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阶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 本文提出,随着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篮球教学也应从形式、教学手段、内容安排上进行改革。要从片面追求投篮命中率、力量训练,忽视基本功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基本功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基本功的篮球技术练习,为提高篮球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中学生非常热爱篮球运动,这对篮球训练是个优势,但是中学生意志比较薄弱,往往一开始非常积极,但练一段时间后就热情减退。所以,随着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篮球教学也应从形式、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改革。从片面追求投篮命中率、力量训练,忽视基本功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基本功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基本功的篮球技术练习,为提高篮球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要将基本功的教学贯穿于青少年篮球教学及篮球比赛中。篮球运动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敏、速度、力量、耐力和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辨清势态,做出抉择的能力。虽然篮球运动是趣味性的项目,但是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比较辛苦的。篮球技术水平的巩固提高依赖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基本功情况的好与差,而在基本功的练习当中,因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实用性,由此也会吸引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一、理解篮球运动的重要性
做什么事首先要考虑它有多大的价值,做起事来才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所理解的篮球运动一般的概念是锻炼身体,这只是对篮球运动肤浅的认识。要想让学生了解的更深刻一些,就要专门给他们讲,从大的的方面讲,通过篮球的教学、训练和比赛,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它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保持身心健康和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提高队员各感受器官的功能,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及其协调能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良好的作用。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队员的生理、心理潜力,通过练习和比赛,使学生认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培养战胜自我、勇敢顽强的竞争精神。通过训练,提高运动水平,为校增光。从小的方面讲,随着篮球的普及,各个地区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比赛,这为篮球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既能为自己的就业和生存寻找途径,参加比赛也是一种很光荣的事。通过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对篮球运动认识更深刻,训练起来比较积极。
二、篮球训练的原则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篮球训练的基础,这是大家非常清楚的问题。但是怎样提高身体素质?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身体素质与篮球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素质好技术提高快,同时在技术训练时也可以渗透身体素质的内容。比如在进行传球练习时,可以利用长传快攻,从而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
2、训练内容多样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由于身体训练比较辛苦,中学生意志力比较弱,为了使身体训练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练习更积极,就必须使训练的内容更多,趣味性更强。比如为了提高力量,可以开展背人游戏,可以利用跳绳,也可以蹲杠铃;为了提高弹跳可以利用摸篮板、蛙跳、跳栏架、跳台阶等方法。
三、篮球运动的身体素质训练要注重全面性
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训练要注重全面性。
1、下肢力量训练
发展下肢力量的重点是提高爆发力,训练时要以速度为主,绝对力量为辅。可采用如跳绳(定时连续跳绳),跳高(从高处向低处跳下,落地后即再次跳,越高越好),助跑摸高,原地起跳双手摸篮板,负重深蹲,蛙跳,负重半蹲,双脚直膝连续跳球等。
2、躯干力量训练
躯干力量训练的重点以发展腰、腹力量为主,增强适应身体频繁接触、对抗的能力。如:仰卧起坐,两头起,负重体前屈练习。
3、上肢力量训练
上肢力量训练要以中小型为宜,手腕、肘、肩带的力量及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如俯卧撑,跳举小杠铃,引体向上,仰推杠铃,用实心球做传接球练习,手指抓铅球练习。通过系统训练,可以使篮球运动员能够提高灵敏、柔韧、速度、耐力、节奏感、爆发力和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和素质。
四、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
1、对运球的训练
运球在比赛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在快速推进的进攻,带球摆脱防守,上篮得分时,都需要较好的运球技术。可以说,一个队如果在比赛中不会带球,控制球,那么这支球队肯定会输球。正是由于运球是篮球进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训练中应该安排大量的运球练习,包括体侧运球、运球急起急停、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之”字型以及绕“8”字型运球,因为这些动作在比赛中都是经常使用到的技术动作。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抗性的运球练习,就是运球时有人防守。练习可多采用比赛式,比如规定时间内,防守的人要能断球。这样既提高了队员的训练积极性和对抗性,又可以在练习中逐步提高球性,达到训练目的。
2、对传、接球的训练
传、接球和运球一样,是篮球竞赛中运用最多的技术,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质量和进攻命中率,它也能马上反映一个球队的整体水平,因此对传接球的训练不能忽视。在训练中除了基本的传球技术动作训练外,应该在传球的时间、速度、飞行路线、落点、接球的手法和传球隐蔽性上下功夫。在训练时多采取高速、大强度训练方法,使运动员能尽快的适应比赛节奏,成为比赛型的运动员。同时,在训练中为了保持训练的积极性,要采用一些内容新颖、生动活泼的传球游戏,使学生在愉悦中训练。
