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师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地理教室;小班化;分组教学
从2001年开始,江苏省南京市启动了小班化教育试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投入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管理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实效。2009年,笔者所在学校江苏省南京市华电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建设了数字地理教室。数字地理教室为我们进行小班化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优质的平台。下面,笔者就三年来地理分组教学的实践过程,来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数字地理教室与普通教室基本配置的差异[1]
同普通教室相比,数字地理教室多了以下基本设施:①核心设备:数字星球教学系统;②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多媒体中控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③常规模型:三球仪、地球仪、地形地貌等;④木器类:可多种组合的学生特制桌椅、灯箱等。正是数字地理教室有了以上设备设施,分组教学在我校地理课上才成为常态。
二、新课程形势下小班化地理教学中分组活动的优势
(1)分组活动教学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地理课上的许多核心知识通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效果更佳。比如,在学习“地球倾斜着绕太阳公转”时,教师指导学生把各组围成的圈子当成太阳,然后各组派一个学生代表模拟地球开始绕着自己的小组转圈。因为参与活动的学生要考虑地球公转时的方向、倾角,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不易正确掌握。但6个小组一比赛,肯定就有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然后教师也按标准来模拟一下,既做了示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无形之中就把这个难点简化并加以掌握了。
(2)分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分享更多的信息。新教材正文减幅而阅读材料及活动明显增加。正因如此,我们分组活动才能达成目标。如“我国的地势特点”一课中,教材需要学生讨论“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这个课题面很广,也有难度,若以常规授课,一课不够。采取分组活动就事半功倍了,实践证明,分组活动教学使学生收集和分享的信息量明显增加。
(3)分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2]。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习惯,着眼点就在“过程”上。此时采取合理、科学、独到的分组活动进行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以“我国的自然资源”为例,我们就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学习来进行教学。
(4)分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地理学科素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如2010年春,我校报名参加了金陵晚报组织的“虎凤蝶――让我们的紫金山自由呼吸起来”大型环保活动。学生们身穿红马甲,手提垃圾袋,穿行在树林和草丛中,给上下山的游客和自己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环保课。
三、新课程形势下小班化地理教学中分组活动的反思
(1)由于生源素质不整齐,有时会导致分组活动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学生准备不足、学生讨论不充分、学生发言针对性不强,等等,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2)分组活动教学需要各活动小组人员比较固定,在数字地理教室上课时效果不错。但其他学科主要在教室按传统方式上课,这会影响学生分组活动时一些好习惯的养成。
(3)分组活动教学对地理教师要求比较高,因需要精心准备各种素材,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会影响青年地理教师进行分组活动教学的工作积极性。
教学是讲规律的,无论选择或创新哪种方法进行教学,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切合实际,都难能可贵。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位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地理教师肯定会学有所得,教有所成,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 孙宏根.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中学地理教室建设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9).
