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管理学重点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重点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重点归纳

第1篇: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非智力因素 管理学 案例教学

《管理学》是一门集科学、实践、艺术于一体的学科。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中心目标。因缺乏工作实践,如没有合适的载体和途径,对职校生而言,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只会是抽象、繁杂的。案例教学法注重师生间双向交流、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管理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管理学的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法是其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依旧习惯用理论考核简单地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而事实表明,智力高、成绩好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背后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因此,作为职校教师,我们所要做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管理学》的特性

管理知识与科学知识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科学知识的规律性较强,知识可以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可以自然的转化为他们每个人的经验和能力;而管理知识的艺术性、实践性较强,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能力。例如企业家之所以很难继承,是因为企业家们的成功经验都具有他的独特性,会涉及到比较复杂以及变化较大的人、事、时、地、物,难以言传,很难归纳出一套通行无误的经营管理模式。学习“管理经验”必须经过“再创造”过程,光靠模仿是不行的。所以,管理知识不能只依赖于学校和教师的传经授道去掌握理论,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领悟能力,去再创造。由此,我们更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之后,更好的去领悟它,掌握它,而不是生搬硬套。由此,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它的优势。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性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基于这门课程的艺术性,案例教学能起到如下作用: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快速阅读、做札记、抓要点、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

(三)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案例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应该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案例,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当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时,能给予恰当的启发;讨论过程中能及时分析学生的问题,加以适度引导;总结案例时,语言精练,点评精彩。第三,应该具有一定的课堂控制能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同时应该注意到,要能够全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以免有些学生不动脑筋。教师这时候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内容都感觉能自学看懂,所以只是在课上照本宣科,他们会失去兴趣,从而失去教学的效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同学们针对这个知识点展开思维讨论,然后老师再总结点评,这个时候很多学生才发现原来自己所理解的只是某些概念表面上的理解,其内涵并未掌握。通过案例分析法,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被大大的调动起来,上课的注意力也集中了。学生之间针对理论知识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从而进一步掌握该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运用及注意点

(一)熟悉案例,个人分析

此为学生熟悉案例、进入角色、独立思考问题、提出建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角色,并要求学生根据角色,阅读熟悉案例提供的每一个情节和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见解。这个环节中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首先对于案例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理论体系特征,要将所有的教学案例作一个整体规划,使其与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大体对应和贴近,并考虑到各个部分的承接和过渡;其次,案例要真实,尽量避免假设和虚构。事实要反映充分,有时间、人物、背景和事件,有起因、情节、过程和结局。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剔除某些无效信息或者隐瞒某些要素,以便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第三,案例难易程度适中,案例不能过于繁杂,案例事实也不能过于浅露和直白,而应当针对学生的程度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案例,避免由于案例的事实和意图过于明显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同时,在学生熟悉案例之前,教师要把该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首先回顾一下,以免学生拿到案例之后一片茫然,无从下手。

(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组内成员要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自己的决策和方案,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这个阶段是集中集体智慧的阶段,必须充分展开,不能走过场。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对学员理解案例、把握原理程度的检验,是锻炼和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课堂讨论人员多,时间紧,因此,必须强调发言质量和重点。课堂讨论可采取推荐代表发言和学员自由发言结合的方式,或者采取先分小组讨论,再推荐代表发言的方式。这样,参与发表意见的学员会多一些。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设法调动学员参与积极性,使学员成为讨论的主角。

(三)课堂发言,全班讨论

这个阶段通常由教师主持,也可由学生主持。首先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别人也可做补充。各组也可展开争论。全班交流是,是全班学生形成共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行不悖。大部分同学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在案例课上,学生很主动的去找寻最佳方案,去发掘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这样主动积极的行为是很值得鼓励的。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员产生依赖心理。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根据发言情况及时引导,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引导讨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力争通过课堂讨论,达到一人发言,大家补充,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受益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内化提升

这个阶段通常由老师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估,对各组或全班形成的共识进行概括。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除点评学员课堂发言的质量,还应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思路,要注意引导学员对案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锻炼和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根据学员的表现,在学员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在做总结和讲评时,除了归纳学员的观点,还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员理解案例所展示的理论和基本原理,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思路。

参考文献

第2篇: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新的研究表明,不仅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是重要的,而且财务管理能力也逐渐成为必要技能。Kay与Moncarz在2004年为酒店业管理者所需KSAs建模,包含了4大方面: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相关技能。综合KSAs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归纳成功酒店管理人才所需具备的KSAs包含以下6方面: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高等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酒店管理人才KSAs研究结果无疑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提供了思路。西方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了如何培养学生技能。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典范,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培养出了众多出色的酒店经营管理人才。它独特的教学模式驰誉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洛桑模式”。

二、以KSAs为导向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科课程设置的特点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享誉全球,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业管理人才的学校,而且重要的是自1893年创立一百多年来,它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成效突出,培养出了众多出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经营管理人才。“洛桑模式”的成功体现在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育模式的诸多方面。然而就本科课程设置方面而言,洞悉酒店业市场需求,并且能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则是它最明显的特色,是它保持教学一直领先的根本保证,也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一贯做法。从洛桑酒店管理学院2013年更新的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酒店管理人才KSAs相关课程占比高、力度大。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科课程当中,与酒店管理人才KSAs六大方面相关的课程共有28门,课时共计845学时,128学分,占总学分的74.4%。其中财务管理方面涉及6门课程,共计175学时,22.5学分;市场营销方面涉及7门课程,共计250学时,35学分;信息技术方面涉及2门课程,60学时,7学分;人力资源方面涉及2门课程,45学时,6学分;领导力方面涉及6门课程,245学时,36.5学分;人际关系能力方面5门课程,150学时,21学分。不管是在学时,还是在学分占比上,酒店管理人才KSAs相关课程都较高,几乎每一学期都有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际交往与领导力方面的课程,充分体现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力度。

