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管理学;基本职能;中学教学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在中学教学活动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组成的班级作为一个组织,教师自然成为这个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指导教学过程按进度完成,实现传授知识的目标. 可见,管理在教学中是潜移默化存在的. 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应该熟悉和了解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行使这些职能,最终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所服务.
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它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和控制这七个基本功能活动. 下面详细阐释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这七种基本的管理职能.
决策职能
决策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方向,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以及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所以,教师应重视决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影响.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清晰地了解和认识预定目标,这样才能根据预定目标作出正确的行动决定. 具体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决策的制定依赖于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平常反反复复出现的日常事物的自身规律的总结以及研讨会上的相互交流,从而制订出各种相对稳定的规定和规则. 有了这些规定和规则,日常教学就能向制度化、规范化靠拢,这样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秩序,提高班级管理效益,培养优良的学习作风,这些都是教师制定决策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规定和规则并非指各个中学都有的自身的常规管理制度,而是与教师密切相关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用以保证正常展开教学活动的课堂管理. 它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更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把握和理解联系在一起.
计划职能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就是说,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计划,只有有了良好的计划,找对了方向,踩准点,才能最有效率地、最有效果地把事情做好.
在教学过程中,计划是教师实施课程、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比如开学初,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计划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在管理学中,计划是进行控制的标准,是决策后所选定的方案. 所以,有了计划,才有后面一切实施的指导和标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除去每年度大体的教学计划,教师还免不了依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特点制定各式各样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有针对学习课程的,有针对学习节点的,等等,不一而足. 但无论制订怎样的计划,都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根据“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理念,计划的制订要体现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案例法教学就是这个原则的体现. 二是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适宜性和挑战性相结合的原则,如穿插在教学活动中的单元总结和试卷讲评课就是这个原则的体现. 三是根据“学生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计划的制订要体现整合性和平衡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如一个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以及学生群体分布特点制订教学计划. 在遵循以上几个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进行计划的修改与完善.
组织职能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目的就是保证决策和计划的实施,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中学教学和管理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配合教学. 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尝试不同的组织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方法,都应该围绕教育目标进行展开.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不应该把观点局限于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提到组织教学是为让学生能进行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样的教育高度. 明白这一点,才能说有能用好组织职能的思想.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组织教学,笔者以为首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应搞清楚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很模糊,那组织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笔者以为,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知识、能力和兴趣. 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鼓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
二是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者之间的定位. 笔者以为,“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环节;“情感与态度”是核心的部分. 明白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能清楚目标是什么,重要环节在哪里,特别是能抓住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弄清楚以上两个问题是组织教学的前提,显然只有前提是不够的,要收获一堂好的课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组织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好的问题情景引入;给足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把握学生开小差的时间,适当引入手段吸引注意力;做好课后总结和辅导. 笔者以为,教师的组织职能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对组织职能的开发,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挖掘.
领导职能
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通过指挥、指导、协调等去影响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 从学校这个组织来说,虽然教师属于执行层,但由于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以及形式的主体性和成果的集体性等特点,因此,教师不同于其他管理机构的执行层成员,二次决策成为其突出的职能,这就注定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当教师收到来自学校的执行指令或按常规需要启动执行程序时,教师便开始了以自我为主导的教学管理过程. 从计划(Plan)、实行(Do)到检查(Check)、处理(Action),自始至终都承担着相应的领导职能,沿着PDCA环,周而复始. 因此,教师虽是宏观管理过程的被动者,但更是微观管理过程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承担相应的领导职能.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执行者,而看不到自己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主导”作用的重要的组织者,那么,他将是一个不完全的教师.
激励职能
在一个组织中,各成员的需要和愿望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 激励就是通过一定手段使组织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激励他们的方法也不一而足,但笔者以为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目标激励法和榜样激励法. 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可达到的目标,让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实现目标,这也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和鲜明性,有了榜样,不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大,号召力强. 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激励学生,我们都要明白一个原则,那就是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教育目标和决策意图通过学生的努力转化为现实.
