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的经济学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敬语,要素,半语,失误
一、前言
韩国是一个儒教文化浓厚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地位、辈分、老幼之分,尊卑有序的思想深入人心。本文致力于找出该敬语体系的主要脉络并举例说明中国人学习者在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希望能对学习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根据使用情况区分敬语的类型
(一)年龄的差异。在韩国朋友交往中,经常在熟悉后互相询问年龄,一般来说当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岁以上时就要使用敬语。在职场中如果上司的年龄比下属小很多,即使职位高也要对下属使用敬语。以年龄为标准使用敬语涉及了韩国社会的一切领域。如家庭中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吃,在长辈面前喝酒也要转过身去等等。
(二)“前辈”与“后辈”。这是我们在韩剧中经常听到的词。无论是学校中还是职场里,先入校或入社的都有权利对后辈指手画脚,而后辈必须要对前辈使用敬语。
(三)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这一点需要注意,并不是对于社会地位低的人就使用半语( ),只是尊敬程度略低而已,如果随便对我们自己认为社会地位低的人不用敬语更会被认为没有教养。
(四)呼称。在众多语言体系中使用不同的呼称来表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韩国语在称呼上更为复杂繁琐。举例而言,在公司一个担任科长名字叫 的人,从不同角度对于他的称呼可有十多种
(五)终结语尾。很多学习韩语的同学都不习惯对终结语尾的用法,因此经常会出现讲话讲一半的现象,这样是非常不好的。首先必须明白终结语尾的定义。在韩语中,出现在句子的最后,和动词一起构成一个谓语结构的语法成分就是我们所说的终结语尾。那么韩语中为什么要有终结语尾呢?大家都知道韩国是一个非常注重长幼尊卑礼仪的国家,所使用的语言是敬语还是非敬语就要在终结语尾中体现。同时,终结语尾还决定句子的形式,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都要通过终结语尾的变化来区分。而且,在韩语中,想要表达回想,转诉,耳濡目染的客观情况等,都要通过使用不同的终结语尾来实现。
四、中国学习者在敬语运用中常见的失误
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解决各种复杂经济学问题的必要工具,同时也给经济学家带来了很多的灵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性,然后就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策略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学在经济学中作用。
关键词:
数学;经济学;应用策略
随着数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将数学工具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促使经济学获得了更加科学、精密的发展。如今,数学已成为经济学分析所不可缺少的一门工具,加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解释一些经济学现象及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学这门重要的理论体系。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起到了三点作用:首先,在经济学中,经常需要对一些前提条件提出假设,这时就需要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从而使问题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其次,利用数学思维分析、论证经济学的某些观点,能够使研究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再次,在得出某些经济学结论时,如果用相应的数学统计数据加以说明,将使结论更具可靠性和说服性。
2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2.1函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函数”是反映量与量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数学映衬形式,也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数学工具。在经济学分析中,经常涉及的经济量有价格、成本、效益等,当需要分析这些经济量之间的关系时,就要用到数学的思维和方法,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分析,理清该问题中存在哪些函数关系,进而总结出经济学问题的规律和实质。在经济学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经济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成本函数、供给函数、利息函数等。
2.2最值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最值问题是经济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类问题,如怎样分配物料才能达到最高产量、怎样安排生产计划才能获得最高利润等,对于此类问题,可从数学角度归结为求函数最值的问题。例如,在研究收入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的问题时,假设产品的价格一定,则产量越高收入越多,然而,取得最大收入并不等同于获得最高利润,仅在产量达到某一数值时,才能获得最大利润,这就涉及到函数最值的求解。通过求解函数的一阶导数,找出其中可能出现最值的点,比如驻点、区间端点、不可导点等,再分别比较各点的函数值大小,就能得出最佳利润方案。
2.3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导数是因变量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之比,它反映了因变量相较于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导数在经济学问题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学分析中往往涉及变化率的问题,具体包括瞬时变化率与平均变化率两个方面。其中,平均变化率主要用来描述年产量、成本以及利润等在某个区间内平均变化,而瞬时变化率就相当于数学函数中的导数,在经济学中主要用来分析一些边际问题,如边际成本、边际需求、边际效益等。在一些具体的经济问题中,商家不但要关注边际分析,也要进行相应的弹性分析,例如,原价10元与原价100元的商品同时涨价1元,其涨价幅度是不一样的,虽然变化的绝对量都是1元,但该变化量与原价的比值明显不同,这其实就涉及到了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弹性原理。在实际生产中,若商家忽视边际分析而一味的生产,必然导致资源的无端浪费;若商家忽视需求和价格的弹性分析,则很难取得最大利润。而在边际分析与弹性分析方面,最有效的数学工具就是导数,其能够给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帮助其制定最佳的决策方案。
2.4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积分与微分互为逆运算,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对已知函数求积分,从而求得总经济量的函数关系。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主要是定积分这一概念,通过定积分可以求得原函数在某范围内的具体变化量,因此可以用于分析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中的一些问题。在实际经济问题中,往往要用改变上限的定积分来对总经济量函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某产品的价格y随销量x的变化而变化,即y是x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求出销量由a变化为b时的收益,便可以采用定积分的方式进行计算。
3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注意事项
数学是经济学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经济学分析中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只要掌握了数学这门工具,就能把一些的复杂的经济问题抽象化,从数学角度进行思考和论证,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但经济学除了数学属性之外,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是万能的,而是存在着很多局限之处,必须在经济学的体系框架下分析问题,才能发挥数学的真正作用。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经济学问题不是数学问题的简单叠加,并非所有的经济学要素都可以进行数字化的转化,在分析经济学问题时,必须意识到,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分支之一,其影响因素无处不在,如社会制度、文化哲学、法律道德等都会给经济学研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经济学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理论的研究视觉为基础,只有抓住经济学的学科本质,发现现实中的经济规律,方能得出合理、可靠的经济学结论。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提出特定条件的假设,并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来进行分析,从而使经济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再次,数学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唯一工具,在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时,出了数学建模之外,也要灵活地运用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以免研究方向的单一化,促使经济学取得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对于经济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数学的帮助与支持。因此,要善于利用数学这门工具,在充分认识到数学重要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全面发挥数学在经济学分析中的优势与作用,为经济学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左晋成 单位:山东海阳市中英文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经济数学 数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he Idea of Integrating Mathematical Experi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QING Xuemei