课程安排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洛桑酒店管理学院KSAs相关的六类课程贯穿于大学三年,形成由浅到深的“知识链”。以市场营销类为例,课程从最基础的“营销基础”、“酒店业营销实操”到中级的“市场营销与收入管理”、“服务营销与管理”,再到高级的“市场表现”、“数字营销”、“营销情报”,可以看出,从大一到大三,课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学三年里学生对于酒店业营销相关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相比之下,我国国内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则是突出厚基础,不仅“课程群”的设置相对偏少,而且各门课程之间往往缺乏由浅入深的连续性。课程与行业现状紧密联系,实操性与针对性较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紧紧围绕现代酒店管理人才KSAs所需,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操性与针对性。把所需掌握的KSAs具体化,例如课程内容包括如何识读与分析财务报表,如何实操酒店业营销手段,如何制作电子表格,如何进行商务沟通,如何维护人际关系等等,课程上所学的内容在随后的实习和实践中都可以运用。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针对酒店餐饮与住宿部门的不同,学校专门设置了单独的两门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在特定背景下与顾客的交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类似这样的课程,在我国的本科教育中则有所欠缺。除此之外,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突出时代性与创新性,如“数字营销”课程,培养学生在新兴媒体平台上进行酒店营销的能力。与其相比,国内高等院校宏观性概括性的课程较多,针对性具体性的课程较少;理论性课程较多,实践性课程是少之又少。课程与实习搭配得当。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结构与实习安排搭配有序。学院规定,从新生入学开始,每学完一个门类课程,就要进行6个月的实习。在课程安排上,实习之前的课程也是以实操性课程为主,如“营销基础”、“财务报表分析”、“职场行为表现”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攻克实习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并让学生在实习中去体会加深;在学生拥有了实习经验之后,总结归纳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课程便提升了高度与理论性,如“营销情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与财务指标”等。尤其在大三时,课程重点放在了领导力的培养上,设置如“战略管理”、“酒店发展战略”、“创业与风险管理”、“创新管理”等课程。相比,我国国内有些院校的酒店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不少管理课程安排在学生酒店实习之前。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经历,很难对管理学的内容有深入理解,更无法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效果不显著。注重培养学生软实力。除了技术性课程以外,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对于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仅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设置了5门课程,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与能力。

第3篇: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16-02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甚广,既得到广大教育实践者的认可和推崇,更受到学习者的喜爱和好评。那么,案例教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它在教育管理学实际应用中都有哪些实践模式?应用这些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许多教育管理学科的工作者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紧密围绕课程内容选取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其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具有师生双向交流而非单向传递的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决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够通过“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对恰当的人、提出恰当的问题”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1]。

(二)案例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中心而非被动接受的价值取向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时时应该关注的中心。无论在案例的精选、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呈现、讨论的方式、内容的剖析、结论的达成等方面,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和决策权。

(三)案例教学具有即时性知识而非规律性知识的价值取向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可谓重中之重,高质量即时性的案例是实施有效案例教学的根本和保障。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日新月异,甚至瞬息万变。

(四)课堂氛围具有合作反思而非被动服从的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真实性、情境性、问题性,重视实践生成,能够通过直观、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分类及其适用性

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在教育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被广泛采用。笔者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案例教学模式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划分。

(一)按案例不同的呈现模式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呈现案例和发挥案例的独特优势,案例的呈现模式是不同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先案后理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或书面材料向学生出示案例,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出相关的教育管理原理[2]。这种案例教学模式是教育管理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实践分析走向理论归纳,在构筑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先案后理型案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通过真实的案例呈现,将知识原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总结反思。

2.先理后案型。即教师在案例导入环节先讲解教育管理的原理,再出示相关的案例,运用有关的原理来分析这些案例,用相关原理来解释和论证这些实际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

3.案理同步型。即教师在展示案例的过程中,根据教育管理原理知识体系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解析案例。这种综合性案例,对案例进行分阶段地剖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向学生展示分析案例应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步骤。

(二)按案例不同的教学目的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产生预期不同的教学效果,可将案例教学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即时型案例,顾名思义就是指案例发生时间的当前性,可能是刚刚发生的事例,也可能是正在发生的事例。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将即时型案例发生地负责人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并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3]。为的是让师生共同占有第一手信息资料,并且能够与案例的当事人面对面交流和讨论,做出合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决策。众所周知,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即时、新颖、典型的案例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更有利于充分论证教育管理相关理论,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案例环境中。

2.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型案例教学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时间少,没有大块时间进行集中教学的特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应用型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4]。应用型案例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和手段的特殊性,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自主性、灵活性比较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服务、管理领域的人才十分必要。

(三)按案例不同的研究目的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可将案例教学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经验型案例教学模式。一个案例往往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教学一线教师常常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以案例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这种经验型案例教学不仅可提供真实例证和情境,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而且是教育培训、个人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5]。在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借助这种经验型案例教学,对于教师关注教育细节,注重身边教育事态的发展,及时反思和探究教育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激励作用。

2.学术型案例教学模式。学术型案例教学适用于研究“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类型,研究对象通常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件。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为教育领域专业科研人员所撰写,主要用以解释发生在真实生活中复杂的案例事件。这种模式类型可以充分体现学术型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所在。教育管理学集管理学和教育学双重学科属性于一身,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等多种特点。

三、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深受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为了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走向更为严谨、规范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运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教学实施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准备,提升案例质量。教育管理学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案例的精选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能够接受的相关案例。其次,案例所要表达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的,能够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思路和空间。

2.针对弱点,加强教师培训。案例教学作为近些年新兴的教学方法,对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来说还不能完全运用自如。为了应对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案例评价所提出的新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弱项,加强对教师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更新教育观念,迅速掌握并灵活运用从事案例教学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二)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虽然在研究性质上属于实证研究,但并没有实验、计算等依据来提供精确的数字和指标,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和解释,这样就避免不了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教师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自身学科背景、教学经验和对事物不同的见解来得出最终结论。在讲授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抓不住案例重点,分析问题天马行空、离题万里,教师必须在讲解案例前把涉及本案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简明扼要地讲解清楚,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还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应用过程中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能够接受与自己观点不一、视角不同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提出反对的意见,始终将考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作为课堂任务的第一要务。

(二)案例实施过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6]因此,教学反思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法还是案例教学法中都至关重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悉心观察、监控和判断学生的反应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是否吻合,从而在课后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将案例教学过程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课后反思不仅是推动课堂教学完善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成长和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再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肖庆华.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

[3]郭文臣.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4]丁荣荣.“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0,(4).

