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信用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

第1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会议。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发展很快。今天,大家聚集一堂,以“无处不在的网络”与中国IT产业的发展战略为主题展开研讨。我相信,政府相关部门、业界人士及各方面专家之间,面对面地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将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因而,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在此,我代表信息产业部,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尤其是以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覆盖范围最宽、应用领域最广的高新技术,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都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综合国力、抢占全球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点。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从目前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形势非常好。到今年八月份,我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八亿,达到8.0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6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4.3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23亿人,宽带接入用户7700万户。近两年,我们还积极推动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目前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98%,已有17个省份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大约96%的乡镇具备了上网条件。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的出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明显加快,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热潮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器,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将深入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积极务实、因地制宜地推动信息化建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通信需求,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是日本、韩国政府首先提出来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它为人们勾画了一幅随时、随地、任何人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美好图景。这虽然只是对未来发展的远景规划,但对于我国的信息网络建设,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当然,在我国建设这样的一个网络,必须从我们自己的现实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以推进。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前提条件。我们将推动网络建设和改造升级,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构建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立足国情,积极扩大网络覆盖,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努力保证人们都能够享受平等接入的权利。

第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业务创新。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丰富的应用是关键。我们将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各种新业务新应用,努力为用户提供完善、丰富的接入手段,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通信业务,使信息技术和手段更好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群众。当前,我们正着力推动电信行业树立信息服务大行业观念,从传统的语音服务转向数据多媒体及各类信息服务,不断扩大和延伸产业链,主动为信息化建设做好服务和支撑。

第三,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安全是保障。我们将继续坚持“两手抓”,在抓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治理。按照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民主决策、高效透明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行业组织、企业和互联网用户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治理格局,继续推进“阳光绿色网络”工程,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支撑相结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阳光网络、绿色网络和文明网络。

第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重要因素。我们愿继续加强与各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民间机构在信息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和富有成效的合作。也希望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能够充分交流和探讨日本、韩国在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遇到的问题,从而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第2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258-02

电力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加强企业在经营过程的财务管理、经营风险规避、监督控制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电力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体系作用的正常发挥,对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会计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影响。笔者根据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现状及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对加强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制度不健全

当前,电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制度,但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导致其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很多规章制度比较比较零散,条块分割,有些相互重复甚至相互矛盾。而有些企业制订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形式,没有人往认真考核检查,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较差,内部控制效果不佳

由于电力企业对于内控制度执行比较随意放任,部分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在现实中的可操纵性相对较差,导致执行力度不够。另外有些比较完善严密的内控制度,由于相关职员的不重视也导致这种题目的存在,使其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失往了其应有的刚性和严厉性。

3.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内部审计既是监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运转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主要内容。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部分缺乏相对独立性,使得内部审计部分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视作用,而包括政府监视和社会监视在内的企业外部监视体系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力,监视力度不够,无法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4.企业职员对内控制度不熟悉,降低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

由于部分职员对内控制度缺乏足够熟悉,职员素质也有待进步。加上当前电力企业领导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熟悉不足,以为内控制度可有可无,以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这导致了内控制度的执行者对内控制度比较淡漠,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内控关键环节失控或串通舞弊导致内控失灵的现象。

二、完善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只有以良好的治理机制为条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内部会计控制应与企业的治理结构相一致。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当基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即自始自终参与业务活动的管理与控制,要建立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程控制机制,将风险控制和企业信用管理置于重要地位。

因此,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针对新增加的业务门类不断进行改进、充实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随着业务发展需要不断持续改进,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得到业务人员的欢迎。

(2)健全内控管理风险防范体系

健全内控管理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其一,财务部门和内外部监督部门联合共建,实行事前审计、监察全程监控,财务总体把关、绩效评估。其二,依靠经济手段与法律相结合,做到依法办企、依法管理、科学决策。其三,依靠机关与基层管理相结合,充分调动机关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形成互动。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1)严格落实好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整个企业各个环节。在制度建设中,对现有制度要不断进行评估修订、补充和整合,将制度细化到岗、落实到人,一个岗位一个职责,一个职责一套制度,不放过一个风险点,不疏漏一个隐患点,避免业务上的失范和管理上的失控。

另外,必须强化重点环节的内部控制,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的控制:其一,会计核算控制,包括对会计核算业务流程、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其二,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其三,财务收支控制,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加强对授权批准控制,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还可以进行职权分离,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等。