沟通职能
随着管理学的发展,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公认.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 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科书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项“原则”,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 作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课堂上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教师语言的完整正确、通俗易懂、形象有趣、幽默、有亲和力,还是干瘪无味、缺乏情感、缺乏文采,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教师说话具有亲和力,内容准确科学,遣词造句简洁明了,说话态度亲切自然,表达情感朴实动人,速度节奏张弛有度,语言格调庄重得体,语言风趣、幽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想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易交流的沟通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飞跃,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2014年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招生困难使其生存也有了危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那么如何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将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旅游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概念,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还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界定是参照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提出的学生职业能力的“三维模型”理论,即专业技术能力、方法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三个方面。
1.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旅游业必须具备的专业分析、专业动手和专业革新能力,这是学生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中获得专业分析和专业动手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革新能力,这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能实现“毕业即就业”,更好地为旅游业各职业岗位服务,为首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方法创新能力
方法创新能力是指学生拥有从事旅游业所需要的工作以及学习专业新知识的方法,并能够开展一定的专业方法创新,这是职业能力在个体中的重要延伸和体现。这就要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
3.社会参与能力
社会参与能力是指学生在从事旅游业的过程中个体与他人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具体来说社会参与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无论在学校学习还是顶岗实习,都需要与同学、老师、同事共处并合作完成学习与工作任务。社会参与能力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会反映出个体的职业拓展趋势。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不断地发展壮大,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职业人才。但同时也看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方法技能及具备的社会能力与社会市场的需求脱节,特别是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程度及关注度不够
部分学生对职业能力的内涵理解不够,不知道自己想从事或能从事何职业、适合何种职业或职业能力需求、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笔者就自己学院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 “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但学生一旦对原单位稍有不满意就容易“跳槽”。学院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学生没有掌握职业决策、职业经营、职业调适的方法,没有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感,缺乏做出理性选择的能力,近年也出现学生不就业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程度及关注度不高。
2.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多是基于学科体系的专业教学理论,学制短(两年或三年制),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空洞知识教学不仅让高职学生在理论上达不到普通高校学生所拥有的深厚的理论素养,多数高职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流于表层。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尚未认识到专业知识是专业之根、未来就业之基,学习时往往依靠“死记硬背”,一旦通过考试则就忘了。
3.专业实践能力不突出
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完成旅游业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仍存在培养层次和人才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不能均衡发展,表现为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总之,专业实践能力不强,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出现频繁跳槽、违约现象,有的甚至面临失业的尴尬境地。分析原因,专业实践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社会能力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职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果说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薄弱是影响大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根本的话,那么求职能力、应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的欠缺则是拖大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后腿的罪魁祸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招聘单位企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除了按照传统考核思路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是否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否在旅游业具有创新能力和培养潜质,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其决定取舍的更为关键的砝码。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如何构建职业能力的内涵,探索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是当前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的关键点。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改进。
1.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1)完善课程体系
由于酒店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酒店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引入新的培养观念,积极淘汰落后的办学思想,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并能同旅游企业需求相对接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传授基础的、系统的、全面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不同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还要时刻把握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将旅游业最新的理论和知识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去。同时还需要增添与人文素养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相关的课程设置,确保人文学科课程、就业能力培训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此提高大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就业应聘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
(2)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是巨大的,实训和实习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培养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关键途径。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训练得来的。实际上,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而没有顶岗实习前,由于只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模块,没有经过实践训练,对企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只停留在一般认识上,根本谈不上已具备应用的专业能力。