[5]王攀攀.案例研究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2).

[6]罗景静.在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收稿日期:2013-11-20

第4篇: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1 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课程中经常使用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选择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案例,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现实状况

2.1 学生基本情况

管理学属于平台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前。课题组授课的对象通常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衣新生。大一新生的特点是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多课程大多充满期待,但还没有自我学习和理性分析的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针对这一的特点,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

2.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管理基本概念、基本职能及相关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主要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的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获得一定的实际管理技能。

鉴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管理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今后融入社会,进行自我管理奠定基础,并善于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分析企业环境,了解所处的竞争态势。还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创业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在管理学课程目标设置中,要求学生能基于管理学的知识,学会写创业计划书。

2.3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对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优势

3.1 营造轻松氛围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言就给分,效果很明显。其次,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很多学生坐着愿意讲,起来就没声音,主要的顾虑是担心说错被人笑,要帮助学生卸下这个心理负担,积极营造一种只要发言就会得到尊重,所有的意见都会被倾听和记录。

3.2 头脑风暴法

善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无论对错鼓励学生多多提点子。通常的做法就是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到黑板上,不断增加新的点子,直到黑板写不下为止。然后再开始归类并逐条开始讨论。经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参与这样的讨论,并为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倍受鼓舞。

3.3 不设标准

不要在案例讨论一开始就设定标准答案和条条框框,这样一来很容易扼杀一些新颖的创意和好的想法。当然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胡乱讨论,这就需要老师在中间起到引导的作用,适当对主题和重点做提醒。

3.4 小组竞赛

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案例讨论,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每次的案例讨论都会被记录,并作为打分的依据,参与讨论的同学也都会被关注,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加入到案例讨论的氛围中。

3.5 鼓励独到见解

创意无价。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该更受人鼓励,提倡创新与开拓性地解决问题。

4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三部曲”

4.1 案例的分类和筛选

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结合知识点进行思考,参与团队的讨论,最后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前期对案例的选择很重要,通常案例可分为三个类型:(1)简短型案例。篇幅段,内容少,这类案例可以不进行讨论,道理简单明了,只是为了说明某一个理论或观点。(2)综合型案例。篇幅常,内容多,一般是对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的概况,往往带有很多嵌入性的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事先以电子稿或纸质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节约课堂时间,等相关知识点讲授完后进行小组讨论或在课堂上集体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3)时事型案例。选择比较贴近时事的最新案例,作为重点内容课后练习或考试。

4.2 独立分析和团队讨论

首先,老师清楚的传递案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案例的真实情况;其次,将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一遍;最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挑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一一挑选删减,最后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和控制,并上台发言。

4.3 归纳总结

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作用了,前面的环节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讨论,只是负责组织课堂避免跑题。这个阶段就要对前面的讨论环节进行深入的总结,尤其要大胆表扬在团队讨论中有出色表现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案例点评结束后,还有对相关知识点再次梳理一般,这样效果非常好。

5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的保障

5.1 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模式的选择,出发点都是来自教学目标。只有围绕知识点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管理学和管理者》的内容就适合采用故事导入法,结合企业家的特定和故事来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但主线还是要围绕角色理论展开;《沟通》《激励》的章节采用的方法就可以比较灵活,可以采用电影情景法、角色模拟法、游戏教学法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生动的理解相关的内容。当《控制》的内容就不能采用太多负责的教学方式,容易喧宾夺主。

第5篇: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论;梳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26-02

1 管理研究活动的五阶段

1.1 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确定阶段

以博士(硕士)论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形式反映管理研究成果,犹如构造建筑物离不开砖块、基石、支柱和连接件等基本构件,它需要一些基本要素,包括概念、假设、理论、分类等。所以在进行一项研究活动前必须要确定这些基本要素。

1.1.1 概念

概念是指人们思维的产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测和感受到一群相关联现象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即同一性,于是将这种共性构造成一个概念并冠以一个名词,供人们在沟通中使用。然而,这个概念名词的本身并不存在,概念是通过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

管理研究要使用许多概念,如描述个人行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满意度”等,描述群体行为的“活力”和“凝聚力”等。人们在听到像创造性这类概念时,大脑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涌现出与此概念相关的一组具体现象,心理学称此为思维心象。人们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称作“概念化”过程。

1.1.2 定义

定义的含义是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在管理研究中,对概念和名词的定义需要做到清晰、确切,而且在同一研究中一以贯之,不得做随意的更换和置换。

1.1.3 变量

变量是指具有可测性的概念,其属性在幅度的强度上的变化程度是可以衡量的。可测性既是变量的特征,又是设置变量需要满足的要求。另外,变量值间的关系需要在研究中进行明确。

1.1.4 命题和假设

命题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关系的陈述。而假设是命题的一种,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提出假设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假设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要尽可能清晰和具体地表达变量值间的关系;必须是可以验证的;已经被证实的假设,其适用范围需要慎重设定。

1.1.5 理论

理论是一组结构化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用来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理论须由三个要素组成:概念框架、说明各种特性或变量间关系的一组命题、供验证的背景。

