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经济分析范文

新经济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经济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经济分析

第1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 会计信息 经济分析

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现象,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因为它具有一般产品的基本特征,如属性、功能和成本等,但它与一般产品又有不同的地方,如属性不是单一性而具有公共性等。具体来说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会计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它的属性具有社会公共性。会计信息的消费对象(即使用者)是一群消费者而不是像一般的产品为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服务。二是它的使用价值(即产品功能)具有多样性。一般的产品只具有一种主要功能,如冰箱的主要功能是冷藏食物等,而会计信息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具有多功能性。三是它的成本性。会计信息在产生的过程中也有耗费,如会计人员的工资等。另外,经济生活中的产品有真货和赝品之分,会计信息也有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之别。下面笔者从经济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社会公共性分析

1.为企业内部的消费者群服务

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公司的组织结构主要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的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再聘请高级经理,高级经理在授权的范围内经营企业,并聘请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对企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加工,然后形成会计信息,并以报表的形式作为“产品”传递给企业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分享。

2.为企业外部消费者群服务

由于市场主体利益多元性的存在,对企业会计信用的分享除了企业内部的消费者群外,企业外部与企业具有利益关系的经济主体也要分享企业会计信息,主要包括:政府、税务、债权人以及其他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经济主体。

二、会计信息的功能分析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如钟表能显示时间,汽车能运货物等。会计信息的功能是为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并为其进行经营决策和预测服务。会计信息是一种多功能产品,它可以同时满足多个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1.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需要

企业是国民经济细胞,其经济状况代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国民经济实行调控。因此,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必须通过企业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然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决策。

2.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税务部门的需要

税务部门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征收机关,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纳税行为。税务部门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会计报表或其他会计资料确定并检查企业的经营情况,以此作为纳税或罚款的依据。

3.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企业债权人的需要

企业债权人是将资产借给企业经营的经济主体,他最关心的是到期是否能收回本金并获得事前约它的利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了企业债权人所需要的有关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一旦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危险信号,企业债权人就会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经营决策。

4.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企业所有者的需要

企业所有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会计报表了解其投入的资产是否保值和资产的增值情况,因此,他要求会计人员把会计信息分成资产和收益两个方面,然而就有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分。在资产增值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还要决定采取何种形式对收益进行分配,这样利润分配表就存在了。企业所有者最怕在收益分配时,把老本也吃掉了,所以他非常关心企业的资产、利润和利润分配等信息。二是需要会计信息为其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很多企业的所有者就是经营者,他们要通过会计信息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一旦发现有好的或不良的会计信息,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或减少损失,如一旦发现某种产品库存积压,它们将会采取赊销或其他措施减少库存。

5.企业会计信息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受托经营企业,其社会地位、报酬以及提升完全取决于经营成果。因此,企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为其获奖或提升寻求依据。

另外,还有一些潜在投资者也要通过企业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以便做出投资决策,如证券市场里的散户在买股票前总要看一看企业会计报表,然后才决定是否购买。

三、会计信息的成本分析

会计信息的成本是指为完成其功能而发生的费用,主要有以下几项:

1.会计信息的制造成本

会计信息的制造成本是指从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完成整个过程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制造成本按其习性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是严格随着制造会计信息数量多少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用的办公室,软件,电脑等。变动成本是指基本上随着制造会计信息数量多少而变化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工资,账本,凭证,办公用品,差旅费等。

2.保管成本(也叫维护成本)

保管成本是指会计信息披露后,还要对有关会计资料妥善保管所产生的成本。如凭证,账本,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装订,并为其存放需要的柜子以及“售后服务费用”等。“售后服务费用”是会计信息披露后有关咨询或查账等发生的费用。

3.竞争劣势成本

竞争劣势成本是指企业以外的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及时调整其谈判策略和决策,从而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所引起的成本。当然企业本身也可以利用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的会计信息,及时调整策略使企业处于优势地位,这时可以获得收益。只有当劣势成本大于优势收益时,净劣势成本才发生。

4.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是由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而失信于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成本。如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其数量一旦超过企业的正常现金流量,就会出现现金短缺,或者不能按时发工资,失信于员工,或者不能按时支付贷款失信于合作伙伴等。

5.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是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而产生的风险费用。如大量的应收账款存在,会夸大企业的经营成果,影响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评价。一旦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差,就会使报表使用者高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这就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应收账款一旦变现能力差,还会影响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带来生产计划,销售计划无法完成等风险。

6.诉讼成本

诉讼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引起法律上的争端而产生的成本。如有时会计信息会夸大经营成果,一旦出现某种不利因素就会出现财务危机,从而造成诉讼成本的增加。