关键词:CAI地理课件;地理课堂教学;应用;反思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1
Talking on the CAI Geographic Coursewar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Li Hongwei
(Chongqing Yubei District,Experimental No.2 High School,Chongqing40112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more and more teachers making use of CAI in geography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 skills.CAI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eachers to stress important points,to break through difficult points,to improve efficievcy in taeching 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but also be good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inking ability,to cultivate the spi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making full use of CAI in geography teaching could promote th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CAI Geographic Courseware;Geography Teaching;Application;
Reflection
多媒体教学即CAI教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各级学校的教学工作已经向多媒体环境和超文本信息的组织方式方向发展,在一个计算机系统内,能同时呈现出声图并茂的教学氛围,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内容,也使传统的“人一人”的教学模式向“人-机-人”的教学模式转化。CAI地理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更是一种别致的教学过程和模式。多媒体教学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辅助式和主体式。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就运用的是辅助式CAI,在教学课堂中的某个或几个环节,如模拟式辅导、演示、练习、测试、复习中发挥主导作用,是针对教学某一部分内容的需要而间接嵌入的,是教学者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教学媒体之一;而对于主体式CAI教学是最近出现的网络教学类型,在国内目前还不普及。
一、CAI地理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CAI地理课件在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创设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思维变得活跃,充分发挥其自身在上课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兴趣作为一种有着积极作用的情绪,其在一定的气氛中很容易产生。因此,CAI课件的创设的与授课内容相对应的学习气氛,不仅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二)CAI地理课件在教学的应用,可以达到“突出重点、化繁为简”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除了要通过语言来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借助教学教具,比如地图、挂图等等,有些挂图内容繁多,不易突出重点,并且都是静态和无声的,因此给学生的印象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运用CAI地理课件教学不仅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还使课堂密度随之加大,提高了课程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CAI地理课件在教学的应用,可以达到“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效果。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具只是挂图和结合课本的插图,所以不可能直观地感受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因此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就会被动,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深度的理解。多媒体CAI采用了动态模拟,让静止图变成动态图,在观察整个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和讨论,不仅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求知欲,而且体现教师主导和发挥学生能动性的作用,促使教与学结合组成有机的整体。
(四)CAI地理课件在教学的应用,创设了“化远为近,生动逼真”的情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只局限在书本上,不管教学者怎么发挥语言才能和教具演示,都不能够直观、生动地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发生的变化和演变过程。在CAI课件中只要适当的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就能把传统课堂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变化和现象呈现在学生思维中,比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较好的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
二、CAI地理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CAI地理课件在辅助地理教学上凸现的强大功能优势,受到广大师生青睐。但要认识到居于辅助地位的地理教学CAI技术,并不是主导地位。在其冲击普通教学模式时,我们要对CAI地理课件在实际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反思。
(一)教学的现代化不等同于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而对传统教学媒体进行忽视。多媒体教学是“辅助”并不是“取代”。虽然音频、视频资料及新颖的教学方法很丰富,能激发学生兴趣,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用多媒体方式就能取得良好效果。众所周知,“听”和“说”是人与人之间最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人类接受的信息来源约80%来自视觉和听觉,在教学中应用夸张的手势、恰当的比喻、幽默的语言、随即而来的黑板示意图,这样对学生的感染力更强一些。所以在实际教学要考虑选材的科学及针对性,多媒体辅助作用应该为促进教学使用,而不应为“哗众取宠”使用。
(二)优质课不同于多媒体课件。CAI具有快捷、方便、贴近生活、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教师如果盲目地准备无用的、不完全的信息课件,就会让学生认识和接受的只是片面信息,导致“信息泛滥”,影响其掌握主要的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运用独特教学的魅力,渊博的知识及感染力的讲解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抓住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创设课件时必须以学习目的为宗旨,形式和内容而结合,并且应该做到惜“色”如金,必要时用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兴趣,达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目的。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加强新技术学习,积极适当的制作地理课件,而且要探索如何扬长避短,因教师、因课、因学生所运用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使其发挥最好的效果。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只是辅助作用,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而服务的。本文对CAI地理课件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其应用对其进行了反思。
参考文献:
[1]潘信国.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与创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3
[2]刘巍.浅谈中学地理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状问题及改革[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关键词]地图教学;析图;判图
一、中学地理强化地图教学的意义
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把植被分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中学地理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1.教学地图的种类。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2.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中学地理地图教学的一般步骤
1.读图拿到一张地图表,首先要读“图名”,也就是这幅地图的名称,对图有个整体印象,从图名中找到关键词,这一步骤往往是学生所忽略的,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读“图名”,再读“图例”及图上的各种说明,要求详细,注意发掘图中隐含的信息,以免造成信息的遗漏。第三,要看清主图与副图、各种图表之间的关系。
2.析图和判图。对地图的分析过程是综合归纳读出的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在读图时,尽可能找出规律,按一定顺序读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沿线读图,这里的线可以是铁路线、公路线、河流,也可以是经线、纬线等,如长江的主要支流及分布。还可以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读图。在读图过程中要注意动态图与静态图的区别,对于动态图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运动来读图。
