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直播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锐取从2009年开始涉足医疗行业。将录播引入医疗行业并将之命名为通熟易懂的手术转播/手术示教系统。该系统在医疗行业应用最多的就是在医院内手术教学转播和医疗学术会议手术转播;Ncast在2008年开始在医疗市场进行功能需求分析与探讨,不断配合医院做各类型培训活动及手术示教活动的测试,针对性地开发了适合医院使用的远程互动录播系统。满足医疗的手术示教、学术培训及远程会诊的应用需求;索尼专业系统集团则针对医疗行业专门推出了医疗录像机、医疗摄像机、医疗监视器、医疗打印机等众多产品,其中,全新推出的PVM-2551MC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款OLED医用专业级监视器。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苛刻画面监视标准。
以下是相关公司医疗行业应用案例。与大家分享:
北京天坛医院
需求分析:作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和wHO在中国的神经科学培训合作中心,天坛医院常年都有与神经外科手术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医院共有24间手术室,其中计划建设10间带有手术转播功能的手术室用于日常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手术教学演示、疑难病例治疗示例、国际尖端治疗手法展示等。考虑到神经外科手术转播的要求,手术转播系统需将神经外科手术中常用的手术术野图像、手术显微镜图像、导航仪图像、病人PACS资料图像等清晰完整地传输到医院内的三个大型会议厅、两个示教室、一个学术报告厅,并能将手术过程完整录制,在后期可通过网络点播。
系统建设:10间手术室根据每间手术室使用的医疗影像设备部署相应采集图像的编码器(导航仪使用高清编码器、麻控使用VGA编码器、手术显微镜使用标清编码器、手术室全景图像使用标清编码器);
示教教室/报告斤/大会议室内部署了专用硬件回放系统,接收手术直播和点播手术录像时可将手术室内的多个画面独立展示在多个投影幕上,便于不同科室的人关注自身需要的重点;
办公室/观摩室设置了硬件解码器,手术室内在进行手术时本科室内的其他医师可在办公室/观摩室利用解码器将影像输出到液晶电视,观看手术过程并可与手术室进行语音沟通,对手术治疗进行讨论和指导;
在医院内部及院外,利用IP网络和笔记本可登陆服务器接收手术直播和点播手术录像。
主要应用:利用院内的手术转播系统很多专家及医生可在会议室观看国外专家的手术手法并与会议室的医师进行沟通,对手术手法进行咨询讲解及培训。另外,很多疑难手术均全程录像,手术录像可供医师讨论学习也可以用于国际医学交流会议的交流素材。
项目总结:从客户的使用情况来看,锐取的录播系统在手术转播/手术示教的优势主要是能够以多路、高清图像完整的记录传输手术全貌。以往的转播、录制方式仅能转播记录手术中的一路图像,造成对于病人病情信息掌握不全,而锐取医学录播系统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个缺陷。
广东某医院
需求分析:某医院在广东省内有广州主院区和东莞、佛山两个分院,计划在主院区与两个分院区之间构建一套互动式手术示教系统,实现三地之间多间手术室的手术示教活动。
解决方案:每间手术室内配备一台Ncast MS-3000HD高清互动录播终端,配备3路1080p高清输入接口及两路1080p高清显示输出接口。手术室内安装2台高清摄像机,其中一台用于全景画面拍摄,另一台用于术野画面的拍摄,摄像机的控制可通过图像点击跟踪的方式进行远程控制。手术室内的人员可通过高清大屏幕电视监看到本地视频图像、多参数监护仪/电脑信号及远端的视频图像,也可通过YAMAHA或ClearOne音频会议系统收听另外手术室/会议室的音频,并与手术室/会议室进行双向的音频交互。
系统建设:主院的网络中心内部署了12点并发的Ncast视频互动MCU,支持硬件视频互动终端接入及软件视频互动终端接入,以后需要再扩展多间手术室时,无须增加MCU的费用(12点内),只需按手术室的配置清单进行增加费用即可;
手术室内全景视频图像、术野视频图像及多参数监护仪信号均可传输到其他手术室/会议室及网络中任意的电脑上,支持100个点以上的直播;
双向交互及手术示教的过程可以同步录制下来,并支持本机回放功能;
整套设备连线非常简单,可随时移动到需要做交互或示教的会场,花几分钟时间接上网络(单个IP),即可进行互动示教,也可以与不同的医院进行交互;
项目总结:Ncast针对医疗行业推出的几款医学录播系统,除了传统的实时录制、实时直播、后期点播等功能外,增加了时移直播、分组录播、多音轨录制等功能;更具特色的是,针对手术示教及远程会诊的应用,Ncast研发的远程会诊系统把传统的录播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合二为一,单一的硬件设备同时具备录播与多方视频会议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实现类似思科网真的“盈真”解决方案。
系统特点:AVA在为中华口腔医学会(CSA)提供的手术示教解决方案中颇具匠心地使用了摇臂操控摄像机,解决了摄像机安装在无影灯下无法找到最佳视角和手术细节方面的录制的问题。同时,系统建成后音视频组合灵活,录制、直播均可保持同步,后期制作对每个视频流均支持导出为独立文件;图像语音清晰流畅;无干扰式结构让主讲人能够专注于主讲的内容,不需要任何的操作去使用录播系统,录播系统自动记录演讲的内容;嵌入式的操作系统,稳定性、可靠性更高,管理平台简洁易用,维护方便快捷、效率更高;系统扩展性强:前端信号采集能够方便地连接各种视频、音频,满足不同使用环境。
项目总结:输入接口丰富,可满足各种常用医疗接入需求;
支持高标清效果,音视频通过一台设备同步传输;
无需进行音频线、视频线、控制线布置,有网络就可转播;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为基础,通过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
远程医疗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个人与医院间,医院和医院间医学信息的远程传输和监控,改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就医不便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发展水平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的80%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人口的80%则分布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够到具有完善医疗设备的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因此造成了重点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不堪重负,而基层医院则门可罗雀、床位闲置,医疗资源浪费。如果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则可以大大缓解此矛盾,让欠发达地区患者不用往返奔波也能够接受发达地区大医院专家的治疗。既为及时准确抢救与治疗赢得了时间,也使少数高水平医学专家更多地为社会服务;既充分利用了卫生资源,又使患者节省了费用开支;若利用远程医疗进行远程教学、手术观摩等,也有助于提高中小医院的整体诊疗能力和医师水平。
发展历程
