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医药产业规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产业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医药产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形势下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外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对医药产业安全做一个评估。而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应根据医药产业的特点界定产业安全指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理论,从产业环境,国际竞争力,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进行了大体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维护对策。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医药产业安全;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0702
当前世界经济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商业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各行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格局,使各个国家原有的国内国际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如果不谨慎应对,将很可能丧失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损失既有的产业链,更可能丧失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产业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利润丰厚的高新产业之一。当前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对中国本土医药产业冲击较大,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产业安全评估。对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医药产业安全的基本界定
1.1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是最早提出产业安全的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中,大力主张进行自由的公平竞争,但提出要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进行保护扶持。他认为,如果制造业是国防所需,那么靠邻国供给是不合适的。如果对这行业不进行奖励就无法维持,那么对于其他产业征税维护这一特定产业是合理的。他强调,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不能依赖国外。
18到19世纪,李斯特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工业化落后的国家在最初发展必须向幼稚产业提供例如关税等形式的贸易保护,以保护其在国外强大竞争下依然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关注外资在美投资,美国前国务卿乔治鲍尔一次讨论国外直接投资的会议上提出,要多加注意外资的挑战,美国企业面对欧洲日本制造业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地位。
1966年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了起来。随后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了“增长阶段理论”,由于国外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产业国际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结构,实现产业进步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者何维达,李冬梅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产业控制说,强调相对于外国资本,本国资本要对相关产业有足够控制力;二是产业竞争说,强调本国产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各部门均衡协调发展,抵御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三是产业发展说,强调本国要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并使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潜力;四是产业权益说,强调本国要保证国民的产业权益在开放竞争中不受损害。
曹秋菊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从动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从静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
乔颖,彭纪生把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在以下五类:一是,强调外商利用资本和先进技术等优势,通过直接收购,合资等方式控制本国重要产业,威胁国家产业安全;二是能力论,强调本国产业对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具有抵御能力,可以保持各部门协调均衡发展;三是状态论,强调要在开放竞争中抵御外来侵害,保护和发展本国产业;四是权力论,强调本国对重要产业的发展和调整拥有自;五是层次论,强调分不同层次界定产业安全的内涵。
王晓云,许芳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将制造业安全作为国家产业安全主体;二是强调将民族产业安全范畴扩大至国民产业安全;三是强调从问题的根源界定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四是强调在开放竞争环境下,本国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控制。
1.2 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价
评价产业安全,应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对产业行业产品现状进行描述,主要反映产业的基础状况,即行业的实力,反映了对外依赖的程度和抵御入侵的能力;其次还有行业之外的许多因素如政策法规与大环境以及外资的影响等。
何维达提出,根据影响产业安全主要因素,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主要划分为四种。这种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可分为: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
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2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现状
2.1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医药产业环境是医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市场环境和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等影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我国医药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常常发生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但这些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改革深入,虽然问题不能立刻解决,但是医药产业资金得到了逐步改善。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益和风险,我国医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逐年下降,说明产业良性发展。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医保制度等原因,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这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个重要机遇。但是除了这些积极因素,我国医药企业的员工素质仍然有待提高,研发费用投入和新药数量仍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2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能够显示产业的竞争优势,也是产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世界医药市场主要为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所垄断,我国出口商品在数量偏少,质量结构上也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上,我国的本土企业占有大部分份额。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外企在华设厂,药品贸易方面国内企业不够理想。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首先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医药产业的高回报率,和当时我国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众多资本进入医药产业。而当时有关医药产业的政策还不完善,更有某些政府自身的原因,没有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予以正确引导和合理限制,而是盲目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还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2.3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了医药产业受国际市场制约的程度。
我国医药企业的进口常年保持稳定的较低水平,较为安全。出口也较为稳定,主要是一些原料药。而对外资的利用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规模增加,我国医药企业对外商投资有所依赖,但目前还不明显严重。然而我国的技术非常依赖国外,一直以仿制药为主,很少有原创新药。我国医药产业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要依靠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还需要很多努力。
2.4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投资仍然以国内企业为主,本土投资略多于外资以及港澳台投资,但是在利润上外资较高。而且外资正对国内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在股权和资本占有率上,预计数年内可能外资控制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而在品牌效应上,部分药品的领域外资占优势,拥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威胁到了国内品牌的发展。在技术上,外资占绝对优势,中国本土企业和国际医药公司的技术差距很大。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远远不及外资企业。在对华投资的外资中,美国企业占大多数,也对我国市场有很大的控制能力。
3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主要问题
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环境和竞争力还不理想,产业集中度较低,我国医药企业有一些特点: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企业少,小型企业多,资源和资本分散,普遍存在低效益,低技术含量,盲目运营等问题,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产品差异化可以扩大需求,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品牌价值,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生产和浪费。然而,我国药品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导致我国医药产品技术重复率高,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
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技术含量低,极度缺乏创新。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低技术低附加值的过剩药品,难以形成竞争力,而且直接导致恶性竞争,导致医药企业利润的下降。
随着外资的进入,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赖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企业缺乏专利新药和核心竞争力,被外国医药企业控制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增长。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存度和外资的控制能力不容忽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4改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4.1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的立法环境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完善。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研究医药行业有关新技术的专利保护标准,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国家创新技术的管理方法,在政策上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并对外资的入侵进行回应,制定能够有效保护国内医药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在有效利用外资的前提下,防止外资进入的负面影响。保护国内产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4.2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水平
应该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相关管理,提高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有效提升竞争力。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为基础,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并购和联合,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企业资产重组的进行,加快医药产业集中和规模化进程。
4.3加强管理和研发力度,培养创新能力
在保证增加政府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例如经济手段,政策措施导向,以及约束机制等引导鼓励医药企业主动增加研发费用。对大型企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予以充分支持,尽早实现产业化投入。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医药研发创新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医药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4.4合理利用国际贸易的法规,调整产业进出口结构
我们应加强对贸易规则经验和措施的研究学习,加强医药产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合理利用规则,调整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使其朝着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发展,对国内的医药市场以至于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施合理有效地保护。
参考文献
[1] 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7476.