3.图表再现。图表再现可以是简单的回忆过程,如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高一层的应使学生能掌握通过已知的文字、数据信息分析比较后,绘制图表,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4.阅读地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区图时,要注意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阅读分国地图,要注意该国所在的大洲地图,以加深和理解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
四、中学地理地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注重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2.多看多想,实现地图与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关键词:翻转课堂;地理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77-02
一、引言
地理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不利于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同时,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学习兴趣明显不高,学习成绩也差强人意。这使得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比较吃力,学生对地理学习也陷入困境。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助于教师进行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协作讨论。这一点与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地理教师要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而改善我国地理学科的教学现状。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又名“颠倒课堂”。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落基山的“林地公园”中的两名教师为方便部分因故缺课的学生补习,将课堂上的演示文稿和教师讲解的声音录制下来,并上传到网络上。结果,这两位教师的意外之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的这一举动也表示认可和欢迎,而这就是翻转课堂的雏形。之后,“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孟加拉对翻转课堂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创建了教学视频讲解各科教学内容,提供课后练习,并在线解答问题的专业教学网站,这使得翻转课堂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关注和热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关于翻转课堂的统一定义。简单来讲,翻转课堂就是将学生课上接受知识,课下内化知识的过程颠倒过来,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制作的视频资料,在课上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疑难解答等方式完成知识内化的全新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可行性与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翻转课堂的实施与应用已经有一定成熟的教学成果与经验。并且,这种经验大都是理科教学领域的。众所周知,理科教学内容系统脉络清楚、知识点明确。教师应用翻转课堂进行理科教学时,可以通过一段视频将一个概念、例题或是实验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相比之下,文科教学则比较难以“翻转”,这是因为文科教学内容比较感性,除了有少部分概念和例题外,还需要师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
作为堪称文科中的“理科”的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抽象程度较高,涉及的概念、原理、规律较广等特点。教师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是将地理学科的知识点讲解清楚,未曾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成因。许多学生对风的形成、三圈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水循环的过程等地理知识点烂熟于心,但是,在应用知识点做题时,错误率却特别高。这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不透彻,也没有掌握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成因和规律。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点制作成视频,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有选择地观看视频,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对于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强化理解和记忆;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留到课堂上通过学生小组探讨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凸显了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通过课堂上小组协作、探讨的方式还能够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以《热力环流》为例
1.创建课前学习材料。课前学习资料的创建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在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热力环流相关教学视频。具体可以采用“录屏软件+PPT”的方式录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且要为视频配置教师讲解的声音,以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解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可以稍作停顿或用语言、语速提醒学生注意。除了教学视频的制作,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其中,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两点:①作业要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或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歌词、历史典故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播放影视作品《三国》中火烧上方古的片段,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思考。②作业设计的难易梯度要合理,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便于学生理解。视频制作和作业设计都完成后,便可在上课的前几天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此外,学习期间教师应当通过QQ、微信等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并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组织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内化,而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到组织、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及学生反馈的信息确定重点、难点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探讨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交流的动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切实参与。同时,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学习交流的节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跟上本小组的探讨进度。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在必要的时候介入小组的探讨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调,比如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海陆风的活动、压面随气压高低变化的弯曲情况等,避免学生讨论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而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及时反馈给教师,及时答疑解惑。
3.问题探究。问题探究可以检测并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这一环节要考虑到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问题。比如,对于城市中的学生,可以设置“为何城市的温度比郊区高”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对于沿海城市的学生,可以设置“为什么海边的温度比市区低”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4.课后测试与评价。通过课后测试与评价,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看到自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哪些方面要进行改进;然后,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反复观看教学视频,以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比如,教师可以组织“热力环流知识点汇报比赛”,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与热力环流知识点相关的现象,并运用相关知识点把这一现象阐释清楚。
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挑战
