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第1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第2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 港航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估方法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能力的一种体现,是衡量港航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港航企业信息化向着智能化、集约化、突出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趋势发展,并趋向于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信息化水映的是一个综合体系,把人、组织、技术、应用及企业战略整体纳入考虑范围。综合评估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考察其对组织业务运作和管理的支持程度、对组织落实发展战略的支撑水平、信息化建设成效,切实反映信息化对组织的业务水平提升、管理效能提升所起到的作用,并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港航企业更好地转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信息化评估基本思路

围广、技术要求高、考虑因素多,不仅要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程度,还需综合考虑被评估对象的业务体系、组织模式和管理特点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具体评估时,可以根据评估目的和对象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评估方法,一般需按照以下思路(见图1)进行:(1)明确信息化评估的目的和要求;(2)根据企业业务战略对信息化进行正确定位和认识;(3)评估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而不仅是事后评估;(4)根据不同的评估需求尽量选用成熟的参考框架;(5)分析信息化水平影响环境因素,充分考虑不同组织和条件下的差异性;(6)选择合适的评估技术方法,并适应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注重定量与定性评估的有机结合;(7)将评估与监管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动态监控和管理,然后以合适的形式展现评估结论。

2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2.1 设计原则

评估指标是评估模型的骨架。科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是决定评估工作成败的关键。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务实性原则,强调与被评估对象业务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二是整体性原则,合理构造层次结构和指标数量,全面反映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三是简明性原则,尽量选与目标关联最紧密的重要指标,与现有数据衔接,数量精炼、定义明确,便于采集;四是独立性原则,便于专家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2.2 指标体系构成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是信息化评估的首要工作,也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结合港航企业业务特点和信息化应用情况,将评估指标体系分为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业务支持、技术架构、管理与运营、应用绩效、可持续发展等5类。每类指标,根据评估要求再逐层细化建立二级指标(见图2)。

(1)业务支持。主要考察信息化是否能有效支持企业业务战略的发展,关键是从应用覆盖面、覆盖深度与广度、业务协同等方面,测度是否能满足业务应用和经营管理工作需求。

(2)技术架构。重点考察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状况,包括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和扩散)等方面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关键在于测度技术架构与业务体系的技术支撑能力。

(3)管理与运营。考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包括战略管理、组织、流程制度、运维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4)应用绩效。考察企业信息化的价值,衡量信息化组织贡献与影响,包括运行效率、管理效能、社会效益、节省费用、组织成长和知识创新等方面提升的响应能力情况。

(5)可持续发展。考察企业信息化保持平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基础、资金投入水平、人才队伍保障和制度规范程度等方面内容。

3 信息化评估流程

(1)建立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建立方面,采用“层次清晰、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理念,充分反映被评估对象的业务与管理特点,遵循系统全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分层、分级的指标体系。

(2)选择评估模型。根据评估对象与评估目的的不同,在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估的基准,明确评估指标与基准的对应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

(3)确定指标权重。指标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本层指标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具体评估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和要求,分析指标的内涵与属性特征,选取主观或客观的赋权法,以确定指标权重。

(4)评估数据处理。评估数据是评估结果产生的源泉,有了评估数据才使得评估变得有意义。数据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种,在应用评估模型C时通常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其中,定性数据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调查问卷法,如采用隶属度赋值方法,将定性指标分成几个档次,制定评分依据。定量数据的处理则按照指标的释义和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收集,然后进行无量纲处理,将定量指标原值转化为评估值。

(5)结果综合分析。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在评估中,体现技术效益和有形经济效益的指标,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而体现社会效益和无形经济效益的指标,由于较难被量化,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考核。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客观、科学的评估。

4 应用与分析

模型”,将信息化能力分为启蒙级、基本级、适应级、规范级、战略级等5个评分等级。每项指标按评分区间从低到高依次为1~5分,如1分表示“启蒙级”,5分表示“战略级”等。每个评分等级都有相应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以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成效为依据,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支撑与服务,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模式,从业务支持、技术架构、管理与运营、应用绩效、可持续发展等5个方面对其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采用直观、简明的雷达射线图进行展现(如图3)。

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总体水平达到规范级,未来在管理与运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以更好地适应港口转型发展的需要。

5 结 语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港航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测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要从被评估对象的业务体系分析入手,充分理解组织业务模式和管理特点,结合好评估的目的与要求,在评估综合分析中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形式直观反映综合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地评估港航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助于港航企业梳理和认识自身信息化建设成效与差距,尤其在多个同类企业的比较分析中能相互借鉴与促进发展。然后,在此研究基础上选择同类型港航企业进行评估比较分析,给出综合性的评估结论,以促进信息化工作更有力地支撑和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罗本成,原魁,眭凌,等.基于灰关联度评价的投资决策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9):133-137.