[2]乔颖,彭纪生.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2007,(3):8689.
[3]王晓云,许芳.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510.
[4]刘学,陈文选,郑东连等.利用外资对中国医药业的影响[J].国际贸易,1994,(2):1927.
[5]顾丽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行业的外资利用问题探讨[J].上海医药,2000,21(10):910.
[6]祁添.新时期我国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情况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09):3031.
[7]许铭,李娜.浅析当前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J].中国医药工业,2011,42(12):111115.
医药产业在我国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国际著名研究机构IMS的预测,中国医药市场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
但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集中度低等问题十分突出。加快结构调整既是医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任务,也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日前,国家发改委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录》特别强调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引导和政策扶持,使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390亿美元,已占到产业产值20%,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是医药产品出口主力,约占出口总额的95%。
《目录》指出,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医药产业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为提升研发能力、贴近市场需求、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一些企业先后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贸易机构和生产装置,如深圳迈瑞收购美国Datas 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药明康德收购美国研发外包服务供应商AppTec公司,迪赛诺、上海东宝生物分别在印度、瑞典投资或并购设立生产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发展新步伐。
“十一五”期间,外商在华医药投资约200亿元,其中研发投资近70亿元,有10余家企业在华设立了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新药全球同步研发品种增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和批准呈快速递增趋势。
“十一五”以来,作为医药产业传统优势地区,东部沿海省份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生物产业基地和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保持产业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内陆省份发挥地方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医药,实现产业快速发展,江西、安徽、河南、内蒙古、湖南、四川、宁夏、重庆、青海等省份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药产业总体呈现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态势。
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效显著。
其中,盐酸安妥沙星、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创新药物获批上市,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单抗药物实现产业化,吡格列酮、氯吡格雷等一批通用名药物新品种迅速形成市场规模,中药制剂复方丹参滴丸等中药品种逐步进入欧美市场,自主研制的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装置(MRI)等医学成像设备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大规模细胞培养等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中得到应用,生物合成部分替代化学法工艺成功应用于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产品生产,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等先进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一批大宗医药品种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同时,医药产业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日渐活跃,骨干企业实力增强。其中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合并重组,华润公司重组北京医药集团等项目顺利实施,一批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实现了产业链整合和业务布局调整,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通过技术进步、兼并重组等方式,“十一五”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国药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壮大,恒瑞制药等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骨干医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达到60多家。
不利因素阻碍产业发展
有专业机构预测,2011年中国医药市场增长有望高达24%,达到9388亿元的规模;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有望保持23%的增幅,超过1.5万亿元。同时,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全民医保”以及国民综合支付能力的提高,中国医药产业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10年成为影响全球的药品市场。
近日有消息透露,“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发展目标为总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3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中国医药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拓展,这种势头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国际上知名制药公司已经把战略目标放在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其目的在于利用这些国家的高增长,以应对欧美市场的价格压力和产品老化的问题。据了解,目前西方制药企业在中国出售的处方药总价值约400亿美元,且中国市场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欧美的医药市场的年增长率只有2%~5%。
有迹象表明,考虑到新兴市场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更多的世界医药巨头开始将这些地区具体的医药需求视作其潜在的利润来源。为应对世界医药企业对国内医药市场的冲击,中国医药产业当下最为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和落后的局面。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快速发展严重不适应。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医药企业投入科技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1%左右。同时,医药产业的创新激励机制力度不大,知识产权保护尚有缺陷。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差强人意,与之配套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当前,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生物制品业依然是我国医药制造工业的主要构成。但问题是这些产业销售和利润增速近年来有所放缓,利润增幅有所降低。
尽管中药工业保持平稳增长,但由于物价普涨等因素影响,加上药材资源的匮乏,使中药民族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中药民族药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也比较薄弱,药品质量和安全性问题制约其发展,技术标准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医疗器械是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提升难度有所加大,应予以足够重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
据统计,我国有12530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生产企业约为1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为13家,这些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不到10%,大部分为中小规模的企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与先进国家相差较远。这些因素已经阻碍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调整锁定四大结构性矛盾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一大重点。
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曾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目的是紧跟世界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我国基本药物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增加生产保障供应能力。
针对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创新,工信部以及相关部门明确指出,医药产业将从“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出口结构”方面进行调整。
在技术结构方面,要求化学药领域,推广应用膜分离、手性合成、新型结晶、生物转化等原料药新技术,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质量、产率,实现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加强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靶向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在生物技术药物领域,要重点突破大规模、高通量基因克隆及蛋白表达、抗体人源化及人源抗体的制备、新型疫苗佐剂、大规模细胞培养和蛋白纯化等技术。加快开发生物活性高、稳定性好、半衰期长的口服、肺部给药的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积极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创建基于信息技术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加快医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扩大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范围,提高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关键、核心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水平。
在组织结构方面,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扶优扶强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显著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使医药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 生物医药 财务管理 对策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1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1)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非常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生物技术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目前生物技术专利占到世界专利总数的30%左右,利用基础工程技术和细胞生物学方法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生物基础的研究应用研究一体化等已得到广泛的重视。