1.如何分配学生的时间。长期以来,我国的地理教学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强输硬灌”。尽管我国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很多地方政府的教育业绩仍以分数为主。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教师大量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学生布置超负荷的家庭作业。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教师需要给学生留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自学。这样,教师便不能再通过留大量的家庭作业占用学生的时间,因此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会在时间上形成矛盾冲突。
2.怎样使用计算机进行地理教学。翻转课堂是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育模式。要想切实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学视频的拍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节课为例,教师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制作大量的自然景观视频。如果教师不懂得熟练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就无法制作出满足学生自学需求的教学视频。
3.地理教师综合素养亟待提高。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取代,但是,翻转课堂对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却更高了。比如,录制教学视频、指导学生自学、统计学生反馈的问题、组织学生协作讨论、设置探究问题等工作,都是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必备的素质能力。而且教师的综合素养越高、结构越优化,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则将越高。比如,一段简短精悍的教学视频,里面融入生动活泼的元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地理教师的综合素养达到一定要求,才能制作出简洁有效的教学视频。
4.地理教学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翻转课堂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组织能力及一些其他方面的能力。传统的试卷封闭考试无法有效检测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自然灾害与防治”这节课中,除了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点,还要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与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显然,试卷是无法检测与评价学生的“意识”、“思想”的学习效果的。因此,地理教师要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六、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适时地将翻转课堂引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促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张洪珍,刘向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地理教学,2014,(6):31-32.
[3]林培英.学校地理教学方法的变革――我国地理课程变革中的继承与发展之教学法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0-67.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概念 内容 影响因素
一、地理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青年地理教师而言,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地理教学反思是指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1]。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反思”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需要地理教师通过个体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团队的团结协作,最终达到地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专业的成长。
二、地理教学反思的内容
不同的研究者对地理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的回答各有见解,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反思应该透视地理学科的性质,无论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或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是良好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地理学科都有其独有的基本特点和学科价值。但是地理教学反思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步伐不断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清晰。一线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课堂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仅仅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各自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新知识生成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二)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反思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整节课达到预设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内容和课标的要求,还要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发展程度等方面。如果出现部分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就会使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如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所有的学习目标,并且学生的表现很轻松,就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过简单,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实现共同发展,必须关注个体间的差异,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实现80%的具体目标。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有难度或是太过简单,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地理教师就要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发现并分析优点和不足,甚至可以在课下再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制定,进行课堂重构,预测教学效果,为下一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提供借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课程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明确清晰这一总目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2]。这三个维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能教条地、机械化地加以分割,尤其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往往会被地理教师忽视,常常套用“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等”既定框架,学生没有发自内心感悟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不断反思:一整节课结束后,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怎样的提升或是升华,那么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节课究竟要如何传递,并且能够传递给他们什么。
(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反思
新课改提出了十大重要理念,也制定了新的课程目标,其中不仅包括总目标,而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细化,但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完成。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在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后课时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符合地理特性的思维能力。地理教育不仅是地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是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地理科学方法的教育。这就要求一线地理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时,既要关注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挖掘,又要考虑到对教学内容广度的拓展。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也是范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们应将新教材看做是参考书,开拓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因此,地理老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教学资源生成等方面进行反思。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把传统的“教教材”观念及时转变为“用教材教”,书只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参考材料。改变教师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课堂过程的引领者。