第3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信息效益;信息成本;标杆法。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当前制造型企业面对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态势,正在逐步实现从工业化进程向信息化进程的转变。十以来我国重点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业向创新转型升级,信息技术将会扮演重要角色。2015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的行动纲领,为中国向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指明了方向。

基于上述背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推广力度均有了大幅提升。然而,作为企业追逐利润为首要目标,其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巨额投入,能否带来利润最大化,本文将从制造型企业竞争呈现的新特点入手,阐述了信息化在制造型企业竞争中的作用,并结合对信息成本分析和信息效益分析,系统分析论证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1 制造型企业现状

在当前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制造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加优质的物质生活,对产品质量、差异化和个性化等方面的因素有了更多的诉求,产品需求市场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图1所示。

产品种类随着市场需求逐渐增多,为满足用户日趋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市场对企业批量处理任意大小订单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趋势的导引下,制造业企业的竞争要素也发生了变迁,知识创新已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新方向,其对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作用明显,主要体现在以方面。

1.1 企业的R&D能力

当前消费者追求个性、新颖、与众不同的趋势越来越高,对制造业研发多样化产品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如图2所示。

1.2 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企业的知识创新实质上就是企业接受、筛选市场信息,并将有效的市场信息作用于产品更新的过程。可见,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生产技术能力的竞争,还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的竞争。但拥有信息并不是最终目的,信息的使用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这对企业信息化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后,传统的物流供应链模型(如图3)发生了改变。在新的供应链管理环境的物流系统模型(如图4)中,制造商们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信息环境。信息流量大大增加,由此导致了信息的指数增长和信息的充分共享性,也同时提出了现代企业的信息经济性。

2 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2.1 信息技术带来的直接效益

文中所指的直接效益是指可以直接从财务数据上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其中包括:

(1)信息的加速效益

企业由于产品价值提前完成而取得的经济效益。一是实施企业信息化改造将加快信息流通速度,企业获取信息时间差缩短,企业与企业及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拉近,导致企业库存、资金占用量减少,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二是由于实施企业信息将收集产品的信息到产品形成送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整个时间段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经营运作的速度,赢得市场先机。

(2)信息使用规模的经济性

信息使用的个体越多,信息的成本就越低,即信息的规模经济效益。这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显而易见。例如:在企业广告的过程中,企业的广告费用是固定的,而广告信息带来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广告接收者的数量,越广为人知,就越有利于N售,广告的单位成本也就越低,由此产生了信息的规模效益。

(3)企业信息化网络互联带来的经济性

企业内部网络互联促使管理协调有序,中间管理层减少。由于生产网络与销售网络互联又为生产部门接触客户市场带来便捷。在企业信息网路互联一方面扩大了原有生产、销售市场的范围,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机会空间,另一方面它产生了多样化的交易方式,简化了企业之间的交易程序,降低了交易成本。

2.2 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代表了信息化项目实施之后除直接效益之外的连带效益,体现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增强。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企业管理决策能力的提高、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生产经营能力的提高、员工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直接的评价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综合上述信息化带来的各项经济效益,建立了如下反映企业信息化项目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见图5)。

3 企业信息化成本分析

信息的获得是要付出成本的,信息化成本是企业为了获得信息效益所必须付出的投入。

3.1 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事先可以预算,事中可以控制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实施中产生的成本费用。它包括从初始投入、建设过程、到后期维护阶段中企业能够直接计算的显性成本,可以通过会计帐目反映出来。

3.2 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由直接成本派生出来的那部分成本,或配套于直接成本而发生的成本,是不能直接通过会计账目体现出来的隐形成本。它包括:

(1)转移成本 也可称为锁定成本。锁定是一种变相垄断,即对原有系统的依赖,这有利于企业积累信息系统化经验,但阻碍了新的更有效的信息技术的引进,某种意义上是对新的高效率信息系统的自动放弃。这增加了发生额外成本的几率,构成企业的间接成本。