(2)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投入较大的比例,近年来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同时医药创新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同时在全球性医药产业并购广泛的发生,主要是大型医药跨国企业,想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有针对性的并购,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2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许多生物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基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的垄断格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在高技术领域中差距最小。
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产业组织不合理、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因为我国科技经济结合得不太紧密,在中试、放大、集成工程化环节薄弱,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甚至不到5%。
3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问题
3.1财务管理模式僵化 ,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由政府控股下属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另一类则是由民营企业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两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由国企改制而来的医药企业来虽然企业体制已经转换,但延续了几十年的陈旧的财务管 理理做法却难以立刻被改变很难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例如在投资方面,通常以单一的利润指标的高低来衡量进行投资决策忽视风险,单纯依据投资项目收益性进行决策等。而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工作更显薄弱,这不仅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忽视对于财务的管理的重要性。
3.2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产业发展和经营方面投入资金不足生物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高投入、高收益 、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特别是现代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 ,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而医药的高技术投资的特点使得关注资金安全的银行对其的信贷政策并不宽松,这就造成医药企业融资能力较弱,资金严重短缺。在筹资管理上缺乏资本市场的观念,对企业筹资信用管理也不够重视,造成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3.3医药企业的资金占用较高
据统计我国医药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约占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还多,还有个别制药机械企业的这两项资金的占用比例竞达到企业全部资金的一半以上。
这两项资金近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制约医药经济发展的“瓶 颈”,并且拖累了企业资产运营绩教,影响了医药企业资金流转和 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4用于市场营销费用过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数次调低药品价格,产品销售毛利率下降幅度超过收入增长速度;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致营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各项资产运营主 要指标均较上年有所提高,但是费用增长抵消了行业部分经济效益。并且其销售费用的提高并不合理,有些国内企业在科研上投入很多,有的却过多的投入到药品广告宣传上,甚至还有将绝大部分费用。
4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健全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
有效促进财务转型。新的环境下,需要我们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的地位,建立全 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做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理论学习丰富生物医药行业的财务管理和知识体系。
4.2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与银行贷款相比直接融资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因此 ,除了采用传统的向银行举债的融资方式外,医药企业应更多考虑直接融资。适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及其他企业债券,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发行股票融资或引入风险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融资品种,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融资渠道的拓宽还将有助于医药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还可以寻求政府高校的支持,建立于政府合作校企业合作的融资方式。
4.3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所在,也是企务管理的重点。医药企业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更应以预算依据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管理和控制,使其在满足企业自身现金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现金管理成本 ,尽可能提高现金效益并从中获利。企业应合理确定现金余额,加大、加快现金的流人,减少、减缓现金流出,充分利用闲置的资金投资获利。
4.4加强库存货品的管理
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一项流动资产,经常占有大量的劳动资金。为了减轻医药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必强存货管理,降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在存货的管理上不仅要控货防止存货损失,更要防止存货的损坏,要把存货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业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存量 ,降低存货成以增加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 周拥军.新医改环境下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财务研究,2009(11).
所谓一石激千浪,强生项目再次落户西安,激起不止是关注、兴奋与信心,更是西安乃至陕西生物医药产业大盘的“激活”与“升级”。因为,随着强生全球最大产能供应链生产基地的落户,必将带来引领前沿的自动化系统、最先进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最优秀的全球型人才,吸引更多的跨国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西安,提升区域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加速西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进一步促进西安乃至陕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强生对中国最大单笔投资落户高新区一期投资3亿美元拟建亚洲最大疫苗生产基地
据了解,强生供应链基地项目建筑面积约26.7万平方米,项目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建设强生新的供应链基地,包括优化整合在华投资项目,引入针剂等新产品;二是拟将强生公司全球排名第三的“Crucell”疫苗业务引入中国,建设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三是拟将强生公司在国外生物药项目引入国内注册和生产。其中一期建设面积4万平方米,投资约3亿美元,二期建设9万平方米,三期建设13万平方米。
记者获悉,新的供应链基地将采用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全球领先的技术装备,建设强生公司全球最新、最大的供应链生产基地,以及国内生物制药领域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工厂,将成为杨森供应链在亚洲的创新枢纽,从而更好的满足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此外,该基地在承载西安杨森现有产品外,还将承载强生亚太区域其他固体和液体制剂产品,包括在研针剂等新产品以及进口产品分装等。一期项目将于2014年4月份开工,建成后年片剂生产能力将达50亿片,可实现销售收入近100亿元。
省长娄勤俭签约前会见强生公司高层时指出:“自1985年西安杨森成立以来,强生公司对陕西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安杨森的创始人保罗・杨森博士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并投身于兵马俑等文物的保护修复。我们期待与强生和西安杨森在未来的更多合作。”
强生公司中国区主席吴人伟则表示:“西安杨森在过去的28年里,西安生产基地与陕西省、西安市携手同行,共同解决了很多亟待解决的医疗需求,获得行业内外的诸多嘉奖及认可。随着拥有尖端技术的新生产基地建成,将全面提升生产能力,为患者提供行业领先的创新产品。”
选择西安 逢其时、适其利、合其人将吸引更多跨国生物医药企业落户
西安杨森和强生公司与陕西省、西安市和高新区之间的合作无疑是共赢的,因为,强生全球最大供应链生产基地将是全新的一流生产设施,并带来引领前沿的自动化系统、技术实力、最先进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最优秀的全球型人才,这将极大促进高新区、西安市、乃至陕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而合作框架协议以及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也将促进强生在中国的卫生事业征程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工业和教育中心。成为世界舞台的聚焦点,西安的发展也对西安杨森和强生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人伟说,西安杨森逐渐成长为最大的外资制药企业之一,产品覆盖精神疾病、肿瘤疾病、免疫疾病和疫苗等广泛领域。
“当前陕西省地区投资环境改善,开放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经济合作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美国强生公司是全球著名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把西安作为全球最大供应链生产基地,是双方优势结合的正确选择。陕西的人才优势、雄厚的科技实力、产业基础都为强生在陕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强生公司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雄厚实力,将对陕西调整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外向度,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陕西省副省长李金柱说,“陕西省会做好各种服务,努力解决好项目用地、物流等问题,为强生公司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强生供应链生产基地再次落户,这既是强生公司实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也是对陕西和西安投资环境的高度认可,可谓逢其时、适其利、合其人,既将大大促进西安医药业的发展,也必将提升强生公司的辐射力和竞争力。”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在项目签约仪式上表示,西安将尽最大努力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而强生供应链生产基地项目的落户,对吸引更多的跨国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西安,提升区域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加速西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促进西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西安高新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园区化承载 集群化发展
高新区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
产业集群