三、地理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
影响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而言,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通常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另一方面是教师外部客观因素。
(一)自身因素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做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强调反思在推进教学,也在帮助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反思是为了达到教中学、学中教,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工作和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地理教学反思应是地理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等作为认识对象,从而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审视、反省和总结。
然而有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某种习惯性教学行为,思维定势的方式就逐渐“生根发芽”,对之后的教学行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谓习惯性教学行为,就是教师根据已经形成的某些思维结论支配课堂教学行为。由于批判精神与质疑能力恰好是创造性思维最具活力的因素,如果习惯性思维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发挥主导作用,久而久之,地理教师的创造性就会走向衰落,惰性就会产生。地理课堂要走出模仿与复制的僵化怪圈,地理教师就必须用批判性的反思教学代替习惯性教学。只有这样地理教学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地理学科才能越走越远。
总之,地理教学反思不仅需要教师思想层面上的认同、思想观念上的重视,还需要行为实践上的落实和自觉主动的坚持。教学反思对于一名地理教师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教师外部客观因素
1.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现代学生减负的背后是教师诸多的付出,教师乏味的工作背后是一系列工作任务。教学要求、升学压力使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压力很大。地理教师的日程安排紧张,平日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工作、学校行政工作等工作事项。这使有些地理教师即使愿意进行教学反思,也没有时间和精力。
2.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和评价导向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书写的教学设计中的一块内容就是教学反思,甚至“每天写教学反思”被一些学校单拿出来,当做硬性要求。当然,这种做法能够保证教师“写教学反思”,但真正“思”了吗,就无法确定。这样的共性趋同,教师们不免将教学反思当做学校布置的任务,教学反思是教学进程中的一个促进点而不是用作敷衍工作任务的障碍,硬性的教学反思对教学毫无作用,真的教学反思是自觉的、有深刻感悟的。
四、结语
反思可以强化自我监控意识,进行教学创新。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我完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具有实践指导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反思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对地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就相对而言更少。本文定位于对地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探讨地理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针对性的帮助。
尽管地理教学反思对提高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地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地理教师的自我完善等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影响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主观方面地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对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运用不够等,还是客观上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和评价导向等的影响,都使得地理教学反思研究的进行缺乏深入和创新。
参考文献:
一、创设学习氛围
教师要热爱我们的学生,当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来对待时,当学生处在一个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的学习环境中时,学生的情感就会处于比较健康的水平,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就较少表现出自我中心、缺乏安全感、缺乏理性和自我贬损。地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长期交往中,需要地理教师具有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风格、宽容和谐的教学态度,并以此感染、引领学生,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课堂参与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彼此理解、接纳、欣赏,学生则更加易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地大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改革教学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理念深入各学校,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责任。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教师对于那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能解决的问题不要亲自去讲解,而是把他们交给学生去讨论、争辩,发动学生互帮互学,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通常情况下,大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都能解决,对于以学生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则要及时参与讨论、点拨,引领他们去想,拓宽他们的思路,若仍不能解决,则再有的放矢地去讲解。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细心观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未知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地理学科文理兼备,涉及面广,地理知识丰富多彩,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知识中的趣味点,善于从多个角度去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新感觉,引起新兴趣,产生新欲望。
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生活化的东西实用性很强,学生认为学了有用,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应贴近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引入地理教学素材,让学生学了地理后,知道地理知识从哪里来,并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从而切切实实体会到学习地理有用,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课堂上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效的地理教学,必须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让学生觉得地理并不难学,避免学生对地理产生畏难情绪;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让学生体验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下去的欲望;第三个层次是优秀学生能发挥余力的,为此类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探究搭建平台。教学目标设置得恰当,会让不同类型的每位学生学有所获,继而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给学生不同的刺激,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四、做好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优秀教师的品质。自觉地反思行为是教师应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思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地理教学。
五、开展地理活动
