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

第1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粮食是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县是粮食的主销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切实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咬住“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不放松,强化责任落实、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科技服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我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切实建立粮食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将落实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完成全年48.8万亩粮食种植任务。年底县政府将通报各地粮食播种面积完成情况。

二、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惠农政策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将上级有关惠农扶粮政策宣传到村、组,做到家喻户晓。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大国家惠农扶粮政策的落实力度,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及时克服和解决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难题,全面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水稻种植保险、粮食订单直补、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扶粮政策。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见成效,保证种粮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财政部门要及时下达支农专项资金,加大对粮食生产等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广涉农信贷、农户小额信贷,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保证生产需要。

三、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推广水平

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机“农业五新”创新推广,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优质率。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乡镇要争取扩大创建规模,推进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产创建,积极探索将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要因地制宜,在集中连片的区域积极规划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要抓住国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契机,把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下力气打造一批粮食生产基地。要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步伐,为提高单产水平奠定良好的种资基础。抓好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水稻重点推广特优航1号、2号、特优175、谷优527、天优3301、宜优99、特优627、甬优6号等良种,马铃薯重点推广中薯3号、薯1号、紫花851,甘薯重点推广福薯8号、龙薯10号、泉薯84等优质高产良种。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沃土工程,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为粮食高产丰产打好肥力基础。要加快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扩大稻薯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插、机收使用面积,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效率。

第2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为加快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与我区经济社会相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

1、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招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促进耕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农业用途,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为保护农民利益,设置最低土地流转费指导价,为每年1000元/亩,土地流转收益全部补贴给农民。

2、建立土地流转补贴机制

在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的基础上,对在本区内流转土地达到规模要求(粮食300亩以上、蔬菜、果林、花卉等其它农业种植100亩以上,养殖业50亩以上),土地流转价格不低于最低指导价格,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享受区财政每年每亩500元土地流转补贴。对适度规模经营(粮食100亩以上,蔬菜、果林、花卉等其它农业种植30亩以上),土地流转价格不低于最低指导价的,按每年每亩300元标准予以补贴。对过去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流转价格低于现定最低土地流转费指导价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补贴按差额部分直接给与农民,但差额最高不超过补贴限额。对以土地租赁方式建设的涵养林、片林给予每年每亩300元的养护物化补贴;对其它的一般公益林由区、镇两级各按50%给予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补贴和每年每亩300元的养护物化补贴。

二、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凡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区农业主管部门认定规范经营的,由区财政予以补贴奖励。

4、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提升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我区现代农业建设。在我区注册成立的各类农业企业,凡符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导向,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区财政予以扶持;农业企业需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添置设施设备的,均可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并经专家论证通过获得资助,区财政给予30%-70%的补贴。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项目上需要特殊支持的,可经区农业主管部门专题研究后给予重点优先支持。

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流通,临时性收购和初加工用地,可按适当比例(每亩6平方米)视作农业生产库房用地,但选址要符合镇农业部门产业规划,并经区农业主管部门确认以后,向区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三、加大综合直补力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5、实施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内容参照闵府发[]17号文《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准执行。

6、加大农民直补力度。对本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现有每人每年补贴600元的基础上每年环比递增12%。

7、实行粳谷收购补贴政策。在本市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对本区粮农交售的粳谷,给予每吨60元补贴,充实区级粮食储备。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8、以全区农业发展规划为依托,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规模化地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设施粮田在每亩1200元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亩3000元;设施菜田在每亩6500元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亩8500元。重点建设农田道路、灌溉渠道、农用库房、土地整理等基础性设施。镇级以上粮食、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按上述标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费用由镇财政承担。推进规划保护的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和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对规划保护的30亩以上水产养殖场,拓展生态型休闲垂钓功能,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财政给予50%的补贴。

五、加强现代农业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9、按照三年内全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对粮食、蔬菜生产机械的更新添置,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分别配套补贴到70%、60%;对列入市、区重点示范推广的农业机械,补贴标准提高到90%,其中插秧机由区统筹配置,区财政100%补贴;对林业养护社的林业养护机械由区财政补贴50%。对引进的试验性新型农机具,区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在现有农机服务合作社区域内,设置农机修理和配件供应点,区财政给予50%的开办补贴。实施水稻机械化作业区财政全额补贴,对蔬菜生产机械作业补贴另行研究。

10、加强和完善以节水排灌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菜田微喷滴灌建设项目,区财政补贴70%;新建管棚设施,区财政补贴50%;鼓励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按50%给予补贴。

六、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11、建立农业科技稳定投入机制。

依托区域内的高校、科研资源,开展院(校)合作,重点围绕“杂交粳稻、航育蔬菜、花卉种苗、优质种猪、特种养殖”等优势农业种源的优化开发,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区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投入,对引试种、育繁技术研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全面提高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水平。依托农业和绿化网,扶持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农信通”和农业信息点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搭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指导的服务平台。

全面实施良种工程,发挥良种增收潜力。全区推广的稻麦生产良种,按照科学用种的要求,统一免费向农户发放,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对列入市级示范推广的蔬菜生产良种实行统一供种,区财政给予50%的种子价格补贴。

12、加大农业科技人员为农服务力度

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重点培育区、镇二级农业推广体系,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长期在农村进行科技下乡入户,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称聘任上予以优先。

七、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3、多管齐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专业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就业培训“万、千、百”行动计划等为抓手,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重点培育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外来务农人员的培训,逐步推行外来务农人员凭证就业,以证管人。

八、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扶持力度

14、设立农业发展风险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项目贷款实行担保。对农业企业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资金,可享受市、区财政的贴息补贴。

九、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建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

15、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实行粮食生产保险政府全额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对规模10亩以上的本地菜农和蔬菜园艺场的蔬菜生产,其生产保险费用由财政全额承担。蔬菜管棚等农业设施保险,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配套补贴到70%。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安全质量责任险、农业企业财产性保险等险种范围,不断增强农业保险政策的风险保障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保障作用。

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产品和粮食种子的风险储备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对突发性灾害的应对能力。

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6、加快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

鼓励农业企业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农业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和ISO9001、ISO1400、HACCP等认证的,由区财政对认证和注册商标的规定费用给予一次性全额补贴;对优质农产品认证企业给予奖励,其中粮食、果树等按实际认证面积每亩补贴100元/年,蔬菜、水产生产每亩补贴200元/年,生猪补贴10元/头,家禽补贴1元/羽。对获得市级及以上品牌荣誉称号的农业企业按区有关政策进行奖励。

17、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化使用的鼓励政策

继续实施农药、化肥“双减”工程,推广普及高毒农药替代技术和化肥减量技术。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补贴力度,引导鼓励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鼓励种植绿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

18、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检测中心、镇检测站、市场(园艺场、基地)检测点”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加强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体系建设和农业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强化监管监控工作力度。对新建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等必须设置标准化农药残留检测室的,由区财政进行配置,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制度。

十一、大力发展农业服务,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能级

19、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

要充分利用我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现有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营、休闲、观光产业,开拓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新领域。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利用现有农业设施改造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休闲农庄、“农家乐”等项目。对重点发展的农业(园艺)经营、休闲、观光等项目,其基础性设施由区财政予以50%资金扶持。对企业、个人自筹资金建设且具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给予35%资金专项补贴。