总之,篮球运动是青少年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大众性的体育项目,通过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而且为以后走向社会多了一项与人交流的方式。体育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文化知识的底蕴。教学、训练和科研的相互结合将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持体育水平的提高。篮球队属于一个小的有组织的群体,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其成员之间存在着现实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创造一种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氛围,其成员凝聚的程度便是管理在球队发挥效益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匡鲁彬,王川.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 唐煜章.现代篮球训练方法新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初探;英语思维;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90-01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常看到下列现象: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学生心里想法不错,一要口头表达,就表达不完整;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想敏捷,可一到正式发言又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
怎样才能搞好英语口语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见解。
1.鼓励学生开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说的能力是一种技巧,是在大量的口语里培养起来的,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习惯,只有敢说、多说,才有说好的可能,对于敢说的同学要鼓励和表扬;对说错的学生可以在其讲完后再给予纠正,不要粗暴地批评;或者在学生开口前,教师先做些提示。对于学生好的表现,教师要用good, well-done来加以表扬;对表达不够好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提高,教师还要对比较差的同学不可忽视,可以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表达,增加他们的信心。只有形成敢说、愿说的班级气氛,才能真正地形成说的环境。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周围没有学习英语的大环境,所以创设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对提高学生个人和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都非常重要。
2.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学生除了自己要经常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创设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等,营造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相关的知识时用英语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依赖性。教师的教和学生和学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由使用英语双解词典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语词典,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对一些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出现越解释越不明白的词句,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这样即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交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的欲望,才能使教学与训练有声有色。教师可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表演短剧、小组对话、讲故事、限时演讲、学唱英文歌曲等寓教于乐的方式,不断地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新的刺激,以培养他们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
5.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教师要随时随地利用口语跟学生们进行交流,比如:学生迟到要进班,要求学生用英语说:"May I come in?"当进班发作业时,老师说:"Here is your notebook."等等,常说、常问、常对话使得学生形成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而不是汉语式的英语语言。现在新课标每单元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熟悉的话题,生活化的内容使得学生更愿意去表达。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等等。这些活动都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
6.发挥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口头作文 有效教学 写作能力
一、口头作文的理论界定
口头作文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作文训练。狭义的是,具有指向规范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放在狭义的口头作文上,因为这与作文教学实际相关,它能较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能力。
二、口头作文的特点
1.口语生活化的特点。它使用得较多的是人们生活中的词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短句多,省略句多,自然句中易位现象多。
2.口语形象化的特点。它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确定的对象。可以借助声音的变化表情达意,可以借助“人体语言”(BodyLanguage)――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或笑、哭、叹气等“副语言”(ParaLanguage)表情达意。表达的过程短促、直接,具有不定型性,一瞬即逝。
三、口头作文的训练