(2)规范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

为了规范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必须实行电力企业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制度。通过强化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制度,来加强电力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现阶段,为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电力企业正在实施全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因此,电力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健全电力企业内控制度体系,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支出应按照科学合理的电网工程、大修技改及管理费用方面的管理制度规定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电网工程、大修技改及管理费用方面的管理制度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签名;同时还应规定财务人员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财务人员拒绝执行。这样,对于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定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3.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监督

(1)建立健全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健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工作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在单位会计机构之外另行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审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实施再检查、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强化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机构相互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审计的再监督作用。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

无论制度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检查、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于严格执行制度的,给予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为了构建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必须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对员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定期进行考核,执行情况好的予以激励,执行情况差的予以鞭策,以确保企业对有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4.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

再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最终要靠人来执行,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当重视人的因素,要突出以人为本,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要夯实全体员工的思想基础,消除各种引发案件的主观动机。通过加强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宣传、引导和灌输,使大家正确认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另外,由于会计人员承担的社会责任较重大,而会计中的主观估计、判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及厉害关系者的人为干扰。因而,可以采取薪金优厚与违法严惩相结合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促使其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对会计信息虚假的会计人员,除按有关规定处罚外,对会计人员按造成的有关损失的档次进行经济处罚,罚金由个人收入或由职业协会风险基金支付,不得列作企业费用,严重的按刑法论处等。

第3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着力推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一是加强运行监测。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和新增长点、小微企业的监测分析,准确研判工业经济走势,提出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生产要素综合协调。全面开展电力需求管理综合试点工作,做好迎峰度夏。深入开展银企对接,上半年合作日中银企合作集中签约项目91个,签约金额--548亿元。三是加强新增长点培育。以全市__个省级新增长点项目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市级项目数据库,积极协调项目在资金、电力等生产要素方面的需求,力争早产出、多见效。

(二)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为充分体现转型升级的质量,侧重于体现地效、能效、人效指标,注重考核体系再优化,完善评估机制,分解落实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和组织考核。二是加快结构调整。依托2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大淘汰落后,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走差异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路线。三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推动投资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目前,观致汽车、奇瑞捷豹路虎、康得新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名硕等一批5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即将开工。四是大力推动企业创新。着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业载体建设。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确定省重点技术项目251个。启动省“两新”产品目录,全市累计入围项目84个,全省第一。品牌经济深入发展,好孩子列为工信部质量标杆企业。

(三)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一是组织实施重点节能项目。采用网上申报新模式,组织申报__年市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对技术先进、节能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补贴扶持。制定了《__市半导体照明(LED)推进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我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二是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十二五”前两年累计完成节能量390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国家对万企“十二五”节能量考核序时进度的目标要求。开展“能效之星”创建活动,筛选并确定96家为今年重点创建“能效之星”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节能服务产业“营改增”后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抓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认真落实高效节能产品惠民补贴政策,组织开展节能惠民产品推广信息核查。组织开展高效照明推广应用,积极实施绿色照明行动,完成高效照明产品推广数量67万支,在全省名前茅。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成《__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2013-2015年)》,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启动规划新一轮苏州市区无线局域网的布局和服务,在主要商业街区、重点园林景点等20个公共场所实现WIFI热点覆盖。二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组织开展省级示范试点企业两化融合现状抽样调查,完成了省__年第一批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的申报,__绸都盛泽电子商务信息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两化融合电子商务类示范企业,省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两化融合产品与装备智能化类示范企业。启动了市智能工业发展相关工作,加强前期调研论证,确定重点示范企业。三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研究并报市政府审批下发了苏州市2013年度“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23个。推进市民卡发卡及拓展应用工作,上半年累计发放市民卡A卡285万张,改造完成累计*个服务网点、3个便民服务站。扩大__市家庭信息化云媒体项目的应用功能,加大网络双向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五)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一网三库”建设,初步完成系统平台数据库及功能模块的开发,已建成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部门信用数据库框架开发,前置机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等五大系统的开发。目前前期已归集了16个部门*万多家企业的基础数据,企业失信记录万余条。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专栏建设,累计开通各级专栏78个,项目信息1.7万条、信用信息30多万条。同时,加快推动培育信用市场和第三方信用咨询机构,举办“助理信用管理师国家执业资质培训班”等。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既定发展目标,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要求,紧扣主题主线,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各项节点任务。

