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

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诚信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诚信管理办法

第1篇: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

1.1全国R&D经费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不断增加

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本国科技发展目标及规划时都要把这一指标作为重要的参量。R&D经费投入分为两大类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即R&D经费投入的金额,相对指标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以来,全国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到2012年总支出为10298.4亿元,突破万亿元,增长了11.5倍。近十年来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00年1%,到201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一般认为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说明该国R&D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在1%到2%之间,则说明该国R&D处于中间阶段;大于2%的,则说明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比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强国,R&D经费投入强度美国由2001的2.64%增长到了2.79%,日本由3.07%增长到了3.34%,德国由2.47%增长到了2.92%。虽然我国与上述这些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年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1.2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目前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等环节均由行政部门主导,项目进程几乎完全按照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由财务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经费使用效益低下,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巨大浪费。

(2)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

课题负责人缺乏一定的财务预算知识,课题组也缺少会计专业的成员,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经费预算常常超过项目实际完成需要,或不足以支撑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课题立项评审专家往往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预算审定不足。

(3)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往往项目开展与经费使用的进度不一致;科研工作者的“马太效应”造成一个科研团队可能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造成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4)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独立。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是项目承担单位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划分明确,导致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对于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不足;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管理的相关规定不熟悉,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无法判断费用使用是否具有效率。针对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科技主管部门应配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检查队伍,不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实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数量非常巨大,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达到34958项,此外,“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一系列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每年累计批准资助高达数十万项,要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全部进行监督检查是不现实的,必须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各个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互信的承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进行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把审计检查部门的职能与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

2国外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借鉴

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科研经费分配的规范性,保证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都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例如,德国的法律、各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机构的各种规定及管理条例都强调科研人员的“良好科学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并取得最佳效果;美国卫生部的总检察长办公室工作计划中对卫生部主要政府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对信用差的经费使用单位进行重点监督。美国则非常强调科学法治、责任性、科学诚信和透明度等科学道德信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现实运作,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主要围绕预算诚信、金融诚信、管理诚信等,每年NSF必须遵循联邦政府的有关法令,定期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关报告。比如,涉及管理诚信方面,NSF的首席运营官(COO)在首席财务官(CFO)行政秘书支持下,对管理控制方面的结果进行调查并提供评估意见,然后上报基金会主任;由CFO领导的高级管理诚信小组(TheSeniorManagementInte-grationGroup,SMIG)就机构运营的概述性情况提供财务和管理控制报告,并由主任助理和员工办公室主任就机构的内部管理控制情况提供申报报告。国外政府注重以正确的理念引导科学家的理性选择,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并加强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的信誉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家信誉制度,对于信誉好的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减少监督的频次和力度,对信誉不好的重点监督。由于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信用评估、信用监控、信用风险和信用惩罚4个方面已经深入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过了科研经费信用管理这一阶段,而中国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

3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研究内容呈现出三维结构,涉及信用管理的主体,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中介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包括申请阶段、评审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信用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相关科研经费信用信息采集阶段、信息分析及对主体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流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工作。因为信息采集是进行后期信用评价,进行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人员组成信用信息征集管理机构。选择合适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方法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评价。参考国外信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被评主体的信用状况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其等级。分析评价阶段包括定量指标的初步评价、定性指标评价、撰写信用评价报告等。审核公布阶段,对各相关主体信用记录的信息和进行信用评级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使得科研经费相关主体的失信信息迅速传播,接受全社会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满足科技交易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减少科技活动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除了上述的信息采集阶段、分析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外,还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成立评价专家组和工作组、制定信用评价方案、信用评价通知等。动态跟踪阶段是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定期跟踪被评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动情况。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需要定期对管理主体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补充更新相关信用数据,重新进行信用评级。

4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设计

国家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是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有效进行的手段和条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以及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4.1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法律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对科研经费进行信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为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评价和记录的信誉度,作为今后项目申请及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虽然,已经有不少文件涉及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相关内容,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足,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统筹规划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此外,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协调和衔接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本身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制度的设计要具体和明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