口头作文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平时说话、交流就可看作是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指导。例如要求学生平时说话要用标准的普通话,不说有语病的话,不说口头禅,特别是爱说粗话的同学,要让其他同学帮他纠正,要禁止不文明的语言等等。课堂上的口头作文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前小演讲。利用课前三分钟,可以让学生朗读一首诗,介绍一本书,讲一个小故事、一则新闻或者围绕某个话题说几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占用的时间不多,可以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说,锻炼学生的胆量,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课堂讲读。讲读课文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A.教学生字词时,可以选择几个词语,让学生连词成句或连词成段,表达一个意思。这既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B.讲读课文时,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再现情景、补充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C.讲完课文后,请学生谈体会、感想,联系实际提建议、措施,或者续写课文等,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3.课时安排。每周至少要安排一节口头作文课,也可以把口头作文课和书面写作课安排在一起。这堂口头作文课要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最好是要订计划,有目的、有序列、有系统地进行。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训练什么就训练什么,如果能有个系统的教材或辅导材料会更好。
四、口头作文实践中的注意点
1.要制订不同单位时间的口头作文计划,把多样性的训练方法体现到计划的系统性上来。
2.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充分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定向速度,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
3.因为口头作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进行。在与书面作文教学结合时,时间安排在书面写作前及写作后的评议上为宜。
4.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中间过渡时机,应是在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
5.在训练中教师可进行“下水口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亦可以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先进行辅导,然后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要尽可能创设和谐、自然、开放的口头作文训练环境。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养,包括训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态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循序渐进。
法国教育部2015年3月在总统召集的部长例会上正式提出法国初中教学改革计划。该计划名为《更好地学习为了更好的成功》,是2013年7月法国政府颁布《重塑共和国教育法案》并对小学教育实施改革措施后,在其国民教育领域开展的新一轮改革。重点计划从2016学年起通过更新修订教学大纲、提高教师自主教学时间等手段,实现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现代社会适应力、加强共和国价值观导向培养等目标。最终目的是打破社会阶层阻碍,提高所有学生学业成功率。其改革措施亮点有三:一是更新修订初中语文、数学、历史教学大纲;二是提早外语教学时间。小学一年级起学习第一外语、初一起学习第二外语:三是增加教师自主教学时间,突出跨学科实用性教学。上述措施从2016学年起正式实施。
此次改革主要针对初中教育质量日益下滑,希望通过更新修订教学大纲、提高教师自主教学时间等手段,实现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现代社会适应力、加强共和国价值观导向培养等目标,最终打破社会阶层阻碍,提高所有学生学业成功率。
一、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
一是更新语文、数学、历史教学大纲。此次语文改革核心是加强学生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加入文化及古文教学内容。数学改革则强调,数学作为基础科目,是学习其他学科、认识当今社会的重要工具。在技能方面,加强算术、心算和数学书写表达训练。历史教学改革突出以史为鉴,通过时空对照、编年等方式学习并记忆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社会文化从何而来,何为现状,以更好地实践共和国价值观。
二是增加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科目主要涉及八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科学与社会;人体、健康与安全;信息、传播与公民意识;文化与艺术创造:经济与职业;古代语言和文化;地方及外国语言文化。每个专题由各科目教师以团队合作方式确定教学热荩在小初一到初三阶段开展,每年至少开两个专题。其学习评价结果将在初中毕业证书中体现。
二、因材施教,提高学业成功率
将每门学科标准教学时间的20%用于教师自主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教学内容上以开展跨学科实用教学为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及需求不同进行分组,井视其进步情况不断调整分组。每周小组学习时间约4至5小时。加强个e辅导,小初一学生每周辅导时间为3小时,以帮助其尽快度过从小学到初中的适应期。从初一开始,学生每周辅导时间为1小时。总体上,各个学生获得的辅导时间是同等的,这亦是本次改革的核心措施。
三、强化培养初中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技能
主要技能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外语运用能力、数字信息设备使用能力等。其中,外语能力被视为优先发展技能。为此,文件要求提前法国学生外语学习时间表: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第一外语,初一开始学习第二外语。
四、将初中校园变成学生成长及公民意识培养重要场所,并优先培养个性及团队意识
主要采取五项措施:一是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每天安排90分钟午睡。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共和国价值观养成,如每年12月9日定为“世俗日”、每年举办毕业文凭授予仪式、每年举办新年晚会等。三是加强民主意识培养。各初中设立学校生活代表委员会;建设校园媒体,如电台、报纸、博客等;鼓励言论自由等。四是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运用各种现代沟通方式加强与家长联系,共同监督评估学生学业情况,预防学生严重缺课,也防止家长过度训斥。五是改善校园环境气氛。减少校园暴力和校园不公平现象,编写指导手册,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情况较为严重的学校,将采取派遣校领导、督学、安全机动队等措施。
关键词 体适能 中学 教学
1.引言
