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医疗质量控制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第1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近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医疗行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且对于临床检验工作的要求也更高。在临床疾病诊断工作中,正确的临床检验指标结果是医师对病患做出正确且合理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检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病患疾病的诊断[1],对此,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非常有必要[1]。目前在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为PDCA循环,即借助于广泛收集数据资料、采取合理且科学的管理技术与方式来实施管理的一种方式[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检验科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上未采用PDCA循环方式所得检验样本作为对照组,其检验样本一共有800份,其中门诊病患检验样本为450份,健康体检者检验样本为150份,住院病患检验样本为200份。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检验科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上采用PDCA循环方式所得检验样本作为观察组,其检验样本共为800份,其中门诊病检验样本为500份,健康体检者检验样本为140份,住院病患检验样本为210份[3]。

1.2方法 本研究,就对照组、观察组中住院病患、健康体检者以及门诊病患不合格标本实施统计与分析,并在基础上,对两组健康体检者、门诊病患以及住院病患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行观察。

1.3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合格检验比标本数据可知,观察组中住院病患、健康体检者以及门诊病患的检验不合格标本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检验结果作为指导医师诊断病患所患疾病的依据之一,在疾病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检验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病患疾病的正确判定,为医疗质量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4]。因此,必须要加大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力度。

PDCA循环就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遵循的一种科学程序,PDCA循环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p(计划)、D(设计)、C(检查)、A(处理),在计划阶段中,需结合实际需求以及组织方针,为提供相应的结果构建过程以及目标,首先选择课题,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设定目标,并对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提出相应的方案,明确最佳方案,区分主因与次因,最后在此制定相应的对策与计划;在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预定计划以及相关标准,结合已知的相关信息资料,设计出具体行动方案与方法,并实施布局,接着再按照设计方案来操作;在检查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明确实施方案的切实可行性,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验证以及评估;在处理阶段,则是对已经证明有效措施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相应的工作标准,并对遗留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本次循环中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再从下个循环来开始解决。

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必须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的策划,按照检验项目来制定相对应的质量控制需求、控制标准,切实做好检验准备工作。②在检验中,应按照检验工作的要求以及相关对规定,首先对检验之前质量进行控制,规范检验单的填写与医嘱。其次,在采集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检测项目的要求,结合病患疾病的需求,将病患姓名、采集时间、病例号以及床号等准确在容器上标明,所采集的标本应在两小时内送于检验科实施检验,若不可及时送至检验,应按照有关规定施予低温保存,检验科对于所送达的标本应及时进行检查与核对。③客观评价PDCA循环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应用效果,且不断地完善。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所获成效较为显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云岚,陈信良,李学成,等.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07-1108.

[2]何少雄.PDCA循环用于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3):61-62.

第2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摘要】环节质量控制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发挥领导作用,全员参与,与医疗卫生改革方向一致,体现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思想。环节质量控制是一个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抓好环节质量,重视终末质量,进行质量的反馈控制,才能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对加强环节质量控制提高临床中护理质量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础质量控制

1.1健全质控组织,严格质量考核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制订基础护理实施方案与计划,确定基础护理标准,实施科学化管理。以护理部为主,成立基础护理管理小组,科学地制定和修改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常规,并制订训练计划和考核措施。

1.2对基础护理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质量和护理的工作质量两个方面:(1)对护理人员的评价:对执行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正式的评价,考察其完成护理工作的情况,其中包括素质评价、行为评价、结果评价。(2)基础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从护理的结构、过程和效果3个方面进行。包括:①环境:患者单元是否安静、整洁、舒适,器械、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②表格记录、护理文书的内容是否真实,执行医嘱情况,病情观察及治疗结果的观察,健康教育情况;③反映护理服务效果的压疮率、护士执行护理级别合格率。

二、环节质量管理

2.1成立环节质量督导专家组制定工作职责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组织学习,由专家组对临床护理管理的10项内容采取随机检查方式,对存在的问题按照“分析-研究-改进-调查-再改进”的程序实施持续质量督导,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

2.2护理环节质量控制环节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完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组织全科护士学习护理质量控制检查评分标准,建立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环节质量的监督和控制,重点抓落实,做好质量控制分析。护士长每天对护士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根据质控检查标准进行评分,并建立三级护理质控反馈本,每日对质控的结果进行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从而使护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提高护理质量。