“我们新的合作伙伴--西安高新区,代表了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西部地区的创新实力。它在多方面的尝试和实力为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快速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西部地区的创新、经济增长和人才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美国强生公司中国区主席吴人伟说。
此次强生落户,对高新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进其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据了解,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在人才保障、平台建设、产业聚集、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均有系列突破,具备了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作为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一直是其着力培育和促进的产业领域。
近年来,高新区依托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已初步形成,目前在区内聚集生物医药企业320余家,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345.6亿元,年均增长27%.一大批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带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步长制药、力邦制药、万隆制药已经跻身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同时,西安-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高新区抓住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及复苏契机,加快产业集聚,构建西安―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
其重要举措则是在草堂科技产业基地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按照“领先规划、自主创新、聚集发展、市场主导”的原则,依托区域丰富的生物资源、产业基础,发挥西安科技资源优势,布局研发聚集组团、现代中药组团、生物技术药物组团、高端健康产业组团、生物医药服务组团、化学药物组团、医疗器械组团等七个复合产业分区,重点支持这七个领域的发展,并在每年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2亿元用于扶持生物医药产业。
医药产业低价竞争竞争导致了医药业利润趋零。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中国近2/3的医药企业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医药业的销售总额1900亿元,而利润只有区区7亿元,利润率不到0.4%!许多从事治疗药品制剂生产的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中国现在药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但在全球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却不到8%。一企业家认为,中国医药费产业除极少数专利药品和品牌药品外,产品已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低价格竞争的时代。
低价争夺市场出现尴尬
众所周知,中国医药产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薄弱,总体效益不高,多数企业已为低价拼杀获取市场付出了沉重代价。原来全国拥有小苏打片生产批文的企业至小有100多家,但由于市场恶性竞争,国家对小苏打片又重新下调价格后,导致一些低价药无利可图,企业退出生产,如今坚持生产的不过两三家。
据业内人士反映,由于药厂过多、同类产品过剩,有的药一瓶输液的出厂价只有1.5元,这1.5元只能与制药成本持平,比市场上所售的矿泉水还便宜,而一个药厂要进行产品升级和推出新品以持续发展,需要有20-30%的利润保证研发经费的投入,仅药品生产环境就远非纯净水可同日而语。然而,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根本无法做到,连生存都很艰难。江苏一家企业营销部负责人说,一般药厂的药品分为普通药和新特药,在他们厂有1/3的产品是属于这种低价普通产品,因为市场已经相对程度成熟,价格不可能抬得很高,利润空间并不大,而一个药厂要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推出新产品,这需要有20%-30%的利润,才能保证研发经费的投入,然而跟他们类似的许多药厂都没有办法做到。
这几年的低价竞争直接导致了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中国药品企业平均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外一些药品生产企业17%-18%的研发投入水平。全球五大药品制造跨国公司之一的阿斯利康,每年的研发投入更达到销售收入的20%以上。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国内企业只能靠大量的仿制西药求得生存。目前,中国西药97.4%是仿制药品,结果,同一个通用名下,往往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在生产。而“跨国公司的药品和他们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几乎挤占了中国医药高端市场的全部。”
价格战波削弱整体竞争力
一些药品企业为取胜于市场,只好靠低端市场上打“价格混战”,极大削弱了中国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中国医药销售额2464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及全球销售额的1%多。
医药产业之单间为了抢夺市场,扩大销售,都拿出了全身气力来争抢市场。对同一产品来说,市场容量有限,生产经营企业间往往采用降价利器来争夺市场,使药品的销售价格一跌再跌,以中成药鱼腥草注射液为例,2000年的价格曾高达8元一盒,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于生企业之间以恶性降价的手段抢占市场,到目前为止,价格已降到1.7元,最低已达1元的超低价。而就目前生产企业的整体情况看,鱼腥 草注射液的生产成本价基本上在3元左右。无序低价竞争使生企业苦不堪言,那种提高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以及增加投入研制开发新产品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药品都存在同类企业过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问题,而普通患者根本无法区分其优劣。中国医药商业协会顾问赵博文认为,目前,主流药品、品牌药品失去市场的原因是商业利润为零,这是不正常现象。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要背离商品交易的基本规则。如果一味地搞价格大战,搞恶习性折扣让利,将使一些投入大、品牌好、质量优的产品和企业,由于难以在低价位竞争、不正当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而无奈地退出市场,这种情况不利于医药产业和医药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医药企业已在本土市场上直面强大的国际竞争,世界上著名的医药类跨国公司抢滩中国的势力十分迅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关税的进一步降低、药品分销业务对外资的开放,以及中国对新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跨国公司对人才争夺的加剧,国内医药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尽快走出低价竞争的困境。
医药产业应正视生存危机
刚性需求充足整体发展平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介绍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7%,2009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8.29%。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侵蚀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受到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也受到波及,特别是医药出口受冲击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12.41亿元,同比增长3.57%,医药出口出现负增长(-0.45%)。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下降了8.8%,中成药出口下降了13.74%,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下降22.61%。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在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前景比较乐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制药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国现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去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40.59%,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呈现集中度提高态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同时,医药工业盈利水平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显示出生物技术产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征。
另一方面,医药商业购销增长稳定。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主要是化学类药品,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这类药品利润空间变小。然而由于我国中药资源比较丰富,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以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为例,坐拥长白山这个“立体资源宝库”,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00多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196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在其他工业产品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吉林省医药产业出口却实现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去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其中中药产品占了不小的比重。
同时,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从药物靶标发现、新药发现到新药开发的完整药物创新体系。
盐酸安妥沙星及制剂是中药创新药物的一个代表。该药是由源自中药的石杉碱甲设计开发的创新药物,对多种动物的多种认知障碍模型有恢复效果,具有抗早老性痴呆的作用。目前,生产该药的上海药物所已经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专利授权,Ⅱ期临床研究在法国、瑞士、南非等6个国家35家医院展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生物制药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尽管起步较晚,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达773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近7000亿元,接近全球的15%。
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不少生物制药巨头都出现了利润下滑,但长春金赛药业公司却逆势上扬,创纪录地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作为一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金赛从成立之初就把强化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国内第一支用于矮小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支专利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产品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这也让金赛药业在金融危机中尝到甜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重组人胸腺素,预计上市后使用人群至少80万,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支。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科学院已于2008年成立了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创新药物研发过程。目前,联盟企业共120余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共吸引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李家洋说。
紧抓机遇危中寻机