理论探索的过程无疑是研究思考的过程。“反应起于刺激,思考启自疑难”,一个人遇到疑难,就要思考去谋求解决。最初是一种单纯判断,逐渐问个为什么,追究其根据,产生“假设”,再求其证明。经过检验后,如果假设与事实相符则是确实可信,否则,放弃假设另立新假设。每轮思考可分为四部:感觉疑难、辨识疑难、提出假设和推理论证。

1.1.6 推理

推理则是从命题出发,逻辑地推出另一个命题;换言之,是遵循一定的逻辑规范,根据前提推导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严格的逻辑规范是推理的正确性和可信度的保证。推理研究包含对推理程序的研究。具体分为两类:归纳和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归纳―演绎方法,他主张,科学家应该从要解释的现象里归纳出解释性原理,然后再从包括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绎出关于现象的陈述。后来人们认为应该再补充一个步骤即假设检验。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和试验,这是演绎模型的关键。也就是说,研究始于试探性的假说,它决定在科学研究指定的问题上应该收集什么事实材料,它是演绎模型的出发点。波普所发现的演绎模型则更极端。他强调科学发现不是来自对事实的归宿。每次观察都有期望或假说在先,它们给出一个有意义的观察范围。

达尔文以他的进化论为归纳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根据他的日记,他在进行观察时,头脑中并未存在假说的指导,倒是可以为寻找假说而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形成了理论。

事实上,归纳和演绎是科学发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或方面。反观管理研究过程,演绎和归纳总是相互交替运用。华莱士总结了科学研究过程的推理模型、理论、假设、观测和经验概括四要素形成没有终端的研究工作循环。在T、H、O和E循环过程中,T-H-O表示演绎推理过程,先以某种理论为根据提出假设,而后通过观测来验证之。当然这里所说的观测是在一定假说即假设引导下进行的事先的观察也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华莱士模型中T-H-O过程没有体现假说形成之前的观察,但它确实是不可缺少的。而O-E-T则重在归纳过程,首先为检验前面的假设而观察,进而进行经验概括,最终提炼成理论。华莱士模型反映了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演绎的两面,而在实际的管理研究中,归纳和演绎同样会发挥各自的魅力。自泰勒的研究开始,行为科学研究、组织理论研究、领导理论研究、战略管理研究等,无不存在归纳和演绎的身影。

1.1.7 分类

(1)分类是辨明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需要遵守完备性、准则一致性、种的独立性、不得跳跃逻辑等级等四个规则。

(2)管理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课题的规划,也是谋求新发展的策略。研究设计内容可以多种多样,然而都围绕两个目的:辨析问题、提炼主题;论证和验证主题。问题辨析的重要性在于明确一个问题域的研究视角和切入层面,并为寻找主题打下基础。问题辨析阶段需要明确以下内容:分析单位、研究的侧重点、时间维度。主题是对主要问题的说明和研究者的主观回答。管理研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应该有一个主题,亦即“主题先行”。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对研究的主要贡献及研究结果是什么在心中有一个设想。而后续的研究工作则是深入和具体论证该设想的过程。这可以保证整个研究都是围绕创新点而进行的。论证和验证主题,需要将研究中的各种概念转换成现实中的可观可测的变量。

(3)数据观测和收集阶段。

确定主题、设计变量之后,就要着手论证所提出的主题,论证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事实观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或若干个具体事实或证据而归纳出结论。然而,研究工作中理论推理仍然很重要。实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类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非实验研究又可分为统计研究、实地研究和无干扰研究。每一种论证的路径都有特定的规范。①实验研究中,为了比较试验组和控制组的状态并确定试验变量产生的影响,两组的组成要素必须尽可能类似。可以采用配对和随机化两种方式来保证两组的类似。实验研究还需要注意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时,应当注意排除历程、成熟程度、测试经验、测试工具等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为了保证外部效度,需要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以及可以采取双盲试验的方式降低实验环境效应。②统计调查研究要收集样本或总体中所有成员规范化的定量信息,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应对所有被调查者提出同样的问题。通过问卷法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质量至关重要。问卷设计应当尽可能遵循简明、便于回答、有吸引力、不带诱导性等原则,还要对问卷填写做处必要的指导。③实地研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研究者以何种身份进行观测。也就是说,需要考虑研究者身份的暴露可能会对研究产生的影响。实地研究的缺点在于非规范性,观察和研究结果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和技能。对这种非规范性,还是尽可能加以抑制。④无干扰研究可分三类:文本分析、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和历程比较分析。文本分析借助各种文件报纸期刊和书籍等书面出版物发现和分析问题。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则顾名思义,利用所能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论证。历程比较研究旨在从历史记录中掌握关键情节。

(4)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分析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的假设、变量设计、观测方法以及数据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考察问题阐明、变量输出以及管理情景的可测性。考虑管理研究的信度及可靠性问题。关于系统科学方法论本身提供的研究方法,简述如下:①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原理进行目标、结构、功能、环境及其他变化规律的深入剖析,从中选择达到预期目标的最诱惑最满意方案。系统学派的理论和认识结构是系统分析法在管理研究中应用的一个例证。②信息方法。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系统的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过程,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组织管理、人员激励、部门协调、市场经营等活动,都贯穿着信息在各要素之间的流动。撇开具体运动形态,简化了研究。③黑箱方法。这是一种在不知道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情况下,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输出来认识系统的功能特性、行为方式、运动规律的控制方法。④绝热消去法。快驰豫参量对系统的演化不起重要作用,为简化研究,可忽略其影响而主要考虑慢驰豫参量的变化。⑤其他还有功能模拟法、系统模拟法、三维结构法等等。

