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第1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额信贷 风险管理

1、小额信贷定义

小额信用贷款(MicroCredit)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2、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合作组织、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男性、贷款发放一般是低息、无息、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或各种公基金。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小额信贷的实践,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及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各国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也具有多样性,包括国有机构、国有政策性或发展银行、商业银行、非政府组织、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规的社区团体。国际上几种有影响的小额信贷模式有: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的小额信贷体系等。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额信贷开始在中国农村进行试点。中国的试点项目主要受到孟加拉模式的影响。而且这些项目主要有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利用国外资金进行小范围试验,大多数是依靠补贴维持下去的。这些依靠补贴的非政府组织的项目很难有效、迅速的推广他们的经验。这些项目都没能在中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一定程度的覆盖率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小额信贷扶贫转向为以政府和指定银行操作,使用国内扶贫资金为主。

3、小额信贷发放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指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尽量建设和避免信贷资金遭受风险和损失。

(2)流动性原则,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现贷业务时能预定定期限收回贷款资金或者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将信贷迅速转化为现金的原则。

(3)收益性原则,指通过合理的运用资金,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谋取利润最大化,力求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小额信贷的发放原则条件

从目前实际看,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中国大陆居民;二是有稳定的住址和工作或经营地点;三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是无不良信用记录,贷款用途不能作为炒股,赌博等行为。

5、小额信贷面临主要风险及成因分析

小额信贷机构的信贷风险是指小额信贷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因不确定因素的单一或综合影响,使小额信贷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小额信贷机构风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小额信贷机构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到期的资金偿还需求和未能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付的现金需求,而使其自身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该风险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出现财务困难,甚至破产倒闭。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发生违约或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无力按照与小额信贷机构所签的合同条款全部或部分偿还债务,造成贷款逾期、呆滞、呆账等而产生损失的风险。小额信贷是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贷款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这是小额信贷经营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风险,是导致小额信贷机构亏损甚至倒闭的主要原因。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的不利波动而导致的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信贷资产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小额信贷机构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其收益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该风险因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使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或内在价值与预期值不一致。

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在汇率变动时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一种损失的可能性。许多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资金来自于国外捐赠、国际机构优惠贷款等国际渠道,由于接受的资金不是本国货币,其部分硬通货贷款组合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因汇率波动而面临损失的风险。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小额信贷机构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操作风险直接与小额信贷机构的信贷管理体制有关,一旦发生,引起的损失可能非常巨大。

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骗、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导致小额信贷机构信贷资产受到损失。

(5)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的存在也是影响小额信贷机构存亡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中国尤为突出。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地位,民间小额信贷机构随时面临着“关门歇业”的可能性。中国的小额信贷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近三年来政策的拓宽,机构种类、资金渠道不断丰富,信贷产品、管理模式、监管办法都有所创新,出现了更多的市场竞争。

6、小额信贷风险的对策研究

第2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消费信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发展

一、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特征

1.信贷业务期限过长导致潜在风险

消费信贷业务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信贷期限很长,可以达到30年之久。按照当今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30年可以让整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此期间,国家政策、物品的价值、货币价值、人民收入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肯定会影响到信贷业务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看看90年代的房价跟现在的房价区别有多么大,90年代,你在商业圈买下一间70平米的商铺只需要3000元,而如今,商铺不要说买不起,租金一年就得10万,短短的几十年,房价的变化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所以,在进信贷业务时,谁都不能想象它以后潜在风险有多么大。

2.政策变动导致风险变化显著

政策的变动无疑会对消费信贷业务有巨大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房地产事业在近10年内得到飞一般的上升并且成为了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大量的个人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将房地产行业炒的水深火热,使得房价也飞涨。但面临房价呈直线上涨的趋势,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过热,所以目前我国也出了相应的政策来调控房价,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规模。2008年的时候,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银行严格执行二套房购买政策,使银行的个人住房业务曾一度停滞等政策,这时候投资者开始将钱慢慢转移出来投入到国家政策所指向的其他行业,使房地产市场得到稳定。可以看出,政策的变动对于消费信贷的影响非常大,同时风险也非常大。因此,国家政策的变动给消费信贷带来的风险也是非常显著的。我国在消费信贷业务方面也是将与个人业务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市场进行了严格的把控,所以,宏观调控的发、信贷业务的不断变都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

3.目前信贷业务还不够规范,监督力薄弱

虽然国家、商业银行都对信贷业务做出了相应的业务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业务人员在业务过程中,为了省时省力而偷工减料,导致很多重要问题被疏忽掉,进而使得整个贷款出现问题。也有的业务人员因为业务不够成熟,对整个业务流程都存在不清楚等,导致操作不当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行业内监督力度不足。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督体系或者问责制度,那么我相信业务人员的侥幸心理也会下降很多。因行业内部制度的不规范和监督力薄弱的问题也是很亟待解决的。

4.信贷业务隐蔽性较强

目前,商业银行在与个人进行业务往来的时候,由于个人很多信息都没有能实现部门共享,于是银行在审查个人信息的时候就缺乏了有效的检测手段,这个漏洞使得很多人为了欺诈银行资金而进行虚假交易,这使银行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同时,银行在与个人进行业务的时候过分依赖中介机构。而中介机构为了谋取利益也很可能会和诈骗者一起做出虚假交易,这样一来,当诈骗者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合作机构后,银行的风险更加大,并且事后很难再将款项追回。

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形成原因

1.相关政策变动

信贷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上都会依赖于国家政策的走向。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那么商业银行之前所开展的一些业务如果没有与才颁布的政策相符合,那么业务就不能正常的运行,而在实际的业务过程中,信贷业务往往很难与国家所变化的信贷政策相吻合,这无疑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风险。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符合社会现实的假想:一个企业与商业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企业就会贷入大量款项进行建设,如果正当企业建设到工程的一半时,国家突然颁发政策禁止商业银行大量贷款给企业,这时会出现什么状况?企业不得不停止正在进行的工程,而已建成的也会就此荒废。这样一来,企业和商业银行都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不仅是对企业和银行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我国经济的一种伤害。因此国家政策的变动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大的风险。

2.借款人信用变动

借款人的信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要像银行借款需要具有三个方面的资格。一是借款人需是合格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向银行借贷是一种法律行为,我国法律规定,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且没有犯罪等过错的人才能够成为贷款的主体。而是借款人以往的信用度。一般来说只有在以往借款中都按时还款的,具有良好的信用度的贷款人,商业银行才会愿意将钱借给他。同时,银行还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考察借款人的还钱意愿,看他是否是诚心来借这笔钱和是否会在借款后按期还回。三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这也是商业银行考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决定借钱给借款人时,一定要对借款人的收入来源进行准确核实,要考虑他现在的状况对他以后还钱有没有太大的压力,是否有能力来偿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也许借款人在以后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突发状况导致无法偿还,所以不论怎样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3.行业内部机构不规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行业内部机构还不够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在与个人进行消费信贷业务的时候过分依赖于中介机构,这样也会带来诸多的风险。首先,有来自房地产开发商的风险。比如在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消费信贷的时候,开发商很容易出现违背按揭协议的规则,它故意延期交楼,或者让成品房与预售房根本不符、不能得到房管局的认证、私自挪用公款、拖欠工人工资、拖欠建筑费用等等行为,这样就会严重的损害银行的利益。另外,房地产中介公司也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因为个人与房地产中介公司进行交易手续办理房屋按揭的时候,中介公司只能单独通过个人的一些证明来作为其贷款的基础,而个人的信息真实情况却不能准确的判断,所以,就算个人出现作假,中介公司也不能及时做到准确判别。