一些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既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实施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我国医药产业应紧抓这一机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破解融资难题,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桑国卫认为,医药工业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当前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导致在国际医药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提高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抢占国内高端医药市场。
同时,随着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应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国家重大药物创新专项和医药技术改造专项推动下,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物制药等具有高回报率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加大力度引导和支持外包企业进行深度市场拓展,强化品牌建设。
金融危机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而药物研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国家新增贷款既要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也要投向那些融资遇到困难的生物医药企业。
关键词:河北省医药企业;集群模型;创新成长
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趋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集合模式。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产品的制造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近年来,在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等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我国国内的一些医药企业也呈现出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医药是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企业众多,各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目前,既迎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激烈挑战。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如果能够依托集群,充分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将有利地促进企业的创新成长,达到单个企业所不能及的成长速度。
一、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集群内聚集了许多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群体,集群中实践活动的“面对面交流”的有利条件支持着知识、人际关系在不同机构之间的顺畅流动;集群具有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的经济行为往往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集群的网络特征则有利于知识外溢,也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开发和创造。集群内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与研究部门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相互扩散,有利于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在集群内可以促进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并能够在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过程中充分地开发企业的智力资源,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药产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竞争优势来源。事实证明,创新始终是国际制药巨头们的战略发展重点,也是其立足的根本。比如新药的研发,一大特点就是周期长、技术环节多、风险大,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产业的创新链。在集群内部,创新链中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将发挥出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因此,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
河北省是一个传统的医药大省,化学原料药和中药材加工及中成药的生产有一定优势,具有建设主导产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生物制药、医药批发、连锁药店、零售、流通,具备良好条件、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医药产业体系,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入统企业158家,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型企业28家、小型企业127家。根据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
(一)集群内企业已初步形成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
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主要制药生产厂家发展历史较长,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从图1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之间联系密切,竞争与协作同时存在。集群企业带动了上游的化工原料、包装材料、药材种植业和下游的药品批零企业、药房等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地处环渤海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和技术力量雄厚的研发支持系统,医药物流系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将为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器作用。
(二)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创新成长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存在供应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流通系统、研发支持系统等较为完善的集群构成体系,但是缺乏良好的资源规划而尚未发挥最大的效率。许多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在产业链上形不成上下游关系,在行业技术或产品原料、市场方面也形不成竞争关系,它们之间在技术创新、获取市场信息方面缺少交流,缺少竞争,每个企业面对市场都是孤立的,在信息交流、市场营销、物流服务等方面形不成共享网络。每个企业的运行成本和交易费用都高,企业活力受到限制,创新效率不高。
三、基于集群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创新成长对策
(一)明确定位,实施资源整合创新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比如,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估计,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南方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例如浙江的很多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很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链的培育,在一条产业链上,有最终产品,有半成品,有原料,如果把一个产业链构筑起来,可以为另一条产业链提供配套和服务。如果能把产业链做好做大,产业集群的优势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吸引了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产业链,有这样的配套能力。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应当根据集群的供需状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对自身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核心资源集中于某一领域,既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又为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做有效的支撑。比如石家庄市政府规划要发展医药物流和医药金融体系,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企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着重于利用集群的优势资源,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进行技术创新
医药企业是河北省的重点发展产业,多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要保持在医药这个“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竞争地位,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集群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的。技术创新的产生离不开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和知识存量,产业集群中存在着社会资本,使得在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的知识产生溢出效应和共享。正是基于集群网络的结构根植性和文化根植性,一旦有新产品或工艺技术在集群内出现,很快就会在群内传播、溢出和渗透,从而则将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一群创新活动。
因此,企业应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利用集群的学习和创新效应,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工程和医学临床机构等资源,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扩大在集群内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根据国家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和河北省未来的医药产业发展方向,首先应加快建设高新生物制药工业园区,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化水平;其次应把握住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三是结合传统中药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加大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中药现代化技术开发,研发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努力在国际市场上增强河北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陶守强.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及成长模式[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摘 要: 医药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其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都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以泛长三角地区四省市1995~2008年相关数据为基础,用多方程模型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对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发现:四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政府资金支持、企业自筹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三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影响程度最大的为企业自筹资金,外商直接投资次之,政府资金支持最低,而金融机构贷款的影响却为负。