4.2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中,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是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设计和确定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多个层次,其中指标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科学、实用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与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文件内容相符合;二是一级指标应能适应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特点;三是二级指标包含的要素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科研经费信用状况;四是要求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按照评审对象的不同,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大板块,即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众所周知,项目承担单位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更是科研经费的主要使用者,是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过程都是围绕其展开进行的。为了能让每一个科研项目都分配到适合的科研承担单位之上,我们从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组织声誉3个方面着手,设计了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费预算包括预算栏目是否全面细致,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假承诺,自筹经费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科研经费年度预算的执行效率。经费管理包括对项目经费是否进行单独核算;对各项目经费审查的胜任能力;对各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能力;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科研经费结存结余情况。组织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次数。该体系可以全面衡量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过程中,是否遵循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则、程序和办法。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评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极其强调创新性,其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只有内行的项目负责人才能够很好地在监督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为了促进创新,项目负责人的权限往往较大。对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包括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经费验收,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经费预算包括是否编报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经费管理包括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经费验收包括是否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是否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是否发生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是否发生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职业道德包括是否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发生的次数。项目评审专家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广泛涉及到科研经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信息的处理,任何单一层面的评价都不能反映两者的科研经费信用,从评审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关联信用3个层面来评价。评审胜任能力,包括对科研经费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熟悉程度;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与评审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职业道德,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关联信用,包括对评审项目科研经费信息的保密情况;经费评审的客观公正性;与被评审对象的关联性。对于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主要从机构声誉、金融信用、审计信用3个方面来考察。机构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金融信用包括机构的财务状况;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审计信用包括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3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

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包括建设和完善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统一标准是科研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并逐渐成熟的全国征信系统有11315企业征信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科研经费征信系统。为了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而有效的监督,全国范围内对科研项目经费信用进行征信势在必行,信用数据库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建议有关部门按照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记录、整理、使用的要求,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总体方案,构建总体框架,设计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全国统一标准。

(2)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

科技经费主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信用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信用信息共享的作用。应把信用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仔细查询相关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确保经费信用管理贯穿于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预算、实施、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

4.4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评级和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根据相关主体科研经费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对相关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收集,对收集到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则由聘用的专家进行评价。进而对相关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评级分值按100分计,结合国际上对信用的5级划分法,将科研经费信用等级分为5类,即AAA、AA、A、B、C。信用评价分值90~100的信用等级为AAA,80~89的为AA,70~79的为A,60~69的为B,60以下的为C。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经费监管模式,分级管理,重点监督,准确评定其信用等级,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等级越低监管越严,应该对相关主体信用等级为A、B的,加大重点巡视检查的力度;而对于信用等级为AAA、AA减少巡视检查或抽查;对于信用等级为C,一般不予立项资助,直至整顿整改,信用等级提高。

5总结

第2篇: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

首先,调整了与电信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继续贯彻落实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妥善处理了两固网公司与其它企业的互联协议继承、光缆引接和南北进入等问题,保障拆分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协调电信与网通的业务划分方案,促进两大集团公司尽早实现业务双向进入和固定通信领域的市场竞争。

其次,针对电信业务市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出台了新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修订了《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颁布了《电信网编号计划》;针对电信市场中出现的诸如“游子归家”、、“一号通”、转售和基础电信业务等新技术、新业务、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相应对策引导、解决;对推进骨干电信企业的全业务经营、稳妥推进发展、新一代互联网发展及技术业务试验等课题进行大量跟踪研究工作,为我国电信业长远发展做好积极准备。制定了《电信新设备进网试验管理暂行办法》,并初步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进网管理的调研机制。版权所有!

今年还重点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电信市场经济秩序活动,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实际效果上都取得一定进展。互联互通工作取得突破进展。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互联互通监管的“硬措施”,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完成了司法解释;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号文件精神,颁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切实加大了对人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中断网间通信的恶性事件的惩治力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密切合作,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长期增量成本法对固定本地电话网、移动电话网进行了成本核算工作,并根据测算结果起草了网间通话费结算标准、用户资费标准的调整方案,为理顺互联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奠定了基础;颁布了《互联互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和《通信质量测试方法》,统一建设了“电信网间结算及互联互通监测系统”,为电信监管部门加强网间通信质量管理,有效防范人为原因造成的网间通信不畅,减少结算争议,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此同时加大协调整治力度,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半年对三起严重阻碍互联互通、破坏市场秩序的违规事件进行了公开通报,月份又召开了全国电信网间互联管理电视电话会议,月份对近期发生的几十起破坏通信设施和阻碍互联互通事件进行了通报,提出了处理意见,这些措施对树立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促进电信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保证互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针对网间互联争议日益尖锐和复杂的情况,制定了《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论证工作若干规定》,对启用专家论证程序进行了规范;力促电信、移动、网通、联通四大运营企业拟定了本公司的“互联规程”,以推动企业加快互联进程,保障互联程序、协议的高效和透明;为促进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对点对点短消息业务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在几个省进行了互联试验。

……

回顾匆匆走过的岁月,,留下了让人难忘的一笔———电信行业释放出改革带来的活力,政府监管基本走上正轨,各地监管实践也已找到感觉,困惑和迷茫逐渐散去,剩下的就是“信心”———满怀信心坚定地走下去!

