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不规范的定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宏观方面的影响
1.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相关私营企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备。我国现在的私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产生的,法制建设滞后,有关的法律法规少,基至不规范。如公司法、税法等有关私营企业部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而在执行中能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则更少,这样就不便于依法规范管理。
2.国家行政机关存在执法不到位,执法不严的现象。当前我国确实存在着有些国家机关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会计舞弊的打击不力的情况;有些地方部门为了达到政绩上的目标,如希望多开办一些企业,盈利企业多一些,对私营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作假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推行地方保护主义。所有这些更是使私营企业老板不重视加强会计核算规范,进而也助长部分违法行为,这其实也阻碍了私营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包括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做强做大。
二、私营企业自身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私营企业主不重视会计核算,或受利益驱使有意阻碍会计规范核算。我国相当数量的私营企业采取带有血缘关系或家族关系的亲友独办或合办的形式,实践证明这类私营企业往往管理滞后,私营企业主大部分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们会认为企业是其个人的企业,自己可以说了算,自己想怎么做就要怎么做,根本不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于不顾,使企业会计核算流于形式或会计核算混乱。另外有些私营企业老板为达到偷漏税等不法的目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任意调整增减账面利润,而且想方设法为这些不法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这种行为对规范会计核算最具有破坏性。
2.私营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操作水准不高,独立性差。私营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企业中有些做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根本不是会计专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更没有系统的会计知识,实务操作能力差,这也决定了他们即使想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很难做到。另外一方面,在私营企业中会计人员独立地位差,会计监督功能很难起到作用,有的会计人员甚至在老板的示意下任意造假账、隐瞒收入、减少利润等,这也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损失。
三、解决措施
1.政府要高度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私营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和宣传教育的力度。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执法和宣传教育的力度。为私营企业规范经营包括会计核算规范化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目前,一方面要抓紧制定及健全针对私营企业整体规范经营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涉及私营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要增加对私营企业财务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约束、处理的具体内容,要做到定性准确、标准量化、可操作性强,以进一步提高政府在宏观上管理、监督和约束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政府有关部门应着力营造一种适合私营企业发展的比较宽松的及有法可依的客观环境。改革对私营企业种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平等地对待私营企业,使私营业主愿意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此项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规范私营企业的会计核算,而且有利于形成一种让私营企业不得不严格规范本企业会计核算的宏观氛围,进而也有利于我国私营企业的良性发展。
2.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特别要对会计作假舞弊的私营企业老板严厉处罚。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按会计法的规定进行,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已成为单位会计执法的第一责任人,而在私营企业中老板就是企业的负责人,也就是会计责任第一人,因此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是私营企业老板的责任。在这里笔者想首先强调执法部门必须冲破种种阻力,从会计舞弊作假的这种引起会计核算不规范的主要根源处抓起,特别严肃追究私营企业老板的造假法律责任,只要单位出现违法会计行为,不论是何人所为,即使是会计人员的问题,也要首先追究企业老板的法律责任。对严重违法的行为,特别是针对私营业主违法乱纪,授意会计人员篡改数据、编造假账、披露假信息,给国家以及社会其他方面造成损害的,要坚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督促私营企业老板建立起规范本企业会计核算的法律意识。
3.认真贯彻企业会计制度特别是小企业会计制度。我国的私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已于2005年1月1日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实施,这个制度较简便易行,通用易懂,是专门为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便于行业监督,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很有助于私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在这一方面特别是我国财政部门一定做好制度实施的监督工作,力争使会计制度的执行落实到位。
4.切实推行会计持证上岗,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按我国会计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单位会计岗位的会计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私营企业必须严格要求,所有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方可上岗,这样有利于提高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把不符合要求的人员排除在私营企业会计岗位之外。还要针对我国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的现状,加大现行会计制度特别是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力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全面推进私营会计核算规范的重要环节。培训可以多种形式,如各级地方会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等等。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和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切实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账”,确保私营会计核算规范化的顺利进行。