中图分类号: F832.7; F273.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3)01-0079-0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各国在抵御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在积极探寻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医药制造业这一被国际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它已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2011年,世界医药产业市场额比上年增长12%以上,医药市场总容量超过八千亿美元,这充分说明医药产业具有无限的商机及发展潜力〔2〕。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政府纷纷提出有利于医药制造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以在全球市场中抓住机遇,占领制高点。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已将医药制造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在未来10至20年内予以重点发展。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医药产业在近30年内表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7%,高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及同一时期其他工业的年均增速,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虽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医药制造业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表现抢眼,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专家预测,我国广义上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六万亿元〔3〕。而据艾美仕公司的报告,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日本;而中国医药行业未来10年的复合年增长速度将超过20%,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产业将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4〕。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不高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大大制约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估报告(2009―2010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业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新药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中国制药公司销售总收入还不及美国公司的1/3,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存在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医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医药制造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如何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我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医药制造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政府和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文献,其研究手段以定量的实证分析居多。总观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其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茅宁莹等运用DEA方法对1999~2008年我国主要省(市、区)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省(市、区)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且总体上看,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5〕。(2)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吉生保等认为,在中国,政府出台关于医药行业利好或利空的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医药行业的R&D生产率发生快速增长或快速下滑的变化〔6〕。张永庆等认为,医药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的分布、科研经费投入以及政府对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都与企业的R&D效率有着很大的联系。经过实证分析后,他们发现: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企业的研发效率贡献不显著以外,其他因素的增加或提高都会对企业的研发效率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7〕。(3)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王树华以桂林市为研究区域,从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素质及研发能力与科研设备三个方面考察该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现:桂林市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并认为应该通过完善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改革陈旧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政府对其宏观管理三个方面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8〕。李晓梅等以东北、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式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从总体情况看,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独占鳌头〔9〕。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方向主要分为:(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医药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Paul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与医药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现代生物技术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企业更容易融资〔10〕。(2)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Cerda通过对20世纪后期的美国医药新产品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人口数量及行业的市场规模对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人口数量及市场规模的变化〔11〕。Kwong和Norton在对美国八个医疗领域的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好的详细的广告对新医药产品进入临床开发的数量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12〕。
这些研究各有千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随着医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融资规模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步增强,而以上研究中鲜有涉及医药制造业的融资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少关注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差异性影响。其次,国内学者在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所选样本范围大都为全中国,鲜有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拓展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泛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5年至2008年为面板数据的研究区间,着重分析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性影响。
二、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
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284662亿元,同比增长2402%,占全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2424%。从技术创新层面上看,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达66817亿元,同比增长1396%,占全国新产品总产值的3770%;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达62849亿元,同比增长1469%,占全国新产品销售总收入的3751%;申请专利数达1567件,同比下降2749%,占全国专利申请总数的2771%;R&D经费投入达4828亿元,同比下降1349%,占全国R&D经费总投入的3440%。总体而言,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该地区医药企业原创性技术的缺失。与其他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尽管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研发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就其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而言,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相关成熟技术的局部改造与集成创新方面,医药企业的原创性技术专利数量几乎为零。因为该地区医药企业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低,缺少“医药龙头企业”。这些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的医药企业无法向技术研发投入充足的资金,也决定了其整体研发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第二,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满足其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整体上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但是研发投入不增反减,说明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跟上其技术创新的步伐,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关键词]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41-03
Th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s biomedical industry
ZHANG Zhiran1, DIAO Tianxi2, GAO Yunhua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PLA 210 Hospital, Dalian 116021, China; 2.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850, China)
[Abstract]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is changing rapidly in Japan, the challenges that faced to some large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enterprises are the policy reforms and foreign competitors, which are in control of Japan's bio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l resourc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ublic equity investment in such field is dying down, the growth of Japan's emerging biotechnology are also encounter challenges such as funds. In this paper, the promotion of policy,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y, the capital market and the main M&A League of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have been analyzed, meanwhile, the prospects of biotechnology in Japan have been looking ahead.