××年已成过去,明年电信市场监管工作如何开展?近日部电信管理局拿出了新的一年的工作思路,我们今天刊登在此,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也借此表达我们对电信监管事业的良好祝愿。

认清责任转变职能

进一步认清电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肩负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电信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为电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电信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电信监管工作定位在为电信业发展创造公平、有效、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电信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上来。积极研究和探讨电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所应当发挥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鼓励由电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接入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等环节组成的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和细分,形成产业互动、良性发展。

提高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职能。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关注技术演进提供政策支持

积极跟踪研究通信技术演进趋势和业务市场发展动向,做好电信业务发展政策的前瞻性、及时性研究,为电信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加强对涉及未来电信网络演进和方向性的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策略的研究和规划。根据市场、改革和技术发展进程,对发展、下一代网络发展和深化电信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政策性和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为和全业务经营实施做好准备;发挥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在我国电信业务市场发展不同阶段的宏观指导作用,在分析总结近几年我国电信业务分类目录调整与电信业发展不同阶段适应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适合下一阶段电信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形势要求的电信业务分类及管理方式的预研工作,保障在业务发展管理政策上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和监管方向的要求。

做好新技术、新业务商用试验的引导、组织和总结工作,为下一步健康发展和有效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继续跟踪研究等域名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商用化、实用化进展,及时开展相关工作;根据数字集群通信业务商用试验的情况和国内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未来基础电信业务主体架构总体设想,以保证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研究提出在全国范围该业务发展的意见;通过统一组织开展的国内多方通信服务等三项增值电信业务试验,认真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应当采取的措施,完善增值业务市场的发展环境。

针对技术和业务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本着发展和规范并重的原则及时加以解决。在新业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电信新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本着“以市场为主导,以监管促发展、保证市场竞争有序”的原则,解决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带来的管理新问题,及时研究建立相关规则,对有不正当竞争倾向的行为,加强引导和规范;在具体处理企业新技术和新业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时,注意保护好、引导好、发展好企业创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针对公用电话市场出现的无序竞争的新情况,研究多运营商环境下公用电话的管理方式、方法和发展目标,保证公用电话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和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公用电话的平衡协调发展;针对多运营商情况下号码查询不便等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号码查询、电话号簿规范服务的有效途径,以提高电信企业整体服务形象和服务水平;针对基础运营商在对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升级、演进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新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做好发展初期的规范和引导工作。

丰富监管手段促进有效监管

为适应电信技术和市场发展以及监管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要求,创新监管思维,完善监管规制,丰富监管手段和模式,保证电信业务市场监管有效、规范有序。

根据电信业务市场的规律和特点及市场管理的现实需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制。建立和完善涉及市场准入、市场秩序及市场退出的规章和政策,出台《电信业务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年检管理办法》,在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的同时制定市场退出机制和市场信誉机制,明确和细化电信业务市场规则,更好地适应入世的要求。

依据新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和入世承诺表及内地与香港、澳门服务贸易开放承诺,认真履行职责、组织落实好内外资进入电信业务市场的准入和有关问题的协调处理工作,促进电信业务市场的繁荣与健康发展。其中,重点研究解决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电信企业和境内电信企业在境外上市所涉及到的业务经营许可及授权等有关问题,并开展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网上申请、受理和查询工作。

开展电信业务市场的重点监管与整治工作。对影响较大的国际电信业务市场、卫星通信市场及信息服务市场进行专项监管,针对各自市场特点,创新监管手段,出台有关政策,实施综合治理。如对国际电信业务市场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出台《国际电信业务市场管理办法》,从加强监管、有效打击、重视防范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对卫星通信业务市场,抓好《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对信息服务业务市场抓好业务规范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信息安全的审查机制、责任的落实机制和有害信息追究机制等,总体上使重点监管的市场秩序有根本性的好转。

及时协调处理电信业务市场发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规范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的授权及行为等,及时制止或纠正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电信企业的超范围经营和市场中的无证经营问题;积极为电信业务经营者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为电信企业在境外上市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电信业务市场指导信息,促进电信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年检工作对市场主体和市场状况的综合透视作用,通过经营许可证的年检系统全面地了解各类电信业务市场和经营者发展状况,并加强对电信业务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工作;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做好市场的引导、规范及服务,使电信业务市场步入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轨道。