7.社会成本

社会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引起的罚款等费用。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显示企业利润水平过高或者费用水平不合理以及其他的不合理的现象等,企业就有可能因为政府部门或税务部门查账等而承担“超额”的社会负担,如查账费用,罚款等。

四、会计信息的收益与成本的不配比性分析

一般的产品遵循配比原则即谁付费用谁收益并且收益与费用在同一时期配比。但会计信息却不遵守会计配比原则。

1.会计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则

会计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是谁付费用谁收益。我们知道,会计信用的制造成本是由企业所有者承担,但企业所有者不是唯一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此外还有政府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企业债权人和其他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经济主体等,他们都免费使用企业会计信息的,亦称搭便车者。二是会计信用的使用(产生的效益)与成本发生不在同一时期。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报表传给使用者的,而企业报表是第二个时期才呈报,但制造信息的成本却由本时期承担,如年度会计报表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末才呈报,但会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却由本年承担。

2.会计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则的原因以及引起的后果

会计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则的原因是会计信息不计算效益。为什么人们不计算会计信息效益呢?其原因在于:一是人们对信息的价值认识不足。信息的发展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人们开始感到信息对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重要,但还没有认真去研究它,所以作为信息之一的会计信息也不知道其价值在哪里。二是没有计算信息的价值尺度。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计量信息价值的尺度。

会计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则是引发虚假信息的原因之一。由于会计信息是免费给别人使用的,那么会计信息制造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可以不负责任的。另外,由于是免费使用别人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提供的信息一定是真实的。因此,虚假的会计信息就越来越多,不管会计准则制定得如何具体,如何严格,都不能阻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如果会计信息是有偿使用的就会阻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其理由是:一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是有偿使用企业会计信息,那么就有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要求,如果由于虚假信息造成损失,就有权提讼。另一方面,由于有信息使用者的监督,会计信息制造者就会保证会计质量,一旦其提供虚假信息就会招致:轻者失信会计信息使用者,给企业增加信用成本;重者被诉讼,增加诉讼成本,大大降低企业信用,甚至导致企业倒闭。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偿使用会计信息可以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市场压力,督促企业只能提供真实的信息,一旦提供虚假信息就要增加成本甚至承担倒闭的风险。

虚假会计信息也叫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两个类型:一是会计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制度滞后以及会计人员在处理不确定会计事项时掺有估计因素等。二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它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或水平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如确认,计量出错等。二是由于会计人员故意制造假账,如会计人员受到某种外在的压力或个人利益的驱动,有意地制造虚假会计数据等。会计信息有偿使用只能阻止人为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不能防止会计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因为虚假会计信息诉讼案还要用会计准则来检验。

参考文献:

第2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一、2007年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增加值约1.82万亿元①,同比增长16.6%,占GDP比重约为7.4%。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94万亿元,增长26.4%。通信业务收入完成8051.6亿元②,同比增长11.8%。电子信息产业利润超过2100 亿元,同比增长12.4%,基础电信企业实现利润超过1690亿元,同比增长27%。

全行业投资增长趋缓,电子信息产业500万以上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6亿元,同比增长27.9%,增速比上年低13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同期增速低8个百分点。通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2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年回落约1.2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2007年信息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仍高于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增速。

(一)电子产品加快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生产手机5.49亿部,同比增长14.3%,微型计算机1.21亿台,同比增长29.3%,集成电路约412亿块,同比增长23%。显示器和彩电产量则与去年基本持平,彩管和程控交换机(不含移动交换机)产量下降。整机产品不断升级,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高端产品快速发展,占彩电、微机产量比重已分别接近30%和70%。

核心基础产业比重上升。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电子材料等产业销售收入增速均超过20%,在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合计超过47%,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同比增长20.8%;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约1250亿元,同比增长约24.3%。基础产业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测量仪器等四个行业投资增速均接近或超过40%。

产业分工出现新变革,制造代工和服务外包逐步成为产业组织的主流形式。代工业务从传统的OEM(委托加工制造)升级到ODM(委托设计制造),并向提供包括整机设计、制造和零配件等全面服务发展。服务外包从原来的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向KPO(知识流程外包)、BTO(业务转型外包)发展,通过生产与服务的重组,外包内容从单独的生产、设计或售后服务转向包括生产、设计、材料、物流、维修、测试、业务模式转变等在内的一揽子体系。

软件服务化趋势明显。目前,软件产品收入仅占我国软件业务收入的1/3,系统集成和软件技术服务收入之和已超过软件产品收入。一些大型软件企业逐渐从单纯的软件产品开发商向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和运营支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发展迅速,使软件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继制造业之后,全球服务业加速转移,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日趋活跃,特别是离岸业务(出口)增长迅速,我国有条件成为全球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重大工程进展顺利