(2)弥补信息流动性陷阱的成本 随着企业更多的信息流通渠道开通,信息的供给也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大量供给衍生成信息泛滥,企业的信息需求面对的是大量泛滥的,不适用或无法使用的信息;导致企业所需求的信息不能完全得到。企业为了弥补这种流动性陷阱而对信息的加工整理产生的成本。

(3)机会成本 是指将一种具有多用途的有限资源置于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收益.企业在制定信息化实施战略时,不仅要分析实施信息化可能带来的长期利益,而且应考察其他投资机会能产生更大的回报,即机会成本问题。

(4)先动成本 由于企业信息化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早期实施新技术和新理念的企业可能不会获得更多的收益,还要多承担不确定性风险。反之,由于先前的企业已经替后来者付过了“学费”,后来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使用更成熟的技术、理念,规避大量风险。

(5)调整成本 不同的计算机生产厂商,不同的信息技术供应商大都使用是用于自己的规范与标准来描述各自产品的特色,这使作为买方的企业在更新系统时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因采用新标准、统一标准而带来的巨大的调整性成本6。

(6)信息技术的无形成本 与一般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信息化设施的更新换代频率很高。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芯片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开始由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甚至10个月。这样,由于出现新的更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设备,使原有的信息技术的继续使用变得不经济,不得不提前报废,这就是我们说的信息技术设备的无形损耗所带来的无形成本。

4 信息化的效益计算

信息化项目带来的效益可以由上述信息收益扣除信息成本计算。笔者选择易量化,有针对性的指标,建立了一个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型来对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的效益进行计算与评估,并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标杆法。

使用该方法,首先应该确定一个标杆企业。标杆企业的选择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它应该在生产规模、产品形态及市场运营等方面是与被评估企业较为接近。然后,选取充足数据证实信息系统应用整体经济效益的指标,选取信息化实施前和后的某段时期内,比对企业的企业指标变化情况,从而评估实施效果。这里采用息前资金利税率作为评估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指标。资金利税率(%)=报告期累计实现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00%。为了增加评估的科学性,假定被评估企业和标杆企业信息化实施周期、软件、硬件条件相同。

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取信息化项目实施前后反映被评估企业与标杆企业的息前资金利税率样本数据:

信息化项目实施前数据组:X1,X2,…Xi,Xn

Y1,Y2,…Yi,Yn

信息化项目实施后数据组:X’1,X’2,…X’i,X’n

Y’1,Y’2,…Y’i,Y’n

其中,i表示计算期内的某一时间点。

则根据两组数据可以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

y=a+bx (1)

式中:y为因变量(被评估企业息前资金利税率);x为自变量(标杆企业息前资金利税率);a,b为回归系数。

然后,由已知样本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求出回归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样本数据点数目(最好不少于20);Xi,Yi 为样本数据

应注意,样本数据应该经过分析筛选,去掉不可靠和明显不正常的数据点。

为了评估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可以计算标杆企业与信息化项目实施企业指标间的相关系数r,进行相关性检验。

0≤│r│≤1, │r│越接近1,说明x与y的相关性越大,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越高。

过以上步骤,可以分别得出被评估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前后的回归方程:

y1=a1x+b1 (5)

y2=a2x+b2 (6)

假定被评估企业不实施信息化项目,其评估指标与标杆企业将保持(5)式的关系不变,实施信息化项目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被评估企业的评估指标也将与标杆企业保持(6)式的关系。则(6)式与(5)式相减便可得到被评估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前后的差额息前资金利税率。可由下式表示:

Δy = y2 - y1=(a2- a1)x+(b2- b1) (7)

剔除销售税金(包括增值税、城乡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后,信息化项目实施所带来的息前资金利税率增量为:

式中:ε为差额息前资金利税率;r为销售税金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S为产品销售收入利税率;K为企业资金总额;( )r为信息化项目实施导致的利税总额增量中包含的销售税金。

根据各阶段资金利润率增量的变化情况,结合信息化项目实施后一段时间内企业的实际投资数据,可以预测出信息化项目实施有效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从而构造出用于信息化项目投资的内部收益率(IRR)。并将内部收益率(IRR)与基准折现率(i0)比较。

当IRR≥i0时,该信息化项目在经济效果上可以接受;

