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

第1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层层压实主体责任

定期召开“四大家”领导联席会、市扶贫攻坚指挥部会议、各镇(办、处、区)以及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及时传达学习省、**市相关会议精神。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责任的通知》,落实镇(办、处、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村书记责任,加大考核激励和监督问责力度,强化了责任体系。明确了“4个70%”的要求,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70%的精力用于精准扶贫,全市70%的党政干部主要精力用于精准扶贫,全市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精准扶贫,各镇(办、处、区)及市直部门年度考核中精准扶贫工作占70%分值,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扶贫攻坚约束机制实施细则》、《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加快精神脱贫的行动方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精准扶贫农村低保兜底工作实施方案》、《**市农村医疗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市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了“1+N+M”的政策体系,对精准扶贫各项扶持补贴政策进行了明确,建立了扶贫工作纪律及约束机制,保障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全面推进脱贫政策落到实处

1、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易地搬迁任务。我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17571户57065人,**年在建、完工及搬迁入住16545户52520人,占总任务的94%。其中:在建户数5946户19124人;完工及入住10599户33396人,超省下达9100户任务的16.47%。

2、全面精准发力脱贫产业。一是按人均补助10000元标准,整合资金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年共下拨产业发展资金1.88亿元,有30583户97267人用于发展产业。二是探索共赢模式,推进产业培育。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金融企业支持贫困户贷款、发展新兴产业、筹建农产品扶贫超市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3、全面实施医疗扶贫。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大病保险起付标准由1.2万元降至0.8万元,年封顶线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年参合精准扶贫对象累计住院报销9307人次,新农合累计补偿1973.41万元。**年正在着手优化健康扶贫政策,确保健康扶贫对象住院就医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且个人当年住院自付费用累计不超过5000元,门诊就医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4、全面开展教育扶贫。开展贫困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举办了多场外出务工现场招聘会;为11352名贫困学生建立了资助台账,发放补助资金772万元,为1943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贷款金额1358.13万元。

5、全面落实低保兜底政策。截止**年底,保障人数16592人,发放低保金2592万余元;医疗救助16398人次,发放救助金1218万余元。

二、**年工作计划

**年是全面突破、实现三年脱贫目标的关键之年,我市将更加注重激发内生活力,更加注重脱贫质量,凝心聚力克难攻坚。

1、村出列、户脱贫任务全面启动。**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是:确保35290人达到“三有两不愁七保障”的标准脱贫销号;确保40个重点贫困村达到“四确保九有”标准脱贫出列;六里坪、丹赵路、三官殿、新港四个镇(办、处、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他镇(办、处、区)做到尽可能多的村实现整村脱贫。

2、易地扶贫搬迁全面扫尾。严格督查考核,实行挂图作战,明确时间表和推进路线图,确保2月底前所有建房全部开工到位,5月底前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建房任务全部完成,7月底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扫尾。同时还要确保资金安全和房屋质量安全。

3、产业发展全面提速。一是完善贫困户产业脱贫规划。按照人均三年6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进一步完善贫困户产业脱贫规划,确保户户有可持续的收入门路。二是稳步推进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抓好、抓细、抓实柑橘低产园改造工作,抓好核桃、中药材、茶叶等主导产业,在**年工作基础上,确保**年有变化,2018年见成效。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市场主体+增收示范户+贫困户”的“百千万”产业扶贫攻坚工程。着力培育100家以上示范性新型农业市场主体,重点发展2000户以上增收示范户,就近帮扶带动近3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每个村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家新型市场主体,培育20户以上的脱贫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四是金融扶贫进一步发力。推动村金融扶贫工作站进一步扩面,增至100个,为贫困户贷款提供审核把关和信誉担保服务,确保贫困户真正能实现“免担保、免抵押、信用小额贷款”的目标。

第2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第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高度关注民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确保“民生工程”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在实施“民生工程”工作中,要具体把握好以下六项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实施原则;二是执行上级要求原则;三是分级落实责任原则;四是群众直接受益原则;五是项目动态管理原则;六是当年即能实施原则。

三、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任务

1、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500人、城镇就业率94%、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人、“4050”人员就业人数3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购买公益性岗位288个、免费培训省内工业园区员工3800人、创业培训420人、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100人、其他培训170人、小额贷款发放450万元、劳动合同签订率9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945元/年。

2、养老保障工作: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人员)4871人(其中:缴费人数4365人,参保率107%,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802人、工业园区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512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447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量1372万元,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60%,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1066元/人·月。

3、医疗保障工作:(1)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677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4%);城镇职工参加工伤保险5704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2211人。(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46人。

四、工作措施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继续把新增就业和提高就业率、控制失业率纳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就业目标责任制。努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城市产业、中小企业、个私民营经济、非正规就业组织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

2、实施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提升培训就业。近年来我区在开发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被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的缺乏这一难题所困扰,这一难题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据调查显示,在进区企业所招收的员工中,下岗职工、进城务工农民和新增长的劳动力所占比率达到了80%以上,他们缺乏系统性的训练,不具备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不能完全甚至完全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需要,这种状况也是于我区作为的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要求所相去甚远的。我区把失地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做为工作重点来抓,同时带动下岗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采取“订单培训”办法和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大力实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圆满完成市里下达我区培训任务。做好技能人才培训与工业园区技术岗位对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切实保证“民生工程”中培训任务的顺利实施,迅速改变我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匮乏的局面,为我区作为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和可持续发展培训充足的各类人才。

3、以“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援助安置就业。就业援助重点对象为:“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下岗失业人员、夫妻双失业双下岗人员、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就业援助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作用,重新开展入户调查,建立台帐,做到随时发生即时解决;二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发展社区就业和社会服务业,集中开发一批社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有一人上岗;三是切实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四是帮助搭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今年要在我区大中专院校全面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改善就业服务条件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活动,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青年见习和创业见习工作,努力提高我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

4、全面推进政策落实,着力扶持就业。一是按规定落实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及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二是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商贸型、服务型企业、小型加工型企业,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同时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和小企业贷款贴息政策。三是落实好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增强他们就业的积极性。四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求职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今年公共就业服务重点抓好“再就业援助月”、“春季系列招聘洽谈”、“春风行动及送岗下乡”、“民用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项活动。加快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推行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险动态实名制管理,为他们提供个、贴心服务、人本服务和“一对一”的帮扶,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启动区人力资源市场的网络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

5、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全面提高合同签订率。

建立经济开发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依据《市劳动用工登记管理办法》,加强对用人单位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规范和指导,针对不同行业及不同类型用工特点,制定规范、简明、实用的劳动合同范本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使用,强化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情况的动态管理。继续实施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以非公有制企业、国有重组改制企业以及建筑、餐饮等行业和农民工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把劳动合同签订作为今年的重点监察内容,在实施劳动用工年检时严格把好合同签订关,确保今年签订率达94%以上。

6、进一步促进金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根据《关于市各县区养老保险数据整理及上线工作安排的通知》人社字号的文件要求,我处重点抓金保工程信息系统上线工作,通过缩短工作周期,加快工作效率,确保了金保工程数据全面整理完成。本部门充分认识金保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克服畏难情绪,化压力为动力,杜绝形式主义,发挥核心工作的作用,加大社会保险数据分析应用力度,加快联网数据上报工作。

7、上门服务、走进社区办医保,推动了全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的全面开展

针对我区点多面广较为分散的现状,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办医保,我处走进社区、工厂、学校、农村,上门登记办理。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几乎所有的参保人员都是上门办理的,在办理居民医保的过程中,区社保处领导带领医保办的工作人员发扬“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公休日,只要居民需要办医保,都能及时深入到社区第一线,经常拖班加点,工作起来没有怨言。经过区医保办的努力,实现全区参保总数达七千余人,为全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一是按省出台的《省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若干意见》,大力推进农民工和高危行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二是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全面完成市里下达我区工伤保险参保2500人的任务。三是着力抓紧工业园区及城市餐饮、旅游、服务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四是加强工伤预防和康复工作,构建工伤保险体系。同时,逐步提高工伤保险社会化程度,完善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增强工伤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