5.政府的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等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社会监督作用。国家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会计法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监督各企业单位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严格追究企业主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使其重视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国家税务机关则必须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督指导,引导企业合法经营,按国家税法及相关法规建账,履行纳税义务,对企业偷漏税的行为严惩不贷,从国家税收管理的角度为私营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进行引导和管理。同时,要进一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咨询中介机构的行为,充分发挥其监督检查功能和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社会监督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审计机关的作用其实有很多的局限性,一方面监督范围有限,力量有限;另一方面也易受政府其他部门的干扰。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权威性。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备受重视,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市场经济正在进一步深化完善,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必将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全面推行私营企业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签制度,使不规范的财务管理行为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这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将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四、结语
历史的发展总是向前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会计规范制度,重视私营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严厉打击会计作假行为,切实推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其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意识教育,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为私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创造条件,那么私营企业会计核算就一定能真正做到“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葛家澍,1988),使私营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核算 监督质效 途径
一、事后监督在基层央行内控体系中的独特优势分析
基层央行事后监督是央行内控体系中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屏障,以“提升监督质效,实现零差错”为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护辖内金融稳定运行,有效地促进了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是监督对象明确。事后监督中心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对央行的各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再监督,规范会计核算行为,防范资金风险。以营业室、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业务为监督内容,针对性较强。
二是实施独立监督。各基层央行单独设置事后监督中心,独立于被监督部门。事后监督中心配备专门的会计、国库、发行核算业务监督人员,各司其职,及时、连续、全面、客观地监督会计核算业务,能够客观、公正地开展事后监督工作。
三是监督时效性强。营业室、国库科、货币金银科必须在核算业务完成后的次日上午前将会计核算资料由专职人员送交事后监督中心。事后监督工作人员连续、不间断地对每一个工作日的核算资料得出监督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四是帮忙督促整改。事后监督部门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核算部门进行反映和沟通;对核算业务中发现的差错,认真记载相关内容,下发事后监督通知书,督促被监督部门及时进行整改和反馈,有效地提高了会计核算质量,防范资金风险。
二、影响基层央行事后监督质效的局限性分析
基层央行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来,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工作方法推陈出新,监督效果明显。但是,长期以来隶属管理主体不清、同级监督权威不够、监督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了事后监督质效的提升。
一是隶属管理主体特殊。事后监督不实行垂直管理,人民银行总行相关制度中规定会计核算监督工作接受上级行会计财务部门牵头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业务指导,因此,基层央行事后监督中心隶属管理主体较特殊。上级行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相关部门主要职能是对其对口业务科室进行管理。表面上看,事后监督中心的上级行管理部门众多,然而实际情况是谁都是管理者和指导员,但谁也没起到真正管理和指导的作用,从而形成事后监督部门业务管理者缺位。
二是同级监督权威不够。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加之平级监督的管理体制,使得事后监督地位淡化,权威性不够。基层央行事后监督中心与其监督的营业室、国库、货币金银三个部门属于平级机构,在对三个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监督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在日常监督中,事后监督中心监督人员经常会发现会计核算资料中漏章、盖错章、日期填错、金额大小写弄错等诸如此类的不规范性问题,通过提醒核算部门人员,希望他们引起重视,争取杜绝以后再犯同样错误。而核算部门却认为这些都是皮毛问题,认为监督人员过于挑剔,却不去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这些经常发生的“皮毛问题”正是核算人员责任心不强的表现,而这又往往是导致风险的潜在因素。
三是偏重核算结果监督。事后监督中心主要是通过非现场监督的方式对各核算部门的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再监督,但这样的静态监督方式,留下了许多监督盲区,如是否存在违规兼岗现象,这些仅通过事后的核算资料的审查难以发现,更没法从源头上防范会计核算风险。
四是业务培训学习滞后。就高标准而言,事后监督人员应具备熟练的操作者、敏锐的观察者和全面的分析者的素质。目前事后监督队伍的整体状况,与事后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明显短缺,存在适应型多创新型少、操作型多分析型少的现象,制约了事后监督工作效能的长足发挥。
三、提升事后监督质效的有益途径分析
要提高监督效率、提升监督质量,就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工作目标、加强队伍培养和构建和谐环境。通过建立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渠道,可以不断改进监督方式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动态的监督。
一是理顺体制,建立有效机制。若想真正有效发挥事后监督职能,确保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必须理顺事后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机制,避免多头并管却实际真空管理的现状。和其它业务部门一样实行垂直管理,基层行事后监督中心接受上级行对口部门的管理和考核。这样,便于上级行制定统一的事后监督操作规程,开发统一的业务监督系统。
二是明确目标,提高监督效率。事后监督部门必须把防范资金风险放在首位,而不是简单的“二次复核”。在监督重点上,事后监督工作要实现从繁锁的全面复审向重点核查转变,从真实性、合规性监督向资金风险性监督并重转变。把住关口,控制风险。从过程式的监督向对数据定性、定量预警分析方面转变。通过对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实施风险预警,使监督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监督,提高监督质效。
摘要: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蓬勃发展,但国内尚缺乏对表外业务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专门规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运用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信息披露
一、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界定
2011年,银监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以下简称《指引》)对表外业务及包含的类型进行界定,明确规定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类三种类型的业务。可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界定并无争议或不明确之处。
二、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现状
(一)表外业务界定不清,会计核算对象缺乏规范性
尽管《指引》)对表外业务进行明确规定,但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出于不同利益的考虑,普遍存在将表内业务及备查类事项纳入表外业务核算的问题,导致一系列不规范和蕴藏风险的现象的出现。具体可归纳为:
一是超范围核算现象突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核算对象普遍包括金融服务类业务,如客户委托理财、待出售代销黄金和证券承销等。这类业务属于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广义表外业务,其发生会影响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并不符合表外业务特征,应纳入表内核算;
二是核算内容更新不及时。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属于传统表外业务范畴,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发〔2000〕344号)中,明确其为三类表外业务之一。但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的会计核算发生显著变化,开始作为金融资产纳入表内核算。但截止至2012年9月,部分国有商业行仍未按照新会计准则和银监会的规定,及时将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纳入表内核算;
(二)缺乏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信息可比性、可理解性弱
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其突出表现为:
一是记账方法不统一。资料显示,建设银行采取单式记账法;农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全部采取复式记账式;交通银行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保函业务、信用证业务采用复式记账法,而对承诺业务采用单式记账法。各行记账方式不统一,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是会计科目设置混乱。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农业银行设置“银行承兑汇票应收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交通银行设置“应收开出保证款项(应收承兑汇票)”和“开出保证款项(应付承兑汇票)”科目进行核算;中国银行设置“银行承兑汇票—0781”和“银行承兑汇票—0881”科目进行核算。各行会计科目名称混乱,不利于使用者理解。
(三)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性和充分性明显不足
一是缺乏专门的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我国目前尚未针对表外业务制订会计信息披露规范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主要遵循《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等相关规范进行信息披露。这些规范对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要求简单,并且多为定性原则,缺乏强制性规定。各行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根据自身规定进行披露,披露的业务种类、内容、深度等均有不同,造成信息披露规范性不足、可比性弱。
二是尚未建立专门的表外业务报表制度。我国银行目前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报表制度,表外业务自身不须编制专门报表,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对表外业务从总体上做出评价和风险分析;并且表外业务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影响或者不反映或者合并反映,使得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编制具有相当大的活动余地,加剧了报表隐含的风险。
三、改进表外业务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表外业务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是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真实反映表外业务,维护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途径。对此,我们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明确表外业务核算范围,规范业务分类
各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的规定,正确界定表外业务范围,统一表外业务的核算口径,将不属于表外业务核算范围的金融服务类业务以及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及时调出表外核算体系;对未决诉讼仲裁等非银行业务以及重要凭证、有价证券等备查类项目,可单独建立备忘项目核算体系,进行备查登记或采用单式记账方式进行核算;对担保类业务和承诺类业务存在混淆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分类调整,将信用证、保函、银行承兑汇票、保理等业务归入担保类业务进行核算,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二)建立规范、健全的表外业务核算体系
一是要合理定义会计要素。表外业务属于或有事项,而传统的会计要素设置主要依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分类,因此可考虑结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特点,在建立表外业务核算体系时,将会计要素分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或有权益,或有收入,或有支出,或有利润六大类,与资产负债表原有的六大要素彼此独立、互不影响。二是要统一设置会计核算科目。根据对表外业务会计要素的定义,统一设置表外业务一级科目,并明确各科目名称及使用规则。各行也要依据业务具体情况需要,自行设置二级及三级明细科目。三是规范记账方法及账务处理过程。表外业务应采用复式记账法。根据复式记账原理,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反映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等的增减变化;账务处理过程应统一规范。
(三)完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
可建立包括表外业务信息和风险信息的披露标准和程序。业务信息的披露内容应包括商业银行编制的“表外业务状况报告表”、“表外损益明细表”,通过报表的形式对分类的或有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单独披露,预计其产生的财务影响;风险信息是根据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技术管理水平,采用一定的风险计量模式和具体的方法,计量和分析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提供相关的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国政.浅析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2,08:83.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身核算在经营业务的体现,二是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核算对象是具有社会性质,核算主体为以各开户单位需要的往来收支活动,是担负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属于个人资金往来结算业务,以及大量的各种对外业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核算的内容是指商业银行营业业务和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和费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法包括有科目账户设置、记账方法、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的设置以及编制会计报表。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存在着大量的个人账户和事业单位的账户,这些不正股的账户在自身业务方面已经超出了商业银行自身的账户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公客户管理和个人客户管理还要再次进行细分、单设系统进行管理。在会计核算业务中非常重要的是转账和现金业务量非常的大,在当前,我国一般的银行业务已经是每天按照上千万来计算,在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和内部业务的计算,这样的话,运行的稳定性要求就更高。所以,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系统的非常重要。