研究许可政策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调整进网审批程序,清理电信设备目录,推出新版本进网许可证,提高进网审批效率,进一步缩短进网审批时间,以适应促进通信市场发展、服务制造企业的需求。

在对电信设备市场全面整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电信设备证后监督体系及制度,完善以各省通信管理局为主,相关地方部门参加的市场监督检查机制,每季度进行一次电信设备质量监督抽查,促进证后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制,协调好测试机构、认证机构、设备制造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不正当竞争。加强实验室管理,在已实行的“四统一”基础上对进网测试报告严格把关。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年审和扩项授权,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比对工作,推进实验室对行业技术走向的跟踪研究,促进实验室自身发展。

完成与各进网检测实验室、各省通信管理局市场管理部门的联网工作,完成电信设备进网管理信息系统的三期工程建设,以便于政策贯彻、电信市场执法、信息交流。健全电子政务系统,进一步完善设备抽样、检测、网上审批等工作流程。

根据我国在的承诺,履行我国实施电信终端设备相互认可第一阶段的承诺,积极推进与经济体之间电信终端设备检测报告的相互认可工作。

强化各种手段规范互联互通

进一步提高对互联互通的认识,继续将互联互通作为当前监管工作的重点。

要从建立一个公平、有效、有序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的角度,处理好互联互通与电信领域深化改革的关系;从提高各自的网络价值,使竞争双方实现双赢的角度,处理好互联互通与企业利益的关系;从提高全行业服务水平的角度,处理好互联互通与用户权益的关系。引导企业加强对干部、员工的思想教育,营造诚实守信、依法竞争的经营氛围;及时化解企业间的矛盾,依据部号令和《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论证工作若干规定》,及时解决政策层面的互联争议,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进行争议判定的机制,解决互联互通质量和网间结算等技术层面的争议,保证协调过程更加公开、民主,裁决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强化监测,及时分析,建立和完善网间通信质量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网间结算和互联互通监测系统”并督促各运营企业按照《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测试方法》对网间通信质量进行测试,对上报的数据要及时进行分析,并依据《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互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障碍”、“严重障碍”、“事故”、“重大事故”的定义对其进行定性和分类,及时互联互通质量“疫情”通报;通过对网间质量的分析,及时出台相应的调控措施;要继续充实网间通信指标体系、完善测试方法,管理好、使用好“网间结算和互联互通监测系统”,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互联互通管理协作机制,提高互联互通综合治理水平。通过将互联互通质量通报制度与加强互联互通监管、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与树立行业新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结合,与企业内部奖惩制度相结合等方式,建立互联互通管理的协作机制。对擅自中断或阻碍电信网间通信的事件,要及时判定责任方,并依据《电信条例》、《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等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即将颁布的“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及阻碍电信网间互联互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处理。版权所有!

发挥经济因素对互联互通的促进作用。督促企业按照《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结算及中继费用分摊办法》的要求,按时实施网间结算,以提高全行业的诚信意识,保障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和健康发展;在社科院已完成的电话网互联和零售业务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参考成本核算结果,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步骤地对网间业务的结算关系和标准进行调整,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保证网间结算调整方案的出台,以处理好网间互联的经济利益问题,促进网间互联。

大力加强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根据互联互通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依据相关法规和世贸规则,在互联互通的业务开放、互联程序和协议、收费项目和价格、技术体制和标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使互联互通工作程序透明、收费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

落实“村通工程”推进普遍服务

今年要尽快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充分调动和发挥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积极主动性,全面启动村通工程。计划年初先期组织企业进行村通工程试点,探索经验、完善方案,条件成熟后,村通工程全面铺开。

形成合力,打造村通工程良好环境。加强横向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和当地政府在资金、政策、税收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条件,并积极促成当地政府和电信企业签订有关合作协议,为“村通工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利用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广做宣传,营造气氛,借社会媒体作用对企业形成“激励”机制,共同树立电信行业“替国家分忧,为社会解难”的形象,赢得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加强村通工程的目标考核和实效查验,成立村通工程联合工作组,出台并完善“村通工程”各项管理政策和考核办法,指导和协调各通信管理局和各企业之间的村通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村通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督促各企业保证所建成的村通项目的正常运营和通信畅通,确保“村通工程”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研究探讨对“村通工程”的扶持政策和技术手段策略,鼓励科研机构和设备厂家开发研制适合于农村通信的经济实用设备。同时继续大力推进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机制的建立进程,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信普遍服务问题。

