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实用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能力训练模式;三级递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2-04
自2006年以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信息化服务能力;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职业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通用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推行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 研究背景
2004年,我校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回访,并同时开展了市场调查工作。经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普遍存在:汉字录入速度不快,办公软件使用技巧不多,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事务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我校成立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项目组,开始启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项目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针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探索,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通过社会调研,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座谈、问卷、信函、网络等调查形式,广泛调研企事业单位,积极跟踪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确立了为专业教学服务,为职业岗位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教学目标。
2)面向实际应用,设计教学内容
项目组提出了构建“实用够用,满足职业基本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素质”的课程建设方案,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多个通用教学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为教学和学生训练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范本。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案例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案例,按“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实操制作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边做边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实施项目达标,考核综合能力
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围绕一个具体项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文本录入、数据分析、排版打印、PPT演示、网络展示等多个任务,考核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系统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积极与黄冈市远东公司、市教育考试院等单位合作,学生直接完成合作单位项目,合作单位技术能手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
6)提升教学能力,保障教学实施
教师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升教师职教教学能力,定期轮流下企业锻炼,不断增加教师企业工作经历。
通过后续的毕业生回访和市场调研发现,随着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逐步在提升,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在不断加强,用人单位对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毕业生打字速度不太令人满意,使用办公软件的灵活性不强,使用计算机处理专业事务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能力训练模式,建立有实效的能力培养方案。提出了将能力训练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构建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把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真实的工作情景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研究理论基础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转变为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转变为合并成一体,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式转变为工学结合,开放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能力。
职业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按照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的阶段。职业人在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职业环境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反复大量的生产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职业经验,才能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力的升华。
本研究通过合理设计能力训练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办公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主要特点的工作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辅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生产实训等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反复多次的重复和拓展训练,使其“熟能生巧”,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训练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施全过程的技能训练。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熟能生巧的认知理论,将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成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个层次,形成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
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时师生同步开展的能力训练,教师通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边讲边练,学生边听边做,以教师操作引导为主,学生同步模仿操作为辅,知识和技能贯穿于做的过程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境而设计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训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一阶段是对同步训练的巩固。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完成的训练任务,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个能力训练过程设计成三条线,技能训练任务由易到难,学生通过重复而又递进的能力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自己开办文印社,对外承接文印业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实践
1)比较研究:通过对平行班级进行空白对比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检验能力训练效果。
项目组分别从生物化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2009级学生中各选取了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实验,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比较,认证合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2)生产性实训研究:合理设计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监督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通过真实的办公事务实践环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认真参加生产实践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办公软件使用技巧较多。这部分学生多数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竞技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3)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三级训练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合理设计每一项基本应用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实用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时效性。
项目组分别选取了2009级交通学院物流专业、机电学院制冷专业和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专业等三个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项目组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技能训练的学生,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通过技能认证的比例较高。(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5 教学效果
1)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自从在教学中运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至2010年,我校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技能竞赛、全国办公软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赛、大陆地区“极品飞手”计算机录入大赛等赛事共获得一等奖34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53项。与之前相比较,无论是获奖层次,还是获奖质量,都有了跨跃式的进步。
2)出版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案例教材
根据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训练一体化案例教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按工作过程来组织每一个教学案例,以在微机实训室开展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全过程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来编写教材,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课程打包教学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借鉴相关院校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从2009级学生开始,我校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由所任课班级学生技能考核达标的比例来核定。为了保证公平性,实施教考分离,学生成绩考核借助于第三方的办公软件考核系统来完成。间接地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带动了相关课程建设
本研究提出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有效地指导了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着“职业活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教学原则,重构了课程内容,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于2010年建设成校级网络课程,开发出版了一体化的项目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参加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湖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自实施“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以来,学生的数据库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万德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
[2] 万德年.计算机基础“6+1”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
[3] 万德年.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8).