当IRR≤i0时,该信息化项目在经济效果上不可接受。

第4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40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网络时代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效率、风险管控、市场响应、产品研发等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和提升作用,企业通过引入线上办公系统(OA)、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全面风险管理系统(TBS)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分销管理系统等提高其销售贸易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高新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扩展和IT投入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及隐患也呈上升趋势。如何进一步规避信息化风险,控制信息化损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一种信息化风险评价方法。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识别高新技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运用专家评分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分排序,并将专家的打分表现在帕累托图中,根据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可依据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及评价,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1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识别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创新、高收益、高人才拥有、高风险等区别于传统企业的特征,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企业,基于其发展初期往往需要构建一套需要较高人力、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信息系统,即迈出企业信息化这一步,这是高新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据生命周期模型和诺兰模型的理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一般划分为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系统运行维护5个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阶段。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本文将从信息化生命周期的上述5个阶段来识别高新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实施分析评估。规划阶段风险主要包括IT战略计划风险、资金供给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三个方面;分析阶段风险包括开发制度风险、需求分析风险、流程再造风险三个方面;设计阶段在概要和详细设计、设计方案审核两个方面存在风险;实施阶段风险包括软硬件采购风险、系统测试风险、人员培训风险;在运行维护阶段会出现职责分工风险、权限管理风险、备份风险三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各阶段的具体风险表现在表1中进行列示。

2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评价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评估首先通过专家评分对企业的信息化风险进行评价,随后使用帕累托图对各风险因素进行排序,根据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评价出关键的风险因素。

2.1 专家评分法

在识别出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后,企业应组建专家团队对本企业信息化风险进行具体评价打分。企业应建立专家组对风险进行匿名打分。为保证评估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专家团队应由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功能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员组成,包括有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内部专家至少应该包括公司总经理、各部门负责人、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外部专家包括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咨询机构专家等。专家团队人数应当控制在适当的比例范围内,可根据企业信息化规模确定。

组织专家评分主要分为5个步骤。第一,发放资料。应先向评分专家提供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及运行方面的资料,专家应在足够了解企业信息化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判读和评价。第二,专家打分。将评分表发放给选定的的专家,专家团队成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被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情况,对每项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期损失值进行评价打分,同时在备注中给出治理措施建议。第三,汇总分析。评价企业统一收集整理评分表,计算每位专家针对每一风险因素打分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方差、中位数、极值等,并将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若需修正可二次打分一次。第四,召开讨论会。邀请个人评分与最终汇总分数差异较大的专家发表意见,从专家的个人视角给出合理解释或反驳意见,专家根据反馈结果再修正自己的意见。第五,经过多轮匿名征询和意见反馈,形成最终得分及治理意见集合。

2.2 帕累托排序

高新技术企业的IT风险符合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即80%的企业风险由20%的风险点引起。通过专家的匿名打分和意见反馈,形成了最终评分结果。高新技术企业需按照专家评分分数高低,运用帕累托图对风险进行排序评价处对企业威胁最大的风险因素。对专家评分的结果进行排序,并绘制帕累托图,则前20%的风险点即为高新技术企业IT风险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应进行重点控制和关注。为说明问题,本文在小范围内进行模拟打分,得到如表1所示的数据,据此得到图1所示的对应帕累托直方图,通过要素排序的递进累计,当累计风险达到80%左右时(本文为81.33%),落入考察区间的考察量为X1、X2和X10,说明该3项要素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绝大部分(80%)风险的后果,因此治理时应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对这三项最可能的诱因实施风险治理。

图1 高新技术企业IT风险专家评分帕累托图

3 措施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化在给企业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夹裹着诸多风险,关键是如何快速识别出致险因素,并在排序中寻找关键风险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治理方案。高新技术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运用上述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可以重点防控企业最可能出现重大风险,保证信息化建设和运行顺利。同时企业还应慎重选择信息化时机、节奏和规模,并注重企业中人的作用,适度引入“人机治理模式”,将“人因”与“机因”有机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9(7).

[2]吴炎太,林斌,孙烨.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研究[J].审计研究,2009(6).

[3]彭超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财政研究,2014(4).

[4]王凡林.企业信息化风险的内部控制与治理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5]周娟,杜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的研制[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4(2).

[6]蒋忠建.论西部企业信息化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04(3).

