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课程;高校教学特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1-2727-02
Discussion of College Teaching Design with Examples
YANG Q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Yulin Teachers College, 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 An important topic in present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research is how to design the college network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colleg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and further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 network course. This article make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rom aspects of the double master line design enclosing "transmission - receiving" "discovering independently", fully display superiority of the multimedia, providing extended learning resource and combination tightly with school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effective ways for the network course teaching design which is up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teaching are summed up.
Key words: network cours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完善,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07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明确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求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1]。当前,全国各高校教育信息化事业蓬勃发展,信息化成为了教育起飞的跑道。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成为了高校教学的主要形态。
网络课程是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而影响网络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设计。笔者结合教学设计理论和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根据高校教学形态的特点来进行,从服务对象、使用环境以及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等方面准确定位其目标和作用,确保网络课程的教学性。服务对象:主要是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与学生。使用环境:网络多媒体课堂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既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份,又是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
基于这种认识和实践,笔者认为符合高校教学特点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
1.1 围绕“传递―接收”“自主发现”双主线设计
目前普通高校80%以上的课程要求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流。因此为教学服务的网络课程需同时具备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功能,既可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又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要体现学教并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是在充分吸收了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而优化的教学设计。其核心功能在于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强调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又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2-4],是符合我国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优化教学设计。为了有效实现这一教学设计思想,高校网络课程需要围绕“传递―接收”“自主发现”双主线设计。当用于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传递―接收”分支实现多媒体授课;当用于网络教学时,学生利用“自主发现”分支则可开展自主性学习。下面举例说明这一设计思想的实现方法。《Flas制作》是我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笔者在设计此课程的网络课程时,尝试了双主线的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传递―接收”分支的内容主要有:1) 授课课件。将讲授内容制作成PPT课件。根据课程特点,对每章节都设计了教学目标、典型范例、知识讲解、操作演示、课堂练习、要点总结等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灵活运用此课件,开展互动式授课。2) 实验指导。精心设计学生每次上机所需的实验指导,包括设计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提供实验素材、展示实验范例、进行实验评价等。“传递―接收”分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学空间,为教师传授系统知识、启发引导、释疑解难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自主发现”分支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的环境,满足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凸显人文关怀。主要资源有:1) 授课视频。把教师课堂授课的全过程录制下来,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播放学习。2) Flash操作指南。把Flash实际工作的操作方法制成动画课件,学生只需点击课件流程图中的操作点,即可打开相应的操作方法的动画演示与文字说明,进行选择性、针对性的学习。3) 素材资源。笔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可再开发利用的素材类学习资源,素材类型包括图像、动画、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内容覆盖整门课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不仅方便了教师的备课与施教,更满足了学生自主创作、练习的需要。4) 案例参考。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灵活掌握Flash制作技巧,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笔者从Internet和往届学生作品中收集了许多优秀作品供学生参考,并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领学生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开发潜能。案例参考还包括一些链接的Internet资源,如闪客帝国、天极网动漫频道、闪吧等网站。5) 学科前沿。介绍动画设计理论与软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自主发现”分支丰富而充实的学习资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深吸引学生课后专注于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强化、补充、扩展和延伸。
1.2 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
一个网络课程就是一个教学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教学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设计者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策略。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反映了设计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多媒体是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它通过图、文、声、像等形式形象、生动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极富表现力。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启发引导,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抓住学生对情境中许多因素都感到好奇、渴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可有效地把学生求知欲、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进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与作用,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
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例如笔者课题组开发的2008年荣获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理科组一等奖的网络课程《电动力学》, 针对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抽象难懂、也很难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厌学情绪的现象,在网络课程里创设了许多贴近生产生活的多媒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狭义相对论一章是课程的难点,网络课程中运用几段精心设计的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认识到电动力学只有在新的时空观基础上才能发展成为完整的、适用于任何惯性参考系的理论,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相对论时空理论的愿望,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四维协变形式。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个体学习风格是不同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的Riding教授把各种学习风格类型归结到两个基本的维度:语言―表象维度(即信息感知维度)和整体―分析维度(即信息加工维度)[5]。语言―表象维度反映了个体对信息感知的偏好不同,语言型个体偏好文字信息,往往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可以轻松地理解抽象的文字;而表象型个体偏好具体的形象,喜欢生动的原理展示和实验模拟。整体―分析维度反映了个体对信息加工的偏好不同,整体型个体喜欢用整体性策略把握事物的全貌;分析型个体偏好用部分方式来组织信息。设计网络课程时,教学资源的呈现应侧重以语言―表象维度为依据进行设计,呈现方式尽可能多元化,最大限度地顾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情感态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电动力学》里面,建立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库,资源库汇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的资源。语言型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文字教案来学习。而表象型学习者则可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形象资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网络课程要有亮点,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电动力学》的特色之一是教学资源丰富,同一个知识内容,提供有多种媒体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和描述,深受学生欢迎。资源库里的一百多个模拟动画,形象、生动、有趣,把复杂抽象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在启发引导、解决教学重难点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使用过该网络课程的师生为此深感震撼。