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经营活动,为银行自身的资产,银行内部财务核算的变化,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果的反映,个人的资金在这方面也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有各种各样的对海外的大单业务。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对象具有社会性,需要考虑活动的各单位的会计主体之间支付来平衡。这一特征的最明显的应用是有大量的企业,个人账户,这远比商业银行账户占业务的计算数量更大的存在下,在系统设计中普遍企业客户管理,个人帐户管理系统需要一组核心总帐系统的对接,即使在公共或私人的帐户管理以及单组细分系统管理。社会表现也是现金转移和重要的业务量等非常大,目前的业务量在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多达数千万笔,其中不包括企业的内部处理,过大量的业务系统操作的非常高的稳定性的要求,特别是对商业资金,在这种特征中,会计分类账系统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会计单位,除了对企业的零售环节,基本维修完毕后,经济反映和事后监督,而商业银行的日常核算和经营活动几乎同时,双方存款,贷款,汇款等业务需求时效性特别强在这方面,需要系统的处理时效性是特别高的,另外,因为不同的服务到不同的处理系统中,以避免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处理所涉及的其他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功能利用太单一,缺乏事前风险控制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主要集中在会计记账,编制报告,撰写财务分析,商业活动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在商业银行很少的商业业务活动中,财务管理在在这方面没有业务的过程中,某些商业活动不应该起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风险预警等功能。同时,虽然商业银行将准备一份年度预算早,但是没有相应的预算管理过程控制,但是在比较评估后的预算执行。评估业务方面不能体现出各种方法,对于分行业,分产品,顾客被划分成本核算,利润评估,目前还无法做到。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设立分支机构情况分析表现出来。当预算目标在预算结果中表现出来的时候。对基层缺乏相应的理解,对预算缺乏相应的理解,不合理的局面将不可避免地存在。预算指标一般是以利润目标,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对基层的的评估。对于这样的分配不均质量查的预算查的分支机构。除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预算和决算的方案,也保证了其中整个机构和分支机构的运转效果和质量,而且在运行的成本上也起到来了很好的结果,提高预算指标都没有,会有隐藏的利润意识,来增加成本、虚报费用在准备账目的利润方差上有结果的体现。在实施中,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由于缺少事前事中的利用,而缺少了风险的控制。这使得监控财务控制的实际情况,从外面分离,使其难以形成商业银行一起,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很难得到发挥。
关键词:乡镇财政所;会计核算;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1前言
乡镇财政对于地方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构成之一,对于我国财政政策方针的落实和执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在财政管理中,会计核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地方财政的作用,维护广大基层群众的实际利益,就必须重视改善会计核算,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保障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2会计核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形势来讲,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模式不健全,虽然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改进,但是目前其依旧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管理方面仍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2.1核算内容没有进行清晰界定
当前,乡镇财政所会计核算的开展缺乏明确的规定,实行的模式是“乡镇使用,县级监管”,实际上上级财政管理部门只是提出了较为笼统的管理方式,并没有进行具体的细化和明确,其中规章制度以及执行规范方面都缺乏完善,核算内容没有进行清晰界定。
2.2核算和财政管理混为一谈
严格意义上讲,会计核算和财政管理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在实际上,很多乡镇财政所既负责财政管理,同时也肩负会计核算责任,两种职责兼任,导致其在具体工作时,很难将二者完全分离开,常常是混在一起进行,不仅财政管理效率和质量较为低下,会计核算也同样非常不规范。
2.3财政所自身定位不科学,没有明确权责
经过税费改革之后,乡镇财政的税收权力被严重削弱。我国相关政策提出,改革后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应以税费核算以及监督为主,但是,由于缺乏规范指导以及自身性质的复杂性,很多乡镇财政部门的职能不够清晰和明确。其中有一部分单位将落实国家政策为工作重点,忽视了自身的管理职能,导致财政工作重心偏移,造成会计核算中出现了很多实际问题。
2.4专项资金核算很难保障准确性
近些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于基层地区的支援,为了解决基层地区的发展问题,国家财政拨付了大量资金。但是,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的专项资金核算中却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匹配财政资金用途的明确核算体系,导致在具体的核算工作中,很难严格依照国家法律要求实现统一管理和核算,造成核算的准确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5尚未实现精细化管理
与省市级单位相比,乡镇单位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并且经常还伴随着内容多的情况,导致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另外,由于村级财务的项目比较杂乱,会计核算包含的内容很多,再加上管理模式的差别,导致财政管理实施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
3改进乡镇财政所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3.1制定规范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核算方法
当前形势下,要想改进会计核算工作,就必须重视相关制度和体系的完善。目前,对于核算体系的完善,很多地方都在依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需要加强改进。鉴于这种情况,各个乡镇财政单位的上级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根据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一套与当地财政和核算工作实际相符合的管理体系,促进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
3.2强化核算工作,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
就当前来讲,国家对于基层地区的财政扶持都需乡镇财政付诸实现,比如资金使用分配等,都需要乡镇财政去具体实施,因此,从某种方面来讲,乡镇财政目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是为基层建设服务。因此,为了确保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乡镇财政单位必须做好详细的资金使用记录和管理。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是确保国家政策落实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基层扶持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对于专项款项的使用管理。
3.3健全监督机制
国家财政对于基层地区的拨款大多是为了改善民生的专项资金,由于资金性质比较特殊,乡镇财政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一旦资金管理发生问题,造成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控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就必须重视健全监督机制,防止因监管不到位导致的财政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财政工作人员对于管理工作的改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加强人员的素质教育,帮助其树立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保障财政工作的质量,实现对于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确保财政资金能够真正起到改善民生的作用,保障专项资金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4结语
乡镇财政在国家财政政策实施和促进基层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管理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实际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政府职能转变,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乡镇财政单位应重视加强财政管理工作,强化会计核算,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使专项资金能够真正发挥出改善民生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王晟.施工企业流动资金借款费用会计核算探讨[J].商业会计.2015,(05):84-85.