第5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InformationizationWish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第6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lex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decided the complexity of Chin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and need to continuously innovate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For a long time, there exists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cluding single evaluation dimension, contradictory evaluation results, not reflec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T Process Model, established a three dimens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to valuate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by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d entropy method. The result is of guidance to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关键词: 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测;网络层次分析(ANP);熵权法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analytic network process;Entropy method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21-04

0 引言

最早的信息化绩效评测理论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从系统使用功能的角度来评测信息系统的价值,他们的研究初衷是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保证IT实施的有效性,比如Borovits and Neumann主要通过容量、系统利用率、响应速度、软件开发时间、过载率、可靠性、系统利用率、存储速度和有效性[1]。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与IT评测,DeLone和McLean(1992)提出了从信息质量、系统质量、使用、用户满意、个体影响和组织影响六方面评测[2]。IT投资额不断增加,并作为一项企业资产对待,学者们开始关注起财务绩效,大量的财务考核理论被应用到IT评测中(Vassilis,2001)[3],后来,许多战略学家从战略的角度评测了企业信息化绩效,包括战略一致性评测、战略贡献率评测、竞争优势贡献评测、资源绩效评测、权变理论的应用。国内方面,学者们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或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进行测评[4-8]。但是,目前的信息化绩效评测存在着三个问题:①评测角度过于单一,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没有形成统一体系。②财务评测与非财务评测得出结论相矛盾。③评测方法无法反映评测指标间的关联与影响,且缺乏主客观地有效结合。

1 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测体系构建

针对目前的信息化绩效评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据Christina Soh和M.Lynne Markus提出的IT过程模型[9](图1),结合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过程的特点,从三个维度构建了基于过程的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测体系,三个维度分别是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集成应用和信息化综合影响。具体指标见表1。

在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需要赋予各个指标的一定的权值,传统的权值赋予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忽略指标间的相关性。但事实上本文的指标体系的三个维度之间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且各个维度内的指标也是相关的,因此,评测指标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并且其相关程度也是有差异的。为了反映出评测指标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ANP)进行权值的赋予。

第7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要素;加强内部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企业管理要求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对财务报告与相关的信息保证其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二是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对内部控制负责;三是内部控制在形式上是互相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信息报告质量、资产管理水平与对法律的遵循程度;四是内部控制能够向企业管理层提供上述目标的合理保证。那么企业怎样进行内部控制呢?按照国际权威美国COSO委员会定义,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五要素内容如下:(1)内部环境。包括机构设置及权责的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规定了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塑造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影响了员工的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影响着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2)风险评估。企业能够及时识别与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的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进而提出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3)控制活动。企业根据风险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用具体的形式来控制风险;(4)信息沟通。企业及时准确地收

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5)内部监督。对于内部控制必须进行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加以整改。

二、企业实现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改变了控制环境。首先,信息化将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原来较为简单的组织结构得到整合,与其相适应的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发生改变;其次,信息化打破了内部人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人员的隔阂,可以平等动态地进行协作与交流,不再被动的接受工作指令,而成为企业管理网络的一个节点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的决策,提高员工的自我价值;最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可以共享信息资源,进一步加强协作。(2)企业信息化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信息化为企业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企业风险,因为信息化要适应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经营管理处于一种开放的、信息分散与信息共享的平台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集中、封闭运行的模式,使风险控制的范围扩大,相应也拓宽了企业风险评估的范围。(3)企业信息化对控制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由传统向现代进化,原先设计并执行的业务流程也随着改变;其次,信息化的广度与深度是不断变化着的,企业信息化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实现控制活动的目标,企业必须不断地更新控制点来获取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与信息。再次,信息化本身也需要加以风险控制来确保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分为一般控制与特殊控制。平时要做好防范网络黑客非法入侵攻击的一般控制,还要针对某些特殊活动进行特别的风险控制。(4)信息化增强了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为管理者、员工和外部的顾客、供应商、其他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全新的有效的交流通道,员工与管理者及时掌握现行业务的发生、发展与结果,弥补了以前存在的信息与沟通方面的缺陷,改善了信息与沟通的时间上的滞后,在可靠性、及时性和共享开放性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5)信息化要求监督方式、内容更加多样化。企业信息化要求更新原先传统的监督方式和内容,将完全依靠人工的监督模式改变为在业务发生时实时、全过程的程序化监督,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并且将监督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及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并加以改进,以达到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作用。然而,信息化应用过程自身也需要进行监督与自我评价,所以传统方式下的人工监督也是必要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计算机程序、指标、参数的有效性,随着经营活动环境的变化及时评估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运行状态,重新调整或者更改内部控制程序、控制方法、控制指标等。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与手段

