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经济发展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的核心

第1篇: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39-02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辽宁经济,受到了来自于国外和国内的双重不利影响。从国外来说,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直接影响到辽宁的外贸出口额。可以说,辽宁外贸出口额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整体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的趋势,从国内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下降,特别是以出口为目的的国内商品采购与加工数量的下降,导致国内市场对辽宁相关原材料、装备制造业相关产品的需求减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辽宁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减少,是国际金融危机在中国间接传导的结果。

面对国外、国内的双重市场压力,辽宁经济不仅要实现既定的增长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当前形势下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辽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辽宁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一个难得的机遇。把困难转化为机遇,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以及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

一、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是辽宁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

要实现辽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要了解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辽宁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困难的实质,即从辽宁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找到阻碍辽宁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实质问题所在,以期实现辽宁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1 当前的危机是长期依赖进出口刺激经济的增长动力的危机。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的影响及其传播途径,我们不难看出,辽宁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外贸和内贸的同时减少。外贸方面,主要来自于进出口贸易额的直接减少;内贸方面,由于辽宁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部分的原材料和基础生产装备,在国内需求下降,特别是以出口为目的的国内商品采购数量的下降,使得辽宁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可以说,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对辽宁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是经济增长长期依赖进出口,长期依赖外需所导致的结果,是一种经济增长动力的缺失。应该看到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在一段时期内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以此为增长动力,特别是对于辽宁经济发展来说。其真正的经济增长动力应该来自于国内市场,抓住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眼光向内,以内需为主,建立以满足内需为主的经济区和经济实体,这样才能立足于国内、立足于根本,适当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才能避免由于外部市场需求下降而造成的经济下滑,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目前尚未完全转变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危机。金融危机蔓延到中国以后,辽宁经济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那些以低技术含量、简单加工和粗放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资源型生产企业。长期以来,辽宁经济中以资源开采和粗加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一直没有完全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世界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最初还只是影响到出口部门。然而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和扩大,这种影响会逐渐向上蔓延至生产链条的上游。企业在生产链条上所处的位置越接近上游,其生产附加值越低,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时候,该企业所遭受的损失就会越大。辽宁作为一个资源和原材料大省,虽然也存在一些大型的资源和原材料深加工生产企业,但也存在众多的中小型资源和原材料初级开采和加工企业,在整个市场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这些以中小型粗加工为主的资源和原材料生产企业自然会受到最为严重的冲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于辽宁经济而言,不仅仅是对众多的资源和原材料生产企业的一次严重的打击,更是对辽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的一次检验。同时也更加说明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条件下,辽宁经济增长方式中仍旧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我们能够在正确地认识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影响的前提下,更好地加快辽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3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对辽宁经济增长本质内容的一次重要检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辽宁经济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威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更加促进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增长的本质目标。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是以经济增长数字指标的高低来评价经济发展的最终效果,却在更多的时候陷入了为实现经济增长而增长的怪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本质目标。过去那种单纯为追求经济增长数字目标而形成的高投资、高信贷、重复建设、生产结构简单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面前的脆弱性和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更加说明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真正内涵和本质目标的严重偏离。当前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一是经济增长应该具有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为了应对当前的暂时性的危机而过度依赖临时性的应对措施,要放眼长远,从经济长期的发展和增长着手。加强基础性建设,同时也要防止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新的经济过热发展的风险;二是经济增长应该是结构合理基础上的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应该过分集中于发展个别产业上,应该注意三次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三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应该以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程度来衡量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改变简单的以经济增长数字作为衡量标准的做法,避免把“保经济增长”变成“保数字增长”。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保障

在正确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要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辽宁经济增长的核心保障。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质就是如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

1 调整外贸进出口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适当降低辽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辽宁省的外贸进出口产业在国民

生产总值中一直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几年来辽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在33%左右,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然说明了辽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进出口产业的依赖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需大幅度缩减的情况下,辽宁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外贸进出口产业萎缩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要适当降低外贸进出口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降低外贸依存度。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励企业针对国内市场开发和销售适销对路的产品。政府应该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同时对内销产品实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把目光放到国内市场,努力研发高质量的适合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国内市场的发展带动企业利润的增加,以内需的增长带动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把政府资金投入本地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为民间资本投资于本地经济起到吸引和带动的作用。三是在消费政策上,以灵活的消费政策措施,鼓励消费者增加对国内产品的消费比例,由此进一步降低辽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为国内企业相关产品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创造有利的基础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2篇: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 GDP 新常态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趋势

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我国经济年均增长数据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方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二、新常态下我国的环境现状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我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同样面临着和发达国家一样的处境,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关系,没有认清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只是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的产业发展模型,从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越用越少。且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机遇

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综合发展阶段

面对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定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找准改革突破口,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真正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d起,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难得历史机遇。从国际经验上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因此,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

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竞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开放水平的提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现在,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世界第一,吸收外资世界第一。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对外开放海强陆慢、东快西慢的特征明显,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不多,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对外开放优化升级,实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的转换。

五、结束语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和主线,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徐光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求是,2013.

