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企业管理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管理信息化

第1篇: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抓住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已日益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 ・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 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 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 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第2篇: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匹配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85-02

0 引言

在这个21世纪的年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也随着市场化的竞争迅速发展起来了。各国企业不断将信息化导入企业管理的竞争中,也使得国际程度不断提高。

(1)在2003年的下半年中,我国资委信息中心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让企业了解国内信息化建设的方案,也对3000多家企业进行了信息化的调查和了解,这次调查是对我国重要企业信息开展组织,并且这3000家企业也对信息化的处理给了重要的提供。在信息化的投入中有20.9%占到中国IT发展,这些投入使得信息化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增长,为企业信息化奠定了功不可没的基础阶段。

(2)现在的发展阶段是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管理呈现出不一样的阶段,在与发达国家对比中,国内的大企业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仍然是小企业。我国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还是较小的。在发达国家中信息化的投入占到10%到30%,国内的比例只有1%到2%。因为当时我国的思想还是很落后缺少一些MPR II的经验和应用。正式因为我国由于没有对MPR II的了解和调整,使得当时的国内企业根本没有取得准时数据。也浪费了相当的一笔投资。

(3)我国的企业需要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问题,要将传统产业、行业结构、企业竞争力、经济质量的转化和改造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快速反应水平。企业信息化就像是一场革命,只要提高企业水平促进企业现代化就能够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国的企业在和西方企业的管理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全球化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I冲)、业务流程都会使得中国企业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正确性。所以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原理与作用,使得企业可以有竞争的优势。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简单的企业并购和规模生产所能获得,而是靠企业必须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才能有发展的机会,在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合作才有可能获得企业的生存力。在下个阶段运营一体化需要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生产控制的自动化才有机会结合。对于企业内部部门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很有可能把关系转变成上下游的关系,企业内部并不只是简单的管理和业务,还有管理思想和流程,只有控制产品质量的力度,才能按时提交产品交货率。在不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产品时间的问题上,能够准时提交出产品,并且企业之间需要完善交互信息和协同商务机制,在全球市场激励的竞争中企业粗放的经营模式将要过去,紧靠单枪匹马的企业也是无法胜任的。企业只能依靠各种分工和合作才能长久的生存的下去。这也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也进一步弱化了企业的边界。

MIS采用的是科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管理和决策以计算机以及网络的信息系统为基础。为了这个系统输出,可以为管理人员的信息给予使用。不单单可以进行事务处理还可以代替人员的繁杂劳动。原始数据,查询支持、汇总都需要管理信息系统而进行。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多个决策者共同参与决策所形成的系统,它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DSS也决定了系统的分析能力,用户只需要提供适当的界面操作就可以对于所以的模型进行控制,产生管理决策需要的信息。

所以要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要保证企业管理和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种平衡发展趋势下,促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1 企业管理理论演变文献综述

企业的发展都是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典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曾经就记录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代表人物有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和理论之父法约尔,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曾记录了提高管理效率的方法和理论。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重要,还记录了管理的十四条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充满危机和动荡不安的环境使得有些企业开始谋求生存和发展,战略也慢慢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 企业战略变革文献综述

环境和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企业战略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可以说企业战略的变革经历了三大阶段,思想战略阶段、传统战略阶段、竞争战略阶段。安德卢斯在19世纪将战略分成了四个要素: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

在之后的战略理论阶段又不断形成许多不同的学派,其中就有设计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安德卢斯和钱德勒。这个学派的战略理论就是由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企业的战略,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SWOT战略;而另一个计划学派则认为企业战略是由企业产品和对市场的影响距离、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向这几个方面决定的。企业战略在计划学派眼中这是一个可受主体意识控制,并不断在规划的过程中得到形成。但在战略中也要注重企业的目标方向、资金计划和步骤执行。此外还有更多学派在不断的形成例如:认知学派、环境学派、学习学派等等。

3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

在企业发展中,在信息化的整合中使得企业生产、资金回流、物流发放更加流畅,能明显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中更有影响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利润,并牢牢的站稳脚跟。

企业战略在信息化中实现一致性,从而发挥到企业信息的重要功能,由此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4 结论

