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第1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索路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本文以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探索的三种路向为基础,对三种路向给小学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种路向

1.1传统路向:评点与感悟路向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路向就是评点与感悟。教师首先会引发学生发现阅读的动机,联系实际的生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真实情感,然后,教师以提问等方式对文章中重点的内容进行一个理解和掌握,之后就是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体会,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进行汇报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内容,让教师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更好的指导。

1.2技术路向:策略与引导路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技术路向,也就是策略与引导路向。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运用猜测等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让学生更好的参加到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相关的策略性引导进行自主学习,掌握阅读文章的重点,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1.3展示路向:汇报与表演路向

汇报与表演路向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新颖的路向,其主要的内容为在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汇报或者是自我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向适用于神话故事、诗歌以及散文等阅读文章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将阅读文章改变成相关的音乐剧或者是诗歌朗诵等方面的材料,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演绎。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同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2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以上的三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向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从不同的侧面对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课型路向进行充分的展示,可谓是各有千秋。但是其中也有着自己的不足,这为教学工作者更好的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较为有意义的启示。

2.1重视教学经验与方法的结合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的观念,充分的认识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将教学经验与新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手段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这两者在小W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均有体现,更好的发挥两者的优势,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的理解和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教师在对《不用谢,爸爸》这篇阅读文章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经验与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先进行教学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概括出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感彩来阅读人物的对话,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事情经过中未清楚描写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吧眼镜弄掉了以及他为什么没有找到?”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了解。将教学经验与良好的方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的更好学习和发展。

2.2重视表演与展示的教学意义

说起课堂表演与展示大多数人会感觉这是做作、虚假的,但是随着对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工作者逐渐的认识到课程本身就是一种表演。但是这一表演形式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学的内容,将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均有更好的一个提升和发展。这样可以避免阅读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和枯燥性,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蓝裙的故事》这一授课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对表演与展示的重要意义进行重视。首先教师先明确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的方式表演或者展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其知道要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进步去影响其他人。这样教学方式的运用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好的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让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2.3重视现代化阅读策略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师的要求使教学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完成阅读的任务,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掌握能力,进而让学生具有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重视现代化阅读策略的运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然趋势。

如,教师在讲解《一串快乐的音符》这一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现代化阅读策略。首先教师通过题目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的猜测“这群快乐的音符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写下来并分享,之后对故事的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让学生感觉谁想的更加有道理,之后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对原文进行阅读,与自己的猜想进行一个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文章带给他的整体感受。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充分的运用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阅读、理解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教师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其基本的路向,并从中找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需要的方法,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庄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分析[J].学子(理论版).2015(01).

第2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7-01

农村中学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阅读教学一直停滞不前。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最头疼的一点。学生阅读能力差,这是当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效。

在这几年多的时间内,我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采用了一系列的做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1.立足于现实,在班里建立图书角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都要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读书优胜者,并给以奖励,这样在老师硬性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2.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4.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是朗读、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发展而来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的表现。

第3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实践与探索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综合性的基础学科,阅读是基础的基础。研究表明,“阅读学习”不仅关系到语文学科阅读技巧的获得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还会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适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面对一天天的阅读课,更多的只是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一学年下来,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信手翻开,兴趣所至,吼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早读课只会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如此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

一、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强化课内外结合。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二)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形成正确有价值观,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阅读是间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出”,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四、阅读训练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第4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味;语文素养

教育家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在阅读课上要让人体会出语文的味道。

一、以读为主,品味语言

根据新课标精神,由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从而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有所启迪。只有对字、词、句认真思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有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爷爷的芦笛》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思考体会,感悟强强内心的恐惧以及最后的坚强,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感悟,经过反复琢磨,学生读悟在先,教师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拓展,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进行呈现。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词句与其相近词句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提高比较、推敲、感悟和锤炼语言的能力。

如,郭沫若的《白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怎样让学生能够感悟出文字的精妙,感悟出白鹭的精巧呢?可以把这段话简洁地概括成“白鹭的颜色黑白均匀,身段大小适宜。”让学生通过品读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用句的精妙,白鹭的精巧无比,多一点儿不美,少一点儿不够味,真令人赏心悦目啊!

