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

第1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聋教育;体育;现状;分析

聋教育主要是指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贵阳市聋教育体育课程开设中关于体育专业师资、教学设备、体育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否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是否能够达到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康复及提高其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及目前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旨为促进贵阳市聋教育体育课程的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

贵阳市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包括(贵阳市盲聋哑学校、清镇市盲聋哑学校、开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息烽县盲聋哑学校、修文县特殊教育学校)5所具有聋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

3 调查结果

3.1 贵阳市5所聋教育学校在学生调查

如表1所知,整个贵阳市存在这生源比较集中于贵阳市盲聋哑学校,据调查所知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地处贵阳市市中心,目前学校学生人数274人,教师80人,占地面积6984平方米,学校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学校主要是以盲、聋两类学生为主,并开设了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聋部学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及高中和职业教育发展,所以聋学生的从幼儿到高中、职业教育,因此人数较多。其他4所学校都只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学校名称 在校聋生人数

表1 贵阳市5所聋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调查表

3.2 贵阳市各聋教育学校体育场地的比较

表2 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类型、面积统计表

由表2可见,根据调查得出贵阳市5所聋教育学校里面最大的学校体育场地是贵阳市盲聋哑学校,最小的在开阳特殊教育学校,把5所学校的整合相加在一起才只有3220平方米,连一个标准的足球场所需的占地面积都达不到。所以,限制于场地面积影响特别大,然而这在聋教育学校里存在一场多用的现象,即在篮球场上附设其它类型运动场地,使得各项体育活动只能在同一场地进行,这样一来场地的使用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加上学校里面还存在其他残疾类别不一样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可见5所聋教育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不能够更好帮助学生及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活动。

3.3 贵阳市5所聋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配比分析

由表2得知,在贵阳市盲聋哑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和教师质量是较好的,配备了1名专科,1名本科及2名硕士研究生资格,而其余4所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非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任教,这样不利于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及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在体育学科上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表3 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对比

4 贵阳市5所聋教育学校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相关政策不健全、落实不到实处。据调查发现许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基本上针对普通教育学校的体育工作的而整体规划和开展实施的,极度缺少制定专门针对聋教育体育工作开展的政策与具体措施,导致聋教育体育建设存在着场地不足,师资配备不平衡等现象,严重影响特教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4.2 特教工作的体育教育经费来源较少,分析其原因有: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对特教学校财政拨款,造成局部聋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等现象。

4.3 体育器材、场地等严重匮乏。在我国学校教育里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就有着学校场地器材缺乏。聋教育也有着一样的问题。贵阳市聋教育学校现有的器材配备、体育场地等均达不到相对应的配备标准,而且还受到空间的影响。

4.4 缺乏特教体育专业教师。缺乏特教体育专业教师是贵阳市聋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瓶颈。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院及特教体育专业为数不多所至。此外,学校忽视了各类特殊体育教材的引进与配置及教师对体育教学教材的研究与推广,是造成特教体育教学教材缺乏的又一原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21世纪以来,贵阳市聋教育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执行力不足,聋教育事业发展上还存在的一定不滞后,影响着聋教育学校在体育学科上的发展。加上贵阳市聋教育主管部门的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求,和贵阳市人事劳动保障局和教育局对聋教育体育师资人才引进和招聘上还不够加强,导致力量薄弱,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还有非专职教师存在。

5.2 建议

(1)加强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管理工作。

(2)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增加资金。

(3)建议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增设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培养特教体育专业师资。

(4)建立特教体育教师培训基地。

(5)合理规划、布局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改善目前聋教育体育教学大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特殊教育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它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第三十条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河南省是残疾人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河南省各类残疾人数量达到了676.3万,其中6―16岁学龄期各类特殊儿童达到了19.9万。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化强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问卷》,对河南省的127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的3000多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百分数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1. 教师的总量不足。河南省127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师总数为3346人,专任教师2789人。若按现有在校师生比1∶3的标准计算,则需教师6.63万人。由此可见,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上还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全省的特殊教育需求。

2. 教师的性别比失衡。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女性教师占绝对多数,比例达到了77.1%。这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师资结构,远低于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男教师占45.5%的水平。

3. 教师队伍过于年轻。43.9%的教师年龄在31―40岁之间,30.7%的教师年龄在20―30岁,41―50岁之间的教师只占22.4%。过于年轻的教师队伍表明学校教学经验不足、教学队伍不稳定等。

4. 教师职称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缺乏。从职称结构上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级职称的占48.3%,初级职称占42.4%,高级职称仅占8.8%,这种职称结构表明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缺乏中年骨干教师人群。

5.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第一学历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比例过小,大部分教师是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最高学历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比例更大。我省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从事特教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另外,对目前学历层次提高的结果不能盲目乐观,不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职后学历教育中接受的是普通教育领域的专业教育,依然没有接受到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见即使是学历层次提高了,但特殊教育专业素质仍没能得到实质的提升。

6. 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本次调查发现,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第一学历以专科为主,占有效样本的56.1%,专科以下学历占34.1%,本科学历的仅占有效样本的比例是9.8 %,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还没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有效样本的65.9 %,大专学历占有效样本的比例是30.7%,专科以下学历占有效样本的2.4 %,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有效样本的1%。由此可见,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偏低,在最高学历中本科学历比例不断增加,比例仍然偏小。