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对终身体育观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满足教育对象个体的需要呈发展趋势。而从现今的体育教学和以往的以专门培养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人才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体育学科从思想认识的高度来从新审视自我价值的体现。"体适能"的出现为满足义务教育学段学生的培养和学生个体与社会需求提供了理论素材与指导。"体适能"作为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 "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一脉济承。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贯彻和培养学生体适能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了"体适能"在教学中作用及地位,全面地概述了体适能对我国中学培养学生所给予的启示。
2.体适能的概念及其对运动锻炼的指导思想
体适能概念源于美国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AAH--PERD),它的提出旨在协助体育教师帮助少年儿童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计划。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或(fitness)是一外来词汇,在香港台湾地区被翻译为体适能,在内地有"体质"、"身体素质"、"健康"和"体适能"四种译法。在日本翻译成"体力"。在英文文献中,此词更于表达身体对某种事物的适应能力,如Fitnessfor competition and win;Fitness for life activity等。所以把它翻译成"体适能"比较贴切。欧洲各国学者对fitness有不同的认识,如德国称为"工作能力",法国称其为"身体适应性"。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体适能是机体在不过度疲劳状态下,能以旺盛的精力愉快的从事日常工作和休闲活动,能从容的应对不可预测的紧急情况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综上,尽管理解和文字表述有所不同,定义也不尽一致,但其核心思想大同小异,可以把它概括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等因素的一种应变能力,故体适能也是身体适应能力的一种简称。
运动健身或体育锻炼(physical exercise)与运动训练(sports training)是体育运动领域中的两种境界。其运动形式与运动方式、目的、手段都有不同。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提高健康水平,"体适能"就是对运动锻炼的一种诠释。人体之所以能通过训练改善其体能,是因为人体具有很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科学的运动训练就是利用合理设计的运动刺激,突破身体维持恒常性的机制,诱使身体产生抵抗力以对抗和适应身心受到的强烈的运动刺激。此种情况一再反复就会使身体产生较强的对抗运动刺激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体适能的提高。
3.发展学生"体适能"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因为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常常与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理解、认识、兴趣和自信心等紧密相关,所以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启发和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唤起他们保持自身和社会健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当人们的认识、兴趣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其行为改变,即从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自觉行为,从而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便终身受益。这是体适能计划区别于传统体育课程的一大特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各类运动项目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所教授的也是各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体适能则不同,虽然也教授运动项目,但多是一些具有终身性的有氧活动,比如步行、跑步、跳绳、队列、溜冰、舞蹈、自行车、健身器械、游泳以及一些经过改造后的竞技运动项目,比如小场地足球、篮球和排球等。运动项目的选择是以所要发展的具体健康体适能内容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忽视运动技能的发展,因为掌握适当技能的个体更倾向追求和参加体育活动。这对于形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课程正处在教育的改革中,学校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即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体适能教育计划,是为发展学生健康计划设计的。因此,发展学生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将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进程;也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实施。我国正处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做为体育学科传道授业的摇篮--学校应该把体适能的健康观贯彻于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把这种观点向全民普及。
4.结语
1.联词成句
造句是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2.联句成段
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挑选三五个词来表现这个语境,之后则要求学生尽量写得长一些。比如,要求以“葱茏”开头,“旷野”结尾编写一个故事,中间插入的内容越多越好。当然,挑选词语也有要求,开始可以挑一些意义相关、含义相近的词,这样便于连成一段话,慢慢地可以逐渐过渡,最终到挑选那些意思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让学生去连话,达到培养学生缜密思维、丰富联想、组织语言能力的目的。
3.构句成篇
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词语(三个以上可以不用本课的字词)写上两三百字短文。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要求他们把本课生字词全都用上,写成六七百字的精彩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一般以每篇课文的字词为单位,一课一写。如果某篇课文后面字词太少,或教学时间相对紧张,可两课一写。(2)片段或文章可以单独写在专门的本子上,也可直接写在课文生字词下边。(3)可独自写成诗歌、散文、故事、童话等,亦可三五人联写话剧、小品、相声,新编歌词等(抽查到其中任何一人时就集体朗读或表演)。(4)更关键的是要“发表”(班上朗读或表演)。这一环节直接决定了写的质量如何,和能否坚持写下去的问题。(5)发表之后应有评议。刚开始可由教师担任评委,现场指出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文章或片段的优缺点等,原则是多表扬、少批评。之后,根据班上学情可适时让学生点评一二。此法贵在坚持,不可因抢时间或赶进度而中断。只要数周之后,学生形成学习惯性,当教师忘了抽查,学生自己都不会同意,他们怎么会让自己的劳动成果束之高阁而才华埋没呢?