五、工作制度。

1、工作小组会议制度。(1)各工作小组会议原则上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主要是小结全区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部署安排下一步工作;(2)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主要是调度总结全区“民生工程”月度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部署安排下月工作。

2、项目推进责任制度。各工作小组根据所承担的责任目标,制定项目推进实施方案,做到项目推进的工作要求、时间进度、责任人员三落实。

3、统计报表制度。各工作小组根据所承担的目标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民生工程”目标任务统计工作,每月的2月日前向综合办公室上报上个月全区“民生工程”劳动保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统计报表和工作总结。

4、定期通报制度。及时传达民生工程有关政策,综合办公室按月对“民生工程”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目标进展情况进行通报。

5、督促检查制度。局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会,工作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各处室开展督查,必要时召开工作现场会,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六、工作机制

第3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的综合医改地区,也是第一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地区。市政府出台了“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2%,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8个,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卫生室占81.7%。准格尔旗提出了整合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思路,统筹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做大医保基金总量,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乌审旗推行以“三制五统一”为核心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改革,既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弱、人才缺乏问题,也形成了卫生人力资源的上下流动机制,还推动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多媒体触屏式费用查询机的应用,为患者就诊提供了便捷服务。鄂尔多斯把“健康前置管理”作为医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将启动健康城市创建活动。

巴彦淖尔市作为全区第二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地区,政府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五部门出台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2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全部实行绩效考核、绩效工资,28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1个苏木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人员聘用和绩效改革。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8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乌拉特前旗医院也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由政府负责给予专项补贴,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与此同时,两地大力发展蒙中医药事业,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鄂尔多斯“数字卫生”工程也即将启动。

存在的问题

一是深化医改工作的进展不平衡。比较两市总体情况,鄂尔多斯市研究医改、推进医改的氛围基本形成;巴彦淖尔市虽然是第二批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地区,但医改的氛围还不浓厚,除了农村牧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外,多数政策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新农合管理与保障水平迅速提高的形势不相适应。对于抓住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以上的机遇,推行支付方式改革的进展不大,门诊统筹推进尚显乏力,新农合与其他基本医疗保险一样,作为医患之间第三方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既缺乏引导合理就医、促进转诊会诊机制建立的作用,又缺失代表参保方面的集团购买医疗服务、规范诊疗行为的作用,与定点机构谈判工作没有普遍启动,控制费用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现有新农合信息系统在便民和为决策提供支撑远远不够。

三是基本药物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数只配备100多种基本药物,同时还在加成使用非基本药物。基层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知识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多数基层单位通过网上采购药品,但是药品配送不够及时。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在自行采购药品。普遍反映自治区招标的部分药品价格比盟市自行招标的高。鄂尔多斯市在2009年曾搞过二次议价,药品价格总体下降了19.1%,在自治区通报批评后叫停。鄂尔多斯建议自治区允许盟市二次议价。巴彦淖尔市现在正准备开展二次议价工作。

四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基本设备配备落后,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护理人员短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核编定岗缺乏自治区级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为农村牧区卫生院公开招聘执业医师工作开展了3年后,2011年国家停止了在我区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卫生院后续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学历层次较低。

五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不扎实。虽然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基本落实,并且鄂尔多斯的人均补助标准今年将达到31元,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未真正普惠城乡居民。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率较低,还没有形成档案建立、居民使用、综合应用、补充完善的良性运转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较少。巴彦淖尔个别旗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还没有补贴给卫生院和卫生室。

六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工作尚未真正启动。对照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任务,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等还没有真正启动。随着医保制度建设的快速推进,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就医人数剧增,床位、人员缺乏等问题逐渐显现。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木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却在下降。

问题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从卫生系统自身抓医改工作的角度考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调查研究不深。一方面是对上情研究不足。国家医改政策目标、框架、理念均已确定。但在基层很少听到“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汇报和提法,致使基本药物配备不全,控制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的积极性不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体验不深。另一方面是对下情研究不深。国家医改政策是对全国提出的总体性的原则要求,而我区地广人稀,医药、医疗市场分散,需要我们审慎实施以省为单位的有关工作。比如,我区药品招标采购到底需不需要盟市二次议价,到底是否允许二次议价,亟待统一思想。此外,总结研究下级推进医改中出现的新情况还不够,试点的“试验”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乌审旗从2009年开始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建立以旗人民医院为龙头,以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为骨干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并实行“三制五统一”机制,盘活了全旗医疗卫生资源,但是并未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二,组织发动不足。一方面,领导层的开发动员工作仍显不足。有的盟市医改方案至今难以上会研究。政府医改相关部门之间的发动工作也还不协调。国家五部委的《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已经出台2年,但我区的具体办法至今未能出台,导致盟市、旗县市区的卫生投入政策缺失。另一方面,卫生系统内部的组织动员工作滞后。许多医疗卫生人员不清楚本职工作中哪些是医改的内容,基本药物的种类还说不齐全,基本药物的政策内涵不清楚。有的地区和领导干部对新农合推行盟市级统筹存有异议,这说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大数法则的知识还没有得到普及,致使一些医改的理念、政策在层层传递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出现了不同的行动。

第三,指导督查不够。在工作的安排上,督促检查的多,政策指导的较少。许多医改政策在还没有完全理解和吃透的情况下,匆忙实施、盲目开展,应付督查。特别是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专题指导和督查工作基本缺失。在指导督查工作的执行主体上,行政部门的多、业务部门的少。在指导督查方式上,就事论事的多,整体分析的少。突出表现在对按季度、年度开展的190项医改监测指标的分析利用不够。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但政府补助尚未落实,运行机制不畅。

第四,规制手段不硬。一是医改政策是否执行缺少刚性管制手段。虽然层层签订了落实医改任务责任状,但是对任务完成的好坏没奖惩。执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成了限制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充分理由,但并非是优化调整公立医疗资源的必要条件。二是服务行为是否规范缺少有效的约束手段。三是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系统缺乏标准化的管制手段。基层卫生人才仍然匮乏,能力、水平仍然不高。

意见建议

为了如期完成医改近三年的重点任务,近期我区在抓医改工作中,应以“三跟进、三提速”为重点。“三跟进”是:

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及时跟进。一是进一步摸清底数。不但要全面调查掌握卫生资源状况,更要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核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药物服务成本。特别是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成本。二是研究制定工作标准。使卫生管理、服务、建设、培训等工作在标准下推进,使医改任务在标准下规范地落实。三是开展专项改革试点研究。重点研究新农合对医疗服务的杠杆调解机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购买”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四是及时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对盟市和旗县市区的探索,本着少限制、多引导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改革。同时,对符合医改目标要求和我区实际的改革举措,及时总结、升华、推广。

政策调整和宣传贯彻及时跟进。根据调研总结的情况,及时调整不符合我区实际的政策。尤其注重调整和明确政策的具体执行主体、实现目标、考核主体,建立责任明晰、奖惩有力的机制。重大医改政策出台,各级卫生部门会同医改办共同组建政策宣讲团,层层开展医改政策讲解,并将医改政策宣讲列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培训内容。将医改政策知识作为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有计划地实现医改政策知识的全覆盖,营造全系统良好的医改氛围。

普遍指导和重点辅导及时跟进。对全区普遍执行的医改政策,加大具体指导力度。充分利用医改监测数据,进行普遍性的指导。对年度医改任务,倒排时间表,指导和督导双推进。在强化面上指导的同时,建立领导干部或团队联系试点工作制度,及时提供支持,辅助医改工作的开展和典型经验的升华。

