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冬瓜种植管理技术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冬瓜;宏大1号;施肥水平;产量;化瓜
冬瓜在浙江省象山县栽培面积较大,也是该地区菜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在生产中经常出现施肥过量或施肥不平衡现象,既造成冬瓜产量和品质不高,又造成肥料的浪费。2009年浙江省象山县丹东街道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的“冬瓜新品种‘宏大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经象山县科学技术局立项实施后。为探索不同施肥水平对宏大1号冬瓜经济性状的影响,特进行此试验,以期为宏大1号冬瓜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宏大1号冬瓜,由象山县丹东街道农业技术推广站、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同育成。商品有机肥由象山龙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含N 8.2%,P2O5 3.5%,K2O 3.9%;尿素(N 46%)、过磷酸钙(P2O5 16%)、硫酸钾(K2O 48%),在丹城市场购得。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级施肥水平即4个处理,1级:每
667 m2施商品有机肥18 kg、尿素1.8 kg、过磷酸钙2.4 kg、钾肥1.2 kg;2级:667 m2施商品有机肥12 kg、尿素1.2 kg、过磷酸钙1.8 kg、钾肥1.2 kg;3级: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6 kg、尿素0.6 kg、过磷酸钙1.2 kg、钾肥0.6 kg,每个处理施肥时对相同水量;以不施任何肥料为空白对照。商品有机肥、磷肥、钾肥均作为基肥,翻耕后在细耙前一次性施入,充分入土。尿素为追肥,分4 次进行,第1次在植株成活6~7 d后对水施用;第2次在坐果前施;第3次待幼瓜长至4~5 kg时穴施;第4次在定瓜施,4次用肥比例为5∶25∶50∶20。小区面积40 m2,东西向,四周设保护行,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9年3月25日在象山县丹东街道中家河村袁宝全承包田里进行,前作水稻。采用小拱棚地膜覆盖育苗,4月15日定植,定植苗龄21 d(2叶1心),定植前7 d进行通风炼苗。双行“品”字形种植,株距0.9 m,每个小区种植冬瓜9株。定植时覆盖窄幅薄膜(0.6 m)。其他管理同常规。田间定点观察瓜蔓生长及化瓜情况。8月21日采收,实测成瓜个数、单果质量和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水平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2级施肥水平下小区结瓜数最多,达9.7个,单果质量较大;1级施肥水平下单果质量最大,为43.6 kg。综合来看,2级施肥水平下的产量最高,1级次之,3级为再次之,空白(CK)最低,4个处理折合667 m2产量依次分别为6 761.7, 5 597.8,5 426.0,2 766.4 kg。
2.2 各施肥水平瓜蔓生长情况观察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施肥水平下,宏大1号的瓜蔓长势表现不同。在1级施肥水平下,苗期生长较好,坐瓜期开始表现过旺,定瓜后更旺,后期仍有过旺表现;2级施肥水平下,整个生育期瓜蔓生长正常,且不早衰;3级施肥水平下,生长后期植株出现早衰。
2.3 各施肥水平对化瓜的影响
生产上,化瓜对冬瓜产量的形成影响重大,尤其是前期出现的化瓜。从表2看,1级肥料处理的化瓜最为严重,平均每株达到1.44个,其次是空白对照(CK)为0.84个,2 级与3 级基本接近,分别为0.77个和0.66个。因此,前期肥料丰足,以致瓜蔓旺长,或者肥料欠缺,造成瓜蔓生长弱势,均会引起化瓜。
3 小结
宏大1号在本试验设计的不同施肥水平下,以2级(667 m2施商品有机肥12 kg、尿素1.2 kg、过磷酸钙1.8 kg、钾肥1.2 kg)施肥水平下的产量最高,说明2级施肥水平可以满足其冬瓜整个生长期的生长需要。1级(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18 kg、尿素1.8 kg、过磷酸钙2.4 kg、钾肥1.2 kg)施肥水平下,瓜蔓生长过旺,前期化瓜严重,影响坐瓜,产量降低。3级(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6 kg、尿素0.6 kg、过磷酸钙1.2 kg、钾肥0.6 kg,)施肥水平下,植株后期出现早衰,单果质量不理想,产量不高。
参考文献
[1] 温庆文,钟霞,鲍卫东,等.架冬瓜的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2):6-7.