二、让字词积累运用检测花样翻新
1.习作训练中用到的生字词用符号标注
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加以运用,将这些词语用不同的色笔标注,给人一种鲜明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语也会不断丰富起来。
2.举行词语积累大赛
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小组比赛,看看谁记的词语多,并且能准确无误地书写下来,以识记的数量与准确度评出名次,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学生在此方面下工夫。
3.举行即兴说话比赛活动
关键词:中学阶段;体育;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新课程实施了一段时间了,新课改的雷声也有渐去渐远之势。触目所及,笼罩在莘莘学子头上的仍然是应试教育这片乌云。更为严重的现象是部分学校迎合社会竞争恐慌的心理,以非常规的教学模式杀鸡取卵,通过超负荷的学习来透支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无论政府新课改的风吹的多么强烈,他们宛如躲在宁静的港湾里,我行我素,好像所谓的素质教育和他们无关。这是一个怪现象,然而,却是一个被广泛接受肯定甚至鼓励的事实。这种做法无疑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背道而驰。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主潮流,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应该得风气之先,自觉地吸收新的教育观念,并身体力行。
新课改理念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指对个人的充分尊重和各种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则是教育要立足长远,为个人长久的学习负责任,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中学生而言,有三件涉及长远的事是在中学阶段必须要完成的。
一、要练成一个健壮的身体
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身体的发育期,也正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期。一副好身体可以相伴人的一生,无疑可以延长人的生命。而一副孱弱的身体往往导致夭折,多少理想和抱负不得不戛然而止。古代有“闻鸡起舞”的故事,近代有那些革命先烈为国家而加强锻炼的事迹。主席少年时期就坚持用冷水洗澡,从未间断过身体锻炼,游泳成了他的最爱。强健的体魄使他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艰难险阻。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许多学校没有体育课,有体育课的学校体育课也上的不认真,或者上的过于认真。体育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强健的身体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尽管大部分学校有晨操,也有的有课间操,但我认为都在量上不够,而且,更需要指出的是,都没有对体育课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从强身健体的角度去提高学生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已经失去了放学后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又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身体越来越孱弱。这不仅影响到这一代人身体的健康,还影响了这一代人的精神品质。没有强健的身体就没有奋发的精神,也就没有足够的精力。一个男孩如果丧失了进攻性,失去了男人本应该有的粗犷,那将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二、要养成几种学习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好的习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首先,要勤作笔记。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记老师教授的重点知识;二记课外学习的概要;三记名篇名段,寻章摘句;四记自己的心得体会。
其次,要用背来积累。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和基本技能。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破它用得很好,只有反复诵读,记背牢靠,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巴金和茅盾熟都背《红楼梦》,像《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之类,都是古代必背的,西方的人都要背诵厚厚的《圣经》。可以这样说“无背诵无以成知识”。
最后,要养成问的习惯。学问的含义就是学习和发问。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思考和进步的交接点。《学记》里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就是共同学习的,有了疑难,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还要善于向老师发问。还可以利用字典、书本、互联网来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解决疑难。很多同学不善于发问,也有的不想发问。独立思考固然是学习的好品质,但这和善于发问完全是两回事。
三、要培养起对某一学科浓厚的兴趣
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大学的教育现状堪忧,学生们普遍有种厌学情绪。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到考试的时候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据统计,公共课的逃课率达到50%,专业课的逃课率也达到了40%。这些数字实在是触目惊心。究其原因,和中小学涸泽而渔透支学生体力和智力的做法有紧密联系。本文前面提到的教育模式尽管能够取得考场的胜利,但却让学生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中学 ; 终身体育 ; 意识1 前言