远程医疗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当时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随之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此后不断有人利用通信和电子技术进行远程医学研究。1969年美国建立了远距离心电监护系统,70年代中后期远程医疗的运作模式及可行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立项研究并建立了多个远程医疗试点网,这为之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1986年世界第一套商业化远程医疗系统创立,美国麻省医疗中心与弗罗里达医疗中心实现对接。80年代后期,伴随着可用于提供医疗服务的通信、信息管理等方面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高质量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加,远程医疗进入了快行道,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将远程医疗纳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大力开展远程医疗的研究并提供具体服务。此时我国也启动了远程医疗的探索,一些医院开始尝试着举办了一些远程病例分析、远程手术及远程培训。如1988年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1995年上海教育科研网、上海医大成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研究室,1996年10月上海华山医院开通了卫星远程会诊,1997年11月上海医大儿童医院利用ISDN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行了疑难病的讨论等。
随着更多的医院的参与,国家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了远程医疗建设的内容。如今远程医疗已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远程医疗技术也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与视频会议相关
应该说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与视频会议系统的普及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视频会议市场多年沉寂之后,终于在2003年受SARS事件影响而被激活,当年视频会议需求增长高达42.61%,此后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视频会议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的日渐普及以及线路资费下降等因素的刺激,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进入稳定的加速增长阶段,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视频会议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视频会议已今非昔比,不仅能提供视频的传输,还包含会议所涉及的视频、音频、图示和数据等,如实时和非实时通信应用、即时存储、广播回放、媒体共享、电子白板、文字交谈、文件传输、文档修改、Web协同浏览、远程协同操作都已融入其中。而且随着H.264编解码技术的成熟,高清大规模应用已成为现实,这对于远程医疗至关重要,因为远程手术、远程会诊中模糊的图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此丰富的功能,也为定制开发提供了可能。
视频会议及相关厂商结合各行业的应用特点和实际需要纷纷推出了行业解决方案,视频远程医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细分。如宝利通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以宝利通远真系统ATX为核心,专家和患者可以通过视频系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通过内容共享功能查看病人的病例、X光片等。在会诊过程中,专家还可以邀其他医师、专家加入会议,提高会诊的准确度和效率。此外如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此系统还提供了远程探视的服务,增加了病人及家属见面的机会。为了应对某些紧急情况,系统还支持调用监控图像,通过对讲机、电话等与专家、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安防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大大加快了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
华为在这方面也有充分准备,其远程医疗方案基于华为智真产品打造,采用真人大小的还原远端图像的高清技术,可为远程诊断提供全面清晰的信息。同时支持各种专业医疗影像设备信号采集,可将捕获的多路图像以多画面或者单画面方式作为辅流进行传送。在诊疗过程中,系统会将视频、音频信号和医疗数据信息进行一体化的同步录制、直播和点播。该解决方案基于IP网络,采用H.264编码技术,在带宽大于等于1M时即可达到720p的图像效果,大于2M即可达1080p效果。AVA不久前也推出了远程医疗录播方案,通过一键式的方式对现场拍摄进行控制,相应的摄像头会对现场进行自动拍摄,并将拍摄的画面以直播的方式传送到参加远程医疗会诊的各方。同时AVA录播系统还可支持多路信号的输入,因此在远程诊断中可以同时将发言者和检查的CT片等展示或传输给对方。录播系统将远程会诊现场数据直接存储在服务器上,观看者在后期可通过平台登录进行点播观看学习。
空间广阔参与厂商众多
常有商家开玩笑说:谁拥有了中国市场,就拥有了足够庞大的利润保障。
其实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否则,众多IT厂商也不会纷纷推出“在中国、为中国”的市场战略,毕竟,IT技术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当今世界的变革,而将IT技术商业化的正是这些IT厂商。
上一次戴尔在中国引起关注,是其创始人亲自来华布道“戴尔中国4.0”战略和预计在中国市场投资1250亿美元之时。2016年岁末,戴尔科技峰会2016让这家科技集团再次引发业内关注。
这些关注,不仅源于现场有5197位嘉宾聆听,12万人次参与在线直播,以及涉及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超融合、移动办公等多个领域的6个分会场和3000平方米的展台,更是因为当天戴尔的与在中国市场落地密切相关的四件大事――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商用客户端“成铭”系列、戴尔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深度学习成果“诸葛・深知”、为中国用户开发的三大飞云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基于本地化联合实验室的VR行业解决方案。
据IDC对全球4万名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48%的企业无法预测未来3年行业的发展趋势,53%的企业经历过业务中断的情况,92%的企业认识到数字业务时成功的关键。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趋势的高速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各行业、各规模的企业都面临着IT及业务转型的挑战。
平滑上云