完善互联网管理发挥网络效益

进一步认清互联网在网络结构、业务应用、经济特性等方面与传统电信网的联系和区别,将互联网放在整个信息产业链中,放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下以及全球竞争的大格局中谋划发展。

鼓励多种宽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增强宽带网络应用的对策,充分发挥宽带网络效益;研究分析互联网市场上不同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型和产业价值链,促进我国互联网市场尽快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模式,逐步研究解决制约我国信息高速公路作用发挥的关键环节。

加大协调力度,尽快开通在我国设立的域名根服务器的镜像服务器;抓紧与互联网国际有关组织联系,从国外引进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镜像服务器和解析服务器;建立国家顶级域名服务节点和容灾备份系统,进一步完善域名系统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优化我国互联网互联结构,完善互联网交换中心运营模式,进一步发挥我国互联网交换中心的作用;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推进我国互联网亚太交换中心的建设,切实提高我国互联网络性能。

加强境外域名境内注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境内域名注册服务质量,建立域名保护、变更、注销管理机制,维护国家和域名用户利益;稳妥推进个人域名开放;鼓励和支持中文域名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互联网新兴具有公共通信资源特性的寻址标志的应用以及配套管理政策的研究,推动互联网信息查询服务的发展,提高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便捷有效性。建立地址境外申请授权管理和日常使用备案管理制度,设法保障我国互联网发展对地址资源的需求;抓紧研究地址资源的管理政策,争取地址资源管理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网络向网络演进的策略研究,确保我国互联网络的平滑过渡。加强与、等国际互联网有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的管理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适应宽带业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互联网骨干网的互联。制定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骨干网互联的架构,出台互联网交换中心新的结算办法,采用互联网交换中心和网间直联等方式解决互联网的互联问题,建立互联网骨干网的网间互联互通质量监测和报告制度,以适应我国宽带业务的迅猛增长,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创造条件。

搞好服务监管服务百姓生活

狠抓电信服务监管框架和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工作,对电信服务质量进行多方位监督管理,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大力宣贯《电信服务标准》及其配套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督抽查;推行以用户满意度评价为核心的新型质量评估管理模式,在全行业建立分层次的满意度测评体系,量化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公正透明地向社会通告服务质量,运用技术手段对全网通信质量进行测试和检查,同时对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恶性事件坚决查处,通过引导、规范和监督,保证电信服务和网络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继续将服务质量监督与树立行业新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互动的良好局面。在部行风建设指导小组的领导下,继续做好电信服务“评优帮差”等工作;针对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电信服务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所有新建电信网络均须提供收费项目的详细收费清单查询,对于原有的不具备详单查询的市话网络,在电信、网通部分地区市话清单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求企业总部对各地在用的与用户间的服务协议强化规范和治理,坚决纠正不规范的和侵犯用户权益的服务协议条款。

第3篇: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兽药全程监管,提升兽药质量,规范兽药市场秩序,促进我市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兽药市场专项整治,力争年内我市兽药产品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秩序明显好转,区域性制售假劣兽药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守法意识、质量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明显增强;兽药监管执法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不发生因兽药投入品问题引起的重大动物产品安全突发事件。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品种

1.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疫苗等兽

用生物制品;

2.禁用兽药(品种见农业部第193号公告、第227号公告、第560号公告)以及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产品;

3.20*年以来被通报的假劣兽药(包括非法企业生产的假兽药、合法企业生产的套用文号产品等假劣兽药);

4.兽药标签违规产品,包括改变组方、规格、用法用量、夸大疗效的产品;

5.非法改变兽药标准产品,经检测涉嫌添加兽药标准以外药物成分的产品;

6.兽药标准已被废止且其产品已超过市场流通期的非法产品;

7.未取得《进口兽药注册证书》或未办理《进口兽药通关单》或未按规定完成批签发手续的非法进口兽药产品。

(二)重点环节

1.生产环节

加强兽药生产企业(特别是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对我市兽药生产企业的检查履盖率应达到100%;对农业部和自治区重点监控的兽药生产企业、兽药质量监督抽检情况通报中有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检查履盖率应达到100%,检查次数分别不少于2次,执行兽药GMP不规范的,要监督整改。对群众举报兽药质量问题突出、对外承担代加工的生产企业,各地应及时进行检查,对违法违规的,要依法严肃处理,性质严重的,要立案查处,并上报我局。对非法兽药生产厂家(窝点),要认真组织追踪排查,彻底捣毁。