4.内部人员的业务素养

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对于整个消费信贷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很多业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大多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商业银行也没有给员工贯彻很好的业务素养知识,一味的只讲求业绩,这就得导致很多业务人员在为了追求业绩时而忽视了业务的质量,只是追求业务的数量,而这样,不仅对业务员本身有很大压力,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很大的风险。在我国,对借款人的身份、物品等进行调查时,有非常繁杂的程序,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麻烦。导致消费信贷业务过程复杂、操作起来很棘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由于自身、市场等不规范的操作方式或者不严格的操作水平都会给消费信贷业务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如果能够拥有高水平的消费信贷业务人员,那么就会减轻银行很多风险。

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对策探究

1.完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

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是使客户更加有信心进行贷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让商业银行能够及时维护到自己受损后权益的靠山。只有充分具体明确借贷双方的职责和规范,才能更好的让消费信贷发展起来,促进整个消费信贷行业更加稳定健康安全的发展。

2.开拓建设直接贷款业务通道

由于我国消费信贷行业还没有走入成熟的道路,因此大多还是依赖于中介结构进行间接的贷款业务。间接贷款虽然会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同时会让银行付出更多的成本以及风险。因此,发展直接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目标。通过直接与客户进行交流,会使消费信贷的渠道更宽,也会不断提高贷款的质量和降低贷款所带来的由于中介机构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会让客户减少通过中介机构来进行消费信贷的这笔钱。

因此,为了使得直接贷款业务进行得更加顺利,银行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互联网来拓宽业务。利用互联网已经是现在以及将来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一种方式。通过互联网的推广,可以更高效及时的向客户传递相关信贷服务。(2)通过媒体宣传来进行。在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媒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通过媒体的宣传来激发潜在客户的消费需求和贷款意愿,引导广大消费者实现新的消费习惯。同时要尽量让媒体来宣传本银行的品牌效应,让顾客能够放心的来进行消费信贷业务。

3.加强信贷业务中介机构管理

中介机构的信用度对于银行能否顺利的进行信贷业务也是银行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业务中介机构必须进行严格的定量、定性和信用考核。具体步骤:(1)有商业银行排出专业人员对中介机构的相关消费信贷业务员进行定量指标的考核;(2)将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部门交给银行来进行定性评价;(3)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将中介机构进行综合评估;(4)通过专业的评估方法来考核中介机构的信用度;(5)对中介机构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具体的定量定性综合评估以后,可以是信贷业务在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业务量增多、不良贷款减少、信用度更高、发展得更好。

4.提高内部人员业务素质

要想降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银行首先得从自身做起。信贷业务中存在的很多漏洞和问题都是由于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达到要求。因此,制定严格的业务员培训规则,让业务员严格的按照消费信贷流程来操作业务,会有效降低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

首先,要加强消费信贷业务员的基本素养教育和培训。通过不断的风险防范知识、法律尝试、消费信贷业务案例等等的培训来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其次,对消费信贷业务出现的事故案例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保管。在与借款人进行业务往来时,一定要首先弄清楚借款人的相关真实资料,对任何不清晰、不全面、无效的资料必须严格审查,不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另外,信贷人员与借款人进行信贷业务的时候,必须进行面谈。面谈包括证明真实身份、交流互相意思等,通过面谈可以及时看出借款人的真实行为目的,这样就会降低双方因身份不实而造成的风险。最后,建立严格的风险问责制度。建立一个严格的问责制度也是为了起到严格监督整个信贷业务过程能够顺利、安全进行的保障。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表现以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政策的变动、借款人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变动、消费信贷中介机构不规范、内部人员业务素养等都间接的促成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一定策略来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比如:提高内部人员业务素质、加强信贷业务中介机构管理、开拓建设直接贷款业务通道、完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等。笔者希望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共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其昌著.银行信贷信用风险分析和度量[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杨筱燕.信用风险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社会科学辑刊,2005(04).

[3]周婧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及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第3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小企业

发展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业务不仅是金融机构的转型方向,更是对中小型实体企业支持的体现。对于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以及创设基金等形式,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信贷。但是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信用度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给这些企业贷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应该不断壮大以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中有重要比重。根据调查显示,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的主要是农村合作信用社以及城市信用社,但是这种商业银行的规模一般比较小。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增长,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了发展银行的战略目标,即便是如此,也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

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体系的不适合,信贷风险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信贷的投向的准确以及投量的适度,使得商业银行自身能够达到较高的利润。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对于信贷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控制整体。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就明确提出了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是这样一来中小型企业的信贷管理风险体制就存在滞后。其次就是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等,由于商业银行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减弱就造成了中小型企业贷款会面临更多的风险。而这个风险是无法通过更高的收益来弥补的,这样就出现了中小型企业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型。中小型企业得贷款风险较高,但是收益很低,贷款的权利、责任以及利润得不到统一,大家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信息较低。最后就是经营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的行业信息不够及时和全面,基层机构人员只能更多的依赖来自企业和地方的信息,很容易使得信贷判断和决策的失误,而且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以风险管理为主导的银行业务,加强对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在目前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很多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都在不断地下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依据目前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小型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地将提高自身资产的安全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要素。

首先,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经营环境的全面准确分析。比起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环境、政策法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的认知更加敏锐,因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方向就是在资源配置的条件以及实现的可能性中不断地进行调整的。中小型企业经营很灵活,很容易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中小型企业的业务结构相对来说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些都会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空间和潜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规定都是具有差别的,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型企业更加依赖于外界的地理环境以及政策,所以说我们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全面评估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企业所在地区金融环境。

近些年信贷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商业银行的部分管理层与决策层对银行的管理缺乏控制,对涉及银行业务的风险没有足够多的认识,权力过分集中却没有实现有效的审计制度,这些都使得信贷风险监管难度非常大,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地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增强银行的内控意识,加强对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要建立和健全中小型企业贷款、调查、审核、管理以及贷后等制度,加强对合作单位、工商、海关和税务等机构的沟通和交流,严格的控制贷款的流向,做到有账能查。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向要及时地进行登记,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并根据本企业的运营状况,设置合理的与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相适应的激励政策和惩罚政策。

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保证信贷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和专业素质,提高信贷业务人员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判断,增强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通过对信贷风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及时的决策。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工资报酬激励制度,实行能力工资制以及完善的信贷人员激励制度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风险A警和防范的机制,毕竟我们无法对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完全准确的预警,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对可能发生风险进行防范的机制。当然,防范机制的形成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需要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创新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运用大数据的战略背景