[Key words] Japan; Biomedical industry; Status quo fo development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里,日本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21世纪,在商业界的支持下,日本政府已出台各领域的重要政策来利用生物技术革命。日本的生物医药领域变得越来越富有竞争力和动力,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国家政策和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了新公司的成立、并购和全球合作。现分析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如下:
1 日本生物领域发展政策
1.1 出台“生物产业立国”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2002年12月26日,日本政府出台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力争把生物产业培养成国家支柱产业。战略主旨是大幅增加生物技术领域的开发投资。2002年日本有关生物技术的政府预算为4 400亿日元,占政府科技预算的13%,不到美国生物技术政府预算的1/7。2006年政府科技预算大幅向生物技术倾斜,生物技术研究经费较2002年增加1倍,总金额约为8 800亿日元,主要用于巩固日本生物技术基础和培养生物技术人才。根据日本政府颁布生物医药产业的规划,其近期目标是建立一个2 360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并要创建1 000家生物技术公司和8万名专业技术人员[1]。
1.2 鼓励科研转化成立创新型公司
一直以来,日本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方面比较落后。2003年末,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成立新的商业公司和大学创办新公司。2004年4月,政府对大学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革,加强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商业化运作能力,旨在鼓励日本的大学技术转让。这些改革措施通过对国立大学进行重组使之成为独立公司,并且不再受教育部的监管。同时大幅度削减了85个研究所的基金,并鼓励大学更重视商业研究。知识产权的变化是这项改革的重点之一。过去专利只属于有发明成果的教授个人,而现在这些专利将归大学所有。专利所有权的变化促进了大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类似于美国的Bayh-Dole法案[2]。
1.3 修订《药品事务法》加快生物药审批
日本政府通过修改药品事务法对审批政策体系进行了审定。药品事务法于2002年通过,2005年4月生效。修订版药品事务法修改了日本药品审批体系,将以药品制造为基准的审批体系修改为市场准入为基准体系。新的政策管理体系允许制药公司将制造外包给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制造商。2006年,为了增强国内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竞争力,日本继续完善其改革措施,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部(PMDA)开始审查其药品上市审批速度。PMDA于11月宣布建立能够与全球同步的药物审评系统的计划,包括分子靶标、治疗抗体和其他生物技术产品。PMDA计划到2009年新药评价人员从18人增加到110人,同时建立双轨评估体系的计划[3]。
1.4 改革金融市场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生物技术的高风险、高收益特性吸引了大量的创业投资,生物技术创业企业的股份在市场上公开交易,作为创业投资就被认为成功了。日本企业上市较难,公开的最低条件是纯资产2亿日元,每股扣税前利益10日元,而实质上不到这些最低条件的5倍证券公司是不接受的,这样做的初衷虽然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但其结果则将风险虽高、却有较高成长性并最需要启动资金的创业企业排除在市场之外了。为了在公开市场创造更利于培育创业企业的环境,1995年日本开始了柜台登记特股种制度。
1.5 修订《日本商业法》促进企业并购
日本并购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停滞状况,是因为日本公司尤其是大型制药公司认为并购花费太大,相对于企业联盟而言风险更大,从而阻碍了企业经营的扩张发展。鉴于此,2006年5月开始修订日本商业法,该修订版将允许兼并方使用现金和母公司股份,此前只许使用认购公司股份,但是直到2007年5月日本公司的国外认购方案才得到通过。该法案有望使得生物技术领域加快并购活动[4]。
2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2.1 生物科技发展居于全球前列
日本的医药市场居世界第2位,但许多畅销量的药物都是由西方国家研发的。虽然日本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起步晚于欧美国家,但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急于夺回其失去的阵地。在投资集团的支持下,政府已采取了多项重要改革措施。200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生物技术战略指南,促进日本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计划从2003年度的8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扩增到2010年2 000亿美元。
据安永公司统计,在政府对生物技术研究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的科技文献、专利申请量分别居全球第4位和全球第2位,显示日本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基础已经居于较为领先的地位[5]。
2.2 生物技术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企业界的努力,日本的生物技术市场呈逐年增长态势。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市场1998年不过2 000亿日元,2002年增长到1.2万亿日元,2003年达到1.66万亿日元。2005年为6.67万亿日元,约占全球生物产业市场的10.7%,其中医药类占12.3%。如果把生物产业市场划分为传统生物产业市场和现代生物产业市场,那么2005年日本的传统生物产业市场为5.17万亿日元,其中保健食品领域约占77.9%,医药类居次占12.3%。2005年日本的现代生物产业市场为1.5万亿日元,在分布比例上,医药领域高达69.2%。这表明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应用更为广泛。从2002年到2005年,日本生物产业市场的发展速度每年约为139%。
2.3 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生物风险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现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由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和完善的研发设施,近年来日本的生物风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据日本生物产业协会统计,2000年日本新创的生物风险企业达254家,2003年为387家,2004年为464家,2005年增至531家。生物风险企业涉足的领域主要有基因药物研究、生物芯片开发、功能食品制造、组织修复、再生医疗等。其中从事生物信息学等研究辅助型的企业占第1位,从事药品、诊断试剂开发及再生医疗的企业占第2位,从事环境修复技术等环境研究的企业占第3位,其后是从事转基因技术等农作物开发的风险企业。如今这些生物风险企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