(Guang'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an, Sichuan 638300)
Abstract Integrate the mathematical experi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can inspire students to learn the economic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on the one hand, to enhanc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sense to develop students' mathematical ability; also prompted the student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and mathematical knowledge.
Key words vocational economic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experiment
《经济数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即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他们对经济现象和管理实务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能用变量数学方法分析和处理一些简单的经济现象中数量关系。并运用变量数学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后续课程: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因此学好这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1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分数相当低,而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当差,很多学生感到学习经济数学枯燥无味,无法体会到学习经济数学的趣味,更谈不上经济数学知识在专业中运用。
(2)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出版发行了许多供高职高专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但多数是常见的高等数学内容的“删减版”,教材内容一方面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编写,另一方面也没有真正起到为后续课程服务的作用,并不适合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学习之用。
(3)目前经济数学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绝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利用普遍教室进行授课,课堂容量又太小。
因此,笔者设想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实验,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和教学手段的单一。
2 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由于大部分学生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差,已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对他们而言是枯燥乏味的,数学里的概念既不生动又不形象,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而实验题目往往都是些简单易懂的经济学问题,学生会思考这些经济学问题如何用经济数学知识去解答,然后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学习,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历来就存在着偏重理论、忽视实操性的弊端,大学生普遍“只会空谈理论,不能动手做事情”。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对经济数学课程的认识。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一方面数学实验让经济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经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起了桥梁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习经济数学基础理论不再是漫无目的,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经济数学的作用及意义,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数学实验的引入,学生可以真切体会到经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可以充分感受到经济数学知识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认识到学好经济数学对他们来说是必需的。
3 经济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的具体方案
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不同于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开展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普通高等院校的数学实验,偏重于难度很大的数学建模过程,而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验重点则落在高职经济数学的应用上,如经济学中的盈利问题、边际分析、弹性分析、资金流量及现值问题、投入产出模型问题、线性规划问题等方面。具体的操作分为下面几个步骤:①每章节教学前先提出教学案例;②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经济数学的基础知识;③进行简单运算能力的训练;④用所学知识将教学案例转化为数学问题后得到数学模型;⑤解决实际问题。
(1)经济数学由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部分构成,它们都是很好的数学模型,但在教学中我们应选择现实、具体、与经济学领域关系直接,同时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这样的题材能够更有说服力地揭示经济数学在专业中的地位和经济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经济数学、应用经济数学的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经济数学中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引入一个新概念或开始一个新内容,都应有一个刺激学生学习欲的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案例,说明该内容的应用性与重要性。在每一章节开始时,可列举与本章内容相联系的,与所学专业结合紧密的应用实例,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用经济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表1
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引入类似这样的案例导入教学:①在讲授函数知识时可先提问“某手表厂生产一支手表的可变成本为15元,每天的固定成本为2000元,如果每只手表的出厂价为20元,为了不亏本,该厂每天至少生产多少只手表”。②在进行导数章节教学时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题目“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费用是1000万元,每多生产一台该种产品其成本增加10万元,又知对该产品的需求为q =1202p,求A使该产品利润最大的产量;B使利润最大的产量时的边际收入。”③在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教学中可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实验“有一个大型投资项目,投资成本为万元,投资收益为a=2000万元,设银行年利率为5%,以连续复利计息,计算:A5年内总收入的现值;B投资回收期:C投资的资本价值。”④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可引入这样一个实验:“假设某厂计划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主要原材料有钢材3600kg,铜材2000kg及专用设备能力3000台时,已原材料和设备的单间消耗定额以及单位产品所获利润如表1所示。问如何安排生产方使该厂所获利润最大?