[2]郑长德.发展金融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第3篇: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核心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思想观念、自主创新等密切关系,其中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通过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广东经济发展又一次新浪潮。

一、自主创新视野下看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1.新型科技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体制。2000 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545人,而美国1997 年有4099 人、日本2000 年有5095 人、德国2000年有3161 人。在国际科学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数目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中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落后于印度。

2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创新、制度创新的环境缺乏,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广东现在正处于后发优势逐渐消失阶段,而创新不足会阻碍其发展的前劲。而且我们需要一个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优秀人才只有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才能更好的发挥潜能,为技术等创新提供方案,开创事业。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广东的情况看,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够强,拥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16.8%,低于全国23.2%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70%以上,主要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只占5.7% 。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广东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软肋。

二、自主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从供给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自主创新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技术上的创新能减少生产单位产品的时间,也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可以降低成本,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获益。

(2)自主创新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让广东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高附加值的产品会使企业“走出去”更有竞争力。

2.从需求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自主创新可以带来新产品。创新所带来的新产品,与传统的缺少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功能和质量等多方面都显示出对消费者的效用的提高。技术和管理创新上的供给能从根本上为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2)自主创新可以提升消费者消费结构,引导更高层次的需求。消费结构,是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产品的创新带来了人们对创新产品的需求。

三、自主创新视野下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1.深化鼓励创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都离不开人。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常用的实现科技进步的发展,而要将引进的技术进行学习、改造、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

2.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全社会尊重创新的氛围和文化。良好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需要国家去引导和扶持,加大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尝试建立开放式的科技体制,扩大与技术先进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在合作中汲取创新文化的营养。

3.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要把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技术、管理等同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等结合起来,采取相应的政策体制,规定吸收、创新的投入比例,这一比例包括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也包括企业对研发、管理创新的投入。政府还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来鼓励外资在广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建设自主创新强省。

4.加快形成创新体系,引导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广东必须加快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自主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与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研发,为企业创新活动注入新技术、新思维,帮助企业获取和掌握核心技术;政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措施引导自主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加快转变当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有效破解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瓶颈制约的内在要求。自主创新是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环境、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创新体制等方面来实现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广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至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求是[J],2005年07期.

第4篇: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都市圈;港口经济圈;新港城联动

“建港兴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这一世界范围内港口和港口城市发展以及演变的普遍规律,不仅揭示了港城关系的变迁历程,也反映了港城相互作用的机理。港口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兴盛,城市的兴旺也将促进港口的繁荣,双方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以往阶段的港城互动只是局限于一个城市,空间范围比较有限,随着港口内涵的不断提升和交通通讯手段的改善,港口与城市在互动范围、互动形式和互动途径上都应寻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模式,以适应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要求。

宁波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T”字型交汇处,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建立了紧密而广泛的通商合作关系,在当前国家相继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契机下,宁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借力港口优势和其辐射作用形成的圈层经济链,在国家战略中凸显宁波的地位,并以此为契机,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升级版,成为宁波这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宁波新港城联动的发展模式以及具体的路径和对策。

一、宁波新港城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和良好机遇

宁波位于长江经济带与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的“T”型结构的交汇点处,紧邻亚太国际主航道要冲,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纽带。宁波港口地理位置适中,是我国著名的远洋干线港和深水枢纽港之一。宁波港现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建有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90多个,目前已经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业务关系,2014年的货物吞吐量达到5.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7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港口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具有强大的内外辐射力。

自宁波市委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以来,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5年上半年,宁波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45.2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全国、浙江省分别高出1.5和0.2个百分点。临港工业优势不断显现,已形成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临港工业占全市工业总比重的三分之二左右,宁波一跃成为华东地区主要的临港工业基地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港口物流中心,产业带动能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据估算,2014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5.26亿吨,占宁波市全年GDP的37%;集装箱业务拉动宁波市经济1090亿元,约占经济总量的14.3%;完成海铁联运集装箱约13.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1%。