新课改在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与突破,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地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本人尝试做些初步探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学反思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如何看待我国高能耗下的经济增长及环境问题?”也有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教学中如何处理多媒体资讯及互联网与课堂讲述的关系。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土地利用现状》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束之后,我反思:为什么学生只着眼于农业用地中的种植业分布状况及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而没有学生对建筑用地挤占耕地及不合理的垦殖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等问题进行分析?我们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到底学到多少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有教师通过自我感受进行的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来质疑自己教学的行为,如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有学生给我提意见认为这一节课内容本来很简单,但让我这么一讲反而复杂了(因为受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橡皮泥,但是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我讲得特别多),他说我们没有橡皮泥老师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用泥巴代替橡皮泥开展小组活动来完成。他的话让我震惊、惭愧,这说明这节课我上的很失败,他让我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地理教师应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思教学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无论是何版本的教材,其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已确定的,但它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时要反复斟酌、适当调整、大胆取舍。如,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我本打算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地球与地球运动,众所周知,这部分内容对于成年人来说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何况是十来岁的孩子呢,于是我大胆地调整了教学顺序,把“地图”一节调到前面来讲,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各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导语的设计到教学目标的逐步实施及巩固练习设计,各个环节都要仔细推敲。课堂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地理教师应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作为一线教师,在案例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我们既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还可以研究他人的案例,笔者曾听过一节地理课堂讨论课:
某教师执教“地球的运动”一课,安排了14个讨论题,每个小题又小又简单,诸如“自转的方向是什么”、“自转的周期是多少”等等。问题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教师时而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时而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下课后,我询问了七八个同学在课堂上是否参与了讨论。这些学生都说来不及讨论,人家怎么说我就怎么答。
后来,我仔细地分析了这节课:这是一堂讨论课,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与小组成员交流与讨论的源泉。学生没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又怎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看似热闹实则混乱。所以,课堂讨论一定要注意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此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学习习惯。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了14个问题,按每节课45分钟计算,那么,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也就仅3―4分钟,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
因而通过反思,我最后给那一节课下了这样的结论:一、操作不当,讨论“流于形式”;二、时间过短,讨论“速战速决”;三、缺少协调指导,讨论“失控”“失度”。
三、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
以地理学科来说,其实,平时地理教学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表演”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地理有帮助吗?在教学“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一节时,我提前布置让学生学唱少数民族的歌曲,学跳少数民族的舞蹈。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我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节课学生兴奋而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前想的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他们表演前每人还做了一个简短的说明,如:我表演的是xx族的舞蹈,这个民族的人们一般穿xx服装,有xx生活习惯等,他们甚至或多或少解释了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不正是对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初步认识吗。
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整体专业素养不容乐观。本文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实际,从加强自我反思、参与专题沙龙、促进校际合作、利用网络教研等方面,探讨了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环境条件所限,我国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地理教师在整体素养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职业认同感等均需进一步提升,同时教师继续教育能力不足、教研活动开展不充分、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缺乏必要的支持条件等客观因素也在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以下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以供探讨。
一、加强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的检视和反省,也就是教师对自己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教学情况所进行的一种回顾、分析和总结,通过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更新观念、改善行为、提升水平,形成对教学现象、问题的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比较少,自我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从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总结教学、提升素质。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反思,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方面入手,其自我反思的方式示例见表1。
二、参与专题沙龙
专题沙龙即以地理教学主题为载体,围绕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热点、焦点和实际问题而展开的活动,多以思考为主要形式,以观摩和交流为基本途径,以教学随笔、观后评议等反映活动结果。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本来就资源匮乏、外部发展环境较差,应积极主动地与同行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参与地理专题沙龙不失为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重庆市地理教师的民间组织———山水地理沙龙,就经常组织城乡地理教师共同开展专题研讨,通过活动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目的,其活动开展示例见表2。
三、促进校际合作
校际合作即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专题的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地理教师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方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教学环境相对欠佳,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无论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农村中学地理课程多由不具备地理专业知识的教师兼任,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堪忧。因此,加强城乡之间学校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共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校际合作,主要应突出以下方面。
1.资源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统筹教学资源配置,联通各校校园网,实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应建立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协作各校在教学设计、阶段检测、课件制作、活动实践、教育心得等方面,实行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
2.教师互换
城乡协作学校之间应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可让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同时轮流选派城市学校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到帮扶的农村中学任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学校中学地理教师资源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建立—个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充分流动的、城市有效支援农村的教师管理体制。