(5) 研究论文的撰写阶段也有规范可循。

研究论文总体上要突出创新性,适宜采用创新点模式进行写作,做到主题先行。摘要、绪论、论证章、结果和讨论、参考文献部分都分别要表达对应的内容,做到分工良好,呼应结合。①摘要部分必须突出创新点,并且具有单独的可读性。摘要中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词句应尽量少;不能写成目录式;对论文价值的描述应采用陈述式;要写明自己做出了什么。②绪论部分旨在阐明问题。从研究逻辑上,这是选题阶段。选题应当做到“小题大做”,即选题狭窄而研究深入。要阐明问题,需要对问题实际背景进行描述,并对问题进行界定。阐明问题部分的文献综述旨在交代主题的理论背景,从而引出论文主题并衬托第一层次的创新点。假设的提出应该清晰表达主观预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符合可供检验和验证的要求,要落到变量层次,其内容要和创新点相一致。③论证章要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情景的定位,围绕假设向深处和细处展开,并且知识性的内容越少越好。从研究逻辑上说,论证章涵盖了管理研究的变量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三个环节,从而,论证章的各个相应部分也还应当遵循各个环节的规范。论证章部分的综述旨在衬托第二、三层次的创新点以及论证技术或工具的创新。④结果和结论。结果部分宜开门见山地列举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侧重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并且应避免主观的评议,强调论证过程的客观和科学性。结论部分包括分析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的讨论,也可提出在本研究基础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2 结论

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和管理研究工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管理研究的进展需要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支持,同时前者也会促进后者的发展。但是,这些方法大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体系,没有形成一套适合管理学研究的一套独特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化的方法论体系。因此,我认为在进入21世纪后,管理学未来的发展应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①夯实管理学理论体系;②形成管理学的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体系以及深化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论管理理论的丛林,[J].1975,(6).

[2]刘大椿.互补方法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刘仲林.经济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4]刘尉华.方法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5]王辉.科学研究方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7]尹卫东.方法论谱系中的管理学:一种哲学话语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5).

第6篇: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一、PBL教学法的改革 

(1)在PBL教学法中,以教学过程的原动力为问题,教师通过提出有真实情景的问题,让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自主掌握蕴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和学习。在PBL教学法中,问题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起点。(2)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性地参与主动地位,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学生自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最终掌握知识。(3)在PBL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达到学习目的。在PBL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主要扮演引导的作用,负责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不能直接回答的,而是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很多个小问题,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最终解决大问题,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4)在PBL教学法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由多名学生和一名教师组成小组,小组通过讨论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而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通过一个人的思考很难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不断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从而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探讨行政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从而培养出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性非常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面对行政管理学的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恐惧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在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具体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涨的学习兴趣下,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问题教学法能够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一些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演练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很容易走神,行政管理学的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参与,对学习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学生掌握的只是死知识,并不能提高对行政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效果不理想,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不利的。通过PBL教学法,教师通过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探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问题教学法,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行政管理学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生动有趣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具体问题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还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一个个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此外,教师给出背景材料和问题之后,学生需要根据问题在课后查阅知识,并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总结能力和归纳能力也在提高。 

三、基于PBL教学法对行政管理学进行改革的措施 

(一)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 

PBL教学法立足于问题,首先通过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促进行政管理学知识的运用。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教师将复杂的行政管理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到问题情境中,不但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还能有效地与课本中的知识联系,完成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行政管理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设置合理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出发,特别是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行政管理的技能和基础理论,需要创设具体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解析与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情境,降低学生对情境的陌生感。在运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收集背景资料,并编写一定的场景,编写的场景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中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开展PBL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情境中的问题。 

在教学环节中,学生都是要参与其中的,包括资料的收集、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收集行政管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其中。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导论性质的学科,往往应用一些概括性的语言介绍行政管理的理论,在行政管理学教材中,很多章节又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例如,行政伦理学和人事行政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是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学生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收集、查阅资料。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例如在成立小组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应该包括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应该是互补的。 

(三)加强学习资源的建设 

PBL教学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更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为了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就必须增加一些硬件教学条件。首先,学校应该建设一个专门的PBL教室,在PBL教室进行专业的PBL教学,添置一些必要的教学器材。此外,为了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文献,学校应该不断扩大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可以在PBL教室安装电脑,并配置网络,让学生方便参阅资料。此外,在PBL教学中,经常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一般是10名左右的学生配置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扩大学校教师的数量,如果仅仅只有一名教师,很难对一个班或者几个班的多个小组同时进行指导。在很多高校,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足,经常采取上大课的方式,往往一百多个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进行PBL教学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教师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资源的配置。 

PBL是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将PBL教学法运用到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PBL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芡,汤质如,颜理伦.PBL教学法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5,(3). 

[2]李月灵,刘宽浩,王丽华.基于“B-PBL”教学法的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4,(16). 

[3]宋彧,李巍巍,杨宏慧.基于PBL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2,(6). 

[4]胡梦红,刘其根.PBL教学法在生态类课程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 

第7篇: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可视化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57-04

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引用,依赖于多媒体设备的可视化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有教师戏称,为了降低学生的“低头率”,连数学课都要通过呈现视频来提高课堂趣味性。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过程(即以政府核心的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亲社会性让它与日常的时政、新闻、资讯密不可分,这也就意味着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信息采集,特别是可视化材料的采集相当便捷甚至寻常。因此,本文以可视化教学的定义阐释及特点分析为基础,重点思考并梳理公共管理课程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应用及效果,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化解方法与路径。

一、可视化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可视化教学简言之是将知识通过可视化的形式传授出来,它能有效解决隐形知识难以传播的问题,其实质是将知识通过显性化的图解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作用于人感官的知识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可视化教学作为一种有益的教学工具,一种教学信息呈现的可行方式,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更广泛地加以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可视化教学拥有直观化与形象化、具体化与多元化等特点。首先,由于其直观、形象和可视化的特点,使得它的应用更适合于善于形象思维、敢于创新的现代90后大学生。其次,应用视觉表征手段及图解手段等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相比传统文字等静态、单一信息,知识传播更加直接,信息传播及认知更加生动;再次,可视化教学不仅传递事实性知识,还可以用来传递思维、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意见及预测等隐性知识,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通过视讯材料传递更深刻、更具体、更多样化的声音与信息。总的来说,可视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形象化呈现和传递,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的重构;不仅可以快速传播显性知识,还可以将隐性知识进行适当的转化与传递;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创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公共管理学”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应用