“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到今天,戴尔矢志不移地扎根中国市场,并承诺到2020年前投资中国1250亿美元,以客户为中心,真正做到本地采购、本地生产、本地研发、本地人才。”戴尔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说。戴尔进入中国21年以来,中国已成为戴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数字化已经带来了生活上很多的改变。比如,移动互联带来了生活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但是这只是刚刚开始。”黄陈宏表示。
针对中国企业当前的境况,戴尔推出以“全业务数字化”、“全渠道数字化”及“全产业数字化”为核心聚焦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藉由推动建立稳健敏捷的数据中心,加速采纳混合云及云原生应用需求,使企业平滑地向云演进。利用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全产业信息资源,实现实时决策分析,从而完成实时企业的数字化目标。
未来就绪企业云联盟(以下简称“云联盟”)联合了创新的一体化云解决方案―― “飞云系统”。云联盟是由戴尔主导,携手国内外知名厂商东软、FIT2CLOUD、航天云宏、Pivotal、UnitedStack有云、VMware、XSKY、英方、YottaCLOUD优特云,通过产业联盟打造领先的全栈式混合云解决方案,志在助力中国本土企业迎接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
云联盟“飞云系统的首批系列共有三个聚焦点,分别为存储云,灾备云和混合云三大应用场景。针对中国用户最直接需求,从用户具体云应用的方案选型与系统构建上给予专业的支持和支撑。随着云方案的复杂化,参与厂商的增多,客户急需第三方公司提供统一的完整的服务。
云联盟宣布启动与东软云科技有限公司展开云服务深度合作,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并稳定的云实施和云护航服务,完善联盟所秉承的端到端云解决方案理念,帮助客户更好的实施云部署与云应用。
轻松部署混合云
如今,混合云逐渐成为了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IT新常态。
VMware在VMworld 2016大会中已表示混合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不谋而合的是,戴尔在发力传统IT优化方案的同时,也同样注重企业向云的平滑演进,致力于让客户能够在一个统一的IT环境中跨云的运行、管理、连接它们地应用,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高的效益。
作为已经合作超过10年,并且都在长期致力于实现更佳的数据中心的效率并简化IT部署和操作的戴尔与VMware,这次联合了针对不同场景和规模的客户三大混合云架构。
包括具有SDDC功能的企业混合云解决方案基于全面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SDDC) 体系结构,提供应用程序优化的基础架构,并且可以实现IT流程自动化,在通过标准化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简化了维护、修改及更新,以更快的服务交付速度为客户带来更高的业务敏捷性;支持FC SAN 的企业混合云解决方案,使企业可以按自身步调部署灵活并且未来就绪的混合云架构;原生混合云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企业开发者安全构建、部署与管理原生云应用,助力企业尽享传统与原生云应用。
该解决方案提供基于用量的扩展就绪型定价,以符合业招枨笪出发点更高效地交付服务并降低成本。
“未来云计算是一种兼具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方式,无论VMware还是戴尔,我们一直坚信未来的IT技术发展或者是整个企业去走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当中,混合云是非常清晰的方向。”戴尔副总裁、大中华区企业级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曹志平表示。
深度学习
在中国,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继2015年11月戴尔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宣布成立“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后,本次戴尔科技峰会中,双方宣布正式启动“企业级深度学习应用与服务平台――诸葛・深知”,实现了从起初的平台基础设施搭建支持,到共创平台的深度参与。
目前深度学习、认知功能模拟多基于数据海量处理,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需依托强大的计算平台,而戴尔的高性能计算(HPC)解决方案,恰恰满足科研领域对于高负载与效能的要求。
“诸葛・深知”为企业提供了深度学习工具包的统一接口,众多中科院成熟算法模型能够轻松被调用,帮助企业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数据分析,步入人工智能时代。
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徐波表示,“中科院自动化所60年来与人工智能同行,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又掀起新。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深度学习将助力金融、证券、医药等数据密集型行业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成铭”亮相
作为戴尔端到端解决方案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戴尔商用客户端解决方案在戴尔科技峰会设立了虚拟现实(VR)及Wyse等展区,从前沿科技、企业IT部署、云计算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如何通过安全、可靠、易管理的终端设备优化IT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发挥企业潜能。
摘 要:介绍了流媒体的概念、技术原理,阐明了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
关键词:流媒体;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58-01
1 流媒体的概念
流媒体技术起源于窄带互联网时期。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迫切要求能解决实时传送视频、音频、计算机动画等媒体文件的技术,在这种背景下,于是产生了流式传输技术及流媒体。
什么是流媒体(Streaming Media)呢?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它是指商家用一个视频传送服务器把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分成一个个压缩包,传送到网络上。这个过程的一系列相关的包称为“流”。用户通过解压设备对这些数据包进行解压后,节目就会像发送前那样显示出来。流媒体是以流式传输技术通过网络传输、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媒体文件。由此可见流媒体同时包含下列特征:(1)流媒体的内容主要是在时间上连续的媒体数据。像视频、音频、多媒体和计算机动画等都是时间上连续的媒体文件;(2)该媒体可以不经转换便能采用流式传输技术传输,这是流媒体技术的最重要特征;(3)应用于网络,特别适用于互联网上。客户端需要播放软件或在浏览器上加上插件才能收听或收看流媒体。总之,流媒体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适合流式传输的媒体文件格式。人们通常把携带流媒体的数据包称作流典型的流是视频流和音频流。