“三提速”为:

一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应提速。通过顶层设计,分步实施3521工程,建立3级平台、5个应用系统、2个数据库和1个卫生专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通,提高总体管理和服务水平。整合所有卫生信息化项目资金,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为纽带,推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和综合管理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促进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公开、透明,规制各种服务行为。

二是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应提速。抓紧制定《自治区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以“帮扶式托管”为基础,探索建立“三带二、二带一、一带村”链条式对口帮扶机制,引导三级、二级、一级医院通过托管等不同形式,逐级对口帮扶下级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医疗机构之间纵向紧密的协作与人才培养机制。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行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促进卫生人才流动。实施医疗卫生领先技术跟踪计划和适宜技术推广普及计划,在三级医院强化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远程继续教育制度和新技术快速推广应用机制。

第4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一、年医政工作简要回顾

(一)医院管理年活动不断深入。我市各医疗机构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在落实制度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监管、病历和处方质量管理、“三基三严”训练、改善医疗服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批先进医务工作者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

(二)医疗质量管理不断加强。全市二级综合医院病历书写质量有所提高。市人民医院强化医护人员基本功训练,在全省急救技能大赛上取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三)依法执业意识不断强化。多数被督查医院能够做到依法执业、依法治院,违规执业现象逐年减少,医疗广告整治取得阶段成效。

(四)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初见成效。试点医院单病种限价减收患者费用30.16万元。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控制在47.29%。

(五)无偿献血获得国家级表彰。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六)出色完成多项医政工作任务。2659人的医师资格1次面试2次笔试,2012例“彭年光明行动”筛查及手术任务,征兵体检任务,组建5个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等。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医政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政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较弱,管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二是医院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医疗中心尚未形成;三是个别医院对医院管理年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力度不足;四是部分医院医疗质量的薄弱环节较多,医疗纠纷时有发生等。

二、年医政工作的思路

年,医政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市卫生工作任务目标,以加强医院管理、强化内涵建设、保障医疗安全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努力做到医疗设施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寻医就诊方便、看病费用下降,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一)巩固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开展医院综合评价,争创“等级医院”。

医疗机构集中卫生系统80%以上的资源,也集中卫生系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地位举足轻重,行动关乎大局。在医改方案即将出台的大背景下,在“补需方”还是“补供方”争论不休酣战胶着之际,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和良苦用心应该深刻体会和着重把握。

一要把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延伸到医院评价和等级医院创建上来。依据卫生部年印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省厅年制定了《安徽省三级(二级)医院基本标准评审细则(试行)》,分为医院管理、临床、护理、感染、医技5部分,共1000分。我们将根据卫生部和省厅部署,组织开展医院评价工作。市人民医院要带头做好三级医院申报准备工作,蒙城一院、二院要启动二级医院创建活动。把管理年成果通过达标上等体现出来,建立健全医院的外部评价体系。

二要把医院管理年中采取的措施和工作经验,转化为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医院管理质控体系,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卫生部医政司正在对修订的《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征求意见,新增编的工作制度59项,新增人员岗位职责64项,各级医疗机构可以结合实际参用。通过制度化来探索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最终形成医院内部的管理制度体系。

三要总结医院管理年连续三年开展的工作经验,发掘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加大宣传力度,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把医院管理年的最新成果介绍出去,以优质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恢复、重树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外部评价体系、内部管理体系、树立医院形象,做到这三条,我认为基本达到了医院管理年的初衷和目的。

(二)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开展“三基”训练年活动,打造“放心医院”。

医疗质量是医疗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的质量控制,医疗安全将是一句空话。前几年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和处理医疗纠纷的情况看,医疗安全隐患不容小视。我们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从基层抓起,从基本抓起,从基础抓起,提高质量,降低风险隐患,切实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权益。

一是抓基础。两层:基本、基层。开展“三基”训练年活动,各医疗机构要把“三基三严”的训练作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制订计划,创新方式,注重实效,从严考核。坚持“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全员参与,强化基础,注重实效”的要求,以“三基三严”为重点,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大力掀起强基础、练技术、抓服务的岗位练兵热潮,切实增强全市医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年市医学会受理鉴定构成医疗事故的病例中,41.2%发生在乡镇卫生院。各县、区卫生局对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质量管理作为工作重点。

二是抓网络。两层:院内、院外。院内健全三级质控网络,做到全员参与,层层有人抓、有人管;院外要发挥市级质控中心的作用,在加强病历、院感、护理质控中心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质量管理需要,逐步建立其他重点专业部门的质控中心。

三是抓规范。两层:机构、科室。省厅提出今后五年建设县级标准化、乡镇规范化、村级合格化的基本医疗体系,也就是对机构的规范化目标要求。我市从年开始开展规范化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今年要结合民生工程继续推进。年开始我局安排开展了规范化产科、规范化消毒供应室建设,对于关系医疗质量的关键科室,今后都要逐步开展规范化建设。

四是抓督查。两层:内部、外部。医院内部医疗质量管理要经常化、动真格的,提倡与医务人员收入挂钩;市、县区卫生局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要求,年内也要组织专家进行1次以上综合质量督查,3-4次以上专项督查。逐步做到督查结果与医院评价、校验挂钩。

(三)严格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准入和执业管理,建设“法治医院”。

医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医疗机构、医师、护士、医疗技术等服务要素的准入控制和执业管理。个别县、区卫生局在机构准入方面随意性较大,不按规定上报市局备案。有的医疗机构随意聘用人员,不变更注册,不报主管部门审查备案。

一是机构准入管理方面。各县区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严格按照设置规划、严格按照基本标准,严格按照先设置、后登记、再备案的程序审批医疗机构。健全准入项目及评审标准,规范行政审批管理,完善准入信息数据管理,强化准入信息社会公示,促进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既要规范审批,更要从严管理,不能只批不管。贯彻卫生部将出台的《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推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制度和检验动态考评制度,对周期内不良执业行为累积记分超过规定分值的医疗机构,给予暂缓校验,直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下半年组织开展全市医疗依法执业专项督查,重点督查医疗机构审批许可程序和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状况。

二是人员准入管理方面,在做好医师资格考试的同时,抓两个重点:医师定期考核、贯彻《护士条例》。

按照省厅和市局安排,我市首次医师定期考核已经确定了考核机构,制定了考核方案,正在陆续展开。医师执业机构必须及时通知医师按时参加考核,同时提交相关材料;考核机构要责任到人,精心安排,保证考核按计划顺利进行;各县区卫生局要对考核过程实施监督,确保考核工作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护士条例》将于年5月12日起施行,要结合护士节活动大力宣传贯彻《条例》,要通过贯彻条例,充分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士的执业行为,提高护理质量。《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护士的数量不得低于卫生部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我市年调查,106所医疗机构实际使用病床3531张,编制护士仅1190名,医护比例为1:0.79,床位与编制护士比1:0.21。

三是执业行为管理方面。有两项重点:

重点加强医疗广告监督管理,加大监测查处力度,各县区要每季度上报监测情况。严厉打击未经审批擅自医疗广告的违法违规行为。医疗广告是展示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一扇窗口,可以说,非法医疗广告背后往往连着非法执业行为。要善于做合法医疗广告,不如把几十万的广告费用,让利群众,换取“口碑”。

重点加强药事管理,贯彻落实新《处方管理办法》,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和临床抗生素合理用药评价。做好品、精神类药品管理使用和培训考核工作,完成品使用单位校验换证工作。

(四)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平安医院”。

近年来医疗纠纷引发扰乱医疗秩序、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年全市发生医疗秩序58件,到年,此类事件增加到103件,5年共发生医疗纠纷386起,医院支付赔偿费用达869万元。严重影响医患之间应有的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缺乏安全感。高强说“医患关系核心是经济问题”。在医疗保障未根本解决情况下,我们要从主观上要作出努力。在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中,要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立足加强自身管理,不发生、少发生纠纷。严格规范医疗行为,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教育医护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提高群众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秩序、环境等的综合满意率。