但是,在傲人成绩的背后,目前的港城关系和发展模式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浙江省和宁波市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推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作为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并希望能够借此契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任何的发展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那么面对新形式下宁波港城关系展现出的新特点,更加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港城联动发展模式。

二、宁波新港城联动发展的基本思路

明确发展思路是推进宁波新港城联动发展的前提。都市圈和港口经济圈的联动发展要立足宁波发展的现实条件,结合当前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主动辐射和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更要与宁波的“十三五”规划有机结合。

1、明确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使港口经济圈成为宁波融入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以改革创新为发展理念,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态度;以提升港口辐射力、建设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推进产业合作共荣、拓展开放合作层次领域、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力争把宁波基本建成长三角港口经济中心、国际贸易物流中心、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开放门户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城市。

2、突出发展重心

一是围绕宁波―舟山港这个中心,以宁波市和腹地城市群为载体,以港口产业链为主要支撑,促进都市圈和港口经济圈的深度融合,塑造经济、社会、人文、信息等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二是打造互联互通的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强化港口基础设施支撑力,推进海港、空港、内陆无水港“三位一体”建设。三是提升产业结构和层次,积极寻求中高端合作,释放港口产业带动力。产业合作是港口经济圈的重要内涵,要立足宁波产业优势,瞄准圈域城市的市场需求,把宁波产业转型升级、临港工业转出去、优势产业走出去有机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3、建立联动发展新渠道

一是构建港区联动新平台,提升港城联动发展成效。港区联动的内涵是指促进保税区政策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相融合,将保税区的特殊政策覆盖到港区,形成保税区与港口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这也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二是从多个层面适当调整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构筑以中心城六区为核心、以余慈地区和宁波杭州湾新区组团为北翼、以奉化宁海象山组团为南翼、以卫星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开放型网络型都市新框架。三是注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各类开发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使之变成宁波吸收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借产业升级之东风,大力发展都市商贸、金融、文化、休闲、临空产业、海洋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推进公路、铁路和空港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并且在现有基础上,将轨道交通线延伸至港口区,缩短港口与城市的距离,促进港城新一轮联动发展。

三、宁波新港城联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港口对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体现在推动贸易、物流、临港工业等港口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的重要产业集聚区;城市则为港口的繁荣提供良好的要素支撑和市场需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港口,而港口所在城市又是港口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新形式下,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港口与城市的空间得到充实与拓展,新港城联动对策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港口城市的服务功能,拉近中心城市与港口的距离。

1、利用好港口优势,加大港口与中心城市的互动

港口与中心城市的互动是港城联动的核心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宁波的中心城区要更加注重固本强基,培育更大更强的市场主体;二是提升北仑、梅山、镇海等临港城区的功能,形成现代舒适的商务环境和生活氛围。三是统筹建设三江口休闲码头、游艇码头,及梅山国际邮轮港,北仑、镇海、象山、奉化、宁海等游艇(渔人)码头,使港口为城市添香增色。此外,港湾旅游经济圈是潜力成长圈。滨海旅游潜力巨大,宁波不仅需要加强港口工业景区,如三江口风情建筑群、招宝山海防遗迹、梅山大型泊位群等开发,还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港湾景区,如象山港浙版“维多利亚港”,石浦港海上花园群、梅山港“欢乐梅山湾”,以提升宁波国际美誉度,成为港口经济新增长点。

2、强调与上海、杭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的合作,重点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

港口与周边城市互动是港城联动的紧密层,城市群或者城市经济区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组织形式,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宁波市应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作用,充分对接上海自贸区、舟山群岛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特区,提升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此外,可与舟山、台州、绍兴组建浙东经济区,与上海、杭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措施,都有利于拓展港口的腹地,增强争夺港口货源的实力。

3、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港口与国际国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

港口与其他城市互动可以作为港城联动的松散层,通过建立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合作形式,以港口为纽带,加强与国际国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具体来说,可以把长三角区域作为核心区域,把国内内陆腹地城市及国际上与宁波有经贸合作的相关区域作为拓展区。通过“圈层带动、线性辐射、链式集合”的模式,结合宁波发展实际及比较优势,着力谋划构建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等五条“链”,使国际国内大企业“走进来”,宁波本土企业“走出去”,做强国际一流大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大产业,构建区域互联大通道,建设开放合作大平台,推进社会人文大交流,优化政策制度大环境,进而形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大城市。

参考文献

[1] Merelene A. Port Economic Impact Studies[J].Ports&Harbors,1999(9).

[2] 许继琴:港口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

[3] 陈再齐、曹小曙、阎小培:广州港经济发展及其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5(3).

[4] 王志明:2003年中国港口经济论坛工作论文[Z].2003(12).