着力推进经济平稳增长: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能,突出运行监测分析,注重研究数据增减背后蕴含的区域发展、行业景气、产业结构等深层次原因,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抓好新增长点培育,确保全市817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 销售产值超过1600亿元。抓要素保障,深入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试点工作,组织煤、气、运等要素协调,组织全市性银企合作,努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市场开拓,继续组织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等影响力较大的综合展会和专业展会,举办“苏州名优新产品贵阳展销会”,组织本地轨道交通产业企业与我市轨道项目对接等。

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瞄准产业发展高端环节,扩大有效投入。以重大项目为着力点,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研究出台我市新一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意见,实施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四新”技改项目计划。突出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创新为主驱动,全面推进企业开展以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提升活动,实施千项创新项目、千项“两新”推广应用和千家研发机构能力提升的“三千工程”,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国际化企业培育。打造一批面向国际资源和市场进行生产经营和创新的国际化企业,研究出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意见,培育一批纳入全球制造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生产业。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技术服务等生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主体,加快推进现代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全面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

着力发挥信息化支撑功能:围绕发展智能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互为支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在研发设计、制造过程、智能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和智能终端产品等六大环节各选择10家典型企业开展创建活动,加快发展智能工业。加快载体建设。在两化融合、社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领域实施示范工程,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评估。组织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编制三网融合三年发展规划,力争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2家、省市两级示范企业9家。统筹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地理、人口、法人信息三大数据库建设,落实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规划,建设并开放20个公共区域无线上网WIFI服务,完成建立“__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计监测体系”。做好市民卡拓展功能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和云媒体电视推广应用,重点建设机顶盒刷卡支付功能。

第4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改革开放后,浙江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也给浙江敲醒警钟。200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同年出台《浙江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实施生态省建设;2004年,启动“811环境整治行动”(水系及运河、平原河网,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2005年,又启动“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9大重点领域、9个一批示范工程和100个左右重点项目);2008年,又启动“811”新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污染减排和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十一五”以来,浙江省全面完成两轮“811”环境整治行动任务,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3.7%,比2005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完成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任务,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2010年7月,浙江省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其中,《意见》重点提出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

案例内容

今年1月20日,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到2015年,环境监测监控能力、环境执法监管能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环境信息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全国领先,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六大体系夯实环境安全基础

按照《意见》的部署,浙江省将建设与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监测监控保障、环保基础设施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环境执法与应急保障、环境信息保障、环境科技支撑等六大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严格政府责任考核强化保障措施

为了扎实推进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意见》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并把这项工作纳入生态省建设、“平安浙江”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同时,要完善环境安全制度体系,坚持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从源头保障环境安全;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深入开展各类环保专项执法行动。此外,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深化环境资源价格改革,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环境资源价格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大力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电力(热力)行业烟气脱硝补助等环境经济政策。

相关链接

江西“十二五”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建设鄱阳湖生态示范区是江西“十二五”的一项很新任务。面对未来五年,最近的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山、水、林、湿地等生态要素,构建城乡一体化、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实施千万吨标煤节能、农村清洁等工程,开展低碳城市试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提高全省生态文明水平。根据部署,未来5年,江西省将实施12项重大生态经济基础性工程,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第5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信用管理;一体化平台;数据中心;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233-01

1.信用管理背景与现状

1.1 信用管理的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日渐成熟,现代市场经济已迈入信用经济时代,信用体系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主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如何更好的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将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1.2 国网公司信用管理现状

国家电网公司持续开展主体的企业信用评级,获评“AAA级”的最高信用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并积极推进电力行业信用建设,公司部分下属企业也有自行开展企业信用建设。但是均仅针对各企业本体的信用建设,缺乏对客户、合作企业、内部员工的信用管理,依旧存在电费回收、供应商履约等各类经营风险。

1.3 信用管理信息化的可行性

国网公司现已建有一体化信息平台、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实现各项业务的深化应用与融合,以及企业级数据资源的全面纳管和高效应用,在此基础上开展公司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企业信用管理的提供有力支撑,无疑可以更加规范高效地开展经营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控制,助力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2.信用管理系统简介和架构的探讨

2.1 系统简介

公司信用管理系统可涵盖公司信用体系、客户信用、供应商信用、内部员工信用等多方面应用,对公司主体、公司下属企业、员工、客户、工程建设企业、供应商的信用信息统一进行采集、整理、存储、分析,通过合理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到事前评估、事中管控、事后评定,有效减少或规避经营风险。

2.2 系统架构

信用管理系统可采用统一建设,二级部署,多级应用的架构,为每个国网公司的下属企业都建立自身的信用管理系统,同时上级企业可以查看下级企业的信用建设情况,达到多级应用,纵向贯通,信息共享。