7. 职后培训体制有待健全。一方面表现为职后培训次数不足,覆盖不全。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在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中,培训的次数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操作技能培训欠缺。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培训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他们更希望获得实际的专业技能和特定的专业技能,以真正解决其在教育教学和康复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1. 坚持特殊教育“特事特办”。首先,我省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关注,重视高等特殊师范院校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由于特殊教育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对师生比的要求比例更低。我们目前的这种师生比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编制紧缺、数量不足的问题。我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没有考虑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班额和康复等方面的规定,教师编制和普通学校同等核定,相同的编制配备显然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2. 增加特殊教育的职业吸引力,优化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和年龄结构。在我省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男教师的比例过小,无法对特殊学生施以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均衡教育,不利于特殊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年龄过于年轻化,说明教学团队整体经验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因此建议提高特殊教育的职业吸引力,比如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增加评优评先比例等等,以吸引更多的男性教师加入和稳定特殊教育教师的队伍。

3. 拓展渠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目前大多数区县招聘教师时都要求有本科学历,可我国每年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相当有限,其中还有部分毕业生转行和报考研究生,能真正从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科生非常少。因此,要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必须不拘一格用人才。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入职学历要求,通过职后教育提升其学历,以解决特殊教育师资不足、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函授、夜大、成人脱产班、专升本、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及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和各种不同类型的进修班、培训班、专业证书班、研讨班及出国参观访问等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进修,努力提高广大特殊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2020年),2010.

第3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随着特殊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及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力度有限,一批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特殊教育教师群体开始出现.本研究以四位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特殊学校对新教师在入职初期的教学、人际关系、外在压力、组织适应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提出促进非专业特殊教师职业适应的建议。

关键词:

特殊教育;新教师;职业适应

根据有关研究,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多为非特教专业毕业。[1][2]同时,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有效实施,越来越多的非特殊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选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因而,非特教专业毕业生是我国特校的主要师资力量。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以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的能力。[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认为,职业适应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等的适应过程,也是一种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4]新教师在入职初期的适应程度影响他们日后的专业发展。特别是第一年的教学情况会对他们可能达到的教学水平产生极大地影响,并且会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整个职业生涯,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新教师是否继续留任。[5]初入职期间的挫折可能会导致新教师离开教师岗位,教师的更换使得学生不断处于新教师的适应阶段,这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引导新教师顺利度过入职初期的问题值得研究。本研究旨对特殊学校新近入职的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新教师的适应性情况进行研究,以期对提高新教师的职业适应及提出建议,使非特教专业老师也能准确把握特殊学校学生发展状况及教学特点,快速适应特殊学校教学工作。

一、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本研究选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目的性抽样选取了4名入职0~3年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新教师,通过深入访谈收集他们的入职感受,分析他们的适应过程,归纳出非特教专业新教师在进入特殊学校任教后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师范生培养提出建议,并提出帮助特殊学校的非特教专业新教师的职业适应策略,以便新教师可以快速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

(一)访谈法。本次研究在访谈前编写了访谈提纲,并对访谈过程做了录音,事先都得到了访谈对象的同意。访谈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四位教师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原因以及入职前对特殊学校的了解程度;其次是对四位教师进入特殊学校工作自身总体感受的了解;最后是四位教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教学、人际、组织适应等问题的具体情况。访谈完成后,研究者将访谈录音转为文字,进行编码分析。

(二)研究对象。运用方便抽样与分层目的性抽样,研究4位入职0~3年的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新老师,其中3位是培智类学校新任教师,1位是聋哑学校新任教师。下文中将用S,D,L,Z替代四位教师真实姓名。

二、分析与讨论

入职适应对于非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就是不断融入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并且作为有意识的个体,有选择地内化群体规则及其行为方式,并养成专业素养各方面的过程。这期间,来自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困境必然生发,而此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主体不断调试和妥协自身的过程。入职初期是新教师重新建构个人生活史的过程,是在已有的生活史背景下,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现场中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个阶段的生活史,也将对未来教师教育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其他阶段产生潜在影响。[6]被访的四位新老师都表示在进入特殊学校任教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特殊儿童,大学阶段也没有到过特殊学校实习参观过。根据访谈,四位老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教学、人际及组织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学负担过重。四位新教师普遍感觉教育教学负担过重。D老师表示:“平均周课时为12节,还要兼任学校其他工作。每天花在教学准备上的时间大概在3小时以上,因为对于选材要精心挑选,对于每班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挑选难度适宜的课程内容,要时刻考虑到学生方面是否能够接受所教授内容。觉得每天的课程准备时间不够,工作略显吃力。”Z老师表示:“每周大约有15节课,主班老师一周会上20节课,平均一天4节课,配班老师平均每天2节课,一周下来也有10节课,下一周就会将主配班老师倒过来,这样循环。当主班老师压力比较大,工作量很大,每天都要有书面作业,而且家长每天早晨会听30分钟的课,这样一周下来会比较累,而且老师会觉得很烦躁,期待赶紧周末。对每周的课时安排还能基本适应,就是每天对着这么多家长上课,压力比较大。”教学方面,D老师经过两年多的经验积累,在这些方面都已经基本掌握。S老师进入特殊学校仅半年时间,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学方法、学生特点了解的不够到位。有过普通幼儿园任教经验的S老师认为普校和特校工作差别很大。S老师说到:“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更加活泼一点,每一节课都是将音乐体育活动融入其中,要求五大领域相互融合。而在聋校中更多的是进行语训,我觉得真的比较枯燥,幼儿每天的任务就是认识某个东西或学会说某句话。在课程目标目标上,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不同。幼儿园的目标要求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在聋校中课程的目标是一种很直观的目标,学说某种句型或认识某个东西。”四位受访老师均表示初进特殊学校,面对特殊儿童时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不懂得如何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工作的熟悉,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也更加到位。