企业信息化是由目标层、规划层ISSP组成,在目标层首先要确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在目标中阶段实行中的步骤及原则等;然后在规划层中理解企业的现在及未来,在此中把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规划是对信息系统各个方面进行的安排和计划,从而实行企业战略和企业信息化的一致性。企业战略和信息化不断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对企业控制能有效的避免企业变革的困惑,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吴以欣,陈小宁.JavaScript脚本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途径;作用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途径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其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健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管理信息化。(1)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最关键的环节。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更加规范了管理的模式;同时在管理的效果上,更加符合当今企业的发展步伐。而且现代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的为企业优化资源分配,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信息化,可以很好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管理的效果更加的合理,尤其是资源的配置和调配都更加的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管理模式,可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进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实现管理的公开透明,使得管理的进程更加的容易。(2)转变管理的理念。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起步比较晚,进而使得在管理理念上比较的陈旧。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就要求在实行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并且更多的吸纳当今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基于现代管理理念,更加有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构建,而且通过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管理理念,可以及时的优化自己在信息化管理当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可以有效的做到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同时管理理念的转变也是我国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位。(3)整合好企业的管理人才资源。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的管理中,管理人才是一个关键,同时合理的管理团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构建的基础。基于良好的管理团队,可以更好的贯彻新的管理理念,实现信息管理的真正价值。而且良好的管理人才可以不断的优化管理的机制,改善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企业及时的完善。(4)有力的资金支持。管理信息化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依托于各种的技术、人力、设备,这些都需要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尤其在计算机网络的平台的构建中,需要技术、人才的大量资源,这些也是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主要的成本输出。因而,企业在实现管理信息化途径中,资金的有效投入,是一个最关键的部分。(5)基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合理的设置管理信息的平台。企业在实现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管理信息化的构建中更好的结合实际的需求。企业的管理,主要面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等领域的管理。在信息化的进程中,需要紧紧的基于这些领域的实际需求,进而更好的迎合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改革。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加速了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企业在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整合好市场经济的信息,进而便于企业在生产中作出合理的调整。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来把握整个市场的经济和需求的走向;而且,企业的管理层,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的反馈,及时的了解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和其他企业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这样,基于有效的信息化,改善了企业发展模式,进而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2)优化了企业的内部结构。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其在实际的运行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才能更好的各实现部门的价值。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很好的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尤其是部门职权交替的优化,可以更好的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尤其在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下,企业的现代结构框架逐渐的形成。(3)开拓了企业发展的视野。当今的经济市场,逐渐的全球化,有效的开拓企业的视野,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很好的开拓了企业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构建,使得企业的管理信息更加的多元化。因此,基于信息化的建立,企业发展的信息更加的完善,这对于现代的企业发展非常的重要。(4)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信息化,可以很好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避免了传统人力管理的诸多弊端。

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同时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加速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因此,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是其自我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也是其适应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改革。

参 考 文 献

[1]王爱国.论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推动作用[J].中国商界.2010(6)

[2]展云.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10)

[3]李素燕.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建设问题[J].中国商界.2008(8)

第4篇: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企业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资金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首先,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因而管理者在进行决策前首先要搜集适量的有用信息,而决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控制和管理过程,因而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有效利用的过程。

2.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强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提高企业信息收集和对有用信息筛选的效率,同时,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将不同程度地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推进企业改革的进行,提高企业信息流畅度,从而使管理者掌握信息、采纳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效率更高,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2.2提升企业员工业务水平

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员工必然要提升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处理、加工、利用的能力,这不但使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也使企业管理工作、日常生产和经营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高效。

3.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现有问题

虽然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低、人才缺乏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1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管理者既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又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有着较高的认识并具备相关技能。而在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均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尚不能兼具这两种能力。

3.2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多资金,而一些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长期战略效益及直接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导致这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资金投入不足,而滞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现有问题,并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应采取提升信息管理意识、增加资金投入、优化管理模式和强化内部信息管理以及强化人员培训等措施。

4.1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

首先,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尤其是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实现企业战略效益以及优化企业精简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企业领导只有首先转变观念,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意识,才能科学领导和指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次,为了使企业员工迅速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合理的应用,并发挥应有的效果,应提升企业员工信息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和了解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配合企业信息管理工作。