(2)用专业知识作为背景,可使学生认识到经济数学在专业中的地位。这样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通过对一些以专业为背景、学生有能力尝试的问题的研究,把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可以增加经济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和凝聚力。在强烈的学习愿望下,人的潜能是最容易被激发出来的。
(3)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每一章节的知识,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确实地表示出来,再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正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总之,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经济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能促使学生对经济数学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增强学生的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形成用经济数学知识去解决经济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为此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1)在各章节教学前先给出实验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将经济数学的课程类型为纯理论课改为理论+实际课,从而让学生明白经济数学课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3)适当增加经济数学的总课时,以便满足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通过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从而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全辉.经济数学[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
关键词:经济学导论;问题导向;能力主导;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61-02
经济学导论既是经济学科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一门针对非经管大类开设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我们从分析W生学习状况出发,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上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有用性。
一、学情诊断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前期积累,甚至学习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满足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得课程内容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及个人成长,就需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学习目标功利化。经济学是一门显学,其研究范畴已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其他同学都在学经济学,所以自己也跟风来选。加之目前经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在部分学生中甚至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就业,学了经济学能够找一个好工作甚至可以挣大钱。学习目标存在偏差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对通识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一方面,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部分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在25学分左右,个别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甚至超过了28学分,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另一方面,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学好专业课,通识课程的内容仅需要了解即可。由于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上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导致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3.修读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多元化。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经济学导论的学生专业构成丰富,知识积累水平不同。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担忧不同。人文社科背景的学生往往担心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涉及大量数学与计算的内容,担心自己的工具学科知识不够扎实;而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则担心经济学的内容是否需要大量识记与背诵。从另一角度看,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也更能产生新思维。例如,学物理的学生会提出如何从实验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而学法律的学生会思考经济学与法学的联系。
学情分析表明,为了解决选课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有效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进度。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设定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功利化的问题,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仅仅围绕课程的时代性和有用性展开,力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以及今后的工作需要展开,分为三个维度:(1)学习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理论,以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2)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使得学生能够理解“稀缺性”,进行权衡取舍。(3)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各种信息中去伪存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第一堂课对课程的介绍中,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概括为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当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修身齐家的能力,明辨是非的专业态度。
三、以内容广度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安排
围绕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投入时间、精力有限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综合考虑知识点的重要性、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学习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案例的趣味性。
从教学内容的板块上看,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两大板块。在微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供求理论、弹性分析、消费理论、企业行为、市场与福利共5章内容。其中,供求理论是本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理解供求规律、价格机制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弹性分析重在要求学生运用弹性的知识分析、解释经济现象;消费理论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重要理论;企业行为的内容较为抽象,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与特点,掌握企业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的区别;市场与福利则帮助学生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宏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宏观经济运行概览、国际贸易基础、货币银行基础三章的内容。在宏观经济运行概览中,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掌握GDP、GNI、CPI、失业率等核心概念,纠正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从经济史、社会发展史的大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要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密切联系,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贸易基础中,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以及汇率的基本知识。在货币银行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货币的特点,流动性与货币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与货币乘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中各部门的联系。
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看主要分为知识点、图形、案例、热点问题四大类。在知识点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掌握内容的准确性,通过课程的学习,重点厘清容易被误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强调GDP指标的地域概念、流量概念、生产概念,区分失业者与非劳动力等。在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定量分析的工具作用,例如要求学生作图分析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条件下,价格管制带来的不同影响。在案例教学中,强调教学案例的生活化,例如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价格歧视的现象。在热点问题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根据一周内发生的大事件,或者颁布的最新经济政策,又或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及时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择基础性、工具性、代表性的问题讲解。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对通识教育课程投入时间不够的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从这两点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大量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1)比较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为了区分相近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记忆混淆,如:GDP平减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有何不同?(2)“反常”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甄别人们在学习经济学以前容易误解的问题,例如:充分就业水平下是否仍会有失业存在?(3)实践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将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例如:全职太太算不算失业人口?(4)拓展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深入思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以案例为特色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教学环节上,充分开展了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案例教学。