2.3 数据交互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核心,而完整规范的信用信息是信用管理的基础。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完善信用标准化体系,规范信用信息数据管理。

系统将对国网公司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抽取,通过财务、人资、安全、生产、营销等多套系统采集所需数据。

除了内部的数据交互,系统还可与社会上的政府各级信用管理系统、第三方征信平台等进行互通互认。从而获取外部企业、客户以及公司员工的社会信用信息,也可将客户缴费与欠费信息反馈于外部信用管理平台。

通过公司与内部以及社会征信平台的数据交互,建成公司的信用数据中心,纳入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统一管理。

3.信用管理系统功能与作用

3.1 大数据助力企业提升信用等级

信用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交互,根据企业信用评级机构要求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从人资、财务、安全生产、企业文化等各系统取得企业自身信用评价所需要的各项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

建设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信用体系评估机制,实现内部评估功能,及时通过大数据以图表等直观的方式展现各单位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掌握薄弱环节,从而针对性的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3.2 与社会征信互认提高电费回收

公司信用管理系统可通与过CRM、营销管理等系统以及外部社会征信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实时跟踪客户信用变更,实现客户资信评估,对电能交易实施全过程的信用管理,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

将电费缴纳、偷电窃电纳入社会征信系统,与企业或个人信用挂钩,类似行为将影响企业或个人的信贷业务的办理。而从社会征信平台中获取的客户信用情况也将纳入公司客户信用档案,从而影响客户的用电业务办理,也可为不同的信用等级的客户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有效的提高电费回收率,将电费回收带来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企业经营的可接受范围内。

3.3 供应商征信档案规避经营风险

国网公司每年有大量的工程建设以及物资与服务采购,供应商的履约能力影响着工程进度与质量。因此供应商的选择不仅仅通过技术与商务来判断,还应该加入对其信用的评估。

建立统一的供应商信用档案,使用一套评估体系,与内部供应商管理系统、社会征信平台进行动态同步,对供应商企业信用进行评级,将其信用等级做为评标的一项重要标准,进一步规避项目采购的进度、质量、资金、廉政等各类风U。

3.4 员工信用管理践行诚信价值观

“诚信”作为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项,早已深入公司员工的内心。公司可以通过信用管理系统的建设,将信用管理融入员工日常的工作行为中,以制度约束行为,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信用理念,提高诚信意识。

通过人资系统建立每位员工的信用档案,建立员工信用等级评级机制,采用内外结合、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每位员工的信用等级。

内部方面,国网公司已有安全工作、员工行为、保密工作、供电服务等各类奖惩管理办法,再结合公司其他的一些廉政行为、违章违规、离职审计、弄虚作假、文明督察、图书借阅等行为,将这些措施融入至员工信用等级评级机制。外部方面,将社会个人信用以及违法违纪、交通违章等方面带入公司内部参与评级。

员工的信用等级将与员工的评先评优、职位晋升、人才选拔、岗位应聘、年终绩效等各方面挂钩,信用良好者机会优先,信用不良者甚至遭遇一票否决,在企业内部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

3.5 多措施健全失信监察惩戒制度

利用大数据分析、随机抽查、重点督查等手段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发现。通过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实现企业内部跨部门、跨公司信用联动,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开通举报平台,通过匿名举报、实名举报等方式,保障举报者身份保密,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第6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一体化催生新的金融需求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使得农村大额资金需求逐渐趋旺,产业化资金需求迅猛增长;现代农业发展呈现生产经营专业化、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相应的金融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资金的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产生新的资金需求;土地耕种的逐步集中化可能放大农业经营风险,将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需求。

(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需求。城乡一体化过程也是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其中蕴含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和升级,也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一方面农村转移人口急需就业创业、居住服务、购买耐用消费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信贷服务;另一方面随着进城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迫切需要合适的理财产品,实现资产的增值。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三)城镇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镇中小企业呈现成长型企业增多、产业转移集聚加速等新特点,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需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包括农田水利、电力通讯、水电煤气、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还有为适应现代城镇经济与生活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如城市住宅、工业聚集区、商业网点及娱乐设施等。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和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九原区为例,目前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农村信用社,信用社承担了主要的支农、农村微小企业信贷需求,并且信用社也是网点分布最广、最多的机构。除信用社之外,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也各自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即便如此,当前的农村金融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一)在支付结算方面,票据化程度低,农村商品交易现金结算为主的传统模式仍然占据了农村结算的主流,结算手段相对落后,中间环节多,延缓了客户资金周转。