2.3完善管理机制科室护士长自查。各科护士长依据环节控制的内容随时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周而复始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护士长每周深入到所管辖病区进行质量抽查和评分。检点是是否依据临床路径对入院患者及手术前后患者进行护理及健康宣教。发现问题总结后告知各病区护士长。护理部每月组织科护士长抽出2~3d时间进行全院的护理质量检查,检查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听取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

2.4加强培训,提高护士质量意识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1h,系统地学习新的《医政管理法律法规》、《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消毒技术规范》、《风险管理理论》等。其目的是让全科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用法制规范自己的行为,用理论知识处理面临的变化。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并将业务考核成绩纳入量化考核。

2.5护理文书书写的质量控制护理文书既是医生观察诊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又是临床护理、教学、科研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医疗事故进行技术鉴定的重要证据。护理文书质量是衡量护理人员表现出的专业形象是否具有其特性,是否有助于护理对象生命质量的提高,以及护理文书书写的成效,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质量的高低。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出:质量和安全是患者选择医院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了探索提高护理文书质量的对策,我们在全年护理文书检查中发现存在的缺陷加以总结,然后点评,提高护理文书书写的水平。

三、终末质量控制

终末质量控制是对护理服务的最终结果评价。一般通过问卷调查、护理查房、护理操作等方法进行评价。

四、体会

实施环节质量管理,护理质控检查合格率达95%以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达98%以上,加强质量控制是人性化护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按制定的护理工作标准行事,关注每一个环节,注重每个人的行为标准,使护理工作做到安全高效,确保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谢淑萍.新时期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会[J].中外医疗,2008,27(33):111.

[2]白煜峡,杨松兰,郭璇,等.护理质量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8):62-64.

[3]于翠英.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73.

第3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关键词】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1前言

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受到了越来越严格的监控,国家对产品的质量计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对产品计量过程的要求也应该是越来越严格。如何提高计量过程的质量控制,成为产品实验室的研究重点。怎么在新的社会时代大背景下提高计量过程质量控制?笔者针对此进行了对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2对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的基本原理

笔者提出的计量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是结合计量保证方案的原理进行研究的。计量保证方案是由西方国家率先提出的,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人民对产品的质量需求也比较高,所以导致了计量保证方案的核心思想与传统的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别。计量保证方案与传统的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统计控制方法,避免了传统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缺点,大大提高了计量过程质量控制的精准度。通过计量保证方案建立起新的量值传递方法,能够保证量值传递的准确性和统一性,而且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监控实施的,更能够保障传递过程的稳妥,也大大减少了人员的开支。笔者对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的基本原理的初探就是借鉴了计量保证方案的核心思想,加强了对现代科技的实践应用,利用计算机设施对计量过程质量控制实行了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这一标准模式的实施不仅仅加强了计量人员在计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准确率,保证了产品的规格和质量,更进一步解放了计量人员的工作负担,减轻了产品实验室的工作压力。新的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在传统的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中增加了一个审核的标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制定的产品标准不仅仅更加符合国家对产品标准的要求,给能够将标准清晰直观的展现给计量人员,提高计量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在通过计量标准来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也是对计量标准的二次检验,能够通过计量人员的实际操作来检验计算机制定的标准是否存在其他问题,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的最终目标。同时在计量标准不断重复检验的过程中,计量人员可以针对不同时间段来进行分组测量,对通过不同产品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分组记录统计,同时更能够利用统计学中的t检验以及F检验来检测测量过程是否达到我们所制定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质量控制合乎标准,确保误差小于国家制定标准,这也是我们进行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的最终目标。

3计量过程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以及方法的探索方向

由于我国的计量检测单位多数是由政府或者是企业内部设立的,这就导致我们的计量检测单位一直处于管理者的位置,并没有很好的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来,无论是对产品还是对消费者都没有落到实处的责任心和方向感。我国的计量检测单位并没有“客户”这一概念,其服务性十分缺乏,工作性质也仅仅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产品负责、对客户负责。而且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是属于对用户保密的,整个操作流程属于全封闭式的,这导致用户对产品有着不信任性。但是伴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计量检测单位所承担的上级下达任务量越来越少,相对的企业的计量过程质量控制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对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应该更具有针对性。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要求,计量检测部门一定要加大研究力度。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常见的三种参数来进行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3.1量块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第一种是量块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即利用不同的计量标准来进行计量过程的质量控制,比如说我们要对水杯的容量进行计量过程质量控制,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的标准同时进行,这样不仅仅能够确定计量保证方案给出的标准是否合乎规格,更有利于计量人员实践哪种标准更加适合客户群体的使用,让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