(二)校内人际适应良好,亲友不理解带来压力。美国学者富勒曾经提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注”四阶段模式: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需求阶段。[7]新教师在入职初期处于早期求生存阶段,在此阶段,他们都关注自己作为教师的生存问题,例如对教学与课堂的把握,学生与同事对他们的评价等,这些方面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访谈中也可以看到,四位新教师都非常明显地表达了自己在与同事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深刻感受以及希望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压力。S老师坦言自己和同事关系还不错。但是学校里有些教龄长的教师对于年轻教师来特殊学校表示不理解。“可能因为我们这些新老师跟有些老教师的孩子差不多大,他们就觉得,上了一个差不多好的大学,怎么会来到这个学校呢,这些的学校很容易让人颓废下去。去一个好的幼儿园不好吗?去幼儿园的话人际关系也会很广,什么样的家长都能接触到。虽然这样说,但老教师还是很愿意帮助我。”D老师觉得和同事、领导的关系都很融洽,领导对教职工很好,会关注新老师在个人发展方向的计划和意愿,愿意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同时,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也会受到来自周围亲友的压力。Z老师提到,“有的朋友接触过特教这个专业的朋友都觉得特校还不错,比幼儿园的教学任务要轻松一些。还有的朋友就不太了解这个,就会觉得去了以后要怎么办,有聋的、盲的、智力不足的、自闭症等这些儿童要怎么教,担心我会不适应。”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不理解和歧视,导致新教师在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时会有身边不了解特殊教育以及特殊学校的亲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产生压力。

(三)师徒制为主的新教师培养体系。国内外已有关于促进新教师入职适应的研究都发现,经验丰富的辅导者与新教师之间形成的师徒之间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指导关系,对教师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帮助。此外,特殊学校教师培养体系的其他方面也对入职适应有影响。特殊学校在发展理念中强调了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发展和培养的关注,在行动中也相应提供了一些有关日常教育教学的培训,定期开展全校以及年级组教研等专业活动,也邀请专家入校讲座等,为教师提供机会外出参与校外的理论和技能学习活动。这对于新教师具有较直接的影响和帮助,对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这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意识以及专业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四位被访者所在的学校都提供了各种专业活动,为教师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提供了一些机会和适当的引导。如L老师,既可以作为一名“参与观察者”进入他人的教学现场,学习、讨论、发表和听取意见、反思、总结,并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现场,如评课观摩活动。也可以作为一名“被观察者”,由“师傅”深入新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现场,在“师傅”提供意见和指导以及反馈的帮助之下,设计、试教、讨论、发表和听取意见、修改重新设计,并再开始试教和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如公开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这样的活动尤其对实践智慧所需的知识来源的丰富以及行动化的实践智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通过研究得出,非特殊教育专业新教师进入特殊学校任教在人际关系、组织管理适应方面良好。新教师面临的间距有:教学压力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新教师学校适应有较大影响,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对象相对复杂,处理师生关系是新教师必须要克服的一个难题;周围人对于特殊儿童以及特殊教育的认知不足,对新教师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新教师在进入特殊学校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有特殊学校认识不足。

(二)建议。

1.重视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承受着比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大的压力。为降低特殊教育新教师的职业压力,一方面,需要政府、舆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要大力倡导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改进和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社会正确认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同时理解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新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师职业的要求,积极主动调整自己心理与行为,建立符合自身职业特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当的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合适的方式释放压力。

2.落实好特殊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入职培训是一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和不可或缺阶段。从以往国内外普通中小学新教师入职培训特点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入职培训首要明确特殊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目标。其次,以老教师带新教师入职培训模式。同时兼顾新教师的入职评估,使新教师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学等,在培训期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3.在免费师范生教育中加入融合教育有关课程。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推行扩大了我国的师资队伍,也为开展融合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为保障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获得适应其发展的教育,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加入特殊教育的相关内容。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提高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质量和促进我国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让部分院校已意识到对免费师范生进行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但其大多是以开设特殊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进行普及性教育,其效果甚微。只有系统地考虑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目标、方式以及课程设置,以融合理念渗透培养目标,整合多专业力量进行多模式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

作者:汪晗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于玉东.河北省特教学校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66-69.

[2]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65-69.