2.经营环节

加强兽药经营秩序治理。各地要将兽药经营企业(尤其是兽用生物制品经营企业)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对辖区内经营企业的检查履盖率应达到70%以上;对农业部和自治区兽药质量监督抽检情况通报中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兽药经营企业,检查履盖率应达到100%;对群众举报、兽药督办涉及的兽药经营企业,应及时进行监督检查,有违法违规的,要依法查处,性质严重的,要立案查处,并上报我局。对无证经营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取缔。

3.使用环节

加强兽药使用的监督指导。各地要加强商品猪养殖场(特别是存栏100头以上的)、肉禽/蛋禽养殖场(特别是存栏1000羽以上的)、动物诊疗机构和兽医诊所等兽药使用单位的监管工作,对辖区内的兽药使用单位检查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重点检查所使用兽药的合法性,发现假劣和违禁兽药要依法处理、收缴销毁。同时,积极指导用药单位建立用药记录制度,执行休药期规定。

(三)重点区域

1.畜禽规模养殖较发达地区和兽药生产企业集中区;兽药产品合格率偏低的县区;

2.群众意见大、投诉多、社会反映强烈、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的兽药经营集散市场,主要蚕区蚕药经营集散地;

3.县、乡、村等基层兽药经营点。

四、主要措施

(一)着力抓好兽用生物制品监管,确保动物疫病免疫

质量安全

1.清理兽用生物制品经营主体。贯彻落实自治区即将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兽用生物制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配套制度,清理兽用生物制品经营主体,严格兽用生物制品经营准入和经营。

2.强化源头治理,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兽用生物制品行为。建立驻厂监督制度,加强对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进一步加大对有关畜牧兽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兽医实验室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非法制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新城疫等疫苗的行为。

3.加强兽用生物制品流通、使用监管。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田间试验、区域试验的监管,严防以研发、中试为名,非法制售兽用生物制品。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监管,严厉打击无证经营或经营非法疫苗、假劣疫苗的违法行为。加强疫苗供应监管,重点检查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资质、人员、冷链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及订购、供应记录等,防止供应假劣兽用生物制品,对供应或经营假劣兽用生物制品的,依法从严查办。对动物诊疗机构、兽医诊所、孵化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兽用生物制品使用单位定期巡查,杜绝假劣兽用生物制品流入。加强疫苗使用指导,科学使用疫苗。

(二)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兽药生产行为

1.加大对兽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兽药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办法》。采取分厂包干,落实兽药GMP监管责任人的办法,抓好全市兽药生产质量监督巡查,对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以及被农业部和自治区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的兽药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兽药生产企业实施重点监管,规范生产秩序,提高产品合格率。监督检查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主要检查企业GMP执行情况,核查其生产、检验和销售记录,检查产品标签和说明书是否符合要求。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严查处。对已售出的不合格产品,监督其追回并销毁。要建立兽药生产企业诚信档案,实行分类管理。

2.大力整治非法生产,严查制售假劣兽药窝点。对举报投诉、监督检查发现的制假售假线索或农业部兽药质量通报曝光的非法兽药生产厂家及其产品,及时追踪、排查,联合当地工商、公安质监等有关部门,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坚决取缔造假售假黑窝点,清缴、销毁非法产品。涉及市外及重大案件的,应及时报我局。

(三)加强兽药经营、使用管理,净化市场

规范兽药经营行为。开展兽药经营企业日常检查,全面清理兽药经营主体,严格经营准入,对不符合法定经营条件的,注销或撤销其兽药经营资格。对无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查处。适时推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提高兽药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兽药经营行为。

建立规模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动物诊疗机构的用药记录制度。结合无公害标准化养殖,重点加强对养殖企业、养殖大户等的检查、指导,严格执行用药规定。对违反规定,使用假劣兽用生物制品、走私兽药、原料药、人用药和禁用药的,要坚决依法查处,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兽药产品质量抽检

建立健全兽药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监测与执法抽查的联动机制。组织实施兽药质量年度抽检计划,定期定点例行监测与动态监测相结合,将群众反映较多、问题突出的区域、市场、产品和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范围,监测结果依法公开通报,对违规行为依法查处,防止不合格兽药流入使用环节。

五、工作分工

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主管局主要负责组织所属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具体实施辖区兽药经营、使用环节的专项整治行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细化方案,明确责任,认真组织落实。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责任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整治工作方案。三要严格执法、组织落实,在整治活动中采取专项检查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交叉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法规宣传与执法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把整治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四要通力合作、协同作战,积极会同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加大整治、查处力度。五是突出重点、查处大案要案,按照“五不放过”原则,对大案要案追根溯源,一查到底,严厉处罚。