第5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事业。

*、基本特点:(*)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以自我保障为主,不给政府背包袱;(*)实行储备积累,建立个人帐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养老基金没有互济;(*)采取县(市)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金运营方式为储蓄、购买国债,实现保值增值;(*)与城镇养老保险比,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历史包袱,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

*、参保对象:全体农民。我区村干、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对象。

*、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线管理,并实施财务监督。

二、*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和现状

*区地处武汉北部,现辖*个街镇场区,+图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年开始启动,近十四年来,有起有落,有轰轰烈烈的时候,有停滞不前的时候,有萎缩滑坡的时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保障农民“老有所养”,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村干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启动发展阶段(*年—*年):*年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全武汉市有*个。*年当年实现参保农民*人,征收基金*万元,*到*年每年平均征收基金近*万元,到*年底参保人数达*人,基金达*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较好,其主要原因有五:(*)国家大力推行,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号)将武汉市列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点地区。以后民政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年,民政部公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保险费交纳和领取、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管理等问题作出了规定,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积极引导。我区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纳政府工作目标,并将农保基金征收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在各乡镇民政办增设*—*名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较为充足。根据民政部民办发[*]*号文件,可以按当年收取的保险费总额的*%提取管理服务费。*到*年提取了管理费*多万元,一是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二是作为乡镇完成基金征收任务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和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养老保险承诺利率较高,*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利率较高较好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调整整顿阶段(*年—*年):*年,国家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基金挤占挪用、违规投资、乡镇和村截留保费、基金保值增值难等问题,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整顿规范,一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部门管理,二是不得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三是清理整改基金违规问题。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未理顺(民政部门至今未移交工作到劳动部门),工作经费无着落(按财政应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纳入预算,但由于农保工作人员太多,我区乡镇*人,财政压力较大,并未将此列入预算),另乡镇于*年开始机构改革,农保工作人员进行了精简,区民政局只承认了退休的*人,使农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年由于银行利息大幅度降低,国家为了化解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对养老保险的利率进行了调整,*年*月降为*.*%(*年*月降为*.*%),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年省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农村养老保险整顿规范阶段不再接受新业务”,至此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滞阶段。

*、停顿、半停顿阶段(*年—*年):由于受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和中央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到*年出现了退保人员增加、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近三年来基金当年收不抵支累计达*万元,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农民缴费收入很少,没有新的业务发生,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目前我区的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可以概括为:低水平、窄覆盖、功能弱、效果差、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陷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截止目前为止,参保农民*人,退休人员*人,月支出养老金*.*万元,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达*元,低的只有*.*元。基金累计收入达*万元,其中:缴费收入*万元,利息收入*万元,累计支出达*万元,滚存结余*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保险覆盖面窄。据统计,我区农业人口为*万人,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只有*人,占农业人口的*.*%。从参保对象看,只有部分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户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而其他广大农业人口均未参加养老保险,基金共济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

(二)管理较为松散。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看,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正处在停顿、半停顿阶段。在管理机构、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基金管理等方面均未形成完成的管理体系,只是靠着惯性的作用,维系着目前的现状。一是管理机构没有理顺。*年国家要求农村养老工作全部移交到劳动部门,但到现在仍未移交,致使管理职能不明,工作不得力。而且由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专职工作人员少,管理服务难到位。现在各街镇原有*名专职工作人员都已取消,区民政部门的专职人员也兼职做其它工作,使养老保险的日常管理较为松懈,对退休人员更是谈不上进行生存调查,难以避免死亡后虚报冒领,造成基金损失。二是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农村养老保险对保障农村老龄人“老有所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区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力度不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全区仅有*%左右的农户赞成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真正愿意交纳养老保险基金参保的农户不到*%。三是制度建设真正不完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特别是民政部颁布的《方案》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农民参保“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政府扶持职能缺失,不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三)政府扶持功能弱化。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据统计,我区只有少数村干部由村进行了补助,其它大多数农民未得到村级补助,而政府更是没有投入资金给予扶持。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四)保障水平偏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方案》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元/月缴纳保险费,*年之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调查表明,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较低标准缴费,从而导致退休后退休金水平极低,我区目前退休*人,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元,低的只有*.*元,有*%的低于*元,很难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靠”了。不仅如此,《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使《方案》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

(五)农民参保意识差。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孝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家庭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文化生活缺乏,束缚了农民思想认识的发展,形成了封闭落实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僻远的山区,由于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较深,与城市相比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差距,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却忽视了近期生存的艰难性和风险性,即便有些意识到了全区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却因为对农村养老保险了解不多,知知甚少,对农村养老持怀疑态度,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农民参保的态度和对养老保险认识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目前农民表现出的参保意识淡漠、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正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出现扩覆不力、征收困难的真正原因。

四、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目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保障能力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了各级政府急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个统筹”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理顺部门关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把这项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工作做好做实。

*、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一是从扶贫资金提取一部分。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以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加之绝对贫困的消失,逐步转移并加大财政对农民养老的支持应该是可行的。二是从国家财政收取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提取一部分。三是从农村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农村税收包括对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民个人征收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四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交纳一部分。农民个人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可按适当比例缴纳保险金。受保个人做一定奉献,也是国际社会保障制度通行的原则。不过,要以农民的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条件,而且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加大“三农”投入,逐步改善农村软环境。“十一五”规划明确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在这个五年计划里农村必须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何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风貌,这既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我们财政部门急需解决的财政分配问题。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结合区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大农业收入力度,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农村经济综合水平提高了,就会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也就会积极参加养老保险。

第6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开展县乡镇(街道)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改革,农村基层卫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驻村医生巡回医疗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

——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所有建制乡镇(街道)都有一所达到国家标准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基本建立“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提高城乡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基本建立“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每万名农村居民根据省定标准配备医生,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公共卫生医生不少于2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生机活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卫生人才支撑要求。

——基本建立“数字化卫生”。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集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双向转诊等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以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权益为中心,遵循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集中社会各方力量,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县居民提供。

坚持“统筹发展、突出‘三基’”原则。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配置卫生资源,把握基层基础基本重点,向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倾斜。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创优”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调动和激发城乡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全县人民病有所医。

坚持“机制创新、资源共享”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功能整合和柔性流动,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运行效率。

坚持“立足县情、协调发展”原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基本医疗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修订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做强龙头医院、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做细驻村医生制度”,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做强龙头医院。县人民医院加强肿瘤省级龙头学科建设,并力创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县中医院力创三级乙等中医院。两家县级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国家基本医疗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医学检测结果互认制度,减轻患者负担。开展与上级医院多种形式的对口合作,全面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2.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120急救中心和储血点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3.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加快我县“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三年计划”的推进和落实,三年内新建(改扩建)南岩、镜岭镇、新林乡、巧英乡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计划,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施的配置和更新,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率达90%以上。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明确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定位,积极推广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中医药治疗,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服务。

4.做细驻村医生制度。实行驻村包片制,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点,实行“定时、定人、定点”的驻村医生巡回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方便农村居民看病就医,实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1.明确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按照省编办《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性质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费按上级规定列入财政预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服务人口13-15名为标准核定,按规划设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对人口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适当增加编制。

2.开展县乡托管试点。沙溪镇卫生院和东茗乡卫生院分别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托管,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不变,财政补助政策不变。实行人、财、物和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的统一管理,并从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设备利用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提高被托管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合理整合医疗资源。根据功能定位,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外科、产科等医疗资源逐步纵向整合到县级医院。县级医院特色专科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全而不强。充分发挥县级综合性医院检验、影像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临床检验中心,实现优质资源的柔性流动。