[3]郭平.当代青年的职业适应[J].中国青年研究,2006(7):78-8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纵横职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

[5]张彩霞.新教师入职初期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第4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一)硬件和软件资源条件不够充分特殊教育学校由于规模较小,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很难具备良好的资源平台。有些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是由其他文化课教师担任,不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缺乏上岗资格。有些学校只有一个专职或外聘的职业教育教师,由他承担起一个专业的所有教学任务,必然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有些学校没有规范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一个专业仅开设一门专业课程,并直接采用普通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即使有自编教材也基本和普通教材差异不大,这也根本满足不了特殊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需求。

(二)经费支持不足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基本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来源。缺乏经费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即使有开展职业教育的热忱,也无法持之以恒。此外,有些学校可以获得一些非政府组织或企事业单位等其他途径的经费资助,也有一些学校通过项目建设获得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但这些与学校领导者个人办学理念、领导才能、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关,并不代表所有学校。

二、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重大契机,为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因地制宜,形成特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托各地区人文、地理特点来开展职业教育,形成突出的地方特色,并体现出特殊学生的能力优势,增强其竞争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职业初中和职业高中统筹办学,进行一体化的职业素质培养。除了促进特殊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具有就业可能性之外,还可以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其自身生活技能结合起来,通过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其生活适应性,增强其生活独立性。

(二)落到实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改革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是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每个专业都应该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门类系统,知识涵盖全面并突出重点,既能帮助特殊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也能帮助他们掌握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内容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其实践技能。针对视障、听障、智障等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采取适用他们的教学方法,注意循序渐进。尤其要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引导式学习等方法来帮助特殊学生熟练掌握必须的职业技能。

(三)完善资源平台,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把它全面纳入到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设定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确保经费来源的稳定及持续。这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制定中长期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职业教育。激活经费支持保障体系,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多途径争取经费支持,鼓励公司、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关注职业教育,资助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养项目。

对现有经费要善用活用,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增强对在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步补充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人员,严把质量关。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适用的教材,尤其是加强校本职业教育教材,使特殊学生能用上满足自己需要的实用教材。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必须的职业教育设备、器材,建设相应的实验室、实训教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实习场所。如果有条件,可以进一步开办校办工厂或者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为开展职业教育提供较好的硬件资源。

第5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一)特殊教育发展官方报告根据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3月19日的《贵州年鉴(教育部分)——二〇一二年》及贵州省统计局2014年6月9日的“2013年《贵州省统计年鉴》第二十部分:各类学校”的报告,由表1数据可知,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招生人数为2700人、在校学生人数为12700人。由表2可知,2012年贵州省有特殊教育学校56所,比上年增加4所(其中,听障儿童学校13所,培智儿童学校7所),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3657人(包括随班就读9319人),专任教师996人。根据2013年贵阳市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招生213人,在校生1108人,毕业生148人。安顺市2013年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学校3所,专任教师39人,在校学生169人。六盘水市2013年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学校3所。根据铜仁市2012年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学校6所,特殊教育学生378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92人。毕节市2011年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学校6所,招收学生774人,在校学生3532人。2008年六盘水市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308人。

(二)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情况调查根据笔者2014年8月的调查统计数据,由表3可知,贵州省内已修建或正在筹建的特殊教育学校共计74所。贵州省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除少量县市没有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外,大部分县市已建立或正在筹建特殊教育学校。其中,铜仁市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贵阳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0所、遵义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4所、安顺市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六盘水市有特殊教育学校5所、毕节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黔东南州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黔西南州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黔南州有特殊教育学校11所。调查统计数据比官方统计的建成的特殊教育学校数56所多出了18所,表明贵州省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正处于大踏步后发追赶的趋势,同时各县市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也比较明显。

(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障碍类型情况调查随着优生优育观念的深入人心,特殊儿童的出现率有所下降,在医学与科技的帮助之下,一部分听力障碍、视力障碍与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得以回归主流。特殊学校里视力与听力障碍学生的比例下降,中重度培智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将成为特殊教育主要的教育对象。笔者随机在全省56所特殊教育学校中选择了10所进行抽样调查,基本能反映全省的情况。由表4的调查结果可知,贵州省的特殊教育对象以听力障碍学生为主,智力障碍学生其次,自闭症学生与其他障碍学生比重较低,贵州省内的特殊教育学校也以聋哑学校为主。省内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以听力障碍学生为主,一方面源于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欠账太多,大量的听力障碍学生之前没有得到及时的特殊教育服务;另一方面与省内医疗卫生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有关,由于早期筛查不及时、耳毒性用药的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听障学生的数量较多。此外,由于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较低,招收智力障碍儿童的学校较少,导致大量的智力障碍儿童无法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类型的不合理,亟待进一步改善,让广大的特殊儿童得到合适的教育。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及生师比情况调查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性别构成中都存在着女教师多于男教师的情况。由表5的数据可知,贵州省内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构成情况与全国基本一致,男教师与女教师的比例为0.6:1。在生师比方面,各所学校的差异比较明显,最高的生师比为6.14:1,最低的生师比为2.84:1,两者的最大差距为3.3。这表明各所学校的生师比不协调,部分学校存在着严重缺乏教师的情况,有待于合理配置教师的数量。