3.2射频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射频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在我们的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许多计量过程质量控制中,例如在雷达、多路通讯系统等功率传输的损耗和接收信号时的灵敏度等问题,都是和射频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生产与研制微波设备、元器件过程中,测试系统的建立及测试技术中也涉及到射频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在建立微波功率、噪声标准中,更是与射频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的准确度密切相关。可以说射频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涉及的方面计量检测方面十分广泛,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3.3微波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微波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在军事计量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计量检定人员如何正确选用仪器和元器件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减小各种误差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微波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也逐渐走进了日常计量过程质量控制中来,而微波衰减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在试验过程中的作用也愈显重要。由于衰减作为无线电计量中的基础参数之一,它不仅仅能够检测无线电信号的幅度在传输过程中减弱的程度,更是各种传输线、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及系统的传输特性,对我们在电子设施计量过程质量控制的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同祥,常冬梅.计量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宇航计测技术,2001(01).

[2]吴承汕.计量标准期间核查方法的建立与运用[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2(03).

[3]杭强,周骏.统计过程控制在测量结果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计量,2015(03):54~56.

[4]张力华.电能计量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控制[J].华北电力技术,2012(09):60~64.

[5]黄旭霞.计量检测在医疗设备质量保证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4(29):300~301.

第4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风险管理;临床应用;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高效发展,医疗设备的体系和规模都在不断提升,卫生装备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而且,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相关的理念、技术和对策等都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另外,经过反复地论证,相对比较科学和完善的控制管理系统也得到了高效的构建,在建立相应医疗设备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升了医疗体系构建的高效性。

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模型研究

1.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改变与内涵。所谓的质量控制最早体现在工业制造领域,其最终的目的是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对控制对象,控制标准以及控制方式等等。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另外,还应该以工程技术的相关手段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最终提示医疗设备应用的系统性。但是在设备质量控制进行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不同方面的风险问题,需要对相关的风险进行分析、评分和控制。设备质量控制应该从采购的环节入手,做好质量的检测工作。具体来说,需要经过计划制定,选型论证以及招标采购和安装验收等不同的环节。另外,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制度标准以及医疗行业的相关标准来进行。做好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经过严格地考核工作来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医院还应该积极完善从业人员的上岗制度。医疗设备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不能够避免质量确认的环节,需要以全面的角度来对医疗设备的质量进行控制。

1.2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系统模型的构建。所谓的PDCA循环模型又称为戴明循环,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标准的持续改进和循环的相关理念应该作为建模的主要原则。从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这种循环模型比较适用于所有的程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下,应该积极地借鉴戴明循环模型,从医院的医疗设备保障工程中出发,建立基本的模型。

2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试点工作情况

2.1 认真准备。从各个医院的试点工作中可以看出,在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中,首先建立了以院长和副院长为主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在实际的领导部署工作中应该在动员部署,计划部署以及规范评审工作方面来进行监督和落实。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设备质量检测标准来进行。另外,还应该以基本的培训基地为主,建立相关的医学工程保障设施。加强资金的投入,实现试点工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另外,在对呼吸机、麻醉剂以及监护仪进行采购的过沉重,要使得设备的各项参数符合相关的要求。另外,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地检验,还需要在准备环节加强验证的次数,做好修改工作。

2.2 组织实施

2.2.1 质控对象的确定。在实际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方面,医院在对各项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医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标准来进行。在试点的过程中,风险的等级相对较高,而且要求也相对比较严格。医院的数量,可是的分类以及各种医疗设备的应用都应该通过用电安全的检测工作。而且在开展设备监控的过程中,要对质量监控对象进行明确。这样质控工作才能够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

2.2.2 质控手段的选择。从质控手段上看,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而且医疗设备的采购和质控都应该符合香瓜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实际的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地局限于试点工作的各项条件,尽量实现质控工作和医院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融合。而且,各个阶段的技术手段的实施都英爱以质量检测工作为主。

2.3 结果分析。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了四家试点医院,从设备列表的合格率上看,4家试点医院的医疗设备中,不合格率排前五名的设备分别是呼吸机、麻醉剂、除颤器、输液泵以及高频电刀,其各自的不合格率依次为44%、36%、19%、16%、12%。