(一)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包括会计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会计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操作技能,确保能够胜任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会计管理理念
人民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般的操作人员都应树立风险意识,从思想上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三)职权与责任的分配
会计核算工作分工要准确明晰,只有有效地分配职权与责任,才能有效增强会计核算的风险控制意识,从而规避风险。
(四)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只有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的调配、培训考核机制才能保证人民银行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职业品行。
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
会计核算工作风险评估是对会计核算工作中制度缺失、制度执行不力、会计人员操作失误或道德问题等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风险评估是为了更好地对风险进行跟踪和控制,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会计核算工作风险评估包括信息的收集以及风险评估两个程序。相关部门要指定会计风险管理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风险评估。
(一)信息的收集
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风险评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是保证风险评估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会计核算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建设,需要全方位、多视角地采集预警信息,并以科学的界定和分析评价,增强预警机制的准确性。信息的收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即收集到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这是信息获取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会计风险管理员必须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反复核实,不断检验,同时要尽量减少收集的信息中的虚假信息和模糊信息,避免给评估结果造成影响。二是全面性原则。即收集的信息要完整、广泛,只有广泛、完整地收集信息,才能获知涵盖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安全问题,为风险评估内容的完整性提供基础。三是连续性原则。即信息的收集工作必须持续,持续的信息能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较为翔实的评估依据。四是重点性原则。即信息的收集要突出重要岗位和人员、重要业务、重要环节及风险点。信息收集方式可采用现场收集和非现场收集:现场收集应主要收集会计管理预警信息,收集主体是会计财务、内审部门。方法上可采取询问被检查部门管理者和其他人员,了解被检查部门对现行制度执行上的难点以及完善制度的建议,通过询问内部监督人员,收集其针对本部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而实施的工作,以及管理者对内部监督发现的问题是否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及是否存在重大差错隐瞒不报等风险,通过实地查看、翻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该部门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岗位的设置、业务交接、柜面监督、操作流程、重要物品的的保管、查询查复、重要事项的审批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非现场收集应主要收集会计核算预警信息,收集主体是事后监督中心。事后监督中心收集的信息包括:规范类,如漏盖印章、凭证要素不全、凭证填写不规范等;差错类,如账务处理错误、利息计算错误、受理无效外来凭证、资金收付不及时或错误、查询查复不及时等可能带来风险的信息;事故类,如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资金损失的信息。现场和非现场结合,收集会计核算人员思想预警信息。纪检监察部门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个别谈话等形式对重要岗位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必要时可对重要岗位人员8小时外的生活、交往情况进行了解,收集预警信息。
(二)风险识别及评估
对会计核算风险业务的监督主要分为事前控制监督、过程控制监督及结果控制监督。一是事前控制监督:就是为了保证人民银行会计职责在履行中不发生偏差所进行的事前控制,主要是指各项业务和活动通过依法授权合理界定各级的业务权力。明确各个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和岗位互控,能有效防止相关人员的舞弊行为。二是过程控制监督:就是对会计业务活动中正在发生的行为进行的控制,如会计核算记录、重要事项的登记及重要空白凭证的登记等。记录业务与保管重要凭证的职责由不同人员承担,确保凭证和账单得到正确的记载。三是结果控制监督:是对会计业务活动最终结果采取的各项控制措施,如对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会计风险业务的定期排查等。会计风险管理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和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识别潜在的风险、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识别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由于各种条件的不断变化,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要求不断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密切注意原有风险变化的同时,随时发现出现新的风险,风险识别需要制度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计核算工作预警联席会议,会计财务会同内审、事后监督、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对整理汇总的预警信息进行科学界定。对会计核算工作风险的评估可采用定性分析法,由会计风险管理员进行。会计风险管理员必须熟知会计核算工作制度,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经验,会计风险管理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对问题作出判断,划分出风险等级。
三、会计核算风险预警
对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分别实行提示性、警戒性、惩戒性为内容的警示机制。
(一)对风险类型为初级的作提示性预警
提示性预警针对会计核算工作较为正常,规范性问题出现频率较高,但没有出现风险隐患,如会计凭证要素不全、漏盖印章、漏写错写会计分录等。提示性预警重在引导会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二)对风险类型为次级的作警戒性预警
警戒性预警针对会计核算工作存在一定风险隐患,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如内控制度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交接手续不完善、重要事项未按规定程序审批、账务处理错误或依据不充分、资金收付与划拨不及时、查询查复不及时、未按规定进行数据备份、会计人员加班无审批等。通过警戒性预警提醒会计核算部门领导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会计核算人员安全意识,警戒性预警达三次以上者上升为惩戒性预警。
(三)对风险类型为重大的作惩戒性预警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策略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财政部令第68号)的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处理方式不规范,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方式不规范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不同经济业务的多张原始凭证填写在一张记账凭证上,使一张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数量过多,业务记录乱而不准确;年终结账时,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填制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如编制人、出纳、稽核等相关人员不签字盖章;不少单位财务报告只有报表,没有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表账不符,移交不规范;有些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审核不认真,原始凭证内容填写不全等。
2.财务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表现在其使用资金的方方面面,如专项资金、往来款项、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等,造成的结果就是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经费的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可乘之机;年度终了,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责任不清,而形成呆账坏账;原始凭证审核不严、不合规发票得以报支的现象随处可见。记账不规范、违反会计制度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等。