[5] 隋丽丽、王泽宇:大连经济发展对大连港口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1).

[6] 林建华、陈淳:厦门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定量分析[J].厦门科技,2002(3).

第5篇: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航运中心 国际 航运服务 经验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全球港口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十大港口城市中,中国占据了6席。随着中国港口的快速发展,各港口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如上海、大连、青岛、天津、广州、深圳、厦门等。截止到2011年,国务院共批复了4个国际航运中心,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是一句口号或者一纸政府批文,不仅要有大型的港口,还要以国际大都市为依托。而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国外知名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的五大功能形态

国际航运中心是集港口泊位、多式联运、集散中转、商务金融、国际市场等功能为一体,具有很强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的口岸城市。经过几百年发展,世界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了以下五种功能形态:一是航运市场型。这类国际航运中心有功能完备的各类金融机构和各类资本市场以及航运市场,有一流的船级社,具有制定海权、海事法、国际航运业规则和国际海事商事争议仲裁的权威。典型代表是伦敦。二是船舶融资型。这类国际航运中心具备国际航运中心的所有国际商务金融功能,具有以船舶融资为主业的全部功能和各类机构,包括基金募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和基金杠杆融资等,与国际船级社、造船产业、各类协会和中介机构等一起,主导着船舶修造、船舶金融、船舶租赁和保险再保险等行业。典型代表是伦敦、纽约、香港等。三是船舶登记型。这类国际航运中心以简化船籍登记手续、单一税制和低税保税、免费或低费等各种政策,吸引船东到该国和地区登记,成为悬挂方便旗的方便旗船。典型代表如利比里亚、巴拿马、塞浦路斯、百慕大等。四是货物中转型。这类国际航运中心位于海上交通枢纽,有足够的国际贸易货量或中转货量,货量和箱量大,货值、单位货值和进出口总值高;国际商务金融等功能完备,包括船检、港监、联检、海关、理货、海事服务、高级人才培养教育、行业协会自律服务、国际法环境以及船舶登记便捷、单一税制和低税保税政策、离岸金融保险再保险租赁业务等。典型代表包括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釜山等。五是货物集散型。这类航运中心具有良好的深水航道、码头岸线、港口设施、装卸设备和修造船厂,优越的区位、广阔的经济腹地、外向型产业结构和大量的进出口贸易,发达的集疏运交通网络,现代化的港航管理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主要功能是为腹地的货物集散服务,货量和箱量较大。典型代表如纽约、鹿特丹、上海等。

(二)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的三大基本模式

1、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的伦敦模式

作为老牌航运中心,伦敦拥有良好的人文历史条件,如悠久的贸易和航海的传统和文化、众多优秀的海事人才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伦敦航运量出现衰退,货物吞吐量落到世界30位以后,集装箱吞吐量徘徊在世界25―30位。但伦敦航运服务业高度发达,拥有数千家大规模的各类航运服务企业, 可提供包括船舶注册、船舶买卖、航运交易、海事保险、海运融资、海事诉讼与仲裁、航运信息咨询、航运人才培训以及航运业界交流在内的全方位的现代航运服务, 并依旧牢牢占据了国际航运中心的统治地位。目前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世界50%的油轮租船业务、 40%的散货船业务、 18%的船舶融资规模和20%的航运保险总额都在伦敦进行全球有1750多家从事航运事务的公司与机构在伦敦设有办事处。其中, 仅航运服务业每年创造的价值就达20亿英镑。

2、以国际货物中转为主的新加坡和香港模式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由于自身经济腹地较小,直接外贸运输并不太多,而是以海外腹地作为其主要的经济腹地,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货物作为其服务的主要对象。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新兴的国际航运中心,两港都实施世界上最为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大型机械设备和先进的电子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人员的高素质是其自由港的特点,加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突出转口贸易及其中转运输,使其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三甲(见表1)。

3、以为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的鹿特丹和纽约模式

一般来说,这种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所在国家的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大,进出本国的外贸直接运输量很大,并在所在国际区域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荷兰的鹿特丹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两大河流入海汇合处所形成的三角洲,背靠莱茵河流域的荷兰、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其周围500km范围就有1.5亿人口。鹿特丹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美国向欧洲出口货物的43%、日本向西欧出口货物的34%都经过鹿特丹中转,德国经鹿特丹吞吐的货物量超过其国内港口的总吞吐量,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190万标箱。