二、以“情”感人,激起学生思考的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对教师而言,课堂的第一要义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学、乐学。语文学习中不能没有情,否则所有的表达都会显得没有力量。鉴于此,教师自身要仔细研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情感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笔者在讲授《给家乡孩子的信》时,这样导入:“巴金爷爷受到了孩子们的信后很是感动,于是也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这样说道……”此时配上钢琴曲《思乡曲》进行范读课文,营造一种恬淡的感情基调,使学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阅读课上就会呈现情感的荡漾,而语文味也愈加浓厚。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我们会碰到学生一时难以体会对雪松所面临的恶劣环境的情形,此时就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暴风雪的画面以及狂风呼啸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再现雪松在暴风雪中顽强不屈的挺拔身姿,使学生身临其境,对雪松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利用对话拓展,激起学生热情

布贝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对话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相遇。”阅读课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领学生凭借文本语言,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进行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其过程尽现创意和智慧,课堂也将异彩纷呈,而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将激情四射,语文味十足。

如,《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的教学,教师可从“生命开花”一词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情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及同学的情感碰撞与交流,从而全身心地走进人物形象,感受巴金爷爷的谦逊、平易近人、乐于奉献的形象。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对巴金老人的认识一定是更为深刻的,谁来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从而引出话题“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然后进行师生、生生、生本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美好的心灵也得以滋养,而这样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将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独特的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

四、填补文本空白,释放学生潜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提升,使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象,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灰椋鸟》中,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所体现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它们其中的一只,你会有什么话要对同伴讲呢?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象说话。有的学生说:“今天我的收获可不小,看到农村环境好了许多……”;也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人类对我们鸟类很友善嘛!”这样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也丰富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

学生需要的是有语文味的、有生命律动的、阳光灿烂的、充盈着精神享受的阅读。着眼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呈现出浓厚的语文味,学生的生命之花将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倪丽霞.语文是美丽的教育.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12).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5).

第5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阅读方法

这几年来,语文教改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对高中语文阅读方法不少教师也探索过不少阅读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从写作的角度来解读文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作为语文教育主渠道的课堂学习,如何走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创建一个适宜语文课堂学习的情境,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多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语文阅读,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阅读。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就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学习过程探究化。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经由探究化之路。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练习问题课题化。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厢宓乃枷敫星椋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3.文本阅读比较化。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识梳理规律化。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阅读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阅读教学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在阅读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主动阅读的甜头。

三、加强学习,转换角色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改变了教师过去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又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及机敏的反应能力等。

语文阅读教学虽然只是建立在讲授式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教学模式,但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注重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将会使得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6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之弊,摒弃不符合科学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重视语文文本,深入研究文本,学会细读、赏读,不做放任自流的解读。不能为了创新,就凌驾文本之上,肆意误解甚至曲解文本;不能助长虚浮、轻率的教风、学风,要以积极、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潜心研究,深入探索。邓昌炎教授说:“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导演,绝不是主角。”所以说,我们要积极创设优质、高效、多元的阅读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共进。

一、重视阅读的起点,做实学生阅读预习的每个步骤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课堂起点是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阅读课题,来揣摩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默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划出不理解的语句,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初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课文,查阅资料,打通语言障碍,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让他们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学会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在小组研讨中与同学讨论,提高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顺利地读懂课文,并增强语言交际能力。之后可以通过精读、细读文本,理清写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后能基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思路、表达技巧,从而发现并欣赏文章之美。俗话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鼓励学生潜心文本、细读文本、回归文本、涵咏文本。通过学生主动地默读思考,初步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为课堂上学会合作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抓住阅读的原点,深挖文本内涵,激活文本资源

阅读素材和写作素材,是学生获得语文滋养和审美陶冶的最重要来源。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需要认真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精神,用好课本,提高语文素养,这才是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是情的课堂,是美的课堂;语文学科重体验,重感受,语文老师把语文阅读课上成真正有“语文味”的课,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拓展思维空间,开发潜能。

在阅读课堂的具体实施中,老师要精心设计语文交流的情境活动,感悟作者或课文中人物最真实的情感,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创作来源于生活。可以适当把课文搬上“舞台”,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参与、调动来领悟生活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的教学评价语言,发挥其激励和引领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状况。让更多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学生在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能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体现。

三、强调阅读的落点,拓展延伸课堂的广度和深度

第7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性;语文化;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50-01

时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语文课,我越来越不会上!”当今的小语界,教学流派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我们的一线老师无所适从,越来越感觉到语文课不知究竟该怎么上,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把好阅读教学这关呢?我静静地思索,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自我反思,回归本真,必须直面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我认为,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就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