(五)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情况调查优质高效的特教师资队伍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指标。从年龄结构上看,由表6的调查数据可知,总体而言10所学校以31—40岁的教师居多,20—30岁的教师次之、41—50岁的教师再次、50岁以上的教师最少。数据分析表明,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以中年教师为骨干,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和谐发展的局面。但部分学校也存在着20—30岁的青年教师为主的情况,此类学校大多为新建学校,缺乏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教学与管理的成熟度不够。从职称结构上看,由表7的调查数据可知,总体而言10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中级职称最多,初级职称其次,高级职称最少。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大部分学校存在着教师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的情况,中高级职称在办学历史悠久的特殊教育学校中比较合理,但大多数学校存在着中级职称不足,高级职称为零的情况。合理的职称结构有利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因此,应当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称晋升制度,合理设置教师的职称比例。从学历结构上看,由表8的调查数据可知,总体而言这10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以专科学历为主,本科学历次之,研究生层次学历几乎为零。这反映了贵州省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历构成的不合理,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影响了特殊教育办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贵州省特殊教育教师资源的极度匮乏,部分学校在师资来源方面存在饥不择食的情况,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

二、2007年—2012年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情况比较

通过以往特殊教育发展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大体趋势和走向,可以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作出合理的决策。笔者将贵州省教育厅与贵州省统计局2007年—2012年的特殊教育统计数据进行比较,总体而言,贵州省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速度较快。由表9数据可知,2007—2012年,贵州省内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逐年增多,2012年比2007年增加了16所,此外新建或在建的特殊教育学校将进一步充实贵州省特殊教育的规模与力量。特殊学校类型,专门的听障儿童学校增加了4所,智障儿童学校增加了1所,综合性的特殊学校增加了11所。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大幅度地增加,2012年比2007年增加了369人,新增教师相当于2007年全部特教教师总数的58.85%。新增的特教教师数量也充实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力量。由表10数据可知,2007年—2012年,贵州省特殊教育的辐射面扩大,特殊学校招生人数、毕业学生人数、在校学生人数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由表11的数据可知,2012年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中生师比为4.36:1,2011年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中生师比为4.38:1,2012年比2011年略有进步。日本2003年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养护)三类残疾学校的生师比分别为:1.14:1;1.37:1;1.62:1。同日本2003年的数据相比依然差距显著。

三、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建议

第6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发育迟缓 随班入学 送教上门

【中图分类号】G521

一、边远地区发育障碍儿童教育体制的主要形式

由于我国边远地区地广人稀,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又较对落后,党和国家为保障残疾人各项权利,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形式。我国现有的适龄发育迟缓儿童教育体制主要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入学和送教上门三种形式,其优缺点各为:

1、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我国的寄宿制学校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现在寄宿制学校正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是寄宿制学校中的一种。为确保所有的适龄特殊儿童都能够接受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省、市、县都有一所或多所或公办或民办的专门招受或聋或盲或发育迟缓或综合类的特殊教育学校。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具有师资队伍专业、有较为先进的软硬件设置设备、食宿方便便宜、能享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怀等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学校封闭式管理,让儿童与社会相对隔离,影响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的缺陷。

2、随班入学。随班入学就是发育迟缓儿童跟随同龄正常儿童到普通学校入学、同普通学生在同一班级上课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为:中轻度发育障碍儿童能就近入学,极大程度地保障了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不足之处为:缺乏专业教师和资源教室,儿童随班入学变成了随班就坐,教育康复和文化学习达不到最佳效果。

3、送教上门。专业人员到无法在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入学接受教育的重度发育迟缓儿童家里,一对一或在专门的地方集中多位家长多名儿童,对家长进行康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一种教育形式。优点主要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极好地帮助了无条件入学的发育迟缓家庭,有利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对一教育能较好较快地帮助儿童成长;不足是费时费力费人,专业人员不可能时时与儿童在一起,教育效果受儿童家长参与度的影响。

二、理想的边远地区发育迟缓儿童受教育形式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入学和送教上门三种发育迟缓儿童教育形式各有优缺点,借鉴国外先进的特殊理念,笔者认为,我国未来发育迟缓儿童的教育形式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理想形式为:

1、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

一般出于孩子安全、教师工作量等情况考虑, 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采取封闭式管理,家长开学时把孩子送到学校,衣、食、住、行全权由教师负责,如果没有什么突况发生,家长只需在周未或学期未才接孩子回家与亲人团聚。笔者认为,这种集中教育和管理的形式虽然有好处,但也避除或减轻了家长教育子女的义务,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脱节,延迟了发育迟缓儿童发展进程。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特殊教育学校应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措施,尽可能地让发育迟缓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后,当天回到家庭,回归社会。如:无条件的儿童,则采用全日制教育;有条件的儿童则采取半天在校半天在家的教育模式。

2、随班入学+资源教育室

针对随班到普通学校入学的特殊儿童,家长应该陪读,如果课堂上没有家长陪同也应该有专门的教师辅助发育迟缓儿童,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帮助。在普通班级上完课后,发育迟缓儿童还应该到专门的特殊儿童资源教室接受特殊的康复和教育。总得说来随班入学+资源教育室具有以下优势:

(1)随班入学,保障所有的儿童都能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2)正常儿童与发育迟缓儿童一起学习,为发育迟缓儿童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3)资源教室里专业的教师和专门的康复机械能为发育迟缓儿提供最适宜的帮助。