由于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的空间受到了冲击,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是通过利息来体现的,为此就需要通过尽快地利用经营模式的转型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将大数据应用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实现对中小型企业业务的掌握。通过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数据分析,来判断银行业务的潜在需求企业,并根据企业需求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业务营销和拓展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小型企业客户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就必须要提到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信息进行分析,开发出属于该企业专属的产品,进而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实现了差异化的服务。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客户信用风险的表现更加多元化,加速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增加,而在这个前提下,就有必要推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应用掌握了大量用户的核心信息,具有其自身的推广渠道,通过建立更加丰富的客户信息平台以及加强客户各类信息的流通,来提高对潜在客户的分析以及对信贷过程中风险因素的对策分析。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下,银行和外部的信息的对称还存在不对称情况。银行与外部信息平台的对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开发,利用大,数据的方式来构建客户和企业的交流平台,以保证其进行产品的营销,风险的管理以及业务创新等活动,从而寻找出更加适合企业和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

(二)大数据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大数据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视角。我们在推行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对传统的技术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引入大数据,不仅可以实现商业银行中中小型企业信贷管理的优化处理,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日常管理的精细化。大数据的引入加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资产和收益等各种因素的掌握,可以通过企业的运行状态来做出信贷模式的调整,实现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降低信贷风险。大数据在西方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有较大的成效,而在我国将大数据引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中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大数据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机遇与优势

金融业是国内较早普及计算机以及应用用信息技术的一个行业。早在2000年,我国商业银行就提出了要将数据大集中的思想,试图将全行的数据集中到一个数据中心或者备份中心。截止到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开发中心和数据中心。与此同时,各种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自助服务机等硬件以及各种信息软件也在不断地引入到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来,而这都也加强了商业银行收集信息的能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柜台、ATM机、poss机,自助服务终端以及网上银行等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与商务银行发生业务的客户都需要在商业银行进行开户,而在社会上大部分的资金的流动也需要以商业银行作为中介,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具有海量的数据来源可以实现搜集信息的功能。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已经建立十分丰富的数据库,而这些数据也都是基于数据结构化的数据,能够为后期的数据分析提供前提和基础。虽然有网上支付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冲击,商业银行也依旧因为其无法替代的功能在中小型企业的信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大数据都出现推动着商业银行的转型,对于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商业银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数据的挖掘,我们依据大数据对中小型企业发展进行一个初步分析,然后通过预测性的分析来降低小型企业的风险。

(四)大数据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满足中小型企业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需求,我们可以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可以加入电子交易风险监控,监控功能使得在发生正式的交易之前,可以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的实时监控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给商业银行以及中小型企业的处理意见,以降低在信贷过程中的风险。我们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电子支付等多种渠道实现电子交易监控平台的信息流动,为风险评估和分析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在提供了风险评估结果后,平台将自动的采取合适的措施以降低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在信贷过程中的风险。

大数据的引入使得信贷信息实现了跨系统的整合。在传统的现代过程中,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的限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型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而在各平台间的信息也很难实现互动流通。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体制改革,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将调查结果与数据信息进行结合分析,利用大数据理念来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职责相互的协调,改变了传统小数据模式下各部门和各地区信息交流不及时的状态,形成客户统一的信息数据协调机制。加强相关技术的学习,以实现成本节约和信息孤岛的解决,将财务、资金信息以及贷款等信息联合起来,对中小企业客户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提高信贷风险判断和及r预警,加强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精确性。

大数据的引入,可以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把我的结构化的数据转化成良性的信息。我们在关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非结构化数据信息技术的跟踪,以加强对非结构化信息数据价值的挖掘,提高非结构化信息数据在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贷风险已经不仅需要技术的引入以及企业运营的分析,还要加强对各级信贷机构对于大数据认识的提高,我们只有先加强对大数据以及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才能让大数据在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婉仪.关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的思考[D].中山大学,2006.

[2]吴艳.融资型中小企业俱乐部方案设计[D].中南林学院,2004.

[3]华卫国,智,周亮.南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研究[J].时代金融,2009(12):50-51.

[4]姜兰.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研究[D].天津大学,2008.

第4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

信贷资产证券是指将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产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作为基础发行证券。从广义上讲,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所谓的资产证券化,是将能够具有稳定流动现金其中的一部分资产,经整理后建立一个资产池,并将能产生的现金收益作为资产发行的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贷款人在不能达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相关要求,导致商业银行在正常运转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损失,此类现象与参与者的各方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何一方参与或者任何一方违约都可能导致在交易过程中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此类风险不仅影响这贷款人的自身信誉,同时会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商业银行信贷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信用风险。

(2)法律风险

由于我国正处于信贷资产证券发展时期,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以此同时我国相关法律还处在较为薄弱时期。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一定漏洞,导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商业银行在整合、组改飞速发展的同时,面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体众多,关系错中复杂,有必要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规来明确相应的关系。

(3)信息风险

在商业信贷过程中,信息风险尤为重要。首先在商业信贷前期贷款人应向相关部分提交相关证件,此证件在审核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信息风险。部分贷款人在提交证件过程中,提交虚假信息,此类现象将严重影响商业信贷的真实性。其次在信贷使用过程中,少数人存在不按时还款现象,不仅影响贷款人的信用记录,通过将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与影响

从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值得借鉴的是:第一,资产证券化帮助美国盘活存量,解决了房地产融资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长期贷款盘活变现,解决了资金矛盾问题。第二,利率市场化是资产证券化兴起的催化剂,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后,银行的吸储难度增加,资产负债错配问题进一步放大,流动性风险上升,但同时又必须给美国人民提供贷款以解决住房问题。第三,相关信托法律法规的创新完善为资产证券化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法律法规的演变丰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方式和结构,同时新的产品出现又推动了立法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产品的快速发展。

3 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我国商业信贷产生的现象,我国将健全相关法律。并将其相关领域的法规也要有所涉及,金融行业的革新,不但有利于信贷资产证券的发展,同时更是一项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2)加强风险管理体制。信贷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主体比较广泛,在发生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相关问题,将对我国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我国金融行业将得不到良性的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在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同时,相应的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由于资产证券属于中长期的融资产品,其风险往往是伴随着市场及政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因此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制尤为重要。

(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的网络系统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系统以及查询相关信用等级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利用某种措施使企业或者个人对信用评级有种认识,同时应当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一个全国行业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并利用科技技术手段对各企业及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和评定,形成一个完整的查询体系。

(4)加强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市场管理体制,由于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的良性发展,同时信贷资金与信贷价格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业产生一定风险。加强市场的监督体制改革,加大整改力度,完善市场整改体系,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健康发展。

(5)规避操作风险。商业信贷是发展过程中操作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操作过程中应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人为失误现象,将影响着我国商业信贷的发展。

4 结语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的成果,在金融行业形成一道独特市场潮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风险失控后的巨大风暴,因此我国在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也要加强风险的管理措施,确保我国金融行业能更快更稳的发展。本文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析、法律风险分析及信息风险分析,进而提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市场管理体制、规避操作风险及规避提前偿付风险,以期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商旭.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

第5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4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09-03

我国的个人信贷业务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特别在1997年我国实行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细化,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的住房市场改革。但是,在我国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之初,由于个人业务的粗放式经营和监管缺失,以“假按揭”、“假车贷”为代表的个人不良贷款集中暴露,也一度给银行的资产带来了巨大损失,阻碍了个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研究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这一矛盾体,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理论分析