[2] 李贞霞.冬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西南园艺,2001,29(3):27.
[3] 陈君茹.麦茬冬瓜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5(5):12-13.
Effect of Fertilizer Level on Economic Characters of Hongda No.1 Wax Gourd
ZHANG Ruixiang1, LI Fangyong2, HU Lingshan3
( 1.Dandong Street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tations, Xiangshan, Zhejiang 315700;
2.Xiangshan Agro-technique Extension Center; 3.Nancha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官渡区;绿化苗木;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3502
1 引言
昆明市官渡区位于东经102°41′~103°03′北纬24°54′~25°13′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2300 m以上一般为山地红壤,海拔2000~2300 m为山地红壤,海拔2000~2200 m的区域,多为红土、黄红土,旱地为紫羊肝土,水田为紫泥田[1];2000 m以下,主要为坝区冲积、湖积母质发育成的淹育型水稻土红泥田、泥田、胶泥田、沙田等。官渡区属于高原型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7 ℃,最热月6~7月,平均气温19.9 ℃,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7.8 ℃,无霜期227 d,年降水量1012 mm,年蒸发量1868 mm[2]。
2 官渡区苗木发展的现状
官渡区苗木适宜种植的绿化苗木树种较多,从古代开始绿化苗木种植就已取得初步开展,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昆明近郊采购树种,有桑子、松子、腊树子;光绪二十八年(1922),在王帽山、呼马山种植云南松;光绪三十四年(1908),昆明县设种植委员1人,负责采种育苗植树。育苗植树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山上走到山下;从“四旁”走到城市园林化、城镇森林花以及城乡生态建设。苗木已从云南松、华山松、旱冬瓜等,发展到香樟、栾树、冬樱花,以及乡土树种的大力开发和利用[3]。
3 绿化苗木种植现状
3.1 苗木种植规模
2011年3月,昆明市林业局以《昆明市林业局关于下达2011年城乡绿化(林业项目)计划的通知》昆林发[2011]8号文件下达给官渡区2011年苗木产业基地建设任务600亩,2011年6月,昆明市林业局又以《昆明市林业局关于下达2011年苗木产业基地新增计划的通知》(昆林发)[2011]29号文件下达给官渡区2011年新增苗木产业基地建设任务3000亩。因此,官渡区2011年苗木产业基地建设总规模为3600亩。
3.2 种植布局
官渡区2011年苗木基地建设主要布局在大板桥街道办事处1800亩,六甲街道办事处600亩,官渡街道办事处600亩,矣六街道办事处600亩,规模较大。
3.3 种植方式
官渡区苗木基地种植主要以企业自己筹资建设为主,政府引导为辅。以生产城镇绿化苗木为主,同时兼营农村个体造林苗木,运行机制灵活,苗木品种较丰富,应变能力强,但规模小,分散。城市绿化苗木发展形成了3种格局;一是个体户在城郊租地,专门从事园林绿化苗木培育、养护,经营者大部分来自省外,苗圃里的各种苗木90%来自外省;二是一些规模的绿化工程公司自建的苗圃,所产苗木用于单位承接的绿化工程;三是由于城镇化的推进,绿化苗木供需矛盾突出,加之连年干旱,农户把承包地用于种植绿化苗木,特别是近郊山区较为突出。
4 绿化苗木培育存在的问题
4.1 行业总体实力不强
至2011年底,官渡区绿化苗木种植经营户242户,种植面积11430.55亩。种植户的种植面积规模均较大(表1),而云南花木世界物流有限公司是官渡区最大的绿化苗木种植经营户,面积2500亩,但是其又把土地承租给若干个公司和个体户经营,化整为零。
4.2 生产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三分种,七分管”,三年连旱,对地处山区、半山区,少雨、缺水的苗木种植经营户来说,水是苗木生存的命脉,是影响苗木生长品质的根本因素,缺水是主要问题。绿化苗木的培育不能像在山上栽树,等天下雨,靠天吃饭,它对地理位置的选择比较严格。因此,还应改变现今的靠天吃饭局面,利用新技术来进行苗木种植[4]。
4.3 品种杂乱、管理粗放、无商品意识
刚进入绿化苗木生产经营的农户,存在盲目种植,从众现象突出,缺乏技术指导、资金投入、信息交流反馈,种植无技术,管理无经验,经营不计成本,不利于资金的合理运用,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商品化的形成。
5 对策与建议
5.1 科学布局,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行业总体实力
官渡区绿化苗木若要满足市场需求,需对现有苗木基地资源展开整合,利用相关政策、土地流转与资金扶持,建构一批批上档次、更大规模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产业示范区。同时,官渡区相关政府部门应绿化苗木产业发展完全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归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中,并制定与完善绿化苗木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成立绿化苗木管理机构,增强苗木产业管理能力,力求整合产业,增强行业发展竞争力。此外,行业技术协会应将零散种植户集合起来,朝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小苗圃走联合发展道路,依靠大苗圃,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促产业全面发展,增强苗木生产科技含量,规范种植管理模式,以弥补零散种植户的不足,整个官渡区规模最大的重点苗木种植地在产业发展中应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种植理念,运用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科学布局,增强绿化苗木种植的总体实力。
5.2 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5.2.1 从“种”字上下功夫
政府积极引导,把培育绿化苗木作为生态建设、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富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对绿化苗木种植经营户给予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办证简化。
5.2.2 从“管理”上下功夫
