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数字化传播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传播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传播技术

第1篇: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研究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与思考 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探析 关于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问题研究 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 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 航道维护生态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 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建设研究 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问题初探 浅谈如何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问题 关于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对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科技期刊审读数字化平台建设刍议 数字化社区平台构建研究 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平台整合问题研究—以温州学习网为例 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查询平台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贾桂林.加强互联网的新闻宣传[J].群众,2000(7).

[6]李志民,万猛.网络时代的科技论文快速分享与多维表达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5).

[7]在职研究生双证科技泄密渠道多,科技保密工作制度不健全分析[DB/OL].,2015-05.http:///shuangzhengzaizhiyanjiusheng/11957.htm.

第2篇: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轮机自动化;高技术;教学研究

1 轮机自动化技术分析

轮机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结合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对轮机各个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高技术,包括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

在船上,常规配置的船舶轮机自动化主要有:主推进装置自动化系统;柴油发电机及电站自动化系统;疏水/压载阀控系统;燃/滑油输送阀控系统;冷藏、空调、通风、锅炉自动化系统;焚烧炉、舱底水、生活污水、油净化器等环保设备自动化系统;自动减摇鳍/减摇水舱系统;探火、浸水报警、消防灭火等损害管制系统;甲板机械自动化系统;全船监测报警系统;海水制淡系统;艏侧向推进装置遥控系统。油船还有易燃易爆气体探测系统、惰性保护气体发生器系统、液货阀控系统、原油洗舱系统等。集装箱船还有冷藏集装箱控制监测系统等。

电子控制技术推动柴油机向电控发动机方向发展,已逐步取代了普通机械式柴油机。世界上主要的船舶柴油机研发企业都在努力发展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和双燃料电控柴油机。在柴油机电控系统上,高速传感器技术能实时获取运行数据信息,现场总线能安全即时通信,高速处理器技术能高效处理信息,高速电磁阀能实现精确的燃油喷射控制等。电控技术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对运行工况的最优化控制,使柴油机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双燃料柴油机上,还有另外一套LNG燃料储存和喷射控制系统,此机型电控系统功能更加复杂。基于以上电控柴油机,相应的设备厂商也重新设计和推出了最新的主推进装置自动化系统和柴油发电机系统。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全船监控系统功能更集中和高效。它是全分布式的串行双向的通信系统,减少了专用I/O 装置和控制站,系统控制功能在网络内彻底分散,在各个智能控制节点实现,故障节点自动脱离总线,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克服了传统多层多级控制系统的弊端。在全船监控系统中,完全可以集成柴油发电机系统监控、电站监控、压载水系统、侧向推进装置遥控系统、机舱监测报警系统、船舶燃油监控系统等等。

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和常规船舶市场趋于饱和,造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比较多。随着船舶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平台、海洋工程船舶和许多新建大型船舶的总装机容量已最高至上百兆瓦,大多都采用中压配电系统,效果良好。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大功率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不断进步,基于晶闸管整流/逆变方案和IGBT器件方案实现的船舶电力推进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半潜船、豪华邮轮、破冰船、渡轮等很多新造船舶采用了电力推进系统。当然,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还有其他独特的高技术作业系统,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经历了气动仪表控制系统、电动单元组合式模拟仪表控制系统、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和集散式控制系统DCS的发展历程。现如今轮机自动化系统产品一般可分成下列几类: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嵌入式计算机及OEM产品,包括PID调节器及控制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工业PC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

2 轮机自动化教学研究

目前,随着我国船舶设备制造、船舶建造和修理行业的发展,船舶电气、机舱自动化系统等细分行业中的船舶配套设备加工商为更好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开始向系统集成商转变。对于船舶上轮机管理人员,根据11 规则,轮机自动化是海船管理级轮机员、操作级轮机员、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的评估考试科目。船舶企业对这类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给轮机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现有的轮机自动化教材,对于前面基础内容讲解略简单,不能跟后面具体的复杂设备和系统紧紧的联系起来,且后面设备和系统的讲解倾向于气动系统等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对于基于现场总线的主机遥控和全船监控等系统侧重于功能概述,实例技术细节分析较少。学好轮机自动化,很需要其它学科的功底,不然很难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和具体技术实施方案。现今,构成轮机自动化系统的软、硬件可分为如下几类,自动化设备,传动设备,仪器仪表与测量设备,自动化软件,计算机硬件,通信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轮机自动化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不断的结合其它专业知识去分析和理解轮机自动化设备的原理和系统知识。

教学手段过于依赖PPT图片和黑板粉笔等机械解说式,“娇生惯养”的很多大学生第一次在图片里看到实物,无法去想象实际设备运行状态,只能被动接受抽象空洞的运动控制原理和电路逻辑关系。而因为学校客观发展的原因,学校的实验条件和实践项目的设计不完善,实验室设备老旧,不重视实验室学时,走马观花式企业参观实践流于形式。在课堂对学生讲解理论的同时,也更应该重视动手实践活动。一方面,要设计一些电子电路实验,单片机和PLC电气实验,现场总线实验等实验课程。另一方面,通过轮机模拟器教学加深学生理解和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到学校实物机舱观摩,也要设计一些企业参观课程,使得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在工厂亲眼看到轮机自动化设备的制造、安装和运行,增加兴趣。