一、恪守“语文性”――求真

何谓“语文性”?要弄清语文性,首先要说到一个概念――语言。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从这一点来说,语言在一切学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语言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样的。只有恪守“语文性”,咬定语文的青山不放松,语文才能回归本体,显现本真。只有恪守语文性,语文教学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贵”而不难,保持平衡呢?然而,“语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与交融,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和支撑点。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生:红叶似火、对答如流、骨瘦如柴……

【案例二】《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

思考:1.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

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不难看出,第一个《桂林山水》案例,教师的教学始终没有跳出语言文字这个框框,也就是没有从语言出发走向人文,然后再回归语言,而是在语言文字中兜圈圈,只重视工具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又只是围绕人文关怀组织、展开,也就是只从语言出发走向了人文,却没有回归语言。如果教者抓住“语文性”,由语言入手,师生共同直接地与文本反复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地球的关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可见,坚守“语文性”,就能使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地展现,人文性也会在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缝焊接,使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历练,又获得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彰显“语文化”――求实

“语文化”就是用语文的眼光看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让语文再语文一些,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关于语文的课。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地教语文,还语文本色,教本色语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化”,教师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朗读――阅读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语文教学要真正归还学生的“读者”地位,让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大放光彩。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语文课上,要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2、感悟――阅读之神 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领悟。所以,重感悟实质上就是注重练“内功”,这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防止繁琐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3、积累――阅读之路 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多重记忆,立体积累;不是杂乱无章的记忆,而是整理构建,系统积累;不是一曝十寒的记忆,而是博览广记,随时积累。积累无处不在,内容丰富多彩,方法灵活多样。通过朗读、诵读、背诵,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把握、体味、揣摩、感悟,通过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心灵对话,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的水平。

4、运用――阅读之目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言应用能力,而不能只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第8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观念;兴趣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氛围对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阅读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从新的视角审视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不仅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课教学质量的机会。

一、解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

当今社会,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习、教学目标以及中考的巨大压力下,不管是学生和家长,还是教师,注重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部分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无法从新视角展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新颖的学习方式。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束缚了初中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阅读教学。只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然而,有部分语文教师却出现了备课不充分的现象,在对阅读课程内容不清晰的情况下就随意地设定阅读教学目标,造成了学生学习思维混乱,达不到阅读教学应有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

(三)教学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主要是侵占学生的“读和写”的时间,通过听教师的讲解来接收知识的输入,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阅读课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都呈现下降状态。

(四)其他因素

中考考试机制的制约、学校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以及教师自身的总体能力不足的限制等也是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

二、新环境下的阅读目标

第一,重视阅读方式、实践和技能,根据不同材料从默读、朗读、泛读和精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第二,重视阅读文本的分类和主次重点。除了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之外,能够正确地对不同文本做出判断。第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解决能力。强调在阅读课上运用一种合作模式的新型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上的资料以及与同学、教师共同合作来解决阅读上的实际问题。第四,重视知识和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关于基本的语文知识只需了解,而对于如何将知识中的技巧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要重视。第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总体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新视角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阅读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拓宽视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等。

(一)更新教学观念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在认真备课的同时也应充分地把握教材内容,完全消化教材的知识,最后制定有效的、确切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更新教学模式

1.在阅读中渗透

语文教师在教阅读课的时候,可适当地渗透写作的内容,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奠定写作的基础。用写作促进阅读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阅读中所学的写作手法,以便在以后的作文中能更准确、更灵活地运用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课堂真正当作学生学习、阅读、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最后真正地把阅读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阅读中渗透提问式教学

在阅读课中加入问题的提问,既能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4.阅读教学中渗透日常生活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课,很多内容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内容及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更应该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引入到阅读课中来,同时把阅读课中的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和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

四、总结

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更新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用新颖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翠萍.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阅读模式[N].教师报,2009,03—02(3).