4.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逐步实行一体化管理。健全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随访有档案的“五有”制度;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和考核“六统一”管理,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进程。

5.实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及时将急、危、重病人送到县级医院,治疗后进行康复时再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县、乡镇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6.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统一采购价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加强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使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县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1.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员培训,委托定向培养临床大专社区医生10名以上。开展基层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对乡镇(街道)卫生院在岗卫生人员每3年进行全员岗位培训1次,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岗人员每年培训1次。建立农村卫技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县级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乡镇卫生院每年要有10%的技术骨干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半年以上。

2.探索建立卫生人才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对乡镇新招聘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原则上分专业安排在县级医院规范化轮训一年,再输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对城乡基层社区医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要转岗分流,解除聘用关系。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医护技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乡镇卫生院至少服务半年以上和乡镇卫生院管理及技术骨干到县级医院培训制度。同时,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农村卫生队伍。

3.进一步健全对口支援制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县级医院要在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上级医院各方面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同时每家县级医院与2至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

四、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分准备部署、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部署阶段(今年3-5月):根据省医改精神和省卫生厅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发改、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相互沟通与衔接,确定具体操作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今年5-11月):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各项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今年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形成书面总结向省政府汇报。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层层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发改、财政、人事(编办)、劳动、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力量,制定符合本部门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二)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1.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补助。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安排,按规定配置标准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业务工作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政府主要负责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列入预算足额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其中: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常性支出,由业务收入和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等经常性收入补偿;建设发展支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支出由政府专项补助。

3.村卫生室补助。政府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根据省定标准在建设初期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支出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按规定标准安排。

4.县级医院补助。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政府合理安排对县级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补助、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补助等方面。对中医、妇幼保健事业予以倾斜。

5.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今年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对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等十三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一是核定工作任务,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能力、服务人口以及上级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实行绩效考核,对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三是补助与绩效挂钩,对于绩效好的机构,预算补助全额发放;对于绩效较差的机构,预算补助按比例核减,形成“干好者多得、干差者少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积极性。

第7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这份《意见》的公布,也使广东成为第一个出台户改落实方案的人口流入大省。

近年来,中国户改已然进入深水区。作为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在中国这一首个中央层面的城镇化规划中,用三个“不可持续”点出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广东是人口迁移最活跃、体量最大的省份。近年来,其异地务工人员总数约为2700万人,来自外省的有1600多万人。

同年7月底,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此之后,虽有不少省市出台了落实方案,但人口流入地、劳动力最愿意落户的省份大多按兵不动。

就全国情况而言,中西部人口流出省区改革积极性较高,东南沿海人口流入省区积极性稍差。因为就本轮户改的本质特征之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

“一些地方政府还抱有‘要人手不要人口’的思路,将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关系简化为‘劳务关系’,对吸引人力资源以支撑长远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地方政府被动观望,等待中央的‘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广东省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

在此之前,广东本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走在全国前列。从世纪90年代算起,珠三角的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已经较早地推行了“村改居”户籍改革。至今珠三角核心城市几乎全部取消了农村人口。农村成为城市社会,村委会转为居委会。

本轮广东户籍改革及与之相伴的城镇化改革将旨在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一为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产权和财产等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其二便是全省落后地区及外来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政策利好让数以千万计的“新广东人”对此寄予期望。但如何筹集到足够的资源给大量的外来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将成为决定广东乃至全国本轮户改成败的关键考验。 户改逻辑

中国自1978年开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广东是人口迁移最活跃、体量最大的省份。近年来,其异地务工人员总数约为2700万人,来自外省的有1600多万人。

受外向型加工产业发展路径影响,广东的人口迁移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庞大,二是以省外流动人口为主体,三是流动人口(特别是省外流动人口)9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前所长郑梓桢看来,这种现状将给广东户改带来两个难题:其一,人口城市化迅速,但普遍缺乏城市正式身份;其次,地域分布过于集中。

绝大部分外来人口有较强烈的入户需求。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的一项广东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受访农民工中,97%打算留在广东继续工作和生活,其中78.2%愿意留在广东五年以上,而仅有10.8%的受访者不希望留在当前居住的城市。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广东,在过去数年中一直尝试回应这种需求。

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其中,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包括:“各类城镇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辅助政策还包括,让外来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

改革的利益动机之一,是帮助广东继续保持GDP稳居全国第一。2014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过半,优质的青壮劳动力资源日渐稀缺。“如何留住人才,保证广东的活力,是近年来广东省领导考虑较多的问题。”广东省委一位官员对《财经》记者表示。

“对广东这样的用工大省来说,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或可破解近年越演越烈的‘民工荒’悖论。”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指出。

即便抛开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谈,非户籍常住人口在解决各地方政府社保支付危机方面,亦可起到“近水解近渴”的作用:2014年,广东社保基金总收入3852亿元,支出2618亿元,年收支相抵结余1200多亿元,历年累计结余8217亿元。

7月初公布的《2014年度深圳市社会保险信息披露通告》则显示:该市2014年的抚养比虽从2013年的38∶1下降至36∶1,但依然是一个缴费压力极低的城市,这同样要归功于外来人口比重高。

多重考量加总,早在2010年6月时,广东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正式推行“积分制入户”,被视为是中国延宕多年的户籍改革在进入深水区后的重要地方案例之一。

其随后提出的数项户籍配套改革举措,在规划层面亦不输于其他省份。如在全国首个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实行积分入保、入学等。

作为对此前出台的全国城镇化规划的回应,2014年6月15日,广东省亦召开地方性城镇化会议,并在会上勾勒出了其到2020年的城镇化规划总表――到2020年时,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到7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要实现不少于600万本省(从2014年至2020年七年间,每年需吸纳约85.7万人)和700万外省农业转移人口(将在2014年-2020年的七年内依次解决)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今年7月出台的此份《意见》,则被外界普遍认为勾勒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行动路径:

一是在政策调整上进一步明确省内城市的人口准入条件。明确了该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基本落户条件;二是提出了统一省内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健全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三是在民生与人才引进上加快解决省内流动人口存量问题,而这也将成为该省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

“广东现有流动人口3495万人,其中来自省外2433万人(就业的约2200万人),居住时间已满五年以上的395万人,半年到五年的1368万人,并将在2020年前陆续达到居住满五年的条件,半年以下的有670万人。根据《意见》,我们优先解决这部分异地务工人员的落户问题。每年吸纳100万外来人口,占广东全部流动人口的4.5%,应该问题不大。” 广东省公安厅治安局户政处处长黄成龙在《意见》公布的新闻会上如此解释。

《意见》提出的具体政策措施包括:放宽直系亲属投靠;放宽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毕业生及技能人才、特殊专业人才入户;放宽集体户口设置条件,允许亲友搭户,着重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以及长期从事特殊艰苦行业一线的人员(如环卫工人)落户等。

“广东需要的人才,要么能干,要么肯干。”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财经》记者表示。

广东的此次户籍改革,将分城市落户,并将落户地分成四档。珠三角除广州、深圳外的其他主要城市的落户条件,清晰地量化为就业、居住和缴纳社保的时间长度,使希望落户者的预期大大明确。

作为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外来人口想要入户广深依然并不容易。“具体落户政策还需广州、深圳市政府来具体制定,但在人口迁入的条件上,可根据本市环保、就业、社会基础设施的承载量来不断调整,但整体是逐步放宽的。”黄成龙说。

“因城市自身的定位、产业的定位仍在变化之中,所以深圳的人口还处于一种发育的阶段,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城市人口形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对人口数量与质量提出一些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导向,无可厚非。”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政策与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王梅对《财经》记者表示。 梯度赋权

差别化、层级化入户制度改革,仅是广东本轮以多项措施共同推动的户改重点领域之一。面临以省外流动人口为主的改革基础,广东在7月公布的《意见》中,亦再次重申了外来人口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路径,即梯度赋权。