与传统多媒体相比,流媒体具有以下优点:(1)启动延迟大幅度地缩短。(2)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大大降低。(3)流式传输的实现有特定的实时传输协议,更适合动画、视音频在网上的流式实时传输。
2 流媒体技术原理
2.1 流媒体技术原理
流式传输有顺序流式传输和实时流式传输两种方式。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在线媒体。由于标准的HTTP服务器可发送这种形式的,它经常被称作HTTP流式传输。顺序流式文件易于管理,但不支持现场直播,严格地说是一种点播技术。
实时流式传输与顺序流式传输不同,它需要专用的流媒体服务器与传输协议。实时流式传输总是实时传送,特别适合现场事件。实时流式传输必须匹配连接带宽。这意味着图像质量会因网络速度降低而变差。实时流式传输允许你对媒体发送进行更多级别的控制,因而系统设置、管理比标准HTTP服务器更复杂。
一般说来,如视频为实时广播,可使用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应用如RTSP的实时协议,即为实时流式传输。如使用HTTP服务器,文件即通过顺序流发送。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由于互联网以包为单位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流媒体文件在传输中要被分解为许多包。而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
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 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然后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启动A/VHelper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实现流式传输一般都需要专用服务器和播放器,其基本原理如图所示。
2.2 支持流媒体传输的网络协议
(1)RSVP:资源预留协议;
(2)RTP:实时传输协议;
(3)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4)MMS:微软流媒体服务协议;
(5)RTSP:实时流协议;
(6)MIME:多目因特网电子邮件扩展协议。
2.3 三种常见的流媒体技术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流媒体技术有三种,分别是RealNetworks公司的RealMedia、Microsoft的WindowsMedia和Apple公司的QuickTime。这三家的技术都有自己的专利算法、专利文件格式甚至专利传输控制协议这三个关键要素在里面。
2.4 流媒体播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播;
(2)组播;
(3)点播与广播。
3 流媒体技术应用及解决方案
一个完整的流媒体解决方案应是相关软硬件的完美集成,它大致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内容采集、 视音频捕获和压缩编码、内容编辑、内容存储和播放、应用服务器内容管理及用户管理等。
3.1 远程教育
课件点播是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优势是多媒体课件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学生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学习,形式更加灵活自由。课件点播的实现方式是先制作课件,将教师讲的课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并用采集卡采集进计算机后编码成流媒体格式,制作出表现力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课件放在流媒体服务器上。为了实现交互教学,将一台摄像机放在教师授课的教室,摄像机拍摄的教师授课过程实时地被传输到流媒体编码机,经过采集卡的采集、编码后再实时地上传给流媒体服务器,再由流媒体服务器实时到其它教室的终端计算机,并利用投影仪将老师的授课过程实时地播放出来,供这个教室的学生观看。同时为了方便与授课老师不在同一个教室的学生能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实时地交流问题,可以在学生所在的教室安装摄像机和编码计算机,用来拍摄并上传提问学生的影像,并在授课老师所在的教室安装一台终端计算机和投影仪,用来播放提问学生的视频,从而达到老师和异地学生的实时交互。
3.2 电视监播系统
以下为一套可以实时录制两套电视节目的监播系统,两台电视监录机与一台电视监录工作站通过集线器组成网络,两台电视监录机分别压缩两套节目,一台电视监播工作站作为存储管理。整个系统利用强大的压缩功能对节目进行压制,文件格式与互联网上直播与点播的格式完全兼容;用户可根据工作需要设定监录的起始和终止时间。监录时间间隔、压缩码率可任意选择;一套和二套节目的视音频信号分别送入电视监录机内进行实时录播压缩。当压缩完成后文件通过网络自动传输到电视监录工作站存储。整个系统支持24小时不间断的压缩录制。作为电视监录工作站,它负责管理视音频监录数据及索引库,拥有庞大的储存空间,可以按特定的码率保证存储监播数据;采用SQL语言编写的数据库系统可与任何程序语言数据库完全兼容。系统具有强大的自动化管理功能,可自动进行删除和更新视音频文件;可根据节目套数、日期、起录时间、终止时间等索引检索文件,也可按模糊方法查询,方便使用,所有这些操作均不影响监录工作进行。
4 结语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流媒体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市场动力,流媒体业务正变得日益流行。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多媒体新闻、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清茂,马昌威.流媒体研究及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关键字】 视频会议 视频监控 融合 互联互通 解决思路
一、国内视频系统现状
1.1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是用视频会议终端在两个或多个地点的用户之间举行会议,实时传送声音、图像的通信方式。它同时还可以附加静止图像、文件、传真等信号的传送。参加视频会议的人员,可以通过视频终端发表意见,同时看到对方,并显示在黑板、白板上的字图,使在不同地点参加会议的人员感到如同和对方进行“面对面”交谈。
1.2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是各行业重点部门或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的物理基础,通过获得有效数据、图像或声音信息,管理部门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监视和追忆,用以提供高效、及时指挥和高度、布置警力、处理案件等。
1.3指挥调度
相对于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而言,指挥调度的应用场景更复杂。通常在对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后,还需要接入IP电话、手机、语音集群等,并且需要支持在复杂条件下的网络通信。
1.4其它应用
远程医疗