总体布局上以主城出入口、城镇面山等作为发展城乡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的重点区域,坚持以点带面,强化辐射。在苗木品种上,突出特色,顺应市场,长短结合,乔、灌、草间作。
5.3 依靠技术落实绿化苗木培育工作
官渡区种植户应多了解市场动态需求情况,种植满足市场需求且苗木成活率较高的,受欢迎的树种。相关部门或有经验的苗木种植户应及时的为当地刚进入绿化苗木生产经营的农户讲述苗木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要点,嘱其严把植物检疫关,发现有害生物应及时处理并销毁,以免疫情扩散。此外,还应为种植户讲述正确的养护管理方法(包括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增强植物抗虫害能力,修剪枝叶技巧),鼓励实施无公害生物防治病虫害,以提高成活率。
6 结语
随着昆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城乡园林绿化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重要性。行业协会应发挥自身服务、沟通、公正、监督的作用,整合行业资源、规范行业管理,提高专业水平,推动和促进该市绿化苗木行业协调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昆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和其它造林绿化工程提高品种对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优质苗木。
参考文献:
[1]蔡建武.浙江省桐乡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徐天敏.苏州市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3]刘 婕.Y市园林绿化苗木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姚天泽.漳州市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关键词] 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模式
云南国土面积的94%是山区,作为山区大省,260万绝对贫困人口和500多万低收入人群生活在广大山区[2],把山区丰富的自然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是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出发点的落脚点。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条件差,困难在山,希望也在山,出路就在林。加强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实现林产业的综合开发,对山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形成,使山区林农尽快增收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永胜县光华乡新生村委会一农户,1993~1994年承包的500亩荒山荒地,种植10余年的核桃、板栗等,因品种不良,经营管理粗放,产量及效益太低,年收入仅10000元左右。由于是单纯的家庭经营,经济基础差(现在还未通电),且种植模式单一,加之没有以短养长、多种经营、综合开发,综合效益太差,难以维持。2007年注册成立了“农林生态种植园”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联合有意合作的农户共同开发,增加劳力和资金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积极与科技部门、乡镇林业站、地方林业局联系,在实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苗木繁育等方面得到许多支持。同时通过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引进经济新品种,林农间作,建沼气池并对沼气肥进行综合利用等,已建成500余亩生态经济型的种植园,近几年仅林业局委托培育苗木一项,年收入近10万元,其他部份的经济效益也正在逐步显现。
一、林业专业合作经营模式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广大林农成了山林的真正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开始真正关心我家的林地“种什么”、“如何种”、“怎么管”,如何让有限的林地产生较高的综合效益。可是由于农户现有的林地或宜林荒山面积由几亩至几十亩不等,如永胜县一村小组83户村民,林地面积1475.3亩,平均每户17.7亩,最少的仅0.8亩,最多的39.6亩,面积少且很零散,个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上不具备规模,不能产生规模
效益。因而联合开发、划零为整、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是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基础。
目前山区林业的组织形式多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是属于分散经营形式,信息少、资金少,开拓性小,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抵抗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差,与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不相适应。因此在充分发挥完善和发展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家庭经营向林业专业合作经营形式转变。
1.林业专业合作经营形式[1]
(1)乡村集体内部间的专业合作,包括联户经营、乡村户联营、乡村联营、村户联营等。
(2)林业局(站)、国有苗圃、国有林场、木材公司、森工企业等国家林业单位与乡村集体或农户的股份合作。
(3)非林业部门与乡村集体或农户的服份合作。
二、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模式
90年代初,两山到户后,林农自发种植的经济林如核桃、板栗等,大多是乡土品种,“名、特、优、新”品种少,经济林种植零星分散、产量低、品质差,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林产业的发展基础很薄弱。截止至2007年年底,全省仅低产核桃林面积就达400万亩[2],占全省核桃面积的33.3%。而核桃一致被认为是云南省山区林农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因此低产低效经济林的改造将是山区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之一。
1.品种改良