3.资金管理有漏洞且使用混乱,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等岗位没有进行严格的分离,且岗位互串现象严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清点核查,给资金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同时,有些单位大额开支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等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地方上较普遍。另一方面,在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以专项资金管理为例,专项资金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缺少合理的限定。同时,资金分配的随意性很大。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削弱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4.财政监督不到位,随着财政拨付的减少,行政事业单位需在经费使用上给予控制,以减少单位的资金压力。但是,形成多年的制度管理漏洞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下级经费使用的审批上并未严格按照制度加以规范或控制。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行政单位财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方法虽然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财政支出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集中核算不完善地方日益凸现。财政监督依然是以事后检查为主,缺乏事前事中监督,且在监督方式上,多以突击性、专项检查居多,日常监督相对较少等。
5.财务管理职能较弱,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开支无计划、无定额,资金使用随意性强,经常超支,在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紧张的同时,资金使用效率也相对低下。而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
6.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现职会计人员不具备《会计法》规定的任职资格。《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据统计,我国多数的财会人员任职资格不符合《会计法》的要求。同时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再是一人一摊工作,而是应该做能文能武的多面手,即具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理论水平、专业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更主要的还应具有脚踏实地和无私奉献的思想素质,因此,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为迫在眉捷的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1.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是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绩效评价”讲求的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尽快建立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快建立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指标,充分利用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为主体的监督控制体系,加强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使得资金用得好,用得活,用出效益。以此来形成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完整的公共预算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管理水平。
2.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行政事业部门向公众提供财务报告,是提高财政透明度、强化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财政透明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为了提高财政透明度,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具体而言,应当从报告目标、报告主体、会计基础、核算范围等方面对现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逐步建立我国的政府会计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但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工程,应当采用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方法来进行。
3.加快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
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实施以来,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形势,而且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会计目标的定位比较模糊,这就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对信息使用者未来的决策带来不便,所以会计制度想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进行改革,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做好会计工作的需要。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1.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或单位的发展进程,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会计人员素质差、风险意识薄弱、会计业务工作不规范、道德素质不高等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显得很重要,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就必须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加强财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教育,加强后期培训教育,加强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2.推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通过成立会计集中核算机构,在核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开设单一账户,统一办理资金结算、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业务处理程序,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人员独立,杜绝铺张浪费,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了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各部门切实有效地贯彻《会计法》;才能有利于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管理;才能有利于同政府采购制度相配套。
3.规范帐目设置等管理工作
近几年来,行政单位账目设置特别是各类专账设置“五花八门”,这种做法一是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二是给了存放账外资金者一个借口;三是给审计工作造成不便。其实,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专项资金的核算已有明确规定。应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与会计法里要求,建立起帐册,施行统一的财务管理核算,且一个单位只允许建立一套帐册,杜绝一切帐外设帐和单位内机构独立建帐行为。
4.实行严格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在内部监控机制建立上,围绕制约权力运行,科学设置岗位来分解和制约权力。突出抓好日常监管中审核审批事项和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程序。对具体审核审批事项,细化操作流程中初审、复核等岗位职责,落实对审核审批权限既分解又监督的要求,逐步完善分岗位审核的工作机制,对专项检查工作,严格执行“三分离”工作机制,防止和;在外部监督机制的建立上,由局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监察小组对干部业务工作中遵守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操作规程的情况进行监督调查。
参考文献:
[1]唐玉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涵及新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会计队伍建设