在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深入探讨之前,了解风险的定义和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界定个人信贷风险的内涵和特点,对我们了解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险的定义及风险与收益的衡量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即未来实际情况对预期的偏差。金融学中用标准差衡量风险的大小,即通过计算样本的标准差,进而比较不同样本的风险大小。一般来说,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关系,在对不同风险的样本进行评估时,一般采取比较各个样本夏普比率的方法对样本进行选择,即比较样本期望收益与标准差比率的大小,来衡量样本项目的优劣,并进行取舍。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个人信贷业务是银行运用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针对自然人,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有偿让渡给借款人,并在贷款到期时收回贷款本息以取得收益的业务。个人信贷风险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使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资产遭到损失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既有信贷风险的共性,也有其独特个性。共性即客观性、隐蔽性和可控性。客观性表现为个人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隐蔽性表现为个人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可能被一些表象掩盖,并不总能被马上被发现。可控性表现为商业银行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约束等方法,可以对风险提前识别、预测,并在贷款过程中加以防范和化解。个性则表现为分散性、长期性和政策性。分散性是由于个人信贷的借款人主体较为分散,造成个人信贷风险具有相对分散的特点。长期性则是因为个人信贷业务贷款时间一般较长,造成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时间也较长,客观上增加了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难度。政策性指由于个人信贷借款人主体为自然人,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银行在个人信贷风险资产处置时,往往要考虑到社会稳定,借款人生活等因素。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产生原因和风险种类

个人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贷款人在对借款人的调查过程中,由于成本限制,很难完全掌握借款人的全面信息。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梳理,笔者认为,从风险产生的原因角度,可以将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由于操作原因而造成的操作风险。个人信贷的操作风险指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申请、审批、发放和贷后管理过程中,操作人员未按照银行的相关流和规定程操作,而造成的风险损失。操作风险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量化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强化内控,改善操作工具和方法等方式可以降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防范中最重要的防范道德风险,即防范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信贷从业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主观上损害雇主和客户的利益的可能性。

其次,借款人在还款过程中由于主观和非主观原因对商业银行形成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借款人未按照与贷款人签订的合同要求使用或归还贷款,未履行相关义务,从而给贷款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的发生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损失。各家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受理过程中,都把信用风险防控作为防控要点,对申请人的资质状况、还款能力进行严格调查审查。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建立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现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有Credit Metrics TM模型、Credit Monitor TM模型、 Credit Portfolio View TM模型、Loan Analysis System TM模型等。

最后,市场条件的变化给个人信贷带来市场风险。市场中对个人信贷产生影响的变量较多,如利率的变动、政策的调整、通货膨胀的高低和汇率的浮动等,对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产生影响。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商业银行更应该注意国家的政策法律调整给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经营带来的政策性风险。比如,我国自2009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不仅影响了个人信贷营销,同时也对个人信贷的系统性风险防控带来了挑战。又如2007年新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客观上影响了银行对个人抵质押资产的处置。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范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许多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的认识片面,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许多银行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关注于防范信用风险,而对其他的风险认识不足。信用风险防范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其他风险的防范,则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整体个人信贷资产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如对国家的宏观政策认识不足形成政策性风险,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影响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从而造成系统性坏账。此外,许多银行在业务发展和绩效考核的压力下,不能严格按照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制定的操作流程进行贷款的调查审批,在操作环节上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如给银行和个人带来巨大损失的“假按揭”、“假车贷”等,这些都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造成的内控缺失不无关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水平不高。与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部分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风险的识别和计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代先进的个人信贷风险识别和计量主要通过建立内部模型和海量个人信贷数据库,通过计算平均信贷资金成本,参考贷款利率、贷款时间等参数,计算个人信贷的内部综合收益率,并对比单笔贷款的实际情况,对单笔贷款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判断和评估。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的识别方面,还停留在客户经理主观的判断方面,对风险的计量方面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的控制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信用信息体系不完善,造成借款人人违约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的风险对冲手段较少,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

(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落后,风险管理手段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应于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信息系统的落后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完整性方面,如现在商业银行查询的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申请人的个人贷款记录、个人对外保证担保和信用卡等情况,但是在工作单位,保险缴纳等方面并不清楚。信息系统落后另一方面表现在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标准化上,商业银行使用的信用信息系统在数据来源采集方面存在一定漏洞,并未对所有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而且各家商业银行对信用信息数据的使用标准方面也存在差异,个人信贷客户经理从系统中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和申请人的实际情况相符。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防范缺乏金融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于营销产品的创新方面,对风险防范的金融创新不足,这也与我国银行业“重市场营销,轻风险管理”的传统观念有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个人信贷风险防控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先进商业银行风险防控成果的学习阶段,并没有形成创新和开发风险防控工具的核心能力。而且,我国金融行业的顶尖人才短缺,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的人才匮乏,客观上影响了我国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创新和进步。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般来说,个人信贷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贷前风险控制、贷中风险控制和贷后风险控制。通过分析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整体营运能力。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克服认识的片面性,统筹兼顾,对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管理。随着个人信贷产品的增多和信贷衍生产品的创新,商业银行面临这个人信贷经营风险种类增多,表现形式日益隐蔽而复杂的局面。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个人信贷业务的各种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资产组合、承担风险的业务单位纳入统一风险管理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依据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要把风险防范贯穿于业务发展全过程,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建立起全方位的个人信贷风险防控体系。

(二)强化培训学习,提高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从业者素质

个人信贷业务相对于法人信贷业务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靠人来营销的,个人信贷风险也是靠人来管理。只有商业银行管理个人信贷风险的人员素质到达一定要求后,商业银行的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才能取得一定成效。人才资源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源,在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流程中,贷款发放前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因此就要求管理者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扎实的数量分析功底,才能通过科学的工具和手段,防患于未然。建立个人风险管理人才库,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查漏补缺。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甄选和招聘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通过流程化管理,切实防范个人信贷风险

根据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的制度基础,与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有关的内控制度更是实施有效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第一,内部控制应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化管理。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实行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申请和贷款的审批、发放、贷后管理流程要分开;另一方面,要落实岗位员工的定期轮岗制度,规避个人信贷管理层和核心人员长期从事同一工作。第二,商业银行要常规性开展自查、互查、内部审计等措施,切实防范个人信贷风险。

(四)加快产品和制度创新,提高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由于银行营运杠杆高的特点,风险管理在银行管理占有突出地位。我们只能管理风险,把风险降低到最低,不能消除风险。当前我国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手段初级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风险对冲手段单一,可以选择的工具太少。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努力开发个人信贷风险防范工具,丰富风险防范手段。另外,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现状出发,国内商业银行还应当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来计量、监测、控制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对各家商业银行的信息进行规范、核实、统一信用信息标准,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个人信贷业务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贷款通则[Z].中国人民银行令[1996]年2号

[3] 魏国雄.当前我国消费信贷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金融,2000,(01):15-17.