一、转变滞后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
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多数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急需扭正,很多学生不重视学习,或者说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于计算机教学也是如此,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一上计算机课,只知道玩耍,有的打游戏,有的看电影,还有的网络聊天。能听懂的听一点,没兴趣的索性不学习,这样下去,学生是不可能习得相关实用能力的。为此,一线中职计算机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计算机学习的意义,并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往计算机教学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至于学生有没有学会或者有没有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很少关注,而学生也就顺其自然,没听懂也就不了了之了,长此以往,学生基本习得不了什么能力。为此,计算机教师要转变滞后教学理念,做到以生为本,在教学设计上突出学生实用能力培养。教师同时要开足课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上机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教学长远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二、转变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往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学起来乏味,教师教起来觉得动力不足。新形势下,学情和教情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学生现在学习途径非常多,对于计算机来说,日常家庭教育中也有所涉猎,很多基本性知识学生是有所掌握的。为此,在开展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为计算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如巧用教学留白,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展情境教学,把实践课开足,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下习得知识和能力;开展问题情境教学,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习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尊重学情,对关系学生发展的知识要讲解透彻,同时设计好辅导练习。
三、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
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线计算机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教育教学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突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重点是能力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做好备教材、备学情和备教法,只有这样才能夯实计算机实用教学的基础。计算机知识较为丰富,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是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学习精力有限,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就势在必行。计算机教学的重心在于实践能力练习和计算机技术操作,对于不同知识,教师要学会筛选,重点知识重点讲,不重要的知识选择讲。学生熟知的知识尽量不讲,关乎学生实用能力提升的技能反复讲,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提升学生实用能力。如对于系统更新或者安装,老师一定要讲授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对常见或者常用的软件操作要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不要全包办,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收有放,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做到教学相长、相互学习、合作教学。
关键词:职业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上机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71-01
计算机作为现代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工具,知识以及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比较迅速,职业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时必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以及操作技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课堂所学的课堂知识,进而不断激发起其探索的热情,把被动学习转变为高效的自主性学习。
1 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操作时间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再只是单纯地注重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要在对学生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践操作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便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尽快满足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院校教师要把知识教育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验证课堂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并对计算机的键盘功能、机器性能以及程序的应用原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断得到提升。
2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强化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我国的职业院校都设置有专门的多媒体实验室,在课堂教学中也会运用到一些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操作的步骤通过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现出来,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各种计算机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知识的来源以及原理清晰全面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学生在观看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也会熟悉与理解计算机操作的方法与技巧,有效避免出现在操作过程中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给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程都是教师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之后任由学生进行自主性操作,并没有在其间进行必要的巡视,而学生在上机时也并不是以验证课堂所学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看电视、玩游戏以及聊天为主,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开展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程时要做好管理以及巡视工作,不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帮助其尽快解决计算机操作问题,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上机实践能力。
4 开展计算机操作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职业院校可以抓住青少年学生独特的心理提点来开展计算机上机操作竞赛,有效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上机实践操作的兴趣与热情,进而不断提高其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说,在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期阶段主要是以练习打字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但单纯的打字练习让学生感到极其的枯燥乏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通过开展汉字录入竞赛的办法来提高学生打字的热情,学生为了在竞赛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必然会你追我赶,不断加快自己的速度,进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对于后期的计算机程序操作知识,教师则可以在学生熟悉程序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出更加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计算机操作程序,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5 把计算机实践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学习计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等服务的,因此,计算机上机教学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也不断提高其对计算机学习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比如说,在开展办公软件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excel应用程序后,可以利用制作表格的方法来制作自己的个人简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实用性。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幻灯片给其他学生参考。然后学生申请一个自己的邮箱,把自己制作的简历以及幻灯片等发到自己的邮箱中,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办公软件的应用技巧,也学会了发送与接收邮件,其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6 结语
职业院校要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践能力,必须要使其对计算机知识有一个正确以及全面的了解,并不断培养其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兴趣与热情,然后抓住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文娜.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7):222.
[2] 黄玉萍.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J].新课程(下),2011(5):96-97.