综合笔者所在教学课程组的日常教学实践及相关经验总结与交流,笔者将公共管理学课程的可视化教学手段分成了四种方法:知识呈现、内涵挖掘、案例导入及知识拓展,并且就不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并且分析综述了依赖的资源及技术手段,以及各种方法的实际效用。

1.知识呈现。知识呈现法主要是指将有关公共管理学的知识通过图、表等形式直观地传达出来。特别是针对公共管理学某一板块内容的理论溯源及价值变迁等历史变迁,可以采用此方法。比如:西方公共行政发展阶段及核心价值的时间序列轴;要素框架及关系网络的逻辑结构图,比如:公共管理要素结构图;内容比较图,比如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范式比较等等。电脑绘图工具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学理知识可以通过PhotoShop及Coreldraw等绘图软件以及办公软件中SmartArt等工具的帮助,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呈现及讲授。通过这种方法,能将综述性文字在图文处理之下实现高度凝练及形象化的传播,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形成知识记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培养他们知识归纳、推演的能力。

2.内涵挖掘。内涵挖据方法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像、视频、数据描述等可视化素材演绎、归纳出某一概念、定义或研究对象的特点、特质等知识,将知识点的“填鸭式”被动接受,转化为“开动脑筋”的主动式知识挖掘。比如,通过我国5・12地震的宣传片引导学生思考危机管理的定义,启发学生领会公共服务动机对公职人员外显行为的诱发机制;通过灯塔、国防、高速公路、教育等图片的展示,要求学生寻找对象物的共有特性,指导学生绘制出排他性、竞争性、非排他性及非竞争性的四象限图,揭示出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特点;通过国内外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国家部委机构数量及公务员规模的线形、矩阵形数据描述图,帮助学生归因出各国公共部门机构改革的运动规律。这种方法得益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有赖于视频整理、图片处理及统计描述等技术方法。笔者在课堂前奏环节,要求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进行回顾,发现学生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上节课的视频主题及数据描述图等。因此通过此方法,能排除学生对枯燥定义的厌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掌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辨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抛弃懒惰的学习习惯,充分开动脑筋,进行知识的自我开发与建构。

3.案例导引。案例引导也是公共管理学的常用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一般会导入一些热点新闻、热议图片或视频,切入到课堂主题,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或是引出有争议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比如,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引导学生们思考政府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项事业中发挥应有职能;播放“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的短片,引导学生针对“禁烟”的合理性展开辩论;播放《一户一席谈・是否应该放开一胎政策》,激发学生们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未来去向,启发学生分析政策议题如何形成及政策改进的可能方法与路径。这种方法需要占有海量的视频、图片资源,并且对图片进行修改与处理,并对视频文档进行采集、删减及编辑等。通过此种方法,能扩大讨论案例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及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方法是希望运用可视化素材,增加学生们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比如,播放桑德尔教授讲授的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的第一讲《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以及第八讲《公正的起点?》,启发学生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正义的一些基本问题,扩充学生们对政治哲学与道德的认知与理解;课间放映几部“廉政”系列公益广告,启发同学们认识行政伦理中行政主体的伦理道德的内涵与行为规范。这种方法同样需要教师提前占有大量可视化素材,并且要求教师在较高敏感性及鉴别能力的基础上运用视频编辑等方法,将精华段落编辑整合在一次,并力求保证视频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这种方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帮助学生摄取更多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并且提供信息源供学生们课后依兴趣自主学习。

以下笔者将这四种方法的内容介绍、运用举例、技术基础及可能的教学意义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困难与解决办法

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适应现代学生渴求创新、追求视觉冲击的特点,相比传统“听课”模式,这种“听看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喜欢。但是教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也遭遇很多的困难与挑战,需要琢磨其解决办法。

1.时间及技术成本的限制。首先,教学可视化素材的获取就需要经过广泛占有及去粗取精的过程,并且有些材料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有的理想素材并未开放下载权限,因此获取起来不可能“信手拈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视频,绞尽脑汁,但最后还是徒劳无功,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素材获取之后,需要针对特定知识内容及理论原理,对素材进行剪切、编辑与处理,并且需要结合教学思路与模式,截取恰当的片段或画面,因此不但需要耗费时间,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如何化解使用成本较高的挑战?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成立课程组,“化零为整”,将课程组各个老师搜集的素材进行整合,这样既能不断切磋可视化教学的方法,又能形成合力,寻找到相对典型、恰当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再加上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非常广,相关资料也非常丰富,每天都有新新闻、新故事、新案例、新网舆等,因此从网络这个“信息聚宝盆”中搜集可视化的视频、影像、图片、漫画等材料,逐步建立一个以教学为导向的分门别类的数据库不但可行,也方便,并且能够不断对其进行更新与扩充;其次,可以发动同学们去寻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并且在电脑操作技术较强的同学的帮助下,提高素材的处理能力,既能锻炼到同学,还提高了同学的参与感。另外,我校的“数字实验室”、“应急管理实验室”等也能为可视化教学提供信息剪切、编辑、处理的硬件设施与技术支撑,要善于从这些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借力”,将教学、科研与现代技术相融。