纽约港也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使纽约与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相连,迅速将其经济腹地推向美国中部五大湖地区。19世纪中叶,美国铁路的修建使纽约港水陆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纽约成为连接横跨美国铁路东西干线的交通枢纽和全美最大的海港,一度承担了美国外贸运输量的40%。目前纽约港港域面积为10.5平方千米,深水码头岸线60多千米;共有37个集装箱泊位,装卸集装化率达90%;约有100家船舶公司的300艘班轮挂靠,通达世界120个国家的370多个港口。

二、对中国各港口城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启示

(一)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建设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

目前,我国航运服务集中在货运、船舶等下游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而以金融、保险、法律、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端航运服务产业规模比重较低、发展缓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见表2)。在国际航运保险、船舶经纪、航运服务中介机构、船舶融资、海事保险等航运高端服务业方面也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远远落后于伦敦、香港等航运服务业发达的国际城市。

从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也都是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其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不是仅靠投资拉动,而主要是靠产业集群效应所推动。产业集群由于实现了对集群内资源的相对集中和高效率的使用,能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降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和谈判成本,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

为有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在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方面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有利于集聚航运服务资源、 形成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整合航运服务功能、提高航运服务效率、突出现代航运服务特色、规范航运管理, 是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优先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优化国际航运中心金融生态软环境

从伦敦和纽约的发展经验来看,国际航运中心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国际金融中心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服务保障,是航运中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城市都十分重视航运金融服务发展,如新加坡近年来为了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推出了海运金融激励计划,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从事航运金融产品创新,从而促进新加坡现代航运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确保其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激烈竞争中独特的优势与地位。

金融生态是我国的一个特有概念,它源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中,2004年由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金融生态软环境建设对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2009年国务院19号文关于二个中心的文件(简称《意见》),提出了包括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如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指导意见。

良好、健康的金融生态软环境,特别是航运金融服务将会极大地促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对航运业有效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减少机会成本、降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航运中心需要金融生态软环境的优化,特别是航运金融的服务,其主要体现在对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资本运作与兼并收购、航运基金、船舶租赁与融资、航运金融信息服务、航运信托、航运金融期货、航运会计服务、海事仲裁与法律服务和航运教育与培训等,形成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

(三)加快构建区域集疏运体系增强覆盖和服务腹地经济发展的综合效能

国际航运中心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广袤的经济腹地,但是如果没有通达的区域集疏运体系,港口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失去现有的货源市场,尤其是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对港口通往内陆的疏运网络构成巨大的挑战。集疏运体系是港口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硬件基础,与港口服务业一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柱。集疏运体系作为连接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的“大动脉”,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经验来看,广袤的经济腹地和发达的集疏运体系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以伦敦、鹿特丹、新加坡和香港等为代表的国际航运中心不仅表现在其拥有一套完善的海运系统和广阔的航运市场,而且还具有高度发达的集疏运网络系统,包括铁路、公路、沿海、内河及航空等,形成水陆空立体运输通道,各种货物源源不断汇集到航运中心及其服务区域进行销售、加工、储存和转运等。只有具备这个先决条件,才能保证腹地经济、运输物流等支持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完善的集疏运体系能够充分带动其所在区域发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首先,良好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了港口城市的区位吸引力,有助于强化区域经济活动的集中,加强不同区位之间的经济联系;其次,集疏运功能的集中可以提供更有效的专业化服务。集疏运功能的专业化分工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以及生产生活需要,结合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特点,实现整体的效率性、灵活性和连续性。在具体运作方面,应强调两个协调:一是集疏运环节内部协调,主要基于各环节间的协同效应,使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在总量配比、空间布局、技术水平、组织管理和措施政策上相协调;二是集疏运环节与外界需求总量以及区域空间分布上协调。

从目前国家批复的四个国际航运中心来看,上海、天津、大连和厦门都具有良好的航运区位条件,其服务经济腹地的功能也在不断强化。在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如果能形成陆海联运、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格局,将大大降低航运成本,提升其增强覆盖和服务腹地经济发展的综合效能。如宁波港加强与浙赣沿线城市战略合作,推进海铁联运,延伸港口腹地,拓展宁波发展空间;与嘉兴、台州、温州等城市开通的内贸货物集装箱班轮航线,与金华、义乌、绍兴、衢州和江西上饶、鹰潭6个地区签署的建设“无水港”合作备忘录,与丽水当地港口联合开发的河海联运等大大增强了宁波――舟山港的集疏运能力,为宁波港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重视航运研究与人才培养构筑海外和本土航运人才高地