第6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一、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必要性

(一)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发展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推动战略跨越的需要

从长期来看,信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仍将占有较大比重,存贷款利差收入仍是主要利润来源,信贷资产一旦发生风险,必然会增加资产拨备的计提金额,进而对银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尽管近年来银行业信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呈现双降态势,但信贷风险管理的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信贷风险控制始终是商业银行高管层及外部投资人关注的焦点。持续的审计活动立足于揭示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为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应对信贷业务风险不断变化的内在需求

由于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多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银行面临的风险由过去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变为与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存的局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信贷资产风险状况进行连续性的审计监督,关注信贷资产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风险问题,评价信贷风险与管理效果,促使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的必然选择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部门均要求内审部门客观、独立地检查评价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性,从风险、战略角度确定恰当的审计范围与审计重点,通过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全面、客观、持续的评价,从治理、管理、操作、控制不同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富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掌握信贷风险和控制状况提供可靠信息依据,对外树立信贷业务合规管理和稳健经营的良好形象。

(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客观要求

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活动,是目前国内外先进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普遍运用的审计模式,信贷持续审计是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实践,拟通过对信贷业务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评估,对已经暴露的或将要出现的重大风险问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预警及检查,以风险为导向,合理调配宝贵的审计资源来关注信贷业务的高风险领域,提示管理层减少信贷业务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思路

(一)开展科学的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

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体系是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采集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相关数据,采取系统规范的方法,运用审计信息系统对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系统通过设立符合有效性、可比性、敏感性和适用性原则的监测指标与分析模块,实现对信贷资产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的监控,为综合评价银行信贷资产经营、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引领和支持现场信贷审计工作,提升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具体操作是遵从统一的指标和分析标准,按照标准化的方法流程按季对信贷风险开展监测分析,并对被审计行进行风险提示,对于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出具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监测分析报告,为银行信贷审计活动提供线索和指导。

(二)进行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活动是建立在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之上的,开展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从整体上发挥信贷审计在发现问题、提示风险、促进整改、体现增值作用的重要措施。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以审计信息监测分析成果为基础,收集相关信息,分层次、全方位分析评估银行信贷业务的客户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和重大风险事件,进而确定当年现场审计的重点。具体操作是在每年审计活动开展之前,通过对风险点进行排查与分析,结合上一年度审计评价成果,对不同机构不同品种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列示出需要关注的风险区域与风险级别,依据全行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信贷持续性审计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编制具有指导性、可行性的中期信贷风险审计计划(2~3年)及年度审计计划。

(三)推进全面的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产品服务创新、操作系统升级和业务流程再造步伐,风险防控重点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对信贷业务经营环境、管理状况和制度流程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工作是对银行信贷经营环境、管理架构、制度建设、流程控制、人员配置、绩效考核和信贷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信贷经营管理和制度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风险点,针对风险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具体是通过对信贷管理及流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评,综合分析其健全性和有效性,找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进行必要的验证和测试,指导开展相应的现场审计工作。

(四)实施重点的信贷业务审计项目

综合运用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的工作成果,通过风险分析与判断,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重点区域、行业、客户、产品或信贷业务环节实施重点审计。重点审计项目的开展采取一体化管理,标准化运作,统一设计方案,统一标准流程,统一组织实施,序时开展。根据具体内容分为全行性项目和区域性项目,并根据项目的覆盖面合理安排并调配信贷审计资源。在项目实施后,通过开展后续审计持续跟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整改效果,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今后信贷审计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促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五)完善信贷业务审计的基础保障工作

实现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要注重完善各项基础保障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制定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规范的方法体系,从分析业务流程入手,查找关键环节,辨识主要风险,制定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操作规范,以此保证信贷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开展信贷审计培训。主要以信贷审计专家培训及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两类形式开展。信贷审计专家培训主要以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管理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宏观经济理论、国际先进信贷审计理论、管理能力及沟通技巧等。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主要以具体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操作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各项信贷业务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化工具的运用等。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由审计团队中具备相应能力的信贷审计骨干等组成,负责重大信贷风险的定期分析提示,审计项目计划与方案的审定,审计办法的评估,审计活动中各类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解答咨询等,对信贷审计项目的管理和运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尚待完善

(一)整合和衔接各部分工作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各项组成部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信贷业务审计监测与分析是持续审计活动的基础,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为持续性审计活动提供导向,信贷管理及流程评价是持续审计的重要内容,重点审计项目是持续审计的具体着眼点,基础保障性工作是持续审计的重要支撑,持续跟踪是实现持续审计目标和审计成果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部分工作成果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利用,互为支撑,融会贯通,形成合力,有效地将持续审计作为一套方法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二)加大力度解决技术问题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高度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审计师必须能够接触到组织的系统和数据,并且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合适的分析软件工具来加工和处理数据形成有价值的报告信息。目前审计人员能通过直接访问信贷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大机数据库返传获得大部分信贷业务数据,但还有部分数据信息需要向被审计行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索取,加大了实时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所以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数据提取、分析数据的技术水平,不断开发完善审计模型,进一步提高信贷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应加快银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整合力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二是进一步细化成本管理,逐渐建立以产品或服务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的管理体系和信息支持系统。三是加强审计应用系统的开发、优化、整合工作,将数理统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融入到审计系统中,为信贷业务审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要求审计师不仅要熟悉信贷业务,对审计对象深入了解,而且要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持续审计的工具、方法熟练把握。目前现有的审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IT技术人员较为缺乏,我们的审计还主要依靠现场审计和经验判断,增加了现场审计的压力,此外,审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对审计人员开展频繁而持续的再教育,还应加大相应资源投入的力度。

第7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信用风险;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19-05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所处的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只有正确识别、全面提升信贷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科学竞争、有效竞争,推进新形势下信贷业务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什么是信贷核心竞争力、怎样构建信贷核心竞争力”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竞争态势加剧

受金融机构数量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扩大以及利率管制放松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竞争对手日渐多元化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之间的信贷业务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竞争逐渐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跨地域竞争现象时常出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还面临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挑战,其中既有财务公司、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如个人保单质押贷款)信贷业务的直接竞争,也包括证券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融资方式的间接竞争。而且,融资“脱媒化”在挤占优质客户信贷市场的同时,还将使整体客户信用质量向下迁移,间接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竞争内容多层次化

利率竞争是当前信贷业务竞争的主要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商业银行对大型优质客户一般均执行基准利率或下浮10%的利率水平,而对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利率上浮幅度也仅为10%~20%。2005年第二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金融机构利率上浮贷款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见图1)。随着贷款利率下浮管制的逐步放开,利率竞争的激烈程度将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差别化定价能力将面临更高要求。

管理及服务的竞争效果日益突出。随着信贷业务竞争的深化,金融机构的相关管理水平与服务效率在竞争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显现。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的竞争力,商业银行需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量对客户放宽贷款期限;在相同贷款额度下尽量降低抵押物价值要求,或是在相同价值抵押物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授信额度;尽可能放宽贷款发放的前提条件(如降低自有资本金比例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贷款审批效率,缩短客户的等待

周期。然而,也正是这些要求,造成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中市场拓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

(三)传统竞争方式的局限性凸显

目前各商业银行仍以信贷市场,特别是优质客户信贷市场份额的竞争为主要目标,竞争手段与模式的同质性依然较高,使得信贷集中风险凸现。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呈现出明显的向中长期集中趋势,中长期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初的37.07%增至2008年11月的51.50%。同时,近年来贷款主要投向交通、能源、房地产等行业,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行业信贷集中。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历史经验表明,信贷集中风险往往是导致巨额信贷损失,甚至引发银行危机的重要诱因,值得高度重视。传统信贷业务模式下的贷款利率管制,缺乏对不同客户的差别化定价,同时风险指标及风险管理以资产质量为重点,故信贷业务的竞争优势直接体现在信贷市场占比的扩大与信贷资产质量的优良上面。但这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融资多元化以及风险管理前瞻性、科学性等诸多挑战,并且单一、过度关注资产质量,容易助长贷款发放与管理的短期行为,更不利于竞争优势的持续保持。而信贷集中风险的出现,也对信贷业务竞争中单纯追求规模、份额以及资产质量目标提出严峻挑战。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于更科学、更有竞争力的途径来发展自身的信贷业务。而信贷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提升,既有助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效应对新形势、持续保持竞争优势,也将为信贷管理工作创新提供新思路。