十二、加强林业建设力度,提高林业生态作用

20、加强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果林基础设施建设

林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区财政投入为主,其中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每亩补贴800元,经济果林基础设施每亩补贴600元。

加强生态公益片林改造。对2003年前建成的生态公益片林的改造资金,区财政每亩补贴1000元。

加强经济果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农业规划布局区域内符合建设要求的新增经济果林,对规模面积3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补贴300元。连续补贴三年。

加强农村“四旁林”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增的四旁林,区财政给予每株20元补贴。

推进林业“双增双减”工作。对经济果林中推广应用套袋技术、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区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十三、加强农业规划保护,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21、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必须遵循本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第3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2020年7月24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接到审议意见后,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水利、农业等部门,对所提建议积极推进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做好农村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灵宝市“十四五”农村供水保证规划,共规划66处工程,覆盖11个乡镇,158个行政村,农村供水人口301175人,其中新增集中式受益人口237703人,新增自来水入户人口57900人。设计供水规模25382.43m3/d,其中新增地表水供水规模11547.4m3/d,新增地下水供水规模8628.52m3/d。工程估算总投资15742.38万元。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川区、塬区、山区不同地形区域,着手编制了五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规划面积25万亩。

二是实施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7950万元,修建田间道路19.218千米,铺设管道284.245千米,新打机井93眼,架设高压线路31.65千米,平整土地120亩,田地施肥翻耕18053亩,修建270亩滴灌区,修建溢流堰1座、蓄水池11座,种植侧柏936棵等工程,积极推广喷管、滴灌、渗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提高水利用系数。

三是紧盯国家“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谋划了3个项目,其中:窄口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总投资6.18亿元,计划争取政策性资金3-4亿元,改造提升灌区干、支渠,配套渠系网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开展灌区信息化建设,实行智能化控制,精细化管理,恢复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沟水坡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库大坝防渗加固、溢洪道加固、尾水渠修复、新建输水洞及防汛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并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审查,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窄口-沟水坡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地生态恢复及库岸防护林工程、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监控信息系统、警示牌和垃圾处理池等,形成水源地和供水渠道“治、管、保”一体化格局,实现水库水质持续改善提升,水源地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实施方案已经过评审。

四是做好函谷关引水隧洞应急抢修,投资2260万元,新修施工及管理道路450m、开凿断面2.0×2.3m支洞355m,对9153m引水隧洞进行清淤和除险加固,解决310国道南移工程施工造成隧洞大坍塌问题,同时提升函谷关隧洞建设标准。

五是加强对跃进渠、太平渠综合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实行渠长制。乡镇(区)设渠长1名,每个村设分渠长1名,负责各自辖区渠道日常巡查管护、用水计划、环境卫生、汛期安全、拦污栅看护、淤积打捞等,明确管理职责,健全完善渠道管护与巡查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大巡查力度,加密巡查频次,通过监控,随时掌握渠道运行状况及环境卫生情况,渠首、牛庄回水池及入河口拦污栅安全派专人看护,守好水源头,及时打捞垃圾漂浮物,彻底杜绝垃圾入河,确保正常发挥作用,汛期安全。

二、关于“加强协调,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机遇,利用国家深化农田水利改革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向上争取水利建设项目3个,其中:朱阳佛山烟区水源工程,以灌溉烟叶和农田为主,灌溉范围涉及朱阳镇9个行政村2.75万亩基本烟田(烟叶采用轮作),投资1.2亿元,修建拦水坝2座,铺设压力钢管35公里,蓄水池7座,水利局联合朱阳镇前往省烟草公司进行对接。双桥河太张村至文底村段治理工程,治理长度7.10km,新建护岸0.9km,河道整治宽度10.43m~52.92m,项目造价2923.91万元,完成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和评审,2021年5月开工建设。函谷关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1268万元,治理水土保持面积13.88平方公里,其中水保林156.9hm2,经果林39.9hm2,建设蓄水池17座,沉砂池3座,生产道路3.516km,排水沟0.514km。项目计划2020年12月开工,四季度计划完成投资100万元。

二是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做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4.5亿元,其中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5亿元,治理河道水系总长度45.279km,新建水系连通河道2条,长2.81km,新建水源拦蓄工程11处,新建淤地坝3处,谷坊群8处,林草措施治理面积1659.56 hm2,新建污水处理厂4处。项目于5月8日开工,目前已累计完成总投资13900万元,其中弘农涧河牛庄段潜坝、护岸工程正在施工建设;川口乡吴家村水源拦蓄工程已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寺河乡段工程10月28日已开工。我们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进度,确保2021年完成项目建设,保障河道两岸防洪除涝安全,防洪受益10.8万亩,保证农村供水安全和5万亩果园灌溉。

三是多渠道筹措农田水利改革发展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充分运用BT、PPP等建设模式,用活我市市管投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另外足额配套地方投入,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水资源税地方留成部分足额用于水利事业。以及激活民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以奖代补政策,采用市场化运作,调动农民自建五小水利工程、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四是摸索建立资金长效使用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引进外地企业投资农业项目,不断完善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水费收缴管理制度,要按照工程管理维护资金由乡镇、行政村、供水管理小组、用水户分级筹措的原则,制定维修养护资金筹措方法,合理确定水价,足额收缴水费,建立完善的水费收缴机制及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确保维修养护资金到位,工程能够及时维修,正常发挥效益。建立管护激励机制,落实以乡镇为单元的农村供水工程财政补助资金,发挥“济困”和“激励”作用。对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水资源条件较差,远距离引调水、高扬程输配水、净化处理工艺复杂的“特殊工程”以及贫困户、五保户等低收入的“特殊群体”,给予财政支持,促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维持农村供水工程正常运行,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用水需求。对于水费收入不能覆盖供水成本的工程,落实财政足额补齐,兜住底线。同时要建立补助资金与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和管护机制创新的挂钩激励机制,对于不收水费的工程,原则上不得再安排使用上级补助农村供水工程的维修养护资金。

三、关于“明晰产权,创新模式,积极构建农田水利工程建管并重、用护结合的长效机制。”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建立工程监管体系。实行项目主管领导及技术负责人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制,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促进会、分析会等,落实工程安全、进度、质量。加强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严禁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现象的发生;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加大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和处罚力度,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工程,确定不同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在保本微利的前提下,适当提取维修、折旧费用,定期收取水费,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使工程达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积极推行“量、价、费”三公开,使农民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幸福水。

三是建立用护长效机制。以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为重点,建立台账。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基本情况、工程概况、管理状况、运行状况逐类分项,将工程数据全部进行归纳整理,整理编辑农村饮水安全手册,装订印刷成册,分发到相关人员手中,做到胸中有数。加强管护。以水费征收为手段,落实管理人员补助、筹集维修养护资金,确保工程正常持续运行。今年我们狠抓了水费征收,对落实水管员、按时收取水费的行政村,在项目安排、工程维修等方面予以倾斜,目前水费征收率已达96%,有力地提升了管理水平。加强水质检测。建立水质化验室,配置了专门检测人员及快检设备,按照水质检测指标及频次要求,联合市疾控中心对全市366个村的供水工程进行了水质检测,完成季度水质检测和日常水质检测任务,确保水质安全。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将山区村基础薄弱列入重点解决问题,加大对南部山区零散户、偏远户的资金倾斜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各级各口的项目资金,优先对其实施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和巩固提升工程。