4.2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以及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企业应增加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适时地购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并增加对系统维护和开发的投入。应合理分析而不是盲目夸大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投资风险,着眼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带来的长期效益,投入足够的资金以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第5篇: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1.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由粗放经营管理转向集约化经营管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发展趋向。企业管理信息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企业管理的各种制度等细化,使用现代媒体对其内容进行规范,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把管理工作流程、职责、权限、指标等,非常规范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效能。

2.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作用企业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的科学化决策具有提升作用。它能够提高企业业务办事程序的合理性,促进企业资源合理利用,能够使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率提高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同时,企业管理信息化,还给企业得到别的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交流平台。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加快企业运行的节奏,降低成本,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真正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1.从管理者来讲,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当前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紧迫感、责任感也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尤其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很少,懂得如何践行信息化理念的人更少,由于不交接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操作,广大管理人员面对信息化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当前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2.企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将传统的管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中,这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也不相适应,而是要通过吸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氛围浓厚,注重对生产过程、人员组织与后勤的管理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不相符的。

3.从信息化管理体制上来讲,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作为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平时很少对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探讨,企业管理运作机制不顺畅,业务的流程规范程度不高,机构层次过多等问题。如果单纯把这种管理方式通过高科技进行包装,会虚化信息管理的手段,浪费投资。

4.从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来看,还缺少高素质人才对于企业来刘,没有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加强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没有很深的研究。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也就很难提高。

5.从法规制度上来讲,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网络犯罪问题的预防手段还不足,对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性保障还远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建议措施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作为企业管理者,要走出去,认真吸取外国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经验,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通过建设并完善网络设施和配套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等来进一步改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另外,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的自身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2.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从以上分析来看,人才应该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培养一支懂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所以,企业在人才建设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把员工送到先进的国家或优秀的企业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最后让员工们真正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现企业的高效信息化管理。

3.加大对法律法规建设力度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能。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政府部门,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外国的先进做法,及时制定和修订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互联和互通。也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企业和员工的信息行为。

四、结语

第6篇: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管理信息化,信息模型,需求分析

中小企业要确保信息化建设成功,首先应准确地把握信息化需求,制订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获取和分析是制订规划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可以由企业自身,或者由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来帮助企业,通过高层领导访谈、书面问卷调查,查阅企业有关的资料等方式,在掌握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所处的竞争格局、IT应用现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推理过程,确定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30年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程度和类型,经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方案,其中主要有3个模型,即:诺兰阶段模型,厄尔阶段模型,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

1. 1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阶段模型是由诺兰(Nolan)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到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6个不同阶段,又称为6阶段成长模型。该模型通过一些特征识别企业信息系统的成熟度,判断企业目前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并指出如何计划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成长阶段。这一模型在美国已成为200多个咨询案例的分析基础,己经整合到IBM信息系统规划中。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初始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该阶段仅仅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会计、薪金和付款等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扩展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要求开发其他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一阶段,企业的IT应用需求很少得到关心。IT开支的预算控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控制水平很低。程序开发过程中开始出现技术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不断带来新问题;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预算每年以30%~40%的比例增长,而投资收益却很不理想。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为了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在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通讯技术进行信息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对第四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合适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不再被看成是输入或输出的信息符号,而是当成组织的资源。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用于满足全组织范围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基于对该数据库的存取。这一阶段,用户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正确使用方法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第六阶段是组织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底层)的要求,信息系统已成为组织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战略意义上得到承认。信息系统的规划得到配合并实现了进一步的综合。信息主管在组织结构中获得与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同等的地位。

诺兰阶段模型本身是一个描述和分析模型,用于对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进化性解释。该模型确定了一个组织达到成熟所需要经历的成长模式。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学习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信息化需求,不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跃过任何一个阶段。因此,诺兰模型被广泛接受。另外,该模型也被用于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要识别它当前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进化到下一个阶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这个层面上获取的需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规划,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 2厄尔阶段模型