所谓梯度赋权,按照王梅的解释,是基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资源的有限性,在居住证管理前提下,兼顾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与需求,构建公共服务领域的积分管理制度,不同的积分区间享受不同类型的服务待遇,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建立梯度分布的公共服务待遇享受机制,增强公平性。这样的话,城市常住的非户籍人口也可以分档次在当地享受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

赋权的基础是基本供给服务的总量增加。就这一问题,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彭会在《意见》公布的新闻会上表示,本次改革会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提出更多的改革措施。如推动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统一城乡居民卫生计生服务制度,加快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等。广东将通过加大统筹调配现有各项资源、改革配套政策措施来解决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这是对此前广东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衔接与补充。广东是中国第一个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下称《规划纲要》)的省份。全省21个市均实行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根据各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财政实力,各个城市的待遇水平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之上,2012年5月,广东出台了《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

广东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八个方面,简单而言是四个公共和四个保障。即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以及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以此为基础,在2014年时,该省财政厅又对《规划纲要》进行修订,不仅将其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扩大到十项,也对任务目标进行了加码。

按照广东省相关部门的判断,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内的城乡之间,特别是珠三角各市城乡户籍人口之间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均等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一些城市已经基本实现均等化目标。而在今年6月,广东又提出在原有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范围,将珠海、河源、湛江等市纳入改革试点。

省内一体化提速容易,省外流入人口则难。因涉及国家统筹及资金问题,省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目前仍然困难重重。

以教育制度为例。广东异地高考政策规定,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并在父母就业城市具有高中阶段三年完整学籍的,2016年起可以报名在广东参加高考。但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的观察,这种放宽仍存一系列制约条件。“因不涉及高考移民和教育公平问题,省内一体化好说。一涉及到省内外,问题就复杂了。”叶兴庆说。

据《财经》记者调查,目前在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与户籍人口的差别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障的衔接差异。广东省内的异地务工人员的医保衔接可以在省内解决,但是由于目前全国医疗保障系统没有对接,还无法解决外省人员的医保衔接问题。

二是安居住房的政策差异。目前广东各项与安居住房有关的政策主要面对户籍人口,外来人员无法享受。

三是子女受教育水平差异。除上述高等教育受限之外,目前广东可以保证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学,但是不能保证能进公立学校。“各地的情况不一样,财政状况好的地方可能会比例高一些。但是在一些人口超级镇,想要做到以公办学校为主就学,困难很大。”叶兴庆说。

“其他外来人口跟广东本地的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待遇是一样的,可以买社保、买医保,可以租房子,就业很自由,培训很自由。” 郑梓桢说。

就上述难题,广东省副省长徐少华此前亦曾公开表示,下一步还将逐步放开健康教育、疾病防控、预防接种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户籍限制,鼓励农业转移就业人口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省际顺畅转移接续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间的顺畅衔接。 核心是钱

根据2012年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所定目标,到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广东的现有户籍人口有8880万,到2020年,将在此基础上加上新解决的700万外来人口,届时广东的户籍人口数量将接近1亿。

原有户籍人口之外,流动人口入户要享受户籍居民的待遇,包括教育、社保等,均涉及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

在本轮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诸多研究机构及学者都曾对全国层面的落户平均成本状况做过测算。大体算来,每个流动人口的入户单一成本在10万元左右。

在目前的财政格局体系之下,地方各有苦衷。具体到广东而言,在2014年6月15日该省召开的城镇化会议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据测算,广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主要包括一次性成本13.41万元,以及每年公共服务成本6851元。而预计2013年至2020年,广东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资金将超过3万亿元,年均增长约12.5%,年均新增投入达450亿元。

广东的一些研究人士则表示,实际数字其实很难计算:因为一方面要看落户在哪里,如果落户在广州天河,成本就很高。此外,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如果落户者本身已经是文化技术收入很高的,成本也就没那么高。所以,“这个13万只是估计数。”广东省发改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在上述会议期间也表示。

即便如此,在解决如此庞大的新增户改成本时,广东省也难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窘境――在扣除计划单列市深圳之后,广东人均财政支出位居全国倒数第四。与其相比,中国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进城务工人员仅1000万左右,其中来自外省的仅400万,江苏的人均财力要比广东靠前很多。

广东省内目前正在采取的化解措施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主要加大省内统筹,其二为增加地方国资收益上缴比例。

就前一个措施而言,广东省政协此前成立的一个调研组曾如此建议: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力度,改变主要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资金经费划拨方式,加大以常住人口划拨经费系数比例,提高省级财政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以中小学生的学籍信息为基础,在广东省范围内实现教育补贴经费“钱随人走”,提高对接纳随迁子女就读学校的资金补贴。

广东城镇化会议透露的消息显示:广东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将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正在组织省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共同开展专题研究。

广东省财政厅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加强对广东省承担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公共服务支出预算,在测算的基础上积极向财政部反映,争取财政部转移支付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市县转移支付机制,在转移支付测算中充分考虑非户籍常住人口因素,逐步建立与市民化挂钩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除此之外,在今年6月10日,广东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中亦明确提出,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此外,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民生社会建设。

在广东省的2015年财政预算中,已经提及了今年广东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力度的具体措施:2015年将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缴比例从15%提高到20%;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一般公共预算比例提高到21.38%,超过原规定的15%的比例,共4.81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全部用于底线民生政策提标新增支出。

多位政学两界人士指出,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之下,地方所能进行的调整始终有限。理顺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才是解决广东等户改负担较重省份的根本解决之道。

第8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使欧美消费市场陷入低迷,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防止经济下滑的最后选择。多年来,尽管扩大内需经常挂在人们嘴边,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投资更为依赖,而内需的另一只手――消费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弱于出口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一次,在内外交困之下,中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的庞大计划,这能否为提振消费提供机遇窗口?

陈志武:提振内需需根本改革产权制度

面对危机的冲击,社会各界都认为要启动内需,并且重点是启动国内的消费需求,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全球最大的市场。“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府智囊就讨论要实现GDP增长模式的转型,但是谈了近20年,到现在仍然没有成为真正的现实。”陈志武的语气略带批评。

事实确实如此,启动内需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长久以来,效果却难如人意。在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长江商学院教授陈志武看来,这首先是后发劣势带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骄人成就,但正是这些成就使政府决策者还有许多学者觉得,中国并不需要进行根本的制度改革,在法制方面也不需要太多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内需增长是这么困难,民间消费需求这么难以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都是出口驱动型这种很容易就能学到的增长模式带来的牺牲品。

启动内需难见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百姓没有财产。根据陈志武的测算,中国将近3/4的社会财富都掌握在国家手里,老百姓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工资收入或曰劳动收入,而没有财产性收入。所以,尽管中国的土地、很多企业随着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增长增值很多,但这些增值都掌握在国家手里,老百姓根本分享不到这些财产性收入,所以在公有制、国有制的制度安排之下,老百姓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没那么多钱可花。

“我觉得从长远来说,中国如果真的想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原来的出口、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慢慢转移到靠内需驱动,特别是使民间消费成为未来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就必须把现有的国有土地、国有企业的资产通过民有化改革的形式分给老百姓个人。”陈志武说。

按照陈志武的民有化改革方案,应把国资委掌握的国有资产一部分划拨给社保基金,剩下的跟国土资源部掌握的一些国有土地一起放到一个或几个大基金里,然后把基金份额分给全国老百姓,每个公民得到同样多的基金股份,并且可以自由交易。

老百姓不敢消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低,使老百姓不能通过金融投资组合来化解未来的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给中国实体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未来半年冲击会更大,这就要我们反省一下,这些年的成功是怎么来的?中国只有推进一些根本性的制度变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方面的变革,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如果中国政府不利用这次机会采取民有化的改革,同时推进征税权和财政预算的民主监督,以后中国的持续发展能力将会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危机也可以变成很好的机会。”陈志武总结道。