2.运用频率与时长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公共管理教师会因为知识内容太多,而不愿意采用耗时较长的可视化教学方式,担心教学计划始终完不成。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偏好放视频,这使得学生感觉教师在“敷衍课堂”,造成教师不负责任的错觉。可视化素材确实有它的优势,并且适合时代特点、适合学生特点,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什么时候用”、“用多久”、“用多少次”等的困惑。而且有时费尽心思寻来的素材因为使用不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让教师也感觉到遗憾。这样一来,教师们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应谨慎。首先是要坚持以课程内容为中心,切忌单纯运用可视化手段实现填充课程时间的目的。并且负责任的可视化教学还应该杜绝不加甄别地滥用可视化素材的行为。特别是当材料掌握不翔实、不充分时,更应该坚持科学求真的教学态度。“宁缺勿滥”不但是一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更是一种难得的求学精神。其次,笔者认为可视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对一学期的课程进行总览性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堂、课后的作业安排都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做准备。特别是教师需要提醒并调动学生针对知识点进行提前预习,这样才能让一些可视化素材在课堂播放时引起学生的共鸣。假若可视化素材播放时长较长,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学习,依靠课后学习延长课程时间,以保留足够的课堂研讨时间;再次,教师需要智慧把握可视化材料使用的频率与时长。笔者并不建议每堂课都使用视频,这样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甚至是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表示怀疑。笔者建议交错使用可视化视频,并且每次的放映时长最好不超过总课长的一半。笔者去往台湾政治大学行政管理系调研,并且亲自观摩了他们《行政管理》课程中《团队建立与知识分享》章节的学习。在两小时时长的课程中,大概影片观映一小时,讲解与讨论一小时。并且从他们整体的《行政管理课程纲要表》中可以发现,在18周的课程安排中,共有四大讲内容,只安排了4次影片观赏及讨论(详情见表2)。

不过图片、图形可以当作插图使用,并可视情况在讲演PPT上多添加一些。特别是可以给一些定义增加一些漫画,增加学生形象化理解的可能性,比如“用脚投票”、“搭便车”、“政府失灵”等术语,配上有意思的漫画与讲解,会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3.知识可视化与转换的困惑。公共管理的可视化教学是希望将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可视化处理,旨在使知识库中的知识以更丰富、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并更有利于传播新知识。而公共管理学知识是对公共管理过程中主体行为的规律性认识,是通过反复实践和认识在人脑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因此,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教学不仅仅是数据、文献或信息等运用图文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呈现出来,它更是通过可视化将一些经验、技能和认知传递出来,启发人们直接利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一门技术。所以通过教师对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教学,帮助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自有知识”,其实非常困难。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与转化不是通过简单的可视化呈现就能结束,它还需要在教师的智慧选择下,促进积极的师生互动才能得以实现。某一知识只有在启动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条件下,再通过课堂现场的归纳演绎总结、争辩去伪存真、反复追问论证等过程才得以转化,最终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知识呈现及知识拓展的可视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收放自如”,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演绎与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掌握;对于案例引导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全盘把控”,推行讨论、辩论等课堂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正确的知识认知;对于内涵挖掘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穷追猛打”,运用反复追问的方法,指导学生捕捉内涵的独特性,并以最精准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实,可视化教学的方法和技术非常多元化,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到各种方法的适用性,随着经验的累积,“胆大心细”地将其运用起来。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运用可视化教学的方法,不但适应了其知识体系综合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理论特点,也适应了广泛性、亲社会性等实践特点,同时还适应了现代大学生时尚的求知方式与善于探究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继续勇于摸索、相互交流并累积经验,争取不断进步,臻于至善。

注释:

①2014年3月18日上午9点,笔者访问了台湾政治大学行政管理系陈敦源教授。并于10~12点亲自观摩了陈教授主讲的《行政管理》课程,从陈教授处获得了该课程的课程纲要。

第8篇: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

混合式教学是指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网络教学模式的一种策略。当前主要是指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即线下线上教学结合。混合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面对面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管理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管理学原理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综合管理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专业管理素质、社会责任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改革、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混合式教学方法运用到《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应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可以将《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践部分内容按照管理职能分为若干个管理技能模块,在每个技能模块训练中采取学生参与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男生与女生互动等方式,营造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很愿意提出问题、深入探索问题,最后概括总结问题。这样,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配合课程项目的开展,全员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互联网+”的新形势要求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教学改革引入了新的理念。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在从“辅助者”向“引导者”转变。互联网+课程建设,给探索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模式,灌注了新的理念。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课程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基于这种新理念,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进行调整,用信息化改造它,用混合式教学法改造它,以在线学习、MOOC等方式促进《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达到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2.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要求更新教学方法。新的市场环境对管理者的素质、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粗放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校的教学方式也要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在教师面对面的教学指导下,获取理论知识,在线上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甚至共享全国名校名师优质课程,从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协调、管理、创新能力。

3.教学对象的变化要求教学模式改革。目前“95后”已成为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普遍具有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的特点,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1995年后中国电子信息迅速发展,中国家庭电脑在1995年以后开始增多,更确切地说,“95后”是真正的网络时代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在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中,要结合“95后”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用混合式教学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强调的原理、方法、原则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了解管理过程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管理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除了学习管理理论外,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的能力。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是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便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面对面教学。《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中的面对面教学,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管理基础知识,而且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管理知识。学生通过分组研讨、小组汇报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讨论课堂中遇到的疑惑及问题。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课前网上讨论企业案例和课堂研讨分析企业经营案例的情况,在课堂上结合企业案例和学生讨论结果,讲解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和拓展。此外,教师布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保证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2.网络在线教学。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网络教学课件,建立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等,引进MOOC网络教学,精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管理知识。教师通过网络开展对学生的辅助教学,弥补课堂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学生协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课程学习的研讨、交流、合作,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ERP沙盘模拟是以沙盘教具为载体,进行协作学习,学生运用管理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做出生产、供应、营销、技术、财务、人力资源与后勤等有关方面的决策,使学生树立了共赢理念,增强了全局观念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重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的统一。混合教学中的在线方式虽然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便利的沟通工具、先进的互动手段等独特的优势,但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线上教学,如果缺少教师的系统教学设计,缺少教师在课堂的系统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会很好。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2.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定位。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线上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主观上主动学习,特别是《管理学原理》课程,才能真正获取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该更多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注重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学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探索一种《管理学原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分层次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体系。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学团队应该进行教材建设,根据混合式教学新特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全新的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需要。