(二)在产品服务方面,新金融产品匮乏,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租赁、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业务需求无法满足。

(三)在融资方式方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难,直接融资成“短腿”;另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更加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展长期以来极不平衡,社会融资的重担绝大部分都压在了商业银行的肩上。

(四)在贷款对象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农户或是农村企业对资金、贷款的期望越来越高,这种期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金融机构能给予的贷款额度。而由于大额的贷款都需要提供抵押担保物,而小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企业,他们一般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或者对他们提供的抵押担保物的价值估算非常困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增长。另外,农村城镇化建设一般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其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而不具有承贷主体资格的部门,银行只好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垫贷方式介入项目。而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银行投融资平台的监管并不到位,导致腐败滋生和银行放贷收不回来等问题,国家已经强制叫停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贷款。这样,金融业对农村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就会非常有限。

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弱质性及其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使得涉农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这也成为制约涉农金融业务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各司基职。对于商业性金融,政府要通过制定减税、费用补贴等政策,引导其回归农村市场,并鼓励其开发适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微型金融服务产品。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从其萌芽到注册成立,都离不开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农发行,因其本身是由政府发起,理应贯彻和配合实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二)降低涉农业务成本。对主要经营涉农业务的远郊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实行税收优惠,进一步减轻支农负担,增强支农实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让农村信用社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他们支农、助农的积极性。协调相关部门对目前“财税库银”和粮食直补农民资金业务收取合理的手续费,以降低在该业务运行中发生的亏损额。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和保险体系,降低农业生产的资金经营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放贷积极性。

(四)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向农村推进。加快推进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信贷信息的全采集与查询服务的全覆盖,为农村金融机构准确识别借款人身份,充分判断借款人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参考依据。

(五)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应覆盖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

第7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2008年以来盘锦市中小企业贷款变化特点分析

中小企业贷款比例逐渐提高,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08年,盘锦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0.4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46.6%,分别低于全国5.6个百分点和全省8.8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79.7亿元,占银行机构各项贷款累放总量的27.4%。2009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81.5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59.9%,分别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和全省6.0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49.3亿元,占全部累放总量的38.4%。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9.2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65.6%,分别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和全省8.9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24.9亿元,占全部累放总量的37.8%。从增长变化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速来看,2009年9月以来,盘锦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0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增幅51.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100.8%;2010年,各项贷款余额增幅20.1%,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20.8%。

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贷款满足度提高。2008~2010年,盘锦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总量分别为15.1亿元、80.4亿元、92.3亿元,其中,1~3年期贷款占中小企业贷款总量比重分别为16.5%、17.0%、13.8%;3年期以上贷款占比分别为不足1%、27.1%、27.8%。中长期贷款总量稳定增长和比重上升,表明中小企业贷款满足度逐年提高。

中小企业贷款行业分布呈现分散趋势,贷款覆盖面扩大。从盘锦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行业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但呈逐渐分散态势。2008~2010年,上述三个行业贷款合计占比分别为74.8%、75.6%、68%,仍然集中,但总体比例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贷款逐渐流向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这三个行业贷款余额合计占比由2008年的13.6%上升到2010年的17.9%,说明了贷款行业分布逐渐均匀化,以前相对弱小、贷款难的行业信贷支持率提高,这种变化有助于辖内中小企业的均衡发展。

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更趋弹性。2008年以前,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参考基准利率上浮。2008年以后,银行机构改变对中小企业“一刀切”的定价方法,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贷款客户的风险、成本、收益制定差异化的风险定价策略。

统筹改善中小企业信贷环境的创新视角

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盘锦市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意义重大。不仅由于中小企业是盘锦市发展接续产业、摆脱经济锁定效应、实现向海发展的市场主体,而且因为长期以来盘锦市资源型经济结构的“挤出效应”使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金融机构长期形成的“业务模式的油田板块性、盈利模式的依托性”,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经济金融运行中十分突出的矛盾。之所以近年来呈现出以上较大变化,切实推动了大批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在于能够坚持多维视角,采取有效创新方式,建立了公共行政服务、市场中介服务、银行信贷服务相匹配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贷款可得性。

加大区域信贷政策引导,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提高信贷创新效率,是切实改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服务的着力点