3 总结

科技水平推动轮机自动化技术不断进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行业要求,必须深入开展课程轮机自动化教学研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知识点,扩展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叶伟强.轮机自动化[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宗涛,李修强.轮机自动化课程的分解式教学方法[J].船海工程,2014,43(1):112-113

第3篇: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航海技术;船舶;避碰;自动化;分析

近年来,我国航海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船舶碰撞事件屡屡发生,造成了重大的伤亡,损失惨重。除此之外,也使海洋污染的程度加重。相关调查显示,人为因素是造成船舶碰撞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没有对船位进行准确校核,航路安排航线设计不合理,值班人员责任缺失等。然而,要彻底规避人为因素,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未来的航海中,必须实现船舶避碰的自动化。那么,航海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呢?下面在概述部分中详细论述。

1 概述

当前,在计算机、海洋科技、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快速推进了船舶自动化的应用进程。船舶自动化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航海自动化系统、机舱自动化系统和船体自动化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航海自动化系统。

1.1 航海自动化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根据不同的功能,在航海自动化系统下,又分成多个控制系统。包括:最佳航线编制系统、航向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定位系统、自动避碰系统和综合航行管理系统等。具体来讲,在最佳航线编制系统中,主要是为了满足运输任务、环境条件和船舶情况等,进而制定出的最佳航线,该航线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要求很高。在此基础上,更加准确的把握船位、航向、航速、风向、风速、航程及其它参考输入量等。在航向自动控制系统中,是对整个船舶的航行动态进行监控,使船舶能按照预定的航向来航行,并且实现自动操舵转向。在定位系统中,可以快速、实时和准确的获得船位。在避碰系统中,是基于船舶在航行中获取的它船动态信息,分析可能出现的碰撞、触礁或搁浅的风险和事件,做出的防范措施。在综合航行管理系统中,通过对每个子系统信息的分析、判断,实验,结合通讯和保安信息进而制定出最合理、科学的航行方案,避开航海危险物,保证船舶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同时,将决策信息及时输送到操船机构,以便中央系统采取决策,并显示相关信息,给船舶驾驶人员提供重要参考。

1.2 航海自动化研究现状

航海自动化发展以来,在自动化运行中,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对智能化船舶进行深入研究后,诞生了集成驾驶台的船舶。比如,德国某公司就引入了集成驾驶台,具有很大的优势。该集成驾驶台的型号为:NACOS55-2。具体来讲,应用此集成驾驶台后,可以在K端输入航线,然后根据罗经、GPS、航向、航速和水深等数据,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航行。在航行的过程中,很自然会遇到来船。此时,系统根据自动雷达标绘仪,能够获取来船的运动要素,判断有无危险,并发出警报。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就可以及时采取避碰措施。如果船舶在航行中,与实际计划的航线偏移过大,系统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采取相应措施驶回原航线。除此之外,在显示器上可以显示航行中的所有信息,只要采用检索的方式,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数据库中获得相关信息。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在系统中输入计划航线后,满足安全水域的正常航行要求,则使用集成驾驶台能够实现自动驾驶。但是,在受限水域中,本船遇到来船或者危险物后,即便系统也能发出警报,然而整个决策提出、执行的过程均由驾驶员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出于航海自动化基本功能的考虑,保证计划航线不变,避碰系统的不安全自动化就是影响航海安全的最大因素。

1.3 影响船舶避碰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大部分船舶避碰、触礁事件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针对人为因素,可以采用两个办法来解决。第一,加强对海员技术、知识的培训,增强海员的责任心,提高海员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第二,增强船舶的自动化程度,实现船舶避碰的自动化。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员休息制度更加人性化,海员不长期在船从事航海,而是定期上船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与其他行业相比,航海职业非常艰苦,工作环境复杂,导致海员流动性大。其次,对航海院校的生源进行观察发现,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学生,其很少愿意从事航海事业。另外,从学生的思想上来看,也很少有学生愿意终身从事航海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导致航海驾驶员普遍年龄小,缺乏航海经验,技术能力不高等现象,不利于实现船舶的安全驾驶。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船舶避碰系统的自动化检查,减轻船舶驾驶台工作人员的值班负担。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解决人为因素的缺陷,必须要提高航海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确保海上航行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海洋污染。

2 船舶避碰自动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船舶避碰自动化现状

船舶自动避碰指的是:系统自动采集水上、水下标的物,并对其进行处理,生成决策信息,以及决策的实施等。其中,基于对航海自动化子系统的考虑,可以利用操船系统来完成决策的自动化实施。近年来,航海相关人员基于安全水域船舶的避碰,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比如:对避碰信息的量化处理、决策的自动生成等。在避碰信息量化中,又涉及到多个评价指标,比如目标船的运动要素、船舶碰撞危险度等。针对避碰决策的自动生成,可以采用多种办法,包括模糊数学法、专家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法等来实现。相关研究表明,在船舶碰撞、搁浅或触礁事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如果所有值班驾驶员都能够认真遵守国际国内相关的避碰安全制度,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就不会发生船舶碰撞、触礁或触礁等等的船舶安全事件。但是,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人为因素是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的,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还要依靠于技术。