一、当前铁路运输企业会计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负责人缺乏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意识。从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企业会将重点放在安全问题上,例如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安全制度是否建立等等,这是铁路运输企业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这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忽略会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涉及到的会计内容较多,且人员较少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明显缺乏成熟的管理体系,这就会让很多人在工作上钻小空子,甚至会受到一些不正当利益的诱惑,造假行为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会为企业长远发展埋下隐患。2.企业缺乏健全的管理会计制度。当下,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上还是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些规范的建立很多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细致剖析会发现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运行效率低下。如果企业本身在制度的建立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健全的体系,那么管理就会陷入迷茫,如果管理层对这样的问题不够重视,就会产生账目混乱、支出和收入存在偏差等问题,不仅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还会因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信用危机。3.会计信息的缺失。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各种问题,有些企业做内账和外账来应对税务机关的检查,在税务机关来查账的时候采用外账,在内部消化与计算的时候,采用内账。这种混乱的方式如果存在,不仅会让企业内部资产管理混乱,甚至还会影响企业在日后发展的判断。4.会计人员知识与技能落后。从目前铁路运输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会计从业者的知识构成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工作人员所接受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大多比较传统,而且有着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有经验,但无法积极地接受新鲜事物,接受新的会计工作方式,创新不足。还有一部分人群是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他们所学的知识虽然符合最新的社会发展潮流,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学与用的问题上,与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隔阂。所以,这两种会计从业者综合来看,都无法快速满足铁路运输企业对会计核算人员的需求。这也会进一步导致企业的会计工作落后。
二、铁路运输企业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策略
1.完善监督机制。首先,要做好监管工作。铁路运输部门的交易方式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为了降低财务风险,应尽量减少大规模的现金交易,完善推广网银结算,将其经营资金全部纳入网银结算的范围当中,以此来达到便利结算的目的。其次,建立会计核算的评价制度。有相关的评价,才能更激励人心,也能够更进一步促进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水平与效率。通过完善的评价制度,让会计核算走向透明化,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以此来巩固企业形象。2.明确定位及目标。任何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建立会计核算的目标,明确自身的定位。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也是如此,这是发展的需要。而且在企业的运行当中,会计核算是需要纳入整个经营流程之中的,从采购到生产,从销售到回笼资金,任何一项都需要涵盖其中,都需要会计核算目标,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决策,而且在具体的经营执行活动中,还会给予企业一些反馈,让企业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管理者无论是制定新的方针还是进行某项活动的执行,都需要结合风险要素,衡量这些决定背后的风险企业是否能承担,并加以防范。3.完善会计工作体系。首先,企业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完备的规章制度。通过对企业目前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未来有益且合法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目前在企业中比较流行的自我评定制度。通过成立小组来实现对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发展趋势的考察与评估,并且对调查结果给予回报,让企业能够做出及时的调整,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其次,要规范各项付款流程。会计人员要对企业支出的原始凭证以及内部控制记录进行积极的收集,并完成归纳与核查。以确保企业的各项活动都能够找到相关的凭证,这是企业会计核算保持公正、客观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也要严格按照程序完成对资金的使用审批。最后,要建立完备的核算流程。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完备的先审核记账后授权付款的核算原则,那么对于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将大有裨益。通过这样合理的流程来进行资金的操作,确保审批、凭证归纳、记账与付款手续办理完全符合相关的核算规范,有助于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稳定性。会计人员作为专业的资金审核人员,也要在票据的合法性、付款资料的规范性上进行严格把关。4.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将完备的会计核算系统运用到铁路运输行业,并针对其中的信息系统核算内容实现对铁路运输企业岗位责任的控制。因为会计云具有先进性,所以广泛地应用不仅会有效地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完备的岗位牵制制度作为支撑,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工作人员要确保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尤其对数据的输入、处理以及输出,这些都需要加强控制,不仅仅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更是确保业务合法性的基础。同时,明确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范围,让他们清楚明白审核与操作人员是不相容的,经济业务需要由操作人员录入,由审核人员审批,不正确的业务需要被更正或者删除处理。严格的审批制度能够让整个会计队伍更加的完善和健康。5.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为了迎合激烈的市场,铁路运输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核算人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包括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职业知识与职业素养要同步进行。同时,企业内部也要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管理,确保核算工作的科学有效,让企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最后,可以鼓励会计部门建立经验交流平台,让新员工和老员工相互沟通,在交流与碰撞中相互成长。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内建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强化和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关乎着企业的发展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当前,我国许多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该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因此,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并完善财务制度,确立完整的核算程序,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完整性。
关键词 施工企业 会计核算 特点
所谓会计核算也即是企业借助相关的手段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进行的归纳和总结。对施工企业来说,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施工所需要的资金都是较为分散而且流动性大等特点,其会计核算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殊性,如此一来针对企业会计的核算管理方面就显得比较复杂和困难。在会计核算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制约建筑施工企业集团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适应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优化会计核算的管理流程并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一、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分级核算。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所特有的施工点分散、生产周期长、流动性大等不固定的特点,为了有机的将施工生产和会计核算结合起来,并有效直接的反映出建筑施工产品的经济效果,结合其生产特点,需要采取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办法,从而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集中核算造成的施工生产与会计核算二者之间的脱节现象。
(二)工程成本和工程价款核算的分段性。建筑施工工程的工期一般较长,如果到工程全部完工再进行成本核算和结算价款的话,企业要垫付大量的资金,会给企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也不利于客观正确的反映企业的各项经营成果,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按照已完工工程对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分期计算,与建设单位工程款的结算也需要采用分期结算的方法。