2.4 问题处置。对于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来说,主要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通过维护、修理和校准工作可以看出,主要是以吸收不合格的医疗设备为主,这样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危害程度。第二,对不合格的设备进行反复地维修,如果设备达不到工作的标准,就应该坚决地停用。第三,需要建立临床工程的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对医疗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检测方式进行明确,并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第四,对各项制度和标准进行完善。做好与供货厂商的沟通和交流,保证设备各项参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设备得到厂家确认之后再进行应用。

3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的体会

3.1有利于提高医患安全。试点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有力的整改措施,消除了大部分隐患,使医院各级领导、临床科室和医工部门都深刻感受到了开展医疗设备质控的必要性和价值。

3.2 必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目标和方案制定符合实际,需要从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入手,不断提高认识,树立新的医疗质量观,不断增加资源投入,不断提高全军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水平,以促进军事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结语

医学计量体系经过几十年运行和发展,相对已经比较成熟,有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在医学计量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控制活动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从而快速建立一套切实可靠的运行体系,有效保障医疗设备质量和安全医疗设备对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升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医院品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爱国.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几点做法[J].医疗卫生装备,2012(09).

第5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l 主要成绩

1.1领导重视为检验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石 随着

1.2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程序文件(SOP)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考核评价标准》,各实验室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制度、各种检验仪器和检验项目的SOP。

1.3充分认识到检验质量的重要性。各级医院制定了质量控制工作方案,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生物化学、血常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得比较全面。都参加全区临床检验中心举办的室间质量控制评价。

2 存在的问题

2.1制度落实有待加强科室对制定的各种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检验科的管理水平和保证检验质量。只有加强管理制度化,建立起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比对实验不规范或对比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一科室用不同仪器测定相同项目时,出现结果的不一致,分析不到位或无处理措施,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不到有效保证。所以,建议各级临床检验中心很有必要开展有关比对实验相关规范理论知识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指导基层工作。对失控规则和失

2.3室内质控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欠缺控现象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对失控原因的查找不及时或不查找,对失控项目不处理,部分人员对质控工作认识不足或不够,没有按要求按时做室内质控,甚至出现采取复制以前的质控结果等弄虚作假的方式应对检查的现象[1]。

2.4临床医生对输血制度认识不充分特别是对输血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记录不全或输血不良反应回单不及时,甚至超过lw没回单的情况都很常见,这不利于患者档案的存放管理。医院极有必要组织临床医生认真学习相关的输血制度并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隐患。

2.5临床医生对检验申请单填写不完全和不规范 比如骨髓细胞学的检查没有患者临床体征或相关检查结果,不利于检验人员作出明确结论。患者输血申请单有些必要的检查结果没填,如输血前三项检查结果没有回报,没有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的检查或结果,这样也为医疗隐患埋下了伏笔。

2.6不按时监控和记录冰箱温度实验室冰箱温度记录不全面,常常冷冻层无记录,温度计放在隐蔽处或使用失效的温度计,有应付检查之嫌。由于不按时对冰箱温度进行监控和记录,在大医院、小医院均发生过大量试剂由于储存不当而浪费的情况,我科也不例外[2]。

3 整改意见

3.1作为二级医院,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全面开展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问质评。尽可能多开展相关检查的室内质控:如常规生物化学、血凝项目、血球计数、尿液于化学、乙肝二对半等。特别是电解质、血凝、血气分析应该作为强制室内质控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3.2试剂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必须制定试剂采购、保管、使用等完整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必须采购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合格试剂,并根据本科室工作量,制定采购计划,做好试剂的出入库管理且进行登记。同时,加强自配试剂的管理,做好自配试剂登记。

3.3质量是检验科的生命线,应加强质量控制理论的学习,特别是Westgartl多规则的学习和应用,以提高查找失控原因和失控处理的方法和能力,建立健全质控工作方案,以指导每天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认真做好每天的室内质控,即接收数据,查找失控项目的原因,做好失控的处理。

3.4加强对各种安全制度和实验誊管理办法的相关制度的学习。

3.5为保证检验结果,强化检验质量工作,认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和参加区临检中心或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对二级医院所做质控的投入要设置一定的比例,比如占总收入的5%~10%。同时建议实验室专项检要检查购进质控品的来源和发票等[3]。

3.6切实加强当地临床检验中心的作用,当地临检中心有针对性地多主办一些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的学习培训班,使他们能够在自己家门就能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室内质量控制方法,同时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8-98.