2.2 船舶避碰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基于航行水域船舶自动避碰的问题,大部分已经得到了解决。然而,还需要在性能上进一步完善。但是,受到水面水下物标信息探测可靠性的影响,导致在受限水域自动避碰决策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在获取水面水下物标信息时,主要依靠导航雷达的扫描探测。但是,导航雷达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物标信息的可靠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阻碍了船舶自动避碰进程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了水中雷达,用来探测水下物标的信息。但是,该探测技术受到距离的影响,到后来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3 新航海技术在船舶避碰自动化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航海领域中应用了更多的新技术,比如GPS/DGPS技术、GMDSS(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等。此后,又出现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作为新的航海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呢?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3.1 AIS在船舶自动避碰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通过对船舶航行安全性的研究,充分体现了船舶与船舶、船舶与陆岸在通讯中交换信息时的重要性。另外,部分通信导航存在的局限性也日益呈现出来,不利于船舶的自动避碰。针对上述问题,诞生了AIS技术。该技术具有多重优势,包括信息量大、抗天气影响、近距离目标显示,绕越障碍传输等。尽管如此,AIS技术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承载额外的信息,导致信息过载。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发出错误的信息,或者乱码的信息。这些信息没有专门的校验方法,只能依靠驾驶员的识别、判断。如果驾驶员经验不足,就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AIS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在于,很好的弥补了雷达获取航海目标船信息不足的缺陷。总的来讲,AIS作为一种传感器,应用于自动避碰系统当中,能够使信息量更丰富,是雷达信息的辅助信息源。除此之外,AIS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本船上的意图以短信息方式发送到目标船上,并将本船动态和相关参数同步发送出去,包括避让的时机、幅度、恢复时机等。这样,只要来船上安装了AIS后,就可以接收和识别本船的操船意图,进而采取有效的调配行动,保证船舶之间的安全避让并安全通过。可以看出,AIS在船舶避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增强了目标来船的信息量,使避碰信息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其次,在船舶自动化避碰中,成为有效的通信设备,便于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经过多年的研究,针对航行水域船舶避碰的问题,已经得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推动了船舶自动避碰系统的发展。近年来,专家将受限水域的自动避碰作为重点来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3.2 海图信息数字化在船舶自动避碰中的作用

在受限水域自颖芘鲋校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获取静态信息。第二,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的结合。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行业中已经采用了海上暗礁探测声纳法,来探测水下危险物标,并获取相关的静态信息。然而,应用上述方法时,受到探测距离的限制。因此,还需要采用其他辅助技术的支持,才能完成探测的任务。后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了纸质海图信息数字化技术,即电子海图技术。电子海图技术应用后,加强了信息系统、声纳探测系统的有效结合。

4 结束语

随着海上事业的快速发展,给海上航行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也加快了海洋自动化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船舶自动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海洋船舶避碰自动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新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船舶避碰自动化研究中,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最后,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人员还要不断加大研究的力度,促进技术的更新换代,提升航海船舶避碰设备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航海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朔,初秀民,柳晨光,等.船舶智能避碰研究综述及展望[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6,01:1-9.

第4篇: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Abstract: FIR filter is designed by the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Aimed at the difficulty of global optimization and the slow computational rate, an improved method is given. The algorithm takes advantage of the global search capabilities of genetic algorithm and the strong search efficiency of BP neural network. It optimizes the search time and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gorithm. It i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for solving large-scale optimization problems. The example of low-pass filter designed by the improved algorithm shows its feasibility.

关键词: FIR滤波器;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

Key words: FIR filter;genetic algorithm;BP neural network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37-02

0引言

在数字信号处理中,滤波器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字滤波器在语音、图像处理和谱分析等应用中经常使用,其优化设计一直受到广大研究者和工程人员的关注。其中FIR数字滤波器有自己突出的优点:系统总是稳定的,易于实现线性相位,允许设计多通带或多阻带滤波器等。因此FIR滤波器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窗函数法设计数字滤波器是最常见方法,但是一些常见窗口函数,如矩形窗、汉宁窗等,窗口形状固定,不能很好地满足多样性需求[1]。而利用凯塞给出的经验公式则需要多次尝试。利用Parks-McClellan算法能够设计出性能最优的数字滤波器,但是算法实现过程十分复杂。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问题是一个多变量多极值的寻优问题。遗传算法正是求解最优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滤波器设计中应用广泛。但是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可以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使其达到更优的效果。

1改进的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简称GA)是模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算法。它提供了一种求解复杂系统优化问题的通用框架,它不依赖于问题的领域和种类,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但是,遗传算法很难实现全局最优,为了使所求的解尽量靠近全局最优,避免早熟现象的出现,虽然曾有人提出对算法的流程进行改进,但是结果收敛速度非常慢,需要花十几分钟才能得到一个较满意的结果,此时对于那些对时间要求苛刻的系统就很难满足要求了[2]。通过参考相关文献[2][3],结合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优点,将BP神经网络引入遗传算法,这就是改进的遗传算法,即基于BP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充分利用遗传算法全局搜索功能强和BP神经网络算法局部搜索能力强的特点,对于求解大规模多极值优化问题特别有效。

2FIR滤波器

2.1 FIR数字滤波器的频率特性数字滤波器是对一个数字信号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运算,然后以数字形式输出的系统。输出仅与过去以及现在的输入有关的数字滤波器称为有限冲激响应FIR数字滤波器。可以表示为[4] [5]:

3改进的遗传算法的实现

将BP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融合,一方面由遗传算法保证学习的全局收敛性,克服BP对初始值的依赖性和局部收敛问题;另一方面,与BP算法的结合也克服了单纯遗传算法所带有的随机性和概率性问题,而有助于提高它的搜索效率。该算法实现的基本思想[7][8]是:在遗传算法每完成一定代数的进化后,保存当前最优个体,对其余个体进行一次神经网络的优化汁算,产生新的个体,这些新个体和保存的最优个体一起,形成新的一代种群,再参与到下一代的进化中。

具体流程[2][9]如下:

第1步:随机产生初始种群,个体数目一定,每个个体表示为染色体的基因编码;

第2步:分成三个小的步骤,分别如下:

A.判断进化代数或者误差是否满足设定值,若满足则转C;

B.计算个体的适应度,并判断是否符合优化准则,若符合,输出最佳个体及其代表的最优解,并结束训算;否则转向第3步;

C.保留最优个体,其余个体参加BP神经网络的优化计算,产生的新个体和保留的最优个体一起构成新的种群,转B。

第3步:依据适应度选择再生个体,适应度高的个体破选中的概率高,适应度低的个体可能被淘汰;

第4步:按照一定的交叉概率和交叉方法,生成新的个体;

第5步:按照一定的变异概率和变异方法,生成新的个体;

第6步:按照交叉和变异产生新一代的种群,返回第2步。

在选择BP神经网络算子时,每当进化进行了指定的代数,便保留最优个体,其余的个体全部参加BP神经网络算法,产生全新的个体。我们选择这个代数为10至20代。

下面以一个实例进行说明:

例设计一个低通滤波器,其参数分别为wp=0.2?仔,ws=0.3?仔,ap=0.25dB,as=50dB,初始阶数可以由文献[5]确定为M=42。

在此例中,选定初始种群为600,截断概率为0.5,交叉概率为0.1,变异概率为0.01。在运用BP网络时,设置网络隐含层的神经元数为5个(当神经元数为3,4,5时,其输出精度都相仿。一般的讲,网络神经元的选择原则是: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再加上一个到两个神经元用以加快误差的下降速度。而当神经元数过大时,会产生其它的问题)。在隐含层选择作为传递函数,用作为网络训练函数,则由改进的遗传算法设计出来的结果M=48(窗函数法设计M=61,频率采样法M=61)。

4结论

本文方法对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成功地完成了对FIR低通滤波器的优化设计。例子表明文中的滤波器设计的结果优于窗函数法和频率采样法,得到了较低的滤波器阶数。也进一步证明了遗传算法全局搜索功能强和BP神经网络算法局部搜索能力强。通过改变参数,也可以实现其他类型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秋生,袁海文,黄娇英.基于遗传算法和余弦序列的数字滤波器设计[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8增刊:212.

[2]邵仕泉.基于BP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在数字滤波器设计中的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3]周燕.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说话人识别系统[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28(6):98-99.

[4]Robert Meddins.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M]. Newnes,2000.

[5]余成波.数字信号处理及MATLAB实现(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杨福宝.基于遗传算法的FIR数字滤波器的优化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6(4):55.

[7]胡玉兰,苑薇薇,王雷.基于改进的混合基因算法的-./数字滤波器设计[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6,21(2):223-224.

第5篇: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战略转型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前瞻性,二是目的性,三是创新性。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给报纸这一传统媒体行业巨大冲击,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探讨报业在新媒体背景下战略转型的举措,就要清晰地认识到新媒体给报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报业生产数字化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任何业务信息都统一编码,变成“0”、“1”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和网上传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使报业用数字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报业,其内容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和手段数字化。

内容数字化是通过编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报业新闻信息转换为用数字技术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的内容,是报业数字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形态数字化是将报业数字内容表现为与数字技术相对应的数字文本、数字视频、数字语音、数字图片、数字动漫等存在形态。形态数字化是内容数字化的载体,是数字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用数字技术处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排版、传输、发行、交互、阅读、存储、检索等全过程。流程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关键,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手段数字化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基础平台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工具实现对报业信息的处理与管理。手段数字化是数字报业的技术标志,是内容、形态、流程数字化的装备支持。

受众分流与多元载体

对任何媒体来说,受众都是至关重要的。失去受众,媒体就没有了传播对象,也失去了它存在的经济基础。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和交互性等优点分流了传统报纸的受众。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下内容的时空“束缚”,使其在内容形态、信息来源上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大幅提高了受众信息选择的自由度。同时,受众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支持下也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新媒体的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使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向新媒体转移。可见,单一媒体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兴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新的媒介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媒介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受众选择媒体和信息的自主性明显增强,这必然引发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

新媒体的突出特征是终端设备功能的多元化,表现为一种设备具有多种功能,或一种功能可由多个设备去实现。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新闻传播的接收平台,除了传统的报纸外,人们还可以在互联网、手机、广播等不同的媒介上看(听)新闻。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的报道,记者可以将采访到的内容加工为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提供给不同的媒体,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报纸战略转型的对策建议