(1)高接换种。近几年各地均有通过品种审认定的核桃优良品种如云新系列、大姚三台核桃、漾濞泡核桃、玉溪大白壳、大沙壳核桃、细香核桃近20个,审定的板栗优良品种云雄、云红等。由于低劣品种造成的低产,根据当地生产实际,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推广应用这些优良品种,采用高接换种的方法,通过良种嫁接改造,实行无性系集约化栽培,将低劣品种换成优良品种,是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有效方法。2008年2月用已审定的云新高原、云新云林核桃新品种和云雄、云红板栗新品种对永胜县农林生态种植园100亩低产板栗园,150亩低产核桃园以高接换种的方法进行改造,板栗园2009年试花试果,2010年实现产值10000余元,核桃园2010年86%挂果,2011年95%挂果。
(2)栽植更新。对于品种差,种植密度低,尚未完全丧失结果能力的衰老经济林,可在其中栽植良种嫁接苗,加强幼树的管理,适时整形修剪,剪除影响新植幼树生长的衰老枝干,幼树长大结果后,将老树全部挖除,形成新的丰产经济林。
2.树体管理
对于虽是良种,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树形混乱,树势衰弱,结果少,产量低的经济林,加强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进行合理修剪整形,改善树体结构,更新复壮树势。因此修剪整形是低产低效经济林树体管理改造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云南省这类型的低产核桃林130余万亩,现在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板桥乡,剑川县鲁甸乡确定的核心示范区内,通过集成修剪整形、施肥、放苦水、促花促果等技术措施促进结实和丰产,辐射和带动这类型低产核桃林的改造。
3.土壤改良
栽植地土层浅、干旱瘠薄,或因水土冲刷露根的良种经济林,一般产量也较低,对于此类经济林的改造,除了做好病虫害防治及整形修剪,重点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多用厩肥,沼气肥等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扩大根系分布层,增加吸收面积,为树体的生长、结果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三、沼气综合应用模式
云南省沼气的建设规模截止2009年底已达247.9878万户,尤其在山区沼气的建设是非常普及的。但沼气的综合利用率低,山区对沼气池建设的认识仅停留在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炊烟、照明)的单一利用上,相较经济发达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而一个6m3沼气每年可为20亩的耕地提供肥料[3],这将有效降低农村肥料用量和肥料成本。可充分应用沼气肥,生产生态有机无公害经济林产品。
2009~2010年对种植6年的云新14号、云新34号核桃林设置了厩肥、复合肥、沼气肥3组,每组5个重复进行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沼气肥与厩肥对比核桃产量提高18.3%,与复合肥对比产量提高10.65%。
1.沼渣作基肥
沼渣是腐熟无菌、速迟兼备的优质肥料,其有机质、腐植酸及N、P、K 含量明显高于沤制的土杂肥,据测定,沼渣内含有机质36%~49%、腐植酸10.1%~24.6%、粗蛋白5%~9%、全氮0.8%~1.5%、全磷0.4%~0.6% 和全钾0.6%~1.2%[4],还含有一些其他矿质成分,是迟效速效兼备的优质有机肥料。长期使用可以改良土壤结构,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促进树木根系对各种养分的吸收,提高经济林产量、质量和品质。
2.沼液做追肥
沼液不仅含有树木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含有丁酸、吲哚乙酸、维生素B1 2等活性、抗性物质[4],而且易被树木直接吸收。可采用沟施的方法,在经济林坐果后,随水进行。结果表明:
3.喷施沼液
用沼液喷洒植株,可起到杀虫、抑菌的作用,减少农药使用量,达到农药低残留。将沼液按30%配制后,喷施核桃树干、枝条、叶片正反面,肥液以悬浮于叶、果、枝、干表面或少量下滴为度,一年3次,调查结果:喷施沼液的核桃树虫口率仅2%,而对照的核桃树虫口率达38.3%。
四、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修复模式
山区尤其是贫困山区长期以来的毁林种植模式,以砍薪炭材解决能源的方式,以及其他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形式,使山区大量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在云南山区已实施了林改的林地中,中低产林面积有7470万亩,其中亟须改造的多达6000万亩,而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也近1500万亩。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环境的改善,选择一些优良的生态树种如旱冬瓜、川滇桤木等,在林中空地不规则种植,对此类森林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充分发挥生态功能,达到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平衡发展。
五、经济林良种丰产栽培模式
对新造林地,选准先好良种是关键。在良种基础上,实施丰产栽培和管理。如种植核桃掌握一块好地、一个大塘、一担有机肥、一株壮苗、浇足定根水、一块地膜等技术要点,掌握栽植后的配方施肥、修剪整形、促花促果等技术,使新植经济林在高起点、标准化方向发展。
六、林农间作模式
在核桃林、板栗林等经济林的幼树期,间作花生、马铃薯、红薯、烤烟等矮杆农作物,充分利用林地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充分利用林地生产力,做到以短养长,以耕代抚,实现立体经营和科学经营。
七、花椒生物防护隔离栏模式
花椒具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经济价值高,水土保持效果好的特点。在经济林园边界密植花椒,一方面起到防止牲蓄危害和隔离的作用,另一面发挥防护林的功能。同时当花椒进入结实盛期,还能为农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
将以上模式组合,辅以家畜养殖,形成以沼气为中心,种植、养殖为一体山的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洪明,王玲.对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几点认识,生态经济,1996(6):46~48
[2] 云南省木本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
XX镇位于文秘部落市XX区南郊,1980年从原蕉城公社分离为乡,1991的撤乡建镇,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19个党支部。现有耕地面积2359亩,其中水田1149亩,农地1210亩。2004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6元,村财收入128万元。三年多来,XX联动网本着服务“三农”,服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树立“服务、创新、求实”意识,整合镇域资源,构建工作载体,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2004年4月,联动网建设在市委组织部和XX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组织的评比考核中荣获“先进单位”光荣称号。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联动网氛围浓厚。