第6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6(c)-149-03

在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如同中医治疗率一样,其统计的真正意义在于真实反映临床诊疗过程中中医、西医两种手段的干预时效;或者说是中医、西医各自优势在诊疗中的体现[1]。通过考核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与实际临床诊疗实施行为的符合率来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率的统计内涵,进一步评价科室医疗质量。作为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评价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完整性、可控性则成为检验控制体系能否合理运用的关键问题。我院从上世纪90年代末着手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当时根据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标准,制订了覆盖全院各科的94个单病种诊疗常规。通过十年的建设,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总结、筛选,力求在中西医结合方向上探索一条单病种规范管理的新路[2]。2005年以来,我院结合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要求,在全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总体框架内,制订了《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并利用该表对重点专科中较成熟的6个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通过《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表1、2),按照诊断符合、病例纳入、病史书写、治疗流程、患者评估、预后评估等6大项、17小项内容对单病种诊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近9个月来,纳入体现住院治疗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6项(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癌介入术、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回收有效病例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135份,并按照病种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6个单病种的病案质量分析(表3)平均得分为94.92分,均符合甲级病案要求。其中治疗方案与辨证不符是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反映了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与实际临床诊疗实施行为之间的不统一性。

3 讨论

目前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内容不全面、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3-4]。通过本次统计分析,笔者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的疗效评价,应当建立在病史诊断正确率、疗效判定标准制订的先进性、疗效判定标准执行的规范性等基础上,而与之相对应的实验室安全、临床用药安全、(治疗)设备安全、血液制品安全、手术安全、麻醉安全、院内感染控制、患者评估、预后评估(随访)等监测要素,则是控制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这必须以忠实、完整、规范的病历记录为流程控制监测的基准,以各项标准、制度的执行力度为流程控制监测的要素,使医疗流程真正在可控的范围内。

监测过程中,质控人员将病历书写规范标准、中医质量控制标准、临床用药规范、医技质控标准、临床用血规范、手术安全控制、护理质控标准、院内感染质控标准、麻醉质控标准、出入院诊断符合率等项目列入评价表中,这些评价标准均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文件以及公认的行业标准,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单病种诊疗规范的执行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单病种诊疗规范的疗效价值。通过评价表的初步应用,从单病种诊疗规范的制定以及病史记录两方面进行考核,从中发现问题并予以针对性的改进。

比如在诊疗规范的制订上,有的方案分型分期不够细,而实际临床病种证型较多,超出了单病种的控制范围;有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在诊疗规范中未能纳入,无法在病史中体现临床意义;有的方案诊疗流程过于简单,未能突出本学科中医特色或中西医结合技术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应用点或时间窗等。这说明规范的制订应当注重诊断标准的权威性、辨证分型的客观性、诊疗方案的科学性,使规范的实施有据可依,并能积极体现本学科本专业的优势与更新,避免造成同临床实践之间的脱节。

同时,对于一个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如果没有临床的不断验证、总结与提高,也就不可能具有生命力。在检查中,病史记录出现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病史的记录与诊疗规范的对应性较差。如在诊疗规范中有分期,但在病史中体现不出分期;个别现病史中记录症状与专科检查对应诊疗规范中的诊断标准有差距;部分病史中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与诊疗规范不相符。这些现象的产生除患者个体差异及并发症以外,更多的问题是实施于患者的诊疗方案未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或是病史记录的不完整,使许多宝贵的单病种临床资料得不到保存,直接影响到对诊疗规范与疗效的验证与提高。

由于我院的医疗优势在于非手术病种,因此在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评价表中,血液制品安全、手术安全、麻醉安全的体现度不够;在用药的安全与规范方面,临床药师的参与面不广,无法真正为临床一线提供用药指导;单病种费用控制的可变因素仍较多,而这个指标在现实医保严控的环境下意义十分重大;而在医疗缺陷管理中,也应当逐步将单病种规范作为评价内容之一。

事实上,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的制订与实施,可以反映医院质量管理的诸多方面,也是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项目。我院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正是建立在单病种管理的基石上,通过单病种评价表的初步应用,找出差距与改进方向,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杨.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科室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5):13-15.

[2]阮龙德.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管理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8):61.

[3]邹伟.完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的质量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9):702-703.