第9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三维”,首先是指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涵盖了语文素养的总要求。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性质定位而言,“三维”又是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三个层面。“语言文字的运用”主要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认识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基本规律;三是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论是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三个层面,它们之间关系都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交叉的,它们是一体三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立体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核心指向以语言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缺一不可,任何一维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何一维都无法完整地促进人的语言发展,更无法完整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六环节”指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自主阅读,感悟批注――小组合作,共释困惑――梳理批注,生成新疑――潜心再读,二次批注――合作整理,展示成果――引导点拨,迁移练笔”。这六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深入地涵泳文本,展开多元而开放的对话,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最终达成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二、“三维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

1. “自主阅读,感悟批注”。学生自己主动阅读文本,边读边思,边思边悟,并以批注的方式记录思考感悟的痕迹。这一环节是后续五环节的基础,如木之本,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批注则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深入文本的权利,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去观照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有效地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批注是学生涵泳文本的有效方式,批注的过程也是文本涵泳的过程。对文本的第一次批注是相对自由的、发散性的,可以涉及文本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是困惑和问题,也可以是对内容的理解、领悟。但自由发散并非随意,可围绕单元学习重点进行批注。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学习,就可围绕“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进行批注;也可结合课后问题进行批注。

2.“小组合作,共释困惑”。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感受,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小组以文本为主,在讨论交流中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教师巡视,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给予指导、点拨。小组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查、督促组员研读文本,以便进一步发现问题,深入探讨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批注作适当的补充完善。

3.“梳理批注,生成新疑”。当小组合作交流阅读感受,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后,要共同对小组成员的批注进行梳理,并提出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或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各组汇报后,教师根据年段课程目标、文本特点以及所在班级的学情等,引导学生共同提炼出一个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切入点宜小,但必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文本具有特色的表达,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并能迁移运用。从而有效实现“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实现“一课一得”的课堂学习。如人教版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写实和想象结合把威尼斯独具特色的风情写具体的”这一问题。又如《草原》一课,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运用反复句式表达蒙汉情深的”。

4.“潜心再读,二次批注”。围绕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涵泳品味,全身心沉浸到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文本世界里,咀嚼玩味,深化理解,领悟表达。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同构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意义结构,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语言运用的感性经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二次批注要聚焦在所探究的问题上,但必须时刻放眼全篇,关照整体,实现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

5.“合作整理,展示成果”。学生潜心涵泳文本,深入批注后,小组交流,围绕探究的问题,合作整理批注,形成小组研究成果。通过发表议论、诵读文本等多种方式共同展示学习成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和提问,实现组间的互动、相互的启发和思维的碰撞,形成全班共同的学习成果。

6.“引导点拨,迁移练笔”。在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开拓学生的思维,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的真谛;要相机引导,促进组间有效的互动,实现高质量的对话。各组展示完学习成果,教师要及时围绕内容的理解、表达的领悟以及学习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对探究问题的情况作小结;并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把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领悟作迁移运用。根据上述“梳理批注,生成新疑”环节中生发的探究问题,《草原》可以设计如下练笔:请想象“我们”话别的场面,尝试运用反复句式写出话别的场面,表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威尼斯的小艇》则可以设计如下练笔:在威尼斯,还可能有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乘小艇去干什么;请抓住人物的特点,在描写事实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三维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 课前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备课必需的要素。在“三维六环节”课堂教学备课环节中,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尤为重要。根据“文选式”教材的特点,学生学习的文本是相对确定的,但文本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第一次涵泳文本时,是自由批注,学生对内容的关注是发散的;而第二次涵泳探究的问题则是基于第一次涵泳而生发的。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载体――文本。既要研究文本的内容,也要研究文本的表达方式,对文本的语言特色、谋篇布局、句式标点、遣词炼字等加以重视和挖掘,继而把文本中具有特色的表达一一罗列出来,凭借这些表达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如何表情达意。再对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甄别适合本年段学习的表达方法,然后根据教材(单元)编写意图和所在班学生的实际,确定哪些表达方法(知识点)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哪些是新的学习内容,哪些表达方法虽已学习但仍需进一步深化,进而把学生学习内容的范围初步有层次地确定下来。在这些学习内容范围内,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包括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迁移练笔的设计等。只有做好课前钻研,在课堂教学时,无论是发散性的涵泳学习,还是探究共同问题,教师方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才可在不断生成变化的课堂上,把准教学方向,做到收放自如。

2. 课中密切关注动态生成。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加上“三维六环节”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每一个学生所关注的内容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及时提供指导,解决学习困难;相机进行点拨,引领深入思考;适时给予支援,促进小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终确定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使得两次涵泳时所关注的学习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任务链。进而引导学生涵泳文本时聚焦于学习内容,在关照文本整体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学习内容,以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