厄尔通过对组织各成长阶段的成熟度进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不同成长阶段适用不同的技术,并且存在着学习效应。如图2所示的S曲线代表新技术发展的周期,随着时间和认识的突然提升可以把曲线拉向一个新的平台;进一步发展、改进的过程和更高的平台是永恒的趋势。这一模型适用于各种技术,描述了组织学习过程、技术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规划任务与目标。随着组织沿着学习曲线发展,规划的目标也随之改变。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把信息系统的发展同业务目标关联的必要性,从而在规划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1. 3战略网格模型

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法(SGM,strategic grid model)通过分析现行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影响的高低,诊断企业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状态的基础上需要调整的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等。企业通常可以纳入以下4类模型中的一类:支持型、工厂型、转换型和战略型。他们建议根据组织当前所处的类别和将来发展的可能类别制定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

(1) 支持型:属于双低型,信息系统的角色是对企业事务处理提供支持,表明信息技术用于减少成本,只起到辅助作用,不需要太多投资。

(2) 工厂型:当前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虽然也使用大量信息技术,但影响不大,IT工作的重点是对当前系统的改进。

(3) 转换型:这是个过渡阶段。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企业从支持型向转换型转化。一方面,内部压力是由于对管理支持系统的信心,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战略竞争武器的益处,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不断改进使同业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如果企业不断进行信息化战略调整,它将转入战略型,否则将转回支持型。

(4) 战略型:属双高型,表明企业需要从战略层次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直到信息系统能够具备高级管理功能,换句话讲,企业的现在和将来都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2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实施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只有少部分企业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总体来说硬件设备安装的多,缺乏应用软件投资的思想意识;在应用方面建设了单项应用,缺乏综合的支持管理和决策系统。根据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诺兰阶段模型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停留在“扩展阶段”和“控制阶段”之间。并且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成功实施的仅占10%~20%,完全失败的约占50%,其余30%~40%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与初始设想目标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包袱,使企业的经营更为艰难。

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这部分企业还不到1%;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国内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以前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食品行业)、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当然,这里存在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入世后国际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在最近有关媒体的需求调查中,应用需求按技术领域分类为:管理系统最高,81%;电子商务24%,较以往增加;CAD20%;自动控制13%;其他20%。这表明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前景的乐观。

在不同的行业中,项目分布比较均衡,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等中小企业相对集中,选择项目有趋同性,考虑到了自身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从地区分布看,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企业信息化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中小管理信息化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OA)、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及物流、决策支持系统(DDS)、电子商务及协同商务和企业建模等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需求内容包括:信息化需求分析、信息化项目选型、信息化咨询、信息化规划、项目实施服务、信息化监理、信息化评估、信息化培训、联系专家等。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存在多样化、差异化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中型企业更重视ERP,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市场反应为目标;而小型企业多以严格制度、堵塞漏洞、强化库存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加快资金周转为目标。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信息化需求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政策导向、典型引路、链式推动、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下,正进入快速建设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敏捷化的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也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向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与延伸。当前与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点的新一代制造系统; 虚拟化与集约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虚拟产品开发(VPD)、虚拟制造(VM)和虚拟企业(VE)等; 集成化: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集成; 软件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将超过硬件投资。

(2)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产生了内在的强烈需求。有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活跃期,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规划,预计中小企业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 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5亿元,增幅达19.7%。

(3)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供应链管理)模式,正成为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几个阶段,从CAD、CIMS单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OA、MRP、MRPⅡ、SCM、ERP、CRM、BPR、MIS、DSS管理和决策集成信息化,再到KM(知识管理)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快速从低层应用向高层管理和决策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范玉顺,黄双喜,赵大哲. 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第7篇: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摘 要: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多种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但其安全问题也不断显现,本文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化 安全 对策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大大提升了企业运营及管理的便捷性,使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的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形成了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随着信息数据的大量输入、输出、交换、应用,信息处理的便捷使企业信息化安全工作越来越重要。任何信息安全问题都将给企业造成影响或经济损失。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更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新一步要求。