2007年申请并公布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国外申请量,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比重首次超过一半,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行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取得重大进展。TD-SCDMA网络技术实验和相关产业化工作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成功试播,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WAPI)、音视频编码压缩标准(AVS)以及数字家庭标准等的应用推广工作逐步展开。下一代互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电力电子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工程取得明显进展。

(三)出口增速放缓,内销结构升级

电子产品全年出口459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37.7%,同比增长26.2%,增速比2006年下降9.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0.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额比重略有上升,占出口总额的11.5%,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比例较2006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仍占出口总额的84.6%。

国内电子产品消费升级明显加快。据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国内彩电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增长14%,销量达到356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机约780万台,增长一倍以上,其销售额超过彩电市场的一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计算机市场,全年国内PC销量近2800万台,笔记本电脑销量增长50%以上。整机产品加快结构升级、电子产品绿色环保和节能降耗要求提高等因素,使新型片式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板等新产品需求旺盛,增长较快。

(四)内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港澳台企业投资加快增长

通过内部经营平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有些企业在华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内资制造企业投资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2007年,规模以上内资制造企业利润增长约40%,比上年增速提高近十个百分点。内资企业投资持续活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46亿元,同比增长38%,比全行业增速高10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投资增速最快,累计完成投资294.6亿元,同比增长53.6%。资本市场对内资企业支持力度加大,2007年A股新上市企业中IT类企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10%。

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迅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99.5亿元,同比增长52.6%,增幅比上年提高32.3个百分点,比全行业投资增速高24.7个百分点。

(五)电信业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以宽带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综合信息服务为重点,电信业务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0.9%,新增非话音业务收入约占新增收入的60%。固定电话运营企业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大力发展宽带互联网业务,宽带业务收入增速接近30%,成为固定电话运营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移动电话运营企业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增值业务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无线音乐平台”、“飞信”等一批新业务品牌,行业应用不断推广。增值电信企业达到2.2万家,比上年增长21%。

电信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分别达到3.65亿户和5.47亿户,“村村通电话工程”进一步推进,到2007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例达到99.5%,乡镇通宽带率达到92%。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同比下降13.6%,电信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网间互通不畅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网络运行质量和覆盖效果不断改善,通话质量保持稳定,电信用户投诉持续下降。

互联网业务和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互联网由信息搜索平台向知识创造与协同工作的平台转变。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手机上网人数突破5000万。以IPTV和Web2.0技术应用为代表,产业融合加速。VoIP技术已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融入到企业生产与管理流程之中。电信服务与信息内容产业,与信息化建设的结合更加紧密,不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为运营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六)邮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电信体制改革亟须加快

邮政业政企分开工作基本完成。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正式挂牌运行,省级邮政公司和监管机构已全部组建完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各地邮储银行陆续开业。邮政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快递服务等行业标准陆续出台,邮政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邮政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7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总量完成812.5亿元,同比增长11.8%,邮务、快递物流、金融三大业务板块均衡发展,分别增长16%、22%和15%,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8.8%、17.1%和51.2%。同时,邮政普遍服务得到保障。西部地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启动,农村邮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邮政网点数量总体有所增加,邮件传递速度进一步提高。全国范围内快递服务发展迅速。2007年,全社会快递服务企业继续在营业网点、作业设施、运输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拓宽经营地域范围,快递总收入同比增长25%左右。

电信市场不平衡加剧。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趋势更加明显,全国移动电话用户2007年新增8622.8万户,同比增长27.4%,固定电话用户则减少了233.7万户。初步统计,中国移动集团获得六大运营商的大部分利润,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而中国电信集团和中国网通集团利润均难以增长。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格局还未形成,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创新和资费调整动力还不足,需推动实现全业务经营。

(七)国民经济中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抑制物价贡献突出

2007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持平,占GDP比重为5.2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电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9.8%,占GDP比重为1.91%,比上年下降约0.1个百分点。据估算,邮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0.18%,与上年基本持平。

电子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价格持续下降,对平抑物价上涨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上年为100),降幅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7.1%,而收入仅增长10.9%,电信服务综合资费水平下降13.6%,降幅比去年增加0.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电子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价格下降使CPI涨幅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这体现出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为新形势下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2008年发展形势