现代航运产业带动效应强、投入产出高、技术含量高,航运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科学,在信息化技术和功能形态不断创新情况下,需要专门机构和人才进行研究探索,需要有各种层次的航运人才资源。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的航运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港口服务业、服务业和货运服务业等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航运辅助服务业,而高级航海技术、船舶管理、航运金融与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信息研究分析、航运经纪、海事安全与海事技术服务等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占比例非常小,加强海运业人才、航运金融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因此, 在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加大航运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 研究制定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 营造良好、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并通过人才奖励措施吸引海外高端航运服务人才,使国际航运中心成为航运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同时,要完善航运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海事仲裁、空中交通等的高端专业人才。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①张爱国等.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J].港口经济,2009(1),P19―23

②孙开钊,荆林波.关于中国港口竞争国际航运中心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0(4),P43―48

③甘爱萍.发展航运金融与国际航运中心金融生态软环境的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P119―121

④董岗,汪传旭.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借鉴及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12(5),P100―107

⑤俞晓晶. 国际航运中心的集疏运体系[J].水运管理,2009(7),P11―104

⑥葛春凤,黄小彪.国际航运中心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港口经济.2010(6),P14―16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长三角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12YS142)、上海金融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港航

第6篇: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麦克尔・波特在《国家的竞争优势》中提到,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于四个因素,即环境因素、社会需求、相关产业发展和公司及其结构,除此之外,政府和市场机遇是影响这四个因素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越来越需求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导致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层次结构的需要发生偏差,专业结构不能正确地反映劳动力结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需求相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出现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还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以唐山为例,其对理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始终保持前位,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34万人,唐山市接收毕业生30000人,较2006年增幅超过30%。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约24000人,师范类毕业生约6000人;所有毕业生中,本科以上约10400人。唐山本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此还引进国家部委院校的非唐山籍毕业生数量在2000多人。目前在建的曹妃甸工业园区将在2010年后迎来用人高峰,其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自动化、冶金钢铁、化工、电力、建筑、机械制造等方面,尤其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人才急缺。显然唐山本地院校必须开拓创新原有办学思路和模式,开设人才需求旺盛的新专业新课程,提升自身竞争力,否则将很难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校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通常我们可以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反映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影响因素。如果说研究型大学取向于教学的综合性、科研的前沿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环境的学术性的话。那么“教学型”大学应该取向于教学的严谨性、科研的针对性、管理的有效性和环境的包容性。“教学研究型”则应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校院多数为建在地级城市的专升本院校,并以城市命名为“某某学院”。这些院校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有的仍以专科教育为主,对照大学竞争力要素中的二级指标,他们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校园氛围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目标定位不清

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么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要么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二)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不少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位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

(三)学科单一,后劲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单一,缺乏规范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共生性,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更难以在较长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多数学科的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没有科研成果,即便有层次也较低。普遍缺乏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学科发展缺少动力机制。

(四)校园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

由于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校园扩建和迁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氛围,缺乏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唐山学院为例

(一)目标定位是特色发展的动力

对于唐山学院来说,目前适逢迎评促建的关键时期,明确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结合实际考虑,其功能定位应以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为基准,思考自己的功能发展目标,即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门人才为主,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力争更多成果转化,最终用以服务社会。

(二)特色形成是办学的基础与源泉

大学的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特色是力量之源,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以下列举唐山学院可着力形成的特色:

办学精神特色。在抗震二十周年纪念时给唐山人民题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把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2006年到唐山视察,殷切希望唐山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并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唐山学院应以抗震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科学发展。

办学目标特色。唐山学院整体目标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是“应用型”,服务对象定位应是“面向地方”。依据此战略目标,最终确定各学科或系部等局部发展目标。

学科专业特色。唐山学院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除了工科专业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应提到足够的高度来重视。

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中的程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创新,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校园环境特色。唐山中华第一园工业文化园的建立,是唐山学院校园环境特色的一个很好体现。除了物质文化环境之外,唐山学院还应注重非物质文化环境的形成,充分发挥大唐画院的校园文化载体和素质教育平台作用,为弘扬先进文化,增强艺术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第7篇: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一、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时展的新动向

    (一)知识化的国际贸易发展动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经济就展现了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知识革命飞速发展,它的主要标志是知识产业和信息技术,我们正在全面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将由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来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由原先的自然禀赋起重要作用转为被科学技术知识所代替,技术知识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自然禀赋状况的地位已被逐渐削弱,因此,这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知识要素的生产、占有、消费与分配的时代,资本竞争退下经济竞争的舞台,科技实力、人才素质、知识总量才是竞争中最为重要的根本要素。