1.3 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
笔者曾对本校中文、政法、计算机、生物、化学、数学、教育、物理、英语等学科专业的200名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你最希望网络课程能带给你什么”,专门用于收集学生对教师设计制作和应用网络课程的具体建议。结果表明:在拓展性学习资源的提供上,78.7%的学生希望网络课程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教材上没有的拓展性学习资源,以此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网络课程理应满足这个要求。
笔者课题组开发的2010年荣获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工科组一等奖的网络课程《工业分析》,在提供拓展性学习内容方面,犹为出色。该网络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供了一系列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中具体应用的拓展性学习资源,遍及化工、建材、食品、环保、轻工、冶金、地质等领域。拓展性学习资源中提供有相应的参考书目、相关资料、相关链接和国家级职业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试卷等。该模块对教材知识作了深度、广度的拓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工业分析 》课程的意义,在没离开学校就已经了解并做好了从事相关职业的准备。此网络课件在教学应用中深得师生好评。
1.4 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有机结合
互动是网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目标、学习质量、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设计理念和制作技术上的局限性,互动性不足成了网络课程的通病。许多网络课程的互动模块不外乎就是一个“在线论坛”,进入论坛往往只让人看到少量与当前学习主题关系不太密切(甚至无关)的讨论,缺少能真正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深层次互动与高质量的讨论。因此如何构建更适宜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已日益普及。作为高校校园网络核心组成部份的网络教学平台,其基本特征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与协作性。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互动教学的功能模块一般有:“答疑讨论”、“课程论坛”、“课程作业”、“在线测试”、“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博客”等。利用这些模块学生可以轻松进行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师生互动交流、协助学习等学习活动;教师进入平台可以方便地实现布置和评判学生作业、网上答疑、网上考试、跟踪学生网上学习情况、统计学生分数、生成统计报告等教学活动。
笔者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将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使用,结果大大提升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而又显著降低了网络课程开发的工作量,可谓一举两得。
利用教学平台提供的“答疑讨论”、“课程论坛”、“教学邮箱”、“教学博客”等工具,一方面师生间、生生间可以开展形式丰富、不受时空限制的深层次互动,弥补课堂讨论由于时间有限而浮于表面、难以深入的缺陷。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心里障碍,增强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基于项目研究的小组协助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利用教学平台的“课程问卷”、“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的功能,可随时提供学与教的反馈信息,为教师诊断教学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教学方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 结束语
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是一项复杂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实践证明,通过前面所述的途径与方法设计开发的网络课程,在应用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S] 北京,2007.
[2] 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9):7-16.
[3] 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7(8):22-27.
关键词: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建设
旅行社是专业为旅游者提供和安排旅行游览的服务机构,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是旅游业的中枢神经。根据旅行社经营管理的需要,通常将其主要业务设置为外联、计调、导游三大部门。通俗来讲,外联部门负责推销旅游线路及服务产品,计调部门负责旅游产品的组织设计及操作,导游部则负责安排导游人员将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三大部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协同配合助旅游者实现美好的旅游体验。
一.课程的地位及重要性
如果说旅行社是旅游业的中枢神经,那么,计调部就是旅行社的中枢神经,是组织、协调旅行社内外部各项业务的核心,要求计调人员应具备较强较高的能力素质,包括具备广博的知识、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要全面掌握旅行社的各项业务技能,因此,旅行社计调实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实操性较强的核心必修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方向或导游方向)受限于师资及实训条件,课程设置往往倾向于外联和导游岗位的技能培养,对于计调岗位的技能培养关注较少。课程设置方面具体体现在,旅行社计调部分的内容被整合到旅行社经营管理或旅游产品设计等偏理论教学的课程中,以致实操性较强的旅行社发团管理和接团管理部分被弱化,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掌握到这些核心的实操技能。
(二)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配置通常采取专职理论教师与兼职企业教师相结合的形式,专职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兼职教师具备较丰富的实操经验,形式上,两者互补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然而实际上,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师往往需要承担教学、科研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参与企业锻炼的时间比较有限,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旅行社计调岗位的核心技能,从而导致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甚至出现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较大出入的现象;另一方面,全面掌握计调岗位核心技能的管理人员或一线计调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日常工作任务,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深入思考教学设计,尤其在旅游旺季甚至连基本的教学时间都很难保证。这两方面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往往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实操项目受限于各种原因只能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真正掌握计调岗位的核心技能。
(三)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们国家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编订了很多特色鲜明的专业教材,极大地丰富了专业教材选择的范围。旅行社计调是一门强调实操的课程,在教材的编订上也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有的教材普遍采取模块式设计,针对计调工作的内容将课程设置为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设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的教材设计很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模块式教学设计逐渐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教材编订者们往往相对缺乏一线从业经验,有些涉及实操的内容过于理想化,与现实情况还存在较大出入,制约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编订者们对计调岗位的认识局限,教材的内容考虑还不够周全,例如计调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知识,在教材里就鲜有体现。
(四)实训效果有限
旅行社计调实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必须结合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深入、全面的掌握计调岗位的核心技能。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都采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引入真实情境,极大的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在很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坚持过程导向,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后精品课程建设时代”的显著特点是:课程建设更加强调关联性、实践性、可持续性与共享性。[1] 计调作为旅行社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是承上启下、连接内外的枢纽,关系到旅行社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从事计调工作需要综合全面的掌握旅行社各项业务。