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主要负责建立健全全市兽药经营诚信管理、兽药使用记录等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协调、督促全市重点兽药经营企业市场的整治以及大型养殖企业、重点种畜禽场兽药使用监管;负责组织兽药大案、要案查处等。同时派出取得《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执法证》的同志配合自治区兽药监察所对我辖区兽药生产企业实施的监管。

六、进度安排

(一)3-4月,部署2009年全市兽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本地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开展兽药宣传,普及兽药识假辨假、维权及科学使用知识。

(二)4-5月,组织辖区内生产、经营企业开展自查。开展兽药“查非打禁、打假治劣”专项整治行动。

(三)6月,开展兽药生产企业监督检查。

(四)7月,开展全市兽药市场专项治理交叉检查。

第4篇: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本土企业;政府支持

一、自主创新的科学界定

创新理论最早于1912年提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这一书中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包括开发一种新的产品,使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或者控制原料或者半成品一种新的来源,以及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①。

而自主创新是指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后,通过自主的消化吸收并加以改造从而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可分为三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主体是我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并且强化本土企业自己积极主动寻求创新的作用,在创新过程中,要想保持企业持续长久的竞争力,本土企业必须积极主动探索。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是促进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企业存续发展的根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有待提高,我们的产出很大部分还是靠加工制造取得,真正的核心技术很多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自主品牌,存续期往往不会很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要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据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大部分为外国人所有。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我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仅占20%~40%。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核心技术知识成为企业、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等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视度不够,技术和经费投入少。纵观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创新都是企业长久不衰的必备要素之一;相反,凡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往往也缺乏活力。因此,为了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我们需要注意研究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只有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并积极地运用到解决这些问题和消除制约因素的实践中,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要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立足自主创新

一般来说,创新型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会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在30%以下。而当前我国企业经济发展仅有30%左右来自科技创新,这与发达国家企业发展水平差距还很大。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大多来自粗放型生产方式,如重复投资、扩充非规模项目和密集劳动项目等,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抵抗市场高风险能力较弱,难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必须立足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阿根廷被经济学界认为将是第一个迈进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太过于固守发达的传统农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中,传统优势被取代,最终导致国家经济的丧失。

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且未充分利用

2000年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仅为65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是第9位,到2005年已增至204亿美元,2011年达到1018亿美元,在世界上仅低于美国和日本,居第3位。虽然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有大幅增长,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经费投入差距还很大,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薄弱,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将研发经费的大部分用于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完善,仅三分之一用于属于创新范畴的新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而且,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不愿把经费过多用于对长期性的、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往往更愿意研发短期性的、见效快的项目。

(二)自主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据统计,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有近4万人,但是仍有一部分高级科技人员密集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甚至有些技术中心没有一名博士。而同时,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量具有专业科技技术的人才流失。有的国企单位在人才流失的同时,很多核心技术与商业秘密也被员工带走,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难以引进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且引进后还留不住,人才频繁更换流失。

(三)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企业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纵观世界水平,企业和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和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处在世界企业价值链尾端,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比如,在钢铁业企业中,连轧技术和连铸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企业的技术水平,但是在中国,在申请的连轧技术和连铸专利中,外国企业分别占到了48%和43%。在软件业企业中,支撑软件和系统软件可以代表该企业的技术水平,而我国软件只占到了其中的74.2%。

(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从我国企业的创新的投入强度可以看出,企业还没能完全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中创新产品所占比例非常少,后来逐年得到提高,在2002年达到了16.07%,但到了2003年又降到了14.61%。但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在现今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实现紧密结合产学研,这对推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政府是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经费的主要源头,企业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这说明我国的产学研还未充分相结合。2009年,在我国支出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研发经费中,大约4/5是来自于政府,来自于企业的经费只占到1/5,高等学校从企业获得的资金只占35.9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产学研体系还有待加强。

本文主要以四川省成都市为具体事例,通过结合成都市的地理、人文环境,成都市本土企业的特色,探讨提升成都市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成都,作为西部最具代表性城市,有“天府之国”之称,是中国财富第四城,综合实力是西部第一。浓厚的人文环境、怡人的气候环境、丰富的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吸引了众多企业来此招商引资,为成都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其中,成都市本土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为成都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在本土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也至关重要。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在《财富》论坛第四站花落成都,成都成为中国财富第四城,越来越多的投资资本流向成都的环境下,成都市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鼓励更多本土企业实行自主创新,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