    (二)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各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将科技的研究开发作为战略手段,与知识经济有关的社会环境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各国都在努力维护知识产权,这样就为实现全球化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只有良好的法律经济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自由化浪潮,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经济合作和依赖也会进一步发展加深。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也越向高级化迈进,这些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所谓网络贸易,就是指通过因特网、万维网等计算机网络,以现代化电子方式所开展的商务或者贸易活动,所有交易过程绝大部分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比如和普通交易一样的磋商环节、货款收付、货物交付和签约等。显而易见,国际贸易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贸易已不是唯一的交易方式,网络贸易必将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四)垄断化的国际贸易交易市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跨国公司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高效运输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跨国经营也成为了企业更加有效容易的方式。因此,跨国公司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开辟新的市场,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策略,可分两种情况:对外要保持市场份额,对内则应提高技术水平并进行经济架构的升级。

    (五)两极化分配的国际贸易利益

    当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仍然遵循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外围——中心”的从属关系不变。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国际信息技术贸易是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分配国际贸易利益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围——中心”这种矛盾将会越演越烈。

    (六)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目前,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它的因素包括有网络贸易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电子通讯产业的飞跃,贸易领域成为了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国际贸易协调的重点与范围也转移到了知识经济领域,其中,知识产权、电信业、服务业是他们的代表。因此,高技术领域才是当前协调的重点。自然而然地,国际贸易关注的重点也就从自然资源过渡到了知识资源,产品也由资本和自然资源密集型过渡到了知识密集型。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第一,我国存在经济与科技发展脱节的矛盾,因此必须改革科技体制,创建新机制,以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第二,加大力度投入到科技上;第三,要改善科技投资结构不均和投入渠道单一的处境;第四,技术创新意识为主导,对高技术人才应着重保护培养好,善于发掘,注重产研结合,扶持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为企业或与企业结合,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五,要保护好创新者的利益,维护科学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建立转让制度。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参与国际贸易,知识的商业运用至关重要,必须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目前具有这种转化的实力和可能性。具体来说,可以按以下的战略取向实施:传统产业的技术一定要调整改进,科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支撑,因而要积极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将传统贸易和网络贸易作比较我们可发现它的优势:第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二,最大的受益者是生产厂商,他们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贸易的机会多了,能开发新市场;第三,网上的虚拟市场竞争激烈,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造成产品质优价廉,消费者受益匪浅。

    但是,我国现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网络贸易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企业界充分认识到,国内的网络贸易市场还没有形成,网络基础设施滞后,缺乏网络和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措lunwen.1KEJIAN.com施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首先,国家要鼓励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努力开辟国际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其次,要制定有关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最后,大力开展网络技术计算机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家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培养专门从事网络贸易的人才。

    (四)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国际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垄断化的趋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就是国际化的竞争,跨国公司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我国大型的综合性跨国公司,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尽量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的策略,跨境开发资源和进行贸易,不断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途径和领域,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此同时,还要协调好境外的投资业务,建立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

    (五)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企业由此承担的无形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也越演越烈,所以贸易纠纷和矛盾也应运而生。所以,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遵守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融入到国际经贸中去,顺应全球化的经济大环境,协调好知识领域的若干问题,努力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和立场应协调好,保持一致的利益,紧密联合起来维护自身的贸易优势,我国也是发展中的国家,在这一点上,更应协调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特别要关注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业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好我国的外贸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琛.全球网络经济[M].华夏出版社,1998(3).

第8篇: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已经迈入信息时代,这使得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在计算机技术推广与普及的情况下催生的新技术,能够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产生良好的应用效果。就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融合来说,两者融合,能够产生现代通信技术,其具有较高的应用性、有效性,将其应用到通信业务中,能够优化通信业务,满足人们更高的通信需求。由此看来,有效融合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并且促进其良好发展很是必要。

1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概述

1.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指计算机在实际运用中所包含的各种技术与方法的总称,如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这使得计算机技术具有多种特点,具体表现为:1)自动化运行程序。编制运行程序,可以使计算机程序启动后自动化的运行,执行任务,最终有效完成运行任务。从这一方面来说,计算技术具有自动化运行程序的特点。2)运算速度快。从当下计算机技术发展程度来看,微型计算机能够每秒运行几十万条指令,巨型计算机每秒运行几十亿条指令。这充分说明了计算机运行速度快。3)运算精确度高。同样的从当下计算机技术发展程度来看,计算机能够计算出小数点后上亿位,这充分说明了其运算精准度高[1]。