(一)产业内部环境

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呈现软化态势,软件和信息服务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目前,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相关产业的增速远高于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速,并且价值重心已发生变化,在产业利润分割中,服务整体上优于制造。信息服务的创新是电子信息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加快调整我国信息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使制造业与服务业比例更加协调,是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技术升级继续带动产业变革,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全球IC产业进入纳米工艺、系统级芯片时代,产业布局加快调整。平板显示技术不断升级,全球液晶前五大面板厂全部投入8代线建设,等离子产品性能也大幅提高,OLED等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日渐成熟,平板显示行业竞争门槛进一步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节能技术酝酿新突破,并逐渐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在2008年启动IMT-Advanced(4G)候选技术征集工作,后3G时代新一轮移动通信技术的竞争已拉开帷幕,并更加激烈。跨国公司掀起新一轮的并购重组,通信、计算机等行业大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和业务联盟引发了产业资源整合,重塑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代工和服务外包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为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

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各类电子产品的界限日趋模糊,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结合更加紧密,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通信与电视、制造与服务、网络运营与内容提供的融合进程加快,产业链整合力度不断加大,融合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跨传统领域的联合和竞争日益增多,对企业融合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行业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强,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满足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信息产业与传统行业在技术、业务、资本、市场等各层面将加速渗透,电子支付、移动位置服务、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二)产业外部环境

国内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全党全国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深化,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都为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国内低成本比较优势有所弱化。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执行新《劳动合同法》,加工贸易管理强化,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提高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使我国传统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弱化,对产业发展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发生波动和放缓的可能性增加。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还有待观察,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电子产品的重要市场,其经济发展减速可能导致我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此外,针对我国电子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震荡加剧等因素,对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均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政策建议

2008年信息产业正处于由“快”向“又好又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产业发展方式向国内消费和出口、国内外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变,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应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的原则,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完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并抓紧研究促进信息服务、平板显示等关键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推出创业板,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电信法》制定和《邮政法》修订工作,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制定《反垄断法》相关实施细则,制约技术垄断和滥用知识产权行为。

(二)深化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电信全业务竞争,促进建立更为合理有效的电信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落实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推动邮政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邮政普遍服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三)努力扩大内需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结合节能减排、企业信息化和装备智能化等需求拓宽电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市场空间,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快开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3G等新技术应用,在地面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音视频编码压缩标准等重要领域大力开展示范应用,加速产业化进程。尽快完善普遍服务机制,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民消费,引导企业开发适用农村市场的低成本信息终端产品,拓展国内市场。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产业化为目标推动信息关键技术创新发展。系统研究,统筹规划,加强信息产业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抓好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发。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出台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各环节,营造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培养软件人才,提升软件外包层次,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电信管理方式,促进相关业务发展。在重点区域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内容等产业。推进“三网融合”,支持信息服务的新兴业态发展。

推动彩电工业转型。完善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工程,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加快存量资源调整,促进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在微电子、信息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基地。支持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在政策试点、重大项目、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产业基地完善产业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五)深化国际合作

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合全球资源,开展跨国经营。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动新技术的国际应用,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等重要领域进一步建立国际合作体系。继续吸引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引导外资企业与内地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全方位转移。积极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第3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现代化企业对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不够重视。尽管很多企业已经着手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漏洞百出、出现明显的误区。企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度,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性不足。2.人力资源管理有漏洞。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没有鼓励与约束的环境下,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大大降低,积极性普遍流失。长此以往,企业人员出现大幅度的调动和变换,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受到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工作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对企业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3.空缺的管理部门。我国的经济管理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原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经济管理的滞后,特别是企业对危机处理意识和对机遇的把握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部门的结构不够完善,很多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决策者直接进行的,导致了管理过于集中,无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导致管理工程主观性强,失去了客观性。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部门,那么企业的发展过程将会受到很多的问题的制约。因此,管理控制权的下放对于企业的监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加强完善管理部门。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要在社会发展观的角度上看问题,把以人为本的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员工的利益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员工的职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深度的了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但是企业还必须重视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明确公司的规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具有统一的企业精神,用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打动员工,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三、总结

第4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风能在人们印象中貌似一种不稳定的能源,但是,风能从现实实践上看,能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大约三分之一的电力。风能的不可靠性是缺点,也是优点,因为风力发电需要掌控好电力储存的技术。风力发电不仅在我国应用广泛,也是世界能源新技术的代表,在发达国家风力发电能够提供多个领域的供电需要。因此,风力发电需要从噢乖技术角度得以发展提升。