二、信贷核心竞争力内涵及确定依据

从本质上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原因主要是:

(一)符合核心竞争力概念与特点

普拉哈拉德和甘瑞・哈默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性,即既可为客户创造价值,又能为自身创造价值;二是独特性,指必须为企业所特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且难以转移或复制;三是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不仅表现在技术上,还可表现在经营、营销和财务上。

而风险管理能力既满足核心竞争力定义,又符合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三个特点。(1)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内部长期积累得以形成的。风险管理能力既涉及度量方法、管理工具、信息系统,又包括风险偏好、风险战略、风险文化等内容,这些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与整合。同时,风险管理能力也需要经过若干宏观经济周期的考验,不断总结提高,这更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2)风险管理能力具有价值性。风险管理能力既有益于科学识别自身业务价值创造情况,为优化资源配置、进行针对性管理提供依据,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也有助于通过进一步强化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功能,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3)风险管理能力具有独特性。风险管理能力形成并深植于银行内部,既长期又系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既不像具体产品或服务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也难以像人员、信息系统等容易转移。(4)风险管理能力具有延展性。风险管理能力的发挥贯穿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包括贷前调查、评级授信、抵押评估、审查审批、监测预警等。同时,既可反映为各类风险度量技术方面,又能在产品设计与定价、绩效衡量、计提拨备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信贷业务本质的必然要求

表面上,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向客户提供信贷资金,同时到期收回并获取利息收入。但从本质上讲,信贷业务是银行提供的一种能为客户增加价值的金融服务,特别是风险管理服务。信贷产品及相关服务保证了客户正常运转与扩大再生产,直接或间接地满足其经营周期中的流动性、市场及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促进了客户股东价值的增加。例如,无追索权保理业务,就可直接起到帮助客户防范信用风险的作用。随着客户融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加强,相关融资产品与方案的设计、定价工

作越来越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支撑。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将更直接影响着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多少。

同时,信用起源之初,就伴随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的产生。因此,信贷业务本质上也即风险业务,风险管理是信贷业务开展的内在要求。风险管理能力是科学判断信贷业务股东价值创造与否以及多少的基础。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约束、激励措施。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挥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能够降低相关业务经济资本消耗量,获得更大的风险溢价收入,保持较高的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持续创造更多股东价值。

由此可见,信贷业务的竞争优势最终体现在能否创造价值,能否持续地较其他竞争对手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些都需要依靠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实现。

(三)信贷业务发展的推动力量与客观需要

现代信贷业务较传统信贷业务已发生较大转变,商业银行已不仅仅局限于资金提供者的角色。具体表现在:经营目标不仅是扩大业务规模、保持良好资产质量,而且更加注重降低经济资本消耗、增加股东价值;经营模式由“购买-持有”(Buy and-Hold)转向兼具“发起-分散”(Originate-to-Distribute);经营范围扩大,信贷一级市场稳健发展同时,信贷二级市场甚至衍生市场迅速发展,信贷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强;经营内容也由贷款、信用证、保函等传统信贷产品拓展为具有信用风险敞口的各类金融产品,如各类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BS)、担保债务权证(cDO)甚至信用衍生品;经营成果不仅局限于利差收入,更重要的是发挥核心作用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直接与间接增加相应中间业务收入。

一方面,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风险识别与度量能力的提高,传统信贷业务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经济资本消耗相对较高的特点逐渐被重视,客观上推动了信贷业务经营目标、经营模式、经营范围等的转变,而这些反过来也为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利用市场信用价差曲线估计信用风险大小、利用信贷二级市场与衍生市场转移与对冲信用风险等。另一方面,新型信贷产品、信贷市场带来诸多新问题,要想解决它们,也离不开风险管理能力支撑,如资产证券化中相关信贷资产的选择、各类债券违约风险的度量以及各类信用衍生品的定价等等。

(四)现实矛盾的根本解决途径

市场拓展与风险控制矛盾的解决归根结底还在于风险管理能力。只有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才能深入认识风险本质,科学衡量不同利率、期限、额度、抵押条件下承担风险的大小以及创造价值的多少,并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设定利率、期限、额度、抵押的合理区间与组合。如此,既有利于统一内部认识、缓解前后台矛盾,也有助于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竞争,保持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此外,信贷管理过程中信贷集中风险识别与防范、信贷退出及时性、信贷业务绩效考核指标科学性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取决于风险管理能力。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核心竞争力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度量能力相对不足

商业银行的“防范不良贷款发生、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管理目标,对化解历史包袱、确保新增贷款资产质量、夯实信贷管理基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将不良贷款等同于信用风险,并将不良贷款余额或比率作为核心风险度量指标,存在风险界定主观性较大,指标准确性与前瞻性不够等问题。尽管细化贷款分类(如贷款十二级分类)、加大贷款分类检查力度等工作使这一状况有所改进,但限于对信用风险认识的偏差,现有风险指标自身科学性不足、存在滞后性等缺陷难以根本克服,从而影响到风险识别和管理的前瞻性与有效性。

1 没有区分预期与非预期信用损失。不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已发生的信用损失水平,而信用风险强调不确定性,准确定义应该是非预期信用损失,将两者混淆容易导致风险识别滞后,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例如,拨备对应预期信贷损失,在预期的基础上提取拨备既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业务收益,也有利于及时提供损失预警。而在敞口被认定为不良贷款后再以此为基础计提拨备,属事后行为,还将因收入与损失在时间上的不匹配导致收益失真。

2 难以科学衡量信贷业务价值创造情况。尽管防范不良贷款发生、保持较低不良贷款比率,目前仍既是监管当局监管要求,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但在新形势下,大量不良贷款已被剥离,责任追究机制普遍建立,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大为降低,拨备核销制度得到加强,特别是作为上市银行,客观上要求信用风险管理转向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主要关注贷款的规模、结构以及不良贷款的余额与比率等指标,缺乏对真正信用风险,即非预期信用损失的科学度量。在此情况下,无法精确度量信贷业务或具体信贷客户的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从而难以识别和度量具体信贷业务或信贷客户带来股东增加价值(Shareholder ValueAdded)的正负与多少。

3 未能从信贷组合角度准确度量风险。长期以来,从经营、财务等角度识别与度量单一客户的信用风险被普遍重视,而对信贷组合的系统性风险或集中风险,则缺乏相应准确有效的识别方法与度量工具。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下,重点关注现有贷款组合的不良贷款比率,在此标准下,容易忽视信用集中风险。例如,对某行业信贷(特别是中长期信贷)投放越快、投放量越大,短期内该行业不良贷款比率就越低,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贷款投放进一步集中,而一旦宏观或行业形势变化,则形成刚性损失,难以逆转。此外,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信贷组合系统性风险随之加大,但现有方法或指标难以对此进行度量,无法准确评估宏观形势变化对整个信贷组合的潜在影响。