一是强化货币政策导向。出于成本收益考虑,商业银行信贷营销偏好大企业,这是制约中小企业信贷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近年来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始终把中小企业列入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强调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由于调控政策的宏观性,基层实施效果不一,与政策设计和总体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客观需要对基层银行机构贯彻执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设计相应的政策效果评估考核机制,强化区域引导。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在辽宁省率先建立实施了综合信贷政策效果评估机制,通过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评估计算方法,全面评价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效果,每半年一次,指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宏观货币政策,切实改善信贷服务。在评估体系设计中,始终把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列为重要指标,设定了较高的权重系数,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服务。该机制运行以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切实发挥了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积极作用,强化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的区域导向力,得到了上级行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是提高银企对接效率。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一个基本问题,地方政府和银行管理部门普遍采取银企对接会、洽谈会等形式,促进信息交流。但这种传统的对接方式,多数“只联络、不管理,只牵线、不跟踪”,对接效果大打折扣。针对银企对接会、签约会等传统对接方式成功率较低的现实问题,盘锦市创造性地建立了贷款咨询评估机制,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定期组织辖区金融机构集中对全市中小企业贷款项目进行论证,逐一分析论证企业贷款条件,第一时间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重点推介;对基本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提出完善相关手续的指导意见;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通过实地调研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对接方式“对接数量多,资金落实难”的状况,节省了调查评估时间,提高了信贷资金到位效率。2009年以来,推动金融机构对352户企业和重点项目投放信贷资金122.8亿元。

三是突出金融创新实效。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创新主体、创新本身的均衡。根据金融创新理论,金融业创新均衡主要决定于银行创新需求及供给的相互作用。创新均衡只有在创新需求者与创新供给者均乐于接受的条件下方能达到。基于这种理解,盘锦市在对中小企业信贷创新活动中,坚持从解决制约信贷供给的矛盾入手,努力创造实现创新供需均衡的条件。在盘锦市小企业联保贷款创新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调研发现,小企业联保贷款的市场需求是广泛存在的,决定联保贷款创新实现的关键问题在于供给者的意愿与能力。国有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更倾向于保理等贸易融资业务,对仍然属于传统借贷方式的小企业联保贷款参与意愿不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出于业务竞争、市场拓展和盈利的考虑,实际存在开办企业联保贷款意愿,并且对于小企业相对额度较小的贷款需求,也具备满足能力,但在微观管理机制、风险补偿缺位等金融约束条件下,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人民银行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围绕制约供需均衡的矛盾问题,通过出台政府扶持政策、解决基层机构金融创新权限的制度安排,使上述金融机构开办联保贷款成为可行,最终实现了金融产品创新。截至2011年4月末,累计投放贷款141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辽宁省政府充分肯定了盘锦经验。按照同样的创新思路,盘锦市积极组织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开办保理业务,有效解决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辽河油田附属中小企业到期贷款偿还难等问题,2009年以来,辖内金融机构累计办理保理业务132笔,金额21亿元。

以金融生态建设为主线,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发挥财政政策对信贷政策的杠杆作用,是切实改善中小企业信贷公共行政服务环境的切入点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稳定获得金融资源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大量处于成长期的有市场、有效益,但尚未形成足够银行信用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否取得有效金融支持,扩大生产经营,完成商业信用和财务信用的积累,根本取决于所处地区金融生态建设程度。其间又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周期短、周转速度快等经营特点,决定了其资金需求“短、频、快”特征,在选择信贷融资行为中,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项目立项、可研、环评、土地抵押登记等公共行政服务时效性要求很高;二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缺乏信用支持等现实问题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约束强化的矛盾,使得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需求达不到银行条件,急需地方财政建立合理的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对银行贷款的杠杆率,建立可持续的中小企业信贷促进机制。以此为出发点,盘锦市紧紧围绕改善公共行政服务积极开展创新。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通过推动盘锦市委、市政府联合转发人民银行起草的《加强盘锦市金融生态建设的意见》,在辽宁省率先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心支行的积极建议下,地方政府实施了“守信示范工程”,全面开展政府及其直属部门、关联企业拖欠贷款清理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二项工作措施,针对企业提出了“实行项目审批限时办结制”、“企业设立类项目原则上控制在7个工作日以内”,“实行企业登记条件放宽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电信、电力、航空、铁路、石油、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行业及领域”等多项措施;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的报告》中具体的风险补偿基金额度和运作机制建议,政府高度重视,纳入了决策程序。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意见》,以“征信+信贷”为模式,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特别是通过银税政务协同,提高了中小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提升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效率与质量。截至2011年4月末,已累计采集加载中小企业信息2196户,取得银行授信意向中小企业875户,据此获得银行贷款企业487户,金额132.2亿元。盘锦市中心支行相关做法在人民银行总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现场会”上做了经验交流,盘锦市被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