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形式主要有四类:一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通过建立酒店前厅信息管理系统实训室、酒店客房实训室、酒店餐饮实训室、酒店形体房等实训设施,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使之在有关活动中扎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会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职业规则等。二是工学结合模式学习,我校自2012年以来同一家星级酒店开展了工学项目的合作,专门组建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班,每届共2个班,学生一个月在学校,一个月在酒店,支持、鼓励学生将所学专业转化为技能、实践能力。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优势在于将课堂直接建立在社会实践基地之中,以此直接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能力。三是参与酒店实践活动,由于我校同北京多家高星级酒店建立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学生每年有多次机会参加酒店长城外卖、太庙外卖、大型会议活动、中网服务,通过参加这些酒店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感受到所学专业的魅力所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加对酒店业的热爱,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四是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同样是实践能力生成不可或缺的项目训练,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以员工身份在与酒店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积极主动参与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由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达到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的目的。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认知职业,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获得相关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因此,顶岗实习不仅仅是一种劳动锻炼和社会实践,也是学生获得真实职业体验的唯一渠道,还是学校服务社会的平台,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生成、增强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
2.丰富教学模式和方法,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学生方法创新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而言,由于专业性特别强,在授课方式上,除了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例如采取观摩课、实训课、角色扮演、师生互动座谈、比赛、口试等交流学习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同时还可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来丰富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操作技能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以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多元评价体系应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内容,强调个人能力的指标项目,加大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比重,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同时还要引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酒店管理专业专门设有工学结合实习成绩和定岗实习成绩,由企业给予评价,企业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充分就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涵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等,同时还要评价他们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爱岗敬业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只有从多维视角、运用多元的方法去评价学生,才能客观地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
3.校企文化立体融合,提升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高职酒店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毕业生初次就业社会适应力较低,从企业大量流失,高职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敬业精神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获得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关键,因此旅游企业是高职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要靠旅游企业和高职学院共同的培养,旅游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对学生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秘书;教学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11-02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保障各教育教学环节的正常有序运行,是联系师生和相关部门的桥梁纽带,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下,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在加强各实践环节的转变过程中,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转变和改革成为教改内容的重中之重,对教学秘书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充分体现出工作的重要性,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教育教学环节及质量工程的实施与推进。因此,教学秘书对学院教学工作至关重要,不但要做好教学院长的得力助手,帮助处理大量的日常教学事务性工作,而且要处理好与教务处、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他们联系的纽带。教学秘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2]。
一、教学秘书工作的性质和地位
如何做好教学秘书?首先必须要了解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摸清教学管理内容,弄懂工作内容所涉及的服务对象,在工作中保证做好管理、服务和沟通协调工作。教学秘书是学院教学部门的基层管理者,在工作中做好上传下达,下情上传,这就需要一方面协助相关领导做好教学管理的日常事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另一方面将基层师生的建议及反馈信息汇总、整理,向有关领导汇报,并出谋划策,起到辅助作用。教学秘书的服务工作贯穿始终,主要服务本学院全体师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师生提出的意见,认真处理,细心解答,保证各教学环节正常良好运行。另外,由于教学秘书介于领导层和基层之间,所以为了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要充当良好的协调沟通者,在教学管理部门、有关领导和师生之间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协调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中教学秘书工作中的服务角色则更具体,充分体现在教学秘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学秘书只有真正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
二、教学秘书的工作现状
教学秘书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少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管理方法、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大多数情况下按部就班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管理任务,不能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管理目标,更谈不上教务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同时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对教学环节中发现的问题不主动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新时期对教学秘书管理职能的要求
1.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管理能力。在管理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各单位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原有教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理解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如:教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等现代化学科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逐渐用新知识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加深对高等教育工作的理解。对学校相关的方针政策、计划、规范细则要做深入了解,充分为全院师生做好服务工作。