四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卫家磨灌区和窄口灌区的农业水价改革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用水过程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系数。推进简政放权,在资金投入、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工程用地、末级渠(管)系产权移交、材料供应及计量设施和水价核定等方面提供保障。减少行政手续审批环节,足额配套资金,兑现投劳折资;依法收费,实现计量收费到户;核定批复终端水价;协调土地,保证渠道(管道)施工顺利进行。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根据水权分配计划,核定农业用水总量,明确用水总量上限;按照耕地面积将用水总量分配至用水组织,确定农业水权。根据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制定灌溉制度,实现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全面实行终端计量供水,推广节水措施,针对田间末级渠系状况,修复维护项目区的田间泵站工程和渠(管)系工程,在泵站提水干(渠)管进口和支(渠)管进口设置量水堰或水表实现田间灌溉计量。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水药一体化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推行差别水价,根据工程水费和管护运行费用核算供水成本,联合物价部门制定农业用水价格。根据作物种类,实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类价格政策。在定额管理基础上,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从落实补贴渠道、明确补贴对象、制定补贴标准和确定补贴方式,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机制。探索利用超定额累进加价、高附加值作物和财政的多渠道筹集节水奖励基金,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对采取喷灌、滴灌的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水药一体化技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给予奖励。。

四、关于“整合职能,健全制度,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整合全市农田水利相关行业机构力量,充分发挥农业水土资源优势。借鉴王牌智库关于解决多头管水问题的建议,基于现状,由农业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统一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建立农田灌溉水管单位联席会议制度,逐步解决多头管水、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问题,统筹协调各涉农单位及住建、环保、城投等与农田水利相关市直部门的人员、技术和项目资金,发挥整合效益。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工作实践证明,素质高、眼界宽、思路长远的村班子,谋划农田水利项目科学,项目争取积极,建设质量高,运行管理好。我们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充分调动村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能人大户等领头人兴水治水的积极性。同时采用政策补贴、购买社会服务、合同制雇佣等方式,配强配齐乡镇水务技术人员,留住乡村水管人员,用好管好基层水利设施。

三是注重人才引进,结合机构改革,加大农田水利工程人才引进力度。以连续几年的引进实践为基础,适当给予自主聘任待遇灵活度,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以紧缺岗位为需求,选强配齐专业人员,优化技术队伍结构,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及管理职能,为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第4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一、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但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现阶段,全国每年净增人口700多万,每年新增大约5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000多万,由此每年增加的粮食需求约在70亿斤到80亿斤。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农产品生产需要占用更多的优质粮田,需要更多的粮食进行转化,这就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粮食消费。与此同时,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气候不确定因素逐年增加,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我国13亿人口的饭碗还不是“铁饭碗”。在粮食连年增产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行,难度越来越大。从长远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有任何放松的倾向,要千方百计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从世界粮食供给形势看,依靠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一是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测算,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约为22.16亿吨,而消费量达22.54亿吨,产不足需。目前全球仍有9亿多人口处于饥饿之中。二是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5000亿斤左右,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大米贸易总量为500亿斤~600亿斤左右,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2010年,受自然灾害及俄罗斯等国小麦出口禁令等影响,国际粮价飙升。这说明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三是我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已成为国际粮食贸易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一旦国际粮价上升,我们进口成本就会加大。而且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粮食,由于运距远、成本高,也不划算。

有人认为,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只能择机适当以进口进行品种调剂,不能依赖进口。我们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在95%左右,保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这是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基本方略。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为抓手,以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为前提,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努力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目前水平上不断提升。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稳定、四提高”:

第一,稳定总量,优化结构,以优化结构促总量提高。稳定总量就是保持粮食年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并逐步增加。在主要粮食品种中,我国基本情况是小麦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紧,粳米短缺。我国人口的65%以上以大米为主食,稻谷基本上用作口粮,目前对稻米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粳米的需求增速更快。因此,要扩大粳稻生产,支持东北地区“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玉米要着力提高单产,发展专用品种;大豆要重点发展高油大豆,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种南方间套种大豆,使我国粮食生产总量与结构双提高。

第二,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以主要提高单产促总量提高。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稳定面积就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的底线。提高单产,就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品种繁育,改造中低产田,集成综合技术,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提高单产水平。2010年粮食丰收,单产增幅较大,比上年提高6.9公斤,对增产贡献率达到70%,今后我国通过提高单产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第三,稳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总量提高。南方是我国传统粮仓,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现在形势有所变化,过去是“南粮北运”,现在是“北粮南运”。稳定南方,就是江南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要稳定耕地数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产量。提高北方,就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改善水利和土地生产条件,发展节水灌溉,着力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第四,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提高主产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从粮食供求状况看,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11个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在满足区域内自给的基础上,每年需要调出大量商品粮补充主销区的消费需求,目前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区。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就意味着这两个区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自给率,不能再减少粮食生产,不能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都交给主产区。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主产区产量,重点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重点支持和抓好13个粮食大省、一批产量超百亿斤的大市、一大批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要充分利用适宜区已有基础,挖掘潜力,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产能稳固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同时,要重视建设好粮食生产重点后备区。

三、大力实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工程

“十二五”时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要大力开展生产能力建设,把发展重点聚焦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上来,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低,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是制约粮食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8.6%,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较低。改造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巨大,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可分别提高单产100~200公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更新提质建设高产田1亿亩。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平整,加快田间排灌沟渠及机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和机耕道路建设,增施有机肥和鼓励秸秆还田,提升农田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改善生产条件。这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关系粮农增产增效的长远,必须扎实推进。

二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粮食增产的关键要素。面对种子行业的激烈竞争,“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大良种覆盖率,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三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目前,依靠单项技术很难实现单产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径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2010年农业部在全国建成4380个万亩以上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5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0多公斤。要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覆盖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有条件的地方整县整乡推进,在全国建设一批高产大县、大乡、大户,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示范区,实现更大范围的粮食增产。

四是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国家,常见病虫害有1600多种,对粮食安全影响大的有20多种,每年发生面积在60亿~70亿亩次,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开展统防统治,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10%~30%,节省用药成本25元/亩,节约用工成本10元/亩,减轻环境污染。要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下大气力培育反应快速、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队伍,开发新型植保机械,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术。同时,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率先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逐步实现重点地区、主要品种全覆盖,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许多地方留乡务农劳动力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这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措施就是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免费职业教育,免费进行“绿色证书”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此外,还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主体,着力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粮食生产。

六是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科技兴农,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需要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的有机结合,也即所谓“五良保粮”,其中良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去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要继续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重点提高水稻机插、玉米机收和深松整地等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用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四、继续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当前,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价格信号对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至关重要,是引导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增加生产投入最有效的“指挥棒”。要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变化、农民生产收益以及物价指数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做到增产增收。要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重点粮食品种的目标价格政策,稳定粮农预期。

完善强化“四补贴”政策。要健全适应国情、目标清晰、作用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完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四补贴”政策。要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良种补贴范围规模,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补贴标准;建立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增加农机具补贴种类,逐步提高补贴比例。