一、经济学简述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即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规律的理论,对指导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开始为经济学奠定基础,到如今形成体系完整、分类详细的经济学理论,其间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过程,凝聚了无数经济学专家学者的努力成果,也为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而产生的一门社会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更是被高校列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教授好这一门课程,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是高校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专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要求教授这一门学科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教材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本质规律及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质进行讲述和展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预设目标很难达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教育方针方面。由于历史方面的诸多原因,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有许多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容充斥其中,例如“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私有制无剥削”“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等观点俯拾皆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悖的,若是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对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会造成极大的打击。因此,很有必要就此对经济学的教育方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教材内容方面。第一,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经济学理论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问题的不断解决而日渐充实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逐渐扩大,且内容大多抽象,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虽然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其深层含义还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第二,理论脱离实际。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大多是引用一些经典的经济学著作,而这些专著大多创作年代较早,与实际生活中日新月异的经济学状况相隔甚远,所以很难将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严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教材内容与中国国情不符。经济学教材大多来源于西方,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针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所做出的分析和解释,事实上并不与我国国情相符合,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很难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教师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在经济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配套设施的相对落后和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到的和记到本子上的东西不少,真正掌握的东西却不多,无形中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长远角度来讲,这是不利于经济学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二,考核方式单一。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闭卷考试的方式,并且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方面的引导和考查。知识不能得到运用就只能是死知识,如何让知识活起来,是当前经济学教育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四)学生方面。由于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等知识点应用得比较多。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难以接受,更不容易将其与枯燥的经济学文字描述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这些无疑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另外,由于学生本身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有限,很难将经济学中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针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明确教育方针。首先在教育方针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明确的教育方针,对经济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要求教师坚持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吸收和归纳中外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摒弃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成分,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全面掌握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二)解决经济学教材及内容方面问题的措施第一,加强教材管理。在经济学教材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避免直接引入西方原版教材,而应该选择国内学者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因为西方原版教材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研究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应该予以适当采用而不应该全盘吸收。而我国学者编写的教材立足点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并对各国经济思想进行了适当的吸收和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看待经济学思想,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第二,调整学科设置。高校在设立经济学课程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发和设立经济学的相关课程,如经济实践学、经济思想史、方法论等相关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还可以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地掌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三)解决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改进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关键。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爱国精神教育和国情教育,强化爱国意识;其次,加强对经济学从教教师的审查和培训,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建立高标准的教师培训基地,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第二,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是一味地考查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经济学知识的分组讨论来完成如经济学小论文、经济事件辩论会、班级经济学手抄报、黑板报等任务,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学科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组织、辩论、合作等不同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四)解决学生学习方面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学的同时,也可以自学数学方面的图表、公式、证明等经济学相关知识来对经济学进行辅学习。同时还要多关注社会上的经济事件,并关注知名学者、教授对该事件的专业性评论,自己也要善于分让研究生尽早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尽早融入团队、适应团队协作,为将来的研究和就业打下基础。再次,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取得。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本身就属于研究热点,大到国家的重大项目,小到研究生的学科竞赛都有交叉学科的影子。因此,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可以实现研究生的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研究的热点领域创造更多的研究成果。(二)导师方面。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因此,导师既要了解研究生在前期学习阶段所学的专业,又要发现他们的特长与兴趣,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和融合在一起,因材施教地发掘研究生的潜能,引导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导师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科研背景及能力、专业视野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6]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导师也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取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掌握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其融入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中。但这仍不能提供多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成立导师组,一般由2~4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导师之间应能够密切交流,研究方向具有可交叉性,全程指导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引导研究生将各自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作用于同一目标,增强他们从多个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养成。同时,导师应根据实际需求,请“外援”帮助指导创新团队研究中内部不能解决的难题,这样可以确保研究生的协同创新顺利进行。导师组应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对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度,对创新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和发表,并建立合理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以鼓励研究生更好地进行创新研究。(三)培养环境方面。培养环境对多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2]在日常加强研究生理论知识学习,设立多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营造交流的氛围十分重要。导师应该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展示研究成果;也应该定期通过文献交流的方式,关注各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建立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气氛,打开研究生视野,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协同创新团队。导师应鼓励研究生参加创新竞赛、研究生创新项目、学术交流会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他们从交流和实践中拓展知识面、提升科研水平,为协同创新研究打下基础。
四、展望与结语
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是实现学科之间优势互补的明智之举,这有利于学科之间理论的融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将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思想应用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中,有助于在科研中协作解决科学问题,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创新,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通过协同创新培养高水平人才。
作者:玛衣拉•吐尔逊 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琴,叶明.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72-73.
[2]王宁可.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5(9):40-41.
[3]辛敏英,姚远,黄金.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J].求知导刊,2016(1):55-56.
[4]杨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1-5.
>>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经营者概念的完善 试论解决消费者和经营者纠纷的经济法理念 论现代企业中经营者的激励问题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经营者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经济转型中经济法的作用研究 反垄断法中经营者集中行为评析及其界定 浅析我国反垄断法中经营者集中及申报制度 我国反垄断法中经营者集中审查制度探析 浅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经营者责任的完善 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经营者选拔机制创新思考 试析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规制 试析经济法的制度缺陷 试析循环经济法的特征 “EB”环境中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规制 经营者集中案件中的定量经济分析 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法的作用 对我国反垄断法“经营者集中”规定的经济学思考 提携下一代的经营者 浅谈经营者的一般义务 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价值理念的与时俱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刘德良.网络时代的民法学问题[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300-311.