其次,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应坚持过程导向。坚持过程导向是指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岗位职业能力,深度融合工作对象、手段、组织、环境等要素,把实际工作任务开展为学习任务,用项目课程等表达出来。[2] 据此,旅行社计调作为后续课程应单独开课,给足学时,结合学生前期对旅行社的了解,针对计调工作的三大核心内容进行模块式教学,即产品开发与设计、发团管理、接团管理,使学生能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全面掌握计调工作的要领。
(二)坚持双向合作,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计调课程较强的操作性对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渠道拓宽师资来源,是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最有效途径。
一方面,积极为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创造条件,加强行业人员与校内理论教师的交流,协助行业人员进一步提升其理论知识储备,激发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吸引大量业务娴熟、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与实训指导;另一方面,结合学生中长期的校外实习实训,鼓励理论教师积极走出校门,扎根企业,全面、深入的掌握旅行社的各项业务,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计调工作的核心技能。
(三)贴近行业实际,加强完善教材编订
针对目前旅行社计调相关教程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善:
其一,聘请行业专家、行业人员对目前各旅行社计调工作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调研,了解计调岗位最新、最流行、最普遍的操作流程与操作规范,针对目前教材中存在的与现实出入较大的部分进行修正;沿用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模式,结合计调工作实际操作中最普遍、最容易出错的问题设计任务,让教师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以便强化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其二,针对计调工作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补充相应模块,具体应包含常用交通工具乘坐常识(包括公路、铁路、民航、游轮客运的相关规定及常识)、餐饮及酒店住宿企业的产品知识、景区景点、娱乐购物方面的常识、出入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计调相关操作中游刃有余的调配相关资源,真正达到模块化教学的任务要求。
(四)创新仿真情境实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习实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然而,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除去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以及最后半年的毕业实习就业环节,真正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也就一年半,对于旅行社计调这样注重实操的课程,往往等不到学生毕业实习才去实践,必须将这种实践提前到教学环节落实。
计调工作比较特殊,在教学环节中构造仿真情境实训,既能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接近真实的实践感受。因此,《旅行社计调业务》教学情境和工作任务的提炼应更规范化、标准化,顺应行业变化,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使情境和各项“工作任务”的设置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统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具体实训设计方面应根据计调工作的真实情境设计实训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供相关实训资源(包括团队信息、产品价格、市场供给等相关资源的真实数据),结合计调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按照计调工作的时效性,指导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最后结合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总结,从而真正达到课程实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凤云.高职院校应对“后精品课程建设时代”的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5- 7.
关键词:基因工程;课堂教学;改进;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78-02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学科分类中,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等专业属下的许多课程都与基因工程技术与应用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基因工程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校专业主干课程行列。基因工程的内容繁杂难学,实践性强[1],而且迄今为止,很多大专院校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相关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也集中于理论阐述。即使教学大纲是经过反复推敲,依据基因工程教材重要知识点而制定的,授课内容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亦步亦趋,还有多媒体方法辅助讲授,但是,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仍然被普遍采用,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不符合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是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承担完成[2]。首先,为人师者应该从教师主体出发,增加教学投入[3],努力探讨和思索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听得懂,听得进。这样,才能够在有限而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作者在多年从事基因工程教学的基础上,以基因工程中“大肠杆菌转化”知识点为例,说明在基因工程教学中,尤其针对技术性、实验性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科研经验,改进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是该课程重要的篇章之一。基因工程重组DNA操作主要由“切”、“接”、“转”、“增”和“检”构成。其中“转”是针对原核生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真核细胞的转染(Transfection)和需病毒参与的转导(Transduction)等活动的统称。作为基因工程七大支撑技术之一的基因转移技术也是指“转”操作。由此可见,“转”为基因工程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其中,转化是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菌而获得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亦即DNA导入受体菌再扩增或表达的过程。在具体章节详细介绍原核细胞代表性基因工程实例时,也离不开大肠杆菌的“转化”,实验室常用的大肠杆菌转化方法有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CaCl2)和电穿孔(Eletroporation,也叫电击)等。CaCl2法创立于1972年,是适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的经典转化技术。它是指在低温下,Ca2+能够与细菌外膜磷脂形成液晶结构,然后经热脉冲发生收缩作用,这样细胞膜会出现空隙,从而使外源DNA进入受体菌的过程,所以CaCl2法也被称作热激法或者热脉冲法。此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低温和Ca2+,它不需要电转化设备,在实际中最为广泛使用。因此,常常在课堂教学中作为重点内容来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此章节内容时,采用如图1所示的PPT或者板书机械化流程来展示大肠杆菌的标准热激法转化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备课简单,授课轻松,数分钟即可完成。但常常会因为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更不用说如何牢固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事实上,有很多大学生在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阶段已经接触大肠杆菌热激法转化的基本知识了,但进入大学阶段的基因工程课程相同知识点学习时,已近彻底遗忘;甚至有学生,在大学其他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环节或科研实践活动中还进行过相关实验,但对转化也只留下模糊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可能受到学生个体学习主动性等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认与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主导课堂教学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关。因此,针对标准热激转化法流程的授学,我们认真思考后,在利用教材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从该知识点出发,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际结合,即与科研中已运用普遍的快速热激转化法联系起来重新设计课件,如图2所示。当大肠杆菌标准热激法转化流程介绍完毕时,让学生结合热激法转化的基本原理,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经过逐步的启发和剖析,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大肠杆菌转化的知识要点时,才能认识到标准热激法的第3至第5的三个步骤均可以省略,快速热激法在15分钟内即可完成。在这样短暂的课堂授学过程中,创造出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还增加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开启了学生思考的闸门,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尽管有文献提倡对基因工程教学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或者让学生提早进入科研课题来加强对基因工程的学习。但现阶段对大多数的高校而言,这恐怕不是一个容易实践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我们以上的改进,仅为进一步完善基因工程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将来,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作为主导课堂教学的一方,应更好地结合本校的实际,并融合教师自身多年的科研经验,继续努力探索,对更多的关键内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课堂课件设计,以化枯燥为有趣及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授课方式等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锋,武新胜等.医学院校基因工程的课程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5):68-69.