4 无法实现对新型信用风险的有效度量。随着短期融资券、无担保企业债、利率互换等新产品不断推出,发行人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大量显现,带来诸多信用风险度量的新课题。例如,短期融资券“06福禧CP01”,在上海社保案发后评级被降为c级,暴露出无担保的短期融资券具有的信用风险。而无担保企业债发行数量与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债券向信用产品本质回归的进程加快,度量、防范相应信用风险也日益重要。此外,利率互换等衍生产品的推出,也带来如何度量信用风险敞口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等问题。在传统模式下,根据贷款资产质量水平与变化趋势判断风险大小的做法,无法适用于有价证券、衍生工具业务中新型信用风险的识别与度量。而且,金融市场的快速反应、金融资产价格的灵敏变化等,也对商业银行新型信用风险的度量、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单一

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以风险控制为主,辅以风险分散、风险承担、风险转移等途径。具

体地,通过设定信贷限额、压缩信贷额度、缩短贷款期限、追加抵押物等手段控制风险,采取金融机构间组织银团贷款形式分散风险,通过核销途径承担风险,主要利用信用保险及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转移风险。

由于风险控制手段具有刚性强、实施难度大等特点,在具体运用中往往处于两难境地,操作空间受限。例如,贷款往往分批逐笔发放,短期内大幅度压缩、立即收回不尽现实,而对未到期贷款提前收回更面临违约责任,也不利于客户关系管理;对于经营正常但资金紧张的客户,大幅抽回贷款,反倒加剧其经营风险,容易引发剩余融资的安全性问题。同时。风险控制手段还存在着规模确定主观性较强、时机选择缺乏前瞻性的问题,尤其是在信贷组合风险控制方面。组合信用限额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即便个别实施,也是或参照贷款投放计划或依据组合不良贷款比率水平建立简单的绝对额或比例限额。限额设定存在较大主观性,且与风险状况缺乏关联、反映滞后,往往在发生较大信贷损失时才紧缩限额,效果不佳。银团贷款近年虽得到大力发展,对于分散信用风险起到积极作用,但仍以贷款的一级市场为主;核销属于被动的风险承担方式,流程长、限制多;信用保险也局限于国际贸易融资中出口信用保险的运用;而信贷资产证券化方式刚刚兴起,受风险认识与度量水平不足的制约,面临诸如如何确定标的资产组合规模以及选择标准等实际操作问题。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对冲、出售、转移等手段依然空白或刚刚起步,风险管理手段尚需进一步丰富。

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极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核心竞争力,也是造成信贷业务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只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才能有效解决现实矛盾、成功应对未来挑战。

四、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认识

1 扩大信用风险管理范畴。商业银行需要科学地认识和界定信用风险的本质及特点,扩大、整合信用风险管理范畴,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违约”模式基础上兼顾“盯市”模式。不但要关注信用风险的传统业务来源,管理借款人的违约风险,还需要适应信用风险范围逐步扩大的趋势,把握广义上信用风险的属性来源,管理发行人与市场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如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衍生工具交易的信用风险),同时兼顾交易对手(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变动发生损失的风险。

2 树立科学正确的竞争观、风险观,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信贷业务的竞争不仅仅是追求市场份额、利息收入。其根本目的是为自身及客户创造价值。信用风险的科学界定、准确识别、精确度量以及有效管理对于获得与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十分关键。因此,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应统一风险认识,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深入贯彻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战略及风险偏好,使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技术渗透到整个业务流程以及员工的行为规范中,最终在全行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或信贷文化)。

(二)着力增强信用风险,特别是组合信用风险的度量能力

信用风险度量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与基础,精确的风险度量既为相应的风险管理手段提供了科学依据,又有利于风险识别前瞻性与监测持续性的实现。

1 提高风险度量指标的科学性与精确性。今后商业银行应实现以“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率”为主要风险度量指标向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信用风险度量框架转变。通过实施内部评级法,确定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敞口(EAD)等信用风险参数,进而准确计算不同交易、不同客户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消耗情况,判断与比较各自股东价值创造情况,计算相应的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在单笔交易信用风险度量基础之上,更需注重信贷组合系统性风险与集中性风险的度量与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Creditrisk+、CreditMetrics等国际主流信用组合模型做法,开发内部信贷组合模型,积极实施信贷组合管理。通过计量行业、地区等不同维度信贷组合的经济资本消耗情况,从边际风险贡献角度识别与度量信贷集中风险。

2 高度重视压力测试在信用风险度量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以下步骤正确进行压力测试:先设定具体的压力情景,将情景转换为信贷组合模型中系统性因素的压力值,再模拟组合损失分布,计算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等参数,确定压力情景对信贷组合的影响。同时,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识别机制。加强对宏观经济研究,提高对经济周期走势及物价指数、利率、汇率等经济参数的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设定不同情景(如GDP增长率下降两个百分点、电价上调5%、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0%等),对自身信贷组合进行压力测试,及时识别系统性风险及其影响。目前,房地产、交通、能源等行业信贷集中现象突出,且贷款抵押物也多集中于房地产,商业银行应将这些行业作为定期压力测试重点。

3 积极探索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为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品(如利率互换等)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首先,设定不同市场情景,利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计算各个时刻的潜在信用风险敞口;其次,结合潜在信用风险敞口与不同信用事件(交易对手不同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再次进行模拟得到信用损失分布;最后,根据信用损失分布计算所需经济资本数量,得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大小,进而应用于交易决策、产品定价以及风险缓释手段运用等具体实践中。

(三)多管齐下,有效实现信用风险的控制、转移与对冲

第8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一部分,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更容易受到冲击,进而影响到小微企业的发展。信贷作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增加信贷风险,进而影响到小微企业的发展。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的生存下去,小微企业在发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就必须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确保企业资金安全。

一、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小微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小微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融资难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一些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自身存在一定的劣势,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够正确,进而影响到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尽管我国放宽了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银行企业也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逐步放宽小微企业信贷准入条件。但是,现阶段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弱,管理不健全,进而增加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不仅影响到银行企业的利益,同时也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为了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小微企业就必须全面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进而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1]。