2.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教学秘书的主要工作就是跟人打交道,沟通协调,保证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在平时工作中,教学秘书要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管理工作,不仅是联系相关部门和院系师生的桥梁纽带,而且要加强和相关领导之间的沟通,及时整理反馈信息,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向领导请示,各项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与领导保持步调一致,严格把握自己的工作原则,保证不越权、不越位,为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所以,教学秘书在平时工作中,必须加强提高沟通协调能力,讲原则,讲方法,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的有序运行。
3.强化统筹兼顾能力。教学秘书工作涉及面广,服务对象多,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时效性,经常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这就需要在宏观上有整体计划,在微观上因人因事灵活处理,在工作中,强化统筹兼顾能力,妥善处理工作的轻重缓急,得心应手地安排工作的各项环节,始终保持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因此,在严格执行学校关于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主动解决问题,充分化解矛盾,提供师生最满意的服务。
4.提高调研分析能力。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调研分析能力。教学秘书应该积极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管理理论知识对教学管理各个环节进行跟踪调查,检查监督各项教学管理环节的落实情况,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掌握师生的教学动态以及教学环境等情况,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查解决,同时将信息整理反馈给相关领导,尽快做出相应的调整,充分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教学秘书还要及时采集和统计各类原始、客观的教学信息,及时整理总结,并将可行性建议和处理预案提供给领导做参考,同时对教师和学校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项目做出科学的调整和决策。
5.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使得新时期下对教育教学质量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教学秘书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与时俱进,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尤其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上要坚决摒弃旧的方法,大胆创新,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6.加强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在教学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各种不同载体形式的文件材料。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作为一名兼职档案管理员,必须充分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与保存,及时将学院各类材料的收集、整理、存档和查询数据更新等工作,保证每年产生的教学管理档案有良好的延续性,尤其对于教学成果数据以及试卷等材料要及时收集,整理成册,以便于日后查询方便,做到资料手到拈来,真实可靠。因此,教学秘书要加强自我进修,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加强对日常工作的档案管理态度,认真学习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使档案更好的为教学管理工作服务。
四、教学秘书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1.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个人修养。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具备“热心、精心、细心、耐心”的服务意识,要求不仅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需要具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由于教学秘书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及工作性质等特点,要求教学秘书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及时化解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用“四心”开展日常工作。因此,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加强个人修养,增强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用积极向上的心态、热心的服务态度做好教学秘书工作,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提高管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教学秘书工作内容复杂而繁多,不仅要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充分掌握学院不同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特点,如:下任务,排课表,安排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等。因此,在开展各项工作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合理计划,灵活掌握,以便及时作出适当调整,充分考虑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度,做到有条不紊的保证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行。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与其他人反复沟通,保证及时传递信息内容,做到有效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针对偶然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处理。因此,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及时了解掌握教学管理环节的进展情况,沟通协调处理各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充分做好服务工作。只有这样,在平时工作中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才能在更好地协助领导工作,服务好全院师生,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有序运行。
3.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也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进化到先进的网络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活动依赖于教务管理系统的操作维护当中,各阶段的教学管理内容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均有体现,且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学秘书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强自身操作和应用相关软件的水平,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内容的统计情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秘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发展中是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骨干力量。教学管理是一门深奥的管理学科,兼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双重职能。教学秘书肩负着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责任,必须深明其责,充分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适应不断改革发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积极学习、总结、研究、改进,才能将教学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学校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作出新贡献,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孙静.浅析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工作[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增刊):84-85.
关键词:学生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及现状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中职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在中职学校特定的教育模式中,根据社会的要求,合理地调配自我资源,有效地运用计划、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手段,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职生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现阶段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由于中职生大多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有着展示自己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但他们自我管理能力极度缺乏,致使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难题,突出表现有:
(1)思想道德方面: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淡漠,法律意识、组织观念不强;
(2)文化技能学习方面: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
(3)日常生活方面: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吧,抽烟、喝酒、自由散漫;
(4)心理体魄方面:不少中职生心理脆弱,不会与同学相处,心理承受能力差。
二、提高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实现途径