关键词: 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计算机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出现“理论不精、技能不强,到了用人单位不受欢迎”的现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方面做出改革。
一、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受以前教学条件的限制,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多数采用“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基本上以自身为主体,从课前备课到上课讲授,对学生的反应关注得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按教学要求进行练习操作,在上课时难免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从而导致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授专业课,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或者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学生的现状,顺其自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
二、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计算机课程教学一方面应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一种崭新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目前,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计算机课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具体步骤如下:
(一)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艺术作品、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自主发现、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互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
(三)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中职课堂教学呢?从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从而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轻松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课堂教学模式是天然合理的,是唯一的,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传授,若有不足,充其量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只是在既定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创新就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触动,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当前几种流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目前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1.基于行为主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2.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3.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为“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其优点: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要求比较低。其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习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该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但其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高,必须有现代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介于以上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之间的是“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在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却在学校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从当前学校教育仍属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来看,该教学模式在教师控制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进行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等方面很有优势。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个性发展方面功效显著,有利于学习者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强调学生“自主的学”,完全依托于课堂之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着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这在当前职业教育来讲不符我国情,是一种理想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不具有可操作性。“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分析和总结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对其取长补短,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和变革,倡导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运用“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践价值。
(二)在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中运用“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可以是针对教材的自学,也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发现学习,还可以是经教师指导之后自主学习。这样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一致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转换,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在授课中,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如何获取学习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的不是讲什么,怎么讲,而是如何提供给学生一个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如何指导学生上机做实验,如何通过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交流观点、解答问题等。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3.实现了由知识传授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不但可以学习已框定的课程内容,而且可以通过网上查询,链接到相关网站,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完全打破单向获取知识的渠道。在这里,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完全由学生自己实践和寻求,它包含两种能力的锻炼:一是信息的获取;二是信息的运用。另外,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使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根据教材自学也好,上网交互式、协作式学习也好,都不同程度地进入到自主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层面,这一点很重要,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明、发现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获得信息,而且是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和思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身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培养,从而创造性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5.