(4)集中学习,能省时省力,节省人力和经济资源。

3、送教上门+康复咨询

对于重度多重残疾且无法到特殊教育学校或随班入学的发育迟缓儿童,最好采取送教上门+康复咨询的模式。各种专业康复人员定期到特殊儿童家中,针对病情或残疾种类,根据康复理念与家长一起为该儿童制订出合适的康复目标,寻找出适合的康复方法,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家长,并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家长有困难时可随时通过多种途径如电话、视频等向专业人员咨询并获得帮助。在送教上门+康复咨询的模式下,康复人员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康复的具体工作需要家长去承担。

三、边远地区发育迟缓儿童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国原有的特殊教育体制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发育迟缓儿童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总的说来,未来的特殊教育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

1、减少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加大各普通学前及中小学特殊教育资源教育室的建设。

国外专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是越来越少,而我国则是越建越多。我国是农业大国,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大数家长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后根本不可能每天接孩子回家。由于把孩子全权交给学校教育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选择离家近方便接送的随班入学教育形式才是最好的选择。大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入学,进入普校,这样特殊教育资源教育室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特殊教育资源教育室的建设在我国还处于新生阶段,政府应加大投资和扶持这一新生事物的力度,让其更好更快地促进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

2、改变师资培训方向,师资水平与国际接轨

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水平还有待提高。在我国,只要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都可以从事特殊教育,国外从事特殊教育的人不但要有能力、有学识、有特殊技能,还要取得普通教师资格证和特殊教育资格证才能从业,这种入门资格的不同,导致的结果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与国外发展距离不断变大,学生得不到较好教育,教师的待遇、地位也远不入国外。因此洋为中用,改变师资培训方向,师资水平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捷径、少走弯路才是我国目前发展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应考虑的问题之一。

3、创设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确保儿童能得到最好的康复和教育。

如前所述在原有的教育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就创设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确保儿童能得到最好的康复和教育。

参考文献:

第7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方式方法

特殊教育针对的群体是特殊学生,与普通学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于特殊学生的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当今社会,道德品质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德育工作也成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然而,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的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其实效性,是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正面临者的一项迫切要求。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努力提高德育质量。以下是笔者对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理解。

1转变育人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应重视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特殊学生虽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那些敷衍教学的做法是错误的,特殊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转变育人观念势在必行。学校要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学生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思想,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严格实行素质教育,成绩与品德共举,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德育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德育工作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落实到学校日常的教学中,从点滴进行渗透,促进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特殊学生往往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辨别是非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缺乏自信等等,因此,心理容易发生一些变化,但不易被发现,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加强常规管理,认真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学校要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学校的纪律标准,利用常规班级督查,考核班级考核学生。长期下去,学生定能不断内化,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其次,学校可以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节庆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等时机,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传统文化讲座等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对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起到积极意义,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的理解。此外,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特殊学生往往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侵害和欺骗,因此学校应重视法制建设工作,力求做到预防为主,警钟长鸣。学校要做到定期开展法制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组织防震演练和消防演练,并要求学生们写出心得体会,正确引导学生加强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学校应定期进行校园安全检查,对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器械等进行评估检查,确保学校周边环境安全、安全设施齐备,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在校的安全。

3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对于特殊学生来说,父母是他们依赖的港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联系、配合,才能相辅相成,事半功倍。因此,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培养,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学校教育应如何实现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呢?第一,为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可以定期举办家长接待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老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了解。首先,老师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全方位了解学生,促进双方在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更好地认识到在学生德育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德育教育的成功贡献力量。其次,带领家长在学校进行参观,通过旁听学生上课等形式,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优缺点,从而引起对孩子发展的重视,增强自身责任感。此外,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成才。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活动。开展学生在家庭中的理财、做家务、走访亲友等活动,例如“今天我当家”、“走亲访友讲礼貌”、“我是家务小能手”等主题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或实践报告,从而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体会打理家庭事务的不易,达到指导学生的家庭实践锻炼的目的。最后,学校可利用校园网站,开辟家长专栏,或建立家长交流群,为家校联系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中来,吸纳家长的有益建议,并向家长说明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完善,从而形成一股合力,使学校德育向校外延伸,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格局。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进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许多方面仍有待完善,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实行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切实落实德育教育,实现伟大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峰;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西兰特殊教育服务政策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罗来纲;普通高中学校有效德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3年4期;

第8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1 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

1.1 全纳教育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纳教育是20实际末期最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其提出了五大原则:

①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③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

④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

⑤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这些原则集中体现了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倡导教育要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关注集体,关注合作,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理念。

这里需要简要说明一下,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的教育,经历了从“隔离”到“统合”再到“全纳”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变化。

①隔离阶段:长期以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因其智力、身体等特殊原因,被拒主流教育大门之外,要么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要么就是被送进特殊学校。

②统合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兴起,上述隔离教育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主张将残疾学生接纳到普通学校去接受教育。一些儿童被安排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当中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普通学校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思想观念、教师培训、课程教学、校舍环境)来接纳残疾学生,因此出现统而不合的现实。

③全纳阶段:1994年以来,全纳教育思潮提倡从政策、文化、措施等各个方面全面接纳所有学生,尤其是有特殊教育学要的学生,后文中提到的香港地区的“全校参与”模式就是该地区迈向全纳所作努力的个案。