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表现

1.竞争风险。信贷作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有着严重的不足,小微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略显不足,在经济出现波动时更容易受到冲击。同时,受市场的影响,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非常小,进而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2.信用风险。随着我国对小微企业的门槛不断放低,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也逐渐建立。信贷作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小微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信贷业务的同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盲目的贷款。再加上小微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全面,在发展过程中市场会出现破产、重组、倒闭的现象。另外,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小微企业股权结构简单,企业主一股独大,对财务监管要求不高,财务数据的统计得不到重视,造成小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失真度大,财务报表往往没有经过审计,并且会计结算制度贯彻不严谨,变更会计制度比较随意,账目之间调整较大,进而增加了小微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3.抵押担保风险。就目前来看,银行对外贷款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来操作的,而就小微企业而言,其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相比,企业向银行贷款成功的几率相对要低,而小微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就会采取低压、担保等形式来进行贷款,虽然抵押物本身具备一定的价值,但是在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抵押物在前一段时间可能或存在较大的价值,但是受经济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价值的变化。另外,许多小微企业自身没有可实行的抵押物,往往会采取关联企业、客户之间相互担保,这种行为会增加信贷风险的发生,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对所承担担保的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1.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小微企业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小微企业发展信贷业务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就必须积极的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立足市场,全面把握市场信息,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从而在信贷管理工作中有效的避免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健全内部的管理监督体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策对小微企业上市的门槛也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也在不断成立。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小微企业会计监督普遍不到位,这跟我国小微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有关。一旦企业内部监督体制不完善,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发展。为此,在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工作中,企业必须健全内部管理监督体制,加强信贷业务管理和监督。要对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要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对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要相互监督,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进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企业资金安全。3.加强人员的管理。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管理人员对风险意识的淡薄,就会增加信贷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此,企业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减小风险的发生[2-3]。只有具有风险意识的管理人员才能在决策做到科学决策,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对可行性方案都要通过市场调查、财务数据信息分析和预测企业的销售情况等,认真的分析评价,从中作最优决策方案选择,从而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4.加强财务管理。在小微企业当中,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在企业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时,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开展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向。为了确保企业稳定发展,在开展财务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地考虑到的自身发展,还要对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认真的考虑。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把好关,确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资金能够正常流通。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要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依法办事,确保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资金正常流通。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有严格的财务管理来规范自身在经营活动中资金的使用,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利益最大化[4]。5.创新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小微企业一直沿用传统的经营理念,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管理观念落后、保守,不利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小微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价值,就必须积极的转变管理理念,加大创新,加快服务产品的创新,大力拓展信贷业务以外的业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强小微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防范和化解信贷业务风险[5]。另外,还必须加大担保的管理,要区分担保市场,确定监管对象,建立集合债券融资担保业务监管体系,担保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企业的各种行为。同时,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加大担保方式的创新也极为必要。

四、结语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一部分,发展信贷业务是小微企业融资、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小微企业发展信贷业务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信贷风险,威胁到企业资金安全,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在信贷业务中,小微企业就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减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进而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吉林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安丰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来国伟.浅析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成因及相关对策[J].浙江金融,2013(09).

[4]李涛.浅议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5(01).

第9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银行信贷 风险管理 问题

2008年下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导致银行金融行业到现在还受到一些影响,银行业不得不对信贷风险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我国银行业务的主要任务就是信贷,这个业务本身有其特殊性,不仅具有较高的外部性和债务性,这些特点导致在业务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必须关注安全性,尤其是我国在改革转型期间,如何将信贷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是个需要思索的问题。在后金融时代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在仅仅是对风险的管控,而是要运用风险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金融危机下我国信贷业务受到了不少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并不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另外汇率是受到政策管制的。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多企业需要改革,金融业也需要不断调整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信贷风险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济收益,对于金融业的发展也非常关键。

一、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信贷投放行业和领域比较集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遵循市场规律,但是国家也会实施宏观调控,所以在信贷业务的发展上也受到了政策指导的影响,一些建筑、房地产、生产制造业等都会因为筹资而采用信贷的方式,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由于可以贷款一直是企业热衷的对象。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个人房产信贷风险大概在3-5年的时间里就会暴露出来,而我国的房产信贷业务也就运行了大约5年了,这正是预期的风险暴露的关键时期,如果房产市场没有自我调整到一个较平衡的状态,很可能导致信贷业务风险的家具,这样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不可控的局面。

2.对于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缺乏准确估计。

我国银行虽然有不少政策进行指导,但是为了增加业务量,保证银行业平稳快速的增长,对客户的资质审核并不严格,也没有对客户的资信进行等级分类,且银行的程序也缺乏规范化处理。国外对客户的划分采用非常细致的8个等级,而我国只是粗略简单的分为四个等级,本身就存在着客户管理上的疏忽。另外,宏观经济指导下,风险并没有暴露的那么明显,一旦发生经济上的波动,那么信贷风险就可能加剧,直接威胁到金融行业的稳定性。

3.质押贷款中对于质押物的估值相对较高。

在贷款的种类中有一种可以采用质押物的形式来申请贷款,对质押物的评估不仅要结合其初始价值,还要考虑到评估时间,如果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对质押物的估值就会偏高,但是若出现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质押物的价值就会下降。2014年经济发展态势很好,很多贷款企业运用股票作为质押物给银行,申请贷款,但是股价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大幅度缩水,使得以股权作为质押物的银行就面临着极大的信贷风险。对于其他质押物,银行也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无法对其价值变化进行实时更新,就不好控制风险。

4.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流程等不完善。

当前银行风险的组织管理没有特别清晰的流程,各个工作环节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衔接流程,管理有些松散。在制度上,缺乏对信贷风险的分析和判断,没有将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核算,且大多数采用静态管理的方式,无法对信贷风险做出合理的评测,当风险发生时,也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加以处理,加了银行经营风险。评估风险的方式也很陈旧,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并没有在信贷风险的评估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缺乏系统性,无法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另外,我国银行的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并不多,这也造成了信贷业务风险上升。

5.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是构成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之一,当前银行面临的风险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最近几年里发生的骗贷、诈贷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就是对信贷体系不健全和信贷制度没有执行到位两种原因共同导致的。评估方法不先进,机制不严谨,体系不健全,就造成了信贷业务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在职责上没有划分清晰也是银行加剧信贷风险的因素。

二、加强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1.提高和形成信贷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文化认同氛围。

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应该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行信贷也受到了一些影响,防范风险,提升信贷业务的安全性应该是首要工作。信贷业务控制风险的同时盈利才能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因此业务员应该系统学习风险管理的方法,掌握信贷工作的规律,加强对风险的管控意识,创新评估风险的方法,注意关注主要借贷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贷款规模。针对经济发展不好的情形,需要制定风险防范的措施,以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同时规范中小企业的授信标准,重点防止这些企业的信贷风险,对于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需要降低授信额度或者降低资质,对于那些发展稳定的企业,可以适当提升资质和额度,以更好的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信贷业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方面,银行内部管控应该由专门的部门来管理,且由高层管理者担任决策层,这不仅有利于信贷风险控制,提升工作和运作效率,还能降低工作阻力,有利于协调银行内部的其他事务;另一方面,就是对银行信贷业务部门应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银行需要界定每个部门在工作中担任的职责,同时要不断优化,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信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对授信企业加强关注,对他们的经营状况进行动态关注,以更加明确他们的资质和授信额度。

3.依靠银行内部审计来诊断和防范信贷风险。

内部审计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部门应该独立于其他部门,在银行系统给予明确的职责,审计结果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当前的信贷业务模式下,经营部门可以说是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对授信企业发挥着监督的作用,后台复审是信贷风险点第二道保障,内部审计就是银行的第三道防线,直接影响着风险管理的最终结果。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就明确了定位,使银行的信贷业务更加安全、稳定。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里,更加应该认清目前的经济形势,信贷风险的加大,银行需要仔细分析当前信贷业务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信贷业务能够稳定持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梦瑶.浅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05).

[2]叶芸.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J].经济师,2009(12).

[3]杜鹏,刘会敬.甘肃省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探讨——基于对农行甘肃省分行某二级分行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1(06).

[4]贝为智.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9(09).

相关热门标签