第7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学计量;医疗设备;质量控制

生物医学工程正在快速的发展,其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同时,医疗装备在技术上、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其多功能、多参数、动态监测的性能更加突出与明显。医学计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为医护工作者进行科研、诊断、治疗、监护、用药等提供科学的指导,规范其科学化。

一、医学计量的概述及重要性

医学计量是计量学与生物学工程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结果。其以传统的计量科学为基础,结合医学领域方面广泛使用的物理、化学参数及其相关医学装备的检测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专用于医学领域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所建立的医学测量基准、标准和检定装置及管理法规、制度、规程、规范等。医学计量自身具有许多特点,比如:其研究对象种类多、涉及的范围广、牵涉的体系复杂;并且具备多参数、动态实时测量,时刻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其不但对安全性、可信性要求高并且其担任的风险与责任同样巨大。因此,医学计量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实现医疗设备量值溯源的统一,确保诊断准确、治疗可靠等方面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医学计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布局需要医学计量作为支撑。医学计量支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部分措施,同时医学计量还支撑《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这两方面说明医学计量推动着我国一批安全性数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疗器械的运作发展。二是医学计量是科学诊断的保证。现代的医学特点之一就是借助准确的医疗的设备和器具,得出人体病情的实质原因,根据其病理、药理等进行分析研究,对症下药,快速治疗病人。三是药物的科学依据是医学计量。医学计量对药物的分析得出其服用的方法,用药的注意事项等方面,所以其准确性,关系重大。四是医学计量是对医学检验检测信息互认需求的支持。从这四方面,可以看出医学计量在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医疗设备质量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不可避免需要研究与讨论。

二、医疗设备质量控制

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化医疗设备,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快速地被引进各大医院,显明,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更关系的医院的医疗水平、服务信誉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医院相关部门必须严谨负责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为医学的患者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诊断与治疗。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应注意的四大点。一是医疗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及时维修。医疗人员在使用医疗设备,发现数据与平常出入较大,可以相关部分反映,使其维修与检查,在检查合格后,确定其安全有效性,方可使用。最重要的是新来的医学工作者对医学器械不熟悉,不能盲目使用,必须研读其说明书或者请教他人,方可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坏。二是医疗设备应该制定完善定期巡检和预防性维护制度。医疗设备常规的检定中,加强其检查的频度,完善和预防其不必要隐患的出现。比如说在强制检定医疗设备时需要做好登记手册、检定记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防患于未然。三是加大宣传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使其每个人都铭记于心,并且了解医学计量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关系,同时,帮助医务人员从思想谨慎对待医疗检定工作等。四是医院领导应给予重视医疗设备质量的控制,在资金、政策、人员配对上持支持的态度,不断更新医疗设备和实施维修等,确保医疗设备的自身性能得以保持。医疗设备的质量,不仅依赖于合格的检定验收,更是倾向于使用过程对其进行有效的计量检定制定。对其使用过程中的损害,其性能也会随着改变,因此运用计量技术对医疗设备做周期检查,及时发现其性能的变化,及时调整不合格的仪器,报废或更换,发现其损害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医疗设备处于严格受控状态。

三、医学计量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使设备处于安全、有效的运行状态,减少其出现错误的频率。医学计量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依据。医院质量控制管理,其中,医学计量必定是其重要内容。应用医疗设备进行科学诊断与治疗的保证与技术基础是医学计量。如今,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测试技术也在不断随着发展,医学的治疗与诊断的正确性、规范性、法制性与医学计量密不可分。假如没有医学计量,就会很容易出现误诊、治疗不当等现象,后果不堪想象。医疗的大量的数据分析都需要借助计量仪器来完成,确保医学实验成功率。医疗设备进入医院必须通过医学计量检定。对于新购置的医学仪器,在接收的时候,必须利用医学计量对其进行检定与实验,防止伪劣医疗器械流入医院,确保医院的经济利益。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的具体化指标是通过医学计量表现出来的。医院一般采取对院内的医疗器械进行定期的检定,并如实记录其检查的结果,比较其参数与性能,确保医疗设备质量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同时,了解不同的医疗器械,具有不同的性能,医学计量对其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以免造成误测的状况。从上面所述,我们可得出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医学计量的目的都是确保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转,保证其安全、有效性。这两者不存在任何矛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合作,不可分割的。