3.联合教研
协作学校之间应构建城乡一体化校本教研平台,通过定期会议研讨、网络交流等方式研究和解决共同存在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城市学校地理教研组的辐射示范作用。成立联合教研组,每学期联合开展2~3次研讨活动,相互听课和交流经验等,重点解决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四、利用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即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学研究、研讨形式,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教研模式。农村学校信息闭塞、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与传统的教研模式相比,网络教研更能满足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对教学问题及时进行研讨解决的需求,而且可以跨时间、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地畅谈交流,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讨可借助以下几种平台。
1.教师博客
教师博客是教师展示自我、探讨交流的平台。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传统时空局限,展示其教学工作、教研交流等方面的体会感受,记录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问题讨论等教研足迹,为自己及同行提供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经验。借助博客,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优秀地理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地理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对话,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建议,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可以说,博客为交通不便、资源欠缺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
2.学科QQ群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QQ群教研逐渐兴起,这是利用QQ群聊功能进行网上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教研方式,灵活方便、互动性强。QQ网聊支持文字、语音、视频的实时在线交流,借助这个平台进行研讨互动,能实现异地零距离研讨以及与优秀地理教师的零距离接触。活跃在中学地理教师中的学科QQ群很多,如重庆市中学地理教研群、星韵地理@重庆群、百强校高考地理教师群、全国地理教师旗舰总群、风向标湘教教师交流群、风向标团队任务运作群等。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QQ群网聊,可以发现一个更宽阔的教研天地,拓宽视野、提升兴趣,也可以更直接地发送自己的困惑、思考、感想、收获等,与大家交流、共享,在群聊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有益的教学建议。
3.BBS论坛
与教师博客、QQ网聊相比,BBS论坛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也可能受到上网条件制约,不一定能适时参加网络教研,未能参与网络教学研究活动,但也能从众多回贴中收集相关信息,从他人评论中感受研究成果,以此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进行交流。
4.微信平台
互联网+时代,微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功能和应用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微信平台已经成为继博客、QQ群、BBS论坛之后开展教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网络工具,更为方便快捷、更注重隐私性。利用微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微信“朋友圈”具有的转载、转发链接等功能,加上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传播以及语音对讲留言功能,非常便于信息的分享以及新资源的生成。对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更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了解地理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关注最新的地理教学咨询,将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成果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叶秋菊.微信教研:引领教研新时尚[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6(4):61-63.
[2]李尚卫,周天梅.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标准、途径[J].教育探索,2010(1):105-106.
新课程下地理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包括地理教师的现代专业信念、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育经验、专业能力、专业道德等多方面。
1、坚定的专业信念
地理教师的信念是指地理教师在自己一生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地理学习、教育教学常规、班级的管理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观点,如地理观、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等等,其范围涵盖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从而指引着地理教师的思维与行为。拥有坚定信念的地理教师,能够把地理教育教学看作是自己一生的使命,并为之而奋斗。这中间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将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2、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新的地理教育目标观
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2.2新的地理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2.3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和人身权益。学生是整体的人,教师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具有可塑性,正因为如此才使教育成为可能。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必须予以充分挖掘。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2.4新的课程观
课程管理将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意味着教师将有权也有责任参与课程的管理与课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地方、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2.5新的地理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2.6新的地理教材观
新课程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照本宣科,而应大胆质疑与创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可以是教材的编写者;教材应该是多样化的。
2.7新的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视考试、分数、升学率,这样的片面评价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3、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3.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地理学科本身是一门既文又理的综合性学科,跨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地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拓宽视野和角度,才能旁征博引,把地理课讲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俗易懂,才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也才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地理教师应不断加强地理学科之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如文学修养和相关的逻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原理、适用的范围、使用的方法、百科常识和生活知识的学习,了解相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思想、新观念及一些新事物等。
3.2坚实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
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地理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统揽全局地处理教材,才能教给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地理教师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四个层次。首先是熟练掌握地理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掌握其地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如地球、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或系统的地理知识。第二层次是熟练掌握地理专业的主体知识,及把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不受教材的编排、所任课程的隔离及阈限,如熟练把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等系统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第三层次是地理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方法论的知识,包括掌握地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不同的地理课题的认识步骤、认知策略等的知识。第四层次是了解地理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如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地理学科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新,宏观研究领域、应用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的解决等等。