通过卫星链路实现远程手术示教,提高对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边远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方式也可以用于对驻外维和任务、应急抢险救灾等场景。
教育录播
通过视频方式,达到对教学信息的实时有效传递。
视频直播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3G/4G网络普及,多元化商业模式已经成熟,这些条件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应用场景多样化挑战,也使得视频直播成为目前移动互联网上的爆发点。
二、国内视频融合存在问题
随着近些年来视频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和定制,很多企事业单位、公司内部也已经实现这些系统和网络的建设。目前的视频信息应用系统中,音视频资源包含的信息量大,细节充分,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也相当广泛。但是,由于早期系统建设标准的不一致,各个业务体系之间彼此独立,体系内也存在信息种类多样、品牌杂、厂商多、协议乱、非标化、烟筒多、管理难的问题,不仅不能在各体系间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而且还导致视频资源重复建设,调度使用不便等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通和控。
2.1通的问题
“通”,主要与呼叫协议和能力级协商等相关。比如视频会议H.323体系中H.225呼叫控制协议、H.245媒体控制协议就属于该范畴,当协议中规定的能力交换等内容双方约定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在通的环节上出现问题。视频会议系统大致经历了窄带、半宽带和宽带3个发展阶段,即分别以H.324、H.320和H.323技术发展起来的视频会议系统。其中,H.323标准是ITU-T于1996年由H.320/H.324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较成熟,是视频会议系统领域应用最为广泛、设备支持厂商最多的协议标准,其目标是在基于IP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可靠的面向音视频和数据的实时应用。从发展趋势来看,以H.323技术发展起来的宽带视频会议系统是视频会议的发展方向。
SIP是一个面向Internet会议的电话简单信令协议,也考虑了对其他协议的扩展适应性,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它与其他协议,如会话描述协议(SDP)、会话公告协议(SAP)、实时传输协议(RTP)等结合后,能够部署和管理各种应用。
当然,SIP协议正处于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过程中,SIP和H.323协议都可以用于建设视频会议,但二者既不兼容、也互不包含,协议互通是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对监控系统来讲,“通”则体现在系统设备的注册、设备信息上报等方面,存在注册失败、信息不全等问题。
网络化监控时代,安防监控不再是独立系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大联网应用,但又要受到协议限制,不同厂家产品通信协议不同,由此不同品牌之间产品无法实现对接;即便是同一品牌,不同型号产品,也会出现协议不统一的情况,阻碍了网络设备联网应用。于是,行业内出现了各种通信协议互联标准,如ONVIF(开放型网络视频接口论坛)、PSIA(物理实体安防互操作性联盟)、SVAC(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GB/T2818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等。
2.2控的问题
“控”,主要是标准协议大框架下细节的差异性。比如标准协议中规定了申请主席,设置发言人、网络检测、丢包重传等内容,但对控制时序及上层操作方式等没有规定,故各厂商之间存在标准协议之外操作类功能互控问题。
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呼叫建立和呼叫释放消息序列的映射,映射H.323和SIP网络之间的媒体编码算法,预留和释放与呼叫相关的资源,处理在通话过程中的信令消息和特色业务等。“控”,对监控系统来讲,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在对前端摄像机码流浏览、云台控制、语音呼叫等过程,实时视音频点播、设备控制、报警事件通知和分发、状态信息报送、智能分析等功能方面存在控制无效等问题。
三、视频融合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在当前多协议共存、大协议栈下各定自己标准,视频融合实现方式目前大多数都是采用协议转换网关,这是最高效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向上封装提供完整的API接口、遵循国内国际标准,也是常用方法。当然,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积极构建行业发展形势。
3.1提供API
开放式平台供应商提供常用的API接口,让合作伙伴及最终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得到兼容。是否能提供API接口由视频会议及监控的架构决定,开放式平台可使第三方系统和设备有效兼容,在会议管理、会议控制、权限管理、调度、警报、报告、维护等功能上创造更好的运作效率。
3.2协议标准化
互通,讲求的是使用的标准一致。互通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信令互通,二是码流特性对齐融合。
H.323协议为现有的分组网络PBN(如IP网络)提供多媒体通信标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协议。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个技术标准,这保证了所有视频会议厂商生产的终端和MCU都可以互联互通。
GB/T28181标准的,标志着我国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有了顶层规划参考。无论是前端设备与系统平台的对接,还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联网都有了参考标准。可以说,GB/ T28181标准从根本上支撑起了我国视频监控的建设,其制定与推广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视频监控行业的规范程度,为视频监控互联互通以及深度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四、视频融合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明确,各类媒体资源服务器趋于融合,有望提供统一的媒体综合汇聚和转码中心,媒体中心根据终端能力,推送合适编码格式的码流给多媒体终端,实现多屏一致体验。通过多媒体能力共享平台,可以实现音频、视频、文本和数据统一部署与能力共享,实现各类终端与媒体中心共享音视频引擎,提高复用能力,最终完成各类会议系统、监控系统、语音系统的完全融合。
参 考 文 献
[1]段炼,唐海娜,李俊.针对IP视频会议基于网络的QoS综述[J].通信学报.2005,26
[2]门雅范.视频会议技术及其发展动态分析[J].华章.2010,11
[3]卢毅.浅析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应用[J].管理学家.2009,7.