2太阳能提供的能量

在自然资源中,太阳能在我国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太阳能依靠的是太阳辐射的能量,在太阳内部进行原子核反应,不停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太阳能以其自然优势,成为我国新能源的新宠。太阳能对于环境保护具有根本性的变革。依托太阳能产业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例如太阳能的汽车、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技术应用,是环保新技术的典范。3海洋能源的价值我国海洋面积广大,对海洋能源的利用是环保新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海洋能源的存在方式也是多样的,例如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海洋能源开发中,主要是通过在海底安装设备,利用潮汐、海浪和洋流产生无限能量。但是,海洋能源在开发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以海浪为动力进行发电,需要进行辅助设备的升级。海洋能源的价值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热电综合利用的开发

热电综合利用的理论主要是源于热电生产中热能的浪费。在热电生产中,大约有40%的热能被浪费,这么巨大的损失必须要通过回收进行整合。比较适宜的尝试就是安装微型发电厂,微型发电厂能够提供家庭所必须取暖和热水等生活基本需要。热电综合利用的原则就是降低损耗,运用新技术增加使用的效率。

5零能耗的绿色建筑技术

零能耗是绿色建筑的标志。在美国零能耗房屋已经产生,零能耗房屋实际上就降低房屋的气体排放,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室内温度变化缩小,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零能耗的绿色建筑技术依托于材料的先进性,同时,运用房屋建筑技术,将房屋的能耗降低,体现出优质技术的大量应用。西方国家的零能耗建筑技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6电动汽车的开发应用

在环境污染中,汽车带来的污染占据主要的份额。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拥有汽车的家庭逐年增多。汽车的大量拥有不仅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也给环境带来的严重的污染。电动汽车的开发和应用,就是从减少排气污染的角度出发的。电动汽车能够避免汽车尾气污染带来的弊端,能够实现电力能源的新应用。电动汽车的开发和应用是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7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制造

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是利用农作物制造燃料。很多人误以为第二代生物燃料要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其实,根本上的技术是利用农业废料进行生产。第二代生物燃料制作过程中依靠的是最新的纤维裂化技术,废弃的木材可以成为液体燃料,废弃的材料能够进行物理分解,成为新兴的燃料。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制造能够从一定程度缓解资源的匮乏。

8碳捕获技术的挑战

碳捕获技术的应用在目前已经无法满足能源的需要,这就要求对二氧化碳的提纯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碳捕获技术的提升需要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更新,将捕获与存储实现真实的验证。

9生物炭技术的应用

生物碳具有的优势是简单、经济、快捷。生物炭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从农业废料中在缺氧的条件下燃烧成木炭。生物碳的结构非常稳定,能够储存地下数百年,生物炭是改进土壤质量的重要技术。

10沼气池技术的优势

第5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1我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旧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管理理念还是比较落后,虽然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在进行一些改变,但是落后的管理理念还是对企业有很深的影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计划经济使很多的国有支柱型企业的管理上存在很严重的计划经济特点,使很多新型的、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很难进行实施,使电力企业的利益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达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形成许多电力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能得到协调。

1.2管理人员质量存在问题

在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方面,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都会对管理效果有很大影响。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忽视了人力资源在管理人员选拔中的重要作用,使人力资源部门没有明确的关于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在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人员选拔时,在招聘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考核标准,使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或者特长优势与岗位需求不符,并且在进行实际管理之前,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使管理人员的整体质量不高,影响电力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效果。

1.3没有严格的制度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没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得不到约束,工作态度也不够端正,形成经济管理的执行和贯彻的强度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没有对个人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在出现管理方面问题的时候,各管理人员之间互相踢皮球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使管理只做到了表面,无法将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

1.4管理设施利用不充分

在企业的管理组织中,一般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对互联网以及办公设备的了解较少,因此在管理人员的管理设备和互联网设备的配备上要求不高,出现计算机或者其他电气管理设备配备不齐全的情况,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电力企业市场体制下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2.1加强经济管理团队的质量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对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了解,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选拔时,应该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提高选拔门槛,使团队中有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在进行实际管理前,需要对新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企业可以增加企业管理培训的机会,定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和管理能力进行提高学习,使整个经济管理团队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2.2加强办公设备配备

互联网是当今企业办公中必不可少的,很多设备的使用也需要借助互联网功能。在电力企业中,电气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需要计算机来进行操作和监控。加强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重视年龄偏大的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为管理人员提供先进的管理设备,使管理人员能够高效直观的进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监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3加强管理理念的和安全理念

在市场体制的影响下,为了满足时代需求,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企业的经济管理的理念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学习。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树立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实现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使企业不断满足客户的最大利益,加大对社会的贡献,为电力企业进行持久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在发展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也要继续保持传统管理中好的内容,比如在企业管理中强抓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加强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2.4完善企业制度和监督体系