面对危机的冲击,从各级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都紧急推出了各种应对措施,但现在的情况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已大不相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陈志武指出,“当时中国的基础设施还不是太好,工业化进程也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当时除亚洲经济外,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还在快速增长,因此当时的投资效果比较好。但是今天如果还想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工业产能来达到1997年那样的效果,非常不现实。”

陈志武认为,因为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未来一两年内不仅不会增长,反而会下降,因此政府与其修铁路、公路,还不如一方面通过给中低收入家庭退税把这些资金返还给老百姓,让民间扩大消费,以此弥补外需的下降。另一方面应该向基础教育方面扩大投资,尤其是向农村的中小学校进行投资。

此外,资金还应投向医疗保健方面,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高的医疗保障。在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人们的消费会更多地向医疗保健方面转移,如果加强医疗卫生方面的发展,同时给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医疗保障,会在短期内带动民间消费。

除了医疗保健和基础教育外,未来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的消费热点,陈志武认为还有旅游、娱乐、体育运动、休闲度假等行业,这些行业增长的空间非常巨大,对GDP增长的带动作用也会很大。

民间投资也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老百姓拥有的财富有限,而且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大家不仅不敢再投资,也不敢把钱投给别人,或者借给别人投资,这样启动民间投资就有困难。因此,政府要更进一步减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减税,把更多的钱留在企业和个人手里,让他们有能力去做新的投资。

魏杰:启动内需有次序

“与日本相比,中国好在能够启动内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虽面临着大幅下滑的风险,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并没有太悲观。对于启动内需的顺序,魏杰如此分析,“我觉得启动内需首先要启动公共消费,因为它见效快,然后启动个人消费,而且要看到公共消费也会带动个人消费,如果这两项措施还阻止不了经济下滑,就要考虑投资性需求了。”

那么,如何启动消费需求呢?魏杰认为,就公共消费来说,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这四个领域都属于民生投资,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对居民个人消费的增长也有重大意义,国家完全可以加大投资,甚至可以借贷进行投资。居民个人消费占消费总量的70%多,因此要对其给予足够重视。居民个人消费又可以分为收入型消费、信贷型消费和预期型消费,要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达到启动居民消费的目的。

要启动收入型消费,就要提高人们的收入。魏杰为此提出了几条应对措施: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二是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所谓初次分配就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分别是企业利润和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但是,在目前许多企业利润已经很薄的情况下,要提高人们的劳动收入,就必须以给企业减税为基础。因此,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可以结合税制改革来考虑。三是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美国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占其收入的40%多,而我们只有2%。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来自两块,一个是动产收入,也就是来自利息、债券、股票方面的收入,另一个是不动产收入,也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升值收益。在目前股市、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要增加人们的财产性收入就要稳定这两个市场。尽管强调要稳定楼市,但对于地方政府出台的许多救市的政策,魏杰一直持反对态度。魏杰认为,稳定楼市与稳定房地产价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稳定楼市是要使其销售量稳定增长,而不是说要稳定其价格,而各地方政府的政策都是在现有价格上进行救市。

提高居民收入的第四条措施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最近有报道说政府将在2009年大幅提高粮价,魏杰认为这虽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但重点还是要实施城乡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等公共产品享受一体化只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城乡经济体制一体化,产权制度一体化。现在城市里的房子有产权,既可以抵押,也可以买卖,而农民的宅基地却没有同样的权利,这样农民就没有了原始积累,因此要推动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民承包地可以多种形式流转,但仍未提出可以抵押,魏杰认为这仍不是完全的产权,对此他很是失望。

提高居民收入还要提高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魏杰建议国家要想办法给这些地区的人们创造就业或创业的机会,以此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魏杰认为,此次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事件说明许多食品企业对原料的控制力比较弱,而对于食品企业来说,种植业或养殖业就是第一车间,如果能够允许这些地区的农民以其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到食品企业中,这些人就有了创业的机会,食品的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启动消费需求,还要启动居民的信贷性消费,让人们能够借钱消费。“信用型消费也要推动,不推动不行,我认为应该把第一套房子信贷放开,但是第二套房子也放开,我是反对的。”在魏杰看来,买第二套房子就是投资性消费,而投资不能用未来的不确定性投资。此外,除了信用型消费,还应合理安排抵押型信贷消费和担保型信贷消费制度,这也有利于启动居民消费。

“人的消费与预期有很大的关系,预期好了才敢消费,预期不好就不敢消费,所以关键是要提高人们的预期。”魏杰说。提高人们的预期,一是提高人们对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对个人收入增长的信心;二是要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安全感来自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比如失业后有失业保障,退休后有足够的退休金,生病了有医疗保障,存在银行的钱会增值而不会无故丢失等。

“当然,仅仅靠消费需求,我估计可能还有困难,可能还得要考虑投资需求,但是要注意不能给过剩的部门投资,关键是要给短缺部门投资。”魏杰列出了四个应该进行投资的领域,一是资源类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二是制造业中的装备业;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四是服务业。

沈明高:转向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恰逢其时

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逼近中国,企业倒闭、裁员的风声让人们对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前景充满疑虑。而在《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看来,判断经济前景其实只是判断全球经济将是一般性衰退还是大萧条。“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持续了大概10年时间,一般的衰退或者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在3~5年。”

这一次的情形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沈明高分析道,30年代大萧条时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之后欧洲又采取了相应的报复措施,这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当时美国也还没有联邦储备委员会。现在,全球央行已经联手行动稳定经济,而且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如果这些新兴经济体能与美国做适当切割并保持稳定,将会减小美国发生大萧条的几率。如果监管部门、投资者及市场能正确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经济大萧条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沈明高认为,美欧经济发生衰退已成定局,但可能只会持续两三年,持续五年以上的大萧条的可能性较小。

在欧美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之际,已然融入全球经济并且对外贸依存度过高的中国显然难以独善其身。在2008年初还对通货膨胀头疼不已的中国,在临近年底时又不得不面对经济下滑的风险,这对政策调整的预见性和灵活性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沈明高认为,目前政府出台的刺激经济计划可以在短期内防止经济硬着落,但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引擎将是国内消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开放金融、文化、旅游、运输等服务业以及资源性行业。现在一些地方在进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沈认为这会帮助一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对增加民间投资有很大帮助。而对一些私营企业来讲,在经济出现调整的时候,企业也要调整策略,如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整合,但是国家对一些行业的垄断对企业的整合造成了阻碍。“像这些方面,我觉得应该进行大幅度改革。”沈说。

沈明高还认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政府采取了扩大投资的政策,但如果没有2001年中国入世提供的广阔出口市场的话,中国面对的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会比我们实际看到的情况更加严重。现在的情况与1997年已根本不同,现在全球经济都有可能被金融危机拖下水,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大投资,如果继续依靠外需,中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或者,一些企业会主动地闲置产能,导致工业增加值和整个经济的大幅度放慢。因此,从根本上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要通过刺激消费,提振企业需求。

针对刺激消费,沈明高认为首先应提高粮价,让市场决定粮价,这对未来增加粮食供应将很有帮助,短期内对提高农村消费有非常好的效果。其次,应该大幅度减税,特别是把城市消费主力的中等收入家庭的个人所得税降下来,以鼓励他们消费。

在沈明高看来,刺激消费的最大困难在于收入分配格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包括老百姓之间的收入,也就是贫富差距拉大,但更重要的不平衡是国家和老百姓之间的分配不合理。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下降,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5%左右。“因此,中国现在是国强而民不富。”沈说。

但是,目前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沈明高把目前状况下的政府看作最大的保险公司,它担保着经济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风险,包括国有银行、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粮价的稳定,甚至私营企业倒闭后也要政府收拾残局,而老百姓承担的风险相对来说就小得多。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承担的风险高,要求的回报也就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政府要高税收,要垄断大银行和国企的利润,甚至还要通过压低利率等方式把经济好处都集中在自己手里的原因。”沈说。

在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下,政府把相当一部分资源用来投资和鼓励出口,这在过去10多年间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现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需要老百姓多消费,而这只有在老百姓的收入包括工资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沈明高强调,目前政府要做两件事:一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政府可以释出一部分风险,让老百姓持有风险性资产并同时获得相对高的回报;二是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减小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

但是,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所以,不可能明天开始就一定要重消费,这不太现实,但是政策的重点必须逐步转变,而且我觉得目前恰是开始这样的转变的最好时期。”沈说。

第9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新的医疗改革方案经过多方长时间的论证即将破茧而出,卫生部已经表示强化政府责任和公立医疗机构的职能是新方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需要加强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保证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使得人人可以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但政府如何投入却是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医疗体系总体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医疗服务的提供,一部分是对医疗需求的融资。那么,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补贴需方,还是直接提供医疗服务,抑或对需方和供方都进行干预?