降低成本,拓展功能,壮大主体,是切实改善中小企业信贷中介服务的基本点

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满足不了中小企业需求、抵押贷款中介收费过高等实际问题,反映出了市场中介服务与中小企业融资的不适应性。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财务不规范,也呼唤市场中介提供相应的辅导。针对这些问题,盘锦市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途径。

一是规范抵押登记收费。针对银行和企业普遍反映的企业抵押贷款收费高、评估期限与贷款期限不匹配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多次通过工作汇报会、金融形势分析会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正式反映,最终推动盘锦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收费的意见》,明确提出“除为保证贷款资金安全所必须的法定登记外,不得随意要求其他任何登记和收费”;“办理不动产登记按件收费”、“在贷款期限内,评估机构不得对抵押物重复进行评估收费”、“登记部门不得强制进行公证、鉴证”、“相关部门办理抵押手续时限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等6个方面共14项规范性措施,切实减轻了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加快了融资进度。

二是拓宽评级服务范围。一方面,督促和指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外部评级的揭示风险功能防范信贷风险,外部评级使用范围已由地方性金融机构拓展至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发挥了中小企业二次筛选和预警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指导信用评级机构承担企业财务培训任务,辅导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为达到银行受理门槛创造基础条件,得到了企业和银行的普遍欢迎。

第8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建设基础支撑体系,搭建“智慧城市”载体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目前,济源市已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区、镇政府所在地、3A级以上景区3G网络全覆盖,无线网络覆盖政务办公场所、星级宾馆、便民大厅和部分行政村。下一步,要继续按照“集约建设、规范管理、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推进四大工程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能级大幅度提升。一是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工程。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建设高速、融合、安全的宽带接入网络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建设提供网络基础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无线城市”工程。继续推进3G、4G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力争覆盖学校、酒店、车站、超市等重要公共场所,推动重点公共场所市民免费上网工程建设。三是大力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建立健全“三网融合”组织协调机制,逐步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四是大力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工程。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引导各部门共同推进全市等级保护工作,提高信息安全事件的整体应对能力。

建设资源利用体系,丰富“智慧城市”内涵

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济源地域小、人口少,拥有行政管理扁平化的优势,有利于充分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要以推进集约化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为目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资源利用率。一是加快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加快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地理三大数据库建设,加快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逐渐沉淀方式建立财税、医疗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等行业数据库,建立健全数据更新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二是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构建由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运维管理服务系统和门户系统组成的公共信息平台,为各类信息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基础平台支撑。三是加快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和交换中心。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打通各业务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逐步实现多部门、多系统间的城市公共信息实时共享。

建设应用服务体系,提升“智慧城市”效益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统筹规划建设面向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重点推进一批起步较早、推进较好、模式成熟、水平领先的应用服务工程建设,提高项目整体效益。一是以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以12345市长热线为主线,整合120急救指挥系统、12319城建服务等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拓展服务内容和覆盖面,提升服务功能。二是以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深化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使用,持续开展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市政设施、燃气、电力、通信、供水、供热等地下管网智能监控,建立新型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精确、敏捷、高效、适时动态管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三是以智慧城市建设改善公共交通。以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交通综合监管指挥系统为核心,加快推进交通行业基础性数据库和信息交换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探索破解广大群众“出行难”的有效方法和模式。

建设发展保障体系,助推“智慧城市”发展

第9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与域内外金融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加大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

一是与人民银行合理调度安排支农再贷款资金,保证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09年支农再贷款资金规模已经达到5.76亿元,基本满足了备春耕和接羔保育资金需求;二是与银监局共同做好非法集资查处打击工作,保证了金融秩序稳定;三是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农发行、信用社对接,探索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途径,在继续加大对我市重点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外贸企业、过腹转化项目和基地建设等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2009年,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4.28亿元。其中: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资金达8亿元;四是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域外金融机构合作拓展了域外融资渠道,重点支持了市本级及各旗市区城市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就业、中小企业等社会瓶颈项目的建设。2009年市本级重点公共、公益项目实现融资10.54亿元,并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融资、当年开工建设的预定计划。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009年,我市担保机构累计发放担保贷款7.49亿元,2009年当年累计发放担保贷款1.9亿元;通过努力使担保公司成为担保、融资双平台,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对市投资担保公司进行评估授信,获得授信额度3亿元,09年发放了7340万元短期营运资金贷款。市投资担保公司自2005年组建以来,经过多方努力,股本金由1990万元增加到4838万元,年均增长35.78%;担保规模由6000万元增加到2亿元,年均增长58.33%;营业收入由90万元增加到409万元,年均增长87.49%;通过发放担保贷款使受保企业新增就业人数9399人,新增利税1.63亿元。市投资担保公司经营业绩在自治区担保机构中属业务开展比较好的担保机构之一,2009年荣获自治区金融业务创新奖。