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和监督体系。在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实中,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和鞭策效果,减少管理工作中出现态度消极的情况,杜绝出现管理人员思想传达和实际行动不到位的现象。在企业中加强监督意识,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自我管理能力,对懈怠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增强企业制度的处罚影响力,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在基层的电力企业服务和供电部门,建立意见登记和回馈表格,将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贯彻到基层。

2.5提高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电力企业之间的人才和技术竞争逐渐加剧。技术作为电力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决定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未来发展水平。想要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最有效的就是提高生产技术。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基础,加快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在营销手段方面,首先需要树立电力企业的品牌和口碑,增强消费者电气产品消费的安全感,根据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产品价格,使产品和营销手段具有市场化优势。

3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电力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电力竞争力还是不足。在市场体制的环境下,电力企业需要在经济管理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机制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通过加强管理团队的质量,完善管理团队的管理设备,使经济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意识,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技术,使电力企业效益得到不断上涨,配合符合当下社会水平的营销手段,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光霞.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如何在基层供电企业扎根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5):177~178.

第6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不错,就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

按照现有仍不完善的概念概括来给分享经济下的定义是,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分享经济包括不同人或组织之间对生产资料、产品、分销渠道、处于交易或消费过程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分享。这个系统有多种形态,一般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赋予个人、法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冗余物品或服务分享、分配和再使用的信息。一个通常的前提是,当物品的信息被分享了,这个物品对个人或组织的商业价值将会提升。

当然,大部分概念都是相对的,分享经济也不例外。分享经济是相对独享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时代是独享的世界,独享才能创造垄断,才能保持稳定的现状,也才能铸就坚固的行业壁垒。以前倡导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独享经济时代一个弊端是往往容易造成垄断,进而束缚行业创新与进步;能够导致资源大量闲置浪费,生产力得不到最大发展,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佳状态,最高效境地。

当然,独享经济之所以“独享”一个历史阶段,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资源能充分利用,配置能够最为高效,一个最大的前提是供给侧与需求侧信息能够畅通,能够无缝对接,能够分分秒秒计算的高效传递。在独享经济阶段很难实现,主要是没有手段。

互联网的诞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喷涌而出,移动社交的广泛出现,以及美国房屋分享Airbnb、Uber与中国的互联网巨头BAT的诞生,让独享经济逐渐走向后台,分享经济成功上位。例如:滴滴出行公司等互联网叫车服务的出现,改变了出租车行业以及需求与供给的现状。过去刮风下雨下雪、上下班打不到车的状况已经改善。并且满足了多层次的需求。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可以依次打出租车、快车、专车,车主中又可以叫豪华型与享受型。而互联网叫车使得私家闲置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配置,百姓分享到了这些整洁、干净、车况好、服务好的闲置车资源。这些闲置车司机分享了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互联网叫车模式无论在哪个时间段都不可能打不到车。

分享经济之下,人们的生活更趋向于简洁化,越来越多的人走到众享行列当中,不仅仅是主动的应用别人的众享成果,更是将自己手中的闲置资源众享给别人。

从中可以看出,分享经济是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期阶段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高效、透明、对称给资源配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佳方式。没有新经济就没有分享经济,没有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分享经济就不可能诞生。互联网平台是信息出入口,在云端处理和匹配这些信息。移动互联网是客户和分享经济参与体的信息获取和发出的载体。

在新经济时代,分享经济绝对是新潮流,是下一个风口。独享经济的传统思维,在新经济下已经岌岌可危、难以存活下去了。苹果跨界进入智能手机行业,取代传统手机诺基亚老大的地位;微信跨界进入移动通讯领域,抢了三大移动运营商的饭碗;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传统银行战战兢兢做噩梦;AlphaGo使得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提出了大挑战。

笔者始终坚持认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物联网、传感技术等新经济、新金融正在颠覆性的革传统行业的命。结果遭遇到不少质疑甚至抨击。但跨界与颠覆无处不在,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之势跨界、颠覆着所有行业。

分享经济的潜力非常之大,在中国仅仅是在出租车等几个少数行业、实体经济、商业服务业等有所涉猎。比如,房屋分享Airbnb已经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覆盖34000多个城市,市场估值255亿美元。而在中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第7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需求;政策

汽车产业作为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产业,面临严重的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我国汽车保有量继续呈快速增长趋势,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5亿辆,预测2020年中国每百户家庭汽车的拥有量可能提高到50%,未来的能源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将进一步突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能源安全和国际安全,各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低碳经济已成为发展主流。在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符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些关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处于领先地位,但仍有一些问题例如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缺乏自主品牌等。波特指出,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和国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涉及到资源、需求条件、辅助行业、企业战略、机遇、政府、产业创新等因素。依据波特的理论,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涉及到4方面因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支持、企业战略和产业创新。机遇和政府支持是对以上4个因素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在要素,具体见图1。因此,本文利用钻石模型来分析如何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