实施重大技术推广补助。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对重点地区、主要作物、关键农时的防灾减灾、增产稳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技术实行补贴,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避灾、积极防灾。实践证明,冬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机械深松整地、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水稻机插秧等,是应对粮食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干旱、低温和病虫危害的关键技术,可作为常态技术优先推广。每年因灾减产数量很大。对此给予适当补贴,有利于防灾减灾,保粮增粮。

第5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以改善农业装备结构,突破农机作业薄弱环节,提高综合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拉动农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为主要任务。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目的及原则

(一)目的

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机工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分结合、务求实效;

2.突出重点,兼顾区域特点,向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倾斜;

3.充分尊重农民自主购机选择权;

4.操作程序科学、简便、高效。

三、实施范围及补贴规模

(一)实施范围

全市各乡(镇)、办事处、经济开发区。

(二)补贴规模

1.农业机械购置补贴1500万元,其中:农业机械1200万元,牧业机械300万元;

2.对一汽集团在吉林省生产的5吨以下卡车、微型卡车、微型客车进行补贴,补贴金额为400万元。

四、补贴种类

按国家、省有关政策要求,对10大类128种产品实行定额补贴,补贴产品的销售价格实行市场化运作,购机者可与经销商洽谈确定产品价格。

(一)农业机械(牧业机械)

1.动力机械:轮式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

2.整地机械类:犁、耙、旋耕机、耕整机、微耕机、田园管理机、浅松机、深松机、起垄机、镇压机;

3.种植施肥机械:播种机、秧盘播种成套设备(含床土处理)、种子处理设备(浮选、催芽、脱芒等)、营养钵压制机、水稻插秧机、施肥机械、地膜机械;

4.田间管理机械:中耕机、机动喷雾机、动力喷雾机、喷杆式喷雾机;

5.收获机械类:全喂入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半喂入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大豆收获专用割台,割晒机、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具有脱粒功能)、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花生收获机、薯类收获机械、青饲料收获机、牧草收获机、搂草机、捡拾压捆机、压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

6.收获处理机械:玉米脱粒机、水稻脱粒机、玉米剥皮机、花生脱壳机、粮食烘干机、种子烘干机;

7.排灌机械:喷灌机、微灌设备(微喷、滴灌、渗灌);

8.畜牧水产养殖机械:青贮切碎机、揉丝机、压块机、饲料粉碎机、饲料搅拌机、挤奶机、储奶机,增氧机、投饵机、水体净化处理设备;

9.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挖掘机、挖坑机、平地机械;

10.设施农业设备:卷帘机、塑料大棚设施设备、连栋温室设施设备;

11.长拖集团生产的20-24马力小型轮式拖拉机。

(二)汽车类产品

一汽集团在吉林省生产的5吨以下卡车、微型卡车、微型客车。

五、补贴对象、标准限额及重点补贴机具

(一)补贴对象

1.农业机械(牧业机械)补贴对象

补贴对象为*市境内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含农场职工),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以及取得当地工商登记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畜养殖场所办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生鲜收购站。

在申请补贴人数超过计划指标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优先购置:

(1)首次享受补贴的农民;

(2)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机专业化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户,配套购置机具的(购置主机和与其配套的作业机具)、列入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中的科技示范户、“平安农机”示范户;

(3)按补贴重点取舍。补贴重点为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获机、玉米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

申请人中的条件相同或不易认定时,根据申请补贴的先后排序或农民接受的其它方式确定。

2、一汽集团相关产品补贴对象

补贴对象为*市境内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含农场职工),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县域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申请补贴人数超过计划指标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优先购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户;

(2)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平安农机”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机专业化组织)、龙头企业;

申请人中的条件相同或不易认定时,根据申请补贴的先后排序或购机者接受的其它方式确定。

(二)补贴标准及限额

1、补贴标准

(1)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率总体为机具价格的30%。100马力以上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补贴限额12万元,其他机械单机补贴限额5万元。

(2)长拖集团生产的20-24马力小型轮式拖拉机每台补贴3000元,其中:省补贴2500元,企业让利500元。

(3)对于一汽集团在吉林省生产的5吨以下卡车、微型卡车、微型,购置对象为农民、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补贴比例为15%;购置对象为县域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贴比例为10%。单车最高补贴3万元。

2、补贴限额

(1)购置农业机械(牧业机械)的,每户农民年度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不超过1台套(1台主机、3台配套农具)。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年度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不超过3台套(3台主机、9台配套农具)。直接从事植保工作的作业服务队年度内享受补贴植保机械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台套。一个生鲜乳收购站年度内享受补贴的购机数量不超过1套(即1台挤奶机、1个储奶(冷藏)罐、一个运输奶罐)。

(2)购置一汽集团相关产品的,每户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年度内享受补贴购车数量为1台,龙头企业原则上不超过2台。

(三)重点补贴机具

农业机具补贴重点是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深松机、玉米收获机、保护性耕作机、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

六、操作程序

购机者首先到省政府采购中心确定的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定点供应商选定拟购置机械的具体型号,然后按如下程序操作:

(一)申请购置农业机械及一汽集团相关产品的购机户到本人户籍所在地农机推广站报名,明确购机资格后由当地农机推广站进行公示,无疑义后,由当地农机推广站填写购置申请表,上报市农机局;购置一汽集团相关产品的龙头企业直接到市农机局报名。

(二)审批市农机局对提出申请的购机者购机资格进行审批。

(三)签定协议市农机局组织获得购机资格的购机者与供应商洽谈机具销售价格,销售价格确定后,购机者持供应商开具的交款通知凭证与农机局签定购置补贴协议。

(四)交款市农机局组织购机者将购置差价款足额交付供货商。

(五)提货购机者持购机协议、身份证,到供应商处提货。

畜牧机械产品的补贴,由农机站和畜牧站共同操作,购机者向本人户籍所在地畜牧站提出申请,由市畜牧局和市农机局共同办理。

七、工作安排

(一)宣传阶段(2月21日-3月10日)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市2009年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组织农民进行选型和申报等各项工作,对各乡(镇)、办事处及经济开发区确定的购机补贴户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

(二)购机阶段(3月11日-10月10日)

市农机局与购机者签订购机协议书,组织购机者交款、提货。同时市农机局向省农机局上报已购买机具的类型、数量和型号等数据。

(三)总结阶段(10月11日-10月31日)

市农机局对2009年购机补贴工作进行总结。

八、组织领导

为高标准落实好这项惠农政策,成立*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略)。领导小组下设农机购置补贴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机局,办公室成员由农机局相关科室人员组成。

九、保证措施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购机补贴专项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制度,确保购机补贴专项工作顺利实施,使补贴资金切实发挥作用,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各种媒介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要做好购机补贴政策的操作程序等咨询工作,耐心解答农民的各种咨询,积极调动农民的购机热情,从而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顺利落实。

第6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一、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取得的成效

2009年河北省财政支出继续向农业倾斜,在促进河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9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264.8亿元,增长74.3%。

(一)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财政整合资金7.3亿元,集中用于80个县农业节水设施改造建设;落实资金4.4亿元,支持农村水电、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组织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省级投入4.54亿元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全省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达到80%。

(三)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全省投入25.6亿元,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156.6万亩,完成生态综合治理12.4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99个,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资金2.3亿元,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果业,促进奶业产业升级。