加强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模式中,通过网上学习论坛这个功能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无需面对面地考虑别人的看法,围绕一个主题和问题,大胆展开自己想象思维,发表见解,经集体的讨论和交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可以使参加讨论的每一位学生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团队精神、集体观念的培育,使学习者为某一相同目标而团结共事的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四、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促使中职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中职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建立以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为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解要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都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建立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再次,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最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四)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仿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而且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受选修人数的限制,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主要放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对网上辅导做补充等。
(五)课堂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这势必冲击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进一步打击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
1.一课一测,扎实基本功。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上机操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采分点”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操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一课至少一得,扎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2.以实战操练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命题设计、作品制作、维护维修等实战操练代替考试,以评委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向家长做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多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发展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综上所述,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应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运用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会从多个层面触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引起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突破,从而推进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百年.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J].考试周刊,2010(44).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思维;应用与实践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尤为惊人,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不足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由于计算机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决定了计算机教育是一门知识与技术并重的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是计算机教育中不可或缺且尤为关键的一环。反映在教学中,就形成了教学模式以及方法的独特性,因此对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对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很多仍以创痛的课堂讲授为主,还处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下,这种模式会造成多数学生被动被灌输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有着绝对主导权,学生们的创造性与实践动手能力很难得到发挥,久而久之会造成其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以及其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消失。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精简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对实用知识重点教学,突出重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应该
主导者、灌输者的角色向引导者、启发者鼓励者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内容充实,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在计算机教学领域,多媒体的这种特点尤其突出,因此,高等院校应多鼓励教室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今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仍然实行着"灌输式"教学手法,没有意识到现今社会信息的多元化,人才的实用化,没有突出实践应用的教学环节,甚至很多学校认为实践环节只是传统教学的补充练习,种种理念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首先,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教学的前提是合理的专业设置。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就是市场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
其次,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教学的必要手段是合理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受到打压和限制,动手能力则更为薄弱,因此,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快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在现代的教学法中,任务驱动式和项目教学法都是十分值得借鉴的有效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属于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其求知欲的驱动下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其知识量和实践应用能力,并加深其在头脑中的映像,使以后更好的开发其主动创新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某种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模式下,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负担,痛苦,而是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将自然水到渠成;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创造出不同的实际情境,将讲授的知识内容通过不同的项目任务形式给予学生,使知识的获得过程转变为整个实践过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动手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其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是一举数得,直接培养就业必需的实际技能。