1、建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联动网建设工作,始终“牢记宗旨,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建立、健全机构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联动网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实。在联动网建设原有的基础上,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率先全区实行乡镇全员纳动网管理,有效推动了联动网建设。全镇设立后山、坪塔工作站,塔山、金蛇头工作站,贵岐、岐头工作站等七个联动工作站,实行站长负责制。同时,实行镇直部门挂村制度。各站设立创建指导员,负责指导各村(居)党建、经济、综治、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并每月填写两篇所包村(居)下乡记录和信息采集卡上报联动中心。联动中心定期组织召开月例会一次,要求各工作站站长、创建指导员、部门负责人及科技特派员根据当月工作要点在会上进行汇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站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反馈到镇联动中心存档备案。实行全员管理,使我镇形成领导率先、干部带头、人人参与联动网建设的氛围。
2、网络建设稳步推进。XX联动网建设,它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领导和财政的扶持。到目前为止,XX镇先后投入10多万元,为镇联动中心购置了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古溪、福洋、金蛇头等村也购买了电脑,为信息的及时传送带来了便利,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信息建设。丰富、时效、多样的信息是联动网工作的基础。在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注意从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搜集、整理、农业信息。在内部信息的汇集整合方面,制订信息采集制度,要求每个创建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每月采集2条信息,在每月联动中心例会上讨论并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在“城南信息网”、“八闽农网”、农业部“一站通”、“闽东人才网”等网站上予以。“拿来主义”是我们扩大外部信息来源、丰富农业信息的好办法。我们对从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媒中获得的国内国际信息、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和镇域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广泛采用“摘编、采编、创编”的信息采集加工模式,去伪存真,确保农业信息的时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编辑联动网网刊《绿色莲峰》,及时分发到示范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手中。
4、加强队伍建设。在推进联动网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我们在专业村、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设立兼职信息员。这些农业信息员大多来自基层,勤于实践,善于总结,能够及时准确地上报或下传各类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权威性和实用性。目前,全镇已有60名信息员,初步建成了覆盖镇、村、户的梯级农业信息员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在职的农技干部参加各类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业服务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采用集中办班、村科技夜校、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三年来,在各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100期,参训人员达3500多人(次),
二、创新工作模式,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1、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加快农业集约化,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我们结合镇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农业产业调优、调强、调出特色、调出规模。针对莲峰三村的资源优势,2002年底建立了莲峰三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占地面积300多亩,种植有黄花梨、脐橙、萝卜、柚子、冬瓜、白菜等各种果蔬,发挥了示范作用,以示范带动调整,今年该基地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2、把龙头企业做强,加快农村工业化,健全农业产业体系。落户城南的天保茶业有限公司公司和东富贸易有限公司是我镇的示范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联动中心在积极为其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其申报蕉城区龙头企业,并多次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其提供申报材料,目前,这两家企业已顺利通过审核,成为我区的龙头企业。我们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实现工商贸一体化。三年来,我们依托主导产业,培植了10多家茶叶、水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天保、东富两个公司为龙头的茶叶、黄瓜鱼加工产业链,并转移镇富余劳动力100多人。