3 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募集
3.1 政府基金与风险投资为新成立公司奠定基础
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资金投入和加强专利保护、大学技术转让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已经开始营造了与西方国家相似的日本风险投资氛围。企业化大学为新成立的公司筹措了大量资金。基金的资助大大促进了生物技术企业的产生,根据日本生物产业协会(JBA)的统计,自2000年以来新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的数量猛增84%,这些新成立的公司有34%是以大学的创新技术为基础的。近几年来成立以大学为基础的生物技术新公司是最为成功的风险投资项目。
然而由于缺乏后期研发的竞争产品,风险投资在日本生物技术领域还不成熟,近年有些停滞不前。根据Nihon Keizai Shimbun公司调查,日本生物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2006年3月下降了32%。除了那些广为关注的成熟产品之外,日本生物技术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6]。
3.2 证券市场融资使企业走向成熟
大多数的日本生物技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是在2001~2004年完成的。2004年,5家公司上市筹资的总金额为350亿日元。2003年公司上市募股的热潮一直推至2004年,但是在2004年后半年逐渐冷却下来。到2005年3月,2004年的5家IPO公司中有4家公司的股票远远低于其刚上市的价格。
从2005年开始,日本的生物技术领域IPO市场表现开始转入低谷,2005年只有第一季度的两只IPO上市,而且市场反应平平。但是,美国的MediciNova公司于2005年在日本上市,是第一家在日本上市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ediciNova公司得到了日本投资公司的鼎力支持。2006年没有一家生物技术企业公开上市发行。
4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策略
4.1 联合以求生存
国内外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合作项目的增加是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增长动因之一。这些合作使日本成为生物技术和药物创新的国际中心,并在全球的药物研发中具有很强竞争力。2004年,藤泽药品公司和山之内制药公司宣布合并,形成一个新的公司,称为Astellas制药公司。同年,大日本制药公司和住友制药公司宣布合并,形成了大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三共和第一制药的合并也于同年完成。第一制药三共株式会社超过了新建立的Astellas,成为日本的第二大制药企业。年底时,帝国制药和Grelan制药合并,三菱化学和三菱制药合并。
日本的生物技术公司为了加快发展,也在与国外公司协商合作协议。2004年,日本的制药公司与国外的生物技术公司协商的交易有55笔。其中,武田公司付给美国BioNumerik制药公司5 200万美元换取一种处于临床Ⅲ期的化疗辅助制剂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销售权。2006年,日本有60起日本公司与国际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大多数合作是在发现和研究领域,致力于产品流程的开发,例如武田制药公司与美国的XOMA的合作,选择了XOMA公司的多靶标治疗抗体研发项目;Astellas公司与美国FibroGen生物技术公司达成8.15亿美元合同进行贫血生物药物的研发。2007年12月,美国Quark生物技术公司与大阪大学在肾病治疗方面开始合作研究。而FibroGen公司获得了Astellas制药公司3亿美元的前期投资[7]。
4.2 全球性并购推动发展
当日本开始促进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生物医药类公司面临国内市场的挑战时,日本企业于2005年走向全球,寻找获利机会和与外国的同类公司的战略联盟。东京的Sosei公司以1.065亿英镑(1.96亿美元)并购了英国的Arakis公司,并购的公司将拓宽产品线,在临床研发的早期和晚期阶段有更多的候选产品。Takara生物公司以6 000万美元购买了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的子公司Clontech实验室。这一交易使Takara进入了Clontech在美国市场的交易网。2005年,武田公司以2.7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生物技术初创企业Syrrx Inc,然后又收购了英国的Paradigm Therapeutics公司。2008年4月,武田公司将重点放在收购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上,以8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illennium公司,这也是历史上日本制药企业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
4.3 技术许可获得利润
与大型制药公司一样,日本生物技术公司也在寻找各种合作以开发新的产品并获得利润。BioMatrix研究公司是东京大学的一家小公司,与英国牛津基因技术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BioMatrix有权在日本生产牛津的寡核苷酸技术专利产品并销售。同时,AnGes公司作为第一家在东京证券市场上市的日本生物技术公司,与美国的Vical公司达成协议,研发并销售其癌症免疫治疗药物。另外,日本EnBioTec实验室与Tripos公司合作,进行药物发现先导化合物核受体的研发。
5 结语
日本一直拥有雄厚的专家技术资源,包括基因分析、基因重组、蛋白质工程、糖工程、生物信息以及基因组药物创制等关键领域。生物技术园区的发展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包括正在逐步进行的制度改革等。但是,成功的关键还是有赖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产品商业化的能力。更多的药物进入审批程序、更多的全球临床试验项目将加速生物医药产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日本政府制定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J].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3.
[2]吴曙霞,雷霆,武士华.技术预见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07,1(3):26-34
[3]郑风田. 日本生物技术产业政策评述及启示[J]. 科学学研究, 2006,24(Z2):30-33.
[4]李静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L].北京化工大学,2006:45-57.
[5]安永全球生物技术部.2005年度全球生物技术报告[R].纽约:安永公司,2006.1.
[6]安永全球生物技术部.2006年度全球生物技术报告[R].纽约:安永公司,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