第三,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合理的课程实践。虽然计算机教学应强调其特有的实践性,但是计算机教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二者忽略了任何一个都是不合理的,都会造成教学的不完整性,例如,现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理论课上机实践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任课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来完成,教师之间交流不够,等等状况势必会加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缺乏。对此,对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计是一门很有价值的艺术,同时看,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技术活动,参加科研项目,课外实习等都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和避免高职高专毕业生只会讲理论的现象。
传授知识是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实施合理的课程实践则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原则,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一个有创造性教师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而是应该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将知识内容交给学生,不仅让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更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根据不同的课程探索相关知识的联系,创设环境,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领悟知识的内在联系,优化课程设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提高计算机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法是主要手段。从计算机教育的总体现状来看,要切实改进教育模式,提高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比较,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基础支持的传授和以后的实践教学,教师要充分掌握其相互关系,基础知识是必不可缺的,是日后实践动手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备课精心,讲解精炼,能够适时引导学生对相关连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以加深理解;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没有兴趣是能否学好的关键。在课堂教学 ,除上文提到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借鉴案法和讨论法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可以几种方法相结合,例如,可以将具体的问题改编成实际的案例,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将动手得出的结果与心得与对方讨论、交流,小组分配要比例适当,善于言谈者和不善于表达者的比例要适中,保证课堂的热烈气氛。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的引导时间有限,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大量的思考与练习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课后自己思考与动手的进行对整个教学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下课前,给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出答案。找答案的过程便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会更为加深学生对所学问题的认识与记忆。
国家需要的人才不都是理论型的,更多的是优秀的实用人型才,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作为国家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与己任,着重开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院校与时代共进步,才能避免培养的学生出路困难,不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尴尬局面,才是现高职高专院校的价值所在。,尤其在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中大力加强以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I]付德先.论实践教学与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9).
[2]彭宗样,徐卫,徐国权.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0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的升级与计算机软件的出新也是每日一新,这使得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跟不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往往学生毕业后所学到的知识已经成为过去时,与社会实际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所以学校应对这个问题提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改革,与时俱进,提高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人才,学生在通过学校的课程学习后步入工作岗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
(2)积累学生的实战经验。①积累各种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应用经验。②积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办公软件的应用经验。③积累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故障检测和排除的处理经验。④积累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经验。⑤积累计算机多媒体设计与操作经验。
(3)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①熟练掌握企业常用办公软件。②熟练掌握简单图形设计技术。③熟练掌握企业常用硬件。④熟练掌握网络通信技术。⑤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更新与发展
①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这对于学生实际操作时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为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基础。②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计算机技术课程,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并对软、硬件的选择与安装操作熟练,懂得维护和维修。③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内容的学习。计算机应用是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方面对目前已有的和最新流行的操作系统、软硬件等进行学习,并对计算机未来软硬件的发展信息及时掌握,使学生能够在毕业的时候尽快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2.课程内容综合改革
学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应用,是学生能够迎合社会发展需要,从技术和理论上符合企业需求。
3.课程内容多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向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学生来,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主要目标。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进步。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班级式教学已经逐渐转变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途径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的学习意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进步,带动的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教师可采用如传统模式和多媒体相结合方式,学生可分工协作进行实践操作。