[4]何i林,陈朝武,卢煜,等.基于SIP的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09,5
[5]郑小龙.谈数字视频监控的集大成时代[J].电子产品世界.2010,5
在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下,每家公司都希望节省运营成本,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实现更多效益,这一点人尽皆知。由于IT方面的预算总是会受到详细的盘查,企业正在设法将资本支出向运营费用转移,以实现相同的业务目标。如今,跨国公司(MNCs)首席信息官(CIO)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他们需要具有成本效益的IT解决方案,且该方案须能以同一方式无缝部署于多个地点。
跨国公司正在尝试迎接这些挑战,而首席信息官同时要对现有资源的管理方式进行重新评估。这些行动最终很可能会让他们的采购策略朝着灵活多变的轻资本运作策略转变,例如采用效能计算及IT管理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公司对有效开展业务愈加重视,有能力提高生产率和加速业务流程的通信技术有可能再次成为关注重点,诸如统一通信和视频会议等技术。
多种形式的效能计算
在这些技术解决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就是效能计算。现今,将运算资源远程分配给个人和组织成为大势所趋,而采用效能计算即为这趋势的一大表现。简而言之,效能计算背后的理念在于向企业提供网络所需的IT资源,而企业只需为他们所需的资源付费。
效能计算可采取多种形式。诸如AT&T这样的电信公司会通过互联网数据中心提供企业级增值及管理服务,让跨国公司能够视自身需求灵活扩大或缩减其运算、存储及网络托管能力。此类服务还包括网络管理、通信环境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应用加速。
多数企业都拥有季节性商业周期。他们对运算资源的需求会上下起伏或者无从预知。效能计算可以按需向公司提供计量的IT资源,从而为公司节省开支,避免对IT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并能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实现更乐观的投资回报。事实证明,这些按需服务是十分有效的,例如网上零售商筹备节日促销活动,雇主对员工福利进行年度公开登记以及游戏出版商运营在线游戏等经营活动都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服务。
虚拟化技术成为催化剂
很显然,效能计算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该领域开展创新是随着存储和服务虚拟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才得以实现的。对于多数业务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而言,多个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工作可能是IT环境中最复杂、耗费资源最多、成本最昂贵的组成部分。虚拟化技术成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产的关键因素。此类技术可以提高现有计算及存储资源的利用率,并能让跨国公司无缝接入网络上的替代性资源,例如效能计算服务。运用虚拟化技术最终可以形成一个可用性和可扩展性更高的IT环境。
不久以后,我们将进入一个可信赖实时虚拟化时代。这个环节的虚拟化将可以帮助用户解决更多的难题。虚拟化以灵活的方式改进硬件和软件计划,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提供底层硬件的最优配置。虚拟化能实现竞争性操作系统环境与单一的硬件芯片共存。虚拟化还能提供多种操作系统的组合方式,利用具有多核能力的最新代码能在可使用核心范围内的虚拟机上运行或者共享使用。因此原有的代码在新的开放式环境下按部就班地稳定运行。这为系统设计者提供了非并行的能力来实现创新,无需增加额外的费用就能重新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
这种类型的虚拟化的另一个用途是能加强服务质量。在同样的硬件设备上实现关键任务服务与非关键功能的安全隔离。在手持设备的案例中,虚拟化最大的优势在于能保障无线网络上的语音呼叫软件不会遭遇设备上的不兼容。让两部并排的虚拟机与语音呼叫软件(虚拟机管理器应该将这个软件与其他的设备软件相隔离)同时运行是最好的做法。GPOS的重新导入不会导致服务的中断或者影响语音会话的质量,即使当系统重新联机时,语音会话也不会受到干扰。
区分设备软件的想法确实非常有新意。互用性和灵活性作为产品面对的两大重要压力,随着实时虚拟化的推广也将日渐凸显。举例来说,将互联设备与手持设备相连接作为静态访问点,比如WiMax和Femto电话,不同的网络堆栈目前能托管在独立的虚拟机上,为设备提供与外界网络连通的多样化选择。
统一通信将更加普及
目前的经济环境已迫使许多企业缩减了差旅预算,因此,一些能够促进远程协作、提高员工生产效率的技术日益得到重视。因为这些技术能够帮助跨国企业更加充分地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统一通信在建立无缝协作平台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因而显得尤为突出。
统一通信旨在将各种形式的通信加以整合,而通信向网络的迁移将对统一通信起到支持作用。随着基于互联网的电话及视频会议的日益普及和网络协作工具的不断发展,开发公用平台的时机已经显现。在该平台上,诸如电子邮件等基于语音、视频和文字的通信工具可以共存,从而创造独一无二的用户体验。
通过对不同的通信媒介加以整合,企业可以减少通信中断,加强员工之间的协作,从而提高生产力。此外,统一通信解决方案可以与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一类的业务应用进行整合,从而大大便利了员工获取业务数据(尤其是在办公室以外)。这最终将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质量。据调查公司Gartner称,当统一通信的环境更加普及时,与一般公司合作的通信供应商数量至少将减少50%。
在提供给跨国公司的通信工具中,诸如思科网真解决方案一类的高清视频会议技术将在缩减劳动力及差旅预算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今,视频流媒体技术得以改进完善,高清视频显示板价格下跌,宽带连接日益普及,在这些因素的共同推动之下,生动逼真的视频会议体验已经走进了企业之中。而这一飞跃不仅能为企业缩减差旅开支、降低碳足迹,而且能够提高业务的可持续性。
除了优化虚拟会议体验之外,高清视频会议精细的画面同样为其应用于各类行业的关键领域开辟了道路。例如,一家在中国运营的服装制造商可利用高清视频会议向身处美国的客户细致入微地展现其工艺水平,也可以与身在异国的设计团队进行远程实时协作,共同完成某一产品的设计工作。在医疗领域,运用高清视频会议可让医疗专家对病人进行可视化诊断,或在手术直播期间远程提供咨询意见,从而使治疗工作更富成效。