一、企业管理中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性

所谓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管理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生产等控制性的活动,起作用是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或生产进度,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病毒和互联网黑客的大肆盛行,企业的信息化数据的安全问题隐患难免会有所增加。对于部分与外界互联网有链接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甚至可能会造成企业核心机密文件的丢失,从而给企业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众所周知,企业管理中信息化安全是企业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在企业管理的网络运行当中,无论是网络连接线路还是网络传输设备出现问题都会有备用的线路或者设备马上投入运行,从而确保企业管理核心数据的安全。再者,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安全能够对实时接入企业网络的用户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并且采用相关的网络技术手段防止不明身份访客的非法链接,对于未经允许进入的用户要能及时发现,并对其行为进行监测和控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安全。上述两点足以见得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性。

二、企业管理中信息化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1、公司内部相关人员维护网络安全的思想意识淡薄

企业管理人员多把主要精力用于企业核心业务的拓展和维持上,企业的网络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对企业人员网络安全意识宣传不到位,缺少制度化的管理流程,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网络安全维护措施。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维护的意识培养,没有进行相关的网络技术培训活动,没有行成主动防范、积极应对的安全意识。

2、欠缺对信息化网络安全的管理手段

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东西,我国的部分企业,在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管理力度。在企业管理模式上处于松散的分布式管,效率低下,切没有对信息化下的网络服务部门采取统一管理,没有成立相关专业的网络组织,进行综合系统的管理; 在企业管理人员的筹备上,缺乏相关专业管理人才的技术指导,缺少相应的部门化管理制度,企业的网络系统难以集中化发展; 另外,企业缺乏对网络系统的投入力度,病毒入侵、黑客盗窃等事件时有发生,不仅与网络管理部门在硬件设施、服务器、安全存储设备上的投入力度不够,也与相关部门在网络安全的检测工作不到位有关。

3、企业缺少网络安全管理的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所使用的相当一部分管理、生产软件均为国外开发、或对其技术进行模仿、或在国外软件应用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而得。这些技术往往花费较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我国企业信息化下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不够。还有一些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没有采用防火墙技术阻止非法侵入,这其中涉及动态防火墙、屏蔽过滤技术,入侵检测系统落后、访问控制技术AC的缺乏等,企业软件制作技术相对落后,网络部门没有核心的安全防护技术,造成计算机入侵病毒、系统瘫痪,影响企业的生产运作。

还有一些中小型企业,为节约用人成本,缺少相关的网络安全技术维修人员,在网络系统出现问题时,得不到有效解决,没有网络安全的维护系统,导致网络程序的运转状态得不到检测,加大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风险。

4、信息化系统中的硬件老化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由于信息化建设投资大、回报慢,很多企业虽然有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的愿景,但是在实际投入上比较小,这就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止步不前,计算机硬件设施的老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存在这一定的隐患。

5、信息化系统中的软件安全问题

首先我国国内软件公司的产品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更容易受到黑客和病毒的攻击。其次,一些管理软件的系统配置中存在着安全隐患,很多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初装后会使用默认的用户名和口令以及开放的端口,而这些现象极易造成信息的泄露。三是Web 服务中的安全问题,互联网的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共享、交互,这一特点也使得信息安全题增加,安全漏洞多样,如果服务器的保密信息被窃取,信息系统就会受到攻击,获取 Web 主机信息,使机器暂时不能使用,使机器暂时不能使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信息被监听等。四是路由器信息的不安全行为,许多公司的路由器都使用简单的密码或共享密码、安全功能没有设置会导致信息的泄露。

三、提高企业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安全的对策建议

1、树立全员信息化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

公司的管理者要加强企业人员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这对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企业的网络安全管理部、人事部门要联合应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条例,树立企业人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定期的对企业人员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进行相关的培训,举行网络安全管理的有关活动,调动企业人员参与网络安全管理的积极性。通过企业网络安全管理的实践课教学,培养企业人员网络安全的法律意识,不仅能提高企业人员在网络操作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促进企业人员提高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

2、调整企业管理体系,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力度

企业管理层应该结合各公司特点,首先调整管理模式,将分散的网络系统进行整合,达到集中管理的一体化方式。同时,不断广纳网络技术人才,并对企业人员进行网络技术的相关培训,拓展网络应急备份系统,将部分DDN备份扩容;其次是在企业的网络安全设备上要加大投入力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新购进的网络设备,包括计算机硬件、服务器、散热器等质量要过关;另外,企业安全管理的外部环境也要有所保障,例如机房的抗雷、抗震、防水装备等,也要达到网络安全管理的标准。培养素质较高的网络设备检修人员,对企业的网络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不定期的对网络安全管理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网络系统的维护,为企业的网络设备正常运作提前做好保障工作。