作者:陶会平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禹海慧,吴孝政,易想和.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考———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第9篇:管理学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管理学 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52-02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广泛引用的教学方法,目前已运用到法学、医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中。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方法在哈佛大学就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案例系统――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教案、应用、储存、更新、发行和版权保护等。目前这种方法遍及美国甚至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这一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了一种在许多社会科学的学科教学别是管理学课堂中常用的重要教学方式。但这种方法因为综合性比较强,在应用方面目前主要侧重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和大学高年级的综合管理课程教学中。

一、管理学课堂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综合性、灵活性等特征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事,而且涉及到灵活多变的人;不仅要考虑到目前的现状,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不仅顾虑到所处的内部小环境,还要顾虑到外部的竞争对手、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不仅要用量化的知识理论做决策,还需要用定性的感知觉做判断等。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充分应用了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为管理学教学课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扮演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和知识的接受者的角色,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够深刻。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利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学习和深入的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扮演了一个积极主动参与者的角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应用所学知识对所遇问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加课堂的兴趣性,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案例教学法,不管是以何种教学形式,都应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因为案例数学法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仔细阅读指定的案例后,针对逼真的管理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在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积极发言,并与同学和老师展开辩论,据以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故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的频率就无形地增加了。

3.拓宽知识的宽度,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将各种具体问题编写成教案,特别是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具体问题而设立的。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挖掘、体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求真谛,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互相点评,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提高了与他人社交能力。再者,通过情景描述设置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和研讨,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这样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最后,课堂讨论后的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管理学课堂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实施前的准备

(1)学生理论知识的准备。以哈佛商学院的经验而言,哈佛商学院主要是以团队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在哈佛商学院,团队的成员大概5~6个,团队成员要共同学习一年的时间,而且在第一年的必修课中,每个团队要会分配不同等级的项目。整体而言,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涉及到了一般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系列管理问题,从生产制造到营销,从研发到财务,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到公司战略战术问题,从小公司到大企业,从本土到全球,故而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首先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学生于案例教学法使用之前需要掌握充分的知识,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有挫败感。

(2)案例选择。案例的选择也显得尤为重要。哈佛商学院的典型案例是一个富于真实商业情景的详细描述,包括商业困境、现实问题及背景状态。让分析者了解案例中相关问题的证据、各自变量,但没有唯一答案。[1] 可见,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所选择的案例,即要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又要富有生动性和启发性;即要有针对性地反映所要讲授或是复习的课程内容,又要适当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要以反映当前成功经验和改革成果为主;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案例反映的问题错综复杂,能体现思维的扩散性和广度,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思考,进而寻求各种各样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知识经验的准备。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指挥者――教师的经验知识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的作用不只是起到收集、编撰的作用,更需要的是能用知识解读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总结所学知识。这要求教师对案例所涉及的环境背景、知识领域、处理问题的经验以及学生是否易于接受和认同知识的程度做一个准确的判断。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准备工作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案例实施过程是对准备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是案例教学法获得成功的保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是要注重案例教学的形式;二是案例教学的时间问题;再者是案例的最后总结。

(1)案例教学形式的选择。案例教学的形式类型多种多样。一种是讲解案例与讲授理论相结合的形式。[2] 在正式讲授理论知识前后,对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或实例(与理论知识相关的)进行分析,然后慢慢把话题引入到课程内容中去。或者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较为典型的案例(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几个案例的集合)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第二种是独立思考收集案例的形式。一方面,独立思考可减少课堂讨论形式中学生“搭便车”的现象;另一方面,根据所学的理论与规范知识来收集案例可以让学生主动的思考所收集的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符合程度,巩固了所学知识,以致于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现实问题时能迅速的找到解决方案。第三种是多媒体教学的形式。[3]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管理学方面的讲座或案例短片,结束后可适当要求学生谈观后感、分析、讨论、点评。

上述案例教学形式的选择,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时间的不同,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将多种形式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注意案例与理论或法规同行,要注意案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既能让学生体悟到理论的内涵,也能让学生用理论知识来解释遇到的实际问题。

(2)案例教学时间的安排。在哈佛商学院,大约90个学员要在一个专门为案例教学设计的剧场式教室中,每天至少得共同分享4小时的时光才能将案例分析的清楚透彻。[4] 根据案例教学的程序――一般是描述案例、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教师总结案例的问题及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描述问题上,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现状、背景和问题,而且需要学生仔细的阅读案例。根据案例的复杂程度,所需的时间也不一致,一般至少得花一个学时。问题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的充分性决定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故而这个过程一般都会安排一个课时以上,最后是案例的总结阶段,这一阶段较简单,半个课时即可。从时间上来看,一个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的案例教学法至少需要两个半课时。故而,进行一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案例有综合代表性,也要求我们有充足的时间。

(3)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必不可少的程序。案例总结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的学结;另一种是教师的教学总结;每次案例讨论结束后,最好要求学生以个人的名义或团队的名义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这样做不仅可以总结理论知识,也能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则需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做一个简短的发言总结,一方面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强调,增加学生对重点的掌握,同时对不够深入、不够明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与讲解;另一方面对案例讨论中积极发言,观点新颖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多发言,增强所有参与同学的自信心。

案例教学法是工商管理教学中成功的教学方法之一,[5]对管理学教学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和意义,不仅是对课堂的趣味性、知识的广泛性、学生的知识掌握有意义,而且对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学生能力的提高有更明显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也有一套自身的系统实施方法,这对管理教学中的使用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求师生对案例教学法使用前准备的充分性,而且要求对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王鹏程、陈.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9):94~95

2 陈霞.论案例教学法在薪酬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07(10):182~183

3贾婷婷.案例教学法在《薪酬管理》课程中的尝试[J].苏南科技开发,2007(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