(三)、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逐步完善我市金融服务体系。

包商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营业场所己选定,现正在做开业前各项准备工作;村镇银行试点己经获得国家银监会正式批准,拟于09年2月25日前开业;融新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业务已经开展起来,其余2家小额贷款公司已经批准筹建,民间资本支持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包商银行通辽市分行已同意受理海拉尔伊士丹商厦扩建等项目,信贷业务已延伸至我市。

(四)、扎实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与人民银行、银监分局共同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使我市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满洲里农村信用社组建合作银行己经挂牌成立,成为我市首家地方性农村合作银行。其它旗市区农村信用社已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挂牌开业,并获得了1.08亿元人民银行专项票据资金支持,占应兑付总额的64.3%。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继续开展我市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我市已完成对65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其中,2009年对申报的27户中小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二是继续推进我市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工作。2009年新录入征信系统中小企业信用档案962户,更新中小企业信息1504户,核查个人账户1877户,较好地推进了我市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步伐;三是积极配合自治区开展了诚信企业和诚信个人推荐评选工作。我市友谊公司、宏裕科技公司等5家企业,海拉尔啤酒集团董事长孙立军等2名企业法人受到自治区表彰奖励。四是制定了《市金融业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市金融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意见》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文件,并有序展开工作。五是与人民银行、银监分局及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加强信息交流,研究解决与区域金融稳定相关的重大事项,促进金融业稳健运行。六是配合金融机构、协调公安、司法部门加大对各类金融犯罪案件的侦破力度和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打击力度,提高金融维权诉讼案件的执行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市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在社会信用水平、金融司法环境、政府支持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我市金融机构存贷差仍然很大,达到288.8亿元,创历史新高,贷款结构还有待改善;三是我市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分层次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农村牧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的盲点。四是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影响尚未见底,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致使部分银行贷款逾期和担保公司代偿。

三、2010年重点工作。

(一)、继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加快金融机构的引进工作。一方面要抓机构的引进,另一方面要抓业务的引进。二是加快组建村镇银行步伐。要积极利用国家银监会降低金融准入门槛,争取自治区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分局等部门将我市其它旗市列为组建村镇银行试点,多渠道解决我市中小企业和农村牧区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快组建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步伐。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我市小额信贷公司发展规划,根据不同旗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小额信贷公司准入条件,并积极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指导帮助已组建、筹建的小额信贷公司规范运作,发挥民间资本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继续做好我市重点项目的融资工作。做好国家开发银行2009年对我市授信额度复评工作,争取获得更大的授信额度,积极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长期贷款项目的支持力度,确保2009年市本级重点项目融资需求。

(三)、积极协调市域内金融机构支持我市经济发展。

2010年,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的信贷投放力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据初步统计,2010年各家金融机构将发放新增贷款79.4亿元,力争新增贷款达到118亿元。其中,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计划新增1.2亿元,力争支农再贷款规模达到7亿元;工商银行2010年计划新增贷款20亿元,力争新增贷款达到30亿元,重点投向伊敏煤电三期工程、两伊铁路、国华电力、华能伊敏等项目;农业银行2010年计划新增贷款10亿元,力争新增贷款达到15亿元,重点投向鲁能、两伊铁路、房地产开发、国营农牧场及中小企业等项目;中国银行2010年计划新增贷款16亿元,力争新增贷款达到20亿元,重点投向宝日希勒、国华电力、云天化、东能化工等项目;建设银行2009年计划新增贷款20亿元,力争新增贷款达到30亿元,重点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大中型能源项目和中小企业领域;农业发展银行2010年计划新增贷款11.2亿元,力争新增贷款达到20.8亿元,重点投向农业基础设施、中储粮、粮食收购和龙头企业流动资金等项目;农村信用社计划新增贷款1亿元。协调各家金融机构在确保上述贷款投放计划的基础上,加大对我市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促进我市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