3、加强技术革新,增加软硬件技术水平

提高信息化安全水平的根本之一,还是在技术革新上。公司克服困难,筹备定向资金用于信息化软硬件技术的提升和改造。例如可以在网络数据加密、防火墙技术、主机安全技术上进行研究,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的数据信息进行保密处理;再如可以在出入网络系统方面进行技术研发,达到用户出入网端,操作系统规范,信息存储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能够引起相关企业的关注,保证企业信息化下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进行,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医药分销;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管理会计”是这两年会计领域的热点,特别是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即将进入全新的阶段。在指导意见的“4+1”体系中,明确提出要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突显了信息化手段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支撑性作用。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盈利空间收窄,正步入微利时代。面对经济下行和行业调整压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推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是医药分销企业平安“过冬”、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概述

在我国,一般认为企业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企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管理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相较于体系成熟和准则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发展相对缓慢,还未形成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指引。为解决标准体系问题,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2014年10月联合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并提出全球管理会计四大原则,即“提供相关性信息,进行有洞察、有影响的沟通,分析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履行受托责任增强企业信任”。CIMA和AICPA认为,管理会计是为组织创造价值和保值而收集、分析、传递和使用与决策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其使命在于“创造价值、永葆企业基业常青”。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就像是GPS系统,能够通过面向未来的分析与洞察指导企业的战略方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在服务对象、职能定位和程序方法上有显著不同,面对更为复杂和海量的信息需要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一是伴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不断颠覆传统的商业生态和产业链,也深刻的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二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在经营中生成了大量精细化、多维度、全过程的管理数据,都是可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信息资源。这也就要求企业管理会计具备快速获取与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整合海量信息与挖掘复杂数据的能力、科学分析与洞察预测的能力,然而这些不借助信息化手段是很难实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已是管理会计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二、医药分销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对管理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医药行业受法律和政策壁垒保护较多,存在大量小规模企业,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管理上往往沿袭传统足矣。许多医药分销企业未充分认识管理会计应用价值,也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阻碍了管理会计信息化在医药分销企业中的应用。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医药分销行业并购整合加速,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产生了一批大型医药分销上市公司,对管理会计认识有所提升。但由于对外财务报告是许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基础,使得企业管理层有“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倾向,对管理会计的战略支持、风险管控、价值创造作用认识不足,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二)缺乏管理会计最佳实践行业标杆

美国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经营部门(如生产和销售)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岗位,90%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75%的工作时间用于决策支持。相较而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较晚,在企业中还没有广泛和高水平的应用。包括在医药分销行业中,虽然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提高,但对于“如何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如何高水平的开展管理会计工作”,还没有参考标准,在医药分销企业中缺乏最佳实践的行业标杆,制约了管理会计在医药分销行业的推广。由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有着显著差异,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接地气,才能真正发挥职能。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基础薄弱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有一定的软硬件基础条件,包括管理制度、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考核激励、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但目前医药分销行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基础薄弱,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不够规范、健全,不能有效指导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现有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较低,管理会计人才缺乏,不能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企业内控体系、考核体系不健全,也限制了管理会计信息化在医药商业中的发展。

三、医药分销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转变理念,重视支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医药分销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大型医药分销集团越来越多,销售超过千亿的就有中国医药集团、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在整合并购狂潮过后,解决“大而不强”和内部融合问题,推动由重“规模”向重“效益”的转变,实现互联网+和迎接跨界挑战,强化集团管理和风险防范,是这些大型医药分销集团当下的重点课题。其实面对经济下行和行业调整带来的巨大压力,无论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对管理提升的需求都非常迫切,这与财政部大力发展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医药分销企业的管理层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充分认识管理会计对提升企业绩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在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中的支撑性作用,从而进一步转变理念,重视和支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配合,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这离不开企业管理团队的重视与有力支持。