在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报纸依然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核心问题是,报纸如何实现战略转型,如何应对报业生态环境的变化重新定位、拓展渠道、打造新的产业链。

对策一:产业属性与角色定位重构。对传统报纸而言,新媒体时代不仅要求其在生存困境下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也不仅意味着报业生存形态和传播形态的改变,从更深层来说,报业将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即报业面临产业重新定位的问题:一是报业的产业属性定位。美国经济学家马克·优里·波拉特在《信息经济学》中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个种类,由此正式提出“信息产业”概念,信息产业实质上是一组产业群,主要从事信息生产、传递和服务。因此,传统报业从传媒产业转型为信息产业,是其在产业融合后必然的产业属性定位;二是报业在产业中的角色定位。可以说报业在产业属性中的角色定位是报业战略转型的一个前提。报纸应该突破平面媒体的限制,重新定位角色,使其成为数字信息开发处理、数字信息、数字产品营销和数字产品客户服务的综合平台,实现报纸的数字化。

对策二: 品牌塑造与产业链条延伸。研究表明,与新媒体相比,报纸仍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信息把关的权威性、栏目的专业化和批量化,但报业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应努力打造和锤炼报纸品牌,实施差异化发展,提高报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报媒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产业链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作用。报媒品牌的塑造,还要注意品牌的延伸开发。包括向相关传媒产业延伸和扩张,放大品牌的观念、机制、团队、技术优势等。

印刷、发行、广告是传统报媒的三大产业,新媒体背景下,报业价值链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报纸的产业链得不到延伸,很有可能被迫沦为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因此,拓展和延伸报业经营产业链,至关重要。一是内容产业链的延伸。数字技术将任何形态的媒介内容转化数字形式进行传播,消融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内容形态的界限,使不同类型媒介的内容可以交换和再生产,实现交互共享,形成规模化生产。这可以大大降低报纸内容生产的成本,实现报业内容链上的规模经济;二是终端产业链的延伸。终端是媒体与受众的直接接触点。新媒体时代,媒体数量和媒介类型的不断增加使得媒介受众日益增长。各种媒介的一体化多功能趋势,使得报业可以实现规模化、差异化内容生产,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都为报业赢得大量受众资源。

第6篇: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影视数字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的加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所带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对于影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日新月异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手段对影视艺术产生了深远、全面的影响影视艺术的表达总是与媒介手段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对电影、电视、动漫、摄影等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和消费习惯的形成和改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字化是指信息(计算机颗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大型计算机、数字化智能化摄像机、编辑机、视频切换台、数字三维特技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脑灯控系统、MD音频制作系统等先进的视频制作设备的问世,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作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影视事业腾飞的基础,数字化技术也可以说是促进了影视艺术的不断地提高和创新。带动了视频技术快速发展。

数字化技术使影视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数字化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计算机使影像创作得以复兴;另一方面看到各种兴起的市场,数字技术进入数字化使影视发生革命性变化,重新定义。计算机和软件在影视各方面得到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计算机改变、增强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画画的实践活动稳步发展。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和增强电影影像的方法创建出一个个神奇的画面:用资科影视作数字式棚外场景、数字式彩色校正、滤光效果和绘画、数字式影像的合成、数字式动画制作、数字式影片修复、数字式线痕去除、数字化影像增强、数字化缺陷消除、计算机生成素材和胶片拍摄素材的集成。

影视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的命运:数字化影视创造娱乐设施的新时代。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只有进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加上无幕框的特大银幕画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临场感、真实感将是任何传媒无法比拟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娱乐节目、动感电影、虚拟现场以及各种新型节目都会为活动影像节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数字化方式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多元化、随机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数字化技术从多方面影响到电视和电影等活动影像的制作。首先影响到影视的前期拍摄及后期制作,不仅影响到制作工艺,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播放再现系统和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技术的核心是多媒体数字处理技术,一种集图像、声音和文字于一体的相互式平台。多媒体数字处理技术的应用给予了一种崭新的处理活动声画影像的可能,拓宽了艺术家的天地,给影视工业注入活力。并且多项技术变革:胶片扫描输入、计算机图形和图像设计以及处理、胶片输出记录等,胶片影像信号的数字化转换和存储问题。我们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完成剪辑已经有所突破,数字化解决了影视制作的代损失问题,数字化技术进入图像微观世界,分解像素,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带来随机改变时空的创作手段。数字化技术同时对影视活动中的特殊效果的造型和渲染、动画的制作、影像的修复、影像的合成、游戏光盘的制作等方面。可以完成影像修复、制作特殊的造型、特殊的环境气氛、场景合成、动画、人―物的替换、虚拟环境等高难度效果的制作,数字化时代带来了一个信息共存、共享、交互式工作的环境,这种以高功能的电子计算机为交互中心,以数字为共识符号的新系统,彻底革新了原来电影、电视、磁带、光盘等之间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递和显示的作业方式,随之也改变了影视技术的许多概念和内容。