谈到终身体育,大多数人会联想到终身教育。实际这两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即“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与前者是用强健的体魄来武装自己的身体,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后者则是用知识来补充自己的头脑。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有的人精力充沛,有的人因身体不适而力不从心,表现在经常上医院,工作不能保证。特别是伴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医疗费的昂贵,生病总要吃药打针,但如果能把病情控制在预防阶段,那就要有一个好的体质才能做到,体质好身体才会健康,才能抵挡各种疾病的侵害,所以,不论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还是从工作出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体是本钱,工资是利息”,有了健康的身体,就等于有了一切。健康的身体可以通过锻炼而得到,也可以随着不锻炼而失去,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关键在于学生时代,由此,在中学阶段开始重视终身体育意识的传授,也正迎合了人教版《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的最终目的。
2 中学阶段开展终身体育教育的分析与讨论
2.1 中学是对个体进行终身体育培养的关键阶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步入成熟期,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在小学阶段,学生去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被动接受,或者是就是为了好玩才去参与,但到了初中阶段,他们的思想有了改变,他们对体育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他们参与体育锻炼不在仅仅是为了好玩,而开始慢慢懂得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但有些兴趣在他们头脑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参加某项运动本身的兴趣,虽然他们动机的自觉性有了提高,但仍然不够准确和稳定。这个时期,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但他们的兴趣又具有不稳定性,偶然性和诱发性的特点。比如,他们喜欢所有的体育运动;有时看了一场足球比赛,从而喜欢足球;因为体育教师跑的技术动作很漂亮,成绩又很好,于是他们又对跑发生兴趣;看到周围同学篮球打得不错,他们又喜欢篮球等等,但总的来讲,他们喜欢那些变化较多,且能表现勇敢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男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开始有了差异,男生开始倾向于比较激烈的运动,而女生则喜欢那些节奏感较强和具有一定韵律的舞蹈和艺术体操,韵律体操等项目。总之,从这些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来看,初中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将是终身体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2.2 初中阶段向学生传授终身体育的内容及形式。
终身体育从其内容组织来看,绝大部分时间是没有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用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地、自觉地从事科学的体育锻炼。从其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根据人们的工作性质、职业特点、爱好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时间。比如:最为传统的早锻炼,其内容、形式、方法丰富多彩,有跑步(又包括慢跑、走跑结合、后退跑等)、太极拳、健身操等等;由于职业的特点,有的人不能在早晨进行锻炼,他们就利用晚上或空余时间;而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为了使自己的身体更强壮,体型更优美或其他原因,他们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如:游泳班、健美操班、国标培训班、武术班、散打班等。
2.2.2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来选择锻炼方法,学生阶段:以学习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身体和护理身体的方法,具备自学、自练、自查、自评等能力。成人阶段:在学生阶段的基础上,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内容,多以健康运动为主,目的是健身,项目及方法的选择根据健康状况而定,并具有针对性的安排运动量。
2.2.3 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和闲暇娱乐的需要。比如:保龄球、高尔夫球,其技术动作在学校里不做专门讲解,但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再学习新的技术和内容就可以很快满足自身的需要。通过上述几点,说明终身体育在内容、形式、时间和地点等方面都具有自发自主的特点。在此特点上,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同时掌握基本锻炼的方法。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师资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越来越厌倦体育,上体育课很被动,课外体育锻炼更不愿参加,经过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后进人社会,既无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无能力,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忽略了对体育意识的培养。
3 初中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体育知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者虽然是不同的体育意识内容,但三者又是紧密相连的。体育知识是体育意识的理性层次,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不同,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自对体育的不同理解,而体育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又要依赖于学生对体育的情感和意志。体育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的思想、理智和文化素质。体育意识,是学生从事学校体育实践和终身体育实践不可缺少的。