1.2 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

参考台湾学者的译法,全纳教育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为融合教育①。按照这种译法,实际上是将全纳教育的真实含义译出来了,从“统而合之”发展到“融而合一”。然而,“纳”和“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的是一种过程,而后者强调的是一种结果。为表述一致,下文的香港个案中一律采用“融合教育”的翻译。

1.3 特殊教育与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潮,而特殊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组织编辑的《特殊教育用语辞典》中,对特殊教育作了如下的定义②:“为那些通过普通的教育方法,不能或者难以达到与其年龄相符的教育的、社会的及其他水平的人们实施的教育形式。”全纳教育是从特殊教育领域中发起的,几乎都是国际组织在特殊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和强调的,但事实上,全纳并不单单指残疾人的教育,也不仅指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它的研究范畴不仅包括特殊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

2 香港“全校参与”模式融合教育

2.1 香港地区融合教育发展背景

目前,香港的特殊教育学校有60所,小学和中学均实行免费教育,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书本和住宿等费用的补贴。香港政府现行的政策是:让有严重或多重残疾的学童入读特殊学校,以便接受加强的支持与服务,而其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则尽量入读普通学校。

根据国际上的融合教育理念的发展,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一项为期两年的融合教育先导计划,让49名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入读9所小学和中学。在香港大学研究顾问的协助下,各先导学校就教与学和伙伴支援等方面进行了行动研究,以加强评估和自我完善。政府同时委托香港教育学院对先导计划进行检讨,提出多项建议。根据建议,政府决定继续在主流学校推广“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③,同时增加了教育心理学、医学专家等定期提供的专业支援与培训,并开展了全港性的研讨会、工作坊进行经验交流。从1997年至今,采用“全校参与”融合教育模式的学校每年都在增加,2009-2010学年参与“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计划的小学有32所,中学有23所。④

2.2 “全校参与”模式概览

所谓“全校参与”,是指学校政策、文化与措施三方面互相配合。政策上,学校重视全人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身心健康。文化上,形成全校一致的价值取向。措施上,整合资源并统筹“三层支持模式”,以便及时依照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提供确切适合的支持,学校可根据《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共融校园指标》来制定各自的校本措施。

学校采用的“三层支持模式”是指:

第一层,及早识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并透过优质课堂教学,帮助有短暂或轻微学习困难的学生,避免问题恶化。

第二层,额外支持有持续学习困难的学生。

第三层,加强支持个别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层层递进,全面且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概括地说“全校参与”模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全校达成共识:全体教职员认同有责任营造一个共融的环境,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要。

第二,课程方面,学校可以修订或扩阔正规课程以迎合不同的需要。

第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和辅助工具,以照顾不同的学习需要。

第四,提供朋辈支援,例如,学习小组、朋辈辅导和朋友圈子。

第五,教师方面,教师通力合作及互相支持,例如进行协作教学。

第六,课堂管理方面,专责人员和教师通过磋商改善学习环境,例如安排协作教学,使全班同学受惠。

第七,调整评估方法,使学生都能展示学习成效。

“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使全校上下一心,在不同层面、不同角色来互相支持、照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从而建立一个全面包容、和谐共融环境和文化。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学校和所有学生了解社会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和能力,从一同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接纳、了解、互信和互助,体会到不同的人如何克服困难,挑战自己,建立信心。融合教育不单造福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也让包括学生、老师、家长在内的其他人了解残疾人士需要的机会,达致更公平和互助的学习环境。

2.3 简要评价

从香港“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理念与具体实施可以看出香港教育局为走向全纳教育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反思。首先,正如上文所述,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模式还处于向全纳教育努力的路途当中,全纳教育,包含着一种接纳和融合的理念,它所指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不仅是特指有残疾或身心障碍的学生,它还包括一些生存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更有人提出还包括有优异天赋和一些无法归类的高危险群学生⑤,例如,中途辍学、药品滥用、未成年怀孕的学生等。全纳教育关心的是所有的学习者的教育权利。香港的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改进的同时,应需要考虑所有的学生。

3 中国(大陆)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向

3.1 中国(大陆)特殊教育现状与问题

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一直是以特殊学校为骨干,或以普通学校特教班,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班随班就读为主的教育模式。根据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⑥显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数为1672所,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附设特教班、小学随班就读、初中附设特教班、初中随班就读)已达到约42.8万人,特教学校专任教师发展到约3.8万人,残疾人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事实,特殊教育相对于一直得到国家和人民重视的普通教育来说,还是具有诸多的短板。例如:

①特教学校的区域分布存在城镇和乡村的不均衡,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且存在较大的东西部区域差距。

②不同特教形式在不同教育阶段中存在差异,随班就读多数在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均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进行,没有高中随班就读和普通高中的特教班。

③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除了东部发达地区,目前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与国家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多数特殊学校的必备的教学设施设备严重缺乏。

④特教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全国特教学校专任教师中,特教专业毕业和进修过特教专业的教师只占一半,高中阶段和高等特教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追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缺乏充分有力的立法保障。我国目前主要的特殊教育立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与主要规定了普通教育的《义务教育法》相比,立法层次低,所发挥的法律效力有限,导致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没有象普通儿童那样得到充分保障。