1.有效地激发中职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职生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坚强的、高尚的人。然而,中职生自我意识中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自我认识偏差,严重阻碍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帮助他们对自身优势的分析和明确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励、督促和引导他们不断战胜自己,激发和推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行班级学生自我管理,使每一个学生从被管理者真正转变为管理者,学生主人翁和民主意识得到增强,从而焕发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对班级的责任感。
2.为中职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空间和舞台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强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目的,并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地位。管理者特别是班主任首先应教育学生牢固地树立自己是班集体主人翁的思想,让他们在平等、民主、和谐、富于情趣的班级活动中认识自己、展示自己、发展自己。为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管理者用鼓励赞美的评语对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充分肯定;婉言指出学生的不足,使学生既认识到了缺点,又保护了自尊,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教师应开展系列化班级活动,为学生创造自我管理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财务管理、班级间的联谊赛等多种活动,教师应尊重和信任学生,坚持让学生担任各项活动的主要角色,从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具体实施再到总结评价,教师应在幕后支持、指导并关注学生的成长。
3.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校的要求和自我定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自我。"自我教育"的核心体现在学生自身理想、信念的教育和树立方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自立、自尊、自强。"自我管理"就是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和引导。主要体现在倡导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管理好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把"管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强化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和支持,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
三、管理者理念的创新
1.管理过程重视"以人为本",以情感柔化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中职学校的管理者要学会去鼓励学生,要积极推行赏识教育,认可他们每一点点的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亮点,从而让学生形成了自我学习、自主管理的主体。 中职学生往往认为自己"非社会宠儿",因此,需要用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灵,管理者不能一再强调管理的成果,而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注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中职学校的管理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操作的先导,实行情感渗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把爱渗透到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他们的心声。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启迪自尊,恢复自信,进而引导他们从理智上升华情感,信念,确立人生追求。
2.重视学生改变的过程,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对复杂的学生进行改变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生改变的进程中,作为管理者要关注、在乎学生的每一个改变,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管理者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到自己讲的话有价值,从而使师生之间达到更好的沟通,相互之间重新认识。而且倾听让管理者可以发现学生思想的出发点和弱点,了解是什么让他们固持己见,这就为管理者说服学生提供了契机。这种鼓励又是相互的,管理者的意见已经充分考虑了他们的需要和见解。因此,学生会解除戒备和紧张心理,开始认真倾听管理者的讲话,这样学生也会更愿意接受管理者的意见。
一、优化学校行政管理领导班子,提高管理意识
优化学校行政管理班子是为了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学校宏观决策调控的职能,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激发全校教师员工齐心协力重抓教育教学的激情和活力。
学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信息处理高效、沟通渠道畅通的内部管理体系。要进一步科学界定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发掘教育的未来发展、 自我完善行政管理的潜力,要适当调整科研和管理组织结构与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增强行政管理能力,构建科学行政 管理平台与教学科研管理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要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完善学校行政的管理体系,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办事程序,规范办学行为。
二、建立学校行政管理的制度机制,提高责任意识
建立学校行政工作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制度机制,保证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流程,并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员工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规范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刷、发放、保 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制度机制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有半点闪失,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差一分一厘,从平时工作的点滴中渗透一种敬业爱岗的精神,对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做及时的补救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经常做认真反思和反省,力求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保证全方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文化学习,提高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创新精神
学校行政管理的文化学习,首先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与时俱进精神。表面上看,学校的行政管理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保守只是获得发展的手段。稳定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状态,变革才是管理的本质要求。如果管理层只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套之于教育教学,必定束缚现代素质教育,导致教育与位会脱节的畸型地发展。为了培养行政管理层的先进性精神,学校必须在行政管理培训模式上下功夫,加大创新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管理层的理论水平, 管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中,培育创新精神。
其次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创新管理机制。对教师要完善竞争机制和差异管理机制,在竞争机制上,在原有基础上引入“末层淘汰制”、“走岗定编定职”和“差额竞选制”。在差异管理机制上按班级、科目、教师级别、学生层次确定管理目标,制定不同的终端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相结合,再参考过程点的变异,达到比较科学的考评目的。使学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使人事管理机制更趋民主化、规范化,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对学生要 建立以创造思维训练为载体的全方位、主体化的创新教育新模式,树立创新教育价值观和创新教育多元观,从而真正推进和贯彻素质教育。
四、紧抓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提高教育的服务意识
关键词 直观能力 思维活动 图形关系
数学直观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状态。数学家克莱因曾指出:“数学直观是对数学概念、数理关系的直接把握”。我国的数学教育者徐利治先生说过:“数学直观就是借助于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数学式的观察、测试、联想,而产生的对事物关系数学方面的感知与认识。”总之,数学直观能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数学特性。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这方面技能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技能呢?以图助解,就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形成有效的数学直观能力。
一、巧用图形,理顺关系,形成数学直观