针对信息化对COSO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的影响,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内部控制的加强:(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企业应该以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职能,建立合理恰当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实现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实现内部控制的成果。其次,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诚信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变化是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建立基于财务信息化的道德观、价值观、规章制度、基本理念,进而有效解决信息化时代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培养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的观念与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理念,充分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和企业发展的关系。(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输入、输出的数据必须经过授权,且通过内控手段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其次,严格控制进入机房的人员,完善登记监控制度;对操作日志文件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与评估;定期对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进行专业的检查和维护,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记录与备案。(3)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随着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管理部门对于信息化的报表的依赖程度也愈发提高,如何将内控制度嵌入到信息化系统中,保证报表信息的质量,必须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4)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首先,信息化系统的战略性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紧密相关,企业领导层应当对信息化建设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并予以相应的支持,确保各个职能部门信息系统高度的吻合;其次,各个职能部门应该按照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到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使得他们能顺利履行自己的职责;再次,通过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会计及其相关信息的报告制度;最后,使企业内部的员工清楚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并方便获取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5)加强内部审计。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信息化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从查错防止舞弊转到对企业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方面上来。首先,内部审计应该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其次,对系统运行各个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必要途径,同时也给内部控制的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应有的作用,从而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决策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参 考 文 献

第8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化; 实施

一、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根据河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抽样调查,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中,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而在广州,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福建省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可以看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信息化建设悄然地改变着省内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与运营模式。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使企业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规范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在企业与外界之间,可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模式。以此拓宽交流范围,缩短交流的时间、丰富交流方式,可协助维护企业与社会之间良好的关系。因此,企业信息化是根治中小企业顽症的一剂良药,通过企业信息化的改造,能迅速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市场竞争力。可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造需要大量资金,运行系统的维护管理还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在大型企业或许不是什么问题,而对中小企业来说,恰恰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二、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自身会计信息化条件的正确评估

河北省中小企业普遍对自身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自身信息化的基础缺乏正确的评价。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矛盾点完全不同。自身问题的发现决定着会计信息化目标的确定,进而决定会计信息化实施是否成功。由于会计信息化评估体系的缺乏,导致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甚至对是否实施信息化持观望态度,不了解管理上哪些问题正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网络系统风险控制体系亟待建立

会计信息化从初始应用到阶段式推广及至全面发展,从简单的会计业务处理到建立较为完整的财务软件系统,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单机操作到资源高度共享的会计软件网络化的实施,在河北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恰恰是因为网络系统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网络固有的安全隐患暴露出来,比如硬件选配不当、传输媒介不安全、计算机病毒的侵蚀等等,给信息系统带来极大的威胁。调查发现,全省约30%的中小企业为了规避网络风险不愿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三)会计网络化缺乏系统性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管理的层面来看,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面向管理的。然而目前企业只能应用财务软件中的会计核算功能,而没有将其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软件只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而不能与深层的管理目标及管理思想相融合是无法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省53%的中小企业软件开发没有从企业的客观需要出发,与企业管理目标和管理思想不融合,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四)对于硬件的认识有偏差

河北省大部分中小企业实施了会计电算化,但不少企业盲目地追求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程度,以硬件的高档配置显示会计电算化的深入程度,盲目追求硬件的超前性,导致硬件购置、布局严重地不符合企业规模,没有以成本效益原则和业务性质及管理目标为依据,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这种现象在中小型企业中尤为普遍。

(五)对ERP认识有偏差

像对待office等软件一样,很多中小企业把ERP完全等同于一套普通的办公软件系统,没有意识到ERP更是一个有力的管理工具。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许多企业将ERP项目预算的90%都花在购买功能齐全的ERP软件系统上,而忽视了对人员的培训和系统流程的调整。经过对河北省部分中小企业工作人员访谈发现,很多使用了ERP的部门负责人认为ERP的功能仅仅停留在库存、物流、会计等层次的管理上。

(六)软件功能单一,数据共享程度不高

1.会计信息系统孤立于其他系统之外

目前财务软件之间兼容性不强,产生大量应用问题。在同一行业内部,由于软件开发没有从行业的整体角度出发,采用统一的或者是标准的数据接口和使用方法,导致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匹配。在同一部门中,由于购买者只考虑财务部门工作的需要,没有从整个单位信息管理的高度出发,结果导致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信息的中断,其他部门不能通过网络有效地共享财务部门的信息,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要求。

2.简单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业务,会计流程难以满足管理多层次的需要

调查中发现,全省很多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仅仅利用了其中的财务核算功能,简单地把手工会计业务利用计算机去完成了,而没有利用信息化系统中更强大的管理功能。即当某项经济业务发生时,只是该经济业务的历史记录资料被送到财会部门,这样就造成会计信息系统只采集组织经济业务的子集,却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问题在于,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账表已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多层次、多视角探究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

(七)中小企业信息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当前,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标准不一,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网站普及率已较高,中小企业的网络接入基本进入宽带时代;90%以上的中小企业已接入互联网,60%的企业的计算机已全部联网;90%以上的中小企业使用ADSL等宽带接入互联网。但是,这样的指标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吗?