影视的形式将更多地取决于艺术结构和内容,其观看方式可由观众按个性化需求来随机选择。数字技术对于图形处理的可能性更是无穷的,在电脑中,形象转化威信息,而信息可以在电脑中进行注意处理和操控的,因此任何图形转成信息后便成为数据库的信息单位,成为艺术的潜在资源。在数字化艺术中,视觉可混性不再局限于“对像”它必须与存在于电脑内流动的永远变化的世界相沟通,从而构成一个互动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实可以被虚拟,而且与观众的参与保持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数字化使影视艺术突破了实景拍摄的局限,走向更加广阔的表现领域。影视艺术家的想象力得到空前发挥,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电脑技术可以表现出一切人可以想象出来的东西。这就为电视形象的异彩纷呈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在世界范围内,当技术手段的悬殊不再是制约创作的瓶颈时,个性特点的发挥便尤其主要。大众化开始走向分众化、小众化-数字化时代,“集体创作、分工序负责”其实更多地被“集体策划、个人实施”所取代。电视节目个人独立完成的意识突出了制作人的才智和决断,使得个性发挥有了广阔的空间。数字化的历史进程,构筑了张扬视觉文化传播的新媒体平台。

影视艺术有着难以预计的表现手段,数字功能有着难以估计的表现力,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会日新月异,创作人员的科技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影视艺术的发展中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现有的设备已大大增强了表现主力,使观众的视听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技术的发展必会大大增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在所有高技术媒介的艺术实践中,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是那些将技术的力量和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完美结合起来的作品,它表现明艺术家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来驾驶这种新媒介,而且技术性语言能准确地传达出艺术家的思想。

但在数字化时代,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将变得非常个性化,数字化技术将彻底改变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及传播方式,它将给艺术品的生产与销售、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 假如说,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主要引起艺术表现内容上的革命的话,那么,科学技术上的革命就不但引起艺术品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及创造与欣赏方式的革命,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在艺术的内容中,从而部分地引起艺术内容的变革.可见,当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时,更应当看到科学技术也是推动艺术发展并导致艺术变革的巨大推动力,这一点在当今正发生的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浪潮中,将得到越来越有力的证明

第7篇: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和存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首先是对其进行采集与保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形式多样、非物质形态和信息量庞大等特点,对非遗进行完整有效的采集、编码,并长期存储存在一定难度。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巨大的信息量,通过传统的图文扫描、录影、录音等技术来获取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信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传统舞蹈的采集和保存中,利用上述方式就很难进行精确和全而的采集,更不要说进行完整重现和修改利用了。在数字化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多种数据形式的记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三维扫描、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新数字技术逐渐兴起,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数字化存储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储提供了许多新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后,往往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三维模型等多种形式进行储存,这些数据来源多样、结构异质,大多包含较大信息量,并有长期保存、方便管理的需求。在存储而,除了以传统的光盘、磁盘作为介质外,磁盘阵列、分布式存储等现代数字技术为大容量存储提供了可能,同时数据库技术和检索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结构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便利。_、构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是指以数字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而信息进行收藏、管理、展示和处理的信息系统,它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有很多博物馆开始把计算机应用于博物馆展示领域,通过构建数字化的虚拟博物馆,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空间和手段。在数字博物馆里,阅览者只需敲击一下鼠标就可以清晰详尽的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具体信息和表现形式,满足人们观赏的欲望。数字化博物馆借助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更是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和存在空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从网上方便获得需要的信息,使稀有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利用和共享。另外,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有效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借助数字技术特别是虚拟的三维动画技术,使其变得生动化和形象化,加深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大大弥补了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的不足。

二、构建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数据库

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表现形式多样,而且特色鲜明。而对众多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应该针对不同地方的实际情a5}最大范围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数据库,以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其中最有效的一项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措施就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首先,要对可以永久传承和坚守的文化遗产基因信息的核心元素进行科学论证和提炼,并通过对文化基因的分析对其进行科学、客观地分类,以保证民族文化DNA的止确传承。其次,利用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图形符号、色彩、纹理等基因式信息的特征进行识别与采集。然后,依据图形特征或语义特征创建一种准确、快速的图形图像检索方法,实现文化遗产基因信息的准确检索,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效利用的目的。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表达和传播必须依赖一定的工具和载体,而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式。其中新媒体就是一个最主要和普遍利用的工具。新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现代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新媒体的应用主要是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地理信息系统、3D动画等先进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充分利用数字媒介的特点和优势,构建交互立体的传播渠道,再利用数字电视、网站、移动互联网等平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互式传播,同时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使得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大范围地学习、研究和传承。比如,在2014年元宵节前夕,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益智竞技节目《中国谜语大会》,通过新颖而有趣味的节目设计,将猜谜这一渐渐被遗忘的民俗重新带入到人们生活中,并且吸引大众参加,在无形中传播并普及了这一传统文化。在数字化背景下,要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的采集和存储,并利用虚拟博物馆、新媒体等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形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49-55

[2]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04:7-11

第8篇: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传播

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是时代的发展必然产物,其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数字化企业形象发展到现阶段虽然属于发展阶段,但其已经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从企业形象设计的规律来看,数字化企业形象视觉形象设计原理和方法离不开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它的设计与发展延续原有的企业形象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 数字化企业视觉形象设计的必要条件

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区别是运用创作材料的不同,它所创作的造型和表现手段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所生成的画笔、纸、颜料等。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设计师和消费者都依赖相同的硬件条件,他们都需要服务器、计算机、互联网等。设计师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作品,这就要求有更好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来支持其完成精美的作品,所以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必须需要计算硬件和软件技术支撑。