[7]祝东强.中国经济法学体系结构[D].兰州:兰州大学,2012.
[8]李友根.论经济法视野中的经营者――基于不正当竞争案判例的整理与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5.
[9]邵建东.竞争法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32.
[10]徐孟洲,叶姗.经营者论:基于经济法规范与原理的分析[J].现代法学,2007(5):93.
[11]邱中林.浅谈经济法中的经营者[J].当代法学论坛,2010(1):322.
早期的心理学处于哲学心理学阶段,此时的心理学思想是由哲学家表述的,心理学内容是思辨的,心理学方法是非经验的,心理学研究者更多地是哲学家和生理学家。
19世纪后半叶,科学心理学在德国诞生并获得初步发展,其中五个早期的先驱者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其中,赫尔姆霍茨(1851)最早对神经冲动速率所作的测量;韦伯(1840)发现了韦伯定律,把物理刺激的增加量和最小可觉差联系起来;费希纳(1860)通过扩展韦伯定律,提出了费希纳定律并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冯特(1879)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艾宾浩斯《论记忆》(1885)最早对人类学习和记忆进行了开拓性试验。
大约从1890年到1940年这段时期,习惯上将心理学分成几个流派,其中主要包括构造主乂(structuralism)、机能主乂(functionalism)、行为主乂(behaviorism)和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四大派别。有关四个主要心理学派别的概要可参见下表1。
随着实证主义原则逐步渗透到心理学的各领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得到深化。此时,心理学家更多地将其知识应用到了对周围各种问题的具体分析上,为此,心理学应用得到推广,各种专门化的应用心理学日益涌现。这种潮流,反馈性地导致心理学理论发生整合和分化。其中,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尤为显著。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两种思潮:(1)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分裂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坚持断裂性、局部性、多元化、个性化、具体性地对人的心理展开研究和应用。(2)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长期斗争中,科学主义逐步异化,而人本主义正在回归。为此,当代讨论理论心理学复兴和拓展的呼声日趋强烈。而这两种潮流具有互动性,共同推进着心理学理论及其流派的演变。
二、的一般性影响
按照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的解释,“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此,一个直觉性的判断是: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必然存在着天然的渊源。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仅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单向影响效应来讲,“心理学对经济学就似乎像Boethius神一样是道路、动机、指导、起源与lt6”(Wicksteed,1987)。
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效应凸现于心理——行为分析方法在经济研究中具有悠久的应用传统。纵观经济学说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主流的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还是在非主流的其他各种经济学流派那里,都可以发现心理——行为分析的影子。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涉及研究消费、交换、生产和分配等任何一个主要的经济学范畴,都必须首先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影响。因此心理一行为分析对于经济学研究就尤显重要。而有关心理——行为分析的经济学传统,则广泛地散见于从斯密、李嘉图到马歇尔、费雪和凯恩斯等经济学大师的著作中。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亚当斯密曾分析过人类“傲慢的自负overweeningconceit)对许多企业劳动力价值产生的低估效应。他认为,年轻工人往往倾向于对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力过分自信,所以不会选择“跳槽”去寻求更好的工作,而这种基于对工资差别进行套利机制的缺乏会诱发企业主对劳动力价格的压制。!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中则更多地吸取了杰文斯和奥地利学派重视心理因素分析的研究传统。他把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心理动机归结为两种形式,即卩“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其中前者是激发人类某种经济行为的动力,后者则是制约人类某种经济行为的阻力。他甚至认为: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由这两种动机所支配、以这两种动机为基础的,这两种动机的“均衡”是绝大多数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分析中认为,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是构成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其中每一种都涉及企业家心理。约翰费雪在《利息理论》(1930)中对“货币幻觉”(themoneyillusion)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利用利率很难从整体上有效地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并对与个体的自我控制、预见和习惯等相联系的储蓄行为进行了解释。
后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用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人们的心理对有效需求的影响。他认为有三大心理规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这三大心理规律分别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其中流动性偏好又可以用人们心理上偏好现金的三个动机来表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会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自我均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而要解决经济危机,政府就必须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然而很明显的是:多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并不从事于建立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他们也并不必要如此。因此,心理一行为分析方法并没有像历史方法和数学方法那样成为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主流方法。分析其具体原因,大致有:(1)心理——行为分析方法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那里不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一点正如约翰内维尔凯恩斯在《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1891)中所言,“尽管政治经济学家的定理最终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但他们往往将心理原理作为资料而接受,而不是将它们认定为自己的结论;除非他由于不占有足够详尽的前提而被迫涉猎心理学领域本身。》2)为了避免卷入并研究有着心理学源渊的各种争议性假说,经济学家们总是基于通常的感性认识界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行为假设——经济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和推理,而至于如何判断这种行为假设的正确性,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则提供了一种当代公认的“有用性”标准,他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1951)中提出,“即使人们能够详细地说明假设的经验相关关系,也与判断理论的有用性无关。而仅仅通过预言与事实之间的一致性,理论将被暂时性地接受或否定。因此,结果——而不是假设——应成为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科学活动的主要关注点。》3)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将个体行为的最大化假设进行一般化来简化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每个个体行为都被赋予了极强的目的性和相似性特点时,个体行为就具有了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样:一方面,经济学就可以忽视个体的选择过程而集中进行选择结果的分析了,另一方面又便利于经济学家对集体性现象和制度体系的侧重研究。