第二,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特殊教育因其受教育对象的需要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我国教育总体情况存在地区差异,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适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入学困难或者得不到应有的特殊教育。同时,特教教师的薪酬水平总体上比普通教育教师低,亦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第三,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全国各地特教管理工作往往由缺乏特教专业知识的普教教育行政人员担任,不可避免会影响到特教质量。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的督导不利也会影响学生的教育权和教育质量。

第四,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家庭内部支持具有随意性,而社区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其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渠道还不畅通;而传统文化对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偏见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对特殊教育的正常发展。缺乏相应的立法以及执法保障,特殊教育的发展进程必然会存在阻碍。

3.2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2010年7月,中央颁布了2010年至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可以看到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纲要》强调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把特殊教育在发展任务中单列一章(第二部分的第十章)将特殊教育作为中国两年内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之一。不难理解,特殊教育与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密切相关,是社会公平实现程度的试金石。发展特殊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同时,“全纳教育”思潮在中国特殊教育界乃至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教育作为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迎合着全纳教育的世界教育思潮,结合中国国内发展形势,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的特殊教育的大发展时期。

结合现状,在“全纳教育”思潮下,借鉴香港等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教育试验经验,大陆特殊教育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①社会方面: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消除全纳教育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首先就要改变传统观念。不排斥任何一个人,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文化和价值的多元性,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保护并充分开发学生的特质。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例如香港地区,在其公民教育课程中加入了对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尊重、理解与接纳的教育,从观念上促进了该地区的融合教育发展。因此,在社会教育方面,需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入全纳教育思想中的全部接纳与融合新思想,促进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向“全纳”逐步迈进。

②政府方面:制定《特殊教育法》,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特殊的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共同保障受教育权。为了加强教育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在条文中应当杜绝使用“鼓励”“应该”等模糊不清的词汇,从而界定清楚各方的权利和责任。此外,为了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必须提高特殊教育经费特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额度,有关部门在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时,应向承担义务教育的特殊学校倾斜,向农村、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③学校方面:重构学校功能与文化,建立全纳性课堂。首先,在如今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不能过分重视“应试教育”,而是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我们应当共同拥有一个全纳哲学观:所有学生的价值相等,在学校中消除歧视性的语言和行为等。其次,建立不同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满足不同的需求。为了保证在整个学校活动中始终贯穿公平、合作、互助以及参与的价值观,必须尊重和照顾不同背景经历和能力的学生,从而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国际理念和国内形势两方面的背景情况,我国的特殊教育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关注到了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即便如此,在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量的同时,不能忘记提高教育质量,因为提供优质教育也是教育发展进程的追求。要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追求优质,实现质量与效益的积累,达到公平与优质的和谐统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Inclusive一词没有“全”的意思,只有:“包含”、“纳入”的意思,所以台湾学者把它翻译成“融合”,真正的全纳是“full inclusion”,目前关于全纳教育的争论也在于是否要“全部纳入”的问题。

②张春燕.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8。

③雷江华,连明刚:香港“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模式,现代特殊教育[J].2006年12月,p37。

④“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计划中小学计划名单(2009/10学年)edb.gov.hk/index.aspx?nodeID=2524&langno=2 2010-6-9。

第9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是国家为残疾的有受教育需要的人开设的学校。而所谓的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者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達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的需要,发展特殊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对于特殊儿童最基础的教育学科就是语文这一学科,也是一门任务艰巨的学科。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在特殊教育中是起着非常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这一学科是我们的母语,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学。特殊儿童中大多是聋哑儿童,或者智障儿童等,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任务就更显得非常重要,不可忽视。那么,特殊儿童如何有效学习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呢?首先要明确的是,语文教师不能单单使用普通的教学方式来对特殊儿童传授知识。关于特殊儿童如何有效学习小学语文这一学科,我总结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语文教师要重视关心每一位特殊儿童

1.孤独感和自卑感。这是几乎每一位特殊儿童都会有的,因为无论是聋哑儿童,还是智障儿童,在他们的心里,都明白自己的缺陷,就会产生一种不能融入人群无法融入社会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因而会使他们内心特别敏感,情感特别丰富,自尊心特别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调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与特殊儿童沟通,要充分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问题要解决,或者是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语文教师不要摆高高在上的教师架子,要试着去他们做朋友,试着走进他们的心里,多关心他们。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他们,去陪伴他们,使他们充分的体会重视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文教师要尊重他们。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是非常内向的,甚至有些会出现自闭的现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多和他们谈心之外,要多带领他们去人多的地方,并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尝试着与人沟通。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感恩生命。

二、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

1.现在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也在日益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是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具。特殊儿童的思维都是很简单的,太复杂的知识一般都很难理解,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学中遇到的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转化为一个一个鲜活的、简单的、直观的形象,这样就把许多问题都简单化了,也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使学生很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如果学习轻松,学生就会愿意去接触,愿意去学。这也是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的一个方法之一。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语文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与他们互动,多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上课时多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对于错,语文教师都不能去批评,而要多表扬和鼓励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并且,这种小小的成就感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如果特殊儿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表扬和激励,并总是能收获一点自信,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上语文课的。这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