(四)扩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的省级试点县达到34个,自主试点县达到40个,落实补助资金1.2亿,拉动社会投入11.7亿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税政策的引导性未充分发挥。目前,河北对农民的四大补贴,只有农机具购置补贴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虽然政府动用了大量的财力,但是发放到农户手中的补贴还是比较少,无法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其他补贴项目,补贴的力度和覆盖范围还不够大。例如: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农村还未普及;温室大棚地基、墙体等的设施农业的土建部分还未列入补贴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覆盖面窄、手续比较繁琐,等等。

财政补贴对于生态循环农业考虑不多。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于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另外,财税对农膜、化肥和农药在税费上的减免,会鼓励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土壤腐殖质和自然肥力越来越差,从而导致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种类与残留量越来越多,对居民健康的损害越来越大;而农膜的大量使用则会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二)财政支农资金仍然存在管理部门多、投向零星分散问题。以承德县为例,2008~2010年上级累计下达到县的财政支农资金总额达到28,570万元(不含国家设立的各项涉农补贴),年均9,500多万元,但项目管理涉及到农牧、林业、水务、农开、扶贫、财政六个部门,项目的类别在30个以上。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参与管理多、设立的项目类别多、各有各的使用范围,有些专项资金政策目标、扶持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财政资金对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很低,尤其是一部分乡镇等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收入要靠自己去创收,限制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致使基层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缺乏。从农业推广支出结构看,人员经费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业务经费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据调查显示,农业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比例,县级平均为8∶2,乡级平均为9∶1,业务经费不足限制了农业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投入也不足,导致基层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河北还缺乏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专门人才,国内的大专院校尚没有“有机生态循环农业”这方面的专业。

从设施农业技术角度看。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农药、化肥超标使用导致果蔬品质下降,动物养殖防疫、消毒设施落后,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四)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上的制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但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上的短缺将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严重制约因素。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资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由于县乡财力有限,部分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好政策,很多基层政府由于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不敢去争取,进而影响河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进程。

配套资金的使用问题在“省直管县”更加突出。由于“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弱化了地级市对县的财政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地级市的积极性,有可能减少其对所辖县(市)的支持和扶助力度,影响到其配套资金的到位;而省里又没有直补的政策,这样就给县(市)发展带来很大资金制约。

三、完善河北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各级财政支农政策应大力向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倾斜。现代农业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力的有效途径。根据蒋高明从事的有机生态循环农业规模生产的实验数据表明:每头牛每年可消耗2.1吨秸秆,产生约150公斤净肉,相当于750公斤粮食的可食热量。扣除养殖过程中消耗的300公斤粮食,即1头牛可带来约450公斤粮食,相当于直接增产45%。另外,每头牛还产出了约5吨牛粪,这些牛粪施加到大田里,即使使用一半的化肥,还可带来10~20%的粮食增产。在实验村使用沼气的130户,年产沼气9.2万立方米,相当于65.9吨标准煤,减少因燃烧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177.9吨;有机肥还田还将农作物固定的大量二氧化碳埋葬在耕地中。可以看出,发展有机生态循环农业,不但能够使粮食增产、土地肥力增强,还能够产生大量生物质能源,从而保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财政支农政策应大力向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倾斜,减少用于化肥、农药、农膜补贴的经费,增加对有机肥、生态治虫等项目的扶持资金,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引导农民走有机生态循环农业道路,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二)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自2006年以来,河北省先后在20个县(市)开展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同时,还有22个县(市)自主开展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支持了试点县(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为了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河北省应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一是以县为主抓支农资金整合,确定主导产业,明确支农资金投放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要求,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监督管理;二是以农业发展规划引领支农资金整合,要求试点地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十二五”农业规划,制定年度性和阶段性项目规划,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三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搭建平台促进支农资金整合,在试点过程中,主要是整合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支农资金,发展优势产业;四是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力度同步加大,要以存量带增量整合,也即是在预算安排时,对有关涉农部门支出存量已经安排的项目,维持不变,对到期的、过时的或效益不高的项目资金进行压减,对用途相近的进行合并、归类。

(三)财税政策要有选择地对农业科技研究予以支持。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经费和教育投入,但是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的内容要有选择。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事实证明,以美国农业为代表的“化学农业”、“转基因农业”对环境、生态、生物多样性、动物与人类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并不能让农民受益,化学物质照样污染环境,地力照样得不到提高;配方施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化肥问题,徒增加了种地的麻烦。因此,河北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时,首先要确定要以世界什么样的农业作为“现代农业”样板,财政政策应该支持发展什么农业技术。比如,应该以良种培育、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下大力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对于在中草药基础上开发的“生态农药”及以益虫治害虫“生态治理”方式优先考虑、研究、试验与应用。

同时,河北财政资金应支持发展基层科技服务,通过发展区域性(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五大措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四)财税政策要充分考虑县乡尤其是省直管县的财政现状。促进河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政政策出台时,应充分考虑到县乡的财政现状。目前,县乡财政减收增支严重。一是专项转移支付需要配套资金。如国家和省级财政对基层的投资,一般都要求当地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项目争取得越多,配套的资金也越多,实际上剥夺了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自。而且越是困难的县乡,越难以保证配套资金,争取专项资金的难度也越大;二是农业税减免等政策的出台使县乡财政收入大大降低,支出却大幅增加。中央在把财力集中的同时,职能和支出责任却不断下放。目前,县乡政府需要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国防建设、行政管理等诸多责任,而且还要承担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许多还是主要责任和“无限”责任。而且下放的职能和责任通常是刚性强、支出大、管理严、责任重,对并不宽裕的县乡财政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从而严重限制了县乡财政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的资金投放量。有鉴于此,省级财政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的投资可以根据县乡财力的实际情况,给予区别的财税政策,对于贫困县可以要求其少配套、甚至不配套;对于省直管县也可以适当提高省级财政的支持力度。

第7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现在,我代表区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全区经济社会在挑战中发展、在困难中前进、在考验中取得显著成果的一年。一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考验中,区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攻坚破难、锐意进取,较好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0.9亿元(预计下同),比上年增长14.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05亿元,增长16.03%。

——对外开放在应对危机中取得新成果。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积极创新招商思路,全面推进以“三个引进”为重点的招大引强战略,全年共引进各类项目103个,其中投资9000万美元的世界500强英联食品、9.5亿元的冀东水泥等过千万美元和亿元的大项目20个;先后有上汽变速器、德尔福派克电气等21户企业追加投资,增资总额12亿元;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内资分别达到8500万美元和46.2亿元,增长1%和15%;完成外贸出口4.5亿美元,下降24%。牢牢把握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宝贵机遇,倾力向上争取各类资金项目,共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11个,到位资金6161万元,争取省调控资金项目4个,到位资金1.23亿元。深入落实包帮责任制,全面加快大项目建设,总投资386亿元的75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73个,完成实际投入140.6亿元,其中总投资50亿元的宝钢精密钢管、2.4亿美元的通用光伏等26个项目投入生产,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亿元,增长28%。在对外开放的拉动下,园区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势头,高新区投产企业累计达到430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增长21%和30%。