凯恩斯之后的现代经济学各流派,则开始适应性地、较多地应用心理——行为分析方法。心理一行为分析理论包括:(1)金融市场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如众多行为金融理论大师对投资心理与行为的分析(Thaler,1981),有关税收心理和逃税行为的分析(Lewis,1982;Robben等人,1984),有关地下经济行为的研究(Wilensky,1981;Feige,1982),有关通货膨胀的经济心理和行为分析(Ratchlor,1986;Kemp’1991)等。(2)产品市场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如有关企业家的经济心理与行为(Clelland,1961;Cyert&March,1963;Simon’1984;Davidsson,1989),有关消费者的经济心理与行为(VanRaij,1984;Andreason,1977)等。(3)劳动力市场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Earl,1990;Furn-ham,1986)。(4)家庭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分析(Becker,1981;Katona,1975)。®总之,到了现代经济学,无论涉及微观分析,还是宏观分析,都可以发现更多的心理一行为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希勒和姆里纳赛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家,则基于现代心理学的启示,分别对传统经济学“经济人”的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等三个假定进行了修正,"并进一步提出了既非完全理性,又不是凡事皆自私的‘‘现实人”假定。以此为立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认为,每一个现实的决策行为人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理性人,他们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自身固有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理性的有限性,在决策判断过程中,决策者的启发性思维(heuristics)、心理框架(mentalframes)和铺定效应(anchoringeffect)往往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在决策选择过程中,对问题的编辑性选择(choiceofproblemediting)、参照点(referencepoints)、风险厌恶(lossaversion)和小概率效应(smallprobabilityeffects)也会产生关键性影响。
心理——行为分析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这种应用的强化,源于深刻的经济学发展背景:
(1)经济理论的一些发展已经激发经济学家去考察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前沿问题。首先,经济学中的信息革命已使经济学家着眼于个人信息处理的微妙性质,这种信息革命以阿尔科夫(1970)、斯蒂格里茨(1976)等人领导的信息经济学革命为代表。其次,由于成功地识别了新的策略解概念,经济博弈论认为对几乎任何一种市场行为模式,都有合理的策略解与之相适应(NashEquilibri¬um)。内省法、决策原理、内在一致性和少数程式化的事实等等,均足以说明要搞出足够的理论指导具有可能性。经济学家们为此需要寻找更系统的资料来源和补充原理,以减少相持不下的经济理论数目。第三,以斯密斯(1962)、罗思(1995)等人为代表的实验经济学正在成熟,由于实验经济学可以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放在现实领域中进行检验,便利了经济学家根据相关经济背景来精确地衡量行为。而行为模式一旦确立,它就并不只是与经济模型相适应了,经济学家则被迫从心理学中寻求答案。
(2)随着心理学科的逐步成熟,心理学对经济学渗透的力度也在增强,而心理学家的好奇心正在驱使他们的研究更趋近于经济学传统领域的主体行为人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这点正如卡尼曼和特维斯基(1986)所言“由于大量的心理实验分析结论和理性公理中的一致性、次序性和传递性原则相违背,而且这种违背带有系统性、显著性和根本性,因此,客观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对行为人的决策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和更稳固的支持。”题。例如,心理学家已经深深地卷入了风险(或收益)分析和规范性决策分析,结果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和决策理论相联系。现代心理学家正在积极地研究一些常见的经济两难问题,比如有关公共商品、外在性和诱因一致性问题,基于选择偏好逆转、条件反射、塑造和强化理论对需求行为的分析等等。
(3)现代经济学考察对象正在从传统的“经济人”逐步转向“现实人”而这种研究对象的转移为心理——行为方法的广泛采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最早从马歇尔(1890)开始,他就把人“当作社会组织中的一分子”来研究,尽管这样的人与边沁主义者一样是利己的。但与“经济人”不同的是,它是有“欲望、憧憬和人类其他本性”的“社会人”赫伯特西蒙(1976)则基于经济决策者本身信息的不完全性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提出了“有限理性”假定,他认为个体决策者只有有限理性,只能追求较满意的目标。而在凡勃伦和加尔布雷希等制度经济学派那里,则用“制度人”来取代“经济人”即用多重目标并且其目标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他人决策及文化制度因素结构影响的人,来取代单纯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独来独往的“经济人”到了现代最流行的行为经济学家那里,受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影响,则更多地从认知偏差及行为偏差的角度来诠释“经济人”。
三、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流派性效应
基于心理学对现代经济学渗透力度的强化,出现相关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性学科是不足为奇的。但颇具争议的是,有关这门交叉性学科的名称却是多样的,一说为心理经济学®,一说为行为经济学,一说为行为金融学。由于缺乏相关心理学背景,多数学者的理解非常狭窄,并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本文认为:这种理解的差异恰恰缘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经济学的不同影响,即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流派性影响效应上。
考察心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等经济学派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变迁,不难发现:心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三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流派性影响效应。其中,起源于欧洲的心理经济学更多地受到了传统欧洲式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而在美国复兴的行为经济学,则更多地受到了根植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相反,行为金融理论则更多地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数学;应用;培养;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数学作为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承担着为专业服务、全面培养人才的任务,在教学中应该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数学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对于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有明确的基本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并具备利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基本上是知识传授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轻视过程,注重结果。