[2]王志鹏,郭小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思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79-80.
[3]何旭明.教师教学投入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7)93-9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for Gene Engineering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urseware Design for "Heat Shock Transform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LU Shan,LIU ping,LI Tong-hui,GAO Yan-hong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计算机也在社会的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未来在社会上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肩任着重要责任。国家近些年正在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的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在教学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及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科技的大幅跃进的同时,也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当前社会充满着很多挑战,人们要想生存就要接受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高校学生就需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等必要的操作技能。这就必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努力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及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日后的工作需要。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2.1 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很少进行知识上的延伸与扩展,这就会致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深度了解和掌握,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困难。同时,实践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通常地位较弱,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形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被动接受教学,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学习互动中,这具体就产生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对知识了解不深等。因为长期多说时间在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较差,很难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监控难以做到,不容易掌握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计算机编程等相关能力,理论很难服务与实践,实践也难以反作用于理论。
2.2 学生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和兴趣
许多学生只知道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介绍C语言的一些相关规则和内容,并不明确知道学习C语言对未来的学习及工作有什么实质用处,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足,很多同学不了解C语言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往往想着赶快去学习一些目前常用的如JAVA等开发语言。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不重视,学习过程中难以恰当的掌握住知识重点,就会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枯燥的感觉就会激增,厌烦情绪也会迸发,这就必然导致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2.3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
高校C语言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算法等有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它有着很强的扩展性及延续性。如果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并未掌握,这就很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例如在C语言的教学中涉及顺序存储、进制转换等基础内容时,学生在没掌握这些知识的时候,很难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3 信息化教学
3.1 信息化教学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和普及,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信息化教学就是在目前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思想的指导下,使用先进的现代信息科技,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去开发相关的教育资源和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在运用现代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合理的布置教学过程中的每个要素及环节,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并能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能力及信息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能力,促使学生能终身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3.2 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上个世纪末,各国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积极的进行教育信息化,进行各种教育改革,实施很大的战略措施。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教育的信息化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中来。毕竟教育的信息化设计很多个系统工程和限制因素,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进行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完成的。教育信息化是否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及相关的观念就成为了关键。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的探索研究创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目前信息技术正在我国高校中的逐渐的应用在教学领域,但是很多情况下仅仅是形式上的应用,并未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中心思想。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老师课堂中理论讲解为主,信息科技多简单的用于取代黑板形式变为投影仪教学形式。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难深入在教师的观念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进行互动的教学,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的巩固知识的掌握和提升学习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常常会涉及到很多信息技术的知识,这会导致很多老师对知识和能力的区分重视不足,信息化教育设计也就难以进行。然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正是在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安排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良好信息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信息化教学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是十分迫切的。 所以笔者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C语言教学为例进行探讨和研究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试图创新教学方法,并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综合性高校毕业人才。
4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C语言的信息化教学
4.1 C语言概述
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的简称,它是学生学习如JAVA、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基础和必须先掌握的课程。提高C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上C语言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老师满堂灌输理论知识,C语言本身就是晦涩难懂的学科,这就让初学此科目的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和极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这就必然导致C语言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不理想。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应该多转变思想,尝试下信息化教学,进行以信息技术带动学生学习,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以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4.2 C语言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4.2.1 建立信息资源库进行共享
所谓信息资源就是包含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在内的提供和解决有关问题的各种信息资源。高校积极构建学校的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库,并专门的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供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索引擎去搜索信息。这就能帮助学生能在信息资源库中摄取大量的有用信息,找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4.2.2 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当前高校的很多C语言教学在课堂中应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技术的表现形式以图文、声像相结合,特点包括信息量大、使用便捷、直观想象、交流性强等,因此引入C语言的教学中十分必要。但是,很多老师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仅仅从形式上把以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硬生生的用投影仪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依然是把课本上的内容机械的复制到多媒体上来。这虽然能快速的讲课,但是由于信息量过大,上课过程时间较短,使学生难以迅速接受知识,极易产生学生学习疲劳,同时会降低学习的效率。要想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就必须正确科学的运用信息化教学,首先应从老师的课件开始,老师在制作课件PPT的时候应该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C语言是一门概念和规则很多,并且有些有着很强的逻辑性,讲解起来较为复杂的课程。因此,对于那些理解起来比较难的概念和规则,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直观形象的制作相关课件,并辅以详细的讲解。另外,C语言的知识点繁多和覆盖面广的特点,理论课堂时间相对紧张,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详细讲授,对于容易的知识点在课件上稍微点到一下,让学生课下自己学习。采取这样的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更好的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4.2.3 使用CAI进行课堂教学