(三)分项目成本计算法。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按照工程项目分别进行成本核算,根据每项工程的特点分别计算成本,并且在成本计算时应该使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计算口径一致,便于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考核。
二、施工企业加强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施工企业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改革现行的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因此只有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打好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才能保证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完整。
(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需要。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施工企业也不例外。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和抵御生存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可以帮助管理层尽可能实现决策最优化,进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工作没有全面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核算进行得不全面, 是建筑施工企业核算工作中的大缺陷,核算工作很多都无法正常开展。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占着较高的比例,若是能够正确进行材料核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施工单位没有认真进行核算,仅仅靠理论推断对材料用量进行估计,导致实际结存存在很大差异。还有日常没有核算积累其数据,隔上一段时间才核算,甚至有些到工程竣工时,才盘点料场的材料,存在的差异就更加大,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大的损失。
(二)成本核算不够规范。首先,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准确的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一般应该根据项目合同的内容、生产费用的发生、施工生产的特点以及项目管理要求来确定。但是在项目成本核算中,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按照建造合同的具体情况设置核算对象,随意核算工程项目,没有对项目进行必要的分立核算,没有考虑成本考核要求,无法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其次,成本项目设置不规范。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固定性的特点,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较大,所以不同产品之间的实际成本无法进行比较,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分析考核和控制是以工程预算成本作为依据的,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将项目工程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比较,以此对项目成本进行考核,但是在核算工程项目成本时,不少财务人员并没有正确的设置成本核算项目,没有给成本管理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数据。
(三)会计核算信息滞后。在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不讲究及时性也是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会计核算工作即使做到客观、全面并且深入细致,若是没有及时性,也会相对的失去价值。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很多事物稍纵即逝,若不能够及时的核算,就很难保证其客观性和正确性。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的项目部门都在外地,工程施工地点比较分散,会计核算地点与会计信息收集地点距离较远,这就直接导致了数据收集和传递速度缓慢,使许多收集而来的会计信息都无法及时的进行核算, 企业的管理层也无法及时的根据收集来的信息第一时间做出决策指示,致使企业许多在建或已建工程都出现了工程款回收难的问题。然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许多施工企业提高应收款和垫支款,如果该企业不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一旦工程款无法收回,势必要面临大规模的亏损。
(四)财会人员素质还需加强。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对相关财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对财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从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施工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仍较低,导致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的失真和虚假。而且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舍得、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施工企业,由于其项目的流动性、工期紧张性特点,财务人员不易集中,更是缺少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从企业发展的远景来看,这真是得不偿失。
四、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落实和明确施工企业工程承包责任制和权责利问题,首要办法是积极推行、落实工程的承包经营体制,进行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强化质量管理与监督力度,实现确保成本核算数据及时、全面的目标,达到施工企业成本效益的相互协调;施工企业应当对目标成本进行有效管理,使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实时可靠的监控,再依据预算计划调节各种成本的影响因素,方便将耗费控制在计划的范围内。以权责利相结合的形式,使核算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核算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核算的质量。
(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施工企业要按照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对会计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管理。我国财政部新出台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是一项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对施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对于规范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施工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也有着有效的作用。在会计核算章程进行转型的过程中,务必要从相关法规规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作出分析,完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并严格执行,对项目操作过程汇总的人员、资金、设备、资料等使用情况及时记录,保证核算的全面性,使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
(三)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次革命。施工管理者一定要引起重视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完成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建筑施工企业也应该引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每天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及时的统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的特点,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保证有关凭证及时入账,会计核算顺利进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确保有关文件、合同及时入档,有条件的可派专人管理,必要时对于一些大的项目和关键工地现场配备一定财务人员,使财务人员能准确地、及时的进行核算,确保项目的成本真实性、完整性,避免企业利益不正常损失。
(四)提高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或者是相关的从业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带上正轨,具体实现施工项目中数据的准确性。想提高施工企业的核算质量,承担会计核算职责人员的专业素质就要跟上。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操作能力,甚至到施工现场结合实考察去学习。培养一些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不断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教育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爱岗敬业,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坚决抵制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