1.2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一种把不同类别的信息通过网络来实现快捷、准确及安全的传递技术。这使得此项技术能够满足人们信息传递和收集的需求,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参考相关资料及对通信技术应用情况的了解,确定此项技术具有多种特点,即信息传递高效、信息交流顺畅、通信范围广等。

2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互融合

2.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予以有效融合,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其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特征,并且以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为核心,这使得此项技术能够在经济、教育、工业。日常生活等领域之中充分发挥作用。这对于通信技术发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2.2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借助计算机来收集、整理、加工、处理知识和信息资源,提高其利用价值,使之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在现代化的今天,正是因为计算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才使得信息技术推出,而正是信息技术的推出与应用,才使得信息得以高速传播,能够作为战略资源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促进各个领域发展;能够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人们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所发生的人与事予以了解;能够作为先进技术,应用于岗位工作之中,使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所以,基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所推出的信息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还促进了时展[2]。

2.3多媒体技术

基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所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技术,通信计算机设备是其核心控制设备,这使得多媒体技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图片、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的信息予以有效的处理、转化、存储,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就目前来看,多媒体技术具体应用形式有远程会议、远程教育、视频教学等,这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医疗、军事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

3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融合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创新,促使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自身的应用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基于此,展望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发展前景,确定其将趋向于多网融合技术的发展,也就是使通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程度大大提高,如信息传输更快、信息收集更全面、信息传输更稳定等[3]。

4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融合具有较高现实意义。两者融合,能够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运营而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人们生产生活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促进时展、社会进步、国家前行。鉴于此,在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当更加深入的研究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为开发更加先进、有效的科学技术来奠定基础。

引用:

[1]吴巍.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40.

[2]叶国伟.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1)

第9篇: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安徽省;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2015年,安徽全省62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9%,县域经济已经占居安徽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由于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县域经济首先受到的冲击。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如何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保持安徽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格局,即皖江县域发展水平较高,皖北、皖西发展较低。2015年皖江示范区37个县(市)以占全省县域44.7%的人口创造了62.4%的GDP、67.4%的财政收入,人均GDP比全省县域高30.6%;而皖北17个县总人口数占全省县域44.5%,其GDP、财政收入分别仅占29.5%和25.1%,人均GDP仅相当于全省的69.3%左右。

2.产业层次偏低

从农业看,一产比重比全省高6.8个百分点,其中,25个县(市)一产占比超过20%,定远、阜南等6个县一产占比超过30%,临泉高达42.4%。从工业看,主要集中在煤炭、建材、纺织、服装等过剩产能行业,且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中小企业偏多,抗风险能力较差。从服务业看,县域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三产比重比全省低7.3个百分点,多集中在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低端服务业领域,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生产业发展不足。

3.县域城镇化质量不高

一是人口集聚水平较低。2015年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8.7%,比全省低11.8个百分点。二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不可持续问题。三是城镇功能严重不足。大量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服务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容纳能力。

4.资金短缺问题凸显

从财力保障看,全省县域财政支出高出收入80%,对财政转移支付依赖较重。62个县(市)中只有肥西、繁昌、宁国、铜陵、凤台5县(市)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其他财政均收不抵支。从信贷看,县域金融C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省比重比县域GDP所占比重低21.6个百分点,存贷比低于全省19.3个百分点,信贷供需矛盾较突出。从招商引资看,很多县(市)对县外资金吸引力较弱,2015年县域投资额占全省的45.9%,均低于经济及人口占比,人均投资也仅为全省的一半左右。

二、加快安徽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进一步扩大县(市)和重点镇的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其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贫困县、革命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提升县域骨干金融企业竞争力。推动县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经济强县、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其逐步向小城市发展。大力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积极推进区划调整,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沿海发达地区和我省巢湖市区划调整的实践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对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继续推进我省区划调整,适时推进县改区、县改市。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行政区划,带动和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应借鉴浙江经验,把培育特色小(城)镇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等,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大健康、休闲体育、生态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

3.加快县域园区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产城融合

县域省级开发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力量。当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促进县域开发园区转型升级。要围绕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强化开发区城镇功能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县域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增强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力。要把提升招商引资作为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更加注重服务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

4.大力发展服务业,塑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支撑

顺应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以及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以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业发展为切入点,加快县域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县域服务业领域。

5.加强南北结对合作,提高皖北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皖北是安徽县域经济的“洼地”,应进一步深化南北结对合作,提升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作为突破口,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共同构建产业配套体系,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资金、人才资源。同时,要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农业龙头骨干,培育发展一批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极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皖北县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县域经济壮大 占居“半壁江山”[EB/OL].http:///tjj/web/info_view.jsp?strId=1461832711565334,201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