让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

4.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形成以校内为主,校内外结合的多专业多层次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依托高校丰富的教师资源,对学生创业计划制订、创业团队建设、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教育指导;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的职业指导师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培训;聘请企业单位负责人、创业成功校友为兼职创业导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报告,为创业团队提供咨询和指导。此外,应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蹲点实践,进行亲身体验,丰富对创业的感性认识;鼓励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研究创业项目,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从而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陈文华,关小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第9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第一部分 易经的数学逻辑---开启符号学背后的宇宙密码

我们这些半吊子来研究易经的数学逻辑,充其量只能是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易经的数学逻辑非常严密,数学模型非常科学。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瑛姑的房间中对后天八卦的排列进行了介绍,二四为肩。后天八卦是一种乘法尾数的规律,遵守“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居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事实上,在易经方园图中,遵守的是先天八卦的基本规律,是按先天八卦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进行的排列,反映了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的消长变化,并这种顺序在方圆图的方形中正好形成了从乾到坤的对角线,按二进制的算法,挂序总数之和为280,分别是坤2,艮52,坎29,巽57,震51,离30,兑58,乾1。卦序就是第几卦的意思,比如艮52,就说明艮卦是第52卦。

如果这么进行精细的数学研究的话,许多对易经基础很薄弱的读者可能感到比较复杂,感觉读不懂。因此,我们可以用哲学原理介绍的方法来进行导读。

易经先天八卦的数学模型背后的哲学规律有四个原则:

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这个规律和哲学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内容相同。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没有小偷警察就失业,没有学生老师就失业,相反相成。这个原则对应的方法论或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法。

第二, 量变质变规律。这个规律也和哲学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内容相同。说明事情的变化都是从量变逐渐开始,最终积累一定程度发生质变。这个原则对应的方法论或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在台湾叫质化研究法和量化研究法,都是一个意思。

第三, 因果辩证规律。这个规律和佛学的因果论比较接近。主要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原因和结果的变化过程,变化阶段,变化环节等。

第四, 内外量化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是易经独到的地方,佛学的数理、哲学的内因外因规律等,都没有达到这个见识的高度。哲学对内因外因的研究,指出了内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但没有量化到具体的变化消长环节。在易经数学变化中,方圆图从左下角开始,横向是外因的量化变化,纵向是内因的量化变化,对角线方向是内外因复杂变化的量化变化。比如从第11卦泰卦为基础,两个截然相反的力量,地天泰,开始变化,横向变化先是左向第26卦大畜,再是第5卦需,再是第9卦小畜,然后是第34卦大壮,然后是第35卦大有,然后是第43卦夬,然后是乾卦第1卦。如果内外因同时变化的话,那么对角线方向的变化依次从第11卦泰开始,到第41卦损,到第63卦既济,到第42卦益,到第32卦恒,到第64卦未济,到第31卦咸,到第12卦否,经过了6个阶段的变化,走向了反面。这种变化已经超过了事物物理变化的范畴,达到了化学变化的领域。一个事物的物理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比如铁,加热了还是铁,分割成几块还是铁,这是物理变化,但铁被硫酸反映后形成新的化学变化,或被氧化后形成的新分子,就不再是铁了。二氧化碳不是碳,硫化铁不是硫,发生了化学变化了。

发现了量化变化的规律,和内外因变化的规律,结合案例,就能理解易经的数学逻辑和在管理方面的量化方法运用了。

第二部分 易经的数学逻辑---生活中深入浅处的生动案例

笔者之前在某中德合资RC公司担任总经理的时候有一个切身司机Q先生,今年40岁,东北人,相处一直很好,他本人在上海发展也不错,在莘庄买了房子,也买了20万左右的轿车,并且没有什么贷款,应当说算发展不错了,但他最近有了烦恼,和笔者说自己的女儿马上中考了,总感觉姑娘的数理化学的吃力,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征求笔者建议。

笔者告诉他,其实他家姑娘的压力更大,要中考,有升学压力。做家长的,不能只是发现问题,更要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有量化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据分析,针对性地补课或提高。首先要量化分析,比如说物理不好,那么考试下来,分析试卷,是力学部分不好,还是光学部分不好,还是电学部分不好,还是热力学部分不好,还是流体力学部分不好,要量化分析。比如是电学部分不好,可以针对性地对电学部分进行补课,电学补习好了,整个物理成绩上去了,姑娘自己对物理也有信心了。不能笼统地说“物理不好”,应当量化分析,分模块分析,然后针对性地提高,才是家长应当做的。Q先生听后说,过去自己只知道每天早上六点起来给姑娘弄早餐,然后七点前送姑娘去学校,感觉做父亲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一直对姑娘物理化学成绩差没办法,现在豁然开朗,有时候分析细致、提升了核心弱点后,整个功课成绩上去了,姑娘的信心就上去了(参考:沈宗南、张京宏《行销传播学》,世新大学,2011)。