创新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而技术资源是创新的关键,因此技术资源是生产要素条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技术性研发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性研发资金的投入在2006—2013年逐年呈增加趋势(见图2),研发资金的投入在营业收入中比例处于1.8%~2.2%之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突飞猛进,在国际电动车市场越来越有存在感,2014年比亚迪从2013年的第40名跃升至第七位。比亚迪汽车是首先享受国家补贴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拥有先进的电池储能技术,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比亚迪纯电动车E6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分别上市,标志着比亚迪在新能源车用蓄电池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其具有明显的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增加研发投入进而实现技术创新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动力。

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撑,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和竞争程度,竞争越激烈越能刺激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潜力,生产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共78499辆,销量74763辆,同比上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48605辆和45048辆,同比上年分别增长2.4倍和2.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894辆和29715辆,比上年分别增长8.1倍和8.8倍。虽然销售量增加幅度较快,但相对于国际上其他国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仍较低,见表1。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量反映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实力程度,从数据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差距中可看到,良好的需求条件可以迅速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辅助行业支持

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动力支撑,因此,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完善是关系新能源汽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13年日本的锂离子电池所占市场份额约为33%,韩国的锂离子电池所占市场份额约为40%,我国的锂离子电池所占市场份额大约为20%,对比可知我国锂离子电池所占市场份额较小见图4。锂离子电池的专利申请数量上日本和美国一直占有优势,我国虽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但一直无核心技术,导致电池技术发展不成熟,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而不能形成电池规模化生产。一方面,锂离子电池的产业不断发展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上游支持,但另一方面由于锂离子电池缺乏核心技术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要注重质和量,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企业战略———以比亚迪汽车为例

第8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所有企业的生产行为和经营过程,都是以资源的消耗为前提的,都会或多或少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企业就应该肩负起治理和恢复环境的应尽义务,及时向外界相关部门或个人公布企业自身的环境会计数据。但就是实际来说,尽管这些年国内的环境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仍需要深入开展,实践应用仍需要进行磨合。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国内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国外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借鉴,尚没有相对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出现。所以目前国内的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仍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准则缺乏

目前国内的会计从业准则并没有涉及到环境会计领域,缺乏对环境会计的要素确认,在实际中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对环境会计进行定量和计量,造成了在环境会计的核算和信息披露模式不固定、方法不统一,给企业相关环境会计信息带来很大困难。很多情况下采取的传统会计理论,只对企业的经济利益有所考虑,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因为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企业成本和收益。当然一些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增加了排污费等环境计量项目,但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反应仍不系统。所以政府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充分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环境法规体系不健全、发展滞后

目前,国内涉及到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虽然也有一些,但在具体内容上略显粗糙,并且始终没有形成体系,对环境会计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明显,对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也很难具备强制性。而且当前的环境法律尚存在一些不健全之处,使得很多企业为了企业自身的声誉,对于有负面影响的环境信息总是选择低调处理,尽量不会声张,结果外界的环境信息需求者和使用者就不能得到客观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在做决策时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力度,尽快完善环境会计法律体系,以跟上发展的需求。

(三)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披露需求不足

对于国内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之中,主要是政府机构部门最需要了解环境信息,新闻媒体、投资方、消费方、企业职工、一般民众等群体对环境信息的需求并不强烈,这充分说明当前环境信息的主要目的和用途更多的是取决于政府责任部门,用来指导宏观环境的治理与调控。相对来说,其他群体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明显不足,企业在披露信息时也会选择性忽略这些人的需求,不会像他们提供相应的环境信息。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观性很大

因为信息掌握在企业手里,即使一些企业掌握了环境方面的数据,但出于对企业形象的考量,企业也只愿意公布对自身有利的数据信息,也不会主动披露那些会令企业受损的负面环境信息。政府部门也没有出台具体的环境会计数据信息披露规范制度,更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没有强制效力。上海证交所曾于2008年5月《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鼓励上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强化了上市公司的社会环境责任,但是该《指南》只是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作出了原则性要求,并未进行具体的规定信息披露方式和披露内容,无法对企业起到强制作用。

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从政府的角度对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完善会计准则,健全环境会计法规体系。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环境会计的法理地位和法律效力,使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统一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形式等。此外,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出台环境会计核算准则和信息披露细则,形成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的完整体系,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防止企业为贪图短期利益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