三、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一)建立会计信息化实施评价指标体系

会计信息化指标评价是会计信息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评价会计信息化指标,对于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真实反映会计信息化水平,引导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这里选定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指标

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包括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例会、计划和总结项目的多少;投资预算比例和维护经费预算等几个方面。

2.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基础设施建设指信息化使用平台的建设,如投资预算的实际使用率;计算机联网率;人均计算机数量;系统软件综合水平等方面。

3.应用实绩指标

应用实绩指的是在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会计信息化目标与企业的整个战略规划一致程度;会计信息化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会计信息化能否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会计信息化的计划控制效果等。

4.人员素质指标

人员素质指企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包括大学毕业生的比重;信息化技能普及率;信息化知识更新情况;信息化故障排除率等方面。

5.信息安全指标

信息安全指标指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所处环境的安全程度,包括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设施水平;数据备份频率等方面。

以上指标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标志,但是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信息化所处的环境建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不必局限于此。评价指标设定以后,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具体思路不在此赘述。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1.业务处理集成化

河北省中小企业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在分工上进一步细化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运作也是更加精密,企业管理系统正向着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时间、空间”各个方面综合的方向发展。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就要求网络技术不能单独片面地针对于某单一部门,即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

2.适度的系统开放和资源共享

会计系统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方式上。网络系统可以及时披露国内或国外有关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外部的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有效地获取自己关心的综合会计信息,使用系统提供的应用程序对所获得的明细信息进一步加工,生成自己所需的财务会计综合信息。但是,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能力相对较低,应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放系统和资源共享。

3.利用SAAS实现会计网络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利用SAAS模式实现会计网络化为国外的中小企业所热衷。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在线服务)的简称,是在21世纪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SAAS具有低建设成本、低维护成本、低应用门槛、低投入风险等四大基本特点。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该模式无疑是最合适的。

(三)会计信息化风险管理策略

1.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策略

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与手段已不适应网络环境,根据网络的特点,控制范围应由原来单一的财务部门转变为财务部门和计算机管理部门共同控制。控制方式应由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种。一般控制是指对整个数据处理活动的总体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开发、操作和文档资料、安全等环节进行综合控制。中小企业因其规模较小、一般不采用自行开发系统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化,所以一般控制的重点应放在组织控制、操作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上。应用控制则是指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通讯、处理和输出环节所采用的控制程序和措施。

2.会计信息安全策略

保障会计信息安全的措施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有效安全技术,网络财务软件应采用两层加密技术。为防止非法用户窃取机密信息和非授权用户越权操作数据,在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进行两层加密。第一层加密采用标准SSL协议,该协议能够有效地防破译、防篡改、防重发;第二层加密采用私有的加密协议,该协议不公开,并且有非常高的加密强度。二是制定和实施安全管理措施。企业应按照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和实施会计岗位责任制度、安全日志制度等。

3.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策略

为保护企业网络系统的安全,首要的措施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个由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的,对非法入侵、非法使用系统资源等情况,执行安全管理措施,记录所有可疑事件。其次,在网络系统应积极采用反病毒技术。在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及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措施。最后,及时做好备份工作。备份是防止网络财务系统意外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它包括硬件备份、系统备份、财务软件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四个层次。

(四)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技能;通过信息化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治宇.浅谈美国XBRL概念应用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6):338-339.

[2] 王凡林.信息化环境下和谐人机会计模式初探[J].会计之友,2008(6):61-62.

[3] 李芳.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J].决策信息,2008(4):54.

[4] 曾静.会计信息化的特点与影响[J].经济师,2008(8):152.