CAI就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用对话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学的有关内容和进程,并进行教学训练方法和技术。它可以综合的应用超文本、多媒体、知识库等技术,很好的解决以前的教学中上课单一的缺点,使用它能快速的缩短学习的时间,并能很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在C语言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等技术辅助进行教学,例如在遇到C语言中的难点,教师讲授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专家讲课精华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播放,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再如在具体的章节知识点的学习上,在计算机上辅以相关的学习视频和图文讲解,无论是动态的数据还是复杂的图表,都能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更能生动形象的阐释出知识的精华,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让学生学习起来乐趣丛生,轻松快乐的同时让本身枯燥的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课堂中,针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谈论的基础上,在听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这必然能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深刻的掌握C语言的具体知识。在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充分的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中来,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竞争合作的精神,为信息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4.2.4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
C语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进行反复的实践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相比,理论课时比重较大。学校应适当的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课时,在讲授计算机C语言知识后,进行实践训练,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编程过程的快乐感和成就感,能更好的去理解和应用相关的知识点。C语言课程实践的基础就是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比如有着良好的计算机设备和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但是很多高校的硬件基础设施较差,也影响到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不管怎样,要努力克服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加大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程度,让学生更多的去进行上机操作学习实践,根据理论指导下在计算机设备上进行学习和演示,因为C语言的掌握必须通过反复的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知识和技术。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实践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空间艺术设计、环境规划与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具有较全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现代设计和科研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它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应用性人才,力求在进入社会工作后出现与社会与企业工作脱节的状态。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探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对于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意义重大。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实践教学思想及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是建立在实际应用学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外的实践教学思想顺应国外高等教育理念而形成和发展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成功的基于职业主义导向的企业式教学模式。国外高等院校在探索泛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广泛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实践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等院校的各个层面,贯穿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确立了高等院校教育知行结合、学思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的发展方向,为高等院校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提供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二、当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相应的实践教学思想正在形成及发展,但就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仍有一下几个问题:
1.高职教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认知含糊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高职院校对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尤为重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它更能深刻体现出其的重要性。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环境一刷设计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的认知仍然不到位,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过少,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中不能保证有实际项目的介入,无法让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另外,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不够开阔,当前仅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解决学生专业课程作业的一项任务,没有面向市场、面向区域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需求,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
2.实践性教学模式单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仍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无法真正引入实际的方案,以一种实地实做的方式完成教学,因此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无法了解一个方案形成的正确流程,无法与甲方进行实际的交流,只能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模拟设计方案中甲方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完成的不够真实,照成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高,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依旧倾向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
3.高职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环境艺术专业相关的企业参与对接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好的项目引入,校企双方无法深度合作,缺乏项目引入必然造成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互动。校企合作大多数流于形式,校企合作缺乏育人功能,合作机制不健全、不稳固、随意性强,合作开发课程等作用很弱。
4.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指导实践能力不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出过校门。也没有真正参加过实践项目,有些即使是参与了一些实践,但学院派作风影响过大,使项目浮于表面,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等相关任务。
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教学必须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但是教学与实践又各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如何完成二者之间的转化,立足课程实践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为了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能上手,上手快才是根本。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拥有现实生产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所以,应该在类型上突出职业性特征,在层次上体现高等性特点,将职业性和高等性有机结合,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学生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资源的配置上。
1.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法,是指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真实的案例为原型,有实际项目、户型或者地块,并有真实的甲方,通过真实有效的沟通,实施项目的具体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的项目方案,让学生能面对面的与甲方进行交流,最大限度的了解甲方的要求,并不需要通过虚拟的角色扮演来完成。如此,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烘托了课堂氛围,并激励学生拥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更好的完成项目课程教学。
2.学生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无论是方案的草案制作阶段,还是中期的图纸绘制及后期的效果图制作,都需要学生亲力亲为,亦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配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以任务为驱动,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
3.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除了承担人才培养外,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研究能力及参与社会项目。最为校方,要搭建多种平台,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与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紧密联系,在面向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素质;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为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项目;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共享社会优质资源。
4.资源配置整合
在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上,要根据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的相同特点,充分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校园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一个开放、安全、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并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共通共融性,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形式大好,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应该多加强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亦应该从自身办学特点出发,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及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社会培养一批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 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J].教育与职业,2012,(2).