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方法的实际应用,重理论轻应用,割裂了数学理论、数学方法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重视各种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忽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显然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一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数学应该围绕“以应用为目的”开展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知识与各专业紧密相联,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知识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以应用为目的改革高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高职教育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出发,高职数学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放在首位。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演绎及推理和定理的严格论证,而从应用的角度讲,需要的往往不是论证的过程而是它的结论。因此,在高职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必须、够用”为度,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不具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强调数学的广泛应用是社会的需要。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今天的高职数学教学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发挥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逐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
导数部分的学习,可以选择从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等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导数的概念,再用导数的概念剖析实际问题中常见的变化率问题,注重突出导数的应用性。在例题和习题中,选择一些涉及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例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选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成本与利润的最佳化,库存控制等经济学中的问题;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选取电流变化率、比热容、最大功率、材料最省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定积分时,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再引出定积分的概念。例如,先提出问题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力所做的功。学生对求图形面积和力所做的功并不陌生,只不过以前熟悉的是求直边梯形的面积和恒力所做的功。这两个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问题的解决,然后引出定积分的概念。这样学生会自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突出一些经济问题中定积分的应用,如已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时,生产量如何控制使总利润最大;对机电专业学生选取变力做功、交流电的平均功率、交流电压的平均值与有效值、PID控制、某些旋转体工件的体积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总之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发挥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逐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数学教育应该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全新的理念培养人才,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让高职数学教育更贴近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董步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49
2.李志煦、展明慈等,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0
【关键词】系统论 国际区域 能源合作
1.多学科视角下对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研究的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能源合作的研究由来已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笔者认为总体上对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的研究归属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范畴,且不同的视角下的方法论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学科属性。
在地理学视角下,研究者们偏重将“区域”作为研究能源合作的前提和关键,认为合作的地理范围是由具有地缘关系的国家或组织所组成的区域空间。就像Melvin A. Conant和Fern Racine Gold认为的那样,能源合作现象的产生以及合作领域的扩大应当最先在具有地缘关系的国家之间产生。地理学研究者们通过对“区域”范围内特定资源以及国家间的流动往来进行描述以解释区域范围内能源合作的合理性。在政治学视角下研究者们大多站在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能源在国家交往中所起到的媒介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的描述又有通过建立模型而实现的定量分析。在经济学领域内,学者们对国际能源合作的研究较为丰富。无论是国际合作理论、竞合理论还是成本收益理论,其实现合作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资源要素禀赋的差异,而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为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在国际区域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中,一方面,单个国家总是因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而背离合作轨迹,另一方面合作会因为各国收益函数的相左难以维持或付出成本,其上述行为主体的特质符合博弈论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因此,博弈论也是解决经济学问题最为常见的分析工具。