——主导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新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特钢制品三大主导产业累计落户项目达到229个,总投资406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落户项目106个,76个建成投产。2009年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5%和78%。骨干企业运行良好,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实现逆势上扬,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5户,完成增加值59.5亿元、利税15.9亿元,分别增长15%和16%。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减轻负担、排忧解难,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大型经贸活动,帮助拓展市场、争取订单,扭转被动局面;广泛开展银企合作,建立高水平的融资服务体系,全区信贷投放总额和授信额度达110亿元,到位资金74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超前规划中古路两侧临港物流加工区、西拓区南延、岗嵛山周边拓展以及青龙山以南、沿内夹河流域的高端产业园等“四大园区工程”,着力建设汽车零部件、特钢、临港物流、海洋装备制造以及it和文化教育等“五大产业基地”,为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开辟新的空间。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面实施高新技术成长计划,43个项目列入省市技术导向计划和科技创新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2.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业、消费业和高端服务业一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全面拉开,全区物流大项目累计达到15个,总投资25亿元,投资5600万元的奔驰4s店等10个项目投入运营,投资6.6亿元的富荣科技软件园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2009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9亿元,增长19.5%;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5.5∶55.7∶38.8调整为5∶55∶40。

——城市建设在加快融合中呈现新面貌。牢牢把握加快与中心市区融合的发展方向不动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投资5500万元的松霞路、民阜路等7条道路建设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投资8300万元的烟凤线福山段改建工程基本完工;城区16处低洼积水路段雨污管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南部新城区污水管网一期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共铺设污水管网1.2万米、疏通8500米;投资7600万元,完成重点电力工程8项,新增变电容量150兆伏安。旧城改造步伐加快,1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启动,完成拆迁68万平方米;积极开展“百日购房财政补贴”活动,成功举办秋季房产展销会,全年完成房产销售55万平方米。生态市区建设全面推进,完成了投资2200万元的9条道路绿化工程,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4万平方米;“三年大造林”工程顺利实施,完成荒山造林1.9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1.2%和36.8%。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集中开展了“大干150天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新农村建设在城乡统筹中开创新局面。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镇街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六个镇街全年共引进和续建项目62个,总投资41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2亿元,增幅高出全区15个百分点。小城镇建设快速突破,楮佳疃一期、乡村记忆等10个集中居住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增开发面积23.4万平方米。农业特色产业效益不断提高,新增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认证产品5个,完成大樱桃销售2.5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投资1.2亿元的门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6000亩。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200人。全面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全年完成支农投入1.9亿元。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农村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农村环境持续改善,4个镇全部荣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群众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新提高。为民实事工程基本完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高标准完成了4处镇卫生院新建工程,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88个标准化农村卫生室顺利通过验收;启动了泊子小学新建和福山六中扩建工程,基本实现了中小学“班班通”;投资2030万元,实施了43个村居自来水改造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点7个、户用沼气818户;投资140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4座、城区公厕6处;投资1300万元,完成西拓区客运站主体工程,新增区内公交线路2条;启动了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建立适龄青年免费婚检制度,全面推行老龄补贴,社会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了被征地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年财政补贴689万元,参保率达到80%以上,成功列入全国试点区,全区60周岁以上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每人每年最低可领取养老金66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90元,参合率达到100%;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财政补贴253万元,参保率位居全市前列;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扎实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积极推进救灾救济、城乡低保、残疾人就业康复等工作,困难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76元、9350元,分别增长11%和10%。

——社会各项事业在和谐稳定中取得新进步。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总投资5亿元的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已完成大专部的整体搬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顺利实施;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防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扎实开展,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取得新的成果,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区考核验收。积极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广泛开展各类书画展览交流活动,被授予“中国书法之乡”称号;精心组织了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来自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的青龙山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投资1500万元的镇街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农村文化大院建成率达到85%。成功举办烟台市首届龙舟大赛,在十一届全运会上福山籍运动员夺得金牌2枚,在第五届东亚运动会上夺得金牌1枚。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技术服务等政策,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约束性、控制类指标持续下降。广泛开展“文明福山”、“诚信福山”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积极开展“建设和谐稳定模范城市”活动,扎实做好国庆60周年和全运会安保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和稳定,全区社会治安保持全省先进水平。继续开展万人评机关活动,不断强化行政审批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信息公开,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强化党风政风建设,帮助群众办实事2000多项,解决生产生活难题2200多件,建立了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加强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统计、物价、气象、史志档案、双拥共建、外事侨务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第8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关键词 林业建设;现状;问题;发展对策;陕西西安;长安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01-02

林业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的标志,是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特殊行业。长安区地处西安市主城区南部,长安林区是西安市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林业建设在全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把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长安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抓。近10余年来,长安区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日元贷款、大绿、“三化一片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森林资源的多种需求。

1 长安区林业发展现状

1.1 地理位置

长安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南部,属秦岭北坡山地卯梁丘陵沟壑平川区,地处东经108°38′~109°14′与北纬33°47′~34°18′之间,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南部主城区,东靠蓝田,西邻户县,北连雁塔,南接柞水、宁陕。西万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河流众多。全区南北宽57.0 km,东西长54.0 km,土地总面积为159 012.3 hm2。

1.2 自然条件

长安区南依秦岭山地,北连关中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最高海拔2 886.9 m,最低海拔387.4 m。长安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54.0 mm,以秋季降水量最多。年平均气温13.3 ℃,年平均降水量654.0 mm。平原温暖少雨,山区冷凉多雨。境内有沣峪河、高冠河、太平河、大峪河、楹印汉拥14条河流,均源于南部山区,北注渭河。秦岭北麓以天然水源涵养林为主,林分条件较好,水资源较好,植物种类多样丰富,林区气温低、雨量多、湿度大,林区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为发展林业提供了优厚的自然条件。

1.3 资源状况

全区林地面积78 838.0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9.6%,有林地面积56 046.46 hm2,占林地面积71.1%,森林覆盖率35.25%,林木绿化率46.20%,活立木总蓄积1 918 555 m3。自1999年来,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日元贷款植树造林项目平原绿化工程、大绿工程等,十五期间共完成人工造林9 306.67 hm2,飞播造林7 866.67 hm2,封山育林3 466.67 hm2。城乡绿化覆盖率持续提高,长安区境内基本形成了点、片、网、带相互交织的林业生态屏障,初步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村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格局,长安林业已步入城市化林业的新阶段。

2 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各项工程的逐步深入,森林覆盖率的逐渐提高,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在看到林业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存在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

2.1 对林业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

群众重经济林、轻生态林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长期打算,没有将生态环境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对造林绿化工作应付了事。重栽植轻管理,边治理、边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态建设意识不浓,实际工作重视程度不同,造成辖区内造林质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情况有所差异。

2.2 林业投入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

“十五”期间,国家对林业的整体投入大幅增加,但单位面积投资偏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林成本的需求,建设质量难以保证,局部地块造林质量不高;森林防火扑救、通讯联络设备落后;林业科技服务中心资金短缺,林业科研、科技推广、种苗设施简陋,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防治设施满足不了需要,制约着林业发展。

2.3 林业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产业竞争力

长安区林业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林业的第二、三产业发育不充分,森林旅游、林下复合经营等森林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林业产业发展布局有待完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总体上林地生产力低,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加强保护管理队伍建设。要继续强化各级政府指导林业发展的目标责任制,把林业建设当作衡量各级领导加强执政能力,把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组建以资源林政执法队伍为主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优化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1]。