(2)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大的进步。在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学习时,由于学生之间的悟性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所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能力也不同,为了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大的进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成一组,使其能够产生出更多的创新,另一方面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通过良性的引入和指导,使他们尽快掌握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
(3)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加强教学互动。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合作与互动的环节,学生之间的沟通具有很好的互动气氛,不断自我挖掘,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助为辅,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依此延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互动学习中还有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的改革
(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改革。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将学生上机实际操作的考核归纳到总体考核内容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学习精神风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都进行综合的评价。
(2)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改革。学生在完成阶段性计算机应用学习后对其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不单单从考试成绩单上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打分,而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学习期间的客场表现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客观的评定,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多方面的、多样化的评价,提高人才的素质培养,打造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通过对体育活动中的能耗量的计算,来找准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具体的能量消耗到了哪些方面。然后通过系统的训练,让运动员的动作更加协调自如,从而减少与动作无关的肌肉的活动,让能量的利用的节省化,提高机械效率。
关键词:运动;能耗量;计算;作用
一、运动时净能耗量的计算
人即使处于极端的安静下,也必须消耗一定能量以维持呼吸、循环、代谢等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据测定,此值若以吸氧量来表示,将相当于250ml・minˉ¹。
运动时的净能耗量是指真正用于运动时的能耗量,故不应该包括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计算一项运动的净耗量时必须减去同一时间内用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即安静时的能耗量。此外,还必须考虑到运动时能量代谢的强度远远比一般劳动要大。不可能全部由有氧代谢来供应,经常伴有或大或小的氧亏。这部分氧亏需在运动后恢复期内偿还。因此,在计算某项运动的净能耗量时,还必须包括恢复期内用以偿还氧亏的这部分过量氧耗(等于恢复期内的吸氧量减去同一时期内安静时的需氧量)。故在实际测算时,在测得运动中和恢复期的吸氧量后,先按下面公式求出该运动的经需氧量。
运动的净需氧量(L・minˉ¹)=(运动中吸氧量+恢复期吸氧量)-{安静时吸氧量minΧ(运动时间min+恢复时间min)}/运动时间min。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 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CO2 量与摄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严格说来,应该以CO2 和O2 的mol比值来表示呼吸商。但是,因为在同一温度和气压条件下,容积相等的不同气体,其分子数都是相等的,所以,通常用容积数(ml或L)来表示CO2 与O2 的比值。即RQ=产生的CO2ml数/消耗的O2ml数。各种营养物质无论在体内氧化或体外燃烧,它们的耗氧量和CO2 的产生量都决定于各种物质的化学组成。所以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营养物质的呼吸商都可以根据它氧化分解成最终产物CO2 和H2O的化学反应式计算出来。
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通常把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过程中,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由于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中的碳、氢、氧等元素的比例不同,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氧量也不同。如果同样消耗1升氧,其产热量也不同。因此,不同营养物质的氧热价是不一样的。糖的氧热价为20.93kJ(5.0kcal),脂肪的氧热价为19.67kJ(4.7kcal);蛋白质的氧热价为18.84kJ(4.5kcal)。
根据呼吸商查出氧热价,用氧热价乘以运动时间的净需氧量,即得运动时的经能耗量。例如,某运动员连续进行高抬腿运动1min,1min内德吸氧量为3.1L,运动后5min时吸氧量才恢复到静息水平,而在这5min恢复期内的吸氧量为2.4L,则该受试者1分钟高抬腿的净需氧量则为(3.1+2.4)-[0.25Χ(2+5)]/1=5.5-1.75/1=3.75/1=3.75L・minˉ¹。若运动中的恢复期的呼吸商均为0.9,从氧热价表中查出氧热价为20.62KJ,那么,高抬腿的经能耗量为:1.70Χ20.62=35KJ・minˉ¹,为安静时能耗量的5.6倍。影响运动时净能量消耗的因素比较复杂,但主要取决于运动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故运动的净能耗量的差异范围很大。例如,游泳时消耗的能量,是安静时的10-20倍,全速游进(冲刺)时消耗的能量,可以达到安静时的80倍或更大。
二、计算运动时能耗量的作用
计算运动时的能耗量可以推知运动者得能量消耗状况,从而了解运动的强度及肌肉工作的机械效率,为改进运动员的营养和判断运动负荷提供科学依据。
(一)评定运动强度。
由于体育运动的剧烈程度与能耗量的多少成正比,因而可用能耗量作为参数来划分运动强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按活动时能耗量与基础代谢的比值来划分。
此比值又称相对代谢率(RMR)。即运动强度(相对代谢率)=运动时能耗量/基础代谢。
根据相对代谢率(RMR),可以把运动或体力活动的强度分为轻(3RMR)、重(3-8RMR)和很重(大于9RMR)三个等级。
2.人体安静时能耗量的倍数或梅脱(met)来划分。
即代谢当量比值,是指运动时的耗氧量(能耗量)与安静时的耗氧量(能耗量)的比值。1met与安静时的能耗量或代谢率相当。若以吸氧量来表示安静时的能耗量相当于250 ml・minˉ¹氧,故1梅脱等于每分钟吸氧250 ml,2梅脱即相当于2倍安静时的能海量或500 ml・min¯¹氧,以此类推。若以每分钟每千克计,则1梅脱约等于3.5 ml・kgˉ¹・minˉ¹.按运动时吸氧量或梅脱来划分,通常将运动强度分为5级,男的运动者轻(1.6-3.9梅脱)、中等(4.0-5.9梅脱)、重(6.0-7.9梅脱)、很重(8.0-9.9梅脱)、过重(10.0以上梅脱),女的运动者轻(1.2-2.7梅脱)、中等(2.8-4.3梅脱)、重(4.4-5.9梅脱)、很重(6.0-7.5梅脱)、过重(7.6以上梅脱)。它是根据无训练者在完成不同强度运动时能耗量制定的。
(二)计算机械效率。
1.机械效率。
肌肉活动时所作的机械功与消耗的总能之比,称为肌肉工作的机械效率。单位能耗所完成的功愈大,则机械效率就愈高。机械效率=完成的功/能耗量Χ100%。
例如,某人在5 min内完成的外功为24KJ,能耗量为120KJ,则肌肉的工作效率为:24/120Χ100%=20%。
但此时所消耗的能量,除了用作纯外功外,还用于基础代谢,维持姿势及其它附带动作等,在计算机械效率中若将这部分能海量减掉,则为净效率。上例这部分能量假定是5 min内位20KJ,则净效率为:49/(120-20)Χ100%=24%。在实际应用中,是否需要减掉这部分能量,可以根据测定的目的来确定。
机械效率的高低随工作性质(动力性工作,静力性工作或两者混合)和个体差异(动作技术好坏)而不同。一般认为,动力性工作的机械效率为20~25%,而静力性工作则较低;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比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的机械效率高。
2.训练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通过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运动时能量利用出现节省化。即几名运动员在完成同样的运动负荷时,有的运动员消耗的总能量较少,因而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长期的系统训练可以使能量利用节省化的主要原因是:经过系统长期的训练后,动作会更加协调自如,一些附加的动作会大大减少,一些与动作无关的肌肉活动减少到最低程度,因而出现能量利用的节省化,机械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长期的系统训练也提高了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水平,使这些器官的工作效率提高,如有的运动员在完成一些较小运动负荷的项目时,比那些没有参加过训练的心率低,呼吸频率也较少,因而呼吸器官及心脏消耗的能量也就较少。