[2]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
关键词: 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重点课程,本应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但经过调查并结合亲身教学的体验,我发现这一系列课程反而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硬伤,教学效果不太明显。在此我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尤其是入门语言,教学效果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虽然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是应用型,但其课程体系与传统的本科教育相差不大,大多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且各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前后几门课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二是没有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现在的教材不是沿用本科的,就是本科的缩减版。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以知识点为驱动,虽有相应的实践实验课,但当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却难以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去分析和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四是虽然程序设计类课程都有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课程内容多基于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实训的环境也多模拟企业的工作场景,但由于项目多为实训而设计的教学案例,与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脱节,且在实训过程中缺少具有软件开发过程实际经验人才的指导,企业模拟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任务不明确,从而实训效果较差。五是在课程考核上,还是以笔试为主,强调考前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这无法衡量一个学生真正掌握的情况,考试通过了和学生掌握了之间无法划上等号。六是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虽然觉得此类课程很重要,但面对全是英文单词组成的此类课程常感力不从心,有抵触情绪,再加上上述的原因,有些学生感觉像听天书,跟不上进度,从而失去了兴趣,最终出现了教师上程序设计课累、学生听着也累的不良效果。
二、改革措施
1.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基础课程一般都设置了数学和公共外语这两门文化基础课,且这两门课在第一学年都占了较大的学时。但这两门课一般都是由专业的数学或外语教师授课,他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是针对全院学生的,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课上要用到的单词或数学知识点在两门基础课上都没有很好地体现。要解决此问题,一种方法是教师考虑将每学期程序设计类课程要用到的和数学与英语相关的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大概的进度进行汇总,再分别和数学、外语进行沟通,让他们在相应的上课时间里把这些知识点提前进行教授;另一种方法是在程序设计课程里,教师每次课前把所涉及的英语、数学知识点先划出来讲授,再讲授语言。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学,教师上课就会轻松,效果也会更佳。
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目前比较新的教学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多模式教学法等。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能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以项目为主线,是带动理论学习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对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教师在上课时以一个项目贯穿进行,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时再以另一个项目进行贯穿。这样,通过双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仅会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掌握得较好,而且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做一些实用的东西,增加兴趣和成就感。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探究性学习是与直接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所谓“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与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阶段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自主学习、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
比如,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贯穿训练中,为保证项目过程的可操作性和可完成性,项目的每个阶段对每个成员都应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每个阶段自己的任务,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跟踪项目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
(3)多模式教学法
多模式教学法在北大青鸟ACCP的课程体系设置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的每一章节都分为理论、上机、在线培训和指导学习四个步骤,使理论充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实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更能适应IT行业因技术飞速更新所带来的挑战。
理论课是教师讲授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上机课是学生在机房上实验课,通过实验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线培训是学生通过计算机在线课程,进行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充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习是学生提出整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讨论和解答,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3.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检验: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的笔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到课率、学生完成教师根据知识点布置的作业的情况而定,而期末的笔试都是考相对较死、只需死记的知识。学生一般只要考前背一背,往往成绩就及格了,但离真正掌握这门课还相距甚远。
目前比较好的考核方法是将期末考试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重点考核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规定的任务。通过这两部分的考核,教师能较好地检验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掌握情况,更客观公正。
三、结语
结合多年高职教学经验,我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双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然后从程序设计教学的相关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经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关键词: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授课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告设计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的、公益的;国内的、海外的;传统的、现代的,各式广告让受众目不暇接,想要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引起受众的关注,完成商业目标,有效地传递信息显得愈发重要。在此浪潮中,学校如何应对,我们要做出及时的反应。近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要培养出适应时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一高职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问题
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与兄弟院校老师交流的情况看,学生都能熟练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常用的设计软件进行制作;手绘草图也能体现出素描、速写、色彩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所学,这类基础课程教学效果都很好。然而,设计的实际内容却不尽人意。广告主题的拟定、文案的编辑、设计元素的选择、版式的编排等影响广告设计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明显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与教和学密切相关。因学制的限制,与广告活动有关的营销学、传播学、消费心理学很少写进教学计划;决定广告策略、广告定位的市场调查研究很少被执行;影响广告设计视觉传递效果的美学法则、版式设计缺少专门的训练。而实际情况是素描、色彩、速写等美术基础课程在高中阶段就已有所训练,学生已有相关基础,个人认为这部分课时不必占据一个学期,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基础等往前调整,给出空间安排市场调查、广告文案等必须设置的专业课,还可设置营销、策划方向的选修课程,完善广告设计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广告设计的应用性也极强,要培养出适应当代广告设计要求的人才,必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对接。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严谨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应片面强调“应用”、“技能”,否则多数学生会被塑造成“绘图软件的高手,设计的庸才”。我们培养的是能适应时展、满足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联系起来,围绕着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加以分解[1]。这方面我们确实不够好,对能力的分解不够具体不够严谨,造成部分学生修完课程后,对所学专业还处于模糊状态,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行业无法立足。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关注的是软件绘图技术的提高及作业是否美观,这显然是对广告设计缺乏系统学习与实践的表现,因为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描述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如:具备良好的设计需求理解能力、需求分析能力与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具备平面设计方案风格与创意规划的设定能力;能熟练运Illustrator、Photoshop等相关设计软件,按设计制作规范及标准完成各类平面设计项目的能力。对于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安排却不系统。只有对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将实现一系列能力需要开设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安排,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
三合理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是关键
由于之前的教与学不到位,每一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遇到了很多困难,虽然我对其一一分析并加以指导,学生也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对设计进行调整,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广告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学问,学生经常遇到很多知识盲点,导致设计效果不佳,相信老师们都深有体会。其实,这与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系统性、可行性密切相关。课程标准中每个教学模块的理论基础、实践任务以及考核与评价标准都应紧贴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具备的能力,细致到广告活动的调研、策划、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不脱钩。如此,课程的脉络就延伸到了广告的具体环节,能让教师教得清晰,学生学得明白,教与学均得以良好实现。以我校的广告设计为例,前期基础课程为素描、色彩、三大构成、Photoshop和Illustrator,广告设计课程为7周56节,授课主要内容为图形、字体、色彩、版式的设计。直接结果是学生因部分环节的知识缺失,导致了对广告活动缺少系统认识。
四模拟实战的开放型授课方式
那种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在电脑上绘图再上交作业的课堂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设计人才培养。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我们模拟实战,让学生了解广告活动的过程,通过实践改变了学生对广告设计最初的认识。任务是之前学生参加过的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选题,初衷是参赛时提交的设计太不成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体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缩短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职业设计师,转换环境、角色的适应过程。在与每位学生一起制定了工作计划后,开展了调研工作。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分别制定不同的调研内容、调研方式,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确定广告策略(在此过程中还请教过专门的广告策划人员)。进入设计阶段后,根据广告主题设计不同的方案,讨论后选出最可行、最实用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而后制作投放环境的场景,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模拟评估直至定稿。按照这套工作计划执行,学生在每个步骤都投入了精力和热情,较往常常规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老师在每个环节布置具体任务并加以指导,能反映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进步,调研、策划、创作能力明显提高。
五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就参加工作,没有在行业、企业的工作阅历,缺少广告设计的一线工作经验,授业是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职业院校教师所需的能力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就势在必行了。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使他们有机会感受到广告行业里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的思维模式,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资源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讲授的内容更有广度和深度,更有适应性、开放性和系统性。[2]目前很多教育主管单位与职院已经很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开展师培项目,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也在大规模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获得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有理由相信教师的继续教育会越办越好。中国经济与社会在高速发展,广告行业也在不断迎接挑战,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专精人才相对紧缺,培养能快速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新兴力量也是我们必须迎接的挑战。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行业的认可,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教与学就必须要适应专业与行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79-81.