4、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师的教学不同于研究人员的科研活动,具有明显的情景性,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与决定,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这种教育教学的机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种情况下适宜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不恰当的。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方法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和思考,多听取和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5、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教师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没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做保证,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就得不到体现,知识修养水平也无法对教育教学产生实质性效应。具体而言,地理教师应具备以下五种能力:
5.1教育教学能力
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为顺利完成地理教学活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的能力。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等。成功的地理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教材的理解、分析、处理能力。
2)设计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
3)观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4)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5)实验、演示和制作模型、图表的能力。
6)准确、精炼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7)开发智力、进行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的能力。
8)培养正确观点、进行德育思想教育的能力。
9)命题、设计提问和反馈课堂教学情况的能力。
10)对教学活动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
5.2科研能力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两条途径:一是理论学习;二是实践锻炼。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因此地理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科研精深。地理科研是地理教学之源泉,进行地理科研能使地理教学不断丰富与完善;而地理教学又能给地理科研以更多的问题与思索。大量实践表明,教育科研是教师成功的必由之路。地理科研能力包括选择和开展地理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遵循地理教学科学研究的选题原则的能力;了解和运用常用的教学科研方法、掌握地理教学研究成果的表述方法的能力等。
5.3合作交流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联系。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所以,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是每个教师都面临的问题。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人与人沟通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为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4反思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的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不断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观念、言论资料、教材、教辅用书、教育现象,在头脑中谨慎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意见,切忌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地理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地进行自我回顾与自我小结。反思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高度。
5.5学习的能力
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从学习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终身发展的过程,是职前教育、新任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一体化的过程,地理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为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为新标准新要求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时期地理教学的需要,使自己在职业生涯的各阶段都能保持较高的职业水准。
6、崇高的地理专业道德
地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应包括教师应具有的思想品德(即教师的师德意识、教育理念、职业态度和人格水平。)和地理教师的专业道德(即地理教师正确的地理观、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地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及地理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地理审美等方面)。可以看出,地理教师的专业道德是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工作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地理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一种态度,是教师思想、观点、个性品质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表现。地理教师崇高的专业道德对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教师的知识能力比做“硬件”的话,那教师的专业道德就是名副其实的“软件”。
二、新课程下提高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
1、学校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制度体系,创建“学习型校园”。
学校应整合好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等力量,调动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群体的合作性,保证学校教育研究有序有效的进行。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创新的、有活力的制度体系,包括课程制度、教学制度、评价制度、教研制度、奖励制度、评优评先、青年教师进修制度等管理制度,以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为教师提供学习和研究的保障,帮助教师不断创新,走向成功。学校应特别注重教师学习制度的建立,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2、在教学反思中实现发展
从教学活动过程中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表现有了哪些进步;教学过程是否如你所期望的,发生了什么;反思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思考是否能从教学过程中找到新的课题。
3、在借鉴中求拓展---课例研究
观看名师教学课例,并进行仔细分析,领悟名师的教学理念,揣摩名师的教学艺术,实践名师的教学行为,并重点透析名师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做法。不断反省和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行为,追求更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专业素质整体发展。
4、在彼此交流中实现同伴互助
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5、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契机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契机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尽快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新课程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郑建。新课程与地理教师素养。贵州省教育学院地理系。
〔2〕赵会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沙溪镇溪角中学。
〔3〕姚继东。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哈尔滨市道外区教师进修学校。
〔4〕徐满。谈新课程下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河北省宽城县汤道河高级中学宽城。
〔5〕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研制工作组。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