数学中的关系纷繁复杂,既包括数量关系,又包括空间位置关系,还包括事情发展与出现概率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可以说“关系”是数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然而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推理体系,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抽象、概括,故而他们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繁杂的数学关系。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可以借助有形媒介——图形,让繁杂抽象的关系形象化、浅显化、条理化,从而便于学生形成数学直观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对于空间感不强的学生来说,图形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想到画图意识”“学会正确画图”“灵活运用图形分析”“体验画图解决妙处”。具体步骤是:首先向学生呈现纯文字的例题——图形计算,帮助他们分析出问题的条件、所需解决的具体内容,以及可否使用画图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尝试画草图,将“文字式的问题”转化为“图形式的问题”。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它可以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深刻领会问题实质(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擅长于形象思维,有了直观的图形模式,他们就可能在脑海里建立起“连接点”,就可以激活已经生成的“认知结构”,就可以将新知融入旧知);然后借助图形来分析各种关系,理顺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接着列式解答。在这样一个图形“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数学直观的能力。
二、巧用图形,重视推理,感受数学直观
数学的学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还要从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的学习过程学会推理、分析,更要从生活里总结出数学的策略。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在充分地关注数学事实分析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获得分析、推理的能力。然而小学生的推理能力还处于初期,还没有形成相对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适当运用图形,以图促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式”感知系统,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感知体系里形成真正的数学直观。
《正比例的意义》的教学,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例。“比例”的设置是帮助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变化”思想,然而“变化”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体系里,还没有“渐变”的概念。为此苏教版的教材在设置“正比例”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呈现一组“直观的图像”,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比例“量比”的规律。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出一幅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形。在描点的过程中,把所描出的点与表中的数据进行一一对照,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上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感受数的变化与点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脑海里初步形成“渐变”的思想;最后,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在图形的参照下,感受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有了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变化”的思想,从而形成初步的关于“变化”的数学直观。
三、巧用图形,渗透数理,历练数学直观
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数的范围非常大,有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如果仅从表示物体个数的角度来理解数的话,数的教学也就没有太大的难度,然而正如前文所说,数的内容极其广大,且各种数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故而准确理解各种数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各种数的内涵?利用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清晰界定各种数的内涵。
“小数”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一个数精确到十分位后如‘3.0’,这里的‘0’能不能去掉?”的问题,如果我们从比较大小的角度来看,这里的“0”去不去掉都无所谓,然而从“小数”的角度来说,既然有这个“0”,就必须保留。因为它所表示的精确度不一样,如果这个“0”去掉,那它就精确到个位,如果保留,那它精确的程度就是十分位,但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我们教师怎么讲,他们都无法参透其中的奥秘,此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数轴图,让学生明白其中缘由。
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或是把知识点张冠李戴,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以下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感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已有的化学知识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弄清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各化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概念、理论的关键词、化学用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找寻其中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之间形成对化学知识的迁移。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的感知、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反应实质的微观分析,得出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引导学生分析推断出元素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等。学生不但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而且知道为什么不变,更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释一些如“点石能否成金”这样的实际化学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迁移意识。
二、重视化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迁移”总以原有认知为前提,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为此,就必须切实加强化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坚持所学知识的建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
三、重视化学习题的情境转换,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内容多、作业负担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针对性强、有一定代表性、开放性强的习题,精讲精练,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逐渐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
关键词:中高职学生 管理能力 培养
一、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缺失导致的问题
1.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能力差。近些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留守青少年的增多,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对青少年情感关怀教育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缺失,加上社会和企业的一些不良因素和青少年脆弱、偏激的心理特征等因素,造成初始就业的中高职学生发生悲剧的案例不在少数。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择业能力。
2.沟通交流能力较差,可能导致与企业的融合、适应能力差。笔者对沿海多家企业所做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沟通交流能力好的实习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明显偏强;因为文化交流障碍较少,企业本地实习学生比外地适应能力要强;阅历多的实习学生要比阅历少的适应能力强;外向型性格要比内向型性格适应力强。
3.对企业经营缺乏悟性,可能导致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能力差。中高职学生刚工作时,由于管理能力偏低和对企业文化、社会现状了解甚少,很多在企业里和社会环境中表现得比较机械和茫然。
二、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的内涵
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和对外管理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规划激励能力、自我调节适应和约束能力。对外管理协调能力包括:运筹指挥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协调组织及沟通能力。
管理能力中涵盖了情商全部的内涵和智商的核心内涵。情商偏向于自我发展能力、沟通能力,智商偏向于运筹决策能力和业务能力,二者结合的行为表现主要形式是综合执行力。