当然包括追求与获得体育知识在内,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体育知识可以引导、控制体育情感,体育情感影响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左右体育情感,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每一个兴趣点,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措施。灌输终身体育意识,把这种意识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使之成为他们自觉学习和锻炼的动力,同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尽量创造条件满足男、女学生的不同要求,发展他们的体育专长,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体育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在他们心灵深处深深的留下终身体育的意识。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来看,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最为关键,可以说,只要有了这种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切切实实地在中学开展体育教学,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终身体育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艺术体操;可行性;发展前景
艺术体操是一项徒手或手持轻器械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艺术体操课程能有效地促进人体骨骼积极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美育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校本课程蓬勃发展为艺术体操的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中小学都不同程度的开发了各学科的校本课程。体育课程除了保留教学大纲的必修内容,艺术体操作为一个新开展的体育项目受到很多学校的青睐。很多学校从初中开始就进行了男女分班上课,艺术体操尤其受女生欢迎,作为校本课程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课程本身就极其具有吸引力,且对场地器材要求低,具有非常高的锻炼价值。
二、艺术体操在中学开展的优势
1.艺术体操符合人的生长发育特点
人体的生长发育虽然是一个连续、统一、逐渐完善的过程,但在各个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并非是匀速直线上升的,而是有快有慢,呈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在第二个突增阶段,女孩9~15岁,男孩11~17岁中,身高增长绝对数为6~8厘米,体重的绝对数是5~6千克。
由此可见,第二次突增阶段是人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成年的体格和体形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时期应该在营养、卫生、体育等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和保证,促使青少年的身体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
2.艺术体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过艺术体操的练习,可使人全身的各个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部位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发展柔韧、力量、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锻炼健美的体型和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
3.艺术体操能促使人体骨骼健康发展
艺术体操追求的是体型美,培养学生的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站立时腰杆挺直、收腹两臂自然下垂,形成一种优美、挺拔、精力旺盛的健康美;走动时,躯干移动要正直、平衡,两臂弯曲不宜太长,形成一种英姿焕发,刚劲有力的潇洒美。时刻注意着人的身体姿态,时刻要求挺直、收腹、抬头,避免了中学生易出现的驼背、扛肩等不正确的身体姿态。尤其对脊柱的正常发育提供了外在的形体保证,同时也培养了人的优雅气质。
4.艺术体操的运动负荷符合中学生生理承受力
青少年属于发育期,骨质柔软,骨骼较细,软骨较多,骨尚未完成,因而骨弹性较好,不易骨折;但坚固性较差,承受力和肌肉拉力的能力不如成人。而艺术体操动作多为身体的摆动、绕环、屈伸、波浪的柔韧性动作,符合中学生的骨骼生长特点,有效地避免了过大的拉力。青少年关节活动幅度比成人大,灵活性和柔韧性均比成人好,但在对抗性练习中容易造成关节脱位。艺术体操在整个运动中基本上没有对抗性,主要发展了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对关节能起到保护作用。
5.音乐促进生长发育
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它能使人体机制发生变化,人的机体各系统都会引起相关的变化,进而引起精神、情绪的变化。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积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无形中促使身体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艺术体操在中学开展的前景分析
1.生源前景:中学男女生皆宜
艺术体操在中学开展基本上是以徒手为主配合音乐进行身体姿态及一些组合练习。男女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时期,皆有必要接受形体训练形成最基本的坐、立、行、走身体姿态,培养身体一定的协调性、柔韧性。同时在艺术体操活动中也有跳跃、俯仰、旋转、平衡等竞技性动作,对男生也是一种挑战。较好的柔韧性、协调性对其他动作的学习掌握也会起到较大的帮助,同时也会避免或减缓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伤害。
2.学校器材设施
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场地器材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具有开展艺术体操的条件。很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形体房及良好的体育场馆,对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场地保障。对条件不够充分的学校也可以因陋就简,只需一间室内宽敞的房间和一台录音机即可。因此,艺术体操课程的开发及普及,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