2 数字化企业视觉形象的设计内容

数字化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企业形象设计的基础部分。其二,企业形象的应用实践部分,这两部分的组合构成完整的数字化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基础部分是生命的源泉,应用实践部分则为生命的成长和壮大。两个部分在整个数字化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企业的形象目标,数字化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中部分内容的设计方法如下:

2.1 数字化基础系统设计

(1)数字化动态标志。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媒体的广泛使用,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标志也应该是多变、立体、动态的以满足日新月异的数字媒体的传播。动态化标志的设计手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中的延展性、适用性。在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动态化标志形象的传播要符合多种媒体的传播要求。例如,数码产品、LED霓虹灯、互联网等不同传播载体的显示的要求。通过这些数字媒体来传达的动态标志形象能够更准确地抓住人的眼球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根茎网”的互动标志,它在计算机上显示的标志是不同的,其外形和颜色随着计算机的数字变化而自动生成而改变。浏览者在任何时间进入该标志形象中,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种给人鲜明个性特征的企业形象,就是互动性为数字化企业形象所创造动态形象。

(2)数字化标准字体设计。生活中互联网也渐渐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世界五彩缤纷,涌现出大量优秀精美的网页。对于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者而言,了解和掌握文字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数字化标准字体要与动态标志的形象设计保持一致性,不仅具有字体识别的基本功能,还要能够符合动态效果下的字体审美特点和有效传播的要求,在视觉形象统一的前提下,数字化标准字体设计也要求具有丰富的数字化特性的展示效果。这些具有独特性和动态识别性,以此拓宽了动态LOGO的传播空间,以更强的视觉感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所以,作为数字化企业性的设计者一定要重新创意和规范字体的设计,以达到科学的制作和传播方法,以此加强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视觉效果。

(3)企业数字化标准色彩设计。在数字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中,色彩设计不宜对比过强,色彩的种类不要太多,要注重统一,色彩纯度也不宜太高,否则容易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设计师在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来进行调色,这些调色工具利用设置三种基色的不同数值来调配颜色,也可以用其他的调色板来直接选择颜色,这些便利的工具为设计带来极大的方便。数字化标准色彩运用于在动态视觉形象中,在进行画面色彩调节中,一些原在传统设计不怎么鲜亮的色彩在动态视觉形象中却变得更为起眼,更引起观众的注意。

2.2 数字化应用系统设计

数字化企业形象中应用系统设计源自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和现代企业的发展,相对于以往传统应用系统设计,现在的数字化设计显而易见是一种质的飞跃。

电子名片是一种图文与声像结合的多媒体“光盘名片”,由于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愈来愈依赖数字媒体的传播工具,在这种环境下,电子名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极大的便捷。与传统名片有很大的区别,电子名片是加入动态丰富元素和流动的文字内容,加大了信息量传播。在携带的方便程度上也有区别,传统名片的大小规范受到名片包装盒的限制,而且要有具体地点递交过程而电子名片不受这些影响。

3 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数字技术完美应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是现代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核心价值体现。企业通过建立自己数字化形象来宣传自己,而用户通过数字媒体的途径获取企业信息。数字化企业形设计不能违背企业形象的传播规律,不能随意地改变企业形象的识别功能的要求,其设计与创作围绕着企业自身的形象特征而展开设计,是原来传统企业形象设计的延续,其设计与传播要保持科学性和规范性,数字媒体时代企业形象设计应遵循主题鲜明、内容与形式统一与整体性三原则:

3.1 主题鲜明

数字化企业视觉形象设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特色鲜明的主题,通过具有主题鲜明的特征和形象才能达到精确的传达效果。其动态的数字化构成元素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用鲜明的设计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吸引力达到突出主题,明确信息的目的。

3.2 内容与形式统一

内容和形式统一是整个视觉形象设计的主导力量,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强化,以更好的数字化企业形象视觉形式传达信息。所以,坚持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是其向动态形式延展所具备的一个重要原则。

3.3 整体性

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整体性的有效组合能确保整套企业形象的系统性,能推动数字化企业形象的有效传播,确保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完整性。

4 结语

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是时代的发展必然产物,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艺术设计方法。这方法是在继承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延续。数字化技术为企业视觉形象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形象设计具有更广阔的设计空间和数字传播功能。数字化企业形象打破了传统CI的沟通障碍,利用现代迅捷的数字手段,使企业与消费者能够直接地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为企业打造全新的经营服务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于方.数码信息时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心发展[D].天津工业大学,2007.

[2] 彭利娟.数字化企业形象识别的分析与设计[D].山东大学,2009.