三、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有效途径
1.侧重点。一是重视自我管理,使得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认真的做事态度。二是提高语言素养和情感交流能力,加强交流技巧的训练。三是侧重与专业相关的管理能力的培养,比如制造专业侧重于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的自我发展空间。
2.具体途径和方法。一是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启迪“道”的认知、感悟 “德”的正面引导。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着高尚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保持阳光心态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道”就是要知规则,明事理;“德”就是人的行为顺应“道”,道潜于内,德显于表。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讲,这两个方面同样重要。在学校阶段,对传“道”的职责似乎更大。二是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和集体活动,鼓励交流,增强与人交往能力和理解、识别他人能力,增强团队意识。中国很久以前就有合群和不合群的说法,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性。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团队管理和团队合作的理念深浸于企业文化之中。学校应该加强社团建设和开展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三是通过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切身体验,强调责任意识,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提高适应能力。近年来,虽然企业与学校的工学联盟形式有不少负面新闻,但整个的主流做法的积极意义还是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家长及学生的认可。但有几点还是要引起重视:要遵守教育部“八个禁止”的禁令,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甄选合适的实习企业;以家长同意且个人自愿为原则;加强实习全程的管理和服务,及时化解学生与企业的矛盾,保障学生的安全。四是重视个体差异,发掘潜能与弥补不足相结合。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推崇个性化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变化下,基于多种原因,个性发展却不一定是健全的,需要中高职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发现不足,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健全个人素养。五是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中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后,将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应用型专业能力立足。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六是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良情绪的疏导。七是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使之具备一定的心理预期基础和对矛盾的处理能力,加强心理健康的免疫力。八是增开部分管理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尝试开设如《管理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创业管理》、《个人与团队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课程,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潘孝富.生产型企业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关键词: 教师课堂 课堂教学 组织 管理
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灵活性,恰当的使用各种教学技巧,这就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良好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课堂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活动课堂管理即为通常所说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课堂管理的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的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搞好课堂组织需要考虑很多事情。
在课堂教学中,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曾说过:“如果不坚持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管理好课堂,首先就要管理课堂秩序。井然有序的课堂,不仅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养成良好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所以,老师所要具备的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提高。
首先,老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严格要求与体贴关心相互并存,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尊重学生与批评教育学生相结合。那么一方面要充分信任学生,对他们给予关心;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所做错的事情或是学生违反纪律时,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其次,对待学生也要有奖赏与惩罚,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课堂秩序的维持,可以借助一些奖赏,比如说糖果,这些只是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使得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课堂纪律也就维持住了。而对于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老师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再次,在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被某些东西所吸引而跑神,从而扰乱课堂的纪律,这样就要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所以就要想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可以丰富自己教学的内容,充实自己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通过兴趣的引导,老师就可以维持课堂秩序。
学生对于老师讲课所产生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相当重要,这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减少老师对于课堂的管理次数。这样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动力也增加了。当一个人对一个话题产生疑问时,那就说明他对于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会产生了动力,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初期,老师就可以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要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得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从而对老师的课堂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起着很大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给老师授课带来很大的影响。要使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老师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同时,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搞好课堂纪律的关键,老师在管理课堂纪律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都影响着课堂的纪律,因此。师生融洽的关系是管理课堂纪律的关键。课堂上的教学气氛活跃,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这种良好的氛围,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递,还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愿望与心理需求,师生的行动一致,良好的纪律自然也就形成了。
事实上,老师的课堂的组织与管理的成败就在于课堂教学之前,而不仅仅靠课堂现场的操作,因为老师的备课与课堂组织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老师对于组织教学的内容,要注意进行整合与规划,要注意其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要突出重点,使课堂节奏有张弛,并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内容通俗易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所以老师首先就要组织好自己,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同时,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预先组织,这样就可以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铺垫。
总之,教师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极其灵活,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重视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同时还要多多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多在教学内容中出新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