2.推行企业环境问题审计监督。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在披露环境信息时做到及时、真实、准确和全面,这就需要引入外界监督和约束。在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督查的基础上,还应引进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独立的审查并作出鉴定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公正合法。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只要能通过政府机构和独立第三方的共同监督与检验,就能取得社会大众的信赖,经营过程中的盈利能力就大为增强,反过来也能促使企业继续加大对环境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从企业的角度对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第9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一、传统的市场营销战略概念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主要包括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在加工制造产品的时候,企业很少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对产品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创新,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只能满足消费者基本的购物需求。传统的营销理论过于注重对生产成本的降低,认为产品的包装、服务、文化内涵等,都是提高生产成本的表现,只是根据常规需求,单纯地将产品制造出来,没有赋予产品任何色彩内涵。产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经常采用促销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大力宣传,缺乏对市场情况的调研,没有将消费者作为销售的主体。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中,一般认为营销的目的就是抢占市场,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收益,将营销活动作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利用促销的方式以实现拓宽企业营销范围的目的[1]。

二、新经济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促进了市场营销的网络化发展

新经济注重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的市场营销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迅速将产品信息扩散出去,扩大产品的影响范围,产品销售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产品的快速推广、销售,提高了产品的销售效率,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在降低企业市场营销成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消费者在了解商品的时候变得更加方便。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完成消费者信息的收集工作,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进行调查、分析,将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二)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商品在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还需要满足消费者对个性的追求,企业需要针对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创新产品形式,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利用较低的生产成本,实现多样化产品的生产[2]。然后再通过对消费者的全面调查,将消费人群进行明确的划分,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消费理念,生产制造出符合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用全面性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扩大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产品的样式和类型更加多样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不同商品的对比,选择自己更为满意的产品。在这样的消费模式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只有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企业只有将消费者作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针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充分挖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利用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影响力,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四)提高了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人们也更加追求绿色生活,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时候,需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抓住发展机遇,改进产品的制作工艺,制造出节能环保性能良好的产品,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后,能够体验到绿色生活,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理念,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增加企业的财政收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加理想。

三、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方法缺乏创新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市场营销方法的创新,导致在借鉴优秀企业的市场营销方法的时候,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营销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善,这样借鉴来的市场营销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甚至还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阻碍企业的发展步伐。市场营销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动态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很多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后,缺乏对市场的调研,没有根据市场的动态情况对营销方法进行调整,市场营销方法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有些企业为了在市场中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刻意将产品的价格压低,而不是对市场营销方法进行创新,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营销渠道模式与市场脱节

产品想要实现更好的营销效果,就需要建立高效的营销渠道,扩大产品的营销范围,使更多的人群接触到企业的产品,进而提高产品的销售概率。当前科技发展迅速,旧产品的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的营销渠道模式进行改进,利用符合市场形势的销售渠道,将产品更好地进行推广。很多企业营销渠道模式与现阶段的市场形势严重脱节,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在对产品进行销售的时候,分销能力明显不足,企业无法迅速占领市场,市场影响力较小,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扩大营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三)缺乏营销道德

企业营销道德就是指一个企业的诚信。俗话说:“人无信而不立”。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诚信更加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企业道德,确保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获取消费者的充分信任,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消费者的好评。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逾越了道德底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消费者在花费一定的金钱之后无法获得同等质量的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合作关系,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些企业为了减少竞争力,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方式,编造竞争对手的虚假负面新闻,恶意误导消费者,利用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对其他企业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和谐市场秩序的构建。

四、新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战略的新思路

(一)改变市场营销观念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改变市场营销观念,对营销方法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拓新的市场,同时,企业要摒除传统市场营销理念中的弊端,大力开展B2B营销模式,树立消费者至上的服务观念,以消费者为营销核心,通过对消费者的深入调查、了解,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案,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将竞争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功能和售后服务方面。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对市场的动态信息进行时时掌握,了解市场的动态情况,对企业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扩大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利用品牌效应,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树立网络营销理念

网络技术的兴起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发展机遇,因为网络购物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买商品,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当前一种非常重要的购物方式。企业要抓住机遇,树立网络营销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电子商务渠道,扩大企业产品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产品。相比于连锁店销售、厂家直销等销售方式,网络销售所获得的产品利润相对较低,但是网络销售具有其他销售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其销售范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产品的销售周期比较短,不会造成商品的库存积压,降低了零售商的销售危机。

(三)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为了实现更好的销售效果,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通过不同的销售渠道使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销售出去。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选择厂家直销的方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可以成立自己的产品连锁店,能够有效避免其他商品的冒名顶替现象。通过增加中间商的方法,能够使产品快速地流通,减少销售过程中的繁琐环节,缩短了产品的营销周期,同时也降低了营销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网络销售也是一种重要的销售方式,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