在教育部门,视频会议系统中高精度的真人大小图像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的远程教学。视频会议能让各类企业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以上列举的只是少数几种应用。Frost & Sullivan的研究数据表明,全球的视频会议系统和服务市场有可能从2007年的16.3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42亿美元。
但是,在区域无线通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地点或地理位置不同,信号覆盖强度各有不同。如何保证位处不同信号覆盖区的卫星站点同样在网通信且业务质量良好?能否使用传统卫星电视的优化方法解决双向通信的问题?下文将一一分析。
人造地球卫星的通信覆盖区
众所周知,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微波中继,通信卫星的性能和工作状态是整个卫星通信系统的决定性因素。
卫星上使用的天线有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天线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面覆盖区的大小和形状。卫星的通信覆盖区,通常用地面上相对下发天线波束中心,具有固定接收功率的轮廓线来表示,一般分为全球波束覆盖、点波束覆盖、区域波束(赋性波束)覆盖。
如果在静止轨道上看向整个地球,则覆盖区就是全球波束。这种全球波束覆盖,主要用于国际通信,使相距很远的各个地球站建立通信链路。一般卫星服务区只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就卫星的发送功率和频谱使用而言,将它们发送到服务区之外是很不值得的。这种系统的覆盖区,最好使用点波束或赋性波束天线提供。
在上行链路中,若在卫星上采用能产生一个或多个指向上行发射地球站所在区域的“针状”窄波束的接收天线,在相同辐射功率情况下,可使接收点的信号功率电平远大于全球波束覆盖时的信号功率电平,因而对直播卫星和移动通信卫星,就功率和频谱利用而言,采用点波束天线覆盖极为有效。
所谓赋性波束覆盖,是指卫星天线系统通过波束形成网络产生与地面通信区域形状相匹配的天线波束,如图1所示。
覆盖区内各点接收到的卫星功率,一般是中心区比较大,靠近区域边缘时功率递减,例如表1给出的是亚洲3S卫星Ku波段东亚波束EIRP、G/T及SFD参考值表,由表中不难看出,西北地区的通信覆盖明显弱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通信卫星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通信容量、运行时的空间环境和技术状态要求,同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便是服务的地理区域。通常,根据卫星的任务要求,通信覆盖区的选择也各有侧重。例如,科学卫星的目标是收集科学数据,通信覆盖区内信号强度力求平均;商业卫星的目标是盈利,通信覆盖区内信号强度则是按照业务需求量的分布来分配,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信号覆盖明显优于西北等偏远地区。
一般组建的广域卫星通信网,使用的都是商业卫星,如何解决卫星信号覆盖弱的偏远地区站点正常在网运行,是大多数通信网络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实例分析
在卫星通信传统应用中,按照业务传输方向,一般采用提高上行站发射功率从而提高接收站接收信号质量,这种解决方案在卫星电视节目中继转发中应用较多。卫星信号覆盖强的上行站采用大口径天线及高功率射频功放,通过上行站提高EIRP值提高卫星信号覆盖弱地区站点接收信号强度。由于卫星电视业务是单向传输,这样的方案不仅解决了卫星信号覆盖弱的站点接收问题,并且可以大大降低小站的硬件成本。但对于需要进行双向业务通信的VSAT卫星网来说,提高所有通信站点的发射功率是不现实的,受到经济条件、站点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下文将以某西北区域VSAT卫星专网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VSAT卫星网系统参数
卫星转发器资源:亚洲四号Ku频段水平极化转发器
站点类型:静中通车载站(1.2米天线/40W功放)、固定站(4.5米天线/8W功放)
业务类型:实时视频通信
业务终端:视频会议终端及MCU视频会议控制主机
卫星通信体制:MF-TDMA
业务拓扑结构:业务中心发送一路组播视频,最多同时有3个远端小站回传单路视频。
2.卫星覆盖参数
亚洲四号卫星在西北地区的覆盖较弱,典型站点的卫星信号参数值如表2。业务中心站点C信号覆盖较强,远端站A、E、D、F的信号覆盖比较差。
3.解决方案
若想满足系统通信要求,远端站必须按照传统解决方案增加天线口径及卫星功放的输出功率。但对于静中通车载站来说,装载平台的尺寸受到道路交通、安全因素等多种限制,静中通天线的口径无法超过2.4米,此时单靠提高卫星功放功率以满足多业务通信的需求,将大大增加系统的建设成本,经济实用性下降。
利用MF-TDMA体制的多载波特点,结合链路计算结果,有以下几步解决措施:
(1)分割通信载波带宽。如图2, 将原带宽调整为多个载波,远端站与业务中心各自在不同的载波上进行业务传输,降低对室外功放的要求。
(2)降低纠错码率,降低信号门限值。原网内系统进行组网通信时统一使用前向纠错码FEC=3/4,调制方式QPSK,现可将远端站发送载波参数调整为FEC=1/2或3/4&RS方式,降低门限值2―3dB。
(3)根据实际系统组成和通信业务量仔细核算,严格控制线路损耗。
(4)部分信号覆盖较差的站点建议只建设固定站,在建设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配备大功率功放的静中通车载站。
(5)不建议建设动中通或箱式站等小口径天线的卫星站型。
结束语
后续还有一些城市能这样,至少阿里腾讯都这么希望。最近它们纷纷在推广“智慧城市”,这是个“互联网+”意味十足的概念。所以你看到了4月29日腾讯在高大上的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了“互联网+中国峰会”,小马哥亲自站台,好几百个市长出席。再之前,阿里方面,由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阿里巴巴集团和新浪微博共同启动了“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联合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一站式解决方案。
如果你关注互联网多年,你一定知道七八年前就启动过一批智慧城市,但再之后就没什么声音了。可到了2015年,智慧城市又掀起了热潮,被冷落的概念眨眼就变成了香饽饽。
为什么会这样?
首要原因一定是因为技术和基础设施成熟了。当年,中国互联网还处于PC时代,即便数据连通了,很多服务也不够方便。移动给了智慧城市新的机会,因为老百姓的生活多半是和位置相关的。还有当年的政府信息化也在建设中,先进些的城市政务部门开始拥有数据,但数据散乱不成体系。更多城市功能部门并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何谈信息化呢?