机械效率的提高在一些需要改善技术的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即使是一些技术优秀的运动员,通过系统的训练也能提高机械效率。
参考资料:
[1]运动生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吕新颖,2009年.
[2]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步标,2006年.
[3]心血管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何瑞容,2003年.
[4]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王瑞元,2002年.
【关键词】互动;项目教学;提升;计算机能力
为学习香港应用型本科办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应用能力,2016年1月24日-31日,学校组织专任教师一行21人,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8天的研修学习。培训过程中,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主任黄德辉、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谭珮雯、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孙建荣等分别为研修班学员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讲授。主要围绕教书育人与工作态度、基于学习为重心的教学大纲设计、项目驱动培训的体验、互动教育、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校企合作的困难及成败关键等主题,以全新的视角向我们深刻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双赢地开展校企合作、如何有效地开展项目驱动和如何有吸引力地开展互动式教学等方面。其中,互动教学和项目驱动专题印象深刻。互动教学专题由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谭珮雯老师主讲。谭老师给我们的感觉很亲切,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给人印象深刻。谭老师一上课就别开生面,首先让我们上台排队,按教学年数让我们排,大家左右询问教学年数,很快从多到少站成一排。这个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同时也觉得很有趣,对谭老师的互动教学立马感兴趣起来。第二次排队是按大学期间学习经验正面负面来排,虽说没有第一次那么容易判断,但大家也能很快排好队。这两个排队的游戏让我感触很深,我想今后教学中可以安排适当的互动活动,才能让学生对课堂记忆犹新,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谭老师向我们阐述,调查表明人的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精神于开始的8分钟,那么对于45分钟的课堂,如何有效利用互动活动,让学生不断保持8分钟的注意力呢,这点尤为重要。谭老师还告诉我们,活化教室应该有以下特性:思考、任务为本、团队合作、超越。第一部分,思考就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谭老师同样用了一个很简单操作的互动游戏——剽窃小测验(根据问题,判断后举左右手),让我们感受其中的道理。的确,通过和教师互动,课堂的氛围、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大幅提高,这些借鉴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帮助很大。项目驱动培训体验由黄教授主持。工作任务——滑板车组装。这个项目是香港理工大学学生项目滑板车的一小部分。通过黄教授的介绍,才知道香港理工大学之所以能在理工方面位列世界前茅的真正关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强,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一线问题。滑板车项目分三阶段,第一阶段:设计、制图、工作计划、成本预算。第二阶段:编程、制造、组装、调试、运行。第三阶段:编制报告、比赛、汇报及答疑。我们这次体验第二阶段的组装部分。通过体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项目驱动对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性。目前,我校本科生开设计算机课程按专业不同设置不同,分为计算机基础(C语言)、计算机基础(VB语言)和计算机基础(VFP数据库)。课程分一学年完成,第一学期首先讲解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相关操作、OFFICE软件的应用和各语种的程序设计部分。让学生早点接触各程序设计部分,为等级考试奠定基础。第二学期主要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强化真题练习。《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数据库。强化真题部分主要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针对性开展专题训练。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计算机不同语种的基本编程思想。学生通过考试提高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应用于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可以满足今后工作岗位的计算机能力需求。因此,活用互动式项目教学,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尤为重要。在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法越来越被重视,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时带来的显著教学效果被大家所认同。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基于互动为基础,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于财务管理的学生来说,计算机二级学习的是VFP数据库,这部分通过练习创建数据库、创建表,让学生体验数据库系统的相关知识。在创建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同学们熟悉的财务报表作为素材,从而提前熟知财管报表相关查询功能,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在培养实施安排上,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一是以计算机常规办公软件操作为基础,让同学们熟悉相关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制作的知识;二是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数据库相关功能的使用应当熟练掌握,如何建表、如何使用查询以及如何综合使用数据库知识。三是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制定如下培养思路:1、结合专业,设计任务。教师在每堂课讲授之前,挑选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培养应用能力的任务,比如创建数据库表的学习,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创建财务相关的各种表,熟悉财务相关单据的知识。在电算化信息系统中,无论是记帐凭证、帐簿、还是财务报表都以数据库文件形式保存。2、分解任务,形成项目。根据教学安排,要将设计好的任务分成一个个独立的阶段性项目。这样可以逐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创建表过程中表设计器中字段相关内容的输入、字段格式、字段掩码设置,字段有效性规则等。3、严格把关,提升能力。在实践操作部分,要求每一个学生认真完成,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课堂中,可以采取分组分层方式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于专心地听老师在台上授课。在计算机课堂中,可以采取“分层”+“互动”相结合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里来,更容易掌握课堂上的知识。比如将整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每个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汇报上机实验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因为采取了这样的分组的教学方法,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就体现明显,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充分展现。同时,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情况也更容易掌握。总之,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运用互动式项目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今后专业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洪权.浅析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电子制作,2015(04).
[2]刘淑英.项目教学方法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的运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4).