(二)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实践

医药分销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别于其他流通行业,其经营具有监管严格、品种众多、交易量大、流通渠道长、价格体系复杂、物流仓储标准高等行业特点,同时也面临规模不经济、中间流通成本高、盈利能力较弱、集约化管控薄弱、经营资金占用大、应收和合规风险高、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低、现代化医药物流缺乏等行业性难题。在医药分销企业中推广应用管理会计和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时,要充分考虑到行业特点和痛点,因地制宜。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积极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实践的同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探索和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务,形成良性循环。

(三)互联互通,促进管理会计相关系统的整合

由于《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对药品经营企业提出了明确的信息化要求,所以医药分销企业较早就开始引进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医药分销企业形成了包括分销管理系统、物流仓储系统、零售连锁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B2B、B2C)、会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BI系统、OA系统等众多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有些是统一的,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数据层互联,有些控制和数据均互联,整合情况参差不齐,模块之间信息互享困难,无法实现无缝连接,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信息孤岛”问题。管理会计是项综合性的工作,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包括预算系统、平衡计分卡系统、经济增加值系统、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等,均与企业经营各方面、各环节紧密联系。所以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实现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促进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以免造成信息系统与企业财务、业务活动需要相脱节的现象。

(四)智慧管理,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科技水平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重在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其内涵更为丰富,信息对象更为复杂,处理事项更具有不确定性。面向未来,高效的管理会计职能要求“智慧”的信息支持系统,它应具有更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成熟的分析归纳能力,更智慧的推理预测能力。目前医药分销企业业务处理型、汇总统计型的信息系统是不够的。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信息资源将进一步开放和共享,信息沟通更加广泛和快捷,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之间融合加快。规模庞大的医药分销企业产生的海量数据澎湃而来,就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科技水平,发掘数据价值,才能使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提升企业风险控制、科学决策和价值创造能力。

(五)安全可靠,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内控

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撑,业务开展就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甚至企业经营就很可能陷入瘫痪状态。信息系统便捷的背后隐藏着风险。同时,管理会计使用的大量数据都是内部数据,而且都是保密性较高、综合性较强的数据,一旦发生泄密,很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若“重建设、轻防护、重互通、轻保密”,容易造成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隐患。因此医药分销企业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内部控制问题,围绕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设计,保障系统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

(六)注重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复合人才的培养

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兼具管理会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管理会计及其信息化工作难以开展。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时,人才准备是首要工作。医药分销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方式培养和发展人才,形成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梯队,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用人需要。同时,应开展财务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培训,满足其对企业经营和管理会计知识的需求,帮助其拓展宏观视野、打开管理思路,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良好互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医药分销行业中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但管理会计及其信息化建设对于医药分销企业应对当前复杂市场环境、克服行业调整困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医药分销企业健康运营、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为此企业管理团队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和支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新技术应用和相关信息系统整合,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推动管理会计加快发展,有效提升医药分销企业管理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俊奇,鲁冰,徐凯.《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介绍及其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版,2015(3).

[2]蒋占华.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六点建议[J].新理财,2015(8).

[3]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EB/OL].

第9篇:企业管理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大批量定制;管理信息化;可重构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加快现代化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这为我国企业应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方向。在现阶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深化改革、建立新型企业运行机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的需要。

根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状况调查,全部实现OA或MIS的企业仅占总数的7.5%,尚未实施的企业占32.6%;全部实现ERP等系统的企业只占4.7%,尚未着手的占64.6%;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1.2%,尚未着手的占75.5%。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知,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项目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软件系统商、企业、社会和政府来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分析

1.需求和软件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不同,所以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最初是企业需要管理的文档、图纸和基本数据越来越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手工处理难以适应管理的要求。然后,企业又希望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实现各个业务单元和行政办公的信息管理。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经济资源、竞争资源被人们重新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在于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将分散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在管理和决策的目标驱动下,人们又希望使企业变得“聪明”起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又转向重视信息内容挖掘、全盘协调各种因素。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应用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早期有管理技术数据的各种CAX软件,后来又发展到统一的PDM(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现在又发展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强调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数据的管理。还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现在非常流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KM、商务智能BI、电子商务等。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功能太少,就是浪费太多,找一款称心如意的管理软件非常困难。管理软件的多样性本来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不同管理需求的,但在应用中反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困扰。