3、把支农政策利用好,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是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什么事情都可以撒手不管了。政府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要克服“越位”和“缺位”现象,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扶持、引导工作,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三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了“山海并举、科技兴镇、科技强镇”的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协调农贷资金,实施了“幸福”工程,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缺资金的问题,先后发放小额农贷4040万元,受惠农户达2050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完善村账镇建,强化监督管理。村财管理曾一度成为影响我镇安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对此,镇党委、政府下决心实施“村账镇建”,规范村财管理,并将此项工作纳动网工作之中,采取定期集中建账,取消村组接待费,严格任期审计等多种措施,加大对村资金使用的监督,执行财务收支定期定时定点公布,实行重大村务集体决定制度,增大了村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抓好村干和村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使我镇村财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年多来,取消村组接待就节省开支近50万元,不仅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杜绝了各种不合理的开支,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实施村账镇建之后,已没有出现因村财问题而上访的事件,同时,也提高村干部热心集体,努力奉献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创新工作渠道,积极开展网上营销。
XX镇联动中心充分认识到网上营销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充分发挥联动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送出去,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2003年初,XX镇联动中心通过农业部审核,加入“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简称“一站通”)信息服务站行列,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城南联动网把镇内各行政村的农副产品,多次在该系统信息,收到了许多有效信息,为镇域内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了信息桥梁,为生产经营大户和企业拓宽市场销路。2004年7月份,XX镇叶厝村村民叶顺锦由于交通、通讯、信息不灵等多方原因,致使15吨萝卜滞销,镇联动中心在互联网上多次予以,经多方联系后,最终与安徽宿州张先生达成供销意向。2003年,蕉城区“三高”农业有限公司与泉州水果批发市场阿聪通过城南联动网的桥梁作用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仍是合作伙伴。截止目前,通过“一站通”等网上营销,共实现网络交易10多笔。
2、引进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由于我镇土地有限,为了引导农民发展新优品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上农产品的价格,XX镇联动中心加大农业信息引导的力度,以信息为纽带,积极为种植户出谋献策。2005年1月份,莲峰三村农业示范基地拟种植树莓,XX镇联动中心在网上多方搜集树莓的种植资料供基地参考,并及时在网上需求树莓的种苗信息,很快就有沈阳、北京的客户致电与其联系。2004年初通过这种方式为基地引进的优质柿子品种如今长势良好,联动网也由此深受种植户的信任。
四、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富余劳动力富有成效。
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工作,从转变观念入手,提出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我镇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要求镇联动中心具体抓好该项工作。
1、强化培训,转变观念,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水平。我镇从实际出发,瞄准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针对不同对象,充分利用农村科技学校,灵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技术教育与培训,多次邀请XX市水产局、区科技局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采取“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方法,着重抓好18-45岁青壮劳动力的培训,开展全方位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岗位定向、政策法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二是面向农村致富骨干和带头人开展科技培训,促进“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采取办班培训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科技咨询与技术讲座相结合、典型引路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镇、村基层干部和现代农民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大部分的镇村干部成为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将才”;三是面向打工回乡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教育,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四是面向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提高其立身谋业的本领。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农村各业发展壮大的带头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