【关键词】控制技术;发射机;广播电视
1.引论
目前,大多数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的发射设备主要是人工定时巡机、人工抄表等。为了避免人为操作误差,保证播出的安全进行,对发射及其播出系统设备实现计算机监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促进了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向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解决了长期困扰值班人员不能自动监测设备故障,自动记录设备数据的问题。
2.微控电源控制程序
2.1 微机控制广电专用稳压器是专为广电系统稳定电压而设计的。该机整机性能良好,当外界供电网络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能自动保持输出电压的稳定。与其它型式稳压器相比有容量大、效率高、无波形畸变、电压调节平衡、适用负载广泛、可长期连续工作。采用微电脑控制,数字显示等功能。[2]
2.2 在系界面中,分别有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和状态栏等界面元素。菜单栏和工具栏集中了软件的所有操作,状态栏分别指示程序当前状态和电源值。标题栏显示了当前系统版式信息,菜单栏显示了系统、监控、参数、记录、帮助,当前状态栏显示三相电源电压输入输出值、三相电源电流输入输出值、故障报警指示灯、工作状态指示灯等内容。“[2]”
3.发射机智能监控技术
3.1 “广播电视/调频发射机监控系统”是发射机的实时监控中心,集中监视发射机及其主要功能模块的工作状态并及时自动记录,从而使得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值机工作中解脱出来。其主要功能系统如下:收集和存储发射机数据;显示和查阅发射机数据信息;生成可以用于打印的数据报表及故障自动记录;自动或手动界面控制发射机开关机;对激励器工作状态进行界面调节;遥控遥测。[1]
3.2 在系统主界面中,分别有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和状态栏等界面元素。菜单栏和工具栏集中了软件的所有操作,状态栏分别指示程序当前状态和系统时间。本系统采用人性化操作界面设计,符合人们常规的操作习惯,便于快速上手。人机信息的互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值机人员完成监控任务。(界面如图2所示)
3.3 其中顶部是菜单栏和工具栏,左边是环境监测功能按钮和树形导航图,中间是信息显示区,下方是运行状态条。当系统启动后会默认打开系统单元显示面板(即系统主控单元模块界面),在面板上有发射机的基本信息(包括现在发射机的实时工作状态,即功率,反射功率,频率,以及节目源等)和报警信息(最下方)[1]。
图1 广播电视设备监控软件图示
3.4 发射机实时监测。
①监测每部发射机的发射频率、发射功率、反射功率、不平衡功率、输出驻波比、工作温度、风机工作状态、电源电压电流等。
②监测每个功率放大器的发射功率,不平衡功率、反射功率、工作温度和每个功放模块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以及过激励、过载、过热等情况。
4.CMMB手持电视控制系统
4.1 CMMB移动电视控制系统具有通过计算机调试整机主要技术指标和设置开关机时间参数等遥控功能,发射机的测试系统采用RS485总线通讯方式和TCP/IP传输协议方式,能实现在本地对多台发射机的集中测控。监控系统软件包括网络和串口总线方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监控软件安装方便,操作简单,介面友好,其应用功能还可进行扩展,达到了运行监控和安全监控一体化的目的。
4.2 移动电视控制系统管理包括:设备组管理,设备节点管理,系统设置,日志管理及监控设备管理。其系统模块主要有整机模块,激励放大器模块,激励器模块,控制模块和其它功能。
4.3 监控系统可通过英特网、电话线、局域网、微波等多种传输介质,随时将发射机预留接口与计算机连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图2 远程监控系统方框图
5.数字卫星接收设备网络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软件主要是为了满足远程监控管理的需求。通过网络,用户可使用集中网管程序可以方便地监控网络中所有的卫星机和有线机,免除了用户到机房进行工程机设定监视的工作。CoshilView网络管理软件是在CDVB5110G-IP数字卫星接收机的基础上增加网络管理功能而所形成的新的产品,主要是在数字卫星接收机内置程序,计算机通过网络来访问接收机,通过CoshilView程序来监控数字卫星接收机的动作,通过这种方式一台PC机可以同时控制多台接收机,查看接收机发送上来的告警信息,极大的提高了接收机的可操作性,方便了管理。
Windows xp操作系统,通用的以太网环境,用RJ45网线将接收机连接到网络中,将接收机的IP地址设定成用户网络环境中规定的IP地址,使用10M/100M自适应网络芯片。[3]
图3 数字卫星接收机控制界面
6.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播技术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趋势,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在广播电视设备上的应用有利于加强对播出以及播出效果的监督,也是发射台逐步向“有人留守,无人值机”的方向过渡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公司手册:四川凯腾・KFD-Ⅲ-833 UHF 3KW全固态电视发射机[Z].四川:2006.
[2]电子文献:上海松源微机控制电源公司[J].上海:2007.
[3]用户手册:CDVB51110G-IP工程型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用户说明书[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