结语

在之前,医学技术主要来源于医务人员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如今,医学技术更是取决于先进的医学设备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医学也做出巨大贡献,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医疗设备,但其优劣难分,这样就需要医学计量为其检定把关,甄别真假,优选先进安全、有效的医疗设备,确保医院经济效益。同时,更是对病者的负责,也为医务工作者,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解除了后顾之忧,进行准确无误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第8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摘要】医学检验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是一门集合的科学,临床检验的首要任务就是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信息。及时而可靠的检验有助于医生合理分析与正确治疗,低水平的检验质量控制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影响诊疗过程,甚至引发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因此检验科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真实、可信的检验报告。

【关键词】检验 质量 控制

一项医学检验一般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环节之后,才能发出检验报告单。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必须对医学检验的每个环节都实施质量控制,即质量的全程控制。

一 检验质量控制的一般措施

首先,应该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全面质控工作,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风教育和业务培训,普及有关质量管理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医学检验不仅要有标准的操作流程,有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还要注意仪器和量器的定期鉴定、校正,实验用水、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保证采用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性能完好。再次,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室内质控管理方法,经常开展室内质控,对于失控的检验结果,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后,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活动或者比对检验活动,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已经或有可能失控的结果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 加强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检测前的质量控制措施:检测前质量控制是基础,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首先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发病时间来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其次,护士有责任将所检测项目的准备要求、注意事项、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详细告诉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客观、真实、合格,这是取得检验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要考虑到患者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糖、血脂检查,最好坚持空腹抽血,一般在禁食12 h时要求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要考虑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要注意标本采集的合理时间,严格按采血步骤规范操作;注意抗凝剂的种类以及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适当;标本采集后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这样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2.2 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检验申请单,检查标本是否合格,要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医生签字、标本采集人姓名等项目进行核对。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如标本不能当天检测,应按要求保存。检验仪器要定期调试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实验室人员要对仪器及时进行校对,检查仪器对于周围环境要求是否合适,如温度、湿度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人为误差。试剂要求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单位生产提供,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要保证所有器皿、吸头等实验用具干净。每天都要用高、中、低3个质控品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检测项目进行比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3 检测后的质量控制措施:各种试验完毕后,要认真细致、完整准确地写出质控报告,并绘制质控图,对每天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找出检验质量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燕平.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 提高检验质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

第9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但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分级治理为基础,创“一甲”最高分;以目标治理为主线,强化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二、目标与任务

(一)内感染治理

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是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是以病人为中心、文明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

1、成立院感控制机构,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宣教和培训,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3、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4、以“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产房”为突破口,抓好重点科室的治理。

5、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二)、医疗安全治理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思维意识的转变,各地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疗安全工作一直是每一个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防范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成为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

1、成立以院长为首的医疗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急诊急救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医疗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能,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严格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2、认真开展医疗安全知识宣教,深入学习岗位差错评定标准和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严格落实差错事故登记上报制度。

3、及时完善各种医疗文书确实履行各项签字手续,抓好门诊观察病人、新入院病人、危重的病人治理。

4、坚持会诊制度,认真组织急危重病症及疑难杂症讨论,积极请上级医院专家到我院会诊。

5、手术病人要严格遵守手术规则,认真开展术前讨论,严禁超范围手术,非凡手术要要报请院方批准,以便给手术提供条件。

6、切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治理急危重病人病情急,症状重,随时可能出现危生命的症状和征象, 应严密观察和监测,随时出现随时处理,以便为拯救生命赢得时间,并及时做好抢救纪录。

7、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三)、医疗质量治理

医疗质量治理是针对医疗系统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医疗治理从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服务。

1、建立健全质控职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组建质控办,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质控办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检查指导工作,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检查结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

2、不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质量控制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实行质量与效益挂钩的治理模式。

3、进一步加强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努力提高医疗业务水平。

(1)、组织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处方、辅助检查申请单及报告单的规范化书写,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医疗文书质量。

(2)、及时督导住院医师按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门诊登记、传染病登记、肠道门诊登记、发热病人登记。

(3)、切实注重病历内涵质量的提高,认真要求住院医师注重病历记录的逻辑性、病情诊断的科学性、疾病治疗的合理性、医患行为的真实性。

(4)、抓好住院病历的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成立医院病案治理小组,搞好病案归档工作,积极开展优质病历评选活动。

(四)、护理质量治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是医院服务形象建设的窗口,也是医院医疗业务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