分类制定保护利用措施。根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差异性,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科学的管护利用措施。北部平原地区以城市绿化为重点,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快道路、农田林网建设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景观林建设。浅山林区人为活动频繁,在管护中搞好森林防火至关重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加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扑火队的主力军作用。深山林区以保护森林资源增强森林涵养水源、蓄水、保土作用为目的,实施封护为主,封、育、用相结合,全面禁牧,科学管护,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防护效能,提高林地生产力[2]。

3.2 加大林权制度改革,妥善解决矛盾,为发展林业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林业的发展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提。进一步理顺各种产权关系,妥善解决林业与农业、林业与牧业、林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使林农安心经营,对林地的经营和管护积极性增加[3]。

3.3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加大对林业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重视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新技术的引进、实验和推广工作[4]。区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金融部门要重点扶持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加大林业财政补贴的支持力度,对补贴标准偏低的林业科研或生产经营项目进行补贴或补助。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下的森林保险机制,制定有利于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社会化投资。

3.4 调整产业结构,挖掘林地潜力

要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乔灌草合理配置,农林副复合经营,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实施高层次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档次,营造高标准景观防护林,提高森林景观效果,适度开发与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特色旅游。

4 结语

长安区是西安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后花园。长安林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必将推动西安市经济社会不断向前迈进。长安林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要最大程度地做到科学规划、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林地综合效益,以推动长安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林业现代化发展摸索、创造产业条件,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贾忠奎.林下经济复合经营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 利明.关于国有林场改革问题的思考[J].林业工作研究,2012(2):10-17.

第9篇: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范文

一、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区农村地区主要位于一乡一镇,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66个村民小组,共有各类农林用地5.39万亩,其中林地3.3万亩,耕地1.88万亩,农业人口7100户2.5万人。农作物主要以花卉、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为主,油菜、小麦、水稻等大宗作物已基本不种。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1673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9260万元,增长12%。其中,农业总产值8452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实现农业增加值4395万元;蔬菜总产量达到1.5万吨,瓜果产量0.9万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6.2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449元,较上年增长14.8%。

二、主要特点:

(一)特色经济板块不断凸现。

经过半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全区初步建成了“一圈两带四园”的基本格局。“一圈”即生态景观农业产业圈,“两带”即合淮公路苗木花卉产业带、环湖北路和大姚路特色瓜菜产业带,“四区”既以大杨镇十张村为中心的花卉培育示范区、以三十岗乡东瞿、柴冲、风景和大杨镇岗西村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瓜果农业种植区、以三国遗址公园及周边各农家乐和景点为基础的旅游观光区、以三十岗乡汪堰、东瞿村经果林种植为中心及其它各村苗木花卉培育为基础的现代林木观光区,初步形成了面向城市生态休闲方向的都市生态农业新格局。

(二)特色高效产业加快发展。

我区把农业产业基地作为加快优势产业集聚、提高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速度。今年我区申报了两个市级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大杨镇禾润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该项目以大杨镇禾润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进一步整合大杨镇绿尔康、康绿、禾勤等蔬菜瓜果种植基地资源,合理规划,搭建产业集聚的平台。三十岗乡绿原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已经基本建成。三十岗乡一叶成林绿色蔬菜日光温室育苗中心得到进一步完善,总面积约1.1万平米,该育苗中心除培育蔬菜瓜果外,部分进行高档林木花卉培育;建成桃蹊钢架日光温室育苗中心1座,总面积约5000平米,采用钢架结构,外层覆盖双层塑料薄膜,专门用于蔬菜瓜果和林木育苗,其建筑成本达到3万元/亩,农业高效化、产业化、集聚化初步显现。卓正林业在大杨镇岗西村新建日光温室一座,总面积约2200平米,全部用于苗木育苗。此外,安农大科研基地三十岗乡李向梅西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润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计划在下半年建设多个温室,预计今年新建温室育苗中心超过2万平米。

(三)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

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业龙头企业18家。今年计划再申报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现有2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额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左右,出口创汇200万美元,受禽流感等影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销售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增长率大幅降低;上半年,龙头企业种植、养殖业原料基地约3万亩,联结农户达6.4万户,吸纳农民就业人数达近4千人。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高。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进入规范、提高、做强、做大的转折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上来。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25家,新成立1家,计划今年再成立2家,合作社总入社社员1900多个,联结农产品基地近2万亩,带动周边农户5万人。这些专业合作社覆盖了我区农业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的农民专业台作社发展局面。上半年,在原有1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3家市级示范合作社的基础上,力争再发展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使合作社在规章制度、示范带动等方面又有新的提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449元,较上年增长14.8%,其中:工资性收入2730元,同比增长13.8%;家庭经营收入3831元,同比增长14.3%,在家庭经营收入里,农作物销售收入占比重较大,据统计,上半年仅西瓜销售收入就达到2000万元以上,平均每名农户能获得收入800元,再加上其它蔬菜瓜果销售,能为每名农户增收近250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另外,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较快,达到2343元,占工资性收入的85.8%。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根据区政府出台的《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都市农业发展若干意见》的要求,对去年验收合格的设施栽培、食品安全认证等项目,共拨付奖励补助资金140.91万元,共扶持18家企业投资农业生产的33个项目、3家企业获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资金全部拨付到位。上半年,又对种植的西瓜、草莓及水生蔬菜进行了验收,正在进行公示及资料整理阶段,下一步再对苗木花卉、新建设施栽培、露地菜瓜果和非验收几大类,进一步将开展新建设施栽培项目的申报、验收工作。

(二)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我局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乡村环境整治为重点,积极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

1、积极推动村庄改造工程。

一是房屋改造。按照农户自选原则,由农户自行聘请施工队伍,已投入资金约56万元,在三十岗乡东瞿大郢对意向申报房屋改造的110户房屋进行精确测量,完成村内95户房屋改造工程,包括屋面粉刷、危房改造和小厕所、小猪圈整治,门前绿化和景观设计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其中竣工验收15户约2800平方,其余户正待验收或正在改造中。大杨镇岗西村东风组房屋改造项目共涉及约50户,在经过前期规划设计及招投标后,目前已投入资金约30万元,完成8户示范户房屋改造工程。二是绿化改造。根据绿化设计方案,完成了三十岗乡东瞿路和东瞿大郢户门前绿化景观栽、补植工作;通过政府招投标,投入资金9.8万元,完成了东瞿路灌溉渠护坡绿化约1100平方的草皮补植工程,提升了东瞿大郢绿化档次。三是村庄环境整治。投入资金约62万元,对三十岗乡东瞿村和大杨镇东风村民组两个示范点的村庄范围内小草堆、小粪堆、小厕所、小猪圈等脏乱差现象进行了拆除和清理,并清理2.2公里河道内的淤泥和垃圾,总计清运各类垃圾200余吨,使村庄整治效果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四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十岗乡东瞿大郢村庄内20座过渠桥进行了维修、加固、粉刷,同时更换渠道破损U型预制板,完成了东瞿路1.7公里的人行道板铺设延伸工程,投资约13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的四座生态停车场,在三十岗乡汪堰村堰西、卫冲村民组投入资金近12万元,新建两座公共厕所。五是厂棚整治。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对三十岗乡村庄内2座厂房进行搬迁,对大杨镇十张村14户棚户进行限期拆除,并重新建功能齐全的活动板房。