2.定制化需求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其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的不同必然要求个性化的软件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只有定制软件才能达到这种需求。但是定制软件的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导致了定制软件项目的不确定性,容易失败。软件厂商一般是根据各自对企业和行业的理解,开发出商业化的标准软件,才能维持较低的成本,大规模推广,而这又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冲突。为此,厂商一般提供所谓“二次开发”,但功能有限。所以,需要借鉴生产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定制的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和开发,既控制合理的成本和时间,又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应用的成功率。

三、大规模定制的思想

大批量定制生产(MassCustomization,MC)是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而成本和时间同大批量生产产品相一致的一种生产模式,根据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强调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和标准化分析,在识别客户的不同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想和相似性原理,对产品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产品族等模式,得到能够快速配置的产品模型,并且将形成特定产品的时间尽量延后,使产品的定制化工作简化,然后在标准化技术、模块化技术、成组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并行工程和重组制造等技术和思想的支持下,根据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最终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四、企业管理软件的大规模定制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对管理软件进行定制部分和标准组件的区分,利用现代软件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软件大规模定制。

1.区分基本通用部分和定制化部分,快速建模

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会有所差异,因而要求软件系统能够与此相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与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由此需要企业增强组织的可变性以适应快速竞争的环境,这要求软件系统能够动态重组。但是变和不变是相对的,在某个时期,总有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最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个性化的变化。这样,通过区分软件的通用部分和定制部分,将软件系统建立在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基础上,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变化,动态地配置和裁减,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个性化管理软件。为了建立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人们提出了动态企业建模DEM(DynamicEnterpriseModeling)的方法,通过它提供一个企业管理与运行的框架结构,以保证企业的应用系统能够紧密匹配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进而减少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应用系统柔性,方便信息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进而获得优化的个性化软件系统。在企业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组合软件商开发出的基础平台和标准化自由定制模块,能够大规模定制出管理软件,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

2.利用可重构的软件技术

传统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法,注重软件的功能分解及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软件中所有的功能都是预先设计好以针对某种具体业务过程的,这种方法是无法通过对这些功能体的替换来实现重构的。为了实现软件的大规模定制,需要一种新的可重构的软件技术。我国的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这方面的多项研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把软件的功能实体和它的交互界面分离,使得界面的设计和功能实体的设计得以分别进行。在软件的功能设计阶段,只关注其软件功能细节以及完成每个功能细节所需的条件,而不关注它是如何处理界面的。系统的交互界面的设计是通过对功能实体的封装来实现,是在系统实施的时候才设计和确定的。采用不同的功能实体进行封装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软件应用。

3.需求获取、快速定制

在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时,对于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信息系统,总有相似的信息处理过程和可以重用的部分,可以通过组合各种可重用的单元,通过对单元进行参数化的设计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在大规模定制的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整个设计过程将比普通软件的开发过程更为缓慢,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地域性分析,分解功能模块,对模块单元进行参数化设计。在软件应用过程中,生成针对某个企业的特定管理软件是非常迅速的,通过确定用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单元参数,进行组装和调试,即可得到所需的应用软件。

五、企业应用服务的个性化与通用化

不但在软件的开发过程能够应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在管理软件的企业应用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大批量定制的思想来改进我们的工作,缩短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1.企业应用的基本需求

对于需要进行管理信息化的企业用户来说,总有一些是他们所共有的基本要求,包括硬件配置、基础培训、流程分析及改造、实施计划等。在具体的管理信息化的软件要求方面,也有对基本的软件构件的共同需求,这些基本服务和基本软件部分可以完全成为模块化的组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普遍管理要求,利用企业建模工具快速实时地搭建企业的应用环境,不但缩减了实施的时间,降低了实施风险,实施成本也大为缩减。

2.个性化要求

对于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化业务要求,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可以使用业务配置工具以及企业建模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融合企业的独特管理模式和个性化要求,得到可裁减的系统,不但能够符合企业当前的需求,而且在企业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对软件系统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在后续服务方面,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多,需要能够提供包括软件及IT外包托管、个性化的管理咨询、持续改进等方面的服务。这类服务可以按照大规模定制中的产品族设计的概念,将服务设计和分解成系列化的产品,用户可以有多种的选择组合,提高服务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