四、成都市本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助推本土企业自主创新

近年来,成都市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只要企业肯于创新,肯于求发展,政府都会予以适度资金支持,消除企业后顾之忧。2010年,国家发改委及科技部同时提出将成都列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成都市随后出台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10-2015)》,计划用5年时间,将成都打造成西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创新创业种子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创新创业种子资金。成都市范围内的企业,在创业起步初期将可获得来自种子资金最高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对于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果或者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政府还将予以表彰并给予资金支持,对创新创业型人才也将予以奖励。

(二)《财富》全球论坛的举行有利于成都市本土企业走出去

2013年6月6日-8日,《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举行,这对成都本土企业将有积极正面的意义。通过此次论坛,全世界的视线将聚焦成都,更多的跨国公司高层能亲自感受成都的创新精神,体会成都的产业方略,了解成都的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能够通过这个窗口更进一步地了解成都,有利于成都本土企业走出去跟世界顶级企业寻求合作发展的机会,这对成都本土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

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力证明了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继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成都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本土企业抓住机遇,奋发向上,力争上游,将是大有可为的。

五、提升成都市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企业要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关键,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优势。要想紧紧抓住机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水平,增强总体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政府投入的监管力度

科研经费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资金支持,所以政府要采取有效管理,从资金的投入、使用到评价每一个环节,确保科研经费用到实处。首先,要确保投入的领域、方向、对象科学合理,有效保障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对投入后的使用实施严格监管,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监管机制;最后,可以把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和相关科技管理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业绩联系起来,建立一个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督促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实现科技投入效率最大化。这对成都市本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2.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在整个西南地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城市成都有着不同于其它城市的优势来吸引外部投资。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税收政策,吸引外部投资,进而为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提供支持。例如,为鼓励企业投入更多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可提高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并且适当降低对企业自主创新所得的税率,并允许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

3.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首先,鼓励银行给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贷款。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时,由于规模太小,达不到银行给予贷款的条件;有些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由于具有风险,银行不敢贷款支持这些风险项目,这些情况都是目前存在于成都市本土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银行的拒贷很可能就扼杀了一个企业的成长力。针对这些情况,政府要敦促银行机构,适当放松对自主创新型企业的贷款条件,并对企业市级以上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给予优惠贷款,市政府对优惠贷款给予贴息。其次,鼓励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构建足以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成都创办风险投资基金和股份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设立创业风险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4.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

科技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是实现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把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重点目标之一,并且要提供有竞争力的条件吸引各类人才来川。要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入手,探索灵活的薪酬制度,如年薪制、项目收益分配制,对留川的高校毕业生政府提供适当的住房补贴等,这样可以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同时,督促企业给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兼职机会,学生获得工作经验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人才发掘的机会;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业,政府给予创业指导与政策优惠。成都市本土企业可多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直接输送机制,这样不仅能在当今就业难形势下留住人才,并且能形成长期互动机制,长期互惠。

5.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也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来的民营企业也随之在市场上异军突起,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立性,而创新成为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理念。海尔、吉利、中兴等民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尊重与重视。据统计,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98%以上,提供了85%的就业岗位,工业总产值占GDP的60%,我国65%的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就业、创新及经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目前还受到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狭小、融资困难等问题的困扰,使其强烈的创新意识与想法不能付诸行动,因此,为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6.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为解决具有公共属性的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问题,保护创新者的创新收益。只有建立明确的产权保护制度,才能避免“搭便车”问题,才能激发技术创新者的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可以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全国中小学开始普及教育,在高等院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政府组织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活动,督促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认真履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社会责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还可以鼓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信用评价以及失信处罚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知识产权申请、处理纠纷提供完善的指导与服务。

7.鼓励并大力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

充分有效的利用我国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把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渗透到各行各业或各个领域。加强国内外的科技沟通与交流,并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并大力支持国内的企业“走出去”,并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和产品研究研发机构。把我国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更多的出口到国外。

成都市本土企业可以借力《财富》论坛的召开,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聚焦成都的时候,积极向外推销自己的高新技术及特色产品。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入驻成都的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 姜卉,《大力提升大连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连干部学刊,2012(2).

[3] 齐丽梅,《关于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特区经济,2010(5).

[4] 蒋洋,《四川省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评价》,软科学,2011(2).

[5] 马刚,《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2).

[6] 魏彦博,《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