其次是政策的推动。那些年我接触过的,想做智慧城市的大小公司有七八家,现在都没了踪影。当时最难的就是撬动政府部门,撬动一个不行,还得同时撬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现在不一样,政府在提倡“互联网+”,政务的互联网化和信息化被各地政府提到日程上来。只要有关部门有愿望,事情就好办,这个庞杂的工作才可能完成。
第三个动力当然来自阿里和腾讯自身。他们凭借已有的资源,已经蔓延至各个领域,其终极梦想必然是把用户的生活都纳入其服务体系。按这么说,智慧城市无疑是最合适、最迅速的拓展方式了。而且这是一场跑马圈地,先行者会占据未来的制高点,因为当一个区域政务系统全部上网,再更换成本就太高了。
于是,阿里和腾讯各出奇招。当然,一个人做什么一定是因为他有什么。
阿里将“云”作为底层平台,为各项政务应用提供统一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构建“云+端”的立体化城市服务体系,涉及网上审批、交通、医疗、社保、城管、旅游、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对用户来说,这真正实现了“城市服务一站式”,对服务本身来说,实现“人在干,云在算”,对于政府来说可以实现“让权力运行处处留痕”,自然反腐什么的也方便多了。
目前,全国已有海南、浙江、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宁夏、新疆、甘肃、广东、吉林、天津、北京13个省市引入了阿里云计算,运行在阿里云平台上的政务应用超过1500个。
腾讯的利器还是微信。马化腾说:“微信、QQ,从海量的用户群,到社交关系链,到支付手段,以及云平台都是已有的模式。现在多了政府提供支持,包括政府把很多税收、工商注册全部都包下来。一个人只要在一个行业的细微痛点上有解决方案,就可以开一个公司。”
目前,腾讯公司已经开通了5座广州、上海、武汉、深圳、佛山五座城市的“城市服务”入口,覆盖用户数超过6000万,服务市民超过1100万人次。
可以说,阿里在用大数据拼未来,腾讯用场景。阿里、腾讯智慧城市之战是关于未来的大数据和场景之战。
阿里云计算总裁胡晓明表示,依托阿里巴巴集团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政府可以将松散的政务应用进行整合和流程再造,在阿里云上构建统一的“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
用户可以借助的则是支付宝、淘宝、微博等客户端。尤其支付宝,过去在城市公共服务方面早有布局,仅在线缴费平台就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253个地级市。微博也成了中国最大的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目前,在微博上注册蓝V的政务微博数量已经达到13万,还和阿里云合作进行过一场著名的庭审视频直播。哪场?你懂的。
对于云和端的关系,胡晓明认为,“端”解决了服务获取的便捷性问题,“云”则在后端实现了业务流的无缝衔接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可以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开头提到的挂号就是例子。“杭州电子政务”则是智慧城市的典型样本,运行在杭州电子政务云之上的浙江政务服务网,被誉为互联网上的政务超市。所有行政机关就像在淘宝网上开店,不光把行政权利清单晒出来,而且每一个行政权利的事项都在线运营,大众可以投诉咨询,9000多个事项可以在线办理。
6月18日,福州,暑热难当,但是当天开幕的第十四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仍然吸引了大批观众。据悉,这一交易会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项目交流盛会,吸引了超过4000家海内外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
在熙熙攘攘的展示区内,围观者最多的就是VR体验区。上至五六十岁的老者,下到四五岁的儿童,排起长龙,为的就是亲身体验一下VR。如果没有周围的那些设备、灯光和显示屏,你很可能会质疑,那些头上戴着VR头盔,双手上下挥动,还不时蹲下起身的孩子、青年和老人是不是着了魔。这正是VR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在外人看来,体验者在做一些奇怪的动作,而体验者自身早已进入那个神奇的虚拟世界,并深深地融入其中。
现在,3D电影已经屡见不鲜。但是看3D电影,你会有抽离感,不会完全融入其中。VR则不同,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让参与者沉浸其中,还可以进行互动。
作为“2016中国(福建)VR产业/大数据发展高峰论坛”的演讲嘉宾,AMD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裁纪朝晖指出:“VR是自显示器发明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人机交互革命,将引发未来10年‘感知计算’的创新浪潮,并最终彻底改变人和大数据、互联网的交流方式。”
VR将人们带入了个人计算的第三次浪潮。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体验。“我们已经进入了沉浸式的时代,也就是VR时代。”纪朝晖表示。
众所周知,VR可以有效提升游戏的体验。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游戏市场的收入占全球游戏市场的24%。从这个角度看,VR在中国的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虽然游戏是VR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但并不是全部。VR还被广泛应用于观看360度全景电影、全景直播、虚拟授课和学习、互动社交等。在展会现场,记者除了看到VR游戏的体验,还看到了中国高铁司机VR训练系统、沉浸教室等多种多样的VR应用。
市场调研机构JPR的统计数据显示,基于AMD平台的VR娱乐系统占潜在市场的83%。除了游戏应用以外,AMD还积极地将VR应用推广到更多领域。举例来说,AMD与美联社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创全新的虚拟现实体验频道。美联社利用AMD Radeon显卡技术,以VR和360度视频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在VR领域,AMD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遍地开花。
“沉浸式计算对图形的计算能力、后端的显卡芯片等技术要求非常高。VR应用需要更高性能的显卡。”纪朝晖话锋一转,“目前,世界上真正能够运行VR的PC主机比例不足1%。沉浸式计算对GPU计算能力的要求比当前高100万倍。”在不久前的Computex大展上,AMD展示了基于全新“北极星”架构和14nm FinFET工艺的Radeon RX系列新产品。“北极星”架构独家支持异步计算,可为VR应用提供卓越体验。AMD独有的Liquid VR技术可以充分发挥Radeon CPU在VR计算中的性能,降低画面延迟,让用户的体验更加流畅。
纪朝晖表示,AMD将继续深耕VR领域,当前主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持续推出系列化的强大的VR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推出支持VR的高性能显卡Radeon R9 Fury X/Fury、Radeon R9 Nano、Radeon R9 390X/390等;第二,为VR内容创作者推出应用开发平台Liquid VR API,此平台让开发者非常容易上手开发VR应用;第三,AMD与HTC等厂商成立了VR产业联盟,共同推动VR产业发展走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