2、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经省环保厅批准,总投资额2056万元的三十岗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正式启动,具体包括:修建2座截污坝,购置小型清扫车1部、小型清洗车1部等一大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新建三十岗乡东瞿大郢污水收集系统和三十岗乡集镇污水收集系统,新建农民体育水上游乐公园污水管道和提升泵站。拟建三十岗乡岗杨路主干道路建设,保障三十岗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美好乡村建设路网畅通,目前污水收集系统基本建成。

3、着力打造“艺术村”。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积极探索三十岗乡崔岗艺术家创意村打造,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有高品位、上档次的艺术家聚集的村落。目前,已有香榭画廊等为代表,以摄影文艺沙龙、雕塑、陶艺等为内容的10余户艺术家先后入驻。区财政先期投入150多万元,完善配套艺术村及试点村的停车场、绿化景观改造及污水管网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桃花节、牡丹节、西瓜节等节庆活动夯实基础。

4、兴建高标准竞技场地。重点打造禾润生态园国家级垂钓竞技标准池,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休闲场所,美化环境,力争将该项目打造成国家级标准竞技垂钓赛场,填补市竞技垂钓领域空白。目前项目主体基本完工,配套基础设施停车场设计方案及工程预算已完成,并正在进行招标手续。

5、开展美好乡村结对帮扶工作。通过前期对两个乡镇的摸底排查和多次的具体协调,共明确了98家农户、14家残疾人创业脱贫户、29家示范户以及34家农家乐餐饮企业作为帮扶对象。由区领导、区直部门和街道,按每位领导或每单位帮扶2-4名帮扶对象的标准,对帮扶对象采取上门慰问、现场解答、政策支持、引导发展等方式进行帮扶。

(三)保障市场安全供应

一是强化农产品检验检测。在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两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由区政府给每个检测站每年安排检测经费3万元,对辖区内的蔬菜瓜果进行抽检和监管,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化水平。

二是保证农产品生产供应。蔬菜方面,依托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蔬菜生产规模化种植、设施化栽培和标准化生产。区蔬菜自给率已从2005年占市场不到4%提高到目前的10%,目前拥有全市最大的伏缺菜生产基地,总面积1800亩,夏季伏缺期间能日产4万斤,能为全市供应1600吨新鲜蔬菜。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组织农林水务、工商、质监、商务、卫生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辖区内生产的蔬菜进行监督和检查,配合市农业执法大队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检测;对主要蔬菜基地全部实行台帐管理,建立了可追溯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禁止违禁农药使用,鼓励各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订生产技术规范。正光、润、绿原、桃蹊等近十家农业企业正在申报一大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完成了三十岗绿色西瓜例行检测工作,蔬菜生产基地,每年都接受国家农业部的蔬菜质量安全抽检,至今未发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农残超标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已达到98.2%,优质农产品比重在逐年上升。

(五)严防秸秆、垃圾、树枝焚烧

我局坚持和完善了举报有奖制、领导督查执法制、禁焚例会制、值班巡逻制度等六项工作制度。据统计,以乡镇(街道)、行政村、村民组为单位,划分了三级网格化管理区域。全区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0多万元,投入人力400多人,发放市政府通告5000份,张贴标语、挂横幅40多条,安排宣传人员24人,宣传车辆5台,出动宣传车辆100多台(次);区政府各部门联合开展督查4次,我局和区环保部门开展巡逻检查43次,在每日下午6点至夜间12点不间断的对辖区各村(居)进行督查,保证每天至少巡逻1次;开通值班热线,24小时保证有人接听。由于领导重视,物资充分,措施得力,禁烧期间,至今未发生一处焚烧事件,没有开出一起罚单,保障了省城大气环境不受污染,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六)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上半年,通过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共发放多项惠农资金,发放龙头企业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设施栽培补贴等资金共计371万元,资金全部发放到位;申报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农机购机补贴等10个项目,预计能再争取惠农资金100多万元;同时,依靠区级奖补政策的实施,计划区财政还将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林产业的提升和发展,这些惠农支农资金的投入,极大的调动了农户和企业投资农林产业的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

上半年,我局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农林产业的水平和档次,较好的实现了年初制定的阶段性工作任务,但在工作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抗灾害的能力仍不足,特别是遇到大的旱灾、水灾,农业损失较大;部分基层农村干部对发展农业重视不够,认为农业投资大、效益慢,对投入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执法力量薄弱,区、乡两级政府真正从事农村工作的人员少,工作量大,同时没有建立自己的农业执法队伍等等。

五、下半年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继续推进农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市、区奖补扶持政策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针对农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设施栽培、特色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田基础水利建设等项目进行一定的资金奖补,促进现代农林产业的不断提档升级。

(二)全力做好美好乡村建设任务。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重点抓好中心村环境整治、农民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等项目,着力打造好两条美好乡村建设精品旅游观光路线,为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夯实基础。

(三)完成夏季伏缺菜生产任务。

进一步完善伏缺菜生产基地软硬件设施,作为我局的农业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因此下半年,将加强监管,保质保量地完成1200多亩伏缺菜生产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好验收、申报工作,保证伏缺期间蔬菜的市场供应。

(四)落实好秋(冬)季各项工作:

为确保秋种计划任务的完成,我局将早安排、早部署制定秋种工作意见,认真拟定实施方案,召开秋(冬)种工作会议,认真动员部署,及时将计划分解、安排、落实到村、组、农户。

(五)抓好农业重点项目实施。

种植业项目上,做好今年新建的农业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合理安排蔬菜瓜果生产,抓好三十岗乡天宝园林的12000平米、润果蔬合作社6000平米和大杨镇安农大科研基地10000平米的蔬菜花卉育苗中心建设任务,做好今年新建500亩设施蔬菜大棚的目标任务,下半年引进走马岗生态农业园项目,计划在三十岗乡崔岗村建设200亩蔬菜设施大棚、300露天蔬菜、1000亩苗木花卉等,打造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在大杨镇十张村引进百年青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计划新建200亩设施大棚,全部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瓜果。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积极做好省农展、上海农展、市农交会等参展工作等大型活动的参展工作;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和资金扶持工作,积极申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三十岗”牌西瓜、“正光”蔬菜、“王仁和”米线、“悦康”鸡蛋等品牌的开发力度,推介我区的生态农业资源和优质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区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已建立的瓜果、蔬菜、蔬菜、苗木等11家合作社,积极发展定单农业,扩大产品向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销售渠道,扩大合作组织的影响力,增强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农民搞调整、闯市场的能力。产业化项目上,适时推进安琥鑫隆粮油公司7000平方米的市粮食应急加工基地等4个产业化项目建设,

(七)加强农技服务推广和农产品质量监管。

1、做好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工作。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在两个乡镇强力推进农机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按每个乡镇12万元的标准(其中区财政补贴4万元),采购电脑、打印机、空调、办公桌椅等必要办公设备,完善办公制度,增备1-2名办公人员,加强农机服务推广工作力量,计划在8月份完成采购任务,9月份全部完成该项工作任务。

2、做好农业科技创新,组建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引进外地先进的技术人才、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申报桃蹊、森绿成刚等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重点抓菜瓜果品种、季节、育苗、管理等技术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