关键词:混合学习;混合式教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
1学习者特质分析与分层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多半来自普通高中,另一部分来自中职院校,还有少数偏远地区,其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技能差距大。将班级的学生分为初级和中级二个层次,普高学生属于初级,中职的学生属于中级。考虑到个别学生的情况,允许普高学生通过在线测试的方式申请升级。
2学习环境资源重构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点重新组合,按照难易程度,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同时,结合各专业对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的频率和需求,增加至少一项综合应用能力:外语外贸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增加Word综合应用能力;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增加Excel综合应用能力;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珠宝学院增加PowerPoint综合应用能力。而笔者所带的国际贸易专业,强化了Word排版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的能力要求。通过重构学习资源,将资源的等级划分为三个阶段:基本操作阶段、会应用阶段、会设计阶段。基本操作阶段和会应用阶段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能力要求对应,而会设计阶段与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应。因此,阶段越高,计算机的能力越高。
3学习活动设计
混合学习是一种基于web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育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2]。合式教学则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要求教师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3]。笔者所在的学校采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在线自学、自测,所有的基本知识点、技能点均已提供测试功能,可以自动评分,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学习,教师在后台可以统计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如果没有教师督促,部分学生并不会自主完成学习。对此,笔者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和计算机机房的教学环境,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和学习活动进行重新设计,通过“二层三阶法”,将教师引导和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有机的连接为一个整体。在整个学习活动和教学环节中,课程的自主学习平台被合理安排和充分的运用,教师通过学习平台的后台管理可以实时监控整个课堂的学习进度,把握课堂的节奏。学生则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被动的灌输式、训练式学习,转换为因兴趣而学习,为问题而寻找解决办法,学习的目标从原来的掌握老师规定的知识点变成升级、再升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从枯燥变为有趣的探索的过程。
4教学案例素材的选取
“二层三阶法”的教学模式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教学案例的选取,在导学时,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案例,以及恰当的提问方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学习效果。笔者以“创建和编辑图表”教学单元为例,介绍“二层三阶法”中的案例选取与尝试。(1)课堂的导入。导入案例选取关键在于尽量用热点案例,如无法找到可以涵盖课程知识点中需要重点强调的案例,则可以用通识案例,用于普及知识点。(2)实例练习。实例练习平台的案例需要比基本操作增加一到两步的设置,关键考察学生能否将基本操作综合应用的能力。(3)拓展练习。拓展练习的案例应尽量与专业的岗位结合,增加关卡或陷阱,以提高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采用“二层三阶法”,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结合起来,改善了教学效果。但以上教学设计只处于实验阶段,学生尚未毕业,缺少企业反馈,仅仅根据学生学习态度还不能全面的验证此模式在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宁,刘清堂,赵呈领.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1):78
[2]DriscollM.Blendedlearning:Let’sgetbeyondthehype[J].LearningandTrainingInnovationsR,2002
一、《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特色
《包装设计》课程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强调“教”“学”“做”兼修。在实训内容上,要体现包装印刷行业的岗位要求,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操流程综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后,能够从实训实践中来强化相应的职业技能。高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遵循了包装设计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将包装工艺知识、包装设计软件、包装创意、包装材料、包装结构等内容,利用真实项目来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具备完整理论基础、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社会所需人才。对于项目化教学,其关键在于设置合适的项目。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从其典型的文化元素及旅游纪念品特色上,实现传统工艺向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创新,既提升了传统工艺品的文化形象,又推进了惠山泥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在惠山泥人题材、造型方面的设计,来突显其装饰性、摆设功能,增强其“用”的功效;与惠山泥人大师展开产品包装设计开发,让学生从市场调查、产品包装定位、消费者需求分析等方面,来了解惠山泥人产品包装项目的设计背景,制定贴近市场消费群体需求的包装设计方案。现代网络的发展,利用设计任务平台,如威客网,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知识、创意、技能转换为实际收益的方式,鼓励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包装设计任务,并从动手实践中来体验学习、体会设计的乐趣。当然,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项目化实践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自主性、创意性虚拟命题方式,围绕包装设计行业需求,拉近学校教育与市场人才标准的距离,从包装思维、创意训练、技能挑战等方面来引入竞赛项目,挖掘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包装作品。
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要点
(一)进阶性