政府仅仅补贴需方难以减轻医疗负担

近年来,政府正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对医疗需求提供补贴。1998年底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职工缴本人缴费工资的2%,企业缴费为职工平均工资的6%,企业缴费和职工缴费均在税前扣除。2003年初国务院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计划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2007年开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行试点(《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近期开始试点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即有较高比例的政府补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补贴在试点之初将补贴额定为农户缴费额的2倍,大多数地区农户每人每年缴费10元,各级政府补助20元,2007年将政府补贴幅度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30元,有的地方甚至补贴70元,2008年政府补贴提高到80元。2006年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补贴合计占合作医疗筹资总额的70~80%,对住院费用的平均补偿约为30%,门诊费用的补偿比例略高,各地有所差异。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政府补贴,以上海2008年为例,60周岁以上、不满70周岁的,筹资标准为1200元,其中政府补贴70%;超过18周岁、不满60周岁的,筹资标准700元,政府补贴32%。中小学生和婴幼儿,筹资标准260元,政府补贴75%。医保基金按照不同年龄支付至少50%的医疗费用。

那么政府补贴的效果如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过四年的试点已经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现有的调研发现,安徽八个定点乡镇卫生院实行合作医疗后,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较实行合作医疗前有所增加。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增长5.7%,加长了0.7天。云南玉龙县实施合作医疗后,平均次均门诊费用26.92元,住院费用1674.08元,这两个数字前三年平均分别为25.33元和1176.50元,住院费用上涨十分明显。对江苏省宿迁市的访谈发现,村民普遍的感觉是,在医保定点医院看病,即便除去报销的部分,花的钱还是要比以往多出很多。参加了合作医疗,看病的钱却没少花。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Wagstaff对中国的研究也表明,医疗保险会增加家庭的医疗负担。

可见,供给方对医疗保险的反应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对医疗供给市场进行改革,补贴需求方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供方的营利性和垄断性削弱了政府补贴的效果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自1985年开始,主要采用了放权让利、自主经营的企业改革模式。政府鼓励医院以各种方式自筹资金发展医院,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国家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年递减。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总费用的1/3,1990年则降至1/4,而2004年仅为17%。1980年以来,虽然政府卫生事业费用逐年上升,但其所占国家财政支出份额却持续下降,从“六五”时期的2.86%降至2004年的1.66%。在政府投入微不足道的状况下,追求营利目标逐步变成了医疗服务机构及其内部各个层面的共同行动。

当医疗供给方是一个追求营利的机构,有了医疗保险后医疗价格或医疗费用可能会上涨。在医疗服务中,病人缺乏必要的知识,医疗消费主要是由医生做决策。医疗保险使得病人在金钱方面的约束比原来放松了,这样医院就有机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费用,比如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检查项目,增加药品用量,选择较贵的药品等。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医疗保险就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在美国有一项调查,84%的健康经济学家和73%的医生都同意“第三方支付会导致医疗消费的成本高于其收益”。美国兰德公司的医疗保险实验发现,与共付比例(消费者承担的比例)为95%和25%的保险形式相比,全部保险形式下的医疗支出分别为它们的1.5倍和1.18倍。

费用上涨的另一个渠道是医疗设备的投资。有了医疗保险后,医院的就诊量会增加,财务状况得到改善,医院就有能力去购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设备。医院倾向于采用先进的设备提高费用,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带来的利润率高于一般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利润率,另一方面,先进的设备可以吸引一部分收入较高的患者。所以医院有动机去投资医疗设备。如果医疗保险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升级,那么有医疗保险后患者负担的费用就可能比以前还要高。当然这时患者得到的服务也是提高了,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服务是不是必要的。不可否认,有些医疗服务是不必要的。

医疗保险导致的医疗费用上涨还取决于另外一个因素,即医疗供给市场的竞争程度。目前每个地区都有少数几家大医院,消费者的选择很有限,这些医院有比较强的地域垄断性,引入医疗保险后,费用上涨的空间也比较大。改革以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性有所增强,主要体现在医院产权结构的改变。2002年我国公有性质(包括国有和集体)医疗机构为152826家,2005年降至139084家,其所占总机构数目的比重从49.9%降至46.5%。同时非公有性质(包括联营、私营和其他)医疗机构数目从2002年的153176家上升到2005的159913家,但其市场份额却微不足道。医疗供给市场并没有形成不同所有制医院相互竞争的局面,民营医院很少能成为医保定点医院,导致很多人即使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勇气跨进医院的大门。

政府干预在于改变对供方的激励

可见,医疗改革中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改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内容。通常的思路是对其进行监管,政府对于供方最直接的监管是控制价格和限定服务内容,这类措施一直在采用,但收效甚微。不仅中国如此,美国在1970年代对医院的投资实行审批制度,包括建筑物的投资、医疗设备的投资和新的服务项目等,同时对医院的预算进行监管,结果医疗服务费用的上涨态势并没有得到遏制,而且有很多副作用,如阻碍新技术的采用。其原因在于医疗机构本身并没有降低成本和费用的激励。

由政府直接提供医疗服务并减少医院的营利动机是否可能降低医疗费用,在理论上并没有定论。在医疗服务中,市场权力主要在医生一方,医生决定医疗服务的数量,而医疗服务属于信用产品,其质量事前难以判断。以营利为目标会导致医生降低服务质量或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同时又不会被轻易发现。政府直接提供有可能会是较低的价格,但又会导致低效率。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由实践作出。中国目前还没有对不同所有制医院效率的研究,从美国的大量研究结果看,不同所有制医院在质量和成本方面差异很小,其中一项用美国1982~1994期间的数据研究表明,对于治疗最初6个月的费用,非营利医院和私人营利医院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公立医院的费用要低19%。在质量方面,两年后的生存率私立医院为67%,公立医院为67%,私立医院为69%,并没有明显差异。和对其他行业所有制研究的结论类似,在决定经营绩效方面,医院所有制的因素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市场的竞争程度,而且市场竞争需要和支付方式的改革共同发生作用,改变对医疗机构激励。支付方式改革是让从医院有诱导需求的激励转变为有降低医疗成本的激励。1980年代后美国的医疗保险和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都采用合同购买服务并按治疗人数付费的支付方式,医疗费用的上涨幅度明显下降。法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近年来也开始做类似的改革。具体做法是保险公司或政府按某种服务标准事先支付费用,比如按服务人数或病床数,确定一定时期的预算总额;或者在疾病分级的基础上制定对不同的病种制定收费标准;以及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将疾病的诊断结果分成若干组,对每个组确定付费标准。这个标准许多医疗机构平均的成本确定,价格的确定,和医院实际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医院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这样医院会做出努力,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将自己的成本下降到这个标准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