第9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石油;管道;风险识别;重构

同时,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体现的标准业务流程的推广依托企业信息化,实现了石油管道企业管理的跨越式的发展。然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标准业务流程也将随之改变,过程控制必将存在着非等值的风险和缺陷,这就需要二者间的逐步修正和重构。

一、企业信息化及石油管道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深入搜集、开发和加工,将其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等领域,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当今,信息已成为与能源和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正不断与传统产业结合,成为世界范围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世界各大企业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优先发展的战略。

中国石油是国内较早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之一。它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决策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科技进步、防范经营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一流现代化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支撑。公司成功实现了依托中石油内部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运输过程的自动控制及数据采集,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目前,办公OA、生产过程管理PAPS、合同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培训管理等诸多系统都已有效应用,集成了石油管道企业特征业务的ERP系统也正式上线推广应用。

然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实施是双面性的,不管是把信息化当作工具来使用,还是当作一场普及革命来推动,它都可以理解为传统价值向新兴价值的转变,自然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用单一的价值标准来指导实践。目前,企业信息化特别是ERP项目实施中,尽管推进的过程中仍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管理跟不上、操作步骤繁琐、预算控制效果差等,但它在发展趋势上得到了大多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ERP对企业整个供应资源进行管理,注重精益生产、同步过程和制造,进行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在市场竞争急剧白热化的今天,无疑对企业提高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对人员的影响

实施信息化只是企业一种有效的手段、一种工具,它只能起到推进和支持作用,而不是全部作用。因为,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有通过它来改变过程和管理,改进生产力,提高满意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能抛开企业的其它要素来单独谈企业信息化,否则,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也只能让企业得到微小的改进。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改变人的行为,改变传统的习惯相对于推广一项新技术而言要困难得多。一般情况下,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对企业各阶层人员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推行企业信息化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员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也将会有不同的阻力。

首先,基层人员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的是数据处理系统,是以提高效率为目的,他们的担心是系统代替了人的工作,引起作为工作人员本身的价值体现降低或工作负担过重。当然,还有不愿学习新知识和不愿放弃旧的工作方式的人。因此,它对基层的影响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是效率的提高和人员的减少。

其次,中层人员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的是信息控制系统。不仅是提高效率,还要价值增值,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在这种变革中将受到多大的影响。是退下来作为这种改变的代价,还是跟上和适应这种改变?因此,它对中层的影响是引起组织结构和权利结构的改变,以及岗位职责的转移。

最后,高层人员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的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提高效益和寻找机会。他们并不担心企业信息化对其本身的影响,他们最担心是如何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如何认识通过企业信息化而产生的变革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克服自下而上的阻力等等。因此,对于高层的影响可能是管理幅度的扩大和决策方式的改变。

从上面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企业的变革,但是随着企业的变革又会在企业中产生一系列的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阻力。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支持,同时其他变革又可以促使企业信息化及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企业标准业务流程的推广及实施

企业信息化是业务与管理的精细化。技术只是企业信息化的手段、载体和实现形式,如果没有业务和管理的优化,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技术或系统都可能导致“南辕北辙”。所以,业务流程不清,管理架构不明,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应用系统时会遇到很大障碍,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实施陷入旷日持久的拖延、“拉锯”状态。如果业务流程管理基础薄弱,再先进的软件系统也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

管道公司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2007年启动了公司全面业务流程的梳理工作。从业务着手,按部门、岗位对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逐一排查、梳理,形成了适应石油管道企业的全面业务流程模板,随即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推广试运行。该标准流程尤其对已应用的信息系统和即将推广的未上线的应用系统的步骤流程进行了确认和优化,使其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和法律法规。公司利用两年的时间对该模板进行了梳理-需找差异-统一协调-再梳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运行-发现问题-整改解决-正式运行的模式,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该模板已在全公司范围内有效运行。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

(一)授权批准缺乏有效牵制

授权批准是企业业务流程中最起初的控制。信息技术条件下操作权限的授予与手工环境完全不同。手工环境下处理相关业务时,在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由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签章,形成了层层复核、道道把关的严格审核机制。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操作人员利用特殊的授权电子章或口令获取某项权利或进行特定操作。用口令方式授权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常见的和基本的内部控制,但口令一旦失控将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二)电子信息处理缺乏可视痕迹

手工环境下,企业的相关业务处理都是记录在纸张之上,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很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信息系统环境下原来纸质的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并且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的非法修改可以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另外电磁介质容易受到损坏,这使得企业信息很大程度上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五、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业务流程重构的必要性

信息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一些建设性的分析和建议也被提了出来,但总体意见尚未统一。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概念与模式,如业务重构、学习型组织、精益生产、虚拟企业等,这些管理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的企业信息化改造准备了条件。而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应该说都相当滞后,单纯地依靠信息化软件的引进,其运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获得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就必须按照信息化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制度等方面的新要求,在前期对企业进行一系列“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