2011年笔者工作中也处理了一起长达一年的官司纠纷。一起劳资纠纷产生恶性连锁反映,多名员工与公司发生诉讼纠纷,不同程度地进行劳动仲裁和司法诉讼,最终事情以各方面均能接受的结果收场,也化解了可能扩大的集体对抗危机。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思维也是使用的数学逻辑和量化分析方法,只不过把方法应用到各方面利益评估上了。比如说在司法诉讼程序中,要考虑到原告和被告的心理情况,法院和法官的利害因素。任何诉讼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力量要考虑:法院和法官,原告,被告,可能影响的对象。对法院和法官来说,上诉率是一个考核的KPI指标,影响法官的奖金和评选先进,因此,从法官的利益和社会矛盾化解的角度出发,调解无疑是优先的。同时,对原告和被告来说,也考虑到诉讼成本,时间成本,连锁反映,社会对抗、矛盾激化与缓和等各种因素的总和评估。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可能被影响的方面,包括员工的思想认知,社会媒体的评价等等。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如果把这四个方面的要素都考虑进去,其实也就是运用了易经的数学逻辑,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元素分解了,转化成企业管理中的工作方法就是量化评估的方法,分析各种决策和策略背后的利害关系,最终做出的最优决策才可能是方方面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可能有读者说,使用易经的数学逻辑分析问题,真能预测和评估到各个方面的真实想法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能。这种分析还能量化。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对等相反的力量存在,比如在我们分析的易经数学模型内外因变化模型中,第32卦恒卦和第42卦益卦就是对立的错卦,风雷益和雷风恒,就是一个对立的力量发生的变化。益卦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而上的动能、思想、智慧、决策力量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各方面矛盾,形成良好的现实问题解决效果。而相反力量的恒卦则主要强调要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不可好高骛远。因此,内因和外因的力量对比不同,决策时候重点是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重点考虑解决问题的步骤循序渐进,考量点和考量尺度就不同了。

益卦的反卦是山泽损,第41卦损卦。这是把内外因翻个过。损卦最本质的思想,其见解的高度也是罕见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何使用自己最少的损失付出来获得方方面面总和的最大效益绩效。损卦的特点在企业决策中经常用到。

恒卦的反卦是风山渐卦,第53卦渐卦。渐卦核心思考是,办事是要恒心,是要循序渐进,但关键是方向要对,要渐渐去向该去的正确地方。如果办事情确实也循循渐进,脚踏实际,不好高骛远,但方向不对的话,比如一个鱼把方向定位为山顶而不是大海的话,麻烦就大了。渐卦作为一个相反的力量和声音,始终在提示:循序渐进的方向要正确,目标要对。

而第54卦归妹卦,雷泽归妹,说的就是如果方向不对、并且不循序渐进而想急于求成的严重后果。归妹卦辞说:求鱼须当向水中,树上求之不顺情,受尽爬揭难随意,劳而无功运平平。生活中和日常企业管理中我们经常会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夜建成罗马,这种情况往往事与愿违。归妹卦的意思是说,急于把女儿嫁出去,由于急于求成,女儿被嫁出去没当正妻,当了小妾,这就是急于求成的后果。好比最近的电视剧赵宝刚和王雷导演、孙红雷王璐丹主演的《男人帮》,顾小白失恋后急于求成地和保姆女儿小雪恋爱,结果导致顾小白重新失恋一样。

从文字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归妹两个字,甲骨文是两种含义,归是有男人的已婚妇女,主要说的是正妻,妹是没出嫁的闺女。归妹的本意是想把女子出嫁作为正妻,但因急于求成只做了小妾,今天叫小三子。在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今天的法律制度下,小三是没有财产权的,包括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说白了就是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小三没有财产权和财产诉求权。几千年了,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中国人。

而渐卦,渐字在甲骨文中,是装满士兵的兵车。比喻打仗,巡逻等,方向和战略目标要明确,士兵要充足,从实际出发。损卦的损字,甲骨文中是正在煮饭的锅鼎,表示做饭要给周围的人吃,以自己最小的损失分吃饭来换取和避开周围过分饥渴带来的抢劫和杀人放火。

第三部分 易经的数学逻辑---管理中的量化方法应用准则

易经中的数学模型思维,主要是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处理和决策问题时候,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度量和尺度考量不准或把握不准,都有可能招来疯狂的报复和反击。决策者思考问题的时候,除了要量化思考正面两方面的力量情况,也要思考旁边影响者的力量因素,并尽量去量化分析和评估。综上,管理中的量化方法应用准则总结为:

第一, 管理决策的因素陈列并量化。影响决策的因素,影响的权重;决策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被影响者,因素和权重,以及各方面可能的反映,后果的控制预估。

第二, 管理决策需要考虑的正面反面力量和执行决策的成本。正面反面的力量要进行评估,同时要把执行成本进行准确量化评估。“损”卦的本意和实质,就是付出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和“益”卦是相反相成的。

第三, 管理执行过程的检查和监督。执行过程中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渐”卦,主要把控执行方向的正确性,二是“恒”卦,在方向正确情况下,不能执行中好高骛远,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把决策想法变成解决实际问题效果的“益”卦要求的应用效果,以解决问题,增强绩效。

第四部分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