[3] 罗军.数字媒体品牌形象推广[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数字化传播技术范文

【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媒体数字化趋势已不可阻挡。消费者通过多渠道、主动接触信息,更加频繁的网购行为以及个性化、碎片化发展等,不断彰显着媒体数字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同时,消费者的行为变化又反作用于媒体,进一步推动媒体的数字化进程。

【关键词】数字化;媒体;消费者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数字技术正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逐渐适应、习惯、依赖数字环境下的生活。同时,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正随着媒体的数字化而发生改变。

媒体数字化的含义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今天的数字化媒体是人的心智的延伸,是人的各种感官的全面延伸。

媒体、数字化、媒体数字化的含义。媒体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所谓“数字化”,是指将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存储等[1]。任何形式的传媒内容转化成数字,就很容易进行重新处理和包装,以多种形式或格式传播。

媒体数字化是指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存储、播放等。媒体数字化以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典型代表。

数字化媒体的特性。数字化媒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介质数字化媒体,包括软盘、硬盘、光盘、VCD、DVD以及更新的存储介质;另一类是网络数字媒体。数字化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特性,正是这些新特性,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变化。

首先,数字化媒体具有流动性。数字化媒体是将信息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一定的方式(有线或无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获取。

其次,数字化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大众媒介传播方式不同,数字化媒体不是媒体向接收者传递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二者之间的交互性传播。不仅媒体作用于用户,用户也作用于媒体,如用户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修改、重新组合等。对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用户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而对数字化信息,用户不仅可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还可改变传输内容和传输形式。用户可以检索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或者通过反馈,发表他们的意见。由于用户参与了传播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用户的主动使用也影响了传播效果。

再次,数字化媒体具有全面性和及时性。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媒体获得信息由单一方式发展为多种渠道,使受众更为方便、全面、迅速地接触到所需要的信息,为自身消费行为服务,同时,又能将关于消费行为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真正参与了信息传播的过程。

媒体数字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从狭义上讲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行为,从广义上讲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的整个消费过程可归结为AISAS,即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搜索(Search)——行动(Action)——分享(Share)。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媒体数字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接触信息的主动性增强。由于数字化媒体方便、快捷的特性,使消费者拥有了更广泛的选择权去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媒体的数字化,使得关于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变得全面且容易获得,消费者在各类数字化媒体中,更为积极地搜索自身所需的信息。

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在数字化媒体融合的潮流中,媒体的形式变得日益多元且丰富,新媒体势力不断增长,信息的接收模式更加多样化。比如一条新闻的获得,在以往,只有通过传统媒体——报纸或电视才能获得,媒体数字化后,消费者可以从互联网、手机报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渠道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更为频繁。随着媒体的数字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信息通过媒体得到快速传播。电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推广,使消费者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消费者能够在互联网上查找到产品信息,通过购物网站直接从网上订购产品。随着网络购物的逐步成熟,产品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更为频繁。

消费者向碎片化发展。碎片化趋势是消费者行为个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消费行为就会从大众消费中分离出来,形成无数的个性化趋势。但是人类社会是聚合的社会,因此不同的个性化态度和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又重新聚合,成为特质相同的“片”,从而形成一个个新的聚合。数字技术使碎片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喷发,而这一转变是不可逆的(比如习惯于点播、博客、网上冲浪的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再忍受以前单一的、单向的、线性的信息传受方式),这也使得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消费者与企业及其他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增强。数字化媒体的迅速普及,使受众能够通过多渠道、多模式的数字化媒 介获取更多的信息。数字化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体验,任何用户都可与企业及其他用户互动。在未来,互动式体验将跨越娱乐、信息、交易、沟通、教育等多种范畴,同时也跨越不同技术,跨越通信网络和取得内容的装置,我们所选择的数字化媒体将使消费者在多个层次上产生互动。此外,由于产品信息的及时反馈,企业在进一步实现产品优化改进的同时,也能精准地抓住消费群并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消费者日益成为社会主体,人人都是“媒体”。媒体数字化使消费者进入全民参与的时代,主动权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上,消费者成了传播过程的中心。消费者不仅仅是受众,同样也是创造者,是参加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个新的名词叫做Prosumer(Produce“生产”和Consumer“消费”的结合),即消费者亲自参与、分享。比如保洁公司开始让消费者提供创新的创意,意味着在未来的时代将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销合一的时代。

消费者行为变化对媒体数字化的影响

媒体数字化促成了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市场,企业纷纷调整媒体策略以促进产品销售或服务,加快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进程以及数字化新媒体的研发。从2007年到2010年,互联网呈现出一个稳步的成长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平面媒体、报纸和杂志则都有明显的下滑趋势。传统媒体为了在未来获得立足发展的空间,不得不借用数字技术,比如数字广播、电子杂志、手机报、移动电视等提高对消费者获得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加快了数字化发展进程,新型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平台,使用户重新找到了失去的个性。同时,互联网基于消费者的访问数据,总结出消费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并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消费者钟情于某品牌,数字化媒体就会及时为消费者提供关于此品牌产品的最新信息,这也使得市场更为精准地接近受众。

媒体数字化的未来之路——媒体大融合

随着以3G网络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推广应用,现有的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娱乐业、广告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将会被整合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媒体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方向,即实现报纸、广播、电视、杂志、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媒体信息跨媒共享、资源跨行配置、文化跨域交流,并且凸显以传媒为核心的关联产业涟漪式发展。在未来,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将以互联网作为传输平台,最后形成一个互为依存的关系网络。所有的媒体都将数字化,数字化媒体会形成一个分散性的消费者行为资料库,这个资料库记录着消费者在不同媒体上面的使用行为,而这些使用行为会在消费者跨媒介使用时产生关联性。媒体数字化环境下的消费者正在经历种种变化,这对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促使研究者不断探寻新的范式与方法。总之,未来是一个人与媒体、媒体与媒体大融合的数字化时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