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项目主题的选择,而项目主题又与项目目标及任务紧密相连,立足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技能实际来确定项目主题。因此,项目设计难易度的确立具有综合性,在了解包装设计相关知识、理论、创意等知识点之后,可以导入基于纸质材料的工艺品包装设计项目,内容上涵盖纸盒的结构、纸盒的外观视觉元素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设计方案构思及包装实物制作与评价等部分。在学生了解容器造型设计理论后,可以导入非纸质材料的多种不同类商品的包装设计项目,着重从项目化实践中,启发学生多维度的设计构思,体会包装创意,熟悉商品包装设计工作流程等内容。
(二)真实性
对于项目化实践教学,一些教师倾向于模拟项目,事实上,对于广大学生,最关心的是对未来包装行业的了解,特别是期望从真实的项目包装设计实践中来体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设计,可以采用既定命题方式,明确具体商品来进行包装设计,也可以采用自由命题方式,结合项目要求、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比如结合惠山泥人产品形象及包装设计主题,通过介绍惠山泥人的历史文化,从中来明确泥人包装的尺寸、规格、文字、品牌等信息,并要求学生设计出至少三种不同风格的泥人包装方案。在这个具体的包装设计项目中,学生从包装盒结构、造型款式、外盒文字、色彩、图形的搭配以及纸质材料的多种运用中,增强了包装设计趣味性与地域文化内涵,也从真实项目中感受到商品包装的现实价值。
(三)典型性与完整性
对于《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要注重项目的典型性与完整性要求。所谓典型性,就是要体现产品包装的普适性,突出包装设计的基本功能。所谓完整性,就是要从项目流程设计中再现实际项目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增进学生对包装设计项目的完整体验。包装设计的对象繁多,不同商品的包装设计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食品包装与药品包装,在包装材质选择上、包装创意构思上、包装设计手法上都具有差异性。《包装设计》项目化实践教学中,需要从不同类型商品的包装设计对比中,如大众化商品与奢侈品包装、小组间不同项目的包装设计与评比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鼓励设计创新。
(四)突出“渔”“鱼”兼顾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要进行反思,项目化实践教学同样离不开教学评价与反思。所谓“渔”,即教育的方法,要遵循“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来养成。教师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要从“授”中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基础理论课程项目化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在实践技能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让位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项目化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从项目实施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述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素质,拓深项目化教学实效性。
(五)多维度、多元化考评
对于项目化实践教学,要统合不同的考查评价方法,尤其是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来完成全面、客观、有效评价。在模拟类项目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重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在真实包装设计项目中,采用教师评价、行业评价以及参照企业标准来检验学生的设计水平,增进学生对自我、对设计行业的正确认知;在竞赛项目、参选项目实践教学中,除了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在考评内容上,既要关注项目设计提案、项目完成进度、完成质量(设计原创性、表现多样性、制作成果)、项目总结报告等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以花生酥包装改良为例探析项目化教学
(一)花生酥传统食品旧款包装调查
花生酥是我国传统食品中的典型商品,在包装设计上缺乏现代意识,多以单一的色调、保守的结构造型、陈旧的创意思路、落后的印刷工艺,甚至非环保的包装材料居多,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淘汰的窘境。包装设计工业的发展,为商家重塑产品理念,打造新的品牌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改良包装市场定位
花生酥作为传统食品,在旧款包装设计上,尽管引入了名人代言方式,增强了品牌的形象与知名度,但在包装风格上,与市场其他品牌相比,缺乏个性与特色。因此,从提升花生酥包装设计的品牌效益上,一要塑造产品的新形象,增加企业文化附加值,突出企业的文化内涵。二要深挖花生酥的品质,从其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上来细分消费群,从而在包装设计上体现不同的设计风格,以应对不同消费群的市场需求,打造花生酥这一传统食品的品牌活力。
(三)花生酥包装设计再造
根据项目化分组实践,第一小组在包装再设计上,将文化意旨作为突破点,积极挖掘花生酥的价值。融入企业发展历程,结合花生酥的营养价值,通过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符号、线条、图案等表现元素,来传递浓郁的文化底蕴。在图形选择上,以传统剪纸手法刻画寿桃、寿星、仙鹤等“长寿”纹样,并配合“香浓美味、延年益寿”等字样,来增强包装主体与产品属性的关联性,隐喻花生酥能带给消费者多福、长寿、健康的美好祝愿。第二小组在包装设计上将传统制作工艺作为切入点,利用传统简笔线描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传统花生酥的制作步骤,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既直观又形象,带给消费者丰富而独特的工艺文化体验。第三小组在包装设计上注重情感策略的运用,特别是利用现代设计对消费者多重感官的满足来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将包装图样按照幼年、少年、青年、老年四个生命阶段进行划分,分别绘制不同的插画来勾起人们对美味的甜蜜回忆;同时,在文字装饰上,以手写字体配以煽情的文案策划,激起消费者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的情感表达,进而产生购买欲望。第四小组在包装设计上将“绿色”理念作为重点,着力从生态设计、环保意识等理念来倡导绿色设计。在材料选择上,讲究节约与环保,尽量采用可降解材料,引导生态消费观,在保障食品包装基本功能、满足消费者审美诉求基础上,将情感设计与绿色设计达成平衡。如在包装造型设计模仿花生外形,在花生壳纹路中嵌入绿色、健康的文化,借助于包装的凹凸触感增强浮雕效果;另外,在产品包装延伸功能上,包装盒可以变作糖果盒、花生酥布袋可以作收纳袋使用,遵循了绿色循环、可重复利用的设计目标。《包装设计》课程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合,在参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项目任务作为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有效途径,各小组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共同商讨设计主题与策略,并从制作成果中锻炼了动手能力,掌握了所学知识,培养了职业技能,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的紧密衔接,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锡平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