地理学研究者对特定“区域”的研究既实现了对区域内能源合作国各种复杂关系的分析,又描述了区域外国家以及各种势力对合作的影响,这与区域能源合作的复杂性与开放性相符。“区域”的划定在地缘上为合作参与主体与外部环境划清了界线,使合作具有空间上的整体性。但地理学的思维模式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特殊性的研究。由于地理差异具有绝对性,因此各地区的水文、地貌、气象、资源储量、方位和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国家间的交流方式对区域能源合作的影响差别很大。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将敏感的能源合作置身在复杂开放的国际关系系统内,因此站在国际关系学视角,无论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都对揭示国际能源合作的本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过多的突出国家“权力”的作用会弱化其他部分对系统功能实现的作用。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在对能源合作问题上过多纠结于合作达成与否以及现实条件对合作影响的静态描述,从而忽略了合作系统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差异性的比较,无法动态揭示能源合作系统在结构上的相互作用过程。此外,虽然在部分文献中对复杂国际关系的研究实现了定量化的描述,但在定量模型设立的初始,对假设条件的过多设置以及对原本复杂变量的过度简化限制了模型功能的发挥。经济学视角的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为学者们研究能源合作相关问题提供了广泛的思路和空间。但经济学者们过多的重视在要素禀赋理论、优势互不理论基础上通过开展区域间的能源合作所实现的经济收益。通过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设定合作的假设、路径和机制。这种微观的分析思路难以解释宏观的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的相关问题。此外,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将国家间资源禀赋的差异作为开展贸易的条件。在该理论视角下,无论是定量的分析工具还是定性的描述都依赖于完全理性假设条件,从而偏离了能源合作的复杂性与非线性特征。
学者们站在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对国际区域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既有定性的描述,又有定量的分析,为后继者对该问题的继续研究提供了广泛的思路和启示。但是国际区域能源合作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构成该系统的不仅有区域内的参与国,还包括促进和阻碍合作的各类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国家的行为选择。因此,作为宏观系统的国际区域能源合作,其整体性、结构性、层级性、功能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应当用系统论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有助于我们认清区域能源合作的运动规律。
2.系统论视角下的国际区域能源合作
国际区域能源合作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从“国际区域”的角度看,地缘位置邻近或交通便利的国家或经济体构成的区域空间在地理范畴上为能源合作系统的边界进行了圈定;从“能源”的角度看,油气一类不可再生资源集中体现了能源的多重属性;从“合作”的角度看,“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国家为满足各方实际的或预期的利益而相互调整政策和行为的过程”。因此“国际区域能源合作”可以看成是在地理位置邻近、交通便利的特定区域内,能源消费国和能源供给国围绕共同利益而在石油、天然气能源领域中相互作用的宏观系统。
与一般系统类似,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系统也具有整体性和相关性的特征。所谓“整体性”主要由系统的功能表现,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那样,“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在系统内部,整体与部分是相对的。从宏观层面,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系统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环境系统、外交系统等子系统构成;从微观层面看,由资源、技术、资本、人员等元素组成。对于总系统而言,各个子系统是部分,对于各子系统而言,组成系统的微观元素则是部分。各部分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为了同一目标而实现某种功能。共同利益是合作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驱动力,而该动力的施力效果则要通过系统的功能,即合作的效果表现出来。
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的“相关性”是构成能源合作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以及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且这种相互关系以因果关系为主。根据上文提到的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的概念可知,能源合作系统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地缘关系、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经济往来、要素流动等。由于地里边界和能源属性的影响,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系统是开放的,其系统结构与环境的因果关系也是系统相关性的重要体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内部,即使能量的分布是有序的,那么能量在做功的过程中也是经历自身消耗的,其熵值会随能量做功的完成而增加,并且这种熵值增加的过程是系统自发性的。同样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系统要实现生命的维持就必须是开放的。外界条件不断调整变化的阈值,为能源合作系统的能量分层提供动力,像“贝纳德流”一样实现系统与外部环境物质能量交换的循环往复。
根据唯物辩证法,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处于主导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系统的不同部分对系统功能实现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体现为系统的等级性。资源的逐利性的存在,使得在理想条件下构成能源合作系统的元素能够在参与主体之间流动。因此具有互补性的资源流动系统对能源合作系统的功能实现具有主要影响。在现实国际社会中,该“理想状态”并非存在。在涉及国家安全的能源合作问题上,即使具有地缘关系的国家之间也会存在政治、外交、意识形态、固有文化的分歧,并且这种分歧属于软层面,在可预见的有限时间内难以改变。软层面的分歧使资源流动系统对能源合作系统功能的影响效果降低,从而使系统的等级性发生变化。综上所述,国际区域能源合作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特征,因此通过剖析系统的构成、结构、功能可以更准确直观的揭示能源合作的运动规律。
3.结论
运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对国际区域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是合理的。首先,系统论学科的研究内容不具有个别性,而是对某一类问题的本质进行揭示。因此,在系统论视角下,对复杂问题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步骤具有普遍适用性。虽然不同国际区域的能源合作规律存在差异,但是系统论对该类问题的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套完整性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其次,系统的构建虽然始于微观元素的组成,但系统论能够使研究者们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最后,通过系统结构上的反馈作用来实现其功能的表征,是动态的研究思路,规避了静态分析复杂问题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6
[2]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7-19
[3][俄]斯·日兹宁.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5-67
[4]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6)
[5]朱显平、李天籽.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
[6]许光清、邹骥.系统动力学方法:原理、特点与最新进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管清友、何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11)
[8]吴福佐.能源消费国家间的能源国际合作:一种博弈的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39
[9]张雷.论中国能源安全性【J】,国际石油经济,2007(3)
作者简介:
王玉辰(1988-),男,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